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6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六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九卷目錄

 大理府部彙考三

  大理府物產考

  大理府古蹟考陵墓附

  大理府土司考

 大理府部藝文一

  大理行記        元郭松年

  崇聖寺記         李源道

  遊點蒼山記        明楊慎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六十九卷

大理府部彙考三

[編輯]

大理府物產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點蒼石 」 ,出蒼山麓,白質黑文,間有山水草木之狀,好事者製為屏玩。

高河菜 出蒼山高河泉。莖紅葉綠,味辛香。五六月採之,不可多得。按《明一統志》:「五六月採之,若高聲則雲霧驟起,風雨卒至。」 蓋高河乃龍湫也。

石花菜 出《北勝州》。

《龍女花 》,出大和《感通寺》。

黑竹 出浪穹,色黑可為簫管。

工魚 ,出洱海,如鰷而鱗細,長不盈尺。明楊慎稱為魚魁。工或作公,又作弓。按《明一統志》:「長不滿尺,大小俱有子,味極美。」

洱海紅布

感通茶 ,出太和感通寺。按:《明一統志》:「感通寺出,味勝他處產者。」

紙     、墨     靛

《胭脂 》俱出《太和》。

乳扇    酥油    紅花 子,亦可作油。

鹽 三縣有井

木蓮花 ,樹高大,葉如枇杷,花如蓮。有青、黃、紅、白四種。

無花果 ,趙州出,不花而實,生枝葉間如李。

大理府古蹟考        通志

[編輯]

本府。太和縣附郭。

畫卦臺 ,在蒼山龍泉峰下。昔武侯屯兵於此,草萊中得石刻伏羲像,因作八卦臺祀之。天威逕 龍關以西皆是。孟獲對武侯曰:「公天威也。」 逕以此名。

千尋塔 在崇聖寺上。有鐵鑄字識云:「貞觀間尉遲敬德監造。」 正統九年地震,塔裂,旬日復合。五華樓址 在城中,唐大中時南詔豐祐建。元世祖征大理,駐師其下。至正德間重修,址存。按《明一統志》:在府治西。唐大中十年,南詔券豐祐所建,以會西南彝十六國。樓方廣五里,高百尺,上可容萬人。元世祖征大理時,駐兵樓前。至元三年,嘗賜金重修。前有宋高國公《輔政碑》,僧子雲撰文。

《蒙國大詔碑 》。在城北,鄭回撰文,杜光庭書,今剝落殆盡。

轆角莊 在城南二十里。昔南詔神武王有女,欲自擇配,倒坐牛背,任其所之。至一委巷老嫗家,角左右側入,遂嫁其子,王怒,絕女。後其婿於樵採處得金磚,負歸,作金橋銀路以燕王,王嘆曰:「真天婚也,好如舊。」 因名其地曰轆角莊。大石案 在城北三十里。唐永徽間,楊波遠為迦葉設供,就石為案,寬平丈許。

《勝概》樓 在三塔寺。樓製高廣,覽盡湖山,上有洪鐘,聲極清遠。

刻石巖 ,在洱河東岸。鳳伽異刻碑國門,取材於此。

石乳巖 在茫湧溪上有滴乳石。高智昇初生時,曾棄其下石,滴乳入口,數日不死,始收養之。逆水浮板 ,在城中大悲寺。唐末有木板逆流三里許,人異之,取視,見觀音像,因奉於寺。明成化間,雪深七尺,煙火俱盡,像前香篆不滅。《平雲南碑 》在城西,元世祖駐蹕之地。

《平章碑 》,在城西北蒼山應樂峰。

《南詔碑 》在城西南。唐天寶間,閣羅鳳歸吐蕃。

揭碑國門,明不得已而叛,西瀘令鄭回撰文。按《明一統志》在太和縣,蒙氏閣羅鳳叛唐歸吐蕃。揭碑國門,明不得已而叛。

金剛城 ,在佛頂峰麓。南詔雲:「南王築。」

《南詔城》遺址 凡七,一在河尾里,一在關邑里,一在太和村,一在北國,一在蟠溪里,一在塔橋,一在摩用,皆為備吐蕃而設。

「玉手碑 」 ,在崇聖寺。僧念菴書《證道歌》,刻於石。以其右手自腕至掌,瑩明如玉,故名。

《玉磬碑 》,在蘭峰無為寺,《汝南王記》。

「桂樓 」 ,在蟠溪。楊黼讀書處。其下有「退筆塚」 ,今圮。

白虎墩 在感應寺。昔傳有僧在廚炊黍,見白虎入,急以甑縻擲之,繞其頸而遁。明視西廊塑虎,頸有甑縻焉。寺廢墪存。婦負石 在城南和陽鋪。昔漢兵至境,見婦人負大石,眾咸驚異,戒勿露刃,但略其地為葉榆縣,後人祀觀音像於上焉。

天橋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俗謂觀音。鑿石以洩洱水,下斷上連,石樑跨之。兩巖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

