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19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九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九十九卷目錄
春秋部藝文三
啖助傳贊 宋歐陽修
春秋論上 前人
春秋論中 前人
春秋論下 前人
春秋或問 前人
辨左氏 前人
改元論 前人
石鷁論 前人
春秋論 蘇洵
春秋論 蘇軾
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論 前人
魯隱公論一 前人
魯隱公論二 前人
宋襄公論 前人
孔子墮三都論 前人
五霸論 蘇轍
鄭伯克段於鄢 蘇軾
鄭伯以璧假許田 前人
取郜大鼎於宋 前人
齊侯衛侯胥命於蒲 前人
禘於太廟用致夫人 前人
閏月不告朔猶朝於廟 前人
用郊 前人
會於澶淵宋災故 前人
黑肱以濫來奔 前人
春秋變周之文 前人
左傳論一 前人
左傳論二 前人
左傳論三 前人
公羊論一 前人
公羊論二 前人
公羊論三 前人
穀梁論一 前人
穀梁論二 前人
穀梁論三 前人
穀梁論四 前人
延州來季子贊 前人
經籍典第一百九十九卷
春秋部藝文三
[編輯]《啖助傳贊》宋·歐陽修
[編輯]《春秋》《詩》《易》《書》,由孔子時師弟子相傳,歷暴秦不斷。如 系。至漢興,劃挾書令,則儒者肆然講授。經典寖興,左 氏與孔子同時,以魯史附《春秋》作傳,而公羊高、穀梁 赤皆出子夏門人,三家言經,各有回舛,然猶悉本之 聖人。其得與失蓋十五,義或謬誤,先儒畏聖人,不敢 輒改也。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訕三家,不本所承,自 用名學,憑私臆決,尊之曰「孔子意也」,趙、陸從而唱之, 遂顯於時。嗚呼!孔子歿乃數千年,助所推著,果其意 乎?其未可必也。以未可必而必之則固;持一己之固 而倡茲世則誣。誣與固,君子所不取,助果謂可乎?徒 令後生穿鑿詭辨,詬前人,捨成說而自為紛紛,助所 階已。
《春秋論上》前人
[編輯]「事有不幸出於久遠,而傳乎二說則奚從?」曰:「從其一 之可信者。」然則安知可信者而從之?曰從其人而信 之可也。眾人之說如彼,君子之說如此,則捨眾人而 從君子。君子博學而多聞矣,然其傳不能無失也。君 子之說如彼,聖人之說如此,則捨君子而從聖人。此 舉世之人皆知其然,而學《春秋》者獨異乎是。孔子聖 人也,萬世取信,一人而已。若公羊高、穀梁赤、左丘明 三子者,博學而多聞矣,然其傳不能無失也。孔子之 於經,三子之於傳,有所不同,則學者寧捨經而從傳, 不信孔子而信三子,甚哉其惑也!《經》於魯隱公之事, 書曰「公及邾儀父盟於蔑」,其卒也,書曰「公薨。」孔子始 終謂之公三子者,曰「非公也,是攝也。」學者不從孔子, 謂之公,而從三子謂之攝。其於晉靈公之事,孔子書 曰「趙盾弒其君夷皋。」三子者曰:「非趙盾也,是趙穿也。」 學者不從孔子,信為趙盾,而從三子信為趙穿。其於 許悼公之事,孔子書曰「許世子止弒其君買。」三子者 曰:「非弒之也,買病死而止不嘗藥耳。」學者不從孔子, 信為弒君,而從三子「信為不嘗藥。」其捨經而從《傳》者 何哉?經簡而直,《傳》新而奇。簡直無悅耳之言,而新奇 多可喜之論,是以學者樂聞而易惑也。予非敢曰不惑,然信於孔子而篤者也。經之所書,予所信也;經所 不言,予不知也。難者曰:「子之言有激而雲爾。」夫三子 者,皆學乎聖人而傳,所以述經也。《經》文隱而意深,三 子者「從而發之,故經有不言,傳得而詳爾,非為二說 也。」予曰:「《經》所不書三子者,何從而知其然也?」曰:「推其 前後而知之,且其有所傳而得也。國君必即位,而隱 不書即位,此傳得知其攝也。弒君者不復見經,而盾 復見經,此傳得知弒君非盾也。君弒賊不討,則不書 葬,而許悼公書葬,此傳得知世子止之非實弒也,《經》 文隱矣,《傳》曲而揚之。學者以謂三子之說,聖人之深 意也,是以從之耳,非謂捨孔子而信三子。」予曰:「然則 妄意聖人而惑學者,三子之過而已。」使學者必信乎 三子,予不能奪也。使其惟是之求,則予不得不為之 辨。
《春秋論中》前人
[編輯]孔子何為而作《春秋》?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責實,別是 非,明善惡,此《春秋》之所以作也。自周衰以來,臣弒君, 子弒父,諸侯之國相屠戮而爭為君者,天下皆是也。 當是之時,有一人焉,能好廉而知讓,立乎爭國之亂 世,而懷讓國之高節。孔子得之,於經,宜如何而別白 之?宜如何而褒顯之?其肯沒其攝位之實,而雷同眾 君,誣以為公乎?所謂「攝」者,臣行君事之名也。伊尹、周 公、共和之臣嘗攝矣,不聞商、周之人謂之王也。使息 姑實攝,而稱號無異於正君,則名分不正而是非不 別。夫「攝」者,心不欲為君,而身假行君事,雖行君事,而 其實非君也。今《書》曰「公」,則是息姑心不欲之,實不為 之,而孔子加之,失其本心,誣以虛名,「而沒其實。」善夫 不求其情,不責其實,而善惡不明,如此則孔子之意 疏而《春秋》繆矣。《春秋》辭有同異,尤謹嚴而簡約,所以 別嫌明微,慎重而取信,其於是非善惡難明之際,聖 人所盡心也。息姑之攝也,會盟征伐,刑賞祭祀皆出 於己,舉魯之人皆聽命於己,其不為正君者幾何?惟 不有其名耳。使其名實皆在己,則何從而知其攝也? 故息姑之攝與不攝,惟在為公與不為公,別嫌明微, 繫此而已。且其有讓桓之志,未及行而見殺,其生也 志不克伸,其死也被虛名而違本意,則息姑之恨何 伸於後世乎?其甚高之節,難明之善,亦何望於《春秋》 乎?今說《春秋》者,皆以名字、氏族、予奪為輕重,故曰「一 字為褒貶。」且公之為字,豈不重於名字氏族乎?孔子 於名字、氏族,不妄加人,其肯以公妄加於人而沒其 善乎?以此而言,隱實為攝,則孔子決不書曰「公」,孔子 書為「公」,則隱決非攝。難者曰:「然則何為不書即位?」曰 惠公之終,不見其事,則隱之始立亦不可知。孔子生 二百年後,得其遺書而修之,闕其所不知,所以傳信 也。難者曰:「謂為攝者《左氏》耳。《公羊》《穀梁》皆以為假立 以待桓也,故得以假稱公。」予曰:「凡魯之事出於己舉, 魯之人聽於己,生稱曰公,死書曰『薨』,何從而知其假?」
《春秋論下》前人
[編輯]「弒逆,大惡也。其為罪也莫贖,其於人也不容,其在法 也無赦。」法施於人,雖小必慎,況舉大法而加大惡乎? 既輒加之,又輒赦之,則自侮其法而人不畏,《春秋》用 法不如是之輕易也。三子說《春秋》書趙盾,以不討賊 故,加之大惡,既而以盾非實弒,則又復見於經,以明 盾之無罪,是輒加之而輒赦之耳。以盾為無弒心乎? 其可輕以大惡加之?以盾不討賊,情可責而加之乎? 則其後頑然未嘗討賊,既不改過以自贖,何為遽赦, 使同無罪之人,其於進退皆不可,此非《春秋》意也。趙 穿弒君,大惡也。盾不討賊,不能為君復讎,而失刑於 下,二者輕重不較可知。就使盾為可責,然穿焉得免 也?今免首罪為善人,使無辜者受大惡。此決知其不 然也。《春秋》之法,使為惡者不得倖免,疑似者有所辨 明,所謂是非之公也。據三子之說,初,靈公欲殺盾,盾 走而免,穿盾族也,遂弒,而盾不討,其跡涉於與弒矣。 此疑似難明之事,聖人尤當求情責實以明白之。使 盾果有弒心乎,則自然罪在盾矣,不得曰「為法受惡」 而稱其賢也。使果無弒心乎,則當為之辨明,必先正 穿之惡,使罪有所歸,然後責盾縱賊,則穿之大惡不 可幸而免,盾之疑似之跡獲辨,而不討之責亦不得 辭。如此則是非善惡明矣。今為惡者獲免,而疑似之 人陷於大惡,此決知其不然也。若曰盾不討賊,有幸 弒之心,與自弒同,故寧舍穿而罪盾,此乃逆詐用情 之吏矯激之為爾,非孔子忠恕。《春秋》以王道治人之 法也。孔子患舊史是非錯亂而善惡不明也,故修《春 秋》,就令舊史如此,其肯從而不正之乎?其肯從而稱 美,又教人以越境逃惡乎?此可知其繆傳也。問者曰: 「然則夷皋孰弒之?」曰:「孔子所書是矣,趙盾弒其君也。 今有一人焉,父病,躬進藥而不嘗。又有一人焉,父病 而不躬進藥,而二父皆死。又有一人焉,操刃而殺其 父,使吏治之。」「是三人者,其罪同乎?」曰:「雖庸吏,猶知其 不可同也。躬藥而不知嘗者,有愛父之孝心,而不習 於禮,是可哀也。」無罪之人爾,不躬藥者,誠不孝矣。雖無愛父之心,然未有殺父之意。使善治獄者,猶當與 操刃殊科,況以躬藥之孝,「反與操刃同其罪乎?此庸 吏之不為也。」然則許世子止實不嘗藥,則孔子決不 書曰「弒君」,孔子書曰「弒君」,則止決非不嘗藥。難者曰: 「聖人借止以垂教爾。」對曰:「不然。夫所謂借止以垂教 者,不過欲人之知嘗藥耳。聖人一言明以告人,則萬 世法也。何必加孝子以大惡之名,而嘗藥之事卒不 見於文,使」後世但知止為弒君,而莫知藥之當嘗也。 教未可垂,而已陷人於大惡矣。聖人垂教,不如是之 迂也。果曰:責止不如是之刻也。難者曰:「然則盾曷為 而復見於《經》?許悼公曷為書葬?」曰:「弒君之臣不見經, 此自三子說爾」,果聖人法乎?悼公之葬,且安知其不 討賊而書葬也?自止以弒見經,後四年吳敗許師。又 十有八年,當定公之四年,許男始見於經而不名。許 之書於《經》者略矣,止之事跡,不可得而知也。難者曰: 「三子之說,非其臆出也,其得於所傳如此。然則所傳 者皆不可信乎?」曰:傳聞何可盡信?《公羊》《穀梁》以尹氏 卒為正卿,《左氏》以尹氏卒為隱母,一以為男子,一以 為婦人,得於所傳者蓋如是,是可盡信乎?
