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11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一百十八卷目錄
管部藝文一
西王母獻白玉琯賦 唐高郢
白玉琯賦 王起
黃鐘管賦 闕名
管部藝文二
春曉太平公主小樓聞雙管 唐沈佺期
樓中聞清管 韋應物
相里使君宅聽惠澄上人吹小管 嚴維
夜聞鄰管 劉商
詠管 李賀
贈鄭倫吹鳳管 施肩吾
雙吹管 陸龜蒙
感懷 明桑悅
管部選句
管部紀事
管部雜錄
管部外編
簫部彙考一
詩經〈周頌有瞽〉
爾雅〈釋樂〉
易通卦驗〈夏至以簫〉
應劭風俗通〈簫〉
宋書〈樂志〉
隋書〈音樂志〉
唐書〈禮樂志〉
舊唐書〈音樂志〉
宋史〈樂志〉
聶崇義三禮圖〈簫圖說〉
陳暘樂書〈簫總論 䇾簫 筊簫 韶簫 洞簫 十八管簫 二十一管簫 歌
簫 雅簫 頌簫 短簫 讌樂簫 清樂簫 教坊簫 唱簫 和簫 鼓吹簫 李沖簫
玉簫〉
樂律典第一百十八卷
管部藝文一
[編輯]《西王母獻白玉琯賦》唐·高郢
[編輯]君有德兮,必體道以傳芳;物有靈兮,必順時以呈祥。 君感物而德著,物應君以名彰。於皇有虞,道光先聖。 既受終於納麓,乃禋宗而齊政。光被人神,澤周遐敻。 故得靈祥效祉,西母來朝。霓裳璀璨,羽服飄颻。駕鸞 鶴兮御松喬,陵碧落兮戾霄。宴瑤池兮旭日,賓魏 闕而崇朝。其始至也,天地氤氳,彤庭赫其奕奕。其既 覿也,階墀皓素琯爛其昭昭。已而森列夔龍,張皇 金石,仙侶齒於臣位,靈物陳其賓席。真質貞明,神光 激射,可使青瑣失翠,丹墀罷赤,舞獸見而迴眸,儀鳳 觀而委翮。信希代之名寶,旌有虞之光格。若乃虛心 守白,圓質懷貞,功高律呂,用等權衡,價奪崑山之價, 聲如嶰谷之聲,則隨之璧楚之珩,杯遇殷而入用,玦 因魏而來呈,雖見稱於中古,固難可而與京。是知琯 之為物,信其直而不屈;琯之既神,乃歷代而可珍。始 與時而沿革,竟隨物而沈淪。否不可終,得之於道。既 逢奚景之賞,寧從卞和之抱。人亦如斯,堅貞美好。願 同和而見用,以窺天而不寶。
《白玉琯賦》王起
[編輯]「玉琯絕倫,受之於神,希夷感化,皎潔含真,既比德而 為美,亦諧音而可珍。肇自敻絕,發茲璘玢,匪剖石於 和氏,乃成器於《羽人》。伊昔帝鄉所傳,王室,未獻,虹彩 潛射,蜺旌並建,鸞鶴映之以生光,煙霞奏之以適願。 同鈞天之樂,靈境獨聞;在層城之宮,人寰共遠。」既而 舜德有感,王母來過,獻之皎皎,捧之峨峨,重華遂得 「其符瑞,百靈永謝其琢磨。」儻比以為笙,知鳳吹之不 遠;如秉之為笛,曷龍吟之足多。豈徒嘒嘒於茲竹,碌 碌於隨和。若乃觀其戾止,察其所以,質非竽籟,韻含 宮徵。圓其表而合規,虛其中而通理。光運素手,雖提 握之不忘;色映丹脣,在吹噓而成美。其捨也無聲之 樂,其獲也無疆之祉。虛而不屈,老氏之籥乍同;磨而 不磷,戎人之環孰比。況乎知白自守,無瑕可猜。色迷 瓊樹,影雜瑤臺。懷清越之音,不求於扣;感馨香之德, 不召而來。固仙侶之所執,非玉人之取材。則知素琯 之祥,元理可察。將使律合於六,音,諧於八傳。真人之 逸韻,資聖王之大戛。宜乎藏九重之深,為百代之欽。 騰輝爛爛,和俗愔愔。使伶倫之筩。自慚縧律。俾女史 之管。空媿「垂箴。」無以窺天之心。而忘至德之音。
《黃鍾管賦》〈以一陽既生三元克序為韻〉闕名
