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1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十八卷目錄

 韶州府部彙考四

  韶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韶州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十八卷

韶州府部彙考四

[編輯]

韶州府祠廟考        府志

[編輯]

本府。曲江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東門外。明洪武七年建,久廢為空地。嘉靖十九年,知府符錫修葺房垣,重清地界,表以石坊,歲久頹壞。崇禎十年,知縣潘復敏重修石坊。

社稷壇 :在筆峰山下。明洪武七年,建東西齋房;嘉靖六年修。十九年,知府符錫捐俸建石坊於街口。

郡厲壇 明洪武七年建,在湘江書院東,今遷新館驛後。嘉靖八年知府彭大治「重修。」

城隍廟 二一府城隍。原在府門外之東。宋紹興間賜額「明惠。」 乾道四年敕封善祐侯,洪武二年封威靈公,有誥命。宣德間遷於城西豐街。嘉靖庚子,知府符錫修。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馬元重修宮殿寢室咸備,一縣

城隍在豐積下街。明崇禎十年,知縣潘復敏建,有記。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凌作聖修,有「記。」康熙十年,知

縣周韓瑞重修

三皇廟 即宋貢士院,今廢。

關帝廟 五:一在武鎮下街,一在南門外,一在韶營,一在西城上。康熙二年,帝現身於此,知府趙霖吉、同知傅弘烈以廟宇偪仄,另行崇建。一在西豐街,府城隍廟東。同知傅弘烈等復捐銀一百兩,置田於仁化,以祀香燈。十一年,知府馬元捐俸重修。因路遠不便收租,將前田變回原價,就府置鋪四間,每年租銀十兩,仍命僧人《超貫》司之。

東嶽廟 :在關帝廟之左。康熙十年,知府馬元、通判池鳳翼、知縣周韓瑞捐俸鼎建。督工官經歷徐翼龍、大使劉肇啟。本年八月內,曲江寡婦鄧氏入廟田租一百三十石,載糧三石三斗六升,佃民林立益等承耕。又本年十月內,鄧其燡入廟田租六十九石,載糧一石六斗,佃民彭潤韶等承耕。

伏波將軍廟 在武水西,祀漢路博德。漢元鼎五年,武帝命路博德以㐲波將軍討平南越,開九郡。唐時,廟在英德縣洸口。明洪武二年,遷於官灘。二十年,知府王世安又遷今所,並東漢新息侯馬援祀之。弘治庚戌,通判伍惠重建。羊城李聰有記。

司空侯安都廟 在桂山下,即其故居創祠以祀之。今廢,祀於鄉賢祠,宋樂昌李渤記。

忠惠廟 在館驛北,俗名津頭廟。郡人感刺史盧光稠之德,立祠祀之。宋初,復以保護功聞,贈太傅,賜廟額曰「忠惠。」

宋「秦義士廟 」 諱綱,討賊陣亡,在西河光孝寺前。學士劉克莊有《哀詞》。

虞帝祠 舊在皇岡嶺。唐《謝楚廟碣》云:「曲江虞帝廟,故老言舜奏樂於邑東盤石上,故石號韶,而州以韶名。」 宋嘉定間,提刑廖德明復作舜像,以皋、稷、契、益配。明洪武三年,知府徐文炳、正統間,知府湛禮俱重建。天順七年,僉事戈立作正殿,廣拜臺。弘治七年,知府曾渙去像,易以牌。嘉靖九年,知府彭大治以祠荒僻,時享不便,遷於城東。舊王府隨頹敝。嘉靖十七年,知府符錫重修,守以「一僧」 ,

張文獻公祠 在府學右,元宗遣中使至曲江祭,始建,鑄鐵像祀於府。昔在武水西,宋天禧間,知府許申遷今祠。景炎兵燬,元至元大德總管張榮、張傑,延祐推官張昕皆重修。曾三省「記。」 明洪武二十年火災,知府王世安重修,並請祭。景泰七年,戶科給事中白瑩奏賜唐鄧文進諡忠襄,宋譚必諡忠愍,明鄧顒諡忠毅,入文獻公祠配享。天順七年,僉事戈立重建。成化四年,推官余鐸、嘉靖八年,知府彭大治,皆重修。嘉靖丁酉,參政詹瀚重建寢室,楊萬里記。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府趙霖吉等捐俸重修。

天妃廟 在北門外

真武廟 在南門外

元壇廟 在皇華街

康王廟 :在豐積上街。

濂溪祠 在文獻祠東

兩廣部院周公祠 在府前正街。周諱嘉謨,號敬松,湖廣漢川籍,景陵人,明隆慶辛未進士,守韶,有惠政,後開府兩粵。

南韶道閔公祠 在芙蓉驛右。閔諱宗德,號幼弦,浙江烏程人,明丁未進士,乙卯年以河南汝寧府陞南韶分巡道副使,尋陞河南參政。郡守謝公祠 在武鎮上街,曲江鄧光祚有記。謝諱台卿,號韋紳,與兄吉卿同登進士第,閩之晉江人。

