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8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八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八十卷目錄

 瓊州府部彙考八

  瓊州府風俗考

  瓊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八十卷

瓊州府部彙考八

[編輯]

瓊州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瓊山縣附郭。

民性朴茂,習禮義之教,有鄒魯之風,衣冠禮樂班班焉。

士多懷琦尚實,《四禮》宗吳進士錡,遵文公《家禮》,及丘文莊濬著為儀節。鄉落之間,吉凶往來不輟。郡城之中,尤多近古。黎俗以巫為醫,以牛為藥。禮尚檳榔,多用為生。田疇二熟,蠶綿八登。產多蕷芋,堪代菽麥。酒無麴糵,民皆服布。語有數種,有官語,即《中州正音》,縉紳士夫及居城所者類言之,鄉落莫曉。有東語,又名客語」 ,似閩音。有西江黎語,即廣西梧州等處音;有「土軍語」 、「《地黎語》,乃本土音。大率音語以瓊山郡城為正,使鄉落一切,以此漸相染習,皆四通八達之正韻矣。烏得以「雜語」 病之?然習以成俗,弗能易也。

瓊郡枕山帶海,時有海溢颶風之虞,故公私宮室,不甚高美。然規制與中土略同。惟遐僻州縣多用茆茨,即公署亦沿其陋。至民居近海者與蜑雜處,常為風濤飄淹;附黎者與黎人相為雜居,未免棲峒巢木。若縉紳士人家,雖好營建,大概不尚華飾,惟取其完固,有古風雲。

立春 前一日,府縣官至東郊迎春館,街坊各辦雜劇會聚,俟祭芒神畢,前導土牛,自河口街過南橋,從北門入府老穉灑以豆穀,謂「消壓痘疹。」 是日相饋以春餅。

元旦至四日 ,各相拜賀,陰陽家選頒,出行吉利方,是謂「牛圖。」 六日後,坊間邨落行儺禮,設醮、抬神,貼符逐疫。立天燈,作鞦韆,或為鰲山諸燈。每夜群遊放煙火,環街出燈謎,用糯粉製元宵以相送。

元夕 ,城門弛禁。鄉落男婦入城聚觀各處作「上元道場」 ,建旛結綵為「鰲山」 ,祈祝年豐。

清明 ,男婦插柳,以米易海螄咂之。

四月八日 ,浮屠氏習荊楚歲事,以五香和蜜水,浴釋迦太子佛謂「龍華會。」

五月一日至四日 ,輪流迎龍於會首家唱飲。至五日,各邨迎龍會於大溪,划船奪標,城落束角黍相饋,男婦繫香袋,男女綵索纏臂,塗雄黃,飲菖蒲,帶艾。十一日,扮裝「關王會」 ,至十三日畢集廟中。

六月六日 祀竈,曬衣服,祛蠹濕。七月七夕 乞巧。用綵色紙糊製冠履衣裾,剪金銀紙,備牲醴祀先祖,謂之「燒冥衣。」 富室齋醮,焚紙衣,以賑孤魂。十五日,城落寺廟皆作盂蘭會。

八月中秋 翫月,製麪為餅,名「團圓餅。」 九月重陽 ,士大夫㩦酒登高詠賦,兒童作大小紙鳶,相擔搭為勝負。

冬至 迭相交賀

臘月二十四日 ,取竹枝掃屋塵,換爐灰,夕祀竈,宣《竈經》,送竈君朝帝,除夕 設酒殽,祀先鄉落。又謂辭歲子婦兒女輩盛列酒饌,為父母圍爐,即夜設酒果迎竈君,闔家共坐不寐,節序之所尚類如此。大抵瓊俗民專務農,鮮為商賈,士人故家多矜門第,謹於結納。近雖奢侈略敝,然文物不異中州,猶可挽也。

澄邁縣

澄僻居海島,舊俗殊陋,與中州相遠。一變於漢光武時,錫光教耕稼、制冠履,立學校;再變於唐王義方,召諸生徒親為講經,行釋奠禮,清歌吹籥,登降有序;三變於宋郡守,宋守之教諸生講《五經》於

文廟建「尊師亭。」 暇日躬自講授,兼以名賢放謫士

族僑寓,故其風聲氣習,自爾反薄還淳。故《郡志》云:「澄民性溫直,子弟多嗜學,女工務紡績,田饒家給,頗類瓊山。」 以今觀之,俗尚儉樸,地土廣腴而產少千金,多務農業,少事商賈,服用布帛,不事艷麗。疾病則求神,以巫為醫,以牛為藥,貧者

至,鬻子女以禳禱。日用飲食;婚娶通問,賓友往來,檳榔為命;歲歉亦藉薯蕷為糧。士皆習於制藝,居恆則以教其子弟,故衣冠之家不絕。男女出入,多縵布帕、戴藤笠。至於遠鄉婦女,妝飾頗近黎俗。遐落樵佃,先皆椎髻,今皆丕化。田歲兩收。麥冬春種夏收者曰「小熟」 ,夏種冬收者曰「大熟。」 亦有冬種春收、春種夏收、夏種、冬收者,為三熟。語有三種:澄多閩人寄居,語類閩音者曰客語,土音者曰黎語。海旁蜑人語類客、黎音參半者曰蜑語。居處少麗屋,城邑鄉落,茅瓦相半。買賣魚菜等物,量約估直,少用秤。其稱謂間不少假借,上戶之家則稱為官,下戶則稱為哥。姊家育廝僕發呼,男則稱「那」 ,女則稱「嬛」 ,間有吉凶之禮,如冠,則卜吉,告於祖先父兄,加帽焉。三加之禮,士夫家間行之。婚禮必擇門戶,專用檳榔。初以庚帖請,庚帖者,書女之生年庚甲也。男家報可,則奉金銀釵環以從。已而納幣,則兩家各用婚書,檳榔動以千萬計,至有以金銀為蔕者,綵幣、豬羊、酒果、茶麵,惟女家是命。已而請期,已而親迎,間倣《六禮》行之。女至男家,首飾器皿,俱用金銀,或有折為奩田者。既合巹之明日,乃謁廟。已乃謁舅姑,而獻布帛鞋被之儀。已乃以次謁諸尊長,視其親疏,答以賀儀。富者裝辦以美觀,而貧民亦勉強以從事。舊志云:「遣女不忌空囊,教子輒吝一金。」 何輕重之舛也?喪禮,間作佛事。初喪棺殮,稱家有無。每七日一奠,四十九日乃止,名曰「七七。」 百日乃卒哭,期年曰「對週」 ,俱以奠胙致餽,或置酒殽以邀親朋。葬不拘年月久近,不愛謝金厚儀以延地師,必得風水年月利便乃襄事。絕無水火之葬,雖貧亦尋抔土以為掩覆計。富者用石塚或灰隔,行喪多用鼓樂導引,竹轝亭架幢旌,雕刻綵畫,無一不備。壻家盛設酒席,列於郊外以侑眾,曰「食百客。」 祭祀惟歲節奉薦於寢,而無祠堂,惟鄉士夫家有之。吉凶之禮,重事而不簡略如此。

