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0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卷目錄

 長沙府部彙考二

  長沙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二卷

長沙府部彙考二

[編輯]

長沙府山川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長沙縣附郭。

大富山 在縣北七里,一名「羅洋山。」 峰巒秀拔,江水縈帶,邑之勝境也。

石寶山 ,在縣北二十里,一名鵝羊山,成少卿昇仙處。《七十二福地》之第二十二山,石如鵝羊,故名。

麻潭山 :在縣北五十里。形家穪。蘆花鞭。先賢楊方伯公墓地。

智度山 在縣北五十里。高數百丈,環二百餘里,眾山羅列,獨黑石峰最高,唐將軍劉度居之。雲母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山土紫色,內含雲母。《列仙傳》曰:「長沙雲母,服之長生。」 《水經》云:湘水又北逕銅官山,亦謂之雲母山也。唐劉文房詩:「雲母映溪水,溪流知幾春。深藏五陵客,時過洞庭人。」

古華山 ,在縣東錦繡鄉。上有井,葛仙煉丹之所。

谷山 ,在縣西七十里。山有靈谷,下有龍潭,禱祠輒應。古傳有石色淡青,有紋如亂絲,扣之無聲,發墨有光,大約與廬山青石硯同。

書堂山 在縣北五十里。唐歐陽詢讀書處。烏山 在縣西新陽鄉。四時有烏哺其上,故名。銅官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傳楚王馬殷鑄錢處。

雷鳴山 在縣東,鐵祖師修道處。

影珠山 在縣東霧陽鄉。山頂有井,其影如珠。灌潭山 在縣東。周埜庵得道處。

青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霧陽鄉。其山四季常青,故名。山下有寺名「國清。」 有泉名月泓。

天井山 ,在縣東錦繡鄉。山上有井水下流,四時不絕。

紫薇山 在縣北二里。即開福寺山名。

尖山 在長善界,距湘江十五里。巍然一峰,秀出天表,亦名圭峰。宋畢田詩:「圭鐫碧玉鎮南服,字聳黃金插半天。」

仙女嶺 在城北四十里,初名紹隆山。宋末遇旱,鄉民迎洞庭考烈靈神祀於此,禱雨有應,改今名。

「黑石峰 」 ,在智度山中。唐將劉度居之。

雞冠石 在縣北二十里江濱,石形似雞冠而高聳。

駱駝嘴 在縣北十里府縣下臂。諺云:「駱駝嘴圓,《長沙出狀元》。」

湘江 在縣西,環城而下。湘者,相也,言有所合也。長沙舊名臨湘縣本此。三湘者,瀟、湘、蒸湘、沅、湘也。後人謂湘鄉、湘潭、湘陰者非。湘水發源自全州,瀟水發源道州,蒸水發源衡州,蒸水自全而下至永州,瀟水出與湘水合,曰瀟湘;至衡州,蒸水出與湘水合,曰蒸湘。三水匯流,自西入長沙,遶東而下,至湘陰,沅水出與湘水合,曰沅、湘,達於洞庭。沅、湘在長沙以下,經長沙者,瀟、蒸二水耳。以湘江名潭者是也。以瀟湘名潭,則遺蒸湘矣。《記》云:「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了了,石子如樗蒱,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岸似朝霞。」 瀏渭水 ,在縣北五里,源出大溈山,有大小二溪,合流經瀏陽縣,前名瀏水,西名渭水,俱西流經澇塘河達大江。

倒流洪水 在縣北,合澇塘水渡瀏、渭三水,出湘江,有洲攔水,激而上流至白泥廠。星家謂「長沙水口有逆流」 ,極貴之徵也。

《穿水 伏流》曰穿:一東流蓮花橋,一西流大西門,一西流草場門。

《漏水 》平地湧泉曰「漏。」 一從流水橋下出,一從潮宗門出,一從通貨門下側出。

新康河 在縣西北五十里。源自寧鄉溈水,由玉潭江歷善化注於湘。杜少陵有《北風》詩,自注云:「新康江口,信宿方行。」

水渡河 在縣北三十里,源有三,一自潦滸市,一自古華山,一自影珠山,合為大溪,由澇塘河

考證

出。明嘉靖間,監生陳時中良輔捐銀造橋,九空,今廢。

喬河口 在縣西北,通益陽,宋劉洪討盜劉花三於此。

壩子頭河 在通貨門外西北。

「碧浪湖 」 即開福寺後黑羅塘。

楊家湖 。黃道湖 。鵝羊湖 。《大塞湖》。

「浣家湖 。」 月池湖 。《巴茅》湖 。《板石湖》。

朱家湖 、大源湖 、馬場湖 、史家湖。

松林湖 。石家湖 。蘇廖湖 。清水湖。

楊柳湖 、泉坑湖 、齊家湖 、順頭湖。

唐家湖 、李家湖 、南渡湖 、大小鶴湖。龍洲 在縣北五里,上有水府廟。

銅官渚 在縣西北六十里。「銅官」 ,一作銅棺。《湘中記》云:「程普、關羽分界於此,共鑄銅棺為誓。相侵者以銅棺貯之。」 杜子美有《銅棺守風》詩。靖港 ,在縣西北,通寧鄉水。唐李靖討蕭銑,駐兵於此。

