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12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二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二十五卷目錄
文學總部藝文七
文苑傳序 宋史
文章傳敘 冊府元龜
唐文粹序 姚鉉
文箴 孫何
答張洞書 孫復
多文為富賦〈以儒者崇學多以為富為韻〉文彥博
柳如京文集序 張景
尹師魯河南集序 范仲淹
與黃校書論文章書 歐陽修
答吳充秀才書 前人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 前人
與荊南樂秀才書 前人
江鄰幾文集序 前人
釋祕演詩集序 前人
釋惟儼文集序 前人
送曾鞏秀才序 前人
送徐無黨南歸序 前人
送梅聖俞歸河陽序 前人
讀李翱文 前人
祭蘇子美文 前人
祭石曼卿文 前人
祭尹師魯文 前人
祭梅聖俞文 前人
文學典第一百二十五卷
文學總部藝文七
[編輯]《文苑傳序》宋·史
[編輯]自古創業垂統之君,即其一時之好尚,而一代之規 橅,可以豫知矣。藝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 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學 之名,及其即位,彌文日增。自時厥後,子孫相承,上之 為人君者,無不典學;下之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 錄,無不擢科,海內文士,彬彬輩出焉。」國初,楊億、劉筠 猶襲唐人聲律之體,柳開、穆修志欲變古而力弗逮。 廬陵歐陽修出,以古文倡,臨川王安石、眉山蘇軾、南 豐曾鞏起而和之,宋文日趨於古矣。南渡文風不及 東都,豈不足以觀世變歟?作《文苑傳》。
《文章傳敘》冊府元龜
[編輯]《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仲尼曰:「言之不文,行之 不遠。」蓋斯文之作,其來尚矣。經藝之設,本於儒術;辭 賦之起,原乎六藝。騷人之後,風流彌劭。漢氏中葉,稍 革古制,藻絢交錯,岐派逾廣。英才間出,眾體互興,分 鑣並驅,因枝振葉。故子雲有鞶帨之說,蕭統興推輪 之嘆。而沿襲或異,意制橫作,習尚殊軌,氣韻相高。沈 約有云:「自漢至魏,四百載間,文體三變,自是而下,豈 勝道哉!繇靈均以來,汔於五代,屬辭之士,連衡接武, 或用全次,以備夫《廣記》」雲。
《唐文粹序》姚鉉
[編輯]五代衰微之弊,極於晉漢,而漸革於周氏。我宋㪍興, 始以道德仁義根乎政,次以《詩》《書》禮樂源乎化,三聖 繼作,煜然文明。霸一變至於王,王一變至於帝。風教 逮下,將五十年。熙熙蒸黎,久忘干戈戰伐之事,侁侁 儒雅,盡識聲明文物之容。《堯典》曰:「文思安安。」《大雅》云: 「濟濟多士。」盛德大業,英聲茂實,並屆於一代,得非崇 文重學之明效歟?況今歷代墳籍,略無亡逸,內則有 龍圖閣,中則有祕書監、崇文院之列,三館國子監之 印,群書雖唐漢之盛,無以加此。故天下之人,始知文 有江而學有海,識於人而際於天,譔述纂錄,悉有依 據。由是大中祥符紀號之四,祀皇帝祀汾陰后土之 月。吳興姚鉉集《文粹》成。《文粹》謂「何纂」唐賢文章之英 粹者也。《詩》之作,有《雅》《頌》之雍容焉;《書》之興,有典誥之 憲度焉。禮備樂舉,則威儀之可觀,鏗鏘之可聽也。《大 易》定天下之業,而兆乎爻象,《春秋》為一王之法而繫 於褒貶,若是者,得非文之純粹而已乎?是故志其學 者,必探其道。探其道者,必詣其極,然後隱而晦之,則 金渾玉璞,君子之道「也;發而明之,則龍飛虎變」,大人 之文也。自微言絕響,聖道委地,屈平、宋玉之辭,不陷 於怨懟,則溺於諂惑。漢興,賈誼始以佐王之道、經世 之文,而求用於文帝。絳、灌忌才,卒罹讒謫。其後公孫 弘、董仲舒、晁錯,咸以文進,或用或升,或黜或誅。至若 嚴助、徐樂、吾丘壽王、司馬長卿輩,皆才之雄者也,終 不得大用,但侍從優游而已。如劉向、司馬遷、揚子雲, 東京二班、崔、蔡之徒,皆命世之才,垂後代之法,張大 德業,浩然無際。至於魏、晉,文風下衰,宋齊以降,益以 澆薄。然其間鼓曹、劉之氣燄,聳潘、陸之風格,舒顏、謝 之清麗,藹何、劉之婉雅,雖風興或缺,而篇翰可觀。至 梁昭明太子統,始自《楚》《騷》,終於本朝,盡索歷代才士
