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20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二百一卷目錄
詩部藝文七
答章秀才論詩書 明宋濂
鳳臺詩社序 盧祥
與王遵巖參政 唐順之
東川子詩集序 前人
跋自書康節詩送王龍溪後 前人
書黃山谷詩後 前人
劉諸暨杜律心解序 王世貞
與李於鱗 前人
詩品總評 前人
詩賦 袁黃
詩體明辯序 沈騏
詩論 鍾惺
韻詩序 前人
詩歸序 前人
風騷旨格跋 毛晉
司空圖詩品跋 前人
本事詩跋 前人
溫公續詩話跋 前人
六一詩話跋 前人
石林詩話跋 前人
中山詩話跋 前人
竹坡詩話跋 前人
後山詩話跋 前人
紫薇詩話跋 前人
彥周詩話跋 前人
二老堂詩話跋 前人
滄浪詩話跋 前人
范璽卿詩集序 錢謙益
虞山詩約序 前人
徐元歎詩序 前人
曾房仲詩序 前人
題懷麓堂詩鈔 前人
讀杜小箋上 前人
文學典第二百一卷
詩部藝文七
[編輯]《答章秀才論詩書》宋·濂
[編輯]濂白秀才:足下承書,知學詩弗倦,且疑歷代詩人皆 不相師,旁引曲證,亹亹數百言,自以為確乎弗拔之 論。濂竊以為世之善論詩者,其有出於足下乎?雖然, 不敢從也。濂非能詩者,自漢、魏以至乎今,諸家之什, 不可謂不攻習也;薦紳先生之前,亦不可謂不磨切 也。揆於足下之論,容或有未盡者,請以所聞質之,可 乎?」《三百篇》勿論已,姑以漢言之,蘇子卿、李少卿非作 者之首乎?觀二子之所著,紆曲悽惋,實宗《國風》與楚 人之辭。二子既沒,繼者絕少。下逮建安、黃初,曹子建 父子起而振之,劉公幹、王仲宣力從而輔翼之。正始 之間,嵇阮又疊作,詩道於是乎大盛,然皆師少卿而 馳騁於《風》《雅》者也。自時厥後,正音衰微,至太康復中 興。陸士衡兄弟則倣子建,潘安仁、張茂先、張景陽則 學仲宣,左太沖、張季鷹則法公幹。獨陶元亮天分之 高,其先雖出於太沖、景陽,究其所自得,直超建安而 上之,高情遠韻,殆猶太羹充鉶,不假鹽醯,而至味自 存者也。元嘉以還,三謝、顏、鮑為之首,三謝亦本子建, 而雜參於郭景純。延「之則祖士衡,明遠則效景陽,而 氣骨淵然,駸駸有《西漢風。餘》或傷於刻鏤,而乏雄渾 之氣,較之太康,則有間矣。永明而下,抑又甚焉。沈休 文拘於聲韻,王元長局於褊迫,江文通過於摹擬,陰 子堅涉於淺易,何仲言流於瑣碎。至於徐孝穆、庾子 山,一以婉麗為宗,詩之變極矣。然而諸人雖或遠式 子建、「越石,近宗靈運、元暉,方之元嘉,則又有不逮者 焉。」唐初,承陳、隋之弊,多尊徐、庾,遂致頹靡不振。張子 壽、蘇廷碩、張道濟相繼而興,各以《風》《雅》為師。而盧昇 之、王子安務欲凌跨三謝,劉希夷、王昌齡、沈雲卿、宋 少連,亦欲蹴駕江、薛,固無不可者。奈何溺於久習,終 不能改其舊,甚至以律法相高,益有四聲八病之嫌 矣。唯陳伯玉痛懲其弊,專師漢、魏,而友景純、淵明,可 謂挺然不群之士,復古之功,於是為大。開元、天寶中, 杜子美復繼出,上薄《風》《雅》,下該沈、宋,才奪蘇、李,氣吞 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真所謂集大成 者,而諸作皆廢矣。並時而作,有李太白,宗《風》《騷》及建 安七子,其格極高,其變化「若神龍之不可羈。有王摩 詰依倣淵明,雖運詞清雅,而萎弱少風骨。」有韋應物 祖襲靈運,能壹寄穠鮮於簡淡之中,淵明以來,蓋一 人而已。他如岑參、高達夫、劉長卿、孟浩然、元次山之 屬,咸以興寄相高,取法建安。至於大曆之際,錢郎遠 師沈、宋,而苗、崔、盧、耿、吉、李諸家,亦皆本伯玉而宗黃 初,詩道於是為最盛。韓、柳起於元和之間,「韓初效建 安,晚自成家,勢若掀雷抉電,撐決於天地之垠。柳斟酌陶、謝之中,而措辭窈眇,清妍應物,而下亦一人而 已。元、白近於輕俗,王、張過於浮麗,要皆同師於古樂 府。賈浪仙獨變入僻,以矯豔於元、白。劉夢得步驟少 陵而氣韻不足,杜牧之沉涵靈運而句意尚奇」,孟東 野陰祖沈、謝,而流於蹇澀;盧仝則又自出新意而涉 於恠詭。至於李長吉、溫飛卿、李商隱、段成式,專誇靡 曼,雖人人各有所師,而詩之變又極矣。比之《大曆》,尚 有所不逮,況廁之開元哉?過此以往,若朱慶餘、項子 遷、李文山、鄭守愚、杜彥之、吳子華輩,則又駁乎不足 議也。宋初襲晚唐五季之弊,天「聖以來,晏同叔、錢希 聖、劉子儀、楊大年數人,亦思有以革之,第皆師於義 山,全乖古雅之風。」迨王元之以邁世之豪,俯就繩尺, 以樂天為法;歐陽永叔痛矯西崑,以退之為宗,蘇子 美、梅聖俞介乎其間。梅之覃思精微,學孟東野;蘇之 筆力橫絕,宗杜子美,亦頗號為「詩道中興。」至若王禹 玉之踵徽之,盛公量之祖應物,石延年之效牧之,王 介甫之原三謝,雖不絕似皆嘗得其髣髴者。元祐之 間,蘇、黃挺出,雖曰共師李、杜,而競以己意相高,而諸 作又廢矣。自此之後,詩人迭起,或波瀾富而句律疏, 或煆煉精而情性遠,大抵不出於二家。觀於《蘇門四 學士》及江西宗派諸詩,蓋可見矣。陳去非雖晚出,乃 能因崔德符而歸宿於少陵,有不為流俗之所移易。 馴至隆興、乾道之時,尤延之之清婉,楊廷秀之深刻, 范至能之宏麗,陸務觀之敷腴,亦皆有可觀者。然終 不離天聖、元祐之故步,去盛唐為益遠。下至蕭、趙二 氏,氣局荒頹,而音節促迫,則其變又極矣。由此觀之, 詩之格力崇卑,固若隨世而變遷,然謂其「皆不相師」, 可乎?第所謂「相師」者,或有異焉:其上焉者師其意,辭 固不似,而氣象無不同;其下焉者師其辭,辭則似矣。 求其精神之所寓,固未嘗近也。然唯深於比、興者,乃 能察知之耳。雖然,為詩當自名家,然後可傳於不朽。 若體規畫圓,準方作矩,終為人之臣僕,尚烏得謂之 詩哉!是何者?詩乃吟詠性情之具,而所謂《風》《雅》《頌》者, 皆出於吾之一心,特因事感觸而成,非智力之所能 增損也。古之人其初雖有所沿襲,末復自成一家言, 又豈規規然必於相師者哉?嗚呼!此未易為初學道 也。近來學者類多自高,操觚未能成章,輒闊視前古 為無物,且揚言曰:「曹、劉、李、杜、蘇、黃諸作雖佳,不必師 吾即師,師吾心耳。故其所作,往往猖狂無倫,以揚沙 走石為豪,而不復知有純和沖粹之意,可勝嘆哉!可 勝嘆哉!濂非能詩者,因足下之言,姑略誦所聞如此, 唯足下裁擇焉。」不宣。濂白。
