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4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四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四十八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四十七卷目錄

 太平府部彙考一

  太平府建置沿革考

  太平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太平府星野考

  太平府山川考水利附

  太平府城池考

  太平府關梁考

  太平府公署考

  太平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四十七卷

太平府部彙考一

[編輯]

太平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古南粵地。虞夏以前皆荒服。周顯王時,楚滅越,族類散處江南海上,號甌越、駱越、揚越各為君長,故稱「百粵太平」 ,其駱越也。秦始皇定粵置郡,太平為象郡。漢武元鼎六年,滅南粵,分九郡,太平號麗江,屬交趾。晉以來沒於西原,彝獠居之。唐太宗貞觀初,置左江鎮,分諸蠻州,屬邕州都督府。元和十五年,為西原黃峒酋長黃世卿所陷。世卿死,子倡侃以地歸邕州。宋仍唐制。仁宗皇祐初,陷於廣源蠻儂智高。五年,樞密使狄青平智高,改左江鎮為太平寨控制。元世祖十五年,陞太平寨為太平路。明洪武元年,改太平路為「太平府。」

皇清因之。

養利州

在府治北一百里。古名歷陽,為西原農峒地。唐末,始置州。宋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明初,隸太平府,土官趙姓承襲。宣德六年,因趙文安以罪誅滅,改除流官,仍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左州

在府治東一百里。古名「左陽」 ,為西原、黃岡地。宋建為州。元隸太平路。明初,隸太平府,以土官黃姓承襲。天順間,改為流官。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永康州

在府治北二百里。古名康山,為西原、黃岡地。宋置縣,隸遷隆寨。元隸太平路。明初,隸太平府,土官楊姓承襲。成化八年,以罪誅,改為流官,仍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太平州

在府西北八十里。古名瓠陽,為西原農峒地。唐為波州。宋始置太平州,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土官、李姓沿襲,有流官吏目佐之。

安平州

在府治西北一百里。古名「安山」 ,為西原農峒地。唐置波州。宋改為安平州,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土官、李姓沿襲,流官吏目佐之。

茗盈州

在府治北一百六十里,古名「舊峒」 ,為西原農峒地。宋置,隸邕州。元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土官、李姓沿襲,流官吏目佐之。

結安州

在府治東北二百二十里。古名「營周」 ,為西原農峒地。宋置結安峒,隸太平寨。元改為州,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土官、張姓沿襲,流官吏目佐之。

全茗州

在府治北一百六十里。古名「連岡」 ,為西原農峒地。宋置,隸邕州。元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土官、許姓沿襲,流官、吏目佐之。

佶倫州

在府治東北二百三十里。古名「那兜」 ,為西原農岡地。宋置安峒,隸太平寨。元改為佶倫州,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土官、馮姓沿襲,流官吏目佐之。

龍英州

在府治北二百二十里,古名英山,宋置為峒,隸太平寨。元建為州,隸太平路。順帝至元十九年,陞為龍英萬戶府。明改為州,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土官、趙姓沿襲,流官吏目佐之。

都結州

在府治東北三百里。古名渠望,為西原農峒地。唐為羈縻州,屬邕州。宋改都結峒。元改為州,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土官、農姓沿襲,流官吏目佐之。

崇善縣

去府治六十里。古名「崇山」 ,為西原農峒地。宋建為縣。元隸太平府。明宣德二年,因土官趙暹謀叛。八年,改除流官。嘉靖十九年,遷附本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羅陽縣

在府治東二百里。古名「福利」 ,為西原農峒地。宋置縣,隸遷隆寨。元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土官、黃姓沿襲,佐以流官典史。

萬承州

在府治東北一百五十里。古名萬陽,為西原農峒地。唐置萬承、萬形二州,隸邕州。宋併為萬承州,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因之,土官、許姓沿襲,流官、吏目佐之。

太平府疆域考        府志

[編輯]