之文,築臺而選之,得三十卷,號曰《文選》,亦一家之奇書也。厥後徐、庾之輩,淫靡相繼,下逮隋季,咸無取焉。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陳子昂起於庸蜀,始振風 雅。繇是沈宋嗣興,李杜傑出,六義四始,一變至道。洎 張燕公以輔相之才,專譔述之任,雄辭逸氣,聳動群 聽;蘇許公繼以宏麗,丕變習俗,而後蕭李以二雅之 辭本述作,常、楊以《三盤》之體演絲綸,鬱郁之文於是 乎在。惟韓吏部超卓群流,獨高邃古,以二帝三王為 根本,以六經四教為宗師,憑陵轥轢,首唱古文,遏橫 流於昏墊,闢正道於夷坦。於是柳子厚、李元賓、李翱、 皇甫湜又從而和之,則我先聖孔子之道,炳然懸諸 日月。故論者以退之之文,可繼揚、孟,斯得之矣。至於 賈常侍,至李補闕翰、元容州結、獨孤常州及呂衡州 溫、梁補闕肅、權文公德輿、劉賓客禹錫、白尚書居易, 元江夏稹,皆文之雄傑者歟!世謂貞元、元和之間,辭 人咳唾,皆成珠玉,豈誣也哉!今世傳唐代之類集者, 詩則有《唐詩類選》,「英靈間氣極元」又元等集,賦則有 《甲賦》《賦選》《桂香》等集,率多聲律,鮮及古道,蓋資新進 後生干名求試者之急用爾。豈唐賢之文,跡兩漢、肩 三代,而反無類次以嗣於《文選》乎?鉉不揆昧懵,遍閱 群集,耽玩研究,掇菁擷華,十年於茲,始就厥志,得古 賦、樂章、歌詩、贊、頌、碑、銘、文、論、箴、議、表、奏、傳、錄、書、序,凡 為一百卷,命之曰《文粹》。以類相「從,各分首第門目,止 以古雅為命,不以雕篆為工。故侈言蔓辭,率皆不取。 觀夫群賢之作也,氣包元化,理貫六籍,雖復造物者 固亦不能測研幾而窺沈慮。故英辭一發,敻出千古, 琅琅之玉聲,粲粲之珠光,不待汎天風、澈海波,而盡 在耳目。」於戲!李唐一代之文其至乎!
《文箴》孫何
[編輯]堯制舜度,綿今亙古。周作孔述,炳星灼日。是曰《六經》, 為世權衡。萬象森羅,五常混並。游、夏之徒,得粗喜精。 空傳其道,無所發明。後賢誰嗣,惟軻及卿。仁門義奧, 我有典型。聖人觀之,猶足化成。嬴侯、劉帝,屈指西京。 仲舒、賈誼,名實絕異。相如、子長,才智非常。較其工拙, 互有否臧。揚雄欻馬,刷翼孤翔。可師數子,擅文之場, 東漢而下,寂無雄霸。亹亹建安,格力猶完。當塗之後, 文失其官。家懷往跡,戶掠陳言,陵夷怠惰。至於江左, 輕淺淫麗,迭相唱和,聖心經體,盡墜於地。千詞一語, 萬指一意,縫煙綴雲,圖山畫水,駢枝儷葉,顛首倒尾, 治亂莫分,興亡不紀。齊傾梁絕,陳傾隋圯。奕奕李唐, 木鐸再揚。文之紀綱,斷而更純。鉅手魁手,磊落相望。 凌轢百代,直趨三王。《續典》紹謨,韓領其徒。還《雅》歸頌, 杜統其眾。土德既衰,文復喧卑。《制》《誥》之俗,儕於《四六》。 《風》《什》之訛,鄰於《謳歌》。懷經囊史,孰遏頹波。出入五代, 兵戈不稱。天祐斯文,啟我大君。蒲帛詔聘,鴻碩紛綸。 邪返而正,漓澄而醇。凡百儒林,宜師帝心。語思其工, 意思其深。勿聽淫哇,喪其雅音;勿視彩飾,亡其正色。 力樹古風,坐臻皇極。無俾《唐文》,獨稱往昔。賤臣司箴, 歌告執事。
《答張洞書》孫復
[編輯]夫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故文之作也,必得 之於心,而成之於言。得之於心者,明諸內者也;成之 於言者,見諸外者也。明諸內者,故可以適其用;見諸 外者,故可以張其教。是故《詩》《書》《禮》《樂》,《大易》《春秋》之文 也,揔而謂之「經」者,以其終於孔子之手,尊而異之爾, 斯聖人之文也。後人力薄,不克以嗣,但當左右名教, 「夾輔聖人而已。或則發列聖之微旨,或則摘諸子之 異端,或則發千古之未寤,或則正一時之所失,或則 陳仁政之大經,或則斥功利之末術,或則揚聖人之 聲烈,或則寫下民之憤嘆,或則陳天人之去就,或則 述國家之安危,必皆臨事摭實,有感而作。為論、為議、 為書、疏、歌、詩、贊、頌、箴、解、銘、說之類,雖」其目甚多,同歸 於道,皆謂之文也。若肆意搆虛,無狀而作,非文也,乃 無用之瞽言爾,徒污簡冊,何所貴哉?明遠無志於文 則已,若有志也,必在潛其心而索其道。「潛其心而索 其道,則其所得也必深;其所得也既深,則其所言也 必遠。既深且遠,則庶乎可望於斯文也。不然,則淺且 近矣,曷可望於斯文」哉?噫,斯文之難至也久矣。自西 漢至李唐,其間鴻生碩儒,齊肩而起,以文章垂世者 眾矣。然多以楊、墨、佛、老虛無報應之事,沈、謝、徐、庾妖 艷邪哆之言雜乎其中,至有盈箱滿架,發而視之,無 一言及於教化者。此非無用瞽言,徒污簡冊者乎?至 於終始仁義,不叛不雜者,惟董仲舒、揚雄、王通、韓愈 而已。由是而言之,則可容易至之哉!若欲容易而至 之,則非吾之所聞也。明遠熟察之,無以吾言為忽。
《多文為富賦》〈以儒者崇學多以為富為韻〉文彥博