郡守王公祠 在驛左。王諱以通,號少拙,閩之龍巖人,庚辰進士,由南御史,二十六年陞湖廣副使。祠久廢,康熙十年,知府馬元重建。

郡守張公祠 在湘江街。張諱翼軫,號三星,南直華亭人,登甲辰進士。

郡守吳公祠 在武鎮下街。吳兆元,閩之莆田人,登癸丑進士。

郡丞陳公祠 在武鎮下街。陳堯典,西粵蒼梧人。

司理李公祠 在風度街。李明良楚之,石首舉人。

司理王公祠 在河西。王華秀,進士,華亭人。「司理劉公祠 」 在武鎮下街。劉士禎,江西萬安人,壬戌進士。

邑侯戴公祠 在風度街。戴士琳,上海人,有《文集》三十卷行世。

邑侯龐公祠 在風度街。龐履教,粵西之博白人。

邑侯向公祠 在風度街。向於宸,楚之江夏人,進士。

邑侯羅公祠 在羅城街。羅華袞,河南羅山人,己未進士。

余襄公祠 在郡城通衢,東,公故居也。宋治平中,知府呂搆始建祠祀公。紹興七年,知府陳麟始奉公祀典。元延祐五年,推官張昕至正八年,十一世孫峻德重修,曾三省有記。明洪武二十一年,知府王世安請以仲春秋致祭。天順七年,僉事戈立重建,教授方玭記。嘉靖十八年,知府鄭騮買民地以居公之子孫。侍郎霍韜《記》《樂昌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外下灣。

社稷壇 在城外西北

邑厲壇 在城北一里。以上三壇,俱明洪武二年建。正統七年,知縣曹德懋創宰牲宿房。嘉靖間,又創戟門。今門房俱廢。

城隍廟 「明洪武三年,建於城北門內。正德十三年,遷於縣西南。嘉靖十八年,遷城北門外。十九年始竟其事。二十六年,復遷北門內故地。」 主簿嚴印肅重修。

周府君廟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皈塘上都三瀧上流西岸。始創無考。蓋以東漢桂陽太守周昕鑿瀧通道有功,故祀之。至正五年,邑人張思智等重建。成化六年,李韶謹等重修。

鄧使君廟 二一在城西一里,一在縣東北舊學左。二祠皆祀唐刺史鄧文進。舊《志》:「梁蕭銑叛,攻陷樂昌。文進保障有功,邑人德之。後文進沒於官,子孫遂家於樂昌。」 今長逕有鄧使君墓。見《嵩嗣記》。

鄧忠毅祠 在學東。明景泰五年,知府王𤣱重修,翰林院學士黃諫「記。」 歲久廟廢。嘉靖元年,知縣龍章改塘頭廟祀之。嘉靖八年,知縣鄭復改建於新學之西。二十年,遷於塘頭舊廟。

副使王公生祠 在縣西北一百四十里皈塘下都,地名鄧家村。按《通志》:「明正德中,兵備副使王大用有平賊保障之功,立祠以報。」 後右都御史方豪記。

《任囂廟 》秦為南海尉,以忠烈顯於當時,其廟在塔頭。

韓愈廟 在瀧頭。嘗作《瀧吏》詩,今名「韓瀧。」 有功於瀧,人咸佩之。

陳國綱廟 有功於民。元大德二年,敕封奉議大夫。廟在靈江。

旗纛廟 在教場後。祀軍牙、六纛之神。霜降日,本縣掌印官行禮。

文獻祠 ,唐張九齡祠在龜峰之右,明白純素有詩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龜峰石畔草如陰」 之句。

仁化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明洪武二年,知縣何初建。天順元年,知縣羅俊修。

社稷壇 在縣東北。明洪武二年,知縣何初建。天順元年,知縣羅俊「重修。」

邑厲壇 在縣北。明洪武二年,知縣何初建。天順元年知縣羅俊修。

城隍廟 在縣治之東。明洪武二年,知縣何初建。崇禎間重建。

關帝廟 在縣西。明崇禎間,士民重建。

惠濟廟 即夫人廟,在扶溪都。唐敕封顯德夫人,禱雨立應,敕書刻碑記中。

濂溪祠 在南門內大街左,與文昌宮並峙。祠後有夾道一條,向租與民蓋鋪,每鋪納銀三分,送祠湊辦祭品。

潼口祠 。在恩溪水口,漢、唐受封。

三皇廟 在縣西南一里縣街,今廢。

靈顯祠 在縣城北

鎮東祠 在縣城東

潼口迴龍祠 ,去縣二十里。

乳源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洲頭街下。明萬曆甲申年,知縣趙佑卿於縣東北東嶽廟前構亭,其坊曰《三靈》。

