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1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十三卷目錄

 慶遠府部彙考一

  慶遠府建置沿革考

  慶遠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慶遠府星野考

  慶遠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十三卷

慶遠府部彙考一

[編輯]

慶遠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古百粵地,天文翼軫分野。秦屬象郡。漢為交趾、日南二郡界,後淪於蠻。唐始置粵州,乾封中,改曰宜州治龍水縣。天寶初,改龍水郡屬嶺南道。乾元初,復為宜州。五代時,為楚馬氏所有,後屬南漢。宋平嶺南,仍為宜州,屬廣西路。宣和初,置慶遠軍節度使。咸淳初,改慶遠府。元至元中,改置慶遠路。明洪武初,復為慶遠府。領一州四。縣三。土州一。土縣三。長官司。

皇清因之。

宜山縣

本唐龍水縣,為宜州治。宋嘉祐間,省洛曹縣入焉。熙寧間,又以古陽二縣省入。宣和間,改為宜山縣。以舊治居宜山之陽,龍江旋繞,故曰「宜陽。」 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七里。

天河縣

在府城北九十里。古百粵地。秦漢迄唐俱置,隸宜州。宋初因之。大觀初,割隸融州。靖康初,復隸宜州。元仍舊。明初立為縣,屬慶遠府。舊縣治居東鄉,至萬曆九年,因新附里地遼闊,控御維艱,遷縣治於西鄉,總轄通邑。

皇清因之,編籍一十八里。

忻城縣

按《縣志》:古百粵地。唐置芝州,改忻城郡,後復為芝州。宋廢州,置忻城縣,改隸宜州。元仍舊,以土官莫保為八僊屯千戶。明洪武初,設流官知縣,罷管兵官,籍其屯兵為民,莫氏遂徙居忻城界。宣正以後,猺獞屢亂,知縣蘇寬不事事,而獞老韋公泰等舉莫保之元孫敬誠為土官,蘇寬為申。監司具奏,授敬誠世襲知縣。時一邑二令,權不相統,流官徒擁虛名耳。繼寬者益不能振,猺、彝為梗,諸錢穀甲兵盡入土官掌握。流官知縣恆佩印僦居府城,而土官長子孫世有其地。敬誠死,孫魯襲。弘治間,總督鄧廷瓚與土官為市,奏革流官知縣。而土人韋涓為內監官用事,陰主其議,始獨任土官,以印授之,仍屬慶遠府。魯死,子繼清襲。繼清死,子廷臣襲。廷臣死,子應朝襲。應朝死,子鎮威襲。鎮威死,子志明襲。志明死,子恩光襲。恩光故,絕,胞弟輝頂襲,被叛目莫貴、莫良護等謀殺輝胞弟恩達頂襲。恩達死,子猛襲。

皇清定鼎,順治九年,猛來歸,予世襲。後猛被族目殺。

死,子宗詔襲。宗詔以目疾不能管事,康熙二十四年,詳長子元相替襲。按《府志》云:在府城南一百一十里。唐置芝州,治忻城縣。天寶初,改忻城郡,屬嶺南道,後復為芝州。宋慶曆間,廢芝州,以忻城縣隸宜州,元仍舊,明隸慶遠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河池州

在漢為交趾、日南二郡界地。唐曰智州。宋懷德縣今州治西四圍高岡,即其故址。後改為河池縣。明洪武間,改為序州在今州治東一里,後倚屏風山。永樂初,改為河池州。嘉隆間,知州錢以數罹火災,遷入今治所。舊編一十一里。萬曆初,割南丹土州之中、下二里附本州編一十三里,又割東蘭那地土州各三里,是為「三旺」 、六里州同隸焉。本州共編一十九里。領縣二:思恩荔波。

皇清知府李學禮詳明。不相統攝。按《通志》:「在府城西。」

二百一十五里。本唐羈縻智州地。宋置河池縣,隸宜州,以冨力縣省入。大觀初,即縣置庭州,改縣曰懷德,尋廣州復改為河池縣,隸宜州。元因之。明洪武初,又省三旺州入焉。正德間,尋陞為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八里。