洱海月 在下關,五更時月落已盡,水中猶現一輪,惟十一月見之。

石馬泉 :在城西,明楊慎刻禹碑於石上。按《明通志》:「水味甘冽,源出西天竺。」

翠華堂 ,在無為寺。元世祖駐驆之處,萬松鬱然。

「寫韻樓 」 楊慎著《六書轉注處》。

「混沌亭 」 ,在龍尾關西谷中,有《李將軍祠》,為唐死事之臣,南詔祠之。

占文閣 在府城西南。每星回節,似有火炬出焉。土人以占科目之多寡。

觀音石 ,在三塔寺南,上有楊黼《八分書志》之。風孔 在三陽峰蔑原之上,風從孔出,刺人肌骨。

「日課巖 」 ,在洱河東北,山有懸石,可三尺許。昔僧慈濟日於石上課拜,後化去。

香巖佛蹟 在中峰之半,異香逼人,傳為「佛蹟。」 《趙州》

孔明故壘 在州東北三里九龍池山頂。建寧縣城 即今迷渡。武侯南征,置縣築城。白巖城 ,在州東南六十里。明嘉靖間,通判張民築。今存廢址。

仙橋 在白巖川西山。南詔時,有杜老蠻者即巖構寺。上有獨木橋,其木異常,每月十五夜,橋木自換。又有奇樹,名菩提樹,一名「思維樹。」 《孔明印 》在定西嶺,巖間刻印篆,傳為武侯所作。

唐城 ,在州南十五里。唐李宓築。

彩雲城 ,在白巖西山下,即《一統志》所謂文案洞城也。白國王張龍佑那築。

御井 在州北十五里。元世祖駐驆此地,時大旱,兵渴,世祖禱神鑿池,泉忽湧出。

鳳棲木 在白巖赤水江,有古樹二株,昔傳鳳棲其上。

雲南縣

鏡州舊城 在縣西南,唐置,遺址尚存。

舊勃弄匡川縣 ,在縣東南。

地符石 在縣西三里,石上有鳥篆,赤如丹砂,人莫能辨。按《明一統志》「在雲南縣西二十五里,石上有篆文如印,人不敢踐。」

《龍馬跡 》,在青龍海之西,石上有人馬足跡各一。

鄧川州

諸葛寨 ,在州東三十里。請幫助識別此字。豬洞南山頂有石牆遺址,相傳為武侯駐兵處。其下有龍潭,石壁刻星雲人馬之形,孟獲所據銀坑洞即此。德源城 在城東,昔鄧賧詔居之。南詔既並鄧賧,其妻慈善不屈死。南詔旌其城曰「德源」,事詳《列女》。

浪穹縣

鳳羽縣址 在縣南,今名「鳳羽鄉。」

天鼓石 在縣西山半,高四尺,方一尺五寸。段氏時,有高僧鑿底為孔,欲函己骨。及茶毗日,有天鼓鳴。

三營 ,在蓮花山下。元世祖人大理,以此地為吐蕃襟喉,留軍三百戶鎮之,因名。

古柏亭 在縣東五里。元咸熙初建。今亭廢柏存,輪囷如蓋。

觀音巖像 在縣西雒馬井江邊。

《占農》石 :在鳳羽鄉,石竅中有物如蛇,見首則

《年豐》見尾,則年歉見腹,豐歉半之。

賓川州

《遂久縣》址 在金沙江東北,古稱「白門。」

迦葉門 ,俗呼「華首門」 ,在雞足山頂,迦葉入定之所。唐南詔永貞間,僧小澄從此扣石門入。有二僧,追之不及,大悔恨,焚身門外。焚處生二柏樹,至今存焉。

八《功德水 》。在雞足山巔。迦葉於石山卓錫成泉。清流不竭。

馴虎澗 在雞足山,傳為迦葉馴虎之所雲。《龍州》。

石中杖屨 在州左。俗傳正德間,土官叚文顯見有老人,令剖山石,言畢不見。文顯剖石,得鐵杖、鐵屨各一。因建寺,設老人像祀之。

金雞巖 在順盪山。巖窟中有白石,形如雞。巖下有石龍露其半,鱗甲爪尾皆具。

北勝州

祭鋒臺 在州南二十里。武侯南征時,祭劍於此。

崀峨城,址 在州南五十里,蒙氏所築。

《程海磁枕 》,昔有漁者網得之,色青碧,視其潤燥,可占晴雨。

《通志》
未載古蹟

[編輯]

《明一統志》

[編輯]

大理衛 在府治南,洪武十七年建。

太和城 在府城南一十五里。南詔徙治太和城,即此。

羊苴咩城 ,在南北二關之間。城有九重。南詔異牟尋自太和徙此城。

上關城 在府城北七十里,周圍四里,四門。下關城 :在府城南三十里。城南有橋,橋南有壁,周圍二里三門。

唐九徵銅柱 唐御史九徵,遵洱河尾而西見吐蕃,築城以鐵,緪梁漾、濞二水以越點蒼徵,毀緪夷城,立銅柱而去。柱今失其處矣。

放黑龍於馮河 ,在玉局峰頂之南。世傳黑龍為患,觀音大士請佛敕放之於馮河,使冬春居雪山,夏秋居溫湯,寒益寒,熱益熱,今龍尾關溫泉是已。夏至冬至先後數日,雷雨大作,是其往復時也。馮河潭圍萬步,嵒壁聳峭,奇木交加。潭以板石,皆人力所為者。修飭整整,塵埃不到。潭面清徹,其深莫測,忽有墮葉鳥輒銜去。《漢書》謂雲「南郡西北有山。如扶風太乙之狀。上有馮河。」 即此。