社稷壇 在縣北十里。明萬曆十二年,知縣趙佑卿遷建於西嶺上即溫泉舊址,創書院於後,以藏神位。

邑厲壇 在縣東北二里。知縣趙佑卿重修。城隍廟 在東門外。明洪武六年知縣張安仁建。正德七年知縣楊英修。廟無專祀,惟於祭風雲雷雨及祭厲壇時,方奉城隍牌以祭。

關帝廟 :在縣東一里。知縣林文豐建。每歲霜降日,防守官致祭。

元帝廟 在洲頭下街東。

忠勇祠 祀楊參將,在元帝祠東。

「忠義」 祠 祀鄧義士,元帝祠東。今竟入於鄉賢祠。

賢孝祠 按《縣志》,在演武場之右,祀董母劉信,祠建墓前。

義勇祠 在縣西二里溫泉之上。舊為鄒尚書廟。明嘉靖三年,通判符錫奉憲檄毀淫祠,改祀義士鄧可賢,錫有記。

熊公生祠 在文奎樓下。按《縣志》,為知縣熊尚謨建,今廢。

韓文公祠 在藍關。按《縣志》,「知縣裘秉鈁建三官殿 」 ,在元妙觀之左。明崇禎八年生員李良標同眾信建。

瀧口祠 ,在縣西二里。祠漢桂陽太守周昕、宋學士胡賓王二公,有開瀧化俗功德,故祀翁源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一里許。明洪武年建。

社稷壇 在縣西一里許。明洪武二年知縣田裕建。成化間典史明彝、弘治間知縣顧節、正德十六年主簿顧蘭、嘉靖六年知縣容九經,「各重修。」

邑厲壇 在縣西門外

城隍廟 在南門內。明天順八年,知縣陶鼎移創今所。

關帝廟 :在教場。康熙十一年,知縣翟延祺建。廟左建映月亭,右構禪室,左右竹木森鬱,亦南郊一勝境也。

詹公廟 在縣七里巖前鋪內。詹公湖南人。元大德間,兄弟三人商於翁源,捍賊死之。號「七郎」 、「八郎」 、「九郎。」 最威靈者九郎。至正三年立廟,災旱有禱必應。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侯仁立。春秋二祭。

忠義祠 二一在城西門內,鄉人吳洪進殺賊有功,死於敵,明成化五年,知縣陶鼎建,柳州府同知五羊金廷璽記。一在北隅,鄉人何仕仁從征和平寇,死戰有功。嘉靖十八年,知縣傅雲建,有記。

李都憲祠 按《通志》:「在三華鎮。明都御史李崇有有平寇功,故民祀之。」

英德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二里。明洪武二年,縣丞曹觀創。成化二十三年,知縣丘策重修,建齋宿房、庫房。正德間,知縣蕭峻、嘉靖間,知縣張慎各重修。

社稷壇 在縣西二里。明洪武二年,縣丞曹觀創。成化二十二年,知縣丘策重修,建齋宿房、庫房。正德間,知縣蕭峻、嘉靖九年,知縣張慎各重。

邑厲壇 在縣北二里。明洪武二年,縣丞曹觀創。成化二十三年,知縣丘策重建宰牲房、大門。正德十四年,知縣蕭峻、嘉靖間,知縣張慎各重修。

城隍廟 在縣南二里。明洪武二年,縣丞曹觀建。

寨將夫人廟 在縣西二十里麻寨村。夫人姓虞氏,居縣之寧都里魚灣。唐末黃巢破西衡州,虞氏躬被甲冑,率兄弟及鄉兵禦之,黃巢遂北,虞氏亦亡。鄉人徐志道等立祠以祀。宋乾道、紹興間,叛兵洞寇接跡為亂,來攻郡治,輒見夫人提兵出入空際,賊皆驚潰散去。凡旱澇疾疫,有禱必應。郡刺史以事聞,賜額曰「冥助。」 嘉定六年,敕封為顯祐夫人。十五年,尚書禮部符下英德府,加封正顒。林子昇有記。

邵柱國祠 在洸口巡檢司右。宋開寶四年建,祀南漢主劉鋹愛將邵廷琄。侍郎陳璉有詩與序。

「米公祠 」 祀米芾,今廢像存。

峽山廟 在縣南六十里。面大河,謂之「大廟。」 祀天妃。

何侯廟 在苲嶺下。侯舜侍臣,今廢。

「元天宮祠 。」 在龍山。

伏魔大帝祠 。在西門內。

縣廨土地祠 在縣儀門內。

節義名臣祠 即「三賢祠」 ,在龍山書院後。舜二臣祠 在南山書院後,今廢。

張公祠 在南山書院中。祀

鄭公祠 在「會英書院」 中。祀。

姜公祠 在縣治北大慶山之右。按《通志》:「祀明僉事姜忻。忻有平寇功,故民祀之。」

嚴、陸二公祠 在步月臺西首。

丁公祠 邑侯丁仕。明萬曆丁巳年士民創祠。復念鄭公祠以遷學廢,眾請神位,同光俎豆,扁曰「會英芳躅。」

劉公生祠 明崇禎二年,萬安劉公士禎時以司理署邑事,紳衿鄧允燧等建,以志德,給事中盧兆龍為「記。」 向在步月臺西,因水圮。崇禎十一年,知縣吳永澄同闔邑紳士等重修,鄉紳劉澤大「記。」 時公為南韶道,禦流寇尤有功。

靈濟祠 在大樟朱田村。祀惠妃。

義勇祠 在浛光城內。按《通志》:祀義士劉廷龍、周應乾,嘗帥兵禦羅山賊,死。

白公祠 在萬壽村。神譚姓,號白公,法名十九郎,於唐時得道,里人祠而祀之。至今禱福祈豐,禦災捍患,應猶桴鼓,遂得世祀焉。

寺觀附

[編輯]

