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43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四百三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四百三十一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四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四百三十一卷目錄

 將帥部彙考一

  夏后氏帝啟一則 帝仲康一則

  周總一則

  漢總一則 成帝綏和一則

  後漢總一則 光武帝建武四則 明帝永平一則 靈帝中平二則

  晉總一則

  宋總一則 武帝永初一則

  南齊總一則 高帝建元一則

官常典第四百三十一卷

將帥部彙考一

[編輯]

夏后氏

[編輯]

帝啟三歲始命卿為將

[編輯]

按《尚書·甘誓》:「大戰於甘,乃召六卿。」

蔡傳「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

帝仲康元歲始命引侯掌六師

[編輯]

按《尚書·引征》:「惟仲康肇位四海,引侯命,掌六師。」

蔡傳仲《康命》引侯掌王六師,為大司馬。

[編輯]

周制,大司馬定軍旅卒伍之制,以九伐正邦國。 按《周書周官》:「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

蔡傳《夏官》卿主戎馬之事,掌國征伐,統御六軍,平治邦國。平謂強不得凌弱,眾不得暴寡,而人皆得其平也。軍政莫急於馬,故以「司馬」名官。何莫非政,獨戎政謂之政者,用以征伐而正彼之不正,王政之大者也。

按:《周禮》夏官司馬。

訂義王昭禹曰:「馬者甲兵之具,王政所重,故自《夏官》卿一人至中士十有六人,皆以司馬名官。」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乃立《夏官》司馬,使帥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

訂義鄭鍔曰:「注謂政者,正也,上之所以正下也。《夏官》獨謂政官司馬有九法、九伐之制,所以正其不正,斯可謂之政矣。王者之於邦國,欲使各得其平,司馬佐之以政則平也易矣。然政以平邦國,治職亦以平邦國,何也?治出於太宰則平之以道,政掌於司馬則平之以政,治典則平於順治之前,政典則平於叛違之後。」

政官之屬:「大司馬,卿一人;小司馬,中大夫二人;軍司 馬,下大夫四人;輿司馬,上士八人;行司馬,中士十有 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 十有二人,徒三百有二十人。」

訂義黃氏曰:「司馬置屬,與五官稍異。小司馬而下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輿司馬掌車,行司馬掌卒,軍司馬兼掌之。軍司馬,如《天官》宰夫,《地官》鄉師,以軍名官,其職可知。」

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 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為師, 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 卒,卒長皆上士。二十有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五 人為伍,伍皆有長。一軍則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

訂義薛平仲曰:「《周官》序官之例,未嘗有序事之法,惟司馬所載制軍之事為詳,而後官屬之緩急始次第而舉。豈非兵者國之大事,政典所用以平邦國者,其規畫固當蚤正歟?自調民之法立,民之從事於軍者,勞逸出入之相權,而力常有餘矣,於是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有不容損益者。自製軍之數立,國之有軍者,內」外輕重之相制,而勢可得合矣,於是王六軍以至小國,一軍,有降殺之踰陪焉。軍有定製,帥其軍者非威令素孚不行也,於是大為之將,而將皆命卿,小為之長,而長皆上士,有以定尊卑上下之志焉。軍有帥,則文移之往來,政令之徵召,有不可略,於是一軍則二府、六史、十胥、百徒,有以為文書調度之備焉。舉軍政之要,莫先斯四者,先王規畫,實為之井井繩繩而不紊,觀敘事之法可攷。

大司馬之職,掌建邦國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

訂義賈氏曰:此「九法」以下,皆言邦國,以施於諸侯為主。 鄭鍔曰:「九法皆佐王平邦國之典。然建牧、立監,太宰之事;設儀、辨位,大宗伯之事;制畿、封國,大司徒之事。大司馬之所謂建者,特明其法以布告之

制畿、封國以正邦國。」

訂義陳君舉曰:「九畿九服,周制也。要之法度所及,止於六服。《書》雲『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其朝貢盡如禮,止於五服,《書》雲『六年五服一朝』是也。」

設儀辨位,以等邦國。

訂義鄭康成曰:「儀謂諸侯及諸臣之儀。辨,別也,別尊卑之位。」

進賢興功,以作邦國。

訂義鄭鍔曰:「見於德行之謂賢,見於事業之謂功,賢可尊也。受七命者進為八命之牧,受八命者進為九命之伯,功可錄也。或加之以地,或進之以律,進其賢者則不賢者自礪,興其功者則無功者知奮,邦國可作。」

