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2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二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十七卷目錄
惠州府部彙考三
惠州府城池考
惠州府關梁考
惠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二十七卷
惠州府部彙考三
[編輯]惠州府城池考 通志
[編輯]本府。〈歸善縣附郭。〉
惠州府城池 ,宋、元舊築甚隘。明洪武三年,知府萬迪率千戶朱永拓之,高一丈八尺,週圍一千二百五十五丈。為七門:曰惠陽,曰合江,曰東昇,曰西湖,曰朝京,曰橫岡,曰會源。上為敵樓。嘉靖十七年,颶風傾圮雉堞。二十年,知府李𤣱重修。三十五年,知府姚良弼、通判吳晉增築之。軍城自水門起,至小西門都督坊止,長三百八丈五尺。民城自本坊起至武安坊止,長三百五十七丈九尺。各增高三尺。
皇清順治八年重修。
歸善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四年,庠生劉確、鄉民黎俸等,請建「東平民城」 防守地方。萬曆三年城成。六年,知縣林民止遷縣,遂為官城,高一丈六尺,週圍闊一千五十丈,雉堞一千五百六十五。為門四:東曰輔陽,南曰龍興,西曰通海,北曰娛江。關二,便門二,窩鋪九。龍興舊曰「兆禎」 ,當縣庠之衝。萬曆二十四年,知府程有守、知縣鄧鑣移改於少東。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武藎重修。
平海守禦千戶所城 在歸善縣內外管海濱,明洪武二十七年始建。週圍五百二十丈,雉堞八百七十一。城闢四門,門上有敵樓、角樓四,窩鋪七,環城有池。
外州縣
博羅縣城池 ,故無城,環治僅土牆,簡陋甚。明成化二十三年,按察使陶魯始建城。弘治九年,僉事王相復即城西闢地二百五十步,為今城,因「榕溪為池。城高一丈七尺,週圍七百丈有奇,門五,各有敵樓、窩鋪一十六。」 嘉靖四十二年,知縣胡郁增高四尺。萬曆八年,知縣張守為重修。二十二年,知縣鄧以誥大修之。
皇清康熙六年六月,知縣胡大定修復南門。十年、《八》
月,知縣楊碩捐俸修「大東門城樓窩鋪。」
長寧縣城池 在君子嶂下。明隆慶三年,立縣治鴻鴈洲,尚未有城。萬曆改元,知縣陳立中乃即今所,控其要害而城之,週四百八十丈,高二丈有奇,厚稱之。為門三,各建樓。北臨山,有樓無門。
永安縣城池 ,明隆慶四年,以陽江縣主簿林天賜署縣,築城,五年而城成。周六百四十丈,高二丈,雉堞一千三百一十七,門四,上各建樓。水關二,北為上關,西南為下關。黃花溝水入上關注城中,從下關出城外。
海豐縣城池 ,舊惟土城,在今城外東一里。元至正末廢。明洪武二十七年,備倭都指揮花茂始議「建城高一丈五尺,周圍三百九十丈六尺,雉堞七百八十一,門四,各有敵樓。正德十五年,千戶李綱修四門及西北城樓,尋圮。嘉靖十年,知縣陳一善重建。三十七年,倭警,知縣張濟時加築三尺女牆,高五尺,塞北門以便防守,外復築土牆七尺。萬曆十二年,知縣陳汝鳳築偃月城,加以女牆,為樓五,為門八。其池深廣一丈,歲久湮塞。正德五年,重濬之。嘉靖中,知縣張濟時復濬之,廣二丈,深七尺,障東北隅溝水瀦之。」 碣石衛城 ,在海豐縣東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建,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一百二十丈,雉堞二千二百六十二,敵樓四。樓下闢門池,深一丈,廣一丈二尺。捷勝守禦千戶所城 ,在海豐縣南八十里,明洪武二十八年築,高一丈,厚一丈五尺,周圍四百七十二丈,雉堞九百四十,敵樓四。樓下闢門池,深一丈,廣八尺。
皇清康熙八年春,碣石鎮城成。
甲子門守禦千戶所城 在海豐縣東二百五十里。明洪武間,千戶盛玉築,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周圍五百九十丈,雉堞一千一百八十,敵樓四。樓下闢門池,深一丈,廣八尺。
龍川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一年,守禦千戶李
賢始建古循州,原有城,歷代興廢不常。至是,都指揮花茂請立守禦千戶所,而賢至,始築之。弘治元年,按察使陶魯修築今城,高一丈八尺,周圍七百二丈三尺,雉堞九百八十四門,上有敵樓,外有月城。正德三年,知縣傅鼎、千戶吳德潤分砌月城及四門。嘉靖四十四年,寇亂,兵備副使王化闢北門以便北之避寇者。萬曆六年,參議李盛春增高城垣三尺,擴馬路八尺,其池深八尺,廣如之。萬曆中,知縣林庭植復濬之。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彭峻齡捐修城樓三座,整砌周
圍雉堞
