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22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二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二百二十八卷目錄
孝弟部藝文四
鄒近仁尋母跋 明楊文元
楊氏七孝芳聲序 曹於汴
來烏堂記 王㒜
吳孝子祠堂記 王錫爵
請旌表孝子謝恩奏疏 夏英
讓產序 孫奇逢
別孝子程烈小引 史桂芳
友於軒銘 沈宏
孝紋堂記 王思任
贈毛氏同居說 張元電
本孝說 金忠士
孝烈詩序 周克友
旌孝子廖萬說 申其學
馬棟廬墓記 解情
許孝子傳 張論
梁文貞賦 許讚
孝感靈芝卷序 吳孟祺
孝子沃千田君墓碑 陳上年
五色十八莖葉孝芝記 呂維祺
孝經本義序 前人
恭進孝經疏 前人
敬陳表章疏 前人
孝子王珪廬墓序 郭鎮
學行典第二百二十八卷
孝弟部藝文四
[編輯]《鄒近仁尋母跋》明·楊文元
[編輯]鄒魯卿三歲而所生母去,越四十五年,閒關訪問,始 得於去鄉千里之外,流涕再拜,子母至情,不勝念念。 欲迎以歸而母安彼室;欲往以居而力不能若。已焉 又不安。來問予,予曰:「《禮》,為人後者為出母無服。」喪者 不祭,何也?重祖考故也。魯卿可以少安矣。時節往省, 不猶愈前日乎?天下惟其義而已矣。
《楊氏七孝芳聲序》曹於汴
[編輯]淮陰楊氏,通參公為其封。母董孺人病篤,惶迫莫可 為計,禱於天,割股為羹,食之得愈。公之子博士君憶 沿,同配謝孺人,復因公病刲股。公之孫把總於庠,亦 為父憶沿,刲股於邦,亦公之子。於郊妻許,公之孫婦 適陸率履者。公之孫女,一為母潘,一為祖母某姓,一 為父憶木,皆刲股。乃謝孺人為處女。甫四歲時,業為 母子。及既嫁,又為博士君,各刲股矣。而博士君為諸 生時,已有「孝子」之稱。於是縉紳戚友交美之,或旌以 匾,或贈以詩。文曰「同心純孝」、曰「奕世忠孝」、曰《德行文 學》、曰《孝子名士》、曰「孝順。」之門亦有未及旌揚者,蓋有 待也。諸生於陞,亦公之孫而博士君之子也。將梓其 詩文以傳,而求序於不佞。時不佞且北行,徒行送百 二十里,示懇也。余以其刲股者七人,命曰七孝。芳聲 云:「因七人而概楊氏之門,因刲股而概七人之孝耳。」 借謂其孝止於割股,則通參公之清修崇望,出處有 聲,果何物乎?而其餘可推矣。又謂孝子於七人,則於 陞之奔走不遑,求顯其光,果何物乎?而其餘又可推 矣。洪惟我太祖以孝治天下,而刲股一事不在旌表 之列,非薄之也,不欲以難事為民倡,且慮其毀傷滅 性,重違親意也。顧孝子當親之疾,凡可救療,不憚為 之。斯時也,不知有旌,而烏知有不旌?夫民心積染,或 至路人。其親區區財利,較量爾我,一語不相能,或至 反脣。彼其自刃自殘,視膚肉若瓦礫,瀕死無顧,豈可 易及哉!善乎盧子守恭之言曰:「以身療親,身猶親身。 夫惟以身為親身,故能刲股,故能竭力,故無以有己, 故不失身以辱身。」《通參公》可作。或以余言為不謬,未 可知也。
《來烏堂記》王㒜
[編輯]予友卞益之卒且葬矣。其弟訓請予《記》,所謂「來烏堂」 者。卞氏家郡城南環所居木以萬計,蒼蔚蓊鬱,蔽虧 日月,群烏繞棲,距其居東行百餘步曰「橫溪」,卞氏先 壟在焉。自益之曾大父子貞卜葬於此,考季深即塋 域建,時享堂歲久且圮。天順己卯,益之改作之,以十 二月甲子落成。是夕群烏悉飛集塚上,驅之不去,連 三日夜,然後歸故巢。客見而異之,曰:「是益之孝所感 也。」因以「來烏」名堂。蓋益之性至孝,少失母邵,哀毀骨 立,事繼母許如所生。父嘗遇劇疾,籲天祈以身代,割 股肉和糜以進,疾遂愈。益之未死時,鄉里故稱卞孝 子云。予閒按史籍,古之人稱孝子者:顏烏,親沒未葬, 行泣道閒。群烏銜土成墳,烏口皆傷。陳大竭。親死廬 墓側,哭泣聲不忍聞,烏口嘐嘐,若助其哀。奠獻畢,烏 亦為之不啄。益之之孝,無愧二子,雖欲烏之不來,不 可也。嗟乎,烏之來,益之固自以為適然耳。名其堂而 張之以文,非益之意也。然烏知彼二子者在當時不自以為適然也哉?《語》曰:「愛其人者,及其屋上之烏。」予 與益之交甚篤,而訓則予兄子婿也,悼其兄請之尤 懇,予於是乎書。
《吳孝子祠堂記》王錫爵
[編輯]吳孝子者,諱璋,宮保公父也。孝子母陸,少孀而貧,選 入給事諸王府,已隨王之饒。孝子棄家求母者二十 年,暨得見,則母疾已革矣。孝子為刲股治之,將至邸 三日而卒。孝子負骨歸葬。是生宮保公吳氏,貴顯富 厚者累世。至今歲丙申,吳之子孫始謀特為祠祀,孝 子屬予為記。予詳考其事,而知孝之德果通於天也。 今夫人介然情慾之感,其甚至於齊夢覺,一死生,然 不得其所願而死者何限?而以《史》所載,孝子之至,齧 指而動,剖肝而活,覓鯉鯉至,祝堇堇生,則何以若是? 捷哉天道也。有天之天,有人之天。天之天,離合應違, 猶水中之日,萑葦障之,或驗或不驗,而人之天以毛 髮肉背相屬,離以精神呼吸相召,取「若燧之於日也, 豈有感而不應者哉?」《吳孝子事類朱壽昌》,壽昌生不 識母,日昧昧焉望途而索其所不可,知其為力難。而 孝子辛苦丐乞,仰鼻息於尊王貴璫之手,似易而尤 難,而其卒皆至於得母。顧壽昌之母優游祿養者又 數年,理不宜以溝壑死。而陸母之得出也,距其死三 日耳。片息之視,若有所待而留者,使孝子猶得以肉 代糜,以申其一日之養。天之祚孝子甚巧,不可謂之 不幸也。昔者唐德宗以天子之尊,物色其母,四十餘 年,竟不得徒望祭追號,以紓其慕思,此豈其力有不 足哉?天子之意侈,而匹夫之誠專,天固有至有不至 也。彼其饑寒暴露,足繭口乞,夢啽囈而覺,呻吟徙倚, 側息「於宮牆咫尺之閒,此其一日,足當四十年,其可 以得母無惑矣。」今天下太平之日久,聖明在宥,鰥寡 孤獨得其所,父母子女無生而離析之憂。而世多服 牛絡馬射,功利四方,輕去其親而不反顧者比比也。 豈非人心之天,見於迫窮而隱於豐泰歟?今吳之子 孫,方襲榮累貴,不自詡其門勢閥閱,而能追惟原本 於艱難困厄之時。思深哉!豈但闡揚先德而已乎?吳 氏之不替也,於此觀之矣。
