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4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四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四十八卷目錄

 太平府部彙考二

  太平府戶口考

  太平府田賦考

  太平府風俗考

  太平府祠廟考寺觀附

  太平府驛遞考

  太平府兵制考

  太平府物產考

  太平府古蹟考

  太平府猺獞峒蠻考

 太平府部藝文一

  太平府學記        明丘濬

  養利州公堂記        姚鏌

 太平府部藝文二

  永濟橋          明曾貫

  會仙巖          李明巒

  仙巖夜月         何士廉

  紫霞洞           何沾

  懸崖           趙天益

  養山            前人

  利水            前人

  仙島            前人

  靈壇            前人

  金印峰          許時謙

  萃綠臺           前人

  觀魚亭           前人

 太平府部紀事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四十八卷

太平府部彙考二

[編輯]

太平府戶口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原額人丁四千九百八十四丁,各屬編徵不等,實徵丁銀一千零四十一兩二錢一分零。內徵回優、免三差丁銀三十一兩四錢二分零。養、永二州人丁,無。

養利州

原編戶二里。《舊冊》:「天啟年間,戶口二百六十七戶,人丁四千九百三十五名。明末,彝土蹂躪,人民死徙,僅存二百餘口。」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州傅天寵到任,招徠流竄別境。

者,始陸續而歸。今計有三千三百五十二丁。自守隘例無編丁,

左州

原額人丁二千七百零三丁全熟,每丁編銀一錢一分,該銀二百九十七兩三錢三分。

永康州

《版圖》三里,原係「土」 改為流,例不編丁,並無額設戶口。

太平州

本州屬係土司,民無版籍,並無編列戶口。《安平州》。

本州土司地方彈丸小邑,僻處極邊,壤接莫彝,民無版籍,從無編例戶口。

茗盈州

本州偏僻土司,民無版籍,戶口不編。

結安州

本州蕞爾土司,民無版籍,豐聚凶逃,村場寥寥,從無編立戶口丁徭。通州男女大小不滿百丁,居址無定。

全茗州

本州地僻民稀,民無定籍,俱係招耕,住去無常,原無戶口。

佶倫州

本州斗大一區,山林險要,土民從無版籍,煙丁絕少,民不滿百,並無編設戶口丁徭,原無定在《龍英州》。

本州土司,例無編丁,亦無編立戶口。

都結州

本州民無版籍,並無編列,戶口丁徭,山多田少,民無定居。

崇善縣

原額編「人丁」 二千二百八十一丁,內除優免鄉

官、舉、貢、生員等役八十八丁,例免四差;後奉文不准優免,徵銀充餉,歸民同編。

每丁編銀三錢二分六釐零。

除荒外,實徵人丁一千三百九十二丁,該銀四百五十四兩零二分七釐零。

羅陽縣

本縣土司,例不編丁,並無編立戶口。

萬承州

皇清康熙十二年,戶三百二十一,口二千九百一十。

五、土官戶一,民戶三百一十五,鋪戶五

太平府田賦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 ,康熙二十二年地六百六十三頃七十五畝七分五釐有奇。

地銀並附徵地利銀,共五千六百三十一兩七錢一分零。

地糧三千三百八十三石三斗四升有奇,本色正、耗共米三百八十四石六斗一升六合有奇。

丁四千九百八十四丁

丁銀一千零四十一兩二錢一分有奇。

通共地丁銀糧並附徵銀,共六千六百七十二兩九錢二分一釐有奇。

本府所屬流土州縣官民田地塘及民田共稅六百七十三頃八十二畝二分二釐零。

夏秋民糧共米、三千八百五十七石八斗二升三合零

內徵:本色米三百七十六石八斗二升六合零,外耗米七石七斗九升。共徵「丁編地畝折糧、四差、屯糧」 等項,共銀六千九百二十四兩五錢三分零。

養利州

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 ,康熙二十二年地三十頃零七十畝四分七釐有奇。

地銀一千一百二十三兩七錢三分八釐有奇。地糧一百五十三石五斗二升三合有奇。原額官民田、地、塘共稅三十頃零七十畝零四分七釐八毫零。

原編秋糧米一百五十三石五斗二升三合零,內除旱瘠官學等米三石七斗零三合有奇,不編四差,又徵回舊例優免紳衿吏典等米四石六斗五升。今實編一百四十九石八斗二升零。每畝徵地畝銀九釐,共該銀二十七兩六錢三分四釐三毫有零。

每石徵「里甲均徭驛傳兵款四差」 銀六兩八錢零三釐三毫有奇,共該銀九百八十七兩六錢四分六釐六毫有奇。

每石徵水腳鋪墊銀四毫零,共該銀六分零九絲。

每石折徵糧銀五錢,共該銀七十六兩七錢六分一釐九毫有奇。

《通》共徵地畝四差,水腳折糧共銀一千一百二十三兩七錢三分八釐六毫有奇。

左州

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康熙二十二年地四十九頃零五畝九分四釐有奇。

地銀一千一百六十三兩四錢六分五釐有奇。地糧二百四十五石二斗九升七合有奇。中則地,共稅四十九頃零五畝九分四釐零。每畝徵地畝四差,水腳鋪墊共銀二錢一分二釐二毫有奇,共銀一千零四十一兩零八分七釐一毫有奇。每畝陞科米五升。