本府。曲江縣附郭。

大鑒寺 在府治南興賢坊。宋紹定間,運使石不矜為唐六祖建,提點刑獄司鄭霖「記。」 明洪武間重修。嘉靖十八年,知府符錫重建。

靈樹寺 韶石都靈光村。五代知聖禪師道場,雲門繼席於此。

南郊寺 「康熙十一年,知縣池鳳翼重修。」 延祥寺 「初在湘江門內,宋時廨宇壯麗,經樓有《五百羅漢像》,極精巧。朱翊舍人常寓此,後以寺基增建。王府,遷於縣治西,即舍人園亭故址。明景泰重建。嘉靖十八年,僧應珍重修。」

資福寺 在九城坊,宋嘉泰間建。

圓通寺 :在武鎮上街。創始失考,明嘉靖丙申重建。

皇清順治丙戌重修。

華光寺 :在西豐街。舊為院,即今南韶道公署也。後徙於城隍廟後殿雨滴神袍見夢,居民因於廟左建院,更為「寺」 雲。康熙九年,韶鎮都督林本直重修。

仁壽光運寺 在府城西河,隋名仁壽臺。天寶二年,道廣和尚坐化於此,因建廣界寺。南漢改曰仁壽,宋寶元間重建。余襄公撰《塔銘》,相傳為晉始興內史王導故宅。俗又稱五祖寺,然非黃梅五祖也。宋孫時敏有碑記。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府馬元倡修,有記。

報恩光孝寺 在河西。本唐大梵寺,太守韋宙請六祖說經壇處。宋崇寧三年,詔諸州建崇寧寺。紹興丁巳,專奉徽宗香火,賜額曰「報恩光孝。」 宋李騤、明曹時中、劉應期俱有碑記。

舜峰寺 在郡西北五里皇岡下。時享舜帝,於此齋宿,山水幽迥。祠今移城中,寺仍不廢。明嘉靖十九年,居民重修。知府符錫命延祥寺僧真鑑、應堅主之,有詩。

南華寺 在城南六十里。梁天監元年,西僧智藥三藏謂「此山宛然西天寶林,後二百年,當有法寶來此演法。」 唐儀鳳間,惠能傳黃梅衣缽,應讖為南宗六祖。今衣缽與真身俱存。唐元和十年,賜諡大鑑禪師,塔曰靈照。開寶間,賜寺名南華塔,燬,明成化六年重建。

皇清康熙五年重建。寺有降龍塔、伏虎亭、「卓錫泉」、避

難石曹溪水十二景,別見《曹溪志》

月華寺 ,在城南一百里。天竺僧智藥開創。唐招提朗法師演法之地。宋紹聖初重建。東坡為題梁曰:「上祝天子萬年,永作神主;斂時五福,敷錫庶民。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新興寺 在綿普都。宋元祐六年建,明洪武間重修。

山泉寺 在濛。請幫助識別此字。對河十里。宋崇寧三年建,明洪武間重修。

西峰寺 在瀧夏都。宋大觀三年建,明洪武間重修。

九峰寺 在賢相都。宋乾道五年建,明洪武間重修。

石門寺 在賢相都。宋乾道五年建,明洪武間重修。

南善寺 在上車都。宋嘉定四年建,明洪武間重修。

雲石寺 在龍塘都,宋嘉定六年建,明洪武間重修。

白佛寺 在玉田都

象山寺 在甘竹都

大峒寺 在仁務都

佛陀寺 在玉田都

建峰寺 在上禮都

普濟寺 在瀧夏都

延壽寺 在太平都

覺會寺 在親賢一都

平山寺 在親、賢二都。

聖福寺 二,一在藤村,一在廠頭村,俱布恩都。福壽堂 在布恩下都,宋乾道四年建。

《萬一堂 》在河西,改為「社學。」

長樂院   、善化院 俱在長桂都。

九子院 在鳳沖都

禪定院 在鳳田都

芙蓉庵 在府城西五里芙蓉山。《舊志》「有石室、玉井泉、煉丹池,為漢道士康容之所。」

「仁壽庵   。」 《靜室庵   》。《龍華庵》。

接龍庵 俱在北門外

會龍庵 舊名《迴龍》。

皇清韶鎮張瑋重建。知府馬元、通判池鳳翼、知縣周

韓瑞重修。內有書院。韶鎮林本直、知府劉世豸、通判池鳳翼、知縣周韓瑞建。

聖果庵   、祝聖庵 俱在河西。

寶林庵 新建,蒞俗都。

法華庵 在洪義都

西雲庵 在平夏一都

延壽庵 在布恩上都

福田庵 在布恩下都

清寧庵   、曹角庵   、清華庵 俱在賢、相二都。

紫薇巖庵 明崇禎九年,南韶道蕭丁泰「重建。」 「太平庵   」 、「觀音庵   」 、普化庵 俱在甘竹都。

青雲庵 在韶社都

碧雲庵 新建

月梅庵 在大林都

淨土庵 :在關帝廟右。康熙十一年,郡守馬元從、司獄周維邦請建。

準提庵 在東嶽廟右,推官李伸建。

真武堂 在河西

「真武閣 」 「在平圃街。」

觀音閣 在北門外

元妙觀 在城南隅。宋祥符間,郡守王為寶建於府治東,額曰「天慶。」 元樞密院海刺復重新之,因改今名。明宣德己卯,藩憲以其地改營淮王府治,遷葛仙臺舊址,今觀是也。弘治戊午,知府錢鏞重修,有記。

