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07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七十一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七十一卷目錄

 文學名家列傳五十九

  宋九

  王子融      掌禹錫

  王回       王向

  蘇洵       張先

  蕭介夫      崔公度

  蔣概       李亨伯

  張唐英      傅拳

  蔡柟       歐陽修

文學典第七十一卷

文學名家列傳五十九

[編輯]

宋九

[編輯]

王子融

[編輯]

按《宋史王曾傳》:「曾弟子融,字熙仲,初以曾奏,為將作 監主簿,祥符進士及第,累遷太常丞,同知禮院。獻所 為文,召試直集賢院。嘗論次國朝以來典禮因革,為 《禮閣新編》,上之,以其書藏太常。權三司度支鹽鐵判 官任布請鑄大錢,行之京城,三司使程琳集官議,子 融曰:『今軍營半在城外,獨行大錢城中,可乎』?」事遂寢。 權同糾察刑獄,知河陽。又集五代事為《唐餘錄》六十 卷以獻。進直龍圖閣,累遷太常少卿,權判大理寺。迺 取讞獄輕重可為準者,類次以為斷例。拜天章閣待 制、尚書吏部郎中、知荊南。盜張海縱掠襄、鄧,至荊門, 子融閱州兵,將迎擊之,賊引去。遷右諫議大夫、知陝 州,徙河中府。既而勾當三班院,遷給事中,以尚書工 部侍郎、集賢院學士知兗州,不赴,改刑部侍郎致仕。 英宗即位,進兵部。卒。本名皞,字子融。元昊反,請以「字」 為名。性儉嗇,街道卒除道,侵子融邸店尺寸地,至自 詣開封府訴之。然教飭子孫,嚴厲有家法。晚學佛氏, 從僧懷璉遊。

按《青州府志》,皞直集賢院。初,新舊《五代史》皆不與韓 通立傳,識者笑之。皞著《唐餘錄》,有記、志、傳,又博採諸 家說,傚裴松之《三國志》,附註於下。表韓通於《忠義傳》 冠以宋初褒贈之典,新舊史皆所不及。

掌禹錫

[編輯]

按《宋史》本傳:「禹錫,字唐卿,許州郾城人。中進士第,為 道州司理參軍。試身言書判第一,改大理寺丞,累遷 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并州,擢知廬州。未行,丁度薦 為侍御史,上疏請嚴備西羌。時議舉兵,禹錫引周宣 薄伐為得,漢武遠討為失。且建畫增步卒,省騎兵。舊 法,薦舉邊吏,貪贓皆同坐。禹錫奏謂:使貪使愚,用兵 之法也。若舉邊吏,必兼責士節,則莫敢薦矣,材武者 孰從而進哉?」後遂更其法。出提點河東刑獄。杜衍薦, 召試,為集賢校理,改直集賢院兼崇文院檢討。歷三 司度支判官,判理欠司,同管勾國子監。歷判司農、太 常寺。數考試開封國學進士,命題皆奇奧,士子憚之, 目為難題掌公。遷光祿卿,改直祕閣。英宗即位,自祕 書監遷太子賓客。御史劾禹錫老病不任事,帝憐其 博學多記,命召至中書,示以彈文。禹錫惶怖自請,遂 以尚書工部侍郎致仕,卒。禹錫矜慎畏法,居家勤儉, 至自舉几案。嘗預修《皇祐方域圖志》《地理新書》,奏對 帝前,王洙推其稽考有勞,賜三品服。又校正《類篇》《神 農本草》載藥石之名狀為《圖經》。喜命術,自推直生日, 年庚寅,日乙酉,時壬午,當《易》之《歸》《妺》《困》《震》初中末三 卦,以世應飛伏,納五甲,行軌析數推之,卦得二十五 少分,三卦合七十五年約半,祿秩算數盡於此矣。著 《郡國手鑑》一卷,《周易集解》十卷。好儲書,所記極博,然 迂漫不能達其要。常乘駑馬,衣冠汙垢,言語舉止多 可笑,僚屬或慢侮之。過閭巷,人指以為戲雲。

王回

[編輯]

按《宋史儒林傳》:「回字深父,福州候官人。父平言,試御 史。回敦行孝友,質直平恕,造次必稽古人所為,而不 為小廉曲謹以求名譽。嘗舉進士中第,為衛真簿,有 所不合,稱病自免,作告友曰:『古之言天下達道者,曰 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也,五者各以其 義行而人倫立,其義廢則人倫亦從而亡矣。然而父』」 子兄弟之親,天性之自然者也;夫婦之合,以人情而 然者也;君臣之從,以眾心而然者也。是雖欲自廢,而 理勢持之,何能斬也!惟朋友者,舉天下之人莫不可 同,亦舉天下之人莫不可異,同異在我,則義安所卒 歸乎?是其漸廢之所繇也。君之於臣也,父之於子也, 夫之於婦也,兄之於弟也,過且惡,必亂敗其國家,國家敗而皆受其難,被其名而終身不可辭也。故其為 上者,不敢不誨,為下者,不敢不諫。世治道行,則人能 循義而自得;世衰道微,則人猶顧義而自全。間有不 若,則亦無害於眾焉耳。此所謂理勢,持之雖百代可 知也。親,非天性也;合,非人情也;從,非眾心也。群而同, 別而異,有善不足與「榮,有惡不足與辱,大道之行,公 於義者可至焉。」下斯而言,其能及者鮮矣。是以聖人 崇之,以列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而壹為達道也。聖 人既沒而其義益廢,於今則亡矣。夫人有四肢所以 成身,一體不備則謂之廢疾,而人倫缺焉,何以為世? 嗚呼!處今之時而望古之道,難矣。姑求其肯告吾過 也,而「樂聞其過者,與之友乎?」退居潁州,久之不肯仕, 在廷多薦者。治平中,以為忠武軍節度推官、知南頓 縣,命下而卒。回在潁川,與處士常秩友善。熙寧中,秩 上其文集,補回子汾為郊社齋郎。弟向。