該折色米二百四十五石二斗九升七合零,每石折徵糧銀四錢八分八釐零,折簟銀一分,共折糧折簟銀一百二十二兩三錢七分八釐七毫零,全熟。

永康州

「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 ,康熙二十二年地二十六頃六十一畝六分。

地銀七百五十六兩六錢零七釐有奇。

《地糧》、一百三十三石零八升。

《額稅》二十六頃十一畝六分。俱作中則起科。每畝科米五升

額徵折色糧米、一百三十三石零八升

遞年額編起運銀三百五十七兩一錢零三釐三毫零。

存留銀三百九十九兩五錢零四釐。

共額徵銀七百五十六兩六錢零六釐三毫零。遇閏之年,加銀五十九兩二錢六分四釐六毫零。原無本色米石,亦無屯稅、鹽課等項。

太平州

「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 ,康熙二十二年地四十七頃八十畝。

《地銀》二百三十四兩六錢八分零一毫有奇。秋糧米二百三十九石

本州土司向來錢糧,田無頃畝。《全書》額編:夏秋糧米二百三十九石,每石折銀七錢,又折簟銀二兩三錢零外,歲派六十四兩九錢零。

通共徵銀二百三十四兩六錢零。遞年遵照原額,完解本府支給俸役等項外,朝覲貢馬二匹,每匹折銀一十二兩,共銀二十四兩,俱係三年一徵,完解本府投納,轉解赴司彙解。

安平州

康熙二十二年,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一十八頃一十四畝。

地銀一百九十七兩零三分四釐有奇。

《地糧》一百九十三石七斗零九合。

本州田無頃畝,夏稅糧米一百九十石零。內本色改議折米四十石零,每石折銀五錢;折色米一百五十石零,每石折銀七錢。

外加耗米二石零,該銀一兩零。

實徵銀折銀一百二十六兩四錢零,折簟銀一兩九錢外,歲派銀六十八兩零。

通共徵銀一百九十七兩零,遞年按額完解赴本府轉解充餉外,朝覲貢馬二匹,每匹折銀十二兩,共銀二十四兩,俱係三年一徵,解府轉解藩司彙解。

茗盈州

康熙二十二年,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二十頃零六十畝。

地銀九十七兩零一分五釐有奇。

地糧一百零三石

土州田無頃畝。按《全書》額編,夏秋糧米一百零三石。每石折銀七錢,又折簟銀一兩零三分外,歲派銀二十三兩八錢零。

通共折徵銀九十七兩零,遞年俱係照額完解赴本府轉解充餉並給俸役外,朝覲貢馬一匹折銀一十二兩,例係三年一徵,解赴本府轉解布政司彙解。

結安州

康熙二十二年,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一十五頃六十九畝二分。

地銀八十九兩一錢二分八釐有奇。

《地糧》,七十八石四斗六升。

本州田無頃畝,大半旱瘠。《全書》額編:夏秋糧米七十八石四斗六升。

每石折徵銀七錢,實徵折糧銀五十四兩九錢二分二釐。

折徵簟銀七錢八分四釐。

外加歲派銀三十三兩四錢二分二釐零,通共徵銀八十九兩一錢二分八釐。遞年照額完解赴本府支解外,朝覲貢馬一匹折銀一十二兩,例係三年一徵,解赴本府,給文轉解布政司彙解。

全茗州

康熙二十二年,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三十四頃零八畝。

地銀一百零九兩四錢八分五釐有奇。

《地糧》、一百二十石零四升。

原額官民田塘共稅二十四頃零八畝正例科每畝米五升。

《原編》秋糧一百二十石零四斗。例徵折色,每石折銀七錢

實徵折糧銀八十四兩二錢八分,折簟銀一兩二錢零四釐。

外歲派銀二十四兩零一釐零,通共銀一百零九兩四錢八分五釐零。

佶倫州

康熙二十二年,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三十四頃零三畝。

《地銀》一百一十五兩三錢七分三釐有奇。地糧一百二十石零一斗五升。

本州旱瘠山田,田無頃畝。《全書》額編。夏秋糧米一百二十石零一斗五升。

每石折銀七錢,實徵折糧銀八十四兩一錢零,折簟銀一兩二錢零。

外歲派銀三十兩零六分六釐零。

通共徵銀一百一十五兩三錢七分三釐零,每年照額解府支解外,朝覲貢馬一匹折銀一十二兩,原係三年一徵,解府給文轉解布政司彙解。

龍英州

康熙二十二年,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七十五頃一十五畝。

《地銀》三百二十九兩四錢八分二釐零。

《地糧》、三百七十五石七斗五升

本州田無頃畝,實徵行糧折簟併歲派共銀三百二十九兩四錢八分二釐零,遇閏加銀二十五兩零七分五釐。外朝覲貢馬二匹,每匹折徵銀十二兩,外加水腳銀七錢二分。

大朝貼黃紙張工墨銀三兩,吏目柴馬銀四十四兩。皂隸二名,馬一匹,夫一名,俱有官方,徵《都結州》

康熙二十二年,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一十九頃六十五畝五分。

地銀一百零二兩八錢二分九釐有奇。

《地糧》九十八石二斗七升五合。

本州土司荒瘠山田,原無頃畝,《全書》額編,夏秋糧米九十八石二斗七升零。

每石折徵銀七錢,實徵折糧銀六十八兩七錢九分二釐零。

《折簟》銀九錢八分二釐零。

外歲添銀三十三兩五分零。

通共實徵銀一百零二兩八錢二分九釐零,每年照數徵完解府支解外,朝覲貢馬一匹折銀一十二兩,例係三年一徵,解府轉解布政司彙解。

崇善縣

「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 ,康熙二十二年地四十四頃二十畝零五分。

地銀並附徵地利,共銀二百一十五兩六錢七分五釐零。

本色米二百二十一石零二升六合有奇。額設官民田塘共稅四十四頃二十畝零五分三釐有奇。每畝陞科本色米五升

該夏稅秋糧二百二十一石零二升六合有奇。內夏稅一十四頃九十八畝二分五釐有奇,該米七十四石九斗一升二合有零。止納本色。例不編差。每畝徵地畝銀九釐。

該銀一十三兩四錢八分四釐有奇。

《秋糧稅》二十九頃二十二畝二分八釐;

該米一百四十六石一斗一升四合。每畝徵地畝銀四差,鋪墊、水腳共銀六分三釐零。

該銀一百八十四兩一錢九分有奇。

一、附徵地利銀一十八兩,全熟。

一本府千戶所奉文「歸縣帶徵」 原額田塘共稅一十頃零六畝四分七釐零。每畝陞科米五升。該糧米五百零三石二斗三升五合有奇。每石折徵銀五錢。

共銀二百五十一兩六錢一分七釐。

實徵丁糧等項銀,共九百二十一兩三錢二分零六毫有奇。

外全茗土州協濟銀五十九兩四錢正。

羅陽縣

康熙二十二年,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二十四頃。

地銀二十六兩五錢五分六釐有奇。

《地糧》本色米、一百六十三石五斗九升。

額徵田塘二十四頃,每畝科米六升四合零,實編夏秋糧米一百五十五石八斗,外加耗米七石七斗九升。

《折簟》銀一兩五錢五分八釐。

外歲派起運、存留二項銀二十六兩五錢五分六釐。遇閏之年,加銀一兩六錢四分三釐零。外貢馬一匹,折銀一十二兩,外加水腳銀三錢六分。例係三年一徵,解府轉解布政使彙解。大朝年貼黃紙張工墨銀一兩。典史柴馬銀三十二兩。土皂二名,馬一匹,夫一名,俱有官方徵。萬承州

