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0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卷目錄

 廣州府部彙考七

  廣州府關梁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五卷

廣州府部彙考七[編輯]

廣州府關梁考二       府志[編輯]

從化縣

犁塘渡   。鼓樓渡   。曲江渡。

螺岡渡   ,麻村渡   ,石潭渡。

《石磕渡   》。《洗馬步渡  》。《米步渡》。

驚灘渡   大陂河渡  已上皆官渡。水口渡 「按《縣志》」 ,自豸角嶺塔下發,至省城。上流紙渡 按《縣志》,「嘉靖間,黎潮告承歲納紙餉銀十兩解司,以良口田嶺背為埠」 ,至太平寺。下流紙渡 「按《縣志》」 ,「李永同龔福納紙餉銀十兩解司,自平太寺至廣州。」 已上二渡,專運草紙。曲江渡 「按《縣志》」 ,有三大歷,一,了江;一,官窯一,俱自曲江發。

鼓樓潭渡 今廢

烏石渡   、太平場渡 二渡俱至省城。已上皆民間餉渡。

龍門縣

西門橋 在西門外

黃溪橋 在縣東。俱典史周旻修。

新橋 在金牛都

西橋 在平康都

萬壽寺橋 按《縣志》:「在縣城西。崇禎五年水圮,順治十八年僧道行募化建復。」

生水橋 按《縣志》:「在城外二里許,廖廷琛修。」 南門渡   、鷺鶿渡   、黃子派渡、瀝頭潭渡  、白沙水渡  、龍江水渡 ,俱在西林都。

《九龍江渡  》。《麻柞渡   》。《桂村渡》。

廖村瀝渡  犁壁渡 俱在金牛都。

沙逕渡   獨石渡   《松山下》渡,《梁山下》渡  三合水渡  大瀝頭渡 俱在平康都。

新寧縣

岑邊橋 即「迎恩橋」 ,在西門外。

山涌橋 在縣西

義城橋 在縣南矬峒都。

村北橋 在縣南海晏都,生員陳元卓建。綠圍橋 在縣北文章都,生員伍仰登重修。大頭橋 在縣北德行都。

碧溪橋 在縣西,今廢。

沙涌橋 按《縣志》在文章都。伍隆起裔孫伍倫炳建。

法竹渡 按《縣志》:在城西,相傳有一異人,遇晚無渡,以竹而渡,因此得名。

斗峒渡 在縣東北,往新會汾水江。

蘇渡 在縣西北。按《縣志》,乃橫水小渡也。蘇東坡訪鍾鼎,曾過此渡,因以得名。

鹿爪渡 按《縣志》在縣南,自沖寨往廣海衛。鎮口渡   ,橫山渡 ,俱在縣南。

茭荻嘴渡 在縣西

紫霞渡   。矬峒渡   。潯陽渡。

旺北渡   濠沖渡 俱在縣北。

獨岡渡 按《縣志》在縣西北,往新會汾水江。亭前渡 ,在縣東南。

㴦口渡 在斗峒村南門。橫水小渡 按「縣志」 ,無額設渡夫,春夏潦漲,涉者苦焉。舊議建橋,以邑小民貧,不果。那西小渡 按「縣志」 ,在縣西,往新會江門。《全書》附載:歲徵渡餉銀一兩零二分,解布政司,報部充餉。