《請旌表孝子謝恩奏疏》夏英
[編輯]奏《為旌表孝行以勵風化事》:據邵武縣《三十五都里 老葉華等呈:伏睹詔書》內一款:「孝子順孫,義夫節婦, 有司即便奏聞,開具實蹟旌表,以勵風俗。」欽此欽遵。 切見本都故民謝明端,娶到本都朱子華女朱妙音 為妻,生子謝恩。伊夫病故,朱氏亦以疾終。伊男謝恩, 念母劬勞萬狀,母卒之日,勺水不入口者三日,哀毀 踰禮,幾至滅性。以禮營葬,蓬頭跣足,負土成墳。廬於 墓側三年,寢苫枕塊,不脫絰帶,不茹酒肉,治喪不用 浮屠,一遵文公《家禮》。非祀事,夫婦不一面見,朝夕哀 慟,聞者感傷。服釋之後,一遇忌辰,輒蔬食一月。每逢 朔「朢,則拜掃墓墳,雖祁寒暑雨不易。迨今三十餘年, 不改其素,鄉黨稱孝,無有閒言。合為舉呈轉達」等因。 據呈行據該縣申稱:據三十五都十年裡鄰朱貴等 結勘得謝恩其於母喪,果能盡孝,廬墓之時,虎避廬 舍,慈烏乳哺。營葬之日,天雨開霽,鄉人助力,建立祠 堂。御史葉茂為文以序其實,知府馮孜賜禮以嘉其 行。前項事情,果係的實,具結呈報到縣,惟恐不的重 審無異。取其官吏里老鄰比結狀申繳前來。本府又 恐中閒尚有扶同保結情弊,又經駮仰本縣重復結 勘相同。本府參看得,謝氏一門,母能全節,子克盡孝 誠,足以獎勵風化,激勸流俗。具本差陰陽生齎捧奏 聞。
《讓產序》孫奇逢
[編輯]嘗聞「人倫有五,而兄弟相處之日最長。蓋君臣朋友, 其遇合無期,聚會有時。至父之生子,妻之配夫,亦皆 以二十歲為率。惟兄弟或一二年,或四五年,相繼而 生。自竹馬遊戲以至駘背鶴髮,其相與周旋,多者至 七八十年之久。此中之樂,曷其有極?」乃人盡兄弟也, 而兄弟不皆樂,而相怨相尤。一體互為翦伐,同氣爭 「相謬戾,不止視同路人,而且讎若敵國。」此何以故?謂 父母之一椽一瓦、一絲一粒,兄弟各有分焉。一認為 分內之物,便錙銖尺寸所必較。故從古兄弟之閒,或 為家而爭,為國而爭,為天下而爭,皆各見其為分內 耳。誰能洞然破除此見,置勞逸多寡於不問者?善乎! 義士胡公之讓產也,罄先世所遺,悉以遺二弟。弟卻 不受,堅予之,且曰:「弟有即吾有。」此天性最初之良,友 愛篤摯,宛如一體一氣。斯人也,既能以家讓,又何難 於讓國讓天下哉!《詩》之詠兄弟曰「既翕」,而《尼山》曰「怡 怡」,未有不讓而能成其怡怡也。既翕也,蓋不讓則爭, 爭則憤怒相加而乖戾叢至,其貽羞於兄弟,寧忍言 乎?藎!明之不忍忘其祖,是能法祖以教其家;而蓊生 兄弟之怡怡而既翕也,型固素裕矣。況一家讓、一國 興讓,則是編也,實以干城名教,豈直闡揚祖德哉!余 固樂有言,以為有兄弟者勸。
===家,結茅為廬,不蔽風雨,凍雪埋廬,廬無火煙,衣不遮 體,食不充饑腸,凡有人心者,時賑救之,始得終三年 喪。此子忠一念真切,雖凍餒慘悽之極,不能改也。子 忠我師也,余執業門牆,尤懼辱焉。第以子忠惑異端, 日誦經念佛。陳兔山錫時造其廬,諭聖人之學,始知 讀書。余實與兔山同此苦心,遂與子忠訂為會友。吁! 願天下皆師子忠之孝,勿忤逆以干天和。願子忠聞 一善言,見一善行,即虛心師之,勿為孝子拘定。隆慶 四年九月十九,余將之浙,書別。
《友於軒銘》沈宏
[編輯]余作小樓三楹於室之中,匾其額曰「友於」 ,蓋示吾子孫共篤友於之義。昔方遜志公有此辭,以頌美其鄉之賢哲。余喜讀之,檃括其意為銘曰:
天賦𢘆性,厥倫惟五。君親兄弟,朋友夫婦。親之當愛, 君之當忠。人雖至愚,鮮不率共。婦以情合,乖戾者寡。 朋友義交,道術相下。至於兄弟,本於一身。或頑不知, 視為他人。有藩其廬,弗通箕箒。有富千乘,弗餬其口。 或私其財,休戚罔知。或忌其才,疏斥遠之。嗟哉不仁, 實滅天理。僨業隕身,莫不由此。或殄邦國,況爾有家。 為鑒不遠,鄰里匪他。毋曰兄弟,古人所難。鬩牆雖有, 患難則先。惟彼邪僻,天顯弗思。史歌斗粟,詩賦「然萁。 惟此賢哲,和敬悅愉。爾手爾足,如壎如篪。天之俾汝, 為弟為昆。夫豈人力,實命攸存。少長雖殊,其本則一。 孰非遺體,而忍不恤。」弟寒父憐,兄饑父悲。親有疾痛, 子所當知。在爾之身,或有痾癢,手足「撫摩,不待勉彊。 兄弟異形,其氣則同。安危憂樂,孰不相通。食不必奢, 饔飧共有。居不待華,寒溫相守。從容話言,接踵聯席。 或醑或酤,風晨月夕。其樂雍雍,盎然春溫。同心穆穆, 可以斷金。他人有言,若罔聞知。出入相友,憂患扶持。 若能如此,外患屏息。家業可豐,田畝必闢。欲全此義。 三復斯言。庶幾吾銘。『無愧於天,無沗所生,迺曰孝子。 惟兄及弟,令名不已』。」
《孝紋堂記》王思任