《春秋或問》前人
[編輯]或問:「《春秋》何為始於隱公而終於獲麟?」曰:「吾不知也。」 問者曰:「此學者之所盡心焉,不知何也?」曰:「《春秋》之起 止,吾所知也。子所問者始終之義,吾不知也。吾無所 用心乎此也。昔者孔子仕於魯,不用,去之諸侯;又不 用,困而歸。且老。始著書,得《詩》自《關雎》至於《魯頌》;得《書》 自《堯典》至於《秦誓》;得魯《史記》自《隱公》至於《獲麟》,遂刪」 修之,其前遠矣。聖人著書,足以法世而已,不窮遠之 難明也,故據其所得而修之。孔子非史官,不常職乎 史,故盡其所得修之而止耳。魯之《史記》則未嘗止也。 今《左氏經》可以見矣。曰:「然則始終無義乎?」曰:「義在《春 秋》,不在起止。《春秋》,謹一言而信萬世者也。予厭眾說 之亂《春秋》者也。」
或問:「子於隱、攝、盾、止之弒,據《經》而廢《傳》,《經》簡矣,待《傳》 而詳可廢乎?」曰:「吾豈盡廢之乎?夫《傳》之於《經》勤矣,其 述《經》之事,時有賴其詳焉;至其失《傳》,則不勝其戾也; 其述《經》之意,亦時有得焉。及其失也,欲大聖人而反 小之,欲尊《經》而反卑之,取其詳而得者,廢其失者可 也;嘉其尊大之心,可也;信其卑小之說,不可也。」問者 曰:「《傳》有所廢,則《經》有所不通,奈何?」曰:「《經》不待傳而通 者十七八,因傳而惑者十五六。日月萬物皆仰然不 為盲者明,而有物蔽之者,亦不得見也。聖人之意皎 然乎《經》,惟明者見之,不為他說蔽者見之也。」
《辨左氏》前人
[編輯]左丘明作《春秋外傳》,以記諸國之語。其記柯陵之會 曰:「單襄公見晉厲公視遠而步高,且告魯成公以晉 必有禍亂。成公問之曰:『天道乎?人事也』?單子曰:『吾非 瞽史,焉知天道?吾見晉侯之容矣』。又曰:『觀其容,知其 心』。後卒如單子之言。」甚矣,丘明之好奇,而欲不信其 書以傳後世也。若單子之言然,則夫單子者,未得為 「篤論君子也」,幸其言與事會而已。不然,丘明從《後書》 之,就其言以合其事者乎?何以論之?觀其容,雖聖人 不能知人之心,知其必禍福也。夫禮之為物也,聖人 之所以飾人之情,而閑其邪僻之具也。其文為制度, 皆因民以為節,而為之大防而已。人目好五色,為制 文物采章以昭之;耳樂和聲,為制金石絲竹以道之 體安尊嚴為制,冕弁衣裳以服之。又懼其佚而過制 也,因為之節。其登車也,有和鑾之節;其行步也,有佩 玉之節;其環拜也,有鐘鼓之節;其升降周旋,莫不有 節。是故有其服必有其容。故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儼然人望而畏之,則外閑其邪,而使非僻之心不入 而已。衣冠之不正,瞻視之不尊,升降周旋之不節,不 過不中禮而已。天之禍福於人也,豈由是哉?人之心 又能以是而知之乎?夫喜怒哀樂之動乎中,必見乎 外,推是而言猶近之。單子則不然,乃以絕棄義德,因 其瞻視行步以觀之,又以謂不必天道止於是而禍 福於是皆可以必此,故所謂非篤論君子,而其言幸 與事會者也。《書》曰:「象恭滔天。」又曰:「巧言令色孔壬。」夫 容之與心,其異如此。故曰:「觀其容,雖聖人不能知其 心。」堯舜之無後,顏回之短命,雖聖人不可必。夫君子 之修身也,內正其心,外正其容而已。若曰因容以知 心,遂又知其禍敗,則其可乎?
《改元論》前人
[編輯]嗚呼!人君即位稱元年,常事爾,古不以重也。孔子未 修《春秋》,其前固已如此。雖暴君昏主妄庸之史,其記 事先後遠近,莫不以歲月一二數之,乃理之自然也。 其謂一為「元」,亦未嘗有法,蓋古人之語爾。及後世曲 學之士,始謂孔子書「元年」為《春秋》大法,遂以改元為 重事。自漢以來,又名年以建元,而正偽紛雜,稱號遂 多,不勝其記也。
《石鷁論》前人
[編輯]夫據天道,仍人事,筆則筆而削則削,此《春秋》之所作也。援他說,攻異端,是所是而非所非,此三《傳》之所殊 也。若乃上揆之天意,下質之人情,推至隱以探萬事 之元,垂將來以立一王之法者,莫近於《春秋》矣。故杜 預以謂「經者不刊之書」,范甯亦云:「義以必當為理。」然 至一經之指,三傳殊說,是彼非此,學者疑焉。魯僖之 十六年,隕石於宋,五六鷁退飛,過宋都,《左氏傳》之曰: 「石隕於宋,星也;六鷁退飛,風也。」《公羊》又曰:「聞其磌然, 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故先言石而後言五,視之則鷁, 徐而視之則退飛,故先言六而後言鷁。《穀梁》之意又 謂:先後之數者,聚散之辭也。石鷁猶盡其辭,而況於 人乎?《左氏》則辨其物,《公》《穀》則鑒其意,噫?豈聖人之旨 不一邪?將後之學者偏見邪?何紛紛而若是也?且《春 秋》載二百年之行事,陰陽之所變見,災異之所著聞, 究其所終,各有條理。且《左氏》以石為星者,莊公七年 「星隕如雨」,若以所隕者是星,則當星隕而為石,何得 不言星而直曰隕石乎?夫大水大雪,為異必書,若以 小風而鷁自退,非由風之力也。若大風而退之,則眾 鳥皆退,豈獨退鷁乎?成王之風,有拔木之力,亦未聞 退飛鳥也。若風能退鷁,則是過成王之風矣,而《經》獨 不書曰「大風退鷁」乎?以《公羊》之意,謂數石視鷁而次 其言。且孔子生定、哀之間,去僖公五世矣,當石隕鷁 飛之際,是宋人次於舊史,則又非仲尼之善志也。且 仲尼隔數世修經,又焉及親數石而視鷁乎?《穀梁》以 為石後言五,鷁先言六者,石、鷁微物,聖人尚不差先 後以謹記其數,則於人之褒貶可知矣。若乃西狩獲 麟,不書幾麟鴝鵒來巢,不書幾鴝鵒,豈獨謹記於石 鷁而忽於麟、鴝鵒乎?如此則仲尼之志荒矣。殊不知 聖人紀災異,著勸戒而已矣,又何區區於謹數乎?必 曰「謹物察數,人皆能之,非獨仲尼而後可也。」噫!三者 之說,一無是矣。而周內史叔興,又以陰陽之事,非吉 凶所生,且天裂陽,地動陰,有陰陵陽則日蝕,陽勝陰 則歲旱,陰陽之變,出為災祥,國之興亡,由是而作。既 曰陰陽之事,孰謂非吉凶所生哉?其不亦又甚乎?