建牧立監,以維邦國。

訂義鄭康成曰:「此即《大宰》建其牧,立其監。」 林椅曰:「乃屬長連帥之比。」

制軍詰禁,以糾邦國。

訂義《鄭鍔》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無以妾為妻,是謂詰禁。有軍以馭其亂,有禁以詰其違,則邦國可糾矣。」

施貢分職,以任邦國。

訂義王昭禹曰:「貢以物言,施貢則各以其所有,職以事言,分職則各以其所能,施貢以任其財,分職以任其力,此之謂任邦國。」

簡稽鄉民,以用邦國。

訂義王昭禹曰:「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大國三鄉,次國二鄉,小國一鄉,所以處民也。簡,選也,稽,攷也。簡其強弱,稽其多寡,然後眾可用,故曰:『以用邦國。

均守平則以安邦國』。」

訂義鄭鍔曰:「城郭溝池任其萬民、便其守禦,無使國大而所守者狹、國小而所守者廣,匡人達法則以匡邦國,使無敢反側以聽王命,無使職貢,宜輕者或過乎則,宜重者或不及乎,則,守均則力不困,則平則心不疑而邦國可安。」

「《比》小事大」,以和邦國。

訂義鄭康成曰:「比猶親,使大國親小國,小國事大國,相合和也。」《易比象》曰:「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以九伐之法正邦國。」

訂義鄭鍔曰:「諸侯有罪,輕重不一,至用兵以誅討之,必聲其罪。《左氏》曰:『有鐘鼓曰伐』,言聲其罪也。

馮弱犯寡則眚之。」

訂義鄭康成曰:「馮猶乘陵也。言不字小而侵侮之,

賊賢害民則伐之。」

訂義《鄭鍔》曰:「伐如伐木之伐,去其根本,勿使再生之理。賢足以長民,賊之是不義;民者邦所恃,害之是不仁。聲罪而伐,翦夷去之。」

暴內陵外則壇之。

訂義《鄭鍔》曰:「暴內則為惡於國中,陵外則肆侮於四鄰,不可以為君,宜除而去之,如除地為墠之壇,

野荒民散則削之。」

訂義鄭鍔曰:「王者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為諸侯者,有田野不能治至於荒蕪,有人民不能聚至於離散則不能保有其大也,故削之使小,如漢削諸侯王郡是也。」

負固不服則侵之。

訂義鄭康成曰:「負猶恃也。固,險可依以為固也。不服,不事大也。」

賊殺其親,則正之。

訂義鄭康成曰:「正之者執而治其罪。」

放弒其君,則殘之。

訂義鄭康成曰:「放,逐也;殘,殺也。」

犯令陵政則杜之。

訂義鄭鍔曰:「犯令以諸侯而抗天子之命,陵政以諸侯而侵天子之權。」

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

訂義鄭康成曰:「《王霸記》曰:『悖人倫,外內無以異於禽獸,則誅滅去之也』。」

[編輯]

漢承秦制,設太尉、大將軍,皆以主兵,後改大司馬。其 屬有護軍、都尉、校尉等官,又設前後左右將軍,及西 域置都護、戊己校尉、伏波、樓船諸名號,隨時增減。 按《漢書百官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 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宣 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成 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 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 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 軍,位在司徒上。有長史,秩千石。

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 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 史,秩千石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 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寇, 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司隸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節從中都官 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奸猾,後罷其兵,察三輔、三 河、弘農。元帝初元四年去節,成帝元延四年省,綏和 二年哀帝復置,但為司隸,冠「進賢冠,屬大司空,比司 直。」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候。中 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屯騎校尉掌騎士;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 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 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虎賁校尉掌輕車。 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自司隸至虎賁校 尉,秩皆二千石。

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諫大 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 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

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 人,秩比六百石。

按《冊府元龜》,「武帝征閩越,又有伏波、樓船,及伐朝鮮、 大宛,復置橫海、度遼、貳師。宣帝又增蒲類、破羌。」其餘 雜號非一。蓋權時之制,因事立名,亦不嘗設也。

成帝綏和元年罷將軍官

[編輯]

按:《漢書成帝本紀》:綏和元年「夏四月,以大司馬驃騎 大將軍為大司馬,罷將軍官,益大司馬,奉如丞相。」

後漢

[編輯]

後漢設大將軍、驃騎、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度 遼諸將軍,以征伐背叛,皆有部曲。又設匈奴中郎將、 烏桓校尉、護羌校尉,以主邊事。