迎春日 ,縣官盛服至東郊迎春館祭芒神畢,眾官前導。城市內外村落,男女擁觀,各以豆穀灑土牛,謂之「消痘疹及鞭春。」 城郭之民以縣治界分東西列於牛左右,候官府行禮畢,左右人相協力推仆土牛,任其左右,以占凶吉。

正月元旦 ,各家蒸糕,設餚酒果,以供歲祀。畢,各以少長先後納拜。親朋踵門交賀,四日乃已。上元 ,通衢立竿結篷,綴燈於上,結綵射謎,燒爆放火,樹裝《僧道獅鶴》等劇,達曙為歡。

二月,雷禁 ,「凡一切事,於初一、二三日皆不興作,只親戚互相往來探問。鄉落間以為祈年,猶重」

三月清明 ,插柳於門。先期添墓土、除草萊,曰「撥墓。」 至期,男婦載酒殽上墓,張掛紙錢,宴飲而歸。至念三日係天妃誕日,各會首齊設慶醮。四月八日 ,細民之家凡婚姻親事有未知擇日者,多於是日舉行。六月六日,亦然。

「五月端午 ,採取菖蒲及百卉有芬氣者,浸水供餘飲浴,懸艾虎,飲昌陽,饋角黍。」 黎明,集營兵、鄉勇齊赴教場祭旗。操畢,較射巡城。下午,官民赴天妃廟前競渡,龍舟夾岸,左右觀者如堵。十三日,壽亭侯誕辰,營兵設醮。

六月六日 ,祀竈曬衣。此時澄俗農工方急,謂之「農忙。」

七月 ,自初一日至十五日止,民家各具牲醴、焚紙衣,以祀祖先,或請釋教作《盂蘭會》以薦亡靈,亦有「乞巧」 之戲。

八月中秋 ,聚親朋以賞月。

九月九日 ,俗不甚重,好事者間亦具酒殽,登高會飲,兒童放紙鳶、風箏為樂,及觀海潮之大小,以驗來歲豐歉。

十月 ,農家割禾相助,以畢其事,佃僕醉飽,喧歌道路。

十一月冬至 ,俗多不尚。收成後,或親朋故舊作米糕相問,謂之「送新」 ,而少交賀。

十二月 ,鄉民有祀祖、祭雷之舉。俗之婚姻、死喪、移徙,率於是月舉行。二十四日,具酒果,送竈君朝帝。除夕一鼓,復設迎之。三十日換爐灰,各具酒殽祀先,謂之「除歲。」 又具酒醴奉尊長,謂之「送節。」 合室長幼相聚,謂之「圍爐。」 以竹枝掃屋塵,燃燈於破籮內,貫以掃塵竹,擲於門外,謂之「送窮。」 掛楮幣,易桃符。夜分不寢,曰「守歲。」 一歲風土好尚,大略如此。

定安縣

風俗與上各縣同

正月元旦上元與上各縣同。

二月三日 ,文昌誕辰,士子敘會慶祝。

三月三日 ,真武誕辰,或請神出遊,謂之「保境。」 四月 ,各家設醮酬恩,名曰「諼雷公齋。」 遇雷劈物,則曰「齋不到」 ,又復再設。凡設醮,必先期齋戒半月。若雷劈牛,則各坊爭取其肉與孩子食,為平安。

