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6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卷目錄
德安府部彙考五
德安府祠廟考〈寺觀附〉
德安府驛遞考
德安府兵制考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卷
德安府部彙考五
[編輯]德安府祠廟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安陸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治南二里,後廢。知府蔡可教重建,治南濠外山上,明末又廢。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府高翱仍舊址重建。
社稷壇 在府城西二里。弘治間,收入藩第。隆慶三年,知府蔡可教重建。明末壇廢。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府高翱重建,與「山川壇」同祭以
春秋仲月戊日
郡厲壇 :在府城外東北二里。歲清明、中元十月朔致祭。
里社鄉厲二壇 ,州縣鄉保皆有。
旗纛廟 :在所署內。每歲霜降日祀之。
城隍廟 舊建於「三皇臺前。弘治四年徙置城東南隅,歲久圮。嘉靖七年更新之。康熙甲辰復頹。知府高翱捐貲修理。癸亥,大水傾圮。知府傅鶴祥復捐修,並神像各物皆新之。」
鄖公廟 在府治內。楚封鬥辛為鄖公,今廢。張亮廟 在府治府學東。祀唐鄖國公張亮。今廢。
淮瀆廟 在府治南。一稱「洞庭廟」 ,一稱「桐柏廟。」 槎山廟 在府治北五十里槎山上。
馬王廟 在府城南,明建。
晏公廟 在府城西關,相傳即車蓋亭故址。萬曆間,知縣夏民懷復建,外鑿一井,碑曰「夏侯井。」 白馬廟 在城北黃巢洞上,祀宋孟珙以壓之,故名。
賢守廟 在府城中。祀宋知府陳規。建炎初,規極力禦賊,有德於民。後立廟賜額「賢守」 ,追封忠利侯。
季梁廟 在府城南門外,明知府范理建。「三皇臺廟 」 在城內,即紫金寺。
丁公廟 今廢
高廟 在治南十里
白廟 :在治東十五里。即祖龍地。
八角廟 在治南二十五里。
太山廟 在治西南三十里。
柴家廟 在治北十五里。
關聖祠 一在府城北月城內,元建。一在城內演武場西。一在府治東三十里,洪武初,一像逆水而上,土人祠而社之。
文昌祠 :在府治東南隅。康熙二十年,知府傅鶴祥、知縣高岡捐建。
黃香祠 舊有祠,在分司街兩道署之側。崇禎間,以祠宇太隘,因設耑祠於學街東門,在忠烈祠之南。後為賊廢。今合祀忠烈祠中。
范忠宣公祠 在府治思賢堂側。
狀元祠 在石柱山西南麓。祀宋王世則、宋庠、宋祁、鄭獬,今廢。
二賢祠 舊在曬書臺後,祀司馬溫公、范忠宣公,或謂文正公;知府高翱另置室並祀,今廢。忠孝祠 在府治東。祀都御史楊漣,孝子黃香。徐公祠 在南城內,祀知府徐貢元,今廢。基地在下察院側。
王公祠 在狀元街,祀知府王家禎,今廢。程公祠 在狀元街,祀知府程策,後以程世培附,今廢。
龐公祠 在治南,祀同知龐應賓。
