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01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十五卷目錄
樂律總部彙考十五
宋一〈太祖建隆二則 乾德三則 開寶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二則 雍熙一則 端
拱二則 淳化三則 至道二則 真宗咸平二則 景德一則 大中祥符四則 乾興一
則〉
樂律典第十五卷
樂律總部彙考十五
[編輯]宋一
[編輯]太祖建隆元年竇儼上二舞並太廟舞曲名
[編輯]按《宋史太祖本紀》,「元年四月癸酉,竇儼上二舞十二 曲,名樂章。壬寅,上太廟舞曲。」 按《樂志》:「王者致治,有 四達之道,其二曰樂,所以和民心而化天下也。」歷代 相因,咸有製作。唐定樂令,惟著器服之名。後唐莊宗 起於朔野,所好不過北鄙鄭、衛而已。先王雅樂,殆將 掃地。晉天福中,始詔定朝會樂章,二舞鼓吹十二。案 周世宗嘗觀樂縣,問工人,不能答,由是患雅樂凌替, 思得審音之士以考正之。乃詔翰林學士竇儼兼判 太常寺,與樞密使王朴同詳定。朴作《律準》,編古今樂 事為正樂。宋初,命儼仍兼太常。建隆元年二月,儼上 言曰:「三五之興,禮樂不相沿襲。洪惟聖宋,肇建皇極, 一代之樂,宜乎立名。樂章,固當易以新詞,式遵舊典。」 從之。因詔儼專其事。儼乃改周樂文舞《崇德之舞》為 《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為《武功之舞》,改樂章十二 順為《十二安》,蓋取治世之音,安以樂之義。祭天為《高 安》,祭地為《靜安》,宗廟為《理安》,天地、宗廟登歌為《嘉安》, 皇帝臨軒為《隆安》,王公出入為《正安》,皇帝食飲為《和 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宮為《順安》,皇太子軒縣出入為 《良安》,正冬朝會為《永安》,郊廟俎豆入為《豐安》,祭享、酌 獻、飲福、受胙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 田、先農用《靜安》。五月,有司上言:「僖祖文獻皇帝室奏 《大善之舞》,順祖惠元皇帝室奏《大寧之舞》,翼祖簡恭 皇帝室奏《大順之舞》,宣祖昭武皇帝室奏《大慶之舞》。」 從之。
建隆二年,御明德門,觀燈張樂,陳百戲。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建隆二年正月。上 御明德門觀燈。宴從臣。江南吳粵使。皆與樓前設燈。 山火木。露臺張樂。陳百戲。外國客使各獻本國歌舞。 遂賜以酒食。」
乾德元年學士陶穀等奉詔撰感生帝之樂章詔選開封府樂工
[編輯]按《宋史太祖本紀》,「乾德元年六月庚子,百官上表請 舉樂,從之。九月丙寅,宴廣政殿,始用樂。十二月乙亥, 以太常議奉赤帝為感生帝。」 按《樂志》:「元年翰林學 士陶穀等奉詔撰定祀感生帝之樂章曲名,降神用 《大安》,太尉行用《保安》,奠玉幣用《慶安》,司徒奉俎用《咸 安》,酌獻用《崇安》,飲福用《廣安》,亞獻用《文安》,送神用《普 安》。」五代以來,樂工未具。是歲秋,行郊享之禮,詔選開 封府樂工八百三十人,權隸太常,習鼓吹 隊舞之 制。其名各十。小兒隊凡七十二人:一曰柘枝隊,衣五 色繡羅寬袍,戴胡帽,繫銀帶;二曰劍器隊,衣五色繡 羅襦,裹交腳幞頭,紅羅繡抹額,帶器仗;三曰婆羅門 隊,紫羅僧衣,緋掛子,執錫鐶拄杖;四曰醉《胡騰》隊,衣 紅錦襦,繫銀䩞鞢,戴氈帽;五曰《諢臣萬歲樂》隊,衣紫 緋綠羅寬衫,諢裹簇花幞頭;六曰《兒童感聖樂》隊,衣 青羅生色衫,繫勒帛,總兩角;七曰「《玉兔渾脫》隊」,四色 繡羅襦,繫銀帶,冠玉兔冠;八曰《異域朝天》隊,衣錦襖, 繫銀束帶,冠裔冠,執寶盤;九曰「兒童解紅」隊,衣紫緋 繡襦,繫銀帶,冠花砌鳳冠,綬帶;十曰「射鵰回鶻」隊,衣 盤雕錦襦,繫銀䩞鞢射鵰盤。女弟子隊,凡一百五十 三人:一曰「菩薩蠻隊」,衣緋生色窄砌衣,冠卷雲冠;二 曰「感化樂」隊,衣青羅生色通衣,背梳髻,繫綬帶;三曰 「拋毬樂」隊,衣四色繡羅寬衫,繫銀帶,奉繡毬;四曰「佳 人剪牡丹」隊,衣紅生色砌衣,戴金冠,剪牡丹花;五曰 「拂霓裳」隊,衣紅僊砌衣,碧霞帔,戴僊冠,紅繡抹額;六 曰《採蓮》隊,衣紅羅生色綽子,繫暈裙,戴雲鬟髻,乘綵 船,執蓮花;七曰《鳳迎樂》隊,衣紅僊砌衣,戴雲鬟鳳髻; 八曰《菩薩獻香花》隊,衣生色窄砌衣,戴寶冠,執香花 盤;九曰「綵雲僊」隊,衣黃生色道衣,紫霞帔,冠僊冠,執 旌節鶴扇;十曰《打毬樂》隊,衣四色窄繡羅襦,繫「銀帶, 裹順風腳,簇花幞頭,執毬杖。大抵若此,而復從宜變 易。百戲有蹴毬、踏蹻、藏擫、雜旋、獅子、弄鎗、玲瓶、茶盌、 氈齪、碎劍、踏索、上竿、筋斗、擎戴、拗腰、透劍門、打彈丸 之類。建隆中,教坊都知李德昇作《長春樂曲》。乾德元 年,又作《萬歲昇平樂曲》。明年,教坊高班都知郭延美 又作《紫雲長壽樂》鼓吹曲,以奏」御焉。 按《張昭傳》:昭 宋初拜吏部尚書。乾德元年郊祀,昭為鹵簿使,奏復 宮闕、廟門、郊壇夜警晨嚴之制按《文獻通考》,太祖皇帝建隆四年十一月,南郊,鹵簿 使張昭言,準舊儀,鸞駕將出宮,入廟,赴南郊齋宿,皆 有夜警晨嚴之制。唐憲宗親郊時,禮儀使高郢奏稱, 「據鼓吹局申,齋宿夜奏嚴,是夜警恐與槌鼓版奏三 嚴事不同,況其時不作樂懸,不鳴鼓吹,務要清潔。其 致齋夜奏三嚴,請不行。」詳酌。《禮典》,「奏嚴之設,本緣警 備,事體與作樂全殊,況齋宿之夜,千乘萬騎,宿於儀 仗之中,苟無鼓漏之徼巡,何以警眾多之耳目?望依 舊禮施行。」從之。