《鳳臺詩社序》盧祥
[編輯]詩自三百篇既刪之後,大雅不作,正聲微茫久矣。漢 魏以來,迄今千有餘年,作者數百家,其體屢變。聲律 雖不逮古,而其間傑然名家者,則有若蘇、李之高妙, 曹、劉之豪逸,陶、阮之沖澹,謝、鮑之峻潔,徐、庾之華麗, 韓、柳之邃古,李、杜之風雅,元、白之雄深,韋、孟之微婉, 東坡之「直節勁氣,魯直之風韻灑落」,王、曾、虞、楊、范、揭 諸公之詩,見於《皇元風》《雅》。我朝諸名公之作,播於《雅》 《頌》《正音》者,皆造一偏之極而可為法者也。匪若六朝 綺靡,晚唐流麗,沈宋諂諛,溫李淫艷者比。於戲,詩亦 難能也哉!予自束髮,即嘗肆力於詩,諸家體製,靡不 探索而依倣之。今白髮種種,老將至矣,而猶未得其 要妙。邇以內憂歸適樂平,吳侯來尹,作興斯文,振起 儒風。邑之能詩止齋何潛淵等十五人,結社於鳳臺 之側,期以月旦各㩦所作而會評焉,蓋倣古人「香山 白社」之意也。詩積既多,而屬予序。予觀諸作,皆炳蔚 成章,鏗鏘有聲,猶綺縠具陳、金石迭奏者也。然性情 發見,則各有不同焉。若止齋何潛淵、朴菴夏侯恭之 古澹晚節,李濬、柏庭、梁遂奇之森嚴,范震、董恕之質 直,黃統、陳慤、黎都、翟傑之清新,陳珪、蔡軾之華,朱恪 之雄,張玹之實,思貽、羅泰之豪邁不羈也。繼而入社, 則又有陳淑、陳肅、房昌、關繹、翟季真之五人焉。於戲! 諸君子之詩信美矣,而自以為未至,結社以求相長 之益,他日所至,詎可量乎!雖然,詩貴從容涵蓄,美刺 不露,發乎性情,止乎禮義,而以忠厚為主,則不失其 正矣。誠能取所長,棄所短,舍其偏,用其全,求詣古詩 人之極致,集諸家之大成,以成和平淳雅之音,以頌 雍熙泰和之治,則人將曰「《大雅》復作」,刪後有詩,顧不 韙歟!是為序。
《與王遵巖參政》唐·順之
[編輯]不會兄於武夷,終是此生不了心事,三年之間定當 發興耳。近來有一僻見,以為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 南豐,三代以下之詩,未有如康節者。然文莫如南豐, 則兄知之矣;詩莫如康節,則雖兄亦且大笑。此非迂 頭巾論道之說,蓋以為詩思精妙,語奇格高,誠未見 有如康節者。知康節詩者,莫如白沙翁。其言曰:「子美 詩之聖,堯夫更別傳。後來操翰者,二妙罕能兼。此猶 是二影。子之見康節,以鍛煉入平淡,亦可謂語不驚 人死不休者矣,何待兼子美而後為工哉!古今詩庶幾康節者,獨寒山、靖節二老翁耳,亦未見如康節之 工也。兄如以此言為癡迂,則吾近來事事癡迂,大率 類此耳。兄嘗謂非兄不能序吾之文,非吾不能序兄 之文」,誠然,誠然。仙道偪人,筆墨久廢,然於兄終當果 此約,勿以久近拘之也。
《東川子詩集序》前人
[編輯]西北之音慷慨,東南之音柔婉,蓋昔人所謂繫水上 之風氣,而先王律之以中聲者。惟其慷慨而不入於 猛,柔婉而不鄰於悲,斯其為中聲焉已矣。若其音之 出於風土之固然,則未有能相易者也。故其陳之則 足以觀其風,其歌之則足以貢其俗。後之言詩者,不 知其出於風土之固然,而惟恐其粧綴之不工,故《東 南之音,有厭其弱而力為慷慨;西北之音,有病其急 而強為柔婉,如優伶之相鬨,老少子女,雜然迭進,要 非本來面目,君子譏焉。為其陳之不足以觀風,歌之 不足以貢俗也。」余讀〈詩〉》至《秦風》,其言盡田獵戰鬥之 事。其人翹然自喜,愾然有躍馬賈勇之氣。已而讀《楚》 《騷》諸篇,其言鬱紆而忉怛,則愀然有登山臨水、羈臣 棄婦之思。夫《秦風》慷慨而入於猛,《楚騷》柔婉而鄰於 悲,然君子不廢,豈非以其雖未止乎中聲,而不失其 風土之固然,其陳之也,可以觀其風,其歌之也,可以 貢其俗乎?東川子家秦中,蓋昔人所謂汧渭之間,與 其所為載歇驕遊北園故處,往往而在。東川子雅喜 為詩,嘗寄余詩百餘篇,皆跌宕疏健,絕去脂粉纖冶 之態。雖其於中聲,未知必合與否,然可謂不失其土 風者。其《塞垣》諸曲,余尤愛之。如「邊城鼓角春寒夢,沙 塞旌旗日暮雲,「天寒細柳營嘶馬,草滿長城水飲駝」, 「榆關千里秦雲暮,羌管一聲漢月秋」,較其音節,倘亦 有「駟鐵無衣」之遺否耶?然則讀是詩者,不必問其何 人,而知其必為秦人之詩無疑也。余南人也,而不能 為楚聲。竊喜東川子之能為秦聲也,乃為之題其首, 後有《採風謠》者,自當得之。
《跋自書康節詩送王龍溪後》前人
[編輯]玉臺翁云:「子美詩之聖,堯夫更別傳。後來操翰者,二 妙罕能兼。」古今能知康節之詩者,玉臺翁一人而已。 雖然,所謂別傳者,則康節所自得,而少陵之詩法,康 節未嘗不深入其奧也,康節可謂兼乎二妙者也。南 江王子,深於詩法者也。間以余言質於南江,南江曰: 「然。龍溪王子蓋有得乎《詩傳》之意者,而亦未嘗不深」 於詩法也。索余章草,余為舉似《擊壤集》數首,龍溪蓋 素以余論詩為然者也。雖然,「詩」心聲也,字心畫也,字 亦詩也,其亦有別傳乎?有章聖之法乎?而余兩無得 也,龍溪亦何取乎?