《春秋論》蘇洵
[編輯]賞罰者,天下之公也;是非者,一人之私也。位之所在, 則聖人以其權為天下之公,而天下以懲以勸。道之 所在,則聖人以其權為一人之私,而天下以榮以辱。 周之衰也,位不在夫子而道在焉。夫子以其權是非 天下可也,而《春秋》「賞人之功,赦人之罪,去人之族,絕 人之國,貶人之爵,諸侯而或書其名,大夫而或書其」 字,不惟其法,惟其意,不徒曰此是此非,而賞罰加焉, 則夫子固曰:「我可以賞罰人矣。」賞罰人者,天子諸侯 事也。夫子病天下之諸侯大夫僭天子諸侯之事而 作《春秋》,而己則為之,其何以責天下?位,公也;道,私也。 私不勝公,則道不勝位。位之權得以賞罰,而道之權 不過於是非。道在我矣,而不得為有位者之事,則天 下皆曰位之不可僭也。如此不然,天下其誰不曰道 在我,則是道者位之賊也。曰:「夫子豈誠賞罰之邪?徒 曰賞罰之耳,庸何傷?」曰:「我非君也,非吏也,執塗之人 而告之曰:『某為善,某為惡,可也,繼之曰:『某為善,吾賞 之,某為惡,吾誅之』』」,則人有不笑之者乎?夫子之賞罰, 何以異此?然則何足以為夫子,何足以為《春秋》?曰:夫 子之作「《春秋》也,非曰孔氏之書也,又非曰我作之也, 賞罰之權,不得以自與也。」曰:「此魯之書也,魯作之也。 有善而賞之,曰魯賞之也;有惡而罰之,曰魯罰之也。」 「何以知之?曰:夫子繫《易》,謂之《繫辭》,言孝謂之《孝經》。皆 自名之,則夫子私之也。而《春秋》者,魯之所以名史,而 夫子託焉」,則夫子公之也。公之以魯史之名,則賞罰 之權固在魯矣。《春秋》之賞罰,自魯而及於天下,天子 之權也。魯之賞罰不出境,而以天子之權與之,何也? 曰:天子之權在周,夫子不得已而以與魯也。武王之 崩也,天子之位當在成王,而成王幼,周公以為天下 不可以無賞罰,故不得已而攝天子之位,以賞罰天 下,以存周室。周之東遷也,天子之權當在平王。平王 昏亂,故夫子亦曰:「天下不可以無賞罰。」而魯,周公之 國也。居魯之國,宜如周公,不得已而假天子之權以 賞罰天下,以尊周室,故以天子之權與之也。然則假 天子之權宜如何?曰:如齊桓、晉文可也。夫子欲魯如 齊桓、晉文,而不遂以天子之權與齊、晉,何也?齊桓、晉 文陽為尊周,而實欲富強其國,故夫子與其事而不 與其心。周公心存王室,雖其子孫不能繼,而夫子思 周公而許其假天子之權以賞罰天下,其意曰:「有周 公之心,而後可以行桓、文之事,此其所以不與齊、晉 而與魯也。」夫子亦知魯君之才不足以行周公之事 矣。顧其心以為今之天下無周公故至此。是故以天 子之權與其子孫,所以見思周公之意也。吾觀《春秋》 之法,皆周公之法,而又詳內而略外,此其意欲魯法 周公之所為,且先自治而後治人也明矣。夫子嘆禮 樂征伐自諸侯出,而田恆弒其君,則沐浴而請討。然 則天子之權,夫子固明以與魯也。子貢之徒不達夫 子之意,續經而書。「孔丘卒。」夫子既告老矣,大夫告老而卒不書,而夫子獨書。夫子作《春秋》以公天下,而豈 私一孔丘哉?嗚呼!夫子以為魯國之書,而子貢之徒 以為孔氏之書也。歟!遷、固之史,有是非而無賞罰,彼 亦史臣之體宜爾也。後之效孔子作《春秋》者,吾惑焉。 《春秋》有天子之權,天下有君,則《春秋》不當作;天下無 君,則天子之權,吾不知其誰與?天下之人,烏有如周 公之後之可與者?與之而不得其人,則亂;不與人而 自與,則僭;不與人不自與而無所與,則散。嗚呼!後之 《春秋》,亂耶?僭耶?散耶?
《春秋論》蘇軾
[編輯]「事;有以拂乎吾心,則吾言忿然而不平;有以順適乎 吾意,則吾言優柔而不怒。」天下之人,其喜怒哀樂之 情,可以一言而知也。喜之言豈可以為怒之言耶?此 天下之人皆能辨之。而至於聖人,其言丁寧反覆,布 於方冊者甚多,而其喜怒好惡之所在者,又甚明而 易知也。然天下之人常患求而莫得其意之所主,此 其故何也?天下之人,以為聖人之文章,非復天下之 言也,而求之太過,是以聖人之言更為深遠而不可 曉。且天下何不以己推之也?將以喜夫其人,而加之 以怒之之言,則天下且以為病狂,而聖人豈有以異 乎人哉?不知其好惡之情,而不求其言之喜怒,是所 謂大惑也。昔者仲尼刪《詩》於衰周之末,上自商、周之 盛王,至於幽、厲失道之際,而下訖於陳、靈;自詩人以 來至於仲尼之世,蓋已數百餘年矣。愚嘗怪《大雅》《小 雅》之詩,當幽、厲之時而稱道文、武、成、康之盛德,及其 終篇又不見幽、厲之暴虐。此誰知為其幽、厲之詩而 非文、武、成、康之詩者?蓋察其辭氣有「幽憂不樂」之意, 是以系之幽、厲而無疑也。若夫《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之間,天下之是非雜然而觸乎其心,見惡而怒,見善 而喜,則求其是非之際,又可以求諸其言之喜怒之 間矣。今夫人之於事,有喜而言之者,有怒而言之者, 有怨而言之者。喜而言之,則其言和而無傷;怒而言 之,則其言厲而不溫;怨而言之,則其言深而不洩。此 其大凡也。《春秋》之於仲孫湫之來,曰「齊仲孫來。」於季 友之歸,曰「季子來歸。」此所謂喜之之言也。於魯、鄭之 易田,曰「鄭伯以璧假許田。」於晉文之召王,曰「天王狩 於河陽。」此所謂怒之之言也。於叔牙之殺,曰「公子牙 卒。」於慶父之奔,曰「公子慶父如齊。」此所謂怨之之言 也。夫喜之而和,怒之而厲,怨之而深,此三者無以加 矣。至於《公羊》《穀梁》之傳則不然,日月土地,皆所以為 訓也。夫日月之不知,土地之不詳,何足以為喜,而何 足以為怒?此喜怒之所不在也。《春秋》書曰「戎伐凡伯 於楚丘」,而以為衛伐凡伯;《春秋》書曰「齊仲孫來」,而以 為吳仲孫,甚而至於變人之國,此又喜怒之所不及 也。愚故曰:「《春秋》者,亦人之」言而已;而人之言,亦觀其 辭氣之所嚮而已矣。
《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論》前人
[編輯]為《穀梁》者曰:「成天下之事業,定天下之邪正,莫善於 《春秋》。」請因其說而極言之。夫《春秋》者,禮之見於事業 者也。孔子論三代之盛,必歸於禮之大成,而其衰必 本於禮之漸廢。君臣父子上下莫不繇禮而定其位, 至以為有禮則生,無禮則死,故孔子自少至老,未嘗 一日不學禮而不治,其他以之出入周旋,亂臣強君, 莫能加焉,知天下莫之能用也。退而治其紀綱條目, 以遺後世之君子,則又以為不得親見於行事,有其 具而無其施設措置之方,於是因魯史記為《春秋》,一 斷於禮。凡《春秋》之所褒者,禮之所與也;其所貶者,禮 之所否也。《記》曰:「禮者,所以別嫌明疑,定猶豫也。」而《春 秋》一取斷焉。故凡天下之邪正,君子之所疑而不能 決者,皆至於《春秋》而定。非定於《春秋》,定於禮也。故太 史公曰:「《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為人君父而不知《春 秋》者,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子而不 知《春秋》者,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夫禮義之失,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其 意皆以為善為之而不知其義,是故被之空言而不 敢辭。夫邪正之不同也,不啻若黑白。使天下凡為君 子者,皆為顏淵,凡為小人者,皆為桀、跖。雖微《春秋》,天 下其孰疑之?天下之所疑者,邪正之間也。其情則邪, 而其跡若正者有之矣;其情以為正,而不知其義,以 陷於邪者有之矣。此《春秋》之所以丁寧反覆於其間 也。宋襄公,疑於仁者也;晉荀息,疑於忠者也。襄公不 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諸侯,此其心豈湯、武之心哉? 而獨至於戰,則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 之素,而欲一旦竊取其名以欺後世。苟《春秋》不為正 之,則世之為仁者,相率而為偽也。故其書曰:「冬十一 月乙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春秋》之書, 戰未有若此其詳也,君子以為其敗固宜,而無有隱 諱不忍之辭焉。荀息之事君也,君存不能正其違,歿 又成其邪志而死焉。荀息而為忠,則凡忠於盜賊、死 於私暱者,皆忠也,而可乎?故其書曰:「及其大夫荀息。」 不然,則荀息孔父之徒也,而可名哉
《魯隱公論一》前人
[編輯]魯隱公元年不書即位,攝也。公子翬請殺桓公,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翬懼,反譖公於桓,而使賊殺公。歐陽子曰:隱公非攝也。使隱而果攝,則《春秋》不書為公;《春秋》書為公,則隱公非攝無疑也。
蘇子曰:「非也。《春秋》信史也,隱攝而桓殺」,著於史也詳 矣。周公攝而克復子者也,以周公薨,故不稱王。隱公 攝而不克復子者也,以魯公薨,故稱公。史有諡,國有 廟,《春秋》獨得不稱公乎?「然則隱公之攝也,禮歟?」曰:「禮 也。」何自聞之?曰:「聞之孔子。曾子問曰:『君薨而世子未 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從攝主北面於西階南, 何謂攝主』?」曰:「古者天子、諸侯、卿、大夫之世子,未生而 死,則其弟若兄弟之子,以當立者為攝主。子生而女 也,則攝主立;男也,則攝主退。此之謂攝主。古之人有 為之者,季康子是也。季桓子且死,命其臣正常曰:『南 孺子之子,男也,則以告而立之。女也,則肥也可』。」桓子 卒,康子即位。既葬,康子在朝。南氏生男,正常載以如 朝,告曰:「夫子有遺言,命其圉臣曰:『南氏生男,則以告 於君與大夫而立之』。今生矣,男也,敢告。」康子請退。康 子之謂攝主,古之道也。孔子行之。自秦漢以來,不修 是禮,而以母后攝。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使與聞外事,且不可,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而況可 使攝位而臨天下乎?」女子為政而國安,唯齊之君、王、 後吾,宋之曹、高、向也,蓋亦千一矣。自東漢馬、鄧不能 無譏,而漢呂后、北魏武靈、唐武氏之流,蓋不勝其亂, 王莽、楊堅遂因以易姓。繇是觀之,豈若攝主之庶幾 乎?使母后而可信,則攝主亦可信也。若均之不可信, 則攝主取之,猶吾先君之子孫也,不猶愈於異姓之 取哉?或曰:「君薨而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安用 攝主?」曰:「非此之謂也。嗣天子長矣,宅憂而未出令,則 以禮從冢宰。若太子未生,生而弱,未能君也」,則三代 之禮,孔子之學,決不以天下付異姓,其付之攝主也, 夫豈非禮,而周公行之歟?故隱公亦攝主也。鄭元儒 之陋者也。其傳攝主也,曰:「上卿代君聽政」者也。使子 生而女,則上卿豈繼世者乎?蘇子曰:「攝主,先王之令 典,孔子之法言也,而世不知。習見母后之攝也,而以 為當然也。吾不可不論,以待後世之君子。」
