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6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六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八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七卷目錄

 延平府部彙考三

  延平府山川考三

  延平府城池考

  延平府關梁考

  延平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六十七卷

延平府部彙考三

[編輯]

延平府山川考三       府志

[編輯]

順昌縣

華陽山 三峰並列,山半有石門,高廣數丈,雖盛夏寒氣凜然。中峰之巔有仙水壇,石常潤,歲早禱雨輒應。一名「仙水岩。」

九龍山 :在崧溪都。其山九龍蜿蜒若遊魚然。龍山 ,宋黃裳云:「南望一峰若遊龍者。」 即此山也。余良弼嘗創菴山下,為遊息之所,自號龍山居士。今遺址尚存。

貴人山 在水南都。《堪輿家》云:「宅墓面此山者,必生貴子」 ,因名。

板山 ,相傳嘗有得道者於此上昇山之巔,故菴遺址存焉。

大明山 孤峙峭立,旭日初升,先被其光,故名。山之左有岩,名白鶴。山之巔有石,高丈餘,如馬狀,名「石馬。」

金籠山 :與大明山相屬。山巔平曠,舊有壇。歲旱禱雨輒應;茹葷者不敢至其處。

《鳳山 》:五峰疊翠,高數百仞,如翔鳳然。

景靈山 ,與鳳山對峙,時有雲霧蒙其巔。歲旱禱雨輒應,蓋神物棲焉。山之左有耳珠岩,多生異草,相傳唐耳珠先生嘗採藥於此。山之下有黃家洞。宋建炎中兵亂,邑人黃氏族數百人逃避其中。

寨山 昔有偽常侍游姓者於此立寨,故名。幹山 ,周迴二十里,山之巔有石洞,可容數百人,中有泉,清徹可鑑。晉太康中,道士陳紫幹煉丹於此,因名。

芹山 。泉甘木茂,山多產香芹,故名。里人以為「定光佛第二道場。」 以上九山俱在縣之西。超華山 周圍甚廣,西北入邵武境。山頂有菴,下有泉出石罅中,分為五澗,東出者名橫溪,北出者名李坑,南出者橋所跨之澗也。其流俱入順昌溪。西北二澗俱入邵武境。山之幽曠處,有田園有池,居民數十家,雞犬之聲在煙霞竹樹間,有超出紛華之意,故名。山有嶺,名「寶嶺」 ,舊時出光焰,人以為寶氣,故名。

梅仙山 在興賢都界甌寧、順昌二縣之間。山巔平坦,廣袤數里,相傳梅福嘗煉丹於此。有小石圓如藥粒,一名「藥石。」 又有累為塔,危若累卵,而未嘗墮者。

七臺山 ,高峰峭壁,幾至千丈。山有微雲即雨,土人以為雨候。唐會昌中,有惠應大師於此山乘虎出入。大師劉姓,今山有「劉聖者菴。」

缽盂山 :與七臺相望,如缽盂然。

魚山 在大幹都。二水夾流,山如魚形然。《吳地》山 在驛站都,舊有邑大家吳姓者墓此山有菴曰「福善」 ,中丞俞俔所刱俔,有遺像在焉。洪山 在松溪都。山勢宏壯,故名。

西岩山 在縣西北壽榮都,上有「真濟禪師菴。」 「寶山 」 在縣西南婁杉都。峭拔秀麗,絕頂一菴,梁柱椽瓦之類,皆斲石為之。

獅子峰 在石頭都以形似名。上有禪院,並如如居士墓。明太史曾棨有《獅峰雪霽》詩。

七寶峰 在張壽都。七峰奇峭可玩,上有白雲菴。

祥雲峰 宋紹聖中,里人余錫率鄉人抵七臺山,奉劉聖者像,祁雨於此。尋有祥雲來覆,雨隨澍,乃刱菴祀之。明萬曆七年,儒坊張德宏重建君子峰 ,高特端重,故名。或云:「堪輿家謂宅墓面此峰者,多生賢達之子。」

吳道峰 在縣西北仁壽都。相傳因吳道者修道其上,故名。

高峰 在縣西南靖安都。一峰拔出群山。宋廖綱九世祖鎮自將樂徙家,居其下,自號「高峰居士。」

豸角峰 ,即龍興岩也,以形似名。《堪輿家》云:「墳宅面之,多出御史。」

丫髻峰 一名「雙峰」 ,兩峰相峙,故名。以上二峰在縣東石頭都。

吉巖 在吉舟都。相傳嘗有神珠現,人逐之莫得,中有四聖菴。

龍興巖 舊名「豸角山」 ,有泉出巖罅間。明洪武知縣張縉開渠引水至,縣,民享其利。

烏石巖 ,上有水一泓,不以旱潦盈涸。一名「仙水罈」 ,鄉人禱雨輒應。上三巖俱在縣北。

龍頭巖 在縣南,又號「屏風山。」 頂有怪石疊砢,如龍頭之狀。其泉出石罅中,清冽可飲。

白鶴巖 ,陡絕《摩雲》,傳有道士飛昇,化鶴而去。饒公巖 ,相傳饒公者嘗禱雨於此,巖頂霞煙起輒雨。

合掌巖 一名「仙掌」 ,兩石如掌相合。巖前舊有小庵,庵側一泉,極甘美。

凌雲巖 舊有小庵,因火燬,明正統間,邑人馮順重建。上二巖在驛站都,上四巖俱在縣之西。耳珠巖 相傳唐耳珠先生採藥於下,因名。「寒巖 」 在縣西北興賢都。煙霞蒙茸,雖盛夏猶凜凜。

