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9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九十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九十卷目錄

 易經部藝文二

  告先聖文         宋朱熹

  書伊川先生帖後       前人

  書楊龜山帖後        前人

  跋李壽翁遺墨        前人

  原象贊           前人

  述旨贊           前人

  明筮贊           前人

  稽類贊           前人

  警學贊           前人

  河圖贊           前人

  復卦贊           前人

  復卦義贊          張栻

  與黃直卿論易編書     李心傳

  覆李秀巖書         黃幹

  跋李秀巖易編       高斯得

  跋秦伯鎮兵部問易康節書  魏了翁

  跋李肩吾從周所書損益二卦  前人

  題林叔清古易        前人

  書潼川柳彥養墓碑陰     前人

  跋李秀巖易編       元俞琰

  與吳臨川書        胡炳文

  與紫巖汪先生書       前人

  答胡敬存先生書       前人

  答新安陳氏書        前人

  二十四氣論         前人

  初齋記           前人

  明復齋記          前人

  診脈樞機序         前人

  伯善字說          前人

  可權字說          前人

  謙亨字說          前人

  季修字說          前人

  伯裕字說          前人

  孟善字說          前人

  節夫字說          前人

  果齋箴           前人

  節齋箴           前人

  自彊齋銘          前人

  題誠齋楊公易傳槁後   明楊士奇

  學易箴          鄒守益

  見羲說          羅洪先

  復張都憲書         羅倫

  讀易長語          王鏊

  策易經對         何喬新

  王弼易跋          都穆

  京氏易傳跋         毛晉

  蘇氏易傳跋         前人

  太微經序         賈鴻洙

 易經部藝文三

  周易詩          晉傅咸

  贈別殷山人說易後歸幽墅  唐孟郊

  震為蒼筤竹        朱慶餘

  大易吟二首      宋邵雍

  乾坤吟           前人

  讀易           歐陽修

  易詩二首        朱熹

  翫易齋           前人

  讀易            前人

  酬張南軒          前人

  感興            前人

  答袁樞說易詩        前人

  觀畫示鄭東卿        丘程

  退藏齋          元雷發

  自彊齋詩         胡炳文

  小澗讀易軒        劉永之

  枕易            黃庚

  勉學詩二首     明方孝孺

  題邵國賢畫         莊㫤

  授南京吏部郎中       前人

  梅花二首        前人

  王弼墓           薛瑄

  讀邵康節擊壤集       前人

  觀易偶成         胡居仁

  梅月           陳獻章

  候方伯劉東山先生至     前人

  和良知詩          王畿

  答王生問學         前人

  先天            前人  遣懷            楊爵

  玩圖           來知德

  戊午吟          高攀龍

  演易臺有感         郭滂

  八卦臺詩          陳講

經籍典第九十卷

易經部藝文二[編輯]

《告先聖文》
宋·朱熹
[編輯]

維年月日,某敢昭告於先聖至聖文宣王、先師兗國 公、先師鄒國公。熹恭惟《六經》大訓,炳若日星,垂世作 程,靡有終極。不幸前遭秦火煨燼之厄,後罹漢儒穿 鑿之謬,不惟微辭奧旨,莫得其傳,至於篇帙之次,亦 復殽亂。遙遙千載,莫覺莫悟。惟《易》一經,或嘗正定,而 熹不敏,又嘗考之《書》《詩》,而得其《小序》之夫,參稽本末, 皆有明驗,私竊以為不當引之以冠《本經》聖言之上。 是以不量鄙淺,輒加緒正,刊刻布流,以曉當世,工以 具告。熹病臥不能拜起,謹遣從事敬奉其書,以告於 先聖先師之廷。神靈如在,尚鑒此心,式相其行,萬世 幸甚。謹告。

《書伊川先生帖後》
前人
[編輯]

故端明殿上饒汪公鎮蜀時,常得此帖,又見邵溥所 論而疑之,因錄見寄,而使審其真偽。熹時為公言:「楊 遵道記先生嘗語學者讀《易》如素,未讀不曉文義,必 先熟讀三家,然後卻有用心處。」其說正與此合,然味 其言,固有抑揚,非以《易》之說為盡於三家所言也。此 帖實出先生溥言,不足為病,且尋繹通貫之雲。又真 「讀書之法。近世學者閱理不精,正坐讀書太草草耳。」

《書楊龜山帖後》
前人
[編輯]

楊、陳二公論《易》有不同者,而楊公之辭平緩如此。夫 二公之間,豈有所嫌疑畏避而然哉?亦其德盛仁熟, 而自無鄙倍耳。楊公於先天之學有所未講,則闕而 不論,其不自欺又如此,尤後學之所宜取法也。

《跋李壽翁遺墨》
前人
[編輯]

侍郎李公玩心於《易》以沒,其平居未嘗深斥異教,而 間獨深為上言:「天地變化,萬物終始,君臣父子,夫婦 之道,性命之理,幽明之故,死生之說,盡備於《易》,不當 求之無父無君之言以傷俗化。」其言雖約,而功實倍 於韓子。至其平生大節,不惟進退險夷一無所憾,而 超然生死之際又如此,足以明吾道之有人,而信其 言之不妄矣。所謂「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者,其公之謂 與!

《原象贊》
前人
[編輯]

太一肇判,陰降陽升,陽一以施,陰兩而承。惟皇昊羲, 仰觀俯察,奇偶既陳,兩儀斯設。既榦迺支,一各生兩, 陰陽交錯,以立四象。奇加以奇,曰陽之陽,奇而加偶, 陰陽以章,偶而加奇,陰內陽外。偶復加偶,陰與陰會。 兩一既分,一復生兩,三才在目,八卦指掌,奇奇而奇。 初一曰《乾》,奇奇而偶兌。次二焉,奇偶而奇。次三曰《離》, 奇偶而偶,震四以隨。偶奇而奇,巽居次五。偶奇而偶, 坎六斯睹。偶偶而奇,艮居次七。偶偶而偶,坤八以畢。 初畫為儀,中畫為象,上畫成卦。人文斯朗,因而重之, 一貞八悔。六十四卦,𦅸內達外,交易為體。往此來彼, 變易為用。時靜而動,帝降而王。傳夏歷商。有占無文, 民用弗彰。文王繫《彖》,周公繫爻。視此八卦,二純六爻, 乃乾斯父,乃坤斯母。震坎艮男,巽離兌女,離南坎北, 震東兌西,乾坤艮巽,位以四維。建官立師,命曰《周易》。 孔聖傳之,是為「十翼。」遭秦弗燼,及宋而明。邵傳羲畫, 程演周經,象陳數列,言盡理得。彌億萬年,永著常式。

《述旨贊》
前人
[編輯]

