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0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六卷目錄

 元江府部彙考

  元江府建置沿革考

  元江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元江府星野考

  元江府山川考水利附

  元江府城池考

  元江府關梁考

  元江府公署考

  元江府學校考

  元江府戶口考

  元江府田賦考

  元江府風俗考

  元江府祠廟考寺觀附

  元江府驛遞考

  元江府兵制考

  元江府物產考

  元江府古蹟考

  元江府土司考

 元江府部藝文一

  重修玉臺寺記       明楊慎

 元江府部藝文二

  來青軒         明李東陽

  北極宮           前人

  元江雜紀五首      楊慎

 元江府部紀事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六卷

元江府部彙考

[編輯]

元江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

古西南極邊之地,名惠籠甸,又號因遠部。漢以前不通聲教。唐時,蒙氏以屬銀生節度,徙白蠻、蘇、張、周、段等十姓戍之,又開威遠等處置威遠𧸘。後和泥蠻據其地。宋儂智高之黨竄於此,尋為麼些、徒蠻、阿僰諸部所有。元憲宗時內附。至元中,置元江萬戶府。後於威遠更置元江路,領羅槃、馬籠等十二部。屬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改元江府。永樂四年改元江軍民府,領因遠羅必甸長官司。後改《因遠羅必甸》為奉化州,改他郎寨為恭順州。

皇清平滇,那嵩負固,討平之。順治十八年,改土設流。

後為元江府。領車里宣慰司。

元江府疆域考         通志

[編輯]

元江府疆域圖

元江府疆域圖

東至臨安府石屏州界一百里。

西至車里,界一千六百里。

南至臨安府虧容司界三百五十里。

北至臨安府新平縣界三百五十里。

由府至省,七百九十里。

東西廣一千七百里,南北袤七百里。

形勝附

[編輯]

《明一統志》:「東枕禮社江,西瞰瀾滄水,北據自樂。」

山南距交阯界

《舊志》:「蘭滄、禮社,險據江流。棲霞、玉臺,雄稱山峙。雖有車里為蔽,可無是郡為關。」

三江合繞,諸緬遙牽。峨崀為河,險矣天開巨壑;馬籠列嶂,壯哉地闢重藩。

元江府星野考        通志

[編輯]

滇省分野在井、鬼之間,《舊志》載之詳矣。而「元江」 一郡,在滇之西南,與猛緬諸部相接壤。是元江分野在井天狼弧矢星下,此象之彰彰可據者也。難天道渺茫,非可臆測,而以從前曆法合之今之曆度,則星野之占,應在狼矢之間無疑矣。

元江府山川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自樂山 在城東北十里,一名棲霞山。凡二十峰,懸巖峭壁,狀若崆峒。

奇山 :在城北二十里,舊名龍爪山。上有涵春臺、仙人洞,奇怪萬狀。

玉臺山 在城東五里。矗列如臺,蒸而為雲,倏忽彌漫,一望盡白。按《明一統志》:舊名羅盤山,凡二十五峰,懸崖絕壁,險阨難登。蒼翠如玉,望之若臺。

天馬山 在城東南十五里。其南為嵯峨山。《路通》山 在城東二十里,舊名馬籠山。青入天際,一線羊腸,臨安路由此。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二十五里,北瞰禮社江,高聳千仞,蔽虧日月。」 「寶山 在城西三十里,圓如螺旋,尖峰簪插。舊傳有蠻長藏寶其上,因名。」

