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1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十三卷目錄
長沙府部彙考十三
長沙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十三卷
長沙府部彙考十三
[編輯]長沙府古蹟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長沙、善化二縣附郭。〉
《大禹碑 》,在嶽麓山,鐫石壁上,凡七十七字。知府潘鎰搜得之。
《熊湘閣 》即「李忠節祠」 ,在冷淘井街南。
「碧湘門 」 即今府城南門。宋陶弼有《詩》。
敬簡堂 在舊府治後,張紫微建,朱晦菴題。「飲馬池 」 ,在嶽麓山前。宋朱、張講學時,從遊者眾,輿馬飲水欲盡,俗呼「應馬塘。」
定王臺 在善化縣北。漢長沙定王發築,以望母唐姬墓。今廢址尚存。
拱極樓 在水陸洲寺後,約高七八十尺。西瞻嶽麓,俯瞷潭流,草樹參差,颿鳥映發,若出若沒,亦近亦遠;風紋霞綺,月練煙鬟,清光奔會,自然情移。古聯有云:「拱極樓中,五六月間無暑氣;瀟湘江上,二三更裡有漁歌。」 洵快境也。若乃湖平江漲,蓮怒橘浮,青天半落,主人孤島,徘徊其際,倍難為懷。
道鄉臺 在嶽麓寺畔。宋鄒浩號道鄉,謫衡州,過長沙,守臣溫蓋下逐客,令不容風雨。渡湘至嶽麓山,僧列炬迎之。後張拭為築臺,朱熹刻石曰「道鄉」 以表焉。萬曆丁巳,學道鄒治隆改赫曦山下,建屋奉祀。今廢。
湘江亭 在湘江濱,一名望湘亭。唐鄭谷詩:「湘水似伊水,湘人非故人。登臨獨無語,風柳自搖春。」
白雲關 《仙人坐跡》《虎足跡》,俱在善化雲蓋寺大石上。時比丘長者說法,有仙人神虎會聽,今形跡尚存。
風雩亭 在嶽麓書院南,宋劉珙建,為門人游息之所。
賈誼故宅 ,即賈公祠。祠中有一井,是誼所鑿,極小而深,上斂下大,其狀如壺,旁有一腳石床,纔容一人坐形。流俗相承雲,「誼宿所坐床。」 又有大柑樹,亦云誼所植也。今以屈原合祀,名屈賈祠。
流杯池 在府城內北。五代馬希範鑿為上巳祓禊地。宋徐蘭皋詩:「梵王宮闕馬王宮,惟有江山帶舊風。渚鳥不知興廢事,雙雙飛入藕花叢」 文昭園 在府小西門外,馬殷建,今廢。無名氏詩:「馬家公子好樓臺,鑿破青山碧沼開。啼鳥不知人世變,數聲猶傍水邊來。」
黃香井 在府治西。《通志》云:「香取水養親處。」 今其地建有坊,曰孝順,攷香非潭也。湘多蘭,蘭為王者,香當作王香井。
赫曦臺 :在嶽麓山上。文公《雲榖山記》曰:「予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伯和父為大書。」 臺。上懸岩有古篆字數十,隱見不明。嘉靖戊子,知府孫存建亭於下。
《禹蹟蹊 》,在湘江西岸,嶽麓山左。
《流觴曲水 》:先賢自清風峽引白鶴泉水,流至講堂前為池,西迤會聖廟前為泮池。
會春園 五代馬氏築,今廢。
四絕堂 在道林寺側,南唐馬氏建,以沈傳師、裴休筆札、宋之問、杜甫篇章為四絕。宋蔣之奇作記,以為遺歐陽詢而錄裴,置韓愈而取宋。未然,乃銓次高下。沈書一,詢書二,杜詩三,韓詩四。又米黻《寶章待訪錄》曰:「唐禮部尚書沈傳師書《道林詩》,在道林寺四絕堂,以杉板薄,略布粉,歲久脫落。裴休書杜甫詩,只存一『甫』」 字。某嘗為《杉板行》以紀其事。沈碑,「某官至潭,借留書齋半歲,搨得其石本為模石。僧希白務於勁快,多改落筆端直,無復縹緲縈回飛動之勢。」 又曰:「歐陽詢書《道林寺碑》,筆力險勁,勾勒而成,有刻板本,今俱不可得而見矣。」
趙相府 在南門外玉壇嶺前。趙名淇,字元德,號太初,宋刑部侍郎,居善化宅。有流觴池、瀟湘一覽亭、水犀海棠洞。宋理宗賜聯曰:「忠孝江南第一;英雄天下無雙。」 自署其門云:「門下書生拜相;馬前吏卒封侯。」 入元,授湖南宣慰使,錫佩金。
虎符大德十一年冬卒,葬寧鄉原塘坎山。理宗褒之曰:「忠孝第一,不旋踵而佩虎符,淇尚得為英雄乎?知人其難矣。」
白鶴樓 在城外西湖橋下,《白鶴觀》也。宋時移建城上,嘗有鶴群繞之。今廢。
禁蛙池 在城南書院,張拭讀書處。相傳夜蛙聒耳,拭投硯其中,蛙聲遂止。
李邕《麓山寺碑 》,在嶽麓書院右,世稱三絕。碑以邕撰文並書,及江夏黃仙鶴刻。或雲仙鶴即邕託名也,至今摹傳。碑後米芾鐫題十餘字云:「襄陽米黻同廣惠道人來。」 元豐庚申元日,明知府錢澍砌亭覆之。
古渡 在善化西。古皆於此渡江,無風波之險。朱張講學嶽麓,亦由此渡。又名朱張渡,立坊曰「道岸文津。」 今廢。
三芝亭 在府治後。嘉靖辛卯,園桑產芝三本;癸巳,復產一本。知府潘鎰建亭。郡人曠宗舜作《芝卦》辭。
雨華臺 ,在嶽麓寺,僧智謙說法處。
諭苗臺 在書院右,《朱文公諭徭》處。
射蛟臺 在抱黃洞側。晉時,德潤門外有白鶴觀,觀有高樓,與麓山抱黃洞相對。洞有妖蟒,能吐舌為橋,奮鬚為杖,翼角為天門,熠目為炬,作聲為八音。每歲七月十五夜,飛瞷樓上,羽流被惑,以為導引升仙。歲次,一人齋沐以竢,其徒又醮而拜送之。陶桓公鎮長沙,弗信,引弓矢射其炬,即時猝滅,灑血如雨。次日蹤跡得之,蟒斃於洞。剖其腹,人骨,羽冠斗許。俗因呼曰「蟒洞。」 後人建臺頌其功名。《射蛟》
「抱黃洞 」 ,在嶽麓書院左,唐跛仙修煉處。山齋 劉珙建,在嶽麓山下。
