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第05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五十四卷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五十四卷目錄

 隸書部彙考

  漢書藝文志

  唐張懷瓘書斷八分 隸書

  丘光庭兼明書隸書所始

  宋郭忠恕佩觿八分書

  宣和書譜隸書敘論 八分書敘論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隸書

  趙宧光金石林緒論九體書

  徐渭筆道通會學八分書法

  李贄疑耀古隸今隸

 隸書部總論

  唐張懷瓘書斷論八分隸書

  宋洪适隸釋論西京隸書

  明宋濂學士集論隸書

  徐官古今印史隸書大略

 隸書部藝文一

  隸勢           漢蔡邕

  隸書體         晉成公綏

  八分贊         唐張懷瓘

  隸書贊           前人

  溫公隸書銘       宋劉子翬

  隸釋序           洪适

 隸書部藝文二

  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   唐杜甫

  送八分書與友人繼以詩   李建勳

  寄李守道         元王逢

  謝章隸書歌        明詹同

 隸書部選句

字學典第五十四卷

隸書部彙考

[編輯]

《漢書》

[編輯]

《藝文志》

[編輯]

《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篆。」

師古曰:「隸書,程邈所獻,主於徒隸,從簡易也。

《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 異體。《倉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 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 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 也。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 於徒隸」也。

《唐張懷瓘書斷》

[編輯]

《八分》

[編輯]

按: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次仲 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 八分,言有模楷。」又蕭子良云:「靈帝時,王次仲飾隸為 八分。」二家俱言後漢,而兩帝不同。且靈帝之前,工八 分者非一,而雲方廣,殊非隸書。既言古書,豈得稱隸? 若驗方廣,則篆籀有之,變古為方,不知其謂也。案《序 仙記》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異志,少年入學,屢有靈 奇。年未弱冠,變倉頡書為今隸書。始皇時,官務煩多, 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徵不 至。始皇怒,制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出在檻外,翻 然長引,至於西山,落二翮於山上。今為大翮小翮山。 山上立祠,水旱祈焉。」又《魏土地記》云:「沮陽縣城東北 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又楊固《北都賦》云:「王次仲匿 術於秦皇,落雙翮而沖天。」案數家之言,明次仲是秦 人,既變倉頡書,即非效程邈隸也。按蔡邕《勸學篇》:「上 谷王次仲,初變古形」是也。始皇之世,出其數書,小篆 古形,猶存其半。八分已減小篆之半,隸又減八分之 半。然可雲子似父,不可雲父似子,故知隸不能生八 分矣。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 行之,後世以為楷式。」或云:後漢亦有王次仲為上谷 太守,非上谷人。又楷隸初制,大範幾同,故後人惑之, 學者務之。蓋其歲深,漸若八字分散,又名之為八分。 時人用寫篇章,或寫法令,亦謂之章程書。故梁鵠雲 「鍾繇善章程書」是也。夫人才智有所偏,工取其長而 捨其短。諺曰:「韓詩鄭《易》掛著壁。」且二王八分,即掛壁 之類,唯蔡伯喈乃造其極焉。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

《隸書》

[編輯]

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為衙 縣獄吏,得罪始皇,幽繫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 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 以奏事繁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名隸書。蔡邕《聖皇篇》云:「程邈刪古立隸文,甄酆六書, 其四曰佐書」是也。秦造隸書以赴急速,為官司刑獄 用之,餘尚用小篆焉。漢亦因循。至和帝時,賈魴撰《滂 喜篇》,以《倉頡》為上篇,《訓纂》為中篇,《滂喜》為下篇,所謂 三倉也。皆用隸字寫之,隸法由茲而廣。酈道元《水經》 曰:「臨淄人發古冢,得銅棺,前版外隱起『為』」字,言齊太 公六世孫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餘同今隸書。證 知隸字出古,非始於秦時。若爾,則隸「法當先於大篆 矣。」案胡公者,齊哀公之弟靖胡公也。五世六公,計一 百餘年,當周穆王時也。又二百餘歲,至宣王之朝,大 篆出矣。又五百餘載,至始皇之世,小篆出焉。不應隸 書而效小篆。然程邈所造書籍,共傳酈道元之說,未 可憑也。案八分則小篆之捷,隸亦八分之捷。漢陳遵 善隸書,與人尺牘,主皆藏之以為榮,此其創開《隸書》 之善也。爾後鍾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極焉。程邈即隸 書之祖也。