[編輯]稽先王之訓,見君子之儒。取多文以為美,體至富以 寧殊。蘊之則獨善於身,不失其所;施之則兼濟於物, 無得而逾。魯哀公道在崇儒,孔宣父心存化下。將令 德之廣矣,必使道之行也。以為勤諸博學,式彰乎善 莫大焉;類彼多藏,自取乎文為貴者。由是篤行無倦, 修辭罔窮。所謂學成而上,抑亦祿在其中。韞玉俟時「我則非道而弗處;懷珠待價,我則惟德而是崇。豈假 徇財,爰因嗜學?雖雲既富而且庶,實在懷忠而抱樸。 博文者自顯豐盈,昧道者堪譏齷齪。抱義而處,寧須 陸海之珍;藏器於身,便是荊山之璞。盈非損志,用本 患多,匪予求而予取,假如切以如磋。修身踐言,信滿 堂而可守;浸仁沐義,諒潤屋以難過。」則知富於文者, 其富為美;富於財者,其富可鄙。故往籍之攸載,俾來 者之所履。發論甚嘉,垂謨有以;進德修業,諒多積以 攸同。溫故知新,豈厚亡之足比。莫不鬱郁斯盛,彬彬 有為。且常同於富贍,又曷見於盈虧。雅符懷寶之人, 惟遵於道;豈類窮奢之士,必速於危。懿夫學海騰芳, 儒林挺秀。彰聖教之不墜,見文風之是茂。寧虞喪寶, 罔同於無德而貪;詎比浮雲,豈並乎不義而富。
《柳如京文集序》張景
[編輯]一氣,為萬物母,至於陰陽開闔,噓吸消長,為晝夜,為 寒暑,為變化,為死生,皆一氣之動也。庸不知斡之而 致其動者,果何物哉?不知其何物所以為神也,人之 道不遠是焉。至道無用,用之者有其動也。故為德為 教,為慈愛,為威嚴,為賞罰,為法度,為立功,為立言,亦 不知用之而應其動者,又何物也。夫「至道潛於至誠, 至誠蘊於至明,離潛發」,蘊其至而不知所至者,非神 乎哉?堯、舜之揖讓,湯、武之徵伐,周公之制禮樂,孔子 之作經典,孟軻之拒楊、墨,韓愈之排釋、老,大小雖殊, 皆出於不測而垂於無窮也。先生生於晉末,長於宋 初,拯五代之橫流,扶百世之大教,續韓、孟而助周、孔, 非先生孰能哉?先生之道,非常儒可「道也;先生之文, 非常儒可文也。離其言於往跡,會其旨於前經,破昏 蕩疑,拒邪歸正,學者宗信以仰,以賴先生之用,可測 乎?」藏其用於神矣。然其生不得大位,不克著之於事 業,而盡在於文章。文章蓋空言也,先生豈徒為空言 哉?足以觀其志矣。今緝其遺文九十五篇,為十五卷, 命之曰《河東先生。集》先生名氏、官爵暨行事,備之行 狀,而繫於集後。
《尹師魯河南集序》范仲淹
[編輯]予觀《堯典》《舜歌》而下,文章之作,醇醨迭變,代無窮乎。 惟抑末揚本,去鄭《復雅》左右,聖人之道者難之。近則 唐貞元、元和之間,韓退之主盟於文,而古道最盛。懿、 僖以降,寖及五代,其體薄弱。皇朝柳仲塗起而麾之, 髦俊率從焉。仲塗門人,能師經探道,有文於天下者 多矣。洎楊大年以應用之才獨步當世,學者刻辭鏤 「意,依稀髣髴,未暇及古也。其間甚者,專事藻飾,破碎 《大雅》,反謂古道不適於用,廢而弗學者久之。」洛陽尹 師魯,少有高識,不逐時輩,從穆伯長游,力為古文。而 師魯深於《春秋》,故其文謹嚴,辭約而理精,章奏疏議, 大見風采,士林方聳慕焉,遽得歐陽永叔從而大振 之,由是天下之文一變,其深有功於「道歟。」師魯,天聖 二年登進士第,後中拔萃科,從事於西都。時洛守王 文正沂公暨王文康公並加禮遇,遂引薦於朝,寘之 文館。尋以論事切直,貶監郢州市征。後起為陝西經 略判官,屢更邊任,遷起居舍人、直龍圖閣、知潞州。以 前守平涼日貸公食錢於將佐,議者不以情,復貶漢 東節度副使。歲餘,監均州市征。予方守南陽郡,一旦 師魯舁疾而來,相見累日,無一言及後事,家人問之, 不答,予即告之曰:「師魯之行,將與韓公稚圭、歐陽永 叔述之,以貽後代。君家雖貧,共當捐俸以資之,君其 端心靖神,無或後憂。」師魯舉手曰:「公言盡矣,我不復 雲。」翌日往視之,不獲見,傳言曰:「已別矣。」遂隱几而卒。 故人諸生聚而泣之,且歎其「精明如是,剛決如是,死 生不能亂其心,可不謂正乎!死而不失其正,君子何 少哉!」師魯之才之行與其履歷,則有永叔為之《墓銘》, 稚圭為之《墓表》,此不備載噫?師魯有心於時,而多難 不壽,所為文章,亦未嘗編次,惟先傳於人者索而類 之,成十卷,亦足見其志也。故序之。
《與黃校書論文章書》歐陽修
[編輯]「《修頓首啟蒙》,問及丘舍人所示雜文十篇,竊嘗覽之, 驚嘆不已。其《毀譽》等數短篇,尤為篤論。然觀其用意, 在於策論,此古人之所難工,是以不能無小闕。其救 弊之說甚詳,而革弊未之能至。見其弊而識其所以 革之者,才識兼通,然後其文博辯而深切,於中時病 而不為空言。蓋見其弊,必見其所以弊之因,若賈生」 論秦之失,而推古養太子之禮,此可謂知其本矣。然 近世應科目文辭,求若此者蓋寡,必欲其極致,則宜 少加意,然後煥乎其不可禦矣。文章繫乎治亂之說 未易談,況乎愚昧,惡能當此?愧畏愧畏。修。謹白。
《答吳充秀才書》前人