思恩縣

漢時為交趾日南界。唐高祖以李靖為行軍總管,討平蕭銑。靖踰嶺至桂州,分道招慰九十六州,宣德化,示禮義。南酋納款,嶺表率平,是地始。

入版圖為唐縣。貞觀十二年置,隸環州。至宋,復以環州思恩隸宜州。元因之。明改慶遠府編戶一十九里。按《通志》:在州城西一百五十里。唐貞觀間,置思恩縣,隸環州。宋慶曆中,改隸宜州。大觀初,以帶溪寨置溪州,割此縣隸之。後州廢,復以縣隸宜州。元仍舊。明隸慶遠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二里。

荔波縣

古百粵谿峒也,漢屬交南牂牁邊鄙。宋開寶三年,以潘美為南漢行營都部署,帥師平定,為荔波州。元置南丹安撫司。明洪武初,廢入思恩縣。至正統間,改隸南丹州,割方村、蒙石、窮來三巡檢司。至弘治年間,諸苗劫掠州縣,由是命將征勦,削土為流,改州為縣,則屬河池而統隸慶遠矣。迨萬曆丁未年,縣令劉邦徵帶兵入隸清定各土司所占地,建城於喇軫村之山麓,編地一十六里。尋導苗蠻起徵,賦會亦祇納雞鴨米蛋而已。

皇清因之,編戶十六里。按《通志》:在州西北一百八十

里。宋置荔波州以羈縻蠻人。元置南丹安撫司。明洪武初,廢入思恩縣。十七年,復析置荔波縣,隸府。正統十二年,改隸南丹州。今改隸河池州編戶十六里。

東蘭州

按《州志》:古百粵地。唐為羈縻州,隸邕州都督府。宋有韋君朝者,其先居文蘭峒,為土彝長,依綏南砦家焉。傳子晏鬧,崇寧五年內附,因置蘭州,以晏鬧知州事,俾世其官。元改為東蘭州,韋氏世襲如故。明洪武十二年,土官韋冨撓遣其家人韋錢保詣闕,上故元所授印,貢方物。錢保匿冨撓名以為己物,因以錢保知蘭州事,設流官吏目佐之。既而錢保徵斂暴急,民不堪命,借冨撓作亂,廣西都司討平之,因言其故,於是執錢保,除官代之,以州隸慶遠府。永樂九年,韋萬目襲。萬目死,子質襲,傳於濟民。無嗣,以萬目弟萬喜之子爵襲。爵死,子翫襲。翫死,子興宗襲。興宗死,子祖鋐襲。弘治十三年,祖鋐集眾五千,從思恩府岑濬攻掠田州,殺掠男女八百餘人,寇其帑金。南丹州土官莫繼恆奏祖鋐擅調人馬,強占地方,及殺人支解等事,上命兩廣鎮巡官勘之。後岸濬伏誅,而祖鋐反獲倖免。祖鋐以老疾乞休,子正保襲,調征廣東九連亡干軍,子虎臣襲。虎臣死,子起雲尚幼,以叔虎林借襲。虎林頗知文墨,由是官族兵目皆衣漢人服。嘉靖十九年乃以起雲襲。起雲死,子應龍襲。應龍告疾,廢長子文煃,立幼子文韜。弟應虯,糾南郡鄰兵攻之。萬曆十四年,文韜死,頭目陳星、陳蒙等欲立其幼子文略圖專擅,乃囚應龍於武篆,殺家丁,執官男文煃藏匿州印。參議陳性學計取應龍,文煃收其印信,星、蒙等遂據寨叛,因調兵擒陳星等戮之,以文煃襲。先是,河池州三旺六里為東蘭所據,督臣劉堯誨奏聞,下兵部議,以地歸河池,而占據如故。至萬曆十六年,文煃感再造恩,且攝威令,始將其地退還。