《丘光庭兼明書》

[編輯]

《隸書所始》

[編輯]

代人多以隸書始於秦時程邈者,明曰:非也。隸書之 興,興於周代。何以知之?按《左傳》史趙算絳縣人年曰: 「亥有二首六身,是其物也。」士文伯曰:「『然則二萬六千 六百有六旬也』。蓋以亥字之形,似布算之狀。按古文 亥作亢,全無其狀,雖春秋時文字體別,而言亥字有 二首六身,則是今之亥字。下其首之二畫豎置身傍」, 亥作豕。此則二萬六千六百之數也。據此亥文,則春 秋之時有隸書矣。又酈善長《水經注》云:臨淄人有發 古冢者,得銅棺,棺外隱起為文,言齊太公六代孫胡 公之棺也。惟三字有文,餘同今書。此胡公又在春秋 之前,即隸書興於周代明矣。當時未全行,猶與古文 相參。自秦程邈已來,乃廢古文,全行隸體,故程邈等 擅其名,非創造也。

《宋郭忠恕佩觿》

[編輯]

《八分書》

[編輯]

八分之說,流俗有二。或曰:「八分篆法,二分隸文。」又云: 「皆似八字,勢有偃波。」臣以為二說皆非也。今按《書》有 八體,漢蔡邕以隸作八分體,蓋八體之後,又生此法, 謂之八分,近矣。

《宣和書譜》

[編輯]

《隸書敘論》

[編輯]

秦並六國,一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而 是今。故以李斯變大篆,程邈作《隸文》,種種有不勝言 者,然而或足以垂法而利民,宜後世有取焉,此《隸》所 由作。初,邈以罪繫雲陽獄,覃思十年,變篆為隸,得三 千字,一日上之,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為御史。當時 此書雖行,獨施於隸佐,故名曰「隸。」又以赴急速,官府 「刑獄間用之,餘尚用篆,此天下始用隸字之初也。」然 而後人發臨淄冢,得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棺之 上有文隱起字同今隸。按胡公先始皇時已四百有 餘年,何為已有隸法?豈是書元與篆籀相生,特未行 於時耶?若邈者既知此體,乃自作一家法而上於秦, 特以解雲陽之難耳,不然,何胡公之「棺有是哉?」其後 漢有蔡邕,魏有鍾繇,得其遺法,筆意飛動,點畫間一 一成形,斷碑墨本,幾滿天下,歷千餘年,精神如在。學 者仰之,如景星鳳凰爭先見之為快,是豈可多得歟? 然斯道高古,非世俗通行之書,以故闕然不講久矣。 唐開元年,時主懕然知隸字不傳,無以矜式後學,乃 詔作《字統》四十卷,專明隸書,於是間得人以應其求, 如韓擇木之徒是矣。然則學之興廢,繫其時哉!

《八分書敘論》

[編輯]

為八分之說者多矣。一曰東漢上谷王次仲以隸字 改為楷法,又以楷法變八分,此蔡希綜之說也。一曰 去隸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故謂之「八 分。」此蔡琰述父中郎邕語也。前世之善書,類能言其 書矣。然而自漢以來至於唐,千百載間,金石遺文之 所載,特存篆、隸、行、草,所謂八分者何有?至唐則八分 書始盛,其典刑蓋類隸而變方廣,作波勢,不古不嚴, 豈在唐始有之耶?杜甫作《八分歌》,盛稱李潮、韓擇木、 蔡有鄰,是皆唐之諸子,而今所存者又皆「唐」字,則希 綜、蔡琰之論安在哉?蓋古之名稱,與今或異。今所謂 正書,則古所謂隸書,今所謂隸書,則古所謂八分。至 唐則猶有隸書中別為八分以名之。然則唐之所謂 「八分」者,非古之所謂「八分」也。今御府所藏八分者四 人:曰張彥遠、曰貝冷該、曰於僧翰、曰釋靈該。是四子 俱唐人,則知今之八分出於唐明矣。故不得不辨以 詔後世雲。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

