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9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九十三卷 |
第一千四百九十三卷目錄
順寧府部彙考一
順寧府建置沿革考
順寧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順寧府星野考
順寧府山川考〈水利附〉
順寧府城池考
順寧府關梁考
順寧府公署考
順寧府學校考
順寧府戶口考
順寧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九十三卷
順寧府部彙考一
[編輯]順寧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本府
古百濮地。濮訛為「蒲」 ,舊名「慶甸」 ,蒲人居之。歷漢、唐、宋,不通中國,蒙氏、段氏亦不能制。元泰定間,始內附。天曆元年,置順寧府,並置寶通州慶甸縣大侯長官司。明洪武十五年,仍置府,後省州縣入府。萬曆二十五年設流官,改「大侯」 為「雲州。」
皇清因之,領州一:
雲州
宋,蠻孟祐地。元中統初,辟文內附,授大侯長官司,屬麓川。明洪武中,內附,以其酋為長官司。正統中,陞大侯州,後改設流官,名「雲州。」 領猛緬長官司一,猛緬猛撤巡檢司二,隸布政司。萬曆中,改隸本府。
皇清因之。
順寧府疆域考 通志
[編輯]順寧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蒙化府界二百三十里。
西至灣甸土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景東府界三百四十里。
北至永昌府永平縣界三百七十里。
由府至省,一千一百五十里。
東西廣三百五十里。南北袤七百一十里。《雲州》。
東至景東府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順寧府界十里
南至景東府界二百五十里。
北至蒙化府界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三百七十里。
形勝附
[編輯]本府
舊《志》:眾山環繞於西南,一江襟帶於東北。雲州雖彈丸有建瓴之勢,三甸如鼎足,分犄角之形。界限華彝,荒徼資為控制;區分邊腹,封疆賴以藩籬。
雲州
「僻在白彝之徼。」 「深山盤水,地勢炎蒸。」
《州志》:天馬山屏障於後,猛卯山列戟於前,兩水交纏,萬山圍峙。左有神舟渡大塹之雄,右有永鎮關扼吭之險,洵西南之鎖鑰重地也。
順寧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府總
海內諸郡邑各有分野,取二十八宿而占祲,祥應若符合。如順郡距九州甚遠,其屬於何宿何度,甚難辨也,亦視其所附而已。榆稱益,永稱梁,順與榆、永接壤,而順可知矣。《天官書》云:「觜、觿、參,益州。」 又參為白虎三星,直者視為衡石。下有三星,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為虎首,主葆旅事。《漢書》:分野屬井鬼入參七度。《晉書》:次鶉首,未位。《隋書》:梁州上應觜參。《宋書》:麗中台上位,北斗開陽一星,《星經》太白為益州。又北斗第二星主益州。《元命苞》:「參流為益州。」 《文獻通考》:梁州兼參宿。按圖說屬入參一度,犍為入參二度,越巂入參三度。以陰陽宮參九井十八度計之,滇不越二十七度間,順當亦不出二十八度耳。