長樂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年,知縣陳堅始築城,周圍六百三十四丈,高二丈,闢四門,門各有樓。嘉靖元年,僉事施儒以城隘,闢其南,廣四百二十五丈。三十一年,僉事尤瑛大修築,增敵樓二十九座,四門各易以磚,池深七尺,廣二丈。」 興寧縣城池 ,「明成化三年,知縣秦宏始建城,高一丈八尺有奇,周圍六百二十六丈」 有奇。闢四門,門有敵樓,東曰「平遠」 ,南曰「迎熏」 ,西曰「阜民」 ,北曰「拱辰。」 門內有兵馬司,跨壕為梁。嘉靖四十年,寇亂,知縣陳其箴增修城垣,加建重門,其池深七尺,廣二丈。
連平州城池 在府治東北四百里。明崇禎六年,平九連山寇,總制熊文燦、巡按錢士廉題割河源、和平、長寧及翁源四邑地立州,轄河源、和平二縣。司理吳希哲督永安知縣牟應綬、長寧知縣陳國禎營繕,經始於崇禎六年十月,踰年冬告成。周圍六百三十五丈,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六尺,雉堞一千一百五十有九,門四:東曰「鎮連」 ,西曰「鎮英」 ,南曰「玉驄」 ,北曰「彩鳳。」 每門加甕。城橫十九丈,高二丈一尺。旁開兩門,一雖設常關,上各建樓。締造之初,規畫井然,昔為蛇豕竄伏之窟。啟闢後,屹然一巍鎮矣。
河源縣城池 ,齊、宋俱據桂榦為城,而枝布為三郭環之,素稱佳麗。元末,城陷於寇,因廢。明初,乃即中下二郭間,濱江為城。隆慶五年,民遭水患,兵憲王化從民議,建復古城,卜依桂山向東北,邑焉。知縣林大黼奉檄鳩工,築北城垣。亡何遷去。萬曆六年,知縣曾守愚循舊基築城,廣七百丈,為門四,俱有樓。南門不利,加中東門,移南樓於上。萬曆十年,民遭水患,視隆慶五年尤甚。知縣湯民仰始與民遷居,然水患雖平,城失其險。萬曆甲午,邑人參政李燾請制府陳蕖捐軍餉二百金,就下埠築基畜水,城賴以固。
和平縣城池 :明正德十四年,南贛都御史王守仁檄惠州同知莫相建城高一丈八尺,周圍四百五十丈,雉堞九百九十二,門三:東曰迎流,西曰通津,南曰南熏,各有敵樓。北負高嶺,無門,建樓曰「拱極。」 嘉靖三十七年,督捕通判洪章因民避賊,城居湫隘,拓城垣四百餘丈,雉堞三百有餘,開躍龍、永和二門,敵樓二座。萬曆元年,知縣陳文彬易新舊城樓以磚,極其完固,池深七尺。嘉靖十三年,知縣梁鼒復侵地,益濬之。
惠州府關梁考 縣志
[編輯]本府。〈歸善縣附郭。〉
東關 在城東
西關 在城西
南關 在城南
寧濟橋 在府城北一里接官亭下。嘉靖二十五年,郡守吳至建。
合江渡 在門外
山角渡 在梁化水
平山渡 在驛前。〈以上三渡屬官。〉
橫江渡 在南關
河南渡 、黃湖渡 、鹿頸渡 ,俱在上下淮。
源塘渡 赤坎渡 俱在東都里。
葉屋渡 、孫屋渡 、永平渡 俱在外水。
《天罡渡 》《蓬亭渡 ,俱在馴雉》。〈以上十二渡屬民。〉博羅縣:
保寧橋 在縣西長壽觀前,跨榕溪。宋德祐元年,知縣黃保「始伐石為之。高一丈二尺,長十丈,廣一丈。明景泰七年,同知蘇潤、知縣魏顯、令潘義、何正募建,下開二道。」
興仁橋 在北門外。元至元丙子,監縣羅里敬甫壘石架木,長六丈,廣八尺,尋廢。明正統八年,知縣趙澧洎邑人國子學正李亨募建,盡甃以石,下有二孔,久圮,行者病焉。萬曆癸巳,知縣鄧以誥鑿山石新之。高一丈八尺,長六丈,廣一丈。
二尺五寸
迎驂橋 在北門,長二百步,石搆。
蚺蛇橋 在長平沙岡,跨蚺蛇塘,長二十丈。鄉人以木為之。
黃塘橋 在羅仙陳湖水。壘石架木,鄉人為之。順豐橋 在縣西五里。元至元丙子,監縣羅里敬甫伐木為之,長八丈,廣九尺。今廢為渡。相思橋 在縣北十里。宋丞相留正與省元張宋卿讀書羅浮,往來苦涉,作橋以渡。後為相,鄉人因名之。今廢為「渡」 ,訛為「相恩橋。」
寧濟橋 在江東學湖。隄潰,里人曾舜漁捐《貲甃》石為橋。
白沙堆橋 由江東至此凡九處。萬曆二十七年,嶺東道徐時進以石為之。橋夫二名,歲支工食銀六兩。
石灣、沙尾、橫水渡 自縣前沙頭至此,凡一十三處。羅豫章倅邑時所設。歲收渡餉,以贍釣鰲書院之來學者。載米一十八石,附仙福一圖,門人盍,以廣戶下,後為豪右所奪。嘉靖十九年,生員徐邦仕、鄉人黎昂等奏奉勘合。府縣勘明,自縣前沙頭灣、沙尾、大蓬、瀝禮村、西湖、黃家山、綠蘭等處盡復焉。歲收渡餉,以祀豫章。《仙福》一圖,里長主之。萬曆間,邑諸生欲奪歸學,贍貧士,當事者謂豫章之祀不可廢,仍還里長,使仙福諸生供豫章祀事。
合江門渡 :渡夫二名,工食銀一十一兩;白沙堆渡 ,渡夫二名,工食銀一十一兩;順豐渡 :渡夫二名,工食銀四兩。
里陂水渡 :渡夫一名,工食銀二兩二錢。榕溪渡 、相思渡 、石叉渡。
源頭峰渡 ,蜆殼岡渡 ,東林寺渡,「蜆岡渡 ,蘇村渡 ,肩頭埔渡,元岡渡 ,神湖渡 ,黃塘橋渡,山溪渡 ,葉公橋渡 ,莫村渡。」
凌湖渡 、金溪渡 、屈屋瀝渡、沙河渡 ,以上各渡,渡夫各一名。每名工食銀一兩九錢。
長寧縣關梁無考
永安縣
解沙徑隘 在琴江都上鎮表田。
芙蓉徑隘 在琴江都上鎮,通河源。
象鼻徑隘 在琴江都《四圖》。
《火戴》徑隘 在琴江都,地名「秋溪。」
逃軍嶂隘 。中溪嶂隘 。大徑隘。
下徑隘 青草湖隘 。公坑隘。
橫排隘 俱在琴江都
雙頭渡
海豐縣
安集關 在東門外
雄鎮關 在龍津橋頭。有「溪東雄鎮」 四字。保民關 ,在西門外。
悅物關 在永濟橋頭
《齊物關 》,在徑口。
謝道山關 崇禎二年建塔基於此。堪輿家謂「鹿境為儒學之前,文峰未秀,尤宜亟建。」
甲子關
東門橋 在縣東門外
西門橋 :在西門外,名「永濟。」
北門橋 在水巷口