[編輯]

《隸書》

[編輯]

東漢和帝時,賈魴以隸字寫《三倉》,隸法始廣,而八分 兼行。至蔡邕,則銘刻多分書矣。建初中,以隸書為楷 法,本一書而二名。鍾、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則 楷隸別為二書。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隋唐以降,古法書廢,遂指八分以為隸,可乎?蓋漢有隸、分, 唐有分、楷,分之不可為隸,猶楷之不可為分也。

《趙宧光金石林緒論》

[編輯]

《九體書》

[編輯]

七曰分隸,八分、散隸合而為之也。篆籀相向成文,分 隸、背隸各分其勢,波折左右,其形連屈鉤連。篆勢有 轉無折,隸筆有折無轉,分則兼之。杜子美聯稱「八分 小篆」,故知八分猶雜篆體,後世因是以小篆為八分 曲說,有以為損大篆十分之二為小篆者。今按小篆 茂密,而大篆簡易,其謬不辨而明。今隸宗匠鍾元常, 八分之省便,而真書之效古者,古隸出於篆,今隸依 乎真。漢孔安國以隸寫籀,謂之「隸古。」唐明皇不喜古 文,凡不合開元文字,謂之「野書。」於是後人罕睹前人 之蹟,一變曰「徒隸」,再變曰「草隸。」人自為之,無論也。上 不足考古,下不合時王。聊合為一說,分不駭俗,隸不 蹈時,以續古今脈絡可耳。然今之真書,多有取是改 作者。若分、隸之波折,真書變而為曲直;若分、隸之起 伏,真書變而為撇拂。鄭樵謂「篆通隸僻,篆巧隸拙」,真 書則猶其流之愈深也。

隸書中一曰「飛白。」篆法將變,正則雜出,燥潤相宜,故 曰「飛白。」後世失傳,飛而不白者似隸,白而不飛者似 篆,皆飛白之流別也。五曰「分隸。」隸法初成,十一蹈但 用筆背,分與篆分途矣。一曰「漢隸」,如鍾元常諸帖之 類,此隸書之最也。一曰唐隸,視漢似古,而體稍不雅, 然法度實備,取裁可也。一曰「徒隸。」六朝諸碑文,多作 此字,絕似童子初執筆不成文者。然時有古色,披沙 揀金,往往見寶,不可盡廢。近代隸書,頗謂淳雅,然皆 倚真書為骨,而遙想漢為之,雖無徒隸之短,並近於 真書,亦其流也。以上五種,通謂之「隸書。」

《徐渭筆道通會》

[編輯]

《學八分書法》

[編輯]

童子至廿四、廿五歲,當學八分。其法先大而後小,當 法唐明皇《泰山碑銘》。書本不古可發初學故錄之《北海相景君碑》 《鴻都石經》《堂邑令費鳳碑陰》。

《李贄疑耀》

[編輯]

《古隸今隸》

[編輯]