汲灣 驛步門外為「中汲灣」 ,朝宗門外為「下汲灣。」

金紫灣 在縣北三十里。有坳風,舟人於此落蓬,乃過湖。

明月池 世傳池在長沙星下,雖旱不涸。宋政和中,命取醴陵明月石置池上,因名。

鴛鴦井 在北門外二里縣學後。清冽甘美,汲者如市。昔有陰謀風水盜葬井邊者,其水即汙;覺而掘之如故。誠龍之津、泉之醴也。

彭家井 在北門外牆下。

三眼井 在新開門內

龍門泉 ,在智度山頂。內有龍居之,禱雨輒應。「月泓泉 」 ,在霧陽鄉青山。

鍋底塘 :在小吳門內。

善化縣

嶽麓山 在縣西南嶽之足,七十二峰之一也。時有風雲,知其必雨。又名「靈麓。」 自古渡登峰,夾徑喬木,泉澗盤繞,諸峰疊秀,俯瞰湘江,頂有禹王碑。下有嶽麓書院、嶽麓寺、《北海碑》、講經臺、抱黃洞、蒼筤谷、白鶴泉、清風峽。峰有雲麓宮。岩前一石方丈餘,平如掌,構亭其上,人於此望拜南嶽,名「拜嶽石」 ,一名「飛來石。」 臨江對郡,最為佳勝。雲蓋山 在縣西三十里。峰巒秀麗,望之如蓋,一名「靈蓋。」 上有寺。有虎溪、蛇井、白雲關。宋析彥質《詩》云:「昔年建立依蛇井,今日流通賴虎溪。」 觀音山 在縣西十五里,上有寺。

華林山 在縣西六十里。山林聳秀,下有龍潭,善覺禪師證覺處。

神通山 在縣十六都。圓明祖師得道處。搴旗山 ,在縣南三里,臨大江。漢樊噲於此搴旗會兵。

錫山 在縣南三里。唐王鍚隱此。下有龍潭。伏龍山 在縣東五十里。宋張栻有詩,今無攷。天馬山 在縣西,嵬然如馬,居嶽麓右者為大天馬,左者為小天馬。

玉屏山 在縣西,乃嶽麓支山。昔人題云:「玉屏山外一峰青。」

「天臺山 」 ,即雙楓寺,彭祖師修道處。

鳳凰山 在縣南十五里。

楊梅山 在縣南十五里。

關山 ,在縣東四十五里。疊峰峭拔如城壁,中道僅通一車。唐末,鄧處納遣蔣勗於此拒劉建鋒,後馬武亦嘗戍此。

昭山 在縣南五十里。絕嶺而奔,秀起湘岸。亭然翠立,怪石磅礡,異木層陰,微露岩崿,而無傾落之勢。舟過其下,隱隱見岩牖石窗,窺攀莫及,洵異境也。舊載湘譚縣,誤。又《記》云:「楚昭王南征不返,溺死於此,故名。」

龜峰山 在縣三十三都,袁祖師得道處。俗傳上有肉身。

嵇架山 在縣西七十里。上有田數畝,仰天小湖,旱不涸,有丹爐遺址。昔嵇真人宅,今為觀。金盤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山高逼空,一峰特出,四圍環捧如盤。

青旗山 ,在縣南十里,以形名。

寶蓋山 在縣八都

烏山 在縣西二十里

谷山 在縣西十七都

玅高峰 即高峰寺。高聳雲表,江流環帶,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觀。山下即南軒城南書院,年久頹廢。嘉靖末,推官翟台於寺後高阜重建,尋廢。

雲麓峰 在嶽麓,右如覆釜,南望衡山。

金盆嶺 在縣南五里。周環如盆山。請幫助識別此字。峻曰嶺。豹子嶺, 在縣南十五里。

歇馬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府縣來龍

峨嵋嶺 在縣東五里,俗名「阿彌。」

仙女嶺 在縣西七十里。宋麻田七姊妹修煉處。

洞門嶺 在縣西六十里。

白石岡 在龍頭鋪,為府、縣來龍。

金牛岡 在縣西。《湘中記》云:漢武時,有一田父牽赤牛,告漁人慾渡江。漁人云:「『船小豈能勝牛』。田父云:『但相容,不重君船』。於是人牛俱上。及半江,牛糞於船,田父曰:『以此相贈』。」 既渡,漁人怒其污船,以橈撥糞,棄水欲盡,方覺是金。訝其神異,乃躡之,見人牛俱入嶺,隨而掘之,莫能及也。因其所掘,故名。

「抱黃洞 」 ,在嶽麓山萬壽宮後。先有道家者流以修煉居此,因名。晉有蟒患,陶侃除之。

桃花洞 府縣來龍。一在十六都。

龍洞 ,在縣西四十里,兩山相圍,中有深潭。蒼筤谷 在嶽麓山下,宋仙巢先生鍾尚書閒居處。有「吹香亭」 ,宋理宗題額。

琮琤谷 在縣城南。張南軒書院即高峰寺。清風峽 在嶽麓寺前,雙峰相夾,中有平地,縱橫十餘丈,雲煙載目。當溽暑峕,清風徐來,人多憩息。舊有橋亭,今廢。

西嶼 在嶽麓書院右

拜嶽石 在嶽麓山右,有石方二丈餘,俗呼「飛來石」 ,於此望拜南嶽。舊有亭在上,今頹。

浦石 舊名黑石,在湘江東南岸邊,高三、四丈,如獅形。上一大石如獅頭,翹首昂立。相傳無心,推之即動。下有深潭,漁人時從此設祭。明壬午仲夏,司李蔡忠憲公江門有事湘中,郡人馮一第、尹長民、吳愗、郭金臺載酒候別,因登石上,各擬一名易之。峕楊德遠讀書南湖,過而蓍焉,得「郭子浦」 字,遂各賦詩紀事。

觀音石 在縣觀音港內,長二丈,立江中,儼如觀音。邑人甯期選又復加莊嚴,覆以亭,今廢。「鋪石 」 在湘江西,近岸有巨石數片,細白平坦如鋪氈,聳出水中,漁人群憩於上。