龍津橋 在縣東一里。明天順七年,知縣胡廣修。萬曆四十四年丙辰,橋燬,邑人姚恭、鄭照、吳志高架木以渡。崇禎十一年戊寅,復燬,知縣李炫重造。
赤岸橋 在縣東十里。明嘉靖中,水衝圮後,設渡上流。
羅山橋 在縣東二十里。本邑揮使劉國勳建。長鋪橋 在縣東五十里。嘉靖三十五年訓導林鳳儀《重甃》。
從正橋 在縣東五十里。架木以渡,舊名「歪橋。」 里人劉國勳易石建焉。碑之而為之銘曰:「不正從正,法留長流;公行大道,億萬千秋。」
迎仙橋 在縣東八十里。
蛟溪橋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萬曆三十五年,舉人章美同鄉耆廖義、孫大美重修。
涌口橋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正德中,邑人王宗武建。
大陂橋 在縣東二百里。邑人林亞忠建。黃坭橋 在縣西五里先圮,崇禎十一年,邑人貢生吳昌祚重甃。
小液橋 在縣西二十里。宋紹興四年,知縣陳震建。
大液橋 在縣西三十里,知縣葉維榮建。眾水之衝,其功難就。今存其《疏》。
北鬱橋 一名雷公田橋。在縣西南二十里。邑人陳燕樓甃架,改名「萬年。」
山門橋 在縣東百里,路通碣石,里人劉國勳建。
仙人橋 ,在石橋場,計三百六十五間。創建已,逸其人。兩岸皆水,而橋獨居海中。世傳有讖云:「石橋場,臥水窟,五百年來狀元出。」
永安橋 在縣東北十里。嘉靖三十四年,訓導林鳳儀建。
梨木橋 在縣東北一十里。嘉靖三十四年,訓導林鳳儀甃架。
赤岸渡 在縣東十里。正德十二年建。
沙塘渡 在縣東七十五里。
南沙渡 在縣東百里,通碣石渡,甚闊。
石帆渡 在縣東二百一十里。
龍川縣
魁龍橋 在邑東一里。宋咸淳中,州守創,後廢。弘治間,邑人溫良復建。今廢。
龍津橋 去縣五里。宋州守宋詡創,屢潰。嘉靖二十七年,鄉官黃宸捐貲,同邑人劉相一率眾鑿石砌之,稱「便。」
東寧橋 一名「嶅津」 ,去邑五里,州守宋詡創。「西安橋 」 在城西二里。宋端平州守宋詡創。嘉靖乙酉,嶺東僉事施儒重修。
東橋 在縣東
北平橋 在城北二里。宋州守宋詡創。
白雲橋 在縣東
興賢橋 古州學前。舊《志》築湖建學,因建橋雲。西橋 在縣西。
杜子前橋 在城北。嘉靖十七年,鄉官何儆率眾造。
東新橋 城東門外。渡東埧之民,今廢。
佛子前橋 在老龍沙坵尾。成化四年,知縣秦宣修。
鐵場坑口橋 在老龍
嘉禾橋 俗誤雲「寡婆橋。」 在老龍之上,《江鐫》雲。明天順鄉民葉敬道建。
勝陽橋 即下板橋,邑東五十里。
周公橋 即上板橋。《傳》雲「鄉人周姓者建,廢壞」 ,今建未成。
大板橋 在通衢驛東二里。
梅村渡 在獅子石,迎送多止此。知縣林廷植建亭於石,乃古天寧寺之前,匾曰「思主亭。」 東山渡 嘉靖初置,今移於窯頭水。
南山渡 在驛前
東門渡 嘉靖十七年置,今廢。
龍川渡 在遞運所前
老龍渡 在邑東二十里,寧仁都,民私置。沐浴渡 在縣東。
大板橋渡 去通衢驛二里。
長樂縣
丹竹隘 桔洞隘 中溪隘。
「銀坑 。」 「古樓坪 」 《榕樹》:
《平塘 。大莂 》。《芙蓉徑》。《解紗徑 》。《象鼻徑 》。「《董源車》塘。」 「秋溪。」 《火戴徑》。
壕橋 城四門皆有。僉事施儒創以木,今架石。「肅清橋 」 ,在兵備道前,久廢。
太平街石橋
《南郭石橋 》「邑人張倪造。」
萬元橋 在南廂。舊名新河橋,今猶呼之。萬曆己丑,知縣施六卿督民重修,覆以亭,因名「萬元。」 崇禎元年夏,洪水衝廢居民,嚴金達以木架,亦便往來。後居民魏維縉募眾砌以石。
赤陂橋 在縣東二里。嘉靖乙卯,知縣李德用建。開水道二所,以巨石砌之。舊有「閩廣周道坊」 ,久廢。
烏陂橋 在縣東三里。萬曆十年,鄉民市石修砌。
皇清順治十八年,諸生曾應亨倡眾重修。
龍頸石橋 在縣東北一里。
龍塘橋 在縣東北二里。嘉靖十九年,邑諸生黃堂買磚砌造。
董源橋 在縣西六里。嘉靖三十七年,知縣李德用建。萬曆二十七年,知縣張大光修,各有《記》。崇禎九年,知縣張藎臣重修。
大亨洞橋 在縣西十五里。邑諸生顏昌祚募眾重建。
天虹石橋 在縣西二十四里。
長清橋 在縣西二十七里黃土嶺之麓。邑諸生李培於崇禎五年捐貲為倡,募眾建造,以石黃砂。石橋 ,在縣西四十里。嘉靖丁巳年知縣李德用建。萬曆二十七年知縣張大光重修。今廢。
羅經石橋 ,在縣西五十里,路達天羊丫。小崎嶺石橋 ,在縣西南十里。
倒文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嘉靖甲寅邑諸生黃乾建。崇禎九年鄉民包遵修。
劉坑橋 在縣南五里。邑人卓宗建。
西林渡橋 在縣南三里。天啟二年,葉煥募眾鼎建。
昭果寺橋 鄉人葉淳倡眾修砌。
高竹園石橋 在縣南七里。
長岡嶺河口石橋 ,邑人鍾一韶募建。
觀音鋪石橋 在縣東南十里。
黃龍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邑人張闈造。後洪水衝圯,民曾仁政以木架之。嘉靖十六年,民徐尚賢易以石。近徐氏,復捐貲重修,亦名「徐氏橋。」 今廢,仍架以木。
羅浮橋 邑民曾仁政建,今圯。
《噉西坑石橋 》邑諸生鍾鴻聲造。
練溪橋 在縣東二十里。萬曆元年重建。二十年,以石修之,後復壞。萬曆四十六年,鄉人曾尚禮捐金重修,較舊時益高堅焉。崇禎十五年,洪水衝圯,石俱漂蕩無存。
橫陂石橋 邑人魏君勉募建。