[編輯]修頓首白先輩吳君足下:「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 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纔數百言 爾。非夫辭豐意雄,霈然有不可禦之勢,何以至此?然 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此好學之謙言也。修 材不足用於時,仕不足榮於世,其毀譽不足輕重,氣 力不足動人。世之欲假譽以為重,借力而後進者,奚取於修焉?先輩學精文雄,其施於時,又非待假譽而 為重,借力而後進者也。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 非急於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夫學者,未始不 為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於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 爾。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 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甚者至棄百事 不關於心,曰:「吾文士也」,職於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 鮮也。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然讀 《易》者如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何其用功少而能極 其至也?聖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 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 作,若子雲、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 者也。後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者文而已, 故用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於軒 序,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 雖行乎天地,入於淵泉,無不之也。足下之文,浩乎霈 然,可謂善矣。而又志於為道,猶自以為未廣,若不止 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 於所悅而溺於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 之少進焉,幸甚!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前人
[編輯]某聞《傳》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君子之所學也。」言以 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後世。《詩》《書》 《易》《春秋》皆善載事,而尤文者,故其傳尤遠。荀卿、孟軻 之徒亦善為言,然其道有至有不至,故其書或傳或 不傳,猶繫於時之好惡而興廢之。其次,楚有大夫者 善文,其謳歌以傳。漢之盛時,有賈誼、董仲舒、司馬相 如、揚雄能文,其文辭以傳。由此以來,去聖益遠,世益 薄,或衰。下迄周、隋,其間亦時時有善文其言以傳者, 然皆紛雜滅裂,不純信,故百不傳一。幸而一傳,傳亦 不顯,不能若前數家之焯然暴見而大行也。甚矣,言 之難行也,事信矣,須文,文至矣。又繫其所恃之大小, 以見其行遠不遠也。《書》載堯、舜,《詩》載商、周,《易》載九聖, 《春秋》載文武之法,荀、孟二家載《詩》《書》《易》。《春秋》者,楚之 辭載《風》《雅》,漢之徒各載其時王聲名文物之盛以為 辭。後之學者蕩然無所載,則其言之不純信,其傳之 不久遠,勢使然也。至唐之興,若太宗之政,開元之治, 憲宗之功,其臣下又爭載之以文,其詞或播樂歌,或 刻金石,故其間鉅人碩士,閎言高論,流鑠前後者,恃 其所載之在文也。故其言之所載者大且文,則其傳 也章;言之所載者不文而又小,則其傳也不章。某不 佞,守先人之緒餘。先人在太宗時,以文辭為名進士, 以對策為賢良方正。既而守道純正,為賢待制,逢時 太平,奮身揚名。宜其言之所載,文之所行,大而可恃 以傳也,然未能甚行於世者,豈其嗣續不肖,不能繼 守而泯沒之,抑有由也。夫文之行,雖繫其所載,猶有 待焉。《詩》《書》《易》《春秋》,待仲尼之刪正,荀、孟、屈原無所待, 猶待其弟子而傳焉。漢之徒亦得其史臣之書。其始 出也,或待其時之有名者而後發;其既沒也,或待其 後之紀次者而傳。其為之紀次也,非其門人故吏,則 其親戚朋友,如夢得之序子厚,李漢之序退之也。伏 惟閣下學老文鉅,為時雄人,出入三朝,其能望光輝、 接步武者,惟先君為舊,則亦先君之所待也,豈小子 之敢有請焉?謹以《家集》若干卷數,寫獻門下,惟哀其 誠而幸賜之。