因遠山 :在城西北七十里。泉流瀑布,下多村落。

莽支山   、茶山 二山皆在城西北普洱界,俱產普茶。

駕部山 在城西南九百餘里,普洱界。山產普茶。

觀音山 ,在城南七十里,一名「住雲峰。」 高入雲表,惟攀藤可上。山南有岩洞,石如螭盤虎跳,鶴立鸞翔之狀。登峰遠望,臨安石屏山川,歷歷在目。歲旱禱之多應。

飛虹山 在玉臺山腰,兩巖層疊,其上天窗寶蓋,不可形模。中通一洞,內有石床丹竈,上下可容數百人。長江瀠洄環抱,俗傳陳羽士煉丹其中雲。

《紀特》山 ,在城南三百里外,鳥道千重,多產奇花異卉,蒼松翠竹。鹿豕數十為群。時有異人跨鹿戴笠出入山巔,跡之不見。

金鰲山 在城北七十里。石螺盤曲,前凸後凹,狀若鰲伏。中有石洞,雲景飛繞,如黔南飛雲岩。月光道人修煉其中,後昇仙去。

青龍山 :在城北六十里,出礦,產銅。

禮社江 一名「元江」 ,源自白崖,合蘭滄,遶府城東南,經納樓蒙,自南達於海。

溫玉泉 在城西北八里石罅迸出如湯。三江 在城西南三百里。上流之東曰阿墨江,發源無量山東之西曰把邊江,即阿、墨分流。又西曰九龍江,即蘭滄江。從景東來者凡三江,總會於府界之西南舊角,從此南注入海。以其三流合一,故名三江。

清水河 :在城南三百里。發源於列播山與南。請幫助識別此字。河同源,分流遶府城南流入於江。南淇河, 在城北十五里,發源於無量山及南北中寨諸山,流入於江。

甘莊河 在城東五十里,發源於黃茅嶺山右南麻河 ,在城西北一百里,流入江。

漫線河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發源於彌陀山,流入江。

峨崀河 :在城西四十里。

水利附

[編輯]

仲彝渠 在府西四十里,分溉田畝,東流入禮社江。

雙溝渠 源出馬籠山,一清一濁。土人築堰江東,田畝賴之。

漫林溝 在府東十五里。

呼遮溝 在府東十五里。

河灣溝 在府東十三里。

萬喇溝 在府南十里

都峨溝 在府南十五里。

萬鍾溝 在府南十七里。

們島溝 在府南十五里。

都郎溝 在府南二十里。

小燕溝 在府南二十里。

上乾謀溝 在府南十五里。

下乾謀溝 在府南十五里。

納整溝 在府南十二里。

新溝 在府西十五里

龍洞溝 在府西十二里。

們湧溝 在府西十一里。

達摩溝 在府西五里

漫漾溝 在府西十五里。

伱疊溝 在府西十五里。們線溝 在府西十四里。

們果溝 在府西十三里。

漫費溝 在府西北十三里。

紅土坡溝 在府西北十八里。

達深溝 在府西北十五里。

琳瑯溝 在府西北一十五里。

安樂溝 在府北二十里。

拔樂溝 :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

麻沐樹溝 :在府西北二十八里。

大茶庵溝 在府東二十里。康熙九年,僧淨依具呈開挖。知府潘士秀捐俸修給,照邵得貴「免路通鋪、三家塘夫。」

三家溝 在府東三十里。康熙三十九年,知府段志熙新開,勸民墾荒。

元江府城池考        通志

[編輯]

元江府城池 ,元大德中那中建,三面瀕河,高二丈,周九里。

皇清順治十六年,大兵收復元江,焚燬《元江協》與知

府重修。康熙五十一年,知府章履成、副將林國賢重修。東城樓扁曰「承恩門」 ,西城樓扁曰「康阜門」 ,南城樓扁曰「沐薰門」 ,北城樓扁曰「拱辰門。」 城垛二千七百餘口,外無月城。