白溝橋 嘉靖壬子,僉事尤瑛建。
長安石橋 在縣西南二里。萬曆二十七年造。陳陂石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
古鎮石橋 在縣南七十里。後壞,邑居士謝學萃叔姪同重修。
芋坑橋 在縣南九十里。萬曆四十五年,鄉人胡玉棟、劉楷、劉志麟、賴君惠各出銀為倡,募眾買石鼎造,長五丈餘,往來便之。
雷公墩橋 邑人戴耀台重修。
驛前渡 在縣西南一里。
塔岡渡 在縣南三里
清溪渡 在縣西三十里。
下潭屯渡 在縣東南十五里。
練溪渡 在縣南二十里。
百樂渡 在縣東南四十里。
七都渡 在縣東南五十里。
玉茶渡 在縣南六十里。
錫坑渡 在縣南七十里。
葵潭渡 在縣南八十里。
橫流渡 在縣南一百里。
萬塘渡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
梓皋渡 在縣東南七十里。
《西林二渡 》《黃牛渡》。
興寧縣
四都隘 在縣東四十五里。
大坪隘 在縣西北六十里。
徑心隘 在縣東五十里,久廢。
筠竹嶺隘 在縣西二十里。
水口隘 在縣東南四十里。
龍歸隘 久廢
羅岡隘 ,在縣西北八十里。久廢。
西河橋 舊以雙舟渡人。嘉靖癸未,知縣應《鵬翀》初置浮橋二十四艘,凡十五年廢。戊戌,知縣方述改作石橋,上覆以亭,凡十三年廢。庚戌,知縣黃國奎復改浮橋二十有五,兩岸砌以石,屬以鐵鎖,編橋夫二人以護守,名曰「西河橋。」 通海橋 在南門外。
西安橋 在茅塘鋪
富安橋 在長陂前
東安橋 在東門外
興濟橋 在縣西二里
黃板橋 、迎恩橋 、拱辰橋。
東津橋 。「楓林前橋 。」 「鴨母橋。」
雷公陂橋 。「林陂橋 。」 「千金橋。」
「乘驄橋 」 、「金帶橋 」 、「文峰橋。」
車溪橋 。「洋湖橋 。」 官陂橋。
新安橋 、通津橋 、「岳橋。」
登雲橋 西郭渡
連平州,《關梁》無考。
河源縣
紅硃關 在縣南三里
佛跡潭關 在縣西三里。
塔下關 在縣東二里
南湖關 在縣北三十里縣逕之外,近赤溪。《宋》
田
中村隘 在縣東北一百十五里惠化上坪,與龍南為界。
古雲隘 在大洲都《二圖》諸鎮隘有警,屯兵備禦。
回龍鎮 ,在縣西北三十里。
平地鎮 ,在縣西北八十里。
野鴨潭關 在縣北八十里。
跳王磜隘 在縣東北二十里。聚龍橋 ,在舊城北。
南館橋 在舊城南。俱宋端平中,縣令林魁辰建。
桂香橋 在舊城西南龜峰古塔下。宋古成之登科歸,鄉人迎於此,因名。
仙女橋 俱在忠信都三角村。
龍津渡 在舊城北一里。
馬草渡 在舊城東一里。
東埔渡 在舊城東
回龍鎮渡 在赤溪都
九十渡 在舊縣西。章田霸。
泥坑渡 在舊縣東三里。
和平縣
高車水隘 在城南七里。正德五年立,今廢。三浙水隘 ,在城東北八十五里岑岡地方。嘉靖三十三年立,今廢。
黎頭鎮隘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廣三圖》地方。嘉靖三十四年立,今廢。
撐腰石隘 在惠化石龍地方,隆慶六年立。牛神徑隘 在惠化茶山地方,隆慶六年立。飲放徑隘。
《眼湖徑》隘 按二隘在平虎鎮地方,嘉靖二十八年立。蓋以本鎮六坊良民逼近岑陵,而此二徑者,其出入之要路也。
中村隘 ,在北一百里惠化上坪地方。
烏虎鎮隘 在縣東六十里。弘治十五年立,後廢。
東水隘 西通翁源縣
驢子隘 南抵龍南
黃竹坑隘 北抵龍南
陽波隘 古鎮隘 三角山隘銀坑隘。
九連山隘 去縣一百里。
古樓坪隘 在泉沙埔。其徑通揭陽、興寧二縣及芙蓉、梅花等隘。
榕樹隘 在七都水口地方。上通梅林、赤竹諸徑及歸善、程鄉二縣。
平塘隘 董源塘隘 大莂隘曾田隘 赤竹徑隘 七輋徑隘筠竹嶂隘 ,去車塘十里。正德十二年立。梅林隘 ,在塘湖,通海豐及本縣綿洋,七輋徑,黃沙等隘。
黃沙隘 上通塘湖龍村,下通黃流渡,左通海豐葵頭嶂,右通中鎮大徑地方。
隘頭嶺隘 在琴岡都地方通歸善,上通九丫樹,下通圍子固。
滑石徑隘 在琴岡都通坡都下綿洋地方,分水凹隘 ,其徑通揭陽、潮陽、海豐,距本縣綿洋、留沙諸鄉十餘里,通海林、黃沙諸隘。
鵝鼠嶂隘 琴岡都上鎮,通十三都巡司。赤溪嶂隘 「通海豐。」
寅賓橋 在東門外
南薰橋 在南門外。嘉靖十一年,知縣梁鼒建。隆慶五年,主簿饒文昂重建,今廢。
化龍橋 在省觀亭前
灘平渡 去縣南一百二十里。
合水渡 去縣南一十五里。
惠州府公署考 府志
[編輯]本府
惠州府治 。明洪武元年,知府萬迪始建於梌木山之阜,本隋州治也。明正統九年,知府鄭安、通判滕康、推官侯敬重建。正德中,知府方良節、陳祥。嘉靖中,知府蔣淦、史立模先後修之。乙亥,颶風大作,伐屋摧垣,知府李圮修。甲寅,後堂圮,知府姚良弼重建。庚申,正堂圯,知府顧言重建。署之制,中為正堂,舊扁「黃堂」 ,姚良弼更「惠德堂。」
顧言,更新德堂,左為豐盈庫,右為儀仗庫,東翼為經歷司,西翼為照磨所,後為穿堂,又後為後堂,有後庫,又後為知府宅,左為同知宅,左次為通判、推官宅。丙辰,建通判宅於後堂之右。捕盜通判故有宅後員,革為經歷居,至是復建於故處。經歷宅改至下方,右下為經歷、照磨宅,兩翼之下為八科,兩宅之下為吏舍。堂前為露臺,為甬路,樹坊《登戒銘》,為儀門。門外左為土地祠,為延賓館。嘉靖中,知府顧言建,即架閣庫、地庫,今遷照磨所後。右為司獄,司前為中門,又前為鼓樓。萬曆丙戌,知府黃時雨重修,衛以崇垣。樓前左為申明亭,為恭候所。右為旌善亭,為總鋪,中樹屏牆。舊樹木坊曰「雄鎮嶺東。」 萬曆中,去坊樹磚屏。二十八年冬,知府程有守於屏外建石坊,額曰「嶺東雄郡。」
