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5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卷目錄

 高州府部彙考四

  高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高州府驛遞考

  高州府兵制考

  高州府物產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五十八卷

高州府部彙考四

[編輯]

高州府祠廟考        通志

[編輯]

本府。茂名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每歲春秋二祭,共支茂名縣均平銀一十二兩九錢九分六釐供祭。

社稷壇 :在西門外。每歲春秋二祭,共支茂名縣均平銀九兩五錢零二釐。供祭。

郡厲壇 :在北門外。每歲三祭,春以清明、秋以七月朢、冬以十月朔。共支茂名縣均平銀一十五兩供祭。

城隍廟 :康熙二十五年,知府王際有「重修漢壽亭侯廟 。」 明萬曆十八年,知府張邦伊捐俸購地鼎建,歲令鄭山堡修理。

靈湫廟 在電白縣東二十里,一名「龍湫。」 中有龍井,世傳有龍伏焉。遇旱禱雨輒應。明洪武四年入祀典,每歲正月朢日致祭。

「冼夫人廟 」 二一在舊電白縣寶山下,一在今府治東門外。

表忠祠 在府治東。明萬曆四十三年,知府曹志遇建,祀陳思賢。

孔公祠 在郡治南山川壇之左。

義壯祠 附孔公祠之側。每歲春以清明日、冬以十一月初二日祭。

吳公祠 建祀明知府吳國倫。

歐陽公祠 :在新南門外,郡人建,祀明知府歐陽烈,歲春、秋二祭。

三賢祠 在郡治南橋邊,即清溪書院故址之旁。郡人建,祀明知府楊逢時、俞嘉言署府事同知林春澤。明萬曆四十三年,知府曹志遇重修。今為河旁廢圮。

江公祠 在南門外,營兵建,祀同知江龍。《仰德祠 》在河西岸,祀明參議徐大任,知府李熙、張邦伊三人。

伍、張二公祠 在五里亭建。祀明知縣伍成太、張揆。

曹公祠 祀知府曹志遇,每歲春秋二祭。蘇公祠 在府治南十里,祀參議蘇宇庶。陳公祠 在太平關內,祀陞御史推官陳立本。張公祠 祀明參議張茂頤。

崇德祠 在梅祿鄉約所前建,祀明同知廖彀。《報德》祠 在城東冼廟左,祀明知府申用嘉。《懷陸》祠 在甘雨亭,魁星閣右建,祀明通判陸啟蒙。

火神廟 在西門外。順治間,知府蕭嘉熙建。康熙年間,分守道金鋐改建。在南門外歐陽公祠旁。

馬王廟 :在東門內,順治間建。

汪公祠 在南宮嶺建,祀明茂名知縣汪道洋。黃公祠 在南宮嶺建,祀明茂名知縣黃櫆。胥公祠 二一在宮右,一在郡治南十里建,祀明茂名知縣胥學韶。

去思祠 在茂名縣學大門左建,祀明訓導黃槐。

南洲雙美祠 在郡南五十里南盛墟旁建。祀明推官萬尚烈、知縣胥學韶。

張公祠 在郡治南,建祀明知縣張復善。電白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邑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

文昌閣 在南門鼓樓上。明知縣郭指南率通學建。

漢壽亭侯廟 在衛東。明本府通判郭喬登增建「正氣堂」 ,通判黃桂徵修。

真武廟 在縣治北

天妃廟 在縣南

旗纛廟 在縣北

洗夫人廟 在城北長樂街西外。又一山兜廟,即神所生之地。

忠烈黃侯廟 在縣北。神名十九,因戰死,贈忠烈侯。按《縣志》:在莊山北。侯與元兵戰此山下,死之,遂敕封為忠烈侯。厥後子孫感慕祖功,立祠以祀之。

遺愛祠 在縣治東南,邑人建,祀明知縣王許之、張希皋。

王公祠 在望海樓北建,祀明參政王民順。盛公祠 在城迎恩街建,祀明參政盛萬年。林公祠 在西郊浴龍河之東建,祀明知縣林夢琦。

張公祠 在按察司南建,祀明參將張旁。張公祠 在城東建,祀明參將張可大。

張公祠 建祀明參政張茂頤。

信宜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外西南一里。其祭與社稷壇同。

社稷壇 :在城外西北一里。歲以春秋仲上戊日祭。

邑厲壇 :在城北,每歲三祭。其祭日,奉城隍主之,設「無祀鬼神」 牌,左右相向。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三壇之祭,皆奉城隍神主之。

漢壽亭侯廟 在千戶所左。明嘉靖三年,奉文革去。二十三年,知縣周夢斗以城南水欠關鎖,立祠鎮之。二十七年夏,江漲,廟圮像存。崇禎間,知縣趙珽遷於北門城外。

旗纛廟 在千戶所左。明成化二十一年,千戶王《麟刱》立。嘉靖元年,崔高重建。

天妃廟 在南門外

沈公祠 建祀明知縣沈弘遇。

廖公祠 建祀明知縣廖彀。

顧公祠 建祀明知縣顧斌。

化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社稷壇 在東門外,各州縣壇皆在西郊,此獨居東,以西路阻塞故也。