元江府關梁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猛甸關   。瓦阨關   。杉木關。

定南關

青龍關 在府城北六十里。

界牌關 在府城西南三百里。元江、鎮沅、者樂三交界。

廣德橋 在府南城外。康熙九年,知府潘士秀、副將王起龍建。康熙五十年,知府章履成捐俸重修。

萬壽橋 在府南城外。蜀人厲士龍於康熙三十年建,隨圯知府單世重建。

青溪橋 在府南城外。康熙五十一年,守備趙國柄重建。

大石橋 在普洱城南五里許。康熙四十五年,義民蕭世寅子習章、習詔重建。

漫利橋 在城西北七十里。康熙四十五年,經歷鍾呂、進士蕭勃同建。

混龍橋 在府西四十里阿南村,跨峨崀河。長三丈,闊一丈許。

康濟橋 在府北門外

南安橋 在府南門外

石橋 在德化鄉

西城橋 在府西十五里。

藤橋 在府西一百里

義興橋 在三台坡下。康熙十年,知府潘士秀、副將王起龍暨闔郡人等同建。

三板橋 在府城南六十餘里。康熙四十九年,知府章履成、副將林國賢、守備趙國柄捐俸同建。

安樂橋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康熙五十年,教授張鳳鳴、經歷劉接武、訓導陳冏伯同建。大南麻橋 「在府城北一百三十里。康熙四十九年,知府章履成、副將林國賢、守備趙國柄捐俸同建。」

太平橋 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因遠鄉。明崇禎五年,土舍那崙建。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府單世重修。

迎恩橋 在府城南一百三十里湑霖鄉。明萬曆三十年,里民胥尚祿建。

皇清康熙四十年,知府羅鋐重修。

他郎大橋 在府城南三百里。康熙五十年,知府章履成重修。

考證

元江府公署考        通志

[編輯]

元江府治 ,在府城內德化坊,明洪武十五年建。

皇清順治十六年,勦滅那酋,改土設流,復加增修康

熙四年,知府潘士秀重修。康熙三十七年,知府段志熙「改建城北。」 後知府姚諧相繼增修「儀門」 、「臨汝坊。」

通判署 ,在普洱。順治十七年,通判馬天來建。康熙五十一年,通判張景偉「復加增重修。」 經歷司署 ,在府內。康熙五年,經歷周忠建。康熙四十四年,經歷鍾呂重修。康熙五十二年,經歷劉接武相繼重修。

開封倉 在城內

元江府學校考        通志

[編輯]

元江府儒學 在府治東北。明洪武二十六年建。永樂七年重修。嘉靖四十年,遷於府治北。萬曆二十五年,土舍那天祐重修。彝中向學者鮮,諸生多以臨安府屬人充之。教官亦僑寓臨城。天啟三年,始建元庠署於建水州學左,以為師生講習之所。

皇清順治十六年,改土設流學署遷於府城內,歲久

「多毀。」 康熙九年,知府潘士秀建大成門。二十六年,副將毛來鳳、知府紀振乾、通判陳大受、教授丁熾南相繼重修兩廡、名宦、鄉賢祠、明倫堂、啟聖宮。二十九年,知府單世、教授李發甲修圍牆及殿前月臺,開鑿泮池。三十四年,知府叚自熙、教授徐自昌重修櫺星門,增廣殿前月臺。三十九年,知府姚諧重修大成門,鑿廣泮池,復修牆垣一百丈。四十一年,知府李育德、教授蒲易藩、經歷劉俊捐俸修「尊經閣。」 四十三年,知府羅鋐、教授楊廷傑、訓導楊復元、經歷倪正禮捐俸重修啟聖祠。五十年,知府章履成因日久傾圮,重修大殿五楹,東西兩廡十四楹。五十二年,教授張鳳鳴、訓導陳冏伯捐俸修《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四齋,居仁、〈由義〉》二坊。

北池書院 在府治後。明嘉靖間建,今廢。文昌書院 在府治右。康熙五十一年知府章履成新建。

義學 二:一在府城內,一在他郎。康熙二十九年,知府單世捐俸延師訓課。

《育才義學 》,康熙五十二年,知府張履成建,延明師訓迪,至今應童子試者二百餘人。

普洱義學 :在普城內。康熙二十九年,通判陳大受捐俸延師訓課。

元江府戶口考        通志

[編輯]

本府設居「彝方,原未編審《人丁》。」

者樂甸長官司,亦係彝方,並無人丁。

元江府田賦考        通志

[編輯]

