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7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七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七十四卷目錄
汀州府部彙考四
汀州府學校考
汀州府戶口考
汀州府田賦考
汀州府風俗考
汀州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七十四卷
汀州府部彙考四
[編輯]汀州府學校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
汀州府儒學 在臥龍山麓。中為
「聖殿」 旁為兩廡,前為戟門,外為泮池,上跨石橋。又
前為櫺星門,後為明倫堂,為敬一亭。出儀門甬道為大門,門東折入為土地祠,為省牲所。前為啟聖祠。祠內左右為名宦、鄉賢祠,而「尊經」 、「文昌」 二閣前後在望焉。啟聖祠後為教授廨,側為兩訓導廨。射圃在廣儲門外,距學里許雲。
文明書院 :在名宦祠前。崇禎十年,郡守唐世涵捐刱石櫺星門、敬一亭、省牲所、土地祠堂、廡廨署,煥然一新。又分試九庠士,庠士輩相率建院,額曰「文明。」
龍山書院 舊在長汀縣學左,知府萬振孫建。龍江書院 在西門外,弓箭局即舊學舍。萬曆癸卯年,移建東禪寺。天啟甲子,復移今地。廳堂號舍,仍舊增新。後鼎建文昌閣,前樹坊表,改扁「龍江」 雲。
社學 在舊鎮南門外
學田 原額實在八畝五分零。
皇清順治十八年,改充兵餉。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
啟聖捐置田五十二畝七分零。
學地 按《府志》二片,一在通津門外弓箭局西,稅錢四十貫;一在鎮南門舊養濟院東,租錢二十五貫。
學塘 一口,在射圃後,本學坐二分,縣學坐一分。
學倉 三廒在大門內東偏。弘治四年,知府吳文度建。歲儲米五百餘石,以膳師生。今廢。長汀縣學 按《府志》:「在治東橫岡嶺左,舊在興賢門,即郡學舊基。紹興三年,郡學遷,惟留大成殿。」 開禧間,始建學宇。淳祐間,知縣陳顯伯修大成殿,復學地之僦於民者,為麗澤堂,為尚志、閱禮、修性三齋。元至正間燬於寇,遂建於縣「南五里許。明洪武六年,復建於舊所。正統十四年,又燬於寇。」 景泰七年,首刱大成殿。天順二年,知府拓基刱建廨宇,繪塑聖賢像。成化八年,河決近學隄岸,議遷郡城內,改移今所。巡道周謨、知府李桓等,議遷郡城內,乃規官地,市易軍衛,屋基改移今所。首檄指揮楊瑛、王靖提督,以建大成殿、兩廡、戟門、櫺星門、明倫堂及兩齋堂之後為尊經閣,堂東為號房,閣後為教諭廨舍,殿西為二訓導廨舍。外為重門,周圍以垣。十五年,知府戴禧重修。十七年,知縣謝珪遷外門於東左,遂刱儀門。提學周孟中復規買民地,增廣廨舍。十八年,提學任彥常以「廟學」 弗稱,復檄紳士各捐助修門堂、廨舍及塑。
先師四配《十哲像》:弘治元年、知縣謝珪、遷學門於
廟門右,修葺戟門、兩廡。四年,知府吳文度重建兩齋及修號房。十年,又修殿堂、櫺星門。正德十五年以殿在明倫堂前,溝圳卑濕,令改創。將殿移於西稍前,明倫堂移於東稍後。堂前左為號房九間,將學左開元寺修為殿東西兩廡,前戟門、櫺星門,殿後為訓導衙。將舊殿改為宋文山先生祠,今廢。三十一年,知縣祝一鑑修。三十九年,知府楊世芳重修,萬曆三年大修。天啟甲子,梁柱頹圮,知縣蕭奕輔從新鼎建。兩廡、櫺星門俱各修葺。崇禎三年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督學丁蕙等又修。
書院 一在城內東山,一在城外登俊坊。學田 按《縣志》原額實在二頃八畝。
皇清順治十八年,改充軍餉。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
啟聖捐置實田八畝三分八釐零。
外縣
寧化縣學 在縣治後。按舊誌,宋建炎二年,創於縣東正街,淳熙十年遷於翠華山下。元燬。明洪武十二年,知縣張思誠重建。正統元年又建。成化間,改遷未就。正德十五年始遷今所。創建兩廡、戟門、左右廂房、櫺星門。嘉靖四年,提學邵銳按臨,以殿廡圮陋,委知縣馬淑將拆毀各庵。
木植磚瓦,移造大成殿。餘建明倫堂,更戟門、櫺星門、方向堂前左右建二齋,堂後為饌堂,左右建號房二十六間。土地祠在東廡。書器庫在西廡。泮池。東西闢二門:東曰「禮門」 ,西曰「義路。」 號房各立一總門,東曰「道腴」 ,西曰「文會。」 教官廨在殿西北。學門在殿東南。宰牲房俱備。又濬古井於居仁齋前,魚池於西廡牆後。嘉靖五年,縣丞鮑裕建屏牆一帶於櫺星門外。十年,知縣莫大德建啟聖祠、敬一亭。隆慶四年,推官吳之儒重修。萬曆四十三年,重建大殿,增築舊基尺有二寸,重建尊經閣。四十七年,改啟聖祠於翰墨林,改明倫堂於教諭廨。天啟六年,學博劉養學又將啟聖祠、明倫堂互相更易。今中為:
「先師廟」 後為「明倫堂」 ,前兩翼為東西兩廡,前為戟。
門為「泮池」 ,為「櫺星門」 、「神廚」 、「神庫」 、「省牲所。」
書院 即舊「射圃」 ,嘉靖二十九年改建。
社學 一太平巷。五王廟一東門外,五通廟一塔下街夫人廟一西門祐聖堂一安遠巡司前,一會同里牛石驛旁。
義塾 在滑石鋪宜生橋邊。有田,租米十八石。學田 :嘉靖間,知縣潘時宜給寺田二頃一十五畝四分,除納糧差外,每年租銀四十五兩八錢二分。隆慶間,通判毛子翼給寺田二十二畝五分,除納糧差外,每年租錢五兩九錢二分零,貯收縣庫,備本學燈油公費。
學倉 址在舊學西
學塘 二口:在西廡後。
上杭縣學 在縣城北。按舊誌,宋乾道三年,隨縣自鍾寮場遷今城隍廟地。嘉定十六年,遷治東一百步,建殿廡、明倫堂、崇德、廣業、居仁、游藝四齋。淳祐十一年圮於水。寶祐五年廟重建為樓,更學門於堂左,以別廟學之制。又為二先生祠於學右,祀朱文公,後圮。明洪武九年,知縣劉亨重建,省四齋為二,曰尚德、樂育。正統元年,知縣張琳建大成殿,殿後為明倫堂。景泰六年,殿壞於蟻,知縣黃希禮重建。天順二年,櫺星門壞,諸生李良輩更造以石。成化八年,殿復壞於蟻。教諭胡匡白於督學游明、兵備周謨,勸邑人郭端輩佐費,命郡丞程熙督建之,而易以石柱,並建號房十一間。又從諸生孔經等請,以射圃餘地易民居。中為石臺,拆迎恩亭架其上,植桂於旁,扁曰「桂香。」 成化十年改建明倫堂,比舊基稍進丈餘,遷兩齋於堂東西。十八年,知縣李曰思重建。弘治九年,明倫堂蠹於蟻,僉事周鵬命知縣高以政重修。命主簿王俊將淫祠拆毀,取其木石,添用書院。隆慶五年,知縣周裔登鑿泮為石橋,而移其前石表。巡道王喬桂記。萬曆二十一年重建。三十八年知縣倪應眷開鑿泮池,四十五年修建。
皇清順治十年重修,康熙十九年又修。
龍文會館 順治十年,巡道趙映乘創建。在南蛇渡。歲為下都生童課文公所。
清惠書院 在東門外太子宮西畔,古田、白砂二里。向有倒圖浮糧,差徭久累。康熙二十年,知縣蔣廷銓詳免。里民德之,因捐貲創建。
社學 明洪武十五年,知縣馬淳於各寺觀中就便開設四所,年久寖廢。
皇清順治十年,巡道趙映乘立「講藝堂」於縣治前之
右康熙十九年增設。一在縣東北,舊察院行臺。一在縣西南,知縣蔣廷銓捐俸重修。
學田 :歲入租銀四十七兩有奇。舊額歲解學租銀一十三兩九錢。順治十四年,奉文以一十三兩五錢給貧生,四錢解司。康熙十三年,盡解充餉。二十二年,復分給廩生、貧生。
學倉 三廒明成化八年建,在教諭署後。嘉靖三十年,改建學門前左。今圮。
武平縣學 舊在縣東興賢坊。宋乾道間,唐廷堅初建養士院。紹熙間重修。端平尉翁甫又拆振武堂,改建會講堂,趙汝讘復建大成殿,繼刱東廡。淳祐間,林震又刱西廡,並櫺星門。元大德間,李實更新。明永樂十五年重建。天順己卯袁旻修。成化丁亥,知縣劉哲重修。甲午知縣徐端始改遷今地。萬曆戊午,同知熊茂松重建。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楊宗昌改建。康熙三十年邑。
令裴振唐,增建「護欄牌坊。」 三十八年,趙良生重修。中為
先師廟兩翼為東西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 知縣
楊燦建橋又前,為櫺星門、神廚、神庫、宰牲所。社學 東在龍津坊,西在進賢坊,南在清德坊,北在明倫坊,俱嘉靖十五年知縣詹元相建。清流縣學 在縣北,即皇華驛故址。舊在縣南。
宋元符間建。崇寧間遷縣東。建炎間,寧化尉顏熙遷今所。紹興間燬於贛寇。十三年,縣令張秀穎創大成殿、櫺星門。紹興間又燬於寇。端平初,始建大成殿。二年建明倫堂。嘉熙間,邑令林奕建四齋:曰「據德」 、「依仁」 、「游藝」 、「居敬。」 元至正六年,燬於連寇,惟大成門存。明洪武二年,知縣朱仲恭始建大成殿、兩廡、戟門、櫺星門。殿後為明倫堂,東西建養賢、育才二齋。宰牲房、饌堂、廚房、廨舍,無不周備。三十二年創學倉二廒。永樂十四年,又燬於沙寇,惟倉廒僅存。洪熙元年,知縣李庠重建。正統十三年,又為沙寇所燬。景泰三年重建。時巡按高明,以學西地窄,復拓基增益,號「房。」 天順元年改建殿堂、櫺星門、兩廡、齋坊、饌堂、廒宇。僉事周謨建。學門一座。「成化間,作儀門石鼓。嘉靖十年建敬一亭,立石碑四座。」 萬曆八年,知縣鄧邦髦重建。二十五年修。崇禎九年重修。今中為
先師廟:兩翼為東、西廡,前為戟門、為「泮池」 ,又前為
「櫺星門」 「神廚」 、「神庫」 、「宰牲所。」
學田 :康熙壬戌,浙閩總督姚啟聖捐銀五十兩,置田十畝,歲以師生掌其租粒。