王向

[編輯]

按《宋史王回傳》:「回弟向,字子直,為文長於序事。」戲作 《公默先生傳》曰:「公議先生剛直任氣,好議論,取當世 是非辯明。游梁宋間,去潁,弟子任意對曰:『先生無復 念去也。弟子從先生久矣,亦各厭行役。先生舍潁為 居廬,必有生計。主人公賢,遇先生不淺薄,今又去之, 弟子未見先生止處也。先生豈薄潁邪』?公議先生曰: 『來,吾語爾,君子貴行道,信於世;不信貴容,不容貴去。 古之辟世闢地、辟色、辟言是也。吾行年三十,立節循 名,被服先王,究窮《六經》,頑鈍晚成,所得無幾,張羅大 綱,漏略零細,校其所見,未為完人,豈敢自忘,冀用於 世。予所厭苦,正謂不容予行。世間波混流同,予譽不 至,予毀日隆。小人鑿空造事,形跡侵排萬端,地隘天 側。《詩》不云乎:『讒人罔極。正人明恕,故未見疑。不幸去 我,來者謂誰讒,一日效我終顛危。智者利身,遠害全 德,不如亟行,以適異國』』。」語已,任意對曰:「先生無言也。 意輩弟子嘗竊論先生樂取怨憎,為人所難,不知不 樂也。今定不樂,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聰明才能 過人遠甚,而刺口論世事,立是立非,其間不容毫髮, 又以公議名,此人之怨府也。《傳》曰:『議人者不得其死, 先生憂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為先生計:先生 幸聽意,不必行;不聽,先生雖去絕海,未見先生安也』。」 公議先生彊舌不語,下視任意,目不轉移。時卒問任 意,對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視?高出重泉,險不足比。聞 善於彼陽譽陰非,反背復憎,詆笑縱橫,得其細過,聲 張口播,緣飾百端,德敗行破,自然是人賤彼善我意。 策之三,此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議先生曰: 「不能,爾試言其次者。」對曰:「捐棄骨肉,徉狂而去,令世 人不復顧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議先生 曰:「不能,爾試言其又次者。」對曰:「先生之行己,視世人 所不逮何等也!曾未得稱高世,而詆訶鋒起,幾不得 與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禍也。先生能不好議而好默, 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於不容?此策之最下者 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議》」先生喟然歎曰:「吁!吾為爾用 下策也。」任意乃大笑,顧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於世 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陽思曰:「今日非任 意先生不可得留。」與其徒謝意,更因意請去。公議為 公默。先生弟同,字容季,性純篤,亦善序事,皆蚤卒。仕 止於縣主簿。

蘇洵

[編輯]

按《宋史文苑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 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 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 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其二子軾、轍皆至京師,翰 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 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所著權書、衡論」、 機策,文多不可悉錄。錄其《心術》《遠慮》二篇。《心術》曰:「為 將之道,當先治心。太山覆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 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待敵。凡兵上義,不義,雖利不 動。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凡戰之道, 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 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 而優游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勵,所以養其氣。用人 不盡其所為,所以養其心。故士當蓄其怒,懷其欲而 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 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凡 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 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 之皆死。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 於嶮。鄧艾縋兵於穴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 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 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凡主將之道,知理 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 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 不動,見小患不遷。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 後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兵有長短, 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 校;吾之所短,吾斂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柰何?」曰:「吾 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 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兵者使之 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 知不至於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 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 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 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 餘矣。《遠慮》曰:「聖人之道,有經有權,有機,是以有民有 群臣,而又有腹心之臣。曰經者,天下之民舉知之可 也;曰權者,民不可得而知矣,群臣知之可也;曰機者, 雖群臣亦不得而知之矣,腹心之臣知之可也。夫使 聖人無權」,則無以成天下之務,無機則無以濟萬世 之功,然皆非天下之民所宜知。而機者又群臣所不 得聞。群臣不得聞,則誰與議?不議不濟,然則所謂腹 心之臣者,不可一日無也。後世見三代取天下以仁 義,而守之以禮樂也,則曰「聖人無機。」夫取天下與守 天下,無機不能顧三代。聖人之機,不若後世之詐,故 後世不得見其有機也,是以有腹心之臣。禹有益,湯 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是三臣者,聞天下之所不聞, 知群臣之所不知。禹與湯、武倡其機於上,而三臣者 和之於下,以成萬世之功。下而至於桓、文,有管仲、狐 偃為之謀主;闔廬有伍員,勾踐有范蠡大夫種。高祖 之起也,大將任韓信、黥布、彭越,裨將任曹參、樊噲、滕 公、灌嬰;游說諸侯,任酈生、陸賈、樅公。至於奇機密謀, 群臣所不與者,惟留侯、酇侯二人。唐太宗之臣多奇 才而委之深、任之密者,亦不過曰房、杜。夫君子為善 之心與小人為惡之心一也。君子有機以成其善,小 人有機以成其惡。有機也,雖惡亦或濟;無機也,雖善 亦不克。是故腹心之臣,不可以一日無也。司馬氏,魏 之賊也,有賈充之徒為之腹心之臣以濟。陳勝、吳廣, 秦民之湯武也,無腹心之臣以不克。何則?無腹心之 臣,無機也,有機而泄也。夫無機與有機而泄者,譬如 虎豹食人而不知設陷穽,設陷穽而不知以物覆其 上者也。或曰:「機者,創業之君所以濟耳,守成之世,其」 奚事機,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嗚呼!守成之世,能遂熙 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見機之可去也。且夫 天下之變,常伏於安,田文所謂「子少國危,大臣未附。」 當是之時,而無腹心之臣,可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 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遺孝惠、孝文;武帝之末, 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遺孝昭、孝宣。蓋天下雖有 泰山之勢,而聖人常以累卵為心,故雖守成之世,而 腹心之臣不可去也。《傳》曰:「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彼 冢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舉天下之事委之三 年,不置疑於其間邪?又曰:「五載一巡狩。」彼無腹心之 臣,五載一出,捐千里之畿,而誰與守邪?今夫一家之 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必有密友,以開心胸,以濟緩 急。」柰何天下而無腹心之臣乎?近世之君,抗然於上, 而使宰相眇然於下,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矣。臣視 君如天之遼然而不可親,而君亦如天之視人,泊然 無憂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憂,彼不以為憂。君憂不 辱,君辱不死。一人譽之則用之,一人毀之則捨之,宰 相避嫌譏且不暇,何暇盡心以憂社稷?數遷數易,視 相府如傳舍。百官泛泛於下,而天子惸惸於上,一旦 有卒然之憂,吾未見其不顛沛而殞越也。聖人之任 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師,愛之如兄弟,執手入臥內, 同起居寢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 百人毀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祿,重其權,「而後可與 議天下之機,慮天下之變。」宰相韓琦見其書,善之,奏 於朝,召試舍人院,辭疾不至,遂除祕書省校書郎。會 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 與陳州項城令姚闢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 卷。書成方奏,未報。卒,賜其家縑銀二百。子軾辭所賜, 求贈官,特贈光祿寺丞,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蜀。有 《文集》二十卷、《諡法》三卷。