昔在上古,世質民淳。是非莫判,利害不分。風氣既開, 乃生聖人。聰明睿智,出類超群。仰觀俯察,始畫奇偶。 教之卜筮,以斷可否。作為君師,開鑿戶牖。民用不迷, 以有常守。降及中古,世變風移。淳澆質喪,民偽日滋。 穆穆文王,身蒙大難。安土樂天,惟世之患。乃本《卦》義, 繫此《彖》辭。爰及周公,六爻是資。因事設教,丁寧詳密。 必中必正,乃亨乃吉。語子惟孝,語臣則忠。鉤深闡微, 如日之中。爰暨末流,淫於術數。僂句成欺,黃裳亦誤。 大哉孔子,晚好是書。韋編既絕,八索以祛。乃作《彖》《象》, 《十翼》之篇。專用義理,發揮經言。居省象辭,動察變占。 存亡進退,陟降飛潛。曰毫曰釐,匪差匪繆。假我數年, 庶無大咎。恭惟三古,四聖一心。垂象炳明,千載是臨。 惟是學者,不本其初。繫《辭》《象》數,或肆或拘。嗟予小子, 既微且陋。鑽仰沒身,奚測奚究?匪警滋荒,匪識滋陋。 維用存疑,敢曰「垂後。」

《明筮贊》
前人
[編輯]

「倚數之元,參天兩地,衍而極之,五十乃備,是曰『《大衍》』。」 「虛一無為,其為用者,四十九蓍,信手平分,置右於幾取右一蓍,掛左小指,乃以右手揲左之策,四四之餘, 歸之於扐。初扐右手無名指間,右策左揲,將指是安, 再扐之奇,通掛之算,不五則九,是謂一變。置此掛扐, 再用存策,分掛揲歸,復準前式。三亦如之,奇皆四八。」 三變既備,數斯可察。數之可察,其辨伊何?「四五為少, 八九為多,三少為九,是曰老陽。三多為六,老陰是當, 一少兩多。」少陽之七,孰雲少陰?少兩多一,既得初爻, 復合前蓍,四十有九。如前之為三變,一爻通十八變 六爻發揮,卦體可見。老極而變,少守其常。六爻皆守, 《彖》辭是當。變視其爻,兩兼首尾,變及三爻。占兩卦體, 或四或五。視彼所存,四二五一,二分一專。皆變而化, 新成舊毀。消息盈虛,舍此視彼。乾占用九,《坤》占用六。 「泰愕匪人,姤喜來復。」

《稽類贊》
前人
[編輯]

八卦之象,《說卦》已全。考之於經,其用弗專。彖以情言, 象以像告。惟是之求,斯得其要。乾健天行,坤順地從。 震動為雷,巽入木風,坎險水泉,亦雲亦雨。離麗文明, 電日而火。艮止為山,兌說為澤。以是舉之,其要斯得。 凡卦六虛,奇偶殊位。奇陽偶陰,各以其類。得位為正, 二五為中,二臣五君。初始上終,貞悔體分爻以位應, 陰陽相求,乃得其正。凡陽斯淑,君子居之。凡陰斯慝, 小人是為。常可類求,變非例測,非常曷變。謹此為則。

《警學贊》
前人
[編輯]

讀《易》之法,「先正其心。肅容端席,有翼其臨。於卦於爻, 如筮斯得。假彼象辭,為我儀則。字從其訓,句逆其情; 事因其理,意適其平。曰否曰臧,如目斯見;曰止曰行, 如足斯踐。毋寬以略,毋密以窮;毋固而可,毋必而通。 平易從容,自表而裡。及其貫之,萬事一理。理定既實, 事來尚虛。用應始有,體該本無,稽實待虛。存體應用」, 執古御今,由靜制動。潔淨精微,是之謂《易》。「體之在我, 動有常吉。」往昔程氏,繼周紹孔。奧旨宏綱,星陳極拱。 惟斯未啟,以俟後人。小子狂簡,敢述而申。

《河圖贊》
前人
[編輯]

《河之圖》兮開天地賾,五十有五兮陰陽相索。惟皇昊 羲兮肇端乎神,盡心妙契兮不知其千萬年之隔。

《復卦贊》
前人
[編輯]

「萬物職職。其生不窮,孰其屍之?造化為工,陰闔陽開。 一靜一動,於穆無疆。全體妙用,奚獨於斯?潛陽壯陰, 而曰昭哉。」此天地心,蓋翕無餘。斯闢之始,生意闖然。 具此全美。其在於人,曰性之仁。斂藏方寸,包括無垠。 有茁其萌,有惻其隱。於以克之,四海其準。曰惟茲今, 眇綿之間。是用齋戒,掩身閉關。仰止羲圖,稽經協傳。 敢贊一辭,以詔無倦。

《復卦義贊》
張栻
[編輯]

天地之心,其體則微。於動之端,斯以見之。其端伊何? 維以生生。群物是資,而以日亨。其在於人,純是惻隱。 動匪以斯,則非天命。曰義禮智,位雖不同,揆厥所基。 脈絡貫通,曷其保之?日乾夕惕,斯須不存。生道或息, 養而無害。授立義集,是為「復亨。」出入無疾。

《與黃直卿論易編書》
李心傳
[編輯]

心傳舊作《學易編》,今攷《語錄》及他書,亦間有與《本義》 不同者。恐學者不知所言先後,有誤講習,妄欲纂集 入《本義》之下,仍加以音釋訓詁,謂之《本義箋》,不識可 乎?雖不當以門人耳受之語,《易》先生手著之書,然《本 義》在先,《語錄》在後,其間十數條,意義尤密。又《啟蒙》所 引沙隨占法不無差誤,未經改正,恐學者以為疑。既 非大義所關。不知可宜卷末作今案附見否。皆乞指 教古書。與《本義》暗合者。妄意亦欲表出之。如漢元儒 婁先生碑雲。「父安貧守賤。不可榮以祿」之類。心傳上 達。

《覆李秀巖書》
黃幹
[編輯]

《占法易箋》自為一書,以記其異,述所見以與學者共 商榷,不為無補。大抵朱先生諸書,如《語》《孟》《中庸》《大學》 乃四方學者所共讀,因其質疑問難之際多所修改, 故其義為最精。若《易》之為書,學者未敢遽讀,故未嘗 有所修改,竊恐其間亦有文義未甚安帖處。今若攷 訂精密,亦先師之意,後學之幸也。因古書可以互見, 正當拈出。前輩攷經,此類亦多,不可失也。《幹》上覆。

《跋李秀巖易編》
高斯得
[編輯]

秀巖先生,近世大儒也。世徒見其所論著藏於明堂 石室,金匱玉版,遂以「良史」目之,不知先生中年以後, 窮極道奧,經術之粹,有非學士大夫所能及者。又其 天資彊敏,過絕於人,如《三禮辨》二十餘萬言,二百八 十日而成,《學易編》二百八十日而成誦,《詩訓》亦逾年 而成,考訂鄭、王、孔、賈之謬,折衷張、程、呂、朱之說,精切 的當,有功於學者為多。斯得受業於門,每念有以廣 其傳者,來守桐江,首取《詩》《易》二書刻之,與同志共。其 餘《禮》與諸書文字頗多,倘未罪去,尚當以壽梓雲。淳 祐八年上巳日,門下生臨邛高斯得謹識。

《跋秦伯鎮兵部問易康節書》
魏·了翁
[編輯]