赤松洞 ,喬木蔭翳,一石室可容數十人,傍有花石,如人物鳥獸狀。

靈龜庵 在縣東南石溪都洞有靈龜石,紫色如金,又有石如鐘磬魚鼓狀,叩之其聲清越,旁有「通天」 、「藏雲」 、「蓮花」 三洞。

松林嶺 在縣治之北。甃石為道,夾道松陰鬱然。上有亭,曰「泰山。」

石湖嶺 旁有石湖,成化間,僧宗軒改路於下佛嶺 ,嶺上舊有佛庵,上二嶺俱在縣之北。徘徊嶺 旁有懸崖瀑布,竹樹陰翳,鳥聲在蒼翠間,行者徘徊不忍去。一名「亨龍嶺。」

范家嶺 其形似象,又名「象嶺。」 其下居民多范姓。

泗洲嶺 與范家嶺相望。上三嶺俱在水南。都寶嶺 在縣西北白水都。超華山,舊騰光焰,人以為寶氣,故名。

交槎嶺 在縣西南靖安都,近交槎村,故名。「桂嶺 」 ,在縣西南靖安都,多桂樹,因名。成化間,邑人謝儀修築,以便行人。

龜石 初隱於沙中。宋崇寧間,有術士云:「石龜見,朱紫滿。」 大觀初,洪水漂積沙而石龜見,自是邑人登科出仕者寖盛。今沙壅,石又隱矣。又縣西有石龜,捍於水口,首尾皆是。

虎跳石 在縣東石頭都溪中。一石竇通水道,舟楫往來其間。

郎官石 在興國寺,石上,摩「郎官」 二字,不知所自。上二石俱在縣東。

試心石 在七臺山。石高數丈,其下空虛,相傳「茹葷者不敢入。」

莊濠石 在縣南龍湖都水濱。石上有「莊濠」 二字,大徑數尺,舊隱於沙。

仙字,石 秋江淨渟則字形隱隱如篆書,世以為仙書雲。

浮玉石 與「仙」 字對,有「浮玉」 二字。秋水淨沉則字見焉。上三石在縣西南靖都。

坑谷 在縣西北。居民皆造紙為業,因名《池坑紙》。

蒙谷 在縣南長壽都。四面山高,日影不照,如將雨之狀。

鯷潭 在縣西山下。相傳其水產鯷魚,味甘美。谾水潭 在縣西峰都,潭有洑洲,歲荒則湧出,人以為異。

釣潭 在祥雲峰下。宋咸平中,里人余起以隱德自高,尚嘗扁舟釣魚其中。後人高其風,因以名。

蜚潭 在縣東南石溪都。相傳舊有蜚,故名。按《山海經》:「蜚獸如牛,白首一目蛇尾。」 又有𩇯蠹鳥,名如梟,人面一足,冬見夏蟄。此雲蜚,未知孰是。西南溪 一名大溪,源出將樂縣,至縣治與罐砧溪合流,又六十里會沙縣溪,東流至劍溪,因名雙流。

沙溪 在縣西安富都。源出邵武縣境,至沙口與順陽溪會。

洄村溪 在縣南水南都,源出沙縣境,至亨龍嶺為瀑水泉傾瀉而下。

水南溪 在縣南。源出長壽都明源,流與蘇源小溪合。

交溪 在縣西南。源出沙溪交槎嶺,流與衢村小溪合。

順陽溪 在縣西北。源出建陽縣境,至白芒畬始通小舟,流會沙溪,又會密溪。

密溪 在縣西北仙源都,源出甌寧縣境,流與順陽溪會。上十二溪皆流會西南溪。

石湖 在縣西北,一名「龍湖。」 兩岸對峙,溪流其間,停而為淵,傳為龍窟。宋政和末,紹興初,龍見者再。

《李將軍漈 》在縣南沙縣界。李將軍提兵陷於此,遇風雨晦冥,輒聞金鼓之聲。

西溪三灘 曰牛軛溪。自光澤來,迤𨓦至縣吉舟都,一灘屈曲如牛軛,故名曰「相公。」 自牛軛灘下流至驛站都,一灘水急難以牽輓,雖相公亦須下舟,故名曰「水磨相公。」 灘之下一灘灣環如磨旋,故名。上三灘雖皆險峻,然少石崖衝激,舟上下視他灘為安流。

西南溪五灘 :曰婁杉,在婁杉都;曰幕坂,曰交溪,曰「桂嶺」 ,此三灘聯屬,俱在靖安都。飛湍激石,或能敗舟,下此會西溪水磨流,經縣治之前東注。曰石柱,在石豆都,下此三十餘里則接南平扛豬灘矣。雖灘勢陡峻而峽束,灘石衝激而濤吼,然而舟楫往來持慎則可免破溺之患焉。曰「錢龍」 ,在縣南。相傳昔人造舟競渡,以錢為鱗,沉溺於此,故名曰「龍廟。」 在縣東石豆都旁,有廟,故名。

後河池 在縣西。多產雜魚,瀦積之水不涸。圓池 在合掌峰下石甃,周圍寬闊,猶一鑑然。靈泉 在縣北興賢都梅福煉丹壇邊。

冰壺泉 在縣西北壽榮都再昇院方丈之右。《永安縣》。

栟櫚山 在縣治北二十七都。多產栟櫚木,故名。宋左正言鄧肅居其下,自號「栟櫚居士。」 舊傳嘗有神仙往來其間。峰巒巖岫,不可勝數。神刓鬼劃,高下相屬。煙雲出沒無時,草木蒙茸,四時一色。宋李綱嘗目為「小武彝。」 天柱峰與獅子巖並聳百餘丈如削。射垛峰舊傳仙人嘗射於降仙臺,以此峰為垛。宋明道中,耕者「嘗得數十石箭於臺側。」 觀音巖在野雲洞側,石壁萬丈。集仙巖、頭陀巖相傳唐裴頭陀者居此,創菴野雲洞其中,日夕雲霧吐吞。降仙臺在山之上,一石高大而平,如臺然。舊傳仙人時降其上,蹤跡常存。臺下有石室碁局,界畫分明,有黑白數子,左右蒼石可坐,名「爛柯石。」 步雲臺、走馬埒山絕頂,寬廣而砥平,相傳仙人走馬其上,蹄跡尚存。銅盤澗流十餘里瀦為潭,泓渟涵碧。接仙橋、天池在山之上,廣一里許,水澄澈不涸。金剛石、寶蓋石、試劍石,俱栟櫚山之奇勝也。