瓦窯灣小渡 按《縣志》,「在縣東北,往新會汾水江。」

陡門橫水小渡 按《縣志》,「在縣西南,自橫山過陡門。」

東門壩 按《縣志》「在城東一里許,築於正德七年。」

龍頭沙 按《縣志》在東頭村之右,長逕百丈。蘇東坡訪鍾鼎,常憩於此,上立漢壽亭侯廟。《增城縣》

接龍橋 在北門外一里。

永康橋 :在北門月城外。

通明橋 在南門月城外。

新橋 在西門月城外

官橋 在縣北慶福都四里。

擢官橋 在夏街迴龍關口。

相思橋 在寨嶺下,崔清獻公建,後人思之,故名。己丑仲冬,知縣韓程愈捐俸重修。

雙鯉橋 在縣南慶福都六里。

鶴子橋 在縣南合蘭、上都。

白坭橋 在縣東金牛都三里。

東濟橋 在金牛都十三里。

六涌橋 在縣南合蘭下都。

白石橋 在縣西清湖都六十里。

竹瀝口橋 在縣東南牛潭水口。

濟川橋 在縣南石灘涌口。

小樓橋 在崇賢都小樓沙。

雲津橋 在合蘭下都石灘村。

城角橋 按《縣志》「在縣南門外左城角鄉,賓黃昌引建。」

福善橋 按《縣志》:「在下羅岡。邑人盧弼捐金偕僧恆修、洪立倡建。」

觀德橋 按《縣志》,「在縣北門外二里,邑人鄭樞建。」

楊水鬱橋 按《縣志》:在慶福都四里。鄭節婦陳氏捐貲建。

南濟橋 在縣南

青錢橋 按《縣志》在金牛都證果村,有二:一姚孟圓建,一龔君勣建。今所行者多由姚橋。高澗橋 ,在丁塘村。

沙㴦橋 按《縣志》:在綏寧都三十里,為往來大路。康熙三年知縣徐鳳來建,計闊三十二丈,凡十一孔。

蓮花寨 按《明一統志》在縣北一百里。

石灘渡   。和平渡   。沙貝渡。

東洲渡

白石渡 按《縣志》,在縣西南清湖六十里。增江古渡 按《縣志》,在縣治南。增江驛,原設船二隻,旋迴

黃渡頭渡 按《縣志》在縣東東興鋪。

鎖溪渡 按《縣志》,在縣北,接龍橋水口。

潮水邊渡 按縣志,在縣北慶福都二十里。白泡水渡 按縣志,在縣北楊梅都五十里。大步口渡 按《縣志》,在縣北二十餘里。

鐘岡渡 按縣志,在縣北楊梅都四十里。水屈渡 按縣志,在縣北金牛都三十里。西埔灘渡 按縣志,在縣北金牛都五十里。老虎灘渡 按縣志,在縣北金牛都六十里。烏桕鬱渡 按縣志,在縣南金牛都十里。特子嶺渡 按縣志,在縣南合蘭上都二十餘里。

姚洲頭渡 按《縣志》,在縣南合蘭上都二十五里。

初溪渡 按《縣志》,在縣南,合蘭上都二十里。墩頭渡 按《縣志》,在縣東南,合蘭上都三十五里。

圓洲渡 按《縣志》,在縣南,合蘭下都三十里。三丫水渡 按《縣志》,在縣東南,合蘭上都三十里。

小渡頭渡 按縣志,在縣南下都三十里。土江潭頭渡 按《縣志》,在縣東南下都四十里。江口渡 按縣志,在縣東南下都四十里。沙㴦渡 今有橋。沙貝新基渡 按縣志,在甘泉都新塘村。長行渡 有石灘。往廣州,渡,船二隻,輪流夜行。新塘往廣州,渡 ,船二隻,輪流日行。