康熙二十二年,實徵官民田地、塘共地一百頃零四十畝。

地銀三百九十六兩零八分四釐有奇。

《地糧》、五百零八石二斗五升

本州田無頃畝,額納秋糧五百石,夏稅二石。內田少不足,將陸地折算一半。

額派銀一十六兩七錢二分六釐。

附鹽稅

本府原無額引,於康熙三年新定經制,將崇、左二州縣按引派銷鹽引共一百二十八道七分零,該鹽一千八百零一包,一百二十二觔一十四兩七錢。

崇善縣

本縣原「經制額引」 三十五道八分,該鹽五百零一包三十觔。

太平府風俗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城廂內外,男女衣服飲食,略與中州相同。至各流土鄉村,狼民雜處。所居架木為巢,短衣長裙,用布包頭。三月,男女唱歌,互相答和,以兆豐年。至吉凶葬祭,好鳴銅鼓吹匏。會眾必擊舂堂。尚卜重鬼神。疾病不食藥餌,惟用火灸及設牲巫覡。

養利州

風俗椎魯,土民皆漢時從征者之後。昔為狼兵,不無鄙陋。自改流以來,更化雲久。飲食居處,頗類華風,獨地近交趾。山多嵐瘴,寒暑不時,黃茅毒氣,觸之易以傷人。而土俗猶架木以居,席地而食。婦人短衫長裙,衣縫兩截,男子冠帽,貧者尺布纏頭。惟知耕鑿,不事商賈。婚姻以檳榔生畜為禮。喪用鼓樂,弔賻設祭亭。病鮮求醫,專信巫覡。至三月踏青,男女唱歌互答,以為豐年。《左州》

椎髻蠻音,衣冠不正,飲食亦殊。多處山峒,以強凌弱。一言不順,父子相仇。婚姻歌唱,踏青為媒;病用巫祝,喪用樂歌。土俗則然。左地荒殘,取茅為屋,架欄以居,席地而坐,杵臼為舂,截竹為筒。《永康州》。

民愚而朴,衣鶉結,食粗鄙。婚姻嫁娶,以豬羊檳榔為重,喪葬用調樂歌。歲時月節,交際親朋,壺酒碗殽,以為盛筵。婦女出往,墟場貿易,酒米蔬菜之類。

太平州

本邑僻處荒陬,附近流土州縣,民多愚朴,但知耕種、不識商賈。惟州場距府百里,近來聲教頗通,官族爭先慕義,俱皆延師教讀。至今文字禮義頗與漢地比。即間有一、二流寓,亦皆相率向化,彬彬為善。至於村莊人物,男耕女種,裹頭赤足,長裙短衣,病惟祭鬼,不失古制。土司、土民,風俗無殊。

安平州風俗無考

茗盈州

本州偏僻土司,民多愚蠢,不事詩書,不知商賈。短衣長裙,包頭跣足,男耕女種。婚姻以檳榔為重,疾病以祭鬼為常。土司風味大概相同。《結安州》。

偏僻土司,民多椎魯。《詩》《書》《禮》義無聞。婚姻尚早,歌唱送終。病不服藥,惟祀鬼神。

全茗州

「土風」 習《尚方》之「養利」 州,略無同異。

佶倫州

土民多屬愚朴,止知耕種山嶺。鳥語鴂舌,不諳官語,不知《詩》書禮義,婚姻唱歌,病祀鬼神。斬木為巢,多聚巖穴。衣短裙長,包頭露足。土司人物,習以成風。

龍英州

地僻民愚,不諳官語,不習《詩》《書》,惟知耕鑿,能守王法。男女跣足,多以色布纏頭。凡有婚姻,皆以酒肉為重。若遇飲食相招,則席地而坐其間。墟市貿易,男婦混雜無間。

都結州

本州山野愚民,不諳漢語,不知《詩》《書》禮義,惟有耕種山畚旱田而已。畏官法,無醫藥。男女蓬頭跣足,類皆鳥音。婚姻唱歌,病信鬼神,飲食亦殊。崇善縣風俗與府同。

羅陽縣

土民樸陋,不諳官語,雖少習《詩》《書》,知守王法。然衣食麤鄙,婚姻嫁娶,酒肉為重;親戚齊集,唱歌為樂。凶葬之禮,親戚贈以酒米,則為厚儀。送至山所,飲食畢,各自散去。日夕,凡有好事,只以壺酒隻雞為賀。婦女朝暮,不論吉凶,皆用白布包頭,墟場貿易,男女混雜,毫無嫌疑。

萬承州

民性拙樸,節儉少訟,男耕女織,不諳商賈,多食芋粟,婚姻禮娶,病不服藥,寧祀鬼神。

太平府祠廟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壺關內。

社稷壇 :「在城北。」

邑厲壇 在城北一里

城隍廟 :在府城內東北角。於。

皇清康熙七年四月內被洪水淹沒,盡倒「知府捐資。」

發「崇善縣廂老採買木料」 ,漸次修復。

關帝廟 :在府城內十字街。

杜王廟 在西門城外

舊縣城隍廟 :在舊縣,後遷治附郭,而廟祀猶存。邑之士民祈禱輒應。

「伏波將軍祠 」 在府城外東大街。

《三公祠 》、二祠俱春秋致祭

班氏夫人祠 按《班氏夫人傳》:神乃嵠峒世家女,常出兵助馬伏波平二賊,故祀之。其廟有二,一在上郭,一在下郭,俱靈感異常。

翁公祠 按《通志》:「在府北門內,明嘉靖間建,祀參政翁萬達。」

胡公祠 按《通志》:「在府城內城隍廟右,祀知府胡世寧。」

養利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門城外。

社稷壇 在治西一里

厲壇 在治北二里

城隍廟 :在城內東。前知州羅爵建,今知州楊家鼎重修。

關帝廟 :在城內南。前知州羅爵建,今知州楊家鼎重修。

元帝廟 在城內北。前知州王。請幫助識別此字。建,今知州楊家鼎「重修。」

葉公祠 在城內東,今廢。

土官祠 在舊州村,今廢。

左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邑厲壇 。」 以上皆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城隍廟 :《在城》