五月端午 ,好事者放風箏,不論老少,聚滿山頭,出花紅競放,以至高者為勝。

六月 作客,取檳榔肉為貨。

七月八月俱同上。「各縣。」

九月九日 ,官紳士子會赴文筆峰,登高具酒會飲,謂之「興文運。」

十月同上各縣

十一月至,歲逼 多嫁娶。諺曰:「做親家,往來拜賀者無虛日。」 冬至,惟士夫家行拜墓之事。十二月同上,《各縣》

文昌縣

風俗與上各縣同

邑無黎而有蜑蜑,世漁戶也。茅簷覆地,屋頂出入,男女結網取魚,不知耕種,魚課貽累,望洋立稿雲。

「正月元夕 ,偷青」 ,偷者以受詈為祥,失者以不詈為吉。

「二月 ,迎南天火雷電。」 母高涼郡主夫人以下諸月與上各縣同。

會同縣

土田腴瘠相半,各種檳榔,以資輸納。民淳俗樸,文教儒風未改。

樂會縣

縣居山海之間,民風習尚不齊,性多和柔而少獷悍。貴衣冠,尚文物,日用飲食不侈,待賓客不豐。來往會遇以檳榔相傳遞,婚姻亦以榔蔞為定。聘禮用牲果,少儀幣。村居零星茅屋,散處榔園之內,鮮比閭焉。「亦皆安土重遷,鮮有去鄉井而謀什一者。」婦女勤紝織鍼刺,少桑間挑闥之風。士習淳樸,知廉恥禮讓,鮮入公門,而尤好學談文。然里巷之子,學識淺薄,偶爾操弧,遂相誇炫,且摴蒲陸博父兄,還為子弟羞也。居家行家禮,喪禮猶重;居官負正氣,多以清白垂後。民俗猶懷刑畏法,勉輸急公,不喜爭訟。其耕種,冬稼夏穫曰「小熟」,夏種秋刈曰「大熟。」百畝之糞,用以培榔。田工不治,溝洫旱澇易傷。少儲積,遇凶荒,遂至大歉。土產鴨腳粟、薯蕷、番葛等物,聊可濟饑。地方栽檳榔,賴以供糧稅。然難成易敗,風拔霜殞,則十僅半存。每歲惟取《農家口訣》,如元旦喜乾三月三日雨,則天蠶損殃,百果不結。芒種後栽禾忌犯星上。以「燕窠草長占有小熟禾,夏夜氣冷,占有大熟禾。」「十月之朔,以雨暘知來歲豐歉。冬至濕知」年豐,乾知年歉。他如貝母蜂窠高低,苦蘆草節多寡,占風以榕根蟻路;電閃東西,占雨以「蚿。」請幫助識別此字。「生上東郊,占荒以加麻」,實益智,實占豐。土俗稱呼,尤重官字,僕婢稱主,幼則稱官、稱娘,中則稱官爹、官姩,老則稱官公、官婆,僕婢喚那、喚嬛,平等相遇,老稱公,幼曰儂,同儕稱兄。佃人田者為佃丁,有事則聽田主命惟謹。親朋來往,慶弔饋送,多加密厚。出入無馬,多騎黃牛,此風俗之大較也。他如田舍傭家,畜產稍盈,便侈衣服鼓樂,不循法度,寡尚醫藥,病多祈鬼神。其無知村子,猶濫殺牲命,呼鄰舍共圖醉飽。甚有聚巫女歌舞燈醮,謂之樂神。皆流俗之惡,猶當懲戒。《郡志》所謂「民俗野侈,少知禮度」者,此之謂也。

節序與上各縣同。惟仲冬後於山坡掘地深數尺,以榔皮蓋之,上加木釘,以繩橫兩頭擊之,聲聞一、二里,名曰《擊土鼓》,則異矣。

臨高縣

民性梗直,俗多僻野,競喜事神,不信醫術,讀書善俗,大概與《澄邁》同。

儋州

風俗節序,與上各縣同。惟尚佛,相襲為「佛日會」 ,有上帝會、白衣會、天妃會、鄧天君會、羊元帥會、大村大會、小村小會,各以其類相賽,不可勝數。每會中輪年會首一人,營辦交迎,裝飾五采鸞轝,不下數十百。神駕既迎,每至村,即大享酒席,會中之人,相聚酒食。會首,貧則鬻產以為之,甚者鬻子至不敢避。鄉無老壯,時時以佛為事。每村立一廟或二三廟,最為嚴整。子弟自幼但知隨父兄從事於佛,雖有明秀之資,亦格於習俗,而不知有學,故人才所以不古也。

昌化縣

周歲多東風。秋夏間颶風,或一歲累發。或起東

考證

北轉西,或起西北,轉東,必對時回南,大作後息。發在夏秋,有雲物之先驅,青華為起末。率然凌尋,飄忽怒號,極萬籟之變。屋瓦皆飛,坤軸欲轉,人物愯懾,沆瀣湃奔,《儋志》濤倏吼,海鳥翔天,腳暈若半虹則颶。《方輿志》:「周歲皆東風,秋夏颶風。」 《投荒錄》:「南荒諸郡,皆有颶風。」 康熙十一年閏七月二十三日,颶風怪作,平地擁水數尺。同日三州十縣城垣盡圮,官舍民居,片瓦不存,合抱之木,拔根飛空。班船行空中,自東海過西海,飛騰數十里,傷人民數千,田禾盡沒。父老言:「亙古來未曾聞有。自儋至崖八百里許,沙深尺餘,色白如銀,兼四時日中蒸熱,不可以晝行,強行者膚肉潰爛,雖林木蔽天,無虎狼之患,故夜行便之。潮來則路阻。居民熟諳水候者,坐在岸上,俟潮退方渡,隨足有金光迸出,大者如火,小者如螢,往來之人,皭然可鑑。」 東坡書柳子厚《牛賦》後,嶺外俗皆恬殺牛,而海南為甚。病不飲藥,但殺牛以禱,以巫為醫,以牛為藥,人牛皆死而後已。有日無風則熱不可受,有風又苦難犯,傷人實多。惟日西沉始有「清氣,有雨則猶善矣。若夏秋雨潦若多,又難為攝。一日之內,一身之間,冷熱互見,是以人腠疏多汗,體倦腳氣之患,不時有也。」 海南諸種皆備。蠅無四時皆有。蚊有二種,有小而黑者,晝不避人,咿唔左右間為可厭。夜間流毒者,諸方所有也。鱉蝨比嶺北殼獨堅厚,抵之不易死。蟻有數種,有小而白者,「衣物書冊,久置則結窠其中,殘噬略盡;大者如嶺北草間生者,首尾黑色而紅腰。二物遊人几案間,驅之不能絕。海南酒造不貴冬而失時,糟只計斗而失材,麴惟擇辛而失煤,火概貪多而穀氣不能勝水,故不耐藏,乃入燒酒以固之。」 是燒酒之毒,初少用之以存酒味,非用之以為飲也。惟俗慣飲而「不忌,故遂酣釅而不舍,甚至狂迷而純飲者,爛腑焦臟,折夭,相繼而不知悔。」 王桐鄉《雞肋集》:「瓊俗侑食,以酒之出自火燄者尚之,以為尤物。酒無醇醨,皆入其半,或純侑焉,久耽則病作矣。瓊產耐熱,腸胃習此,稍延時月以待斃,遠客貴客,多為所誤。」 出《唐西州勸俗說》,「邑東北近黎岐高燥,民以刀耕火」 種為業,名曰「斫山。」 集山木而焚之,播萆麻子、吉貝二種於積灰之上,昌民之利盡於是矣。閱三年即棄去。西南浮沙蕩溢,墾之為田,必積牛之力,蹂踐既久,合其堅實,方可注水。自分秧之後,民不復有。家無男婦、老稚,晝夜力於田事,踹風車取水灌田,或一日輟功,則無成。田邊置金,煮𧄔粥供給,至有襁褓之子,置筐於樹,就而乳之。東坡云:「南海多荒,所產秔稌,不足於食,乃以𧄔芋雜米作糜粥以取飽。」 此實錄也。一遇海水氾漲,黎水充湊,竭子婦之全力,付河伯之一怒矣。

