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7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七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八卷目錄

 黃州府部彙考六

  黃州府田賦考二

  黃州府風俗考

  黃州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八卷

黃州府部彙考六

[編輯]

黃州府田賦考二       府志

[編輯]

廣濟縣

原額田地、塘六千三十八頃四十畝六分三釐,額編米麥三萬八百八十二石五斗一升一合六勺。夏稅麥絲俱入秋糧內帶派。

共折徵銀二萬六千四百四十七兩九錢一分一釐三毫有奇。

額徵驢腳米折銀九百七十二兩四錢八分。以上共額徵銀二萬七千四百二十兩三錢九分一釐三毫有奇。

《人丁》項下實徵銀三千三百一十一兩六分三釐六毫有奇。

以上糧丁二項,共該徵銀三萬七百三十一兩四錢五分四釐有奇。

原額編本色漕糧正耗共米五千一百八十六石一斗六升

原額編《本色》南米八千一百四石。

一起運

戶部、禮部、工部、光祿四部寺 額解銀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四兩一錢二分二釐八毫有奇。內除豁免運夫丁銀八十兩三錢七分一釐八毫有奇。

實解銀一萬九千八百七十三兩七錢五分有奇。

隨漕淺船並驢腳米折等項 ,額銀二千三百七十五兩三錢五分一釐二毫有奇。

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七錢五分七釐五毫有奇,實解銀二千三百七十四兩五錢九分三釐七毫有奇。

一存留

驛站項下 排夫、腳馬、協濟、江濟、紅船水手等項銀五千三百七十八兩六錢五分五釐有奇。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一十五兩四錢五釐九毫八絲七忽。

實該銀五千三百六十三兩二錢四分九釐一毫四絲三忽。

俸工項下 官員俸薪及門皂馬步快斗級禁卒、弓兵鋪兵膳夫門斗等役工食解費等項,額銀二千七百六十一兩七錢三分九釐七毫有奇。

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一十三兩四錢三分三釐有奇。

實該銀二千七百四十八兩三錢六釐二毫有奇。

「支給項下 雜支祭祀及鄉飲、孤貧、舉貢盤纏、長夫廩糧三分之一」 等項額銀三百七十三兩二錢一釐五毫。

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一兩六錢四分六釐六毫有奇。

實該銀三百七十一兩五錢五分四釐八毫四絲七忽。

一、蘆課 原起徵並新增,除泥灘不載課外,稀蘆熟地七頃五十三畝六分四釐四毫。於康熙二十四年奉文《為蘆洲漲坍不齊等事案》內,查出泥灘變則草塌地一頃八畝七分八釐七毫五絲。

實在納課洲地八頃六十二畝四分三釐一毫五絲。

共該徵銀一十四兩三錢九分九釐五毫八絲九忽。

一、丁糧帶派 奉裁優免充餉銀五百五十九兩三錢五分二釐九毫九絲八忽。

另派「麂皮京扛」 銀一兩五錢一釐二毫。

一、丁糧外派 原額「湖洲雜課、南北乾魚蔴、鐵線膠、門攤課鈔」 等項,除無徵外。

實徵銀三百一十二兩二分七釐五毫有奇,遇閏加銀二十四兩六錢七釐八毫四忽五微。一匠班 :江南人匠,除逃亡故絕外,現在納班一十六名,每年徵銀九兩六錢。

黃梅縣

原額、田地、山塘七千三百一十頃一十九畝五分五釐

額編米麥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九石一斗三升五合四勺七抄。夏稅麥絲俱入秋糧內帶派,共折徵銀二萬八千一百三十三兩八錢一分三釐有奇。

額徵驢腳米折銀一千一百三十四兩七錢八分。

以上共額徵銀二萬九千二百六十八兩五錢九分三釐有奇。

《人丁》項下實徵銀三千六百六十一兩一錢六分三釐三毫有奇。

以上糧丁二項,共該徵銀三萬二千九百二十九兩七錢五分六釐有奇。

原額編本色漕糧正耗共米二千七百二十三石八斗二升四合。

原額編本色南米九千四百五十六石五斗一起運。

戶部、禮部、工部、光祿四部寺 ,額解銀二萬二千四百三十四兩八錢三分八釐三毫有奇。內除豁免運夫丁銀六十四兩六錢八分有奇,實解銀二萬二千三百七十兩一錢五分八釐二毫有奇。