《船齋 》劉珙建巨艦於江,以待學者往來,今廢。杉庵 在嶽麓山。陶侃種杉結庵後,庵廢杉存,古鬣可愛。昔時盛傳者,今且為兵卒樵伐盡矣。百泉軒 在嶽麓書院左,朱、張二公建,元吳澄有記,後改及泉亭。
吹香亭 在蒼筤谷上仙巢,鍾尚書建。宋理宗親書「仙巢吹香亭」 五字詩云:「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後樂亭 知府吳道行建,在府治後,參政黃翼《記》。
宋鐘 ,在太乙寺內。淳熙十二年九月造。上鐫「南嶽化城禪寺」 及眾施造者姓名,今存。
鐵石 在德潤門河邊。其形如錠,重數百斤。相傳旌陽趕蛟過此,擲以鎮之。又謂「晉王濬樓船遺鎖墩。」
九龍殿 ,在德潤門外,馬希範建,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抱柱相向。希範居中,自為一龍愨頭,角長丈餘,象龍角。
暘谷書院 在府治後壽山廟巷,吉府建,有池、有臺,今廢。
戴氏堂 在府治東,譙國戴簡築,柳宗元有記,今廢。
葵園 在善化北,馬氏立,有石刻「葵花」 二字。疑塚 在青草城東。王莊詩:「疑塚何勞苦用心,沒堆青草獨相尋。屈原只葬江魚腹,留得香風直到今。」
瓦龍殿 在府城德潤門外,馬希範建。
文昌塔 ,在長沙三叉磯。峻巍凌霄,一郡華表。崇禎時,黃裳吉等共建,下有大禪院,旋廢。叢桂園 ,穀城王建。
《榕樹園 》莊太史建,俱廢。
八景臺 在驛步門外。宋嘉祐中築。宋迪作《八景圖》,僧慧洪賦詩,更名「八境。」 陳傅良復舊名,益建二亭。今所傳米芾詩畫圖行於世。
飛虎寨 ,在新開門內。相傳三國時黃忠屯兵處。
局裡 在飛虎寨前,黃忠製兵器處。
古城壕 在縣東一里,今形跡尚存。
明月池 在縣西大街。世傳池在長沙星下,故不涸。宋政和中,令取醴陵明月石置池上,因名《天華勝境石碑 》即古華山,在縣北九十里天華山寺內。石碑高可七八尺,鐫「天華勝境」 四大字,年月無考。
鐵佛寺塔 在北門外
賜閒湖 明吉藩賜顏副使者,舊有亭臺橋榭,今廢。
《梅花石 》,在湘春門外關聖祠內。
《紫陽遺跡 》原石刻八片,有譜像詩記。明末書院敗,寺僧竊砌溝渠,戊申歲周公追取,僅四片半。今嵌砌崇道祠兩壁。
「石浴池 」 ,在麓山道林寺邊,長一丈,寬二尺。「白鶴樓 」 在城外西湖橋白鶴觀,宋時移建城上,嘗有白鶴群繞之。
《九龍池 》,在太乙寺後,方僅尺,深二尺許,水泉不涸。池有小金龍,無心觀之,時見。
煉藥池 在太乙寺後,真人煉丹處。
《瀟湘夜雨 》,湘江飄渺,景趣悠然。加之夜雨,幽情更有不盡之意。俗謂在晏公街,非也。
《洞庭秋月 》,「湘江中有蓮花潭。素波澄碧,皎月流光。」
《遠浦歸帆 》,江上下多浦口征人乘風來歸,凌波遠眺,如飛鳥之上蓬萊,亦快事也。
《平沙落雁 》,雁飛不過衡陽,見沙渚即下三洲。岸邊沙白如雪平如砥,雁陣聯翩下集。
《山市》晴嵐 湘嶽晴烘氣,藹紫翠拖煙如濚灣。市上塔橋隱隱,俱在五色氤氳中。
《漁村夕照 》,夕陽將謝,綵虹璀璨若三洲。南湖港是已。
《煙寺晚鐘 》即水陸寺。寺在江心,薄暮籠煙,鍾聲一動,漁舟返棹,宿鳥驚鳴,鐘音嫋嫋不絕,景趣悠然。俗指「雲麓宮」 ,非也。
《江天暮雪 》時既西夕,江空風凜。雰如灑絮飄瑤。俄而洲橫玉帶,嶽列銀屏。皚皚江天,似曉非曉。
湘潭縣
陶公山 縣西七里。晉陶侃卜居於此。山下有陶公釣石,石上有二亭,一望嶽,一釣魚。又有陶公潭、陶公橋、洗硯池。橋側有大樹,土人言「歲於枒槎間結人面子,眉目如鍥」 ,不知其為何樹也。今俱無。
鳳音亭 在縣西韶山。相傳韶氏三女得道於此,有鳳凰銜天書至,女皆仙去。因其上置亭,故名。又傳大舜南巡,道經此山作樂,故名。亭之陽有竹,其陰有東臺,有桃花洞。王文彪《詩》云:「玉洞桃花人寂寂,鳳音亭下竹森森。」 又曰:「歌罷遠遊人不見,玉簫吹月過東臺。」
石鼓 ,在懸石山。土人云:「石鼓鳴則兵興。」 石鐘 ,在空洲之旁。
「《仙人足跡》石 」 在石潭之石上,長一尺五寸。有石牛在石潭,頭角皆具。相傳潭有龍居之,以石戶,中有龍床。
鐵牛 在下攝江中。石黧黑如鐵,其上有石戍城,相傳王莽駐兵處,垣壁猶存。
花石城 ,在縣西。杜少陵有詩。
岸花亭 舊名黃花亭,縣令包鴻逵讀杜少陵「岸花飛送客」 之句,改今名。
桂子亭 在縣署北。嘉靖癸丑冬,有老桂一株,結實大如棗,味甘如蔗。歲暮嚴寒,實猶不絕。陳令應信作亭以紀之。後人往往見青衣女郎數人出入樹根中,遂以為怪而伐之。
《龍鱗木樨 》在碧泉山下,胡文定手植,杜子美繫舟處。
最高峰塔 在縣正南山巽方。鄉紳張克楊請縣令包鴻逵建。嘉魚太僕李憭有《記》。
萬樓 在縣治下流江中。知縣包鴻逵屬謝太學、賈人熊廷祥築石為臺,塹沙截波,覆之以樓,為一邑關捍。李宗白名以「萬樓」 ,為記紀之。石龍山 在縣西南百餘里。其形妍秀,有石望之如龍首。宋進士廖宋民讀書於此。又傳隱士李半村亦樂其幽居之。
曉霞山 近中路市。宋進士姜天麟築室讀書於此。
草衣岩 縣西百里。五代周時,有蜀僧奉初者,紉草為衣,居岩中,故名。
螃蟹山 縣南隔江一里,其形如蟹。相傳漢將軍衛青南征駐兵處。
《虎穿》井 在中路市虎穿橋畔,相傳崔生所遇,虎化為婦,藏皮於井而名也。
碧泉書院 宋胡文定公南遊,樂其地,乃為子宏築室,與張南軒講學於此。元里人衡氏置書院,像文定公,祀之。
主一書院 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衡山界,地接朱陵。宋邑人鍾震師晦庵,因置書院,聘元學士揭公為院長,因震號「主一先生」 ,故名。