關帝廟 在城

伏波廟 在城

白龍廟 在模村,離城十里。

永康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東郊外。

社稷壇 在城

邑厲壇 在城北郊外

城隍廟 在城內

大王廟 :「在城內。」

土穀祠 在城內

太平州祠廟無考

安平州祠廟無考

茗盈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

社稷壇 在城

厲壇 在城北

城隍廟 在州治右

結安州祠廟無考

全茗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州城外。

社稷壇 在城

厲壇 在城外

城隍廟 在州北

元帝廟 在州南

佶倫州祠廟無考

龍英州

城隍廟 在城內東

北帝廟 在城外北

華光廟 在城外東

三官廟 在城外東北

都結州祠廟無考

崇善縣祠廟無考

羅陽縣

城隍廟 :在城東門內。

萬承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州左。

社稷壇 在州右

邑厲壇 在城外

城隍廟 「在州前左。」

關帝廟 在州東

雷壇廟 在州東

真武廟 在州右

伏波廟 在州右

寺觀附

[編輯]

本府

積慶寺 按《明一統志》:「在府治北,元天曆中建,明洪武間重修。」

彌陀寺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北,元建,明時重修。」

三清觀 按《通志》,「在府治東。」

元妙觀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北,元建,明永樂初修,尋燬,正統間重建。」

觀音庵   、真君庵   。《玉皇閣》。

祝聖宮

養利州寺觀無考

左州寺觀無考

永康州

觀音庵 :在城東門外。

太平州寺觀無考

安平州寺觀無考

茗盈州寺觀無考

結安州寺觀無考

萬承州

觀音寺 在香壽山

三清觀 按《明一統志》:「在州治前,元建,後燬,明宣德初重建。」

全茗州寺觀無考

佶倫州寺觀無考

龍英州寺觀無考

羅陽縣寺觀無考

都結州寺觀無考

崇善縣寺觀無考

太平府驛遞考      各州縣志

[編輯]

本府

左江驛 在南城門外。按《縣志》云:本縣附郭衝繁,糧少丁稀,從無驛站。惟本府原設有左江驛驛丞一員,一切過往勘合火牌,俱係本縣動支,額編答應。

沖登鋪 在沖登村

東關塘 、崩坎塘 二塘俱遞送公文。

養利州驛遞無考

左州驛遞無考

永康州

自州城至省路一千三百餘里。

至南寧府城路,一百二十里。

至本府路二百里

至隆安縣城路,一百二十里。

至本府萬承土州路一百五十里。

至本府「陀陵土」 縣路六十里。

至本府「羅陽土縣」 路十里。州地介在偏隅,原未設立驛站塘鋪。

太平州

州之東南,舊設有「勾山」 一站。先於明季《詳奉》設立,遞送本府往來公文,並無錢糧開銷,非與流州縣驛站可比,止撥村民輪流更遞,遞送公文而已。

茗盈州

按《州志》:「從無設立驛站差徭之例。」

龍英州

土司原未設立驛站,惟自立一鋪司公館,以為走遞公文、往來差使歇宿之所。

結安州驛遞無考

羅陽縣

土司,原未設立驛站,惟額設一鋪司、公館。鋪司專供走遞公文,公館則為往來公差員役歇宿之便。

萬承州

驛遞紅船一隻,鋪陳一副,歲額銀共二十四兩。全茗州驛遞無考。

太平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新太城守營

參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內《撥防》《養利左州》官二員。

設新太城守營兵

步戰兵二百零八名

守兵四百八十七名

共兵六百九十五名。內撥防《養利左州》共兵一百二十名。

內與土兵分防府治上下凍、土州各隘。

月共應支餉銀七百九十九兩。

月共應支米二百零八石五升。

官自備馬十六匹

春冬二季例,每匹月支穀一石二斗,每匹月支草四百二十觔

夏秋二季例,每匹支馬乾銀九錢。

按《府志》:「本府城內原設新太參將一員,中軍守備、千總各一員,統領官兵防守糧食,自行赴司請領回營,同本府及通判公同給散。又龍憑、馗纛二營,各設守備一員,統領經制官兵,扼守關隘,其糧食自行赴司請領回營,同思明土府同知會同給散。」

養利州

設分防汛

左江鎮撥貼防汛

新太營撥分汛官一員

「左江鎮」 撥貼防汛官一員。

新太營撥防守兵五十名。

按《州志》:舊設守城兵三十名,糧係編內支,四邊關隘則鄉甲自行派守。額無耕兵,堡田

左州

設分防汛

新太營撥分防官一員

新太營撥防守兵五十名。

按《州志》:原設經制把總一員,續奉撤回。至康熙十九年七月初九日夜,被逆陷城之後,奉撥新太營把總一員,帶兵五十名,防守汛地。

永康州

原無設立防守官弁,至康熙十年,始撥步兵五十名駐防汛守。因州偏小,奉文撤回。

太平州

本州原屬土司,並無設有官兵防守,境內又無設有分防弁兵。止舊設有流官吏目一員協理州務。

茗盈州

本州介在四州之腹,從無設有防守官兵,惟舊設「流官吏目一員協理州務。」

全茗州

原額奉調南關護貢土兵四十四名;及遇丑、未辰戍年,額設土兵十二名,差目押赴本府投點支撥守城。

萬承州

原額兵一百六十五名。後奉通例核減外,又於康熙二十年接貢奉道府實調目兵一百名。

太平府物產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本府地介偏隅,山多田少,地瘠民稀。除稻穀蔬菜、瓜茄外,別無所產。至於果木、竹樹、花卉、禽鳥,以及藥材等物,所產亦復無幾。今取其一二,聊可紀載者,錄之以備觀覽。