按:《後漢書百官志》: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 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 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

蔡質《漢儀》曰:「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左右前後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衛、四夷屯警。」

初,武帝以衛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 以古尊官惟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 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後霍光、王鳳等皆然。成帝 綏和元年,賜大司馬印綬,罷將軍官。世祖中興,吳、漢 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 及前、後、左、右雜號。將軍眾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

《魏略》曰:「曹公置都護軍中尉,置護軍將軍,亦皆比二千石。旋軍,並止罷。」

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 以王故,位在公上,數年後罷。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 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還,後罷。和帝即位,以舅竇 憲為車騎將軍,征匈奴,位在公下。還復有功,遷大將 軍,位在公上。復征西羌,還,免官罷。安帝即位,西羌寇 亂,復以舅鄧騭為車騎將軍征之,還遷大將軍,位如 憲。數年復罷。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寶為大 將軍,常在京都。順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繼為 大將軍,如三公焉。

《梁冀別傳》曰:「元嘉二年,又加冀禮儀大將軍,朝到端門若龍門,謁者將引,增掾屬,舍人令史、官騎鼓吹各十人。」

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

《東觀書》曰:「竇憲作大將軍,置長史、司馬員吏官屬,位次太傅。」

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 注曰:「職參謀議。」

《東觀書》曰:「大將軍出征,置中護軍一人。」

掾屬二十九人:

按《本傳》,「東平王作驃騎掾史四十人。」

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員職也。」又賜 官騎三十人及鼓吹。

《漢官儀》曰:「鼓吹二十人,非常員。舍人十人。

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 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 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 尉部,但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假候,皆為副貳。 其別營領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門有 門候。其餘將軍置以征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 候,以領兵。其職,吏、部集各一人,總知營事。兵曹掾史 主兵事器械,稟假掾史主稟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姦 主罪法。明帝初,置度遼將軍,以衛南單于眾。新降有 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為常守。

《漢官儀》曰:度遼將軍,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十八年,行度遼將軍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銀印青綬,秩二千石,長史、司馬六百石。《東觀書》云:「司馬二人

又按志,「使匈奴中郎將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護

南單于,置從事二人,有事,隨事增之」,掾隨事為員。護 羌烏桓校尉所置亦然。

《漢官儀》曰:擁節屯中步南,設官府掾史。單于歲遣侍子來朝,謁者當送迎焉。得賂弓馬氈罽他物百餘萬。謁者事訖還,具表付帑藏。詔書敕自受。

護烏桓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烏桓。」

《漢官儀》曰:擁節長史一人,司馬二人,皆六百石,並領鮮卑,容賜質子,歲時互市焉。《晉書》曰:「漢置東夷校尉,以撫鮮卑。」

護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西羌。」

《漢官儀》曰:「擁節長史司馬二人,皆六百石。」

光武帝建武七年省長水射聲二校尉

[編輯]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七年,「是歲省長水、射聲 二校尉。」

《前書音義》曰:「長水,地名,胡騎所屯。」射聲,謂工射者,夜中聞聲則射之,因以為名。二校尉皆武帝置,今省之。

建武九年,初置青巾左校尉,省關都尉,復置「護羌校 尉。」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九年春三月辛亥,初置 青巾左校尉官。是歲省關都尉,復置護羌校尉官。」

《漢官儀》曰:「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節以護西羌。」王莽亂,遂罷。時班彪議宜復其官,以理冤結,帝從之,以牛邯為護羌校尉,都於隴西,令居縣。

建武十三年,罷左右將軍官。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十三年夏四月,罷左右 將軍官。」

《前書》曰:「左右將軍,周官也。秦漢因之,至此罷。」

按《賈復傳》,「復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擁眾 京師,乃與高密侯鄧禹並剽甲兵,敦儒學。帝深然之, 遂罷左右將軍。」

建武十五年六月庚午復致屯騎長水射聲三校尉 官改青巾左校尉為越騎校尉。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云云。

明帝永平十七年初置西域都護校尉

[編輯]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永平十七年冬十一月,初置西 域都護戊己校尉。」

宣帝初,置鄭吉為都護,護三十六國,秩比二千石。元帝置戊己校尉,有丞、司馬各一人,秩比六百石。戊己,中央也,鎮覆四方。見《漢官儀》。亦處西域,鎮撫諸國。

靈帝中平五年初置西園八校尉

[編輯]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中平五年秋八月,初置西園八 校尉。」

《山陽公載記》曰:「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諫議大夫夏牟為左校尉,淳于瓊為右校尉,凡八校尉,皆統於蹇碩。」