東山 去縣一里許,明鴻臚王舉尹歸隱處。司馬陶崇政有詩云:「先生解組著斑斕,作孝移忠竟賜環。玉筍既班金馬重,蒼生霖雨起東山。」 《大龍會》山 山極高峻,其嶺群峰簇聚,如龍會然。上二山在二十四都。

寶山 在四十都。生鐵礦最佳,故名。

雪山 在通天巖側,與獅子峰對峙。

斗山 一名「天斗山。」 其山高峻,自嶺凹下,廣五里許,狀如斗。山陰一石穴,名「風穴」 ,一洞名「雲洞」 ,每雲冒山即雨。石竇有一石龍,界風穴、雲洞之間,石磴嶮巇,人跡罕到,惟樵者扳援而上,得觀頭角鱗介之異。上有白雲庵。

坡山 在縣北二十七都。形如屏風,中坦夷廣可十里。相傳舊偽漢陳友定屯兵之處。

登雲山 在縣南一里。舊建一塔,名曰「登雲」 ,聳秀接天,與學宮對峙,因燬。知縣王廷繡舉耆民王天錫等為工正,捐督重建。知州蕭時中為《碑記》。明萬曆間,雷火燒燬,僅存塔柱。崇禎間拆改為唐王廟牆。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陳廷樞復募眾重建。

石羅山 萬山中突起七大峰,次第排列,面西有洞口可入,但深不能窮。中有竈,人傳為前時避亂於此。此四大山俱在四十一都,能化為人,助軍破賊而不受賞。後求其處不可得,止四山名。今四時祈禱,皆請四山之神。

馬峰山 在二十八都。其山圓峰插黛,旁一山似馬,明進士蘇信居其下,因號焉。

荊山 山如三台錫帽之狀,四時青翠,有五色可愛。宋進士余授祖居,故稱余「荊山」 雲。

大秀峰 在縣東北艮位。巍然秀拔群山,一名真陽山。旁有雙峰,號雙飛蝴蝶。

卓筆雙峰 去縣五里。雙峰並聳,如卓筆然。中有小峰。知縣林孜讀書其處,因號「三峰。」

翠竹峰 在縣東北二十六都。宋祕書少監陳世卿居其下,有師古堂焉。《送客詩》曰:「師古堂前酒一樽,共談時事出孤村。臨期上馬無他祝,多買詩書教子孫。翠竹峰前是我家,歸來重整舊生涯。煙霞尚有留人意,可奈門前駟馬車。」 黃楊巖 界永安、歸化二縣間,巖上多生水,黃。

楊木,故名。又名萬壽巖,又名麟峰巖。四壁如削,周迴可十里,高出群山之上,上有三洞相連屬。一在巖下,淳化院寺旁,洞戶空闊,秉炬而入,縈紆二里許,路狹風駛,炬遂滅,不能進。舊傳有龍居其下,土人嘗得齒牙骨角之類,每雲氣氤氳,洞戶外輒雨有龍井,又有石龍,鱗爪皆具。一在巖半,名碧雲怪石,彷彿如獅子,洞,極幽邃而路險,人跡罕到。有穴名虛白,上通天光,有僧廬其外。一在絕頂,有石井,下透兩洞,深不可測。又一穴名天窗,或投以石,震響久之,其深莫測。巖之南有梅齋,東有石門巖頂數峰突起,奇怪萬狀。宋清流縣尉鄭域詩:「高山如逸民,不肯近人跡。孤峭尺五天,空洞容數百,不招龍自來。其下為窟宅。天下待霖雨,胡為耽睡癖?我今喚飛廉,駕汝上空碧。吾鞭不妄施,慎勿憚勞瘠。」 至今騷人墨客,題詠甚多。

侍郎巖 在黃楊巖北二里許,舊名「翠雲巖。」 宋熙豐間,侍郎張駕、祭酒楊時、司諫陳瓘讀書於此。相傳三君子肄業時,不置臥榻,歠粥飲水,終歲不到巖下其旁有觀音洞,深可里許,內懸石,多彷彿觀音羅漢之像。又有石室,廣可六七丈,前數十峰如卓筆。下有石鼓及試劍石,絕頂怪石羅列,好事者多採以供清玩。

桃源洞 ,在治北二十五里,下與栟櫚寺對岸。明萬曆初,邑人陳源湛創。其中懸巖聳削,如鬼斧神工,仰視眩人心目,高懸石壁。鑴「桃源洞口」 四字有仙蹟,每歲一字。有白苔翳之,尤為怪觀。從鎖洞橋入,迤邐盤折,澗水潺湲。三月桃花盛開,光景殊絕。中有閬風臺、八角亭、一線天等景,歷有名詠。鴻臚王舉尹《題一線天》詩云。「絕壁五丁鑿不開。誰通一線與人來。老陀若問今何代。只道嬴秦又一回。」

脩竹灣 在栟櫚山之上。無岸路,維舟可入。灣盡種竹路,突折如蛇,變幻莫測,中有紫雲砥,為山絕頂,俯睇長江,瀠迴如帶。天啟丙寅,邑人饒氏子構之。

仙掌巖 ,在栟櫚寺山下一里許,名曰「葛里。」 迤邐曲折,村落自非人間。小橋流水,磅礡高下,為九姑泉如鍋樣。或一里半為一姑泉。至九姑,則巖之盡處,內惟仙掌巖為最。巖頂小築,明致庵邑人莊氏函元者創之。中有斷橋戲波、煙封霞鎖等景,名人多詠及之。

先覺窩 ,在修竹灣下一里許,地幽僻深窈,苔徑雲籠。內有八景:《赤麟獻書》《丹鳳沖霄》、「玉柱擎天」 、「珠簾瀑布」 及「駿嘶獅吼」 、「斗印、試劍石」 ,為窩中勝景。名人多有題詠。