太平府疆域圖

太平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左州,一百里。屬「流官地方。」

南至江州三十里,土官地方。

西至龍州一百五十里,土官地方。

北至太平州八十里,土官地方。

養利州

東至萬承州界十五里

西至恩城州界二十里

南至太平州界三十里

北至茗盈州界二十里

左州

東至崇善縣「馱盧界」 ,四十里。

南至崇善縣交界,五十里。

西至太平土州界三十五里。

北至陀陵土縣界十里

永康州

東至羅陽土縣界三里

南至陀陵、羅陽二縣界,三十里。

西至萬承土州界,五十里。

北至宣化縣界十里

太平州

境內四至僅七十餘里,界接崇善、左州、安平、萬承、恩城各州縣地方。西南石山壁立,巉巖石峒,萬仞峰巔。東北曠野,一望荒坡。

安平州

境內四至共計六十餘里,西北接連高平莫彝地方,東南一隅附近內地下雷、太平、恩城、龍州等地方。

茗盈州

東至萬承州界三十里

南至養利州界二十里

西至全茗界一里

北至都結州界二十八里。

結安州

東至佶倫州界二里

南至都結州界五里

西至龍英州界二十里

北至向武州界十五里

全茗州

東至茗盈州界十里

南至茗盈州界三里

西至龍英州界二十里

北至龍英州界二十里

「自州至府二日半程,至省會」 一月程。

佶倫州

東至果化州界六十里

南至都結州界五里

西至鎮遠州界十五里

北至歸德州界二十里

西南至結安州界三里

龍英州

東至養利州界七十里

南至「恩城」 土州界,四十里。

西至上映土州界十里

北:至結安土州界五十里。

東南至養利州界三十里。

西南至下雷州界五十里。

西北至都康土州界二十五里。

東北至全茗土州界五十里。

都結州

東至果化州界三十里

南至茗盈州界十五里

西至結安州界六十里

北至佶倫州界六里

東南至萬承州界五里

崇善縣四至與府同

羅陽縣

東至宣化縣界三十里

南至新寧州界三十里

西至陀陵土縣界,三十五里。

北至永康州界八里

萬承州

東至永康州界二十里

南至陀陵縣界四十里

西至養利州界二十里

北至茗盈州界十里

東北至都結州界六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

《郡志》「山圍川,遶壤連交趾。」

《新志》:「峻嶺拱朝,長江環遶。」

《府志》:北面附山,東、西南三面附江。江外崇山峻嶺,週圍環包,所屬流土州縣,遠近不同,皆四面附麗。

養利州

山圍水遶,土司環拱。嵩山峙其南,武陽擁其東。二水合於前,帽山鎮於後,巒峰戟列,石壁峭懸。雖不等名邦勝域,而形勢之綿邈,亦有足觀者。左州。

背擁群峰,面繞一水。東南達於《馱盧》之江,西北通於「四結」 之境。

永康州

山巒環拱,峰巖障蔽。考形稽勝,惟此而已。《太平州》。

本邑僻處遐陬,地屬衝衢。山林居半,村落零星。西南巉巖萬仞,東北一望荒坡。

安平州

四面石山疊障環,遶壁立路逕險嶇。

茗盈州

本邑偏僻土司,地狹民貧,村野寥寂,民不滿百,疆界僅三十餘里,形勝更何從考核。

結安州

本邑蠻山極目,野嶺橫空,鳥獸之跡居多,人煙之數罕少。

全茗州

天末彈丸,蠻煙瘴地;土民之去留無常,村落之絕荒日漸;況經偽賊蹂躪,愈覺捉襟露肘。故「形勝無稽」 ,

佶倫州

「叢崖疊嶂,煙霧連天,高峰虎踞,曲逕羊腸。」 《龍英州》,

本邑壤接諸司,四面峰巒環繞,其為蟠踞雄峙,亦一州之勝概也。

都結州

本邑,徑僻坵荒。豺狼為藪,鴉雀成群。山多鳥道,路繞扶藤。

羅陽縣

本邑「地僻人稀」 ,形勝無稽。

萬承州

山多地瘠險阻要區

太平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太平為古荊州域」 ,十二辰為巳,於次鶉尾,於宿為翼、軫分野。

太平府山川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白雲山 在城東,俗傳葛洪煉丹於此。

文奎山 學宮:「向山。」

金櫃山 在府城外江東,其山中虛,可容百人。佛子山 ,在城南。

天馬山 在城東

白面山 :俗傳「世有神遺金窖」 ,即此。

青蓮山 綿亙三百里,上多奇峰,一大洞天也。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北五里,山色青碧,通連上下凍。州治後亦有此山,自交趾廣源州發脈,西連州境。」