萬州

漢仍雕題之俗,言語各異,頂髻徒跣。晉永嘉中,中國人雜居,言服漸變。唐、宋、明以來,聲教日洽,民力農安,土重離不服遠賈,服用布葛,不事文綺。田冬種夏收曰「小熟」 ,夏種秋收曰「大熟。」 禾擔用《秦數》十二把為一擔,錢六百為貫。城市有穿織粗藤器者,鄉村務紡織,歲凶,以𧄔蕷、桄榔麪、鴨腳粟、狗尾粟充饑焉。樹檳榔為業,居常晝夜啗檳榔,宴會以敬客。婚定檳榔,當委禽冠禮不行。居喪無度,宰牲設筵,簫鼓招賓客。殯日,鼓吹旛旐導於前,結楮為神像,墓所具酒食待客,曰「作墓頭。」 病不服藥,用巫覡踏歌降神,跳舞說禍福,曰「調燈祭。」 重鬼神而輕祖禰,歲時伏臘,先祀鬼焉。俗稱鍥薄喜怒,偏執任情,事涉正,雖一錢不忍割,至於祈禳游戲,罄家貲為之,無悔也。大扺富無積金、貧無行丐。惟《通志》雲「恥為胥吏與盜」 ,則不然爾。

蜑人隸州者,若新澤、東澳等處,茅屋居海濱,業漁,以魚趁墟換穀。歲納魚課。婦人髻垂後,或插簪包金,戴平頭藤笠負販。長至日,宰牲備酒,招親鄰曰「作冬節。」 近日不使得捕魚,仍納歲課焉。節序與上各州縣同。惟端陽午後浴於河,披髮歸,謂之《弔屈原》,異矣。

陵水縣

俗尚樸略有古風。急公畏法,婚喪循禮。疾病以巫為醫,間服土草藥。《禮》尚檳榔,多用為生。不產菽,民皆服布。男事耕讀,婦婢貿易。語有「土語」 、「黎語」 、「官語」 、黎語間有能言者,官語則男婦兒童類能言之。瓊屬言語之頗正者,以陵為首。陵處海濱之末,時有颶風之虞。屋用茅茨,低簷即公署亦沿其陋。日色最毒,能裂人肌膚。旦晚有瘴露。太重受其侵。即生病。男婦每出入往來。頭戴藤

崖州

地近海濱,士習民風,淳漓間出。土瘠人窮,富者僅百金之產,貧者無立錐之地。衣服宮室,概從簡略。皆穿麻縷,不著繭絲。所居房舍,編竹為籬,結茅為蓋。時患颶風頹破,高只六、七尺,低僅四、五尺。官署公廨,雖用瓦甃,不能華飾。紳士之家,概從茅茨,土階,惟取完固。婦女不事蠶桑,止織吉貝。田疇一歲再熟,人多耕種,少有傭佃。春常苦旱,涉夏方雨。樵牧漁獵,與黎獠錯集。每歲正月三日出獵,先用小雞祭於土地,視其骨以占歲之豐歉。柳子厚詩云:「雞骨占年拜水神。」 崖人多有此者。有疾病,不事醫藥,只迎神辟鬼,吹螺響鼓而已。

崖地雖遙遠,水土頗善,氣候不正。春常苦旱,涉夏方雨。樵牧漁獵,與黎獠錯雜。出入必持弓矢。婦女不事蠶桑,止織吉貝。家自耕植,田無傭佃。士多業儒,人重廉恥。鄭廷鵠《志稿》:「崖有邁俗、客俗,邁人不知所恥,語音與廣州相似。客俗,閩人也,語音與潮陽相似。」 椰根、永寧二處,邁俗、客語、黎俗、民俗多尚朴茂,不喜華靡,衣服宮室,概從簡略。農務種植,士兼耕讀。田疇一歲再熟。無業者喜漁獵,婦女不事蠶桑,止織吉貝,婚姻通媒妁。禮重檳榔,饒者繼以綵幣。每歲元旦,鄉里親朋酌酒相慶。元宵亦張燈火,或扮獅子、麒麟為戲。清明節,往先人塋墓,設祭哭泣,焚掛紙錢。午節,人采蘆花、香草、菖艾沃水為角粽,以祀先祖。其日皆出觀競渡,閭閻婦女亦不之禁。七月十四日暮,人各以酒食紙衣祭先祖父母,謂之「寒衣節。」 中秋長至,不以為重。臘月二十四夜,以茶果紙錢送竈神。元旦迎竈亦如之。除夕以箒掃屋擲之於外,謂之「送窮。」 入夜,置酒相聚,俗多類此,綽有古風。惟疾病不事醫藥,偏信道童誕妄,迎神、殺牲,雖嚴飭不能禁也。