州厲壇 在南門外

城隍廟 :在州治東。明末兵燹傾圮。

皇清康熙間,知州丘崇文重建。

漢壽亭侯廟 :在州治東。明末兵燹傾圮。

皇清康熙間,知州丘崇文、城守呂承祉捐貲重建。

天妃廟 在龍母山下

華光廟 在龍母山。明崇禎間建。

真武廟 在隔江

洗夫人廟 :在州治左。

康王廟 在州西大路三里坡。明知州李國珍建。

皇清康熙間,知州丘崇文捐金重建。

「四賢祠 」 在寶山下,祀范祖禹、梁壽、龔夬、莫伋。《吳川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門外,坐北向南,深十四丈,廣十丈,周圍共三十三丈。

社稷壇 :在北門外,坐南向北,深十四丈,廣十丈,周圍共三十三丈。

邑厲壇 在東門外,坐北向南,深二十丈,廣七丈。

城隍廟 在寧川所東

漢壽亭侯廟 在城隍廟左。

天妃廟 在白沙渡頭

洗夫人廟 在縣治右

去思祠 建祀明知縣李友蘭。

石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東門外。

社稷壇 「在西關外。」

邑厲壇 在西關外

城隍廟 在南門

漢壽亭侯廟 在東嶺上。

洗夫人廟 在東關外

鄒公祠 在縣治西

《府志》
未載祠廟

[編輯]

《茂名縣志》

[編輯]

天妃廟 在鑑江東。神閩人,生而知人禍福,卒而神遊海上。明封為天妃。航海禱之輒應。三月二十三日神誕。廟有二層,後供神像,前為山水奇觀處。

五顯廟 在城西

廣利王廟 :在北門外。

康帝廟 在南門外

「潘仙廟 」 在右,石船「丹竈。」 「三元宮 」 ,在北門外。

===
《電白縣志》
===

《山兜》娘娘廟 即洗夫人廟。在丁村,乃夫人毓秀之地,鄉人以為土主而俎豆之,凡禱雨禳災輒應。

臨水廟 福州古田臨水人。姊妹陳、林、李三人,生有神通,能催生護產。明洪武三年,抽福州餘丁,調神電衛前所守禦,眾帶像至縣,立祠祀之,後廢。嘉靖十六年,前所父老見其故土之神,復建祠祀焉。邑人凡求子者,咸禱賽之。祠在城南隅小街。

石古廟 在城西南隅小街。

五顯廟 在城西南隅小街。

《信宜縣志》

[編輯]

東嶽廟 在城東門外

太平廟 在縣北門外

五顯廟 在城內西北第七街,後有金花普主廟。

洗廟 在城南南廂會橫街,明崇禎間建。甘羅廟 在懷鄉八十里。

福王廟 在宋山

大人廟 在北橋村路口,去城三里。

《化州志》

[編輯]

游公祠 建祀元州判游弘道。

畢公祠 建祀明知州畢竟立。

石龍亭 在州治左。詳見「石龍」 條及州守趙士錦《石龍亭記》中編入「祭典」 ,春、秋二祀之。

北帝廟 明萬曆二十七年,知州瀋水築驪珠臺,工竣,鄉官顏觀光等募緣建造。

龍母廟 在龍母山上。今廢址存。

三皇廟 在龍母山南。舊立醫學其內,元建,今廢。

雷廟 在南門內宜民坊。

《吳川縣志》

[編輯]

觀音廟 在北門外。明萬曆二十八年,縣令周應鰲建。造後圮。

皇清順治八年,孝廉吳士望同族眾捐貲重建正殿。

二座,東西兩廊並廚舍三間,禱祈「如響。」

龍母廟 在縣北二里。順治年間,士民同建。東嶽廟 在南門外嶺頭街。

真武廟 在南門外嶺頭街。

觀音廟 :在南門中街。

五嶽廟 :在南門中街。

《石城縣志》

[編輯]

關帝廟 在城東北隅髦車嶺下。祠宇傾圮。明萬曆四十四年,知縣佴夢騮捐金重建。後復傾圮。

皇清順治戊戌年,副總江元勳、參將蘇昇並各官,「重。」

東嶽廟 在城西北隅髦俊嶺。康車二神。每二月晦日至三月三日,軍民多齋戒朝拜。

金花廟 在城布政分司之前。民間祈嗣者多聚於此。順治間,參將蘇昇重建。

五顯廟 原福建連城籍士民鼎建於縣右之西,後遷南關外。

南天宮 在南關外溪之南,祀倪、陳二女神。明萬曆甲午,知縣潘仙桂捐俸重修。

寺觀附

[編輯]