[編輯]忠廉節義之事,皆可以立名,而獨用之吾親,或相背 而相拂,君可犯,親不可犯也。身家可以不顧,而不顧 其親,則天壤之罪人也,攘羊之證也。教兒子為諂,而 首觸屏風不聽也,甚至父命不得終其身,不冠不娶 也,是也而非也。是皆賊其父,醜其父,而或斬絕其父 者也。蓋立名之事,用之他人則著,而獨用之吾親雖 著而不甚著,是故嘗糞刲股,埋子鬻身,甚至泣血毀 瘠,以至於死,一歎之已耳。而以為絕德奇行,頌美之 不休,人不盡肯也,非人之妒孝也,以為孝於吾親,即 甚絕德奇行,亦職分之當然,而不之驚也。且夫孝,美 名也,而不宜名者也。羲皇畫《家人》之卦,聖人測之,以 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又曰「父父子子,子得其子, 而家道正矣,無所謂孝也。」然孝之名,自《詩》《書》昉也,有 不孝者而後以孝維之。聖人命名之初,有勉心焉,甚 不得已者也。蓋吾觀睦之乘,而得友泉先生事嚴父 惟謹。母有疾,終月不解帶,廬墓三載,獨建祠以祀之。 事庶母若嫡,友異弟若胞,晚年紋在其手曰:「全孝亦 有何奇行絕德而至」於格天,如此其著也。意者其庸 德隱微中,有人不及知,而天獨鑒之者。曾子出而友 來,母齧臂呼之,曾子即至,云:「母痛而心動也。」孝子之 於親,其神氣無息不往來者也。孝為天經,天者神氣 之主,宜先生之見感於天,如此其著也。天欲以先生 之孝範人,緣督為經以詔之,口不言而託之於紋,紋 何以書,而即書於先生之手,更防其末路而至晚年。 鑒其終身之慕不替,方以全孝歸之。天之事雖巧,而 天之心亦甚苦矣。先生名滄,為淳邑諸生。其孫王政 與予友善,欲徵其堂額而袖乘以相示。予不能辭,乃 謂之曰:「手澤猶存,莫大於是。」為題孝紋堂以歸之。天 啟五年中秋,山陰王思任記。
《贈毛氏同居說》張元電
[編輯]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幸其第,問其故,書百「忍」字 以獻,高宗嘉之。後義門鄭亦以其所尚起家,先後媲 美,無可議者。予守嚴,聞遂安毛氏亦同居,今五世矣, 大書標其門《家長》,因欲予有說焉。予以大家子弟多 嗜酒好利,以敗乃先。嗜酒則心無所制,好利則情無 所檢,俱不能忍,而同居之義壞。毛氏子其戒且勉哉!
《本孝說》金·忠士
[編輯]「道莫大於重生。」重生者,重生之所自來,生之所自來 者父母也。譬之樹焉,溉其本則葉必肥矣,能重父母 則子孫必隆矣。故前有以及也,斯後有以及也。子處 父母胞中,十月而去其處,脫然離之,無以相屬。然非 不屬,屬者眇也。月之與魚,其相與也以天為淵。故月 魄死於上,魚腦虧於下。誰謂為遠?其近也如是。今父 母處於燕,子遊於越,父母疾,子為之臥不安處。非嘗 知之,氣之至也。阮孝緒在鍾山,母疾,兄弟欲召之,母 曰:「孝緒至性冥通,必當自至。」阮果心驚,趨省其母。夫 精相連者千里,不足以言,今以去其胞中,遂謂非本末之事哉!故父母之於子,俱榮俱瘁之道也,不可不 知也。先君嘗有言曰:子之託父母也,託前,父母之託 子也。託後,託前不適,猶有後也。託後不適,其遂已矣。 夫子寄生於父母者也,父母託死於子者也,生者,自 其生之日而愛始起,養父母,至死而非終也。《傳》曰:「事 父母有終身之愛」,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君子之 求子孫以為父母也,如是則終其身猶未已,其事尚 以世續之矣。故君子「之孝也,千百世以為量而後足 之也。」《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 乎以天下養。故君子之於孝也,盡天下之物而後足 之也。」《曾子》曰:「事君不忠,非孝也;交友不信,非孝也;戰 陣無勇,非孝也。故君子之孝也,盡天下之道而後足 之也。故道至孝而大盡矣,天下無以踰之。」古之君子, 崇是道也,故根本厚,根本厚故所生遂,是以壽考存 其身,而福祿在其子孫。
《孝烈詩序》周克友
[編輯]余讀陶元亮諸《孝傳贊》,凡為孝子之情事備矣,獨未 有以身殉者。惟廉、范、殷陶,俱以父喪瀕於危殆,當范 之抱棺而沒,豈計舟之人能救之,惟以身殉已耳。陶 當長蛇帶門,舉家奔走,陶以棺在堂,居廬不動,豈計 得免於毒害哉?亦惟以身殉已耳。二人者幸矣,未及 於殺身,迺《傳贊》終稱之,皆謂其臨危也,勇而若有大 知行乎其閒,亦足以見古人之臨難不求苟免者,非 具大知勇不能。今於張孝烈玉楚公見之矣。傳之稱 公「孝友節操,率多異行,不克殫述。」當公之侍其父疾 也,遭賊之難,一時舉國若狂,皆鳥獸散去,而公侍父 不少懈。迨賊入其境,焚戮將及公父,加以憤懣而卒。 公與其幼子藝、《僕滿》,從窖中舁棺以殮,若不聞有賊 至者。及賊入,欲剖棺以視,公哀號慘痛,以兩手攀援 其棺,遭賊斷其指,藝力救之,父子皆被害。僕滿倖免, 賊退,即具棺以殮,兩主卒亦不食死。公之孝烈,公之 天性,成之獨是感其子且及其僕,而皆足以成公之 孝烈,是豈知者能之並勇者能之與?公之遭可謂不 幸矣。而父之棺得賴以全,賊不燹其廬,其知勇當有 超於古人之上者。余視事潛邑,見邑乘有《孝烈傳》,入 鄉賢祠,瞻孝烈位,詢其故老,得悉其事,不禁其感慨 悲傷,言之泣下也。適晤公之長君青熊先生,曾為余 楚慈陽之父母手出一編相示,閱之,則海內所頌孝 烈詩也,集而成帙。其郵傳不至者,聞公之孝烈而咨 嗟詠「嘆者不知凡幾」,則詩之藉公以傳,公不藉《詩》而 傳也;詩之因孝烈而永,孝烈不因詩而永也。千載而 下,讀孝烈諸詩,憑弔於白玉澗之濱。聞其每食必念 父果,饈皆藏,歸以進。弟沒哭憤,遂眇一目。只此居常 二端,便可以覘其處變之大節矣。生乎後者,不必其 遭是遇,將觸類而引伸之,隨地皆可以盡孝也。豈獨 潁谷之人有感於當路哉。
《旌孝子廖萬說》申其學