《石子 》大如樗蒱,在江水中。

「白沙 」 在三洲河下一帶。

「赤岸 」 在江東山子尾一帶。

湘江 在縣西,環城而下,源出廣西興安海陽山,至分水嶺分為二,北流曰湘,謂由靈渠與永州瀟水相會合也。曰瀟湘,至衡合蒸水,曰蒸湘,至沅合沅水,曰沅湘。《湘中記》云:「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了了,石子如樗蒱,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岸似朝霞。」

靳江 在縣西二十里。一名瓦官水口。從湘鄉萬載塘來,經寧鄉麻山,過楚大夫靳尚墓前,出湘江。《水經》曰:「湘水又北,左會瓦官水口」 ,湘浦也。又逕瓦官西湘洲,商舟之所次也。東對長沙郡縣,因以為別號。

梁棧河 在縣西七十里。源自湘鄉、寧鄉來,水泛可通竹木米穀,小舟由新康入於湘。

《穿水 》從城內東至善化縣學前,向城左出,至西湖橋入江。一在舊南門出,一在府學右出,一在普庵橋出。

漏水 一在靈官渡,一在小西門,一在上塔橋。錫山潭 水之勾而覃者曰「潭。」 在縣南三里,俗名老龍潭。水溢則通湘江,分清濁,涸則清如鏡。上有龍王祠,禱雨多應。旁有五色土。

「蓮花潭 」 ,在湘江橘洲邊,深不可測,有蓮花出水面,香浮襲人。

泉水潭 ,在縣西七十里。廣袤三畝,清深不測。下有龍穴,盛暑寒氣逼人,雩即應,乃嵇架山「潛龍別室。」

昭潭 在縣南五十里昭山下。水澄如墨,深不可測,亦謂之湘洲潭。《寰宇記》:「楚昭不返處。」 或曰宋許旌陽斬蛟賈宅成潭,即此。

黑石潭 在湘江東岸上有奇石,深不可測。大石潭 ,在縣西,可通舟楫。

善化港 ,在縣東三十五里。水出榔梨市,合瀏水。

南湖港 水之窄而長流者曰港。縣南三里近大江,水源二十里,內河聚舟,但所容不多,肯開濬深廣,商舟鱗集,長沙之大利也。申詳載《水利志》內。

濚灣港 在縣西五里。可通舟。觀音港 :在縣西三十里。

「之」 字港 :在縣西南。源從寧鄉道林公館來由。

靳江出

任陂港 :在縣西三十里。

小埠港 :在縣東六十里。

東獅港 :在縣東北五十里。

橘洲 沙石圝水面而起曰洲。縣西湘江中,上多美橘。洲尾有水陸寺、拱極樓,亦長沙勝概。夏月水泛,惟橘洲不沒。諺云:「昭潭無底橘洲浮」 ,杜少陵詩「喬口橘洲風浪促」 ,即此地也。

中洲 即泥洲

上洲 即直洲

誓洲 、白小洲 俱在縣西湘江中。三洲宏敞平衍,舊有人家百餘,望之如帶,實不相連。故《長沙讖》云:「三洲連,出狀元。」

莪洲 在縣西十里。舊載「湘潭」 ,誤。

石瀬 ,清風峽下,泉流觸石有聲。白鶴泉 ,嶽麓山清風峽上,泉出岩石中,僅一勺許,最甘冽。相傳嘗有白鶴飛止其上,故名。石刻有「白鶴泉」 三字。古建有亭榭,今廢。俗指觀音閣後者,非。

「太乙泉 」 ,在太乙寺後,泉出山岩,清潔可愛。「洗藥池 」 ,在太乙寺中,太乙真人洗藥處。「曲水池 」 ,在嶽麓書院。

「九龍池 」 ,在太乙寺後。

黃香井 在府左孝順坊,黃香取水養親處。文淵井 在舊南門外,深三尺許,清冽不竭。白沙井 在縣東南二里。府來龍邊井僅尺許,清香甘美,不溢不竭,長沙第一泉。明末,泉分為二出,遂緩。

鴛鴦井 :在縣治後。一井二孔,四時清潔。洗胭脂得此水,其色鮮明。

賈太傅井 ,本祠內。《荊州記》云:「湘州南寺之東,賈誼宅,有井,水最深,上斂下大,狀似壺,即誼所穿井也。」 《寰宇記》亦云:「誼有井,上圓下方。」 成化中,知府錢澍復濬。

冷淘井 在城西門內,水至冷,傍有祠。

陶公井 在公廟右

雙楓寺井 ,歲旱,禱雨有應。

《梅堤 》「柳堤 」 在嶽麓書院前。

陸公堤 在縣南黑石鋪前。明萬曆中,知縣陸南陽築以障江水,便行人,避田潦。

《濴灣堤 》,郡人王重冠築。

湘潭縣

曉霞山 在縣南七十里。山高聳朝東,每曉日昇盪,霞彩炫明。元姜天麟築室講學其上。螃蟹山 在縣南隔江岸一里。其形如蟹,相傳漢將軍衛青南征駐兵處。

金紫山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每朝烏昇盪,岡巒黯然,而此山輝輝弄影,赭如冶金,故名。一名「鳳棲山。」

石鰭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迴波捍流,其形如魚也。

龍王山 一名隱山,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山頂有湫,下有池,世傳神龍所居也。唐開元僧密師北遊,經此山,見浮菜隨澗水出,流入幽處,有茅庵,老僧居焉。參問久之,僧不答。夜半火其庵,遁去。留詩石壁云:「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閒。莫把是非來辨我,平生穿鑿不相干。」 故後人又名為「隱山。」 因菜葉之事,又建「流葉橋。」 石馬山 在縣南五十里,一名「小淺山」 ,石高十丈如馬。

銀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山石晃白如銀。五頂山 在縣西七十里。頂有五峰,故名。歷山 在縣南二百里。相傳舜南巡,曾歷此。陶公山 在縣西南七里。晉陶侃卜居於此。下有石,曰錦石,亦曰馬蹄石,侃釣石也。有二亭,曰望岳,曰「釣魚。」 今俱廢。