乾德四年,始復二舞、《十二案》之制。
按《宋史太祖本紀》,四年冬十月朔,命太常復二舞 按《樂志》:四年春,遣拾遺孫吉取成都孟昶偽宮縣至 京師,太常官屬閱視,考其樂器,不協音律,命毀棄之。 六月,判太常寺和峴言,「大樂署舊制,宮縣三十六虡 設於庭,豋歌兩架設於殿上。望詔有司別造,仍令徐 州求泗濱石以充磬材。」許之。先是,晉開運末,禮樂之 器淪陷,至是,始令有司復二舞十二案之制。二舞郎 及引舞一百五十人,按視教坊、開封樂籍,選樂工子 弟以備其列,冠服準舊制。鼓吹十二案,其制設氈床 十二,為熊羆騰倚之狀,以承其下。每案設大鼓、羽葆 鼓、金錞各一,歌、簫、笳各二,凡九人,其冠服同引舞之 制。十月,峴又言:「樂器中有義手、笛,樂工考驗,皆與雅 音相應。按唐呂才歌《白雪》之琴,馬滔進《太一》之樂,當 時得與宮縣之籍。況此笛足以協十二旋相之宮,亦 可通八十四調。其制如雅笛而小,長九寸,與黃鐘管 等。其竅有六,左四右二。樂人執持,兩手相交,有拱揖 之狀。請名之曰『拱宸管,望於十二案、十二編磬並豋 歌兩架,各設其一,編於今式』。」詔可。太祖每謂雅樂聲 高,近於哀思,不合中和,又念王朴、竇儀素名知樂,皆 已淪沒,因詔峴討論其理。峴言:「以朴所定律呂之尺, 較西京銅望臬古制石尺,短四分,樂聲之高,良由於 此。」乃詔依古法,別創新尺,以定律呂,自此雅音和暢。 事具《律曆志》。自國初已來,御正殿受朝賀,用宮縣,次 御別殿,群臣上壽,舉教坊樂。是歲冬至,上御乾元殿 受賀畢,群臣詣大明殿行上壽禮,始用雅樂、豋歌二 舞。是月,和峴又上言:「郊廟殿庭通用文德、武功之舞, 然其綴兆未稱武功、文德之形容。又依古義,以揖讓 得天下者先奏文舞,以征伐得天下者先奏武舞。陛 下以推讓受禪,宜先奏文舞。按《尚書》,舜受堯禪,元德 升聞,乃命以位。」請改殿宇所用文舞為《元德升聞》之 舞。其舞人約唐太宗舞圖,用一百二十八人,以倍八 佾之數,分為八行,行十六人,皆著履,執拂,服褲褶,冠 進賢冠。引舞二人,各執五采纛。其舞狀文容變數,聊 更增改。又陛下以神武平一宇內,即當次奏武舞。按 《尚書》,周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請改為《天下大定 之舞》。」其舞人數行列,悉同文舞。其人皆被金甲持戟, 引舞二人,各執五采旗。其舞六變,一變象六師初舉, 二變象上黨克平,三變象淮揚底定,四變象荊湖歸 復,五變象卭蜀納款,六變象兵還振旅。乃別撰舞曲 樂章,其《鐃鐸》《雅相》、金錞、鞀鼓並引二舞等。工人冠服, 即依樂令。而「《文德》《武功》之舞,請於郊廟,仍舊通用。」又 按唐貞觀十四年景雲見,河水清,張文收採古朱鴈、 天馬之義,作《景雲》《河清歌》,名《燕樂》,元會第二奏者是 也。伏見今年荊南進甘露,京兆果州進嘉禾,黃州進 紫芝,和州進綠毛龜,黃州進白兔。欲依月律撰《神龜》 《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瑞各一曲,每朝會登歌首奏 之。有詔二舞人數衣冠悉仍舊制,樂章如所請。 按 《律曆志》:「昔者黃帝作律呂,以調陰陽之聲,以候天地 之氣。堯則欽若曆象,以授人時,以成歲功,用能綜三 才之道,極萬物之情,以成其政化者也。至司馬遷、班 固敘其指要,著之簡策。自漢至隋,歷代祖述,益加詳 悉。暨唐貞觀迄周顯德,五代隆替,踰」三百年,博達之 士頗亦詳緝廢墜,而律志皆闕。宋初混一㝢內,能士 畢舉,國經、王制,悉復古道。《漢志》有備數、和聲、審度、嘉 量、權衡之目,後代因之。今亦用次序以志於篇,曰「備 數。」《周禮》保氏教國子以六藝,其六曰「九數」,謂方田、粟 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嬴朒、旁要,是為九章。其 後又有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綴術》《緝 古》等法,相因而起,歷代傳習,謂之「小學。」唐試右千牛 衛胄曹參軍陳從運著《得一筭經》,其術以因折而成, 取損益之道,且變而通之,皆合於數。復有徐仁美者, 作增成元一法,設九十三問,以立新術,大則測於天 地,細則極於微妙,雖粗述其事,亦適用於時。古者命 官屬於太史,漢、魏之世,皆在史官。隋氏始置筭學博 士於國庠,唐增其員,宋因而不改,曰和聲。