方語有六種:曰官語,即《中原正音》州城七坊言之,其始皆中原人,或仕宦、或商賈家於崖,故其語猶存。曰「邁」 ,語音與高涼東筦相似,附城五廂及東四里言之。曰客語,與閩音相似,永寧鄉保平里及西六里言之,與郡語同。曰番語,所三亞里言之。曰「地黎」 語,黃流及黎伏里言之,與崖黎語相似。俗傳其先本黎人,後化為民,語音猶未盡變也。曰:黎語東西岐黎,言之亦互有異同。蜑民世居保平港、大蜑港、望樓里。瀕海諸處,男子罕事農桑,惟緝麻為網罟,以漁為生。子孫世守其業,稅辦魚課。間有種山園、置產、養牛耕種,婦女兼織紡布被為業。

番俗本占城人。宋、元間,因亂挈家駕舟而來,散泊海岸,謂之「番邨」 、番浦,今編戶入所「三亞里」 ,皆其種類也。其人多蒲姓,不食豕肉,家不供祖先,共設佛堂,念經禮拜。其言語像貌,與回回相似。今從民俗,附版圖。採魚辦課,間置生產。婚嫁不忌同姓,惟忌同族。不與民俗為婚,人亦無與婚者。居處因地逼海濱,時虞颶風,公私室不甚高美,民舍多用茅茨,官署亦沿其陋。近海者常為風濤淹捲,附黎者亦效棲峒巢木。即紳士之家,概不尚華飾,惟取完固而已。

感恩縣

民性樸野,寡爭訟,士亦農桑,婚嫁多從俗禮。

瓊州府祠廟考        府志

[編輯]

本府。瓊山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宋元在城東北,明洪武遷於南橋外東廂。

社稷壇 「宋、元建,在城西南。明洪武二年,知府宋希顏遷於城西北。正德六年,知府王子成、副使劉浩重修。」

城隍廟 「宋元在西關。明洪武二年,知府宋希顏建於府東南。成化間,知府蔣琪遷於府東。正德十四年,因罷真武廟,乃遷於城中。萬曆間,遷於今道治之東,以其舊廟為都御史海忠介特祠。」 崇禎十七年,仍遷於忠介祠,復其舊廟,而以道治東廟為「忠介祠」 ,在府西南縣治之東。郡厲壇 在城東北一里。明洪武三年,知府宋希顏創建。

旗纛廟 在衛治左,每歲霜降日衛官致祭。颶風祠 在東關外迎春館後,府縣官於端午日祭,行「通獻禮。」 祠壇明萬曆四十五年重建。天

啟七年崩壞,基址猶存,今未修復。

關王廟 元在海南衛右。明洪武以來累葺。弘治初,拓府治,衛僚迎祀關王,於江東祠專祀關王,其廟後祀觀音。萬曆戊子創正廳,乙巳地震,復修。四十三年,謝繼科建大門牌坊。至四十五年,增築後基,建「聖母祠。」 今在府右瓊臺福地抱珥山。

皇清康熙十年六月內修。

天妃廟 在海口,元建。妃姓林,莆田人。都巡林願六女,出處見《靈著錄》。廟歷明洪武間累葺。商人譚海清等建後寢三間,築觀音山及諸神像。今渡海來往者,官必告廟行禮,四民必祭卜方行。

靈山祠 在靈山。宋、元建。祀靈山、香山、瓊崖、定邊、通濟、班師六神。明洪武三年,奏入祀典,旱禱輒應,始大其廟,有《記》。萬曆壬子重修,改向俯長江,建中亭。丁巳,郡守歐陽璨築外垣牆,通判潘大熙撥入田米三石,推官傅作霖撥入田米四石。

九賢祠 在城東門內。明弘治初,守張英遷於兵備道右。

景賢祠 在北門外,舊建祀宋蘇文忠公。因丘文莊少讀書祠中,明正德十年,始奏請並祀。嘉靖三十二年重修。至萬曆年間,移建於舊基上街。今復遷建於社稷壇之東南隅。

海祠 在城中,原舊城隍廟,明萬曆年間建。梁祠 在西關外,祀梁思泰。

敬事堂 在下窯塔下,明萬曆年間建。

漢二伏波祠 在教場演武亭西。明萬曆四十五年創建,以祀路伏波、馬伏波二將軍。

皇清康熙,分巡道馬逢皋復創建於郡治北關外。

宋二蘇祠 在城外北隅金粟泉上。明萬曆四十五年創,以弟文定同祀,扁曰「高山仰止。」 文昌祠 有二,一在小西門,原係黎婺廟基,改建。明萬曆乙巳,地震傾圮。四十五年,鄉官鄭尚智、王一造,合眾捐建,重修。中廳。一在西關內,今總府前之右。

「真武宮 」 :在城北樓上。原建廟於城中,今始移於北樓之上。

戴祠 在水會所,有《記》。今廢。

蔡祠 在城北街,有記。今廢。

李祠 在城中街,有記。今廢。

黎母廟 在府城西,元建。舊傳,雷攝一卵,在山中生一女。歲久,有交趾人過海采香,因與婚,子孫甚眾,是為黎母,乃黎人之祖也。出《廣輿記》。今廢。

謝祠 在城北隅粟泉書院。明萬曆四十三年,太守謝繼科建,扁曰「嶺南瞻依。」 因謝卒於官,轉為遺愛祠,有記。久廢。

都督鄧祠 在南門外街,有《記》。今廢。

趙元帥廟 在小北門外,祀其神像。

東嶽廟 在城外北隅。今基址猶存。

晏公廟 在小北門內。元封其神為「平浪侯。」 明洪武以來重葺,鄉人至今祈禱。

五顯廟 在鎖錀門官市內,祀《五聖賢聰》、顯明、《顯正》《顯真》《顯德》、顯神像。其封號自唐光啟中始有。

皇清順治間,千總宋德隆捐資暨眾重建。

馬王廟 :在郡治馬鞍街。順治九年,總兵高進庫創建。

柔惠祠 在郡城大西門內,祀誠敬夫人洗氏。副使鄺彥譽重修。

南宮廟 在南橋。前祀火雷聖母、泰華三夫人;後祀白衣大士。順治年間,僧寂德募緣重建,勒石。並祀「太上感應」 諸聖位,暨里中名賢,吳坦齋、陳秀卿、唐必周、陳汝中四先生。