地畝原係「《彝方》,並無夏稅地畝。」

田畝原係「彝方,免丈照納。」

原額秋糧本折米一千九百三十石二斗一升五合。又新增元江、普洱秋糧本色米五千一百五十四石二斗一升五合。內有臨安府慢車寨年納秋米六十石,因地近臨安,改歸臨安管轄徵解外,

元江府止該實徵秋糧米五千九十四石二斗一升五合。

實徵地畝銀二百二十兩二錢四釐七毫一絲七忽八微四纖五塵。

附額徵

《花斑竹》銀八十五兩,耗銀六錢八分。全徵差發,並請幫助識別此字。易共銀五百三十五兩四錢九分五釐二毫三絲五忽。全徵商稅銀三十五兩二錢,全徵

新增田錢地講銀五千五十三兩二錢三分六。

釐全徵,內有「臨安府慢車寨年納銀六十兩,改歸臨安管轄徵解」 外,

元江府止該銀四千九百九十三兩二錢三分六釐;浪媽等六寨地租銀二百八十五兩全徵。查田錢、地講浪媽等銀,據該府詳稱係新增之項,彝民重困,請減一半。已造入《全書》,未蒙除減。普洱、元江二處商稅銀一千六十四兩八錢全徵。

以上額徵,共銀七千二百一十九兩六錢一分五釐九毫五絲二忽八微四纖五塵。

起運

「布政司」 項下起運銀六千三百七十七兩五錢七分五釐九毫五絲二忽八微四纖五塵。存留。

《俸工》項下官役俸食,共銀七百九十六兩四分。「支給」 項下祭祀銀四十六兩。

本色

額徵秋糧本折米七千二十四石四斗三升。聽糧儲道支用報銷

者樂甸長官司

原係彝方亦無田地

額徵秋糧折色米七十石三斗五升。聽糧儲道支用報銷

實徵地畝銀八兩二分五釐七毫三絲九忽五纖,起解布政司。

元江府風俗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舊志》:地方瘴癘,四時多熱,一歲再收,境內請幫助識別此字。彝居多性懦氣柔,惟酋長所使。

《圖說》:「蠻種繁處,強弱惇悍不同,皆緣箐而居。信鬼尚巫,葬用火化。設流之後,風化漸開。但庠序雖興,皆屬外郡寄學,而少土著。」

《明一統志》:「男女混淆,檳榔致禮,家重積藏。六月念五日,為星回節,燃松炬於街衢,醵飲村落,照田占歲。」 相傳漢時有彝婦阿南,夫為人所殺,誓不從賊,以是日赴火死,國人哀之,因此為會。一云:南詔皮羅閣欲並五詔,將誘會於松明樓,焚殺之。鄧賧詔妻慈善測其謀,勸夫勿赴,夫不從,以鐵釧約夫臂,既而果被焚,慈善認釧,得夫屍,歸葬皮羅閣。聞其賢,欲娶之,慈善閉城死節。滇人以是日燃炬弔之。一云:「孔明以是日擒孟獲,侵夜入城,父老設燎以迎,後遂相沿成俗。」 未知孰是。

元江府祠廟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治東。

社稷壇 在府治西

郡厲壇 在府治北

城隍廟 在府治北

武安王廟 在禮社江上。

文昌宮 在府治北

土主廟 在府治北

東嶽廟 在府治東

三元廟 在府治西南

關帝廟 在府城東南二百里木龍鄉。

馬王廟 在府城內。副將李毓枚、守備黃賢合協兵丁仝建。

娘娘廟 在禮社江上

寺觀附

[編輯]

萬壽寺 在府治北

興佛寺 在府城內

甘露寺 在玉臺山

皇清康熙九年建。

玅蓮寺 :在府治西南一百三十里。元時建金鰲觀 。康熙九年,知府潘士秀、副將王起龍重建。

大名庵 :在城南五里,康熙十三年建。

息行庵 在城南三十里峨崀山。

圓照寺 ,在普洱城南門外三里村,元時建。「迎恩寺 」 ,在城東十里。康熙五十二年,知府章履成、副將林國賢、守備趙國柄、教授張鳳鳴、訓導陳冏伯、經歷劉接武,合郡紳士軍民仝建。「廣德寺 」 ,在城西南三百七十五里魚島鄉山麓。明崇禎七年,郡人刁大勳重建。