本府。茂名縣附郭。

觀山寺 在府治西門外,鑑江之左,觀山之巔。白蓮寺 在城東三十里。

高昇寺 ,在城北五十里仙山上,有宋太宗御書藏焉。

發祥寺 在城外西南

佛祖庵 在河西十里

觀音閣 在城外西北

佛祖庵 在河西十里

慈雲庵 在城南五里

元真觀 在南門外

復龍庵 在南門外

十王殿 在南門外

「上帝樓 」 在北門外。

電白縣

淨土寺 在莊山下

浮山寺 ,在三橋,即水月觀音庵,去城七十里。太平寺 ,在獅子堡,即太平墟,去城九十里。瑞龍寺   、碧湫寺 ,皆在紅花,去城三十里。康熙十八年,庠生李則桂建。

安定庵 在「望海樓前。」

化成庵 在茶亭後。按《縣志》,「在虎騰逕,去縣三十里。」

雨香庵 在武安街廣生書院之左,明崇禎初建。

「三官堂 」 在雨香庵之右,後新建六祖庵。「熱水觀音堂 」 在熱水日新亭後,日久廢壞。康熙九年,本縣郭指南捐貲修復。

佛子庵 在得善鄉,去城四十里。

佛子樓 在縣北得善鄉,去庵一里。

「茶亭 」 在化成庵西路憝山建。

水月觀音庵 在三橋

尖山寺 在得善鄉,去城六十里,有熱水泉。《信宜縣》

觀音堂 舊在「梓潼會」 大街,後廢。康熙十三年,知縣李棠改建於城東北之「荔枝村。」

化州

昌化寺 在下郭河邊。按《州志》,「舊在龍母山,宋為報恩光孝寺,後廢。」 明萬曆二十七年建於下郭河邊。

光孝寺 在州城南,宋紹興中建。

元妙觀 在州治南,宋時建,明洪武二十年重修。

三官堂 ,坐梅菉水口,去縣東北三十里,建自明初。

水月寺 在東岸

「觀音堂 」 在州中丁街上。

南山寺 在城西一里許。

大石庵 在西大路三十里大石山。明知州趙士錦建。

琉璃庵 在西大路五十里,明州守趙士錦建。因大路上尋泉得此,美之,因建寺施田焉。名其泉曰「琉璃泉。」

三官堂 在州署西

吳川縣

茶亭大士庵 在縣東十五里。鄉官吳鼎元建。「金蓮庵 」 在下街龍手嶺。

真如庵 在下街龍手嶺。

興龍寺 在白沙渡頭

石城縣

鎮龍寺 在西關外迴龍嶺下,祀「三寶諸佛。」 明萬曆壬寅,知縣凌位創建。

高州府驛遞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

《驛傳》額銀三千六十七兩三錢二分八毫。《茂名》九百二十八兩六錢一分五釐六毫。電白一百七兩四錢一分九釐九毫。

《信宜》三百六十五兩四錢四分二絲;

吳川四百五十七兩三錢四分四釐四毫三絲,石城三百一十六兩八錢九分五釐四毫四絲。府屬茂名、信宜、化州、吳川四州縣解府及留縣,並發各驛支應銀一千三百五十四兩六錢七分九釐七毫四絲。又四州縣,原議增古潘、大陵、息安、陵水、新和、新合六驛,添雇夫馬銀八十六兩五錢五分八釐五毫,遇閏加銀一十兩三錢九分八釐一毫。又信宜縣募夫四名及抄關紙劄工墨銀二十一兩六錢,遇閏加銀一兩六錢。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及留支新定經制官兵糧食外,尚銀一千四百六十一兩二錢二分五釐八毫四絲。今准布政司移會本項《新定全書》,吳川縣添回額銀一兩六錢一分二釐四毫,共銀一千四百六十二兩八錢三分八釐二毫四絲。內除原遷銀二十四兩六錢零一絲,尚存徵銀一千二百八十四兩一錢零七毫六絲三忽;遇閏加銀一十一兩九錢九分八釐一毫,內除原遷銀二錢六分六釐八毫七絲九忽,實存閏銀一十一兩一錢四分三釐三毫七絲二忽。茂名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五百四十一兩零一分九釐六毫八絲,內除原遷銀二兩六錢八分八釐一毫,尚存徵銀五百三十八兩三錢三分一釐五毫八絲;遇閏加銀四兩三分九毫,內除原遷銀四分八釐六毫四絲,實存閏銀三兩九錢八分二釐二毫六絲。信宜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及「留支新定經制官兵糧食」 外,尚銀二百五十六兩一錢九分三釐五毫;遇閏加銀二兩七錢六分五釐八毫。

《化州》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三百。

零四兩七錢九分五釐四毫六絲。內除原遷銀二兩六錢一分五釐七毫,尚實徵銀三百零二兩一錢七分九釐七毫六絲;遇閏加銀二兩零一分四釐三毫;原遷銀二分七毫,實存閏銀一兩九錢九分三釐六毫。

吳川縣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及留支新定經制官兵糧食外,尚銀三百五十九兩二錢一分七釐二毫。准布政司移會本項《新定全書》添回額銀一兩六錢一分二釐四毫,共銀三百六十兩零八錢二分九釐六毫,內除原遷銀一十八兩八錢三分三釐六毫六絲八忽,續遷銀五十四兩六錢一絲,尚實徵銀二百八十七兩三錢九分五釐九毫二絲二忽,遇閏加銀三兩一錢八分七釐一毫。內除原遷銀一錢九分七釐五毫三絲九忽,續遷銀五錢八分七釐八毫四絲九忽,實存閏銀二兩四錢一釐七毫一絲二忽。