皇清定鼎,其子孫照予世襲。按《府志》云:「在府城西南。」

四百二十里。宋崇寧五年,置蘭州。至紹興間,命土人韋姓者為知州,遂改為東蘭州。明洪武十二年,省安省、忠文二州入焉。編戶一十二里。

皇清因之。

南丹州

按《州志》:「宋開寶初,土官莫洪㬫內附。元豐三年,立為南丹州,管轄諸峒蠻。大觀元年,廣西經略使王祖道欲急邊功,殺土官莫公佞,改南丹為觀州。公佞弟公晟結溪峒蠻圖報復,焚寶積監,尋廢觀州,以莫公晟知南丹州,兼豁峒都巡檢使,歷世承襲。元至正末,莫國麒獻圖納土,命為慶遠南皮谿峒安撫使。大德二」 年改慶遠路總管府為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初,莫金以土地內附,授南丹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仍隸慶遠府。金復叛,詔征南將軍左都督楊文率師討之,因廢州置南丹衛,復以其地多瘴,遷之賓州。既而彝民作亂,復置州,以金子莫祿為知州,撫治之。永樂十五年,有以孟英山開礦為言,遣內臣督其事,歲不過九十六金。旋變錫,遂罷之。祿死,子禎襲。正統間,莫禎奏:「宜山諸縣盜賊出沒,因流官能撫良民,不能鈐朿蠻彝。願假府職銜,務將谿峒諸蠻盡數殄滅。」 上以示總兵官柳溥,尋以稍軍功,擢慶遠府同知,仍知州事。禎死,必昇襲。必昇死,無嗣,弟必勝襲。成化十六年,必勝率眾攻荔波縣,殺民二千七百有奇,擄三千六百有奇;總鎮諸臣俱事姑息,置不問。必勝死,子

繼泰襲。繼泰死,以弟繼恆借襲。繼恆死,以繼泰之子揚襲。鄰縣思恩,與州地犬牙相錯。揚欲蠶食之,興兵侵茆灘界,築二堡於普。又六傳川山三畽,復築四堡,民愬之。院司委官逐退,揚桀驁不服。嘉靖元年,都御史張嵿委知府王顯高、都指揮戚綱詣堡,諭以威令。揚始懼,盡掣目兵毀其堡。後奉調揚征田州,卒於軍。無嗣,以繼泰弟繼華之子振享襲。享復縱兵目莫人蠻等越界築堡,被官兵勦退。振享死,子維武襲。維武死,子從時襲。從時死,子之厚襲。之厚故桀黠,時出剽寇。萬曆四年,土豪秦廷廣等又將荔波縣地獻與之厚,隨統兵侵掠。督臣劉堯誨、撫臣張任以聞,兵部議還其地。萬曆八年,之厚燬董界官堡,據喇立喇歌董界翁隆吉利喇離上下七村,督臣委指揮戚秉忠立牌定界,後稍帖然。

皇清定鼎,其子孫照予世襲。按《府志》云:「在府城西二」

百四十里。舊為蠻峒。唐為羈縻極邊之地。宋元豐三年,立為南丹州,設土官管轄諸峒群酋。元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安撫司。明洪武初,仍為州,省永鸞、福延四州入焉。二十八年,州廢,設南丹衛,尋復置州編戶一十九里。

皇清因之。

那地州

按《通志》:古百粵地。唐為谿峒之地。宋熙寧初,土人羅世念來降,因授官世襲。崇寧五年,諸蠻納土,遂置地、那二州,以羅氏世知地州。大觀初,析地州建隆縣置孚州。宣和中,孚州廢。元仍為地、那二州,其蠻長世修常貢。明洪武元年,羅黃貌歸附,詔省那入地,改為那地州,錫印授黃貌為土官,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隸慶遠府。

皇清照予世襲。按《府志》云:「在府城西南二百四十里。」

唐為蠻猺所居之地,名曰「那地。」 宋崇寧五年,納土,置地、那二州。大觀初,析地州建隆縣置孚州。宣和中,孚州廢。元仍為那地二州。明洪武初,省「那」 入地,改為那地州編戶三里。

皇清因之。

永定長官司按《司志》:「在府城東南九十里。舊為宜山縣歸善、洛三等鄉地。明正統年間,因蠻彝弗靖,司土者莫能禦,老人黃祖記與思恩土官岑瑛交結,謀割地歸思恩,遂以謀知縣朱斌備。時瑛方雄視兩江,大將多右之,斌備亦欲藉以自固,故具奏將地改撥歸於岑瑛管轄。土人呶呶不服,韋萬秀以復地」 為名而倡亂。成化二十二年,南鄉、清潭等處猺賊李天反、覃召管等亂,屢征不靖。弘治間,委官撫之,各賊願取前地,別立長官司以治。都御史鄧廷瓚聞之朝,置永定、永順二司,設長官司二。韋槐計擒李天反、覃召管,收餘黨。三院會題,奉旨准撥思恩府占去宜山縣、歸善、洛三鄉四里半。又宜山縣雒南、雒富、雒東、雒西、下里及莫往、峒、洛分、洛一、都博等里之地,截湊六里,立永定司,授槐世襲長官司,屬慶遠府。槐死,子寶襲。寶死,子繼祖襲。繼祖死,子啟邦襲。啟作亂,劫府庫,知府秦檉討平之。啟邦死,子萌發襲。萌發時生方四月,司事為其祖母莫氏攝理。回思女流不能約束,請將清潭南鄉十五村等地錢糧,歸府徵收後,萌發長大死,世興襲。世興死,子英襲;英死,子盛春襲。