《周禮》:典同 「掌六律六同之和,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 古之聖人推律以制器,因器以宣聲,和聲以成音,比 音而為樂。然則律呂之用,其樂之本歟?以其相生損 益,數極精微,非聰明博達,則罕能詳究。故歷代而下, 其法或存或闕,前史言之備矣。周顯德中,王朴始依 周法,以秬黍校正尺度,長九寸,虛徑三分,為黃鐘之管,作律準以宣其聲。宋乾德中,太祖以雅樂聲高,詔 有司重加考正。時判太常寺和峴上言曰:「古聖設法, 先立尺寸,作為律呂,三分損益,上下相生,取合真音, 謂之形器。但以尺寸長短,非書可傳,故累秬黍,求為 準的。後代試之,或不符會。西京銅望臬可校古法,即 今司天臺影表銅臬下石尺是也。及以朴所定尺比 校,短於石尺四分,則聲樂之高,蓋由於此。況影表測 於天地,則管律可以準繩。」上乃令依古法以造新尺, 並黃鐘九寸之管,命工人校其聲,果下於朴所定管 一律。又內「出上黨羊頭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符合。 遂下尚書省集官詳定,眾議僉同,由是重造十二律 管,自此雅音和暢。」 按《和峴傳》,「峴判太常寺,乾德四 年南郊,峴建議依舊典,宗廟殿廷設宮懸三十六架, 加鼓吹熊羆十二案,朝會登歌用五瑞,郊廟奠獻用 四瑞,迴仗至樓前奏《采茨》之曲,御樓奏《隆安》之曲」,各 用樂章。又謂:「八佾之舞,以象文德武功,請用《元德》《升 聞》《天下大定》二舞。」並從其議。
按《玉海》,乾德四年十月辛酉,詔太常置熊羆十二案 及文武舞羽籥干戚樂工之數。本寺上言:「文武舞各 六十六人,文舞二人執纛前引。其舞人並服進賢冠、 黃紗袍、革帶,烏皮履,左手執籥,右手執翟。武舞二人 執旌。其舞人並服武弁、平巾幘,金支緋綠布大袖,右 手執干,左手執戚。引舞十八人,內二人執鞀,二人執」 鐸,六人執金錞,二人執鐃,二人執相,四人執雅。其引 舞人,並服武弁冠,朱衣白褲,革帶,烏皮履。以上舞郎 並引舞,共一百五十人,十二案,設氈床十二,為熊羆 騰倚之狀,以承其下十二案,共一百八人,並服武弁 冠。二舞用樂章二首。詔學士陶穀、竇儀分撰。
乾德六年,詔和峴作《四瑞樂章》,以備登歌。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樂志》:「六年,和峴言,漢朝 獲天馬、赤鴈、神鼎、白麟之瑞。並為郊歌。國朝合州進 瑞木成文馴象。由遠方自至。秦州獲白烏。黃州獲白 雀。並合播在筦絃,薦於郊廟。」詔峴作《瑞文馴象》《玉烏》、 皓雀四瑞樂章,以備登歌。未幾,峴復言:「按《開元禮》,郊 祀,車駕還宮。入嘉德門奏《采茨之樂》,入太極門奏《太 和之樂》,今郊祀禮畢,登樓肆赦,然後還宮,宮縣但用 《隆安》,不用《采茨》。其《隆安》樂章,本是御殿之辭。伏詳禮 意,《隆安之樂》自內而出,《采茨》之樂自外而入,若不並 用,有失舊典。今太樂署丞王光裕誦得唐日《采茨曲》, 望依月律別撰其辭,每郊祀畢,車駕初入,奏之御樓, 禮畢還宮,即奏《隆安》之樂。」並從之。
按《玉海》,乾德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和峴言,「郊祀有夜 警晨嚴,六州十二時及鼓吹迴仗時,駕前導引三曲, 望撰樂章肄習。」從之。
開寶 年詔圜丘增十六虡
[編輯]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樂志》:「太常寺言:準令,宗 廟殿庭宮縣二十虡,郊社二十虡,殿庭加鼓吹十二。」 案開寶四年郊祀,誤用宗廟之數,今歲親郊,欲用舊 禮。有詔圜丘增十六虡,餘依前制。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冬至上壽復用教坊樂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二年二月壬寅,宴崇德 殿,不作樂。冬十月辛酉,契丹來賀乾明節,與騎射。遂 宴苑中。己巳,群臣請舉樂。表二上,從之。」 按《樂志》:「二 年冬至上壽,復用教坊樂。」 又按志:「教坊自唐武德 以來,置署在禁門內。開元後,其人寖多。凡祭祀大朝 會,則用太常雅樂。歲時宴饗則用教坊諸部樂。」前代 有宴樂、《清樂》、散樂,本隸太常,後稍歸教坊,有立坐二 部。宋初,循舊制置教坊凡四部。其後平荊南得樂工 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 人,平太原得十九人,餘藩臣所貢者八十三人。又太 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執藝之精者,皆在籍 中。每春秋聖節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進酒, 庭中吹《觱篥》,以眾樂和之。賜群臣酒,皆就坐。宰相飲, 作《傾杯樂》;百官飲,作《三臺》。第二皇帝再舉酒,群臣立 於席後,樂以歌起。