隨漕淺船併驢腳米折等項 ,額銀二千二百四十七兩四錢四分九釐有奇。

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一兩二錢八分六釐七毫有奇。

實解銀二千二百四十六兩一錢六分二釐七毫有奇。

一存留

驛站項下 排夫、腳馬、協濟、江濟、紅船水手等項,額銀五千三百七十五兩九錢一分二釐三毫二忽。

內除豁免運夫丁銀四十一兩三分五釐九毫有奇。

實該銀五千三百三十四兩八錢七分六釐三毫有奇。

俸工項下 官員俸薪及門皂馬步快斗級、禁卒、弓兵、鋪兵膳夫門斗等役工食解費等項,額銀二千五百七十六兩五錢一釐一毫有奇。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一十八兩九錢六釐九毫有奇。

實該銀二千五百五十七兩五錢九分四釐一毫有奇。

「《支給》項下 雜支祭祀及鄉飲、孤貧、舉貢盤纏、長夫廩糧三分之一」 等項額銀四百二十四兩七分九釐八毫五絲。

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三兩一錢一分四釐有奇,實該銀四百二十兩九錢六分四釐九毫有奇。一蘆課 原起徵並新增,除溝港泥套不載課外,稀蘆熟地、草塌、草壋一十六頃六十七畝九分三釐五毫。

共該徵銀二十七兩七錢三分九釐四毫二絲。於康熙二十四年奉文「為《蘆洲漲坍不齊》等事」 案內,並無崩卸新淤。

一、丁糧帶派 奉裁優免充餉銀二百七十兩六錢五分七釐一毫三絲一忽一微。

南北《柴池湖課》銀一百七十三兩八錢三分二釐三毫。

一、丁糧外派 原額「湖洲雜課、南北乾魚麻鐵線膠」 商稅等銀,除廣濟縣代納外。

該銀四百九十一兩一錢四分七釐有奇。內除門攤、商稅鎮廢無徵外,

實徵銀四百六十六兩五釐六毫有奇,遇閏加銀七十八兩六錢一分四釐三毫七絲八忽。一匠班 :江南人匠,除逃亡故絕外,現在納班一十八名,每年徵銀一十兩八錢。

黃州衛

實在成熟屯田地六百六十二頃一十八畝一分四釐零。

實在應徵熟糧七千九百四十六石四斗九升一合零。

該徵銀二千八百零五兩一錢一分一釐零。蘆課一十一頃七十一畝七分三釐零。

該徵銀一十九兩八分七釐零。舍餘、屯丁、閒丁消長不一。不悉載。

蘄州衛

實在成熟屯田地八百六十三頃四十五畝五分三釐零。

實在應徵熟糧七千零九石八斗二升二合零,該徵銀二千八百八十五兩九錢四分三釐零。

《蘆課》、三百八十七頃四十四畝零

該徵銀五百二十五兩四錢八分八釐零。舍餘、屯丁、閒丁消長不一,不悉載。

黃州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黃岡縣附郭。

《隋志》:「俗尚淳質,好儉約。」

蘇軾《跋韓魏公》詩:「山水清遠,土風厚善,其民寡求不爭,其士靜而有文,朴而不陋。尊德樂道,獨異於他邦。」

張耒《雜志》:「民利魚稻,農惰而田事不修。」

《明黃州志》:「火耕水耨,蓄糞如金,田日益以膏腴,至有十金博一畝者。今民貧土瘠,而價亦減十之七。士重氣節,無依阿淟涊之態,布衣投交,或顯者禮貌不至,則艴然拂衣而去,至老死不相往來。自王稚欽之後,士多攻古文詞,亦其習相漸爾也。」