樂昌縣

眾善寺 在城北,宋紹興間建,明洪武間重修,為僧會司。

鳳林寺 在河南都。宋元符三年,僧紹銘建。明永樂八年重修。

興門寺 在縣北上叢鄉。宋嘉定三年,僧如林

建,明永樂十一年重修。寺有紫簫洞。

寶林寺 辛田都。宋嘉祐三年,僧圓祐建。明成化十五年重修,余襄公有記。

興寧寺 安口都。宋隆興間建,明永樂間修。崇福寺 在榮村都。宋紹興間建,明洪武間修。西石巖寺 即仙人石室也,余襄公有記。臨瀧寺 在羅家渡,有韓愈詩。

龜峰寺 在縣南,抱縣治學宮,為一邑關鍵。古竹院寺 橫截武水,

《迴龍庵 》《關鎖水口》。

明福觀 「原道會司。」

仁化縣

金鳳寺 在城東隅。明洪武年,創立「僧會司。正統八年,僧會悟昇重修。」

西峰寺 在城南二十里,宋時建。

皈依寺 在縣西二十里,明洪武初建。

《丹霞別傳》:「寺 在縣南十七里,明末虔撫鄧州李永茂隱居於此。其弟祠部克茂以施武林僧澹歸,於康熙元年闢為叢林。中有長老峰、海螺巖、龍王閣、紫玉臺、雪巖、舵盤巖、鱗巖、龍尾石諸勝,別有《丹霞》諸集及名卿文人紀遊詩。」

錦石巖寺

西蔭寺 在縣東。宋紹聖間建,明正德間修。大雲寺 在縣西五十里。唐咸通初,惠懿禪師駐錫,始創。明知府符錫有詩。

厚山寺 在縣北七十里。宋淳熙間建,僧廣信修。

遊僊寺 在縣北七十里。按《縣志》,「梁大通間創。」 東江寺 在縣北八十里。

臨江寺 在縣北八十里。梁大通間創,余襄公有《記》。

《界江西靈寺 》在蓼灣。

「龍涎庵 」 在城東,隔河。

白雲庵 在扶溪白石嶺,即永鳳庵。

大士庵 在城西北

僊人庵 在縣東五十里,接南雄界,有仙人足跡。明嘉靖間創。

天臺庵 在縣東北七十里,一名「山角塘。」 明萬曆間重修。

朝陽庵 在縣西北九十里,即泥蕪。明隆慶六年建。

黃竹庵 在萬山中。峰巒奮迅,林木蓊翳,未立縣先有之。

雲臺庵 在縣東北九十里。主簿劉璿施建,有《遊人詩》。

總持閣 在北關外

準提閣 在南關外

乳源縣

雲門寺 在雲門山。五代時,文偃大師創。南漢賜名曰「大覺禪寺。」 建中間,僧紹資重修。明洪武中僧了偈、成化五年僧法浩俱重修。

雙峰寺 在雙峰山。五代時,竟欽禪師創。宋賜額曰「雙峰寺。」 元祐二年僧果誠、明洪武初僧了偈、成化五年僧祖峴,俱重建。僉事顧應祥有詩。東華寺 在白竹東坪。小釋迦仰山禪師道場,山形五馬歸朝。

大悲寺 ,在遼水鄉,遇朔朢鵲無數翔集而散。古臺寺 ,在武陽。

金船寺 ,在遼水鄉,與水浮沈,人咸異之。登雲寺 ,在縣東半里。

合龍寺 在縣西四十里,宋建。明洪武初重修。真武閣 在洲頭街下。明萬曆間,知縣趙佑卿建。

觀音堂 在縣西半里,明萬曆十一年,知縣趙佑卿建。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裘秉鈁重修。

元妙觀 舊名「崇寧觀」 ,明洪武初創,成化十一年,道士彭希鳳重修。

東嶽觀 在縣東北嶺上。明萬曆十一年,知縣趙佑卿建。

翁源縣

翁山寺 舊在翁山。明洪武初遷入北城。嘉靖間重修,凡慶賀習儀在焉。邑人黃器先有記。龍林寺 距縣北三十里,明成化間,僧真員修。太平寺 距縣西北二十里新塘鋪。巖石嵯峨,宮宇華煥,為士人遊賞之所。元元統間創。明弘治間僧真廣重修。僉事袁慶祥、劉穩,通判符錫,邑人黃器先、知縣朱景運俱有詩。