第三,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以次 進食。第四,百戲皆作。第五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第 六樂工致辭,繼以詩一章,謂之《口號》,皆述德美及中 外蹈詠之情。初致辭,群臣皆起聽辭畢,再拜。第七合 奏大曲,第八皇帝舉酒,殿上獨彈琵琶;第九小兒隊 舞,亦致辭,以述德美;第十雜劇罷,皇帝起更衣;第十 一,皇帝再坐舉酒,殿上獨吹笙;第十二蹴踘;第十三, 皇帝舉酒,殿上獨彈箏;第十四,女弟子隊舞,亦致辭, 如小兒隊;第十五雜劇,第十六,皇帝舉酒,如第二之 制;第十七奏《鼓吹曲》,或用法曲,或用《龜茲》。第十八,皇 帝舉酒,如第二之制,食罷;第十九用《角觝》。宴畢,其御 樓賜酺,同大宴崇德殿宴契丹使,惟無後場雜劇及 女弟子舞隊。每上元觀燈,樓前設露臺,臺上奏教坊 樂,舞小兒隊。臺南設燈山,燈山前陳百戲,山棚上用 散樂,女弟子舞。餘曲宴會、賞花、習射、觀稼,凡游幸但 奏樂行酒,惟慶節上壽及將相入辭賜酒,則止奏樂。
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一曰正宮調,其曲三,曰《梁州瀛府》《齊天樂》;二曰中呂宮,其曲二,曰《萬年歡》《劍器》;三曰道調宮,其曲三,曰《梁州薄媚》。《大聖樂》;四曰南呂 宮,其曲二,曰《瀛府薄媚》;五曰仙呂宮,其曲三,曰《梁州 保金枝》《延壽樂》;六曰黃鐘宮,其曲三,曰《梁州》《中和樂》 《劍器》;七曰越調,其曲二,曰《伊州》《石州》;八曰大石調,其 曲二,曰《清平樂》《大明樂》;九曰雙調,其曲三,曰《降聖樂》 《新水調》《採蓮》;十曰小石調,其曲二,曰《胡渭州》《嘉慶樂》; 十一曰歇指調,其曲三,曰《伊州》《君臣相遇樂》《慶雲樂》; 十二曰林鐘商,其曲三,曰《賀皇恩》《泛清波》《胡渭州》;十 三曰中呂調,其曲二,曰《綠腰道人歡》;十四曰南呂調, 其曲二,曰《綠腰罷金鉦》。十五曰仙呂調,其曲二,曰《綠 腰綵雲歸》;十六曰黃鐘羽,其曲一,曰《千春樂》。十七曰 般涉調,其曲二,曰《長壽仙》,《滿宮春》;十八曰正平調,無 大曲,小曲無定數。不用者有十調:一曰《高宮》,二曰《高 大石》,三曰《高般涉》,四曰《越角》,五曰商角,六曰《高大石》 角,七曰雙角,八曰小石角,九曰歇指角,十曰林鐘角。 樂用琵琶、箜篌、五絃琴、箏、笙、觱栗、笛、方響、羯鼓、杖鼓、 拍板。法曲部,其曲二:一曰道調宮《望瀛》,二曰小石調 《獻仙音》。樂用琵琶、箜篌、五絃箏、笙、觱栗、方響拍板。龜 茲部,其曲二,皆雙調:一曰宇宙清,二曰「感皇恩。」樂用 觱栗笛、羯鼓、腰鼓、揩鼓、雞樓鼓、鞀鼓、拍板鼓。笛部樂 用三色笛、杖鼓、拍板。 太宗洞曉音律,前後親制大 小曲,及因舊曲刱新聲者三百九十。凡制大曲十八: 正宮《平戎破陣樂》,南呂宮《平晉普天樂》,中呂宮《大宋 朝歡樂》,黃鐘宮《宇宙荷皇恩》,道調宮《垂衣定八方》,仙 呂宮《甘露降龍庭》,小石調《金枝玉葉春》,林鐘商《大惠 帝恩寬》,歇指調《大定寰中樂》,雙調《惠化樂》《堯風》,越調 《萬國朝天樂》,大石調《嘉禾生九穗》,南呂宮調《文興禮 樂歡》,僊呂調《齊天長壽樂》,般涉調《君臣宴會樂》,中呂 調《一斛夜明珠》,黃鐘羽《降聖萬年春》,平調《金觴祝壽 春》,曲破二十九,正宮《宴鈞臺》,南呂宮《七盤樂》,仙呂宮 《王母桃》,高宮《靜三邊》,黃鐘宮《採蓮回》,中呂宮《杏園春》 《獻玉杯》,道調宮《折枝花》,林鐘商《宴朝簪》,歇指調《九穗 禾》,高大石調《轉春鶯》,小石調《舞霓裳》,越調《九霞觴》,雙 調《朝八蠻》,大石調《清夜遊》,林鐘角《慶雲見》,越角《露如 珠》,小石角《龍池柳》,高角《陽臺雲》,歇指角《金步搖》,大石 角《念邊功》,雙角《宴新春》,南呂調《鳳城春》,仙呂調《夢鈞 天》,中呂調《採明珠》,平調《萬年枝》,黃鐘羽《賀回鸞》,般涉 調《鬱金香》,高般涉調《會天仙》,琵琶獨彈,曲破十五,《鳳 鸞商》,《慶成功》,應鐘調《九曲清》,金石角《鳳來儀》,芙蓉調 《蕊宮春》,蕤賓調《連理枝》,正仙呂調《朝天樂》,《蘭陵角》《奉 宸歡》,孤鴈調《賀昌時》,大石調《寰海清》,《玉仙商》,《玉芙蓉》, 林鐘角《泛仙槎》,無射宮調《帝臺春》,《龍仙羽》,《宴蓬萊》,《聖 德商》,《美時清》,仙呂調《壽星見》,小曲二百七十,正宮十: 一:《陽生》《玉窗寒》《念邊戍》《玉如意》《瓊樹枝》《鷫鸘裘》《塞鴻 飛》、「《漏丁丁》《息鼙鼓》《勸流霞》」;南呂宮十一:《仙盤露》《冰盤 果》《芙蓉園》《林下風》《風雨調》《開月幌》《鳳來賓》《落梁塵》《望 陽臺》《慶年豐》《青騣馬》;中呂宮十三:「《上林春》《春波綠》《百 樹花》《壽無疆》《萬年春》《擊珊瑚》《柳垂絲》《醉紅樓》《折紅杏》 《一園花》《花下醉、遊》、春歸千樹柳。」仙呂宮九:「《折紅蕖》《鵲 渡河》《紫蘭香》《喜見時》《猗蘭殿》《步瑤階》,《千秋樂》,《百和香》 《佩珊珊》。」