黃葉亭 ,故老云:「此地即今陶公山下觀湘樓者是也。」 亭當石塔之左,市喧漸遠,平沙淨碧,絕易留人。其時陶公山際有秋聲,脫葉搖落江干,故以名亭。
湘陰縣
羅縣故城 ,去縣東六十里。春秋時羅子國。秦立為縣。漢、晉屬長沙郡。隋屬玉州,後屬羅。唐省。
入湘陰
赤竹城 去縣南十七里。宋紹興間,知縣胡昭遷縣治於此,號「新縣」 ,遺跡尚存。
望京鎮 去縣北八十里。元順帝為太子時,出居靖江,迎歸即位至此。問地何名,對曰:「登高。」 遂登高北望,時蛙鳴聒耳,敕土神禁之,至今無聲。鳳凰臺 在龍山。世傳軒轅采銅鑄鼎,往來此山,奏樂重湖上。鳳凰雌雄各六鳴於山,故名天分陂 在白鶴山望塔洞下。舊傳下有溪水流溉西岸之田,歲旱,東岸人爭之,一日雷雨驟至,驅石於溪中,分流兩岸,各蒙其惠。
《神鼎 》,黃帝採首山之金,鑄鼎於此,今千佛頂石爐尚存。
《鼎湖 》,黃帝鑄鼎荊山之陽,張樂洞庭之野,鼎成,騎龍上昇,故天心湖之西曰「鼎湖。」
二妃行吟地 。舜南巡狩,皇英從幸,稅駕於此。聞蒼梧之崩,泣數行下,染竹成斑,以身殉焉。死為湘神。《楚辭》所列湘君、湘夫人是也。
赭山 始皇南巡,渡洞庭,為風濤所怖,泊湘岸,問:「湘君何神?」 曰:「堯女舜妻。」 始皇怒,伐竹而赭其廟。迄今山頭殘燒,依稀秦火之灰,故俗謂之赭山。文武分洲而列,故又謂之文洲、武洲。
《黃陵碑 》:唐韓愈諫佛骨貶守潮州,嵐煙瘴雨,懼不得免,過廟而禱焉。是冬果移刺內地,後拜國子祭酒,託刺史王堪撤其廟而新之,復託後刺史張愉勒石以紀,且謂愉曰:「使後世知有子名。」 今堪與愉之名,果附碑以傳矣。
《斷碑 》,漢荊州牧劉表所立,斷裂散地,文不可考,附記於此,以存古意。
濯纓橋 在祠旁,三閭與漁父問答處。按《滄浪》一曲,為湘漢漁歌之譜,一聽於尼父,再聞於三閭。然觀其鼓枻而去,其人類有道者。故後人之弔屈子,不可遺漁父也。
劍灘 俗傳灘有妖孽,許旌陽試劍於石而石裂,今石尚存。
石屋石井 在白霞山頂。昔胡鼻先生修煉於此,屋與井其所遺也。
垂鐘石 ,在等覺寺後,大龍山之巔。叩之有聲,清和可聽。龍湫深港,澄映於旁。
元山寨 宋淳熙、嘉定間,湖寇出沒,安撫真德秀、樞密岳飛立寨以守,遺址尚存。
宋玉《招魂》,處 原沉淵後,玉傷而招之,所謂「升屋履危,北面而號」 是也。或謂玉緣荊楚之俗,施於生人,見原放逐,懼其魂散,不可復還,故託帝命,假巫語以招之。蓋盡愛以致禱,非招於沉淵後也。鄉人纍石記之,以誌其處雲。
讀書坪 在二十一都。宋郡人畢田讀書於此,石址猶存。
落星石 在縣北百里錢家坑。元至正五年十一月甲子夜,一星隕於余轟後山,碎為四石;一星隕於佛奧,化為白石而巨,至今光輝清瑩。仙人石 在縣東四十里。相傳仙人立石上,扳茶樹而望白鶴山,俄而去,石上遺有足跡,人疑為陶澹也。至今此地茶最佳,號「仙人石茶。」 杜公亭 在縣治東。杜少陵嘗泊舟江滸,後人建亭於南堤,名曰《故人》。
仰高亭 在文廟後,舊名「清肅。」 宋淳祐間建。明學士楊士奇有詩。
賈誼《弔屈原》處 ,或謂誼「舟行之官,停帆湘口,為賦以弔」 ,則指汨羅北岸。或謂誼「為傅三年,羈處卑濕,愁聞鵬鳥,故造託湘流,敬弔三閭,以寄其中之感慨」 ,則指汨羅南岸。二說安據?然其文之昭垂藝苑久矣。
《三閭廟碑 》:唐蔣防守宜春,歇帆湘浦,邑宰馬摶謁之,以三閭之廟有碑無文,為前賢之缺,因請記焉。防緣「日月爭光」 之語,衍而成文。
太史遷垂涕處 。遷適長沙,觀原所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說者因謂遷淚所墮草,不復菉,遂指芳洲無草之地曰:「此太史公《弔屈原》處也。」 其說近荒誕,姑存之以待考古者。
《余廷心碑 》「恩波橋」 為黃仲規所新,其子惟德、惟賢復修之。惟德之子天禧為余公所取士,故為之記。余名闕,以忠節著於元末,其碑文載入。
《惠政志》
[編輯]紫花臺 在縣南十里。有《楊四將軍祠》。
閱武臺 在南壇左,舊名「演武。」 嘉靖三十二年,知縣張燈,列今名。
守堂臺 在縣治之西。本縣「初,無城可守,嘉靖三十三年,知縣張燈請建立,以為防禦之計。」 譙樓 ,「嘉靖十八年,知縣蔡金撤其樓而門之。三十二年,張燈於門內左右,重建鐘鼓二房。」
「西樓 」 在縣治後山上,即「平遠亭」 之舊亭。「連天樓 」 在磊石山。
先月閣 「在治東」 ,宋縣尉袁梁建。
明秀閣 在縣東湖之側,秀峰巷口,以山明水秀,故名。邑朝散大夫鄧深建,今遺址為民所居。笙竹亭 在驛西。相傳虞舜南巡,過湘江,取竹為笙吹之,故名。
筆峰亭 在市心,歲久平塌,僅存一井。人以峰屬貪狼,遂砌石井前,象倒地貪狼。咸淳五年,知縣陳宣教建亭。
獨醒亭 在縣北六十里汨羅廟前。嘉靖二十一年重建。
「棲碧亭 」 在磊石山。
文星亭 在治南。宋知縣徐夢莘建。
觀風亭 在古縣署後圃,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梁汝璧建。
浮香亭 在縣東行衙內,有古梅一株。宋建。「觀瀾亭 」 在縣南舊學西序之側。知縣徐夢莘建。
《放生亭 》即「杜公亭」 ,與《東明觀》相對。
「嶽廟曉鐘 ,穆溪春漲 。大陂秋月,斷岳明嵐 。」 「將軍譙歌 ,陽陵龍種。龍灘牧笛 ,魏港漁罾。」
寧鄉縣
新陽廢縣 ,在長橋東北二里。相傳吳初建縣於此,今週垣形跡猶存。