學倉 在學內東北。明洪武中,知縣宋忠移於學外東北城隍廟西。
連城縣學 在縣治東北。宋紹興四年,縣令陳南刱,後遷東南尉司舊址。淳熙間始徙今所。明洪武正統間,屢經修葺。正德八年,將鬻淫祠銀從新改造櫺星門外,增置大牌坊一座,東、西添修二小坊,額曰「興賢、育才。」 外鑿池一區,扁曰:「洙泗淵源。」 殿後舊有明倫堂,中建門樓,額曰:「進德修業。」 中為桂香亭,亭後為尊經閣,東為鄉賢名宦祠,閣後為聚奎樓,東、西、南建號舍三十六間。二十七年,仍遷尉司。萬曆三年,知縣郭鵬遷於山川壇。十二年,知縣朱九卿復遷舊址,填學後兩塘。二十九年,知縣徐大化重修。三十四年濬池。崇禎九年重修。
程公書院 在城隍廟右。祀令程三德、緣首吳憲、周世華等。
雷公書院 一在文昌閣右,一在南嶽廟前。祀令雷同聲、緣首沈濟眾、李貞啟等。
李公書院 在北門外彰善坊前祀署縣別駕李九芳,今頹廢,碑尚存緣首《謝表》李和春、黃思德等。
陶公書院 在西郭外,右。祀陶文彥。寇燬,緣首林堯道等。
李公書院 在東門外。祀署縣別駕李勝之。王公書院 在東門城內。祀王自成、緣首謝家寶、童應舉、謝君讚、謝朝宰等。
社學 :在四門鄉約所。
學田 原額實在一十二畝三分九釐。
皇清順治間充餉。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買。
實田九畝一分
學塘 三口:一在學宮前,即外大泮池。二在學後,萬曆十四年,填塞種樹。
歸化縣學 在縣西明溪驛前。成化七年置縣時,定基於此。知縣郭潤建。十七年,復建後堂,為講習所。弘治六年,知縣姜鳳重建櫺星門。正德二年,建尊經閣。嘉靖四十年、萬曆十年,俱鼎新之。十九年,知縣許岸、署教諭陳振陽捐俸修櫺星門,左右豎兩坊於泮池右構省牲所,扁曰「仁術。」 三十九年重修。四十五年,改建於東門舊常平倉,倉徙舊學。天啟七年,巡道朱大典復議改刱於今學地中為
先師廟兩翼為東、西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 ,又前
為櫺星門署教諭戴震雷捐資彩畫聖殿兩廡,改正「賢儒牌位」 、硃油戟櫺二門。修葺泮橋、神廚、神庫、宰牲所。
社學 一在縣後廣濟街,萬曆三十五年,提學熊尚文檄重建。一在西門外賓餞亭。一在石珩鄉。一在柳楊里薦福寺。
學田 萬曆間,知縣龐一夔給歸上里隨圖田二十畝二分,又知縣史戴德買民田一畝八分。按《縣志》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浙閩總督姚啟聖捐買學田一。
十畝。二十二年,知縣王國脈捐買學田六畝零五釐。
學倉 按《府志》,在明倫堂西北。
永定縣學 自明成化十五年副使劉城、參議陳渤等刱於縣治南,今遷建於治西。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各十間在廟前。戟門三間在丹墀前。泮池在戟門前。櫺星門一座俱石在泮池外。綠筠書院 在縣南一里許。濱河掛榜山尾,正
堂三間,架樓於上,諸生時有肄業於此者。大門三間,右抵山,左抵路。前空地丈餘,後空田一坵。吳公書院 在西郊外。知縣吳殿邦建,今廢。岳公書院 在舊平西驛地。
盧公書院 在文昌祠左,本府同知盧裕礪署縣事時,捐俸建造,朔望聚諸生講學於此。社學 一在漳南道左,前廳三間,後廳三間。一在東北臥龍山麓,布政司後,扁曰「龍岡社學。」 萬曆乙未年改建關帝廟。一在文昌祠東,順治八年,邑人熊興麟等建。
學田 計共田稅一百畝,共租銀一十八兩零三分,共載糧四石七斗八升一合八勺。內總除納糧銀三兩零一分四釐,餘下租銀一十五兩零一分六釐,發學應充公用。
學地 自新巷直下至大街,橫至龍門止,基址相連,門斗賃做房屋,每年納租。
汀州府戶口考 通志
[編輯]府總
《實在人戶》、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戶
原額男子成丁七萬九千六十三丁,食鹽課併不成丁一十一萬九千三十五丁口。
新收男子成丁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九丁五分,食鹽課併不成丁一萬八千九百九十六丁口。開除男子成丁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九丁五分,食鹽課併不成丁一萬八千九百九十六丁口。實在男子成丁七萬九千六十三丁,每丁徵銀不等,共徵銀二萬五千二百三十八兩六分九釐三毫四絲六忽五微四纖五沙食鹽課併不成丁一十一萬九千三十五丁口,每丁口徵銀不等,共徵銀一千九百二十三兩六錢二分九釐四毫二絲六忽一纖二沙。