泥壁山 在城北

鼇頭山 在府城東四里。按《明一統志》:「屹立江心,因名。」 春夏波濤湧激,有聲如雷。

燈架山 :即僧燈山。上有古寺遺跡,有佛燈現,故名。

崇官山 在舊縣北二里。其山崆峒如室,土官嘗遊於此,故名之。

馱夾山 在舊縣北

連元山 在府治南

將軍山 在府城東。按《明一統志》:「其山聳立如武士。」

愨頭山 :在府城東,以形似名。

黃泥嶺 在府治內

環嶺 在縣南二里

鄧巖 明進士鄧宗孔《讀書處》。

回陽巖 有古僧坐禪,趺跏而化。鐘鳴巖 巖峒中可容十數人,呼若鐘鳴。《名宦》多遺記。

牛軛巖 :以其形似牛軛,故名。

麗江 即府前江。按《明一統志》:「遶府城東南西三面,發源廣源州,合七源州水,歷龍州下思明,會崇善縣水,流經府前,西轉合右江之水入邕州。」

舊縣江 ,一名「崇善江」 ,合安平、恩城諸水,流於麗江。其水清澈,產魚香而美,餘皆不及。

左江 ,按《明一統志》:「發源交趾界,流五百八十里至萬古寨,下流九十里至合江鎮,與右江水合流入橫州鬱江。」

龍井泉 在縣東北十餘里。深丈餘,砌有石階,內崆峒通府江。其水夏涼冬溫,常濟道路,渴者飲而甘之。俗傳有龍潛於其下,古有亭,有碑記。廣濟泉 。按《明一統志》在城北二十里青連山陰。

龍馬泉 按《明一統志》:「在府治南,其水清碧,南入麗江。相傳有神龍化馬於此,因名。歲旱禱雨輒應。」

龍竅井 按:《明一統志》在「後千戶所廨內養利州。」

古嵩山 :在州治南四里,形如屏風。

武陽山 :在州治東四里。四面水遶,下有雷壇,凡遇旱,禱之輒應。

勝奇山 在七村,離城三十里,為一州之門戶。帽山 在州北,形如愨頭,為州之後靠。

金馬山 在州治西

小印山 ,去州治一里。

散花嶺 在州治西三十里。相傳,土官趙文安時設醮,呂仙下降,變作乞子臨壇。土官惡其不潔,使人拉出之。呂仙手拍門中成金字。題詩云:「串字去中心,水同將共侵。鬢邊無白髮,匹馬去難尋。」 後土官悟,追至此嶺,但見白馬騰空,天花散墜,故名。越冉歲,土官遂被事改流。