書家先有古文,次有《籀文》,籀文即大篆也。次有小篆, 李斯損大篆而為之也。次有隸。秦政時法令繁劇,軍 期嚴迫,大小篆難倅就,乃約之而為隸,以其可施於 徒隸,故曰隸。或雲程邈所作。邈故徒隸也。其法簡而 且易,便於佐使,又曰佐書。或又雲王次仲所作。李陽 冰曰:「王次仲始作八分,以當時隸字少波勢,乃增之, 因其字方八分,遂以為名。」蕭子良曰:「漢靈帝時,上谷 亦有王次仲,與秦時王次仲同姓名,亦常作八分書。 鍾元常謂之章程書」,此八分書所由始也。蔡文姬曰: 「割程邈字八分,取二分,割李斯小篆二分,取八分,故 名八分。」則與陽冰字方八分之說又異。漢《石經》者,蔡 邕所書,即八分也。元常善八分,有隼「尾波,今《泰山銘》 即此體,是古之隸與八分有波勢無波勢微異,非兩 法也。」程迥曰:「東漢以來碑刻皆用八分書,如程邈書 是也。今見古帖隸書,自是今之小楷。」孫過庭《書譜》謂 元常專精於隸書,伯英尤工於草體,彼之二美,逸少 兼之。過庭所指元常隸書,即今所傳力命、宣示二帖, 是又以真行為隸矣。故蕭子雲啟敕旨,以逸少不及 元常,子敬不及逸少,因此研思,遂悟隸式與過庭之 說相同。歐陽《集古錄跋》,則以隸與八分為一。趙明誠 《金石錄》又云:「隸者,今之楷書,亦曰真書」,是八分也,隸 也楷也,似皆一體也。黃長睿曰:「自秦易篆為隸,漢世 去古不遠,當時正隸之體,尚有篆籀意象。魏、晉以來, 元常」、士季及王世將、逸少、子敬輩始創作小楷,皆遷 就漢隸,運筆結體尚圓而雅淡,其字率扁而弗撱。今 傳世者,若《元常力命》《宣示》二表,世將《上晉元帝》二表, 逸少《曹娥帖》、大令《洛神帖》,雖經摹拓,而古隸典刑具 存。至江右六朝,若謝宣城、蕭挹輩,雖不以書名世,而 其小楷若齊《海陵王志》《開善寺碑》,猶有鍾、「王遺範也。 惟陳、隋間正書,則結字漸尚方而不尚圓,然猶依仿 漢隸一二,唐初亦爾也。及歐陽率更、《虞永興》出,乃易 方為長,以就姿媚,後人競效之。鍾、王楷法彌遠,而漢 隸遺意無復存矣。」是八分與隸及楷,唐以前皆作一 體,唐以後隸與《八分》為一體,而楷遂自為一體矣。故 今之楷,全無隸意,則歐、虞壞之也。余謂今之楷書不 宜謂之「楷」,只宜謂之「今隸」,而漢之隸為古隸可也。

隸書部總論

[編輯]

《唐張懷瓘書斷》

[編輯]

《論八分隸書》

[編輯]

「《八分》者,點畫發動,體骨雄異,作威投戟,騰氣揚波,貴 逸尚奇,探靈索妙,可謂蔡邕為祖,張昶、皇象為子,鍾 繇、索靖為孫。」隸書者,字皆真正曰「真書。」大率真書如 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其於舉趣,蓋有殊焉。夫學草、 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習真書,而罕能至,其最難 也。鍾繇法於大篆,措思神妙,得其古風,亦有不足傷「於疏瘦。王羲之比鍾繇,鋒芒峻勢,多所不及,於增損 則骨肉相稱,潤色則婉態妍華,《易》乃過也。王獻之遠 減於父,鋒芒往往直筆而已。鋒芒者若犀象之有牙 角,婉態者若蛟龍之恣盤游。夫物負陰而抱陽,書亦 外柔而內剛,緩則乍纖,急則若滅,修短相異,巖谷相 傾,嶮不至崩,危不至失」,此其大略也,可謂元常為兄, 逸少為弟,子敬為「息。」

《宋洪适隸釋》

[編輯]

《論西京隸書》

[編輯]

隸法雖自秦始,蓋取其簡易,施之徒隸,以便文書之 用,未有點畫俯仰之勢。終西京之世,學士大夫不留 意此書,故彝鼎所識,碑碣所刻,皆不復用之。

《明宋濂學士集》

[編輯]

《論隸書》

[編輯]

