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12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二十九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三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目錄

 書經部紀事一

經籍典第一百二十九卷

書經部紀事一

[編輯]

《孔叢子居衛篇》:「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 言學焉。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也。下此以訖於秦, 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 自當爾。假令周公、堯舜不更,時異處,其書同矣』。樂朔 曰:『凡書之作,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 之辭,不亦繁乎』?子思曰:『《書》之意,兼復深奧,訓詁成義』」, 古人所以為典雅也。曰:「昔魯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 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苟非其人,道不傳矣』。今君何 似之甚也?」樂朔不悅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魯雖 以宋為舊,然世有讎焉,請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 不待駕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於羑里,作《周 易》;祖君屈於陳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 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按此條係紀子思事故列史記之前 《史記儒林伏生傳》:「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文 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 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 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 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 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 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 陽生,歐陽生教千乘兒寬。兒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 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兒寬貧無資用,常為 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傭賃以給衣食。行常帶經,止 息則誦習之。以試第次,補廷尉史。是時,張湯方鄉學, 以為奏讞。掾以古法,議決疑大獄,而愛幸寬。寬為人 溫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書,書奏敏於文,口不能發 明也。湯以為長者,數稱譽之。及湯為御史大夫,以兒 寬為掾,薦之天子,天子見,問說之。張湯死後六年,兒 寬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寬在三公位,以和 良承意,從容得久,然無有所匡諫於官,官屬易之,不 為盡力。張生亦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不能 明也。自此之後,魯周霸孔安國、雒陽賈嘉頗能言《尚 書》事。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 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韋賢家在魯,通《尚書》為博士,授 魯大儒,入為昭帝師。本始三年,代蔡義為丞相。 建成侯黃霸坐見知夏侯勝非詔書,大不敬罪,久繫 獄。三歲,從勝學《尚書》。會赦,以賢良舉為揚州刺史。五 鳳三年,代邴吉為丞相。」

《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 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 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 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 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辨。獻王所 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記》《孟子》《老子》之」 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學「舉六藝,立毛 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儒 者。」

《劉向傳》:「向字子政,本名更生。以父德任為輦郎。既冠, 以行修飭,擢為諫大夫。成帝即位,遷光祿大夫。上方 精於詩書,觀古文,詔向領校中五經祕書。向見《尚書 洪範》箕子為武王陳五行陰陽休咎之應,向乃集合 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跡 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各有條目,凡十」 一篇,號曰《洪範五行傳論》。奏之天子。知向忠精。故為 起此論也。《拾遺記》:「向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 老人者著黃衣,植青藜杖,扣閣而進,見向闇中獨坐 誦書,老人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說開闢以前,向 因受五行《洪範》之文,恐辭說繁廣,忘之,乃裂裳及紳 以記其言。」

《錯傳》:「孝文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齊有伏生,故 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徵,乃詔太常使人 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說,詔以 為太子舍人門大夫。」

《兒寬傳》:「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 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時行賃 作,帶經而鉏,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及湯為御史大 夫,以寬為掾,舉侍御史見上,語經學,上說之,從問《尚 書》一篇,擢為中大夫,遷左內史。」

《梅福傳》:「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少學長安,明《尚書《云敞傳》:「敞字幼儒,平陵人也,師事同縣吳章,章治《尚 書經》。初,章為當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餘人。莽以 為惡人黨,皆當禁錮,不得仕宦,門人盡更名他師。敞 時為大司徒掾,自劾吳章弟子,收抱章屍歸,棺斂葬 之,京師稱焉。更始時,安車徵敞為御史大夫。」

《平當傳》:「當以經明《禹貢》,使行河,為騎都尉,領河隄。哀 帝即位,徵當為光祿大夫諸吏散騎,復為光祿勳、御 史大夫,至丞相。」

《夏侯勝傳》:勝少孤,好學,從始昌受《尚書》及《洪範五行 傳》,說災異。後事簡卿,又從歐陽氏問,為學精熟,所問 非一師也。徵為博士光祿大夫。會昭帝崩,昌邑王嗣 立,數出。勝當乘輿前諫曰:「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 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謂勝為妖言,縛以屬吏。吏 白大將軍霍光,光不舉法。是時光與車騎將軍張安 世謀欲廢昌邑王,光讓安世以為泄語,安世實不言。 乃召問勝,勝對在《洪範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時 則下人有伐上者,惡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謀。」光、安世 大驚,以此益重經術士。後十餘日,光卒與安世共白 太后廢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群臣奏事東宮,太后 省政宜,知經術,白令勝用尚書授太后,遷長信少府, 賜爵關內侯。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詔丞相、御史勝 曰:「詔書不可用也。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非苟阿意 順指,議已出口,雖死不悔。」於是丞相義、御史大夫廣 明劾奏勝非議詔書,毀先帝,不道;及丞相長史黃霸 阿縱勝,不舉劾,俱下獄。勝、霸既久繫,霸欲從勝受經, 勝辭以罪死。霸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勝賢其言,遂授 之繫再更冬,講論不怠。至四年,因大赦,勝出為諫大 夫,遷太子太傅。受詔撰《尚書》《論語說》,賜黃金百斤。年 九十,卒官,賜冢塋,葬平陵。太后賜錢二百萬,為勝素 服五日,以報師傅之恩,儒者以為榮。始勝每講授,常 謂諸生曰:「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俛 拾地芥耳。《學經》不明,不如歸耕。」

勝從父子建,字長卿,自師事勝及歐陽高,左右采獲。 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具 文飾說。勝非之曰:「建所謂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建亦 非勝。為學疏略,難以應敵。建卒自顓門名經為議郎、 博士,至太子少傅。