午日,俗有神舟之製,或簇紙、或刳木為之,上縛神鬼,形狀鬥靡者,飾以綵繒,迎神於衢,醵金為費。十八日,舟之紙者焚於野,木者浮於江,曰「送瘟。」 此俗郡城為甚,外邑間有不然者。

黃安縣

三邑分土風俗,亦大都與郡相近,但在郡西北一隅,深山大澤,盜賊多有,民多悍獷而不馴。《蘄水縣》

宋關詠《神光觀記》:「蘄西善地,甿俗富庶。」

秦觀《謝表》:「矧蘄春之便郡,實淮右之名區。風氣和平,獄訟稀少,而文教漸開。」

巴蘭有水陸之饒,吏胥鮮蕩閑之懼。精飲饌,鮮衣服,婚喪嫁娶,下至讌集,務以靡縟相高。信鬼神,好淫祀,簪筆健訟,為他邑甲。「又其甚者,厭故常而喜新說,好品藻而善譏評,賤身家而好戰鬥,棄渾厚而逞機謀,淳龐之氣,鮮有存者。邑人重去其鄉,離家百里則有難色,非公差仕宦不遠遊」 ,惟巴蘭近水,少有商賈,餘悉業農。「農雖最勤,然習而安焉,不之悲也。少隙則或捕魚蝦,採薪貿易而不少休,以故大富者雖不多,而流亡者亦少。」

每歲暮春,鄉人間治蠶。其初收種,始生則以鵝羽拂之,既食則剉桑葉以謹食之。歷初眠再眠而至於大起。分箔登蔟,采繭繅絲,與市相易。邑人入夏以來,於地之亢爽者,多植棉花,七月十五以後,從而拾之,紡而織之,機杼之聲,戶相聞焉。

邑人,西南一帶居近江湖,得水族之性,故多善漁,而取魚之具最多。為網、為罾,為釣,為罩、為箔,無不畢具。其用為鮮,為鮓,為釀,為鹽魚,為乾魚,濱江之人取焉,邑及鄉人販而貿之,資魚之利,以給衣食十之一二。

重九,民間多釀酒,具雞黍,邀鄰里族黨為歡雲「新米酒。」

羅田縣

貧者氣高而不屈,富者心小而好施。

畏法度,遵道義,任氣節,重交誼。

窮岩邃谷,無商賈百工方伎之術,惟專力於務本,用亦甚節儉。

六月六日,俗呼「半年。」 農夫撡豚蹄祝歲,謂賞青苗土地。

麻城縣

許天《瑞靈堂記》:「山靈川媚,常生大賢,為家國瑞慶。」

蘇軾《方山子傳》:「光、黃間多異人。」

趙伋銘《陳慥墓誌》:「風俗稱有禮義,子弟知有孝友。」

舊志,艸農力稼穡,士習《詩》《書》,冠婚喪祭多用家禮,此其近淳古者。然尚氣喜鬥健訟,惑風水,溺佛老,崇淫祀,此其所宜變者。

《舊志》:「東北之民朴而足,中土之民秀而達;南土之民巧而遊,西土之民狡而貧。」

《風俗謠》東鄉田莊,西鄉文章,南鄉經商,北鄉酒漿。童謠:「水打蔡家園,麻城中狀元。」

耕種鮮佃民大戶多用價買僕,以事耕種,長子孫則曰「世僕」 雲。

歲儉,民多攜家入山谷,掘歲根濾粉煮食之。《黃陂縣》

勤農桑,寡遊販,駸慕儒術。

蘄州

李常《廣濟寺記》:「蘄俗自建置以來,淳龐近古。」 宋關詠《神光觀記》:「秀者樂於為儒,而不輕釋其業,彬彬喜學,有鄒魯遺風。」

萬安《修學記》:「士習詩書,民務稼穡。」

《湖廣總志》:「蘄州風氣和平,士習文雅,其俗舊號龐朴,而近亦漸趨侈靡,有三吳風。」 蓋綠地闢湖多生理,頗易良民以國稅為急,以息訟勸農為訓,固湖東易地樂土也。

《府志》:「蘄抱山澤而沃衍,民饒於舟車之利,貴介公子王孫之徒,相與養花鳥鱗騎以相軋壓,而俗亦漸侈靡,有三吳風。」 豈蘄故揚州之域,而風物亦大較似之歟?