《魯隱公論二》前人
[編輯]公子翬請殺桓公以求太宰,隱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翬懼,反譖公於桓公而弒之。
《蘇子》曰:「盜以兵擬人,人必殺之。」夫豈獨其所擬,塗之 人皆捕擊之矣。塗之人與盜非仇也,以為不擊,則盜 且並殺己也。隱公之智,曾不若是塗之人也。哀哉!隱 公,惠公繼室之子也,其為非嫡,與桓均爾,而長於桓。 隱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國焉,可不謂仁乎?惜乎其不 敏於智也!使隱公誅翬而讓桓,雖夷、齊何以尚茲!驪 姬欲殺申生而難里克,則施優來之;二世欲殺扶蘇 而難李斯,則趙高來之。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 受禍亦不少異。里克不免於惠公之誅,李斯不免於 二世之虐,皆無足哀者。吾獨表而出之,以為世戒。君 子之為仁義也,非有計於利害。然君子之所為,義利 常兼,而小人反是。李斯聽趙高之謀,非其本意,獨畏 蒙氏之奪其位,故勉而聽高。使斯聞高之言,即召百 官,陳六師而斬之,其德於扶蘇,豈有既乎?何蒙氏之 足憂?釋此不為,而具五刑於市,非下愚而何?嗚呼!亂 臣賊子,猶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猶足以殺人,況其所 噬齧者歟!鄭小同為高貴鄉公侍中,嘗詣司馬師,師 有密疏未屏也,如廁還,問小同:「見吾疏乎?」曰:「不見。」師 曰:「寧我負卿,無卿負我。」遂酖之。王允之從王敦夜飲, 辭醉先寢。敦與錢鳳謀逆,允之已醒,悉聞其言,慮敦 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汙。敦果照視之,見允之臥吐中 乃已。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 入,亂邦不居。」有以也夫!吾讀《史》,得魯隱公、晉里克、秦 李斯、鄭小同、王允之五人,感其所遇禍福如此,故特 書其事,後之君子可以覽觀焉。
《宋襄公論》前人
[編輯]魯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 《春秋》書「戰」 ,未有若此之嚴而盡也。
蘇子曰: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後,於周為客。天 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非列國諸侯所之敢敵也,而 曰「及楚人戰於泓。」楚,蠻荊之國人,微者之稱。以天子 之上公,而當蠻荊之微者,至於敗績,宋公之罪,蓋可 見矣。而《公羊傳》以為文王之師不過是,學者疑焉,故 不可以不辨。宋襄公非獨行仁義而不終者也,以不 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爾。齊宣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 「牛何之?」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 罪而就死地。夫捨一牛,於德未有所損益者,而《孟子》 予之以王,所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執鄫子,用於次睢之社。君子殺 一牛不忍,而宋公戕一國君,若犬豕然,此而忍為之, 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敗國衄,乃欲以「不重 傷、不禽二毛」欺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 忍飢於壺飧者,天下知其不情也。桓、文之師,存亡繼 絕,猶不齒於仲尼之門,況用人於淫昏之鬼以求霸, 而謂之王者之師,可乎?使鄫子有罪而討之,雖聲之 諸侯而戮於社,天下「不以為過。」若以喜怒興師,則秦 繆公獲晉侯且猶釋之,而況敢用諸淫昏之鬼乎?以 愚觀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諸侯為可以名得, 王莽以天下為可以文取也。其得喪小大不同,其不 能欺天下則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損襄公之虐; 其抱孺子以泣,不能蓋王莽之篡,使莽無成,則宋襄 公、襄公得志,亦一莽也。古人有言:「圖王不成,其弊猶 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事,猶足以當桓、文之師,一戰 之餘,救死扶傷不暇」,此獨妄庸爾。齊桓、晉文得管仲、 子犯以興,襄公有一子魚,不能用,豈可同日而語哉? 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論定,未有如宋襄 公之欺於後世者也。
《孔子墮三都論》前人
[編輯]魯定公十三年,孔子言於公曰:「臣無藏甲,大夫無百雉之城。」 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於是叔孫氏先墮郈。季氏將墮費,公山弗狃、叔孫輒率費人襲公,公與三子入於季氏之宮。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二子奔齊,遂墮費。將墮成,公斂處父以成叛公,圍成,弗克。或曰:「殆哉,孔子之為政也,亦危而難成」 矣。孔融曰:「古者王畿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 曹操疑其論建漸廣,遂殺融。融特言之耳,安能為哉!操以為天子有千里之畿,將不利己,故殺之不旋踵。季氏親逐昭公,公死於外,從公者皆不敢入,雖子家羈亦亡。季氏之忌克忮害如此,雖地勢不及曹氏,然君臣相猜,蓋不減操也。孔子安能以是時墮其名都而出其藏甲也哉?考於《春秋》,方是時,三桓雖若不悅,然莫能違孔子也。以為孔子用事於魯,得政與民,而三桓畏之。歟?則季桓子之受女樂也,孔子不能卻之矣。彼婦之口,可以出走。是孔子畏季氏,季氏不畏孔子也。夫孔子盍姑修其政刑,以俟三桓之隙也哉?
蘇子曰:此孔子之所以聖也。蓋田氏六卿不服,則齊、 晉無不亡之道;三桓不臣,則魯無可治之理。孔子之 用於世,其政無急於此者矣。彼晏嬰者亦知之,曰:「田 氏之僭,惟禮可以已之。在禮,家施不及國,大夫不收 公利。」齊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 嬰能知之,而莫能為之。嬰非不賢也,其浩然之氣,以 直養而無害,塞乎天地之間者,不及孔、孟也。孔子以 羈旅之臣得政,期月而能舉治世之禮,以律亡國之 臣,墮名都,出藏甲,而三桓不疑其害己,此必有不言 而信,不怒而威者矣。孔子之聖見於行事,至此為無 疑也。嬰之用於齊也久於孔子,景公之信其臣也愈 於定公,而田氏之禍不少衰。吾是以」知孔子之難也。 孔子以哀公十六年卒,十四年陳恆弒其君,孔子沐 浴而朝,告於哀公,請討之。吾是以知孔子之欲治列 國之君臣,使如《春秋》之法者,至於老且死而不忘也。 或曰:孔子知哀公與三子之必不從,而以禮告也歟? 曰:「否。」孔子實欲伐齊。孔子既告公,公曰:「魯為齊弱久 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恆弒其君,民之不予 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此豈禮告而已哉? 哀公患三桓之偪,常欲以越伐魯而去之。夫以蠻越 伐國,民不予也。皋如出公之事,斷可見矣。豈若從孔 子而伐齊乎?若從孔子而伐齊,則凡所以勝齊之道, 孔子任之有餘矣。既克田氏,則魯之公室自張,三桓 不治而服也」,此孔子之志也。
《五霸論》蘇轍
[編輯]五霸,威文為盛,然觀其用兵,皆出於不得已。威公帥 諸侯以伐楚,次於陘而不進,以待楚人之變。楚使屈 完如師,威公陳諸侯之師,與之乘而觀之。屈完見齊 之盛,懼而求盟,諸侯之師成列而未試也。威公退舍 召陵,與之盟而去之,夫豈不能一戰哉?知戰之不必 勝,而戰勝之利不過服楚,全師之功大於克敵,故以 不戰服楚而不吝也。晉文公以諸侯遇楚於城濮,楚 人請戰,文公思楚人之惠,退而避之,三舍,軍吏皆諫, 咎犯曰:「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 曲在彼矣。」師退而楚不止,遂以破楚而殺子玉。使文 公退而子玉止,則文公之服楚,亦與齊威等,無戰勝 之功矣。故威、文之兵,非不得已不戰,此其所以全師 保國,無敵於諸侯者也。至宋襄公國小德薄而求諸 侯,凌虐邾鄫之君,爭鄭以怒楚,兵敗身死之不暇,雖 竊霸者之名而實非也。其後秦穆公東平晉亂,西伐 諸戎,楚莊王克陳入鄭,得而不取,皆有霸者之風矣。 然穆公聽杞子之計,違蹇叔而用孟明,千里襲鄭,覆 師於殽,雖悔過自誓,列於《周書》,而不能東征諸夏,以終成霸業。莊王使申舟聘齊,命無假道於宋,舟知必 死而王不聽,宋人殺之,王聞其死,投袂而起,以兵伐 宋,圍之九月,與之盟而去之。雖號能服宋,然君子以 為此不假道之師也。齊靈公、楚靈王之所為,王亦為 之,而尚何以為霸乎?嗚呼!此二君者,皆賢君也。兵一 不義,而幾至於「狼狽」,不能與威文齒,而況其下者哉!