考證

觀音巖 在州治東四里。其山麓去地十餘丈,開洞平闊,可坐百餘人。山石壁立,上有大士像。人有所事,朔朢禱之輒應。

雞公嶺 :在偶村,離城四十里。其嶺甚高,登望列土,萬山壁立。

榜免峒 在州治東二十里。各村環遶,樹木菁茂。舊時設有峒官,今廢。

武能峒 :在州治東三十里。二山夾水,扼塞而守,人莫敢窺。

隴幔峒 在萬山中,僅通一路,內有人居,有水穴,一起一伏,莫測其去路,頗為奇勝。

通利江 源發筆架山,經龍英州,歷養利州,至恩城、太平、崇善諸州,入左江。

州前江 源發自萬承州,歷那造等村至州前,合通利江。

閏江 自龍英州經叩村至閏村出,合恩城江。石泉 在城內,深澈無底,泉脈從石中流出,與東城外潭相通,水湧而溢於江。

呼水泉 在州治西三里。山下有一石巖泉,兒童呼之即湧起尺餘,牧童取飲,一、二刻間即涸。此亦最為靈異。

靈波 自茗盈州經隴幔,至州治北。水出石中,可灌田畝。知州王泌引之開墾。

左州

金山 ,在北門外里許,上有觀音殿一間。「天登山 」 ,在州南門外。

銀甕山 在新村,其山臨江。

傅感山 在州東南八里。一水中流,奇峰對峙。柏嶺 在州南三里。

雲巖 :在城西南二十里落城村。四面平疇,一峰擁峙。有巖二層,儘堪登眺。

通明巖 在吉、奈兩村界。昔傳鶴多巢於此。「龍潭 」 ,在南門外里許。

龍泉 在州東二里

永康州

淨瓶山 在州南三里。按《明一統志》:「在東二里,平地突起一峰如瓶,故名。」

鳳凰山 在州西五十里。

白面山 在州東十里

白虎山 按《通志》,在州西南

綠甕江 自綠倥山發源,流遶州城,南達羅陽,出大江,但水小淺窄,不通舟楫。

太平州

龍蟠山 按《明一統志》在州西二里,以形似名。堡布山 、九峰山 、佛寺山 ,俱在州東北三里許,其餘山巒滿目,莫能標寫。

大溪 在州北。其源出自下雷土州,至安平遶入州北,下達崇善,會合大河、滿江。石壁巉巖,灘高水峻,舟楫不通。按《明一統志》即名邏水。旋繞州治,其源有三:邏水自下雷州發源,東流,隴水自安平州東南流,教水自恩城州南流,三水合流於此,經崇善縣入左江。

安平州

帽山 。按《明一統志》:在州治西北,以形似名。秀貌山 、岊星山 、通山 、仰山 ,俱是蠻山野嶺,無名可標。惟會仙巖少有景致。昔人有留題石壁詩云:「不解仙流第幾邦,洞門高敞碧雲窗。無聲梵樂神猶在,脫化天龍骨已降。風入竹林敲木鐸,月來蘿薜掛銀缸。登臨欲馭摩空鶴,假我何年翮一雙。」 又《春日偕友人遊巖次韻》詩云:「窟宅相將斫化元,片雲留住晚風軒。咀華處處聞青鳥,嘯月時時見白猿。莫向極天尋性地,都來此地樂琴樽。憑君隻眼慇懃看,會似樵山木鑽痕。」 又《登巖有感》詩云:「荒涼有感草陰陰,麈尾臨風一快吟。低喚鳳團烹石髓,靜調龍準和山禽。衣冠大抵如春夢,蘿薜何妨繫野心。此後益知風月好,不」 趨寒漏整簪纓。

本邑既無名山,亦無巨川,惟有一川,「水流石出,其源發自高平,從州治之西北順流入界。又一源出自下雷土州。」 二水合流,匯遶州前,通太平州,合大河滿江,石壁,灘惡,水淺不通舟楫。《茗盈州》

境內俱屬蠻山野嶺,並無名山可標。惟州之東九里外,僅有「觀音一巖,水源出自觀音巖下,過巖穿峒,直抵州前。其餘三澗小水,出自山谷,會合州前,直抵養利。」 澗水小狹,石崖層疊,不通舟楫。

結安州

本邑僻處山林,並無名山。惟州治東南二里許有土名山,曰「多趕山」 峒、段山、茰仰山,其餘盡屬蠻山野嶺,極目千層,峰巒萬仞。有小川一出自

《大山》春夏小流,秋冬枯涸。

城門山 在州治北

全茗州

州望山 在州北不一里。平地突起孤峰,高聳雲端,為一州之觀望,故名州望。

獅子山 :在州治西北隅。高山邊走出一巒,猙獰若獅子狀,故名。

猛山 :在州治西北不一里許。其峰高峻卓越,諸峰形似猛武之狀,因名之曰「猛山。」

端坐山 按《明一統志》:在州南,形如人坐。潘恩波 在州治南一里發源。山根峭石之下,上則綠樹陰濃,傍生叢草似濯。水雖細流,夏潦不混濁,冬枯不旱涸,涓涓依舊澄清。遇旱虔禱,則雨立降。或有不應,取銅鑼懸於其上,守擊數日亦雨。

波顯江 發源於州治北,兩枝分流,一歸茗盈,一流經州前,合流於波壤江。

波壤江 發源於州治之北,流過州前而歸於西,灌溉附州之田。其波亦分一枝流於茗盈州。大利江 自龍英州流經本州治西,至茗盈州茰彎界,直走養利、恩城等州。波龍江 發源於州治之南,而流於州治之西,灌溉田苗。

