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4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四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目錄
聖人部總論
易經〈乾卦 恆卦〉
書經〈虞書大禹謨 周書洪範 多方〉
詩經〈商頌長發〉
禮記〈禮運〉
易飛候〈占聖人〉
老子〈養身章 韜光章 檢欲章 益謙章 巧用章 無為章 任成章 鑒遠章
任德章 淳風章 順化章 恩始章 守微章 後己章 愛己章 任為章 天道章
任契章 顯質章〉
管子〈聖人〉
列子〈天瑞〉
莊子〈齊物論 天道〉
淮南子〈俶真訓〉
法言〈修身篇 問道篇 問神篇 五百篇 先知篇 君子篇〉
白虎通〈聖人〉
鹿門隱書〈論聖人〉
周子通書〈誠幾德 聖〉
漁樵問答〈論聖人〉
朱子全書〈孔子〉
性理大全〈聖賢總論 堯舜 禹 湯文王武王 孔子〉
學行典第一百四十五卷
聖人部總論
[編輯]易經
[編輯]《乾卦》
[編輯]「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 各從其類也。
〈本義〉作,起也。物,猶人也。睹,釋《利見》之意也。「本乎天」者,謂動物,「本乎地」者謂植物,物各從其類。「聖人」,人類之首也,故興起於上,則人皆見之。〈大全〉朱子曰:「聖人作便是飛龍在天,萬物睹便是人見之。」 臨川吳氏曰:「聖人與人同類,故作於上而萬物咸睹之。以動植之親上親下,喻利見者之親聖人亦然。」 雙湖胡氏曰:「夫子之贊乾九五如此,後乎有若之贊夫子曰『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正相似』。」
又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 乎!
〈大全〉《朱子》曰:「人處大運中,無一時閒吉凶悔吝,一息不曾停,如大輪一般,一恁袞將去。聖人只隨他恁地去看道理如何,這裏則將這道理處之,那裏則將那道理處之。」
《恆卦》
[編輯]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程傳〉聖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以成美俗。
書經
[編輯]《虞書大禹謨》
[編輯]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大全〉新安陳氏曰:「廣聖德之全體也;運聖德之大用也。聖神全體之不可見者,《武》《文》大用之所可見者也。其可見者,即不可見者之發見呈露也。」
《周書洪範》
[編輯]睿作《聖》。
〈蔡傳〉睿者,通乎微也。聖者無不通也。
《多方》
[編輯]「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大全〉王氏曰:「操則存,舍則亡,其心之謂與!思曰睿,睿作聖。操其心以思,所謂念也。罔念雖聖,可以作狂;故克念則狂,亦可以作聖。」 林氏曰:「念、不念之閒,聖、狂所以分也。苟其質之聖矣,自恃其聖而不之思,日復一日,天命之性益就彫喪,其作狂也何有?苟其質之狂矣,自恥其狂而思之,日復一日,天命之性忽然而復,其作」聖也何有?
詩經
[編輯]《商頌長發》
[編輯]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 上帝是祇」,帝命式於九圍。
〈大全〉廬陵彭氏曰:「聖敬日躋,即至誠無息也。」 華谷嚴氏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聖敬日躋之實,即文王之純亦不已也。」 朱子曰:「湯工夫全在敬字上,看來大段是一箇修飭的人。」又曰:「成湯之聖,稱其德者,有曰『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又曰『以義制
事以禮制心。又曰:「從諫弗咈。改過不吝。」 又曰「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此皆足以見其自新之實。至於所謂「聖敬日躋」 雲者。則其言愈約而意愈切矣。
慶源輔氏曰:「『聖敬』雲者,言湯之敬乃聖人之敬。」
也。無一毫虧缺,無一息閒斷,故能昭格於天,與天為一也。以此觀之,則「敬」 之一字,乃入聖之門,而學者成始成終之道可見矣。
禮記
[編輯]《禮運》
[編輯]「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 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 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
〈大全〉馬氏曰:「法象莫大乎天地,故以為本。而陰陽、日月、鬼神,皆天地之別也。聖人作則,莫不取象於此。雖然,聖人作則仰有法於天,俯有察於地,而近取於人情者,禮義也。禮義出於人情,先王因之以為治情之具也。自天地為本,推而至於人情以為田,其為法備,其為治詳,宜有休徵以應之也,故終以四靈為畜。」然四靈以為畜,聖人無意於是,蓋在己有以立之,在物者亦順之而不逆也。
京房易飛候
[編輯]《占聖人》
[編輯]何以知聖人隱也?風清明,其來長久,不動搖物,此有 龍德在下也。
老子
[編輯]《養身章》
[編輯]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 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韜光章》
[編輯]「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檢欲章》
[編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 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 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益謙章》
[編輯]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 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 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巧用章》
[編輯]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 《襲明》。