《王尊傳》:「王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少孤,歸諸父,使 牧羊澤中。尊竊學問,能史書。年十三,求為獄小吏,數 歲給事太守府,問詔書行事,王尊無不對。太守奇之, 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久之,尊稱病去事師郡文學 官,治《尚書》《論語》,略通大義。初元中,舉直言,遷虢令。」 《孫寶傳》:「平帝立,寶為大司農,會越嶲郡上黃龍遊江 中」,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等咸稱莽功德比周公,宜 告祠宗廟。寶曰:「周公上聖,召公大賢,尚猶有不相說。 著於經典,兩不相損。今風雨未時,百姓不足,每有一 事,群臣同聲,得無非其美者?」時大臣皆失色。師古 曰:「《周書君奭》之序曰:『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 左右。召公不說,周公作《君奭》是也。兩不相損者,言俱 有令名也』。」

《孔光傳》:「元壽元年正月朔,日有蝕之,後十餘日,傅太 後崩。是月徵光詣公車問日蝕事,光對曰:臣聞日者 眾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微,陰道盛彊, 侵蔽陽明,則日蝕應之。《書》曰:『羞用五事,建用皇極』。如 貌言視聽思失,大中之道。不立,則咎徵薦臻,六極屢 降,皇之不極,是為大中不立。其傳曰:『時則有日月亂』」 行,謂朓側慝甚則薄蝕是也。又曰:「六沴之作,歲之朝, 曰三朝,其應至重。迺正月辛丑朔,日有蝕之,變見三 朝之會,上天聰明,苟無其事,變不虛生。」《書》曰:「惟先假 王,正厥事。」言異變之來起,事有不正也。《書》曰:「天既付 命,正厥德。」言正德以順天也。又曰:「天《棐諶》辭」,言有誠 道天輔之也。明承順天道,在於崇德「博施,加精緻誠, 孳孳而已。俗之祈禳小數,終無益於應天塞異,銷禍 興福,較然甚明,無可疑惑。」書奏上說。

《翟方進傳》:莽日抱孺子會群臣而稱曰:「昔成王幼,周 公攝政,而管蔡挾祿父以畔。今翟義亦挾劉信而作 亂。自古大聖猶懼此,況臣莽之斗筲。」群臣皆曰:「不遭 此變,不章聖德。」莽於是依《周書》作《大誥》。

《儒林傳》:「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治《易》為郎,至單父令。 琅邪王璜平中能傳之,璜又傳《古文尚書》。」

伏生,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 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 能行,於是召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禁書,伏 生壁藏之。其後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 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齊學者由 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伏生,教 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張生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 書》徵,弗能明定。是後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 雲。張晏曰:「伏生《名勝碑》雲也。」師古曰:「衛宏定《古文 尚書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也。使其女傳 言教,錯齊人語多與潁川異。錯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賈嘉者,賈誼之孫也。按史漢詳略不同故

並載之

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兒寬。寬又授業 孔安國,至御史大夫,自有傳。寬有俊材,初見武帝,語 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 乃從寬問一篇。歐陽大小夏侯氏學,皆出於寬。寬授 歐陽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高子陽,為博士。高孫地 餘長賓,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後為博士,論石渠。元 帝即位,地餘侍中貴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死,官屬 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 以自成。」及地餘死,少府官屬共送數百萬,其子不受。 天子聞而嘉之,賜錢百萬。地餘少子政為王莽講學 大夫,由是《尚書》世有歐陽氏學。

林尊,字長賓,濟南人也。事歐陽高,為博士,論石渠。後 至少府、太子太傅,授平陵平當、梁陳翁生。當至丞相, 自有傳。翁生信都太傅,家世傳業,由是歐陽有平陳 之學。翁生授琅邪殷崇、楚國龔勝,崇為博士,勝右扶 風,自有傳。而平當授九江朱普公文、上黨鮑宣,普為 博士,宣司隸校尉,自有傳。徒眾尤盛,知名者也。 夏侯勝其先夏侯都尉從濟南張生受尚書以傳族 子始昌始昌傳勝勝。又事同郡蕑卿蕑卿者兒寬門 人勝傳從兄子建建。又事歐陽高勝至長信少府建 太子太傅自有傳由是《尚書》有大小夏侯之學。按夏侯勝

已有傳。其見於《儒林》者,止紀其授受之略。

周堪,字少卿,齊人也。與孔霸俱事大夏侯勝。霸為博 士,堪譯官令論,於《石渠經》為最高,後為太子少傅,而 孔霸以太中大夫授太子經。及元帝即位,堪為光祿 大夫,與蕭望之並領尚書事。為石顯等所譖,皆免官, 望之自殺。上愍之,迺擢堪為光祿勳,語在《劉向傳》。堪 授牟卿及長安許商長伯。牟卿為博士,霸以帝師,賜 爵,號「褒成君。」傳子光,亦事牟卿,至丞相,自有傳。由是 大夏侯有孔、許之學。商善為算,著《五行論》,歷四至九 卿。號其門人,「沛唐林子高為德行,平陵吳章偉君為 言語;重泉王吉少音為政事,齊炔欽幼卿為文學。」王 莽時,林吉為九卿,自表上師家大夫、博士郎吏為許 氏學者,各從門人,會車數百兩,儒者榮之。欽、章皆為 博士,徒眾尤盛。章為王莽所誅。