佶倫州

本邑彈丸土州僻在山隅,並無名山可紀,惟境內有土名山,曰木穆山、隴均山、「隴給山、嶺曰那豐嶺、多北嶺、下權嶺、勾繁嶺、餘盡野嶺、蠻山連綿百里,叢崖疊嶂,煙霧連天,亦無水可通,止有小水一源,出自隴、均等山,直遶州前,下流至果化州,出接右江,春夏長流,秋冬淺涸,不通舟楫來往。」

龍英州

本州居在極邊,四面盡蠻峰疊嶂,峻嶺巉巖,並無名山可紀,亦無川水可通。按《明一統志》止有牛角山,在州治之東。其山有巖,形類牛角,因以為名。

都結州

本邑蕞爾微區,山林叢翳,州治褊小,並無名山。按境內舊有土名山者五:曰:請幫助識別此字。達山、咘巴山、岊哨山、坤山、隴麻山、丘湯嶺,餘盡蠻山野嶺,連結百里而已。且村場稀少,荒絕過半,並無巨浸大瀆以通舟楫。按《明一統志》有印山,在州治南,以形如方印,故名。

崇善縣山川無考

羅陽縣

境內皆巉巖蠻嶺,並無名山,不足紀載。城西之外,僅有小川,源流從永康州而至,由新寧州界出大江,然川小水淺,不通舟楫。按《明一統志》:「山則有青龍山,在縣東四里;川則有馱排江,在縣境內,源出永康縣,西流至此入左江。」

萬承州

香壽山 為州後屏,高卓連十餘峰,橫列三里,古名「香壽。」

天馬山 為州後出脈之山,其形如馬,故名。金童山 在州後。小峰端圓,與玉女峰並峙。玉女山 在州後。其峰與金章山峰對峙。麒麟山 在州前。其形如麒麟回首,故名。三台山 在州之正左,秀列三台,故名。

愨頭山 在州左。形類愨頭,故名。

蓮花山 在州右。形如蓮花欲吐,故名。

馬鞍山 ,按:《明一統志》在州治南

玉帶水 ,源從東南來,環遶州前如帶,古名「緣降。」

文秀水 ,源從州右出,合玉帶水而去。

連珠水 ,源從西北來,連九潭,穿山而出,合玉帶而去。古名「咘黎。」

《北咘》水 :源從剝咘村流歸廩塘。

思崖泉 :按:《明一統志》有二,俱在州西五里,灌溉田畝。

水利附

[編輯]

《本府            通志》:「大陂 在科派村。」

崇善水陂 在求邨上流。土官趙瑄開,未就。嘉靖間,知縣吳國復濬,因財力不足,中止土人。今用水車灌溉。

平洞水陂 在那裡邨。四文大陂 ,在舊州傍。諸陂俱利田畝。

雙路邨水溝 灌溉思城、雙路諸村田畝,養利州。

靈陂 ,自茗盈經隴幔至州治北,水出石中,灌田甚廣。知州王請幫助識別此字。引之開墾

考證

瀑布泉 在州南五里。出觀音巖下,深一丈許,二水合流,灌田甚廣。

左州

橋龍江 自陀陵三青山合諸水流入於左江。取經諸村,田畝皆其灌溉,為利無窮。

龍泉 在州東。石下湧出,源泉不竭,匯為一池,引水灌田,可利數百頃。

全茗州

波龍江 :發源於州治南,而流於州治西,灌溉田苗。

萬承州

思崖泉 :在州西五里。可溉田。

太平府城池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太平府城池 高二丈一尺厚一丈。週圍垛子共計五百三十七垛。馬道五百十五丈五尺。城樓五座。北門闉城垛計二十二垛。馬道二十七丈五尺。壺關城樓一座計一百三十三垛。馬道一百五十二丈五尺。於

皇清康熙七年四月內被洪潦傾圮四十四丈,當即

備行流土各屬捐修。前知府高已經捐俸修復。惟城樓五座,例係四流州縣及千戶所均修;東南城樓二座,例係養利州修理。然自兵燹之後,不過用茅結蓋,暫蔽風雨。今前府捐俸採買木料磚瓦,修復古制。按《通志》:洪武五年,軍民築磚城,周六百四十二丈,高一丈五尺,廣一丈三尺。為門五:東曰長春,南曰鎮安,西南曰「安遠」 ,西曰「鎮邊」 ,北曰「拱辰」 ,各建樓於上。正德十四年,知府鄧炳以城小門多,難以防守,塞「安遠門」 ,並修其缺壞者。東、西、南三面據河為險,又貨取東、西魚塘為壕,召民之無業者居之。