[編輯]余觀廖孝子割股食親事,而知君子之澤入人深哉! 睢,古蘭陵郡,晉元公祥所封邑也。世傳公孝如臥冰, 類皆刻苦難及,以故薰其德而善良者亦苦焉。余撫 睢僅期月,人有以《廖子狀》聞者。廖子家世業農,未嘗 讀書識字。厥父疾篤,思肉食切切。廖子貧不能買,遂 割股以進,疾即瘳。暨母疾亦然。人或以為孝感所致 雲。夫孝,庸行也;割股,烈事也。即宿學鉅儒,猶或難之, 而渠行之易。易者,得非天性孝友,砥礪名節,有感晉 元公之遺教而興起者乎?茲余既嘉其孝,又多其苦, 而旌之,不容已也。或者曰:「君子以全身為孝。」樂正子 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曾子將死,且 啟手足以自警。古之仁人孝子,用心類皆如此。若廖 子者,忍於虧親之體,且陷其親,有食子之名,如必以 廖子之行為孝,則天下微孝子矣。《易》之所謂「苦節貞 凶,其道窮」也,廖子有焉,惡旌為曰:其然?人子無有餘 之孝,亦有不獲已之情。伯奇之待烹,申生之從令,皆 其情之不獲已也。揆廖子之心,亦豈得已哉!昔人謂 屈原過於忠,余亦謂廖子過於孝,蓋過者多之之意 雲爾。苟訝其過而少之,則惑矣。如謂割股奉親者不 得為孝子,則殺身成仁者將不得為忠臣乎?懿行足 以繼前哲,芳聲足以鼓將來,此廖子之孝為可旌也。 觀感之下,焉知睢民不皆心元公之心,而行廖子之 行也哉!余因匾曰《教民孝》。
《馬棟廬墓記》解情
[編輯]嘉靖己丑歲,僕筮仕西亳,他政弗遑,首諮可為民表 揚者勵之敦風教也。是故於邑得義士劉貢士鳳焉, 於緱氏得戴相妻王氏焉。具禮樹匾,急獎其門。始邑 中次緱氏,事竣將歸,耆彥數輩羅拜道左,僉曰:「聞侯 方以義淑人心,若孝子者,殆亦侯所願聞者乎?」因詰 其狀,眾曰:「孝子馬氏,名棟,世居偃師姚家凹。父名隱」 德,弗耀。娶王氏,弗嗣;娶徐氏,生三子,長曰松,季曰楠。 棟,其仲子也。棟天性淳篤,讀書穎悟,通大義。遇嫡母 疾且革,晨昏躬親湯藥,衣不解者月餘。夜必焚香籲 天,願以身代。既而彌留,棟哭踴頓絕,踰時方甦。治喪如制,罔敢逾禮。即日合葬於父之先塋,棟悲號不已, 里中達者諭之曰:「汝新婚甫兩月,矧」生母在堂,恐子 不能襄大事。棟曰:「曩者吾父沒,愚弱莫能為,迄今抱 恨無涯。今吾母沒,猶父爾,愚無死所矣。」語訖,嗚咽弗 勝。眾知其志不可奪,迺已。棟隨構木結茅,廬於墓側, 設香火,洎湯沐之具,晨夕拜哭,奠如生者。墳土悉自 擔負,日有程,寒暑雨雪,弗易其度。有憐其孝,欲為代 之者,棟謝曰:「不肖孤,力止此焉而已。」僕聞而異之,且 謂之曰:「士每病於務名,功或虧於一簣,孝子誠可嘉 已,行將遠圖焉。」一日,道出孝子墓左,肅歷按轡,潛詣 其地。孝子方慟哭,竟弗聞有人跡至者,徐起,知為僕 至,仍正襟如禮。僕睹其外林木岑寂,巖壑阻絕,睹其 內環堵蕭然,靡所具睹;其人婉而莊,質而有體。因思 夫終身讀聖賢書而不識此義者何限?里中少年乃 能此,可愧也夫!可感也夫!時楊公、韋公、駱公按茲土, 俱遣吏齎米禮其廬。洛中縉紳嘉其行,願一接見顏 面,鄉邑無少長皆稱孝子而不名。制闋,監生高子朗、 陰陽官高子掇、邑人陳子鼎書其事,徵言於僕。僕曰: 「苦志清修,孝子之行也;汲引善類,君子之」心也;「風勸 表勵」,有司之分也。因次第其事,為之《記》雲。
《許孝子傳》張論
[編輯]醇儒恥修畸行,通士不矜苦節,其有不二之真常焉。 真常也者,情之無所飾,而心之不可解也。第令不取 必於孩抱之本心,而以勉汨真,以變掩常,離跂跳浪, 動負出世,夫非盡人之子,而以附於性天之孝思,必 不其然。吾永許孝子,真孝子也,勞養喪葬,哀敬篤摯, 其結廬墓側,號泣三年也,跡近奇,事疑苦然,而君子 樂取焉。其孺慕之真常與兩嚴君永依故也。子輿氏 稱人「少則慕父母,遇少艾而意移,當得君而中熱。」夫 具慶承歡,且情緣境變,矧其睹一抔之土而興水木 之思,不啻有其口澤手澤者乎?孝子之痛,此至迫也。 奚問三年,奚問終身,夢想神魂,食息寢處,有如膝下 焉。視稻錦自安,獻陵失望,飲酒數斗,「嘔血骨立者,鍾 情不同矣。」豈非真常之慕,本乎不二,情無所飾,而膠 不可解者哉?雖情極而格於時,愛至而嗇於勢,孝子 容有祿養之歉然,而烏馴兔若,地靈效順,學士大夫 口筆無窮,夫亦游乎其真常,而與之俱適焉耳,豈足 異哉?孝子有子明生,謀集《孝子》之傳,記繡諸梓。余固 心折孝子之能以孝傳,而且以嘉孝子之子,復能志 孝子之志,俾不墜其令聞也。是為序。
《梁文貞賦》許讚
[編輯]人之性有本於天,凡物不足以搖奪之者,是浩然之氣也。是氣也,有擔當,有寧耐,不為習染所移。文貞痛母不逮養,穿壙廬墓,灑掃供奉,人可能也;至喑默三十年如一日,不可能也。是《孟子》所謂「至大至剛」 ,《曾子》所謂「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 者,言異理同,文貞有焉。
「樹欲靜兮風不停,日欲晞兮寒雲暝。親不逮兮,子身 在而伶仃。旻天彌亙於億萬里兮,親恩何其可形。少 從軍兮邊庭,荷霜戈兮淚零。望高堂兮多繁星,聽音 聲兮過郵亭。歲月忽其逾邁兮,注雨淚之泠泠。一朝 偶還鄉土兮,親棄養而目瞑。痛承顏之終絕兮,有身 有生,其曷寧與其圖來世之養兮,孰若由隧而供奉 於幽冥。若乃穿壙為門,晨夕汛掃,廬於墓左,喑嘿不 言。痛惟此舉兮,固已致孝理於無極。歷三十年而無 閒兮,亙古今而一日。至哉天性,厥孝難銘。甘露降於 塋木兮,白兔效靈。」昔絳老言年,武子厚賚而謝過;范 升精《易》,漢帝寵重而辟官。何文貞道純仁孝兮,寂徵 命之未經。羌天意既為之明格兮,胡人事反?為之幻 營。君固重孝誼而輕時名兮,求治者捨是何以為斯 世之儀刑?君,虢人也,愚生長斯土,敬為文以弔。嗚呼! 虢水如帶兮虢山如屏。虢田膴膴兮虢樹長青,招子 之魂兮薦水萍。孝名歷千萬年兮日星熒熒。