儒學舊址 在南關前。前臨玉潭,右拱樓臺,左挹天馬。獅顧關,其下流玉磯壯其來脈,真佳麗地也。其殿廡、門庭、庖廩、廨舍廢址,一一俱存。明初立和平倉,成化中,晏令乃以易今糧倉地。讀書堂 在縣南七十里。長沖有石柱,高聳二三丈,平坦光瑩,不生草木,宋隱士謝英讀書處。易尚書宅 在釋褐鄉大溈山之南。國初其子孫有即其故墓建宅者,居寢不安,乃復遷之。石門 在縣南十里烏江內。兩石柱,一石坊高二丈,屹立高山之麓。
金甲將軍 ,去縣南三十里。其山上銳下廣,舊多石器,世傳「元金甲將軍之居。」
「識山樓 」 在大溈山南,易袚建。
靈峰書院 去縣東三十里。宋胡宏建。
慕嚴臺 去縣西九十里,有石立水涯,高可四丈,廣十餘丈。宋隱士謝楚英一日至其下,忽憶嚴子陵高風,乃命鐫三大字於石曰「慕嚴臺。」 今存。
懸鐘石 在香嚴岩前。巨石下垂如鐘,人不語而擊之,則隱隱如鐘聲,語則無。宋易袚詩云:「不今不古不朝昏,只與南山伴白雲。我既無聲亦無相,眾生當以不聞聞。」
「大石獸 」 ,在縣釋褐鄉山中,莫知其所自。《靈樹 》,唐靈佑禪師開山,手植銀杏一株於寺右,大四圍,高十餘丈。萬曆末寺燬樹枯。二十年復活,寺漸興。今禪學大聚,千枝競榮。
八仙石 去縣南九十里,巨石八,相對而峙,上有履跡,俗傳仙人坐痕。
《玉潭橫秀 》在蘇花岩陽春臺之下。石壁澄潭,岸松映碧。漁家十數,垂柳臨磯。舊所建玉潭橋處也。
天馬翔空 ,在石嶙關。兩山騰聳,驤首行空。形家曰:「天馬也」 ,當縣之東南,入郡必經之路。昂霄扼要,風氣尤良。
飛鳳朝陽 山,在邑之中,南嚮舒翼若飛鳳狀,學宮冠其上。《一統志》載寧之飛鳳山,蓋《名勝》雲。靈峰夜月 靈峰一名道山,當林谷最幽之處,拔起千雲,江流其趾,胡五峰先生悅之,遂留築室。張南軒來從公講學於此,以是得名。至今明月空山,輒作蓬萊道山之思。
湯泉沸玉 泉濱山江白石入,江中墳起,陷處若釜泉沸出數孔間,如燖爚不可掬。凌冬望之,十里外見青煙如燎,蠲痾愈疾,嘗有奇功。其上有蔣琬廟,至今在,陶子賦焉。
大溈《凌雲 溈山》,邑治準之,去地可數十里。浮屠梵剎,自古傳燈,海內稱祖庭之一。干雲薄霧,勢絕塵寰。察其高寒,夏可擁褐。
《石柱書聲 》石柱嶙峋,其上方廣,藉其平瑩,為讀書堂,謝徵士之遺躅也。往往風晨月夜,若有咿唔之聲。
《香山鐘韻 》香林山,古旃檀生處。當縣治之西隅。有霜鐘洪響,昏曉落煙闤間,晴雨異音。架上金欄覆之,不知始何代也。
《樓臺曉色 ,層巒疊翠。山》曰樓臺,東拱迎薰門。竦碧壓江,送青排闥。每朝暉初起,雲霞之色照
人
《獅顧嵐光 》獅峰蹲踞白石關下,若摶象之餘,回矚林表。以其濱江抱寺,嵐翠繽紛,故朝旭夕陰,每多佳氣。
瀏陽縣
歸鴻樓 宋知縣楊時建。取「目送歸鴻」 之義,自為圖記。
隱相臺 在猿啼山,唐裴休隱處。
啞蛙池 在猿啼山下。俗傳裴休讀書於此,惡蛙鳴,以硯投之,至今池無鳴蛙,水有墨痕。興讓臺 ,在縣治南。元何廣心子真立為耒陽同知,立貴,心應受封,心懇讓父恭甫,朝廷允請,有司因築臺焉。
飛鷃亭 在縣治後,宋楊時建。
望夫山 在東鄉,去縣三十里。相傳有士從征,妻與姑並處,每登山瞻望,以針刺葉,至今其山樹葉有小眼,如針刺然。
七娘山 在北鄉。其山峻削參天。相傳昔有七女修行於此得道,因為立廟,土人有疾者禱之。洞陽洞 在北鄉。《道書》所謂「第二十四洞天。」 隋甯、劉二真人開山棲隱,唐孫思邈於此煉丹。上有孫真人讀書崖、朝斗石、煉丹鼎。旁有石岩,岩前有物如丹藥。
白石崖 在東鄉。世傳蕭天仙在此修行。忽一日晡時,有白氣如雲上昇,石氣盈溢,四時不涸,旱禱有應。
洗藥井 在孫隱山洗藥橋下。
白面石 ,在首禪山下。石高十餘丈,在山之西。凡遇天氣清明,六七十里外便可入望。
風岩 ,在首禪山絕頂,岩內有穴出風,其氣冬溫夏涼。
雲岩 ,去風岩數里許,中廣如廈屋,可容百人。岩內出雲,不崇朝而雨。
《生鐵塚 》,在汪洋湖之旁。常有人登山,偶然而得見者。若立意往觀,則迷其處。
棋盤石 一在首禪山之最上峰,相傳仙人下棋處。上有碁子石四片,觀者稍說破,則不能搬動。一在天崖山畔,方長丈餘,盤內碁子位次井然,試一人悄然推之,棋子颭颭然動,眾則不動。明月山 即前崖寺山也。左有鐘山,右有鼓山,前有香爐,後有屏座,霧鎖霞棲。
「白雲窩 」 ,即後崖寺山也,形如明月,崖畔有《玉獅石象》。
大嵢峪 連崖。 俱在大溪內。溪流屈曲,西遶東門、市後不數里許,石樑疊架,巉崖交織,噴薄迴流。春夏掀天浴日,秋冬滴漏鳴鐘,為一境關鎖。江干有眠牛、伏獅,屹立中流。
《中洲風月 》中洲在舊學前,瀏水之中。風月清明。無名氏詩:「屹立江心勢欲浮,涼飆蟾魄共清幽。蕭騷響度蘼蕪晚,皎潔光寒杜若秋。兩岸箭威從北至,一灘銀浪向西流。洲邊曾有鯨鰲不?乘興期來把釣鉤。」
《大湖煙雨 》大湖即巨湖山也,在龍津橋外,煙雨凝罩。《無名氏》詩:「危巔高峙隔龍津,斜鎖嵐光晝亦昏。凝翠濕飛千萬縷,釀寒輕灑兩三番。崖前隱約高低樹,竹外溟濛遠近村。欲倩王維揮彩筆,畫圖描出半吟軒。」
《相臺春色 》相臺,即裴休隱相臺也,景色妍麗。無名氏詩《調元》:「人去舊遊空,惟有陽和競化工。輕簇暖煙芳草綠,亂飄殘雨落花紅。妖嬌欄檻丹青裡,艷冶湖山錦繡中。偏惹竹林詩酒客,年年來此詠東風。」
《吾山雪霽 》吾山,即道吾山也。其山高峻,雪後白光燭目。《無名氏》詩:「畫屏千仞接樓空,六出誰將染碧峰。林谷氣嚴藏虎豹,石潭寒重困蛟龍。日華深處青先露,雲影臨時鬢尚封。幾度憑欄間縱目,錯教人訝玉芙蓉。」