《鄭伯克段於鄢》〈隱元年〉蘇軾
[編輯]《春秋》之所深譏,聖人之所哀傷而不忍言者三。「晉趙 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聵於戚、齊國夏、衛石曼姑帥師 圍戚,而父子之恩絕;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而夫婦 之道喪;鄭伯克段於鄢,而兄弟之義亡。此三者,天下 之大戚也。」夫子傷之,而思其所以致此之由,故其言 尤為深且遠也。且夫蒯聵之得罪於靈公,逐之可也; 逐之而立其子,是召亂之道也。使輒上之不得從王 父之言,下之不得從父之令者,靈公也。故《書》曰:「晉趙 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聵於戚。」蒯聵之不去世子者,是 靈公不得乎逐之之道,靈公何以不得乎逐之之道? 逐之而立其子也。魯桓公千乘之君,而陷於一婦人 之手,夫子以為文姜之不足譏,而傷乎桓公制之不 以漸也。故《書》曰「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言其禍自公 作也。段之禍生於愛,鄭莊公之愛其弟也,足以殺之 耳。《孟子》曰:「舜封象於有庳,使之源源而來,不及以政。」 孰知夫舜之愛其弟之深,而鄭莊公賊之也。當太叔 之據京城,取廩延以為己邑,雖舜復生,不能全兄弟 之好,故《書》曰「鄭伯克段於鄢」,而不曰「鄭伯殺其弟」段 以為當斯時,雖聖人亦殺之而已矣。夫婦父子兄弟 之親,天下之至情也,而相殘之禍至如此,夫豈一日 之故哉?《穀梁》曰:「克,能也。能,殺也。不言殺,見段之有徒 眾也。段不稱弟,不稱公子,賤段而甚鄭伯也。於鄢,遠 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雲爾,甚之也。」然則 為鄭伯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嗚呼!以兄弟 之親,至交兵而戰,固親親之道絕已久矣。雖緩追逸 賊,而其存者幾何,故曰:於斯時也,雖聖人亦殺之而 已矣。然而聖人固不使至此也。《公羊傳》曰:「母欲立之, 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而又區區於當國內外之言, 是何思之不遠也?《左氏》以為段不弟,故不稱弟。如二 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求聖人之意,若《左氏》可以 有取焉。
《鄭伯以璧假許田》〈桓元年〉前人
[編輯]「鄭伯以璧假許田」,先儒之論多矣,而未得其正。先儒 皆知《春秋》立法之嚴,而不知其甚寬且恕也,皆知其 譏不義,而不知其譏不義之所由起也。「鄭伯以璧假 許田」者,譏隱而不譏桓也。始其謀以周公之許田而 易泰山之祊者誰也?受泰山之祊而入之者誰也?隱 既與人謀而易之,又受泰山之祊而入之,然則為桓 公者,不亦難乎?夫子知桓公之無以辭於鄭也,故譏 隱而不譏桓。何以言之?隱八年書曰「鄭伯使宛來歸 祊」,又曰「庚寅,我入祊。」「入祊」雲者,見魯之果入泰山之 祊也,則是隱公之罪既成,而不可變矣。故桓元年書 曰「鄭伯以璧假許田」而已。夫許田之入鄭,猶祊之入 魯也。書魯之入祊,而不書鄭之入許田,是不可以不 求其說也。「鄭伯使宛來歸祊」,「庚寅,我入祊」,見鄭之來 歸而魯之入之也。鄭伯以璧假許田者,見鄭之來請, 不見魯之與之也。見鄭之來請,而不見魯之與之者, 見桓公之無以辭於鄭也。嗚呼!作而不義,使後世無 以辭焉,則夫子之罪隱深矣。夫善觀《春秋》者,觀其意 之所嚮而得之,故雖夫子之復生,而無以易之也。《公 羊》曰:「曷為繫之許?近許也。諱取周田也。」《穀梁》曰:「假不 言以,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春秋》之所為 諱者三:為尊者諱敵,為親者諱敗,為賢者諱過。魯親 者也,非取假之為諱,而取易之為諱,是夫子之私魯 也。」
《取郜大鼎於宋》〈桓二年〉前人
[編輯]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舉三代全盛之法,以治僥倖 苟且之風,而歸之於至正而已矣。三代之盛時,天子 秉至公之義,而制諸侯之予奪,故勇者無所加乎怯, 弱者無所畏乎強,匹夫懷璧而千乘之君莫之敢取 焉,此王道之所由興也。周衰,諸侯相併,而彊有力者 制其予奪,邾、莒、滕、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領之不暇, 而齊、晉、秦、楚有吞諸侯之心。孔子慨然歎曰:「久矣,諸 侯之恣行也!後世將有王者作而不遇焉,命也。」故《春 秋》之法,皆所以待後世王者之作而舉行之也。鐘鼎 龜玉,天子之所以分諸侯,使諸侯相傳而世守也。桓 二年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太廟。且夫鼎也,不幸 使齊挈而有之,是齊鼎也,是百傳而「百《易》,未可知也。」 仲尼曰:「不然。是鼎也何為而在?魯之太廟?曰『取之宋』。 宋安得之?」曰「『取之郜』,故《書》曰『郜鼎』。郜之得是鼎也,得 之天子,宋以不義取之,而又以與魯也。後世有王者 作,舉《春秋》之法而行之,魯將歸之宋,宋將歸之郜,而 後已也。昔者子路問孔子所以為政之先,子曰:『必也 正名乎』!故《春秋》之法」,尤謹於正名,至於一鼎之微而不敢忽焉。聖人之用意蓋深如此。夫以區區之魯,無 故而得器,是召天下之爭也。楚王求鼎於周,王曰:「周 不愛鼎,恐天下以器讎楚也。」鼎入宋而為宋,入魯而 為魯,安知夫秦、晉、齊、楚之不動其心哉?故《書》曰「郜鼎」, 明魯之不得有以塞天下之爭也。《穀梁傳》曰:「納者,內 弗受」也,以為周公不受也。又曰:「號從中國,名從主人。」 而《左氏》記臧哀伯之諫,愚於《公羊》有取焉,曰:「器從名, 地從主人。」宋始以不義取之,故謂之郜鼎。至於地之 與人則不然,俄而可以為其有矣。善乎斯言,吾有取 之。
《齊侯衛侯胥命於蒲》〈桓三年〉前人
[編輯]荀卿有言曰:「《春秋》善胥命」,《詩》非屢盟,其心一也。敢試 論之。謹按桓三年書「齊侯、衛侯胥命於蒲」,說《春秋》者 鈞曰「近止。」所謂近正者,以其近古之正也。古者相命 而信,約言而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今二國之君,誠 信協同,約言為會,可謂近古之正者已。何以言之?春 秋之時,諸侯競騖,爭奪日尋,拂違王命,糜爛生聚,前 日之和好,後日之戰攻,曾何正之尚也?觀二國之君 胥命於蒲,自時厥後,不相侵伐,豈與夫前日之和好, 後日之戰攻者班也?故聖人於《春秋》止一書胥命而 已,荀卿為之,善者,取諸此也。然則齊也、衛也,聖人果 善之乎?曰:非善也,直譏耳,譏其非正也。《周禮》大宗伯 掌六禮,以諸侯見王為文。乃有春朝、「夏宗、秋覲、冬遇、 時會、眾同」之法,言諸侯非此六禮,罔得踰境而出矣。 不識齊、衛之君,以春朝相命而出耶,以夏宗相命而 出耶,或以秋覲相命而出耶,以冬遇相命而出耶?抑 以時會相命而出耶?眾同相命而出耶?非春朝、夏宗、 秋覲、冬遇時會、眾同而出,則私相為會耳。私相為會, 匹夫之舉也。以匹夫之舉而謂之正,其可得乎?宜乎 聖人大一王之法而誅之也。然而聖人之意,豈獨誅 齊、衛之君而已哉,所以正萬世也。荀卿不原聖人書 經之法,而徒信傳者之說,以謂《春秋》善胥命,失之遠 矣。且《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諸侯之賢者固亦鮮矣, 奚待於齊、衛之君而善其胥命耶?信斯言也,則奸人 得以勸也。未嘗聞聖人作《春秋》而勸奸人也。
《禘於太廟用致夫人》〈僖八年〉前人