順寧府山川考 通志府州志合載
[編輯]本府
鳳山 :在城西一里。郡鎮山也。
樂平山 :在鳳山西北十五里。
中阿山 :在鳳山西南十五里。
偰山 在城北十五里,又名「墨玉山。」 一望蔥然,黛色如畫。
交鳳山 :在城東五里。形如雙鳳。
把邊山 在城南四十五里,兩山相對,一逕中通關建其上。按《明一統志》中有「把邊關。」
九層樓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嶺盤九層,上有聚落。
泮山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其下即蘭滄、黑惠二江合流處。
阿鐸山 :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林深谷奧,下臨絕澗,以藤為橋。
西粵山 在城西南二百里,猛緬界。山俱峭壁。有瓊英洞,洞肖城闕,廣約十餘丈。上浮翠蓋,狀如垂蓮,中有石鼓聲同擊玉嵌空。奇崛深邃,莫窮偏邦。山揖其左,猢猻山倚其右。拱而前者有梳頭山,高卑環接,皆名勝也。
阿魯使泥山 ,在城北一百八十里。上有白霞洞,深十餘步,石蓋如樓,時見白氣東下,有泉入黑惠江。
蜢䗱者石山 在城西北二百四十里。山極高峻,奇石嵌空,怪異萬狀。上有聚落,名「蜢䗱。」 順寧河 在府治東。源出甸頭村山箐,流入雲州孟佑河。
甕磉河 在府南一里。水出南山。
洛甸河 在府南三十五里。出中阿山下。臘門河 在府北十里。三水俱南流,與順寧河會而東注。
蘭滄江 在府東北七十里。源自金齒,東南流經府境,又上流東北為銀龍江,亦會此水,與黑惠江合,南歷景東、元江、交趾入南海。
黑惠江 在府東。其上流即碧溪。江水由大理、劍川二澤與漾濞水合為一江。經府泮山下入蘭滄,達南海。蒙氏號「四瀆之一。」
龍湫 ,在府治南山之麓,方一畝,林木叢蔚,水色澄碧。
蘊古泉 在府治西。《彝語》謂泉為甕,謂湧為古,又名甕古泉。其水澄澈,可鑑毛髮。
雲州
鎮彝山 在州西五里
習彌山 在州東六十里。
蠻彌山 ,在州南二百五十里。林密山深,巖石壁立。
馬鞍山 在州之右五里。
天馬山 ,在州之後四里有餘,為州之主,山稱「名勝。」
猛卵山 ,在州治前十餘里。形如列戟,翠色慾流。
昔彌山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下臨瀾滄江,高逾千仞。舊有一聯云:「昔彌之峰聳而翠,遙接孤城;滄江之水漪以深,險同天塹。」 不知誰氏之筆也。
阿輪山 在州之東一百二十里,下臨瀾江,高二千餘仞,與諸山綿亙不分隔。江景東無量山對峙,險峻異常,登陟維艱。雲「地無雪,此山甚寒,雪積不消。」
挨羅箐 在州北一百里。自猛郎永鎮橋起,至林後哨止,約三四十里。兩山高夾,溪水亂流,路通一線,泥濘險罅,雨霽皆然。喬木蔽天,藤蘿障
日迷漫如霧。朝夕陰霾。酷暑而晝生寒。日午即如近暮矣。