《書黃山谷詩後》前人
[編輯]黃豫章詩,真有憑虛欲仙之意,此人似一生未嘗食 煙火食者,唐人蓋絕未見有到此者也。雖韋蘇州之 高潔,亦須讓出一頭地耳。試具眼參之,吾若得一片 靜地,非特斷葷,當須絕粒矣。蓋自覺與世味少緣矣, 然非為作詩計也。
《劉諸暨杜律心解序》王世貞
[編輯]自《三百篇》出,而諸為詩故者亡慮數十百家,即為詩 故者數十百家,而知詩者不與焉。獨蔽之於孟氏曰: 「以意逆志,得之哉!得之哉!」夫所謂意者,雖人人殊,要 之其觸於境而之於七情一也。唐杜氏詩出,學士大 夫尊稱之,以繼《三百篇》,然不謂其協裁中正也,謂其 窺於興賦比之微而已。諸為杜詩故者亦無慮數十 「百家。而杜氏詩最宛然而附目,鏗然而諧耳者,則五 七言近體諸專為近體者,又亡慮數家。自張氏之故, 托於虞,而去杜遠矣。夫不得其所屬事而淺言之則 陋;得其所屬事而深言之則刻;不究其所以比則淺, 一切究其所以比則鑿。此四者,俱無當於孟氏謂者 也。」余束髮游學士大夫,遇關中王先生允寧,為杜氏 近體,抗眉掀鼻,鼓掌擊節,若起其人於九京而與之 下。上既賞其美,又賀其遇。然至讀所謂《解》,蓋精得夫 開闔節輳照映之一端,正倒插之二法。而余里中老 人劉諸暨間與為杜,甚乃捻鼻酸楚,讀不能篇,而時 嗚咽贊一語,涕洟涔淫,下或憤厲用壯揮如意擊唾 壺盡缺。既間出其書讀之,往往縱吾偏至之鋒,以抉 其所繇發之祕。吾意至而彼志來,而不務為刻鑿,以 求工於昔人之名稱「杜」者,庶幾孟氏所謂矣。夫杜氏 之去《三百篇》固近,至於生貧賤而食骯髒,終始孰禍 難。大要《雅》《頌》之和平,不勝其變風之慅激。今王先生 用文顯廊廟,而老人困諸生,久釋褐,僅得一尉,以讒 罷,貧病且死,其於所從逆而入可知也。老人之尊杜 氏詩,極以為古無匹者,而不能不有所彈射,間為之 雌黃竄易,雖以余不自量,亦竊駭其狂,然竟無以難 之也。老人名瑄,其稱「諸暨」,則嘗為其邑尉雲。
《與李於鱗》前人
[編輯]數承餉。湘藤最後最佳,知足下旦夕屬我體也。秋氣 滋峻,不免篋笥然,無異中心之藏耳。武昌瑰奇之政, 當自越。凡文人無行,賴於鱗一吐氣。文人無用,須足下洗之。不佞寄理吳興,僅五月,幸不為吏民所厭惡。 中豪而上,荊棘亦自不少。水災一事,極意區處,聊有 次第。月俸悉送官助賑,不免資家庾矣。近為臺檄入 省,猥用巡務相苦,覺少妨吟嘯,歸興鬱浡。足下過採 輿人之言,而從臾我,是欲我車生耳也。日來不睹足 下詩,《長江》大別,吞吐天地,秀氣胸中久矣,何時一發 破我磊塊?家弟亦不寄詩來,乃寄詩足下耶?想近益 有致,足下言當不浮。僕於詩,格氣比舊似少減,文小 縱出入,然差有真。得以告足下。大江「而上,自楚蜀以 至中原,山川莽蒼渾渾,江左雅秀鬱郁,詠歌描寫,須 各極其致。吾輩篇什既富,又須窮態極變,光景長新。 《序》《論》奏劄,亦微異傳志,務使旨恆達而氣恆貫,時名 易襲,身後可念,與足下共勉之。」時見邸報,足下寂寂 除目,明卿婆娑瘴鄉,於鱗、小暢又以太夫人憂歸,文 章憎命,似無復開濟理,撫公頗憐後一月為處便歸, 襄事畢竟堅臥矣。此生尚可得半完,不爾必有悔也。 餘具別紙。
《詩品總評》前人
[編輯]吾覽鍾記室《詩品》,折衷情文,裁量事代,可謂允矣。詞 亦奕奕發之,第所推源,出於何者,恐未盡然。邁、凱、昉、 約,濫居中品,至魏文不列乎上,三公屈第乎下,尤為 不公,少損連城之價,吾獨愛其評。子建「骨氣奇高,詞 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嗣宗「言在耳目之內,情 寄八荒之表。」靈運名章迥句,處處間起,麗典新聲,絡 「繹奔會。越石善為悽悷之詞,自有清拔之氣。明遠得 景陽之詭諔,含茂先之靡嫚,骨節強於謝混,驅邁疾 於顏延,總四家而並美,跨兩代而孤出。元暉奇章秀 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遠變色。」文通詩體,總 維善於摹擬,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謝朓。此數評者,贊 許既實,措撰尤工。
《詩賦》袁黃
[編輯]「大矣哉,詩之為義也,情感天地,化動鬼神,聲被絲竹, 氣變冬春。」其得意而詠物也,「遊寸心於千古,收八埏 於一掬。漱芳藻,采遺縠,志翼翼以凌雲,心兢兢而刻 鵠,擬去浮而肖形,期得髓而遺肉。」其因詠而成詩也, 「選文入象,就韻摹心,發新聲於奇磬,謝落葉於故林, 詞即近而遠意,遠沿淺而入深。至於聖皇在宥,負扆」 臨軒。覲群後兮雍雍碧玉,貢八蠻兮濟濟青旃。述朝 會之盛事,被聖德於管絃,宜肅雝而淵廣,殊不取乎 新妍。或虎觀春筵,承明夜讌,淑女提壺,美人侍饌。紀 《公燕》兮樂易而典醇,歌《房中》兮和平而感戀。欲崇正 而獻箴,亦戒淫而忌絢。若九廟獻歌,南郊設頌,欲正 欲嚴,欲莊欲重,誇則爽直,疏則鮮用。乃至元戎出境, 萬騎屯雲;出馬鐃歌,旋師凱文。詞宜壯兮不宜忘警, 氣貴嚴兮猶貴拊循。夫楚臣被放,漢妾辭宮,羈客裘 敝,孀閨淚窮。孤孽遭謗,無路自通。或以短韻而鳴隱 志,或以長篇而寫幽衷。怨而不怒,微而若蒙。履患難 兮如素,處憂戚兮靡恫。