苦竹 :《土人》村寨多種圍,以防夜盜。

茅竹 :即芭芒,土人取以撘蓋茅屋。

長麻 土人:請幫助識別此字。績織布以為夏衣。茶辣, 土人取以療腹疾,即吳茱茰。斷腸草。 其幹成藤,其葉似蔞,多盤生路旁,食之即時斷腸而死,故愚者常服以圖賴。用狗屎調水灌下,令其吐出即愈。

錦地羅   土。蘇木   。《金汗木》。

塞住藥   抗藥    烏蛇。

艻:竹    、木棉    。刺桐,芭蕉    。《鷓鴣鳥》。

考證

太平府古蹟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黃巢故城 ,在府東二里。四山環匝,皆石壁峭立。中鑿石為門,下闞江流,真天險也。黃巢兵敗南奔,常屯駐於此。

太平路舊治 在府東一百里。明正德十九年,黃英衍議,始遷路治於此,遺址尚存。

「伏波銅鼓 」 在城隍廟。相傳馬援所置。

古銅鐘 ,上紀乾和四年辛亥鑄於東禪院。今考《兩漢紀年》,只有「健和」 ,無乾和,豈乾健二字,古人通用之耶?

銀窖山 在府城東五十里。半山間有石峒,深入外,甃塞完密,相傳為黃巢藏金處。

鐘樓 舊在安遠街南,明正德十六年,知府鄧炳改建於府治之左,炳自記。

養利州

上州 通域 「弄豆 」 俱舊治,有《石磉》遺址。舊學 在城外北二里,萬曆二十七年,遷入城中。

懸崖仙杖 在州治南五里。其山峭絕壁立,無人跡可到,中間橫出,一杖長尋餘。相傳經數十代,迄今不朽。趙天益詩云:「峭壁孤危叢樹空,何仙遺杖掛崖中。雲煙靜處堪棲鶴,風雨來時欲化龍。遠影獨橫秋正老,高標微映日初曈。若逢太乙持將去,應繼當年照閣紅。」

《養山疊翠 》在治西三十里。峰頭錯列,獨高諸巒。趙天益詩云:「一望嵯峨入碧端,青青秀色霧雲盤。障邊十里渾無缺,更孕靈精作大觀。」 《利水流清 》在州治西。遶城而流,即通利江。趙天益詩云:「瀠洄條帶欲朝宗,遠歷諸巒百澗通。莫道秋來空貯月,桃花春浪起蛟龍。」

散花仙島 在州治西三十里。其嶺廣闊,多花木。趙天益詩云:「仙人歸去杳無期,最恨當年沒識知。花散盡埋幽徑裏,至今空見草離離。」 武陽靈壇 在州治東三里。孤峰獨立,四面水遶。山下有雷壇,遇旱禱之輒應。趙天益詩云:「擎天一柱擁邊州,氣蹙東隅勢自遒。白兔峰頭雲並鬱,綠蘿陰下水頻流。障回夕照移千壑」 ,春瀉嬴波沃萬疇。自有巨靈能作惠,不教《寒地》泣無秋。

金印奇峰 在州治西二十里。平地突起孤峰,狀如金印。巖內空闊,玲瓏穿透,可備遊觀。知州許時謙詩云:「一顆原從化鶴來,儼然造物為誰開。紫泥色帶花中露,丹篆文留石上苔。應助伯仁金繫肘,更催郭隗馬登臺。山靈已改前頭事,會看風雲接漢才。」 又鍾裔詩云:「滿目奇峰萬壑妍,渾成金印最超然。但教永鎮邊」 城在,安用纍纍肘後懸。

觀音峭 :在治東三里。貢生袁必登詩云:「頭頭皆是道,樂處更為天。歲去松常老,春來花正妍。自有參元鏡,何須覓坐禪。東林能悟偈,恍在虎溪前。」

弄月鏡 在州治東三里,附觀音巖之右。高數丈餘,上平下圓,可坐數十人。三月內士女常登之。張琴有詩云:「寶鑑何年擲碧坡,幻成一片石嵯峨。不教美女臨紅粉,惟許高人待素娥。兩水合圍煙裊娜,萬山遙影樹婆娑。醉昏尤愛歸來路,長帶鐘聲過薜蘿。」

《無懷古石 》:在州治。請幫助識別此字。江村離城十五里,孤峰如筍,石中空闊幽靜。

萃綠臺 在城外西。知州許時謙建,今廢址猶存。《詩》云:「吏事邊城少,探幽得自吟。構亭依古岸,伴客憩濃陰。金印山隆座,龍英水遶林。溪聲風裏細,日夜有鳴琴。」

觀魚亭 在城外西。知州許時謙建,今廢址猶存。《詩》云:「地偏心愈遠,臨眺在幽遐。石白非關雪,雲深不礙花。殘題惟落日,感事總朝華。魚樂安知我,秋風自憶家。」

「簪花」 亭 在城東門外,今廢。

接官亭 在治南五里,今廢。

左州

金山雨霽 在州治西北里許。平地突出二石,壁立數仞,高峰錯峙,怪石橫列。前有通幽小巖峒,迂迴,天日不蔽,遠望之真若畫圖。知州鄧體靜始闢一峒天,鐫「金山」 字於巖之陽,構亭於上。又砌石通路,以便登眺。踰鐵橋,入石門,乃達亭所。後有流霞諸峰最高,登之則八表在目,雙青獨秀,諸峰環拱,雨過綠林,黛石點染,允為奇觀。今則無亭,止有觀音殿上下二間。

《銀甕晴霞 》在新村南山,臨長江,削壁絢綵,如人馬旌旗之狀,晴霞掩映,彷彿仙境,江山勝景。

《雲巖曠遇 》在城西南二十里落城村。四面平疇,一峰擁峙。有石巖二層,虛明高朗。峒門五所,多雲物花彩之象。小峒有白石臥窩一座,巖高遠眺,真奇觀也。每歲春三月三日,四處鄉男婦遊玩於此,列坐田塍歌唱土音往返酬答,聲動原野,至暮各還。