泰華廟 在縣東十里興義都陳村。元建,祀泰華僊妃。按妃姓陳,於元至正三年十月望日昇化。鄉人災旱、疫盜隨禱即應。每歲六月十三日賽禱。知府張第扁曰「英靈顯赫」 ,並記。

小靈山廟 在縣南七里大路傍。其廟石山磊落,榕樹清陰,殊有幽致。士民祈嗣,應如影響。班帥廟 ,在大英村。其神即靈山祠第六位也。仁孝祠 ,在宜洲都。明洪武初,孝廉文以純文秀協族建祠,因置義田六十餘丁,追祀,功德垂濟鄉族。嘉靖年間,副使史朝宜扁其祠曰「仁孝」 ,有記。

孝義廟 在縣東南頓林都博沖村。元建,祀孝子王紹南、教諭葉茂易今名。明永樂以來,府、衛繼修。成化間,鄉老黃福募綠建,有《碑記》。

東昌廟 在縣東二里東昌都馬坡村明初鄉。

人建。祀黃、王二元帥,為本都境主。遞年上元設醮。凡祈年禱雨、捍災禦患,屢驗。

林廟 在西關外。元立。按神即本坊姓林者,為雷化,號雷廟。祈禱災疫多應,故祀之。行人許子偉議毀後入夢。行人異之,贈扁「靈公。」 至今顯應,祀為境主。

興義廟 :在興義權甕坡。王夔輔等建。祀關王,以為會役勸輸講約之所。舉人何日亨扁曰「興義宮。」

大林關王廟 :在大林市;本都生員李捷芝合《圖老》等修建,為勸輸講約之所。貢生李凌霽有記。

張廟 在郡治西南城外。

三僊廟 在城南郊二里。即山川木下神,祈禱應驗。

澄邁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城南一里,後遷東門外。

社稷壇 在城西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末,尋圮。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王學典重修。

邑厲壇 在城北一里

伏波廟 在縣東南二里。元建。明天順間,副使鄺彥譽重修,有記。萬曆四十年,知縣曾拱璧遷於西門橋之南,尋圮。崇禎末黎亂,知縣汪之光建於博見地。今已久圮。

關王廟 在通潮驛右。近壞,復修。

柔惠祠 在分司後

天妃廟 初在城西下寮地,明洪武丙寅建。天順甲申遷通潮門。嘉靖間,縣丞楊文卿捐俸置田。萬曆十年,知縣俞效龍增拓廟制。四十年,知縣曾拱璧重修。崇禎末圮。

皇清間重建。

真武廟 明萬曆三十七年,知縣周士昌建。崇禎間,圮。

皇清間,復遷建於「天妃廟左。」

文昌祠 在儒學東。明成化辛卯,訓導劉孟純建。萬曆四十一年,知縣曾拱璧重修。崇禎間,移於分司右。今圮。

雷廟 在縣東五里。明正德六年建。嘉靖二年,提學道魏校以淫祠廢之。

皇清間,復修、「增建。」

南遼伏波廟 在封平都石矍港,鄉人建。明萬曆二十一年,兵巡提學道杜業自海安渡海,被風飄入本港登岸。捐金增拓廟制,有記。

三聖廟 在南楚都。元鄉人吳善根立。施入田地一十二段,為香燭費。歲久田散,廟亦毀壞。明成化九年,善根六世孫清,修復舊規,仍施田若干畝,附祀其祖於廟。

靈山廟 在縣東七里

土地廟 在縣南六十里。

浮石廟 在縣西北

定安縣

「風雲雷雨山川」 壇 在南郊。

社稷壇 在北郊

邑厲壇 在縣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東南

文昌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

社稷壇 在縣北一里

邑厲壇 在縣西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西,後移縣北。康熙四年,邑令鄧生柏重修。

旗纛廟 在清瀾所,今廢。

七星嶺壇 在縣北五十里。明洪武三年,釐革淫祠,知縣周觀以神能禦災患,特請祀之。觀音堂 在縣南一里。

天妃廟 在便民橋南紫貝山。

柔惠祠 在新安橋右,明永樂間建。

清瀾天妃廟 在城南門外。

萬壽堂 在清瀾所,城東一里。

真武廟 :在城北鎮田山上。康熙二年,城守拓福祿與鄉人李天宜遷建。

覺照堂 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宋建,明修。世為南溪韓氏香火。今廢。

文昌閣 在儒學戟門內。

鄧尹廟 在縣北三里

周祠 祀周廷鳳,催科、撫字俱善。舊祀縣治之右,今廢。

關王廟 與天妃廟接。明萬曆戊申,知縣馮一鳳建。

會同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

社稷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西。康熙十一年,知縣曹之秀倡集士民重建。

邑厲壇 在縣東一里

天妃廟 :在東門外。康熙十年,知縣曹之秀同訓導梁《英裘》並紳衿捐創。

樂會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半里。

社稷壇 在縣北二里

城隍廟 在分司東。明季頹壞。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潘汝奇重修,隨壞。康熙五年

知縣林子蘭重修葺

邑厲壇 在縣北

三山神壇 在縣南

三江廟 在縣東十五里博敖浦。宋天聖元年鄉人建,祀三江晶信夫人。明洪武三年,取勘祀典神祗,知縣王思恭以其能祛疫癘、興雲雨,請賜今封入祀典,歲以七月二日特牲祭。

邁州神壇 在邁州山下。

討論神壇 在縣東北十五里傅敖田埠中。故老相傳,明正統間,常有雞集食於田,遠望見之,近忽失其所在。人以為耗神,為壇其上,歲旱常祈禱之。

觀音廟 在縣西南。明洪武間建,再改建北門壕側。後建縣之中街,榜曰「興樂寺。」

真武廟 在縣西,繼移北門城樓後起中街興樂寺觀音殿前。其二像皆銅鑄,古甚。元末時,有番船載至港口,即不能前。舟人以筮卜之,乃知神意欲留茲土。鄉人遂舁至廟而祀之。明初,真武像偶為盜竊,至《下上》地方之界山,欲碎其像,槌其膝,其聲震天,因怖而去。邑人聞之,取回斧,痕尚在。後其痕自滿,竟無凹跡。奇哉!