中平六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都護。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中平六年「九月甲戌,即皇帝位。 十二月戊戌,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都護。」

扶風都尉,比二千石,武帝元鼎四年置,中興不改。至此以羌擾三輔,故省之。置都護,令總統四方。

[編輯]

晉設大司馬、太尉、大將軍,皆以統軍旅之事,而《驃騎 將軍》次之。

按《晉書職官志》:「大司馬,古官也。漢制以冠大將軍、驃 騎、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故恆與太尉迭置不並 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 司上。晉受魏禪,因其制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 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 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 時並置,唯無丞相焉。自義陽王望為大司馬之後,定 令如舊,在三司上。

大將軍,古官也。漢武帝置,冠以「大司馬」名,為崇重之 職。及漢東京,大將軍不常置,為之者皆擅朝權。至景 帝為大將軍,亦受非常之任。後以叔父孚為太尉,奏 改大將軍在太尉下。及晉受命,猶依其制,位次三司 下,後復舊,在三司上。太康元年,瑯琊王伷遷大將軍, 復制在三司下,伷薨後如舊。 開府儀同三司,漢官也。殤帝延平元年,鄧騭為車騎 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之名,始自此也。及魏黃權以車 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起於此也。

驃騎、車騎、衛將軍,伏波、撫軍都護,鎮軍、中軍,四征、四 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大將軍,左、右光祿、光祿三 大夫,開府者,皆為位從公。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將軍開 府位從公者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幘。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皆袞冕綠盭綬,所以殊於常公也。

「諸公及開府位從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 二年,又給絹春百疋,秋絹二百疋,綿二百斤。元康元 年,給菜田十頃,騶十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置長史一人,秩一千石。西東閤祭酒;西東曹掾、戶、倉、 賊曹令史,屬各一人;御屬閤下令史;西東曹倉、戶、賊 曹令史,門令史,記室省事令史,閤下記室書令史;西 東曹學事各一人。給武賁二十人,持班劍。給朝車,駕 駟,安車黑耳,駕三,各一乘。祭酒掾屬白蓋小車七乘, 軺車施耳,後戶皁輪犢車各一乘。自祭酒已下,令史 已上,皆皁零辟朝服。太尉雖不加兵者,吏屬皆降服。 司徒加置左右長史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左西曹掾 屬各一人,西曹稱右西曹。其左西曹令史已下,人數 如舊。令司空加置導橋掾一人。諸公及開府位從公 加兵者,增置。司馬一人,秩千石;從事中郎二人,秩比 千石;主簿、記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鎧士曹,營軍 刺姦、帳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已下,令史 已上,皆絳服。司馬給吏卒如長史。從事中郎給侍二 人;主簿、記室督各給侍一人。其餘臨時增崇者,則褒 加各因其時為節文,不為定製。

諸公及開府位從公為持節都督,增參軍為六人,長 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記室督、祭酒、掾屬、舍人如常。 加兵公制。

驃騎已下及諸大將軍不開府,非持節都督者,品秩 第二,其祿與特進同。置長史、司馬各一人,秩千石。主 簿,功曹史,門下督錄事,兵鎧士賊曹,營軍刺姦、帳下 都督,功曹書佐,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其假節為都 督者,所置與四征鎮加大將軍不開府為都督者同。 四征、鎮、安平加大將軍,不開府持節都督者,品秩第 二,置參佐、吏卒、募府兵騎,如常都督制,唯朝會祿賜 從二品將軍之例。然則持節都督無定員。前漢遣使, 始有持節。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權時置督軍御 史,事竟罷。建安中,魏武為相,始遣大將軍督之。二十 一年,征孫權還,夏侯惇督二十六軍是也。文帝黃初 三年,始置都督諸州軍事,或領刺史,又上軍大將軍 曹真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則總統內外諸軍矣。 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宣帝征蜀,加號大都督、高貴鄉 公。正元二年,文帝都督中外諸軍,尋加大都督。及晉 受禪,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使持 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 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 軍事得殺犯軍令者。江左以來,都督中外尤重,唯王 導等權重者乃居之。