張山拊,字長賓,平陵人也。事小夏侯建,為博士,論《石 渠》至少府,授同縣李尋、鄭寬中、少君、山陽張無故子 儒、信都秦恭、延君、陳留假倉子驕。無故善修章句,為 廣陵太傅,守小夏侯。說文恭,增師法,至百萬言。為城 陽內史。倉以謁者論石渠至膠東相。尋善說災異,為 騎都尉,自有傳。寬中有雋材,以博士授太子。成帝即 位,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遷光祿大夫,領尚書事, 甚尊重,會疾卒。谷永上疏曰:「臣聞聖王尊師傅,褒賢 儁,顯有功,生則致其爵祿,死則異其禮諡。昔周公薨, 成王葬以變禮,而當天心。公叔文子卒,衛侯加以美 諡,著為後法。近事大司空朱邑、右扶風翁歸德茂夭 年,孝宣皇帝愍冊厚賜,贊命之臣,靡」不激揚。關內侯 鄭寬中有顏子之美質,包商偃之文學,嚴同儼「然總《五 經》之眇論,立師傅之顯位,入則嚮唐、虞之閎道,王法 納乎聖聽,出則參冢宰之重職,功烈施乎政事。退食 自公,私門不開;散賜九族,田畝不益。德配周、召,忠合 《羔羊》,未得登司徒,有家臣卒然早終,尤可悼痛。臣愚 以為宜加葬禮,賜之令諡,以章尊師褒賢顯功之德。」 上弔贈寬中甚厚。由是小夏侯有鄭、張、秦、假李氏之 學。寬中授東郡趙元,無故授沛唐尊,恭授魯馮賓,賓 為博士。尊,王莽太傅;元,哀帝御史大夫,至大官,知名 者也。

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 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遭巫蠱,未立 於學官,安國為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 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縢》諸篇,多古 文說。都尉朝授膠東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以 明《穀梁春秋》為博士部刺史。又傳《左氏》,常授虢徐敖, 敖為右扶風。掾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塗惲子真,子 真授河南桑欽君長。王莽時諸學皆立,劉歆為國師, 璜、惲等皆貴顯。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 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採《左氏傳》書敘為作首尾, 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 霸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霸辭受父。父有 弟子尉氏樊並,時太中大夫平當侍御史周敞勸上 存之。後樊並謀反,迺黜其書。

班固《敘傳》:況生三子:伯、斿、穉。伯少受《詩》於師丹,大將 軍王鳳薦伯勸學,召見宴昵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 拜為中常侍。時上方鄉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 書》《論語》於金華殿中,詔伯受焉。既通大義,又講異同 於許商,遷奉車都尉。數年,金華之業續出,與王、許子 弟為群,在於綺襦紈絝之間,非其好也。 《西京雜記》:「杜陵秋胡者,能通《尚書》,善為石隸字,為翟 公所禮《闕里誌》:「孔子十五代孫立,善《尚書》,與劉歆友善,教授 數百人。」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光武年九歲而孤,養於叔父。天 鳳中,迺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東觀記》曰:受尚 書於中大夫廬江許子威。資乏,與同捨生韓子合錢 買驢,令從者僦,以給諸公費。

《順陽懷侯嘉傳》:「順陽懷侯嘉,字孝孫,光武族兄也。父 憲,舂陵侯敞同產弟。嘉少孤,性仁厚,南頓君養視如 子。後與伯升俱學長安,習《尚書》《春秋》。」

《賈復傳》:「復少好學,習《尚書》。」

《馬援傳》:「馬嚴字威卿。嚴七子,唯續、融知名。續字季則, 七歲能通《論語》,十三明《尚書》。」

《魯恭傳》:「弟丕字叔陵,性沉好學,孳孳不倦。遂杜絕交 游,不答問候之禮。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 遂兼通五經,以《魯詩》《尚書》教授,為當世名儒。」

《牟融傳》:「融字子優,北海安丘人也。少博學,以《大夏侯 尚書》教授,門徒數百人,名稱州里。以司徒茂才為豐 令,永平十一年為大司農。是時顯宗方勤萬機,公卿 數朝會,每輒延謀政事,判折獄訟。融經明才高,善論 議,朝廷皆服其能。帝數嗟嘆,以為才堪宰相。明年代 伏恭為司空。」

《王良傳》:「王良字仲子,東海蘭陵人也。少好學,習《小夏 侯尚書》。」

《何敞傳》:「何敞字文高,扶風平陵人也。其先家於汝陰。 六世祖比干,學《尚書》於晁錯。」

《杜林傳》:河南鄭興、東海衛宏等,皆長於古學。興嘗師 事劉歆,林既遇之,欣然言曰:「林得興等固諧矣。使宏 得林,且有以益之。」及宏見林,闇然而服。濟南徐巡始 師事宏,後皆更受林學。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 書》一卷,常寶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出以示宏 等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將絕,何意東海衛子、濟」 南徐生復能傳之,是道竟不墜於地也。古文雖不合 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宏巡益重之,於是《古文》遂 行。

《吳良傳》:良字大儀,齊國臨淄人也。東平王蒼上疏薦 良曰:「臣聞為國所重,必在得人,報恩之義,莫大薦士。 竊見臣府西曹掾齊國吳良,資質敦固,公方廉恪,躬 儉安貧,白首一節。又治《尚書》,學通師法,經任博士,行 中表儀。宜備宿衛,以輔聖政。」