博感奇觀 在咘亮村,離州城東南八里。一水中流,奇石峙列,曲水環繞,約有一里許,旁通山巖,皆可遊覽。

南潭壁影 ,離州二里。高山聯絡,平地一石擎起,若龍頭然。石下湧出源泉,四時不竭。

橋江注潤 在州前。發源自陀陵三清山,合諸水流經龍、光二村,環繞州治而南,至逐淥復轉而北,又南流入於江左。州歲藉為利,所經諸村糧田皆其灌溉。

《松嶺遊歌 》:即墨山巖,在州治南五里,中虛可容百人,曲折盤旋,巧緻可觀。每歲春三月三日,左人男婦各具酒饌,相聚於茅陂,唱歌和答,聲動原野,至暮方還。

巖淋龍伏 在模村,入巖十步即幽暗,古傳「內有野龍潛伏。」

萬承州

《香壽靈泉 》在香壽山。半山一泉,寬深三尺,水味清甘,汲之不盡,不汲亦不溢。古有飛來香爐一座,因設寺焉。

華峰瑞沼 在州治右二里。水自洞出,流貫二蓮池,山光水朗,其形如畫。署有亭臺,古傳常結雙蓮。至今入夏,新荷冉冉,紅白爭奇,乃古今之瑞雲。

雲門紫洞 ,在州前五里,有一石洞,外嶙峋,內開敞,雲形繞結,仰看不厭。洞門北廣南狹,為來往孔道。

星潭穿壁 在州北六里許,接連九潭,潭圓如星,匯流山麓,穿山而出,水清漣漪,為鱗介聚處,漁歌不絕。

翠壁潮泉 在州東二十里。山環繞翠,一峰居中,下一泉,寬深四尺餘,漲澇不流,亢旱不乾。其水日或三潮、五潮、小潮、大潮,貫流一方田裡。前有蓮池,後有花果,中立亭臺,為景中之絕勝者。《神湖遺跡 》在州治東五十里。古傳一牛入村,村人殺而食之,惟一老嫗不食,懸之門外。是夜風雨大作,村忽陷成湖,獨留老嫗之屋,一小路登岸,至今遺跡尚存或三五年。其湖自乾成隙而下,有啐水聲,長一十餘里,寬數里。此方難置田地枕隆安縣界,即古廩塘。

太平府並所屬州縣陵墓俱無考。

太平府猺獞峒蠻考

[編輯]

太祖洪武元年,土官黃英衍等內附。遣使詔諭兩江溪峒官民。

按《明外史土司傳》:「洪武元年五月,征南將軍廖永忠兵下廣西左江太平府,土官黃英衍遣使齎印章詣平章楊璟降。八月,璟還,帝問廣西黃岑二處邊務,璟言:『蠻獠性習頑獷,散則為民,聚則為盜,難以文治。當臨之以兵,彼始畏服』。帝曰:『蠻獠性習雖殊,然好生惡死之心未嘗不同。若撫之以安靖,待之以誠,諭之以理,彼豈有不從化者哉』?」 十一月,遣中書照磨蘭以權齎詔往諭廣西左右兩江溪峒官民曰:「朕惟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遠人,此古先哲王威德並施,遐邇咸服者也。睠茲兩江,地邊南徼,風俗質朴。自唐、宋以來,黃、岑二氏代居其間,世亂則保境土,世治則修職貢,良由審時知幾,故能若此。頃者朕命將南征,爾等不煩師旅,奉印來歸,嚮慕之誠,良足嘉尚。今特遣使往諭,爾其克慎乃心,益懋厥職,宣布朕意,以安居民。」 以權至廣西,鎮撫彭宗、萬戶劉惟善以兵護送。以權將抵兩江,會來賓峒人潘宗富寇掠楊家寨居民,以權謂宗等曰:「奉詔安民,今見賊不擊,是放虎於山林也,何以庇民?」 乃督宗等擊之,宗富敗走,遂安輯其地,兩江之民由是懾服。

太平州,舊名瓠陽,為西原農峒地。洪武元年,土官李以忠納土歸附,授左州知州。

鎮遠州,舊名「古隴。」 洪武初,趙勝昌歸附,世襲知州。

茗盈州,洪武初,土官李鐵釘歸附,世襲知州。安平州,舊名「安山」 ,為西原農峒地。洪武初,土官李郭佑歸附,世襲知州。

思同州,舊名「永寧」 ,為西原地。洪武元年,土官黃克嗣歸附,世襲知州。

養利州,洪武初,土官趙日泰歸附,授知州。萬承州,舊名萬陽,洪武初,土官許郭安歸附,授知州。

全茗州,舊名「連岡」 ,為西原地。洪武初,土官李添慶歸附,授知州。

結安州,舊名營周,為西原農峒地。洪武元年,土官張仕榮歸附,授世襲知州。

龍英州,舊名英山。洪武元年,土官李世賢歸附,授世襲知州。

佶倫州,舊名那兜,為西原農峒地。洪武二年,峒長馮萬傑歸附,授世襲知州。

都結州土官,農姓。洪武初,內附,授世襲知州。上、下凍州,舊名「凍江」 ,洪武元年,土官趙貼從歸附,錫印,授世襲知州。

左州,舊名左陽,土官黃姓。洪武初,黃勝爵歸附,授知州。

羅陽縣,舊名「福利」 ,陀陵縣,舊名「駱陀。」 洪武初,土官黃宣、黃富歸附,並授世襲知縣。

二年以左江土官黃英衍為太平府知府按《明外史土司傳》:「二年七月,左江土官知府黃英衍遣使奉表貢馬,乃改為太平府,以英衍為知府,許世襲。」

宣宗宣德元年,崇善縣趙暹反,總兵官顧興祖平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宣德元年七月,崇善縣土官知縣趙暹謀廣地界,遂招納亡叛,攻破左州,執故土官,奪其印,大肆劫掠,占據村峒四十餘所,造火器,建旗號,稱王署官,流劫州縣。事聞,帝命總兵官顧興祖會廣西三司勦捕。興祖等初招之不服,遣千戶胡廣領兵討之,暹扼塞拒守,廣進圍之,紿出所奪各州印信,撫」 諭其脅從官民,復職歸業。暹計窮,謀從間道遁。廣諜知之,伏兵邀擊,暹及其黨皆就擒。時左州土官黃榮亦奏:「蠻人李圓英劫掠居民,偽稱官爵,意圖不軌,乞發兵勦捕。」 帝謂兵部曰:「蠻民愚獷,或挾私讎忿爭戕殺來告者,必欲深致其罪,未可遽信。其令鎮遠侯併廣西三司體實,先遣人招撫。如叛逆」 果彰,發兵未晚也。