外州縣

養利州城池 ,「舊無城,明宣德六年改流。弘治十四年,知縣羅爵築土城。萬曆十一年,知州葉朝榮作石城。十九年,知州許時謙以城內空曠,改建北城,減十之三。」 石城周圍三百七十丈,內有泉水,遇夏湧流,成溝通江,架排欄木七丈。城樓水門共六座,窩鋪二十間。明末遭變,頹塌過半。

皇清知州傅天寵從而修之,始復完固如舊,續因《康》

熙七年四月,霪雨連旬,江水暴漲,與城中泉水交氾,不論城垣廟宇、官舍民房,崩壞殆盡。知州王乾德捐銀米若干,採買木料灰磚,雇覓夫匠親督修復。不但完固如舊,抑且煥然更新。左州城池 「舊無城,自正德十五年遷州古欖村之初,築土城一道,屢經交趾劫擄,土城盡行傾圮,並無城池,惟居民屋後各牆一道。」

永康州城池 ,舊無城,明成化八年改流。至萬曆三十年,初創土城。及崇禎十一年,知州李喬春始詳建磚城。周圍二百丈,高一丈五尺,城垛二百二十箇,城門四面,城樓四座,壕池原未築設。

太平州城池 ,本州原屬土司,並無城垣。西南二面附近大山,東北二面附近大河,河外即山,並無壕塹。

安平州城池 ,本邑地方住枕莫彝,以關隘為守,原未築立「垛子城池。」

茗盈州城池無考

結安州城池無考

全茗州城池無考

佶倫州城池無考

龍英州城池 邑本土州原無設立城池,止周圍築一土牆包裹,至今仍復頹圮無存。

都結州城池無考

崇善縣城池無考

羅陽縣城池 ,自宋建立縣治,築土為城,然傾卸隨時補葺。蓋居民不滿二十家,名為「縣場」 ,實一小村莊耳。

萬承州城池無考

太平府關梁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壺關 在城北三里。明正德五年,知府胡世寧以石砌築,東西跨河。

保障關 在府東北四十里。

南關 近交趾

水津關 在城東一里

迎暉橋 在府城東

崩坎橋 按《縣志》,今廢。

上郭渡 在城西

下郭渡 在城東南

歸龍渡 即京渡,在城東。

府前渡 即南門渡,在府城南。津按:《明一統志》,通思明府及思陵、上思、忠江等州。

舊縣渡 馱蘆渡

左州關梁無考

養利州

七村隘 在州治南三十里,附太平州界。白石隘 在州治南二十里,附太平州界。三角隘 在州治東三十里,附太平州界。岊舍隘 在州治東三十里,附太平州界。懷村隘 在州治西四十里,最為要害,附恩城州。昔彝人每由此入掠。

閏村隘 在州治西三十里,附龍英州界。凍村隘 在州治北二十里,附萬承州界。請幫助識別此字。告隘 在州治南十里。舊設望樓,今廢。桑村隘 在州治東北二十里,附萬承州界。皮娜營 在州治北二十里,附茗盈州界。雞公嶺 在州治東四十里,附陀陵縣界。永濟橋 在城外。西通龍、英、安平等州。前知州羅爵建,後知州曾貫重修。有《詩》云:「萬里晴光橫。」請幫助識別此字。《蝀》。一江雲影動黿鼉。功成甃玉非鞭石,務重捐金為伐柯。彤管未題仙井柱。綠煙先奏渭橋歌。臨流酌酒思元凱,猶愧前朝寵眷多。