瀾滄江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與漾濞江合,在府境接壤處。遶州境而東,入景東猛緬界。江水到冬臘月,其色黑綠,兩岸皆險峻。高山夾流,其水寒甚。因上流過麗江,金寒則水冷,無論四季,人墮入水,強半不能出。若牲畜浮渡者,每癯瘦患證。蓋冷氣侵骨,較他水又有異焉。
四十八道水 ,在州之南一百里。自永鎮關起,至猛賴大河止,約五六十里。一水曲繞於重岡複嶺之下。出其途者,踰山渡澗,凡數十次而後盡渡水,方能達路。行路必要渡水,且林谷幽怪,石磴嶔峙,合抱參天之樹,密如毛髮,蔓草薜蘿,充塞道路,人煙絕無虎豹。時有非結伴不敢經過。
順甸河 在城南三里。府城之河與猛石河,自舊城合流,而環遶州前。每於夜靜時,遠聞潺潺琅琅如佩玉聲。
小龍河 在州南一里。河出邦蓋山及各山凹。會來之水,與順甸河合流,淺溢靡常。間或夏月,人馬浮涉,有至中流而漂去者,值其忽漲故也。神舟渡 在太平哨之下十里,往蒙化府交界,用大板船濟渡。
漫乃江 ,在阿輪山東五里,係往景東之咽喉,用木槽船渡。
猛賴河 在州南八十里。河之上流,名「大河」 ,從猛緬界來。
《南看河 ,由順寧遶州之左》。
水利附
[編輯]本府
天澤塘 在樂平山椒。土官猛寅鑿塘注水,周半里許。
雲州
洪塘 在鎮彝山下
李家壩 、《桃園河 水》。溝、三岔溝、 和尚壩、 石岩潭。
順寧府城池考 通志
[編輯]本府
順寧府城池 :在鳳山之中。明萬曆二十八年,巡撫陳用賓檄知府余懋學建。周七百二十丈,高二丈一尺,甃以磚。設四門:東曰「朝天」 、南曰「慶雲」 、西曰「永定」 、北曰「隆昌。」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米璁重建「四樓。」三十年秋霪雨。
東、南二樓,瓦飛棟折,二座傾圮,知府徐欐捐俸重修,屹然如故。三十八年,西、北二樓將傾,知府董永芠捐俸修,煥然一新。
外州
「雲州城池 ,原係大候寨,改為大候土州」 ,嗣又改土設流,並無城郭。至明萬曆三十年,知州劉秉已奉文建磚城,至三十一年告竣。高一丈六尺,週圍共六百一十四丈零,垛口一千六十零四箇。東西南北城樓四座,高三丈六尺,闊四丈一尺,止開東、南北三門。西門為關,風脈不開。今樓年久已廢。於崇禎八年,守備王之將於城外開壕溝,週匝環遶,寬二丈,深一丈。久因雨水壅填過半,未易修濬。
順寧府關梁考 通志
[編輯]本府
把邊寨關 在府南六十里,為順雲扼吭地,路通蒙、景二府。
浦關
慍馬罕關
等喇關
臘門關 俱在府境
迎恩橋 去府二里,在東門外,《永蒙路》經之。矩府王政重修,挽以鐵索,甚堅固。
衢亨橋 在府北城下。明崇禎十七年,知府曾瑞來建。
行春橋 在府東城外一里,往東山寺路經之。康熙四年,知府米璁捐俸重修。
右甸大橋 明崇禎十五年,通判謝天祿捐俸重修。
枯柯大橋 去府二百五十里。明知府李忠臣建。挽以鐵索,巨木為棟,上覆瓦屋,水出毒岸有
《嵐》熱氣蒸人,如釜如甑。利在速行,非橋不可。
皇清康熙四年,知府米璁重建。
錫鉛橋 在府北八十里。明崇禎十七年,知府曾瑞來建。木橋瓦屋,疊石為墩,堅固可久矣。「猛石橋 」 ,未載處所。
大橋 在府北一百六十里,往隆昌大路。康熙四年,知府米璁修。
小橋 :在府北一百四十里,往隆昌大路「太平橋 」 ,未載處所。
觀音寺橋 在府南三里許,三官閣山下,路通雲州。