按曾鞏《蘇明允哀辭》:「明允姓蘇氏,諱洵,眉山人也。始 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歸焚其所為文,閉戶 讀書。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復為文。蓋少或百 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託喻,侈能盡之約,遠 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 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 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以余之所不 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於其窮達得喪,憂嘆哀樂,念 有所屬,必發之於此;於古今治亂興衰,是非可否之 際,意有所擇,亦必發之於此;於應接酬酢萬事之變 者,雖錯出於外,而用心於內者,未嘗不在此也。嘉祐 初,始與其二子軾、轍復去蜀遊京師,「今參知政事歐 陽公修為禮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於是三

人之文章盛傳於世,得而讀之者,皆為之驚,或嘆不
考證
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師至於海隅瘴徼,學士大人,

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書。既而明允召試舍人院不 至,特用為祕書省校書郎。頃之,以為霸州文安縣主 簿,編纂《太常禮書》。」而軾頃又以賢良方正策人等,於 是三人者尤見於時,而其名益重於天下。治平三年 春,明允上其禮書,未報。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 有八。自天子輔臣至閭巷之士,聞而哀之。明允所為 文,有集二十卷,行於世。所集《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更 定《諡法》二卷,藏於有司。又為《易傳》未成。讀其書者,則 其人之所存可知也。明允為人聰明辨智,遇人氣和 而色溫,而好為策謀,務一出己見,不肯躡故跡。頗喜 言兵,慨然有志於功名也。二子:軾為殿中丞、直史館, 轍為大名府推官。其年以明允之喪歸葬於蜀也,既 請歐陽公為其銘,又請余為辭以哀之,曰:「銘將納之 於壙中,而辭將刻之塚上也。」余辭不得,乃為其文曰: 「嗟明允兮邦之良,氣甚怡兮志則強。閱今古兮辯興 亡,驚一世兮擅文章。御六馬兮馳無疆,決大河兮嚙 浮桑。燦星斗兮射精光,眾伏玩兮彫肺腸。自京師兮 洎幽荒,矧二子兮與翱翔。唱律呂兮和宮商,羽峨峨 兮勢方颺。孰雲命兮變不常,奄忽遊兮汴之陽。維自 著兮暐煌煌,在後人兮慶彌長,嗟明允兮復何傷!」 按《聞見前錄》:眉山蘇明允先生,嘉祐初遊京師,時王 荊公名始盛,黨與傾一時,歐陽文忠公亦善之。先生, 文忠客也。文忠勸先生見荊公,荊公亦願交於先生, 先生曰:「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天下患。」 作《辯姦》一篇,為荊公發也。其文曰:「事有必至,理有固 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 而雨,人人知之。事之推移,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 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 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昔者羊 叔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 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言之,其理 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也,容貌言語,固 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 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 姦,固足以敗國,然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 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 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誦孔 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 相與語言,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 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旤可勝 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此人之至情也。今 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 《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姦慝, 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未形之惡,雖 有願治之主,好賢之相,猶當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 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孫子》曰:「善用 兵者,無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之言為過, 而斯人有不遇之歎。孰知旤之至於此哉?不然,天下 將「旤,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斯文出一時,論者多以 為不然,雖其二子亦有嘻其甚矣之嘆。後十餘年,荊 公始得位,為姦無一不如先生言者。呂獻可中丞於 熙寧初荊公拜參知政事日,力言其姦,每指荊公曰: 「亂天下者,必此人也。」又曰:「天下本無事,但庸人擾之 耳。」司馬溫公初亦以為不然,至荊公虐民亂政,溫公 乃深言於上,不從。拜樞密副使以去。又貽荊公三書 甚苦,冀荊公之或從也。荊公不從,乃絕之。溫公悵然 曰:「呂獻可之先見,余不及也。」若曰明允先生,其知荊 公又在獻可之前十餘年矣,豈溫公不見辯姦也?獨 張文定公表先生墓,具載之。