碧蓮臺寺 ,「在普洱城北一里許,明萬曆四十年,土舍那天福仝孫那崙那崑建。」

皇清康熙五十年,通判張景偉、監生區成千重建。

準提閣 :在城中。康熙三十年,蜀女朱氏建。「毘盧閣 」 ,康熙四年,知府潘士秀、副將王起龍建;康熙四十五年,副將林國賢重修。

大魁閣 :距城九十里筆碩村。康熙四十九年,生員楊廷楨、楊之林合村民仝建。

玉皇閣 在城西南三十里魚島村。

文星閣 :在他郎鄉。康熙五十年,李有科、楊從先、車應祖合鄉仝建。

太和宮 在府西四十里老武山。

北極宮 在城東三家村,元至正年間建。老君殿 在寶山麓,大名庵右。明崇禎十一年,隱逸鄧魁春建。

皇清康熙四十年重修。

元江府驛遞考        府志

[編輯]

因遠驛 按《明通志》:在府治東。本府歲辦因遠驛,站馬、鋪陳,俱係土舍那怒應付。

元江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

皇清《開滇兵制》:

元江協 :順治十七年設,駐元江府。

副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一百名   ,步戰兵四百名。

守兵五百名

皇清復《滇兵制》。

《元江協》副將,仍舊制。駐元江府。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一百名   ,步戰兵四百名。

守兵五百名

元江府物產考        通志

[編輯]

抹猛果 樹高丈餘,葉大如掌,熟於夏月。味甘。檳榔 一名仁頻。樹高數丈,旁無附枝,正月作房,從葉中出,一房百餘實,大如核桃。剖乾和蘆子、石灰嚼之,色紅味香。按《明一統志》:土人呼為「馬金囊。」

《荔枝 僅數本》,味酸肉薄。

普洱茶 ,出普洱山。性溫味香,異於他產,降真香。

麒麟竭 ,木高數丈,葉類櫻桃,脂流樹中,凝紅如血,為木血竭,又有「白竭。」

蘇木

鱗蛇膽 ,有黃黑二種,長丈餘,具四足,能食鹿。春夏在山,秋冬在水,土人取食之。其膽治牙痛,解諸毒,黃為上,黑次之。

元江府古蹟考        府志

[編輯]

《石煙 》在他郎卜左村石坳中通一竅最深,有煙裊裊,四時不絕。居民以煙所指卜吉凶。《元岡異石 》在三江水匯處,週圍丈餘大,每月三現奇花,見者以為吉徵。

「三色蓮 」 在青龍廠山下蓮花塘,週圍三百餘丈,池內自產青、白、紅三種蓮。

古龍洞 ,在城西十里許峨崀山。洞蛟龍潛㐲其中。夏秋時,每鼓浪壞民禾稼。郡人刁代持利刃入洞斬之。洞內怪石玲瓏,如雲、如蓋、如纓絡,如犀象熊虎、麟鳳、仙釋之狀。

上溫泉 :在城北十五里。水沸如鼎,無硫磺氣;人浴其中,色白如玉。上有石亭,林木蓊蘙,峭壁插天,郡內奇觀。

《棲霞石乳 》在山半間,中有石洞,高二丈餘,深三丈,洞內懸兩石乳,水蓄乳頭,不輕滴。郡中有求嗣者,禱於山,伸掌乳下,以所滴點數占驗子嗣之多寡。若乏嗣者,至終日不滴。

太極池 ,在府北十里,半石半水,左右有兩眼,宛如太極。池中之水,四時不竭。

石巖寺 ,在普洱城西南二里。懸巖嶙峋,石磴而上。林木幽秀,殿閣參差。春秋之交,百花開放,人入其中,宛如桃源仙境。

禱應泉 在玉臺山半。僧道臨步禱而出。水清冽,歷四時不竭。

龍馬跡 按《明一統志》:「在府西大石上,相傳昔有異人乘龍馬過此,留跡焉。」

風伯雨師壇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有五小石,土人皆貼以金。遇旱,禱雨於此。松柏茂鬱,若仙境然。」