茂名縣

古潘驛 在府東。歲支銀四百三十二兩二錢七分二釐。

大陵驛 原在三橋。歲支銀三百零七兩三錢二分五釐。

臨高鋪   ,烏坭鋪   ,石鼓鋪。

甘竹鋪   、那射鋪 ,俱接化州路。

橫山鋪   、里麻鋪   、赤坭鋪。

皁黎鋪   ,冷水鋪   ,仙覺鋪。

縣門鋪   ,狂邏鋪   ,石巷鋪。

欖水鋪   ,龍塘鋪   ,榕村鋪。

蓮塘鋪   ,山深鋪   ,楊梅鋪。

雙花鋪

電白縣

立石舊驛 。明成化年間,原設於立石村,自遷縣後,復移於神電衛城廢寺經堂之地,設有驛丞、馬甲、馬夫、防夫、遞夫,由來舊矣。嘉靖年間,改為雇募。至萬曆五年,勦平羅傍,遂將驛移於羅定州,支解銀九十七兩以助之,止存銀三百七十三兩九錢零,為雇募之用。本縣上通廣、肇六郡,下接瓊、雷四府,供應煩苦,傳銀支用不敷。三十一年,知縣周元暐條議:「養贍夫五十五名,養贍馬二十匹,馬夫二十名,每年該工食草料銀五百七十六兩,與前雇募所費,亦適相當。其廩給中火口糧等項,俱於《均平銀》內動支。」 驛官難遽請復,即令倉大使兼管。其原解羅定州傳銀井,先年減去傳銀一百兩,俱聽留作雇募工食之用。申府、申分守道、驛傳道申詳軍門。奉批:「如議以額編傳銀養贍。」 專委一官答應。餘照行繳自

皇清順治四年鼎革之始,「征討廉、雷兵馬如織。」又經

李定國之變,夫役不休。民間不敢養馬,止用民夫,其役最苦。西一路大陵一驛不復設,而茂化、吳梅四路,各遠至一百五十里。東一路為四府咽喉。陽江、太平之驛,久為規避,越陽江地方,送至陽春,且有送至河頭者。夫役之苦,俱用民力。順治十四年,知縣相鬥南申詳三院,批允准於平交替,親至太平驛立碑,永著為例。至傳銀之設原係夫馬工食過往支應之額而今為銷算故套民間應夫者不得給領。傳銀之設謂何?今該酌議以五百七十六兩之數給於應夫之人及官使下程之用。永久支領方可蘇其驛困。此地方大病不可不存。稽考以望後之君子相與有成也。

東門鋪 去縣半里

莊垌鋪 去縣十里

夏藍鋪 去縣二十里

五藍鋪 去縣三十里,抵陽江縣界。

西烏石鋪 去縣十里

東郊鋪 ,去縣二十里。

熱水鋪 去縣三十里

龍門鋪 去縣四十里

烏坭鋪 去縣五十里

譚乍鋪 去縣六十里

三橋鋪 去縣七十里

羅浮鋪 去縣八十里,抵茂名縣界。

信宜縣

三疊徑鋪 在城北十五里。

黃麖塘鋪 在城北二十五里。《平坡》鋪 在城北三十五里。

石龜觜鋪 在城北四十五里。

黃坡嶺鋪 在城北五十五里。

大化鋪 在城西十五里。

橫茶煙墩 在城北三十里。

羅馬司煙墩 在城北四十里。

化州

本州原設陵水驛,上達古潘茂名驛,下達息安驛。明嘉靖七年,奉布、按二司守、巡道會議詳允隨糧編派,帶徵銀兩,發驛募雇支給,百姓便之。陵水驛 原在州治前,明萬曆十年,遷於寶山之側四賢祠左畔。

額設官馬五匹,遞夫八名,後裁六留二。防夫一,馬頭一,打聽跟官夫五。抄寫造冊,二月支工食銀六錢。看守鋪陳、廚子館夫、夫頭,各月支工食銀五錢。額置鋪陳上鋪七,中鋪六,後添置中鋪四。明嘉靖編銀五百一十四兩九錢六分零,後扣充餉銀四十三兩零一分。裁存給陵水驛銀三百零九兩二分零。古潘茂名驛銀一百零五兩六錢三合;驛四十一兩四錢三分零;息安驛一十五兩。

皇清康熙七年,裁二兩六錢一分零,存三百零二兩。

一錢七分零,留州支剩,解司充餉。

州東北「往高州府」 鋪。

州門鋪十里至大橋鋪,十里至湯水鋪,十里至分界鋪,接茂名,往府城。

州東接茂名交界鋪,至電白,往省城,鋪

州門鋪起,十里至「短水鋪,五里至龐村鋪。」 「州南往吳川,接吳川界鋪。」

州門鋪起,「十里至石寧鋪,十里至都和鋪。」 「州西往石城,接石城界鋪。」

《州門鋪》起,「十里至都和鋪,十里至《棠陰鋪》,十里至龍山鋪,十里至《菉竹鋪》,十里至《豸山鋪》,十里至新安鋪。」

原設共一十二鋪,鋪兵三十八名。明嘉靖間,東路續置二鋪往大陵驛。

短水鋪 在城東十里

龐村鋪 在城東十五里。添設鋪兵四名。

皇清改「鋪」為塘,每塘置塘兵五名、鋪兵二名、塘兵守。

汛鋪兵傳遞文書

大橋鋪   、湯水鋪   、分界鋪 ,俱州東,往本府路。

棠陰鋪   ,龍山鋪   ,菉竹鋪。

豸山鋪   、新安鋪 ,俱在州西,往石城縣路。

交竹鋪   、長岐鋪 ,俱州南往吳川縣路;北路往梁家堡,通北流縣。舊原設鋪舍一十四處,鋪兵四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康熙八年,奉文三分裁一,九年復回全支。各塘撥兵汛守吳川縣。