按《聞見後錄》:「眉山老蘇先生里居未為世所知,時雷 簡夫太簡為雅州,獨知之,以書薦之。韓忠獻、張文定、 歐陽文忠三公皆有味其言也。」三公自太簡始知先 生後,東坡、潁濱但言忠獻、文定、文忠,而不言太簡,何 也?予官雅州,得太簡薦先生書,嘗以問先生曾孫子 符仲虎,亦不能言也。簡夫,長安人,以遺才命官,其文 亦奇,國史有傳。《上韓忠獻書》簡夫啟:「昨年在長安,累 獲奏記,及入蜀來,路遠,頗如疏怠。恭惟恩照,恕其如 此。不審均逸名都,寢食何似?」簡夫向年自與尹師魯 別,不幸其至死不復相見,故居常恨,以為天下後生 無復可與議論當世事者。不意得郡荒陋,極在西南, 而東距眉州尚數百里。一日眉人蘇洵攜文數篇,不 遠相訪,讀其《洪範論》,知有王佐才《史論》,得遷《史筆》《權 書》十篇,譏時之弊,《審勢》《審敵》《審備》三篇,皇皇有憂天 下心。嗚呼!師魯不再生,孰與洵抗邪?簡夫自念道不 著,位甚卑,言不為時所信重,無以發洵之跡,遽告之 曰:「如子之文,異日當求知於韓公,然後決不埋沒矣。」 重念簡夫阻遠門藩,職有所守,不獲搢版,約袂疾指, 快讀洵文於幾格間,以豁公之視聽也,但邑邑而已。 洵年踰四十,寡言笑,淳謹好禮,不妄交遊,亦嘗舉茂 才,不中第,今已無意。近張益州安道薦為成都學官未報。會今春將二子入都,謀就秋試,幸其東去,簡夫 因約其暇日,令自袖所業,求見節下,願加獎進,則斯 人斯文,不為不遇也。《上張文定書簡夫啟》:簡夫近見 眉州蘇洵著述文字,其間如「《洪範論》,真王佐才也;《史 論》,真良史才也。豈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爾。令 人慾糜珠虀芝,躬執七箸,飫其腹中,恐他饋傷」,且不 稱其愛護如此,但怪其不以所業投於明公。問其然 後,云:「洵已出張公門下矣。」又辱張公薦,欲「使代黃柬 為郡學官,洵思遂出張公之門,亦不辭矣。簡夫喜其 說。竊計明公引洵之意,不祇一學官;洵望明公之意, 亦不祇一學官。第各有所待也。又聞明公之薦,累月 不下,朝廷重以例檢,執政者靳之不特達,雖明公重 言之,亦恐一上未報,豈可使若人年將五十,遲遲於 塗路間邪?昔蕭昕薦張鎬」云:「用之則為帝王師,不用 則幽谷一叟耳。」願明公薦洵之狀,至於再,至於三,俟 得其請而後已,庶為洵進用之權也。《上歐陽內翰書 簡夫啟》簡夫頃年待詔公車府,因故人蘇子美始拜 符采,不間不遺,許接議論。未兩三歲,而執事被聖上 不次之知,遂得以筆舌進退天下士大夫。士大夫不 知刑之可懼,賞之可樂,生之可即,死之可避,而知執 事之筆舌可畏。簡夫不於此時畢其平生之力,以謹 自附於下風,而方從事戎馬間,或告疾於舊隱,故足 跡不至於門藩,書問不通於左右者,且十餘年矣,豈 偶然哉?蓋有故耳。執事之官,日隆於一日。昔之所以 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 之出,則九鼎不足為重。」簡夫見棄於時,使與俗吏齒, 碌碌外官,多謗少譽,方世之視其言不若鴻毛之輕, 故姓名不見記於執事矣。夫人重之不為簡,肯為輕 哉?方俟退於隴畝之中,絕於公卿之間,而後敢以尺 書問閽吏,道故舊之情。今未能畢其志,而事已有以 奪之矣。伏見眉州人蘇洵,年踰四十,寡言笑,淳謹好 禮,不妄交遊。嘗著《六經》《洪範》等論十篇,為後世計。張 益州一見其文,嘆曰:「司馬遷死矣,非子吾誰與?」簡夫 亦謂之曰:「生,王佐才也。」嗚呼!起洵於貧賤之中,簡夫 不能也。然責之亦不在簡夫也。若知洵不以告於人, 則簡夫為有罪矣。用是不敢固其初心,敢以洵聞左 右。恭惟執事,職「在翰林,以文章忠義為天下師。洵之 窮達,宜在執事。嚮者洵與執事不相聞,則天下不以 是責執事。今也讀簡夫之書,既達於前,而洵又將東 見執事於京師,今而後,天下將以洵累執事矣。」 按《澠水燕談錄》:「眉山蘇洵,少不喜學,幾壯猶不知書。 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舉進士,又舉茂才,皆不中,曰: 『是未足為吾學也』。焚其文,閉戶讀書五六年,乃大究 《六經》百家書說。嘉祐初,與二子軾、轍至京師,歐陽文 忠獻其書於朝,士大夫爭持其文,二子舉進士亦皆 在高等。於是父子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擅天下。」 按《石林詩話》:「蘇明允至和間來京師,既為歐陽文忠 公所知,其名翕然,韓忠獻諸公皆待以上客。」嘗過忠 獻,忠獻置酒私第,惟文忠與一二執政,而明允乃以 布衣參其間,都人以之為異禮。席間賦詩,明允有「佳 節屢從愁裏過,壯心時傍醉中來」之句,其意氣尤不 少衰。明允詩不多見,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 如讀《易》詩云:「誰為善相應嫌瘦,後有知音可廢彈。」婉 而不迫,哀而不傷,所作自不必多也。

張先

[編輯]

按《石林詩話》:「張先郎中,字子野,能為詩及樂府,至老 不衰。居錢塘,蘇子瞻作倅時,先年已八十餘,視聽尚 精強,家猶畜聲妓。子瞻嘗贈以詩曰:『詩人老去鶯鶯 在,公子歸來燕燕忙』。蓋全用張氏故事戲之。先和云: 『愁似鰥魚知夜永,懶同蝴蝶為春忙』。極為子瞻所賞。 然俚俗多喜傳詠先樂府,遂掩其詩聲,識者皆以為」 恨雲。

按《浙江通志》:「『先字子野,烏程人。康定進士,知吳江。詩 格清麗,尤長於樂府,有『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破處 見山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之句,時號張三影』。李公擇 守吳興,招子野輩集於郡圃,為六客之會。晚歲優游 鄉閭,以放舟釣魚為樂。仕至都官郎中,年八十九卒。 有文集一百卷行世。」