[編輯]甚哉!去聖之久遠,三傳紛紛之不同,而莫或折之也。 禘於太廟,用致夫人。《左氏》曰:「禘而致哀姜,非禮也。凡 夫人不薨於寢,不殯於廟,不赴於同,不祔於姑,則弗 致也。」《公羊》曰:「夫人何以不氏?譏以妾為妻也。蓋聘於 楚而脅於齊,媵女之先至者也。」《穀梁》曰:「成風也。」言夫 人而不以氏,非夫人也。立妾之詞,非正也。夫人之我, 「可以不夫人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一 則以宗廟臨之而後貶焉,一則以外之弗夫人而見 正焉。三家之說,《左氏》疏矣。夫人與公一體也,有曰公 曰夫人,既葬,公以諡配公,夫人以諡配氏,此其不易 之例也。蓋有既葬稱諡而不稱夫人者矣。天王使宰 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而 未有不稱諡而稱人也。《公羊》之說,又非人情,無以信 乎?後世以齊、楚之強,齊能脅魯使以其媵女為夫人, 而楚乃肯安然使其女降為妾哉,此甚可怪也。且夫 成風之為夫人,非正也,《春秋》以為非正而不可以廢 焉,故與之不足之文而已矣。方其存也,不可以不稱 夫人而去其氏;沒也,不可以不稱諡而去其夫人,皆 所以示不足於成風也。況乎禘周公而致用焉,則其 罪固已不容於貶矣。故《公羊》曰:「用者,不宜用者也;致 者,不宜致者也。禘用致夫人,非禮也。」
《閏月不告朔猶朝於廟》〈文六年〉前人
[編輯]《春秋》之文同,其所以為文異者,君子觀其意之所在 而已矣。先儒之論閏月不告朔者,牽乎「猶朝於廟」之 說而莫能自解也。《春秋》之所以書猶者二,曰如此而 猶。「如此」者,甚之之詞也;「辛巳有事於太廟」,「仲遂卒於 垂,壬午猶繹」是也;曰「不如此而猶如此」者,幸之之詞 也;「不郊,猶三望,閏月不告朔,猶朝於廟」是也。夫子傷 周道之殘缺而禮樂文章之壞也,故區區焉掇拾其 遺亡,以為其全不可得而見矣,得見一二斯可矣。故 《書》曰:「猶朝於廟」者,傷其不告朔,而幸其猶朝於廟也。 夫子之時,告朔之禮亡矣,而有餼羊者存焉,夫子猶 不忍去,以志周公之典,則其朝於廟者,乃不如餼羊 之足存歟?《公羊傳》曰:「曷為不言告朔?」天無是月也。《穀 梁》曰:「閏月者,附月之餘日也。天子不以告朔,而喪事 不數也。而皆曰猶者,可以已也。」是其以幸之之詞而 為甚之之詞,宜其為此異端之說也。且夫天子諸侯 之所為告朔聽政者,以為為天歟?為民歟?天無是月 而民無是月歟?彼其孝子之心,不欲因閏月以廢喪 紀,而人君乃欲假此以廢政事歟?夫周禮樂之衰,豈 一日之故有人焉開其端而莫之禁,故其漸遂至於 掃地而不可救。《文十六年》,「夏六月,公四不視朔。」《公羊 傳》曰:「公有疾也。何言乎公有疾不視朔?自是公無疾 不視朔也。」故夫有疾而不視朔者,無疾而不視朔之 原也。閏月而不告朔者,常月而不告朔之端也。聖人憂焉,故謹而書之,所以記禮之所由廢也。《左氏傳》曰: 「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於是乎在。 不告閏朔,棄時政也,何以為民?而杜預以為雖朝於 廟,則如勿朝,以釋經之所書猶之意,是亦曲而不通 矣。
《用郊》〈成十七年〉前人
[編輯]先儒之論,或曰:「魯郊僭也,《春秋》譏焉。」非也。魯郊僭也, 而《春秋》之所譏者,當其罪也。賜魯以天子之禮樂者, 成王也;受天子之禮樂者,伯禽也。《春秋》之譏魯郊也, 上則譏成王,次則譏伯禽。成王、伯禽不見於《春秋》,而 夫子無所致其譏也。無所致其譏而不譏者,《春秋》之 所以求信於天下也。夫以魯而僭天子之郊,其罪惡 如此之著也,夫子以為無所致其譏而不譏焉,則其 譏之者,固天下之所同然信之也。郊之書於《春秋》者, 其類有三:書「卜郊不從,乃免牲」者,譏卜常祀而不譏 郊也;書「鼷鼠食郊牛角」、郊牛之口傷改卜牛者,譏養 牲之不謹而不譏郊也。書「四月」、「五月」、「九月郊」者,譏郊 之不時而不譏郊也。非卜常祀,非養牲之不謹,非郊 之不時則不書,不書則不譏也。禘於太廟者,為致夫 人而書也。有事於太廟者,為仲遂卒而書也。《春秋》之 書郊者,猶此而已,故曰不譏郊也。郊祀者,先王之大 典,而夫子不得見之於周也,故因魯之所有天子之 禮樂,而記郊之變焉耳。成十七年「九月辛丑,用郊」,《公 羊傳》曰:「用者,不宜用」者也。九月,非所用郊也。《穀梁傳》 曰:「夏之始猶可以承春,以秋之末承春之始,蓋不可 矣。」且夫郊未有至九月者也,曰用者,著其不時之甚 也。杜預以為用郊,從史文。或說用然後郊者,皆無取 焉。
《會於澶淵宋災故》〈襄三十年〉前人
[編輯]春秋之時,忠信之道闕,大國無厭而小國屢畔,朝戰 而夕盟,朝盟而夕會,夫子蓋厭之矣。觀周之盛時,大 宗伯所制朝覲會同之禮,各有遠近之差,遠不至於 疏而相忘,近不至於數而相瀆,《春秋》之際,何其亂也? 故曰:「《春秋》之盟,無信盟也;《春秋》之會,無義會也。」雖然, 紛紛者天下皆是也。夫子將譏之,而以為不可以勝 譏之也,故擇其甚者而譏焉。桓二年「會於稷」,以成宋 亂;襄三十年「會於澶淵,宋災故」,皆以深譏而切責之 也。《春秋》之書會多矣,書其所會,而不書其所以會,書 其所以會,桓之稷、襄之澶淵而已矣。宋督之亂,諸侯 將討之,桓公平之,不義孰甚焉?宋之災,諸侯之大夫 會以謀歸其財,既而無歸,不信孰甚焉?非不義不信 之甚,《春秋》之譏不至於此也,《左氏》之論得其正矣。皆 諸侯之大夫,而書曰「某人。」「某人會於澶淵。」宋災,故尤 之也。不書魯大夫,諱之也。且夫見鄰國之災,匍匐而 救之者,仁人君子之心也。既言而忘之,既約而背之, 委巷小人之事也,故書。其始之為君子仁人之心,而 後可以見後之為委巷小人之事。《春秋》之意,蓋明白 如此。而《公羊傳》曰:「會未有言其所為者,此言其所為 何?錄伯姬也。」且《春秋》為女子之不得其所而死,區區 焉為人之死錄之,是何夫子之志不廣也?《穀梁》曰:「不 言災故,則無以見其為善。澶淵之會,中國不侵四裔, 四裔不入,中國無侵伐。八年,善之也。晉趙武、楚屈建 之力」也。如《穀梁》之說,宋之盟可謂善矣。其不曰「息兵」, 故何也?嗚呼,《左氏》得其正矣。
《黑肱以濫來奔》〈昭三十一年〉前人
[編輯]諸侯之義,守先君之封土而不敢有失也;守天子之 疆界而不敢有過也。故夫以力而相奪,以兵而相侵 者,《春秋》之所謂暴君也。侵之雖不以兵,奪之雖不以 力,而得之不義者,《春秋》之所謂「汗君」也。鄭伯以璧假 許田,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於齊。此諸侯 之以不義而取魯田者也。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莒 「牟夷以防茲來奔,黑肱以濫來奔」,此魯之以不義而 取諸侯之田者也。諸侯以不義而取魯田,魯以不義 而取諸侯之田,皆不容於《春秋》者也。夫子之於庶其、 牟夷、黑肱也,責之薄,而於魯也罪之深。彼其竊邑叛 君,為穿窬之事,市人屠沽,且羞言之,而安足以重辱 君子之譏哉?夫魯,周公之後,守天子之東藩,招聚小 國叛亡之臣,與之為盜竊之事,孔子悲傷而悼痛之, 故於三畔之人,具文直書而無隱諱之詞,蓋其罪魯 之深也。先儒之說,區區於叛人之過惡,其論固已狹 矣。且夫《春秋》豈為穿窬盜竊之人而作哉?使天下之 諸侯皆莫肯容夫如此之人,而穿窬盜竊之事將不 禁而自絕,此《春秋》之所以用意於其本也。《左氏》曰:「或 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彰。書齊豹盜三叛人名。」而 《公羊》之說,最為疏謬,以為叔術之後,而通濫於天下, 故不繫黑肱於邾。嗚呼!誰謂孔子而賢叔術耶?蓋嘗 論之,黑肱之不繫邾也,意其若欒盈之不繫於晉歟? 欒盈既奔齊,而還入曲沃以叛,故《書》曰:「欒盈入於晉。」 黑肱或者既絕於邾而歸,竊兵據邑以叛。歟當時之 簡牘既亡,其詳不可得而聞矣。然以類而求之,或亦 然歟?《穀梁》曰:「不言邾,別乎邾也。不言濫子,非天子之所封也。」此尤迂闊而不可用矣。
《春秋變周之文》〈何休解〉前人