三品將軍,秩中二千石者,著武冠,平上黑幘,五時朝 服,佩水蒼玉,食奉。春秋賜綿絹菜田,田騶如光祿大 夫諸卿制。置長史、司馬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功曹,門 下都督錄事,兵鎧士賊曹,營軍刺姦吏,帳下都督,功 曹書佐,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中領軍將軍,魏官也。漢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自置。 及拔漢中,以曹休為中領軍。文帝踐祚,始置領軍將 軍,以曹休為之,主五校、中壘、武衛等三營。武帝初省, 使中軍將軍羊祜統二衛、前後左右驍衛等營,即領 軍之任也。懷帝永嘉中,改中軍曰中領軍。永昌元年, 改曰「北中軍候」,尋復為領軍。成帝世,復為中候,尋復 為領軍。

護軍將軍,案:本秦護軍都尉官也,漢因之。高祖以陳 平為護軍中尉,武帝復以為護軍都尉,屬大司馬。魏 武為相,以韓浩為護軍,史奐為領軍,非漢官也。建安 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置長史、司 馬。魏初因置護軍將軍,主武官選隸領軍,晉世則不 隸也。元帝永昌元年,省護軍並領軍。明帝太寧二年, 「復置領、護,各領營兵。江左以來,領軍不復別領營,總 統二衛、驍騎、材官諸營。護軍猶別有營也,資重者為 領軍護軍,資輕者為中領軍。」中護軍屬官有長史、司 馬、功曹、主簿五官,受命出軍,則置參軍,左右衛將軍。 案文帝初置中衛,及魏武帝受命,分為左右衛,以羊 琇為左,趙序為右,並置長史、司馬、功曹、主簿員。江左 罷長史。驍騎將軍、遊擊將軍,並漢雜號將軍也。魏置 為中軍。及晉以領護、左右衛、驍騎、遊擊為六軍。 左右前後軍將軍,案魏明帝時有左軍,則左軍魏官 也,至晉不改。武帝初又置前軍、右軍,泰始八年又置 後軍,是為四軍。

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等校尉,是為五校,並漢官 也。魏、晉逮於江左,猶領營兵,並置司馬、功曹、主簿。後 省左軍、右軍、前軍、後軍為鎮衛軍,其左右營校尉自 如舊,皆中領軍統之。二衛始制前驅、由基、彊弩為三 部司馬,各置督史。左衛熊渠武賁,右衛佽飛武賁,二 衛各五部督其命,中武賁、驍騎、遊擊各領之。又置武 賁、羽林、上騎、異力四部,並命中為五督。其衛鎮四軍 如五校,各置十人。更制「殿中將軍、中郎、校尉、司馬」,此 驍騎持椎斧武賁,分屬二衛尉中武賁持披冗從,羽林馬常從人數各有差。

四中郎將,並後漢置,歷魏、晉,並有其職。江左彌重 護羌夷蠻等校尉。案武帝置南蠻校尉於襄陽,西戎 校尉於長安,南夷校尉於寧州。元康中,護羌校尉為 涼州刺史,西戎校尉為雍州刺史,南蠻校尉為荊州 剌史。及江左初,省南蠻校尉,尋又置於江陵,改南夷 校尉曰鎮蠻校尉。及安帝時,於襄陽置寧蠻校尉, 護匈奴、羌、戎、蠻、夷、越中郎將,案武帝置四中郎將,或 領剌史,或持節為之。武帝又置平越中郎將,居廣州, 主護南越。

[編輯]

宋承魏、晉,驍騎、車騎及衛將軍皆同三司。餘征、鎮諸 將軍,或設或否。又有領軍、護軍諸將軍及校尉,以掌 禁衛邊郡。又有中郎將校尉。

按:《宋書百官志》:「驃騎將軍一人。漢武帝元狩二年,始 用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漢西京制大將軍、驃騎將軍 位次丞相。」

車騎將軍,一人。漢文帝元年,始用薄昭為車騎將軍。 魚豢曰:「魏世驃騎為都督,儀與四征同。若不為都督, 雖持節屬四征者,與前後左右雜號將軍同。其或散 還,從文官之例,則位次三司。晉、宋車騎衛,不復為四 征所督也。」

衛將軍一人。漢文帝元年,始用宋昌為衛將軍三號, 位亞三司。漢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車騎將軍馬防班 同三司,班同三司自此始也。漢末奮威將軍,晉江右 伏波輔國將軍,並加大,而儀同三司,江左以來,將軍 則中鎮撫四鎮以上,或加大。餘官則左右光祿大夫 以上,並得儀同三司。自此以下不得也。

「征東將軍」,一人。漢獻帝初平三年,馬騰居之。

《征南將軍》,一人。漢光武建武中,岑彭居之。

《征西將軍》,一人。漢光武建武中,馮異居之。

征北將軍一人。魚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黃 初中位次三公。」漢舊諸征,與偏裨雜號同。