或秦楚兮異國,復窮達兮殊 陟。行子斷腸,居人罷「食。風蕭蕭而興悲,草萋萋而變 色」;款款贈言,瀝肝吐臆。敘生平之雅情,勗佳人之令 德。箴而不諛,婉而不直。如「春草兮始生,秋月兮正明。 炎威侵簟,寒雪滿坪。遵四時而歎逝,感萬物而若驚。 勿徒流連乎光景,宜留邃意於新聲。」乃若故宮黍茂, 別殿鶯啼;空山遠眺,綠野俄睇。覽古跡兮發今悽,痛 前事「兮開後迷」,言不盡意,意不局題。又若南山祝年, 摽梅賀婚,思賢悼往,臨喪輓言,「誌喜兮樂以則,茹哀 兮傷以惇,樂不蕩志,傷不斷魂。」此詠言之雜態,亦藝 圃之紛蕃也。是以抱碩德,秉孤忠,詠閨情兮遠賡聖 功,鋪王化兮近指草蟲。詞能動物兮色象俱空,美刺 無跡兮斯謂之風。正語是非,莊言真假,文而不靡,質 而不野,言關世教,斯謂之「雅。」肅雝布聲,清廟展誦,揚 休功而信徵,贊祖德而情洞,不詭不浮,若勸若諷,形 容曲盡,斯謂之「頌。」情見乎詞,志觸乎遇,微者達於宏, 逖者使之悟。隨性情而敷陳,視禮義為法度,衍事類 而逼真,然後可以為賦。假幻傳真,因人喻己,或以卷 石而況泰山,或以濁涇而較清濟,或有義而可尋,或 無情而難指,意在物先,斯謂之「比。」感事觸情,緣情生 境,物類易陳,衷腸莫罄,可以起愚頑,可以發聰聽,飄 然若羚羊之掛角,悠然若天馬之行徑,尋之無蹤,斯 謂之興,六義既陳,淑慝攸分。如其情存魏闕,汎詠《楚 雲》,心纏鮑臭,虛述蘭芬,既真宰之相違,縱華靡而不 文,倘餘蓁「之未翦,類偏絃之獨撐,宮唱而商靡,應金 調而石未平。」苟絲毫之有虧,雖成文而不精。性靈未 協,心氣多魔,失溫柔之家法,象急管之偏頗,恨湍流 之迅激,故雖精而不和,詞如合璧,意不貫珠,篇有死 句,句無活膚,首尾不屬,聲調多迂,惟生理之不完,文 雖和而實枯。是以內騁心靈,外闡物精,振之則「山立, 蓄之則淵澄,運之則行雲流水,飾之則簇錦飛英。或 濃如醴酒,或淡若太羹,或急如躍矢,或緩若調箏。或 始徐而終促,或似譎而實貞,或外槁而中腴,或言隘
而意閎,或化腐而趨新,或因奇而造平。詩體多途,詩情萬疊,修詞者迷根,尚理者棄葉。擬華實之兼收,庶二妙之相接。曹、劉聞之而魄喪」,李杜遇之而氣懾。「回 《大雅》」於狂瀾,振頹風於百劫。
《詩體明辯序》沈騏
[編輯]詩其昉於邈古之世乎?若古史所傳,有其音無其韻, 亦初不限言數,短或二言,多至八九,或韻在末句之 上,又或重用葉字,然則《道志》之言,約如文耳。唐虞以 前,有歌謠之名,《舜典》始著詩稱,蓋雜繇詞歌銘之中, 未有定體也。自太史著採風之職,而商、周之間乃定。 《風》《雅》《頌》之規,有比、興、賦之格。孔子刪之,卓然取遊人 野女之謳吟而定曰「詩。」爰是詩有其區域矣。此後宜 盛而衰,迄於戰國,其確然以詩名者,惟見荀卿一章。 至楚屈平,別衍詩體為《騷》,斯變風亦絕。漢初,唐山夫 人造《安世房中歌》十六首,遂為樂府祖,而詩遂中分 今古。武帝製《落葉》《哀蟬》而有曲名,班婕妤製《怨歌》,而 有行名,司馬相如製《封禪》,而有頌名,息夫躬製《絕命》 而有辭名,卓文君製《白頭》而有吟名,韋孟《諷諫》《東方 朔誡子》,蘇武、李陵《贈別》,《王昭君寫怨》,西漢之可見如 此。其他古詩十九,《焦仲卿妻詩》亦系之東京,班固、傅 毅、孔融輩,寥寥希聲。魏之武文,歌行絕勝,陳思尤稱 清雄,然建安七子,風流首唱矣。嵇、阮超逸,有古詩人 遺矩。晉代則張華、傅元、陸機、陸雲、潘岳、左思,雄峙於 前;郭璞、孫綽、王羲之、陶潛,揚輝於後。宋世最稱顏、謝 「芙蓉雕繢」為五言勝,而鮑照亦來俊逸之譽。齊梁雖 雲「體格卑靡」,而齊之謝脁,後人賞其句可驚人。梁有 武、文二帝,發唱於上,沈約、江淹、任昉之流,奔軌於下, 亦代有其勝也。陳有徐陵、江總之華艷,北周有庾信 之清「新,有薛道衡之奇拔」,然論者統為八代之衰何 歟?唐以詩名一代而統分為四,太宗、王、魏諸人,首開 草昧之風,而陳子昂特以澹古雄健,振一代之勢。杜 審言、劉希夷、沈佺期、宋之問、張說、張九齡,亦各全渾 厚之氣於音節疏暢之中。盛唐稍著宏亮,儲光羲、王 維、孟浩然之清逸,王昌齡、高適之閑遠,常建、岑參、李 頎之秀拔,李白之朗卓,元結之奧曲,咸殊絕寡倫。而 杜甫獨以渾雄高古,自成一家,可以為史,可以為「疏。」 其言時事,最為悚切,不愧古詩人之義,蓋亦詩之僅 有者也。中唐彌矜琢鍊,劉長卿以古樸開宗,韋應物、 錢起之嶲邁,盧綸、顧況、劉禹錫之揚厲,及元、白唱和 之作,韓柳古風之體,張籍、「賈島、孟郊之清刻,李賀之 恠險,是其最也。」晚唐體愈雕鏤,杜牧高爽,欲追老杜, 溫、李西崑之體,婉麗自喜,皮、陸、鹿門諸章,往往超勝。 若夫詩餘之體,肇於李白,盛於晚唐。然晚唐之詩,不 及其詞,亦各有其媺也。宋興,其風彌盛,周美成、柳永、 秦觀、張先諸人,皆以艷婉為調。蘇軾特以豪曠見雄, 亦詩餘之變格,才人之極致矣。而宋竟以此稱一代 之制,此原集所以系詞於《詩後》也。為之約略,其源流 如此。
《詩論》鍾惺