天柱巖 ,在栟櫚山之上。峭壁千尋,勢若筍立。上鑴「凌霄劈秀」 四字。明天啟間,郡司馬陶崇政筆。

走馬巖 ,在栟櫚寺之後。萬丈懸崖,頂如平地,廣可里許。傳有神人常走馬其上,至今蹄跡恍惚可得也。

凌霄塔 在縣北五里許。塔在層崖之巔,俯深潭百丈,下為文昌閣,創自泰昌,僧人募構,其潭為放生潭,澄徹可鏡,鬚眉俱見。水有魚億萬數,鼓鬐沖波,捕之莫可得,疑為神物。傍有靜室為雲半庵,側有吸江樓,乃徽納卜築趺坐處。竹檻蕉窗,寒梅煙柳,參差錯落。望大江城郭,真如練如畫,光景異常,為邑水尾福地。時庵有詩云:「上方樓閣吸江斜,躡磴登臨訪道家。潭水無心還自綠,山嵐解意若生花。塔搖雙雁凌霄迥,龕倚層崖拂露華。樹杪夕陽詩已就,山僧應點密雲茶。」

百丈巖 在縣北二十里。過橋陟石磴,巖開一洞,昔馬仙姑嫂姊妹五人昇仙之處。舊傳巖巔架一扁擔,被童取去。靈跡顯著,四方進香者,每歲夏秋繹絡不絕。四時煙雲掩藹。一開霽,香爐、獅子諸巖呈見萬狀,真一山中蓬壺。

永鎮塔巖 在縣北一里。挺然特立,正當燕溪中流。上建層塔,下匯深潭,為縣元武鎮山。嘉靖癸卯塔燬。

官寨巖 舊為寨,巖石峻絕,幽花異草,四時芬馥。

壽春巖 。主簿賴朝勝築亭榭於上,中有雙龍書舍、登雲閣、環翠樓,峻巖怪石,奇花異卉,不可勝數。遊玩者輕千里而至,名人題詠甚多。甘乳巖 有洞,廣袤約五十餘丈,洞口怪石森列,有一石突出如蓮花泉自石中迸出,滴巨石上如甘乳,人或以穢器承之,泉脈即斷。旁一石穴,風自穴出。昔有人秉燭入,越三日乃及深處,聞「澎湃」 聲,心怖即出。又一石罅,深不可測。出洞

過石橋小徑至山頂,有小亭名「看經。」 亭後有小庵。前轉數十步,一小洞如覆鼎,石光璀燦。洞後又一洞,名「透天」 ,相傳神仙窟宅,遊者必須齋戒,否則輒遇怪物雲。

「通天巖 」 崖壁峻絕,山半一巨石,橫跨如梁,由石樑行過,僅容二人,俯首而入。其中平曠,泉石幽潔。石樑後阻高山,因而為門。其山如竇,仰天而見。

「天寶巖 」 ,形如傘蓋,有小庵、大庵,庵火廢而基存,甚寬敞,今移下,狹小不稱矣。前對高峰,即「石羅峰。」

蘇巖 直起千餘丈,土人郭氏依巖架層樓,遙望如神仙居。巖中有石龍頭,吐水注石穴中各滴乳井。近巖一池,方廣可一畝,鱗類甚夥,惟鯽差大。每三歲,水遽紅,而魚輒死。

靈梯巖 ,巖高特立,古樹蒼鬱。產異卉,四時芬芳。明光祿王柱明齋於此,太史黃文煥題曰「一枝。」

六龍窩 一名「巖梁」 ,在百丈巖之後。隱士羅紫義從武夷歸,構此居焉。

貞惠巖 舊名螺巖。明鴻臚王維仁讀書處。因維仁有別號「貞惠」 ,鄉人感其德,故名。

龍水洞 即曹巖洞,空曠可容千餘人,其中煙霞卉木,竹鳥泉香,迥出凡景。有鐘鼓巖,投石擊之有聲。側有甘泉,滴外凝結如水晶珠之垂下。而滴下者,凝而為石筍插上,不幾年,與上垂下者相接。前有庵,清幽絕俗,歷有名詠。時庵讀書其處,有絕句三首云:「松高不礙雲,諸山屏而侍。香渺奏茶勛,曰煖芙蓉醉經年長」 閉關。雲深莫來往,山屐點寒苔。竹斜石徑上,縱橫留石磴,坐久記題詩。「巖高舒鳥爪,泉落濕龍鬚。」

新庵洞 在百丈巖之背。洞口兩壁峭立,中路如削成。巖前千狀,舉目應接不暇,誠一洞天也。麒麟洞 ,崇山峻嶺,徑曲林深。洞在巖之巔,俯視峰巒,儼如圖畫。名人遊此,多有題詠。明鴻臚王舉尹有詩云:「路入麒麟幻九嶷,雨中行役亦忘疲。濕雲籠翠迎芒屐,飛閣浮丹引杖藜。十步一紆穿窈窕,半山群影望迷離。幽居」 謾說耽丘壑,此日登臨尚悔遲。

秋竹嶺 在縣北二十七都。上有亭曰「李公亭」 ,下有洞曰「安龍洞」 ,通清流、歸化路。

根隔嶺 《舊志》作艱隔嶺,在三十二都。

觀音石 :在大溪中。高聳如觀音佛。邑人多往祈福。

《壁石 》:其石大如屏壁,自山插立溪中。

安砂 或曰聚砂成岸,春水衝擊,其岸不崩,故名曰安。或曰:以縣名安,故名。

石壁潭 在縣西。潭水沉碧,漁者每獲巨魚。下塔潭 ,燕溪水至此瀠迴深蓄。

大陶口潭 在三十都石岩之下,深不可測。杉嶺潭 在縣南一里三十落嶺下。

百丈岩潭 石間似龍頭,禱雨有應。

天臺山潭 在二十九都。常有雲霧,祈雨響應。南溪龍潭 ,源自蓬米畬出,由小澗至南溪馬後,兩邊石壁立,中石塍橫過石隙,直下三、四丈。潭口狹小,中實闊大,龍居其間,人恆見之。旱甚,投鐵其間,則雨大至。