「新塘」 往佛山,渡 ,船二隻輪流行;至《佛山》,「新塘往東莞城」 ,渡 ,船二隻輪流行。

新塘往麻涌大步「東圃」 渡 船二隻輪流行。麻涌大步亦有船二隻往新塘。

「《槎㴦》往新塘」 渡 ,船一隻。香山縣。

石岐關隘 按《縣志》,在縣西二里。

東洲門隘 按《縣志》,在縣東八十里。

乾霧關隘 :按《縣志》,在黃梁都一百五十里,今遷。

大人嶺關隘 :按《縣志》,在黃梁都一百五十里,今遷。

東亭橋 在縣東門外

西亭橋 在縣西

南亭橋 在縣南門外。已上三橋俱洪武初建。橋仔頭橋 在麻州尾堡。按《縣志》:元時鄉民郭

復創。成化中,知縣朱顯建石樑。嘉靖七年,鄉人會資重修,行人便之。

小墟橋 在黃家邊村

天王橋 按《縣志》:「在縣南橋仔頭村。宋端宗駐蹕沙涌,過此橋,因名天王橋。有通濟亭峙其南,後毀。洪武間,知縣沙彥和建石門二,石樑八。成化間,僧智能建,木樑八。正德間,監生蔡曰良捐資建,木樑六。嘉靖二十六年,舉人鄭之藩重修。」 黃涌橋 在蓈尾村。茶園橋 ,在茶園坑。

婆石橋 在龍眼都婆石村。按《縣志》,「宋時杜氏媼建。崇禎年間,高光暮、劉巽乾、湯斯漢捐工重修。」

神涌橋 在能得都南陽村。

普濟橋 按《縣志》:「在能得都宮花村。宋嘉定四年,僧法隆創木樑。嘉定十二年,邑人劉文保易石樑」 十二

龍頭橋 在四字都

南塘橋 按《縣志》,在四字都南邊塘村,宋立石。大墟橋 在大字都南蓈村。譚婆橋 按《縣志》,在塘磡村。鄉人譚婆創建。減池橋 在塘磡村。

三板橋 在谷字都雍陌村。

南陂橋 在烏石村

雙美橋 在大欖都。按《縣志》,「洪武中,巡檢陳忠建。」

利濟橋 在上柵村

天妃橋 按《縣志》「在恭常都濠潭村天妃廟前,元民周元建,石為梁。」

馬坑橋 按《縣志》,「在恭常都白石村,元民鮑錄事建石樑。」

白石橋 按《縣志》「在恭常都白石村,元民周元建,石」

大寧橋 在小欖村

水關橋 關內外二所

蘇師橋 按《縣志》:「在城南外東濠口。元至正二年縣尹汪篪建,架木為梁,後圮。成化間楊壁捐資建石門木樑。」

南門橋 按《縣志》:「在縣南城外。舊石門二,板梁。成化間,知縣朱顯覆以亭,為柱二十四,後圮。弘治間,鄉人楊壁等捐貲建石拱橋。」 崇禎十二年,因改南門橋,在門之左,形家謂之「送水」 ,僉議拆毀。但新橋建造未成,行人病涉。今於橋之舊址代以木樑。