行署 府署東南為察院,本元廉訪司,有「周伯溫隸書記,石刻存。明洪武七年,知府楊伯顏不花重建。景泰二年,改為嶺東道,五年,知府段鑑、通判馮順重修。嘉靖間,定為院署。」
布政分司 在院左,毀「五顯」 淫祠建。
兵巡道 在院後,即故縣基,萬曆九年建。「《嶺東》道 ,在府治西,舊為布政分司。正統六年,知府鄭安、推官侯敬、知縣曾瑩建。嘉靖十一年,分巡僉事吳彥市地改拓,後改為軍器局。崇禎十二年,中軍黃仕明改為守備司。」
清軍館 ,嘉靖二十五年同知徐揖建,今廢。理刑館 ,「嘉靖二十五年推官李仁建。萬曆間推官王棟重修。四十六年推官溫國奇改建文昌祠。」
陰陽學 在府署前左申明亭南。明洪武十七年建。
醫學 在府署前右旌善亭南。明洪武十年建。受納倉 原在銀峰,管糧廳在焉,後圮。明嘉靖丙辰,通判吳晉重修,嗣移關山。崇禎九年倉仍移銀峰舊基。
稅課司 在府署東南城垣下。明洪武二年,本司副使沙中建。嘉靖十年裁。
僧綱司 ,在西湖彗豐山永福寺,設官,都綱一人,副都綱一人。
道紀司 在西湖元妙觀,設官道紀一人,副道紀一人。
察院義倉 有三,一在東門內,一在北門內,一在銀峰之巔,俱明萬曆二十四年察院劉會建。本府社倉 十,縣共三十七,俱明萬曆二十五年知府程有守建。
歸善縣治 舊在河南,後遷水東白鶴峰下,無城池。元至元三十年,徙建郡譙樓之左。明萬曆四年,正堂圮。七年,知縣林民止復徙於白鶴峰下。署之制,中為正堂,扁曰「維新。」 左為幕廳,右為耳房,庫後為穿堂,又後為後堂,又後為知縣宅。正堂之右,闢西夾道入,為縣丞宅;左闢東夾道入,為主簿宅。東西兩序為六房。堂前為甬路,樹坊書戒銘。又前為儀門,門左為別院,院左為典史宅,宅東南為土地祠,祠南為吏舍。儀門之右,內為吏舍,外為獄,中為縣門,門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
河泊所 ,在白鶴峰下。舊為縣治,又為縣學,學徙為官學場。明洪武十年,知縣完顏始建。後廢,復為今縣治。
平海倉 在府東南平海所城內。舊屬所,明正統八年,改隸本縣。
內外管里巡檢司 在府東南一百三十里飯羅岡。明洪武元年建,今廢。
碧甲巡檢司 在府東南一百八十裏海濱。明正統八年建,今廢。知縣李中道議改內外管巡司於黃浦墟,改碧甲巡司於淡水場,不果。提舉司 、鹽課司 俱在平海所東門外。預備倉 舊倉四:一在縣學東,嘉祐寺舊基,一在下廓。遞運所舊基,一在欣樂驛側,一在馴雉都。明正統五年建,後併於驛側。萬曆間復建於府城舊縣側。萬曆十九年,移建於本縣城隍廟側。
義倉 在城東
社倉四 東在水東驛,西在碧甲巡司,南在平山驛,北在永平村,知府程有守建。
養濟院 舊在下廓,今徙府城南。
外州縣
博羅縣治 ,自梁時徙浮碇岡之西。明洪武元年,知縣閻義直始建署。十四年,東莞曹直叛,燹毀。十五年,知縣何彥英重建。正統五年,知縣趙澧復修建。成化中,知縣胡漣再修。嘉靖十八年
颶風大作,摧毀甚。知縣李憲大修之。知縣經彥寀又填冠湖之半為餘地,以全風氣。署之制,中為正堂,後為後堂,又後為知縣宅。宅後有亭堂,左為幕廳,右為耳房、庫。幕廳東為黃冊庫。庫東為縣丞宅,耳房西為主簿宅。宅之前為吏舍,縣丞宅前為典史宅,歲久圯。萬曆六年,知縣張守為重建。左為際留倉,東西各五間,堂東西為六房,前樹戒石亭。萬曆癸巳,知縣鄧以誥改建戒石坊。前為儀門,門內右為獄。萬曆三年,知縣張守為增獄廳女圄。十八年,署印通判蔣杞建門牆,隔別輕重,罪人不使相雜。門外左為土地祠,前為縣門,上為鼓樓,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二亭故額各十,此其一。餘新集羅浮鐵冶長平寧集、《善政》、羅僊、《僊福》《神護》各一,今多廢矣。亭之右為三圖館,東西為官鋪,共二十間。知縣李憲建。
行署 縣治東為察院。鐵爐巷口,原「嶺南道,明洪武十三年建,景泰三年改嶺東道,至嘉靖三十四年,知縣張錦改建為察院。」
布政分司 明正統六年,縣丞秦雄創建於稅課司。舊基歲久傾廢,僅存儀門而已。
公署 在城隍廟東。明萬曆八年建。知縣陳漸鴻以上司少至,改崇美社學。
陰陽學 ,在縣署西,明洪武十三年建。
醫學 在縣署西。明洪武十年建二學官雖存而學已廢,為鋪,歲收賃錢入官。
僧會司 舊在浮碇岡之下。明嘉靖初,始徙縣城北登高鎮,今廢。
道會司 舊在城北,明嘉靖初,徙羅浮沖虛觀。善政巡檢司 在縣北三十里胡鎮村,明洪武四年建。
石灣巡檢司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石灣村。明洪武四年建。
蘇州驛 在水西尾。明洪武間,知縣任志剛建於縣西三十里,後徙於北,再徙江東。嘉靖三年,御史凃敬復又毀,暫寓縣治,近建於河泊舊基之後。
莫村驛 在縣東北公莊水口。明洪武四年知縣任志剛建。嘉靖間重修,復圮。萬曆八年重建。預備倉 舊倉四,在鐵冶、遷福、新集、羅僊四都。俱明正統間建,今廢與際留倉併建,在縣署左。義倉 在縣城東。
社倉 四一莫村,一羅洞,一石灣,一善政。知府程有守建。
養濟院 在縣西。明洪武間,知縣吳賢三立。後徙浮碇岡下儒學左。
漏澤園 在縣西北二里大施嶺。