歸化橋 在府南十五里。路通雲州大路,舊橋為水所沒已久。康熙三年,知府米璁捐俸重修。麻臘寨橋 在府南七十里。路通雲州,舊橋沖壞,石址無存。康熙年間,知府米璁捐俸同耆民修建。
大橋 在府北一百六十里,又名猛家橋,路通蒙化。明末,知府曹巽之捐俸建。
永濟橋 在大橋之西,相去二里。明末,知府曹巽之建。
歪泥橋 在木龍里。路通永平,去府二百五十里。康熙二年,永平生員馮家訓修建。
克麻橋 在牛街坡下,通來宣橋大路。秋夏多為澗水所阻,過者稱難。康熙二年,知府米璁捐俸重建。
來宣橋 在府北一百八十里牛街驛濞溪江上通蒙化。其渡最險。明末焚燬。
皇清康熙元年,知府米璁捐俸重修橋,長九丈兩端。
挽以鐵纜,上覆瓦屋二十一楹。九年復燬,巡撫李天浴、布政使崔之瑛、按察使張彥珩等捐俸檄知府許弘勳督修。
鳳鳴橋 在府城西。康熙元年,巡撫、司、道各捐俸,檄知府米璁督修。
宣德橋 知府劉芳聲建。
泗水橋 在城外東南角。
翁起橋 知府李文淵重修。
天順橋 「耆民」 張所蘊等同建。
攸往橋 :「知府劉芳聲建。」
永順橋 :「知府董永艾建。」
迎春橋 :「知府李文淵建。」
瑞虹橋 「知府徐欐重修。」
遠來橋 「知府徐欐重修。」
黑惠江渡 :在赤龜山下。
瀾滄江渡 在府東北八十五里。
雲州
永鎮橋 在州北四十里。地名「溫萌。」
長安橋 在州之北五十里,地名「猛郎。」
廣德橋 在州之南十里。貢生劉次、徽州民張文甲、盧應祥、僧默契共建。年久傾塌,州民楊貴宇重修。
新惠橋 在州之南十二里舊城之右,合州紳衿耆庶《漢彝》人等同修。於康熙五十三年大水沖壞。今改為「鐵索橋。」
冨春橋 在州之東五里。先年連修三次不果。
皇清康熙丙申年,永北府程署理順寧兼攝「雲州捐。」
穀四十石,給公銀三十兩,委貢生李恭、孔忠等鳩工督役,募化銀錢,於本年五月中告成。橋鎖順旬、二水關、一州風脈、兩牙頭,高架水中。其橋既長且闊,乃雲陽第一橋也。
小藤橋 在州之南,地名「猛賴。」
石橋 ,出蒙化路。計六座俱知州張鶴塘捐俸重建。
鎖水橋 在州舊城。本府河水所經。馬鞍山居岸北,舊城沙汀拱岸,南橋以「鎖水。」 知州刁飛龍捐俸重修。
永安橋 在城北門外,今廢。
小板橋 :在城北十里,地名「鹽井哨。」
順寧府公署考 通志
[編輯]本府
順寧府治 舊在麻陋缺村,明永樂十六年建。萬曆二十六年,巡撫陳用賓遷建於城內鳳山下。按《府志》:在城西建東向大門一座,儀門一座,大堂五間,堂下兩廡吏書房各八間,川堂三間,大樓五間,花廳三間,知府王縉建,額曰:「背山堂。」 書房三間,知府米璁建,額曰:「品竹居。」 花亭一座,知府董永艾修建,題額曰:「問梅亭。」 有石鐫「問梅。」
《亭記》:廚室一間,小房五間,馬房正側五間,其主樓傾圯,知府董永艾重修後山草亭三間,知府李文淵建,顏其額曰:「乾坤一草亭。」
督捕府署 在府南門內,年久傾圮,今改為「廣文署。」 知府米璁以舊行臺為參將借居,置金七十,買李姓之宅,在府城北隅,改修之。大門三間,左右客房三間,儀門三間,大堂三間,後堂捲蓬三間,大樓三間,兩廂各五間。
經歷司 在府治內
司獄司 在府治內,今廢。
公館 今廢
順寧城守營署 ,明設順蒙守備,駐雲州蒙化。順郡,原無營署,迨《全滇》初定,改設順雲參府,借居舊行臺。後改守備,移兵景東行署,圯廢。今守備移居於舊時千總署中。其營房係知府劉芳聲捐修。瓦房二百五十間,草房一百五十一間。在城東南隅民屋,西南隅兵民分處,法最善也。右甸行署 久廢。