新橋 按《縣志》建於娘媽廠西關之下。明末創建橋基,至今未竣。

西門橋 按《縣志》:「在城西內外二所,內瓦磚梁,外板梁。嘉靖十二年易以石。」

西關橋 按《縣志》俱木樑,在水關內。外三所,一外、二內,今俱易以石。

東關橋 按《縣志》,在縣東內外二所,內瓦磚,外石樑。

石頭橋 按《縣志》,在石頭村。二石板。

長洲渡 在縣西

沙涌渡 按《縣志》在沙涌,開通龍眼裡。

西河渡 按《縣志》,「由長洲至山谿角,兩鄉里排輪充。」

江門渡 按《縣志》,「發自石岐,通於新會之江門。」 新會民開擺

廣州渡 按《縣志》,「發自石岐,通於廣州五羊驛,順德人開擺。」

佛山渡 按《縣志》:「發自石岐,通於南海之佛山。順治間,順德人開擺。」

黃連渡 按《縣志》,「發自石岐,通於黃連村前。康熙元年,順德人始為開擺,盡奪香山小民之利。」 新會縣

東關 按《縣志》「外為趙村,所以衛東之郭者;西關 內為龍興寺,所以衛西之郭者」

妙宗橋關 在沙頭,又所以衛郭外之郭者。北關 在縣後,文溪水所入。萬曆三十六年重修。

水關 在縣東,文溪水所出。萬曆二十九年重修。

清化關 在城南和尚橋。此關宜再擴高大,以便民舟出入。

騎虎關 在城東騎虎廟。

五顯關 在城西五顯涌。

隆興關 在城西惠民門。

龍溪關 在城外花橋亭。

文溪橋 在學宮前

步雲橋 在泮宮左

浴沂橋 在泮宮右

韓家橋 在縣治東,文溪由以出城者。

東門橋 在縣東門外。按《縣志》,「洪武三十年建。」 南門橋 在縣南門外。按《縣志》,「洪武十八年千戶田清建,後屢新之。」

西門橋 按《縣志》,「在縣西門外,萬曆二十一年黃淳重修。」

北門橋 在北門外

百丈橋 在城南新民街。

灰步板橋 在江門東

龍溪橋 在禮義坊

妙宗橋 在禮義坊。按《縣志》:「跨紫水於沙頭。宋紹興十一年,道人妙宗建。橫豎俱大,石潦不能動。」

知政橋 在務前。按《縣志》,「橫跨縣江,柱木五間,架板於上。」 正德十一年,知縣徐乾建,知縣張文鳳重修,未成,以憂去。知縣陳豪成之,易柱以石,上仍架板,可通官桅。萬曆四十年,知縣熊維鏜、生員孫顯祖等重修,架板,上置欄楯,輿馬便之。宜民橋 在宣化、源清二坊中。按《縣志》,「在東隅街。舊以板。嘉靖二十六年,知縣王交」 修,易以石,欄楯俱備,改今名。