長寧縣治 在城中君子峰下。明隆慶改元,寇平,立縣。己巳,知縣趙鉞履任,未有公署,惟於沐河治事。壬申,知縣丁用中至,始編茅為廨,後作邑鴻鴈洲,制猶𥳑陋。萬曆元年,知縣陳立中徙今治,始建署。署之制,中為堂,後為後堂,又後為知縣宅,堂北為有濟亭,亭北為穿堂。穿堂之左右為東西庫,堂左為幕廳,左右為六房,前樹戒石亭。又前為儀門,門內左為典史宅。萬曆元年典史盧魯卿建,十四年,熊時安改建今所。宅前為土地祠,右為獄。又儀門前為縣門,上為鼓樓,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
行署 在縣東。明萬曆九年,知縣陳立中建。二十一年,知縣江天濟重修。
協守公署 在縣西。明萬曆十八年,知縣楊惟清建。
長吉巡檢司 在長吉都戈羅山下。
坪巡檢司 在象岡都九曲嶺上。預備倉 在縣堂右。明萬曆戊子,知縣楊惟清建。
義倉 在城東
《社倉 》二:「東在長吉巡司,西在」坪巡司,知府程有守建。
永安縣治 在南門之內。明萬曆三年,知縣伍成準始營。六年,知縣權用溥繼建。署之制,中為正堂,左為幕廳,右為架閣庫,南為戒石亭,為儀門。又南為正門,北為後堂,為知縣宅,西為典史宅,兩廊居六曹。儀門外左為土地祠,為獄,右為延賓館。正門外,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行署 在縣城西,知縣權用溥建。
府館 在分司東北,知縣權用溥建。
守備署
撫民通判署 俱在新田,明萬曆四年建。際留倉 在儒學西,知縣郭之藩建。
馴雉巡檢司 舊在歸善水東驛側。明嘉靖中,
僉事施儒徙於古名都烏石屯,扁曰《永吉》;而司名仍舊;安民鎮立縣,乃徙於鳳凰岡。
寬仁巡檢司 ,在苦竹派驛側。僉事施儒徙於桃子園,後復還此。原設官,今革。
《苦竹派驛 》在寬得都。驛事寬仁,巡檢攝之。預備倉 在際留倉東。知縣權用溥建。
義倉 在城東
社倉 二:「東龍窩,西寬仁。」 知府程有守建。養濟院 在城西安民鎮,知縣郭之藩建。海豐縣治 在縣城之北,明洪武三年,知縣陳規始建署。永樂十三年,主簿盧景清重修之。成化戊戌,縣丞陳日光重建。正德壬申,知縣楊繼榮建譙樓暨獄房。嘉靖癸未,知縣林克潤復恢舊制。乙酉,推官周楫來視邑事,始董其成,復新譙樓暨門。庚寅,知縣陳一善建「平政坊」 於署前。己酉,知縣饒士亨重修之,規制視昔備矣。署之制,中為正堂,左為幕廳,右為聽事廳。東西廊為六房;堂之後為後堂,左右為庫房;後為知縣宅,東為縣丞宅,西為典史宅,前為戒石亭,為儀門;門東為吏舍,西為獄。又前為鼓樓,東為土地祠。縣門之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今圮。北為軍營侵占。二亭,故額各八,此其一。餘石塘、「楊安」 、「金錫」 、坊廓、「石帆」 、「龍溪」 、「吉康」 各一,久廢。
行署 在縣署西,為察院,舊南豐驛,明嘉靖三十三年,知縣張濟時改建。
布政分司 明正統六年,知縣林克潤建。嘉靖九年,知縣陳一善重修,復市地百步以廣之。按察分司 「舊府館地。明嘉靖三十三年,知縣張濟時改建。」
捕盜公館 在碣石衛城內。明嘉靖三十五年,議建「捕盜通判」 ,往來居之。
陰陽學 「明洪武十五年建。」
醫學 明洪武十五年建。弘治七年,知縣劉璿改為河泊所。
河泊所 舊在城東門外稅課司地,明洪武十四年裁革,乃立此署。弘治七年,知縣劉璿將醫學地改創。嘉靖二年,河泊俞鸞重建。十年裁革,所廢為民居。
僧會司 在萬壽寺
長沙港巡檢司 在金錫都。明洪武十三年建。弘治八年,知縣劉璿重建。
甲子門巡檢司 在石帆都。明洪武五年建。弘治八年,知縣劉璿重建。
鵝埠嶺巡檢司 在楊安都。
際留倉 ,在縣西,原屬所,明正統五年改隸。常盈倉 ,在碣石,原屬衛,明正統十年改隸。捷勝倉 ,在捷勝所,原係永積倉,明正統十年改隸。
南豐驛 在縣治西。明洪武四年立。成化十五年,縣丞陳日光重建。嘉靖九年,知縣陳一善重修。
東海滘驛 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立。嘉靖九年,知縣陳一善重修。
平安驛 在縣西七十里。明洪武四年立。嘉靖九年,知縣陳一善重建。
石橋場鹽課司 明洪武中設,去縣二百里,在坊廓都。
預備倉 在縣治西,原在縣東三里,明嘉靖九年,知縣陳一善徙建。
義倉 在城西
社倉 四東在東海滘,西在平安,南在捷勝所,北在新田,知府程有守建。
養濟院 在縣東北一里。明嘉靖十五年建。漏澤園 在縣城北三里。
龍川縣治 在守禦千戶所之東。明洪武二年,縣丞嚴重始建署舊治在城東,始遷今所。十六年,知縣李紹建。宣德四年知縣宋常重建。天順六年知縣汪智重修。嘉靖四年,知縣韋邦憲加飾焉,久塌。萬曆六年,知縣林廷植詳允鼎建,分守李盛春捐金助之。署之制,中為堂,後為穿堂,又為後堂,又後為知縣宅。堂左為幕廳,右為黃冊庫、儀仗庫,又右為吏舍,東為主簿宅,宅前為典史宅,堂東西序為六房,前樹戒石亭,前為儀門,門之右為獄,門外左為土地祠,右為迎賓館,前為縣門,上為鼓樓,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二亭故額各五,此其一。寧仁、廣信、和平、「仁義」 各一,久廢。
察院 在縣西。明嘉靖三十二年,御史郭文周、僉事尤瑛檄知縣胡恩創建。隆慶五年,知縣尹良任修。