黃鐘宮十二:「《菊花杯》《翠幕新》《四塞清》《滿簾霜》 《畫屏風》《折茱茰》」,《望春雲》:「《苑中鶴》,《賜征袍》《望回戈》、稻稼 成」,《泛金英》。高宮九:「《嘉順成》《安邊塞》《獵騎還》《遊兔園》;《錦 步帳》《博山鑪》《煖寒杯》《雪紛紜》《待春來》」,道調宮九:「《會夔 龍》,《泛仙杯》,《披風襟》,《孔雀扇》,《百尺樓》,《金樽滿》。《奏明庭》,《拾 落花》,聲聲好」,越調八:「《翡翠帷》,《玉照臺》,《香旖旎》,《紅樓夜》, 《朱頂鶴》,《得賢臣》,《蘭堂燭》,《金鏑流》」,雙調十六:「《宴瓊林》《汎 龍舟》《汀洲綠》《登高樓》,《麥隴雉》,柳如煙,《楊花飛》《王澤新》, 《玳瑁簪》,《玉階曉》,喜清和,人歡樂、《征戍回》,一院香,一片 雲,千萬年。」小石調七,《滿庭香》,「《七寶冠》《玉唾盂》《辟塵犀》 《喜新晴》《慶雲飛》《太平時》」,林鍾商十,「《採秋蘭》《紫絲囊》《留 征騎》《塞鴻度》《回鶻朝》《汀洲鴈》《風入松》《蓼花紅》《曳珠佩》、 遵渚鴻歇。」指調九,《榆塞清》、「《聽秋風》《紫玉簫》《碧池魚》《鶴 盤旋》《湛恩新》《聽秋蟬》《月中歸》《千家月高》」,大石調九;「《花 下宴》《甘雨足》《畫鞦韆》《夾竹桃》《攀露桃》《燕初來》《踏青回》 《拋繡毬》《潑火雨》。」大石調八:《賀元正》《待花開》《採紅蓮》《出 谷鶯》《遊月宮》《望回車》《塞雲平》《秉燭遊》,小石調九:《月宮 春》《折仙枝》《春日遲》《綺筵春》《登春臺》《紫桃花》《一林紅》《喜 春雨》《汎春池》《雙角九》《鳳樓燈》《九門開》《落梅香》《春冰拆》 《萬年安》《催花發》《降真香》《迎新春》《望蓬島》《高角九》《日南 至》《帝道昌》《文風盛》《琥珀杯》《雪花飛》《皂貂裘》《征馬嘶》《射 飛鴈》《雪飄颻》,大石角九,「《紅鑪火》《翠雲裘》」、《慶成功》《冬夜 長》《金鸚鵡》《玉樓寒》《鳳戲雛》《一鑪香》《雲中鴈歇》;指角九, 「《玉壺冰》《卷珠箔》《隨風簾》《樹青蔥》《紫桂叢》」、《五色雲》《玉樓 宴》《蘭堂宴》《千秋歲》,越角九,《望明堂》、「《華池露》《貯香囊》《秋 氣清》《照秋池》《曉風度》《靖邊塵》《聞新鴈》《吟風蟬》。」林鍾角 九,《慶時康》、「《上林果》《畫簾垂》《水精簟》《夏木繁》,《暑氣清》,《風 中琴》,《轉輕車》,《清風來》」,仙呂調十五:《喜清和》:《芰荷新》《清 世歡》、「《玉鉤欄》《金步搖》,《金錯落》《燕引雛》,《草芊芊》《步玉砌》, 《整華裾》《海山青》,《旋絮綿》,《風中帆》,《青絲騎》」,《喜聞聲》,南呂調七:《春景麗》,「《牡丹開》,《展芳茵》《紅桃露囀》《林鶯滿》《林花 風飛花》」,中呂調九:《宴:嘉賓會》、「《群仙集》《百祥》《憑朱欄》《香 煙細》,《仙洞開》,《上馬杯》,拂」《長袂》《羽觴飛》,高般涉調九:《喜 秋成》《戲馬臺》《汎秋菊》《芝殿樂》《鸂𪆟杯》《玉芙蓉》《偃干戈》 《聽秋砧》《秋雲飛》般涉調十:《玉樹花》《望星斗》《金錢花》《玉 窗深》《萬民康》《瑤林風》《隨陽鴈》《倒金罍》《鴈來賓》《看秋月》 《黃鐘羽》七:《宴鄒枚》《雲中樹》《燎金鑪》《澗底松》《嶺頭梅》《玉 鑪香》《瑞雪飛》;平調十:「《萬國朝》《獻春盆》《魚上冰》《紅梅花》 《洞中春》、『春雪飛飜羅袖落梅花』。」《夜遊樂》《鬥春雞》,因舊 曲造新聲者五十八:正宮:南呂宮、道調宮、越調、南呂 調,並《傾杯樂》《三臺》;仙呂宮:高宮、小石調、大石調、高大 石調、小石角、雙角、高角、大石角、歇指角、林鐘角、高般 涉調、黃鐘羽、平調,並《傾杯樂》。中呂《傾杯樂》《劍器》《感皇 化》《三臺》:黃鐘宮《傾杯樂》《朝中措》;《三臺》;雙調《傾杯樂》《攤 破拋毬樂》《醉花間》《小重山》三臺。林鍾商《傾杯樂》《洞中 仙》《望行宮》三臺。歇指調《傾杯樂》《洞仙歌》、三臺。仙呂調 《傾杯樂》《月宮仙》《戴仙花》三臺。中呂調《傾杯樂》《菩薩蠻》 《瑞鷓鴣》三臺。般涉調《傾杯樂》《望征人》《嘉宴樂》《引駕回》 《拜新月》《三臺》。若《宇宙賀皇恩》《降聖萬年春》之類,皆藩 邸所作,以述太祖美德,諸曲多祕。而《平晉普天樂》者, 平河東回所製,《萬國朝天樂》者,又明年所製,每宴享 常用之。然帝勤求治道,未嘗自逸,故舉樂有度。雍熙 初,教坊使郭守中求外任,止賜束帛。 太平興國中, 伶官蔚茂多侍大宴,聞雞唱,殿前都虞候崔翰問之 曰:「此可被管弦乎?」茂多即法其聲,製曲曰《雞叫子》。又 民間作新聲者甚眾,而教坊不用也。
「太平興國三年。選鈞容直之善樂者。以備巡幸」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樂志》。鈞容直亦軍樂也。 太平興國三年。詔籍軍中之善樂者。命曰引龍直。每 巡省遊幸。則騎導車駕而奏樂。若御樓觀燈賜酺。則 載第一山車。東西班樂。亦太平興國中選東西班習 樂者。樂器獨用銀字觱栗。小笛小笙。每騎從車駕而 奏樂。或巡方則夜奏於行宮殿庭。
按《玉海》,「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庚辰,駕幸景風門,駐輦 觀刈麥,移幸玉津園,張樂,飲群臣酒。」