《孝感靈芝卷序》吳孟祺
[編輯]余友韓子者,昔當彊仕之年,數遘利見之期,乃奉其 母氏之命,直以善養稱,依依膝下。韓子奉命惟謹,若 將終身焉。歲值大祲,韓子捐其積,得麥二百石,輸之 官以賑,曰:「吾以是為母祈也。」乃其母康而壽,歷九十 歲而終,韓子猶未已也,乃躬自築土成墳而廬焉。凡 問安上食,如其初喪然。余亟往勞之,非是弗出也。未 幾,韓子以書來謝,使者言夏秋之月,有芝薦生塚上, 凡三本。予乃作而歎曰:「是天以是為韓子瑞也,而母 亦以詔韓子也乎?」夫芝,神草也,又和氣之所蒸融焉 者,苟非其人,終其身不可得見。故人之稱之者,必曰 靈芝靈芝雲。天以韓子為其母祈於二十年之前,而 卒躋上壽,蓋可謂人之瑞者矣。故生「茲瑞草以昭之, 重其類也。若母之詔韓子也,豈不以先王制禮,弗敢 過也。汝以過禮處我,而又徼共賜於天,汝之愛我,終 無已乎?」君子曰:「至矣哉!韓子之奉其親也,母一言而 不敢違也。乃天從其祈,又昭其瑞,天其無爽於韓子 也哉!」魯藩有務本子者,中立子者聞而嘉之,乃為顏其冊曰:《孝感靈芝》。而詩以鳴,其盛達乎天者也。韓子 同類者,又從而和之。余老矣,姑為序,其聞如此。嗚呼! 天人相感之理,可以深繹也夫!
《孝子沃千田君墓碑》陳上年
[編輯]「清惠文」孝子,田仲子私諡也。仲子殉父難,得以孝諡。 諡者欲盡白其為人,益之曰:「清惠文。」未請於朝,故不 著。而仲死最烈,一時皆稱「田孝子。」孝子諱而腴,字沃 千,京兆美原人。田氏閥閱雄一邑,登第起家,則自孝 子父御宿先生始。孝子生,負異敏,比長,容甚偉,豁達 不務小節,居常坦易近人,人無智愚皆便之。然宗戚 閒遇有死喪急難,必奮往求濟。雖或籍草班荊之友 往借援,無弗應者。事御宿先生,三十年,不聞有小齟 齬崇禎癸未,雙崤失守,逆成既寇秦堞,僭號矣,脅諸 紳彊授之官,稍抗,即械繫,以輸餉為名,動累千萬。御 宿先生官素貧,又不欲屈。見賊檄下,孝子請代繫,先 生以貧故,預決其不免。數諭意孝子。孝子曰:「父不逃, 則陷父,若子並逃則陷宗屬,父子俱往,俱死,無益也。」 卒行逮長安獄七閱月,擊掠備至,孝子方以脫父為 幸,怡如也。賊左右亦稔知御宿,先生廉所定額,較諸 紳最下下。然先生以貧故傾家,終不副賊東行,遂挾 孝子去。八月望前一日,遇害於晉平陽,及其二僕。方 賊之戕殺諸士大夫也。偽尉同實主孝子,同舊與孝 子同里,雅重其名。死之夕,盛為飲具,酒酣,同數數目 孝子,已復自歎息,若不能言者。孝子心知其故,徐以 溫語詰同,同乃泣失聲,因具告之。孝子於是起,步帳 外,北面拜君,西面拜父,還就坐立,為《臨終詩》數十首, 每成一首,輒自按歌,聲音慘促,左右皆泣下。遂罷酒。 將刑,謂「必西首戮我,我魂魄有所依歸,可以報父矣。」 卒無一語怨賊。先是賊檄諸尉,凡士大夫死者,皆棄 屍平陽市。會暴雷雨,賊左右大懼,私瘞之南郊破壁 下。歲乙酉五月,乃以屍歸。則又有妻徐氏,投繯事孝 子,早厭帖括,以詩古文詞知名當世,與江右陳士業、 景陵譚友夏、三吳楊維斗、陳臥子、夏彝仲、都門梁公 狄輩定交中原,往往狎主齊盟,諸子奉盤盂從事無 敢先者。其文汪洋朴茂,有「黃初閒風。尤工書畫,為董 華亭宗伯所引重。遭亂軼,不傳者十九,海內惜之。嗚 呼!書掩右軍,詩掩工部,孝子忠孝大節,昭然在人耳 目。呵山護河,自可不朽,區區六藝,存亡何足輕重?即 清惠文之諡,不得掩其孝也。」又《里人傳》,孝子割股,愈 太夫人疾。孝子死,其父則不得死其母,故不具論。徐 氏端謹,稱於族黨,事舅姑夫子無閒言。初,平陽凶訃 至,氏哀毀踰禮,以死自誓。然慮子幼,恐孝子屍不歸, 歸矣而斂而棺,皆躬自檢視,凡七日絕粒。遠近聞者 乃群,謂「御宿先生有子孝子,有婦孝子。」生戊申七月, 距死甲申,得春秋三十有七。初娶石氏,先死;繼即徐 氏,並祔葬。子尊儉,太學生。孫祖德。壬寅夏,太學儉乃 以狀躬詣鴈門,請余為文以表其墓。往御宿,先生建 鴈門節,諸父老至今能言其政,立祠西城,俎豆不衰。 餘生後去先生幾三十年,踵位而至。先生有子如此, 表章不在後人哉?即不文,義不可辭。乃為泣銘曰:《荊 山之》《漆沮》之,維仲季故,渟靈毓光。成仁取義,千 秋孔彰。烈女配之,奠坎北方。植以松柏,左右梧楊。有 雙飛鳥,自名鴛鴦。行人稽首,過之徬徨。
《五色十八莖葉孝芝記》呂維祺
[編輯]崇禎,歲在上章執徐,月在塞壯,呂子自雒歸新安。時 大荒三年,人相食,寇戈雲擾,輸餉鼎沸,反側內應,城 幾陷。居數日,罪人斯得,群寇削平,反側安乂。又盡括 家所有以食饑人。已復繕城庀器,勸義和民,汔可小 康。呂子夜焚香誦《孝經》數過,乃假寐。有神如文昌帝 君者,紫蓋麟車,幞頭赤舄,服蟠龍青碧袞衣,束以文 玉鞶帶。呂子具袍笏拜帝,帝亦禮呂子。呂子與帝論 明王治天下之本源綱領甚悉,大意謂治本於道,道 本於孝,孝本於敬。諄諄內王道,外富彊,先德教,後政 刑。帝袖中出文書一卷,賜呂子曰:「此與《孝經》相表裡。」 呂子視之,皆丹篆圖書符籙,拜而受之。復謂呂子曰: 「汝羽翼《孝經》甚力,上帝嘉汝純孝,錫汝孝芝一本,十 有八莖,葉與《孝經章篇》相應。命汝多壽考,備膺福祉。 命汝世世有文明顯者,當如此芝。」徐出袖中一物如 黑飴,置几上。有頃,出二白角,既而化為黃羝羊,有五 色。帝復謂呂子曰:「此孝芝也。其大約七八寸,優游草 際,躍然來往。」