元江府土司考        通志

[編輯]

結白土巡檢

舊係魯魁山賊目至方從化,於康熙二十七年總督范承勳委黃明、馬山招撫從化向化,題授土巡檢世職。

土官那氏。明洪武初,那中率眾歸附,授土知府。尋設流官,興學校。嘉靖中,那鑑為亂,布政使徐樾率諸路兵討之。鑑置毒江上流,人馬飲之輒死。師少卻,縱象馬蹂躪官兵。徐公中流矢而卒,那鑑懼,自殺,遂革其官,令臨安衛指揮往署之。印猶藏那氏家,每官書移白指揮屢向取印,必以彝兵蜂擁伺之,署訖,復擁去。《自鑑》至天福,篡兄自立。沿至嵩

皇清平滇,嵩投誠。順治十八年,與偽總兵高應鳳、許

「名臣叛」 ,討平之,改設流官。

車里宣慰司

即古產里。商初以象齒短狗獻,至周復入貢。周公作《指南車》導之歸,故名車里。元世祖命將兀良吉䚟伐交趾,經其部,悉降之。至元中,置車里路軍民總管府,領六甸。後又請置耿凍路耿凍、當、孟弄二州。明洪武十七年改車里軍民府。十九年改宣慰使司。永樂元年,刁暹答內侵,掠官吏,西平侯請討之,上命以理諭,暹答悔懼,還所擄及地,遣使入謝。至嘉靖間,附於緬。萬曆十一年,官兵擊緬,宣慰刁糯猛遣使貢象,進方物。兄居大車里應緬使,弟居小車里應漢使。明末,刁木禱襲。

皇清平滇,木禱投誠,題授宣慰世職。其地東至「落恐。」

蠻界,南至波勒蠻界,西至八百宣慰司界,北至元江府界,西北通孟璉長官司。由者樂甸西南行,十一日至。其地,山曰猛永,曰「光山」 ,江曰沙木,曰「九隆」 ,民皆僰彝,性頗淳,額《上剌》一旗為號。作樂,以手拍羊皮長鼓,雜以銅鐃、銅鼓拍板。其鄉村飲宴,則擊大鼓,吹蘆笙、舞牌為樂。

種人

僰人 性樸素,勤耕作,語言服色及婚喪祭禮,多與漢人同。男不衣帛,女不飾金。近日多知向學,延明儒訓子弟,雖單寒之家,亦拮据勉力,望子有成。文武兩途中,多有游泮者。

僰彝 性好淫,男女喜笙歌,婚娶不用媒妁,兩相悅,始婚媾焉。近城居者慕漢俗,婚喪葬祭與漢俗同。近日粗知向學,習俗漸易,游泮子弟亦彬彬可觀焉。

《猓玀 》性梗頑,喜淫殺,多相聚作盜。其婚姻男女相悅,始通媒妁。朝則持弓弩遊於山原,暮則笙歌嘯聚,歌舞不休。貪利好財,遇商多刦擄,葬不用棺,悉以火化。

阿泥 秉性儉樸,食茹飲淡。男勤耕,女勤織,不敢為非,路不拾遺。居家男女事長,下氣柔聲。服食居處多與漢人同。男將婚告知族人,女將嫁亦告族人,兩家會親,然後婚媾。死葬同漢。俗卡惰 ,性頑鈍,喜歌舞,男女多苟合。遇婚娶通媒妁之日,議聘金八九十兩不等,所以娶妻多有子孫代祖父賠聘者。故娶妻之家,見媳生女,喜不自勝,若連生數子,以為受累異常,葬用火化。