《與荊南樂秀才書》前人
[編輯]修頓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又辱 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贄。田秀才西來辱書。 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僕有罪之人,人所 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未答,宜遂,絕而再 辱書;再而未答,宜絕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 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耶?蓋 足下力學好問,急於自為謀而然也。」然蒙索僕所為 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僕少從進士,舉於有司,學 為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第。與士君子相識者 多,故往往能道僕名字,而又以游從相愛之私,或過 稱其文字。故使足下聞僕虛名,而欲見其所為者,由 此也。僕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 聖人之遺業,而涉獵書史,始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 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於時人, 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過採,屢以先 多士,及得第以來,自以前所為不足以稱有司之舉, 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為,庶幾有立。然言出而罪 至,學成而身辱,為彼「則獲譽,為此則受禍」,此明效也。 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為功,亦不易也。僕天資不好 而強為之,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 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先輩少年志盛,方欲取榮 譽於世,則莫若順時。天聖中,天子下詔書,敕學者去 浮華,其後風俗大變。今時之士大夫所為,彬彬有兩 漢之風矣。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 其至之,是直齊肩於兩漢之士也。若僕者,其前所為既不足學,其後所為慎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 所為者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謂夫人方困 時,其言不為人所信也。今可謂困矣,安足為足下所 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江鄰幾文集序》前人
[編輯]余竊不自揆,少習為銘章,因得論次當世賢士大夫 功行。自明道、景祐以來名卿鉅公,往往見於余文矣。 至於朋友故舊,平居握手言笑,意氣偉然,可謂一時 之盛,而方從其游,遽哭其死,遂銘其藏者,是可嘆也。 蓋自尹師魯之亡,逮今二十五年之間,相繼而歿,為 之銘者至二十人,又有餘不及銘與。雖銘而非交且 舊者,皆不與焉。嗚呼!何其多也!不獨善人君子難得 易失,而交遊零落如此,反顧身世死生盛衰之際,又 可悲夫!而其間又有不幸罹憂患、觸網羅,至困阨流 離以死,與夫仕宦連蹇,志不獲伸而歿,獨其文章尚 見於世者,則又可哀也歟!然則雖其殘篇斷稿,猶為 可惜,況其可以垂世而行遠也?故余於聖俞子美之 歿,既已銘其壙,又類集其文而序之,其言尤感切而 殷勤者以此也。陳留江君鄰幾,常與聖俞、子美游,而 又與聖俞同時以卒。余既誌而銘之。後十有五年,來 守淮西,又於其家得其文集而序之。鄰幾,毅然仁厚 君子也,雖知名於時,仕宦久而不進,晚而朝廷方將 用之,未及而卒。其學問通博,文辭雅正深粹,而論議 多所發明,詩尤清淡閒肆可喜。然其文已自行於世 矣,固不待余言以為輕重。而余特區區於是者,蓋發 於有感而云然。