《無為章》
[編輯]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任成章》
[編輯]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鑒遠章》
[編輯]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任德章》
[編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 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 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 人皆孩之。
《淳風章》
[編輯]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 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 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 欲而民自樸。」
《順化章》
[編輯]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恩始章》
[編輯]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 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守微章》
[編輯]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 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 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 而不敢為。
《後己章》
[編輯]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 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 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
《愛己章》
[編輯]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任為章》
[編輯]「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 所惡,孰知其故?聖人猶難之。
《天道章》
[編輯]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任契章》
[編輯]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 道無親,常與善人。
《顯質章》
[編輯]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 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管子》
[編輯]《聖人》
[編輯]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善分民也。聖人不能分民,則 猶百姓也,於己不足,安得名聖?是故有事則用,無事 則歸之於民,唯聖人為善,託業於民。民之生也,辟則 愚,閉則類,上為一,下為二。
《列子》
[編輯]《天瑞》
[編輯]《子列子》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 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 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則?生覆者不 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 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 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 位者也。
《莊子》
[編輯]《齊物論》
[編輯]「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 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人聖懷之,眾人辯之, 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 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 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 者園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 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 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天道》
[編輯]「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 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明於天,通於聖,六 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 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 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 「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 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 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 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 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 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元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 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 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 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 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 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曰: 「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 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 巧,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 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無 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 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崇,其魂不疲,一心定而 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 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淮南子》
[編輯]《俶真訓》
[編輯]夫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古之真人立於天 地之本中,至優游抱德煬和而萬物雜累焉,孰肯解 構人閒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夫道有經紀條貫,得 一之道,連千枝萬葉,是故貴有以行令,賤有以忘卑, 貧有以樂業,困有以處危。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後知 松柏之茂也;處難履危,利害陳於前,然後知聖人之 「不失道也。」是故能戴大員者履大方,鏡太清者視大 明,立太平者處大堂,能游冥冥者與日月同光。是故 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鉤,仁義為餌,投之於江, 浮之於海,萬物紛紛,孰非其有?夫挾依於跂躍之術, 提挈人閒之際,撢掞挻挏世之風俗,以摸蘇牽連物 之微妙,猶得肆其志,充其欲,何況懷「環瑋之道,忘肝 膽,遺耳目,獨浮游無方之外,不與物相弊,摋中徙倚 無形之域,而和以天地者乎?」若然者,偃其聰明而抱 其太素,以利害為塵垢,以死生為晝夜,是故目觀玉 輅琬象之狀,耳聽白雪清角之聲,不能以亂其神;登 千仞之谿,臨蝯眩之岸,不足以淆其和。譬若鍾山之 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則至德天地之 精也。是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 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於死生之分,達於利害之變雖以天下之大,《易》骭之一毛,無所概於志也。夫貴賤 之於身也,猶條風之時麗也;毀譽之於己,猶蚊蚩之 一過也。夫秉皓白而不黑,行純粹而不糅,處元冥而 不聞,休於天鈞而不糅,孟門、終隆之山不能禁,唯體 道能不敗。湍瀨旋淵,呂梁之深不能留也。太行石澗, 飛狐、句望之險不能難也。是故身處江海之上,而神 遊魏闕之下,非得一原,孰能至於此哉?是故與至人 居,使家忘貧,使王公簡其富貴而樂卑賤,勇者衰其 氣,貪者消其欲,坐而不教,立而不議,虛而「往者,實而 歸。故不言而能,飲人以和。是故至道無為,一龍一蛇。 盈縮卷舒,與時變化。外從其風,內守其性。耳目不燿, 思慮不營。其所居神者臺簡,以游太清,引楯萬物,群 美萌生。是故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 揚雄《法言》
《揚雄法言》
[編輯]《修身篇》
[編輯]或曰:「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則亦勤且憂乎?」曰:「聖人樂 天知命。樂天則不勤,知命則不憂。有德者好問聖人。」 或曰:「魯人鮮德,奚其好問仲尼也?」曰:「魯未能好問仲 尼故也。如其好問仲尼,則魯作東周矣。」或問:「人有倚 孔子之牆,絃鄭衛之聲,誦韓莊之書,則引諸門乎?」曰: 「在夷貉則引之,倚門牆則麾之,惜乎衣未成而轉為」 裳也。聖人耳不順乎非,口不隸乎善,賢者耳擇口擇, 眾人無擇焉。或問眾人曰:「富貴生。賢者曰:『義』。」聖人曰: 「神。觀乎賢人,則見眾人,觀乎聖人,則見賢人,觀乎天 地,則見聖人。天下有三好:眾人好己從,賢人好己正, 聖人好己師。」天下有三檢:眾人用家檢,賢人用國檢, 聖人用天下檢。天下有三門:由於情「欲,入自《禽門》;由 於禮義,入自人門;由於獨智,入自《聖門》。」
《問道篇》
[編輯]聖人之言似於水火。或問水火。曰:「水,測之而益深,窮 之而益遠;火,用之而彌明,宿之而彌壯。允治天下,不 待禮文與五教,則吾以黃帝堯舜為疣贅。」
聖人之治天下也,擬諸以禮樂,無則禽,異則貉。吾見 諸子之《小禮樂》也,不見聖人之《小禮樂》也。
《問神篇》
[編輯]「敢問《潛心於聖》。」曰:「昔仲尼潛心於文王矣,達之顏淵, 亦潛心於仲尼矣。未達,一閒耳,神在所潛而已矣。天 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萬物作類。人心其神矣 乎!操則存,捨則亡,能常操而存者,其惟聖人乎!聖人 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順,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 之際,使之無閒者也。龍蟠於泥,蚖其肆矣。蚖哉蚖哉, 惡睹龍之志也歟!」或曰:「龍必欲飛天乎?」曰:「時飛則飛, 時潛則潛,既飛且潛,食其不妄,形其不可得而制也 歟?」曰:「聖人不制,則何為乎《羑里》」曰:「龍以不制為龍,聖 人以不手為聖人。」