以上丁口,共徵銀二萬七千一百六十一兩六錢九分八釐七毫七絲二忽五微五纖七沙。原額屯丁二百五十二戶,內除故屯丁六十戶、新收屯丁一百三十八丁,實在人丁三百三十丁,共徵銀一百二兩四錢五分七釐三毫一絲九忽八纖八沙。
汀州府田賦考 通志
[編輯]府總
原額官民學寺、田、園、池、地、塘、湖、洲、山溪、港潭、蕩河、碓坡、圳坂、渡江、渙埕、樹林一萬三千一百九十九頃一十一畝五分三釐六毫一絲六微九纖。糧餉銀一十萬四千四百一十五兩七錢四分三釐六毫三絲九忽二微四纖五沙二塵三埃。本色米一萬四千七百八十九石六斗三合三勺三抄。
實在官、民學寺田、園、池、地、塘、湖、山、溪、港等一萬三千一百九十九頃一十一畝五分三釐六毫一絲六微九纖。糧餉銀一十萬四千四百一十五兩七錢四分三釐六毫二絲九忽二微四纖五沙二塵三埃。本色米一萬四千七百八十九石六斗三合九勺三抄。
學租銀一百六十五兩三錢七毫。
寺租銀一千七百六十九兩六錢四分四釐八毫二忽六微八纖。
應徵各屬縣牙雜等稅銀一千六百八十三兩八錢整。
原額屯田地八十二頃八十九畝五分六釐七毫,糧餉銀六百六十五兩九錢八分七釐五毫三絲一忽六微。本色米一百六十二石。
實在田八十二頃八十九畝五分六釐七毫,糧餉銀六百六十五兩九錢八分七釐五毫三絲一忽六微,本色米一百六十二石。
汀州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長汀縣附郭。〉
長汀居萬山中,多嵐瘴。鮮寒稻,一歲再穫。然秔稻、糯稻而外,土無所宜。大抵士知講學,民務力農,即富人無多。良田廣宅,衣乏被飾之華,食鮮兼珍之味。貧者勤苦治生,戀鄉曲相安,儉樸尚鬼,雖士夫不免,而人文邇來較盛焉。
寧化縣
「人物富庶,性氣剛愎。」 仕宦不謁公門,儒生恥於
奔競
上杭縣
衣冠文物,頗類大邦。禮樂《詩》《書》,實多濟美。比屋裕如,士勤學業。彬彬文物,有類大邦。僕隸下人,各治生產。
武平縣
山峻地僻,俗梗民強。尚武勇足以禦敵。力本業足以營生。學問英豪,時中科第。
《舊志》勤勞稼穡不事商賈病不服藥而祟鬼人
[編輯]頗知學而習武。俗尚淳直,可與興義;士多聰明,可與上達。凡《禮》猶有古風,力本者多,業末者少,貿遷有無,類非土著。茲邑開闢自唐,崇山複嶺,為汀南斗絕之地。南注潮海,西接古、虔,東走杭、川,北會本郡,實三省之咽喉也。氣候則寒燠時若,土田則禾稼兩熟。大抵疆圉磽瘠,物產稀有,士知務學而敦詩書,民力農事「而急賦稅,婚喪循乎古禮,衣食不尚奢靡。」
清流縣
習氣勁毅,狷介自持。「君子知義理」 而文藝精工。故科甲蟬聯,而「宮保」 、《翰苑》,典型在望。近則文風少衰矣。
連城縣
《宋志》氣習勁毅而狷介其君子則安分義勵廉
[編輯]隅恥浮俠,其小人則質直果敢,不以侈美相尚。
《元志》君子質直好義而恬於進取小人願愨少
[編輯]文而安於勤勞
《八閩志》土壤磽瘠人民貧嗇
[編輯]《郡志》俗知讀書尚禮士重登科取名男務勤勞
[編輯]女安儉樸
歸化縣
民質直無華,男力耕作而女勤織紡,風猶近古。又舟楫不通,無大啇巨賈,率多市販,以治生業,故咸習艱難,重犯法,官司易治也。士大夫家雅尚廉恥,敦《詩》《書》,駸駸有日趨於盛之勢。惟喪用浮屠,葬不入土,貧困則夫婦輕於離異。頑梗之徒間多嚚訟。其亦風俗之未淳者歟?
永定縣
山高水駛,土爽地腴。民性質直,氣習勁毅。人無萬金之家,力作三時之務,有古唐風。藝不求工,商不遠販,子弟充衙役者多不齒士。勤學問而擢科名宦,尚清廉而敦名節。文物如鄒、魯,家多著述,閨門有禮而孀居完節者多。婚必親迎,喪祭用家禮。少信佛事,災疾弔賀,有關切意。陳一新云:「風聲氣習類中州,黠者輕」 生好訟,君子小人,略無分別。愚民或因小忿,間服《斷腸草》,以相圖賴。
汀州府祠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長汀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南寶珠門外半里。宋慶元間,郡守陳曄建,在社稷壇左。
社稷壇 在府城西通津門外一里許。宋慶元間,郡守陳曄建。
郡厲壇 在府治東北,朝天門外。
城隍廟 在府西通津門內。唐大曆間遷郡創。宋崇寧間,賜額「顯應。」 紹興間,郡守陳直方、董華創前後殿。慶元間,郡守陳曄建。明洪武二年,詔封顯佑伯。正德十三年,同知陳袞買民田二十畝五分,以給守者。嘉靖三年,知府邵有道修建廳堂寢室,旁為房廊。又以軍園近廟不潔,以官地易之,年久日頹。崇禎八年,郡守笪繼良鼎修,豎牌坊一座,以壯廟貌。
縣城隍廟 在府南仁愛祠右畔。萬曆三十九年,縣令謝天佑卜地創建,有《記》。
靈龜廟 在府治西北
曾公廟 在朝天門內北邊小街。
東平王廟 在縣東惠政橋左,崇禎十年春燬。白馬廟 在豫備倉後。閩越王常乘白馬,死後民思祀之,因名。
順則王廟 :在府東舊通遠門內城埤側,後為鎮南門。莫詳姓氏、封爵刱始之由。