「鎮東將軍」,一人。後漢末,魏武帝居之。

「鎮南將軍」,一人。後漢末,劉表居之。

「鎮西將軍」,一人。後漢初平三年,韓遂居之。

《鎮北將軍》一人,

中軍將軍,一人。漢武帝以公孫敖為之,時為雜號。 鎮軍將軍,一人。魏以陳群為之。

「撫軍將軍」,一人,魏以司馬宣王為之。

「中鎮撫」三號「比《四鎮》。」

《安東將軍》一人,後漢末陶謙為之。

《安南將軍》一人。

「安西將軍」一人,後漢末,段煨為之。

安北將軍一人。《魚豢》曰:「鎮北四安,魏黃初、太和中置。 平東將軍一人。」

《平南將軍》一人。

《平西將軍》一人。

「平北將軍」,一人。《四平》,魏世置。

左將軍。

右將軍。

前將軍。

後將軍。

左將軍以下,周末官,秦、漢並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 魏以來復置。

征鹵將軍,漢光武建武中,始以祭遵居之。

冠軍將軍,楚懷王以宋義為卿子冠軍,「冠軍」之名自 此始也。魏正始中,以文欽為冠軍將軍、揚州刺史、 輔國將軍,漢獻帝以伏完居之。宋太宗泰始四年,改 為輔師。後廢帝元徽二年復故。

龍驤將軍,晉武帝始以王濬居之。

「東中郎將」,漢靈帝以董卓居之。

南中郎將漢獻帝建安中以臨淄侯曹植居之。 西中郎將。

北中郎將,漢建安中,以鄢陵侯曹鄣居之。凡四中郎 將,《何承天》云:「並後漢置。」

建威將軍,漢光武建武中,以耿弇為建威大將軍。 振威將軍,後漢初,宋登為之。

《奮威將軍》,前漢世任千秋為之。

揚威將軍,魏置。

廣威將軍,魏置。

建武將軍,魏置。

《振武將軍》,前漢末王況為之。

《奮武將軍》,後漢末呂布為之。

揚武將軍,光武建武中,以馬成為之。

廣武將軍,晉江左置。

「鷹揚將軍」,漢建安中,魏武以曹洪為之。

折衝將軍,漢建安中,魏武以樂進為之。

輕車將軍,漢武帝以公孫賀為之。

「揚烈將軍」,建安中,以假公孫淵。

「寧遠將軍」,晉江左置材官將軍,漢武帝以李息為之。

伏波將軍,漢武帝征南越,始置此號,以路博德為之。 凌江將軍,魏置。自凌江以下,則有《宣威》《明威》《驤威》《厲 威》《威厲》《威寇》《威鹵》《威戎》《威武》《武烈》《武毅》《武奮》《綏遠》《綏 邊》、綏戎、討寇、《討鹵》《討難》《討夷》《蕩寇》《蕩鹵》《蕩難》《蕩逆》《殄 寇》《殄鹵》《殄難》《掃夷》《掃寇》《掃鹵》《掃難》《掃逆》《厲武》《厲鋒》《虎 威》《虎牙》《廣野》《橫野》、偏將軍、裨將軍,凡四十號。其威鹵, 漢光武以馬浚居之;虎牙,以蓋延居之,為虎牙大將 軍;橫野,以耿純居之;蕩寇,漢建安中滿寵居之;虎威, 于禁居之。其餘或是後漢及魏所置,今則或置或不 置。自左、右、前、後將軍以下,至此四十號,唯四中郎將 各一人,餘皆無定員。自車騎以下為刺史。又都督及 儀同三司者,置官如領兵,但云都督。不儀同三司者, 不置。從事中郎,置功曹一人,主吏,在主簿上,漢末官 也。漢東京司隸有功曹從事史,如諸州治中,因其名 也。功曹參軍一人,主佐。缺二字記室,下戶曹上監以下, 不置咨議、記室。餘則同矣。宋太宗以來,皇子、皇弟雖 非都督,亦置記室參軍,小號將軍,為大郡邊守,置佐 者,又置長史。餘則同也。