雍熙 年改簫韶部為雲韶部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樂志》雲:「韶部者,黃門樂 也。開寶中平嶺表。擇廣州內臣之聰警者。得八十人。 令於教坊習樂藝,賜名簫韶部。雍熙初改曰雲韶。每 上元觀燈、上巳、端午觀水嬉,皆命作樂於宮中。遇南 至、元正、清明、春秋分社之節,親王內中宴射則亦用 之。」奏大曲十三:一曰中呂宮《萬年歡》,二曰黃鐘宮《中 和樂》;三曰南呂宮《普天獻壽》,此曲亦太宗所製:四曰 正宮《梁州》;五曰林鍾商《汎清波》;六曰雙調《大定樂》;七 曰小石調《喜新春》;八曰越調《胡渭州》;九曰大石調《清 平樂》;十曰般涉調《長壽仙》,十一曰高平調《罷金鉦》,十 二曰中呂調《綠腰》,十三曰仙呂調《綵雲歸》。樂用琵琶、 箏、笙、觱栗、笛、方響、杖鼓、羯鼓、大鼓、拍板,雜劇用《傀儡》, 後不復補。
按,《文獻通考》雲:「韶部有主樂內品八十人,歌三人,雜 劇二十四人,琵琶四人,笙四人,箏四人,板四人,方響 三人,觱篥八人,笛七人,杖鼓七人,羯鼓二人,大鼓二 人,傀儡八人。」
端拱元年,有司請朝會奏「《祥麟》《丹鳳》《河清》《白龜》《瑞麥》」 之曲,從之。
按《宋史太宗本紀》,端拱元年春正月,澶州黃河清。八 月,鳳凰集廣州。 按《樂志》,太平興國九年,嵐州獻祥 麟。雍熙中,蘇州貢白龜。端拱初,澶州河清、廣州鳳凰 集,諸州麥兩穗三穗者,連歲來上。有司請以此五瑞 為《祥麟》《丹鳳》《河清》《白龜》、瑞麥之曲,薦於朝會用之。
端拱二年選諸軍以充樂部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樂志》:「二年又選捧日天 武拱聖軍曉暢音律者。增多其數,以中使監視。藩臣 以樂工上貢者亦隸之。 諸軍皆有善樂者。每車駕 親祀回則衣緋綠衣,自青城至朱雀門,列於御道之 左右。奏樂迎奉。其聲相屬,聞十數里。或軍宴設亦奏 之。 棹刀槍牌翻歌等不常置。 清衛軍習樂者。令 鈞容直教」之,內侍主其事。園苑賜會及館待契丹使 人,又有《親從、親事樂》及開封府《衙前樂》。園苑又分用 諸軍樂,諸州皆有《衙前樂》。
淳化二年改二舞為化成天下之舞威加海內之舞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樂志淳化二年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和㠓言兄峴於乾德中約唐志故事請
[編輯]「改殿庭二舞之名,舞有六變之象,每變各有樂章,歌 詠太祖功業。今睹來歲正會之儀,登歌五瑞之曲已 從改製,則文武二舞亦當定其名。《周易》有《化成天下》 之辭,謂文德也;漢史有《威加海內》之歌,謂武功也。望 改殿庭舊用《元德升聞》之舞為《化成天下之舞》,《天下 大定》之舞為《威加海內之舞》,其舞六變,一變象登臺」 講武,二變象「漳泉奉土」,三變象「杭越來朝」,四變象克 殄並汾,五變象肅清銀夏,六變象兵還振旅。每變樂章各一首。詔可。
淳化三年,作《四瑞樂章》,以備郊廟。又詔講求鄉飲酒 故事,作《鹿鳴》等樂章。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樂志》:「三年元日朝賀畢, 再御朝元殿,群臣上壽,復用宮縣、二舞、登歌五瑞曲」, 自此遂為定製。㠓又請取今朝祥瑞之殊尤者作為 四瑞樂章,備郊廟奠獻,以代舊曲。詔從之。有司雖承 詔,不能奉行,故今闕其曲。
按《玉海》,「三年,詔講求鄉飲酒故事,命學士承旨蘇易 簡依古樂章作《鹿鳴》《南陔》《嘉魚》《崇丘》《關睢》《鵲巢》之詩。 淳化四年,改鈞容直樂名。」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樂志》:「鈞容直亦軍樂也。 太平興國三年,詔籍軍中之善樂者,命曰引龍直,淳 化四年,改名鈞容直,取鈞天之義。」樂工同雲韶部。
至道元年作九絃琴五絃阮頒示中書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樂志》:「太宗嘗謂舜作五 絃之琴,以歌《南風》,後王因之,加文武二絃。至道元年, 乃增作九絃琴。」五絃阮別造新譜三十七卷,凡造九 絃琴,宮調、鳳吟商調、角調、徵調、羽調、龍仙羽調、側蜀 調、黃鍾調、無射商調、瑟調、變絃法各一,制宮調、《鶴唳 天弄》、鳳吟商調、《鳳來儀弄》、龍仙羽調、《八仙操》凡三曲。 又以新聲被舊曲者,宮調四十三曲,商調十三曲,角 調二十三曲,徵調十四曲,羽調二十六曲,側蜀調四 曲,黃鍾調十九曲,無射商調七曲,瑟調七曲,造五絃 阮宮調、商調、鳳吟調、角調、徵調、羽調、黃鍾調、無射商 調、瑟調、碧玉調、慢角調、金羽調、變絃法制,宮調、《鶴唳 天弄》《鳳吟》商調、《鳳來儀弄》,凡二。又以新聲被舊曲者, 宮調四十四曲,商調十三曲,角調十一曲,徵調十曲, 羽調十曲,黃鍾十九曲,無射商調七曲,瑟調七曲,碧 玉調十四曲,慢角調十曲,金羽調三曲。阮成以示中 書門下,因謂曰:「雅樂與鄭、衛不同,鄭聲淫,非中和之 道。朕思雅正之音,可以治心,原古聖人之旨,尚存遺 美。琴七絃,朕今增之為九,其名曰『君臣、文武、禮樂、正 民心,則九奏克諧而不亂矣。阮四絃增之為五,其名 曰水、火、金、木、土』,則五材並用而不悖矣。」因命待詔朱 文濟、蔡裔齎琴、阮詣中書彈新聲,詔宰相及近侍咸 聽焉。由是中外獻賦頌者數十人。