燕水溪 在縣北水尾,二水分流,中隔一岡,有似燕尾,因名燕溪。其源凡四派:一派西出汀之寧化縣境,過清流縣,下九龍,歷張坊,謂之「龍溪」 ,至賴口;一派西南出汀之連城縣姑田裡田湖口洪田吉山,謂之「吉溪」 ,至賴口合流至燕溪;一派南出漳之寧洋縣,分界馬家山,下林田,合桂口,由黃歷出車坡至燕溪;一派東自大梅溪漈頭,由梅溪、後溪直至塔下,與燕溪會流,過貢川,經沙縣直入劍溪,同歸於海。

吉溪 在縣西南一里許。

九龍溪 在縣西。源出汀州清流縣,有九龍灘,其流下接燕溪水。

大湖 在縣北二十七都,即清水塘,土人謂之「湖。」 其水由龍溪入岩穴,伏流至此,四時不竭。九龍灘 即九龍溪之灘,曰長龍,曰安龍,曰傷龍,曰馬龍,曰三悟龍,曰五白龍,曰興龍,曰暮龍,曰下長龍,乃溪水最險處,過者必遵山徑,空舟而行。內六龍屬清流縣,下此又歷三十九灘至沙縣,曰牛皮,曰狗瀬,曰茅鐮,曰鬱平,曰「銅盤」 ,曰《雷霹靂》,曰「縋峰」 ,曰《大坡牆》,曰「五港」 ,曰「紫陽」 ,曰「牛欄角」 ,凡十有一灘在縣境,餘屬沙縣。湍石悍利,舟師畏焉。

湯池 一熱水口,一苦竹村,一上村,池水尤熱。俱在縣西二十九都。

延平府城池考        府志

[編輯]

本府。南平縣附郭。

「延平府城池 ,築自宋,周圍九里一百八十步,為門十有一:曰鐔津門,在子城東;曰開平門,在子城南;曰延安門,在子城西;曰崇化門,在子城北;曰延平門,曰延清門,曰披雲門」 ,俱臨溪。曰建安門,在城東;曰將順門,在城西;曰通福門,在城南;曰「延泰門」 ,在城北。至明城仍舊,門則更而為九:曰建寧門,即舊建安門,有城樓。萬曆三十七年為洪水漂毀,知府倪朝賓重建。曰「壚坑門。」 二門俱城東,曰「建寧小水門」 ,曰「福州小水門」 ,有城樓。二門俱臨溪。曰「延福門」 ,俗名「福州門」 ,即舊通福門,有城樓;曰「西水門」 ,即舊將順門;曰「四鶴門」 ,即舊延安門;曰「大北門」 ,即舊延泰門,曰小北門。二門俱近山。小北門後塞,自建寧門抵延福門,臨建溪。自延福門扺西水門,臨樵川。自西水門抵大北門,臨山磵。自大北門抵建寧門。城壁延袤,環高岡之巔。其將順門俗名為「南門」 ,有城樓。萬曆三十七年,為洪水漂沒,知府倪朝賓重建,窩鋪六十一座。

外縣

將樂縣城池 ,舊無城。元至正四年,漳寇李志甫侵縣,縣人吳文讓募義兵滅之。文讓子克忠因地勢高下,築土為城,廣袤九里,設四門:東曰扳龍門,西南曰金谿門,西曰萬安門,北曰安福門,正南曰橋門,以通往來;偏西南曰水門,以便汲引。十二年,臨川寇鄧忠侵境,邵武路總管吳《按攤不花》,加以木柵。二十一年,陳友定據延、邵,復加修築。周圍五里四十餘步,為門六:曰東門,曰南門,曰西門,曰北門,曰橋門,曰水門,俱仍舊。自東門抵南門,臨大溪,自西門抵北門,據山麓,壕塹深闊,延袤三百五十九丈。明洪武元年,汀寇金子隆陷城,武臣朱平章克復,設立守禦千戶所。李濟、韋淮移西、南二門,進五百步,東、西二門仍舊城壁,俱砌磚石。

皇清順治八年,增築連三垛為一垛。窩鋪三十八座

大田縣城池 ,明嘉靖十四年,巡按御史白賁疏請立縣。次年六月築城,依鳳山巔逶迤而下,周圍共六百八十餘丈。為四門,東曰寅賓門,西曰餞日門,南曰太平門,北曰拱辰門。窩鋪十二座,以司巡警。

沙縣城池 :「明弘治四年,因禮科給事中李孟暘陳言地方事,知府蘇章奉勘合,親臨踏勘,創築磚石,周圍延袤總一千八十四丈,為門四:東曰迎恩門,西曰永安門,南曰延福門,北曰昌樂門,又為小水門四,以便汲引,以通往來。自迎恩門抵永安門,俱臨太史溪,而鳳岡山臨溪之南,壕塹無事開鑿。嘉靖三年,知縣何」 亦尹新構窩鋪,以司巡警。

尤溪縣城池 ,明弘治四年,知府蘇章奉勘合臨縣踏勘處置創築,為門四:曰東門,曰西門,曰南門,曰北門。又為福州門一,以通往來;小水門四,以便汲引。周圍延袤總一千五百五十丈,前阻溪,後負山,無事壕塹。嘉靖二年以後,續增窩鋪,共計五十九座。

順昌縣城池 ,明正德元年,巡按都御史饒榶檄本府通判羅環創造,為門五:曰「東安門,曰西寧門,曰南平門,曰北定門,曰通津門。又為小水門四,以便汲引。周圍延袤八百八十三丈,窩鋪共五座。」