領軍將軍一人,掌內軍。漢有南北軍,衛京師。武帝置 中壘校尉,掌北軍營。光武省中壘校尉,置北軍中候, 監五校營。魏武為丞相,相府自置領軍,非漢官也。文 帝即魏王位,魏始置領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晉 武帝初省,使中軍將軍羊祜統二衛、前後左右驍騎 七軍營兵,即領軍之任也。祜遷罷,復置北軍中候。北 軍中候,置丞一人。懷帝永嘉中,改曰中領軍。元帝永 昌元年,復改曰北軍中候,尋復為領軍。成帝世,復以 為中候,而陶回居之,尋復為領軍。領軍令猶有南軍 都督。

護軍將軍,一人,掌外軍。秦時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 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然則復以都尉為中尉矣。武 帝元狩四年,以護軍都尉屬大司馬,於時為都尉矣。 《漢書·李廣傳》:「廣為驍騎將軍,屬護軍將軍。」蓋護軍護 諸將軍。哀帝元壽元年,更名護軍都尉曰司寇。平帝 元始元年,更名護軍都尉。東京省。班固為大將軍,中 護軍隸將軍幕府,非漢朝列職。魏武為相,以韓浩為 護軍,史奐為領軍,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 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置長史、司馬。魏初因置護軍, 主武官選隸領軍,晉世則不隸也。晉元帝永昌元年, 省護軍並領軍,明帝大寧二年復置。魏、晉江左領護, 各領營兵。江左以來,領軍不復別營,總統二衛、驍騎、 材官,諸軍猶別有營也。領護資重者為領軍,護軍將 軍資輕者為中領軍。中護軍官屬有長史、司馬、功曹、 主簿五官,受命出征,則置參軍。

《左衛將軍》一人:

右衛將軍,一人。二衛將軍掌宿衛營兵,二漢、魏不置。 晉文帝為相國,相國府置中衛將軍。武帝初,分中衛 置左右衛將軍,以羊琇為左衛,趙序為右衛。二衛江 右有長史、司馬、功曹、主簿,江左無長史。

驍騎將軍,漢武帝元光六年,李廣為驍騎將軍。魏世 置為內軍,有營兵,高功者主之。

「遊擊將軍」,漢武帝時,韓說為遊擊。是為六軍。

左軍將軍。

右軍將軍。

前軍將軍。

「後軍將軍」,魏明帝時有左軍將軍。然則「左軍」,魏官也。 晉武帝初置前軍、右軍,太始八年又置後軍,是為四 軍。

左中郎將。

右中郎將,秦官,漢因之,與五官中郎將領三署郎。魏 無三署郎,猶置其職。晉武帝省。宋世祖大明中,又置 屯騎校尉。

步兵校尉。

越騎校尉。

長水校尉。

射聲校尉五校,並漢武帝置。屯騎、步兵,掌上林苑門 屯騎。越騎掌越人來降,因以為騎也。一說取其材力 超越也。長水掌長水、宣曲胡騎。長水,胡部落名也。胡 騎屯宣曲觀下。韋曜曰:「長水校尉典胡騎,廄近長水, 故以為名。」長水,蓋關中小水名也。射聲掌射聲,士聞 聲則射之,故以為名。漢光武初,改屯騎為驍騎,越騎 為青巾,建武十五年復舊。漢東京五校,典宿衛士,自 遊擊至五校。魏、晉逮於江左,初猶領營兵,並置司馬、 功曹、主簿,後省二中郎將,本不領營也。五營校尉,秩 二千石。

虎賁中郎將,《周官》有虎賁氏。漢武帝建元三年,始微 行出遊,選材力之士執兵從送,期之諸門,故名期門。 無員,多至千人。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曰虎賁郎,置中 郎將領之。虎賁舊作虎奔,言如虎之奔走也。王莽輔 政,以古有勇士孟賁,故以「奔」為「賁」,比二千石。

「冗從僕射」,漢東京有中黃門冗從僕射,非其職也。魏世因其名而置冗從僕射。

羽林監,漢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營騎,亦掌從送 次期門,後更名羽林騎,置令、丞。宣帝令中郎將、騎都 尉監羽林,謂之羽林中郎將。漢東京又置羽林左監。 羽林右監,至魏世不改。晉罷羽林中郎將,又省一監, 置一監而已。自虎賁至羽林,是謂三將。哀帝省。宋高 祖永初初,復置。江右領營兵,江左無復營兵。羽林監, 六百石

積射將軍。

彊弩將軍,漢武帝以路博德為彊弩校尉,李沮為彊 弩將軍。宣帝以許延壽為彊弩將軍。彊弩將軍至東 漢為雜號。前漢至魏,無積射。晉太康十年,立射營弩 營,置「積射,彊弩將軍主之。」自驍騎至彊弩將軍,先並 各置一人。宋太宗泰始以來,多以軍功得此官,今並 無復員。