廣濟縣

淳龐近古,然好氣任俠,動以「毛髮之忿相挺擊。元旦 馳賀罷市,三日會飲,鄉人始儺,一月罷,或三四月罷。」

立春 先一日,迎春東郊辦故事,觀者塞衢。上元 作燈市,採松柏葉樹架通衢,綴花燈楮帛竹,綵繪人物,或為花果蟲魚字形,作「鰲山」 、「走馬」 諸燈,藏謎者以射中為樂。其夕男婦往來,過橋行遊,三日罷。鄉村有拋籮鬥火炬之習,或賭花爆驛站鞦韆,民間請紫姑婦問休咎。

《清明 掃墓,插柳枝於戶》。

四月八日 ,浮屠浴佛,兒童放紙鳶為樂。午日 ,以角黍糕、飴、畫扇相餉,作雄黃菖陽飲,簪艾葉辟邪。家植艾虎、菖陽於盆,繪張真人「除五毒。」 兩鎮為龍舟競渡。

五月十八日 ,俗作「棚會」 ,市民十家一棚祭瘟神,會飲或醮禳,焚蒼朮,插桃葉。

六月初二日 ,祀費龍君,列市。初六,祀城隍神。七月十五日 ,家薦錢袱祀祖。謂之「中元節。」 中秋 會飲玩月。

重九 ,「飲菊酒」 ,「佩茱萸」 ,登高或釀酒,為卒歲備,為臘酒,或以重陽糕相餉。

十月朔 再祭墓

《冬至 》「官馳賀」 ,民則否。

入臘 ,春一歲糧,藏之橐囷,經歲不蛀。以炒米為乾糧,是時亦預備之。

二十四日 ,掃屋塵祀竈;除夕 守歲。更春帖易門神,竟夕爆竹鑼鼓,焚檀柏妙香。歲晚,相與餽問,謂年節除夜,祭先禮畢,長幼聚飲,為「團年。」

黃梅縣

梅俗冠婚喪祭,一概不務文綺,惟尚儉朴。歲時伏臘,敬祀先祖,雖時亦親朋宴會,然皆以儉不以奢。其工匠無土著,率四方來者,取相通而食。凡百貨通鹽利者,又皆山、陝、徽、歙之人,「鄉市不工紡織,故布帛俱皆粗率。宦庶不尚雕鏤,故器具殊不華美。且俗多信神鬼,每歲三月、十月四祖誕會,男婦必朝謁進香。二月」 、八月,又必朝謁九華。八月扮香戲祀福神於村坂。祈禳必共建醮會,又不時扮戲。俗雲《戲願》。

「四時之候,寒暑相半。盛夏則衣絺葛,隆冬則衣粗綿」 ,蓋地不產蠶桑故也。

梅為古揚州域,其土塗泥,故高者多燥,卑者多濕。燥者苦旱,濕者苦澇。

梅俗舊稱地沃民淳,多力農,不事商賈游俠。後以糧欠訟興,間多頑梗,遂稱難治。大端土廣人稀,山鄉苦旱,水鄉苦澇,以故輸賦不能前,而官以是病。尤有不美者,強則凌弱,眾則暴寡,小每加大,賤每犯貴。士大夫多懷忌刻,惟徒自尊大,不能轉移風教。且近因兵火,物力維艱,更號「凋殘。」

黃州府祠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黃岡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東南一里一字門外。明正統間,知府錢敏重修,今廢。