馬震祠 在府城東北二十五里,震都指揮。正德六年,霸州寇起,震力戰死,因即其地建祠祀焉。
楊公祠 在府治南二里,祀知府楊楷,今廢。李公祠 在狀元街,祀知府李行志,今廢。王公祠 在狀元街,祀同知王國治,今廢。鄭公祠 在狀元街,祀推官鄭二陽,今廢。思賢堂 在府治西,祀范純仁,今廢。
七相堂 在府治東。祀郝處俊、張齊賢、寇準、宋庠、呂大防、范純仁等。今廢。
雲夢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門外。
社稷壇 在縣東門外一里許。
厲壇 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 ,歷年久圮。邵嘉應修葺。廟左建文昌樓,右建百子閣。
關帝廟 :在東門外。萬曆間,敕封壯繆為「協天大帝」 ,故名。
「三義廟 」 祀漢昭烈帝、壯繆張桓侯。一在城內東門朝陽庵前。一在東門外定慧庵前。
東嶽廟 在玉皇閣左
五顯廟 一在西街。《三眼井》一在北街。
北聖廟 在朝陽庵左
「八角廟 」 在韓信堤南,古剎重修。
馬王廟 在縣署東。為驛駟建,祀
令尹子文廟 在北鄉十里,後遷縣北東界。宋元祐賜額「忠應。」
伍員廟 在縣東十五里女兒港。
楚襄王廟 在縣東。《鄖城志》:「秦嘗拔西陵,襄王復取之,故立廟。」
韓信廟 在縣東三十里韓王岡。
諸葛廟 在縣北二十里。
羅公祠 在縣北門外,祀羅黃裳。
梅公祠 在石堰口梅公橋東,祀梅公。
忠孝祠 舊祀子文,隆慶間以黃香同祀。吳公祠 在東門外,祀司李吳嘉賓。
龔公祠 在東門外,祀龔道治。
應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南。
社稷壇 在縣治北
厲壇 在縣治北里許
城隍廟 在縣治北。萬曆十四年,邑人周啟太重建。
蒲騷廟 在縣南,塑楚武王像。南有三塚。關帝廟 ,在縣北三里灘。
關帝廟 有二:一在治北三里;一在治西南四十里李子村。
洞庭廟 在縣西河岸
龍王廟 在縣境內
謝公祠 在縣署外。祀宋上蔡謝良佐。
孝感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南。
社稷壇 在北門外
厲壇 在社稷壇內
城隍廟 在縣西門內
關帝廟 在縣西七十武。
龍王廟 在縣龍宮內
令尹子文廟 在西湖閘口,今廢。宋宣和中,得九鼎於祠側,賜額曰「忠應。」
張昭烈廟 在縣西。唐張抃與張巡同死雎陽南,霽雲斷指,抃亦截一指以自誓,竟死節。後人立廟祀之。
東嶽廟 在治東二百武。
火星廟 在北門外
三官廟 在治西八十武。
水府廟 在南門外
五顯廟 在治東南二百步。
文昌閣 在縣小東門外。
二程祠 在東嶽廟西,祀二程夫子,以曾讀書孝感故也。明末毀,順治十八年,知縣張擢士重建。
五福祠 在小東門內
孝子祠 知縣羅勉建,以祀董永,在北門外。成化中,遷文廟之東,入張抃合祀,改曰「忠孝祠。」 萬曆中,又入祀令尹子文。明季燬。順治十七年,張擢士重建於會真觀。
「列侯遺愛祠 」 在西湖橋。祀知縣陳輅、郭斗、雷鳴春、劉崑、袁光宇。今廢。
蔣公祠 在憲司左,祀蔣以化。
萬烈女祠 舊省耕地,今廢。
易烈女祠 在弘樂鄉