眾人以《易》觀易而滯於《易》,先生以《易》觀心而得乎心其《方圓圖》《皇極經世》諸書,消息陰陽之幾,貫融內外 之分,蓋洙泗而後絕學也。其見於《擊壤》諸詩,造次顛 沛,無非此理之發焉者,是何嘗有隱於人?特秦伯鎮、 鄭楊庭、章子厚諸公不足以知之耳。先生嘗語鄭曰: 「山川風俗,人情物理,有益吾學者,必取諸焉。」秦曰:「道 滿天下,何物不有,豈容人關鍵邪?」先生字字言言,莫 非推赤心以置人腹中,亦幸夫人之得其傳。彼沈存 中謂竟不知何術,既不足語。此邵子文亢其父於太 高,而待人太薄,亦知汙者也。

《跋李肩吾從周所書損益二卦》
前人
[編輯]

李伯謙每誦懲忿窒慾、遷善改過之訓以自儆,李肩 吾為書《損》《益》二卦以贈其歸,又以「修裕」名所居堂,而 屬余書之。嗚呼!觀山高澤下之象以懲忿窒慾,不其 修乎?觀風行雷迅之象以遷善改過,不其裕乎?修所 以自克也,裕則復於禮矣。二者《易》之要義。伯謙勉之。

《題林叔清古易》
前人
[編輯]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知仁隨見,小大由識,各適所求。 至近世周、程、邵、張、子以後,諸儒輩出,易道幾無餘蘊 矣。三山林君以為「《周易》古經解,依上下部,敘以六十 四卦,三百八十六爻,臚分彪析,而證以古經善惡是 非之事,此非積歲累月不能為。」或曰:「審爾則《易》之書 四百五十事而已乎?」曰:「不然也。林君之為是也,亦不」 過約為之說,以自識其知仁之見雲爾,非斷斷然以 是為不可易也。程正公《易傳》晚而後出,猶以迫於門 人再三之請,且自謂僅得七分,然則林尚勉之哉!

《書潼川柳彥養墓碑陰》
前人
[編輯]

先天之學,秦漢而後,惟魏伯陽闚見此意。至華山陳 處士圖南始發其祕,一再傳而為邵子,建圖著書以 示人曰:「先天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皆 生於心。」嗚呼!眾人以《易》觀易而滯於易,邵子以《易》觀 心而得乎心,滯於易則象數文字然耳。得乎心,則天 地萬物與我一本也。邵氏死而失其傳迨?漢上朱氏 及朱文公、蔡元定始申其說。吾鄉觀物張公行成亦 嘗推本邵氏說為《通變》《經世》諸書,故今鄉父兄往往 有能道之者。余雖晚,亦幸得與聞乎此,然師友之功 未能浹洽,蓄疑蘊惑,罕所質問。來守潼川,乃得邵人 柳振坤其父申錫《先天太極》諸書以示余。自一歲、一 月、一日、一身皆有圖說,至於《九疇會極》,復分畫而附 益之。又作《三易圖說》十卷,以探羲、文、孔氏之祕,而《上 下經》六十四卦,卦為二圖,以釋其義。嗚呼!是區區者 奚所為而然哉?身既隱矣,明既喪矣,非以釣名干澤 也。自陰陽五行,星曆氣候,反覆參驗以求之,心凡以 自明耳矣。余既不及與柳君接其說,有餘所弗及,余 所偶同,又有餘所欲言於君者,皆不得而相與可否 焉。既以恨恨,又嘆夫「世之有志於學而不見知於人, 槁項黃馘以死者多矣,然其書固不與俱亡也。」葬有 日,吾友度周為銘其墓,振坤更欲求余語以識諸碑 陰。振坤之所以稱美愛錄者,亦既無所不盡矣。雖然, 洞洞乎,屬屬乎,如執玉、如奉盈、如將失之,振坤苟於 是焉求之,以不隊考志焉。茲其為「稱美愛錄」也,不既 多乎?尚懋敬之。

《跋李秀巖易編》
元·俞琰
[編輯]

此書係借聞德坊周家書肆所鬻者,天寒日短,老眼 昏花,併日而抄,其可取者,故不能端楷。秀巖乃隆山 之子,其書取王弼、張橫渠、程伊川、郭子和、朱晦菴而 求其是,又以其父隆山之說證之,或又附以己見,中 間盡有可取。「泰定元年歲在甲子十一月十八日,石 澗老人俞琰書於梅齋西塾。」

《與吳臨川書》
胡炳文
[編輯]

炳文迂疏無似,有厚幣來聘者,不往。家事叢脞不問, 大率三百六旬暇,不過十餘日,孜孜矻矻,相與講求 經學。「嘗為《易啟蒙通義》,又嘗集諸家《易》解有合《本義》 者為《通釋》,又嘗為《六爻反對論》及《二體相易論》,凡六 十篇,皆已成書。《本義通釋》則郭文卿守浮梁時為刊 其半,出之太早,炳文之悔之無及也。」刊本今以《呈似》, 中有繆戾,閣下削之繩之,幸甚幸甚。是書嘗蒙薦剡, 獎許備極,謂炳文能沈潛往聖之書,能發揮先儒之 論。炳文用是愈加鞭策,惟懼不能沈潛,惟懼無所發 揮,以負知己。

《與紫巖汪先生書》
前人
[編輯]

殫五十年心力,《四書》《周易》等書,雖不過發明朱子之 說,不能就正有道,此為大不滿耳。炳文年將八十,詩 書未嘗釋手,自笑頭如雪,而讀書之眼猶如月也。

《答胡敬存先生書》
前人
[編輯]

吳可堂謂「左揲掛一,右亦掛一。」炳文答之曰:「如此則 不是象三,自是象四矣。」可堂堅守其說,不肯改,其僻 也如此。

《答新安陳氏書》
前人
[編輯]

僭,以《通釋》為餽不知過,沐賜之尊覽。炳文思之有二 罪:先是不能上求是正,而遽爾公傳過之,一也;不及 拜書請教,二也;一承問曰:「『《本義》《乾》九二剛健中正』,莫是剛健得中?誤 筆作『中正』,如何?」炳文答曰:「『凡言九五剛健中正,六二 柔順中正』,《易》之正例也。《乾》九二『剛健中正』,變例也。程 子曰:『中重於正,正有不中,中無不正』。」《本義》蓋取諸此, 然又非特程子意也。爻之為九二者,凡三十有二。《乾》 九二,其始也,《未濟》九二,其終也,《未濟》云云,非正也。夫 子曰:「中以行正。」況《乾》六爻皆言聖人之事,九二龍德 正中,《本義》以剛健中正許之,恐非誤也。尊見以為非 是,乞批教。

一承問曰:「九三爻下云云?」炳文答曰:「『案《本義》云:『九陽 爻,三陽位,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此全是解 『厲』之一字,蓋以三之地位言其有厲之象也。《乾》本是 剛之純之,至九三居上下乾之間,又以剛居剛,性體 剛健,所以有『乾乾而惕』之象也。三之性體如此,而其 地又如此,故有『乾乾』之象,有惕之象,有厲之象』。《本義》」 於文,只得總此三句而言之,於「厲」字、絕句正自不相 關也。尊見以為是否?乞批教。

僭越,作《本義通釋》外,嘗為《啟蒙通釋義》,又嘗為《六爻 反對論》及《二體相易論》,凡五十八篇,並序六十篇,但 未得求正於有道,常以為恨。年來老成彫謝,異郡有 葵初,異縣有先生,不得以時參請,如之何!如之何!