《藥橋泉石 》藥橋,即孫隱山洗藥橋也。《無名氏》詩:「羽客凌霄歲月賒,尚遺仙跡鎖煙蘿。溪流漫泛桃花細,地骨輕穿薜荔多。洗藥已無前日穴,煉丹空有昔時窩。何時拉得奚囊侶,來滌塵襟細琢磨。」
楓浦《漁樵 》:楓浦,即前雙楓浦、浦子港也。無名氏詩:「南下清瀏第一灣,短篷蓑笠有人閒。釣開萍綠垂綸去,拾得條薪弄笛還。舟楫不離紅蓼外,斧斤常在白雲間。優遊自得營生計,浮利浮名總不關。」
《鷃亭芳草 》鷃亭即前飛鷃亭也。無名氏詩:「水流花謝景凋零,玩物亭荒草自青。翠雨晚涼侵敗牖,綠雲春暖蔭閒庭。銅駝已沒當年跡,翁仲偏埋昔日形。萬古程門人去遠,有誰遊樂更傳。」
經
《鴻閣》斜陽 鴻閣即前飛鴻閣也。《無名氏》詩:「一區遺像萬民思,高閣凌秋映夕暉。山藻形橫金錯落,簾櫳光絢錦離披。餘輝尚想催租日,殘靄應非立雪時。對景有懷魂欲斷,忍磨苔蘚認穹碑。」
醴陵縣
「清嘯樓 」 康熙五年,知縣張尊賢鼎建。
雨花臺 :去縣治西南六十里,在五鳳山。頂高二百餘丈,壁立峻峭,撐入雲端仙掌銅臺,宛風規不遠也。
金釣灣 去縣北四十里,釣石上有張果老足跡,旁有石,驢眠路中,有渴飲泉。
泉塘 在縣南二里。四時不涸,與企石潭通。每旱,驚龍輒風數日,世人謂「下有龍。」
義井 在縣西大街。《石刻》云:「至治辛酉八月朔日建。」 又云:「至治辛酉九月重修。」 又云:「至正壬午八月甲子修。」 其水性重,刻漏用此為準,當通衢,暑月往來,便於汲飲,故曰「義。」
長茅洞 在縣南,其中規畫措置,饒有奇趣,廣可容數十人。
建安寨 ,在縣北二十里。高三百丈,周圍十里。元人避兵於此。
落星湖 在縣東三十里徐坊西隅。山下有湖,闊半里許,深不可測,世傳星隕成湖。御史周簋有詩:「淡煙疏雨芻堪牧,晚日晴霞笛自吹。更有《落梅三弄》調,孤高從此識桓伊。」
御書閣 ,宋歐陽修《記略》曰:「醴陵縣東三十里,有宮曰登真,其前有山,世傳王喬煉藥於此。唐開元間,神仙道家之說興,天子為書六大字,賜而揭焉。太宗時,詔求名山異跡,而尢好書法,聞登真有開元所賜字,甚奇,取至京師閱焉,已而還之,又賜御書飛白字,使藏之。後登真火,獨飛白書存。」 康定元年,道士彭知一探其私笈,市以工材,復宮之舊,建樓若干,以藏賜書。予故人處士任君為予言其事,來乞文以記,凡十餘請而不懈。予所領職方,悉掌天下圖書,考圖驗之,醴陵老佛之居凡八十餘所,謂「登真」 者,其說皆然,乃為之《記》雲。
魁星樓 在儒學後。宋為「梯雲閣。」 後因丁仁、楊大異聯擢上第,改今名。
風洞 在治西北七里丁仙山頂。其洞深不可測,人以物投之,輒大風不可止,傳有風龍在內西山。《五老 》在治西二里,有五仙圍棋山上,樵子見之,仙化為石焉。
釣魚池 在治後街橫中。有一池,歷傳名曰「釣魚處」 ,久廢。
角鯉池 在治東。宋天型中,丁少連養母網魚,得大鯉,會膳之。庖人驚報魚頭生角,魚已濱死。少連祝曰:「若變化當再活。」 試以水圉圉如初,遂放於江。盧載為作《送角鯉文》,因以名池。池跡見存於城隍廟之左。父老傳云:鯉之初放也,泝流而上,至失鯉浦,不見顯跡於金魚石。
聖池瑞淥 ,狀元芳洲。「金魚煙雨 ,白鶴晴嵐。」
東臺集鳳 ,南屏扶龜。
《劍石含霜 》許旌陽試劍於此。
醴泉浸月 ,縣北有陵,陵上有井,時湧泉如醴,味極甘冽,愈疾溉田,功用滂薄,因以名縣。《益陽縣》
益陽故城 ,一在今儒學後,吳魯肅建也。相傳登之望見長沙城邑人馬,宛然相去三百餘里,悉可審辨,出《水經注》。一在滄水鋪,宋建炎間,曾移治於此者一載。
裴公亭 在白鹿山頂。唐裴休讀書處。
張公亭 在縣前江濱。宋張詠令益時,江水泛溢,漂沒民居。詠禱於神,命人杖水,應時而退。益人德之,建茲亭以祀公。
風松亭 ,去縣西北十里。
《閱江亭 》在碧渡口。
綿邈樓 明侍郎郭都賢建。
鳳凰廟 在治南六十里弄溪之濱。世傳屈原作《天問》處,廟祀原與夫人,洎其子,俗呼為鳳凰神。
諸葛井 在縣治東興賢街。世傳孔明所鑿。關瀨 在治西北五里關壽亭屯兵之地。飛湍洶洶,有噴激之聲。
「魯肅臺 」 在長泰門內,今馬王廟即其遺址。「夜月臺 」 在治南一里。吳甘寧屯兵之所。月夜如有慘狀,故名。
陸家山 在夜月臺西。吳陸遜屯兵於此,故名。
一曰即陸賈山
龜臺山 :在治東南。山形似龜,其巔寬平。吳魯肅屯兵之所。
馬良湖 在治北二里。蜀馬良駐兵於此,故名。相傳湖中有巨鍋為千人鍋,每風雨至輒有聲。浮丘山 去治西一百里,峰巒倚伏,亞於南嶽。山頂有飛來石屋,劉宋時浮丘子潘逸遠煉丹處。
歐公店 在縣南七十里。相傳歐陽通寓此,故名。
《西灣春望 》,碧津晚波。
《白鹿》曉鐘 ,甘壘夜月。
裴亭雲樹 ,《慶洲漁唱》。
「關瀨湍鳴 」 ,誌溪帆落。
湘鄉縣
紫荊臺 在縣西二里。故老相傳一方池,池中廣四尺,高深丈許,池水起則臺亦起,水落臺亦落。上有紫荊花樹,莫知所自,春來花盛葉茂,時人登覽,時有異香。今紫荊樹無池臺,僅存故址。褚公碑 :宋咸淳邑宰趙必稷於褚公池得斷石,上刻公詩,載《藝文》。
飛來佛 ,五代時感應寺,一夕有異香祥光,僧異之,往見一木佛坐竹中,因迎入寺。踰年,有人見佛,驚喜曰:「此吾家所奉者,頃因誣罹辟,將刑而刀壤。」 官詰其故,具言非罪受罔。家素奉佛,每於像前持《普門品》,有刀尋寸寸斷之偈,得非是乎?遣吏往驗之,見佛頂有刀痕。太守以上聞,遂得釋。既扺家,則像不見。某哀懇再四,感佛示夢雲「吾已飛去湘鄉感應寺矣。故尋求而來,今得見,幸也。」 遂涕泣拜禮而去。