曬經坡 ,在蘭峰無為寺之上,廣三百步,不生草木,世傳唐三藏曬經處。

卓錫泉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喜州大慈寺前。昔有神僧卓錫得泉。

石馬井 在府治後,日亭午時,見井中有石如馬。

戮魔石 在上羊溪

羅剎洞 ,在上羊溪深處,石門圓深,世傳觀音大士放置羅剎之所。一山聳然,四山圍之。以《堪輿家論》謂「牛不出欄。」

般若臺 在勝概樓北,有李陽冰「般若臺」 三字。仙樂臺 ,在府城西帝釋山。

襟山帶海樓 在府城中央,上有譙樓。六月二十五日星回節,城外萬炬縱橫,爛如星海,大夫登樓觀之。

石耳竅 在龍首關南。石有竅,深不可測。土人相傳,患耳疾者,以海𧵅納其中,可愈。史城 ,在府城北四十里。隋史萬歲巡西洱河,駐此。

「剖碑崖 」 ,在洱河東岸。南詔鳳伽異欲刻碑國門,於此取材。今碑跡猶存,蓋下臨萬仞之淵,為力至難。

「筆塚 」 ,楊黼作八分書,瘞退筆為「塚。」

放光谷 ,在芒湧溪深處,名悉達場。四圍皆有佛光,或圓或長,五色互異。雲「藥師道場。」

日本四僧塔 ,在龍泉峰北澗之上,逯光古斗南,其二人失其名,皆日本國人,元末遷謫大理,皆能詩善書,卒學佛化去,郡人憐而葬之。念珠樹 ,在府城北五十里,每穗結實百八枚。昔李賢者寓周城主人,其家婦產難,賢者摘念珠一枚使吞之。珠在兒手中擎出,棄珠之叢,地生珠樹。

巨人跡 ,一在蒼山五臺峰,一在洱東青巔山。《地券 》在洱河羅筌寺南赤文島,有大篆數十字,今莫辨也。

駐蹕臺 ,一在蘭峰無為寺龍苑庵,一在趙州遍知寺東北二里,皆元世祖駐驛之地。

碧玗石 在夏雲、龍泉二峰澗內,嵌於巖上。旭日初出,碧綠欲滴。

「天風海濤樓 」 一名「浩然閣」 ,在城東八里洱水祠前。明嘉靖間,副使姜龍建。

大觀樓 在府城西一里許「一塔」 之址。明嘉靖丙午,知府蔡紹建。

定風樓 在三塔風伯祠,僉事彭謹建。

五嶽樓 在三塔寺後。李元陽建。

「天鏡閣 」 ,在洱河東岸。

白崖城 在趙州東南九十里。南詔有十瞼,此其一也。《彝語》瞼,即州之類。元置千戶所。至元間,改建寧縣,尋省入州。

鐵柱 在趙州南百裏白崖。諸葛武侯既擒孟獲,回白崖,立鐵柱紀功,改益州曰建寧,即其地也。柱歲久剝泐。至唐懿宗咸通間,龍佑那十五世孫張樂,進求思武侯之功,重鑄鐵柱,合酋長九人祭天於柱側。是日有鳥五色,集於鐵柱,頃之,飛憩蒙舍,酋長習農樂左肩上,眾以為異,戒勿驚擾,農樂寢食唯謹。十八日,鳥乃去。眾以天命攸屬,張樂進求,遂遜位《農樂》。農樂不敢當,眾強之,立為興宗王,是為《蒙南詔》。

諸葛城 在今迷渡。武侯南征,立建寧縣,築城於此。

安東城 ,在趙州東二里,李專珠所築。蒙氏封珠為安東將軍,故名。

元世祖故壘 在白崖驛東南七里許,今俗呼其地曰「胡營。」

萬人塚 ,在趙州西二十五里。唐鮮于仲通及李泌之敗,死者二十餘萬。閣羅鳳曰:「天子致討,兵士何辜。」 遂斂屍葬之,其塚如山。

鳳嬉亭 在趙州治後鳳儀山,今移其亭於分司。其州之城郭村廬、土田渠陂,一覽而盡。其境內之景,曰「僊洞雲扉」 、「銀溪珠貫」 ,曰《龍池》,曰「石寨」 ,皆在指顧之下矣。

海門閣 在趙州治北八里。其可尋之景,則島嶼縈迴,颿檣浩淼。

秣駒亭 在趙州治南五里。嘉靖間知州潘大武建。

洱海衛 在雲南縣治西,洪武二十二年建。力士營 在雲南縣治南九里,武侯曾駐兵於此。

懸岸閣 在雲南縣北九頂寺。鐵緪懸構,石竅升梯,絕閣摩天,飛甍架空。

寧北城 ,在鄧川州北三十里。

玉泉亭 在鄧川州北三里。溫泉出山麓,視他泉較清徹可人。參議楊南金作亭其上。

五鹽井課提舉司 在浪穹縣西北三百里,洪武十六年建。

鳳凰臺 ,在浪穹縣北二百步,施望欠詔築九氣臺 ,在浪穹縣治東二里,有臺九竅,下有溫泉,氣從而出。

「白沙井 」 在鳳凰臺下。

漢廢縣 在浪穹縣南。漢立鳳羽縣,今名鳳羽鄉。

龍馬洞 ,在蒲陀崆之南,深不可測,石壁上馬跡見存。

白牛井 在賓川州西北三十里。人見白牛食其旁,忽沒入井,深不可測。

湧泉亭 在賓川州西南二十里,地曰「賓居」 ,龍祠之左。水清林碧,堪避暑。

陵墓附

[編輯]