小市橋 在懷仁都。按《縣志》,「元至順三年鄉民陳辛甫建。」

小梅橋 在懷仁都

美成橋 大懷仁都蓮塘村,宋紹興元年僧惠明建。

井岡橋 在懷仁都井岡村。正德二年鄉官鄭銘建。

大澤橋 在大澤村

小澤橋 在小澤村,今廢。

老女橋 在遵名都張村。按《縣志》,「昔有女老而不嫁,悉以奩資建。」

何村橋 在遵名都何村。元至正間建。

慧龍橋 在石碑都

新橋 在源清坊

天等橋 在石碑都天等村。洪武十八年潦廢,改為渡。

石街橋 在登名都沙堤村。

土陂頭橋 在登名都

大板橋 :「在禮義坊。」

波羅橋 在平康都波羅村。元元統元年,鄉民梁一周建。

龍蟠橋 在平康都龍蟠村,路通蜆岡,三廣公陶魯重修。

義濟橋 在宣化坊。按《縣志》,「在縣東,舊以板,嘉靖三年,知縣熊坦易以拱石。」

油步橋 在源清坊。永樂十年鄉民譚觀福建。西隅橋 在源清坊。按《縣志》「在西隅街,劉傑、許培之重修。」

清化橋 在源清、宣化二坊中。按《縣志》:「舊名和尚橋。天順辛丑,知縣王重、縣丞陶魯建。正德十一年,知縣徐乾重修。」

小報橋 在潮陽都小報村。按《縣志》,「元至正十年鄉民林文驥建。」

大報橋 在潮陽都大報村。按《縣志》,「洪武三十年鄉民宋永建。」

富溪橋 在華萼都大富村。

廣濟橋 在華萼都高沙村。按《縣志》,「築石為基,高丈餘,上架木更置有渡,客商稱便。」 鄉官區越建。

沙塘縣 在潮陽都沙塘村。按《縣志》,「永樂十二年鄉民葉大吉建。」

官來橋 按《縣志》,「在縣西西墩頭。嘉靖二十二年,知縣何延仁易以拱石。」

西墩橋 按《縣志》,「嘉靖三十五年,生員蘇道充等易之石。」

硬步橋 在潮陽都硬步村,今廢。

羅坑橋 在潮陽都羅坑村,今廢。

仙井橋 在潮居都仙井泉下。

長橋 在潮居都區村,長跨五拱,今廢。

仕路橋 在潮居都北到村。

新橋 、石橋 俱在到龍城村。鄉官湯和建。墓岡橋 在瀧水都塘河村,今廢。

奇榜橋 在歸德都奇榜村圓明莊前。

黃坑橋 在歸德都黃坑村,萬曆三十一年修復。

野渡橋 在歸德都趙家村。按《縣志》,「宋紹興元年趙碧崖建,永樂十年施野渡重修,名刻石。陰。」 杜橋 在歸德都白石村。

通泰橋 在華萼都三丫村。

西華橋 在歸德都石涌村。

塔岡橋 在華萼都塔岡村。

水松橋 在華萼都河塘村。

水背橋 在瀧水都水背村。

松蓈橋 在中樂都松蓈村。黃涌橋 在登名都黃涌村。

通濟橋 在東亭驛右。按《縣志》:「橫跨縣江,與知政相望,制亦如之。」 弘治十五年,知縣羅僑建。嘉靖十一年,知縣張文鳳修,許炯「記。」 「石豎鏡心亭。」 萬曆三十一年,署縣吳邦俊、鄉官何上新重修。架板上置欄楯,輿馬便之。

北溪石橋 按《縣志》,在縣北文溪由以注學者。北上石橋 按《縣志》,在北隅街,以繇驛而北上,舊曰「百丈」 ,非原。嘉靖五年,攝縣事戶部員外郎徐聞、縣丞林應驄,督鄉老葉泰易板以石。萬曆二十三年,鄉經歷葉承澤,率鄉人重修。

騎虎關橋 按《縣志》:「城池水所出。正德間知縣徐乾修,萬曆間重修。」

關廟石橋 在縣東

禮義板橋 按《縣志》:「西墩之水,背郭斜流,橋橫截之,亦縣江之鎖鑰也。」 萬曆二年,知縣伍睿、指揮陶澯建,然必以石易之,庶幾永久,民免阽危。橋外即陶家莊,陶應董修事。