二年,百戶許善有罪,伏誅。

按《明外史土司傳》:「初,善知崇善縣趙暹謀逆,善舊與暹交,為之容隱。及總兵官遣善追暹,又受暹馬十匹、銀百兩,故緩暹,冀圖倖免。事覺,下御史鞫問,得實,斬之。是年四月,崇善縣蠻趙嵩,左州蠻黃貴皆以謀叛伏誅。」

憲宗成化八年,永康州土官楊雄傑反,尋伏誅。按《明外史土司傳》:「永康州土官楊姓,成化八年,楊雄傑糾合峒賊二千餘人,入宣化縣劫掠,且偽署官職,總兵官趙輔等擒誅之。」

太平府部藝文一

[編輯]

《太平府學記》
明·丘濬

[編輯]

「國家受天休命,克相上帝,以治以教,際天所覆之地, 凡具人形居地之上者,咸有以安其生,復其性。」廣西 左右兩江,在嶺嶠以南之極處,唐宋已來,固已州縣 之。然至今其守宰猶襲用其土官,學校,尚未遑立,惟 太平一府,其守特出朝命常調,且立學設官,俾以教 焉。兩江州郡,前此所未有也。成化丙申,番禺何侯楚 英來知府事,慨然以教化為意。凡可以為一郡之人 變化其習、奠安其居者,無乎不用其心,大要欲其民 風土俗一旦與中土等彝。任未期年,政行化施,民猺 胥役。乃與其佐同知韓廷域、通判蔡顒、推官陳宣等 謀曰:「左右兩江皆無學,而吾太平獨有學;太平之支 郡屬邑皆無學,而獨府有學,是則茲」學之建,其標準 之所示者廣、風化之所及者眾,非內地他學校比也。 絃歌俎豆之地,師生之所蒞止、民人之所瞻仰,為政 首務,莫此為急。乃鳩工庀材,重加修葺;規制宏壯、藻 飾華麗,視舊蓋有加焉。既成,適生員陳鼎、趙馳應、貢春官、教授羅順具事跡以記來徵。惟天在上,其形穹 然而下覆乎地;地所「至之處,極乎海而止。」凡在寰海 之內,莫非天王之地。惟其化之所及者有先後,故其 人之歸化者有遲速。苟有介然蹊徑可通,聖人在上, 推其教化而馴及之,則無有不可化之理。原夫二帝 三王之盛,其所治之地,四方相距亦不甚遠,觀成周 之故疆,而質以後世之職方可見也。洛陽為王城,而 皋落氏、陸渾戎密邇乎其境,東之蔡、牟、介、莒,皆彝地 也。淮南為郡,舒、徐西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鮮虞 肥鼓國河東之域,而有赤狄甲氏。此外荊楚、吳、越、閩、 蜀,又皆在荒服之遠,中國所有者,僅宋、晉、齊、魯、衛、鄭, 通不過今數十郡焉耳。自時厥後,疆界日拓而遠,向 之荊楚、吳、越、閩、蜀,遂皆為內地,其聲名文物之盛,顧 若反有浮於宋、晉、齊、魯、衛、鄭之舊者。蓋天旋地轉,氣 運隨之而遷移,則夫左右兩江之間,其轉移通變之 機,安知其不本於今日茲學之設乎?何侯雖於一郡 立學,然所關係甚大而遠。後之繼侯芳躅,以治以教 於茲者,尚當體侯之心,汲汲然皆以教化為心。而士 之生於茲地,受侯之教養者,皆從事於學,孜孜不已。 與凡支屬之邑,接地之壤,聞其風者,相與感發慕好 學。周公、仲尼之道,亦如今日荊、楚、吳、越、閩、蜀之區,出 而與北方之士相後先,其將自此始耶?何侯興此學, 其關係之大且遠如此,不專為一郡也,其不負聖天 子所委任而克相之,於是乎見焉。

《養利州公堂記》
姚鏌

[編輯]

養利州,故土司也。宣德初,土酋以僭逆誅,銓流官同 知、判官、吏目以理州事者已五十餘年。成化間,郡守 韓廷佐復言其非便,於是再為更定,去同判,設知州 以治之,又二十餘年。然其俗本彝,而流官至此亦復 彝之,故官與民恆相詬而不能以相適,況欲有所改 於其俗乎?今羅侯爵既得命來視州事,始以慈惠撫 民,民用帖服。三年益浹悅,乃告其眾曰:「吾命吏也,若 州儀觀不備,豈我國家設州分治意哉?吾與若更新 之,可乎?」皆曰「然。」於是官出其贏,民輸其有,徵匠僦工 乃即其土之高爽者為廳,廳後為堂,廳左右為庫、為 室,廳前為樓、為門,臨蒞有所,燕休有次,而晝夜出入 有禁,凜乎公府之規矣。繼又即其便近者為「申明亭」 以飾里閭,為社學以教子弟,為公館以屬四方之賓 客。取其幽曠靜潔者,為城隍廟、為山川、社稷、州厲三 壇,屍而祝之,以嚴祠宇。向無城,為之垣,其四周而復 為門,所以固保障也。城之外有水五,悍急不可渡,為 之杠梁其上,而或構亭為望,所以利濟涉也。夫以荒 墟斷落之蕭條,瘴露「江濤之迷惡,而能月修歲葺,悉 去其陋。一旦使官有寧處,神有恆棲,居者有固守,行 者有夷途」,侯於是州亦勤勞哉!況其所為民者,復知 巾履以為裝,通書寫以為業,人物漸向華風,是又皆 侯訓教所及也,侯則誠賢矣。夫。昔之潮與柳,皆古蠻 彝。潮得一韓昌黎變之,養士治民,俱有成法,而其俗 始篤於文。行柳得一柳子厚為之,凡城郭巷道皆治, 而其民亦始樂生興事。然則天下之俗,成乎其人亦 多矣。使先此為守,而皆若侯之今日,則其效當不止 是。使他州之為牧,而皆若侯之為心,則其可感而化 者,又豈養利之民為然哉?顧因循玩愒,往往一遇其 所難而遂卻足自廢,可嘆也矣。侯字德器,江西吉水 名家;嘗訓於吾慈:「有善教慈之人,至今愛慕之。」予亦 辱侯之教,而愛慕則尤深焉。闊別十年餘,偶以宦途 相值,方幸有會於侯,而又喜侯之能於其政也。故為 書其概,以歸之土人,俾鐫諸石。