[編輯]《詩》,活物也。游夏以後,自漢至宋,無不說《詩》者,不必皆 有當於詩,而皆可以說《詩》;其皆可以說《詩》者,即在不 必皆有當於詩之中,非說《詩》者之能如是,而詩之為 物,不能不如是也。何以明之?孔子親刪《詩》者也,而七 十子之徒親受《詩》於孔子而學之者也;以至春秋列 國大夫,與孔子刪《詩》之時,不甚先後,而聞且見之者 也;以至韓嬰,漢儒之能為《詩》者也,且讀孔子及其弟 子之所引《詩》,列國盟會聘享之所賦《詩》,與韓氏之所 傳《詩》者,其詩其文其義,不有與詩之本事、本文、本義 絕不相蒙,而引之、賦之、傳之者乎?既引之,既賦之,既 傳之,又覺與詩之事之文之義未嘗不合也。其故何 也?夫《詩》,取斷章者也,斷之於彼而無損於此,此無所 予而彼取之。說《詩》者盈天下達於後世,屢遷數變而 《詩》不知,而《詩》固已明矣,而《詩》固已行矣。然而《詩》之為 詩自如也,此詩之所以為經也。今或是漢儒而非宋, 是宋而非漢,非漢與宋而是己說,則是其意以為詩 之指歸盡於漢與宋與己說也,豈不隘且固哉!漢儒 說《詩》,據《小序》,每一詩必欲指一人一事實之。考亭儒 者,虛而慎,寧無其人、無其事而不敢傳疑,故盡廢《小 序》不用。然考亭所間指為一人一事者,又未必信也。 考亭注,有近滯者、近癡者、近疏者、近累者、近膚者、近 迂者。考亭之意,非以為《詩》盡於吾之注;即考亭自為 說《詩》,恐亦不盡於考亭之注也。凡以為最下者,先分 其章句,明其訓詁,若曰「有進於是者,神而明之,引而 伸之」,而吾不敢以吾之注畫天下之為《詩》者也。故古 之制禮者,從極不肖立想,而賢者聽之;解經者,從極 愚立想,而明者聽之。今以其立想之處,遂認為究極 之地,可乎?國家立《詩》於學宮,以考亭注為主,其亦曰 「有進於是者,神而明之,引而伸之」雲爾。予家世受詩, 暇日取《三百篇》正文流覽之,意有所得,間拈數語,大 抵依考亭所注稍為之導其滯,醒其癡,補其疏,省其 累,奧其膚,徑其迂,業已刻之吳興。再取披一過,而趣 以境生,情由目徙,己覺有異於前者。友人沈雨若,今之敦詩者也,難予曰:「過此以往,子能更取而新之乎?」 予曰:「能。夫以予一人心目」,而前後已不可強同矣。後 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何不能新之有?蓋《詩》之為物,能 使人至此,而予亦不自知,乃欲使宋之不異於漢,漢 之不異於游、夏,游、夏之說《詩》,不異於作《詩》者,不幾於 刻舟而守株乎?故說《詩》者散為萬,而《詩》之體自一;執 其一,而《詩》之用且萬噫,此《詩》之所以為經也。
《韻詩序》前人
[編輯]四聲,定於沈休文,為《沈韻近體》。尊之,古則否。唐以後 尊之,前此則否。夫沈韻不通於唐以前,況四言乎?以 沈韻串四言,以四言遍四聲,名曰《韻詩》。辟則右軍之 筆,集為聖教,章帝之書,寫成千文,事不相蒙,義例甚 合。其體近白下胡彭舉創之,以寓其游戲棲託之意 者也。夫世不難創此體,而難於彭舉之才之情、之識、 「之詣。」無彭舉之才情識詣,百七章中必不能無斷缺 補湊,雖創胡取焉?彭舉古澹閒遠,周覽冥搜,孤往高 寄,語有三百篇,有漢郊祀樂府有韋、曹諸家,而要不 失為彭舉。夫風雅後,四言法亡矣,然彼法中有兩派: 《韋孟和》去《三百篇》近,而韋有韋之失;《曹公壯》去《三百 篇》遠,而曹有曹之得;彭舉幽在遠近「之間。」《彭舉》諸體 詩,輕重古今,出沒正變,有王孟之致。居白下,為衣冠 翰墨之場,而人或不知其詩,知之或以其畫。余亦知 彭舉畫,而最後乃知其詩,余以此益賞其隱德。昔魏 陽元為鍾毓長史,工射而毓不知。夫畫與射俱通人 所以自晦也。余亦自托於知彭舉畫,以為差勝於阿 毓而已,終不敢從郡國來,奪都人士權自命為知彭 舉詩也。彭舉名宗仁,有《知載齋集》,顧太史太初序之, 而余題其韻詩百七章。
《詩歸序》前人
[編輯]選古人詩而命曰《詩歸》,非謂古人之詩以吾所選為 歸,庶幾見吾所選者以古人為歸也。引古人之精神 以接後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昭明選古詩人,遂以其所選者為古詩,因而名古詩 曰《選體》,唐人之古詩曰《唐選》。嗚呼!非惟古詩亡幾,併 古詩之名而亡之矣。何者?人歸之也。選者之權力,能 使人歸,又能使古詩之名與實俱徇之,吾其敢易言 《選》哉?嘗試論之,詩文年運不能不代趨而下,而作詩 者之意興慮無不代求其高,高者,取異於途徑耳。夫 途徑者,不能不異者也,然其變有窮也;精神者,不能 不同者也,然其變無窮也。操其有窮者以求變,而欲 以其異與氣運爭,吾以為能為異,而「終不能為高。其 究途徑窮而異者,與之俱窮,不亦愈勞而愈遠乎?」此 不求古人真詩之過也。今非無學古者,大要取古人 之極膚、極狹、極熟、便於口手者,以為古人在是。使捷 者矯之,必於古人外自為一人之詩以為異。要其異, 又皆同乎古人之險且僻者。不則其俚者也,則何以 服學古者之心?無以服其心,而又堅其說以告人曰: 「千變萬化,不出古人。」問其所為古人,則又向之極膚、 極狹、極熟者也。世真不知有古人矣。惺與同邑譚子 元春憂之,內省諸心,不敢先有所謂學古不學古者, 而但求古人真詩所在。真詩者,精神所為也。察其幽 情單緒,孤行靜寄於喧雜之中,而乃以其虛懷定力, 獨往「冥遊於寥廓之外,如訪者之幾於一逢,求者之 幸於一獲,入者之欣於一至,不敢謂吾之說非,即向 者千變萬化,不出古人之說,而特不敢以膚者、狹者、 熟者塞之也。」書成,自古逸至隋,凡十五卷,曰《古詩歸》。 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八卷,晚唐四卷,凡三十 六卷,曰《唐詩歸》。取而覆之,見古人詩久傳者,反若今 人新作詩,見己所評古人語,如看他人語,倉卒中古 今人我心目為之一易,而茫無所止者,其故何也?正 吾與古人之精神遠近前後於此中,而若使人不得 不有所止者也。