羅漢煙 在治東鳳凰寺。宋太平興國八年,縣令吳擇鄰夢僧十八人求居,醒語其佐,答曰:「聞慈雲寺僧募塑新羅漢像十八,而取舊像棄水中。公之夢,其以此與?」 令遣人舁入寺供之。阿只多尊者右手小指生祥煙一縷,裊空不散,往觀者非齋潔不得見。
銅坑井 在治東五里。山頂有龍湫,闊丈許,禱雨有靈。
薌泉井 在治南。水香如椒蘭,釀酒甚美,合以他水則變。南齊時貢充御用,立浮圖於上。後江水崩潰,失井所在。宋乾道間,邑宰黃良輔改鑿於崑崙橋右,以補其勝。永樂間,立亭其上。今亭圮泉亦涸。
石魚屏 在治西南山。石黑色,理若雌黃,破之,有魚宛然。
《聖教序碑 》:「唐太宗遣元奘法師至天竺,取三藏教歸集譯既成,御製序集。永徽四年癸丑十五日癸巳,褚公臨,右軍書,刻石於湘。」
鹽井 在第七八都。《湘中記》云:「每水一石得鹽五升。」 馬氏曾置場煮之,以得不償費而罷。洪武、永樂間,兩議開煮,俱以無鹽而輒罷。
仙人井 在東山鳳凰寺前。相傳桓氏二女登仙洗藥於此。
蔣公故宅 在治北。漢蔣琬宅。宅旁有伏虎井、鎮湘樓 。順治十一年,知縣南起鳳修建。康熙十二年,知縣劉履泰重修。
風落亭 在東臺山,景泰初建。山高水繞,林木菁蔥,為邑之勝。
浮湘亭 在望南菴群松間。益陽郭中丞都賢告休寓湘,是為遊息之所,今圮。
洗筆池 唐褚河南以忤武后,謫潭州都督。行部至邑,臨池上置酒讌集。宋邑令趙自信以公書法絕倫,名為「洗筆池」 ,志遺愛焉。今邑侯重修飭。
「香山館 」 唐竇常有《過湘鄉香山館》詩。
凝煙亭 在治東北。取褚公詩「遠山崷崒翠凝煙」 之句。今圮。
觀漣亭 在學宮漣水側,景泰初建。相傳漣水湧出,其年必有登科者。今圮。
「東山起鳳 。」 東山者,東臺山也,一名鳳凰山。高起為邑治天馬。峰巒軒峻,如翔空獨上。
《漣水捲簾 》漣水從龍山來,至縣學前匯而為澤,無風而紋自成。逆湍飛雪,如珠簾之倒捲。觀漣亭舊在其上,相傳「水捲簾則科名盛。」
《筆沼春雲 》:「褚公洗筆池,每陰雲四合,環繞池上,有墨氣蓬勃之勢。」
銅坑夕照 銅坑在東崖坪山下。相傳產石綠有龍湫,方闊丈許,四時常溢,遇旱禱雨,投以楮錢,沉則雨,浮則否。元至順甲戌,州判夏觀增躬禱,忽浮出一牒,乃延祐丁巳知縣賀弼《請雨疏》。明洪武三年,知縣吳顯請於朝,歲時致祭。井在。
《邑東》夕陽西照,則群岫平野,紫翠交映。
碧洲芳渡 洲在漣水,與鎮湘樓相對,春流瀰沓,橫舟問渡,與客艇漁舠相上下焉。堪輿家謂「宜建塔其上。」
紫樹元臺 在邑西門外。舊有一方池,池中有臺,相傳「水增則臺起,水落則臺降。」 上有紫荊樹,春花盛發,紅影浸波。今廢。
《薌井漱瓊 》,或曰「湘鄉當名湘薌」 ,以此泉得名,殆亦南陽菊水之亞也。
《石魚鼓鬣 》在石魚山。
攸縣
靈龜峰 在東門外三里。山如龜出穴,據水上游,邑人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率修禊登高於此。鸞山 在東鄉,去縣東九十五里。形如鸞舞。宋彭天益入朝,徽宗問攸風土,對曰:「鸞山對鳳嶺,金水遶銀坑。」
黃甲洲 去縣西二里
溫水泉 在縣東六十里,其水冬溫夏涼。又縣東鸞山有煖水石泉,冬煖可浴。
洗藥池 在司空山南,張岊浴丹處。池內生龍鬚菜,日未出時浮生水面,日出則沒。採食不可雜以葷腥。載《輿圖備考》。
插劍泉 在縣東四十里。張司空插劍出泉處,因修為井。
石池 ,在縣西五里。方廣一丈,水清如鑑,昔有荷,開五色,世傳張司空所種。
蔡公潭 在縣東三里。漢黃門郎蔡倫擣故魚網取潭水造紙處。
卓錫泉 在證果寺。昔有高僧卓錫湧泉,今其井猶在也。
七星岩 ,嚴真人修煉處。上有丹井,水泉不涸,異魚隱見不時。
鳳凰澗 在陽昇觀側。梁天監時,有鳳凰鳴於山澗。未幾,張司空全家沖舉,因名。
朝斗石 在「惠光寺」 ,張岊謁斗之地,至今草木不生。
得日亭 在縣南山上。知縣徐希明構,今廢。仙人橋 在縣東鸞山。安福鄒守益有詩。獻花巖 在東江鄉。
天蓬巖 在東江鄉
金仙洞 在東江鄉,即獻花巖下。內有奇巖,如樹如佛、如傘、如屏。山下有泉,伏流至四十八都鳳嶺,出安城。鄒東廓、徐希明各有詩。
水頭洞 在東江鄉。出龍涎魚。
紫雲洞 在東江鄉
「廬瓊壇 」 ,今石坊猶存。
《陽昇仙隱 》,《文峰拔萃》。
黌宮連理 ,巒山疊秀。
鳳嶺朝霞 ,紫麟夜月。
金水《清波 》,《銀坑夕照》。
「黃甲馴鷗 」 ,文浦春雲。
安化縣
藏書閣 在舊學內,宋熙寧間建,尉掾熊悰有《敘銘》。
讀書堂 在縣治中。宋嘉定壬申,以趙中定公沂墨跡刻榜楣間,雄壯偉麗。
《印文》:石 印文大小八顆。
釣月臺 去縣北三十里,宋隱士王南美建,《詩》曰:「居士作層樓,不愛風花雪。待得野雲收,只釣溪邊月。」
瑞蓮堂 在縣治內。宋知縣趙崇模將代,後圃池蓮一本雙葩,築堂表之。
五寨 一曰梅子口,在治南五里,即鎮安寨。一曰七星寨,在治東七十里。一曰首溪寨,在治北九十里。一曰白沙寨,在治北一百二十里。一曰蜉蝣寨,在治西南九十里。五代時,梅山猺為患,宋熙寧間,討平之,立五寨以為防禦。後章惇經制各寨立縣,自為歌以紀之。
《南軒亭 》在芙蓉山。昔張夫子曾遊其地,刱之。《放歌亭 》在治街內。明知縣陶涵中建。
白波崖 在高坪鋪。崖高十餘丈,白若水紋。崖下有「仙女墓」 ,一手在墓外。推官翟台有詩以記其事。
靈龜兆雨 ,即靈龜洞。內有巨石類龜。天旱,土人擦其背,有生龜氣,即雨。教諭方清詩:「草樹深藏古洞春,靈龜蹲伏歲華新。祇緣鑽灼人間苦,一雨酬君擦背恩。」
仙喦佛像 在觀音洞石室內,有巨石高丈餘,儼若佛坐之狀。《舊志》稱「眉目纓絡,儼然如塑像,禱雨有應。」 教諭方清詩:「石室重重幾竅開,箇中佛像倚崔嵬。謾將色相論形似誰識原初面目。」