《五百篇》
[編輯]「聖人聰明淵懿,繼天測靈,冠乎群倫,經諸範,譔五百。」 或問:「五百歲而聖人出,有諸?」曰:「堯、舜、禹,君臣也而並; 文、武周公,父子也,而處湯。孔子數百歲而生,因往以 推來,雖千一不可知也。聖人有以擬天地而參諸身 乎?」或問:「聖人有詘乎?」曰:「有。」曰:「焉詘乎?」曰:「仲尼於南子 所不欲見也;於陽虎所不欲敬也。見所不見,敬所不 敬,不詘如何?」或曰:「『衛靈公問陳則何以不詘』?曰:『詘身 將以信道也。如詘道而信身,雖天下不可為也。聖人 重其道而輕其祿,眾人輕其道而重其祿。聖人曰:『於 道行歟』?眾人曰:『於祿殖歟』?昔者齊魯有大臣,史失其 名。曰:『如何其大也』』?」曰:「叔孫通欲制君臣之儀,徵先生 於齊魯,所不能致者二人。」曰:「若是,則仲尼之開跡諸 侯也,非邪?」曰:「仲尼開跡,將以自用也。如委己而從人, 雖有規矩準繩,焉得而用之?」或問:「孔子之時,諸侯有 知其聖者歟?」曰:「知之。」曰:「知之則曷為不用?」曰:「不能。」曰: 「知聖而不能用也,可得聞乎?」曰:「用之則宜從之,從之 則棄其所習,逆其所順,彊其所劣,捐其所能,衝衝如 也。非天下之至德,孰能用之?」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 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曰:「賈如是,不亦 鈍乎?」曰:「眾人愈利而後鈍,聖人愈鈍而後利,關百聖 而不漸,蔽天地而不恥,能言之類,莫能加也。貴無敵, 富無倫,利孰大焉?」或曰:「孔子之道不可小歟?」曰:「小則 敗聖,如何?」曰:「若是則何為去乎?」曰:「愛日。」曰:「愛日而去, 何也?」曰:「由群婢之故也。」不聽正諫,而不用雉噫者,〈雉噫 猶歌嘆之聲〉吾於《觀》庸邪?〈庸邪謂女樂〉「無為,飽食安坐而厭觀 也。由此觀之,夫子之日亦愛矣。」或曰:「君子愛日乎?」曰: 「君子仕則欲行其義,居則欲彰其道,事不厭,教不倦, 焉得日?」或問「其有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秦已繼周 矣,不待夏禮而治者,其不驗乎?」曰:「聖人之言天也。天 妄乎!繼周者未欲泰平也,如欲泰平也,捨之而用佗 道亦無由至矣。赫赫乎日出之光,群目之用也;渾渾 乎聖人之道,群心之用也。」或問:「天地簡易而聖人法 之,何《五經》之支離?」曰:「支離蓋其所以為簡易也。已簡 已易,焉支焉離?」或曰:「聖人無益於庸也。」曰:「世人之益
者,倉廩也。取之如單仲尼,神明也,小以成小,大以成大,雖山川丘陵、草木鳥獸,裕如也。如不用也,神明亦末如之何矣!」或問:「聖人占天乎?」曰:「占天地若此則史 也何異?」曰:「史以天占人,聖人以人占天。」或問:「星有甘 石何如?」曰:「在德不在星,德隆則晷星,星隆則晷德也。」 或問大人。曰:「無事於小為大。」人請問小。曰:「事非禮義 為小。聖人之言遠如天,賢人之言近如地,瓏玲其聲 者,其質玉乎?聖人矢口而成言,肆筆而成書,言可」聞 而不可殫,書可觀而不可盡。「周之人多行,秦之人多 病。行有之也病,曼之也。周之士也貴,秦之士也賤,周 之士也肆,秦之士也拘。月未望則載魄於西,既望則 終魄於東。其溯於日乎?」彤弓鑪矢。〈鑪與旅同〉「不為有矣。聆 德前世,清視在下,鑑莫近於斯矣。」或問:「何如動而見 畏?」曰:「畏人。」「何如動而見侮?」曰:「侮人。夫見畏與見侮,無 不由己。」或問:「《禮》難以彊世?」曰:「難。故彊世如夷俟倨肆 羈角之哺,果而滔之。奚其彊或性或彊,及其名,一也。 見弓之張兮,弛而不失其良兮。」或曰:「何謂也?」曰:「擏之 而已矣。川有防,器有範,見禮教之至也。」經營然後知 幹、楨之克立也。莊、楊蕩而不法,墨、晏儉而廢禮,申、韓 險而無化,鄒衍迂而不信。聖人之材,天地也,次山陵 川泉也,次鳥獸草木也。
《先知篇》
[編輯]聖人之道,譬猶日之中矣,「不及則未,過則昃。」
《君子篇》
[編輯]或問:「仲尼之術,周而不泰,大而不小,用之猶牛鼠也。」 曰:「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它人之 道者,西北之流也。紀綱蠻貉,或入於沱,或淪於漢。《淮 南說》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聖人,將有取 焉,《淮南》鮮取焉。爾必也儒乎。乍出乍入,《淮南》也。文麗 用寡,長卿也。多愛不忍,子長也;仲尼多愛,愛義也;子 長多愛,愛奇也。」或曰:「甚矣,《傳》《書》之不果也。」曰:「不果則 不果矣。」人以巫鼓。或問:「聖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諸?」曰: 「吁!是何言歟!丹青初則炳,久則渝,渝乎哉?」或曰:「聖人 之道若天,天則有常矣,奚聖人之多變也?」曰:「聖人固 多變。子游、子夏得其書矣,未得其所以書也;宰我、子 貢得其言矣,未得其所以言也;顏淵」、閔子得其行矣, 未得其所以行也。聖人之書,言行,天也。天其少變乎? 或曰:「聖人自恣,歟何言之多端也?」曰:「子未睹禹之行 水歟?一東一北,行之無礙也。君子之行,獨無礙乎?如 何直往也?水避礙則通於海,君子避礙則通於理。」
《白虎通》
[編輯]《聖人》
[編輯]聖人者何?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 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 神合吉凶。《禮別名記》曰:「五人曰茂,十人曰選,百人曰 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英曰傑,萬傑曰聖。聖人未 沒時,寧知其聖乎?曰:知之。」《論語》曰:「太宰問子貢曰:『夫 子聖者歟』?孔子曰:『太宰知我乎?聖人亦自知聖乎』?」曰: 「知之。」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何以知帝王聖 人也?《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於是始作八卦。」 又曰:「聖人之作《易》也。」又曰:「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 沒,黃帝堯舜氏作。」文俱言作,明皆聖人也。《論語》曰:「聖 乎堯舜,其猶病諸。」何以言禹湯聖人?《論語》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與舜比方。」