[編輯]三家之傳,迂誕奇怪之說,《公羊》為多,而何休又從而 附成之。後之言《春秋》者,黜周王、魯之學與夫讖緯之 書者,皆祖《公羊》,《公羊》無明文,何休因其近似而附成 之。愚以為何休《公羊》之罪人也。凡所謂《春秋》變周之 文,從商之質者,皆出於何氏,愚未嘗觀焉。滕侯、薛侯 來朝,齊侯使其弟年來聘。何休曰:「質家親親,故先滕」 侯而加錄齊侯之母弟。且夫親親者,周道也;先宗盟 而後異姓者,周制也。鄭忽出奔衛,《公羊傳》曰:「忽何以 名?《春秋》伯子男一也,詞無所貶。」何休曰:「商爵三等,《春 秋》變周五等之爵而從焉。《記》曰:『諸侯失地名』。」而文十 二年郕伯來奔,《公羊》亦曰:「何以不名?兄弟詞也。」忽之 出奔,其為失國豈不明甚,而《春秋》獨無貶哉?雖然,《公 羊》何為而為此說也?《春秋》未踰年之君皆稱子,而忽 獨不然,此《公羊》之所以為此說也。且《春秋》之書,夫豈 一概?衛宣未葬,而嗣子稱侯以出會,書曰「及宋公、衛 侯、燕人戰。」鄭忽外之無援,內之無黨,一夫作難,奔走 無告,鄭人賤之,故赴以名,書曰「鄭忽出奔衛。」衛侯未 踰年之君也,鄭忽亦未踰年之君也,因其自侯而侯 之,因其自名而名之,皆所以變常而示譏也。且夫以 例而求《春秋》者,是愚儒之事也。孔子行夏之時,乘商 之輅,服周之冕,又曰:「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由此觀之, 夫子皆有取於三代,而周居多焉,況乎採周公之集 以作《春秋》,而曰「變周之文」者,吾不信也。
《左傳論一》〈小雅周之衰襄二十九年〉前人
[編輯]詩之中唯周最備;而周之興廢,於《詩》為詳。蓋其道始 於閨門父子之間,而施及乎君臣之際,以被冒乎天 下者,存乎《二南》、后稷、公劉,文武創業之艱難,而幽厲 失道之漸存乎《二雅》;成王纂承文武之烈,而禮樂文 章之備存乎《頌》。其愈衰愈削而至夷於諸侯者,在乎 王《黍離》。蓋周道之盛衰可以備見於此矣。《小雅》者,言 王政之小而兼陳乎其盛衰之際者也。夫幽厲雖失 道,文武之業未墜,而宣王又從而中興之,故雖怨刺 並興,而未列於《國風》者,以為猶有王政存焉。故曰:「《小 雅》者,兼乎周之盛衰者也。昔之言者,皆得其偏而未 備也。季札觀周樂,歌《小雅》,曰:『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 周之衰乎』?」文中子曰:「《小雅》烏乎衰?其」周之盛乎?季札 之所謂衰者,蓋其當時親見周道之衰,而不睹乎文 武成康之盛也。文中子之所謂盛者,言文武之餘烈, 歷數百年而未忘,雖其子孫之微,而天下猶或宗周 也。故曰:「二子者皆得其偏而未備也。」太史公曰:「《國風》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當周之衰,雖君子不 能無怨,要在不至於亂而已。文中子以為周之全盛, 不已過乎?故通乎二子之說,而《小雅》之道備矣。
《左傳論二》〈君子能補過昭七年〉前人
[編輯]甚哉,聖人待天下之通且恕也。朝而為盜跖,暮而為 伯夷,聖人不棄也。孟僖子之過也,其悔亦晚矣。雖然, 聖人不棄也,曰猶愈乎卒而不知悔者也。孟僖子之 過,可悲也已。仲尼之少也賤,天下莫知其為聖人。魯 人曰:「此吾東家丘也。」又曰:「此鄹人之子也。」楚之子西、 齊之晏嬰,皆當時之所謂賢人君子也。其言曰:「孔丘」 之道迂闊而不可用,況夫三桓之間,而孰知夫有僖 子之賢哉!僖子之如楚也,病不能相禮。將死,告其子 曰:「孔丘,聖人之後也,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 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三命益恭,其後必有聖人。今孔 丘博學而好禮,殆其是歟爾必往師之以學禮。」嗚呼! 孔子用於魯三月,而齊人懼其霸。以僖子之賢而知 孔子之為聖人也。使之未亡而授之以政,則魯作東 周矣。故曰:「僖子之過,可悲也已。」雖然,夫子之道充乎 天下者,自僖子始。懿子學乎仲尼,請於魯君而與之 車,使適周而觀禮焉,而聖人之業然後大備。僖子之 功,雖不能用之於未亡之前,而猶救之於已沒之後。 左丘明懼後世不知其功之如此,故丁寧而稱之,以 為補過之君子。昔仲虺言湯之德曰:「改過不吝。」夫以 聖人而不稱其無過之為能,而稱其改過之為善,然 則《補過》者,聖人之徒歟?孟僖子者,聖人之徒也。
《左傳論三》〈供養三德為善昭十二年〉前人
[編輯]《易》者,聖人所以盡人情之變,而非所以求神於卜筮 也。自孔子沒,學者惑乎異端之說,而左丘明之論尤 為可怪,使夫伏羲、文王、孔子之所盡心焉者,流而入 於卜筮之書,甚可閔也。若夫季友豎牛之事,若親見 而指言之,固君子之所不取矣。雖然,南蒯之說頗為 近正,其卦遇《坤》之《比》,而其《𦅸》曰:黃裳元吉。」黃者,中之 色也。裳者,下之飾也。元者,善之長也。夫以《中庸》之道, 守之以謙抑之心,而行之以體仁之德,以為文王之 兆,無以過此矣。雖然,君子視其人,觀其德,而吉凶生 焉。故《南蒯》之筮也,遇坤之比」,而不祥莫大焉。且夫負 販之夫,朝而作,暮而息,其望不過一金之儲,使之無 故而得千金,則狂惑而喪志。夫以「《南蒯而遇文王之 兆,安得不狂惑而喪志?故曰『供養三德為善』。又曰:參成可筮,而南蒯皆無以當之,所以使後世知夫卜筮 之不可恃也。穆姜筮於東宮,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 之隨,其𦅸曰:「元亨利貞」,而穆姜亦知其無以當之。故 《左氏》之論卜筮,惟南蒯穆姜之事為近正,而其餘者 君子之所不取也。杜預之論得之矣,以為《洪範》稽疑 之說,通龜筮以同卿士之數。學者觀夫《左氏》之書,而 正之以杜氏之說,庶乎其可也。
《公羊論一》〈大夫無遂事莊十九年 僖三十年〉前人
[編輯]《春秋》之書,遂一也,而有善惡存焉,君子觀其當時之 實而已矣。利害出於一時,而制之於千里之外。當此 之時而不遂,君子以為固。上之不足以利國,下之不 足以利民,可以復命而後請。當此之時而遂,君子以 為專。專者,固所貶也;而固者,亦所譏也。故曰:「《春秋》之 書,『遂』」一也,而有善惡存焉,君子觀其當時之實而已 矣。「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鄄,遂,及齊侯、宋公盟。」《公羊 傳》曰:「媵不書,此何以書?以其有遂事書。大夫無遂事。 此其言遂何?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家,利社稷,則專 之可也。」「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公羊》亦曰:「大夫無遂 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為政也,其書『遂』」一也,而善惡 如此之相遠,豈可以不察其實哉?《春秋》者,後世所以 學為臣之法也。謂遂之不譏,則愚恐後之為臣者流 而為專;謂遂之皆譏,則愚恐後之為臣者執而為固。 故曰:「觀乎當時之實而已矣。」西漢之法,有矯制之罪, 而當時之名臣皆引此以為據。若汲黯開倉以賑饑 民,陳湯發兵以誅郅支,若此者專之可也,不然,獲罪 於《春秋》矣。
《公羊論二》〈初稅畝宣十五年〉前人
[編輯]古者公田曰藉。藉,借也,言其借民力以治此也。《詩》曰: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言民之必先公田也。《傳》曰:「私田 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民。」言上之必卹私 田也。民先其公而上卹其私,故民不勞而上足用也。 宣公無恩信於民,民不肯盡力於公田,故按行擇其 善畝而稅之。《公羊傳》曰:「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夫民 不盡力於公田,此上之過也。宣公不責己悔過,擇其 善畝而稅之,宜其民之謗讟,而災異之作也。稅畝之 明年冬,蝝生。《公羊傳》曰:「蝝生不書,此何以書?幸之也。」 猶曰受之雲爾。受之雲爾者,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 天災,其諸則宜於此焉變矣。何休以為宣公懼而復 古,故其後大有年。愚以為非也。按《春秋》書「作三軍」,後 又書「舍中軍」;書「躋僖公」後,又書「從祀先公。」事之復正, 未嘗不書宣公,而果復古也。《春秋》當有「不稅畝」之書, 故何休之說,愚不信也。