龍崖山 舊名龍回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其山妍秀,下有龍窟深湛,一泓水,不溢不竭,入窟中不知其出處。山上有許真君祠,中存鐵鐘,上鑄宋端平三年丙申十二月,道者周道修置。壺山 在縣東三十里,頂有巨石如壺。

龍安山 一名仙女山,在縣西四十里,上有仙女洞。相傳宋理宗峕,有老嫗攜其女及婦陟東桃嶺,見巨桃如瓜,噉之,遂得道。居新安,後皆仙去,土人為廟祀之。

黃龍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群峰崒然,聯亙相附。黃,象色也。龍者,其蜿蜒夭矯如龍也。蓋邑治祖山也。頂有古廟,旱禱輒應。下有金峰寺,今尚存。

馬山 ,在縣東三十里。截江而起,仄立萬仞,仰抱湘流,森秀如畫,蓋邑之華表山也,因其下有

昭潭,故又名《昭山》。

昌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山周四十里,巍峨巀嶪,與衡嶽敵。峰巒屬於左右,中若屏障。其上有雷祖廟,每旱禱於神輒應,所謂昌福祠者是也。彝堅《志略》云:「多篠簜花,結實,每石得米五斗。」 宋慶元間,粒米騰貴,民賴以飼,向雷祖廟禱之,始獲。而今無之矣。

明月山 ,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足跨攸縣界,高聳奇麗,土人置祠祀其巔。

韶山 ,在縣西八十里,聯上湘西寧界,蒼莽無際,世傳大舜南巡,道經此山作樂。又傳韶氏女昇仙,有鳳銜書而去,因其上置鳳音亭。

石龍山 在縣西南百餘里,近衡山湘鄉界。其形妍秀,有石觺觺,昂然山㕒,望之如龍首。宋進士廖宋民讀書於此,又傳隱士李半村亦樂其幽居之。

烏臺山 在縣西四十里。其山高聳凝立,上有石臺,屹然一邑之鎮也。

大興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上具譚真人像。西上為石洪山,若砥柱屹於中流。《形家》云:「亦縣治之案山也。」

大安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其山高秀,上有譚真人廟,旱禱必應。

金霞山 在縣南四十里。尖巒特立,與縣治對。朝光雨霽,燦若霞蒸。蓋縣治之文峰也。

南谷山 ,在縣北四十里。遠若屏障,近如獅伏。山隈舊有青陽觀,今存。

東霧山 在縣西百餘里,與昌山對。群峰聯衍,溪洞窅然。古有東霧庵,其都陳氏世居之。鳳凰山 去縣百七十里,居衡、醴、攸四邑之界,周百餘里。頂蓄靈泉,旁分四逕,以達四邑。奧衍蒼莽,時起非常。明末劉荒保、黃朝宣、鄭斯愛負險為寇,賴重兵治之始寧。思患預防,不可不以前事為鑒也。

鵝管山 ,在白鹿潭。常奉真《湘潭記》云:「鵝管山霜可染紫,白鹿潭露可染紅,為天下冠。」 惜無人知者,今俱不可攷。

琵琶峰 ,在縣南一百里,與祝融峰相望,《南嶽》七十二峰之一,形似琵琶。

石圍峰 劉長卿《湘中紀行》賦有詩。

玉幾峰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當衡山界。盤勢屈曲,環抱如幾。

芙蓉峰 在縣南一百里。山姿韶媚,狀如芙蓉。草衣巖 在縣西一百里,巖如月輪。五代周峕,蜀僧奉初,結草為衣,居山岩中,後人建禪寺。宋張天覺詩云:「古人一悟便心安,計較何須有百般。了得草衣岩下事,任他摩袖與金襴。」 考其寺與詩,皆滅去久矣。王岱《記》云:「寺在大羅山旁,有岩如夏屋,僧傍岩而居,寺址尚存。」 《李志》以為玉幾山者,非也。按《古志》,玉幾在縣南,而草衣在縣西大羅西偏,則岱之言是也。

燕子巖 ,在縣西南一百餘里。巖空一穴,常有群燕巢於穴中。

鷂子巖 ,在縣東二十五里,臨於大河之涯。上有石穴,吞吐雲煙。

涓水 在縣西南十五里。源自南嶽山,北合數溪,流至本縣龍口,東流入湘江。

漣水 ,在縣西南十五里。源發邵陽龍山,合本縣石潭、雲湖二水入湘江。

易俗河 在縣西二十里。源發涓水,出衡山之陰,與青山碧泉合流入湘江。因其傍有易俗鄉,故名「易俗河。」

湘鄉河 在縣西十五里。源發漣水,出邵陽縣之龍山、安化之珍璉山,經湘鄉下流合本縣石潭、雲湖二水入湘江。因其水自湘鄉來,故名湘鄉河。

雲湖 在縣西六十里。古云:沿湖受烏石四十八泉,灌田四千餘畝,四山環繞,瀦水不洩,間出雲氣溟濛,故名雲湖。以水怪出蕩其隄,今無舊觀矣。

松湖 在縣東二十里

楊梅洲 在縣南六十里。楊、梅二姓居之。石洲 ,在都石驛下,去縣一百五十里。

遼洲 ,在縣南一百里,在象石驛下。

晚洲 在石洲下,縣南一百一十里。杜少陵有《次晚洲》詩。

空洲 ,在山門灘下,去縣一百四十里。

鼓磉洲 去縣四十里,中扼湘流,上延嶽秀,桑麻漁火,左右環居。以「鼓磉」 象形者,謬也。

興馬洲 ,在昭潭下,去縣三十餘里。按《水經》云:「湘水北逕南津城西,西對橘洲,為南津洲尾水。」

考證

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今南津城橘洲子戍故郭皆不可攷。然據西對橘洲,疑南津洲即今興馬洲,而橘洲即今莪洲也。諺雲「昭潭無底橘洲浮。」 其地故應相連。而《通鑑註》所引《晏公類要》亦謂橘洲在長沙西南四十里,此與鄧《注》甚合。且攷興馬洲是馬殷據長沙日所改名,安知橘洲之不變而為莪也?