承恩板橋 按《縣志》,「萬曆三十七年重修。上架欄楯。」

西龍石橋 按《縣志》:在縣西滻灣口。議改西墩。水由此透沙頭,通於分水岡,則邑之風氣不洩,庶幾稱形勝雲。而海寇亦無直入之虞。

永安橋 按《縣志》,在縣西顯學里,萬曆十二年余良棟建。

大濟橋 按《縣志》「界禮義源。清間萬曆二年庠生潘陞倡義建。」

流杯橋 在流杯村

金紫馬橋 在新開㴦。磨鐮步石橋 按《縣志》,「在縣北。萬曆三十四年黃家相等修。」

貞節石橋 按《縣志》:在陂頭村,白沙陳子母林氏建;或曰冬節橋,以作之長至日也。黃孚詩:「榕葉陰陰覆小溪,行人橋上晚潮低。阿婆天與陂頭土,歲歲清明踘馬蹄。」

《楚雲板橋 》按《縣志》在楚雲臺前,今易以石。陳獻章詩:「一木欲墮溪岸高,江門丈人放步牢;腳底太行開幾片,秋風隨處灑鴻毛。」

大虹板橋 一名「象涌」 ,在江門口。

花橋亭大石橋 按《縣志》,「一名龍溪橋,宋開禧三年知縣蔣直建,上立彩亭,元季亭廢。」

橋亭橋 按《縣志》,「在橋亭村,萬曆三十九年重修。」

大石橋 在瀧水水背村。

務江橋 在瀧水塘河村。

洽陽橋 按《縣志》「在潮陽硬步杜岡村內」 ,今廢,石存。

拱北板橋 按《縣志》,在中樂良絲岡,萬曆二十五年黃元宰重修。

城西板橋 按《縣志》「在中樂墩子邊,成化十七年鄉老黃紹紘建。」

見龍板橋 按《縣志》:在中樂龍灣步,萬曆十三年生員譚持儉建。

藤澤板橋 按《縣志》:「在中樂,因民病涉,萬曆七年建。」

浙江橋 按《縣志》在古勞沙坪墟,番禺知縣毛汝麟、鄉老陸子陽建。

《城下》渡   。《江門》渡   。《蜆岡渡》。

高沙渡   、坡亭渡   、塘下渡 ,俱在長河。

潯陽渡   、石頭渡 俱在文章都。

水邊渡 在平康都

天等渡 在石碑都

潮連渡 在華萼都

西溪渡 在登名都

大瓦寨渡  、《富足坑渡  》《龍涌渡》。

白石渡   ,李七步渡  ,古勞橫水渡,錦江嘴渡  ,廟前渡   ,白土皇村渡,大坑口橫水渡   ,三角巷口渡。

天河村,橫水渡   。赤坎,太平下廟渡。九江石頭渡    。官埠頭橫水渡。

塘口埠渡     、銀瓶嘴渡。

黎沖埠渡     海邊𧒽步,橫水渡。石駱口,連九江。小梅口,土地園渡。

《深涌橫水渡    》。《白藤土牛涌渡》。

《牛眠》沙《渡     水埠頭》《穀步石》《䃮鐵鑊》。

巷渡

《雞籠岡》。潮陽。瀧水。平步渡。

譚江渡   水口渡 俱在古博都。

三水縣

青雲橋 在胥江華山

環川橋 在縣治西三里。

石頂橋 在清塘都,跨交溪水。

鄧坑橋 距石頂橋五里而近。

周村橋 距鄧坑橋二里而遙。

銀洲橋 :距周村橋三里。

阜安橋 ,在南㴦堡。高石橋 ,在利瓊都龍母㴦。縣前官渡 ,徭,編渡夫二役。

西南長河渡 按《縣志》:「日夜四隻,互為往還,遞年輸府餉二十兩。」 今缺夜渡。

西南橫水渡 在南岸村。舊有餉,今革。

蒼江渡 在鎮南都三水司前。同柏木潮渡納餉。

大路渡 :在大路村河中。

走水江渡 在伍頂都大路峽口。

胥江渡 按《縣志》:船二隻,遞年輸府餉二兩。今缺。

三江渡 按《縣志》,船二隻,往還在古竈村,遞年輸府餉四兩。今缺。

蘆包渡 在胥江

蔣岸渡 :在蔣岸村,開至胥江。

白坭渡 在白坭河

金洲渡 在金洲河

龍灣渡 在龍池村。開至高明縣勞窟村、黃牛洲渡 按《縣志》,船二隻,往還遞年輸府餉二兩。

鱤魚嘴渡 按《縣志》,遞年輸府餉八錢。坭洲渡 按《縣志》,遞年輸府餉五錢。

豐湖橫水渡    。《角尾嘴》橫水渡。

金利水口渡 按《縣志》,遞年輸府餉八錢。縣前。柏木潮渡 按《縣志》,遞年與蒼江渡共輸縣餉八兩。

西南開往肇慶渡 按《縣志》,遞年輸縣餉二兩。西南開往英德渡 按《縣志》,遞年輸縣餉六兩。古鎮沙頭渡 按《縣志》,遞年輸縣餉八錢。白坭開往金利墟渡 「按《縣志》」 ,遞年輸縣餉一兩。