《鮑永傳》:「永字君長,上黨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時任司 隸校尉,為王莽所殺。永少有志操,習《歐陽尚書》。」 《賈逵傳》:「父徽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 受古文《尚書》於塗惲。逵悉傳父業,弱冠能誦《左氏傳》 及五經本文,以《大夏侯尚書》教授,雖為古學,兼通五 家《穀梁》之說。自為兒童,常在太學,不通人間事。身長 八尺」二寸,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性愷悌, 多智思,俶儻有大節。尤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詁》五 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獻之。顯宗重其書,寫藏祕館,拜 為郎,與班固並校祕書,應對左右。肅宗立,降意儒術, 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建初元年,詔逵入講北宮白 虎觀、南宮雲臺。帝善逵說,逵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 經傳《爾雅》詁訓相應,詔令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 文同異,逵集為三卷,帝善之。復令撰《齊》《魯》《韓詩》與《毛 氏》異同,並作《周官解故》。八年,迺詔諸儒各選高才生, 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遂行於 世。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朝夕受 業黃門署,學者皆欣欣羨慕焉。

《桓榮傳》:「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人也。少學長安,習《歐陽 尚書》,事博士九江朱普。貧窶無資,常客傭以自給,精 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至王莽篡位,迺歸。會朱普 卒,榮奔喪九江,負土成墳,因留教授,徒眾數百人。莽 敗,天下亂,榮抱經書與弟子逃匿山谷,雖常饑困,而 講論不輟。後復客授江淮間。建武十九年,年六十餘」, 始辟大司徒府。時顯宗始立為太子,選求明經,迺擢 榮弟子豫章何湯為虎賁中郎將,以《尚書》授太子。世 祖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對曰:「事沛國桓榮。」帝即召 榮,令說《尚書》,甚善之,拜為議郎,賜錢十萬,使入授太 子。每朝會,輒令榮於公卿前敷經書。帝稱善曰:「得生 幾晚?」會歐陽博士缺,帝欲用榮。榮叩頭讓曰:「臣經術 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從事皋、弘。」帝曰:「俞 往,汝諧。」因拜榮為博士,引閎、弘為議郎。車駕幸太學, 會諸博士論難於前,榮被服儒衣,溫恭有蘊藉,辨明 經義,每以禮讓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之及。特 加賞賜。又詔諸生雅吹擊磬,盡日迺罷。二十八年,以 榮為少傅,賜以輜車乘馬。榮大會諸生,陳其車、馬、印 綬,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榮以太子經 學咸畢,上疏謝曰:「臣幸得侍帷幄,執經連年,而智學 淺短,無以補益萬分。今皇太子以聰睿之姿,通明經 義,觀覽古今,儲君副主,莫能專精博學若此者也。斯 誠國家福祐,天下幸甚。臣師道已盡,皆在太子,謹使 掾。」臣汜再拜歸道。歸猶謝也太子報書曰:「莊以童蒙,學道九載,而典訓不明,無所曉識。夫《五經》廣大,聖言幽遠, 非天下之至精,豈能與於此。況以不才,敢承誨命。昔 之先師謝弟子者有矣,上則通達經旨,分明章句;下 則去家慕鄉,求謝師門。今蒙下列,不敢有辭。願君慎 疾加餐,重愛玉體。」三十年拜為太常。顯宗即位,尊以 師禮,甚見親重,拜二子為郎。榮年踰八十,自以衰老, 數上書乞身,輒加賞賜。乘輿常幸太常府,令榮坐東 南,設几杖,會百官。驃騎將軍東平王蒼以下及榮門 生數百人,天子親自執業,每言輒曰「太師在是。」既罷, 悉以大官供具賜太常家。其恩禮若此。永平二年,三 雍初成,拜榮為五更。每大射,養老禮畢,輒引榮及弟 子升堂執經,自為下說。迺封榮為關內侯,食邑五千 戶。榮每疾,帝輒遣使者存問,太官太醫相望於道。及 篤,上疏謝恩,讓還爵土。帝幸其家問起居,入街下車, 擁經而前,撫榮垂涕,賜以床茵、幃帳、刀劍、衣被,良久 迺去。自是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 皆拜床下。榮卒,帝親自變服臨喪送葬,賜冢塋於「首 山之陽。除兄子二人補四百石,都講生八人補二百 石」,其餘門徒多至公卿。

子郁,字仲恩,少以父任為郎。敦厚篤學,傳父業,以《尚 書》教授,門徒常數百人。榮卒,郁當襲爵,上書讓於兄 子汎,顯宗不許,不得已受封,悉以租入與之。帝以郁 先師子,有禮讓,甚見親厚,常居中論經書,問以政事。 遷侍中。帝自製《五家要說章句》,令郁較定於宣明殿。 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經,遷越騎校尉。詔敕太子 諸王各奉賀致禮,數進忠言,多見納錄。和帝即位,遷 長樂少府,復入侍講。永元四年,代丁鴻為太常,明年 病卒。郁經授二帝,恩寵甚篤,賞賜前後數百千萬,顯 於當世,門人楊震、朱寵皆至三公。初,榮受朱普學,《章 句》四十萬言,浮辭繁長,多過其實。及榮入授顯宗,減 為二十三萬言,郁復刪省定成十二萬言,由是有《桓 君大小太常章句》。子普嗣爵。

郁中子焉,能世傳其家學。焉字叔元,少以父任為郎, 明經篤行,有名稱。永初元年,入授安帝,三遷為侍中。 永寧中,順帝立為皇太子,以焉為太子少傅,月餘,遷 太傅。順帝即位,拜太傅,復入授經禁中。陽嘉二年,遷 太常,弟子傳業者數百人,黃瓊、楊賜最為貴顯。 郁孫典,字公雅,復傳其家業,以《尚書》教授潁川,門徒 數百人,舉孝廉為郎,拜侍御史。常乘驄馬,京師畏憚 之,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賜爵關內侯,遷 光祿勳。