皇清定鼎,順治九年,「盛春來歸,照予世襲。」

司在府城南。由莫往鄉去四十五里。明弘治五年,都御史閔珪因平定清潭、南鄉巢賊,奏請設立,以資彈壓。分編戶六里:曰清潭,曰南鄉,曰「莫往頭盔」 ,曰端簡,曰雒西,曰雒富。

皇清因之,照隸慶遠府。

永順正長官司

按司《志》:「明弘治元年,大峒門猺獞作亂,有鄧文茂隨征勦殺得功,題授慶遠府世襲土巡檢司。二年,宜山縣述崑鄉及七十二峒猺苗作亂,三院委文茂平服之,題請就右陽述崑等鄉地立永順長官司,以文茂為世襲長官。文茂死,子經襲。經死,子秀襲。秀死,子承印襲。承印死,子德揚襲。德揚死,無嗣,胞弟德威頂襲。」 德威死,子宗聖襲。以擒殺忻城叛目莫貴、莫良護等功,加千總服色。宗朝死,子國斌襲。國斌死,子世祿襲。世祿夭,故絕。宗聖胞弟宗賢頂襲。宗賢死,子國興襲。國興死,子世廣襲。

皇清定鼎,順治九年,世廣來歸,照予世襲。「世廣」死,子

天柱襲

按司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古臘。舊為宜山縣古陽、述昆等鄉、永泰、外里、吉利、端簡各里地。明弘治年間,都御史閔珪因平定七十二峒猺苗,奏請以懷遠鎮土巡檢司改設。編戶一里半曰「淥。」

考證

河曰吉利

皇清因之,照隸慶遠府。

永順副長官司

按司志:「明弘治五年,指揮彭訪,協勦宜山縣述崑七十二峒及思農等處猺賊有功,會同三院題請就思農里立永順副司,以訪為世襲土巡檢。訪故,孫錡襲。錡年老告替,子大武襲。大武奉調征廣東羅旁功,加授千總服色。死,子壟襲。壟死,子熙聖襲。」

皇清定鼎順治九年,熙聖來歸,照予襲。熙聖死,子「澄。」

按司在城東北四十里。舊為宜山縣東鄉思農里地。明弘治五年,都御史閔珪因平定七十二峒及思農等處猺苗,奏請與正司同設,以轄諸蠻。額止「撫化未編里。」

皇清因之,照隸慶遠府。

慶遠府疆域考        府志

[編輯]

慶遠府疆域圖

慶遠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柳州府馬平縣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思恩府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泗城州程縣界,四百六十里。

北至柳州府羅城縣界一百一十里。

東北至柳州府柳城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賓州八寨,界三百里。

西南至田州地界六百五十里。

西北至獨山州界六百餘里。

自府治至省七百一十里。至

京師一萬一千里

「東西相距六百六十里,南北相距三百八十里」 ,《宜山縣》。

東至柳州府馬平縣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本府忻城縣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本府河池州界一百里。

北至本府天河縣界五十里。

東北至柳州府柳城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本府永定司界,七十餘里。

西南至本府永順司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本府思恩縣界一百五十里。

天河縣

東至柳州府羅城縣西七里,界三十里。

南至本府宜山縣郡里界四十里。

西至本府宜山縣順安里界,四十里。

北至柳州府羅城縣四堡界五十里。

東北至柳州府羅城縣上平西里,界四十里。東南至本府宜山縣郡里,界四十里。

西北至本府思恩縣中洲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本府宜山縣歸化里界六十里。

自縣至府九十里

忻城縣

東至柳州府馬平縣一都界九十五里。

西至本府永定土司頭盔堡界五十里。

南至柳州府上林縣思吉鎮界五十里。

北至本府宜山縣思龍峒界六十里。

東南至柳州府遷江縣北三所,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柳州府柳城縣炭村,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永定土司瑞簡村,界八十里。