社稷壇 在治東北三里清淮門外。明洪武間建。正德間拓之,今廢。

厲壇 在治東北三里清淮門外,明洪武初建。府城隍廟 在治東南布政分司右,明洪武初建。

縣城隍廟 舊在縣署儀門內,知縣曹愈參改建大門外東隅。

旗纛廟 在黃州衛左,本衛祀之。

關王廟 :一在一字門外、一在清源門內。龍王廟 :一在大崎山、一在北聚寶山。

東嶽廟 一在城南元妙觀西。一在迴龍山,一在望城岡,一在陽邏鎮武磯山。

三皇廟 在縣東南,今廢。考《會典》,「明洪武四年,遣官祭歷代帝王陵寢,始詔府州縣祀三皇。」 孔子廟 在孔子河。宋、元兵燹,隆慶初重建,貢士孫錫蕃倡修。

張睢陽廟 在安國寺右,榜曰「武節」 ,俗呼真君廟。

岳武穆王廟 在城南隅,俗呼「高廟。」

忠顯廟 在清淮門外。宋建炎初,趙令𡷫、王遠、吳源、劉卓死金人之難,後人即其地立廟祀之。晏公廟 在赤壁磯。

南塘廟 在團風鎮

華光廟 :在團風鎮後街。明洪武十八年,民祝茂先建。

吳丞廟 在縣舊邾城。元左丞吳汝戍邾死難,立祠祀之。

土地祠 在縣儀門外賓館前。

里社土穀祠 :在城十有二。

忠節祠 在府城舊鼓樓西,即相公廟舊址。祀唐張巡,宋岳飛、吳源、趙令𡷫、王遠、劉卓、何大節,附蘇軾、王禹偁。

蘇東坡祠 一在赤壁磯,一在「洗墨池。」

「七賢祠 」 在城隍廟左。祀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張橫渠、邵康節、王陽明、朱晦庵。今燬。

韓魏公祠 在安國寺東。初,琦侍兄琚守黃州,於西廂讀書,邑人就書齋祀之。歲久齋圮,祠於僧會司。嘉靖間,知縣孟津就僧舍旁立「陽明先生祠。」 後教諭張性魯移魏公像於陽明祠前堂,合祠之。

「三賢祠 」 即「三賢堂。」 在府學。祀王禹偁、韓琦、蘇軾。

武節祠 在安國寺右,祀唐忠臣張巡,舊名景佑真君廟。明弘治庚申改建,揭今扁,同知韋厚《記》。巡有保障江淮功,江淮民並祀之。陽邏南華山,亦有張睢陽廟。

「孝介祠 」 在府學左,祀邑紳崑山令樊玉衝。《吳公祠 》在府城隍廟前。公名淮,有功於郡,立祠祀之,今頹。

曹令公生祠 在城隍廟右,祀縣令曹愈。參「尊賢祠 」 在赤壁。祀曹璜、馮應京、瞿汝稷。即馮夷宮址,今廢。

黃安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北門外。

社稷壇 在南門外

厲壇 在治西

城隍廟 在治西南

「德惠祠 」 :在社學前,為馮應京建。

耿公專祠 在櫺星門之右,縣令李文芳建,《蘄水縣》

山川壇 :在治東。知縣謝於岡建。

社稷壇 在治北二里。明嘉靖間,知縣陳蘭化建。

厲壇 在治北二里,知縣陳蘭化建。

城隍廟 :在治西。崇禎末,燬於賊,後闔邑市民修復之。

關帝廟 :在治東城內。

東嶽廟 有七,「一治東五里,一巴河鎮,一圻湖,一朱店,一城角橋,一梅梓山,一團陂鎮。」

南嶽廟 有二,「一治南五里,一龍泉山。」

龍女廟 在月子山上,有龍潭,見《一統志》。仙女廟 ,在密峰山。相傳仙女姓劉,家於此,後仙去,鄉人祀之。

晏公廟 有三:一在麻橋,一在蘭溪,一在巴河鎮。

伍貟廟 在伍洲。伍貟,楚人,楚殺其父伍奢,伍貟奔吳,渡江於此,解佩劍以贈漁翁。其後伍貟自刎,吳取貟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茲因昔為渡處,故亦祀之。孫權廟 在城山。十三年,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願與將軍會獵於吳。」 權以示臣下,莫不失色。權用周瑜、魯肅計,與劉備併力,破操於赤壁。先是,進兵時,瑜以舟,權以陸,駐營此山,後因立廟以祀焉。