來
芙嶺朝雲 即芙蓉山。群峰崒嵂,狀類芙蓉,高可望洞庭。上有雲氣,聚則雨,散則晴。土人每晨瞻之,以卜霽靄。教諭方清詩:「芙蓉削出青天外,陟岵無由只臥遊。自是山高能作雨,謾將消息擬斑鳩。」
鏡泉浴月 ,即明鏡泉,水清瑩如鏡,潭深莫測。月印其上,水天一色,觀者不忍去。教諭《方清》詩:「寒水溶溶淑氣隆,乾坤無滓鑑常空。可憐清景無人問,讓與舟頭斗笠翁。」
熊耳浮青 即浮青山。黃帝南巡至於江,登熊耳即此山。崔嵬延袤,遠望蒼然若浮。教諭方清詩:「鼎龍南戰血成湫,駐節熊山繫楚侯。祇恐天聲驚欲碎,至今兩耳半天浮。」
《伊水拖藍 出黃柏界,下經縣前轉洛陽。灣出敷溪藍色界水面。教諭方清詩》:「好水安能混眾流,澬溪一線破浮漚。千灣百轉渾如是,出色江湖且未休。」
印石奇紋 ,在歸化鄉田中巨石上有圓印九顆,紋深寸許,陰雨益見,舊傳人履之即雷鳴。教諭方清詩:「印石何年墜莽蒼,龜文鳥篆自成章。只憐不及荊山玉,追琢猶堪事帝王。」
筆架凌霄 在治前。三峰列峙如筆架。下有華蓋山,明秀若畫。教諭方清詩:「梅山卓筆如錐利,掩映前村閣筆峰。掬取伊溪摹嶽麓,繪描雲樣染春紅。」
紫雲晚照 ,即紫雲山夕照之時。山顛。紅紫錯雜,爛若鋪錦。教諭方清詩:「何處青山錦作堆,每臨斜日紫雲來,莫教倏忽生還滅,乞降人間產異才。」
泉塘沸玉 在泉塘寺小溪內。有泉一穴,尋常平逝不波。遊者立其旁作咳嗽聲,泉即沸,高二三丈許,人退而止,再咳復沸。疑下有神龍,以物驚之即沸耶?教諭方清詩:「一泓清淺漾晴沙,咳唾能生水面花。沼芷溪蘭三月暮,我呼龍沬浴春茶。」
茶陵州
茶王城 ,在州東五十里。漢封定王子昕為茶陵侯,居此。
赤松壇 在雲陽山,赤松子修煉處,宋封靈虛真君,其遺址尚存。
金州城 在州北五里。宋祥符間,鄧宜所築。馬王城 ,一名「古城」 ,在州八十里。五代馬氏築,舊址尚存。
鄂王城 在二十五都。宋岳飛屯兵之所,遺址尚存。
神箭 ,在升子山下,有物如箭,相傳岳飛所遺也。
褒書石 在三十都。高數仞若筍。上有石函,俗傳函中有書藏焉。
元末十寨 :「花石、虎背、嚴和、古城、老虎、白石、高水、仙女、會仙、麻石」 ,俱州民避兵之所。
洣泉廢井 在州東南二百步溪岸側,其見不常。政和歲登,則淅然如洣泔,迤𨓦半溪,病者飲之立愈。天祐二年,是邑大水,河岸崩塌,自是少出。
赤烏龍港 吳赤烏八年,有龍自南江起至北去水沖成港。宋築城,因為壕。明洪武建城圍,入為塹河。
仙人跡 ,在沙陂江畔石上,先後大小相逐數十武,宛如人跡,世傳仙人所踏也。
靈塘 在茶鄉月江,周迴里許,中有潛龍,時或見焉,則有狂濤怒風,背拱出水上數丈,鱗甲燦然。觀者如堵,數日乃沒。故老云:「前後見者不一,但未露頭角,今不復見。」
靈光亭 明巡撫顧璘建。《敘略》曰:「嘉靖丁酉冬,行部入茶陵,經雲陽山,睹其秀潤特異。然則西涯挺生,龍湖繼起,信有地靈然哉。因占絕句付郡吏井,命作靈光亭於嵒,用標其勝。」
南浦犀亭 宋知縣劉子邁築城江南,水勢蕩決,乃括鐵數千斤,鑄犀置江岸以殺之,至今無漱嚙之患。
一經堂 岳武穆討賀賊曹成道茶陵,鄉人尹彥德以牛酒勞軍三日,人給餱糧。武穆曰:「君,長者也,當以一經教子。」 彥德遂作堂,延師,積善教子。後其孫伯正、伯仲俱登第,楊誠齋書「一經堂」 三字贈焉。
「紫微疊翠 」 ,雲陽第一峰也。聳碧崢霄,為一郡表鎮。傅惟宗有詩,見《藝文》。
《洣水環流 》洣水出洣泉,北行一百里入茶合。州之眾派抱城而流,逶迤十餘里,若帶之圍岡。
阜周匝不見去際
鳳岡呈祥 在州北半里許。山勢自雲陽陂陁而下,至州平坦如掌。迤北復突出一山,翼若鳳翥,故曰「鳳岡。」
龍湖獻靈 在州北半里。吳赤烏八年,有龍自南江起,至北而去,漂蕩成湖,長里許。諺云:「龍化湖乾出狀元。」 元時水涸,李祁果驗之。正德己卯,復涸。庚辰,張治會試第一。
登阜朝陽 在東八十里,屹然高出天半,日之出必先射焉。其上有孫龍圖讀書故址。羅懋詩,見《藝文志》。
「靈巖夜月 」 在州東二十里會仙峰下,石室方敞,可二丈許。唐陳光問嘗營別室隱居焉。黃山谷石刻見《藝文》。
秦人古洞 ,在雲陽山陰,有上中下三洞,深窅不可入,時聞洞中若鐘磬鏗然。元趙希鶚、明劉良各有詩。
赤松丹井 在雲陽山中。世傳赤松煉丹之地。羅復元、江存禮各有詩,見《藝文》。
陵墓附
[編輯]本府。〈長沙縣附郭。〉
吳芮墓 在縣西北,廣踰六十八丈,廛郭之佳憩也,今無攷。按饒州縣有「吳王芮墓。」
古初墓 無攷
雙女墓 在東門外,長沙定王發母「程、唐二姬墓。」
楚王馬殷疑塚 在城外東北一帶,相傳三千三百六十七塚。按《史》,馬殷為人謹厚,卒葬上漢,似無此事。史稱子希範性奢侈,造九龍殿、會春園。疑塚或範造也。
龔夬兄弟墓 在城北二里。夬仕宋為諫議大夫,與兄奉議俱以直言斥居嶺表。墓石刻曰《李子十字碑》。《龔氏二昆志》不在繁詞,多自可識其意。乾道間,諫議子潞迎二柩歸葬此,仍刻石立墓表。趙汝讜任提舉,表章其墓,今無考。
王侍郎偉墓 ,在瀠塘江秀峰山,諭葬。
黃都憲寶墓 ,在智度山,諭葬。
蕭膳部禹臣墓 ,在鵝羊山。
楊方伯守約墓 ,在麻潭山。
黃參政翼墓 ,在石寶山。
魏僉憲煥墓 ,在楊家坊。
李侍郎棠墓 ,在新石鋪,諭葬。
董方伯策墓 ,在大富山。
劉大理卿弘化墓 ,在飛花橋。
廖給事國遴墓 ,在仙人市。
胡給事爾愷墓 ,在城北五里楊柳坪。
趙尚書開心墓 ,在三義磯,諭葬。
楊孝廉廷相墓 ,在青山。