《張霸傳》:霸子楷,字公超,通《嚴氏春秋》、古文《尚書》,門徒 常百人,賓客慕之,自父黨夙儒偕造門焉,車馬填街, 徒從無所止。黃門及貴戚之家,皆起舍寺次,以候過 客往來之利。楷疾其如此,輒徙避之。楷作《尚書注。 丁鴻傳》:「鴻字孝公,父綝,封陵陽侯。鴻年十三,從桓榮 受《歐陽尚書》,三年而明章句,善論難,為都講。綝卒,鴻 當」襲封,上書讓國於弟盛,不報。鮑駿上書,言鴻經學 至行,顯宗甚賢之。永平十年,詔徵鴻,至即召見《說文 侯之命》篇,賜御衣及綬,稟食公車,與博士同禮。頃之, 拜侍中。

《馬融傳》:「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才高博洽,為世通儒, 施養諸生,常有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元,皆其徒也, 注《尚書》。」

鄭元字康成從東郡張恭祖受古文尚書以山東無 足問者迺西入關因涿郡盧植師扶風馬融自遊學 十餘年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注尚書及尚書大傳 馮緄傳弟允清白有孝行能理尚書善推步之術拜 降虜校尉。

《周磐傳》:「磐字堅伯,汝南安成人,徵士燮之宗也。祖父 業,建武初為天水太守。磐少游京師,學古文《尚書》《洪 範》《五行、左氏傳》。好禮有行,非典謨不言,諸儒宗之。」 《宋均傳》:「族子意,字伯志。父京,以大夏侯尚書教授,至 遼東太守。意少傳父業,顯宗時舉孝廉,以召對合旨, 擢拜阿陽侯相。」

《寒朗傳》:「朗字伯奇,魯國薛人也。生三日,遭天下亂,棄 之荊棘,數日兵解,母往視,猶尚氣息,遂收養之。及長, 好經學,博通書傳,以《尚書》教授,舉孝廉。」

《張酺傳》:「酺少從祖父充受《尚書》,能傳其業。又事太常 桓榮,勤力不怠,聚徒以百數。永平九年,顯宗為四姓 小侯,開學於南宮,置五經師,酺以《尚書》教授,數講於 御前。以論難當意,除為郎,賜車馬衣裳,遂令入授太 子。酺為人質直守經義,每侍講間隙,數有匡正之辭, 以嚴見憚。及肅宗即位,擢酺為侍中、虎賁中郎將。數」 月,出為東郡太守。酺自以嘗經親近,未悟見出,意不 自得,上疏辭曰:「臣愚以經術給事左右,少不更職,不 曉文法,猥當剖符典郡,班政千里,必有負恩辱位之 咎。臣竊私自分,殊不慮出城闕,冀蒙留恩,託備冗官, 群僚所不安,耳目所聞見,不敢避好醜。」詔報曰:「《經》云: 『身雖在外,乃心不離王室;典城臨民,益所以報效也。 好醜必上,不在遠近。今賜裝三十萬,其亟之官』。」元和二年,東巡狩,幸東郡,引酺及門生並郡縣掾史,並會 庭中。帝先備弟子之儀,使酺講《尚書》一篇,然後修君 臣之禮,賞賜殊特,莫不沾洽。

《楊震傳》: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郁,明經博 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震子秉,字叔節,少傳父業,兼明京氏《易》,博通書傳。常 隱居教授,年四十餘,乃應司空辟,拜侍御史。

秉子賜,字伯獻,少傳家學,篤志博聞。初,靈帝當受學, 詔太傅、三公選通《尚書》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 舉賜,乃侍講於華光殿中。

《劉陶傳》:陶明《尚書》《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書》及古 文是正文字三百餘事,名曰「中文尚書。」頃之,拜侍御 史。靈帝宿聞其名,數引納之。

《虞詡傳》: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人也。祖父經為郡獄吏, 案法平允,務存寬恕,每冬月上其狀,恆流涕隨之。嘗 稱曰:「東海於公高為里門,而其子定國卒至丞相,吾 決獄六十年,雖不及於公,其庶幾乎子孫何必不為 九卿邪?」故字詡曰「升卿。」詡年十二,能通尚書。早孤,孝 養祖母,縣舉順孫,國相奇之。

《荀淑傳》:子爽,字慈明,一名諝。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 《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 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 龍,慈明無雙。」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

《杜喬傳》:「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也。」《續漢書》曰:「累祖 吏二千石。喬少好學,治《韓詩》、京氏《易》《歐陽尚書》,以孝 稱。雖二千石子,常步擔求師。」林慮,今相州縣也。 《盧植傳》:「植字子幹,少與鄭元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 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建寧中,徵為博士。熹平四年,拜 九江太守,以病去官,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時始立 太學石經文字,植乃上疏曰:『臣少從通儒,故南郡太 守馬融受古學,頗知今之《禮記》,特多回穴』。」回穴猶紆曲也「臣 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紕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而家 乏,無力供繕寫上。願得將能書生二人,共詣東觀,就 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得失,庶裁定 聖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於為實,而厭抑流俗,降 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並 敦悅之。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相 表裡,宜置博士,為立學官,以助後來,以廣聖意。」拜廬 江太守。歲餘,復徵拜議郎,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 蔡邕、楊彪、韓說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 記》。帝以非急務,轉為侍中,遷尚書。

《張奐傳》:「奐字然明,燉煌酒泉人也。父惇,為漢陽太守。 奐少游三輔,師事太尉朱寵,學《歐陽尚書》。初牟氏章 句浮辭繁多,有四十五萬言,奐減為九萬言。後轉太 常司隸校尉。王寓出於宦官,欲借寵公卿,以求薦舉, 百僚畏懼,莫不許諾,唯奐獨拒之。寓怒,因此遂陷以 黨罪,禁錮歸田裡。時禁錮者多不能守靜,或死或徙」, 奐閉門不出,養徒千人。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言,所 著銘、頌、書、教、誡、述、志、對、策、章、表二十四篇。