天妃廟 :在縣東門外。知縣潘汝奇查故絕楊爾持田為廟田,康熙八年,因本戶欠糧欲賣此田,署縣事曹之秀同訓導梁英裘用價贖還,給印約付廟祝收,永存香火。

關王廟 在朝陽市東,有廟田。

臨高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北郊。

社稷壇 :在城西北郊。

城隍廟 在縣治東

邑厲壇 在城北郊

關王廟 舊名「武安廟」 ,在縣西,元鄉人建。明永樂間,縣丞張文忠重修。隆慶間,典史林榮遷東城外,即今址。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陳垂重修。十一年,颶風撼傷,復

行修葺

天妃廟 在東郊外

龍潭廟 在縣西三十里。宋范槨有記。

表功祠 :典史林邦達有功保障,建祠以祀之。高山昆耶神壇 在昆耶山,今圮。

湛祠 在城東

儋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朝天宮」 舊地。社稷壇 在《城外西門隅》。

城隍廟 在州治右

州厲壇 在州外西北隅。

旗纛廟 在本州千戶所。

寧濟廟 在州治南,祀譙國夫人。

五顯廟 在州治南

關王廟 在所前。明弘治間,指揮周遠創建。忠顯廟 在城西。

廣利侯廟 久廢

貞利侯廟 在州西神尖山上。

神桶廟 在州西零春都。

將軍廟 在城東北六十里官道傍。俗傳,元末,鄉老苻元德輩自州城夜歸,見一人戎服執戈,坐榕樹下曰:「我勞珦將軍也,同奧里天祥平黎死,當廟食此地。」 言訖不見。鄉人像祀之,祈禱有應。

東坡祠 初在城南東坡桄榔庵,元延祐廉訪僉事大都軍建。後祠圮,移於城東二里,祀於「載酒堂。」

皇清康熙九年,知州滕元鼎、遊擊張星耀、教官崔廷。

芳,舉人曾開等,協捐重修建。

周廟 在所前。明弘治間,苻南蛇亂,本衛指揮周遠有破賊功,州人立祠祀之。久廢。

董祠 在城北門內

蔡祠 在城南門內。明崇禎元年,庠生蔡招、蔡

廷楨等建祠以祀教諭蔡克剛、訓導蔡克敬、同知蔡克恭,並祀《合族宗祠》。

三賢祠 :在城東門內。州民立祠,以祀賢牧陳榮選、潘楠、徐時用,名曰「三賢祠。」

白衣祠 在松林嶺上,以祀宋僧和靖,給事許子偉重建。

凌霄庵 在州西北五十里,乃宋僧和靖寂化之處。鄉人陳道源建庵祀之。

曾祠 在水井村,舉人曾開建。

馬王廟 :在城南門內。順治間,遊擊徐登雲暨眾捐創建。

昌化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

社稷壇 在縣西北

城隍廟 在縣北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旗纛廟 在千戶所後

關王廟 在千戶所右

神山峻靈王廟 三:一在縣北,一在烏泥港口,一在千戶所南,神甚靈應。東坡有詩。

天妃宮 在縣西小嶺上。

文昌祠 在儒學東

真武宮 ,在城北樓上。

五嶺廟 在縣西

東嶽廟 在縣西

萬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南。

社稷壇 在城西北

城隍廟 舊在城東,明成化八年遷於州學址。州厲壇 在城北。

旗纛廟 在所後

真武廟 在州城拱北樓上。

昭應廟 在州東北三十五里蓮塘港門。其神名曰「舶主。」 明洪武三年,同知烏肅以能禦災捍患,請敕封為「新澤海港之神。」 祀忌豚肉,往來船隻必祀之,名曰「番神廟。」

關王廟 在州西

江東廟 在城東一里

天妃廟 在城東

東嶽廟 在城東郊

《維石堂 》在東山嶺。

海雲庵 在城北一里

陵水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教場。明嘉靖四十四年,知縣潘槐移於馬鞍山。

社稷壇 原在舊學西。明萬曆十年,知縣周文仲移建於舊學址。

邑厲壇 舊在教場左,因河崩蝕,移於舊社稷壇。

城隍廟 在城內。明萬曆十年,知縣周文仲建。旗纛廟 在所治儀門內東,久廢。

關王廟 在所治左,南向。

天妃宮 在南城外

火雷祠 在城西

劉祠 在南樓上。祀本所正千戶劉寬。威靈顯應,邑人多皈依之。

南朝祠 在縣城外東一里。

崖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南一里。

社稷壇 在城西北半里。

城隍廟 在州治前

州厲壇 在城北一里

旗纛廟 附所

土地祠 在州大門之右。

郡主夫人廟 在州治右,廢。

毛知軍祠 在南山鋪前山中,祀宋毛奎。林叢暗,俗號「暗山廟。」 明永樂間,知州姚瑾砌臺。正德庚午,知州何岡建亭於上。

王悼祠 在州治西。明正德乙卯,知州陳堯恩以副使崑山王悼有平黎功,建祠祀之。黃芳《記》。萬曆壬辰,知州鄭瑞星重建。

關王廟 :在州治右。遊擊張德遠重建,知州張擢士協修。

晏公廟 在城西

趙元帥廟 在城內西街。

文昌祠 在儒學

東嶽廟 在城東門外

五顯廟 在城南

西山廟 在西郊

石三娘廟 在州西南海邊。

伏波祠 在城西,明萬曆甲寅,副使姚履素建。

天妃廟 在州治南海邊。

真武廟 即城北樓址,今重修。

五賢祠 在城西門外。祀唐李德裕,宋趙鼎、胡銓,元王士熙,明王悼。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州張擢士重修。