布政分司 明成化六年知縣秦宣建。隆慶五
年知縣尹良任重修
嶺東道 在縣西。明洪武九年建,曰「嶺南。」 景泰二年改。成化九年,知縣秦宣重修。隆慶五年,知縣尹良任重建。
府館 在縣西。明成化九年,知縣秦宣重建。陰陽學 在《嶺東道》前,久廢。
醫學 在嶺東道前「惠民藥局」 內,久廢。
河泊所 在縣治東二里。明嘉靖初,裁革地基,入稅於官。
稅課局 在縣南一里。明洪武九年建。天順六年裁革。今為南城社學。
遞運所 在縣東二十五里。明嘉靖九年裁革。僧會司 在縣治西,即粵王廟故基。明洪武十六年創建,久塌。萬曆六年,知縣林廷植查出侵地重建。
道會司 在元妙觀
際留倉 「原在城北二里。明洪武九年建屬所。正統九年,隸縣。成化十年,知縣秦宣遷建城西門內。」 嘉靖三十二年,知縣胡恩建,久廢。萬曆六年,知縣林廷植重建。
十一都巡檢司 在廣信都,扺縣一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年建,成化十年,知縣秦宣重修。通衢巡檢司 ,在寧仁都,距縣七十里。明洪武「九年建,成化十年,知縣秦宣重修。嘉靖間,僉事雍瀾遷老龍,以便水陸盤詰。隆慶二年,通衢築城,士民具呈詳允」 ,撫按復遷舊址。
雷鄉驛 在縣治南二里。明洪武二年,縣丞嚴重建。成化八年,知縣秦宣重修。隆慶五年,知縣尹良任增建。萬曆元年被焚。六年,知縣林廷植重建。
通衢驛 在寧仁都。明洪武九年,典史黃九成建。永樂十年,驛丞黃海山修。成化十年,知縣秦宣重建。隆慶元年兵巡按察使張子弘重修。原設官,今革。驛事巡司攝之。
預備倉 在縣城西。明成化十年,知縣秦宣建。萬曆八年,知縣林廷植重建。
義倉 二間俱在預備倉前。
社倉 四東在通衢驛,西在張坊鄉,南在坑田鄉,北在十一都巡司。知府程有守建。
養濟院 在城北一里。明洪武十六年,知縣李紹創建。萬曆八年,知縣林廷植重建。
惠民藥局 在城南稅課局基內。明成化十六年知縣鄭儒建。
「漏澤園 」 二,一在湖山下,一在厲壇東西北空地。
長樂縣治 在紫金山之西,城之北偏,故長樂鎮地也。宋紹定中,令葉拳建治於七都之龍岡。元至元中,遷今治,後燹於兵。明洪武五年,知縣段博始建署。永樂四年,知縣習韶重建。天順中,知縣潘鏞改建。正德三年,知縣楊繼宗拓地增修。署之制:中為正堂,東為幕廳,西為庫堂,後為穿堂,傍有翼室。穿堂之後為後堂,又後為知縣宅,東為主簿宅。堂東西序為六房,序之東為典史宅。自西序折而北為吏舍。堂前為戒石亭,為儀門。門之東為土地祠,西為獄,又前為縣門。門之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二亭故額各三,此其一。餘清化、琴江各一,久廢。
察院 在縣左。明洪武五年,知縣段博建。嘉靖十八年,僉事雍瀾擴地重建。
布政分司 舊在察院左,明嘉靖中,僉事施儒改建。
嶺東道 舊在紫金山之陽。明正德元年,僉事胡恩創建。嘉靖元年,僉事施儒實始來,居首恢擴之。三十七年,僉事尤瑛復增修之。中有小閱武亭、清流亭、連容洲、後樂園、優學齋、觀射亭、湛一亭、五祀祠。門右有團練廳,建之則僉事雍瀾也。萬曆十年,參議伍顯改建今所。
府館 舊在縣左,僉事施儒改,舊布政分司為之。
陰陽學 在城隍廟右
醫學 在縣署東。明洪武十七年建,二學俱廢。嘉靖二十二年,知縣周柏合建於縣門東。二十九年,知縣羅瓊改為社學。
僧會司 在禪定寺
道會司 在《東嶽宮》。
際留倉 明洪武五年建,原屬所,正統二年改隸。
遞運所 舊在西門外。明正德八年併興寧驛。清溪巡檢司 在縣西三十里。明洪武五年建。十二都巡檢司 在縣南百里黃牛。明洪武五年建於平樂寨,僉事施儒徙建,後增蓋黃流渡。
公館
興寧驛 在縣西南,近河一里。明洪武五年,知縣段博建。
七都驛 在縣東南六十里。明洪武五年,知縣段博建。
預備倉 有二,舊一在黃埔村,一在華陽村,明正統五年建。今俱徙學宮左。
義倉 在城西
社倉 四一在城中,東在七都,西在岐嶺,南在下洋。知府程有守建。
養濟院 舊在城北。明成化間,知縣黃瑜遷於東門外後圮。嘉靖八年,僉事劉喬重建。三十三年,知縣李德用重建。
漏澤園 在西廓。明嘉靖三十三年,知縣李德用立。
興寧縣治 。明洪武二年,縣丞劉昭輔始建署。正統二年,知縣朱孟德修之。天順五年寇燬。成化二年,典史丁晟重建。弘治十年知縣俞泰,嘉靖八年知縣吳悌,十三年知縣施幹,三十一年知縣黃國奎前後修葺。縣後俱民塘十餘畝,知縣黃國奎實之,以全風氣。署之制,中為正堂,東為幕廳,西為黃冊庫,後為穿堂,又後為後堂。後堂之左右室為庫,後堂之後為知縣宅。幕廳之東為主簿宅,主簿宅之南為典史宅。堂之東西序為六房,西序之北為吏舍。吏舍之西有塘,堂之南有戒石亭。前為儀門,門之左為儀仗庫,庫南為吏舍。儀門外左為土地祠,為延賓館,右為獄,獄南為吏舍。外為譙樓,東為申明亭,西為旌善亭。二亭故額各五,此其一。嘉靖間,知縣方述建。餘一都、四都、六都二圖各一,今廢。
布政分司 在治南。明正統五年,知縣朱孟德建。成化二年,知縣秦宏重修。署西有榕甚大,高覆如蓋,堪稱喬木偉觀。
嶺東道 「舊為嶺南道,明洪武四年,縣丞劉昭輔建。景泰二年,改今名。天順五年,寇燬。成化二年,知縣秦宏遷於布政司左。」 十六年,知縣侯爵復改於東街左,即故儒學基。