迎恩橋 在州治南,通太平、左州等處。知州羅爵建。

密江橋 在城外東門

隴歷橋 在州治西七里,通歸順、下雷等州。那岊橋 在州治東十五里,通萬承、陀陵等州。同仁橋 在州治東二十里,通太平、左州等處。永康州《關梁》無考。

太平州

按《州志》,「河外即山,並無關津、壕塹橋梁,至於險隘。惟西北一隅,枕近龍州,有隘五。」

普眉隘   、角隘    、押隘。

雍隘    吞果隘 係與龍州分界,非近彝險隘可比。再按:《明一統志》有橋二。

大興橋   、南平橋 俱在州治前。

安平州

底。請幫助識別此字。隘。   多烈隘、   參邨隘、上淡隘、   下淡隘。   「探考隘。」

痛邨隘   乙邨隘 以上八隘俱有營兵,協同土兵防守。

茗盈州

魯碌隘 在州治西北二十里,通龍英、下雷、歸順等州。

結安州:《關梁》各志俱不載,無考。

全茗州

政村隘 在州治北八里。時因交南猖獗,故設以禦之。

請幫助識別此字。猛隘 在州治西五里,附龍英州「咘土」村界。請幫助識別此字。爛隘 在州治北二十里,附龍英州界。泓鱷橋 在州治南一里許。

喬奧橋 在州治北一里。

佶倫州

按《州志》:「境接果化、結安、都結、鎮遠、歸德等州,並無險隘關津,亦無橋梁。」

龍英州

通利橋 按《明一統志》「在州通利江。」

都結州

按《州志》,本邑處果化、茗盈、結安、佶倫、萬承等州之中,例未設有關津橋梁。

崇善縣,《關梁》無考。

羅陽縣關梁無考

萬承州,《關梁》無考。

太平府公署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太平府治 在城內南。明洪武二年,知府金濟貧建。後因江州兵燹蹂躪,焚燬無存。自前任馬知府蒞任,始備茅木修蓋大堂一座、川堂一座,兩廊及廂房俱皆草木撘蓋。後始備買瓦木,漸次建復,並創立儀門一座,大門一座,構一樓,略為端聳,額曰「遠景樓。」

通判署 在府堂之東。亦因先年《江州兵馬》蹂躪,焚燬無存,僅用茅木搭蓋,不堪居住。

推官署 在府堂之西。因《江州兵馬》蹂躪,焚毀無存,因自買民屋,遷於府堂之後,現為通判棲止。

經歷司署 ,在府城內大街。因毀敗無存,今自蓋茅屋居住。

府學署 在黌宮之左。亦因江州蹂躪無存,今蓋茅屋居住。

本府原設大分司三座,各三間。頭門一座、儀門三間。小分司二座,各三間。頭門一座、儀門三間,建於東門城內右街。向因江州劫城,焚燬無存。乃積倉 二座,各三間。

常豐倉 一座三間

左江驛署 :在南門城外。因江州兵馬蹂躪,傾廢無存。今驛丞自賃民房居住。

城守署 ,未設,係借居民房。

外州縣

養利州治 。「州治三遷,明弘治十一年,知州羅爵始遷今治。建衙舍,為正堂三間,左為贊政廳,右為龍亭、儀杖庫。又後為堂三間,兩廊二間。前儀門三間,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大門外有申明、旌善二亭,大門上有鼓樓三間。後萬曆四十七年,水沒東西兩廊。知州王」請幫助識別此字。復建旁列六房,後列吏舍。自遭兵燹,今成土坵。

公館 在州正堂西邊。為堂三間,為兩廊各三間,為儀門,為大門二座各三間,廂房共八間,今存一半。知州楊家鼎重修。

儒學署 ,在黌宮右。為堂三間、後堂三間、大門一間。今廢。

捕廳 ,在正堂大門內之左,為廳一間,後座二間,前兩旁列堂二間。今廢。

左「州治 衙門」 ,久圯,今借住民房。

吏目署 久廢

儒學署 原在學宮內,今廢。

永康州治 按《通志》久圮,今暫輯數椽以居。倉庫、上司、公館俱於萬曆三十年知州葉時敏重修,今圮。

儒學署 在學內,今圮。

太平州治 本州原屬土司,舊設州治,並無倉庫,止有茅署一所,週圍土牆包築。

安平州治 ,俱以草竹搭蓋,週圍土牆包築。茗盈州治 ,自宋設立。州治舊有茅署一座,三間四面十牆包築,並無倉庫廊房。

結安州公署無考

全茗州治 ,地窄山多,難隨方向。原建衙舍,坐西朝東,為堂三間,左為龍亭、儀仗,後為堂三間,兩廊兩間前為儀門。大門上有鼓樓。因明崇禎三年,被茗盈州李承基興兵攻劫,燒毀無存。今惟茅蓋泥壁,間數既減,鼓樓亦廢。