按《玉海》:至道元年十月戊子,以新琴阮譜藏祕閣。甲 午,翰苑、祕閣三館學士以上新增琴阮,各獻歌賦詩 頌。上謂宰相曰:「朝廷文物甚盛,群臣所獻頌,校其工 拙,唯李宗諤、趙安仁、楊億詞理精當,吳淑、安德裕、胡 旦或詞采古雅,或學問優博。」
按《文獻通考》:「宋太宗皇帝因大樂雅琴更加二絃,召 錢堯卿按譜,以君臣文武禮樂正民心」,九絃按曲,轉 入大樂十二律,清濁互相合應。御製《韶樂集》中有《正 聲翻譯字譜》,又令鈞容班部頭任守澄並教坊正部 頭花日新、何元善等註入唐來燕樂半字譜,凡一聲, 先以九絃琴譜對大樂字,並唐來《半字譜》並有清聲。 今九絃譜內有《大定樂》「《日重輪》《月重明》」三曲,並御製 大樂《乾安曲》;
至道二年。以九絃琴五絃阮冠雅樂。遂廢拱宸管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樂志》。「二年太常音律官 田琮以九絃琴五絃阮均配十二律,旋相為宮,隔八 相生,並協律呂,冠於雅樂。仍具圖以獻。上覽而嘉之。 遷其職以賞焉。自是遂廢拱宸管。」
真宗咸平二年八月丁巳大宴崇德殿始作樂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咸平四年,太常言樂工止奏黃鍾一宮。詔擇曉習月 律者增月奉。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樂志》:太常寺言,「樂工習 藝匪精,每祭享郊廟,止奏黃鍾宮一調,未嘗隨月轉 律,望示條約。」乃命翰林侍讀學士夏侯嶠、判寺郭贄 同按試,擇其曉習月律者,悉增月奉,自餘權停廩給, 再俾學習,以獎勵之。雖頗振綱紀,然亦未能精備。蓋 樂工止以年勞次補,而不以藝進,至有抱其器而不 能振作者,故難於「驟變。」
景德三年上御崇政殿張宮懸閱試諸樂賜群臣有差詔以後諸大祠皆用樂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三年六月丙子。群臣固請聽樂。從 之。七月甲子。大宴含光殿。始用樂。八月甲戌。閱太常 新集雅樂」 按《樂志》。「景德二年八月監察御史艾仲 孺上言。請修飾樂器。調正音律。乃詔翰林學士李宗 諤權判太常寺。及令內臣監修樂器。後復以龍圖閣 待制戚綸同判寺事。乃命太常樂鼓吹兩署工校其 優」劣,黜去濫吹者五十餘人。宗諤因編次律呂法度、 樂物名數,目曰《樂纂》。又裁定兩署工人試補條式及 肄習程課。明年八月,上御崇政殿,張宮懸閱試,召宰 執、親王臨觀,宗諤執樂譜立侍,先以鐘磬按律準,次, 令登歌,鐘、磬、塤、箎、琴、阮、笙、簫各二色合奏,箏、瑟、築三 色合奏,迭為一曲,復擊鎛鐘為六變、九「變,又為朝會 上壽之樂,及文武二舞鼓吹導引警夜之曲,頗為精習。」上甚悅。舊制,巢笙、和笙每變宮之際,必換義管,然 難於遽易。樂工單仲辛遂改為一定之制,不復旋易, 與諸宮調皆協。又令仲辛誕唱八十四調曲。遂詔補 副樂正,賜袍笏銀帶,自餘皆賜衣帶緡錢,又賜宗諤 等器幣有差。自是樂府制度,頗有倫理。先是,惟天地、 感生帝、宗廟用樂,親祀用宮懸,有司攝事,止用登歌, 自餘大祀,未暇備樂。時既罷兵,垂意典禮,至是詔曰: 「致恭明神,邦國之重事;升薦備樂,方冊之彝章。矧在 尊神,固當嚴奉,舉行舊典,用格明靈。自今諸大祠並 宜用樂,皆同感生帝,六變、八變如《通禮》所載。」 按《李 昉傳》:昉子「宗諤,景德二年召為翰林學士。是秋將郊, 命判太常、太樂、鼓吹二署。先是,樂工率以年勞遷補, 至有抱其器而不知聲者。宗諤素曉音律,遂加審定, 奏斥謬濫者五十人。因修完器具,更署職名,條上利 病二十事,帝省閱而賞歎之。事具《樂志》。又著《樂纂》以 獻,命付史館,自是月再疑習焉。時諸神祠壇多」闕外 壝之制,因深塹列樹以表之,營葺齋室,舊典因以振 起。
按《玉海》,「三年八月辛未朔,詔夏至祭地至祀五帝,凡 十四祭,並用樂。」