糯比 ,即阿泥之別種。男環耳跣足。婦衣花布衫,以青布繩辮髮,數綹海貝雜珠盤旋為螺髻,穿黃白珠,垂胸為絡。喪無棺,死擊鑼鼓搖鈴跳舞,名曰「洗鬼。」 忽泣忽飲三日採松為架焚之。山蘇 居於山巔,無陶瓦,木片覆屋。耕山種荍麥,皮履布衣,器以木擺錫為飾。又名曰「扯蘇」 ,儂人 。其種在元江,與廣南同,是儂智高之黨。

考證

「竄於此者。樓居無椅凳,席地而坐,脫履梯下而後登。甘犬嗜鼠。婦人衣短衣長裙,男子首裹青花帨,衣粗布如絺。長技在銃」 ,蓋得之交阯者。刀盾鎗甲,寢處不離。日事戰𩰚,方、楊、普、李四處猓玀,好稱善戰,不敢入境窺伺,諸彝中之最強者。沙人 習俗多同儂人,慓勁過之。惟元江境內,止在惠遠、定南二里,地產老杉,生懸崖千丈間。伐之多無全材,器用木。婚葬以牛為禮。強梁稱勝,諸彝畏服。

請幫助識別此字。「喇, 婚喪與猓玀同,而言語不通,蓬首跣足,衣不浣濯,臥以牛皮,覆以羊革氈衫。」在寧州者強悍,專務摽掠。在元江、石屏者良善畏法,首插雞羽,男子服紅白緯衣,婦女衣白衣,葬用火化黑鋪。 其俗與阿泥同,而言語微異,性巧慧,善作宮室。元江器用竹几、竹床、竹桌、竹凳、竹梯,備極精巧,雖漢人不能過。男多黧黑,女微白。以上接下,皆以禮畜養。山羊,不食羊肉。彝中最善者苦蔥。 居無定處,緣箐而居,衣粗食淡,故以「苦」名。刀耕火種,常食荍麥。男女衣服,多同糯比。

元江府部藝文一

[編輯]

《重修玉臺寺記》
明·楊慎

[編輯]

由來名都盛郡,皆有奇峰異嶽,狀一方之偉觀。元江 東五里許山名玉臺,層巒聳翠,蜒蜿插天,拱棲霞而 襟長江,甚勝景也。前郡丞李公壁有詩云:「樹密雲橫 鎖,山高鳥倦飛。爭看臺似玉,可作上天梯。」洵足狀玉 臺之大概矣。自滄桑變而風景移,山堂古剎,半頹傾 於蠻煙瘴雨之間。余譴謫滇南,自丙午、庚戌間,數數 經涉其地自改土設流,而戶口村邑彫敝,蒿目傷心。 幸潘公有羔羊素絲之節,招徠安輯,多方綏撫,歷經 三十餘年。余復游其間,睹人戶之繁庶,廬舍之鱗集, 廛市之輻輳,田野之墾闢,人文之蔚起,不禁喟然興 感曰:「地方之起色,視乎在上之培養,洵不可誣。」適有 僧寂證者詣余請曰:「玉臺為元江名『景勝』。」國以前稱 極勝,兵燹以後,僅存基址。僧因募化修葺。幸郡守樂 善好施,修廢舉墜,力新鼎建,給示墾荒,以供香火,而 裕常住。更於山嶺疏鑿水道一渠,以濟行渴而溉福 田。其功誠不可沒也。誠恐事遠年湮,為豪強輩侵占, 有負郡公盛舉,用乞一言以垂不朽。余不敏,亦不敢 以不文辭。因思夫昔之良吏,如黃霸之治潁川,龔遂 之治渤海,考亭之守漳州,子瞻之撫蘇湖,其循聲懋 績,歷久彌芳,千載心碑,豈易磨滅,寧境隨時,會為升 沉哉!功德難以思議,有其舉之,莫敢廢也。公之功德 不共,山高水長耶?何庸記?僧曰:「即以是為記。」

元江府部藝文二

[編輯]

《來青軒》
明·李東陽

[編輯]

離元方半載,又復到來青。山色看常在,江聲聽不停。 豪吟傾白墮,靜坐對《黃庭》。世事真如醉,還欣我獨醒。

《北極宮》
前人

[編輯]