巍巍知禹湯聖 人,《春秋傳》曰:「湯以聖德故放桀。」何以言文王、武王、周 公皆聖人?《詩》曰:「文王受命」,非聖不能受命。《易》曰:「『湯武 革命順乎天』,湯武與文王比方。」《孝經》曰:「則周公其人 也。」下言「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何以言皋陶 聖人也?以自篇曰:「若稽古皋陶聖人,而能為舜陳道 朕言,惠可底行」,又「旁施象,刑維明。」又聖人皆有表異。 《傳》曰:「伏羲祿衡連珠,唯大目鼻龍伏,作《易》八卦以應 樞。黃帝顏得天匡陽,上法中宿,取象文昌。顓頊戴午, 是謂清明;發節移度,蓋象招搖。帝嚳駢齒,上法月參, 康度成紀,取理陰陽。堯眉八彩,是謂通明,曆象日月, 璇璣玉衡。舜重瞳子,是謂元景,上應攝提,以象三光。 《禮》曰:『禹耳三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決河疏江。皋陶 鳥喙,是謂至誠,決獄明白,察於人情。湯臂三肘,是謂 柳翼,攘去不義,萬民蕃息。文王四乳,是謂至仁,天下 所歸,百姓所親。武王望羊,是謂攝揚,盱目陳兵,天下 富昌。周公背僂,是謂強俊,成就周道,輔於幼主。孔子 反宇,是謂尼甫。立德澤所與,藏元通流』。」聖人所以能 獨見前睹,與神通精者,蓋皆天所生也。
《皮日休鹿門隱書》
[編輯]《論聖人》
[編輯]或曰:「孟子云:『予何人也?舜何人也?是聖人皆可修而 至乎』?」曰:「聖人天也,非修而至者也。夫知道然後能修, 能修然後能聖。且堯為唐侯,二十而德盛;舜為鰥民, 二十以孝聞。焉在乎修哉?后稷之戲,必以蓺殖;仲尼 之戲,必以俎豆。焉在乎修哉?蓋修而至者,顏子也,孟 軻也。若聖人者,天資也,非修而至也。」
《周子通書》
[編輯]〈注〉「性」者,獨得於天;「安」者,本全於己;「聖」者,大而化之之稱。此不待學問勉強,而誠無不立,幾無不明,德無不備者也。
《聖》
[編輯]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 之閒者,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 曰聖人。
〈注〉「性焉安焉」,則精明應妙,而有以洞其幽微矣。
《邵子漁樵問答》
[編輯]《論聖人》
[編輯]樵者問漁者曰:「人之所以能靈於萬物者,何以知其 然耶?」漁者對曰:「謂其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 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聲色氣味 者,萬物之體也;耳目口鼻者,萬人之用也。體無定用, 惟變是用;用無定體,惟化是體。體用交而人物之道 於是乎備矣。然則人亦物也,聖亦人也。有一物之物, 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萬物之物, 有億物之物,有兆物之物。生一一之物,當兆物之物 者,豈非人乎?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 有千人之人,有萬人之人,有億人之人,有兆人之人。 生一一之人,當兆人之人者,豈非聖乎?」是知人也者, 物之至者也;聖也者,人之至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謂 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謂之人之人也。夫物之 至者,至物之謂也;而人之至者,至人之謂也。以一至 物而當一至人」,則非聖而何?人謂之不聖,則吾不信 也。何哉?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 萬物,一世觀萬世者焉;又謂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 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謂其能以上識天 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謂其能以 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今古,表裏人物者焉。噫!聖 人者,非世世而效聖焉,吾不得而目見之也。雖然,吾 不得而目見之,察其心,觀其跡,探其體,潛其用,雖億 萬年亦可以理知之也。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別有 天地」萬物。異乎此天地萬物,則吾不得而知已。非唯 吾不得而知之也,聖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 謂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謂其口得而言之也。既 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惡得而言之乎?以心不可得 知而知之,是謂妄知也;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謂 妄言也。吾又安能從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漁者謂樵者曰:「仲尼有言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 知也;周殷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 世可知也。夫如是,則何止於百世而已哉?億千萬世 皆可得而知之也。人皆知仲尼之為仲尼,不知仲尼 之所以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已,如 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捨天地將奚之焉? 人皆知天地之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不 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 所以為天地,則捨動靜將奚之焉?夫一動一靜者,天 地至妙者歟!夫一動一靜之閒者,天地人之至妙者 與?是知仲尼之所以能盡三才之道者,謂其行無轍 跡也。《故有言》曰:「予欲無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其此之謂歟!