關聖廟 一在郡城內倉坪嶺上。一在登俊坊,一在新豐坊。
五通廟 在縣東崇善坊。宋紹興間,刱郡守周
晉書額。成化間,給事周旋開大廟前路,為神出遊,中豎「給事坊。」
靈顯廟 一在朱紫坊。崇禎間,邑舉人胡祖熹捐地十丈,開廓廟前,樹屏壯觀。一在郎星坊。東嶽行宮 在縣東南。政和間刱。淳祐間,羽流林宗錫刱。太一樓、鐘樓、東平王宮兩廊,明弘治九年,知府吳文度修。
助威盤瑞二王廟 在縣南駐劄寨。相傳,漢末人禦敵死節城下,時有顯應,因廟祀之。後以息火功,封「助威王」 、「盤瑞王。」 宋元豐間刱。弘治七年,知府吳文度重修,刱飲福亭於廟前。
三將廟 在縣南鄞河坊南廨寺前,舊扁「感應都衙三將廟。」
仁威廟 :在城內「三元閣」 下。
「七聖廟 祀井神」 ,處處有之。
東平王廟 在霹靂巖前。
三聖廟 在城東北
藥王廟 即「佑聖堂。」 康熙十八年重建。
馬王廟 在東教場內。康熙間,城守三營重建。平田廟 在縣東。
湘洪廟 在縣東上保鄉,唐敕建。
龍龜廟 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
徐公祠 在濟川橋前,為郡守徐中行建。青史萬年祠 在徐祠左,郡丞陳善行建。謝公祠 在邑城隍廟左。
丘公去浮糧祠 在城西羅漢寺前,萬曆三十五年建。
寧化縣
社稷壇 在邑治西隅三里。洪武六年建。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二里許。洪武初立。邑厲壇 在邑北一里許。舊圓照庵故址。里社壇 各鄉村皆立。
「鄉厲壇 」 鄉中多有。
芒神 附祀於土地神祠。
軍牙六纛 ,藏主於《兵器庫》。
城隍廟 舊在城南,洪武二年遷城內東隅。土地祠 在縣治大門內之左。
東嶽廟 在治西南五里。
五通廟 一在北門,一在東門外。
關帝廟 一在上進賢坊,萬曆十六年建。一在龍門庵左,萬曆三十二年建,後寇燬之。
毘沙門天王廟 在縣上東門外,永樂間重建。連山廟 在黃龍岡,離城五里,即廣濟橋之上。「普惠廟 」 在邑南伍家山,宋寶佑間重建。天妃廟 在邑南塔下街。
白馬廟 在北城翠華山之側。
白水廟 在龍上里
李公廟 一在下沙,一在武昌。
伊公廟 在永豐里上伊村。
大忠祠 即顯應廟。今在永福坊者曰「城西廟」 ,亦曰「通聖。」 在進賢坊者曰「顯應廟」 ,亦曰「崇興。」 舊為草倉祠,在邑治西南三里許。
招捕祠 舊在正南門,寶祐間燬,開慶間重建,元復燬,明洪武十六年重建。
唐知郡祠 舊在縣南山川壇內。正德二年,知縣何鑑以郡同知唐淳有築城功,耑祠祀之。表忠祠 去邑治五里。萬曆乙未,憲副王建中省方至邑,命改祀於邑治西門佑聖堂。
仁愛祠 在邑治東龍門坊。
德政祠 「在龍水坊。」
「三教先生祠 」 在東門外,鄰龍門庵。
上杭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通駟門外。元在縣治南。明洪武九年,知縣劉亨徙建今所。永樂十四年水圮,知縣沈新、縣丞梁衡重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通駟門外南畔。元時附祭於社稷壇。明洪武九年,創建今所。永樂十四年水圮,知縣沈新等重建。
邑厲壇 在城北迎恩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東。舊在縣西,宋嘉定十六年移建今所。「洪武二年修,後圮。天順二年重建。嘉靖二十二年又修,又圮。萬曆三年重建。」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後殿圮縣令蔣廷銓重修。
關聖廟 在迎恩門內西畔。明成化二年,千戶所軍士建。嘉靖初毀,末年邑人重建。又舊廟一在縣北貞字鋪。
大忠廟 在縣東北興文坊,祀唐張中丞。舊有「東平王祠」 ,在東嶽宮左廊。嘉靖二年毀,知縣伍籩重建於城外北山。萬曆二十一年,知縣鄧良佐遷建今所,即布政分司舊址。
岳王廟 在縣治南,舊祀南門城樓上。
皇清順治三年,官籍民居改建。石固廟 今為聖濟廟,在西城外二十餘步,東向。宋時在長汀縣南。洪武二年,知縣夏煜禱而有應,遂立廟於天王寺右。正統末,寇燬。景泰三年,邑民關懷安等重建。嘉靖二年毀諸淫祠,廟亦毀。末年邑人復建今所。
靈顯廟 在縣西小街陽明門內。宋嘉定間,知縣事趙彥挺建。明洪武二十九年,知縣秦斌重修。每歲之九月二十八日,設會於此,以集遠商。正統末,燬於寇。景泰初,邑民周俊華等重募建。嘉靖二年燬。二十年,邑民復建。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邑民拓基地更深之,增建前堂。
及門樓
太子宮 今為「仁聖帝宮」 ,在鎮東街之東。舊在潭頭渡,明嘉靖三十年,改建今所。