永安縣城池 明正統十四「年,沙寇鄧茂七平,都督范雄奏請沙、尤二縣界築城,調邵武衛後千戶所軍,置永安守禦千戶所於此。」 景泰四年,始置縣。周圍五里三十二步,為門四:東曰德化門,西曰清流門,南曰通漳門,北曰延平門。自東門抵北門,又自北門抵西門,壕塹延袤七百一十一丈,自東門抵南門,又自南門扺西門,負山阻溪,其險天成壕塹,無事開鑿,窩鋪共一十六座。

延平府關梁考        府志

[編輯]

本府。南平縣附郭。

明翠橋 浮橋在府城東,舊建寧門外。用舟三十八,橫列大溪中,而架木板於上以通行,兩旁鑄鐵為索維之。水漲則分繫溪岸,別用舟渡。有司編夫守護,以時修繕。舊制頗狹。弘治間,知府孫衍易以大舟,厚板,可容駟馬,民便之。

水東橋 浮橋在府城福州門外,萬曆三十七年,水漂,知府倪朝賓重造。

西橋 浮橋在郡城西水門外。上二橋各用舟三十有二,規制與明翠橋同。三橋俱朽壞,萬曆十一年冬,知府易可久盡新之。

延平橋 在府城東隅。舊名「柏平橋。」

四鶴橋 在府城西四鶴門外。

湖頭橋 浮橋在丘墩鋪前。上五橋在演仙下里。

乘駟橋 在汾常里。上六橋俱府城東。

廣渡橋 在天竺里,邑人林榮達建。

同仁橋 舊名「黃龍。」 成化初毀,邑人太監黃賜、潘英以賜金建,僉事伍希周《記》之。嘉靖初,壞於水,知府彭澄建,隆慶間復毀,知府林梓建,為之《記》。在府城南長安北里。

《十里庵橋 》舊名「利涉。」

吉溪橋 遷喬里。八閩通津。山坑之水,洶湧衝激,非石造不可久。舊有之而圮,後立浮橋,知府彭澄建。萬曆四十年,推官鄒維璉復築墩,行者稱便。

吉安橋 在府城東南,遷喬普安里。

湖頭渡 即上湖頭

桔溪渡 即上吉溪

沙溪口渡 在府城西長沙上里。

岳溪渡 在金砂里,府城東南。

將樂縣

龍池橋 在縣東郊

道南橋 在縣北郊

三華橋 在縣南,附城通水,南城鄉要路也。建亭百餘間,為墩十六年月,姓氏詳本《縣志》。順治四年,水漂存墩半壞。九年,有術士惑於風,水主拆其墩,墩石激流。十年,渡船覆,溺死生員三人,百姓三十餘人。