玉皇廟 在城南,隔河一里。明萬曆七年,知州張永昌重建。

南極廟 舊在南城上。明萬曆庚寅,參將邵曾和命千戶胡繼建。萬曆癸丑,因遷學有妨,改建於此。

觀音廟 :在城西門外。

感恩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南

城隍廟 在縣北。明萬曆二十七年,知縣朱景和建。

關王廟 在縣南

文昌祠 在儒學東

元壇廟 在縣北

寺觀附

[編輯]

本府。瓊山縣附郭。

天寧寺 在城外北一里西廂。宋建為天南寺,元更今名。明洪武癸酉,僧錄司差人照例歸併原無名額庵堂作一寺因拆天寧堂殿宇於今址,建兩廊普庵、六祖講堂。丁丑,指揮桑昭捐貲重建。永樂間,知府王修扁其門曰「海南第一禪林。」 宣德間,知府程瑩以湫隘,又闢地遷其構於後為觀音閣。於舊址重建大雄寶殿,暨諸樓閣、法藏、齋堂、僧舍咸備。御史唐舟《記》。萬曆戊寅,知府唐可封建亭於正殿後,名曰「萬壽。」 乙巳,地震傾圮。知府翁如遇重建萬壽亭,僧普宥護印,募修正殿。尚書王弘誨有記。

三清觀 在北城外天寧寺左。宋名天慶觀,元改今名。明永樂癸巳,照磨廖均錫重建。知府王修扁曰「瓊臺僊境。」 中設道紀司,有田一十八丁,後有玉皇閣。

皇清康熙壬子年,道士石靜一,武庠生孫光宗募眾。

重建

地藏宮 ,在天寧寺左。明萬曆三十四年,尚書王弘誨同鄉人募創神像兩廊,築十王殿。

皇清順治間,總兵高進庫倡捐,同僧澄湛募化重修。

三元宮 原在小北門內,商人張朝肅捐建。後鄉宮盛尚志同商錢中節等募建,改移於北城外河邊。上有玉皇閣,後有觀音庵。張氏捐田三丁,為香燈之費。崇禎間,舉人馮嘉遇捐修。金粟庵 在金粟泉上。明萬曆四十三年,知府謝繼科創建,以祀金粟如來、觀音。謝郡守買胡大勳田,土名「黃鐵」 等,共十一坵,價銀三十兩,每年租米三石六斗七升。許大沒官田土名「六角井」 等田共三十一坵,每年租米十三石七升。侯可贊推入田土名「洗馬橋」 等共三坵,每年租米一石九斗一升,經署府事推官傅作霖委勘丈苗分貼收租,為書院會課及庵中養贍等費,付僧收管。

白衣庵 在城北海口,官路五里,清惠亭側。明萬曆戊申,知府倪棟建亭,鄉人募立。

皇清順治間,署分巡兵學道戚元弼募首黃鼎等復

創建南橋之右,亦名曰《白衣庵》。

海口觀音庵 在海口所南門內。明萬曆年間,鄉人募緣修。

三山庵 在郡東五十里苻離都惠通泉側,即宋蘇東坡歷至飲泉處也。今廢。

大士庵 在總府之左。明崇禎庚辰,推官羅其綸建。今改「準提閣。」

蓮華庵 在東關內。明崇禎年間,指揮李開永妻王氏,係尚書王弘誨之女,捐資創建。

真如庵 在郡治西門外,林廟之左。

西竺庵 在北門外

下窯文昌塔 在郡城北三里許下窯村前。明萬曆間,知府凃文奎、給事許子偉及鄉士夫同建。乙巳地震崩頹,給事子偉重修,未完而卒。側有敬事堂、文昌閣、關王廟,置田一十五丁,以為塔田。按塔,火星也,宜建於東南,今建北,文風不復大振。堪輿家嘗謂「火居水位,文星剋陷」 ,此其驗歟。似宜移置,改去塔名,仍以為給諫塔。其境內尚有丁村、張吳、東岸、蒼驛買、椰石山、雷虎塔市及三元峰、鴈塔,半屬元時僧無我並鄉人所建,今俱廢。按:鴈塔及下村塔,乃一郡文治所關。鴈塔峙於兩學,前為兩學文筆。丁村塔在府治丁方,又為府治壽星,似宜修舉。

澄邁縣

輯瑞庵 在縣南四十里。

西門塔 在裡橋左,元時建。

鍾村前塔 在縣西四十三里。舉人鍾秀建學前塔。

美椰二塔 在輯瑞庵前。一座八角,一座四角。那驛塔 在縣南十五里。元時李文英建。龍光塔 在儻驛都,明萬曆間創建。

於利塔 在縣東,明天啟間,庠生王一默建。《文昌縣》。

「紫雲庵 」 在城南紫貝山上。

象山庵 去城四十里,多尋都,鄉紳林有鶚建「樂籟庵 」 ,與象山庵隔溪相對,僧體空建《會同縣》。

聚奎塔 在縣西南半里許。知縣盧章創,王弘誨有銘。

覺林禪院 :在馬嶺。康熙癸卯年募建。

三寶堂 康熙九年,知縣曹之秀同訓導梁英裘及紳衿捐創。按《縣志》作「三教堂。」

臨高縣

潭流庵 在縣西二十里,宋建。

大海庵 在縣西東塘都那罹村。元至正間,鄉人苻真琚建。石座、石壁、《碑記》俱存。

儋州

開元寺 在城東

三清觀 在城東南

昌化縣

寧壽寺 在縣東

三清觀 在縣東,今廢。

萬州

天寧寺 在州城西

三清觀 在州城東

陵水縣

雙容寺 離城五里

崖州

天寧寺 在城西,俗呼「同佛寺。」 明洪武間,千戶李旺移建於此。見有《碑記》。

三清觀 在州西,元建。明洪武間,千戶洪徵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