隨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城之外南二里。社稷壇 在州城內東北。
厲壇 在州治北城外
城隍廟 在州治城內東北。
炎帝廟 在州厲山。《九域志》:「厲山,炎帝生處。舜帝廟 ,在州北十里。」
三皇廟 在儒學東南,久廢。
費神龍王廟 在州東南五里。
關帝廟 在州東隅
季子廟 在州學宮東,祀春秋隨大夫季梁。魯班廟 在會盤村栲栳山東。
子房廟 在金錢村太平嶺南。相傳子房辟穀處。
隋文帝廟 在州治之東南,今廢。
夜光廟 在州北門內,今廢。
東嶽廟 在州城外東一里。
五通廟 在州南關外二里,洪水漂倒。
舜王祠 在牛心村厲山頂上。
東嶽行祠 在歲豐鄉牛心坡。
季子祠 久廢
歐陽子祠 在州夜光山上,即白雲書院,祀歐陽文忠。
應山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西南。
社稷壇 在縣治北
厲壇 在縣治東
「龍王廟 」 ,有二,一在東嶽廟後岡,一在天井澗石壁。
關帝廟 有二:一在平靖關南,一在縣東北一里。
火帝廟 在報恩寺東
八蜡廟 在境內
張中丞祠 在縣東,祀唐張雎陽。
四賢祠 在縣南故法興寺址。宋宣和中,令宋羲年建,祀祖庠、伯祖郊及連庠。連庶因四公同講學於此。嘉泰中,縣令李紹祖重建。元至正中,縣令魏從恕重修。明正統中,知府范理增修,有詩記之。
馬都司祠 在縣東北澍林口。明正德中,霸州大寇起,河南都指揮馬震率十餘騎追捕至此,力戰死之,時三月七日也。後人以死事日舉祀。楊忠烈祠 在縣城內。祀忠烈楊漣。
南張公祠 在縣演武亭後,祀知縣張博。吳參政祠 在縣治西七十里井子鋪東墓所,祀參政吳雲。
寺觀附
[編輯]本府。〈安陸縣附郭。〉
蓬壺寺 即「沖虛宮。」 在城東南水洲。知府傅鶴祥捐俸塑呂仙像、關聖像,創建此寺,以鎮風水。報恩寺 在府治西,梁天監中建,明置僧綱司於內。
「金湖寺 」 即「十方庵」 ,在府城西,為鄖城第一禪院。
法華寺 即「法華庵」 ,在府城東。
紫金寺 在府城內白石街。
準提寺 :在府城內東隅。參將張成志、高汧相繼重建。
華嚴寺 在府城北五里,元建。
金泉寺 在府治西南三里,元建,有石塔。通慧寺 在府治西三十裏白兆山下,宋建。有寫經嶺,相傳唐僧妙濟寫經處。
護國寺 在府城北槎山下。
雲山寺 在府城南聚石岡。
白蓮寺 在府城內
圓通寺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大鶴山上。興教寺 ,在府城西大安山下。
石門寺 ,在府城西北八十里石門山下。景林寺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
白兆寺 在府城西三十里。唐李白讀書處。宋重素禪師、明鐵牛和尚、禧公、眉山,先後卓錫於此。
大佛寺 在府城東八里段家橋。
觀音寺 在府城西八十里。
吉祥寺 在府城西五十里。
竹塢寺 在府城北。宋建在白馬廟,久廢,今重建。
圓覺寺 ,在府城東里許,元建,今俗名「上庵寺。」 龍角寺 ,在府城南一里。
龍泉寺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明寶藏道場。今屬古帆禪師寺。在壽山北。