西北:至永定土司板立界五十里。

自縣治至府一百七十里。東西橫廣一百四十五里,南北縱袤一百一十里。

河池州

東至金城江,過江五里,本府宜山縣橋堡界。東南至平林里那懷七十里,本府永順土司界。東北至惟建里索齊村六十里,本府思恩下利堡。

西至大山塘三十里外,即南丹州界。

西北至如來里曹村,九里,南丹知癸村界。西南至下里坡蓼村一百一十里,那地州界。北至古姓村四十里,思恩地界。

南至地六村,五十里。入「三旺界。」

自州治至本府二百一十里。

自州治至本府二百一十里。自州治至省一千一百四十九里。自州治至

京師七千七百二十四里。

思恩縣

東四十里至本府宜山縣界。

南五十里,至本府河池州界。

西八十里至本府南丹土州界。

北一百二十里,至本府荔波縣界。

「東北一百四十里,至古洲」 ,八萬猺人界。

西北八十里至本府荔波縣界。

東南三十里至本府宜山縣界。

西南四十里至本府河池州界。

荔波縣

南一百六十里,至本府「南丹土州界。」

西七十里至貴州豐寧上下土司界。

北八十里至貴州,屬「爛土司界。」

東南一百八十里,至本府思恩縣界。

西南五十里,至本府南丹土州界。

西北五十里至黔獨山土司界。

東八十里,則聯不入版圖之「黑苗巢」 矣。

自縣治至本府八百里,自縣治至省一千四百餘里。

自縣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餘里

東蘭州

東至本府河池州「三旺雷山關」 界,八十里。西至「泗城土府岊牙」 界,一百四十里。

南至思恩府土州州岊馬村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本府那地土州北荷村,界七十里。

東南至思恩府都陽土司林村,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那地土州寨山塘,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泗城土府平樂村,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那地土州猺村,界一百一十里。

自州至府四百二十里。東西橫廣二百二十里,南北縱袤二百有十里。

南丹州

東至本府河池州大山村界,八十里。

西至貴州豐寧下土司鐵坑界,九十里。

南至本府「那地州羅侯關」 界七十里。

北至本府荔波縣董界村,界一百里。

東南至本府河池州界鄉界八十里。

西南:至那地土州翁羅村界六十里。

東北至本府荔波縣沖芒村界八十里。

西北至荔波縣勞村界九十里。

自州治至府三百四十二里。

東西橫廣一百七十里,南北縱袤一百七十里。《那地州》。

東抵本府河池州界

西抵泗城界

南抵本府《東蘭州》界。

北抵本府南丹州界

永定長官司

東至柳州府馬平縣都揆隘界六十里。

西至永順土司龍門界,五十里。

南至忻城土縣疊石界,五十里。

北至本府宜山縣石鱉堡界六十里。

東北至柳州府馬平縣洛三鄉,界七十里。西北至宜山縣十五村,界三十里。

東南至忻城土縣黃泥界,五十里。

西南至思恩府安定土司彝江界八十里。自司治至府九十里。

東西橫廣一百一十里,南北縱袤一百一十里。永順正長官司

考證

「東至不入版章猺巢」 三十里。

西至本府河池州三旺界,四十里。

南至思恩府安定土司漫頭界,一百里。

北至本府宜山縣永泰里界五十里。

東北至宜山縣中里界三十里。

西北至宜山、河池二州縣交界永泰光巖里,界三十里。

東南至《不入版章》猺巢界四十里。

西南至思恩府安定土司界,五十里。

自司治至府二百里。東西橫廣七十里,南北縱袤一百五十里。

永順副長官司

東至柳州府柳城縣思營里「榖本」 村界十里,西至本府宜山縣郡里「北面村」 界八里。

南至柳州府柳城縣思營里「橫沖村」 界十二里,北至宜山縣郡里羅村界二十里。

東北至宜山縣郡里孟江村,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宜山縣雒西里范村,界一十五里。西南至宜山縣雒西里羅村,界十里。

自司治至府四十里。東西橫廣一十八里,南北縱袤三十二里。

形勝附

[編輯]