《黨錮傳》:「孔昱,字元世,魯國魯人也。七世祖霸,成帝時 歷九卿,封褒成侯。自霸至昱,爵位相係,其卿相牧守 五十三人,列侯七人。昱少習家學。」《家學》:《尚書 循吏傳》:「王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 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為太守陳寵功 曹,當職割斷,不避豪右,寵風聲大行,入為大司農。」 《儒林傳》:「孫期字仲彧,濟陰成武人也。少為諸生,習《京 氏易》《古文尚書》。家貧,事母至孝,牧豕於大澤中以奉 養焉。遠人從其學者,皆執經壟畔以追之。」

《儒林傳前書》云:「濟南伏生傳《尚書》,授濟南張生及千 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兒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 世相傳,至曾孫歐陽高,為《尚書》歐陽氏學。張生授夏 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 氏學。勝傳從兄子建,建別為小夏侯氏學,三家皆立 博士。又魯人孔安國《古文尚書》授都尉朝,朝授膠東」 庸譚為《尚書》古文學,未得立。

歐陽歙,字正思,樂安千乘人也。自歐陽生傳伏生《尚 書》,至歙八世,皆為博士。歙既傳業,而恭謙好禮讓。王 莽時,為長社宰。更始立,為原武令。世祖平河北,遷河 南都尉,後行太守事。世祖即位,遷汝南太守。推用賢 俊,政稱異跡。九年,更封夜侯。歙在郡教授數百人。視 事九歲,徵為大司徒。坐在汝南臧罪千餘萬,發覺下 獄,諸生守闕為歙求哀者千餘人,至有自髡剔者。平 原禮震年十七,聞獄當斷,馳之京師,行到河內獲嘉 縣,自繫,上書求代歙死,曰:「伏見臣師大司徒歐陽歙, 學為儒宗,八世博士,而以臧咎當伏重辜。歙門單子 幼,未能傳學,身死之後,永為廢絕。上令陛下獲殺賢 之譏,下使學者喪師資之益。乞殺身」以代歙命,書奏 而歙已死獄中。歙掾陳元上書追訟之,言甚切至。帝 迺賜棺木,贈印綬,賻縑三千匹。子復嗣,後卒,無子,國 除。

濟陰曹曾字伯山,從歙受《尚書》,門徒三千人,位至諫議大夫。子祉,河南尹,傳父業教授。

陳留陳弇,字叔明,亦受《歐陽尚書》於司徒丁鴻,仕為 蘄長。

牟長字君高,樂安臨濟人也。其先封牟。春秋之末,國 滅,因氏焉。長少習《歐陽尚書》,不仕王莽。世祖建武二 年,大司空弘宋弘特辟,拜博士,稍遷河內太守,坐墾田 不實免。長自為博士及在河內,諸生講學者常有千 餘人,著錄前後萬人。著《尚書章句》,皆本之歐陽氏,俗 號為《牟氏章句》。復徵為中散大夫,賜告一歲,卒於家。 子紆,又以教授門生千人,肅宗聞而徵之,欲以為博 士,道物故。

宋登,字叔陽,京兆長安人也。父由,為太尉。登少傳《歐 陽尚書》,教授數千人。為汝陰令,政為明能,號稱神父。 遷趙相,入為尚書僕射。順帝以登明識禮樂,使持節 臨太學,奏定典律。轉拜侍中。數上封事,抑退權臣。由 是出為潁川太守,市無二價,道不拾遺。病免,卒於家, 汝陰人配社祠之。

張馴字子儁,濟陰定陶人也。少游太學,能誦《春秋左 氏傳》,以《大夏侯尚書》教授,辟公府,舉高第,拜議郎,與 蔡邕共奏定《六經》文字。擢拜侍中,典領祕書近署,甚 見納異,多因便宜,陳政得失。朝廷嘉之。遷丹陽太守, 化有惠政。光和七年,徵拜尚書,遷大司農。初平中,卒 於官。

尹敏,字幼季,南陽堵陽人也。少為諸生,初習《歐陽尚 書》,後受古文,兼善《毛詩》《穀梁》《左氏春秋》。建武二年,上 疏陳《洪範》消災之術。時世祖方草創天下,未遑其事, 命敏待詔公車,拜郎中,辟大司空府。帝以敏博通經 記,令校圖讖,使蠲去崔發所為王莽著錄次比。敏對 曰:「讖書非聖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別字,頗類世俗之 辭,恐疑誤後生。」帝不納。敏因其闕文增之,曰:「君無口 為漢輔。」帝見而怪之,召敏問其故。敏對曰:「臣見前人 增損圖書,敢不自量,竊幸萬一。」帝深非之,雖竟不罪, 而亦以此沉滯。與班彪親善,每相遇,輒日旰忘食,夜 分不寢,自以為鍾期、伯牙、莊周、惠施之相得也。後三 遷長陵令。永平五年,詔書捕男子周慮。慮素有名稱, 而善于敏,敏坐繫免官。及出,歎曰:「瘖聾之徒,真世之 有道者也。何謂察察而遇斯患乎!」十一年,除郎中,遷 諫議大夫,卒於家。