《風騷旨格跋》毛晉
[編輯]莆田蔡氏,著《吟窗雜詠》,載諸家詩格詩評類三十餘 種,大略真贗相半,又脫落不堪讀。丙寅春,從雲間予 內父遺書中簡得齊己《白蓮集》十卷,末載《風騷旨格》 一卷,與蔡本迥異,急梓之,以正諸本之誤雲。
《司空圖詩品跋》前人
[編輯]此表聖自列其詩之有得於文字之表者二十四則 也。昔子瞻論黃子思之詩,謂「表聖之言,美在鹹酸之 外,可以一唱而三歎。」於乎!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 雅,猶有承平之遺風。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可以得表 聖之品矣。
《本事詩跋》前人
[編輯]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一書,余酷好之,然微嫌其詳於 載詩,略於紀事爾。比覽初中「緣情」感事七類,皆敘事 夾詩句,令人展卷掩卷,美動七情,又不流於靡艷一 派,真所謂好色而不淫者歟。或病其卷帙太簡,曾見 蟹。鴿臛羅列方丈者耶。猶覺偽吳《處常子》未免蛇 足雲。
===治忽,如列諸掌,與《春秋》並垂不朽。其《傳家集》八十卷, 惜乎無傳。今所傳者,不過《集略》三十一卷、「詩集」十餘 卷耳。偶閱《學海》,得《續詩話》若干則,每每借詩文託褒 刺,非僅如他家參字句、正淆譌已也。
《六一詩話跋》前人
[編輯]或云:「居士不喜杜少陵詩,今讀其《陳真人》云云,雖一 字歎人莫能到,其仰止何如耶?」或又云:闢西崑體亦 未必然,大率說詩者之是非,多不符作者之意。居上 嘗自道云:「知聖俞詩者莫如修。嘗聞聖俞舉平生所 得最好句,聖俞所自負者,皆修所不好;聖俞所卑下 者,皆修所稱賞。蓋知心賞音之難如是。」其評古人詩, 「得毋似之乎?」
《石林詩話跋》前人
[編輯]余向閱《石林燕語》及《避暑錄》,話說詩處不減匡鼎,非 墨工槧人所能擬議,恨未睹其全帙耳。今春從吳興 賈人購得《詩話》十卷,石林其一也,腐蝕幾半,亟為之 補遺正譌,如文同、李廌數則,已見之《蘇長公外紀》中, 豈鳳洲先生亦貯之錦囊耶?
《中山詩話跋》前人
[編輯]貢父,一字公非,與兄公是同登慶曆六年進士,一時 齊名,貢父尤以博學著。劉斯立初登科,自負多聞,謁 貢父,貢父所稱引,皆斯立所未知,自是屈服。晚年遊 館學,摹倣《公羊》最工。有集六十卷,惜無傳耳。
《竹坡詩話跋》前人
[編輯]余幼時見公集名《太倉稊米》,憎其宋氣太重,急貽一 塾師。既從胡元任樷話中見「竹坡」數則,覓其全帙,漬 漬幽韻可喜。復從塾師索《太倉稊米》,已作紅腐矣。惜 哉!童習之覿面失一竹坡也。但如「刑天舞干戚」之類, 往往借舊案作新評,未免貽議於儔輩爾。
《後山詩話跋》前人
[編輯]無己一字履常,每登臨得句,即急歸,臥一榻,以被蒙 首,惡聞人聲,謂之「吟榻。」家人知之,即嬰兒稚子,皆抱 寄鄰家以避之。其用意精專如此。自詠絕句云:「此生 精力盡,於詩真無忝矣。」朱子云:「無己許多碎句,子是 學《史記》。」殆指《詩話》《談叢》類耶?或謂此二種非無己作, 考其本集,一一具載,今仍之。
《紫薇詩話跋》前人
[編輯]紫薇公,希哲之孫,好問之子,祖謙之父也。自言傳衣 江西,嘗作《江西宗派圖》,自黃豫章而下,列陳後山等 二十五人為法嗣,蓋以獨師豫章也。又作《夏倪集序》, 論學詩當識詩法,極其明快,可補入詩話中。劉後村 跋云:「夏倪所作似未能,然,往往紫薇公自道耳。」
《彥周詩話跋》前人
[編輯]彥周,建炎間人,但《全史》不載,未詳其始末。嘗閱《苕溪 漁隱》,援其詩話最多,意同時仰止不啻後村諸公耶? 其簡端數語,雖雲「自敘」,即以作詩話全編總序可也。
《二老堂詩話跋》前人
[編輯]於充,一字弘道。集中載雜著述二十三卷,《詩話》其一 也。所載不過四十餘則,多翻駁前人。如唐酒價及斤 賣云云,必進竹坡諸公一籌。但載劉賓客《淮陰行》五 首,本集止四首,末篇云云,本集作《紇那曲》詞。如「無奈 脫萊時」,山谷謂不可解。子充疑作挑萊時,引東坡詩 句證之。余攷《賓客集》,作「無奈晚來時,清淮春浪軟」,令 讀者爽然。姑存之以俟博洽君子。
《滄浪詩話跋》前人
[編輯]諸家詩話,不過月旦前人,或拈警句,或拈瑕句,聊復 了一段公案耳。惟滄浪先生《詩辯》《詩體》《詩法》《詩評》《詩 證》五則,精切簡妙,不襲牙後。其《與臨安表叔吳景仙》 二書,尤詩家金鍼也。故其吟卷百餘章,如「鏡中花影, 林外鶯聲」,言有盡而意無窮,自謂「參詩精子」,豈虛語 耶?