本府。太和縣附郭。

漢白王墳 ,在府北十五里,無為寺後。

唐天寶戰士塚 ,一在龍尾關東,一在趙州北。唐天寶中,鮮于仲通、李宓伐南詔,戰亡士卒,閣羅鳳收瘞之。

段赤城塚 在府南二十里。赤城誅蟒除害,人德之,為之立墓。

元安撫墓 在府龍佉里。安撫,名馬速,咸陽王第五子。治鶴慶、大理二路。

明大軍封丘 ,在一塔寺後。潁川侯取大理時斂亡卒而封之。

汝南王妃墓 在府西北雪山。永樂間,封王於大理,妃為民間女,姓丁氏。

都御史趙汝濂墓 在府西「點蒼」 山麓。

翰林庶吉士李元陽墓 在府西點蒼山麓。《趙州》

趙昇墓 趙州人,洪武間,以賢才薦,賜進士,官御史,葬於排柵營。今州有趙御史井宅遺址。《鄧川州》

楊志墓 在州南六里。正統中,以給事中從戎。

卒葬於此

浪穹縣

五代悼康墓 在南山根村。南詔趙善政偽諡「悼康」 ,歿葬於此。

兩忠墓 在潛龍庵傍,建文從亡臣葉希賢、楊應能葬處。

大理府土司考        通志

[編輯]

趙州定西嶺土巡檢

元末,李清宇為彌只防守千戶。明洪武十七年,授土巡檢。沿至李齊月,無子,弟齊斗襲。

皇清平滇,齊斗投誠,授世職。康熙二年,齊斗年老,子

國政瞽,不能視事,政子《天成》承襲。

雲南縣土縣丞

漢時有楊者者,由河澗路總住樂城鎮雲南大理,號「大楊詔。」 歷傳至唐貞觀時,楊天晟任蒙詔清平官,有智謀,勸築滇城,立孔子廟於國中。八傳至干貞篡奪蒙國。十六傳,始為元縣尹。明克大理,歸順,授土縣丞。正統三年,楊宗以從征麓川功,加銜州判。七年,又以麓川功陞授知縣。嘉靖十三年,楊訓以奉拘景東土知府陶炳被訐,仍降縣丞。及鳳氏叛,楊戰歿,詔立祠表其忠。萬曆中,楊如檟隨劉綎征麓川,忠勤歷著。及死,以鄉賢崇祀。子淇襲。淇老,子玉蘊襲。

皇清平滇,玉蘊及子岳投誠,授岳世職。今岳子《楊肇》

基承襲

土主簿

元末有張興者,張樂進求之後,世為品甸千戶。明下楚雄,興首效順,為指揮《脫例》白鄉導,招甸民累千,以甲馬獻。後又攻石寨有功,授土主簿,與楊氏分土而居。沿至張綱死,子福曜、福星襲,未久病故,皆無嗣,於是以弟張維襲。

皇清平滇、維投誠;未幾死;以子祖廕,授世職。

鄧川州土知州

阿這。明洪武十三年,蠻賊高生與故元右丞普顏篤作亂,惟阿這執忠不屈,為西平侯所旌。後以擒高生等功,授土知州,世襲。嘉靖中,安鳳之亂,調阿國禎兵征之。後從巡撫鄒應龍蕩平赤石崖,論功敘賚。萬曆中,阿榮以護餉征罕建隴川城,又搜捕尋甸諸賊。其後矣堵蠻莫五井諸役,咸在行間,稱用命焉。

皇清平滇,阿尚夔投誠,授世職。順治十八年,尚夔年

老子麟緒有足疾,以緒長子阿震代襲。康熙三年,阿震死,子阿炯昅年方二歲,於康熙七年八月內將阿炯昅註冊承襲。

青索鼻土巡檢

元末,楊良為平化州判官。明克大理,以招叛功,世襲土巡檢。沿至楊廕龍,無子,弟廕鵬襲。

皇清平滇,廕鵬投誠,仍授世職。順治十七年,廕鵬故。

子楊鎮海,年甫四歲。康熙十年十月內奉文承襲。

浪穹縣土典史

土官王藥師,明洪武十五年以芻粟餉大軍,授鄧川州吏目。後以征普顏篤功,改浪穹縣典史。官兵討鐵索箐及米魯武,尋咸以兵從。天啟中,霑益亂,亦調其眾,後沿至王夢祖。祖死,子鳳洲襲。

皇清平滇洲投誠;授世職。子蔭啟,候襲。

蒲陀崆土巡檢

土官楊順,明洪武十五年,指揮周能典大理衛事,以順充通事,招撫蒙化、白崖。潁川侯奏授土巡檢。其後屢從阿氏建功,沿至鳳階病故,子永壽瞽不能視事,子爭先襲。

皇清平滇,爭先投誠,授世職。康熙六年,爭先病故,長

子續鵬,於八年十二月奉文承襲。續鵬故,子遺龍年幼候襲。

鳳羽鄉土巡檢

元末,尹勝為木邦府判。明克大理,歸命和門,破佛光寨,西平侯奏授土巡檢。安鳳之亂,從阿氏攻李鎖飛、李牙保等寨,沿至尹世忠,無子,弟秉忠襲。秉忠死,德化襲。德化死,弟德明襲。