伏羲之畫八卦,即字之本源,倉頡衍而為古文,其五 百四十年列於許慎《說文》每部之首,蓋與篆籀似無 大異。此固篆籀之變,因之而相生,豈隸書獨有待於 後世邪?夏殷以來,諸侯之國各有書,其體制或殊或 一,或可辯或不可辯,然亦不越乎六書,甚若沿襲為 之,而略加變通者。隸與篆籀雖微有不同,疑其間出 於古文之後,各以其名為家,或自業之精者相傳爾。 不然,許慎嘗病「當世學者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 其虛稱邪,抑別有所本邪?」皆不敢必其然也。

《徐官古今印史》

[編輯]

《隸書大略》

[編輯]

古人紀事皆是篆書,更無別字也。始皇時,獄訟繁劇, 衡石程書。程邈始變篆為隸,所以便隸佐所書,故曰 隸書,亦曰佐書。後之人以其形勢言之,曰「蠶頭燕尾, 斬釘截鐵」,又雲「摧鋒劍折,落點星垂」,皆是也。王次仲 又小變其法,曰八分書比隸大同小異,但無點畫俯 仰之勢耳。或曰:「八分者,去篆二分,尚有八分之意。」未 知是否?嗟夫,書至此二人,古法大壞。後得蔡邕刊正 《六經》文字,書丹刻石於太學,古書稍得顯明,下此日 趨簡易,輕沙流蕩而無法,殊不足觀矣。隸書不可施 於印章,惟崔子玉作篆尚匾,有似隸耳,實非隸也。隸 書結體微方,一一翻篆為之,既不移易位置,又不減 省其畫,纔是書家翹楚。近世如司馬溫公、魏鶴山、熊 與可諸公,以篆法寓諸隸體,最為近古,此後不多見 也。宋儒以楷書有古意者,亦曰隸書。若我朝黃學士 諫「從古正文,其庶幾乎。」於乎!古書謹重如人,端冕佩 玉,危坐拱立,望之而莊敬之心生焉。今書如岸幘褻 裘,利其便安,人狎而悅之。若行草則褰裳縛褲,趫步 而趨矣。使古人復生,而視今之字,必將駭眩而驚歎, 而人顧鮮有知其非者,何邪?又竊怪夫今之學者,眈 嗜懷素、智永諸帖,終歲摹擬,敝精竭神,猶恨其不相 似,而倉史古篆,罔克究焉。何取法乎僧,而藐視聖人 邪?多見其不慎所擇也。古人有言:「寶書須寶德。」有藏 文公《周易本義》真蹟,百金不願易者,亦此意也。大抵 評書者且無問其他,只看寫得合道理乃是。知書者。 若寫「群」字,便要見得「君」字當在上,「羊」字當在下,庶知 尊君之義。若二字並列,則失之甚矣。此之謂不知類。 嘗見吳文定公《跋褚遂良書》云:「書家謂作真字,能寓 篆隸,法則高古。」今觀褚公所書益信。蔡虛齋曰:「天下 之字,人皆知其為聖人所制,而不知實本」於造化所 為精蘊。後敘曰:「六《書》而明,譬若航海有筏,指月在天, 《六經》可無訓詁而自明也。」是皆知本之論,如何後世 專取姿媚以悅人,而不求古人之心,畫而理,晦而道, 厄矣!官也,憫古道之亡,而用心於此,亦已久矣。非敢 立異以違眾也,特據夫理而已。理之所在,是之所必 歸也。方今古學大興,當有「見而好之者,不待求子雲 於後世也。」

隸書部藝文一

[編輯]

《隸勢》
漢·蔡邕

[編輯]

鳥跡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崇此簡易。厥用既行, 體象有度。奐若星陣,鬱若雲布。其大徑尋,細不容髮, 隨事從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櫛比鍼列,或砥 繩平直,或蜿蜒繆戾,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修短 相副,異體同勢。奮華輕舉,離而不絕。纎波濃點,錯落 其間。若鐘簴設張,庭燎飛煙。嶄喦崔嵯,高下屬連。似 崇臺重宇,層雲冠山。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 之,心亂目眩。奇姿譎誕,不可勝原。研桑所不能計,宰 賜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豈體大 之難睹,將祕奧之不傳。聊佇思而詳觀,舉大略而論 旃。