《二十四氣論》
前人
[編輯]

卦氣,正月為《泰》,天氣下降,當為雨水。二月《大壯》,雷在 天上,當為驚蟄。今曆先雨水而後驚蟄,亦宜也。案《國 語》四時有八風,曆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 故也。驚蟄者,萬物出乎震,震為雷也。清明者,萬物齊 乎巽,巽為風也。巽曰潔齊,故曰巽風。曰清明,有潔之 義,曆律亦有明潔之義。又曰:「四月中小滿。」先儒云:「小 雪後陽一日生一分,積三十日,陽生三十分而成一 畫,故為冬至。小滿後陰生亦然。夫四月乾之初,謂之 滿者,姤初羸豕蹢躅,坤初『履霜堅冰』。」贏喻其小,蹢躅 謂其滿,霜喻其小,堅冰喻其滿。《易》言於一陰既生之 後,曆言於一陰方萌之初,慮之深,防之豫也。小雪有 大雪,但此有小滿,無大滿,意可見矣。

《初齋記》
前人
[編輯]

《易》「六位時成」第一畫不言一而言「初」,謹其幾之萌也。 乾則謹其陽之在下,坤則謹乎陰之始凝。

《明復齋記》
前人
[編輯]

《復》造化陰靜而陽動,世亂而治。吾道屈而伸,無有往 而不復者。然必曰「七日復」,由乎數人。善端有時而復 見,亦無有不可復也。《復,初九》,所謂「不遠復」者何﹖事?純 粹至善也,而吾自汨其初之性;虛靈不昧也,而吾自 昏其初之心。其為學,非徒無益而已也。然則古之儒 者學焉惟在乎復。

《診脈樞機序》
前人
[編輯]

《易》惟《復》曰「無疾」,陽生於內也。又曰:「無妄之疾,曰有疾, 不可疾貞。」凡言疾者四,其外專言疾者亦四:《豫》《損》,疾 在陰爻,《鼎》《兌》,疾在陽爻。脈浮數屬陽,沉遲屬陰。《送醫 人序》曰:「《易》《復》《彖》曰無疾,《豫》六五曰貞疾,《無妄》九五曰 無妄之疾,《損》六四曰損其疾,《兌》九四曰介疾。《復》之無 疾,一陽生於下也。」餘言疾皆於外卦見之。蓋陽在內 則無疾。凡疾皆有感於外者也。凡言疾者四。有喜者 三。不死者一。聖人好生之心可見。至曰《無妄》之藥。不 可試也。試之一字。其灼見後世為醫者之深患乎。

《伯善字說》
前人
[編輯]

《易》卦之占,亨多元亨少;爻之占,吉多元吉少。元亨大 善而亨,元吉大善而吉也。人之行事,善百一,大善千 一,故以元為貴。然茲事也,請論心之初善不善,皆自 念慮之微處充之,即是此善之至大處。蓋有一毫之 不善,非元也;有一息之不善,非元也。

《可權字說》
前人
[編輯]

《易》卦於《乾》言「立誠」,不言「權」;《坤》言「敬義立」,不言「權」;《恆》言 「立不易方」,不言權。蓋《易》三百八十四爻,只是一「時」字, 能隨時以處中,即是此一「權」字。卦言立不言權,權固 伏於三百八十四爻之中而不露爾。

《謙亨字說》
前人
[編輯]

人與物能謙者,天皆亨之也。《易》三百八十四爻,有吉 有凶,有利有不利,惟謙下三爻皆吉,上三爻皆利,他 卦無有及之者。文公先生《感興詩》第十八篇,專為蒙 學而設。其首曰:「童蒙貴養正,孫弟乃其方」,即《易》之所 謂謙也。其中言進趨極虔恭,進而謙也;退而常端莊, 退而謙也。庸言戒粗誕,時行貴安詳,一言一動皆貴 乎《謙》也。末曰:「十五志於學,及時起,高翔」,即《謙》之《亨》矣。 《謙》亨年將十五,《謙》卦於《易》之次,亦為十五。

《季修字說》
前人
[編輯]

文王九德,皆反身自修之事,獨於《損》曰德之修者,蓋 忿易發如山,懲忿當如摧山;慾易游如水,窒慾當如 止水。《通書》曰:「君子終日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 慾而後至。《易》於《乾》曰「修業」,曰「修辭」,而末曰損。德之修, 其旨深哉!蓋必有損也,然後有修;必損其所當損也, 然後能修其所當修

《伯裕字說》
前人
[編輯]

《易》九卦所謂益,德之裕也。風雷相益,而物受風雷之 益者,其生自裕。君子遷善如雷之決,則過易寡;改過 如風之速,則善益增。遷善改過相為益,而其德自裕。

《孟善字說》
前人
[編輯]

問曰:「他卦不言善,獨言於乾坤者何﹖?」曰:「《易》凡言吉凶 悔吝,無非教人為善。善則吉,大善則元吉,不善而悔 則凶,亦吉首於乾坤發之,例其餘也。陽純而陰離,故 《乾》言善,《坤》言善不善。」又問:「《坤》言積善之慶者何﹖?」曰:「《坤》 陰卦也,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微與隱皆屬乎陰。慎獨 之學,當審其幾,閒居不敢一不善之為,念慮不敢一 不善之萌,是之謂『積《履》』。上九曰:『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祥者慶之兆,旋者慶之周至,是無一念一事非善,故 《坤》曰『有慶』,《履》曰『大有慶』。」又問曰:「乾元為善之長者何﹖?」 曰:「四德皆善,元為之長。四時之春,四端之仁,皆元也。 然繼之者不見於元,而乃見於貞。貞下起元,是故一 元起於貞,萬善起於元。」又曰:「《坤》言積善之家,以其善 一身者,善一家也;《乾》言善世,以其善一家者,善一世 也。」

《節夫字說》
前人
[編輯]

一年二十四氣,有中有節。節者,抑其過而歸之中也。 天地之數,極於六十,故《易》六十卦為節。兌下坎上,坎 水之來無窮,兌澤之容有限,限而止之,始得其中。其 外爻象言節者凡四,皆擬坎離言。《蹇》九五坎中,故曰 「以中節。」《家人》九二離剛不中,故曰「失家節。」《鼎》上九離 剛能柔,故曰「剛柔節。」《未濟》水本潤下,而坎又在下;火 本炎上,而離又在上,上九,上卦之上也,故曰:「不知節。」 大抵《易》貴乎中,中由於節,故三百八十四爻之象,獨 以節之一字終焉者,以《易》始於乾,終於未濟,皆欲人 得中,所以皆欲人知節,而未濟上九之所謂節,即《乾 元》用九之所謂天則也。豈有能見天則而不能知節 者哉?節以求合乎天則,吾天然自有之中也。

《果齋箴》
前人
[編輯]

《坎》水之流,始於蒙泉。不果其行,曷至於川。賢必希聖, 聖必希天。果能此者,人十己千。孰為凡民?孰為豪傑? 萬里之程,一念之烈。遷善而果,雷驚電掣。克己而果, 矢去川決。乾為木果,艮為果蓏,果剛在上,蓏柔而墮。 最戒悠悠,亦忌瑣瑣。志高力彊,果何不可。

《節齋箴》
前人
[編輯]