《范璽卿詩集序》錢謙益
[編輯]今之譚詩者,必曰「某杜某李某沈宋某元白」,其甚者 則曰:「兼諸人而有之。」此非知詩者也。詩者,志之所之 也,陶冶性靈,流連景物,各言其所欲言者而已。如人 之有眉目焉,或清而揚,或深而秀,分寸之間而標置 各異,豈可以比而同之也哉?沈不必似宋也,杜不必 似李也,元不必似白也,有沈、宋,又有陳、杜也;有李、杜, 又有高、岑,有王、孟也;有元、白,又有劉、韓也;各不相似, 各不相兼也。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蠅聲蛙噪, 追配古人,儼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唇拭舌,訾議 其短長,蜉蝣撼大樹,斯可為一笑已矣。今之詩人,有 廣陵范璽卿《異羽》。《異羽》之詩,清妍深穩,有風有雅,出 入六朝、三唐,不名一家,亦成其為《異羽》之詩而已。異 羽舉進士,為吏部郎,人才國論,儲峙胸中,直道忤時, 以清卿引退,蕭閒虛止,若無所與於人世者。其為詩, 終和且平,穆如清風,有忠君憂國之思,而不比於怨; 有及時假日之樂而不流於荒。斯所以為異羽也歟! 斯所以為異羽之詩也歟?如必曰「此為六朝,此為三 唐」,尋行數墨,取異羽以進配古人,則異羽之所以為詩者或幾乎隱矣。余知異羽之深者也,故於異羽之 集成而序之如此。余往得異羽題扇詩,有「蹲石花間 似定僧」之句;已又得范司馬夢章詩,有「埽花便欲親 苔坐,刪竹常防礙月行」之句。迴環吟咀,於詩家有二 范之目。閒將倣古人團扇屏風之例,撮取當世名章 秀句以傳於後,亦以二范為嚆矢焉。在昔《池塘芳草》 之什,「蟬噪鳥鳴」之句,咸以麼絃孤韻,標舉藝林。而後 世則盈緗溢縹,蕪累山積,此亦作者得失之林,不可 以不辨也。
《虞山詩約序》前人
[編輯]陸子敕先撰里中同人之詩,都為一集,命之曰《虞山 詩約》,過而請於余曰:「願有言也。」余少而學詩,沉浮於 俗學之中,懵無適從,已而扣擊於當世之作者,而少 有聞焉。於是盡發其向所誦讀之書,泝洄風、騷,下上 唐、宋,迴翔於金、元、本朝,然後喟然而歎,始知詩之不 可以苟作,而作者之門仞奧窔,未可以膚心末學跂 而及之也。自茲以往,濯腸刻賢,假年窮老而從事焉, 庶可以竊附古人之後塵。而余則已老矣,今將何以 長子哉?余竊聞之太史公曰:「《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 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故夫《離騷》者,《風》《雅》 之流別,詩人之總萃也。《風》《雅》變而為《騷》,《騷》變而為賦, 賦又變而為詩。昔人以謂「譬江有沱,乾肉為脯。」而晁 補之之徒徒取其音節之近楚者以為楚聲,此豈知 《騷》者哉?古之為詩者,必有深情畜積於內,奇遇薄射 於外,輪囷結轖,朦朧萌拆,如所謂驚瀾奔湍,鬱閉而 不得流;長鯨蒼虯,偃蹇而不得伸;渾金璞玉,泥沙掩 匿而不得用;明星皓月,雲陰蔽蒙而不得出。於是乎 不能不發之為詩,而其詩亦不得不工。其不然者,不 樂而笑,不哀而哭,文飾雕繢,詞雖工而行之不遠,美 先盡也。唐之詩,藻麗莫如王、楊,而子美以為近於《風》 《騷》;奇詭莫如長吉,而牧之以為《騷》之苗裔。繹二杜之 論,知其所以近與其所以為苗裔者,以是而語於古 人之指,要其幾矣乎!諸子少年而強力,博學而矯志, 其聞道也先,於吾不鄙,而下問,其將以余為識塗之 老馬也,故敢以《風》《騷》之義告焉。得吾說而存之,深造 自得,以求跂乎古人,追風以入麗,沿波而得奇,詩道 之大興也,吾有望矣。嗟夫!千古之遠,四海之廣,文人 學士如此其多也。諸子挾其所得,希風而尚友,揚扢 研摩,期以砭俗學而起大雅。余雖老矣,請從而後焉。 若曰:以吾邑之詩為職志,刻石立墠,胥天下而奉要 約焉,則余願為五千退席之弟子,捲舌而不談可也。 壬午塗月,虞山老民錢謙益序。
《徐元歎詩序》前人
[編輯]自古論詩者,莫精於少陵,「別裁偽體」之一言。當少陵 之時,其所謂偽體者,吾不得而知之矣。宋之學者,祖 述少陵,立魯直為宗子,遂有江西宗派之說。嚴羽卿 辭而闢之,而以盛唐為宗,信羽卿之有功於詩也。自 羽卿之說行,本朝奉以為律令,談詩者必學杜,必漢、 魏、盛唐,而詩道之榛蕪彌甚。羽卿之言,二百年來遂 若塗鼓之毒藥。甚矣!偽體之多,而別裁之不可以易 也。嗚呼!詩難言也。不識古學之從來,不知古人之用 心,徇人封己,而矜其所知,此所謂以大海內於牛跡 者也。王、楊、盧、駱,見哂於輕薄者,今猶是也。亦知其所 以劣漢、魏而近《風》《騷》者乎?鉤剔抉摘,人自以為長吉, 亦知其所以為《騷》之苗裔者乎?低頭東野,慬而師其 寒餓,亦知其所謂橫空盤硬,妥帖排奡者乎?數跨代 之才力,則李杜之外,誰可當鯨魚碧海之目;論詩人 之體製,則溫李之類,咸不免風雲兒女之譏。先河後 海,窮源愬流,而後偽體始窮,別裁之能事始畢。雖然, 此益未易言也,其必有所以導之導之之法維何?亦 反其所以為詩者而已。《書》不云乎:「詩言志,歌永言。」詩 不本於言志,非詩也;歌不足以永言,非歌也。宣己諭 物,言志之方也;文從字順,永言之則也。寧質而無佻, 寧正而無傾,寧貧而無僦,寧弱而無剽,寧為長天晴 日,無為盲風澀雨,寧為清渠細流,無為濁沙惡潦,寧 為鶉衣裋褐之蕭條,無為天吳紫鳳之補拆,寧為麤 糲之果腹,無為荼菫之螫唇。寧為書生之步趨,無為 巫師之鼓舞。寧為老生之《莊語》,無為酒徒之狂詈。寧 病而呻吟,無夢而厭。「寧人而寢貌無鬼而假面;寧 《木客》而宵吟,無幽獨君而晝語。導之於晦蒙狂《易》之 日,而徐反諸言,志永言之,故詩之道其庶幾乎!」徐元 歎少工為詩,隱長城藝香山中,築室奉母,數年而其 詩益進。元歎之為人,淡於榮利,篤於交友,苦心於讀 書,而感憤於世道,皆用以資為詩者也。元歎之詩,為 一世之所宗。則夫別裁偽體,使學者志於古學而不 昧其所從,元歎之責也。余故於元歎之刻其詩而舉 以告之,且以為學元歎《詩》者告焉。嗟乎!江西之宗,不 百年而羽卿闢之,本朝之學《詩》者,三變而榛蕪彌甚, 元歎之不辭而闢之者,何也?