縣前鋪 在縣治東。總鋪司兵三名。

川滘鋪 在縣北十里。鋪司兵三名。

塘郊鋪 :去城北二十里。鋪司兵二名。

樟木鋪 :去城北三十里。鋪司兵二名。

南巢鋪 ,去城四十里,上司往來此,為「中火川滘。」 至此凡四鋪,此路接通遞上司、府、州、縣公文。羅山鋪 ,去城東十里,今革。

頓當鋪 在城西南十里,今革。

塘欖鋪 在城西南二里。今革。

扶林鋪 在城西南十里。今革。

調高鋪 在城西南四十里。

石城縣

新和驛 去縣治東二十步。今圮。

皇華公館 在驛內,廳堂庖舍,今圮。

巡按行臺 在嶺東。台。為正堂三間,御史詹扁「嶺海風霜」 四字。前兩翼為皁隸房,又前為儀門三間,為大門、為屏牆,左右為振綱、肅紀、激濁、揚清二坊。正堂後為川堂一間,兩旁書吏廚房為後堂二間,後周以崇垣。守、巡二分司之制如之。府公館 在司前路西。

三合驛 距縣東北六十里。通廣西梧州府陸川縣。

息安驛 :距縣西九十里;通廉州海北巡道。新和縣募夫十五名,鋪陳一副。本縣傳銀二百七十六兩一錢八分零。吳川協助銀一百六十一兩一錢零。息安驛募夫十四名,本縣銀三十兩正。化州協助銀十五兩正。茂名協助銀八十兩正。信宜協助銀一百七十二兩零二分。吳川協助銀四十五兩正。三合驛募夫八名,吳川信宜協助傳銀共七十二兩七錢七分零。

官亭 十里,一所在林村,五里,二所在鎮龍橋西,清榕橋東,皆佴知縣新建。

東豸山   ,西嶴山   ,南「太安。」

北江頭 四處俱新和中火。

息安、中火二處,今為《遷海邊界營》缺。

北那亭巡司 、南江頭 二處俱三合中火。

縣門鋪 今廢

寧村鋪   白藤鋪   ,仙界鋪 ,三鋪俱縣東路。

唐制鋪   、清音鋪 俱縣南路。

源金鋪   、嶴山鋪   、清水鋪。

賀江鋪   ,羅往鋪   ,楊美鋪。

獨竹鋪   、那腮鋪   、西鹿鋪。

高橋鋪 以上諸鋪俱縣西路。

高峰鋪   、江頭鋪   、楊村鋪 ,三鋪俱縣北路。

以上共一十九鋪,各鋪司兵視路之衝僻以多寡其數。

高州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本府總兵一員   ,遊擊二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電白》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信宜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化州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吳川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石城化石營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又「急水炮臺千總一員。」

本府 原額兵一千九百三十八名,內抽撥兵二百五十一名調入乾體,尚實兵一千六百八十七名駐劄。內撥官兵,分守西河、那祿、天關閘等臺汛。

電白縣 原額兵九百六十八名。今新更營制,議於信宜營抽兵五十二名調入本營,通共實額兵一千零二十八名。內撥官兵防五藍、山後、獅子堡等臺汛。又於「吳川」 營內分撥哨漿船十隻移入本營,派防山後、蓮頭、赤水、三港門,該營配兵守禦。

信宜縣 原額官兵四百八十八名,內抽撥兵五十二名,調入電白營;又抽撥兵十名,調人乾體。尚實額官兵四百二十六名,內撥兵分防平坡、都參閘等汛。

吳川縣 共官兵九百七十名,今新更營制,議於石城營抽添兵四十名調入本營,通共實額官兵一千零三十一名。內撥官兵分防東海嶺、岐嶺、限門等臺汛,額派哨漿船二十隻。內將十隻調入電白營,尚十隻灣泊芷芓河下,該營派官兵偵禦防守。

石城縣 兵六百四十名,內抽撥兵四十四名,調入吳川營;又抽撥兵三十八名,調入乾體。尚實兵五百五十八名,分撥守化州城池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兵七十六名。又撥守急水炮臺千總一員,兵六十名,分守化、石二州縣屬油麻地、黃坡隘、錢石堡、牛欄山、蕉坡、三合堡、中岡等隘汛。