太平府部藝文二

[編輯]

《永濟橋》
明·曾貫

[編輯]

萬里晴光橫。請幫助識別此字。《蝀》,一江雲影動黿鼉。功成甃玉非鞭 石,務重捐金為伐柯。彤管未題仙井柱。綠煙先奏渭 橋歌。臨流酌酒思元凱,猶愧前朝寵賚多。

《會仙巖》
李明巒

[編輯]

不解仙流第幾邦,洞門高敞碧雲窗。無聲《梵樂》神猶 在,脫化天龍骨已降。風入竹林敲木鐸,月來蘿薜掛 銀缸。登臨欲馭摩空鶴,假我何年翮一雙。

《仙巖夜月》
何士廉

[編輯]

塵世難逢葛稚川,偶然來此踏芝田。仙人留此閒巢 窟,神力剜成小洞天。石煖猶疑丹火伏,草芳長藉白 雲眠。尚餘一片青瑤碣,待我題詩照萬年。

《紫霞洞》
何沾

[編輯]

得得尋春上翠微,春風吹綻好花枝。飲殘百日千盃 酒,戰罷黃昏數局棋。天外雲山堪著目,洞中猨鳥莫 須疑。明朝看盡龍陽景,還借僧家住幾時。

===
《懸崖》
趙天益
===峭壁孤危叢樹空,何仙遺杖掛崖中。雲煙靜處堪棲

鶴,風雨來時欲化龍。遠影獨橫秋正老,高標微映日 初曈。若逢太乙持歸去,應繼當年照閣紅。

《養山》
前人

[編輯]

一望嵯峨入碧端,青青秀色霧雲盤。障邊十里渾無 缺,更孕精靈作大觀。

《利水》
前人

[編輯]

瀠洄條帶欲朝宗,遠歷諸蠻百澗通。莫道秋來空貯 月,桃花春浪起蛟龍。

《仙島》
前人

[編輯]

仙人歸去杳無期,最恨當年少識知。花散盡埋幽徑 裏,至今空見草離離。

《靈壇》
前人

[編輯]

擎天一柱擁邊州,氣蹙東隅勢自遒。白兔峰頭雲並 鬱,綠蘿陰下水頻流。障回夕照移千壑,春瀉贏波沃 萬疇。自有巨靈能作惠,不教寒地泣無秋。

《金印峰》
許時謙

[編輯]

一顆原從化鶴來,儼然造物為誰開。紫泥色帶花中 露,丹篆文留石上苔。應助伯仁金繫肘,更催郭隗馬 登臺。山靈已改從前事,會看風雲接漢才。

《萃綠臺》
前人

[編輯]

吏事邊城少,探幽得自吟。搆亭依古岸,伴客憩濃陰。 金印山隆座,龍英水遶林。溪聲風裏細,日夜有鳴琴。

《觀魚亭》
前人

[編輯]

地偏心愈遠,臨眺在幽遐。「石白非關雪,雲深不礙花。」 殘題惟「落日,感事總朝華。」「魚樂安知我,秋風自憶家。」

太平府部紀事

[編輯]

《唐書》:「武德初,李靖以平蕭銑功,封永康縣公,檢校荊 州刺史,度嶺分道招慰,馮盎等皆以子弟來謁,南方 悉定,裁量款數,承制補官,得郡凡九十六萬餘戶,詔 書勞勉。」

《宋史》:「徽宗即位,起黃庭堅知太平州。庭堅嘗與趙挺 之有微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承風旨上其所 作《荊南承天院記》,指為幸災,除名。」

《通志》:「曾翬以參政分司右江,以職業自樹。太平府有 永樂中所積餉,征交者,歲苦校覆,官至逮守者償所 積,復坐之法,翬為奏罷其役,人甚德之。」

正德間,守備劉瑯恃逆閹劉瑾勢,南卿以下嚴事之, 胡世寧獨不為禮。尋出知太平郡,屬多土官,故相習 為戾,驁不庭謁太守,而守亦防猜不脫弛,情意益隔。 公至,以檄約如期至,傳令其下,皆甲而入。凡所指諭, 中其機牙,固已縮汗嚴憚,終不敢以貨產稱「贄獻。」越 翼日,公出臨其營,觀蠻長騎射,與款語,良久乃還。舊 以土官世及,輒展轉索賂,公令土官生子,即聞府子 弟應世及者,年且十歲,朔朢或有事調集,偕攜之見 太守,為識年數、狀貌,父兄有故,按籍為請官於朝,土 官大悅服。茗盈州李萬盈,與全茗州許榮高仇殺二 十餘年,羅陽縣黃景明爭官占地二十餘年,至公始 平。太平州李璿拒命,公密檄龍英州趙元瑤討之,生 得璿,所活幾萬人。郡勢面腋阻江,而背獨無限。公檄 營城北為壺關,萬夫畢集,皆土官辦增戍,其卜,民始 帖席。及遭喪去,士民思之,土人走送者數萬。後公為 副使,發寧藩奸,為本兵進《十事要說》。

宣德間,崇善縣土官趙暹興兵入寇,千戶趙欽、鄭忠 率軍拒之。時見群鴉飛鳴於官軍之上,賊弗戰而退。 私詢其黨云:「爾兵既來,何以怯敵?」彼曰:「時見紅袍神 於空中,群鴉導之,故怯而退。」識者以為有神助雲。 太平府江北有會仙山,由丹流閣而上,懸崖百尺,石 洞區其半傳為崔、莫二仙姑煉丹處。中有丹竈,竈頂 石蓬皆作金碧色,光彩燦然,雲丹火燻爍也。竈後即 二仙臥所,頭臂股脛兩形畢現。深入石寸許,崖峭甚, 人罕躡者。至必香楮默禱之,乃能緣焉。不則惟遙望 而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