皇清順治年間,兩著《靈應》,邑民更復建祀。一在城內。
北門街一在東竺寺之右。
褒忠祠 在縣東北察院行臺前。「祠明御史伍驥、署都指揮丁泉。初,耆民孔文昌等塑二像,祀於南門城樓。成化八年,同知程熙建,祀今所。十年,知縣蕭宏奏聞,賜額,歲命官致祭。弘治三年,經歷周琛拓射圃之餘,益以民地,重建南向,仍捐倡置田,供香火。嘉靖十九年,知縣伍籩重修。萬曆四十二年,燬於火。知縣李自」 華重倡建之,立「聚星公館」 於其左。今歲祀奉裁
武略將軍祠 在鎮東街之北,祀邑義勇賴思智。明正德九年,巡按胡文靜奏請敕贈建祠。義勇祠 在城東北布政分司後,祀勇士張璧秀。明嘉靖三十七年,巡道王時槐建。
懷德祠 在城北舊學址,祀王文成公。明嘉靖三十七年建。崇禎三年,知縣陳正中重修。王公祠 在懷德祠前。明嘉靖三十八年,為巡道王時槐建。
忠勇祠 在城北舊學址之右,祀百戶賴榮華。明嘉靖三十六年,王時槐奏請敕贈,建祠。「三憲祠 」 在興文坊。明萬曆二十五年,為署巡道徐緯、巡道王建中金節建。
漳南道功德祠 在布政分司右。萬曆三十六年,巡道程朝京檄署縣同知區日振營建,祀歷任分巡道之有功德者十五人。祠前置店房二十楹,每歲入租供春、秋二祭。
朱公祠 在通駟門內。明天啟七年,為巡道朱大典建。有田贍僧,供香火。
吳公祠 在布政分司左。明崇禎元年,為知縣吳南灝建。有田贍僧,供香火。
熊公祠 在察院行臺右,明崇禎三年,為巡撫熊文燦建。
義烈祠 :在岡背街。明崇禎四年,知縣陳正中為陣亡把總賴思養建。
賴百戶祠 在北門街。明崇禎五年,知縣陳正中為陣亡百總賴其勳建。
顧公祠 在縣治東街。明崇禎六年,為巡道顧元鏡建,邑紳士置田供祀。
陳公祠 在熊公祠前。明崇禎七年,為知縣陳正中建,邑生郭鴻等捐置店房一楹,收租供祀。馮公祠 在天王寺右。崇禎十二年,為巡道馮之圖建。
盧公祠 在通駟門外,崇禎十三年,為知縣盧躍龍建。
四公祠 俱在通駟門外。一為知縣倪應眷,一為知縣李自華,一為署縣同知熊茂松,俱明萬曆末建。一為署縣推官寇從化,天啟中建。後皆燬於寇。今改盧公祠為「清忠祠」 ,並祀雲。
周方伯祠 在大街康巷口。
皇清順治八年,為署分巡道布政使周亮工建。
王公祠 :在縣東門外鎮東街。順治十四年,為鎮總王之綱建。
劉公祠 在周方伯祠西。順治十七年,為分巡道劉三章建。
孟公祠 在學東。康熙元年為知府孟熊臣建。申公祠 在縣城隍廟左。康熙二年為巡道申偉抱建。
封公祠 在縣東南。康熙二年為知縣封珂建。董公祠 在縣東門外潭頭。康熙三年為總兵董大用建。
武平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南門外秀峰亭右。
《舊志》邑令徐甫宰建設壇陛
[編輯]皇清因之。
社稷壇 在縣治西門外半里。明洪武間,縣丞朱衡建,設立壇陛。
皇清因之。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里社壇 各里俱有
城隍廟 舊《誌》:「宋紹興間,創於北謝㜑嶺上,明又刱於縣西。嘉靖戊午,邑令徐甫宰重修。」 大忠廟 「在縣西。宋淳熙間刱,燬於兵。明正統丁卯重建。嘉靖丙辰修,復頹。崇禎戊辰,和義坊士民重建,祀唐忠臣張巡,後為仁聖殿。」
聖宮殿 「舊在鼓樓門內東,紹興間燬,明景泰間,改刱布政司左。」
皇清康熙四年,邑人仍其址重建。又一在南門外右。
五賢廟 在縣北門外。淳祐間刱,明洪武中修。正統丁卯,典史何昂同坊民重建。
龍源宮廟 在縣南一百里。《盈塘圖》「祈禱靈感。」 洪山廟 一在高梧,一在所北。
石固廟 在縣南二里小隆興。
東平王廟 在所新城大街,祀唐忠臣張巡。正德七年,寇發,攻城七晝夜,得神陰助,寇退,眾立廟,以七月十九日報祀之。
三官廟 「舊《誌》」 :在南門左。明天順間,改刱於文明坊關帝殿前。
赤沙王廟 在所北
賴公廟 在所舊城西
天妃娘娘廟 在溪東鄉。
真武廟 在所北
古城隍廟 在縣治北
關聖殿 在舊城門上,歲久傾圮,邑令巢之梁修,扁曰「應宿坊。」 明末乙酉秋,流寇破城燬,邑令潘紘重建,邑人又刱鐘鼓樓。
紫陽祠 在所城東門外。
張公祠 在西門外。禱雨有應,因建祠祀之。「世忠祠 」 在教場前。祀練廷相。
忠烈祠 在山川壇右,祀徐必登十二人,從祀林鐸等人,令巢之。梁建,寇燬,移世忠祠祀之。「《三省》金湯祠 」 在教場前,今廢。
舒烈婦祠 在所城外塔下。祀童生徐日煃妻,邑令巢之梁建。
清流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演武亭左。社稷壇 在縣西一里許朝貞坊。
邑厲壇 在縣北二里許。
里社壇 :各鄉村皆立壇,以祀土榖之神。遇春、秋,二社,里長備物致祭。