葛洪廟 在葛公山。晉葛洪隱於此。

張雎陽廟 在巴河鎮

三賢祠 在治南城內,黃州府知府郭鳳儀建,祀晉王羲之、唐陸羽、宋蘇軾。見《一統志》。嘉靖三十九年,知縣陳蘭化重修。崇禎癸未燬,近為住民占其遺地,急宜清復。

聖女祠 在華桂山

閻公祠 在治南城內,為知縣閻士選建,今存基址。

孫公祠 :距治西北二里。為知縣孫善繼建,今有址。

宋公祠 在治西北,為知縣宋文昌建。

游公祠 在治南靈路口,為知縣游王廷建。李公祠 在治西興賢莊,為知縣李汝璨建。「五義士祠 」 崇禎丁丑知縣龔鼎孳為邑人程為常、徐玉蘭、蔡巨人、胡方壺、徐用極殺賊陣亡建。

羅田縣

山川壇 在城外南一里。

社稷壇 在城外東北一里。

「邑厲壇 」 在西城外一里之山半,以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日祭。有明太祖御製文,今仍從之。

鄉厲壇 今各鄉俱廢無考。

城隍廟 在治東

太子廟 在北風河

南嶽廟 在石柱山下

關帝廟 :原係邑侯王邦翰建於大閱場,後為兵廢,今重建。

五顯廟 邑人胡汀建。嘉靖乙酉,縣公夏雷欲毀滅之,是夜夢五人借雨傘,次日遂止之。至今雙檜合抱,干霄可愛。

排衙山廟 ,政平間建,崇祀朱公總管,以神力痊荊國主久壞之目疾,奏聞,敕旌之。

雙廟 。「二郎廟 。」 「富家廟 。」 「童家廟。」

東嶽行祠 舊在東門河堤,僧性募建於黃泥塘,乃王氏「之美莊。」 其所建之殿門僧室,極其整飭。

四賢祠 在縣鼓樓之內,為梁大皞凌存彝、姚孟昭、王邦翰建。

倪公祠 在縣治西,今廢。

姚公祠 在縣治東,今廢。

麻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南。明洪武初建。成化初改建縣東南。

社稷壇 在治北,「洪武初建,成化初重建。」 厲壇 在治北,洪武初建。

城隍廟 在縣南。洪武初建,嘉靖辛卯重修。東嶽廟 在北關廂。周弘祐大書「岱宗駐蹕。」 南堂廟 在龍池上。右為烈女廟,今頹。

化主廟 在龜峰頂。相傳即前邑令張毅也。傅元帥廟 在縣東一里。民疫禱之,應如響。張化主廟 在治東八十里龜峰山。鐵像猶存。紫薇侯廟 在治北。宋人張行七捍火災建廟祀之。

張相公廟 一在五腦山,一在西門外。《一統志》:「宋時,縣人張行七毀沿江諸廟繫獄。適有火災,釋行七,捍之立止。至五腦山,人馬俱化。邑人為建廟。」

東嶽行祠 在沙街

忠節祠 在縣治內。祀趙令𡷫、王遠、吳源、劉卓。文昌祠 在高岸河蔡家園。因「水打蔡家園」 之謠始建。

「遺愛祠 」 邑人為知縣文德連、三元宋一麟建,塑有像,今改為關王廟,在縣治前街之左。《黃陂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一里