蕭介夫

[編輯]

按《吉安府志》:「介夫字純臣,泰和人。性不羈,為文援筆 立就。當宋英宗朝,中鄉舉,以恩免,特奏,辭主簿。常作 《將進酒歌》云:『勸君莫剪黑山虎,剪得黑山竟何補?勸 君莫勒燕然石,勒得燕然又何益?百年歲月能幾何, 螢燭光中都瞬息。我今安得萬丈梯,騰騰直上天街 墀。剪折金烏翅,截下玉兔蹄。使玉兔不能走,金烏不 得飛。然後舉泰山為肉林,東海為酒池。君不見吳王 臺下秋風悲,金谷園中春草衰,不如相逢且飲酒』。」齊 聲拍掌大唱《金縷衣》,人爭傳誦,以為可比《玉川子茶 歌》。官終萍鄉簿。

崔公度

[編輯]

按《江南通志》:「公度,字伯易,高郵人。嘗作《大行山賦》,歐陽修題其後曰:『司馬子長之流也』。韓琦薦其守道甚 篤,文章雄贍。英宗召問,特授彰德軍節度推官,知海 潁、蔡潤、宣通六州,官終朝散大夫,直龍圖閣。」

蔣概

[編輯]

按《吉安府志》:「概字康叔,龍泉人。皇祐己丑進士,舉賢 良,見斥,移巴東令。治平己巳,京師大水,百官乘筏入 朝,詔求直言。概上疏推本《洪範》,箴諷朝政闕失,不報。 去遊河朔,語其友廩延劉斧曰:『丈夫當立功絕域,封 侯萬里,豈甘隨群老死青衫中哉』?嘗登權州北門,賦 詩曰:『壯士未酬志,乘秋感慨多。幽、燕新種落,唐漢舊 山河。塞月沉青塚,邊聲起白波。如何得萬騎,玉壘夜 經過』。」讀其詩,跡其平生,蓋亦慷慨士。

李亨伯

[編輯]

按《福建通志》:「亨伯字安止,龍溪人。治平間進士,知東 莞。有巨盜匿海島中,出沒為民害,亨伯率軍夜渡三 洋,行七百里,出賊不意,皆就縳。遷知梧州,興學舍,立 六賢堂,多士向風。再遷全州,經理西原諸蠻,威名大 著。尢長於詩文,與張商英、蘇軾友善。」

張唐英

[編輯]

按《四川總志》:「唐英,字次公,新津人。有文學,撰《蜀檮杌 嘉祐名臣傳》。皇祐登進士,英宗朝進《慎始書》,時授臺 官,范蜀公薦之,擢殿中侍御史裏行。丁父憂卒。」

傅拳

[編輯]

按《江西通志》:「拳,新城人,舉進士。所著書及古律詩雜 文,義甚高,辭甚美。曾子固稱云:『可謂自強不已,道德 之歸』。」

蔡柟

[編輯]

按《江西通志》:「柟字堅老,南豐人。負才氣,有詩名。嘗謁 韓公於蒼駒令,賦《新荷》,柟即吟曰:『朱欄橋下水平池, 四面無風柳自垂。疑是水仙吟意懶,碧羅箋卷未題 詩』。」

歐陽修

[編輯]