《易》至節卦六十爻,三百六十,合。天地節而四時成。四 時有中氣,有節氣。節也者,抑其過而歸之中也。節之 吉且亨,與不節之嗟,勸戒備矣。六十四卦之終,復戒 之曰:亦不知節也,非惟飲酒,水火未濟。有孚,節義存 焉。箴曰:天有節氣,四時成歲。人能節性,迺德之萃。坎 水下塞,為兌之澤。有限而止,儲豐於嗇。言失之放,舌 不可捫。用失之侈,生理曷存。爵取節節,樽取尊尊。飲 不知止,多不遘痻。保合於《乾》,闔戶於坤。欲不知止,自 斧其根。所貴者節,知止有定。養之以靜,持之以敬。恬 吾身心,培吾德業。存其固存,節之又節。

《自彊齋銘》
前人
[編輯]

吾之此心,與天同體。惟天行健,一息萬里。朝斯夕斯, 始是終是,不務勝人,而務勝己。《乾》壯大象,請觀所以, 自彊不息,非禮勿履。

《題誠齋楊公易傳槁後》
明·楊士奇
[編輯]

「吾鄉楊文節公,著《易傳》二十卷,宋理宗嘗詔給札其 家錄進,宣付祕閣,當時已板行,而其槁前百餘年尚 藏楊氏,元季之亂,所存無幾矣。」此《小畜》《同人》《大有》三 卦,公族孫黻所藏,皆公手筆。其中有一二處竄定而 重錄者,至今二百餘年,楮墨如新,誠可寶也。公與晦 菴先生交遊,有講論之益。先生平居論人物,於公極 推重,而未嘗及此書者,蓋書成於先生既沒之後也。 此書本程氏,其於說理粹然,而多引史傳為證。程子 以《易》為人事之書,晦菴先生嘗論之矣。而公《自序》:此 書「惟中能中天下之不中,惟正能正天下之不正,中 正立而萬變通。至矣哉,其不易之言也。」因跋出示此 卷,拜觀之餘,謹志所聞於後。

《學易箴》
鄒守益
[編輯]

於維太極,妙於吾心。動而為陽,靜而為陰。時動而動, 時靜而靜。本體瑩然,不失其正。厥功維何,自彊不息。 是曰「思誠」,各成其德。德之不成,玷我天衷。四聖閔之, 載牖其蒙。蒙而復牖。顧求諸書。總角誦說,白首紛如。 其惟覺者,反身而求。有握其機,卷舒優優。優優卷舒, 無往非誠。四時錯行,日月代明。毫釐有差,偽妄高肆。 「天地以閉,草木以瘁,爾室爾窩,與造物運」,參前倚衡, 無忘師訓。

《見羲說》
羅洪先
[編輯]

《易》之八卦,庖犧氏先天之學也。庖犧氏通神明之德, 類萬物之情,以教天下。於是象天法地,遠觀近取,見 至賾而不窮者,不出於有無之相因始設奇偶二畫 以象之。二畫錯而八卦成,八卦錯而四圖著。是卦畫 者,庖犧氏之文;謂圖無文者,非知圖者也。圖之文不一,陰陽消長之象則一。陰陽消長,天地之變化也,於 先天何居?且夫「先天」雲者,言夫天地之所由始,是天 地所不能與也,而況人乎?夫安知其逆順與否,而又 安所據而圖之哉?嘗試言之,先天其源,後天即其委 也。善窮源者必循其委,即變化之所由始,而天地可 推矣。是故觀圖之自震而《離》、而《兌》、而《乾》,則一陽漸長 之象形焉。陽主發動,其機進而上往,上往者,生遂者 也,故曰「順」言順而遂也,則出有之謂也。《觀圖》之自巽 而坎、而艮、而坤,則一陰漸消之象形焉。陰主斂靜,其 機退而來復,來復者,反本者也,故曰「逆。」言逆而反也, 則入無之謂也。二者推盪,天地之變化賾矣。雖然,方 《坤》陰之已逆,而《震》陽之未生,固陰陽消長之間也。是 時也,無有乎朕兆,無有乎端倪,無有乎期候。彼一陽 之來,果何所自哉?是故有不始於有,而始於無,無不 終於無,而終於有。一息之出,其先則入之源也。一日 之子,其先則亥之交也。一月之朔,其先則晦之終也。 一歲之復,其先則剝之極也。故曰:「復見天地之心。」言 觀此而天地可見也。闔闢之始,渾淪恍惚,坱圠沕穆, 不涉有無,不屬動靜,擬議有所不能至,思為有所不 能及,其猶陰陽消長之間乎?故曰:「《易》逆數也。」是故以 其無分於動靜有無,常為主宰而言,謂之「天心」;以其 動靜有無,交錯變化而擬議思為,一無所與而言,謂 之《大易》;以其變《易》不窮,終不離於主宰而言,謂之「逆 數。」蓋自其源而觀之,若已判然於天地開闢之始。自 其委而觀之,則亦離於陰陽消長之間;惟不離於陰 陽消長之間,則亦不離於此心往來之際。「孰知夫元 精之先一息也?孰知夫夜氣之先旦晝也?孰知夫混 沌之先日月也?孰知夫閉藏之先歲運也?孰知夫太 極之先天地也?」是庖犧氏之學而未之嘗言也。故曰: 「通神明,類萬物,不出於有」無之相因。風氣漸澆,情偽 相感,列聖繼作,皆因時以救弊。於是文王重之以盡 其變,周孔繫之以效其動。及其久也,意義繁,圖書聚, 諸家之學競起而莫之準矣。是故徇於有者,見動而 不見靜,於是刑法、名理、功能之說興。其蔽也,常外馳 而不自止,是化物者也;墮於無者,見靜而不見動,於 是偏稿、苦空、虛、靜之說興。其蔽也,常內揵而不相應, 是絕物者也。惡絕物者,斥無為之言為異端;惡化物 者,病有為之跡為同俗。或舍二見而求一致者,則又 未能超後天之質,以還先天之源,而不免執見以為 本。庖犧氏之學,隱而不見者,數千年於茲矣。於數千 年之後,諸家紛紜之中,探往聖未言之意,於數「畫之 圖,非自有得;於心之往來,自一息之微推而至於天 地變化,脗合同徹,渾一無二,其孰能之?」

《復張都憲書》
羅倫
[編輯]

《易·大畜》曰:「不家食,吉,利涉大川。」謂其能濟天下之險 也。執事以濟險之才,當濟險之任,宜臨餐輟食,撫枕 忘寐,思以濟天下之險可也。仕者為通,隱者為高,皆 非中庸之道,視道之行否何如耳。行藏欲合時,請看 床頭《易》,敢為執事頌之。

《讀易長語》
王鏊
[編輯]