《朱子全書》
[編輯]《孔子》
[編輯]「夫子度量極大,與堯同。門弟子中如某人輩,皆不點 檢他,如堯『容四凶在朝』相似。」 或問:「孔子當衰周時, 可以有為否?」曰:「聖人無有不可為之事,只恐權柄不 入手。若得權柄在手,則兵隨印轉,將逐符行。近溫《左 氏傳》,見定哀時煞有可做底事。」問:「固是聖人無不可 為之事,聖人有不可為之時否?」曰:「便是聖人無不可 為之時。若時節變了,聖人又自處之不同。」又問:「孔子 當衰周,豈不知時君必不能用己?」曰:「聖人卻無此心, 豈有逆料人君能用我與否?到得後來說『吾不復夢 見周公與?『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時聖人亦 自知其不可為矣。但不知此等話是幾時說?據陳恆 弒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請討之時,是獲麟之年,那時 聖人猶欲有為也』。」 問:「看聖人汲汲皇皇,不肯沒身 迷世,只是急於救世,不能廢君臣之義;至於可與不 可,臨時依舊裁之以義。」曰:「固是。但未須說急於救世, 自不可不仕。」又問:「『若據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有道則 見,無道則隱』等語,卻似長沮桀溺之徒做得是。」曰:「此 為學者言之。聖人做作又自不同。」又問:「聖人亦明知 世之不可為否?」曰:「也不是明知不可。但天下無不可 為之時。苟可以仕,則仕至不可處便止。如今時節,臺 諫固不可做,州縣也自做得。到得居位守職,卻教自 家枉道廢法,雖一簿尉也做不得,便著去位。」 問:「自 孔子後,何故無聖人?」曰:「公且看三代而下,那件不薄? 文章字畫亦可見,只緣氣日薄。」因問:「康節『一元開物 閉物』之說,是否?」曰:「有此理,不易他窺測至此。」
==性理大全==
《聖賢總論》
[編輯]程子曰:「氣化之在人與在天,一也。聖人於其閒有功 用而已。」 問:「揚子云:『觀乎天地則見聖人』。」曰:「不然。觀 乎聖人則見天地, 聖人即天地也。天地中善惡一 切涵容覆載,故聖人之志,正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 聖人天地之用也。 聖人之心,如天地 之造化,生養萬物而不屍其功,應物而見於彼,復何 存於此乎?」 聖人一言即全體用,不期然而然也。 因是人有可喜則喜之,聖人之心本無喜也。因是人 有可怒則怒之,聖人之心本無怒也。 聖人之德無 所不盛。古之稱聖人者,自其尤盛而言之,尤盛者見 於所遇也。而或以為聖人有能有不能,非知聖人者 也。 惟聖人善通變 一行,豈所以名聖人?至於聖 則自不可見,何嘗道「聖人孝,聖人廉?」 聖人濟物之 心無窮,而力或有所不及。 聖人之責人也,常緩便 見,只欲事正,無顯人過惡之意。 聖人無優劣,有則 非聖人也。 凡人有己必用才,聖人忘己,何才之足 言? 聖人責己感處多,責人應處少。 聖人之心,未 嘗有志,亦無不在,蓋其道合內外,體萬物。 聖人之 心,雖嘗憂勞,未嘗不安靜,其在安靜,亦有至憂而未 嘗勞也。 元氣會則生賢聖 體道少。能體即賢盡, 能體即聖 人多。其心,聖賢則去其 或曰:「賢 聖氣象,何自而見之?」曰:「姑以其言觀之,亦可也。 聖 賢之處世,莫不於大同之中有不同焉。不能大同者, 是亂常拂理而已;不能不同者,是隨俗習污而已。 學者必識聖賢之體,聖人猶化工也,賢人猶巧工也, 翦綵以為花,設色以畫之,非不宛然肖之,而欲觀生 意之自然,則無之也。 聖人愈自卑而道自高,賢人」 不高,則道不尊,聖賢之分也。合天人,通義命,此大賢 以上事。 或謂賢者好貧賤而惡富貴,是又反人之 情也。所以異於人者,以安義安命焉耳。 《張子》曰:「賢 人當為天下知,聖人當受命。」雖不受知不受命,然為 聖為賢,乃吾性分,當勉耳。 洪鐘未嘗有聲,由叩乃 有聲,聖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或謂聖人「無知,則 當不問之時,其猶木石乎?」