石佛寺 在府城西八十里,唐建。
古昱寺 在府城東三十里,明初建。
大安寺 在府城西四十里。
回龍寺 在府城西四十里。
經藏寺 在府城南二十里。
藥師寺 ,在府城東南半里。宋時建「化城庵」 ,淨崖禪師所居。
水西寺 溳水之西,有小阜,與司馬崖並峙,古之勝業院也。或曰即水西寺,今置社稷矣。《方輿記》:五代周世宗微時,隱水西寺,濯足於石上,故後人命之為洗足石。舊志以為即李白集中水西寺。《攷三體注》:「白簡鄭明府詩,乃涇川水西寺。」
惟集中有《安州般若寺》詩,昔人謂即勝業院耳。海潮庵 在治南一里,明景泰間建,後避賊徙城內。
白雲庵 在治南一里,明景泰間建。
青林庵 :在治南半里,宋元相沿有之。今徙三皇臺前。
朝陽庵 在城內
鳳鳴庵 在鳳鳴岡西
淨土庵 在城外
觀音庵 在城中
雲扉庵 在治東十八里。
天符庵 在南城內
三官殿 在西門內
雲夢縣
百法寺 :在縣治西南隅。
勝受寺 在縣治東
金龍寺 在縣治利塘鎮北。
泗洲寺 在縣治南五十里。
白雲寺 在縣治東南鄉。
伍洛寺 在縣治北,舊為「興安鎮。」
迎水寺 在新廟河《縣河來脈》,今廢。
玉皇閣 在東門外
定慧庵 在東門外縣河岸。
朝陽庵 在城內東北隅。
菩提庵 在《葛藤山南》。
祖師殿 ,在北關外,相傳殿址即「雲夢臺。」 《應城縣》。
上方寺 在縣西,明建,置僧會司於內。
妙高寺 ,在縣北半里,俗呼「古城寺」 ,內有鴻雪堂。
柏林寺 在縣東二十里伍家山。有石塔、白龍井。雲夢鄒耿光構書屋於山上。
鐵佛寺 ,在縣治西北二十五里太平鄉。《萬壽寺 》,在縣治西南四十五里時豐鄉。《古城寺 》,在縣治北,即蒲騷城,號「妙高臺。」 《湯池寺 》,在縣西五十里時豐鄉。
能仁寺 在縣東二十里。
明覺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
金藏寺 在縣東北
廣福寺 在縣治北
東嶽觀 ,在治東隅,前代名「白鶴觀」 ,道會司在內。
二龍觀 在治西二十五里。
二生庵 在治東南五十里。響山和尚建,《孝感縣》。
廣化寺 去縣東南一里。宋建,置僧會司於其內。
仁王寺 在縣東
三山寺 在三山下
大雄寺 在縣雙山下
圓明寺 ,在縣九崚山下,距城八十五里。宋仁宗為圓明禪師建。
松山寺 在縣北松山上。
上庵寺 在縣北白雲鄉。
「白雲寺 」 在白雲山上。
石塔寺 在城東南三十里。
天台寺 :在城東北九十里。
雙峰寺 在城東北一百里。
黃湖寺 、觀山寺 ,俱在城北一百二十里。大山寺 在城北一百九十里。
神鼎閣 在北門外
會真觀 在縣治東,洪武中建。
種德庵 在城北二里
隨州
報恩寺 在州城內,置僧正司於內。
水南寺 在水南山上
萬壽寺 在大洪山
白雲寺 近玉鍾山
金燈寺 在上名鄉
智門寺 。《高城寺 》。《龍潭寺》。
青臺寺 、海會寺 、《泉水寺》。
《華嚴寺 約時寺 老滿寺》
海潮寺 、太平寺 、觀音寺。
淨明寺 、長慶寺 、《蓮花寺》。
《栲栳寺 》指城寺 、青石寺。
白羊寺 。文殊寺 。《金山寺》。
南殿寺 、顓太寺 、《龍泉寺》:
岩庵寺 。《黃龍寺 》。《松山寺》。
太平寺 、湯池寺 、《奇峰寺》。
五港寺 、落石寺 、觀莊寺。
觀音寺 、《水西寺 》《普炤寺》。
雲禪寺 。青林寺 、《現光寺》。