城隍廟 「宋端平間,知縣趙樵夫建於縣南。寶祐間,陳子春闢而新之。明初,移建於縣治東北通貞道院廢址。弘治十六年,知縣余珙睹廟門卑隘,撤而建之,豎牌坊於路口。」 正德間修。東嶽廟 在縣南山麓間,乃泰山行宮。
關帝廟 在縣西九龍驛左小浮橋岸側。邑人冢宰裴應章建。
樊公廟 在縣東漁滄潭。
安濟廟 在縣東南鐵石洞口,又名九龍廟。廟前灘有十八,舟行甚難,過者必禱於廟。晉天福二年,偽閩封明威校尉。五年,封興瑞將軍,尋復敕封「潛靈王。」 宋賜今額。
真武廟 在縣南。元至正二十四年建。相傳邑南常有火災,故祀北方水神壓之。成化間更名「佑聖祠。」 正德四年重修。今名「元帝宮。」
江公廟 在縣東倉盈里,地名「嵩口。」
武侯廟 在縣龍山左,一名銅鑼山。相傳樊神討賊時祀武侯,建廟於此,歲久圮敗。洪武間修,成化間又廢。正德二年又修,扁曰「武侯廟。」 隆慶間復廢。萬曆丁酉,邑人裴應章倡。本坊鄉紳捐貲鼎新,扁以名垂宇宙。崇禎十一年,子汝甲復募本坊修葺。甲申、乙酉間,避難郊民,鱗集附居。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司馬郎鍾,《令居民徙去重峻牆》。
垣,而樹木頓成舊觀焉。
元壇廟 在東嶽廟前。元至元三年,通邑刱建。崇禎五年重修。
五德廟 在縣西五十步,府公館之右。
閩王廟 :在嵩口。神姓王,名審知,唐封為忠懿王,梁封為閩王。第七子延昇徙居清流,遂為王氏祖。其子孫立廟於嵩口以祀焉。明崇禎十六年,二十三世孫王廷佐等重建。
普庵堂 在縣十字街左,即雷氏祖祠。舉人瑤涖政兗州,因攜神香火奉祀,故名。後因火,元孫衡重建。
惠烈祠 在城隍廟儀門右。一在倉盈里㙔埠,乃知縣呂鏞死節所也。正統間,里民義侯死節,立祠以祀。嘉靖五年秋,提學副使邵銳重其節,特檄於縣,專祠致祭外,更勸清邑諸生以義助。
銀。命縣丞張鏊於㙔埠死所廓基建宇,授田以祭;又以同死事鄒巡簡代死老人魏得禮及烈士鄧瑤配享,且訪得禮二孫主其祀。時縣丞張鏊置地二區翼之,庠生雷瑄捐禾稅三十秤助之。
九龍王廟 在縣水東。至元間建,毀於寇。天順間,雷姓者復建。萬曆十七年,邑民又修。今存。惠利祠 在龍津橋南,祀惠利夫人。廟建於元至正年間,興毀不一至。
皇清順治四年,火。十年托邑人「提學道李于堅夫人。」
夢因重建今祠
忠烈祠 在縣城東龍津橋尾。元伍宗堯父子忠烈死義,有司春秋致祭,動支綱銀。
皇清康熙年間重修。
裴恭靖公祠 在縣南。天啟六年,府縣二學及鄉紳、里老僉呈專祀,有司春秋致祭,動支綱銀,仍給衣巾奉祀。
皇清順治年間重修。
忠諫祠 :在湖鯉坑。明分巡漳南道金節為禮科給事,累秩參藩伍可受立。
李公父子救荒祠 在寺前街城隍廟右。邑人李于堅子李言,平糴救荒,以全七里饑民,民深德之。紳士里民僉呈輦金購地,立祠祀焉。康熙三十八年,知縣湯傳矩重修。
烈士祠 在㙔埠,附呂公祠內。烈士鄧瑤勦賊,捍衛鄉民,仗節而死,因附祀焉。
「三聖廟 」 凡四:一建北門城上,一建凹上,一建西門直街取水巷,一建際留倉左畔神樹下。白馬廟 在縣進賢坊,鄒氏祖祠。白馬王乃閩越王審知之像,審知常乘白馬,死後民思其德而祀之。紹興間建,後因火。隆慶壬申元孫時泰重建。天啟七年又火。崇禎元年時豐等建。唐公生祠 在縣南,祀署縣事同知唐淳。正德七年,寇攻城幾陷,公率民兵星夜赴救,寇尋去。舉人余本純等,置祠田祀之。
余公生祠 在東門內,祀知縣余侯禕,今廢。蔣公生祠 在水東街,祀本縣知縣蔣育馨。明末寇燬,至。
皇清康熙二十年,重建於縣城之後「龍山廖氏書屋。」
懸掛《蔣公生祠》扁額,設木主祀焉。
連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東門外百步。
社稷壇 :在西門赤嶺。
邑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北舊治西。宋紹興間刱,歲久圮。淳熙間,令安嗣宗重建,元因之。洪武五年,令鄧昇移刱今地。弘治七年,令王岐建《福謙亭》,修葺後堂廊宇。萬曆三十六年,復建前堂。
劉公祠 在縣左,祀司理劉玉成。順治四年,寇毀。今謝有沂重建。
牛公祠 一在學後,一在文塔前,祀令牛大緯文野公,緣首李周臣、吳憲等。
徐公祠 在龍山祖廟右,祀令徐大化熙寰公,緣首黃思德、李檀、李榆。
李公祠 在西門內,祀縣令李待問。寇燬,李天美、江濟邦等重建。
吳公祠 在城隍廟左,祀司理吳明昌、謝世選等。
田公祠 在城隍廟右。祀縣令田生玉、謝家寶、錢國珂、黃福寧、童秉彝等。
申公祠 在縣東閩山。祀漳南道申偉抱。又縣令杜士晉捐俸買李日淳《河源里四圖》車田一分,以備祭費。
杜公祠 一在儒學右,一在高嶽廟前,一在薦山白衣堂前,祀縣令杜士晉等。
三德祠 在冠薦山,即東閩山。祀道憲李陞、謝朝宰、申丘杜三縣令,里長黃福寧等。
=聖帝君廟 在縣鼓樓前。成化間,縣令關銓建。