府總

郡居黔楚東西,右江上游,西連都勻,東接柳州,南鄰思賓,北交羅融,西北通黎靜,萬山盤礡,一水抱其龍。發脈黔楚,由北而南,軒聳多靈,萬仞祖山,奔騰東下,經龍門,會八仙降洛土嶺,下社吉村,始橫列山石作帳,頓起大號,山分川字下脈,左起大嶺,右起長嶺,中抽作府,由西入首,回龍顧祖山,勢若攀機,南水護龍,發源八仙江,東至六坡,過南山轉象嶺,由南而北,於城東會合龍江,界斷去路,此龍脈止處也。城如舟形,南畔有石,相連十有餘里,如鐵索,舊有《鐵索練》:「孤舟千年永不休。天下大亂此處無憂,天下大旱此處半收」 之謠。

《郡志》控牂牁、昆明等十五部,為嶺南要害之地。嶺外代答廣西,控扼彝蠻,曰邕,曰宜,邕屯全將,宜屯半將。

《宋地理志》:「桂林邕宜,土壤遐僻,接夷獠,置守戍。」 《寰宇記》:「江山險峻。」

《東蘭州志》:「危峰疊嶂,峙列如戟。」

《荔波縣志》:「頑峰矗縱,萬勢連雲。曲壑橫迤,千尋漱石。四圍土司,生苗八方,箐峒棘隘,西徼要區。」

慶遠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慶遠係嶺南之西,所屬宜山等四縣一州及各土州等處,俱在交趾、日南二郡界,皆上應軫十三度,屬荊州鶉尾之次。

宜山附城西,四時皆春氣,遇雨則生寒,晴則生煖。草無乾枯,樹鮮凋謝,見雪以為祥瑞。河池、天河皆同之。

思恩縣四時之序,遇晴則煖,遇雨則寒。有瘴氣。三四月為青茅瘴,九十月為黃茅瘴,土人食檳榔解之。然地居萬山中,風多暈人,暖無酷熱,寒亦無嚴凍,多雨霧,少冰雪,而時常陰晦焉。荔波縣春有桃花瘴,夏有青草瘴,秋有黃草瘴,冬有枯嶺瘴,皆水吐嵐氛,山蒸毒氣,憑虛御風,值者頭暈目懵,腹脹肢軟,攝衛之宜,相傳預食松蘿茶。抑檳榔蔞子。少可防之。

慶遠府山川考一       府志

[編輯]

本府。宜山縣附郭。

宜山 在城北一里龍江上,郡名「宜州。」 四面山皆大,此獨小也。舊有飛來廟。

北山 ,又名會仙山,在城北一里。上有紫雲元鶴,中有白龍洞,洞有石龍,鱗甲宛然,相傳唐陸仙修煉於此,藥爐丹竈尚存。又有崔、莫二仙姑煉丹所。有石棋盤,旁有青鳥、硃砂。兩山中有聖壽觀,絕頂有真武觀,巖前有石,如觀音然。西有高昌閣、八仙殿。山上有石井,曾出並頭蓮,故名玉井。按《明一統志》:「嘗有紫雲元鶴乘空而下,如神仙之會,故名。」

龜山 在府北三里。如龜形,故名。

九龍山 在城西南六里。山有洞竅,內有石田,高低二處。洞口有潭,深不可測。遇旱禱雨多應,因立廟祀之,名「九龍洞。」 又有丹霞巖。

南山 ,在府城南五里,中有巖洞,軒廠如屋。洞中有石龍,鱗甲宛然,因名龍隱洞。山前有《廣化》

寺山左有白雲巖,相傳廬僧德弘脫化處。又有御書閣,貯宋真宗御書十六軸。有「三賢祠」 ,祀黃太史、於襄公、馮三元。傍有真武廟,巖有於襄公留題筆跡。

日山 在府城東,隔江與月山對峙。以其特立而圓,又在日出之方,故以「日」 名。

月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以其形肖月,又在月落之方,故以月名。按《明一統志風土記》曰:「東有日山西有月,年年征戰無休歇。」 繼之曰:「賴得西水向東流,世代永無憂。」 謂征戰雖時有,而無憂處也。