府館 在治東北。明嘉靖二年,知縣應鵬翀建。捕盜公署 「去縣北一百二十里,在十三都巡司千戶所東。明嘉靖六年,僉事施儒建。三十四年知縣羅衣重修,歲委主簿鎮之。」
周塘公館 去縣南五十里。明萬曆四年建。陰陽學 在縣後街,今廢。
醫學 在縣後街,今廢。
河泊所 在水口,明洪武四年建。正統六年,知縣朱孟德奏革。
際留倉 在城西北街。明洪武四年,知縣周仕貴建。天順間,寇燬。成化二年,知縣秦宏重建。嘉靖三十一年,知縣黃國奎重建。
水口巡檢司 在縣南四十里。明洪武八年建,後燬。成化十二年建於下岸,尋圮。正德中,巡檢顧侃遷上岸。嘉靖二十九年,巡檢朱榕建鼓樓。十三都巡檢司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與安遠丹竹樓鄰。明洪武四年始建,後屢燬。正德五年,寇亂,巡檢王諫移白水寨。嘉靖六年,邑民張英俊等奏請「分縣治以安居民」 ,分巡施儒復司今所,檄巡檢陳躬築城,出贖金六百,府縣出贖金二千,立司於城之中。城周三百六十七丈,高一丈七尺,闢二門。有千戶所在司東,今廢為社學預備倉 。舊四,明景泰五年知縣舒韶置於廓外四鄉:東和山,南梓槔,西茅塘,北陳坑。天順辛巳寇燬,成化三年,知縣秦宏改建一所,與際留倉對峙,後燬。嘉靖三十一年,知縣黃國奎重建。義倉 在城內。
社倉 五一在城中,東在蓮塘鋪,西在十三都,南在周塘公館,北在羅岡,知府程有守建。社倉 在縣城北隅。明萬曆十八年,本府推官王棟署縣建,置田十四畝隸縣,入租貯此,為會館公用。
養濟院 在城西黃板橋。「舊在城南,明洪武十四年,知縣張助建,後廢。嘉靖九年,知縣吳悌於今所重建。」 三十一年主簿蘇一楠重修。共二十四間,周圍五十九丈二尺。
漏澤園 在城北三里洪塘坪黃圳側。明弘治十八年,知縣芮恩建。繚以周垣,約四十丈,屋三間。今廢。
連平州治 在惠化圖。明崇禎六年題建,推官吳希哲、永安知縣牟應綬、長寧知縣陳國禎總其成。中為正堂,扁曰「萬服」 ,取《易》勞謙,萬民服之義。左為贊政廳,右為龍亭庫。戒石亭在堂前。南為儀門,又南為正門、後堂,如堂之制。堂後為水。
心門。知州舍,居後堂之北,吏目舍,居堂之西。東西廡以居六曹,各舍五間。儀門外左祠地祇。正門外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
巡檢司 二:曰忠信,在州東六十里;曰長吉,在州南三十五里。
長豐倉 :在州儀門右五間。制院熊捐銀二百兩,虔院潘捐銀一百兩,知州牟捐銀三十兩。共糴穀一千四百石,為備賑之基。
漏澤園 在城南塔山前。
河源縣治 ,明洪武二年與城俱徙,建於壽春寺,縣丞鍾鎰實始經之。隆慶辛未,水患覆沒,知縣林大黼因復古城,背西南桂山,向東北建署,民困未遷。萬曆戊寅,知縣曾守愚改建南向,亦未遷罷去。壬午,水患尤甚,癸未春,知縣湯民仰始入居之。署之制,中為堂,後為後堂,又後為知縣宅,左為主簿宅,堂左為幕廳,東西為六房,前為戒石亭,為儀門,門外左為典史宅,宅之前為獄,右為土地祠,祠後為禮賓館,前為縣門,上為鼓樓。門外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二亭故額各八,此其一。餘赤溪、永順、藍能、忠信、水源、「惠化」 各一,久廢。
察院 即原建東北縣治,知縣曾守愚建。藍口巡檢司 在驛前,明洪武六年建。
忠信巡檢司 在縣北一百里。明洪武四年建。寶江驛 在南門外。明洪武八年,知縣馬仕彪建。十六年,驛丞林衢、永樂十五年驛丞蔡思恭重修。
義合驛 在藍能都。明洪武六年,驛丞陳輔建。永樂十三年,驛丞徐慶安修。
藍口驛 在藍能都。明洪武二年,縣丞鍾鎰建。原設官,今革驛事,巡司攝之。
預備倉 舊四,一在藍口巡檢司,一在長吉巡司,一在聯魁坊,一在忠信巡司。明洪武二年,縣丞鍾鎰建,今併為一,徙際留倉側。
義倉 在縣治右
學倉 在義倉側
社倉 七知府程有守建。
養濟院 在縣北。明洪武八年,知縣馬仕彪建。漏澤園 二:一在老城內,一在南館橋。
和平縣治 在南城內。明正德十四年,提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奏請立縣,於是龍川縣知縣韓珪、主簿龔瑀始建署。時縣初立,知府甘公亮、同知莫相之勞為多。嘉靖二年,知縣劉琰始至,廓而新之。三十三年,署縣事興寧縣主簿蘇一楠請置吏廨,規制始備。久傾頹殆盡。隆慶六年,知縣陳文彬修,煥然改觀。署之制,中為正堂,後為穿堂,又後為後堂,又後為知縣宅,宅後為後樂亭,又後為靜觀亭。「堂左為幕廳,右為儀仗庫,又右為吏舍,東為主簿宅,宅後為典史宅。堂東西序為六房,前樹戒石亭,前為儀門。門之右為獄,左為土地祠,前為縣門,上為鼓樓,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
嶺東道 在縣治東。明嘉靖十四年,知縣郭惠建。隆慶六年重修。
府館 在縣治北。明嘉靖十四年,知縣郭惠建。浰頭巡檢司 「在下牌,去縣八十里。明正德十六年,浰頭平,提督都御史王守仁奏移於此,以鎮要害。」 至隆慶六年,巡檢雷燮申請知縣陳文彬鼎建。
預備倉 在北城內
義倉 在城中
社倉 二東在彭證,西在惠化,知府程有守建;養濟院 在西門外一里許,明嘉靖二十四年,知縣周隆盛建,今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