皇清順治四年,寇燬,都司張明海等捐資鼎建。
東五顯廟 在縣北,宋嘉定間刱。明洪武八年,北團巡檢陳壽、邑民黃均祿等募建。今為龍山祖廟。
西五顯廟 在縣西。宋嘉定間刱。明洪武七年縣令劉雍同邑民江文新等募重建。今為「金山祖廟。」 萬曆二十九年火,三十六年兩隅人重建。祠山廟 在東塔寺右。宋時建。洪武間邑民謝文敏等募建。
南嶽行宮 在縣南。宋嘉定間刱,元廢。洪武間,沈慶安等募建。
東嶽行宮 在縣東定安橋下。宋紹興間縣令。
王彤刱,後廢。正統十年,邑人童德慶募建。鎮川廟 在縣南城外。宋紹興間建。洪武間李旻宗等募建。崇禎末年水圮。
皇清順治七年,士民復建。昔額「靈顯廟。」祀蛤湖淨口。
侯王
水口廟 在縣東一里許。萬曆十一年建。夫人廟 在姑田當坑僧洞真,納租銀五錢零。歸化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北一里。
社稷壇 在城南三里
邑厲壇 在城東三里
里社壇 七所:各里亦多自立。
城隍廟 在縣治東。成化八年,知縣郭潤建。弘治六年燬。正德間,知縣楊縉重建。知縣鄭璧勸義官揭趙真、趙應擴地加廣。萬曆間,邑人蕭愛、楊再興、羅儀等捐資重構。康熙十八年燬。十九年,知縣王國脈捐資倡眾建置有祀田。
顯應廟 宋建。一在按察司前,一在惠利橋東,祀莘氏《聖七娘》。
忠臣廟 在城北五十里柳楊大陂。正統十二年,沙寇攻寧化,本府推官王仁帥師往援,遇賊蓋洋,大破之。疾作,歿於此地。里人思而祀之。關帝廟 在東門月城中。
趙公廟 在西門月城中。
三聖廟 在南門城邊
元帝閣 ,在北門城上。
真君閣 在南閣上
魁星閣 在城東白沙橋南。
文昌祠 在城東白沙橋左,崇禎間建。
龜山祠 在城東龍湖二十里。宋時楊龜山先生所生舊宅。崇禎七年,知府笪繼良、知縣楊鼎甲建,以祀龜山。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黃易改刱《儒學》知縣王國脈。
捐貲落成之,仍立祠祀龜山於其右。
楊章公祠 在城東白沙橋側。萬曆間,知縣龐一夔建,祀故令章宗實。明末寇燬。
皇清康熙十八年,通邑復建,而以知縣黃易並祀。其
中
周公祠 在城東二里平埠。萬曆四十二年,通邑士民為邑令周憲章建。
文興祠 即文興書院。通庠諸生。祀故令陳正蒙。
義勇祠 在城東三里平埠。
呂祖仙祠 在縣前天一坊右。
永定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縣東臥龍山麓,知縣王環建,嘉靖十九年,改為布政分司,壇移太平門外。嘉靖三十七年,大水衝去,知縣許文獻築於鐵坑,尤為形勝。」
社稷壇 在縣東
鄉里壇 一在榕樹岡,一在印星臺。
鄉社壇 五里各設一所,歲時致祭。
邑厲壇 在縣西二里。周繚以垣,一門,設土座二間。成化十六年,知縣王環建。嘉靖十年知縣毛鳳重修。每年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致祭,以城隍主之。
義勇祠 附在城西厲壇前。歲凡三祭,所以報捐軀死義者也。
城隍廟 在縣治東。正堂三間,左右耳廊共六間。前飲福廳三間,外大門。成化十五年,知縣王環建。嘉靖間,知縣毛鳳、唐燦、許文獻;萬曆間,知縣何守城、姜子貞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岳鍾淑重修。
關帝廟 在東北臥龍山麓,舊社學地。萬曆乙未年,知縣張正蒙刱建,侍郎盧惟貞有記。大廳三間,門廳三間,廊西建土地祠,門外建《坊表》。一在高陂,巡檢郭天福建。
東嶽廟 在縣治西王侯祠左。東南抵民居,北抵後圳。正殿三間,東西二廊各三間。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沈在湄重修。
五顯廟三 一在縣治萬壽寺廊西,邑耆丘萬球建。一在溪南里黃竹隔;一在龍安寨。
三元廟 一在縣治萬壽寺西。一在高陂,巡檢郭天福建。
鄒公廟 在溪南金砂村。
七姑廟二 一在縣治龍岡西麓,舉人周行先倡建。一在溪南里摺灘。
麻公廟 在虎光村
文昌祠 在儒學前大街之南、晏湖之上。天啟元年,知縣錢養民、舉人賴維嶽等募建。署縣事霍蒙拯捐俸創置祀田。
王侯祠 原係紀功亭,在縣之東嶽廟右。知縣王環建。亭碑頌撫按、藩、臬功績。後里民賴恆、張以璇等以王侯經營草昧,亦碑頌之。且立撫按藩、臬諸人木主,及塑王侯之像,各捐資買田,以供歲祀。至嘉靖十八年,知縣唐燦因歲久亭與木主俱廢,獨侯之像存焉,故改扁曰「王侯祠。」 三十八年,知縣許文獻重修,復立諸人木主,遇祀則列於前,以並享之。祀畢,藏主城隍廟,以像專王侯故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