龍安寺 距縣東八十里,土名「白坑」 ,古有龍池。秀峰寺 距縣北三十里,宋時創,明正德間修。寶慶寺 距縣十里長安鄉,宋寶曆間永禪師

「開創」 ,寶慶間重修,因名。明洪武間重修。

迴龍寺 距縣東八里長安鄉。舊為馬岡庵。元延祐間,閩越王之子白馬王修煉於此。弘治間,僧泰廣徙建於迴龍岡,因改今名。

九僊寺 距縣東八十里。明天順間,僧惠善重修。

水月寺 距縣北三十里,元創,明嘉靖年修。雲巖寺 在崑山鋪青雲巖畔,下有澄潭。燕巖寺 距縣東一百三十里,明嘉靖間重修。寶豐寺 距縣東六十里,明嘉靖間重修。九龍寺 距縣一百里,明弘治間建,嘉靖間重修。

小金山寺 在南浦鋪,邑人黃器先有詩。「稔豐寺 」 ,在藤村鋪。

《興教寺 》,在陳磜鋪。《青龍寺 》,在南塘鋪。

觀音寺 在芙蓉鋪

「小南華寺  」 、「金蓮寺 」 ,俱在《茶園鋪》。

長嶺寺 在南浦鋪

石林寺 在李村鋪

東嶽寺 在崑山鋪

天寶寺 在周陂鋪

蓮舍寺 在上莊鋪

民安寺 在陳磜鋪湧泉庵 ,距縣三里許。泉出山下水涯之西,清澈映人,夏冷冬溫。知縣彭宗旺有詩。

寶峰庵 :距縣一百里。僧如囑建。

《東雲庵 》在茶園鋪,僧如順建。

《西雲庵 》在茶園鋪。俗傳古有八仙見此,僧性經建。

迴龍庵 在茶潭鋪。明隆慶間,山主楊元禮修。帽峰庵 在貴塘鋪。

耽石院 在長安鄉。高山絕頂,巨石如屏,泉自石中湧出。唐大中三年,有名僧耽玩於此建寺,因名「耽石院。」 余襄公常讀書於此,有記。院有餘襄公祠,明洪武初燬,成化間重建。

書堂院 在三合渡,晚唐邵謁讀書處。宋遷上流,落鐘潭。明萬曆間,遷今處,建剎。邑人黃器先有記。

太平莊院 在崑山鋪,邑人林玨有詩。

東華院 距縣一百一十里。明天順年建,嘉靖年修。

翁山莊院 在龍僊鋪

翁山院 在英村鋪

《觀音堂 》二:一在翁山寺右,舊城西社學,明隆慶間建;一在三華鎮。

楓林禪室 在龍頭鋪,明隆慶四年建。環寺皆山,後嶺獨聳,溪流前繞,隔絕人境。知縣朱景運有詩。

英德縣

天星寺 ,在浛光。金華寺  、鷲水寺 ,俱在背村。

寶慶禪寺 即「龍興寺。」

《鎮洭寺 》,在浛洭古治南。《興和寺 》,在東鄉七十里。

「清風寺 」 古寺,流傳甚遠。明萬曆年間,有僧紹真,習靜於山巖。晚年靜工專篤,塵氛不染,多所證入。

金錢寺 在石灰埠

雙林寺 在縣西五十里。

清善寺 在大陂

靈山寺 在石蓮江川《龍》。

海門寺 在清泉都

高陂寺 在甘棠下都

迴龍寺 在鶴子山

觀音寺 在德岡都

報恩寺 在《甘棠下》都。

福慶寺 在黃花村

金雞寺  、蓮塘寺 俱在「象岡都。」

大成寺 在面前塘

蓮華寺 距雙林五里許。

鎮清寺 在清溪司三灣亭下。

常豐寺 在塔橋東

神龕寺 、大華寺 俱在仁義都。

金園寺 、高峰寺 俱在黃塘都。

東華寺 ,在小江半山中,峰頭有皋石平臺,鋪氈細草,父老相傳,「有仙奕棋於此。」

西華寺 ,在中隅鄉水頭峒,闢自唐雲門,嗣大容諲禪師,世久圯毀。明崇禎甲戌,雪山禪師諱通碧,同法弟雪坡來自南嶽,大創梵剎,形勝與南華並。所創正佛殿、千佛樓、禪堂、靜室、廚、寢門。

亭,莊嚴幽雅,開壇說法,弟子雲集,宗風大行。明珠寺 在石頸鎮。

清禪寺  、萬寶寺 ,俱在「魚子灣。」

開元寺 ,在浛光。明化寺 ,在縣西賓賢坊。有僧會司,創始未詳。明洪武二十四年,僧會袁嗣淵重建。

聖壽寺 一名南山寺。邑人石汝礪《水車記》云:「寺始於梁大通五年,復興於唐龍翔二年。宋元豐七年,奉旨重修。元末兵燬,明洪武間重修。天順七年,知縣杜宥重修」 ,年久傾圯。嘉靖十九年,郡守符錫因士民之請,創建殿宇、鐘樓、山門,並刻唐人元傑《洞谷記》於石壁之上。