厲壇 在治西北

城隍廟 在治東

關帝廟 在縣堂東數百武。

木蘭將軍廟 在縣北六十里木蘭山下。有忠烈廟,後有塚。

東嶽廟 在縣西北郭外十里許,與木蘭寺近。萬曆間重修。

晏公廟 在縣西南

蕭公廟 昔在西城外,久廢,今合「晏公」 為一祠,在小南門城內。

二程祠 :在灄源南岸,即二程先生讀書堂,居人立祠祀之。

雙忠祠 在縣東一里。睢陽張公巡、太守許公遠並祀。

文昌祠 在縣西鐵鎖潭墩上。

蘄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社稷壇 :在北門外一里。

厲壇 「在州北三里。」

城隍廟 在麒麟山之東。

鄉儺廟 在州南二里

元天廟 在州西

順濟龍王廟 在龍磯之巔。石磴嵯峨,立於水中。相傳即吳、許二君所誅大蛇。於熙寧中王師南征,載軍仗數十船泛江而南,龍伏於中,有風雲百里之狀。有司以其事聞,詔封「順濟龍王」 ,遣太常致祭祠下。今重修。

水府廟 在羊子㙩,即三閭祠,相傳已久。後明萬曆年間,里中盧、張諸大姓倡募重建。癸未,寇燬。今議重建,仍改「三閭祠。」

二郎廟 在州治西,永康導江縣,高濟王次子,即秦李兆也。元豐時,民立祠祀之。灌口帝即位,敕封靈思侯。其廟有二,一在四祖寺左,明嘉靖戊戌年荊府鼎新建蓋;一在大西門內,嘉靖丙午年郡人募建。明末寇亂未大燬,里人隨募重修。

關公廟 在州治前。明洪武二十二年,指揮李軫立。明末寇燬。今未重建。

蕭公廟 在州治西南濱江。神本新淦人,姓蕭名化軒,歿於宋咸淳間,為神。元時以其子祥淑合祀焉。明初遣官諭祭於汏洋洲廟。永樂中,其孫天仕卒,屢著英異,亦合祀之。詔封「水府靈通廣濟顯應陰祐侯」 ,今燬,未重修。

晏公廟 在乾明磯坡。明洪武十九年,民人胡恂刱立,後火。嘉靖五年重建。神清江鎮人,名成仔。元初為文錦局堂長,因病歸,發舟屍解。人以為神,立廟祀之,有靈顯於江湖之間。事聞於朝,封平浪侯。嘉靖甲申,運使陳大中以其址建禹王閣,今存。

五顯廟 有二:一在崩岸頭,一在州南四祖寺。神有聰明正直之德,先正,吳兩崖稱之曰:「變化莫測,充周無窮,全五常之德,膺五朝之封。」 劉三吳記神發祥自婺,《郡乘》所載:唐貞觀初,五人自天而下,立於雙檜間,因立祠祀之。荊府重修,今存。

郎家坂戲廟 在州南一里。明洪武八年,民人蔡興伍高俊蓋造。二十四年,千戶戴祥改建。神高陽氏三子,鄉市皆崇重之,即古大儺,為民逐疫者。廟今尚存。

三洞龍王廟 在三角山。宋慶曆間,祈雨有應,仁宗詔封「上洞靈祐侯、東洞顯應侯、西洞靈應侯。」 紹興間,祈雨又有應,俱進封為王。

火星廟 有三:一在富順府傍,一在聚奎門內,一在瓦屑壩廟。今燬,未重修。

洪山廟 在州北迎恩坊,今燬。

芭茅山廟 在鳳山之麓。今存。

天王廟 在熊畫嶺

百神廟 在芭茅山廟之城南,鳳山之麓、西門外。

白馬廟 遺址在州治中大街,《石碑》見存。「靖明廟 」 在州東北高山。元至正十五年民宋仕甫建,今燬。

費聖龍君廟 舊址。蘄春縣,今州治十里有行祠,元蘄州路總管昭武建。神姓費名光輝,生於唐貞觀四年六月二日,父元昇出耕,母劉氏餉之。時雷雨晦暝,感龍而娠,忽有僧付之藥曰:「服之三年當產。」 屆期始誕,甫七歲,出就裡師浴於澗水,水溢逆流,師異之,夜窺其棲,但見黃龍蟠伏。貞觀十七年七夕,雲霧四合,化為黃龍而去。蘄人立廟祀之,旱祈輒應,封為「德化侯。」