余始讀《易》,至《繫辭傳》曰:「大哉言乎,天地陰陽造化之 賾,盡在是矣。」非聖人孰能作之,而歐陽永叔以為非 聖人作,何也?讀至《序卦》《雜卦》,乃若有疑焉。若永叔之 見,而亦未敢為必然之論。讀《淇水集》,彼亦疑之,謂有 不合而強通之者。余因是考之,伏羲畫卦,文王《彖辭》, 周公《爻辭》,共為二篇,曰《正經》。孔子於正經之後,翼以 十篇,曰《上彖傳》《下彖傳》《大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 言傳》《說卦傳》上中、下,共十篇,是為十翼。經自經,翼自 翼,孔子不敢同於前聖也。自《商瞿傳》至梁丘賀,曰:「《彖 辭》所以釋經」,乃分二翼於各卦之下。鄭康成又移《文 言傳》於《乾坤》二卦之後,王弼又移《象傳》於各爻之後。 經三紊亂,既亂正經,又失《十翼》,非復《易》之舊矣,諸儒 多欲校定而不能。蓋秦火之後,《易》以卜筮獨存,而《十 翼》散在人間。漢文帝廣文學,《十翼》所存惟《彖》《象》《繫辭》 《文言》。至宣帝時,河上女子掘冢得《易全書》上之,內《說 卦》中、下二篇,污壞不可復識,《十翼》遂亡其二,後人以 《序卦》《雜卦》足之,則二篇果非聖人作乎?胡一桂之作 《翼傳》也,曰:「聖人讀《易》」,超然意與《易》會而為之辭,豈常 人尋行數墨者比哉?則亦未敢遽疑之也。

《策易經對》
何喬新
[編輯]

自伏羲畫卦,而大《易》之道著。《連山》者,炎帝之《易》,夏後 氏因之以作《易》者也。其卦以艮為首,蓋以艮者山也, 艮所以成言乎物,故曰「連山」具其體也。《歸藏》者,黃帝 之《易》,而商人因之以作《易》者也。其卦以坤為首,蓋以 坤者地也,坤所以厚德載物,故曰《歸藏》,取其用也。逮 至於周,而《易》之書大備,故《周易》之卦以乾為首,蓋以 「乾者天也,乾所以首出庶物,故曰『《周易》觀其象也。三 《易》之體,各以一卦為首,各以一義為先,然經卦皆八, 其別皆六十四』。」夏商《易》取七八,以不變為占也;《周易》 取九六,以變為占也。《隋·藝文志》有《歸藏》十三卷,出於 劉光伯所上,意甚淺陋。《唐·藝文志》有《連山》十卷,出於長孫無忌次述,文多缺誤。則二書之不傳久矣。然嘗 求之《周易》,尚有可言者,所謂「兼山艮」,即《連山》之遺意 也;六爻皆別人象,所謂「坤以藏之」,即《歸藏》之遺意也。 全體皆言地道,其書雖不存,其象則可得而推焉。重 卦之人,諸儒不同,然十三卦制器尚象,既羲農所取, 則重於伏羲明矣。《十翼》之說亦有不同,大抵不出乎 《彖》《象》《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之中,又豈可舍是而 他求《十翼》哉?《上經》之卦三十,所以象陽奇。《下經》之卦 三十四,所以象陰偶。《上經》首乾坤而終於離、坎者,蓋 首於天地陰陽之正也,故以水火之正終焉。《下經》首 《咸》《恆》而終於《未濟》者,蓋先於夫婦,陰陽之交也,故以 水火之交終焉。自漢以來,考象占者,泥於術數,而不 得其弘通簡易之法;談義理者,淪於空寂,而不適乎 仁義中正之歸;丁寬作《易說》三萬言,而訓詁之學興; 焦延壽述陰陽災異,而穿鑿之弊起;子夏之《易》,不依 古易篇次,而遵費氏,則為後人之假託可知矣。九師 之《易》,王通以為《易》道因之而微,則無資於聖經可知 矣。王弼之《傳》,則高談理致,祖尚清虛而已;穎達之《疏》, 則隨文生義,依徇王氏而已。迨程子作《易傳》,《易》之義 理始大明;朱子作《本義》,《易》之象占始益著。蓋程子之 《易》,發揮孔子之十翼者也;朱子之《易》,則推三聖教人 卜筮之旨者也。後世有功於《易》道,非程朱而何哉!

《王弼易跋》
都穆
[編輯]

余家世讀《易》,二百年來,藏《易》古注凡十數家,若輔嗣 《易》其一也。是書為宋國子監本,其字特大。余家所藏 復有小字本,亦宋刻者,雖甚愛之,然不便老眼,固當 在監本下也。

《京氏易傳跋》
毛晉
[編輯]

漢時有兩京房,皆治《易》。一為梁人焦延壽弟子,成帝 時人,以明災異得幸;一為淄川楊何弟子,宣帝時人, 出為齊郡太守。顏師古亦謂別是一人,非延壽弟子, 為課吏法者,或「書」字誤耳。按段嘉、姚平、乘弘諸家所 傳京氏之學,迺受焦氏學者。《易傳》四卷,亦其所作,卷 帙多寡不同,晁氏言之詳矣。至鬱林太守注本,向傳 四卷,後有《雜占條例法》一卷,今止存三卷,所亡實多。 但京氏以積算占候為主,卦氣用六日七分。葉石林 病其言龐雜。朱子又云:「動便算得,靜便算不得。」石顯 讚言:「已動不能先幾遠害」,豈占算獨未灼然耶?隱湖 毛晉識。

《蘇氏易傳跋》
前人
[編輯]

放翁云:《易》道廣大,非一人所能盡,堅守一家之說,未 為得也。漢儒治《易》,入神要路,宋儒則未免繁衍,或流 於術數,或釋老互發,議論荒唐,如人眩時,五色無主 矣。惟東坡匯百川文流,滴滴歸源,而滔滔汨汨以出 之,萬斛不能量也。《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自漢以 來,未見此奇特。但宣和中方禁蘇氏學,托之毘陵先 生,得以不滅,此書亦危矣哉!隱湖毛晉識。

《太微經序》
賈鴻洙
[編輯]

西極太青,文子伐藝,山罟墨海。鏤心鳥跡之中,織辭 魚網之上。夫既洞性命之奧區,極才思之神皋矣。乃 衙官大元,驅役潛虛,其協於卦爻者,有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名曰《太微》。其本於圖書者,有五十五卦, 四百九十五爻,名曰《太元》。類固坒參,數實經緯。顧太 元以續纂未訖,《太微》業深,覃思廿有六年,而經已大 定。適余徇鐸自漢江來,聞而造其廬曰:「子之」為 是《經》也。上縣天,下淪淵纖,入「廣包珍,與陰陽挺其 化,與鬼神即其靈。僭《易》耶,抑翼《易》也?」太青子起席而 對曰:「夫《易》張《十翼》即贊周之聖。且然而予烏乎僭?子 曷擁子之皋,而縱余之達旦,可乎?蓋太微有四經、十 二贊、十六圖、六十四緯、四表,凡一百篇。一生二《易》之 數也,一生四微之數也。《易》有八卦,重之為六十四卦, 八物而兩之。《微》有四象,重之為」十六罣,參之為六十 四。「四物而參之」,《易》卦三畫。參天也,重之有上下之 二卦,兩地也,微。二畫兩地也,參之有上、中、下之三, 系參天也。《易》之初畫則參而兩之,卦既重則兩而參 之也。微之初畫則兩而參之。既參,則參而兩之也。 《易》有上下,下為內,上為外。微有上中下,下為地,中為 人,上為天。《易》之重卦,天有天地、人,地有天地、人,微之 參。天有天地,人有天地,地有天地。《易》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微六十四。三百八十四。斯爻之餘有 二,用斯之餘有四。參《易》占變,三奇為老陽之變,三偶 為老陰之變。《微占》「參三三為太陽之參,六六為太陰 之參,三六半為少陽、少陰之參。」《易》之占有「貞」「悔」微之 畫,參為十為又,為上,為下。《易》五十策,其用四十有九; 微三十六策,其用三十有二。《易》之策數萬有一千五 百二十。微之策數三萬四千五百六十。《易》三變而成 爻,十八變而成卦微,再揲而成系,六揲而成《易》之 二經,用後天之序,故各自為始,終微之四;用先天 之序,故合而為始終。《易》八宮有一,主卦七,客卦微四; 有一主:十五、《客》《易》之圖數五十五,書數四