清遠縣

通津橋 在通津門外,侍讀呂鳳岐記。

西門橋 在西門外,耆民黃祖銘建。

周塘橋 在下廓角蝦巷西,知縣張璧重修。水西橋 在下廓三公廟前。寶林僧募修。山塘橋 在廉水。

柘步橋 在柘步堰口

惠濟橋 按《縣志》,在縣西二十里,土名撻橋、文昌橋。

上郭渡 、下郭渡 俱在寶林寺前。

橫石渡 在縣東

山塘渡 在山塘水

瀾石渡 在瀾石口

飛水渡 在飛水口

新開渡 在縣東五十里。

石頭潭渡 在濱江水,今「虎銜江渡」 是。

急水渡 在琶江司前開。

《慢水渡 》,在琶江鄉官路唇。

鼓磉渡 在琶江官路

黎塘渡 在飛水塘

《廣城往清遠渡   》《莊步渡》。

山根渡     、沙頭渡。

「清遠營」 岡墟渡  、大燕水渡。

黃岡渡

新安縣

南門橋 在縣南門外

東門橋 在縣東門外

北埠橋 在縣南門外。按《縣志》,「崇鎮鋪長石六架,明正德年建。」

廣惠橋 在崇鎮沙鋪涌下直街。按《縣志》,「舊以木架,名南頭埠橋。嘉靖年間,參將湯克寬易以石,名廣惠橋。」

順母橋 在墩頭里。按《縣志》,舊傳有子分居,隔河迎母意,遂鳩長石架橋,因名。

便民橋 在下步墟。嘉靖年間,巡檢周世奇修。龍津橋 在歸德場西石塔下。

嚴母橋 在三都涌頭村。按《縣志》,相傳陳母有子不悛,其母縛之投水中,創橋,因名焉。

伏涌橋 在三都福永巡司東。長石六架。

大板橋 按《縣志》,在墩頭里,鄉人鄭可言建。引龍橋 按《縣志》,在墩頭鎮沙。兩橋相連如曲尺,又名曲尺橋。

隔岸橋 在隔岸之左

周家村石橋 「崇禎九年,知縣李元建。」

天渡橋 按《縣志》:在月岡屯蔡家園前。康熙二十六年,巡檢廖膺寵建。潮漲漂大木如橋形,因造,名天渡。

惠民橋 按《縣志》:在深圳。河溝深濬,凡遇雨潦潮漲,往來維艱,動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巡檢廖膺寵建造石橋,名曰「惠民。」