曰:「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 則無知,故曰聖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也。聖人無 私無我,故功高天下,而無一介累其心,蓋有一介存 焉,未免乎私己也。」 五峰胡氏曰:「聖人之應事也,如 水由於地中,未有可止而不止,可行而不行者也。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者」,大賢之分也;「達則 兼善天下,窮則兼善萬世」者,聖人之分也。
朱子曰:「聖人萬善皆備,有一毫之失,此不足為聖人。 聖人不知己是聖人。」 問:「聖人憂世覺民之心,終其 身至死而不忘耶?抑當憂世覺民非其時,此意亦常 在懷,但不戚戚發露也。若終其身常不忘,則不見聖 人胸中休休焉和樂處。若時或恬然不戚戚發露,則 又不見聖人於斯人其心相關甚切處。若憂世之心 與和樂之心並行而不悖,則二者氣象又為如何?」曰: 「聖人之心,樂天知命者其常也;憂世之心則有感而 後見爾。 聖賢之心,正大光明,洞然四達,故能春生 秋殺,過化存神,而莫知為之者。學者須識得此氣象 而求之,庶無差失。若如世俗常情,支離巧曲,瞻前顧 後之不暇,則又安能有此等氣象!」
魯齋許氏曰:「聖人以中道公道應物而已,無我無人, 無作為,以天下才治天下事,應之而已。但精微之理, 聖人之能事也。天運時刻不暫停,聖人明睿所照,見 於無形,非常人智慮所及耳。 先賢言語皆格言,然 亦有一時一事,有為而言者,故或不可為後世法,或 行之便生弊。惟聖人言語,萬世無弊,雖有為而言,皆 可通行無弊。」
《堯舜》
[編輯]程子曰:「得天理之正,極人倫之至者,堯舜之道也。 堯舜知他幾千年,其心至今在 泰山雖高矣,絕頂 之外無預乎山也。唐虞事業,自堯舜觀之,亦猶一點 浮雲過於太虛耳。」
龜山楊氏曰:「舜在側微,堯舉而試之。慎徽五典,則五 典克從;納於百揆,則百揆時敘;賓於四門,則四門穆 穆,以至以天下授之而不疑。觀其所施設,舜之所以 為舜,其才其德可謂大矣,宜非深山之中所能久處 而為舜者。當堯未之知,方且飯糗茹草,若將終身。若 使今人有才氣者,雖不得時,其能自已其功名之心 乎?」以此見人必能不為,然後能有為也。非有為之難, 其不為尤難矣。
《禹》
[編輯]南軒張氏曰:「禹之有天下也,無所與於己。」又曰:「禹之 為聖,本由學而成,皆其工夫至到者也。」
《湯文王武王》
[編輯]程子曰:「聖人無過,湯武反之也,其始未必無過,所謂 如日月之食,乃君子之過。」
或問:「湯之伐桀也,眾以為我後,不恤我眾,舍我穡事 而割正夏,而湯告以必往,是聖人之任者也。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是聖人之清者也。」龜山楊 氏曰:「非也。湯之伐桀,雖其眾有不悅之言,憚勞而已。 若夏之人則不然,曰:『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故攸徂 之民,室家相慶,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湯雖欲不往,不」 可得矣。文王之時,紂猶有天下三分之一,民猶以為 君,則文王安得而不事之?至於武王而受,罔有悛心, 賢人君子不為所殺,則或為囚奴,或去國,紂之在天 下,為一夫矣。故武王誅之,亦不得已也。由此觀之,湯 非樂為任,而文王非樂為清也,適逢其運而已。
《孔子》
[編輯]《周子》曰:「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 其惟孔子乎。」
程子曰:「孔子之道,著見於行,如鄉黨之所載者,自誠 而明也。」
東萊呂氏曰:「禹、稷思天下飢溺,由己飢溺,孔子歷聘 諸國,以至誨人不倦,皆是合當做事,自古聖人於天 下皆如此。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