按《宋史》本傳:「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 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 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 裁猶仍五季餘習,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 論卑氣弱。蘇舜元、舜欽、柳開、穆修輩咸有意作而張 之,而力不足。修游隨得唐韓愈遺槁於廢書簏中,讀」 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寢食,必欲並轡絕馳而追 與之並。舉進士,試南宮第一,擢甲科,調西京推官。始 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 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 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貶,在廷多論救,司諫高若訥獨 以為當黜,修貽書責之,謂其「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 若訥上其書,坐貶夷陵。稍徙乾德令、武成節度判官。 仲淹使陝西,辟掌書記。修笑而辭曰:「昔者之舉,豈以 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進可也。」久之,復校勘,進集 賢校理。慶曆三年,知諫院。時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 弼、韓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諫官員,用天下名士,修首 在選中。每進見,帝延問執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張弛, 小人翕翕不便。修慮善人必不勝數,為帝分別言之。 初,范仲淹之貶饒州也,修與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 見逐,目之曰「黨人。」自是朋黨之論起。修乃為《朋黨論》 以進,其略曰:「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此 自然之理也。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小人所 好者」利祿,所貪者財貨,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 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反相賊害, 雖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無朋。」君子則不然, 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 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故 曰「惟君子則有朋,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可謂無朋 矣,而紂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謂大朋矣, 而周用以興。蓋君子之朋雖多而不厭故也。故為君 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修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讎,帝獨獎其敢言,面賜五品服, 顧侍臣曰:「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同修起居注,遂知 制誥。故事,必試而後命,帝知修,詔特除之。奉使河東, 自西方用兵,議者欲廢麟州以省餽餉。修曰:「麟州天 險不可廢,廢之則河內郡縣,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 其兵駐並河內諸堡,緩急得以應援,而平時可省轉 輸,於策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嵐多禁地廢 田,願令民得耕之,不然將為敵有。」朝廷下其議,久乃 行,歲得粟數百萬斛。凡河東賦斂過重,民所不堪者, 奏罷十數事。使還,會保州兵亂,以為龍圖閣直學士、 河北都轉運使。陛辭,帝曰:「勿為久留計,有所欲言,言 之。」對曰:「臣在諫職得論事,今越職而言,罪也。」帝曰:「第 言之,毋以中外為間。」賊平,大將李昭亮、通判馮博文 私納婦女,修捕博文繫獄,昭亮懼,立出所納婦。兵之 始亂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殺之,脅從二千人分隸諸 郡。富彌為宣撫使,恐後生變,將使同日誅之。與修遇 於內黃,夜半屏人告之故,修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況脅從乎!既非朝命,脫一郡不從,為變不細。」弼悟而止。 方是時,杜衍等相繼以黨議罷去,修慨然上疏曰:「杜 衍、韓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賢,而不 聞其有可罷之罪。自古小人,讒害忠賢,其說不遠,欲 廣陷良善,不過指為朋黨;欲動搖大臣,必須誣以顓 權。其故何也?去一善人而眾善人尚在,則未為小人 之利;欲盡去之,則善人少過,難為一一求瑕;唯指以 為黨,則可一時盡逐。至如自古大臣,已被主知而蒙 信任,則難以他「事動搖。唯有顓權是上之所惡,必須 此說,方可傾之。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謀臣不用,敵國 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罷去,而使群邪相賀於內,四 夷相賀於外,臣為朝廷惜之。」於是邪黨益忌修,因其 孤甥張氏獄傅致以罪,左遷知制誥、知滁州。居二年, 徙揚州、潁州。復學士,留守南京,以母憂去。服除,召判 流內銓,時在外十二年矣。帝見其髮白,問勞甚至。小 人畏修復用,有詐為修奏乞澄汰內侍為姦利者,其 群皆怨怒,譖之,出知同州,帝納吳充言而止。遷翰林 學士,俾修《唐書》奉使契丹,其主命貴臣四人押宴,曰: 「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爾。」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子 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是 者輒黜。畢事,向之囂薄者伺修出,聚譟於馬首,街邏 不能制,然場屋之習,從是遂變。加龍圖閣學士、知開 封府。承包拯威嚴之後,簡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師 亦治旬月。改群牧使。《唐書》成,拜禮部侍郎兼翰林侍 讀學士。修在翰林八年,知無不言。河決商湖,北京留 守賈昌朝欲開橫壟故道,回河使東流。有李仲昌者, 欲導入六塔河,議者莫知所從。修以為:「河水重濁,理 無不淤,下流既淤,上流必決。以近事驗之,決河非不 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復,但勢不能久耳。橫壟功大 難成,雖成將復決。六塔狹小,而以全河注之,濱、棣、德、 博必被其害。不若因水所趨,增堤峻防,疏其下流,縱 使入海,此數十年之利也。」宰相陳執中主昌朝,文彥 博主仲昌,竟為河北患。臺諫論執中過惡,而執中猶 遷延固位。修上疏以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為聖德 之累。」未幾,執中罷。狄青為樞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訛 言籍籍,修請出之於外,以保其終,遂罷知陳州。修嘗 因水災上疏曰:「陛下臨御三紀,而儲宮未建。昔漢文 帝初即位,以群臣之言即立太子,而享國長久,為漢 太宗。唐明皇惡人言,儲嗣事不肯早定,致秦王之亂, 宗社遂覆。陛下何疑而久不定乎?」其後建立英宗,蓋 原於此。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參知政事。修在兵府, 與曾公亮考天下兵數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遠近, 更為圖籍,凡邊防久缺屯戍者,必加蒐補。其在政府, 與韓琦同心輔政。凡兵民、官吏、財利之要,中書所當 知者,集為總目,遇事不復求之有司。時東宮猶未定, 與韓琦等協定大議,語在《琦傳》。英宗以疾未親政,皇 太后垂簾,左右交搆,幾成嫌隙。韓琦奏事,太后泣語 之故,琦以帝疾為解,太后意不釋。修進曰:「太后事仁 宗數十年,仁德著於天下。昔溫成之寵,太后處之裕 如,今母子之間反不能容邪?」太后意稍和。修復曰:「仁 宗在位久,德澤在人,故一日晏駕,天下奉戴嗣君,無 一人敢異同者。今太后一婦人,臣等五六書生耳,非 仁宗遺意,天下誰肯聽從?」太后默然,久之而罷。修平 生與人盡言無所隱,及執政士大夫有所干請,輒面 諭可否,雖臺諫官論事,亦必以是非詰之,以是怨誹 益眾。帝將追崇濮王,命有司議,皆謂當稱皇伯,改封 大國。修引《喪服記》,以為「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降,三 年為期,而不沒父母之名,以見服可降而名不可沒 也。若本生之親改稱皇伯,歷考前世,皆無典據。進封 大國,則又禮無加爵之道,故中書之議不與眾同。」太 後出《手書》,許帝稱親,尊王為皇,王夫人為後。帝不敢 當。於是御史呂晦等請幫助識別此字。修主此議,爭論不已,皆被逐。 惟蔣之奇之說合修意,修薦為御史,眾目為姦邪,之 奇患之,則思所以自解。修婦弟薛宗孺有憾於修,造 「帷薄不根」之謗摧辱之,展轉達於中丞彭思永,思永 以告之奇,之奇即上章劾修。神宗初即位,欲深護修, 訪故宮臣孫思恭,思恭為辨釋,修杜門請推治。帝使 詰思永、之奇,問所從來,辭窮,皆坐黜。修亦力求退,罷 為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明年,遷兵部尚書、 知青州,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辭不拜,徙蔡州。修 以風節自持,既數被汙衊,年六十,即連乞謝事,帝輒 優詔弗許。及守青州,又以請止散青苗錢,為安石所。 請幫助識別此字。故求歸愈切。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卒, 贈太子太師,謚曰文忠。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 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穽在前,觸發之 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時, 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復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 勝數,於是仰天歎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 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學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文 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凡歷 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或問:「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以 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 苛刻;簡者,不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嘗謂曰:「汝父為 吏,常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死獄也,我 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 死者與我皆無恨』。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 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修聞 而服之。終身為文,天才自然,豐約中度。其言簡而明, 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獨騖, 眾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師尊之。」獎引後進,如恐不及, 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布 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游其聲譽,謂必顯於世。篤於 朋友,生則振掖之,死則調護其家。好古嗜學,凡周、漢 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說 於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奉詔修《唐書》、紀、志、表, 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蘇軾敘其 文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 賦似李白。」識者以為知言。