殿中將軍。

殿中司馬督晉武帝時,殿內宿衛,號曰「三部司馬」,置 此二官,分隸左右二衛。江右初,員十人。朝會宴饗,則 將軍戎服,直侍左右。夜開城諸門,則執白虎幡監之。 晉孝武太元中,改選,以門閥居之。宋高祖永初初,增 為二十人。其後過員者,謂之「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 馬督。」其後並無復員。

武衛將軍,無員。初,魏王始置武衛中郎將。文帝踐阼, 改為衛將軍,主禁旅,如今二衛,非其任也。晉氏不常 置。宋世祖大明中復置,代殿中將軍之任,比員外散 騎侍郎。

武騎常侍,無員。漢西京官。車駕游獵,常從射猛獸。後 漢、魏、晉不置。宋世祖大明中復置,比奉朝請。

殿中將軍,十人。殿中員外將軍,二十人。宋初置 平越中郎將,晉武帝置,治廣州,主南越。

南蠻校尉,晉武帝置,治襄陽。江左初省,尋又置,治江 陵。宋世祖孝建中省。

西戎校尉,晉初置長史,安帝義熙中又置治中。寧蠻 校尉,晉武帝置,治襄陽,以授魯宗之。

南夷校尉,晉武帝置,治寧州,江左改曰「鎮蠻校尉。」四 夷中郎校尉,皆有長史、司馬、參軍。魏、晉有雜號護軍, 如將軍,今猶有鎮蠻、安遠等護軍。鎮蠻以加廬江、晉 熙、西陽太守,安遠以加武陵內史。

武帝永初元年秋七月復置五校三將官增殿中將軍員二十人餘在員外

[編輯]

按:《宋書武帝本紀》云云。

南齊

[編輯]

南齊驃騎諸將軍皆開府,主軍旅之事。又有領軍、護 軍以主禁衛。

按:《南齊書百官志》:「諸開府儀同三司。」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鎮軍將軍。

中軍將軍。

撫軍將軍。

《四征將軍》。東西南北

四鎮將軍。凡諸將軍加「大」字,位從公,開府,儀同如公。 凡公督府置佐,長史、司馬各一人,諮議參軍二人。諸 曹有錄事、記室、戶曹、倉曹、中直兵、外兵、騎兵、長流、賊 曹、城局、法曹、田曹、水曹、鎧曹、集曹、右戶十八曹。局曹 以上署正參軍,法曹以下署行參軍,各一人。其行參 軍無署者為長兼員。其府佐史,則從事中郎二人,倉 曹掾,戶曹屬,東西閣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御屬二 人,加崇者則左右長史四人,中郎掾、屬並增數,其未 及開府則置府,亦有佐史,其數有減。小府無長流,置 禁防參軍。

四安將軍。

四平將軍。

左右前後將軍。

征鹵將軍。

四中郎將,晉世荀羨、王胡之並居此官,宋、齊以來,唯 處諸王素族,無為者。

冠軍將軍。

輔國將軍。

寧朔將軍。

寧遠將軍。

龍驤將軍。凡諸小號亦有置「府」者。

領軍將軍、中領軍。

護軍將軍、中護軍,凡為中小輕,同一官也。諸為將軍 官,皆敬領護。諸王為將軍,道相逢,則領、護讓道。置長 史、司馬、五官、功曹、主簿。

左右二衛將軍。

驍騎將軍。

遊擊將軍,晉世以來,謂「領、護」至驍、遊為六軍。二衛置 司馬、次官、功曹、主簿以下左右二中郎將。

《前軍將軍》。《後軍將軍》。《左軍將軍》。「右軍將軍」,號「四軍」, 屯騎、步兵、射聲、越騎、長水五校尉。

虎賁中郎將。

冗從僕射。

羽林監。

積射將軍。

彊弩將軍。

殿中將軍、員外殿中將軍。

殿中司馬督。

武衛將軍。

武騎常侍,自二衛、四軍、五校已下,謂之「西省」,而散騎 為東省。

高帝建元元年詔斷募將士者

[編輯]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建元元年五月丁未,詔曰:「設募 取將,懸賞購士,蓋出權宜,非曰恆制。頃世艱險,浸以 成俗,且長逋逸,開罪山湖,是為黥刑不辱,亡竄無咎。 自今以後,可斷眾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