雲山寺 在縣南十里竹逕都。元至元二年,僧繼嵩創。明洪武間重修,頗幽勝。成化迄今,寺僧相繼修。

潮水庵 在清溪司,庵後有泉出石壁,每日三潮,故名。湛甘泉有詩。

天竹寺 在下隅之僻地,名「蒲竹山。」

祈水寺 枕山帶河,佳木森蔭。昔人每遇久暘告虔,禱雨於此,故名「祈水。」

太平庵 在潮水庵之西。

潛龍巖庵 :在中隅鄉。廟前有潭。相傳金鴨時浮水面,故地名「鴨公潭。」

觀音堂 ,在縣龍到頭,降勢菩薩堂居其上,香火最靈。邑人星災疾痛,叩之即應。男婦連袂拜禱無虛日。住庵僧往來靡定,歲月輒更,蓋眾心難厭,其掉臂易易也。明萬曆丙辰,獨鏡空居之。授記於月空,受戒於西山,卓然參求禪定。又建藥師靜室於堂後,為跏坐虛寂之區。住庵經三十餘年,自置田租百石,以充供奉,其志行敻絕不凡,戒律精嚴無間雲。蓮塘居士劉澤大撰其《新建藥師堂》,邑人鄧允燧有《碑記》

觀音閣 二一在明化寺;一在關帝祠後。定光室 在涵暉書院右,有石室,祀定光佛。準提庵 二一在巡道劉公祠後,明崇禎十二年知縣吳永澄建。一在西山鄧園內,賓日軒後。蓬萊庵 在浛光。翠華庵 在下隅鄉,山半兩峰並峙,舊名「丫山寺。」

《塘窩庵 》「前峰聳翠,後水清流。」

西來庵 去縣八里,林木蔭翳,叢篁交翠。舊為禪院,能容千眾。

真武行宮 在聖壽寺左,面臨湞流。《江山一覽》:「元天宮 在帽峰山頂,古松挺秀,三面繞圍,望之如畫圖。」

三元宮 在龍山中峰。明崇禎十年丁丑,邑人知縣鄧允燧以《夢兆》捐資創首,通邑紳衿助建。知縣吳永澄佐以清俸,仍為伐石紀其事。每逢節序聖誕,士女焚祈者往來不絕,此山增一名勝焉。前有準提閣僧如惠募建。

「曹主」 行宮 :在通遠橋興賢坊,因亂傾圮。康熙壬子年冬,知縣張斗捐俸修復。

真武觀 在縣西南二里。舊三皇廟改建,今址見在。

隆興觀 ,在浛光。文峰塔 在南山對岸,凡九層。明天啟甲子,邑人鄧允燧等創首募助,通邑士夫同建。知縣江中龍申允。其下,即「中龍生祠。」 後棟文昌像,前棟「知仁領略亭」 ,臨水吳永澄有詩。

韶州府驛遞考        府志

[編輯]

本府。曲江縣附郭。

芙蓉驛 宋景祐間,建湞陽館於相江門外。明洪武間,改為芙蓉驛。弘治中,同知韓銑遷津頭廟下。嘉靖間,知府周敘重建。

皇清順治十二年,遷入「風度樓東。」

平圃驛 在城北九十里,明洪武十六年開設。上至南雄府凌江驛一百八十里。今裁併芙蓉驛。

《濛》。請幫助識別此字。驛 在城南七十里。明洪武十七年開設,下至清溪六十里。

皇清順治十三年,奉裁歸併「芙蓉驛。」

府門總鋪 新安鋪 俱在洪義都。

低溪鋪  、黃金鋪 俱在瀧夏都。

甘村鋪 在親賢都

新沖鋪 在古羊鋪

甘棠鋪   ,韶石鋪   ,古平鋪。

蘇渡鋪   、望韶鋪   、曲澗鋪 ,俱在。

上禮都

嶺田鋪    總鋪 俱在上禮都,通南雄界。

水東鋪   、湧泉鋪   、永安鋪。

石角鋪   ,新田鋪   ,永樂鋪。

鵝鼻鋪   、平岡鋪   、烏石鋪。

《濛》。請幫助識別此字。鋪 俱在。請幫助識別此字。溪都陽山鋪 在陽山村,通乳源界。

萬人鋪 在靖村,通樂昌界。

社溪鋪 在社溪村。通翁源界。

按《通志》:「韶州府屬曲江、樂昌、仁化、翁源、英德、乳源六縣解府及留縣,並發各驛巡司支應銀六千兩九錢二分四釐八毫。」 又樂昌、翁源二縣幇助曲江縣河泊所驛傳蜑戶船價銀一十六兩三錢七分二釐九毫。又曲江、英德二縣,原議增芙蓉、湞陽二驛添雇夫馬銀八十八兩六分五釐七毫,遇閏加銀八兩九錢五釐九毫。韶州府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五千零八十三兩一錢六分零四毫。又奉文復回芙蓉、湞陽、清溪各驛衝繁節裁銀一千零二十二兩二錢零三釐,共銀六千一百零五兩三錢六分三釐四毫,遇閏加銀八兩九錢零五釐九毫。

曲江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二千五百三十二兩四錢九分二釐八毫。又奉文復回《芙蓉驛》節裁銀一百六十六兩四錢七分,共銀二千六百九十八兩九錢六分二釐八毫,遇閏加銀五兩二錢三分二釐八毫。

《樂昌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存銀一百四十二兩。

仁化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存銀二百八十一兩零二分四釐六毫。

乳源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存銀一百九十七兩七錢六分零二毫。

翁源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存銀六百五十兩零九錢五分一釐五毫。

英德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存銀一千二百七十八兩九錢三分一釐三毫。又奉文留復湞陽、清溪二驛,節裁銀八百五十五兩七錢三分三釐,歸還驛遞支應,共銀二千一百三十四兩六錢六分四釐三毫。遇閏加銀三兩六錢七分三釐一毫。