吳村營 兵十名防守

長波營 兵二十名防守。

黃姜營 兵三十名防守。

塘墩營 兵四十名防守。

麻針臺 ,把總一員、兵三十名防守。

博臺 兵十名防守

限門西炮臺 兵三十名防守。

《三》。請幫助識別此字。隘 兵二十名防守;油麻山口隘 兵二十名防守。

黃波隘 兵二十名防守。

興樂隘 兵二十名防守。

望夫隘 兵六十名防守。

公鋪塘 兵四十名防守。

公館:塘 兵四十名防守。

《分界》塘 兵二十五名防守。

「佛子樓 」 兵八名防守。

梅祿墟 兵八名防守

高州府物產考    各州縣志合載

[編輯]

府總

穀屬

《早稻 》:「二月播,六月收。」

早秥 :與早稻同種,收米最白。六十日 種,六十日熟,故名。

鐵槌    、紅周 二種,赤米。

牛牯

大糯 、紅芒、黑芒、無芒三種。

小糯 即大禾稻

香秔 ,最香軟。黃𥣬 朱鵝黃色,近遂溪界有之。水芮 宜於水田。

稻 有二種宜鹵田

禾 有四種宜高坡

山旱 山,禾名,有二種,宜山猺,人利之。

芮稻 :二月與早種拌擂刈早禾後,乃芮生芒稻    。馬屎 禾名米最白。

高粱 :土人謂之《金粟》。

「小麥 」 「九月種,二月熟」 ,又有「花麥。」

黃豆 宜作豆腐

黑豆 宜作豆豉

柳豆 樹生葉似柳

扁豆 :青、赤、白三種。

雙著豆 ,青、紅、白三種。

粘 :「曰青槁,曰黃粘,曰赤粘,曰白粘,曰白殼,曰牛皮早,曰細粒,曰早粘,曰長鬚,曰懶粘,曰黑鐵,曰馬尾粘。」

糯 :曰「荔枝糯」 ,曰「靈山糯」 ,曰「油糯」 ,曰「白糯」 ,曰「長鬚糯」 ,曰「番鬼糯,曰早糯」 ,曰「懶糯。」

黍 :曰「粘黍」 ,曰「梗黍」 ,曰「牛黍。」

稷 :「曰珍珠粟,曰狗尾粟,曰鴨腳粟,曰牛尾栗。」 《芝蔴 》,曰黃,曰黑壓。草豆   ,娥眉豆   、赤小豆。

菉豆    、紅豆    、豬牙豆。

龍爪豆   刀鞘豆

蔬屬

芥 有白、紫、春、不老三種。

《莙薘 》即甜菜,莖灰,淋汁浣衣白如玉。

甕菜 可解苦蔓毒。本出外國,番船盛之以甕。今亦不知其名,但云甕菜。

《油菜 子》:可榨油。

莧 紫青紅三種同,鱉食傷人。

茄 青紫白三種

芹 種藏甕,菜中春生。

枸杞菜   、老公根   、鱟腳。

香菌    、竹筍    、紙錢菜

「東風菜   」 、《白花菜》

《藤合子 》:即夜合藤所生。

甜薯    、紅薯    、公薯

《木頭    爛》,斬    人掌。

白薯    、山薯    、黃芋

紅口    青竹    雞母。

漳州    :「紅眼蕷   水蕷。」

麵芋    、姜芋    、旱芋

番芋    、土芋    、雞爪芋

南星

貨屬

《大樹棉 》種成樹可久採。

小棉 一年一種

大藍 可久採

「小藍 」 ,「一年一種。」

大艾 煎而浴,可去風。

莽 雞莽,小牛莽,稍大。俗用小者以代蓍鵝。子 可作酒麯。雞骨香 ,藤中所生。

楓香 永樹皮為之

芸香 亦名楓乳

楠 :有火力、馬留、豬肚黃楠、香楠數種。

赤蘭 其子可食

欈 子:有大小二種,荒可充飢。

棠梨 板可刻字

黏子 即草禹餘糧,以熬酒最佳。

《藤纜 》俗去其釀,作燈以玩。

「木浣 」 用去垢,以鹽水浸久,可治喉痹。

烏桕 :其子可以榨油。蘇木 其色不甚佳。

《沙羅 》:其子可以榨油。

冬桃 :其子可以榨油。

蔴 :曰「黃麻,曰白麻,曰青麻,曰葛麻。」 葛布    ,綿布    ,生絲絹。

綿綢    、蕉布    、蠶絲

《白麻布   》《青麻布   》《黃麻布》。

靛炭    、油麻    、麖皮、蜜、糖    片、糖    、海參。

沙翅    黃蠟    、《牛皮》

火紙    、沙魚皮   、《魚膠》

三藾    白糖    、香蕈

薯莨    、虎豹皮   、《絲煙》

「黃藤    」 、白藤    《木支紙》,

《翡翠毛   苓》《香茶》

果屬

荔枝 :曰《綠羅包》,曰《黑葉子》,曰《糖博》,曰《紅繡鞋》,曰《進奉子》,曰《火山》。

波羅蜜 不花而實,木上發出,其甜如蜜,乾濕二種。

羊桃 :其實五瓣而酸,其葉可解砒霜之毒。香丸 :一名「香甜」 ,一名「五指。」

橄欖 :一名《香欖》,一名《牛欖》。

石榴 一「《白石榴》,一《青石榴》。」