錦灣 在縣西南,即陶桓公釣魚潭也。

空冷峽 ,在縣西北六十里。《水經》曰:「驚浪奔雷,濬同三峽。」 《梁書》作「空靈灘。」 杜詩作「空靈岸」 ,土人謂之空洲,洲旁石若懸鐘,故云「空靈。」 《通鑑梁記》作「空雲城」 ,《典略》又作「空零城」 ,皆誤。

昭陵灘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

三門灘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此二灘皆險,水落石出時,往往非土人拽舟不可涉。

鑿石浦 在縣西九十五里。

石潭 在縣西七十里,下深潭有石戶,有龍床。昭潭 在縣東三十里昭山下。碧波澄湛,上搖絕壁,晴光煙靄,一望撩人。《湘中記》云:「周昭王南征,不復沒於此,故名。」 邑人蔡自強詩曰:「欲尋水底昭王事,想有山中望帝知。」 固已疑之。攷楚人膠舟,其在漢、沔之間,李善夷有《責漢水詞》,事甚顯著,不可以誣湘靈也。而《許旌陽傳》又云:「潭故賈玉宅,有蛟為人入室。賈女旌陽誅蛟,使賈徙別所,即日宅沈為潭。」 是潭自誅蛟始邪?按《一統志》云:「山之南有石穴,為蛟匿處。」 《李志》是其說,以闢許傳。余謂穴居山足,至今一望而識潭瀋水底,非穴也。況湘何處無潭,潭不足異。惟昭王沒舟事,不可不辯耳。

稠清泉 ,在縣北三十里。旁有碑,鐫「有靈處」 三大字。餘細書剝落莫辨。

碧泉 在縣西南七十里。唐天寶間,石岩中泉忽沸出如拖藍,投物水中皆碧。今泉底有小蓮花,金色奕奕,亦異產也。上有「碧泉書院」 及高竹川生祠。邑人郭金臺《記》。王岱、唐世徵詩。

義泉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地名「井頭」 ,里人趙氏世居於此,頗有古風。

兩頭坪 在縣西南四十里。灌田三千餘畝。義井 在縣南二十里下攝鎮官路之側。有石四方亙其上,鐫「咸淳庚午季冬韋仁甫重修」 十一字於上。泉水清冽,行人利之。

虎穽井 在縣西八十里,中路市虎穽橋畔。相傳崔生所遇,虎化而為婦,藏皮於井而名也。義井 在縣東熙春門內,雖盛旱不竭。何氏割其泉以濟邑人,故曰「義。」

湘陰縣

黃陵山 ,在縣北四十里。大江之濆。上有舜二妃墓,黃水出於山下。酈道元《水經》云:「江有支水曰黃陵,西入於秦。」

汨羅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上有屈原墓,汨羅江出其下。

白霞山 ,在縣南五十里。昔有百歲禪師開岩坐禪,上有百歲岩屋,石井泉百歲不竭。

白鶴山 在縣東五十里。相傳晉陶侃孫陶澹學仙於此,時有二鶴來侶,故名。山下有鴻水洞,自山頂下入於潭,又數十里入湘江。

神鼎山 在縣東六十里。上有古井,陶澹煉藥於此,後有人獲其鼎。宋畢田詩:「深藏寶鼎今方出,合有丹經與世傳。」 一雲山頂有石似丹,其後為諲公道場。

玉池山 在縣東六十里。孤峰插天,上有陶澹浴丹池,即玉池也,又名「浴池。」

玉笥山 ,一名石帆山,在縣北七十里屈潭左。屈原既放居於此,而作《九水歌》。隋於此置《玉州經》云:汨水又西逕玉笥山。羅含《湘中記》云:「道士遺言,此福地也。」 一曰地腳山。或謂漢武好仙,於玉笥山頂置降真壇,大設丹竈,道士晝夜祈禱,天感其誠,乃降白玉笥置壇上,武帝遣使取之,置壇側,飄風大震,卷玉笥而去,因此為玉笥山。隋於此置玉州。

磊石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一名萬歲山,一名青龍山,一名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狀,故俗人藉以名之。旁枕青草湖,北接巴陵,下臨湖口。昔軒轅奏樂重湖之上,釋子因遺址造小招提,名曰「龍壽。」 後建洞庭廟,又立磊石驛。

青山 在縣南三十里,高五里,即仙壇嶺,山色比諸峰特秀。南有湖鼻岩、龍潭上有霞峰臺,皆禱雨之處。

智原山 ,在縣東九十里。古李雲「慈惠大仙修道處。」

女洲山 在縣南三里。頂銳而方,又名「印山。」

密岩山 在縣東四十里。上有仰山祠,岩石稠疊。

烏石山 ,在縣東八十里,如烏飛,故名。

楊梅山 在縣東四十里。

九龍山 :在縣治東一百里。

大樟山 在縣西九十里。每春水泛漲,山為障蔽。

金雞山 在縣南三十里。俗傳舊有黃鶴棲此山,羽毛似金也。

三峰山 在縣北五里。三峰青聳,厥土黃白,民取之以陶。今已深入山腹,恐其為形勝之妨。望江嶺 在縣南五里。嶺上可望縣江。

獅子嶺 在縣東三十里。

盤桓嶺 在縣東四十里。俗名「旁江石。」 有石塞江中,舟筏難進,故名。

笙竹岐 在縣南三里。俗傳舜採笙竹於此,因名。

文筆峰 ,在市心,見在《峰亭下》。

湖鼻巖 :在治南三十五里青山。

百歲岩 :在縣治南白霞山。昔有百歲禪師開岩坐禪,故名。

哀江 ,在縣南三十里。

後江 ,在縣南三十里。

汨羅江 在縣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經湘陰縣,分二水,一南流為汨水。一經古羅城,曰羅水,至屈潭合,曰汨羅。西流入湘。唐韓愈有詩。採桑江 在治北二十里。相傳二妃採桑於此。撥水江 俗名北水江,源出清泉、白鶴、玉池、密岩,匯於同含口,縈紆三十里,入於東湖,拱於學宮,名曰「秀水湖。」 涸江逶迤自流。