《隸書體》
晉·成公綏

[編輯]

皇頡作文,因物搆思,觀彼鳥跡,遂成文字。燦矣成章, 閱之後嗣。存載道義,綱紀萬事。俗所傳述,實由書記。 時變巧易,古今各異。蟲篆既繁,草稿近偽,適之中庸, 莫尚於隸。規矩有則,用之簡易,隨便適宜。亦有弛張操筆假墨,抵押毫芒,彪煥磥硌,形體抑揚。芬葩連屬, 溢分羅行,爛若天文之布耀,蔚若錦繡之有章。或輕 拂徐振,緩案急挑,挽橫引從,左牽右繞。長波鬱拂,微 勢縹緲。工巧難傳,善之者少。應心隱手,必由意。曉爾 乃動纎指,舉弱腕,握素紈,染元翰。彤管電流,雨下雹 散點。請幫助識別此字。折拔,掣挫安案,繽紛絡繹,華藻粲爛,縕絪卓 犖,一何壯觀!繁縟成文,又何可玩!章周道之鬱郁,表 唐虞之耀煥。若乃《八分》璽法,殊好異制;分白賦黑,棋 布星列。翹首舉尾,直刺邪掣;繾綣結體,劖彩奮節。或 若虯龍盤游,蜿蟬軒翥;鸞鳳翱翔,矯翼欲去;或若鷙 鳥將擊,並體抑怒。良馬騰驤,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鬱 若宵霧「朝升,遊煙連雲。俯而察之,凜若清風厲水」,漪 瀾成文。垂象表式,有模有楷。形功難詳,聊舉大體。

《八分贊》
唐·張懷瓘

[編輯]

仙客遺範,靈姿秀出。奮研揚波,金相玉質。龍騰虎踞 兮勢非一,交戟橫戈兮氣雄逸。楷之為妙兮備華實。

《隸書贊》
前人

[編輯]

隸合文質,程君是先。乃備《風》《雅》,如聆管弦。長毫秋勁, 素體霜妍。摧鋒劍折,落點星懸。乍發紅燄,旋凝紫煙。 金芝瓊草,萬世方傳。

《溫公隸書銘》
宋·劉子翬

[編輯]

公硯已瘞,姦魂夜悸。公墨霑池,潛來湘纍。假其餘聲, 所感如此。矧公真筆,劍戟交倚。掛之高堂,浮慮盡死。 我觀公書,識公胸次。天地輸誠,風霜薦厲。吐而發之, 茲其餘事。公之立朝,營營仇敵。不勦其剛,不披其殖。 障海一簣,排風孤翮。始訾繼斥,卒伸其直。世衰道圮, 諾諾唯唯。有筆如椽,微公莫使。我銘其尾。吁嗟已矣!

《隸釋序》
洪适

[編輯]

秦燔書,廢古訓,而官獄多事,乃令下杜人程邈作小 篆,而邈復獻隸書,所以施之徒隸,趨簡易也,亦曰佐 書。漢魏之際,蔡邕、鍾繇、梁鵠、邯鄲淳俱有書名。後魏 酈道元注《水經》,漢碑之引用者,始見其書。蓋數十百 餘,陵遷谷變,火焚風剝,至於政和間,已亡其什八。本 朝歐陽公、趙明誠好藏金石刻漢隸之著錄者,歐陽 氏七十五卷,趙氏多歐陽九十三卷而闕其六。自中 原厄於兵,南北壤斷,遺刻耗矣。予二十年訪求,尚闕 趙錄四之一,而近歲新出者亦三十餘,趙蓋未見也。 既法其字為之韻,復辨其文為之釋,使學隸者藉書 以讀碑,則歷歷在目,而咀味菁華,亦翰墨之一助。惟 《老子張公神》《費鳳》三數碑有撰人名氏。若《華山亭》為 衛覬之文,見於他說者,財一二爾。其文或險而難解, 澀而太鑿者,譬之《紀甗》、郜鼎,皆三代廑存之器,其剝 缺不成章,與《魏初之文》數篇附於後,如斷圭殘璧,亦 可寶。自劉熹、賈逵已下字畫不足取者,皆不著。