萬安橋 在縣北

何坑橋 在隆池都

硝石橋 在陽岸都

通靈橋 在安仁中都,有亭十二間。

山陽橋 在安仁上都,有亭二十間。

新興橋 在崇都,有亭十間。

東坑橋 在胡管都

蕭坊橋 在龍渡都,有亭一十五間。以上橋俱在縣治東北。

白塔橋 有亭十二間

裡灣橋 上二橋,南勝都。

將溪橋 在義豐都

常安橋 在竹州都

曹溪橋 在玉華都

莫源橋 在三溪都

漠溪橋 在黃潭都

將溪橋 在忠孝都

三澗渡 在積善都

積善渡 在本都

水東渡 在縣南城外,今廢。

金谿渡 在本山下

大田縣

鎮東橋 在城東,俗名「大田橋。」 康熙十二年重修。

小溪橋 在鎮東橋之北。

宋坑橋 去縣治三里許。

南坑橋 在三十二都

雙溪橋 在龍門鋪前

龍門橋 在鋪前

通濟橋 在巡司旁

花橋 在三十八都

渡頭橋 在三十九都

仕陽橋 在四十都

蔣翁橋 在四十四都

秋潭尾橋 在四十五都。

梯雲橋 在四十七都

馬藍橋 在四十八都

太平橋 在均溪社

海溪橋 在太莊社

會仙橋 在武村社

成口橋 在城達社

西成橋 在長山社集賢里。

溪仔坂渡 在三十一都。汶口渡 在四十七都。

桃洲渡 在四十五都

滄洲渡 在四十八都

沙縣

翔鳳橋 縣治南。宋紹聖間,建但浮橋。明正德十三年,同知計宗道督民建石墩十三座,亭八十四間,極壯麗。嘉靖三十五年,水摧其半,尋燬。

萬曆九年,推官盧泮與知府俞序、督民林廷美等重建,尤麗於前。太史田一儁為之《記》。登瀛橋 在縣治東。

無雙橋 :在縣治前街西。

無敵橋 在縣治後街西。

鳴玉橋 在和仁坊

雲衢石橋 在縣治南鳳凰山下。

洛溪橋 :在縣治東南。

澄江橋 在一都陳家樓。

魚溪灣橋 石橋在三都。

登平橋 在縣東九都

寶峰橋 石橋在十一都。

「梓水橋   」 、「起鳳橋   」 、「林柄。」 「坑口橋。」 「傅巖橋   。」 「溫泉橋 」 以上諸橋俱在「黃認團。」

新波橋 在十四都

柳坑橋 在十五都

登雲橋 在十八都

俞屯橋 在縣北十八都。

溪平橋 在七都

雙溪橋 一名「雙清橋。」 在縣東南八都。

高板橋 在十二都

淳祐橋 在二十一都

小溪橋 在鳳儀團

太平兜橋 在縣西南二十四都。

西來橋 在九都

黃巖橋 在縣東北

朱源橋 在十一都

黃北坑橋 在縣西北十九都。

龍江渡 在五都,名浪溪渡。

將軍渡 在「真隱」 、「凝翠」 兩峰之間。

黃隔口渡 在九都

水南渡 在縣南門外

斑竹渡 在縣西,《善硤團》。

玉口渡 在五都

鏡臺前渡 在二十四都。

杉口渡 在二十二都

龍谷渡 在縣西二十一都。

安濟渡 在縣東北十都。

尤溪縣

浮橋 在泌福門外,即「康濟渡。」

玉溪橋 在土溪門外。舊毀,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劉宗重建。

毓秀橋 舊名「跨鰲」 ,以朱文公生於此,改今名。晝錦橋 在縣治西登雲坊。

請幫助識別此字。石橋 在一都。廣濟橋 在縣東十六都。

紀坂橋 在五都。陂石橋 在六都。

藍下橋 在縣西五十都。

通濟橋 在十七都

容戟橋 在縣南二十三都。

紫巖橋 在七都

周保橋 在十都

榮達橋 在縣南二十五都。

上驛橋 在縣西北十一都。

通惠橋 在八都

銅盤橋 在六都

水東渡 在縣治東

康濟渡 在縣治北

水南渡 在縣治南

曲江渡 在湖頭溪

小黃渡 在七都

漳樹渡 在八九都

板溪渡 在十三都

爐村渡 在十四都

清溪渡 在二十四都

浮流渡 在二十八都

雍口渡 在十五都

嵩村渡 在四十九都

順昌縣

迎福橋 在縣治東

碁溪口橋 石橋有亭在縣東。

《鴻門橋 》橋亭三十間。

沙橋 在縣西

寧武橋 在驛站都

富文橋 在富屯都,橋亭十七間。

水南橋 在本都

槎溪橋 在縣西南靖安都。

《雲衢橋 》橋亭十五間。

章埠橋 亭二十五間

考證

要津橋 亭二十一間。上三橋在仁壽都,俱縣西北。

萬載橋 舊名「濟川。」 知府彭沉刱。

龍津橋 亭十七間在長壽都。二橋俱在縣南。《萬全》橋 在崧溪都,今廢。

亨龍橋 亭十三間。每年四月八日,於此集會,以通財貨。

洞源橋 上三橋俱在婁杉都。

何阮橋 在義豐都

溪尾橋 在西豐都。上五橋俱在縣西南。《漠口》。《橋 亭》五間在靖安都。

半店橋 在驛站。都上二橋俱在縣西。

龍溪橋 浮橋即東渡,屢廢屢新之。

西渡橋 :浮橋即西渡。

蛟溪橋 在靖安都

淨安橋 浮橋

余坊渡 在縣東

旱屯渡 在石湖都

莒口渡 在莒口村

大幹渡 在本都

永安縣

文昌橋 、武曲橋 :俱在縣治北。

武陵橋 :在縣治東門外。

廣寧橋 在縣治西門外。

鎮清橋 在縣治南門外。

永濟橋 :在縣治北門外。

丫溪橋 在縣治北一里許。

神仙橋 在縣治北

城北橋 :在縣治北門外。

沖村橋 在二十四都

黃坊橋 在縣北二十里。

永寧橋 :在縣治北六十里。

梅橋 在四十一都

虎溪橋 在三十一都

漁潭橋 在二十七都

桂口橋 在二十八都

峰源橋 在二十都

建安橋 在二十五都

大陂灘頭橋 在二十六都。

栟櫚口橋 在二十七都。

吉溪橋 在縣西南十九都。

廣平橋 在縣治東十二都。

浮流口渡 :在縣治西門外。

下渡 距縣一里許

鬱溪口渡 在縣北一里許。固發口渡 在三十六都。臨溪有閣。

東關渡 在三十五都

童家渡 在二十八都

上石船渡 上板橋渡 俱在二十九都。大淘口渡 小淘口渡 俱在縣西南三十都。

延平府公署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延平府治 在城北隅,後據龍山,前面九峰,二水交流於其外,實為形勝之區。中為忠愛堂,堂之東為經歷司,西為照磨所,後為如心堂,最高為寅恭堂。堂之左為架閣庫,右為常豐庫,東為同知、推官署,西為通判署,南為照磨所,又南為經歷、知事、檢校所。忠愛堂之前為左右廡,六房序焉,而吏舍在六房後。堂之中道為戒石亭,亭之西南為龍亭庫,正南為儀門,門之外,左為土地祠,右為延賓館。獄在大門之右,正南為譙樓,樓之外,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前為道學,名「邦坊。」

豐衍倉 在府城東隅。元為「太平倉。」 明洪武間,知府唐鐸重建,改今名。

延平衛「永豐」 、「廣積」 等五倉 ,為廒凡七十。宣德三年,併歸有司,屢燬,所存無幾。成化間,知府王範重建。

陰陽學 在府治前東。舊在舊府學前,明嘉靖間移遷今所。

醫學 在府治前東

僧綱司 在府治右「天寧寺。」

道紀司 ,在水南元妙觀。

南平縣治 :在府治東二里許。中為作新堂,堂之左為典史廳,堂之後為廊,為燕堂,堂之東為藏庫,後為知縣廨,又東為縣丞、主簿廨,南為典史廳,堂為戒石亭,翼以兩廊,廊後為吏舍,亭之。

南為儀門,儀門之外,左為土地祠,右為獄,南為大門、譙樓,右為承流、宣化坊,外為申明、旌善亭,前為「八閩衝邑坊。」

嵢峽巡檢司 在府城東長安百里。嘉靖二十三年,知府馮岳移建。瀕溪,因不便,復議改舊址。大曆巡檢司 在府城西北壽巖里。宋淳祐中建,元燬。明洪武初再設。

大橫公館 二所在府東汾常里。嘉靖間,知府裴椿立。

金溝公館 在府東仁州里。嘉靖間,知府彭澄立。

玉臺公館 在本驛前,知縣伍偉立。

武林公館 在府南長安北里。知縣張燾立。外縣。

將樂縣治 在含雲山左麓。中為正堂,堂之西為幕廳,左為藏庫、儀仗庫。堂之後為廊,為後堂,為知縣廨,東為縣丞,西為主簿,西南為典史各廨。堂之前翼以兩廊、六房。六房之後為吏舍。堂之中階為戒石亭,南為儀門。門內右為獄,門外東為土地祠,西為寅賓館,南為譙樓、大門。門外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前為古「鏞州坊」 萬安寨巡檢司 在萬安上都。明洪武間建。弘治間巡檢黃桑重建。