甘蔗 :有蠟蔗、牛腿、烏腳三種。又有荂蔗,煎汁為糖。

蕉子 有三種:牙蕉、香蕉、角蕉。

酸樝子 即宜母子

蓮子 :一紅蓮。一青蓮。

《梅子 》一紅梅,一青梅。

柿子 一雞心。一牛心。

《李子 》黃、紅二種。

《楊梅子   》。《羅旺子   》。《胭脂子》。

《餘甘子   》。「苦膽子   。《藤苕子》。」

蜜筩子   。種桃子   。木奈子。

圓眼    金橘    菩提。

梨子    「桃子    。」 《人面子》。

烏欖    、柑子    、仙桃

椰子    橙子    ,橘子。

《菱角    山》。「竹子   槌子。」

柰子    ,柚子    ,梨懵。

花屬

《素馨 》一名《那悉茗》。

茉莉 青、紅、白三種。

蘭 蘭:葉長,一莖一花;蕙葉短,一莖數花。今所種即蕙,惟青色者最佳,謂有盤蘭樹二種。木蘭 橘生山中多有。

《碎蘭 花:似木蘭》而蔓生。

月桂 紫白二種

薔薇 紅白二種

《山茶 有二種寶蓋》者妙。

海棠 有二種,枯枝者佳。

《狀元紅 》一名「天蒜。」

「剪春羅 」 紅、白二種。

鳳仙 :即金鳳花,俗名指甲。

《金錢 》:即午時花。

萱 《即鹿蔥,一名忘憂》。

紅花 四時皆有花,其大如拳,其深紅色,電人但以紅花呼之,江閩人又呼曰「扶桑」 ,江南人又稱為「佛葉」 ,一花三名。

菊花 :曰「白菊」 ,曰「紅菊」 ,曰「金盞銀臺」 ,曰「黃菊」 ,曰「紫菊」 ,曰「鵝毛菊。」

山梔 :有單、臺、百葉二種。其子可入藥材,亦可作染。

蓮 紅白二種

山丹 紅、白、淡紅三種。

千葉紅花 ,有白、紅、藍三種。惟紅者汁可沐鐵樹 ,俗名「百日紅。」

千葉石榴 ,秀而不食。

《月記 》:一月一開。

玉簪花   、《觀音》《蓮   米》《碎花》

滴滴金   ,萬卷書   ,滿天星。

《青撒梨   》《紅撒梨   》,《剪刀花》。

桂花    、《劍蘭    》、春花

芙蓉    、《紫荊    》、木槿

《夜合    》雞冠    狗牙。

《酴醾    木》樨    ,白枝。

《雞旦    》宮粉    《含笑》

《葵花    粉團    鷹爪》。

「水錦    」 《夾竹桃   》。《九里香》。

七里香   ,《羅漢松》。

草屬

斷腸草 :一名「葫蔓」 ,人食之斷腸,用香油、人糞灌之可愈。

《接骨草 》:「風疼或失傷,搗酒塗之,可以愈。」 《長命草   》、黃蜂草   、狗尾草。

羊耳    龍鬚草   、鳳尾草。

關草    、蒲草    、茅草。

蓼草    、田艾    、《睢草》

稗草    、香芋    、車前

竹屬

觀音竹   、桄榔竹   、多枝竹。

大頭竹   、象牙竹   、花頭竹。

單竹    簕竹。蒲竹    。糵竹    。貓竹。著竹    。紫竹    。坭竹。

𥯨簩    斑竹    石竹木屬。

楠木 其種有三:「香楠、紫楠、牛角楠。」

《黃桑木 》可為壽具,多自信宜。大山放出唐棣木 ,可刻書。

白銀木   。波羅木   。《中椎木》。

《麻洩》木   。《土檀》木   。《秋風木》。

《鵝筍木   》《含沙木   》《青欄木》。

「鐵力木   。」 「臙脂木   。」 《上爪木》。

火炭木   、《鴨公青   》《荔枝木》。

《柏木    》《梓木    》《杉木》

深木    。《狗果    》。《赤木》。

桂木    《山蓼    》《紅羅》

「相思    」 黃欖    。松木

牛根    苦,練    《水雍》。

《油槌    》樟木    、《槁木》。

《榕木    》,《鶴木    》,《黃桐》。

山竹    、白榆    、赤榆。

藥屬

《陳皮 》「降痰消食。」

橘紅 能解痰火

乾葛 「主治壯熱吐血,解酒毒。」

紫蘇 柔梗散風,葉子下氣。

《萊菔子 》主治喘嗽。消食。

白芥子 主治脅痰

火麻仁 能潤大腸

蓖麻子 主「治胞衣不下,取七枚研膏塗腳底,衣下即洗之。」

白扁豆 主蛇蟲咬;花主女子赤白帶下。研末,米飲服之。

姜黃 主治心腹結積氣脹。破血通經。

薄荷 主治賊風,傷寒,小兒驚風。

《槐花 》「主治痔漏。大腸毒。」

槐角 久服黑鬚

槐枝 鍛為黑灰,擦牙去蟲。

茱萸 能辟惡氣