雲水寺 。《丫角寺 》。《洪山寺》。
四聖寺 、保壽寺。
神農觀 在州東百里棋盤山,相傳炎帝誕生處。
元妙觀 在州南關
金燈觀 、《太平觀 》《鸚鵡觀》。
烏城觀 、寶德觀 、玉真觀。
迴龍觀
應山縣
寶林寺 ,在治北二十里,不知創之何代,但基址週遭數里。據東西南三面來龍,前臨大河,奔泓激湍,千山聳秀,二水交流。殿閣凌空,樓臺插漢,金碧莊嚴,澄人心目。有無念祖師影及爪髮、袈裟、缽盂,有明太祖遺像,真福地也。
石井寺 ,在石井鋪西山頂,去治西三十里。文殊寺 ,在治東南五十里,有石塔。
乾明寺 :在大龜山,去治北六十里。
龍興寺 ,在天井澗。自澗口入,凡九曲五里許方至山門。
興化寺 在治西北
羅漢寺 在太平鎮
永定寺 在治東五十里。
秀峰寺 在治西里許
圓明寺 在治西
山口寺 在治東
千佛寺 在東城外,今廢。
觀音坡寺 在治南四十里。
報恩寺 梁建,置僧會司於內。
正覺寺 在石龍山
經臺寺 在吉陽山
龍泉寺 在壽山,宋建。
嵩山寺 在秀峰山下,距治西六十里。
跳石寺 在武勝關下
雲臺觀 在馬鞍山上
龍興觀 、顯靈觀 、朝陽觀。
玉皇頂觀
大慈庵 :在印臺山南。
「十方庵 」 在《渡蟻橋》東北隅。
「如淨宮 庠生。」 盧起元修。
觀音殿 :亦盧起元修。
德安府驛遞考〈按府志驛遞無考今於州縣志所載者採而志之〉
[編輯]州縣志合載
安陸縣
城東鋪 距治十里
紫石鋪 :距治二十里。
新店鋪 距治三十里。東達孝感一百二十里。新添鋪 距治二十里。
高岡鋪 距治三十里。南達雲夢六十里。石灘鋪 距治十里。
棗林鋪 :距治二十里。
陸陂鋪 距治三十里
濟時鋪 距治四十里。南達應城八十里。楊林鋪 距治十里。
竹蘿鋪 :距治二十里。
界牌鋪 距治三十里。西北達隨州一百三十里。
十里鋪 距治十里
金家店鋪 距治二十里。
大花店鋪 :距治三十里。
接官廳 :距治四十五里。北達應山九十里《雲夢縣》。
驛馬:舊額四十九匹,新增驛馬五十八匹,共計一百零七匹。馬夫五十三名半。每名銀七兩二錢,共銀三百五十八兩二錢。
應城縣
總鋪 鋪司八名
十里鋪 鋪司六名
康寧鋪 鋪司六名
新添鋪 ,鋪司七名。以上三鋪,東達漢川十里鋪 ,高橋鋪 ,同塚鋪。
聚石鋪 以上四鋪,鋪司俱四名。北達本府太平鋪 、景家鋪 、接官亭。
以上三鋪,鋪司俱七名。西北「達京山。」
陳家鋪 ,鋪司四名。西南達景陵。
孝感縣
楊店驛 「順治十二年,奉文設立。」 腰站馬十五。
匹,十五年復奉文加馬十五匹,共馬三十匹,撥蘄州腳馬銀二百四十四兩。一撥蘄州蘄陽驛館夫銀十二兩二錢。一撥廣濟縣排夫銀六百五十八兩八錢。一撥廣濟縣支應銀九十兩,共撥來協濟銀一千五兩。順治十五年,奉文裁銀一百六十兩六錢八分,實存銀八百三十八兩三錢二分。
本縣腳馬五十六匹,每匹草料及馬夫工食銀二十四兩,閏銀四錢,共銀一千三百六十六兩四錢。順治十五年,奉文增馬五十二匹,共馬一百八匹。一撥還協濟應城城北驛腳馬銀九百四兩八錢三分四釐,一撥還協濟應城城北驛支應銀一百七兩一分六釐,一撥還協濟安陸縣腳馬銀二百四十九兩三錢一分六釐零,共撥還協濟一千二百六十一兩六錢六分六釐零,復裁銀七十一兩五錢五分六釐七毫零。合額載並撥還,實存銀二千五百五十六兩一分一毫。