樂昌縣

正心鋪 在縣南門

崇福鋪 在榮村都

綿普鋪 在曲江縣長桂都界。

仁化縣

縣前鋪 在縣西

石母鋪 在縣南十里

乳源縣

縣前鋪   、墟頭鋪   、大塘鋪。

馬渡鋪   龍溪公館  、均豐公館、白牛坪公館 、梅花公館  、武陽公館明萬曆三十六年,李巡按出境,開宜章路,「縣西四十里至龍溪,又三十里至均豐,三十里至白牛坪,又四十里至梅花,十五里至武陽。自武陽十五里出宜章縣境,縣以東鋪兵有工食。其西北公館俱知縣吳邦俊給價,鄉耆所建,僅令地方守之。」

翁源縣

縣前總鋪  ,江鎮鋪   ,梅花鋪。

雞籠鋪   梅村公館  、雞籠公館、六里官亭  、南華公館。

英德縣

湞陽驛 在境內

清溪驛 在府城南一百三十里。順治十三年,奉裁,歸併湞陽驛。

縣前鋪 在縣頭門外

腰塘鋪   ,大培鋪   ,塔橋鋪。

鍾家鋪   ,牛渡鋪   ,蘆荻鋪。

高橋鋪 以上俱在嚴政上都,扺曲江縣界,往府大路。

白蕉鋪   ,子貢鋪   ,洸口鋪。

槁洲鋪   ,塘角鋪   ,黎洞鋪。

白花鋪   風門鋪 以上俱在懷義都,下通「清遠界。」

赤珠鋪   ,大坑鋪   ,大鎮鋪。

溪頭鋪 以上俱在縣東,直扺翁源。

長逕鋪   ,淘江鋪   ,燕石鋪。

潭嵐鋪 以上俱在縣西北,直抵連州陽山界。湞陽驛,舊額編驛站。明萬曆間,本驛每月支應銀一百兩零。天啟二年奉裁外,每月存留支應。

額銀九十一兩七錢零六釐,週年共銀一千一百零四錢七分二釐零。崇禎三年又奉文裁剩,每月尚存支應額銀五十五兩三錢五分,週歲共銀六百六十四兩二錢。

本驛養膳,夫馬無俱,臨時雇倩答應。

本驛舊額小船十隻。明萬曆四十二年,裁去五隻。至崇禎二年,又奉裁去一隻,實存小船四隻。每隻看守船夫一名。

本驛額設水手十名。明崇禎三年,奉文裁四名,實存六名。

走遞夫四名。奉裁二名,現存二名。

跟官二名,馬頭二名,夫頭一名。走報一名,守監夫一名,買辦夫一名。廚子二名,近裁一名。《鈔關造冊》一名。

以上每名月領工食銀五錢,月小扣除。明崇禎三年奉文十裁,三至五年內復照給。

站船二隻,夫四名。奉文停造。

快船二隻,夫二名,奉文停造。

「中馬八匹,夫一名,今在民馬。」 答應。

小船五隻,夫五名,現在差用。

《募夫》五十四名。除陸續革外,現存三十二名在驛差用。

額派湞陽驛支應夫馬廩糧銀九百零四兩一錢一分一釐二毫五絲。明崇禎九年奉文割撥長寧縣徵解銀八百九十兩零九錢四分八釐三毫五絲。

清溪驛 ,額編驛站銀一千一百一十兩零八錢五分。明天啟六年,加增銀九十六兩,係芙蓉、湞陽二驛移給,共額銀一千二百零六兩八錢五分。崇禎二年,議裁去銀三百六十二兩零五分五釐,存留七該銀八百四十四兩七錢九分五釐。內除支給篷纜工食、紙劄等項,共銀一百零一兩五錢一分五釐二毫,又裁扣工食等項充餉銀八十九兩二錢八分四釐八毫,尚存驛支應銀六百五十三兩九錢九分五釐。

本驛養膳,夫馬無俱,臨時雇倩答應。

本驛舊額小船十隻。明萬曆四十二年,裁去五隻;崇禎二年,奉文又裁一隻,存船四隻。

募夫舊額三十三名,奉文裁減八名,存夫二十五名。

槽馬八匹,陸續倒死,未蒙議復,俱在民馬答應。小船五隻,現在答應。

《募夫》三十三名,現在答應。

一項解府支給清溪驛支應夫馬廩糧銀七百四十六兩六錢七分一釐八毫。明崇禎九年內,除撥「長寧」 銀一十兩零八錢七分一釐五毫四絲。

一項續議派徵解府支給驛傳銀五百四十兩零二錢八分九釐二毫。明崇禎九年內,除撥「長寧」 銀七兩八錢六分六釐六毫一絲。

一項奉文新增湞、清二驛官夫馬,有閏銀四十八兩四錢七分一釐六毫,無閏銀四十四兩七錢四分二釐八毫六絲八忽。

一項額派驛傳留府充餉銀二百六十五兩零七分二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