《公羊論三》〈定何以無正月定元年〉前人
[編輯]始終授受之際,《春秋》之所甚謹也。無事而書首時,事 在二月而書王二月,事在三月而書王三月者,例也。 至於公之始年,雖有二月、三月之書,而又特書正月。 隱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莊元年 「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孫於齊」,所以揭天子之正朔,而 正諸侯之始也。《公羊傳》曰:「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 君。緣始終之義,一年不二君,不可曠年無君。故諸侯 皆踰年即位而書「正月」,定公元年書曰「王三月,晉人 執宋仲幾於京師。」先儒疑焉,而未得其當也。嘗試論 之,《春秋》十有二公,其得終始之正,而備即位之禮者 四:文公、成公、襄公、哀公也。攝而立不得備即位之禮 者一,隱公也。先君不以其道終,而己不得備即位之 禮者六:桓公、莊公、閔公、僖公、宣公、昭公也。「先君不以 其道終,而又在外者二,莊公、定公也。在外踰年而後 至者一,定公也。」且夫先君雖在外,不以其道終,而未 嘗有踰年而後至者,則是二百四十二年未嘗一日 無君。而定公之元年,魯之統絕者,自正月至於六月 而後續也。正月者,正其君也。昭公未至,定公未立,季 氏當國,而天子之正朔,將誰正耶?此定之所以無正 月也。《公羊傳》曰:「正月者,正即位也。定無正月者,即位 後也。」定、哀多微辭,而何休以為昭公出奔,國當絕,定 公不得繼體奉正,故諱為微辭。嗚呼!昭公絕而定公 又不得立,是魯遂無君矣。《穀梁》以為昭無正終,故定 無正始。觀《莊公元年》書「正」,則不言,而可知其妄矣。
《穀梁論一》〈侵不土地分民何以明正僖四年〉前人
[編輯]三傳侵伐之例,非正也。《左氏》有鐘鼓曰伐,無曰侵。《公 羊》「觕」曰「侵,精曰伐。」《穀梁》:「包人民驅牛馬曰侵,斬樹木 壞宮室曰伐。」愚以謂有隙曰侵,有辭曰伐。齊威公侵 蔡,隙也。蔡潰,遂伐楚,辭也。《司馬》九伐之法:「負固不服 則侵之,賊賢害民則伐之。」然則負固不服者近乎隙, 賊賢害民者近乎辭。周之衰也,諸侯相吞,而先王之 疆理城郭蓋壞矣。故侵伐之間,夫子尤謹而書之。蓋 古者有分土而無分民,諸侯之侵地,猶不容於《春秋》, 而況包人民、驅牛馬哉?威公侵蔡,不書所侵之地者, 侵之無辭也。楚子入陳,鄉取一人,謂之夏州,《春秋》略 而不書,以謂驅民之非正也。嗚呼!《春秋》之際,非獨諸 侯之相侵也。晉侯取汶陽之田,陽樊之人不服,愚又 知《春秋》之不忍書乎此也
《穀梁論二》〈猶三望 僖三十年 宣三年 成七年〉
[編輯]先儒論書猶之義者,可以已也。愚以為不然。《春秋》之 所以書猶者二:曰如此而猶如此者,甚之之辭也。「公 子遂如齊,至黃乃復。辛巳有事於太廟」,「仲遂卒於垂, 壬午猶繹」,「萬入去籥」是也。曰「不如此而猶如此」者,幸 之之辭也。「閏月不告朔,猶朝於廟,不郊,猶三望」是也。 夫子傷周道之衰、禮樂文章之壞,而莫或救之也,故 區區焉掇拾其遺亡,以為其全不可得而見矣,得見 一二斯可矣。故「閏月不告朔,猶朝於廟」者,憫其不告 朔而幸其猶朝於廟也。「不郊猶三望」者,傷其不郊而 幸其猶三望也。夫郊祀者,先王之大典,而夫子不得 親見之於周也,故因魯之所行郊祀之禮而備言之 焉耳。《春秋》之書「三望」者,皆為不郊而書也。或卜郊,不 從,乃免牲,猶三望。或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 郊,猶三望。或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 乃免牛,不郊,猶三望。《穀梁傳》曰:「乃者,亡乎人之辭也。 猶者,可以已之辭也。」且夫魯雖不郊,而猶有三望者 存焉,此夫子之所以存周之遺典也。若曰可以已,則 是周之遺典絕矣。或曰:「魯郊僭也,而夫子何存焉?」曰: 「魯郊僭也,而夫子不譏。夫子之所譏者,當其罪也。賜 魯以天子之禮樂者,成王也;受天子之禮樂者,伯禽 也。《春秋》而譏魯郊也,上則譏成王,次則譏伯禽。成王、 伯禽不見於《經》,而夫子何譏焉?故曰:『猶三望者,所以 存周之遺典也』。」范甯以三望為海、岱、淮,《公羊》以為泰 山、河、海,而杜預之說最備。曰:「分野之星及國中山川, 皆因郊而望祭之。」此說宜可用。
《穀梁論三》〈作丘甲成元年〉
[編輯]「先王之為天下也,不求民以其所不為,不彊民以其 所不能,故其民優游而樂易。周之盛時,其所以賦取 於民者,莫不有法,故民不告勞而上不闕用。及其衰 也,諸侯恣行其所以賦取於民者,唯其所欲,而刑罰 隨之,故其民至於窮而無告。夫民之為農而責之以 工也,是猶居山者而責之以舟楫也。魯成公作丘甲」, 而《春秋》譏焉。《穀梁傳》曰:「古者農工各有職甲,非人人 之所能為也。丘作甲,非正也。」而杜預以為四丘為甸, 甸出長轂一乘,戎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 七十二人,而魯使丘出之也。夫四丘而後為甸,魯雖 重斂,安至於四倍而取之哉?哀公用田賦曰:「二吾猶 不足。」而夫子譏其殘民之甚,未有四倍而取者也。且 夫變古易常者,《春秋》之所譏也。故《書》「作三軍,舍中軍, 初稅畝,作丘甲,用田賦」者,皆所以譏政令之所由變 也。而穀梁、杜氏之說如此之相戾,安得不辨其失而 歸之正哉?故愚曰:《穀梁》之說是。
《穀梁論四》〈雩月何以為正 經書雩者二十一傳發例者三見僖十一年詳定元年〉
[編輯]雩者,先王所以存夫愛民之心而已也。天之應乎人 君者,以其德,不以其言也。人君修其德,使之無愧乎 其中,而又何禱也?雖然,當歲之旱也,聖王不忍安坐 而視民之無告,故為之雩。雩者,先王之所以存夫愛 民之心而已也。為傳者不達乎此而為是非紛紛之 論,亦可笑矣。《穀梁傳》曰:「月雩,正也;秋大雩,非正也;冬」 大雩,非正也。月雩之為正,何也?其時窮人力盡。是月 不雨,則無及矣。雩之必待其時窮人力盡,何也?雩者 為旱請也。古之人重請,以為非讓也。嗚呼!為民之父 母,安視其急,而曰「毛澤未盡,人力未竭」,以行其區區 之讓哉?愚以為,凡書「雩」者,記旱也。一月之旱,故雩書 月;一時之旱,故雩書「時。」書雩之例,時月而不日。唯昭 公之末年,「八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而昭公之雩,非 旱雩也。《公羊》以為又雩者,聚眾以逐季氏,然則旱雩 之例亦可見矣。傳例曰:「凡災異,歷日者月,歷月者時, 歷時者加日。」又雩,記旱也;旱,記災也。故愚以此為例。
《延州來季子贊》前人
[編輯]魯襄公十二年,吳子壽夢卒。延州來季子,其少子也,以讓國聞於諸侯,則非童子矣。至哀公十年冬,楚令尹子期伐陳,季子救陳,謂子期曰:「二君不務德而力爭諸侯,民何罪焉?我請退以為子名。務德而安民。」 乃還。時去壽夢卒蓋七十七年矣,而能千里將兵,季子何其壽而康也!然其卒不書於《春秋》。哀公之元年,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句踐使大夫種因太宰嚭以行成於吳,吳王許之,子胥諫,不聽,則吳之亡形成矣。季子觀樂於魯,知列國之廢興於百年之前。方其救陳也,去吳之亡十三年耳,而謂季子不知,可乎?闔廬之自立也,曰:「季子雖至,不吾廢也。」 是季子聽信於吳人而言行於其國也。且帥師救陳,不戰而去之,以為敵國名,則季子之於吳,蓋亦少專矣。救陳之明年而子胥死,季子知國之必亡,而終無一言於夫差,知言之無益也。夫子胥以闔廬霸,而夫差殺之如皂隸,豈獨難於季子乎?烏乎悲夫!吾是以知夫差之不道,至於使季子不敢言也。
蘇子曰:「延州來季子、張子房,皆不死者也。江左諸人 好談子房、季札之賢,有以也夫!此可與知者論,難與俗人言也。」作《延州來季子贊》曰:
「泰伯之德,鍾於先生,棄國如遺,委蛻而行,坐閱春秋, 幾五之二。古之真人,有化無死。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