排夫一百五十五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閏銀一錢二分。內除本縣轎傘夫六名扣抵經制外,實存夫一百四十九名,實該銀一千九十兩六錢八分。
「總鋪 《永充》」 七名。
廣陽鋪 ,《永充》四名。
檀林鋪 永充一名
「葛亮鋪 」 《永充》四名。
楊橋鋪 《永充》三名。
澴河鋪 ,《永充》三名。
白沙鋪 永充二名
義井鋪 ,《永充》三名。
萬安鋪 ,永充三名。以上八鋪,路通本府永安鋪 。《徭編》四名。
新添鋪 :《徭編》三名,《永充》一名。
熙豐鋪 ,《徭編》四名。
滻川鋪 :《徭編》一名,《永充》三名。
斗山鋪 永充四名
舊鎮鋪 ,永充四名。以上六鋪,路通黃陂縣。新建鋪 ,《徭編》四名。路通雲夢。
以上《徭編》十六名,每名銀五兩,閏銀八分三釐三毫。
桃林鋪 :《徭編》一名,《永充》二名。
「黃龍鋪 《永充》」 四名:
茶坡鋪 ,永充一名。以上三鋪,通本府小路。以上《徭編》一名,銀三兩六錢,閏銀六分。
注泉鋪 《徭編》「一名通,漢川縣。」
以上《徭編》一名,銀三兩,閏銀五分。「各路永充」 共四十九名,每名銀一兩八分,閏銀一分八釐。隨州
館驛三間 在憲司前,今廢。
驛馬五十匹,康熙元年正月內裁馬二十五匹,七月又裁十九匹,止存馬六匹。
協濟應城縣城北驛馬二十匹,每匹銀三十兩,閏銀五錢零;銀一十兩,閏銀一錢六分七釐;連閏共銀六百二十兩一錢六分七釐。此項因本州錢糧不敷,請驛道改歸本州買馬接應。「協濟城北驛」 支應銀一百五十八兩八錢四分四毫,無閏,此項因本州成熟,錢糧不敷,請驛鹽道改歸本州買馬應差。
協濟襄陽呂堰驛馬九匹,每匹銀三十兩,閏銀五錢零;銀十一兩,閏銀一錢八分四釐,共銀二百八十五兩六錢八分四釐。每兩解費三釐,該銀八錢五分七釐。正價連閏解費,共銀二百八十六兩五錢四分一釐。
石城驛。館夫一名,工食銀四兩,閏銀六分六釐零,連閏共銀四兩六分六釐零。二項因本州田地荒絕,奉鹽道批歸本州買馬應差草料支用。以上四項,於康熙元年內撥協應山縣驛。州前鋪 ,明洪武初年建,由本鋪南至石碑鋪二十里,徭編五名,永充二名,通棗陽縣路。蕭家鋪 :舊名涼水鋪,順治三年改由新置,自州前至本鋪二十五里,由本鋪西至安居鋪十五里,《徭編》三名,永充一名。
船鎮鋪 舊名「淨明鋪」 ,順治三年改由新置本鋪,西至官潭鋪十五里,徭編三名,《永充》一名。大悲鋪 舊名「申溪鋪。」 順治三年,改由新置本鋪二十里至陳家鋪,入棗陽縣界,徭編三名,《永充》一名。
安居鋪 舊名「厲山鋪。」 順治三年改由新置本鋪西至船鎮鋪十五里,徭編五名,《永充》一名。官潭鋪 ,舊名「唐縣鎮。」 順治三年,改由新置本鋪西至大悲鋪二十里,徭編五名,《永充》二名。通
本府路
石碑鋪 :由本鋪至廟潭鋪十里。
廟潭鋪 :由本鋪南至光化鋪十里。
沙陂鋪 由本鋪至雲潭鋪十里。
雲潭鋪 ,由本鋪南至紫石鋪十里。以上四鋪,俱明洪武初年建,俱各徭編三名,永充一名。光化鋪 ,洪武初年建,由本鋪南至沙陂鋪二十里,徭編五名,永充一名。
紫石鋪 洪武初年建。由本鋪南至石門鋪十里。《徭編》五名,永充二名。