鶴山 在府城東南十二里,上有水,飛白如鶴。馬蹄山 ,在城南。

小曹山 ,按《通志》,「在府東」

香爐山 在德勝鎮

羊角山 在河池所西五里,麓有楊文廣故里。按《通志》:「形如羊角,故名。」

文筆山 在府西德勝鎮,如筆挺出雲端。屏風山 在德勝鎮,上有道觀、梓潼閣,巖貫胸腹。東去二里有楊御史祖塚。

大號山 :在府治南方,惟此獨高,可望數十里。上有宋趙清獻公「放鶴亭」 故址。

九子山 :在府城東二十里鎖龍江水口。一名「九頭山。」

多靈山 在西去城八十里。有飛泉,石印,仙人足跡,大如箕斗,高可眺數百里。有彌勒道場、羅漢巖,四時花果。

壽山 ,在河池所東北。《梓潼閣》、三寶寺,宋僧脫化處。

青鳥山 ,按《明一統志》:「在會仙山東,嘗有青鳥飛來,故名。」

冷煖巖 :在府治北山下有洞達山腹,前冷後煖,故名。

丹霞巖 ,在九龍山左。宋刺史張自明號丹霞,卒於宜棺,舁於此。巖石自合,上有親筆丹題仙蹟。

白龍洞 ,蹟見會仙山。洞盤數十里,潛通龍隱洞,石龍宛然在會仙山中,相傳唐陸仙翁曾煉丹於此。宋張自明詩:「白龍洞口白龍臺,一俯南天眼豁開。蒼壁漫題三數字,後人還笑我曾來」 觀洞 在府西十五里,其洞靈異,有西原祠。龍隱洞 在南山中。宋方信孺詩:「南山山北北山南,一洞中分路口三。飛鶴叫雲聲自遠」 ,懶龍慳雨睡方酣。襄公淡墨留蒼壁,太史高風拂翠嵐。百尺巖前清絕處,道人先我著茅庵。

龍江 發源於貴州都勻府,經郡西諸蠻峒而南,與金水合流。會思、荔諸水,自北而南,至城北而東流,合《天河江》。到柳城,匯融、柳、象、潯、梧入於南海。勢若游龍,故名。

小江 在府東北六里,經天河,合龍江下流。洛蒙江 在城南六十里,入龍江。

飲軍池 在城內。宋景德四年,軍挾陳進叛,圍城。池水久涸,一旦復湧,居民賴之,曹利用飲軍於此。

放生池 在舊池東門外,即古樓塘。宋時,凡遇聖節,買生物放之,以祝聖壽。

蓮花塘 在府學前

龍塘 在府城南二里。旁有龍母廟。

宜江井 在府城隍廟西。其水嘗與龍江水相為消長,故名。

天河縣

北陵山 在城南十五里。唐吳生遇陸仙翁於此,以師事之。翁曰:「爾能為神,不能為仙。」 後封於宋。諡會仙吳平大王。

甘場山 在縣治東。形如愨頭,縣治依其麓。鳳頭山 :在縣治東。形似鳳。

東山 在城東。石壁峭立,儼如屏障,縣治龍脈發源於此。

榜山 在縣西三里,形如掛榜。

南山 在城南一里,與東山對峙,翠峰矗立,高出群山。其山上有泉,冷然可愛。

穿山 在縣西,石竇相通,故名。

獨俊山 在城北二里。眾山皆連,此則獨立;眾山皆頑,此則獨俊秀。亦縣治發源之所。

文筆山 在城東十五里。挺出萬山之表,高聳接天啟通邑文風之秀。

高寨山 在縣西

石獅山 在城北二十里。砥柱兩山形如獅子,故名。

烏山 在縣西

涵樂洞 :在城北一里。洞中深邃,夏月可以避。

暑內有石鐘、石鼓,擊之則鳴。

喇沖洞 :在城北三里外廠內深,中有清泉,四季不竭。明末避亂於此者,目為「桃源。」 下有龍潭,久旱禱雨輒應。

通天洞 在城東三里,洞門平坦,翠壁蒼然,四面昏黑,惟中通天,故名。

龍門洞 在歸仁里。洞門軒豁,峰壁峭立,水通下流,望之如天門洞開,杳不可測。

容樂洞 在新洛歸里

九龍江 :在城東二十里。勢如九曲聯珠。歲旱禱雨立應。

東北小江 二。縣北。江 水一自三峒,一自黃甲峒發源,合流入小幕寨麓。

三潮水 ,在縣西十里。一日三潮,來則漲滿,退則其流一線。

思吾溪 :由縣治傍下流與龍水相合。水聲晝夜不絕,經春更甚。。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