《佶倫州治 》。本州僻處窮荒,州內設有茅署一座,四面惟土牆包裹而已。

龍英州治 ,自宋建州,設官則有衙宇,間有傾圮,惟自行修葺。

「吏目衙 」 一座,「緣地方褊小,皆用茅木起蓋,都結州治 茅屋衙舍」 一所。

崇善縣治 。明知縣何道臨建正堂三間,扁曰「牧愛堂。」 前為丹墀,北為露臺,有甬道,左右為六房,前為戒石亭。後因兵燹毀敗,知縣張京鍷重修廳房三間。後知縣鄭希瑜因廨舍窄隘,且頹毀不堪,復於縣堂左東傍捐資修蓋署堂兩座。監房在大門內,右今塌廢。土地祠在大門內左。何道臨建。倉庫在縣堂兩旁。儀門、大門、解阜門,今廢。

儒學 在學內

典史衙 在縣旁

羅陽縣治 ,自宋建縣,設官則建衙宇,間或圮壞,相繼修葺。

「典史衙舍 」 一座,因地方荒涼,皆用竹木茅草起蓋。

萬承州治 :正堂三間,東西各五間,儀門三間,鼓樓三間,土官廨舍五間。

太平府學校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太平府學 在府城北。明洪武三十年建。正統十二年重建。成化丙申,知府何楚英重修,丘濬記見《藝文》。弘治十三年,知府謝湖遷學東向,修櫺星門。正德七年,知府徐球乃復舊地南向。萬曆十七年,知府張步雲重修。

皇清初,江州賊燬,順治十八年,知府馬正午建正殿。

啟聖祠尋圮。康熙六年,知府高不矜倡率重修社學 。本府原建社學一所,在於城外西北隅,迄今焚燬無存。知府高目睹士子寥寥、絃誦無聞,因捐銀四十兩,在於東門城內購買瓦房三間、草房數間,以為諸生課藝之所。

書院 :本府原設書院一所,在於北門街右。迄今焚燬無存。

外州縣

養利州學 在城內西隅。明萬曆三年,知州王之緒建。今知州楊家鼎重修完固。

東社學 在城內東街,今廢。

西社學 在城內西街,今廢。

左州學 。本縣。自明成化間改土設流之後,即建有學宮。嘉靖八年,知州周奎重建。萬曆三年,知州萬本重修。崇禎十四年,學正梁《方圖》移於城東,屢遭兵燹。今止存大殿三間。

學田 ,萬曆二十七年,楊撫院駱學道、知州方岱發銀置買民田,在於奈村、思崖二處,遞年收租六十石,屆期申詳,批允,分散諸生膏火之資。近奉文改折銀兩起解。

永康州學 在城內。櫺星門、泮池、兩廡、明倫堂、啟聖祠,俱自萬曆三十年創建。

學田 原額一百零一畝,每畝額徵租銀三錢,共額銀三十兩零三錢。內除荒稅一畝荒銀三錢,現徵熟稅一百畝,熟銀三十兩,遞年徵解學道。

崇善縣學 本縣原未設學,士子俱附入府庠。設有「黌宮」 一座,在於東關外,因變亂焚燬,府縣紳衿捐修。

聖殿一座:啟聖祠東西兩廡,鄉賢、名宦兩祠,文昌、

祠、櫺星門、泮池、牌坊、牆垣煥然一新。明倫堂久經荒廢,知縣鄭希瑜詳請府憲各捐資鳩工重修。

社學 明知縣何道臨、吳輔國設立。本縣社學十六所,曰「崇文」 、「崇禮」 、「崇倫」 等名,今皆毀廢。太平州學校無考。

安平州學校無考

茗盈州學校無考

結安州學校無考

全茗州學校無考

佶倫州學校無考

龍英州學校無考

都結州學校無考

羅陽縣學校無考

萬承州學校無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