皇清平滇,德明投誠,仍授世職。

上江嘴土巡檢

明洪武十五年,村長楊信以芻糗餽大軍,征破佛光寨,授土巡檢。後從阿氏討叛,沿至廷舉,生應接,應接生斌,斌生康國。

皇清平滇,康國投誠,仍授世職。康國弟福國,現襲。

下江嘴土巡檢

明洪武中,何海率土民歸順,征破佛光寨,授土。

「巡檢。」 沿至,養正死,子光祖襲。光祖死,子應福襲。

皇清平滇,應福投誠,仍授世職。康熙八年,應福死,子

萬丈方三歲,督撫咨部註冊候襲。弟何一清,現襲。

雲龍州箭桿場土巡檢

元時有字忠者,武定土府之次子也。明洪武十五年率眾歸命,授土巡檢。後廷宣屢從鄧川阿國禎討安銓、鳳朝文、蕎甸諸賊,沿至顯道,不願就職。由明經出身,以子《題鳳》承襲。

皇清平滇,題鳳投誠,授世職。康熙二年九月內奉部。

文改屬雲龍州,字世靈,現襲。

北勝州土知州

元末,高斌祥為北勝州土知府,累官雲南行省左丞。明洪武中,改府為州。二十三年,斌祥子高策以軍功授知州。其後㫤以征麓川功,加府同知。請幫助識別此字。以征安鳳功,進階朝列大夫。世懋以征順大功,加四品服。世懋死,其族高蘭以罪誅。沿至世昌,老病,傳子斗光。

皇清平滇,斗光投誠;授世職。子贊熙襲。

土州同

元末,章吉帖木兒為北勝土知府。明克大理,以部民及順州民人降,納所握印及麗江宣撫司印、三珠虎符。西平侯令其子章觀音娜從軍。兵逃伍,乃降為州,同與高氏翼居州治左右。沿至章成文,傳永,永傳柱國,柱國傳興國。

皇清平滇,興國投誠,仍授世職。康熙三年,興國死,無

子公舉,庶兄章佐國,於八年十月內奉文承襲「十二關」 土副長官。

元末,李羅賽為防送千戶。明初,以招附品甸大王及頭目自些等功,授副長官。後李弼於馬仙攻安鳳之黨,擒沙凹、者烏輩。李國,搗赤白崖、俄喇諸寨,招收阿曲朋彝民。至蒙化,大侯矣堵奉、赤罕、虔鳳克等亂,皆奉調遣,不過三百眾,沿至李恬森。

皇清平滇,恬森投誠,授世職。

德勝關邑土官王義明,初附,招集高娜、李珠等五百眾,授土驛丞。

洱西邑土官張鑑,元時為提舉,率眾來歸。獲元左丞、伯都督等,又築外城,累勞授土驛丞。楚場巡檢司土官楊波日,元右丞不花、《顏裔》。明洪武中,造金沙渡舟及築城運鹽,累勞充冠帶把事。至僧壽,有武勇,從征麓川等有功,給勘合管巡檢事,尋實授土巡檢。

你甸巡檢司,土官李義,明初,招元右丞李些、左丞賽因等,俱聽命,論功授土巡檢。

安南坡土官李納麟,明洪武中,招白崖頭目高天惠等戶口五百歸附,授土巡檢。

雲南驛土官袁娜,明洪武中,招元同知自羌等及本地民三百戶歸服,復以餉糧有功,授土驛丞。

賓川州賓居土官董保,元時為順寧府經歷,以象馬來降,授大理經歷。至董祿降,授土巡檢。金沙江土官得力王石,明初從大軍攻烏撒、金齒,功,授曲靖阿幢橋巡檢,給由,調金沙江。雲龍州土官段保明,洪武中以州來歸,授土知州。沿至嘉龍,妻縱虐族舍,進忠篡之。後道方誘擒進忠,論死,以地為流官治,給龍子綵、冠帶鈐朿其眾

師井土官楊勝,明洪武中率眾來歸,以糧濟師,授土巡檢。後從征安鳳效力。天啟初,改屬雲龍。順盪井土官李良元時率眾歸義,從鶴慶知府董賜入朝,除土巡檢。明萬曆四十五年改隸雲龍。

上五井土官楊惠,明初歸附,從討鄧川楊娜,授浪穹主簿。後以麓川功,世襲土巡檢。萬曆中,改隸「雲龍。」

十二關土官李智明洪武中歸義,授土巡檢。萬曆中,改隸「雲龍。」

浪渠州土官阿的,明洪武初附。從征有功。西平侯奏授土知州,屬浪滄衛。

以上十四土官,「舊志」 開載,今已革除。

大理府部藝文一

[編輯]

《大理行記》
元·郭松年

[編輯]