文昌廟 舊在文廟戟門之左。明成化間,提學副使薛綱撤其像入「元妙觀。」 弘治五年,知州楊淮毀其祠,古柏二株尚存。

魯王廟 在州東,今燬。

高山廟 在州東五里

三官廟 「在州東」 ,今存。

唐王廟 在州東南,今燬。

烈士廟 在龍眼磯傍。王彥明守蘄,元兵壓境,拒戰,糧盡,舉家登大艦,鑿而沒之。郡人稱曰「烈士王公之廟」 ,歲祀之。明洪武初建,景泰中重建,後並以祀王玠,題其額二烈士廟今存。

關聖祠 在南關外江岸上。明萬曆庚戌年鼎建,最著靈異。前祀關聖像,後祀侯、韓二公像。癸未寇亂,尚未大燬。

皇清順治己丑年,韓參戎移祀廢藩「沉香樓」,遺址為

建廟焉

報功祠 在江岸關聖祠右,為防道吳公國仕建。

詠德祠 在江岸關聖祠左,為州守仁和錢公兆元建。

盧氏節烈祠 :在城內鳳山坊,為殉難盧如鼎、楊、袁二烈婦建。

三公祠 在州城內。明洪武三年,知府徐麟建。其詳不可攷。但祠中神主題云:「本郡土主」 ,中神主題為「提刑按察使何公」 ,左雲「安撫使吳公」 ,右雲「安撫使張公。」 蓋古有惠澤及民者,而民並德之,故立祠祀焉。明末寇燬,今未重建。

四節祠 舊為褒忠廟,在州內。金人攻蘄,宋守李誠之及通判秦鉅等力戰死之。封「正節侯」 ,鉅封「義烈侯」 ,賜額今毀。

三閭祠 ,其址有五:一在遞運所,一在鴻宿洲,一在羊子㙩,一在掛口寨,一在王廠,近被火,遺址尚存。

廣濟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東一里。

社稷壇 在治西半里。明洪武十五年建,成化十七年修。

厲壇 「在治北半里。」

城隍廟 在治東

關帝廟 :在縣治西,燬。順治初,僧如潤苦行募建。薙草芟茅,寢食風雪中,豺虎不畏。

文山廟 在縣南十里

徐家廟 在縣治西二里。

大金廟 在治南三十里。

仙姑廟 在治南九十里。

水府廟 在治南九十里。

許真君廟 在治南九十里。

吳王廟 在田鎮,久圮,黃公玉鉉捐俸重修。「太子廟 」 ,在車門村。又城蕩湖、白石山亦有「仰山廟 」 ,在治南七十里。

荊林社廟 在治南五十里武山湖濱。

上廟 在龍武二鎮

《下廟 》在武鎮,崇奉神祠,眾許戲願,上下神祠戲臺,競為侈靡。以是相高,費數百金,貧民寧破家資,亦所不恤。其侈過《露臺》矣。

費龍君祠 在治東二十五里。

五顯祠 在縣儀門外

胡公祠 為胡侍御克儉署縣事立。

劉公祠 為知縣劉引昌立,今燬。

黃梅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治北

厲壇 在馬頭山

城隍廟 在縣治西

關聖廟 在縣河南岸。巡撫郭惟賢建,以塞水口者。

真君廟 在孔壟,以祀江西旌陽真君。

東嶽廟 在東關外

丁仙廟 在茅栗山

「石道真仙廟 」 在多雲山麓。

五顯廟 在丁字街,係元稅課司務張允中之署。明初罷局,改廟。

晏公廟 在段家洲

陶王廟 在上新,祀晉都督陶侃。

南嶽雞公廟 在南關外,劉建所建也。

「福主廟 」 姓宋名益,任刺史,棄官隱,能救旱疫,後人立廟祀之,廟在黃齡洞。

岳武穆王廟 在西關外,今廢。

文昌祠 在縣河北岸,與關廟相對建,以「開文運者」 ,今廢。

鮑公祠 公名照前,宋人,以參軍駐守梅地,因家焉。縣基乃其故址。

郭公祠 。公名惟賢,巡撫湖廣,建梅城,梅人德之,因祠祀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