十五,微之月數十八萬兆,宙數一萬億兆。《易》之爻有
考證
九六,微之斯有三六。《易》四營微三十六,簭易八卦,綜

而為六微四。綜而為三《易》:乾坤坎離錯,震艮巽兌 綜微曄顥錯,堯廱綜。《易》之畫用連斷,連一而斷二。《微》 之畫用白黑,白實而黑虛。《易》之一二,位之畫也。微之 黑白,序之畫也。《易》象以太陽為天,太陰為地,中男為 水,中女為火,微㠯太陽為天,太陰為水,少陽為山, 少陰為地。子試衷之,僭耶翼耶?余乃肅而謝曰:「是經 之有功於《易》也,漱六藝於元圃,視三昧以晬盤,意所 謂穰其功而幽其所以然者乎?故圖書者,先天之次 也,微準之㠯極。數白黑者,庖皇之次也,微準之㠯畫。」 彖爻者,文王姬公之辭也。微準之以贊罣參兩者, 孔父之法也。微準之以畫變,其功蓋有四焉。一曰太 微之理功,孔父之太極而剝,《濂溪圖說》立言之未安。 《易傳》雲「《易》有太極」,而周直雲無極而太極,太極可謂 之無乎?考亭解之曰:「無象而有理,如以極為象,則不 可雲無象而太象;如以極為理,即不可雲無理而太 理。」無極二字,雖解易字,而實與有太極礙,近乎陽明 無善而至善之說矣。太極止可謂之微,不可謂之無。 子又云:道為太極,心為太極。《虞書》合言之曰:道心惟 微。太極者,微乎微者也。以二字括《易》有太極之四字, 而約言之,而其剝周之五字者良細矣。功一一曰:太 微之象功,庖皇之先天正。子雲:太元,畫「辭之不配,元 首四畫而九,其辭與曆雖協,與《易》則乖。邵子嘗欲削 其五而存其四而未果。至《潛虛》擬之,其畫始於左一 右一,而終於左十右十,其爻辭則亡。《洪範內篇》之畫, 始於左一右一,而終於左九右九,其爻占則八十一, 抑又參差奇凌而不倫矣。太微先天四象之畫,以白 黑代連斷,是為兩也;三」重之而六畫,是為參也。卦爻 全與《易》協,功二:一曰太微之數功文王之二篇。推天 律觀物元會之未盡,觀上下二經之再開天地,而更 自為始終。因以參兩之法,乘《河圖》之數而推之為月 數,天之年有八十萬兆餘,地之年有二十三兆餘,人 之年有八十一萬億餘,物之年有六百萬億餘。又以 太微之變爻,交太元之變爻,推之為宙數,而天之年 極於一萬億兆。萬萬之謂億,億億之為兆,以功業長。 八十一萬億年之人,以精神配一萬億兆之天,視邵 說開物閉物之數,極於八萬餘年者且萬倍。微雖象 用,邵極乎?而其籌天,則參兩圖之十而得天,參兩書 之九而得地。推生民以來,至崇禎己巳,二百七十萬 二千一百有六年。迨庚午以後,其未來之中天,尚有 六千二百三十九億七千九百九十六萬五千二百 一十年。未來之人數,尚有八十一萬二千四百七十 九億六千二百六十三萬二千六百二十六年。折衷 於《漢書》之緯紀,律準於呼吸之息數。而以獲麟後四 年甲子為十一紀之元,可謂至大而至精矣。功三:一 曰太微之變,功周公之二用。而推焦贛《易林》卦變之 未顯,《易林》知變名,不知變象,又全準周後天之序,則 無可觀變。考亭之《卦變反對》三十二圖,雖出邵氏,亦 未得變象之畫。至謂必再重之為十二畫,乃可成四 千九十六卦,豈有十畫外之卦哉?又欲推之於每卦 二十四畫,而恐其無可用卦,若四重何以取象?概乎 未達用老之義。太微本《周易》九、六二用之變,而列之 為緯卦,止六畫,而遂成四千九十六變卦,二萬四千 五百七十六變爻,又交之於太元之二萬五千二十 五之變爻者,至三萬三千四百五十四萬八百,周而 得宙數,始為天之始終功四。若夫曄以律天道,廱以 律王道,堯以律聖道,顥以律神道。其道以「作聖而恢 王、窮神而合天」,而一切天綱地紀、人極物華之全,無 不準其建都、立官、制軍用師之法,盡本於參兩錯綜 之數,以之衡功於《易》,顧不皇哉!余竊因是而歎斯道 之榛蕪也。秦人小之以卜筮,漢人泥之以師說,晉人 出之以意象,宋人竊之以訓詁,又安所得淵源要道, 苑囿奇文,以曉天下之瞶瞶,而瑩天下之晦晦乎?間 讀少白先生《觀宇》諸篇,昆侖旁簿,資懷無方,夫亦謂 「才贍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腴辭」雲爾。而太青子 窮言以樹表,極遠以啟疆,又後愬丹文綠牒之祕,以 綜述其性靈。蓋少白先生縱談惟天,而太青子之研 幾惟理,故天尊而《氣》。理隱而文貴也。若其過揲之 策,三萬四千五百六十者,適合文王九十七歲之日 數。而按《漢書》易戹之運,則萬曆癸卯實入陰七。此經 創自甲辰,其應期而作也,亦若天為之矣。更不覺矍 然於一理之深明也。撤比席間,拜手而謀諸繡。

易經部藝文三[編輯]

《周易詩》
晉·傅咸
[編輯]

卑以自牧,謙尊而光。進德修業,既有典常。輝光日新, 照於四方。「小人勿用,君子道長。」

《贈別殷山人說易後歸幽墅》
唐·孟郊
[編輯]

夫子說天地,若與靈龜言。幽幽人不知,一一予所敦。 秋月吐白夜,涼風韻清源。旁通忽已遠,神感寂不宣。 一悟祛萬結,夕懷傾朝煩。旅輈無停波,別馬嘶去轅。 殷勤荒草士,會有《知己論

《震為蒼筤竹》
朱慶餘
[編輯]

為擢東方秀,蕭然異眾筠。青蔥纔映粉,蒙密正含春。 嫩籜霑微雨,幽根絕細塵。乍憐分徑小,偏覺帶煙新。 結實皆留鳳,垂陰似庇人。願為竿在手,深水釣頳鱗。

《大易吟》
宋·邵雍
[編輯]