中慶,距大理城西顧里,有千歷府治一曰威楚州,四 曰安寧、鎮南、雲南、趙州,縣三,曰祿品、安邊、白巖,皆三 府支屬。鎮南而西有雌嶺,即大理之境,出行七十里, 有甸焉,川原坦彝,山勢迴合,周二百餘里,乃雲南州 也。州西北十餘里山麓間,有石如鏡,光可見面,故舊 名「鏡州。」張氏進求時,州北龍興和山忽五色雲起,蕭 索輪囷,終日不散,人以為祥。州居雲之南,因改今名又西行三十餘里,至品甸。按《唐史》嘗置波州,亦名清 子川。其川澤土壤,不減雲南,而民種蒔為不及爾。甸 中有池,名曰「清湖」,灌溉之利,達於雲南之埜。湖西官 道中有石焉,紋如古篆,號曰「地符。」行人謹避,莫敢踐 之。又山行三十里,至白巖甸。其地形南北袤,大小略 與雲南品甸相埒,居民輳集,禾麻蔽野。縣西石巖斬 絕,其色如雪,故曰白巖。赤水江回環曲折,經於其中。 甸西南有古廟,中有鐵柱,高七尺五寸,徑二尺八寸, 乃昔時蒙氏第十一主景莊王所造,題曰「建極十三 年壬辰四月庚午朔十有四日癸丑鑄。」土人歲歲貼 金其上,號「天尊柱。」四時享祀,有禱必應。或以為武侯 所立,非也。又山行四十里,至趙州甸,即趙瞼也。山形 四周回抱,有藏風之勢,川澤平曠,故家喬木猶有存 者。神莊江貫於其中,溉田千頃,以故百姓富庶,少旱 虐之災。出州治十五里,路轉峰迴,茂林修竹,蔚然深 秀,中而建峰神廟在焉。凡水旱疾疫,禱晴有徵,州人 賴之。州之北行約數百步,地極明秀。蒙昭成王保和 九年,有高將軍者,即此地建遍知寺,其殿像壁繪,於 今罕見,意非漢匠名筆不能造也。出寺門東北行一 里餘,有高原,號澄城,其地空而不畊,乃世祖駐驆之 所也。近歲州寀建一佛宇,遇旦望焚香祝壽,蓋以報 聖恩之萬一焉。州行三十里至河尾關,即洱水之下 流也。架木為梁,長十五丈餘,穹形飲水,睨而視之,如 虹霓然。順流而下,約一里許,有石門,巨石橫榾,號「石 馬橋」,為群波爭道之地。懸流奔注,雲濤雪浪,聲聞數 里。河尾橋之西有關焉,北入大理,名龍尾關,即蒙氏 之所築也。西阨蒼山,東屬洱水,其高壁危搆,巋然猶 存。入關十五里,山壑濃秀,望之蔚然。前陳者乃點蒼 之奔衝也。諸峰羅列,前後參從。有城在其下,是曰「太 和」,周十有餘里。彝語以坡陀為和,和在城中,故謂之 「太和。」昔蒙歸義王皮羅閣自蒙舍徙河西,乃築此城。 後閣羅鳳以張虔陀讒搆,乃殺之,陷唐鮮于仲通兵, 因自結於吐蕃,受鍾王刻石記功,明不得已而改號 蒙國。《大詔德化頌碑》使蜀人鄭回製文。其碑今在,即 唐代宗大曆元年也。又北行十五里,至大理,名陽苴 咩城,亦名紫城,方圓四五里,即蒙氏第五主神武王 閣羅鳳贊普鍾十三年甲辰歲所築,時唐代宗廣德 二年也。自後鄭、趙、楊、段四氏皆都其中。是城也,西倚 蒼山之險,東挾洱水之扼,龍首關於鄧川之南,龍尾 關於趙瞼之北。昔人用心,自以為金城湯池可以傳 之萬世,及天兵北來,一鼓而下,良可嘆哉!此非在德 不在險之明驗歟?故大理之民,數百年間五姓守固, 值唐、宋五季衰亂之世,嘗與中國抗衡。宋興,北有大 敵,不暇遠略,相與世傳往來通於中國。故其居室、樓 觀、言語書數,以至冠婚、喪祭之「禮,干戈戰陣之法,雖 不能盡善盡美,其規模服色,動作云為,略本於漢。自 今觀之,猶有故國之遺風焉。若夫點蒼之山,條岡南 北百有餘里,峰巒巖岫,縈雲戴雪,四時不消。上則高 河竇海,泉源噴湧,水鏡澄徹,纖芥不容。佳木奇卉,垂 光倒景,吹風噓雲,神龍所宅。歲旱祈禱,靈貺派為一 十八溪,懸流飛瀑,瀉於群峰之間,雷霆砰轟,煙霞晻 靄,功利布散,皆可灌溉。」「洱水則源於浪穹,涉歷三郡, 渟滀紫城之東,北自河首,南盡河尾,波濤二關之間, 周圍百有餘里,內則四洲、三島、九皋之奇,浩蕩汪洋, 煙波無際,於以見江山之美,有足稱者。然而此邦之 人,西去天竺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 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一歲之間,齋戒幾半, 絕不茹葷飲酒,至齋畢乃已。沿山寺宇極多,不可殫 紀。中峰之下有廟焉,是為「點蒼山神」,亦號「中嶽。」中峰 之北有崇聖寺,中有三塔,一大,二小。大者高二百餘 尺,凡一十六級,樣製精巧,即唐遣大匠恭韜、徽義所 造,塔成,韜、義乃去。中峰之南有玉局寺,又西南有上 山寺,凡諸寺宇皆有道居之,得道者非師僧之比也。 師僧有妻子,然往往讀儒書。段氏而上有國家者,設 科選士,皆出此輩。今則不爾,而得道者戒行精嚴,日 中一食,所誦經律一如中國所居灑掃清潔,雲煙靜 境,花木禪房,水㶁㶁循堂廚。至其處者,使人名利之 心俱盡,此大理之大觀,南遊則永昌、騰衝,北走則鶴 慶、麗江,周行數千里,皆莫若此也。

《崇聖寺記》
李源道

[編輯]