周防,字偉公,汝南汝陽人也。父揚,少孤微,常修逆旅 以供過客,而不受其報。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 狩汝南,召掾史試經,防尤能誦讀,拜為守丞。防以未 冠謁去,師事徐州刺史蓋豫,受《古文尚書》。經明,舉孝 廉,拜郎中,撰《尚書雜記》三十二篇,四十萬言。太尉張 禹薦補博士,稍遷陳留太守,坐法免。年七十,卒於家。 子舉。

孔僖,字仲和,魯國魯人也。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 書》《毛詩》。曾祖父子建,少游長安,與崔篆友善。及篆仕 王莽,為建新大尹,嘗勸子建仕,對曰:「吾有布衣之心, 子有袞冕之志,各從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請從 此辭。」遂歸,終於家。僖與崔篆孫駰後相友善,同遊太 學,習《春秋》。因讀吳王夫差時事,僖廢書歎曰:「若是,所 謂畫虎不成反為狗者。」駰曰:「然。昔孝武皇帝始為天 子,年方十八,崇信聖道,師則先王,五六年間,號勝文、 景。及後恣己,忘其前之為善。」僖曰:「《書》傳若此多矣!」鄰 房生梁郁,儳和之曰:「如此,武帝亦是狗耶?」僖、駰默然 不對。郁怒恨之,陰上書告駰、僖誹謗先帝,刺譏當世。 事下有司,駰詣吏受訊,僖以吏捕方至,恐誅,迺上書 肅宗自訟曰:「臣之愚意,以為凡言誹謗者,謂實無此 事,而虛加誣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善惡,顯在漢 史,坦如日月,是為直說。《書》傳實事,非虛謗也。夫帝者 為善,則天下之善皆歸焉;其不善則天下之惡亦萃 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誅於人也。且陛下即位 以來,政教未過,而德澤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獨 何譏刺哉?假使所非實是,則固應悛改;儻其不當,亦 宜含容,又何罪焉?陛下不推原大數,深自為計,徒肆 私忿,以快其意。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顧天下之人,必 回視易慮,以此事闚陛下心。自今㠯後,苟見不可之 事,終莫復言者矣。臣之所以不愛其死,猶敢極言者, 誠為陛下深惜此大業。陛下若不自惜,則「臣何賴焉! 齊桓公親揚其先君之惡,以唱《管仲》,然後群臣得盡 其心。今陛下迺欲以十世之武帝,遠諱實事,豈不與 桓公異哉!臣恐有司卒然見構,銜恨蒙枉,不得自敘, 使後世論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寧可復使子孫追 掩之乎?謹詣闕伏待重誅。」帝始亦無罪僖等意,及書 奏,立詔勿問。拜僖蘭臺令史。元和二年春,帝東巡狩, 還,過魯,幸闕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 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 者講論。僖因自陳謝。帝曰:「今日之會,寧於卿宗有光 榮乎?」對曰:「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今陛下親 屈萬乘,辱臨敝里,此迺崇禮先師,增輝聖德。至於光 榮,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聖者,子孫焉有此言乎!」遂拜僖郎中,賜褒成侯損及孔氏男女錢帛,詔僖從還 京師,使校書東觀。冬,拜臨晉令。崔駰以家林筮之,謂 為不吉,止僖曰:「子盍辭乎?」僖曰:「學不為人,仕不擇官, 吉凶由己,而由卜乎?」在縣三年,卒官。遺令即葬。二子, 長彥、季彥,並十餘歲。蒲坂令許君然勸令反魯。對曰: 「今載柩歸,則違父令,舍墓而去,心所不忍。」遂留華陰。 長彥好章句學,季彥守其家業,內徒數百人。延光元 年,河西大雨雹,大者如斗。安帝詔有道術之士極陳 變眚。迺召季彥於德陽殿,帝親問其故。對曰:「此皆陰 乘陽之徵也。今貴臣擅權,母后黨盛,陛下宜修盛德, 慮此二者。」帝默然,左右皆惡之。舉孝廉不就。三年,年 四十七,終於家。初,平帝時,王莽秉政,迺封孔子後孔 均為褒成侯,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及王莽敗,失國。 建武十三年,世祖復封均子志為褒成侯。志卒,子損 嗣。永元四年,徙封褒亭侯。損卒,子曜嗣。曜卒,子完嗣。 世世相傳,至獻帝初,國絕。

楊倫,字仲理,陳留東昏人也。少為諸生,師事司徒丁 鴻,習《古文尚書》。為郡文學掾,更歷數將,志乖於時,以 不能人間事,遂去職,不復應州郡辟命,講授於大澤 中,弟子至千餘人。元初中,郡禮請三府並辟,公車徵, 皆辭疾不就。後特徵博士,為清河王傅。是歲,安帝崩, 倫輒棄官奔喪,號泣闕下不絕聲。閻太后以其專擅 去職,坐抵罪。順帝即位,詔免倫刑,遂留行喪於恭陵。 服闋,徵拜侍中。是時,邵陵令任嘉在職貪穢,因遷武 威太守。後有人奏嘉臧罪千萬,徵考廷尉,其所牽染 將相大臣百有餘人。倫迺上書曰:「臣聞《春秋》誅惡及 本,本誅則惡消;振裘持領,領正則毛理。今任嘉所坐 狼籍,未受辜戮,猥以垢臭,改典大郡,自非案坐舉者, 無以禁絕姦萌。往者湖陸令張疊、蕭令駟賢、徐州刺 史劉福等,釁穢既章,咸服其誅,而豺狼之吏至今不 絕者,豈非本舉之主不加之罪乎!」昔齊威之霸,殺姦 臣五人,並及舉者,以弭謗讟。當斷不斷,黃石所戒。夫 聖王所以聽僮夫匹婦之言者,猶塵加嵩岱,霧集淮 海,雖未有益,不為損也。惟陛下留神省察奏御。有司 以倫言切直不遜順,下之。尚書奏「倫探知密事,徼以 求直,不敬結鬼薪。」結正其罪鬼薪取薪給宗廟三歲刑詔書以倫數進 忠言,特原之,免歸田裡。陽嘉二年,徵拜太中大夫。將 軍梁商以為長史。諫諍不合,出補常山王傅,病不之 官。詔書敕司隸催促發遣,倫迺留河內朝歌,以疾自 上,曰:「有留死一尺,無北行一寸。刎頸不易,九裂不恨。 匹夫所執,強於三軍。固敢有辭。」帝乃下詔曰:「倫出幽 升高,寵以藩傅,稽留王命,擅止道路,託疾自從,苟肆 狷志。」遂徵詣廷尉。有詔原倫罪。前後三徵,皆以直諫 不合。既歸,閉門講授,自絕人事。公車復徵,遜遁不行。 卒於家。