善化縣
楚靳尚墓 在靳江河
宋趙丞相墓 ,在高峰寺後。
章丞相德象墓 ,在一都仙人市。
簡王墓 在關山
悼王墓 ,在《關山》。
定王墓 在鎮南山
端王墓 在大智山
莊王墓 ,在《關山》。
宣王墓 在鳳凰山
憲王墓 在鍾祥山,俱在本縣二十八都。「恭簡王墓 」 在七里山,縣南十一都。
穀城「昭憲王墓 」 在七里園縣西十七都。「溫裕王墓 」 在洞井鋪。
福清王墓 在十六都龍洞。
長沙昭靖王墓 :在七里岡。
「莊學士天合」 墓 ,在新開鋪,諭葬。
《張司李俊》墓 ,在洞井鋪。
李吏部櫛墓 ,在茭沖鋪。
蔡忠烈招魂處 在府城南門外理靈。坡公死後,知府堵引錫招魂葬此。
湘潭縣
「胡文定公安國」 墓 ,在隱山之西南。
宋縣丞李長庚墓 。長庚,宋末為湘潭丞,元兵入,冠帶坐於學宮,不屈死。諸生哀之,葬於學宮旁。今墓在舊儒學址。
宋孝子陳道周母墓 在縣郭西北,孝子即祔葬於旁。明司理蔡公為表其墓,奠祭成禮。黃都憲寶墓 ,在昭山諭葬。
李宗伯騰芳墓 諭葬
劉廷尉弘化墓 ,在飛來橋。
湘陰縣
軒轅墓 ,史傳在湘陰鼎湖,所謂「截嶰谷之竹。」
張樂《鼎湖》,「鳳凰來儀,雌雄葉應,騎龍上升。」 群臣得其遺弓,葬之於野,即烏號「弓」 雲。
「舜二妃墓 」 ,即營田之「黃陵山」 ,出斑竹。
屈原墓 即汨羅江畔,有碑曰「三閭大夫墓。」 王莊有詩弔之,《孤墳》雲寒猿叫斷,荒祠日暮鶴飛回。《離騷》三復情何限,謾采蘋花奠一杯。
夏忠靖公元吉墓 ,在鎮朔門外,諭葬。
易忠節公先墓 ,在栗橋。
「史先生九韶」 墓 ,在漕溪港。
宋縣尹綸墓 在南壇
彭大參謙墓 ,在望江嶺。
慕州同卨墓 ,在堤南義井頭。「潘先生潤墓 」 ,在北岡山下。
李御史鵬墓 ,在杉木江,墓前建立石坊。夏通政崇文墓 ,在忠靖墓前。
艾孝子蓁墓 ,在望江嶺下。
李廉憲廷龍墓 ,在望江嶺右。
寧鄉縣
張魏公浚墓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子栻墓附。楊尚書墓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溈屏山。裴丞相休墓 ,在大溈山下。《縣志》以為非是。中書省歐陽道墓 ,在縣北孟子山。
趙宣慰使墓 ,在縣後塘次山。
羅諭德墓 ,在縣三十里香山寺前。
袁學士仕文墓 ,在縣十里大洪山。
袁都憲經墓 ,在縣西三十里浯溪。
李都憲墓 在曬谷中
李大司馬興邦墓 ,在河㪷鋪。周中丞釆墓 ,在縣西南二十里,諭葬。
周尚書堪賡墓 ,在縣南十里。
易狀元袚墓 ,在溈屏山,諭葬。
張南軒墓 ,在魏公墓右。
劉學士墓 ,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唐市。謝處士墓 ,在縣南七十里麒麟山之東。歐繡衣墓 ,在寒婆凹。
孝子劉郡丞墓 在高阡,去縣九十里。
鄉賢周先生墓 誥封「布政公策」 ,在油草鋪,縣東三十里。
周都憲墓 ,在縣東南二十里高橋之北。有「諭葬坊。」
周淑人墓 中丞釆元配也,在縣東南三十里。《平岡誌銘》禮部右侍郎黃綰作。
鄉賢周郡丞墓 在縣西北三十里麻佯坪。羅少宗伯《喻義誌》。
鄉賢陶先生墓 在縣東南二十里龍鳳山右。《李大宗伯騰芳誌》。
周夫人墓 ,大司農堪賡元配也。在縣南四十里南田坪,與媳節孝楊合塚。
瀏陽縣
胡尚書應台墓
醴陵縣
李夫人墓 ,唐李靖駐兵於此,構精舍居之。紅拂卒,因葬西山。
開國男丁仁墓 ,在丁家山。
「丁尚書應奎」 墓 ,在東江山。
丁夫人墓 宋李應奎夫人蔣氏葬十七都,地名大陂沖李家山。
益陽縣
繡英墓 在治西花園洞。《縣志》云:「相傳為屈原之女,然於書無考。」 今存之。
參議夏寶墓 在治南十五里,地名「長坡嶺」 ,有《羅洪先碑記》。
贈中丞郭譓墓
湘鄉縣
鄧禹墓 在縣西八十里。下二十八都,《縣志》以為訛。
馮宣撫子振墓 在十一都。
賀太僕宗墓 ,在六十都寺沖。
劉聲遠墓 ,在治西南《鸕鷥》橋畔。或曰「其祖墓也。」
賀從政墓 在第五都花橋山櫟沖。
賀德英墓 在三十九都草子坳。
龍錫墓 在第十九都花橋。
賀幼殊墓 ,在第五都石獅崙。
賀詳墓 在第五都
劉常吉墓 在五十四、五都梓門橋桐樹潭。洪懋德墓
賀久邵墓 在第三都蕭家沖。
李逢春墓 ,在七寶峰。
蕭毓奇墓
陽鎮墓
「龍孔蒸墓 」 ,在桐樹頭馬家壟。
攸縣
洪太僕雲蒸墓
蔡冏卿承植墓
安化縣
賀參政德英墓 ,在豐樂鄉虎頭山。明嘉靖二十三年,族人義華侵葬墓上。未幾,忽一夜風雨交作,壞其棺屍。義華旋遭凶禍,絕嗣。
張孝子墓 ,在五里牌。
張節婦墓 在縣東五里拏把嶺。宋張魏公題名。
扶王墓 在縣東六十里飛葬巖。世傳扶蠻王死,飛棺葬其巖。蓋以峻險之甚,神之也,豈真飛耶?但木葉晚落,遠望棺槨儼然,見者必災。成化時,師巫甯均行至巖,見一白鼠走入巖,搜之,得銅印,上篆「扶蠻王印」 ,有柄。用之祈雨轉風,無不驗。後縣斷其柄,遂不效,竟死。此印無存。
張公墓 按《安化縣志》:「在山口,即地方廟,祀張公有才,土人敬之。」
茶陵州
雲陽氏塚 ,史傳載茶陵雲陽山,今無考。《少昊氏墓 ,外紀》載茶陵露水鄉,今無考。神農墓 ,史傳載茶陵茶鄉,今無考。
元翊大夫墓 在三十三都塘頭。陳賜葬易江山。
劉相國三吾墓 諭葬
張文毅公治墓 ,在黃石鋪,諭葬。
李文正東陽墓 諭葬。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