汶涇江 在縣南三十里。江口有老龍潭,其深無際。《水經》有云:「湘水又北,津北謂之門逕也。」 湘水紆流西北,東北合門水,謂之門逕口。按:此或即汶涇江口也,土俗聲相訛耳。

魁樓江 在縣南二十里。內有懸藤港、梅子港,三水會流於笙竹岐,水涸,舟楫不通。

錫江 ,大江西岸。《水經注》曰:「湘水又北逕錫口戍東,又北左派,謂之錫水。宋置錫江寨,今廢。有岐平起如岡,民聚居焉。」

烏龍江 在三峰下,通縣江,入鱉池。晉有《堪輿家記》:「其地烏龍嘴,過狀元生。」

黃水 在縣北四十里。上承大湖,湖水西流,逕二妃廟南入於湘江,即今羹鱠湖也。

湄水 在縣東七十里。出白鶴,歷三洞而下鳴水,流入平江河。

玉水 ,在縣北七十里。水出西北玉池,東南流注於鍚浦,謂之「玉池口。」

三十六灣水 ,在縣南,本湘江,北流至縣門逕江口,乃分一派,東流為三十六折,一派北流由陵子口出,合洞庭。

東湖 在縣南十里。一名澄鮮湖,受撥水入江。漉湖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青草湖 在縣北一百里,與洞庭相連。一曰重湖。旁有疊石山,水落則見山足水溢,與洞庭為一。《水經》曰:「青草湖亦謂之青草山也。」 或曰:「湖北連洞庭,東近磊石,茭葦生焉,故水涸則青青彌望,非青草之謂也。」

茭湖 在縣西南六十里,接喬江,下通湖北。南水泛水自外入,西水泛水自內出。

石湖 :在治北六十里,巡檢司對岸。

鶴龍湖 舊名「學糧湖」 ,在縣西荻州相連,盼望莫窮。學宮廩餼,胥取諸此。

洋沙湖 在治西南一里。

古湖 :在治北七十里,穴子口對岸。

後湖 :在治北一百六十里屈潭後。

白塘湖 :在治北一百四十里。

新塘湖 :在治北一百五十里。

被裡二湖 :在治西九十里懷西鄉。

火障湖 :在治西北六十里。

滶頭湖 :在治東三十里。

後江湖 :在治西北三十里。

陵子潭 ,《水經》云:「喬水西北,右屈為陵子潭,東北流注湘,為陵子口。」

蘆林潭 :在縣北三十里。

屈潭 在縣北六十里,即羅淵也。屈原自沈於此,故羅淵以屈為名。《異苑》曰:「長沙羅縣有屈原自投之淵,山水明淨,異於常處,民為立祠,在汨潭之西。岸側盤石,馬跡尚存,相傳云: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驥而來。」

楊雀潭 :在治西三十里。

白烏潭 :在治西三十里。

三洋潭 :在治西二十里。

驛馬潭 :在治南四十里。

上窯潭 :在治南五十里。

鯿魚潭 在治南三十里。哀江洲 在縣南三十五里。有大哀、小哀二洲。舜南巡,二妃從之不及,哭於此。

聚寶洲 :在縣南四十里。即蔡家岐舊建課稅局之處。

文洲、武洲 在縣南三十里水中二洲左右相對。相傳秦始皇赭湘山後憩於此,文武各止一處。

大菱港 :即雙港。在治西南三十里。

橫嶺港 :在縣北四十里。

漕溪港 在縣北三峰下。

樟樹港 :在縣南四十里。

東港 西港 :在縣南五十里。

劍灘 在縣北七十里。俗傳許旌陽追斬蛟孽,試劍於石而石裂,今石猶存。

石鼓灘 在縣北七十里新市下。

青泥灣 在縣南四十里安保寺下。

鴻水洞 ,在白鶴山下,水自山頂下入於潭,又數十里入湘江。

新開淖 :在大菱港下。

鯽魚淖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琴岐淖 》,磊石上岸。相傳尹真人陸地行舟,至漉湖,岐乃成淖。

白魚岐 ,在縣北三十里。

黃陵口 ,黃水又西流入於湘,謂之黃陵口。昔王子山有異才,年二十而得夢,作《夢賦》,二十一溺死於湘浦,即此川矣。

傍江石 在治東四十里。有石湧沙江中,舟筏難進。又名「盤桓石。」

大湖賽板竹池 在縣東南十里。

放生池 即東湖,東至禪林寺,西至瓦陶岐,南至雙林寺,北至縣,禁民不取魚。宋嘉定間,為豪民侵奪,學官黃乙、晁百乘等浚之,後又為民所占。明嘉靖三十二年,知縣張登請復之。占者以「課米」 為辭,課蓋別有湖也,不在池內。

九井 一在市心,一在興化寺,一在縣前,一在文暉坊下,一在昭烈廟後,餘四井不可考。南隄 在縣東界兩湖之間,久為巨浸所嚙。宋嘉熙四年,知縣黃洪嗣修築。寶祐元年,主簿邵庶加築。