中興,北海牟融習《大夏侯尚書》,東海王良習《小夏侯 尚書》,沛國桓榮習《歐陽尚書》。榮世習相傳授,東京最 盛。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林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 融作《傳》,鄭元註解,由是《古文尚書》遂顯於世。

《衛宏傳》:「宏字敬仲,東海人也。少與河南鄭興俱好古 學,初九江謝曼卿善《毛詩》,迺為其訓,宏從曼卿受學, 因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傳於世。後從大司空杜 林,更受《古文尚書》,為作訓旨。時濟南徐巡師事宏,後 從林受學,亦以儒顯,由是古學大興,光武以為議郎, 獨行傳索。盧放字君陽,東郡人也。以尚書教授千餘」 人。

《方術傳》:「廖扶字文起,汝南平輿人也。習《韓詩》《歐陽尚 書》,教授常數百人。」

《蘇州府志》:「皋弘,字奉卿,郡人。少有英才,與桓榮俱習 《歐陽尚書》。顯宗朝,會歐陽博士缺,帝欲用榮。榮叩頭 讓曰:『臣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從事 皋弘因拜榮為博士,引閎、弘為議郎』。」

《三國志魏王肅傳》:「初,肅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采 會同異,為《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 作《易傳》,皆列於學官。其所論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廟、 喪紀、輕重,凡百餘篇。時樂安孫叔然,授學鄭元之門, 人稱東州大儒。徵為祕書監,不就。肅集《聖證論》以譏 短元,叔然駮而釋之,及作《周易》《春秋例》《毛詩》《禮記》《春 秋》三傳、《國語》《爾雅》諸注,又著書十餘篇。」

《鍾會傳》註:其母傳曰:「夫人性矜嚴,明於教訓。會雖童 稚,勤見規誨。年四歲授《孝經》,七歲誦《論語》,八歲誦《詩》, 十歲誦《尚書》。」

《蜀許慈傳》:「慈字仁篤,南陽人也。師事劉熙,善鄭氏學, 治《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建安中,與許靖等俱自交 州入蜀。」

《李譔傳》譔。父仁,字德賢,著《古文易》《尚書》,皆依準賈、馬, 異於鄭元,與王氏殊隔。初不見所述,而意歸多同。 《吳士燮傳》:燮遷交趾太守,陳國袁徽與尚書令荀彧 書曰:「交趾士府君學問優博,玩習書傳、《春秋左氏傳》, 尤簡練精微,吾數以咨問,傳中諸疑,皆有師說,意思

甚密。又《尚書》兼通古今,大義詳備,聞京師古今之學
考證
是非忿爭,欲條《左氏尚書長義》上之。」其見稱如此。

《張紘傳》:「紘字子綱,廣陵人。少游學京師。」《吳書》曰:紘 入太學,事博士韓宗,治京氏《易》、歐陽《尚書》。

《嚴畯傳》:「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學,善詩書三禮,與 諸葛瑾、步騭齊名。」

《程秉傳》:「秉字德樞,汝南南頓人也。逮事鄭元,後避亂 交州,與劉熙考論大義,遂博通五經。士燮命為長史。 權聞其名儒,以禮徵。秉既到,拜太子太傅。著《周易摘》 《商書駮》《論語弼》,凡三萬餘言。」

《呂蒙傳註江表傳》曰: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 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 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 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 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

虞翻傳註翻別傳曰:「翻嘗奏鄭元解《尚書》違失事,因 臣聞周公制禮,以辨上下。孔子曰:『有君臣然後有上 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是故尊君卑臣,禮之大 司也。伏見故徵士北海鄭元所注《尚書》,以《顧命》康王 執瑁,古月似同,從誤作『同』,既不覺定,復訓為杯,謂之 酒杯。成王疾困,憑几洮沬為濯,以為澣衣成事,洮字」 虛,更作濯,以從其非。又古大篆卯字,讀當為柳,古柳、 卯同字,而以為昧,分北三苗,北古別字,又訓北,言北 猶別也。若此之類,誠可怪也。《王人職》曰:天子執瑁以 朝諸侯,謂之酒杯;天子沬面,謂之澣衣。古篆卯字,反 以為昧,甚違不知,蓋闕之義。於此數事,誤莫大焉。宜 命學官定此三事。又馬融《訓注》亦以「為同者大同天 下。今經益金,就作銅字。詁訓言天子副璽,雖皆不得, 猶愈於元。然此不定,臣沒之後,而奮乎百世,有知者 懷謙,莫或奏正。又元所注《五經》,違義尤甚者百六十 七事,不可不正,行乎學校,傳乎將來,臣切恥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