呂子覺而異之。明日起視,瑞靄繞屋,如 煙如雲,且清香芬馥,愈異之,命小奚視柱壁隙中有 物金紫色,大如升許,枝葉連卷,津津有生氣,命小奚 謹護持之。踰月而枝堅實芳香,光華煜煜。呂子拜而 受之,焚香告天,藏諸櫃櫝。是日也,上頒行《孝經》制旨, 適至,邑令視之曰:「芝也。」廣文先生及邑人士皆曰「芝 也。」遠近觀者皆曰「芝也。」考諸往牒古史,皆相符合,遂 名之曰「孝芝。」芝一本,本細如線,徑六七寸許,圍可尺 八九寸許。凡十八莖,葉皆相連屬迴合。有如雲者,有 如蓋者,有如蓮葉如意珊瑚者,有黃、紫、赤、白、青五色。 黃如金,紫如瀋水香,赤如絳丹,白如脂玉,青如碧竹其質堅實,叩之琅琅有聲,其文細巧,其形靈怪。其莖 葉天成,不可名狀。平旦之香,艷晨之香,清「午之香平, 遠晡之香輕淡夜之香泠然而幽。」在昔漢唐武宣、元 肅之閒,時有產芝者,然武、宣皆九莖,元僅二莖,肅僅 一莖三花,猶告廟作歌製詩,大赦天下,藏諸祕府。貞 觀中亦產芝,有五莖,有十四莖。漢建初中亦有零陵 紫芝。太守沈酆奏獻,帝嘉悅,賜錢衣,會公卿,布告天 下。然未有如今上之「大德」格天,至孝通神,如今一本 五色,十八莖葉之盛者也。按《說文》:「芝,神草也。」又曰:「芝 為瑞,服之神僊,故曰神草。」王充曰:「角生於土,土氣和, 故芝草生。」《孝經援神契》曰:「王者德至於草木,則芝草 生。」《瑞命記》亦云:「王者仁慈則芝生。」蓋是時上方覽呂 子所進《孝經》,自聖躬經筵,青宮講習,宗潢勳戚、文武 臣工學士武人有司,朔朢各鄉立塾,皆以《孝經》頒告 天下。而上又躬行大孝,愾焉為終身之慕,有布蔬時 思之感,有孝道不足之歉,有未報罔極之歎。至於天 地祖宗,不敢與並,尤千古所未聞者。昔者堯階蓂產, 文境鳳鳴,《春秋》作而麒麟出,《孝經》成而黃玉降,則今 上表章《孝經》,相符天人感應之理,焉可誣也。昔神農 氏論有云:「山川雲雨,五行四時,陰陽,晝夜之積,以生 五色神芝,厥為聖王休祥。」嗚呼,帝先告之矣。
《孝經本義序》前人
[編輯]《孝經》繼《春秋》作,蓋堯舜以來帝王相傳之心法,而治 天下之大經大本也。此義不明而天下無學術矣,學 術荒而天下無德教矣。韓愈有言:堯以是傳之舜,舜 以是傳之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而不言是為何物,程 子曰:「傳孔子之道者,曾子一人而已。」而不言所傳何 事?《孝經》非孔子之傳曾子者乎?今夫天地,渾然氣耳, 而天地之性存焉。元氣混沌,孝在其中。父子之道,天 性也。性之德有四,而仁為長;大倫有五,而仁之於父 子為切;人之行有百,而孝為原。大哉孝乎!天不得無 以為經,地不得無以為義,人不得無以為行,帝王不 得無以治天下國家。昔者堯之時,雍本於親睦;舜之 風,動本於克諧。以至三代聖王,莫不以孝為治天下 之本。世道衰微,大義日晦,孔子欲以此道治天下,而 道不果行,乃作《孝經》以傳曾子。意者謂堯舜以來相 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大經大本,不可一日不明於 天下後世。而曾子篤實有孝行,故傳曾子以遞傳於 今,其意與《春秋》相表裡。乃或火於秦,紛於漢、唐,偽於 炫卲,黜於安石,於是訓詁家各出所見,非狃承學,即 爭竄《易》。不然,亦祇於家庭問視之一節求之,而不知 其為帝王相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大經大本,遂使 本旨大義愈不明於天下後世,而明王之治罔聞,富 彊刑名之學競起,邪慝禍亂之作交熾。嗚呼!有如天 子躬行此道於上,公卿輔之以教,諸侯大夫士庶人, 即堯、舜之時,雍風動,豈在遠哉?惜乎徒託之空言,而 不獲實見諸行事也。是故孔子自言曰:「吾志在《春秋》, 行在《孝經》。」夫五經不可無《春秋》,猶法律之不可無斷 例也;《春秋》不可無《孝經》,猶洪水之疏瀹決排,不可不 歸諸海也。子輿氏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春秋》成而亂 臣賊子懼,《孝經》成而察於天地,通於神明」,光於四海, 其道一也。大哉《孝經》乎!參兩儀,長四德,冠五倫,綱維 百行,總會六經,繼二帝、三王之統,以傳天下與後世。 然則堯、舜之傳是孔、曾之傳,宗其物事,蓋可思已。昔 元隱士釣滄子嘗言:聖人之經,安得竟廢不行?五百 年必有明王在上,興起振作,表章是經。今天子天縱 大孝,同揆堯、舜,而拳拳諭士人習《孝經》,以宋黜《孝經》 之年計之,適符五百之期,豈非天哉!愚不敏,學識淺 昧,猥以沈潛淹貫有年,乃敢拆衷群言,竊取大義,蓋 欲發明孔子傳堯舜以來相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 大經大本,而不規規於家庭問視之一節,或於孔曾 傳孝之本旨大義,不甚刺謬,而於經文一字不敢移 易,慎之也。「誠躬逢聖天子特加意表章,頒之學宮,而 躬行於上,以明教化於下,由是大義明而學術正,學 術正而德教興。天地之氣,吾之元氣;天地之性,吾之 至性;堯舜之親睦克諧,吾本也;堯舜之欽明溫恭,吾 本之本也。」則凡古明王之以孝治天下者,其仰參天 經,俯察地義,幽通神明,遠光四海,皆不越因心得之, 而又何屑乎富彊,何繁乎刑名,何憂乎邪慝!禍亂明 乎此,而帝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本,與其所以相傳之 心法,庶不晦於天下與後世。而學者之從事於孔、曾 之傳者,亦可以知所本矣。「崇禎十有一年戊寅正月 元日序。」