寧鄉縣

大溈山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高可三十里,亙百四十里,層巒絕巘,掩靄雲中。自祖塔入回心橋,水木清華,如行桃源、輞川也。逾山陟嶺者數息乃及其巔。得廣埜,為古敕建密印寺,唐大圓禪師所居。沃壤千畝,溉以雲泉,是諸上善人力作之處,至今稱「羅漢田」 雲。攷宗門五燈,溈居其一,當與漕溪、南嶽壁立中原矣。攷溈山前後左右各數十里,蜿蜒綿亙,在溈水之間者,皆隸於溈。當密印盛時,叢蘭靜室,環溈而居者固多焉。諸如加悟寺、花果園、觀音堂、蓮花庵,其蹟至今在也。「加悟」 景最幽,花果尢峻。「加悟」 為靈祐經行自欣得處,花果則選勝幽棲,種諸果樹而名之。其上清泉奇木,石澗稻畦,故能妙高助道,長為嚴淨之別峰矣。

嵇茄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面寧背湘,高峰邃壑,古嵇僊之丹丘也。頂可瞰洞庭,今多棲禪者。嵇山最高,眺數百里外於郡縣間,負培塿眾山之勢,前代有僊人之舊館,久蓁莽矣。獨仰天湖清泉淙淙,擬雁宕而小。中有蜿蜒數頭,其色正赤,以淨器掬之,可狎視也。然移時有雲氣,不得捉玩,此獨類諸福地,而又至今存,丹竈白雲,尚有待耶?然《舊志》所稱「崇林茂樹」 ,烏有矣。其下僅有庵住,為戒僧居之,則亦古寺址,而非棲真之區也。當時元釋所宮,固非一處,讀大洲趙相公詩,令人增懷耳。

大芙蓉山 ,一名青羊山,在大溈西南三十里,其西隸安化。奇峰絕壑,勢人雲霄,如青芙蓉,秀出天表。嶺有泉,清冽不竭,合溈水而下,其中曰青羊潭。天寶六年,樵者見青羊臥其上,雲蓋奇木,古藤翳幽,棧絕之路,亙十數里,有寺曰「芙蓉」 ,唐楷禪師道場也。往有武岡僧某來居,引猺人構屋其間,以射生為業,漸亦百餘家。自是靈詭之區專於獦獠矣。

皇清順治間,以其山歸大溈,常分禪者主之,復為「淨。」

《梵》而猺人相附亦如故,兵燹所不到也。

飛鳳山 在縣東。一峰突如鳳首,左右有山如翼。儒學建此。

鶩山 在縣南百里,一名東鶩。《宋遺民錄》云:「王顯謨不肯仕元,隱居於此。」 劉浚詩:「滿山雲雨蛟龍走,萬壑風煙虎豹通。巖竇石泉流出冷,草庵禪隱坐來空。」

玉幾山 :在縣治西數武。端正環抱如幾,縣治倚焉。

石鼓山 在縣南,有石如鼓。

樓臺山 ,在縣南三里。狀如樓臺,桂平令陶公葬其陰。

孟子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相傳歐道結廬讀書於此。嘗登山植杉數株成林,因書《孟子》「牛山之木」 一章於壁自警,里人遂呼之。

灘山 在縣西九十里石逕。十里車馬不通,行者率緣石攀竹樹。明成化間,義民謝鑑鑿石刊山,平塹填壑,始成路。

龍溪山 在縣西六十五里。山勢盤轉,宛如龍形。旁有溪田,為龍潛之所。

吳溪山 在縣西三十里,袁犀潭墓在焉。聚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居民常取其石冶鐵營生。

金盤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嶺有寺,四面多泉。流至西北者,經雷公塘,合諸溪澗為環山港;東南者,注善化長沖而下。

獅顧山 在縣東北三里。如獅蹲伏,回顧於江之濱。玉潭水瀉其下,為邑之關鍵雲。

天馬山 ,在縣南五十里。高入雲漢,如馬騰空踴躍,俗呼為釋陵關。桂平陶公有「行空真有像,立伏幾時鳴」 之句。

麒麟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怪石崚嶒,高可二十丈,周迴六百二十步,尾鬣昂聳,酷似麒麟。大霧山 在縣南五十里。崇巖深谷,雲霧常護其上。宋建炎間,金騎至境,劉廷佐駐兵於此。黃柏山 在縣西百里。山多黃柏,有泉自竇出。一雲「柏作伯」 ,以有黃伯祠在其上。

瓜畬山 ,在縣西百里。相傳唐丞相裴休嘗種瓜讀書於此。

香林山 在縣西北數武。舊產栴檀香,宋立寺於此。

龍鳳山 ,從稽、茄之山迤西而衍十數里,峙為高峰,若蜿蜒而昂首,踞花橋之原。稍紆而右,一枝穿重嶂間,矯而張翼,如鳳之翔,故名。上有元帝廟,高可五、六里,歲有雷電滌。其宮舊為黃冠所居,兵火後,有僧增置禪舍,稱淨土矣。鳳山則陶鄉賢祔母夫人葬處。李宗伯《湘洲銘》有「龍山左蟠,鳳山中舞;葬公此鄉,祥發雙琥」 之句。刺鳳嶺 在縣西一百里,兩山峭拔,如鳳之翔。七星嶺 在縣西南六十里,七峰插天。

罘罳峰 在縣西北三十里,如筍石嶂。元至正十三年,何、孫、朱、曾、李、許、謝諸姓立寨,拒紅巾。九祖峰 在縣西六十里。唐張九齡弟九祖居此,上有九祖祠,邑人郭宣敷重建。

靈峰 一名「道山」 ,在縣東三十里,高數百仞,林谷清幽,江流環繞,胡五峰書堂遺址在焉。青雲峰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峰巒層出,祥煙布護不絕。