「太素彫而皇極立,《大明》昇而爝火熄」,聖人作而海宇 一也。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以仁聖之資,貴介之 弟,肅振天威,奮揚神武,大舉六師,親征雲南,一鼓而 出蕭關,再駕而克大理,西南彝之巨防,段氏之國,餘 三百年,天戈一舉,望風底定,而居民安堵,不知有兵, 段氏族屬,皆在保宥,使永其世祀。巍巍乎聖人之一 海宇,神武不殺之仁,振古蔑以加矣。南方既平,悉郡 縣之控以大閫大理,亦釐為一郡。段氏之先,佛力攸 賴,蒙被世祖好生之德,一門生聚,不隕鋒鏑。於是發 大願,建佛宇,以祝我皇上萬世靈長之祚。寺在郡之 點蒼山下,蒙氏所創也。寺既災,武定公為檀越出已財繕治莊嚴,經像殿廡,煥然復新。三塔峙立,金碧交 輝,巨麗與山埒,望之如崑閬間狀。捨田供僧,日百許 人。住持僧曰覺性,亦兩被璽書覆護,寺益顯矣。予自 翰林出參滇省,隆遣介走書請曰:「昔者趙清獻公知 杭,以龍山妙因院為錢氏表忠觀,文忠蘇公作碑以 記錢氏之勳。我先人臣屬天朝勤勞王家,建崇聖佛 剎,思報國恩,敢請太史之文,如錢氏故事,刻先氏功 德,以垂示方來。」予按吳越國錢俶三世歷八十一年, 以十三州地歸命於宋,未聞有宣力之功也。段氏以 三百年幅員萬里之上,納款於我朝。癸酉之後,厥祖 摩訶羅嵯奉命四征不庭,至於宋境,深入邕管、安南 之區,而死於事。中統初,武定公入覲,上嘉之,錫以金 虎符,俾領舊土。受命以來,益自奮勵,撫綏蠻夷,獎練 士卒。攻鄯闡,下拓城,克新興,取尋甸,挫舍利畏三十 萬師於溟海之上,破釋多羅十餘萬眾於洱水之濱。 有制褒之曰:「段實款附而來,忠勤益著,庸示至優之 渥,以彰同視之仁。大哉王言!以見公之忠勳。簡在上 知,當不在錢氏下。顧斐然之文,不足發明其蘊,惜無 文忠公之筆耳。」及隆繼參大政,始終七覲闕庭,賞賚 無等,褒大推崇,生榮死哀,以裕厥家。諸孫之為方伯 連帥者,又數十人。嗚呼!國家所以待段氏之意,可謂 渥矣,豈佛之力有以陰助之乎?而段氏所謂思報國 恩者,將安取衷也?嘗試論之: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 法天地以行其道,而運不「息之機焉。猶如雨露不擇 地而墜,庶類蒙之以生植,無非過化存神之妙,蓋有 無跡之跡。不然而然,夫何嘗責報於人哉?」人蒙厚施 而不食其報,亦理之常,無足怪者。而西方氏之法,至 神無私,有感必通,正智無情,在機必兆。而有善惡之 報,為段氏之子孫者無他焉,在乎遷善遠惡,毋羞爾 祖,厲爾民「以悲願憫生識,以忠勤報國家,如斯而已 矣。夫如是,天其必有以祐庇之,我佛果有以陰相之。 天人相感,將見被爾休風,介爾冥福,不特若子若孫 克永其世祀,一方生民咸臻仁壽之域矣。」乃係以詩 曰:「蒼山址兮洱水壖,蔚紺宇兮浮青蓮。旃檀赫兮廓 祇園,白毫相兮紫金田。維能仁兮日中天,入證」果兮 道本園。慈航泛兮達泥蓮,惠炬燭兮光大千。千億化 兮同一原,八萬總兮歸一言。趍眾妙兮觀八埏,矧南 荒兮渺平滇。啟香城兮結勝緣,利含生兮福黎元。鯨 息波兮蟄在淵。揚大法兮尊大仙,帝齡永兮萬斯年。

《游點蒼山記》
明·楊慎

[編輯]