天地定位,《否》《泰》反類。山澤通氣,《損》《咸》見義。「風雷相薄」, 《恆》《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濟》《未濟》。四象相交,成十六事。 八卦相盪,為六十四。

《前題》
前人
[編輯]

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予不為貧。須探月窟方知 物,未躡天根豈識人。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 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乾坤吟》
前人
[編輯]

用九見群龍,首能出庶物。「用六利永貞」,因《乾》以為利。 四象以九成,遂為三十六。四象以六成,遂為二十四。 如何九與六,能盡人間事。

《讀易》
歐陽修
[編輯]

莫嫌白髮擁朱輪,恩許東州養病臣。飲酒橫琴銷永 日,焚香讀《易》過殘春。昔賢軒冕如遺屣,世路風波偶 脫身。寄語西家隱君子,奈何名姓已驚人。

《易》
朱熹
[編輯]

立卦生爻事有因,兩儀四象已前陳。須知三絕《韋編》 者,不是尋行數墨人。

其二            ,《前人》。

潛心雖出重爻後,著眼何妨未畫前。識得兩儀根太 極,此時方好絕《韋編》。

《翫易齋》
前人
[編輯]

「竹几橫陳處,韋編半掩時。」寥寥三古意,此地有深期。

《讀易》
前人
[編輯]

諸家談《易》漫紛紛,只見繁枝不見根。觀象徒勞推互 體,玩辭亦是逞空言。須知一本能雙幹,始信千兒與 萬孫。喫緊包犧為人意,悠悠千古向誰論。

《酬張南軒》
前人
[編輯]

昔我抱冰炭,從君識乾坤。始知《太極》蘊,要妙難名論。 謂有寧有跡,謂無復何存。惟應酬酢處,特達見本根。 萬化自此流,千聖同茲源。曠然遠莫禦,惕若初不煩。 云何學力微,未勝物慾昏。涓涓始欲達,已被黃流吞。 豈知一寸膠,救此千丈渾。勉哉共無斁,此語期相敦。

《感興》
前人
[編輯]

吾聞包犧氏,爰初闢乾坤。乾行配天德,坤布協地文。 仰觀元渾周,一息萬里奔。俯察方儀靜,隤然千古存。 悟彼立象意,契此入德門。勤行當不息,敬守思彌敦。

《答袁樞說易詩》
前人
[編輯]

忽然平地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若識無心涵有 象,許君親見伏羲來。

《觀畫示鄭東卿》
丘程
[編輯]

《易》理分明在象中,誰知《易》道畫難窮。不知畫意空箋 註,何異丹青欲畫風。

《退藏齋》
元·雷發
[編輯]

陋室豈堪陋巷居,退藏天亦隱斯廬。看山破廢工夫 外,一炷清香玩《易》書。

《自彊齋詩》
胡炳文
[編輯]

勵志先須異眾兒,觀《乾》之象大哉詞。莫操几杖從師 樂,正是加飧努力時。黃卷聖賢宜靜對,青衿城闕戒 荒嬉。晝為夜息何曾息,鄰屋雞鳴正仰思。

《小澗讀易軒》
劉永之
[編輯]

環環碧澗連,靡靡蒼巖屬。初日照林端,春鳥鳴布穀。 松深有去雲,苔靜無來躅。獨把一編書,時向窗間讀。

《枕易》
黃庚
[編輯]

古鼎煙銷倦點朱,翛然高臥夜寒初。四簷寂寂半床 夢,兩鬢蕭蕭一卷書。日月冥心知代謝,陰陽回首驗 盈虛。起來萬象皆吾有,收拾乾坤在草廬。

《勉學詩》
明·方孝孺
[編輯]

仲尼大聖人,《易》書三絕編。孰謂我有耳,不聞古所傳。

《前題》
前人
[編輯]

「《六經》豈虛文,中有無盡意。」一從《河圖》出,光景不可閟。

《題邵國賢畫》
莊㫤
[編輯]

陰耦元歸太極中,一圈天地妙無窮。人人各有庖羲 眼,莫向成都問老翁。

《授南京吏部郎中》
前人
[編輯]

一官老許向南京,遯卦同人萬古情。迂闊自知無一 用,大人利見在元亨。

《梅花》
前人
[編輯]

元自貞來妙亦深,梅花何處見天心。憑誰說與堯夫 老,莫向乾坤子半尋。

《前題》
前人
[編輯]

笑把梅花醉且歌,《九方皋》奈簡齋何。溪雲老子糊塗 甚,儘說庖羲一畫多。

《王弼墓》
薛瑄
[編輯]

四聖千年道久湮,誰從羲畫見天真。先生埋骨邙山

後,猶有《虛元》誤世人
考證

《讀邵康節擊壤集》
前人
[編輯]

天津橋上聽啼鵑,只是當時已惘然。妙意都應窮《卦 畫》,餘情聊爾托詩篇。

《觀易偶成》
胡居仁
[編輯]

陰陽消長不停機,在我何嘗無定規。否極中間存大 用,《遯臨》已上識先幾。堯夫因甚怕處盛,正叔如何善 救危。幸有羲周精蘊在,安身不必打《乖》《詩》。

《梅月》用莊定山韻
陳獻章
[編輯]

溪上梅花月一痕,乾坤到此見天根。誰道南枝獨開 早,一枝自有「一乾坤。」

《候方伯劉東山先生至》
前人
[編輯]

《易傳》遺書共此函,偶拈一事問河南。數千里外涪州 夢,透到龍門何處菴。

《和良知詩》
王畿
[編輯]

古來學《易》有宣尼,讀罷韋編更不迷。兩畫乾坤無一 字,紛紛著象轉增疑。

《答王生問學》
前人
[編輯]

龜載神書馬負圖,直從《易》簡示工夫。人心有感由來 寂,造化無形若箇模。影響只今千句少,羲皇而上片 言無。好將知見都捐去,太極圖中玩《太初》。

《先天》
前人
[編輯]

圖書曾識先天象,卻恨無言自仲尼。豈意二千餘歲 後,更聞三十六宮詩。天根已屬陽生後,月窟初含剛 反基。說向世儒渾未悟,不知康節果誰師。

《遣懷》
楊爵
[編輯]

參破乾坤古與今,一憂一樂見胸襟。庖羲不盡當年 意,還須此地好相尋。

《玩圖》
來知德
[編輯]

箇中原有先天《易》,壁上新添「《太極》圖。」欲與庖羲相揖 讓,日間那得此凡夫。

《戊午吟》
高攀龍
[編輯]

見《易》更須知用《易》,聖人原只用中庸。剛柔見處幾先 吉,中正亡時動即凶。能懼始終皆免咎,存誠隱顯悉 成龍。莫言卜筮用為小,動靜須占是《易》宗。

《演易臺有感》
郭滂
[編輯]

古樹荒臺夕照斜,登臨不忍聽悲笳。當年蒙難存《三 易》,今日思文得五家。雲影離離封斷碣,風聲淅淅起 寒鴉。但觀羑水長如此,且學希夷老《歲華》。

《八卦臺詩》
陳講
[編輯]

成紀群山接大荒,層臺高處會三陽。圖從渾沌生文 理,卦自乾坤辯位方。上古文明爻內起,後來彖象箇 中藏。誰知道統由茲始,萬古儒紳憶聖皇。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