《恭進孝經疏》前人
[編輯]奏為恭進《孝經本義大全》,伏祈睿斷頒布,以羽翼化 理事:臣聞宋儒蔡沈言:「二帝三王之治本於道,二帝 三王之道本於心。」臣以為二帝三王之心本於孝。昔 堯親睦而時雍,舜齊栗而風動,禹致孝而祗台罔距, 湯思孝而肇修人紀,文武止孝達孝而汝墳遵化,四 海永清。大哉孝乎!天經地義,神明四海一以貫之,世 入《春秋》,孝治之道邈焉。孔子刪述六經,筆削《春秋》,復作《孝經》者,蓋所以會《六經》之指歸,繼帝王之道統,以 明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端在乎此。漢、唐、宋雖代有表 章,然止設科取士,而猶未深知其為興道致治之本 也。我太祖高皇帝首諭孝順父母,成祖文皇帝御製 孝順事實,凡我列宗,皆崇孝行,然表章頒布,千秋盛 事,猶闕以待我皇上之善繼善述爾。而我皇上仰法 二祖列宗,躬行孝道,以明教化,故加意聖祖《六諭》,《孝 經》小學,以為化民成俗之本。今《六諭解註》,《小學集註》 頒矣。至《孝經》有「《孝經》全不講究」之諭,「《孝經》委宜表章」 之旨。《孝經》著學臣嚴飭誦讀,力行考試,一體命題之 旨。頃於本年五月內,又有聖祖六諭,「《小學孝經》果否 遵旨通行講讀考試,撫按年終類奏,該部詳加甄別, 以憑黜陟之諭,而適與尊崇聖母徽號之恩詔。」會是 皇上躬行孝道,表章《孝經》至矣,而尚未頒發定本,坊 刻舛誤不一,士雖留心此經,莫知適從,故頒發萬不 容緩也。臣潛心此經二十餘年,不揣愚陋,僭著《本義》 二卷、《大全》二十八卷,蓋求合乎孔曾相傳之心法,與 明王孝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不規規於訓詁事親 一節。第世狃故習,宗旨未明,復僭著《或問》三卷,所以 釋群疑而明大意。謹繕寫成帙,恭撰表文一通,附卷 首以進。伏祈皇上深維孝治之本,曲賜乙夜之覽。倘 一得可採,祈敕禮部覆議頒行,以為輔翼化理之助。 臣惟願我皇上早奏明王孝治之效,以建中興第一 事業,同符二祖,光顯列宗;臣當與父老子弟,共詠歌 聖化於無窮已。臣曷任激切待命之至!
《敬陳表章疏》前人
[編輯]奏為敬陳表章《孝經》八要,以課實責效,事首在皇上 躬行大孝。故其一要曰進講經筵,以樹模範。蓋天子 之孝與臣下異;而皇上之大孝,又與三代而下之帝 王異。何者?臣下以一身一家為孝,皇上以興起天下 之孝為孝也。三代而下,以試士為表章;皇上大孝以 樹模範,奏孝治為表章矣。先臣丘濬有言:「人君肇修 人紀,愛敬既立,則家國天下無不感化。」我皇上嘗諭 臣下曰:「朕不敢與天地祖宗並,此不敢之心,大孝也。」 充此心以敬天仁民,錫類不匱。當深居燕閒時,披閱 《孝經》,詳玩意義,仍命儒臣進講而奏,孝治之化道豈 遠乎哉?太祖高皇帝曰:「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經 大法,以垂萬世。」成祖文皇帝曰:「人君之孝,與庶人不 同。」此誠皇上所當法者。然世儒之言曰:「今天下貪欺 成習,兵食告匱,賊寇交訌,何汲汲於此?」臣以為凡此 者,正由教化之未明,人心之未正,反經之未實故也。 矧!一代之人心風俗,聲教德化,皆係於人主之精神 好尚。蓋上之精神,天下之所繩從而鵠望也。如東漢 之節義,唐之詩賦,宋之禮樂,風教所樹,人心景從。況 皇上精神所注,首以《孝經》立之繩鵠,而天下有不翕 然丕變者,臣不敢信也。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 經》。」誠行《孝經》於今日之天下,使天下之服習《孝經》者, 皆願為忠臣孝子,皆欲實為朝廷任事,豈復憂貪欺、 憂兵食、憂寇賊?何者?得其本故也。得其本,而凡古明 王之以孝治天下者,其道皆可該也。其次則教儲睦 族,皆孝治之最大者。是以敢次第言之。二要曰,東宮 講習,以端儲教;三要曰,頒諭宗戚,以敦親睦。何以明 其然也?臣聞太子天下之本,儲敦致治之源。我皇上 加意豫教,命太子出閣講學,所以端軌樹範,養正作 聖,無不肫摯。臣以為尤必先教以孝,蓋孝德之本,教 所由生。使太子當蒙養時,即知問安視膳,溫凊定省, 而預啟迪之,以舜之大孝,文之止孝,武之達孝。如《孝 經》一書,更當朝夕溫習,諭令儒臣,開導講解,以為異 日孝治天下之本。昔我太祖高皇帝曰:「為太子者,當 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我成祖文皇帝曰:「皇太子 當進學之時,欲使知要,庶」幾將來太平之望。我仁宗 昭皇帝諭楊士奇等曰:「東宮開講習,當以大經大法 進說,非我皇上之所當法者乎?」臣又聞《堯典》曰:「克明 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若是乎,大孝之 先篤親也。昔我太祖高皇帝諭秦右相鄭九成等曰: 「朕封建諸子,選用傅相。凡與王言,當廣學問,陳忠孝, 使其聰明」無蔽,上下相親。我成祖文皇帝賜蜀玉書 曰:「敦書循理,好學不倦。勉自愛重,用副所懷。」又曰:「國 家篤於親親,宗室謹於禮法,共保富貴,令聞長世。」此 又非我皇上之所當法者乎?我皇上篤念宗親,備極 優渥,而頃又允閣臣楊嗣昌之奏,申諭諄切,加以敕 獎誡諭,可謂仁之至、義之盡。臣以為當頒《孝經》於各 王府宗親,俾各服習體認,以成皇上親睦之仁。至於 戚臣一體頒諭,宗學一體試題,仍乞諭令選學教授, 以敦孝行、通《孝經》為本,庶孝愈篤於本支,義共固於 維城矣。又其次,則揆文奮武,宜弘薪槱之運,而醇菁 莪之化也。故《四要》曰「頒行試題,以驗習學。」臣聞孝為 百行之原,《孝經》統六經之會。皇上加意此經,業命誦 讀試題矣。然該部原疏,但云將《孝經》《小學》閒出論題 耳。合無責令兩雍直省師儒學宮,凡遇舉貢生儒考