《曾房仲詩敘》前人
[編輯]泰和曾棠芾先生有才子曰房仲,敏而好學。以應舉之隙,攻比興,不遠四千里再拜遣使,奉其尊人之簡 牘,緘致其詩若干首,以求是正於余,且請為序。余讀 其詩,風氣警遒,興寄婉愜,雲霞風雨,含吐於行墨之 間;劌目鉥心,搯擢胃腎,戛戛乎去故而就新也,皇皇 乎經營將迎,如恐失之也。房仲之於詩,可謂能矣。其 求之斯已勤,而得之斯已艱矣。余固非知詩者也,操 斧於班、郢之門亦已難乎?余蓋嘗奉教於先生長者, 而竊聞學詩之說,以為學詩之法莫善於古人,莫不 善於今人也。何也?自唐以降,詩家之途轍總萃於杜 氏。大曆後,以詩名家者,靡不繇杜而出。韓之南山,白 之諭諷,非杜乎?若郊、若島、若二李、若盧仝、馬戴之流, 盤空排奡,從橫譎詭,非得杜之一枝者乎?然求其所 以為杜者,無有也。以佛乘譬之,杜則果位也,諸家則 分身也。逆流順流,隨緣應化,各不相師,亦靡不相合。 宋、元之能者,亦繇是也。向令取杜氏而優孟之,飭其 衣冠,效其嚬笑,而曰「必如是乃為杜。」是豈復有杜哉? 本朝之學杜者,以李獻吉為巨子。獻吉以學杜自命, 聾瞽海內。比及百年,而訾謸獻吉者始出,然詩道之 敝滋甚,此皆所謂不善學也。夫獻吉之學杜,所以自 誤誤人者,以其生吞活剝,本不知杜,而曰必如是乃 為杜也。今之訾謸獻吉者,又豈知杜之為杜,與獻吉 之所以誤學者哉?古人之詩,了不察其精神脈理,第 抉擿一字一句,曰「此為新奇,此為幽異」而已。於古人 之高文大篇,所謂「鋪陳終始,排比聲韻」者,一切抹殺, 曰「此陳言腐詞而已。」斯人也,其夢想入於鼠穴,其聲 音發於蚓竅,殫竭其聰明,不足以窺《郊》《島》之一知半 解,而況於杜乎?獻吉輩之言詩,木偶之衣冠也,土菑 之文繡也,爛然滿目,終為象物而已。若今「之所謂新 奇幽異」者,則木客之清吟也,幽冥之隱壁也,縱其悽 清感愴,豈光天化日之下所宜有乎?嗚呼!學詩之敝, 可謂至於斯極者矣。奔者東走,逐者亦東走,將使誰 正之?房仲有志於是,余敢以善學之一言進焉。杜有 所以為杜者矣,所謂「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者是也。學 杜有所以學者矣,所謂「別裁偽體,轉益多師」者是也。 舍近世之學杜者,又舍近世之訾謸學杜者,進而求 之,無不學,無不舍,為於斯道也,其有不造其極矣乎? 在房仲勉之而已矣。吾又聞宋人作《江西詩派圖》,推 尊黃魯直為佛氏傳燈之祖,而嚴羽卿訶之以為外 道。周益公問詩法於陸務觀,則曰:「學子繇西江之論 詩。」其淵源流別,今猶可得而考乎?房仲必有聞焉,而 其所師事,曰「蕭伯玉。」伯玉,今之好為務,觀者以吾言 質之,以為何如也?
《題懷麓堂詩鈔》前人
[編輯]弘正間,北地李獻吉臨摹老杜,為槎牙兀傲之詞,以 訾謸前人。西涯在館閣負盛名,遂為其所掩。蓋孟陽 生百五十年之後,搜剔西涯詩集,洗刷其眉目,發揮 其意匠,於是西涯之詩,復開生面。譬如張文昌兩眼 不見物已久,一旦眸子清朗,歷歷見城南舊游,豈非 一大快耶!近代詩病,其證凡三,變沿宋、元之窠臼,排 章儷句,支綴蹈襲,此弱病也。剽《唐選》之餘瀋,生吞活 剝,叫號隳突,此狂病也。搜郊原之旁門,蠅聲蚓竅,晦 昧結愲,此鬼病也。救弱病者必之乎狂,救狂病者必 之乎鬼。傳染日深,膏肓之病日盛。孟陽於惡疾沈痼 之後,出西涯之詩以療之,曰「此引年之藥物,亦攻毒 之箴砭也。」其用心良亦苦矣。孟陽論詩,在近代直是 開闢手,舉世悠悠,所謂「親見揚子雲祿位容貌不能 動人」,其孰從而信之?可一喟也。癸未夏日書。
《讀杜小箋上》前人
[編輯]歸田,多暇,時誦杜詩以銷永日。間有一得,輒舉示程 孟陽。孟陽曰:「《杜千家注》繆偽可恨,子何不是正之,以 遺學者?」予曰:「注詩之難,陸放翁言之詳矣。放翁尚不 敢注蘇,予敢注杜哉?」相與歎息而止。今年夏,德州盧 戶部德水刻《杜詩胥鈔》,屬陳司業無盟寄予,俾為其 敘。予既不敢注杜矣,其又敢敘杜哉?予嘗妄謂自宋 以來,學杜詩者,莫不善於黃魯直;評杜詩者,莫不善 於劉辰翁。魯直之學杜也,不知杜之真脈絡,所謂前 輩飛騰,餘波綺麗者,而擬議其橫空排奡,奇句硬語, 以為得杜衣缽,此所謂旁門小徑也。辰翁之評杜也, 不識杜之大家數;所謂「鋪陳終始,排比聲韻」者,而點 綴其尖新儁冷,單詞隻字,以為得杜骨髓,此所謂一 知半解也。弘正之學杜者,生吞活剝,以尋撦為家當, 此魯直之隔日瘧也,其黠者又反脣於江西矣。近日 之評杜者,鉤深抉異,以鬼窟為活計,此辰翁之牙後 慧也,其橫者併集矢於杜陵矣。嗚呼!《大雅》之不作久 矣。德水、北方之學者奮起,而昌杜氏之業,其殆將鍼 宋、元之膏肓,起今人之廢疾,使三千年以後渙然復 見古人之總萃乎?苫次幽憂,寒窗抱影,紬繹腹笥,漫 錄若干則,題曰《讀杜詩寄盧小箋》,明其因德水而興 起也。曰小箋,不賢者識其小也。寄之以就正於盧且 道所以不敢當序之意。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