陰陽學 在儀門外,今燬。

醫學 在儀門外,舊「惠民藥局」 ,後移於此,今燬。僧會司 在含雲寺。

道會司 在祐聖觀

廣豐倉 在縣治北隅。《東岳宮》址舊在儒學之後。明嘉靖間,因改儒學,知縣改建於此。

張源公館 在縣西張源都。明弘治間,僉事楊廷貴命知縣金楨建。

黃坑公館 在縣東高灘都。明弘治間,知縣何士麟建。

白蓮公館 明嘉靖間,知縣唐自化、張景星、縣丞張文襄將廢「普救寺」 改建。

永康公館 明正德間,知縣顧昺建。

大田縣治 在四海寨山陽。中為正堂,左為幕廳,右為龍亭庫,庫後為架閣庫。堂之後為後堂,後堂之後為官廨,左為主簿,右為典史各廨。堂之前為兩廓,六房吏舍在其後。中階為戒石亭,亭前為儀門。儀門之前,左為土地祠,右為獄,南為譙樓,為大門。大門之前,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

英果寨巡檢司 ,在縣北四十都。原為尤溪六都,今隸本縣,改遷於此。

桃源店巡檢司 在縣西北。

花橋巡檢司 在縣東北三十八都。

安仁巡檢司 在縣西南聚賢里。原在德化縣安仁場,改遷於此。

陰陽學 ,在縣治前左。

醫學 在縣治前右

祭留倉 在縣儀門外之左。

萬積洋公館 在三十九都,距縣一百一十里。華口公館 在沙縣鳳儀團,距萬積洋七十里。桃源公館 在聚賢桃源社,距縣一百餘里。沙縣治 在鳳岡山之南。中為正堂。堂之右為藏庫、左為幕廳、後為廊、為後堂。後堂之左為架閣庫、右為儀仗庫、後為知縣廨。廨之東為縣丞、西為主簿各廨。典史廨在縣丞廨之前。正堂之前為兩廊,六房吏舍在其後。中階為戒石亭,亭南為儀門。門外之東西為土地祠,為獄。又南為譙樓,為正門,門之左右為旌善亭、申明亭。北鄉寨巡檢司 在縣北十七都,宋元豐為寨,明洪武間改為巡檢司,巡檢馬中建。

稅課局 :在縣治南「翔鳳橋」 之西。

陰陽學 ,在縣治之左。

醫學 在縣治之右。明嘉靖間,知縣何亦尹建。僧會司 在天王寺。

道會司 在東嶽行祠

新豐倉 在縣治東,舊名「濟留。」 明正統間,寇燬。景泰間,知縣余寬重刱。

尤溪縣治 在武平道之東。中為正堂,堂之右為幕廳,左為藏庫,前為儀仗庫,後為廊,為燕居堂,又後為知縣廨,廨之東為縣丞,其前為典史,西為主簿各廨。堂之前為兩廊,六房吏舍在西廊之後。中階為戒石亭,亭南為儀門,門之左右為土地祠,為獄。又南為譙樓,為大門,門之左右為申明、旌善二亭。

高才坂巡檢司 在縣西二十九都。舊在三十都,洪武間,巡檢王有成建。正統十三年,寇燬。正德間,知縣曾確遷建今所。

陰陽學 在儀門旁。嘉靖間,知縣錢貞、歐陽燭迭修。

醫學 在縣治左

僧會司 在保安寺

道會司 在《東嶽行宮》。

濟留倉 在縣治西。洪武間刱在縣東。後因寇廢,遂徙今所。

丹溪公館 在十二都。按縣去府治百四十里,俱無驛,日力不足,故建上司臨治息焉。弘治間,知縣方溥建。

順昌縣治 在儒學之西。中為正堂,堂之左為藏庫,又左為儀仗庫,堂之後為後堂,後堂之後為知縣廨,前為縣丞廨,廨之北為主簿,又北為典史各廳。堂之東西為兩翼六房,儀仗庫之東南為吏舍。堂之中階為戒石亭,亭南為儀門,門之右為獄,其南為譙樓、大門。門之前左右為申明、旌善二亭。

仁壽巡檢司 在縣西北仁壽都。宋為寨,明洪武初改。弘治間,知縣李震重建。

陰陽學 在鎮基,廟址舊在譙樓。明正德間,知縣馬性魯改建今所。醫學 在縣治東。知縣馬性魯重建。

僧會司 在正識寺

道會司 在《東嶽行宮》。

濟留倉 在縣治西。宋為常平。元知縣魯崇仁建。明因之。

公館 在縣治西北。知縣馬性魯毀淫祠建。永安縣治 在儒學西,舊浮流巡檢司址。中為正堂,堂左為幕廳,右為庫藏,堂之後為燕堂,燕堂後為儀仗,庫後為官廨,廨之東為縣丞,西為主簿各廨。幕廳左為典史,廨,堂之前為兩翼、六房吏舍。「中階為戒石亭,亭前為儀門,門外左廳右獄,其南為譙樓、大門。門之外左右為『申明』」 、「旌善」 二亭。

安砂鎮巡檢司 在縣西三十二都。

湖口巡檢司 在縣南三十都,本縣與龍巖、連城三縣界也。明正統間始建。

稅課司 在縣治西

陰陽學 ,在縣治東南。

醫學 在縣治東

浮流倉 在縣治北

貢川公館 在二十六都。明嘉靖間,建堡道府檄衛所或倉巡官坐鎮於此,駐館內。

忠山公館 在二十五都。

東洋公館 舊址官賣,今別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