按《墨莊漫錄》:「歐陽文忠公,本朝第一等人也。其前言 往行,見於國史墓碑及文集諸書中詳矣。予復得四 事於公之曾孫,當世望之雲,嘗載於《瀧岡阡表》。」瀧岡 阡,蓋歐陽氏松楸壟名也,今不傳於世,惜其遺沒,因 識於此。

一云:公於為政仁恕,多活人性命,曰:「此吾先公之志 也。」嘗曰:「漢法惟殺人者死,後世死刑多矣。」故凡於死 非己殺人者多活之。其為河北轉運使,所活二千餘 人。先是,保州屯兵閉城叛命,田況、李昭亮等討之不 克,卒招降之。既開城,況等推究反者二千餘人,投於 八井。又其次二千餘人不殺,分隸河北諸州。事已完, 而富相出為宣撫使,懼其復為患,謀欲密委諸州守 將,同日悉誅之。計議已定,方作文書,會公奉朝旨權 知鎮府,與富公相遇於內黃,夜半屏人以其事告公。 公大以為不可,曰:「禍莫大於殺降。昨保州叛卒,朝廷 已降敕榜,許以不死而招之,八井之戮,已不勝其冤。 此二千人者,本以脅從,故得不死,柰何一旦無辜就 戮!」爭之不能止,因曰:「今無朝旨,而公以便宜處置,若 諸郡有不達事幾者,以公擅殺不肯從命者。事既參 差,則必生事。是欲除害於未萌,而反趣其為亂也。且 某至鎮,必不從命。」富公不得已,遂止。是時小人譖言 已入,富范勢力難安。既而富公大閱河北之兵,將卒 有所升黜。譖者獻言「富某擅命專權,自作威福,已收 卻河北軍情,北兵不復知有朝廷矣。於是京師禁軍 亟因大閱,多所升擢,而富公歸至國門不得入,遂罷 樞密,知鄆州。向若擅殺二千人,其禍何可測也。」然則 公之一言,不獨活二千人命,亦免富公於大禍也。 二雲,公於修《唐書》最後至局,專修紀志而已。《列傳》則 宋尚書祁所修也。朝廷以一書出於兩手,體不能一, 遂詔公看詳《列傳》,令刪修為一體。公雖受命,退而嘆 曰:「宋公於我為前輩,且人所見多不同,豈可悉如己 意?」於是一無所易。及書成,奏御史白:「舊例修書只列 書局中官高者一人姓名,雲某等奉敕撰,而公官高 當書。」公曰:「宋公於《列傳》亦功深者,為日且久,豈可掩 其名而奪其功乎?於是紀志書公姓名,列傳書宋姓 名,此例皆前未有,自公為始也。宋公聞而喜曰:『自古 文人不相讓而好相陵掩,此事前所未聞也』。」 三云:范公自言學道三十年,所得者平生無怨惡爾。 公初以范希文事得罪於呂相,坐黨人遠貶三峽,流 落累年。比呂公罷相,公始被進擢。及後為范公作神 道碑言西事。呂公擢用希文,盛稱二人之賢能,釋私 憾而共力於國家。希文子純仁大以為不然,刻石時 輒削去此一節,云:「我父至死未嘗解讎。」公亦歎曰:「我 亦得罪於呂丞相者,惟其言公所以信於後世也。吾 嘗聞范公自言,平生無怨惡於一人,兼其《與呂公解 讎書》見在《范集》中,豈有父自言無怨惡於一人,而其 子不使解讎於地下?」父子之性相遠如此。公知潁州 時,呂公著為通判,為人有賢行,而深自晦默,時人未 甚知。公後還朝,力薦之,由是漸見進用。

四云:「陳恭公執中,素不喜公,其知陳州時,公自潁移 南京,過陳,拒而不見。後公還朝作學士,陳為首相,公 遂不造其門。已而陳出知亳州,尋罷使相。換觀文公 當草制,自謂必不得好詞,及制出,詞甚美,至云:『杜門 卻掃,善避權勢而免嫌;處事執心,不為毀譽而更守』。 陳大驚喜曰:『使與我相知深者,不能道此』。此得我之」 實也。手錄一本寄門下客李師中曰:「吾恨不早識此 人。」

按《東坡志林》:歐陽公嘗言:少時有僧相我:「『耳白於面, 名滿天下;脣不著齒,無事得謗』。其言頗驗。 耳白於面, 則眾所共見,脣不著齒,余亦不敢問公,不知其何如 也。」

按《東軒筆錄》:歐陽文忠公年十七,隨州取解,以落官 韻而不收。天聖已後,文章多尚四六。是時隨州試《左氏失之誣論》,文忠論之,條列左氏之誣甚悉,句有「石 言於宋,神降於莘。外蛇鬥而內蛇傷,新鬼大而故鬼 小。」雖被黜落,而奇警之句,大傳於時。今集中無此論, 頃見連庠誦之耳。

歐陽文忠公修自言初移滑州到任,會宋子京曰:「有 某大官頗愛子文,倩我求之。」文忠遂授以近著十篇。 又月餘,子京告曰:「某大官得子文」,讀而不甚愛,曰:「何 為文格之退也?」文忠笑而不答。既而文忠為知制誥, 人或傳有某大官,極稱一丘良孫之文章。文忠使人 訪之,乃前日所投十篇。良孫盜為己文以贄而稱美 之者,即昔日子京所示之某大官也。文忠不欲斥其 名,但大笑而已。未幾,文忠出為河北都轉運使,見邸 報丘良孫以獻文字召試拜官,心頗疑之。及得所獻, 乃令𤜶挺平日所著之《丘論》也,文忠益歎駭異時為 侍從,因為仁宗道其事,仁宗駭怒,欲奪良孫之官。文 忠曰:「此乃朝廷已行之命,但當日失於審詳,若追奪 之,則所失又多矣。」仁宗以為然,但發笑者久之。 歐陽修致仕居潁、蔡,承禧經由上謁於私第,從容曰: 「公德隆望重,朝廷所倚,未及引年,而遽此高退,豈天 下所望也?」歐陽公曰:「吾與世多忤,晚年不幸為小人 誣衊,止有進退之節,不可復令有言而竣逐也。今日 乞身已為晚矣。」小人,蓋指蔣之奇也。歐陽公在潁。唯 衣道服。稱六一居士。又為傳以自序。