雲蓋峰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高聳如華蓋,下有樂道庵。曾有掘地者得鐵牌,其上有「雲蓋」 二字。

蓮花峰 在縣西八十里。叢秀高聳,儼然蓮花。上有石門、古廟,禱雨恆應。

九龍峰 在縣西七十里,九峰相拱,如龍翔焉。十泉峰 ,在縣西七十里。其山有十峰,頂各有泉如注。

羅僊峰 在縣南七十里。高峻如削,上有浴僊池、滴水洞,居湘、寧二邑之界。

青龍巖 ,在大溈山內。有大小二巖,石壁飛流,稱為奇勝。土人祈雨輒應。

香嚴巖 在大溈寺南。石壁崚嶒,下有巖若虛室。前有瀑布,高可數十丈,澎湃之聲,振動林谷。佛家云:「香嚴祖師修行。」 巖中,曰「悟水入道。」 響泉巖 ,在縣西九十里深谷中。懸崖峭壁,泉流數仞而下,響振林谷,下若虛室可居。世傳歐遵道嘗避兵讀書於此。

青龍巖 有二,其大者在大溈寺北,下有神龍潭,萬山壁立,人溯深澗而入,攀緣石磴至巖頂。下瞰龍湫,深暗莫測,旱極禱雨,水轉泛,趨避不及者,多為汨沒。南行三里許,更有小巖,靜深弘澈,禱旱不敢入大巖者,即此汲水去,亦應聚僊巖 。按《寧鄉縣志》:「在縣南七十裏白雲山迴龍寺前,石壁高聳三十餘丈,泉從石竇」 飛流而下,俗雲滴水巖。邑郡庠生李宗仙詩曰:「猶是」

考證

「人間丘壑痕,破空一石起雲門。絲絲灌綠寒泉細,歷歷分霜古木繁。巖自有神邀李白,世應無竅度桃源。何年羽客曾騎鶴,割得蓬瀛貯此村。」 《蘚花巖 》在玉潭江岸,石壁流泉,淙淙不絕,《舊有亭》。

雷鳴洞 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其嶺有石竅通巨洞,入者如聞雷聲,隱隱中有靈湫,深不可測。又有石龍首,泉自口吐,涓涓不絕。

石屋洞 在縣南七十里。峰巒峻削,絕頂有洞,高可七八丈,以下復有竅,中可列客席數十,必然炬乃可入。訪諸父老,皆未有見者。及考《一統志》,安化縣東南四十里有石屋雲。疑即寧鄉縣之西南,固安化縣之東南也。胡宗臣曰:「考縣南七十里接湘潭,內有石屋在焉,寧民世居之。」 當是其地所云安化石屋,誤矣。

三角寨 ,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餘里,高廣險阻,古稱賊巢。元至正十二年,湘鄉岐山李干賢、袁清仲立寨於此,招集人民避紅軍亂。

蛇皮寨 ,突兀不甚高,四圍皆深坑,人馬不易越。元至正十二年,李士禮立寨於此,招集鄉民,以避「紅巾亂。」 其後四遠亡命者胥負此肆害,拒官兵。明嘉靖乙未,勦平。

懸鐘石 ,在香嚴巖前。巨石下垂如鐘,人不語而擊之,則隱隱如鐘聲,語則無聲。

香爐石 在縣西南一百里香山崙。其形肖鼎,故名。

石牛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巨石高聳如牛。八仙石 ,在縣南九十餘里。巨石八堆,相對而峙,上有履跡,俗傳神仙坐痕。

石柱 在縣治東南七十里秀士鄉。高聳數尺,廣可二、三丈。平坦光瑩,不生草木。宋謝英讀書其上。

玉潭江 在縣南半里。有三源:一自芙蓉山,一自大溈山,又自黑石至烏江,一自湘鄉豐山,三水合流,環縣治,而東出新康口。唐獨孤及有詩。玉堂江 在縣西四十里。大溈、芙蓉合而成江。俗謂宋易祓為學士時曾駐此濯纓,故名。乾江 ,在縣西一百八十里,分兩支,春秋入寧而溢,冬夏入湘而乾,世傳為仙家之遺跡。溈《江 。水經》雲。「溈水出益陽縣馬頭山。司馬陀頭曰黃水。江口。」 水甘美如優缽花。香

平江 在縣南五十里。出金盤山,流二十里曰跂石江,中有石如人立。又二十五里會干潭,流入洞庭。

烏江 ,在縣南十里。有石臨江如烏,源自湘鄉豐山,經灰湯點魚灘下。

烏龍潭 在縣西南八十里灘山下。相傳元至順間,有龍空中助國難,復夢示主帥以出處。事平,上遣使物色褒寵之。

犀潭 在縣西南三十里袁家河中,有巨石如犀。

玉潭 在縣南門外。世傳唐元宗幸蜀經此墜玉。請幫助識別此字。故名。袁犀潭曰:「考《唐史》,元宗避祿山之亂,由鳳翔歷漢中,幸成都,未嘗經此。然考《五代史》,巳有此名,不知何自。由此而下流七十里,是為新康口。」

黃土潭 在縣河下四十五里。岸高數仞,土色盡黃。

獅子潭 在縣南七十里鯰魚灘下。中有巨石如獅。

雪溪 在縣東三十里

鳳凰溪 在縣南四十里。宋時有鳳凰飲此。紫溪 在縣西南一里。源自四方山玉潭獅子灣而出,岸土皆紫色。

化龍溪 在縣北學宮前。環抱儒學徂玉潭而下。

雲溪 在縣東三十里。嘗有雲煙騰其上。浯溪 ,在縣西三十里。

觀音井 在香山寺前。清冽甘美。

醴泉井 在城隍廟前右之東。庠生歐遵道作鐵籠於其上,俗遂名「鐵井。」

玉泉井 在縣前舊譙樓之次,今堙。。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