大中祥符元年詔太廟徹豆奏歌章定封禪之樂亞終獻皆用登歌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夏四月甲午,詔以 十月有事於泰山。五月癸未,詔離京至封禪以前不 舉樂。所經州縣勿以聲伎來迓 按《樂志》,大中祥符 元年四月,詳定所言,「東封道路稍遠。欲依故事,山上 圜臺及山下封祀壇前俱設豋歌兩架,壇下設二十 架並二舞。其朝覲壇前亦設二十架,更不設熊羆十 二案。」從之。九月,都官員外郎、判太常禮院孫奭上言: 「按禮文,饗太廟終獻降階之後,武舞止。太祝徹豆,《豐 安》之樂作,一成止,然後《理安》之樂作,是謂送神。《論語》 曰:『三家者以雍徹』。又《周禮》樂師職曰:『及徹,帥學士而 歌徹』。鄭元曰:『謂歌《雍》也』。《郊祀錄》載登歌徹豆一章,奏 無射羽。然則宗廟之樂,禮有登歌徹豆,今於終獻降 階之後即作《理安》之樂,誠恐闕失,望依舊禮增用。」詔 判太常寺李宗諤與檢討詳議以聞。宗諤等言:「國初 撰樂章,有徹豆《豐安》曲辭,樂署因循不作,望如奭所 奏。」從之。時以將行封禪,詔改酌獻昊天上帝《禧安》之 樂為《封安》,皇地祇《禧安》之樂為《禪安》,飲福《禧安》之樂 為《祺安》,別製《天書》樂章:《瑞安》《靈文》二曲,每親行禮用 之。又作《醴泉》《神芝》《慶雲》《靈鶴》《瑞木》五曲,施於朝會宴 享,以紀瑞應。十月,真宗親習封禪儀,於崇德殿,睹亞 獻、終獻皆不作樂,因令檢討故事以聞。有司按「《開寶 通禮》,親郊,壇上設登歌,皇帝升降、奠獻、飲福則作樂, 壇下設宮縣、降神、迎俎退,文舞引武舞迎送皇帝則 作亞獻、終獻,升降在退文舞引武舞之間,有司攝事, 不設宮架、二舞,故三獻升降並用登歌。今山上設登 歌,山下設宮縣二舞,其山上圜臺亞獻、終獻,準親祠 例,無用樂之文。」於是特詔亞、終獻並用登歌。 按《禮 志》:「元年十月,有事於泰山,命翰林太常禮院詳定儀 注,皇帝升壇復位,飲福送神樂止,皇帝再升壇省視, 緣祀禮已畢,更不舉樂。省訖降壇。」仍詔山上亞獻、終 獻登歌作樂,自進發至行禮前,並禁音樂。 按《孫奭 傳》,奭以經術進,守道自處,即有所言,未嘗阿附取悅。 大中祥符初,得天書於左承天門,帝將奉迎,召問奭, 奭對曰:「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初,圜丘無外 壝,五郊從祀不設席,尊不施羃。七「祠時饗飲福用一 尊,不設三登,升歌不以《雍》徹,宗廟不備二舞。奭」皆援 古奏正,遂著於禮。事下有司議,不合而止。
按《玉海》,祥將元年正月丙寅,判太常李宗諤上《奉迎 天書》酌獻瑞文樂章。六月己亥,上朝拜《天書瑞文曲》。 丙午,學士院上登歌瑞文樂章二首。壬子,以酌獻上 帝地祇《禧安》之樂為《封安》《禪安》皇帝飲福為《祺安》之 樂,禮畢仍舊。十二月己酉,詔別製天書樂章,又取天 書降及議封禪以來祥瑞尤異者,別撰樂章,以備朝 會、燕饗。太常請「郊祀酌獻,天書用《瑞安曲》,天書升降 用《靈安曲》,朝饗用《醴泉》《神芝》《慶雲》《靈鶴》《瑞木》五曲」,詔 近臣撰詞。
「大中祥符五年,以聖祖降,上親作歌詩,薦於郊廟。」 按《宋史真宗本紀》,五年十月戊子,御製配享樂章並 二舞名,文曰《發祥流慶》,武曰《降真觀德》。 按《樂志》,「五 年聖祖降,有司言按唐太清宮樂章,皆明皇親製,其 崇奉玉皇、聖祖及祖宗配位樂章,並望聖製。」詔可之。 聖製薦獻聖祖文舞曰《發祥流慶之舞》,武舞曰《〈降真 觀德〉之舞》。自是,王清昭應宮、景靈宮親薦皆備樂,用 三十六虡;景靈宮以庭狹,止用二十虡。上又取太宗 所撰《萬國朝天曲》曰《同和之舞》,《平晉曲》曰《定功之舞》, 親作樂辭,奏於郊廟。 大中祥符五年,因鼓工溫用 之請,增龜茲部如教坊,其奉天書及四宮觀皆用之。 有指揮使一人,都知二人,副都知二人,押班三人,應
奉文字一人,監領內侍二人按《會要》,祥符五年,御製朝謁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十一曲。閏十月五日己巳,李宗諤上太廟奠獻豋歌《瑞 安樂章》,帝親製樂章十六篇。
大中祥符六年,詔以太宗所製曲名及琴、阮譜、字、變 弦法,付史館太樂局。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六年四月己卯「十 九日,詔以太宗所製曲名三百九十及九絃琴、五絃 阮譜、字變絃法並調弄操引,名三百六十六,付史館 太樂局。」
大中祥符七年二月,學士院上《瑞雲》樂章。三月,奏《雲 韶樂》。
按《宋史真宗本紀》:「七年春正月己酉,天書升輅,雨雪 倏霽,法駕繼進,佳氣彌望。」
按《玉海》,祥符七年二月乙丑,學士院上應天府瑞雲 樂章一首。先是,正月丁酉,上奉老君寶冊《真安》《大安》 樂章。乙卯,次應天府天書升輦,五色雲黃雲翔輅而 行。扶持使趙安仁請播為樂章,以備酌獻。 又三月 乙未,宴翔鸞閣,浮觴曲水,奏《雲韶樂》,上作詩,群臣皆 賦。
乾興元年仁宗即位祔真宗於太廟作大明之舞是時始奏太宗所製曲調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乾興元年二月戊午即位。冬十月 己未,祔真宗神主於太廟,廟樂曰大明之舞。」 按《樂 志》,太宗所製曲,乾興以來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調,總 四十八曲,黃鐘、道調、仙呂、中呂、南呂、正宮、小石、歇指、 高平、般涉、大石、中呂、仙呂、雙越調黃鐘羽。其急慢諸 曲幾千數。又法曲龜茲鼓笛三部,凡二十有四曲。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