官衙殊寂寂,隨興到琳宮。入壑人家聚,緣崖草徑通。 屏開青嶂列,花發紫薇濃。半日消閒夢,歸途夕照紅。

《元江雜紀》
楊慎

[編輯]

荒遠元江風土偏,彝民古樸尚依然。居家有米無煩 鏹,入市需鹽不用錢。十樹檳榔中戶產,兩栽秔稻上 農田。難堪炎氣經年盛,臘月猶如六月天。

冬杪炎蒸尚不停,平生聞見未曾經。黃瓜茄子園中 熟,麥穗苗秧野外青。山色枯焦無潤澤,人容憔悴甚 伶仃。「家家平屋重鋪土,蔽日藏陰得少寧。」

郡城雖熱瘴猶平再入彝方毒不輕稻穗垂時須謹 避檳榔開處莫頻行感深發啞終難救。蓄淺成災尚 可生最忌貪花兼愛酒。猶當珍重保「長庚」

諸彝交錯漢人稀,各種音聲舉措非。裹布僰民橫短 鞘,桶裙猓婦沒中衣。山蘇遷徙無長業,糯比兇頑多 殺機。更有窩泥能作賊,《保頭通》例不容違。

九龍江外是窮邊,交阯、暹羅緬甸連。諸猛歷來常犯 境,老撾自古不朝天。越裳重譯先周貢,車里分符近 代傳。籌國甚毋勤遠略,徒勞動眾耗金錢

元江府部紀事

[編輯]

《府志》:「城東南一百里普漂村腳禮社,江上夜有火光 燭天。土人相傳有犀牛潛伏其中,又雲蛟龍居之。岸 上有瀑布百十丈,飛奔入江。元人羨其水利,引以溉 田。洞內忽聞金鼓之聲,江水騰沸數百丈,山為之動。 里民因其怪異,遂止其工。」

元江自明洪武建學後,從未有土著登科第者。忽正 月朔日,有瑞鳥自南來,高盈尺,文成五色,飛集聖廟 內,翔舞和鳴,踰時乃去。是年文武中遂有聯捷者。 清水河發源於無量山,中有香泉,夏秋時陰雨連旬, 山水泛漲,禮社、阿墨、把邊、南淇諸水俱濁,惟此水獨 清。烹茶浣衣,香味異常。

城南八十里普賢村有黑龍潭。黑龍伏其中,眇一目, 魚蝦皆眇一目。潭四圍林木蓊蘙葉落,潭中鳥即銜 去。人有用鉤取魚,雷雨交作。

府治南因遠鄉奔摃村,相傳段氏時立石柱於河邊, 名曰「繫馬樁。」每遇水泛,沙岸奔潰,石柱隨奔。後石柱 自移至原所,經數百年,仍然如故。

飛來樹在城東禮江上。高十餘丈,大數抱,葉如掌,有 尾,四時長青。昔相傳自車里飛來,移鎮禮社江口,人 稱奇異,至今尚存。

元江府八百里,有「整董井。」相傳蒙詔時,有土目叭細 里佩劍歷川原,忽遇一井,水甚潔。細里偶以所佩劍 插井中,度水淺深後,拔劍歸。逾數日,視其劍,似白鏹 所鑄者。細里疑之,斷以斧斤劍鐵盡變為銀。後復跡 之,不得其處。歷唐、宋、元、明,競傳其事。此井屢見屢驗, 屢跡屢不見。

府城南八十里,白澤村右根生樹頂,枝葉皆下垂。至 杪末,亦有根蟠土上。俗傳,段氏由景東略地至元江, 道經此,駐師牧馬,用樁繫之,樁忽變成樹,惠籠諸部 皆服之。其樹今存。

府城東二十里,玉臺山巔有王靈殿。天啟中,義民王 維新範金鑄像,高丈餘,貌極威嚴。凡奸邪登其庭,竦 身股慄,旋日即斃,至今人敬憚之,不敢輕入。廟尚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