臘邑行署 久廢
積貯倉 、常平倉 俱在府二門之左。
大有倉 在「育賢館後。」
演武場 在舊城南。按古者,冬而講武,武場不可不設。然前演武廳卑陋傾圮不足觀。城守營守備宋清捐資新建,額曰「觀德堂。」 日往簡閱,賞罰並行,紀律森嚴,兵民胥便焉。
養濟院 圮廢
漏澤園 一在東山寺前,一在土主廟後,一在城隍廟後。
外州
雲:「州治 在城內西門,即舊參將府,明萬曆二十六年改設。」 按《州志》,「署中為正堂三間,左右兩角門。堂前為甬道,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外左為土地祠,下為寅賓館,前為大門。門外為屏牆,左右有旗竿,有鼓吹房二事依古制,為彈壓邊彝之所設也。堂右西南隅為獄,堂之後為川堂,後為內衙。知州蔣捐俸新建。後樓」 三間,顏曰「迎煦樓。」 後建一亭,題曰《醉滁州署》。其牆垣因
皇清康熙四十四年,接連雨水,傾壞大半,知州蔣捐。
俸修築
吏目廨 在州左,因州同奉裁,今為吏目衙,前後傾頹不堪,吏目楊重修。
舊制,巡檢司 有八:一在牛街,一在錫沿寨,一在董甕寨,一在赤壁嶺,一在蟒水寨,一在錫臘寨,一在猛麻驛,一在府前。今俱廢。
分防衙舍 在北門內
行臺公署 在南門內。今廢。
猛郎公館 ,中為堂,前為大門,後為內衙。太平哨公館 ,中為堂,前為大門,後為衙。倉二所 ,在土地祠左右。州自開設以來,時駐兵五百名,凡兵丁月糧及官俸糧額,在稅銀內支給,故設倉四處:一在堂左,其三在大州內土地祠左右。今兵止存駐一百名,支糧無幾,餘糧俱撥運別鎮,且以歲久年遠,倒塌過半,止存堂左一所,《土地祠》右一所。
順寧府學校考 通志
[編輯]本府
順寧府儒學 在府治西南。明萬曆三十四年,巡撫都御史陳用賓奏建,知府余懋學創修。代更傾圮,人謂「地脈稍薄,人文未暢。」
皇清康熙八年,知府許弘勳卜「支龍」之麓而遷之鼎。
建「大成」 、櫺星二門、「名宦」 、鄉賢二祠,鑿泮池,規制具備。知府胡朝賓修葺。康熙二十二年奉
旨「郡邑重修」,知府劉芳聲修葺。
義學 有三:一在育賢館,一在龍泉寺,一在落黨立勒村。知府徐欐、通判李燦捐俸延師訓課學田 。康熙三十六年,知府董永艾將舊設本府隨印田租四十石捐入義館,歲給生徒。久廢外州。
雲州儒學 在州治右。明萬曆三十四年,巡撫陳用賓奏建。明末,賊焚。
皇清定鼎以來,署州事經歷董永茂因儒生楊朝栻。
等呈請遷學於守備舊署。十一年,知州舒暢督率生儒捐資修葺,堂垣門道一切俱備。學未設官,歸順寧教授約束。
義學 有三:一在本城文昌宮,一在舊城三教寺,一在猛郎五福寺。康熙二十九年,知州陸榮登捐俸延師訓課。
順寧府戶口考 通志
[編輯]本府
康熙三十年分,原額人丁並編審清出,除頂補老故外,共丁九千六百七十三丁,額徵丁銀一千九十四兩九錢。
又額外,康熙二十五年編審,增出沐莊人丁三十丁,應徵丁銀三兩六錢。
按《府志》,原額:民戶人丁八千二百九十三丁,內逃故人丁一千九百一十三丁。
實在人丁六千三百八十丁,每丁編銀一錢二分,共該丁銀七百六十五兩六錢。
《順郡人丁》。一則如新增人丁俱照原編,一則起科,並無另立科則,以致輕重不符。
雲州
按《州志》原額戶口人丁三千七百五十八丁內,除照全書優免並親身應役共一百三丁免編外,實編三千六百五十五丁內。