《釋祕演詩集序》前人
[編輯]予少以進士遊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然猶以 謂「國家臣一四海,休兵革,養息天下以無事者四十 年,而智謀雄偉非常之士,無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 不出,山林屠販,必有老死而世莫見者,欲從而求之 不可得」,其後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為人,廓然有大 志,時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無所放其 意,則往往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予疑 所謂「伏而不見」者,庶幾狎而得之。故嘗喜從曼卿遊, 欲因以陰求天下奇士。浮屠祕演者,與曼卿交最久, 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相高,二人懽然無所間。曼卿 隱於酒,祕演隱於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為歌詩以 自娛,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何其 壯也!」一時賢士皆願從其遊,予亦時至其室。十年之 間,祕演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歸。曼卿已死, 祕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見其盛衰,則予亦將 老矣夫!曼卿詩辭清絕,尤稱《祕演》之作,以為雅健有 詩人之意。祕演狀貌雄傑,其胸中浩然,既習於佛無 所用,獨其詩可行於世,而懶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 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曼卿死,《祕演》漠然無所向,聞 東南多山水,其巔崖崛峍,江濤洶湧,甚可壯也,遂欲 往遊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於其將行,為敘其詩, 因道其盛時以悲其衰。
《釋惟儼文集序》前人
[編輯]惟儼,姓魏氏,杭州人。少遊京師二十餘年,雖學於佛 而通儒術,善為辭章,與吾亡友曼卿交最善。曼卿遇 人無所擇,必皆盡其忻歡。惟儼非賢士不交,有不可 其意,無貴賤,一切閉拒,絕去不少顧。曼卿之兼愛,惟 儼之介,所趣雖異,而交合無所間。曼卿嘗曰:「君子汎 愛而親仁。」惟儼曰:「不然。吾所以不交妄人,故能得天 下士;若賢不肖混,則賢者安肯顧我哉?」以此一時賢 士多從其遊,居相國浮圖,不出其戶十五年,士嘗遊 其室者,禮之惟恐不至。及去為公卿貴人,未始一往 干之。然嘗竊怪平生所交,皆當世賢傑,未見卓卓著 功業如古人可記者。因謂:「世所稱賢才,若不笞兵走 萬里,立功海外,則當佐天子號令賞」罰於明堂。苟皆 不用,則絕寵辱,遺世俗,自高而不屈,尚安能酣豢於 富貴而無為哉?醉則以此誚其坐人,人亦復之,以謂 遺世自守,古人之所易。若奮身逢時,欲必就功業,此 雖聖賢難之,周、孔所以窮達異也。今子老於浮屠,不 見用於世,而幸不踐窮亨之途,乃以古事之已然,而 責今人之必然耶?雖然,惟儼傲乎退偃於一室,天下 之務,當世之利病,聽其言終日不厭,惜其將老也已, 曼卿死,惟儼亦買地京城之東,以謀其終,乃斂平生 所為文數百篇示予曰:「曼卿之死,既以表其墓,願為 我序其文,及我之見也。」嗟夫!惟儼既不見用於世,其 材莫見於時,若考其筆墨馳騁、文章贍逸之能,可以 見其志矣。
《送曾鞏秀才序》前人