《桑白皮 》主治虛勞客熱。消痰渴。

《桑寄生 》堅齒安胎止漏血。

側柏葉 主治吐血

《薏苡仁 》利陽胃,消水腫。

小茴香 消穀通氣,小兒禿瘡,油煎傅之。木鱉 ,「主消惡瘡,肛門腫痛,婦人乳痛。」

艾葉 灸百病,止諸血。

金櫻子 以皮熬膏。補虛。

巴豆 利水穀道,去胃中寒積。

澤蘭 即「弔蘭。」 主癰腫,散血,產難。

《荔枝核 》火燒。治心痛,小腸氣。

蛾繭 「主益精強陰,金瘡,湯火瘡。」

紅豆蔻 即生薑子,治絞腸沙。

金銀花 :即隱冬藤,可解百毒。

《朱決明 》:《性能明目》。

《草決明 》,主青盲目,益精輕身。根可治癬,《接骨草 》治跌打損傷。

天門冬 洩滯氣,調元氣。

麥門冬 治心肺熱

天竺黃 治小兒驚風,去諸風熱。

《五加皮 》能堅筋骨。

砂仁 消食寬胸

《益智 》主治遺漏,肝胃受寒。

香附 婦人要藥

仙茅 ,主治腰腳風冷攣痹。益陽道。

谷精 ,主治喉痹,齒風。

益母草 行血養血,大利婦人。

稀薟 九蒸作丸。益氣補虛。

《馬鞭 》,消血積塊。

冷飯團 一名「土茯苓。」 解瘡毒。

鳳尾 性能治痢

蓽撥 主治胃寒

《車前子 》性利小水。

《草豆蔻 》性主溫中。

馬齒莧 主治風結瘡

《蓬術 》治心膈痛,通經消瘀。

牡蠣 益精收濕

黑牽牛 「主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大小便。」 《蛇床子 》「主肢痹身癢,濕癬大風。」

九里明 可洗諸毒

《番腸 》性解斷腸草毒。

茅根 主治勞傷

曼陀羅 花白漬酒發狂。根能散諸毒。

蜈蚣 去頭足。主治蠱毒蛇咬等惡。

虎脛骨 酥炙,治風攣,補腰膝。

鹿茸 專補虛損

《蛇蛻 》治小兒驚癇,明目去翳。

蟬蛻 治小兒驚風

蜂房 專治諸瘡,為未,豬脂調之。

夜明沙 即蝙蝠屎,淘淨,治眼中翳膜。

穿山甲 搜風引經發痘陷。

蟾蜍 ,性能殺蟲消疳。

海螵蛸 即烏賊魚骨,治女子血閉陰蝕,男子陰頭癰,末粉傅之。

鱉甲 醋浸炙黃。主治勞瘦骨熱。

龜板 酥炙。主益陰補心。

旱蓮草 性能烏鬚

班貓 治顛狗咬傷,研末傅之。

《天南星   》,何首烏   ,穀精子。

土牛膝   。請幫助識別此字。蛇膽、   石蓮肉、蒼耳子、   大腹皮、   皁角

白芨    藍實

禽屬

班鳩 有二種:一種火鳩,一種青鳩。

叫天雀   ,相思仔   ,定髻郎。

虎《頭雀   》《貓頭雀   》。《鷓鴣》

《白鷴    》《白鴿    》,《杜鵑》。

《翡翠    畫眉    鴝鵒》。

山鳧    鶺鴒    麻雀。

水鴨    水雞    、山雞

古弔    《瓦廖    》廖哥。

《神廖    》海雀    《黃鸝》。

《山廖    》水《鳧    雉》。

鷺     鶴

獸屬

箭豬 :其毛如箭,能射人。

果子狸   。虎狸    貓狸。

山豬    、藤鼠    。山馬。

豹     獺

魚屬

鯔魚 「人取其苗者,畜之池,尤佳。」

沙魚 曰「青沙」 ,曰「黎頭沙。」

三來 即鰽白魚

《羊尾婆 》:係海魚。

蝦 有青蝦白蝦

比目魚 一目

鞋底魚 兩目

銀條,魚   黃。花柳   黑,子黃。

白頭殼   鰱魚    、鮸魚。

嚴魚    ,金魚    ,劍魚。

魴魚    、臘魚    、鰻魚。

馬母    、馬鮫    。赤魚。

《赤肌    條》。花    油魚。

康魚    沙,鎖    狗母。

燕魚    、金錢    、金鼓

海鯉

介屬

《嘉鱉 》似鱉而大,重四、五十斤。

《烏肉蛇 》煮酒可以治疥。

海膽 黑色,如栗而大,刺周其身。

《蟛》。請幫助識別此字。 《一螯大,一螯小》,不可食。青蚶 似蟹而小,其色青。

沙螺 一名《西施舌》。

《蠣蝗 》俗名為「蠔。」

《瓦路》螺 :即蚶也。俗呼為瓦路。

請幫助識別此字。蛇: 其膽可護杖。《龍蝦》 長鬚似龍。

南風螺   蟛蜞    車螯。

蛤蠣    、田螺    、石螺

寄生    螺絲    、血螺

「香螺    」 紅螺    螃蟹。

牡蠣    、蝙蟹    、《毛蟹》

簕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