實徵銀三百二十九兩三錢,無徵銀三十六兩二錢。以上《條編》地畝加派丁差,共該
實徵銀一千一百三十一兩三錢四分八釐四毫六絲三忽二微七纖三塵。內奉文照銀七錢三徵收,該銀七銀七百九十一兩九錢四分四釐四毫六絲三忽二微七纖三塵,該銀三銀一百三十九兩四錢四釐。因軍需浩繁,俱徵解布政司庫。
順寧府田賦考 通志
[編輯]本府
原額民地並新增沐莊共地八百八十七頃四釐零。內:
上則地十頃七十六畝九分六釐零,每畝科稅四升,該稅四十三石七升八合零。
中則地八十一頃四十八畝二分四釐零,每畝科稅二升二合,該稅一百七十九石二斗六升一合零。
下則地六百九十四頃七十四畝八分三釐零。每畝科稅一升六合,該稅一千一百一十一石五斗九升七合零。
三則該夏稅折色四錢麥一千三百三十三石九斗三升七合零,該銀五百三十三兩五錢七分四釐零。內:
荒蕪民地三十四頃六十五畝三分六釐零。內上則地一畝,該稅四升
中則沐莊地五頃二十九畝八分四釐,每畝科稅二升二合,該稅一十一石六斗三升六合零。下則地二十九頃三十四畝五分二釐零,每畝科稅一升六合,該稅四十六石九斗五升二合零。三則該無徵夏稅折色四錢麥五十八石六斗四升八合零。
「成熟民地」 七百五十二頃三十四畝六分八釐零。內:
上則地十頃七十五畝九分六釐零,每畝科稅四升,該稅四十三石三升八合零。
中則地七十六頃一十八畝四分零,每畝科稅二升二合,該稅一百六十七石六升四合零。下則地六百六十五頃四十畝三分一釐零,每畝科稅一升六合,該稅一千六十四石六斗四升五合零。
三則該實徵夏稅折色四錢麥一千二百七十五石二斗二升八合零,每石帶耗三升,該耗麥三十八石二斗五升八合零。正耗共麥一千三百一十三石五斗四升七合零。
原額民田並新增沐莊共田七百六十一頃三十八畝四分九釐零。
又額外新增自首絕戶土官田二頃三十一畝二分五釐零。二項共田七百六十三頃六十九畝七分四釐零。內:
上則田一百七十二頃一十六畝八分六釐零,每畝科糧四升二合,該糧七百二十三石一斗八合零。
中則田二百三頃一十二畝五分零,每畝科糧三升二合,該糧六百五十石零。
下則田三百八十八頃四十畝三分零,每畝科糧二升三合,該糧八百九十三石三斗二升零。三則該秋糧本色米三百六十石二斗八升五合零,折色七錢米一千九百六石一斗五升四合零,該銀一千三百三十四兩三錢七釐零。內荒蕪下則田九十九頃九十八畝四分零,每畝科糧二升三合,該糧二百二十九石九斗六升三合零。
無徵沐莊
秋糧本色米一石三斗五升三合零。
折色七錢米二百二十八石六斗一升零。成熟民田並康熙三十二年自首開墾共田六百六十三頃七十一畝三分三釐零。內:
上則田一百七十二頃一十六畝八分六釐零,每畝科糧四升二合,該糧七百二十三石一斗八合零。
中則田二百三頃一十二畝五分零,每畝科糧三升二合,該糧六百五十石零。
下則田二百八十八頃四十一畝九分六釐零,每畝科糧三升三合,該糧六百六十三石三斗六升五合零。
三則該實徵秋糧本色米三百五十八石九斗二升九合零。每石帶耗三升,該耗米十石七斗六升七合零。正耗共米三百六十九石六斗九升七合零。
實徵折色七錢米一千六百七十七石五斗四合零。每石帶耗三升,該米五十石三斗二升六合零。正耗共米一千七百二十七石八斗七升零。
原額並新增沐莊稅糧共三千五百九十三石九斗四合零。
又額外新增絕戶土官田秋糧六石四斗六升九合零,遵照部文編成總數,每稅糧一石合編銀四錢三分一釐零。