試,照經書出題作制義。如解卷無《孝經制義》,以不職論。昔太祖高皇帝謂教化之道,學校為本。宜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成祖文皇帝謂學校風化所依,在 人上作興之耳。則皇上仰法二祖,教化天下以孝忠 者,道必本乎此也。《五要》曰:「鄉、會出題,以隆大典。臣聞 漢唐以來,率用孝經取士,如漢置孝經博士,唐以《論 語》《孝經》《孟子》為一經,宋尚書省加試《論語》《孝經》,其來 已久。自王安石黜《孝經》,貢舉遂不以取士矣。今制鄉、 會試初場題,例以《四書》三篇、經四篇,合無敕令習本」 經者,皆通《孝經》。遇鄉、會試,令出《孝經》題一道,列於《四 書》後,本經前減本經一篇,即自十三年為始。成祖文 皇帝曰:「《孝經》者,聖賢之格言大訓。」宣宗章皇帝曰:「設 科求賢,願得忠孝之人,以資國用。」朕之心亦如此。則 皇上頒行《孝經》,成成祖、宣宗之言。此正繼志述事之 大孝也。《六要》曰:頒諭武士,以明大義。臣聞宋儒程顥 看詳武學,欲添習《孝經》,曰:「欲令武勇士知義理。」故東 漢時有令虎賁士習《孝經》者,有命期門羽林通經章 句者。而我成祖文皇帝曰:「申明武學,嚴其課讀,毋為 文具。」孝宗敬皇帝曰:公、侯、駙馬、伯子孫命讀書習禮, 將來朝廷庶得世臣之用。伏乞皇上諭頒《孝經》於天 下,武學其考試必閒出《孝經》題目。其武場、鄉、會試亦 一體出題。至公侯指揮世襲等官,子孫承襲,必閒抽 《孝經》一二段,命背誦解講通者,方許承襲。庶干城腹 心之士,猶有敦詩書、說禮樂之風。然辟舉不真,風俗 不醇,雖欲復古孝治猶未也。故《七要》曰:「辟舉真孝,以 勵士俗。」嘗聞漢辟舉孝廉,猶為近古,我祖宗朝尤加 意行之。太祖高皇帝曰:「為國得寶,不如得賢。」又曰:「但 嚴舉錯之法,則冒濫自革。」宣宗章皇帝曰:「務選經明 行修之人,不得濫舉。」皇上既命復辟舉矣,然必深明 辟舉之首重乎孝,使天下知上意之所重,然後可挽 澆俗而於變耳。合無敕命撫按,遵奉新頒聖諭,每年 終類奏,各舉通習《孝經》孝友廉讓者,無論紳衿隱逸, 多不過三人。有奔營濫舉者,連坐。其提學考較,巡按 出巡,聽酌舉真孝,徑自獎勸,優賞如黃香扇,枕溫席 而舉以榮親;王元規著《孝經義》,而詔舉高第。皆其遺 事也。終八要曰:諭俗講解,以正民風。臣聞化民成俗, 以孝為先。太祖高皇帝曰:「風俗本乎教化。教化行,雖 閭閻可使為君子。」成祖文皇帝曰:「近俗簡乎事親」,此 蓋教化不明之過。合無敕令天下府州縣官,於講鄉 約時,先宣聖祖六諭閒,亦講說《孝經》,務令通俗易曉, 以化愚民。凡塾師教習處,皆頒《孝經》一部,命誦習講 解。其士民杖笞小過,果能背誦講解明白者,亦惟寬 宥。如司馬光講《庶人章》以誨父老;真德秀作《庶人章 解》,以化泉民。又如王漸誦《孝經》義而鄉里慚謝,韋景 駿以《孝經》化貴鄉而母子感悟,皆其成效也。總之表 章八要,以朝廷為萬國之倡,俾天下皆講明正學,實 敦孝道,如此而期月之閒紀綱粗布,行之三年有不 成教化變、風俗裕、兵民,再久之而有不復祖宗淳熙 之化,舞干兩階,幾致刑錯,真才輩出,輔德翼治者乎! 帝德巍煥,不識不知而順,則王道蕩平,無偏無黨,而 《式度斯文》未喪「至孝通神」,惟在我皇上獨斷而實行 之也。
《孝子王珪廬墓序》郭鎮
[編輯]生能致其養,死能致其哀者,非心乎父母而極哀痛 之忱者,不能然也。雲南新興有孝子王珪,天性純篤, 不事華侈,奉事二親,克極誠敬。鄉黨內外,咸以孝友 稱之。正統乙丑秋,厥父思貞以疾終於家。珪哀悼哭 踴幾滅性。衣衾棺槨,殯葬如禮。既葬之日,即別昆季, 廬於墓側,曰:嚴親就土,子可寧居乎?與其寢苫處塊 於家庭,何若野處於墓所之為安哉!」於是卻賓客,謝 親戚,旦暮悲號,有如袒括,慘痛之餘。即植松柏,壘墳 墓,築牆垣,葺祠宇,哀至復哭。一日一粥,不進葷菜,如 此者三載。其拜奠思慕,允極哀悼。鄉里父老異而憐 之,曰:「凡人之於父母,生能致其養,而沒能致其禮足 矣。又安望其治廬墓所而盡三年之永乎?」《曾子》曰:「慎 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今珪之於父母,念罔極之恩,抱 終天之恨,可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矣。其與古 人夫何愧哉!」余聞而嘉之曰:「新興斯民,乃吾之舊治 也。人子之孝如此,是豈庸常之行可擬哉?況乎地不 愛祥,靈芝生焉,則其孝感於天,而天亦應之,有可徵 矣。」以聞於大藩,予當薦達朝廷,褒旌厥行,以勵風俗, 不徒頑夫、薄夫化其心,而亦使善人志士有所感慕 而自勸於彝倫耳。他日名播青史,譽著後世,其清風 美譽,又非特一鄉一邑之光而已。是為序。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