[編輯]廣文曾生來自南豐。入太學,與其諸生群進於有司。 有司斂群材,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棄之。 雖有魁壘拔出之材,其一絫黍不中尺度,則棄不敢 取。幸而得良有司,不過反同眾人嘆嗟愛惜。若取捨 非已事者,諉曰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有司固不自任 其責,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責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則往往失多而得少。」噫有司 所操,果良法耶?何其久而不思革也?況若曾生之業, 其大者固以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 棄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 思廣其學而堅其守。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夫農不 咎歲,而菑播是勤,其水旱則已,使一有穫,則豈不多 邪?曾生橐其文數十萬言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曾 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 予。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予得 也。於其行也,遂見於文,使知生者可以弔有司,而賀 余之獨得也。
《送徐無黨南歸序》前人
[編輯]「草木鳥獸之為物,眾人之為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 則同,一歸於腐壞、凘盡泯滅而已。而眾人之中有聖 賢者,固亦生且死於其間,而獨異於草木鳥獸。眾人 者,雖死而不朽,愈遠而彌存也。其所以為聖賢者,修 之於身,施之於事,見之於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 存也。修於身者,無所不獲;施於事者,有得有不得焉。 其見於言者,則又有能有不能也。施於事矣,不見於 言可也。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 修於身矣,而不施於事,不見於言,亦可也。孔子弟子 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語者矣。若顏回者,在陋巷曲 肱飢臥而已,其群居,則默然終日,如愚人然。自當時 群弟子皆推尊之,以為不敢望而及,「而後世更千百 歲,亦未能有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於事 矣,況於言乎?予讀班固《藝文志》《唐四庫書目》,見其所 列,自三代、秦、漢以來著書之士,多者至百餘篇,少者 猶三四十篇,其人不可勝數,而散亡磨滅,百不一二 存焉。予竊悲其人文章麗矣,言語工矣,無異草木榮 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也。」方其用心與力之勞, 亦何異眾人之汲汲營營,而忽焉以死者?雖有遲有 速,而卒與二者同歸於泯滅。夫言之不可恃也蓋如 此。今之學者,莫不慕古聖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 心於文字間者,皆可悲也。東陽徐生,少從予學,為文 章稍稍見稱於人。既去而與群士試於禮部,得高第, 由是知名。其文辭日進,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 氣而勉其思也,故於其歸,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為 文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送梅聖俞歸河陽序》前人
[編輯]「至寶,潛乎山川之幽,而能先群物以貴於世者,負其 有異而已。」故珠潛於泥,玉潛於璞,不與夫蜃蛤珉石 混而棄者,其先膺美澤之氣,輝然特見於外也。士固 有潛乎卑位,而與夫庸庸之流俯仰上下,然卒不混 者,其文章才貌之光氣,亦有輝然而特見者矣。然求 珠者必之乎海,求玉者必之乎藍田,求賢士者必之 「乎?通邑大都,據其會,就其名而擇其精焉耳。」洛陽天 子之西都,距京師不數驛,搢紳仕宦,雜然而處,其亦 珠玉之淵海歟?予方據是而擇之,獨得於梅君聖俞, 其所謂「輝然特見而精」者耶?聖俞志高而行潔,氣秀 而色和,嶄然獨出於眾人中。初為河南主簿,以親嫌 移佐河陽,常喜與洛之士遊,故因吏事而至於此。余 嘗與之徜徉於嵩洛之下,每得絕崖倒壑、深林古宇, 則必相與唫哦其間,始而歡然以相得,終則暢然覺 乎薰蒸浸漬之為益也,故久而不厭。既而以吏事訖, 言歸。余且惜其去,又悲夫「潛乎下邑,混於庸庸」,然所 謂「能先群物而貴於世」者,特其異而已,則光氣之輝 然者,豈能掩之哉?