原額《條編》銀一千五百四十九兩二錢七分一釐零。
又額外新增絕戶土官田,《條編》銀二兩七錢八分九釐零。二項共銀一千五十二兩六分零。內荒蕪無徵,《條編》銀一百二十四兩四錢一分五釐零。
實徵《條編》銀並康熙三十二年自首開墾,共銀一千四百二十七兩六錢四分四釐零。奉文照銀七錢三徵收。
附額徵
在城遼屯、錫臘、牛街、右甸、枯柯等處商稅、山課共銀一百四十一兩,遇閏加銀一十一兩七錢五分。此項銀兩照例徵銀,於商稅冊內造報,附徵永昌府經徵。於「籲恩轉達等事」 案內就近改歸《順寧》。
本府徵收民賦
施甸長官司枯柯明邑寨,原係彝方,並無田畝,照納原額實徵夏稅折色六錢,麥十石二斗二升五合,該銀六兩一錢三分五釐。每石帶耗三升,該耗麥三斗六合零。正耗共麥十石五斗三升一合零。
枯柯寨實徵秋糧米四十三石四斗五升,明邑寨實徵秋糧米四十四石五升五合,共秋糧折色米八十七石五升五合。內七錢一分三釐,該銀二兩三錢二分五釐零。
七錢,米八十七石五斗五合零,該銀五十八兩九錢七分一釐零。
二項折色,先因軍需匱乏,奉文改徵本色,以二斛一石徵收。每石帶耗三升,該耗米二石六斗二升五合零。正耗共米九十石一斗三升零。原額稅糧共九十七石七斗三升。每石編地畝銀一錢一分四釐零,該銀十一兩一錢四分五釐零,協濟銀一兩二錢七分七釐零。
原額「實編地畝協濟」 銀十二兩四錢二分七釐零,奉文照銀七錢三徵收。
附徵:保山縣今於「籲恩轉達等事」 案內,就近分歸順寧府徵收民賦。
枯柯寨,額:該土舍認辦實徵條編銀九十兩。明邑寨:額:該土舍認辦實徵條編銀八十兩,共該額辦實徵條編銀一百七十兩。奉文照銀七錢三徵收。
新增學田八十六畝八分五釐零。內:
上則田,一十三畝九釐零;
中則田七十三畝七分六釐零,二則該學租銀八兩七錢一分。此項學田租銀係該府於「查報義田事」 案內查出未載全書之款,今奉文增入《全書》。所有前項學租銀兩照數徵收貯庫,聽候備賑,另冊造報。
順寧府經徵收民賦並新增共該實徵民沐,並「康熙三十二年自首開墾增入《全書》」 ,夏稅秋糧本折二斛一石,麥米三千四百九石四斗九升二合零,每石帶耗三升該耗麥米一百二石二斗八升四合零,正耗麥米共三千五百一十一石七斗七升七合零。
鹽課
本府原食白鹽井額鹽自順寧至白井,往還四十餘站,腳價之重,倍於鹽價,民竟有長年淡食者,順民苦之。署府事佟鸚彩,據士民公呈,申詳督撫部院及鹽道,准就近買食《抱毋井》黑鹽,每年幇鹽課一千五萬斤,徵解銀一千二百二十三兩八錢五分,於民甚便。
雲州
原額夏稅折色三錢,麥四百五十石七斗一升七勺六抄六撮,該銀一百三十五兩二錢一分三釐二毫二絲九忽八微。全熟因軍需匱乏,奉文改徵本色。
原額上、中、下田三則,各科不等,共該秋糧本折米八百八十八石八升二合七勺九抄五撮六圭一粒五顆
內本色米一百三十一石七斗七升四勺八抄五撮四圭三粒八顆。
折色六錢米七百五十六石三斗一升二合三勺一抄一圭七粒八顆。
該銀四百五十三兩七錢八分七釐三毫八絲六忽一微六塵二渺。因軍需匱乏,奉文改徵本色。
原額稅糧,《條編》地畝加派,每石合編銀五錢九分九釐八絲三忽,共該銀八百零二兩四分八釐四毫六絲三忽二微七纖三塵。俱全徵稅課。
每年商稅船課銀二百三十八兩五錢零九釐。。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