按《桯史》:歐陽文忠知貢舉。省闈故事,士子有疑,許上 請。文忠方以復古道自任,將明告之以崇雅黜浮,期 以丕變文格。蓋至日昃,猶有喋喋弗去者。過晡稍閴 矣,方與諸公酌酒賦詩,士又有扣簾者,梅聖俞怒曰: 「瀆則不告,當勿對。」文忠不可,竟出應,鵠袍環立觀所 問。士忽前曰:「諸生欲用堯舜字,而疑其為一事或二 事,惟先生幸教之。」觀者鬨然笑。文忠不動色,徐曰:「似 此疑事,誠恐其誤,但不必用可也。」內外又一笑。他日 每為學者言,必蹙頞及之,一時傳以為雅謔。

按王銍《默記》歐陽文忠慶曆中為諫官,仁宗更用大 臣韓、富、范諸公,將大有為。公銳意言事,如論杜曾家 事,通嫂婢有子,曾出知曹州,即自縊死。又論參知政 事王舉正不才,及宰臣晏殊、賈昌朝舉館職,凌景陽 娶富人女,賈有章有贓,魏庭堅踰濫,三人皆廢終身。 如此之類極多,大忤權貴,遂除修起居注、知制誥。韓 富既罷,未幾,以龍圖閣直學士為河北部運令,計議 河北二相賈昌朝、陳執中爭邊事,其實宰相欲以事 中之也,曾令內侍供奉官王昭明同往相度河事。公 言:「今命侍從出使,故事,無內臣同行之理,而臣實恥 之。」朝廷從之。公在河北,職事甚振,無可中傷。會公甥 張氏幼孤,鞠育於家,嫁姪晟。晟自處州司戶罷,以僕 陳諫同行。張與諫通事,發鞫於開封府右軍巡院。張 懼罪,且圖自解免,其語皆引公未嫁時事,詞多醜鄙。 軍巡判官、著作佐郎孫揆止勘張與諫通事,不復枝 蔓。宰相聞之怒,再命太常博士、三司戶部判官蘇安 世勘之,遂盡用張前後語成案。俄又差王昭明者監 勘,蓋以公前事,欲令釋憾也。昭明至獄,見安世所勘 案牘,視之駭曰:「昭明在官家,左右無三日不說歐陽 修,今省判所勘,乃迎合宰相意,加以大惡,異日昭明 喫劍不得。」安世聞之大懼,竟不易揆所勘,但劾歐公 用張氏貲賈田產立戶事奏之,宰相大怒。公既降知 制誥、知滁州,而安世坐牒三司取錄問人吏不聞,奏, 降殿中丞、泰州監稅。昭明降壽春監稅。公《責詞》云:「不 知淑慎,以遠罪辜,知出非己族而鞠於私門,知女歸 有家而納之群從。向以訟起晟家之獄,語連張氏之 資,券既不明,辨無所驗,以其久參侍從,免致深文,可 除延閣之名,還序右垣之次,仍歸漕節,往布郡條,體 予寬恩,思釋前咎。」又安世《責詞》云:「汝受制按考,法當 窮審,而乃巧為朋比,顧弭事端,潛落偏說,陰合傅會。 知朕慎重獄事,不闕有司,而妄徇私情,替名胥役。蹟 其阿比之意,尚興朋黨之風」云云。其後王荊公為《蘇 安世埋銘》,盛稱能回此獄。而世殊不知揆守之於其 前,昭明主之於其後,使安世不能有變改迎合也。然 則二人可謂奇士矣。昭明後亦召用。而揆饒州人,終 殿中丞。當張獄之興陽,闢州外為舉人,上書極力救 之。今《宋文集》中有《外書》。

按《卻掃編》:「歐陽文忠公為滑州通判,有祕書丞孫琳 者,簽書判官事,自言頃被差與崇儀副使郭咨均肥 鄉縣稅,嘗創為千步方田法,公私皆利,簡當易行。未 幾,召入為諫官。會朝廷方議均稅,因薦琳、咨,使試其 法,詔從其請。起自蔡州一縣,以方田法均稅,事方施 行,而議者多言不便,遂罷。後秉政,適復有旨置均稅」 司,命官分均陝西、河北。稅命下,兩路騷然,民爭斫伐 桑棗逃匿,又群訴於三司者至數千人。公復上疏請 罷之,且言:「均稅一事,本是臣先建言,聞今事有不便, 臣固不敢緘默也。」事亦尋寢。

按《清波雜志》:「歐陽公為西京留守推官,事錢思公,一 日群游嵩山,取潁陽路歸,暮抵龍門。雪作,登石樓望都城次,忽煙靄中有車馬渡伊水者。既至,乃思公遣 廚傳歌妓,且致俾從容勝賞,毋還歸之意。思公既貶, 漢東王文康公晦叔為代。一日,訝幕客游有責曰:『君 等自比寇萊公何如?萊公尚坐奢縱取禍。眾不敢對』」, 公取手板起立曰:「以某論之,萊公之禍,不在杯酒,在 老不知退爾。」四座偉之。是時文康年已高,為之動,故 歐公六十五即休致。門生或有言公德望為朝廷倚 重,且未及年,豈容遽去?公答曰:「某平生某節為後生 描畫盡,唯有早退以全晚節,豈可更被驅逐乎?」以是 知公未老告歸,蓋以文康公為戒,且踐疇昔之言也。 或云:歐公游潁陽,見山中石壁上丹書「神清洞」,即此 時也。

按:《聞見後錄》:「歐陽公嘗夢為鴝鵒,初夏清曉飛鳴綠 陰中,甚樂。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