《讀李翱文》前人
[編輯]予始讀翱《復性書》三篇,曰:「此《中庸》之義疏爾,智者識 其性,當復中庸。愚者雖讀此,不曉也,不作可焉。」又讀 《與韓侍郎薦賢書》,以謂翱特窮時憤世,無薦己者,故 丁寧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翱為秦、漢間好俠 行義之一豪雋,亦善論人者也。最後讀《幽懷賦》,然後 置書而歎,歎已復讀,不自休,恨翱不生於今,不得與 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時與翱上下其論也。況乃翱 一時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韓愈。愈嘗有賦矣,不過 羨二鳥之光榮,歎一飽之無時爾。推是心,使光榮而 飽,則復不雲矣。若翱獨不然,其《賦》曰:「眾囂囂而雜處 兮,咸歎老而嗟卑。視予心之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 又怪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後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 河北以為憂。」嗚呼!使當時君子皆易其歎老嗟卑之 心,為翱所憂之心,則唐之天下,豈有亂與亡哉!然翱 幸不生今時,見今之事,則其憂又甚矣。奈何今之人 不憂也。余行天下,見人多矣,脫有一人能如翱憂者, 又皆疏遠,與翱無異。其餘光榮而飽者,一聞憂世之 言,不以為狂人,則以為病,子不怒則笑之矣。嗚呼!在 位而不肯自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可歎也夫。
《祭蘇子美文》前人
[編輯]哀哀子美,命止斯邪?小人之幸,君子之嗟。子之心胸, 蟠屈龍蛇,風雲變化,雨雹交加。忽然揮斧,霹靂轟車。 人有遭之,心驚膽落,震仆如麻。須臾霽止,而四顧百里,山川草木,開發萌芽。子於文章,雄豪放肆,有如此 者。吁可怪邪?嗟乎世人,知此而已,貪悅其外,不窺其 內。欲知子心,窮達之際,金石雖堅,尚可破壞。子之窮 達,始終仁義,惟人不知。乃窮至此。蘊而不見,遂以沒 地。獨留文章,照耀後世。嗟世之愚,掩抑毀傷。譬如磨 鑑,不滅愈光。一世之短,萬世之長。其間得失,不待較 量。哀哀子美,來舉予觴。
《祭石曼卿文》前人
[編輯]「嗚呼曼卿,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其同乎萬物,生死而 復歸於無物者,暫聚之形,不與萬物共盡,而卓然其 不朽者,後世之名。此自古聖賢莫不有,然而著在簡 冊者,昭如日星。嗚呼曼卿,吾不見子久矣。猶能髣髴 子之平生。其軒昂磊落,突兀崢嶸,而藏埋於地下者, 意其不化為朽壤,而為金玉之精。不然,生長松之千 尺,產靈芝而九莖。奈何荒煙野蔓,荊棘縱橫,風淒露 下,走燐飛螢。但見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與夫驚禽 駭獸,悲鳴躑躅而吚嚶。今固如此,更千秋而萬歲兮, 安知其不穴藏狐貉與鼯鼪。此自古聖賢亦皆然兮, 獨不見夫纍纍兮,曠野與荒城。」嗚呼曼卿,盛衰之理, 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疇昔,悲涼悽愴,不覺臨風而 隕涕者,有愧夫太上之忘情。
《祭尹師魯文》前人
[編輯]嗟乎師魯!辨足以窮萬物,而不能當一獄吏;志可以 狹四海,而無所措其一身。窮山之崖,野水之濱,猿猱 之窟,麋鹿之群,猶不容於其間兮,遂即萬鬼而為鄰。 嗟乎師魯!世之惡子之多,未必若愛子者之眾,何其 窮而至此兮,得非命在乎天而不在乎人。方其奔顛 斥逐,困死艱屯,舉世皆冤,而語言未嘗以自及。以窮 至死,而妻子不見其悲忻。用舍進退,屈伸語默,夫何 能然,乃學之力。至其握手為訣,隱几待終,顏色不變, 笑言從容,死生之間,既已能通於性命;憂患之至,宜 其不累於心胸。自子云逝,善人宜哀,子能自達,予又 何悲?惟其師友之益,平生之交,情之難忘,言不可究。 嗟乎師魯!「自古有死,皆歸無物。惟聖與賢,雖埋不沒。 子於文章,焯若星日。子之所為,後世師法,雖嗣子尚 幼,未足以付予,而世人藏之,庶可無虞墜失。子於眾 人,最愛予文,寓辭千里,侑此一樽,冀以慰子。」聞乎不 聞。
《祭梅聖俞文》前人
[編輯]「昔始見子,伊川之上。」余仕方初,子年亦壯,讀書飲酒, 握手相歡,談辯鋒出,賢豪滿前。謂言仕宦,所至皆然, 但當行樂,何以憂患?子去河南,余貶山峽,三十年間, 乖離會合。晚被選擢,濫官朝廷,薦子學舍,吟哦《六經》。 余才過分,可愧非榮。子雖窮厄,日有聲名。余狷而剛, 中遭多難,氣血先耗,髮鬚早變。子心寬易,在險如夷。 「年實加我,其顏不衰。謂子仁人,自宜多壽。余譬膏火, 煎熬豈久。事今反此,理固難知。況於富貴,又何必期。 念昔河南,同時一輩,零落之餘,惟予子在。子又去我, 餘存兀然。凡今之游,皆莫予先。紀行琢辭,子宜余責。 送終卹孤,則有眾力。惟聲與淚,獨出余臆。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