石門鋪 洪武初年建,徭編三名,永充一名。以上徭編每名銀五兩,閏銀八分三釐三毫。諸馮鋪 ,洪武初年建,由本鋪東至馬坪鋪二十里,徭編一名,永充一名,該銀三兩閏銀五分。本州各鋪司兵徭編銀額五十名,該銀二百四十八兩,帶閏銀四兩四分八釐四毫。
又「永充力差」 十八名,每名銀一兩四錢四分,閏銀二分四釐,該銀二十六兩三錢五分二釐。二項共銀二百七十八兩四錢八分零。
應山縣
本縣原額腳馬六十匹,額編草料工食銀一千四百六十四兩,在存留款項支給。又奉文加馬五十二匹,又念衝疲加馬三十匹,共一百四十二匹。
留本縣原協外驛銀二百八十一兩九錢八分九釐一毫。
留本縣江濟水夫、傘轎夫裁減工食共銀四十四兩七錢六分二釐零。
「留隨州夫馬存剩銀」 八百五十五兩五錢五分五釐零。
譚店驛原設腳馬十五匹,又奉文加馬十五匹,撥隨州景陵、孝感協濟,共銀一千零四十二兩五錢八分六釐。
本縣長養排夫一百名,額編工食銀七百三十二兩。又奉文新加排夫四十名,撥景陵縣夫馬存剩銀二百九十二兩八錢。
「應山距憾這關七十里,憾這關距陽信又七十里,共計一百四十里,山路崎嶇,馬罷卒敝,為苦最甚。」 因議於憾這關添設腰站,蒙撤原設潭店驛馬三十匹,移駐憾這關。又本縣減存銀二百九十兩,買馬二十匹,共足五十匹往來應接。又將應城縣排夫一百二十名之內,量裁二十名,工食移給應山縣,即用此銀招募排夫二十名在關接替。又建館舍、正亭、退亭、馬亭,鍋桶槽櫪等項,器用咸備。
縣前鋪 ,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北十里鋪 ,鋪司一名、鋪兵三名。
易家鋪 、三十里鋪 、關口鋪、南十里鋪 、桑林鋪 ,以上諸鋪,俱各鋪司一名,鋪兵三名。
駱家鋪 鋪司一名,鋪兵三名,《永充》一名。「接官亭 」 鋪兵三名。
西隨州路石橋鋪 ,鋪司一名,鋪兵三名;土潭鋪 ,鋪司一名,鋪兵三名。以上內除永充一名工食銀一兩零九分八釐外,其餘各鋪司兵,每名各該工食連閏共銀六兩一錢。
「東接官亭 」 鋪兵一名。
西龍泉鋪 ,鋪兵三名。
井子鋪 鋪兵三名。以上各鋪兵,每名工食連閏共銀三兩零五分,額編工食銀共二百九十兩八錢四分八釐,俱在「存留」 款項支給。
郝徐店鋪 在治北三十五里。舊有店以便差遞,有公館以供迎送。兵燹荒廢。
皇清康熙辛亥,縣令周祜捐貲再造,招道人彭繼和。
居守給以牛種,開墾,於是往來便之。
德安府兵制考 府志
[編輯]府總
德安鎮守府署 ,在治東北,即何少司寇宅。歷來守將以價予其子姓,因為公署。至康熙二十二年,參將尤三省以大門狹圮不稱,捐俸建而新之。壯麗宏敝,視昔有加。
中軍守備公署 在治北。
營房 :順治庚子,巡撫李贊元捐資就鎮將公署左右隙地建焉。
教場 在北門外
小教場 在儒學左
德安府城守參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德安府守禦所千總一員。
屯田二千四百七十三頃四十四畝二分二釐,屯糧七千三百二石七斗五升一合九勺有奇,州縣民壯共三百餘名:
巡檢司八 梅坵鎮,唐縣鎮,出山鎮,平林市,合河店,馬溪河,小溪河,崎山鎮。
巡檢各一員 ,弓兵共二百餘名。
康熙六年,署事高經歷詳移德安參府兵將一員,兵五十名,輪流鎮守應城。。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