南頭渡 「自南頭抵省城」 ,原額四隻,今廢;「自南頭抵東莞。」 原額五隻;今復二隻。

下步渡 :自下步抵東莞;渡額二隻,今廢。茅洲渡 :自茅洲抵東莞;渡額五隻,今廢。以上長河渡輸餉,今撤。海禁次第興復。

烏石渡   。沙江渡   。碧頭渡。

岡頭渡   、新田渡   、茅洲、田尾渡以上俱民渡。

佛山渡 按《縣志》:「自南頭抵佛山渡額二隻。」 今廢。

塔子前渡 按《縣志》,「自歸德場抵三門亭子步頭。」

花縣

石橋 在華寧堡

連州

通匯橋 在州城南門內,宋刺史鄧阿魯建。按《州志》,「以橋下之渠,疏瀉池之隘,而通於匯水,故名。」

通莊橋 按《州志》:「在大街。橋下之流,出自育德泉。刺史鄧阿魯建,永樂十年,知州侯禮重建,因呼為新橋。」

步蓮橋 在州東門外城壕上,以橋下種蓮得名。

湖光橋 在城北。按《一統志》:「唐元結自舂陵來遊,鑿湖瀦水,作橋其上,登橋一覽,湖光如練,因名。」

興賢橋 在興賢門外。成化十五年,守備都指揮建。

鯉魚橋 在州東。唐王祠。

仰韓橋 在四賢祠南。宋知州吳純臣建。天澤橋 ,在州大街南。按《州志》:「水自茨太守廟東泉及龔家巖合流,歷長街,至此橋,注於湟水。」 育德橋 ,在後街東。

集星橋 在洪錫巷口

會壽橋 在隔河

清風橋 在石灰巷口

三板橋 在州朝天門外十里。

會福橋 在州西巖家墜,俗呼為「高橋。」 宋嘉定中建。

內洞橋 在州東瓦窯岡,宋淳熙中建。

高文橋 在州南九陂,宋淳熙中建。

襟水橋 在龍口,宋諫議邵曄建。張魏公嘗遊覽水勢,水自庚辛來,因名「金水。」

石陂橋 在州欽南鄉,宋紹興中建。

深坑橋 在州遵合鄉,宋政和中建。

新上橋 在遵合鄉,宋元祐中建。

南濟橋 :在仁內鄉西岸。

福星橋 在州四長鄉水口。昔名「水口橋」 ,宋淳祐中建。

白牛橋 在州二長鄉,宋嘉定中建。

南門渡 路通河邵

濟川渡 在濟川門

龍津渡 在龍津門外

瓦窯渡 路通船潭

瓦窯岡渡 與龍津渡相接。

良江岸渡 ,路通朱岡。

湖口渡 路通遷義鄉

通濟河渡 「在保安。」

埠津渡 路通星子

本公峒渡 :在本公峒。

麻埠渡 在麻埠水

《黃嬌渡 在黃嬌水》。

車頭渡 在東峰園

白水渡 在白水

「西岸」 渡 :在西岸。

大陂渡 在下盧

石泉渡 在石泉寨

陽山縣

陽山關 按《縣志》,在縣治之上七十里。漢武誅建德,兵出桂陽,下湟水,即此地。

湟溪關 按《縣志》:在縣治北,當騎田嶺路,秦於此立關。按《漢書》:「趙佗行南海尉事,移檄告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 即此地。二關俱秦建。今廢。

寅賓橋 在城東門外

柔遠橋 在城南門外

通楚橋 在城西門外

望韓橋 在城北門外

接龍橋 在儒學後

宜民橋 在縣治東

鎮安橋 在縣治西

七拱橋 在通儒鄉。按《縣志》,「去縣四十里。」 宋熙寧三年,邑民竇元甫建,以橋有七拱而名。今圯。平安橋 ,在常歲鄉,去治三十餘里。

大橋 在常歲鄉,去治六十里。元至正二年,縣民李萬春建。

豐陽橋 在浦下鄉。按《縣志》,去治八十里。宋紹興十八年,縣民李法中建。

會賢橋 在鹿石坑,去治二十里。

迴龍橋 在塔溪東

廣濟橋 在鹿石坑,去治二十里。

雙龍橋 在黃竹坑,去治三十五里。

武安橋 在通儒鄉軍屯,去治三十五里。積福橋 ,在常歲鄉,去治三十五里。

福星橋 在星子巡司,去治八十里。

二板橋 在常歲鄉,去治三十里。

賢令橋 在通儒鄉

鳳陽橋 在浦下鄉

雷公坑渡 在城西河

中渡 在城西河中

官渡 在城河南,同民坊。

《下渡 》在東河釣臺前。

清蓮渡 在西岸

連山縣

雞鳴關 在連山縣東三十里,通連州,有亭,久廢。知縣劉允元重建,俾往來憩足,民咸賴之。火夾關 ,在縣西四十里,通上吉村。

鵝鷹關 在縣西一百里。在上草,通廣西邪渡橋 。宋政和七年,鄉民鄧必榮建,路通連州。其水自分水凹《上葉》來,經橋下,又從長逕出,與連州鑊水合流入湟溪。

龍水橋 在宜善西二十里。

通靈橋 在諸鶯鄉。宋紹興二十六年,鄉民吳英、文亨等創建。其水自崑湖山來,至石角村與連州西岸水合流,注湟水,路達集靈廟前,因名之。

興賢橋 在諸鶯鄉。宋嘉定元年,鄉民鄧大章等置建。其水自西岸水合流於湟溪橋久而頹,未能修復。

牛鼻潭橋 在雞鳴關外。

雞桐沖橋 在白沙。康熙二十年修復。

官渡 在諸鶯鄉沙坊村、榕樹坪、官埠頭,至今尚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