隸書部藝文二

[編輯]

《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
唐·杜甫

[編輯]

中郎《石經後》,八分蓋憔悴。顧侯運爐錘,筆力破餘地。 昔在開元中,韓蔡同贔屭。元宗妙其書,是以數子至。 御札早流傳,揄揚非造次。三人並入直,恩澤各不二。 顧於韓蔡內,辨眼工小字。分日示諸王,鉤深法更祕。 文學與我遊,蕭疏外聲利。追隨二十載,浩蕩長安醉。 高歌卿相宅,文翰飛省寺。視我揚馬間,白首不相棄。 「驊騮入窮巷,必脫黃金轡。一論朋友難,遲暮敢失墜。 古來事反覆,相見橫涕泗。嚮者玉珂人,誰是青雲器。 才盡傷形體,病渴污官位。故舊獨依然,危時話顛躓。 我甘多病老,子負憂世志。胡為困衣食,顏色少稱遂。 遠作辛苦行,順從眾多意。舟楫無根蔕,蛟鼉好為祟。 況兼水賊繁,特戒風飆駛。崩騰戎馬」際,往往殺長吏。 子干東諸侯,勸勉防縱恣。邦以民為本,魚饑費香餌。 請哀瘡痍深,告訴皇華使。使臣精所擇,進德知歷試。 惻隱誅求情,固應賢愚異。烈士惡苟得,俊傑思自致。 贈子猛虎行,出郊載酸鼻。

《送八分書與友人繼以詩》
李建勳

[編輯]

《跁》。請幫助識別此字。為《詩跁》:請幫助識別此字。《書》,不封將去寄仙都。仙翁拍手應相 笑,得似秦朝次仲無。

《寄李守道》
元·王逢

[編輯]

西河有奇士,少負不羈才。酒外嗜《八分》,席地畫青苔。

《謝章隸書歌》
明·詹同

[編輯]

君不見天雨粟,泣魑魅,倉頡制字洩天祕,蝌虯之文 久茫然,史籀秦斯兩相繼。大小二篆生《八分》,此後《六 書》從簡易。邕邈隸字近古淳,羲旭行草紛如雲。謝章 讀書隸更好,使我見之過所聞。不求妍巧自奇拙,禹 鼎周彝文斷缺。連昌宮中墜並釵,赤壁江底沈沙鐵。 魚魚雅雅錐畫深,一字豈但值百金,冠冕佩玉古天 子,天生古貌多古心。春蚓秋蛇勢交錯,嗟我毫端久 荒落。墨池風暖白日長,正欲相從謝《章學

隸書部選句

[編輯]

唐李商隱太尉李公《會昌一品制集》:王子敬之隸法 遒媚,皇休明之草勢沈著,異時相逼,當代罕儔。 宋張洎《謝賜八分表》:「念次仲之遺範,采元帝之名家。」 又「仙毫揮灑,體備剛柔,犀利譬長劍之倚天,壯觀類 洪河之紀地,潤澤如春雲之出岫,明媚若曉漢之橫 空。」

唐王建《贈太清盧道士》詩:「書賣八分通字學,丹燒九 轉定人年。」

李頎《贈張旭》詩:「皓首窮草隸,時稱太湖精。」

韓愈《醉贈張祕書詩》:「阿買不識字,頗知書八分。詩成 使之寫,亦足張我軍。」

宋晁沖之《和十二兄詩簡疏》:「秦隸奇譎怪,夏篆醜。」 元楊孟載詩:「八分書古追東漢,七字詩工到盛唐。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