自余為僇人,所歷道途萬有餘里,齊魯楚越之間,號 稱名山水者,無不游。已乃泛洞庭,踰衡廬,出夜郎,道 碧雞而西也。其餘山水,蓋飫聞而厭見矣。及至楪榆 之境,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比入龍尾關,且行且 玩。山則蒼龍疊翠,海則半月拖藍。城郭奠山海之間, 樓閣出煙雲之上。香風滿道,芳氣襲人。余時如醉而 醒,如夢而覺,如久臥而起作,然後知吾嚮者之未嘗 見山水,而見自今始。嘉靖庚寅,約同中谿李公為點 蒼之游。二月辛酉,自龍尾關窺天生橋,夜宿珠海寺, 《候龍關曉月》。兩山千仞,中虛一峽,如排闥然落月中 懸。其時天在地底,中谿與予各賦一詩,詩成而月猶 不移,真奇觀也。下山乘舟至海門閣小飲。壬戌,復行 入關,由混混亭而升覺真菴,北折入谷口,觀寶林寺 山茶,因𨙫圓海寺,瀹茗煮泉,坐干萬松之陰。已,乃拄 杖下澗,渡石關,至鶴頂寺。松竹蔭軒,洱波在席,相與 趺坐酌酒。時夕陽已沉,西山缺處猶露日影,紅黃一 線,本細末寬,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鴛浦夕 陽也。」餘波皆碧,獨此「處日光湧金,時有鴛鴦群浴,今 則網罟太密,此景時有時無,不常然也。」曰:「但觀湧金 流采,已自勝耳。」癸亥,北循山坂至金相寺廢址,有唐 碑,為高僧講經處。盤山腳而西至松蘿崖,石洞幽勝, 相與酌酒賦詩。暮投感通寺樓,篝燈夜坐,聞寺僧誦 等字,中谿曰:「六書中轉註,實非考老,而宋人妄擬,後 世學者遂沿而不改,此不可無述,願公任之。」予遂操 筆書轉註之例,約千餘字,彙為一編,中谿題其額曰 《寫韻樓》。寓此凡二旬日而後去。茲寺有高皇帝詩十 八章,鐫碑山門院凡三十六,今存者僅半耳。三月乙 酉,北行五里,有寺曰「玉局」,內有昭文祠,土人祀唐御 史杜光庭之所。西南有一谿,疊崿承流,水色瑩徹,其 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宛如寶玉之麗,其名曰「清碧 溪。」緣山麓北行二里,至天臺,有諸葛武侯畫卦石,土 人於石上建八塔,以識侯之蹟雲。東行一里,至弘聖 寺,有浮圖,高二百尺,規制嚴整。考之野史,為隋文帝 時敕建者,或曰「阿育王。」北行二里,至點蒼神祠,即《唐 書》載使臣與南詔設盟處也。翠微有巖,異香酷烈,予 二人不能上,令人候之,果然。廟後有問俗亭,俯瞰城 郭樓觀,海波萬頃,澗松縈雲,巖雪映日。酤酒更酌,村 人薦米纜,食而甘之,既醉且飽。下山北行二里,抵三 塔寺宿。寺有七樓八殿,皆中谿重加修建者,中谿有 書樓在焉。因留連累日,芒鞋藜杖相與入瀑布溪,懸 流百尺,其承流處有石如盤,盤中有一石,為瀑流所激,跳躍如馬,聲如雷鍧。石壁上有朱字詩,為濺沫所 塗,遠不可辨。憶當時題刻,懸搆千仞之上,非大力不 能也。壬辰,登帝釋寺,松蘿蒼翠,因止宿焉。夜中靜𪐝, 聆丁東琳琅,如琵琶笙簫,又如琴瑟,有頃而寂。舊聞 茲地夜聆天樂,故名其峰曰「應樂。」《中谿》曰:「豈山腹空 洞,萬竅遞響耶?」予曰:「如此,則不應有作止也。」僧曰:「世 傳空洞隕石,上有帝釋像,今所奉者是已。帝釋為天 王中最尊,故有天樂隨之。」予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 不言,此亦世外事,不可以臆見度其是非也。」癸巳,北 渡兩澗,乃至無為寺,有汝南王碑,聲如玉磬,清越可 聽。因以木擊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詩。聞北岡有元 世祖駐蹕臺,後人屋之。方至其處,大雨忽至,遂趨屋 下避雨。軒窗洞豁,最堪游目,則見滿川烈日,農人刈 麥。予曰:「異哉!何晴雨相兼也?」中谿曰:「此點蒼十景之 一,所謂晴川溪雨者是已。」每歲五月,溪上日日有雨, 田野時時放晴,故刈麥插秧,兩無所妨,世傳觀音大 士授記而然。西上里許,有寺曰「救疫山」泉甘冽,疫則 飲之,可以已病,寺因得名。北去四里,登鶴雲寺。寺有 仙女池,沖舉石,相與坐嘯久之。又北六里,至石雲寺。 沿溪而西,過獨木橋,升寶華寺。其地多花卉,紅紫膠 轕,乃移枕簟以息中谿。弟仲春、叔期、季和,預煮樽酒 於叢薄中,忽從滴乳巖傍出見,不覺驚喜,拍手大笑, 因引滿盡醉。是夜臥草庵,殊覺快適。甲午同上悉達 場,遙見瓦屋懸構於蒼煙之上,扁曰「中谿小隱」,時已 入夏,猶圍火而臥。晨起窺石洞,猱緣細路,下臨百仞。 比歸,頗有垂堂之悔,出山因以相規雲。丁酉至陽谿, 歷遺愛寺,觀舍利塔,入溪三里,有一石門如圓月者, 羅剎洞也。世傳觀音大士閉羅剎於其中雲。又西行 八九里,至出佛洞,巖壑幽絕,可以結廬。又西六里,為 洞天山,層巒疊嶂,望之蔚然。顧徑路崎仄,且空山無 人,乃旋轡出谷,宿遺愛寺中。谿謂予曰:「不見廬山真 面目,只因人在此山中。必須東泛洱水,臥數溪峰,庶 盡點蒼之變耳。」己亥,由上關水月樓放舟,遵島嶼而 南,至金榜寺,搖落無僧。又南閱青巔寺前巨人跡。已 乃南泛,有巖飛出水面,曰雞額山。維舟山隒,徒步而 升,石磴盤旋,可三百武,則見削壁卷阿,正向點蒼。十 九溪峰,盡在幾席。山巔積雪,山腰白雲,天巧神工,各 呈其伎。予曰:「此非《點蒼》真面目乎?微公幾失此奇觀 也。」相與訂約結社,以終餘年。經營其地,約二十畝,可 為蔬圃。草間得柱礎石、古瓦,知為寺場也。往來久之。 僮僕於灌莽中得一石洞,簷牙戶牖,大類人居。中可 容二榻。喜不自勝,曰:「此可免結廬之勞矣。」酌酒相慶, 戀戀不能去。榜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悵,恐不能復 來,勉從入舟,則天光澄淨,波紋沄沄。遵巖壁而南,壁 下石窟,有淺有深,皆漁家婦子居之。生事蕭條,身無 完衣。指予舟中几案食器,互相問詰,蓋素所未見也。 予二人不忍其窮,各解衣投米。問其男子何在,曰:「欠 課為官家所繫。」其情可悲也。又南至鐵雨崖,雲是羅 剎欲背盟逃逝,大士雨鐵以止之,是其跡也。崖面如 蜂房蟻窩,大者棲鶻鷂,小者巢蝠鴿。聞舟人喧驚,出 而群飛。又南至赤文島,雲是大士買地券,字如蠡篆, 不可辨識。暝色慾來,河水浮綠。乃舉棹西向洱水龍 祠,辭舟登閣。自念放逐以來,得此佳遊,真如隔生事 矣。中谿與予賡和詩若干首,彙為一帙,題曰《點蒼雜 詠》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