[編輯]「黃帝稽六氣,正三光,頒命於伶倫之職,伐竹於嶰谷 之鄉,創管籥於分寸,審制度於毫芒,為十二之首律, 導初九之潛陽,伺青陸之功,微而可紀;察黃鍾之氣, 闇然而彰。所以位定於初,道生於一。將啟四分之曆潛運三重之室,取厚竅而均者,當分至而藏密,統緹 幔以依辰,布葭灰以候律,經天順地,察晷度而有常; 陰伏陽迴,知萌芽而溥出。超土圭之至理,得銅渾之 妙術,在冱凅之窮冬,引發生之遲日。」既而推萬物之 道,統三正之元,清濁既分於上下,躔次不愆於晝昏。 是日也,百辟稱賀,萬邦以則。垂元化於本始,體高明 於柔克。一氣潛應,定立均於數源;七曜旋行,酌至神 於物極。變化之道,周流可測。人事尚暗於先春,天統 已彰於陽德。繇是平之以《六紀》之惟三,仰經綸之祕 奧,終視聽之所覃。單穆不獨稱其美,周景抑亦懷其 慚。故以鳳為名也,於盡善而稱;未以律為候也,實用 之而不既。振潛伏以蒙泉,贊元微以通氣。靜室無聲, 微風不驚,吹灰於中。八音由是乎卒獲,動縠於口;五 聲以是乎相生。國家上法黃軒,推衡律呂,覘一律之 動靜,俾四時而式序。彼唐堯敬授,羲和欽若,未曰「窮 於寒暑」者哉。
管部藝文二〈詩〉
[編輯]《春曉太平公主小樓聞雙管》唐·沈佺期
[編輯]主家天上鳳樓人,傳得仙音到客新。未省落梅和《折 柳》,風吹散作萬家春。
《樓中聞清管》韋應物
[編輯]《山陽》遺韻在,林端橫吹驚。響迥憑高閣,曲怨遶秋城。 淅瀝危葉振,蕭瑟涼風生。始遇茲管賞,已懷故園情。
《相里使君宅聽惠澄上人吹小管》嚴維
[編輯]秦僧吹竹閉秋城,早在《梨園》稱主情。今夕襄陽山太 守,坐中流淚聽商聲。
《夜聞鄰管》劉商
[編輯]何事霜天月滿空,鸝雛百囀向春風。鄰家思婦更長 短,楊柳如絲在管中。
《詠管》李賀
[編輯]誰截太平管,列點排空星。直貫開元風,天上驅雲行。
《贈鄭倫吹鳳管》施肩吾
[編輯]喃喃解語鳳凰兒,曾聽《梨園》竹裡吹。誰謂五陵年少 子,還將此曲暗相隨。
《雙吹管》陸龜蒙
[編輯]長短截浮筠,參差作飛鳳。高樓明月夜,吹出《江南弄》。
《感懷》明·桑悅
[編輯]嶰谷有奇竹,能中《虞廷管》。九奏鬼神格,陽舒寒谷暖。 新裁作長笛,杳眇傳新聲。曲終風不吹,秋色滿空庭。
管部選句
[編輯]晉潘岳《閒居賦》,「服振振以齊元,管啾啾而並吹。」 梁簡文帝《讓鼓吹表》:「寬博為善,不飾被於聲明;緣寵 成功,未增榮於鐃管。」
北周庾信為晉陽公進《玉律秤尺斗升表》,「所冀節移 陰管,無勞河內之灰;氣動陽鐘,不待金宮之竹。」 唐沈郎《霓裳羽衣曲賦》:「絃匏由是而居次,簫管因之 而在列。」
盧肇《湖南觀柘枝舞賦》:「牙飾鉛華,畏濃澹之殊態;共 聽金管,恐高低之不均。」
李程《太學釋奠觀古樂賦登歌》:「初彌下管,相及 王起」;鄒子《吹律賦》:「廟列零陵,徒聞白琯之麗;竹收嶰 谷,空為丹穴之鳴。」
宋謝靈運詩,「殷勤訴危柱,慷慨命促管。」
梁武帝歌:「朱絲玉柱羅象筵,飛管促節舞少年。」 又《桐柏曲》:「參差列鳳管。」
《元帝詩》:「微風颺清管,輕雨發陳根。」
王訓《詠舞詩》,「傾腰逐韻管。」
蕭子顯《日出東南隅行》:「橫吹龍鍾管,奏鼓象牙簫。」 北周庾信詩:「然香鬱金屋,吹管鳳皇臺。」
隋盧思道《後園宴詩》:「竹殿遙聞鳳管聲,虹橋別有羊 車路。」
《唐宋之問詩》。「雅曲龍調管,芳樽蟻泛萍。」
張說《端午侍宴詩》:「小暑夏絃應,微陰商管初。」
李白《江上吟》:「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杜甫《聽,楊氏歌》:「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宮徵。」
王勣《辛司法宅觀妓》詩:「長裙隨鳳管,促柱送鸞杯。」 喬知之《梨園亭子侍宴》詩:「天杯承露酌,仙管雜風流
管部紀事
[編輯]《隋書律曆志》:「黃帝命伶倫斷竹,長三寸九分,而吹以 為黃鍾之宮,曰含少。次制十二管,以聽鳳鳴,以別十 二律。」
《拾遺記》:「扶桑東五萬里有磅磄山,中奏環天之和樂, 列以重霄之寶器。器則有岑華鏤管,䀟澤雕鐘。」「岑華, 山名也,在西海上,有象竹,截為管,吹之為群鳳之鳴。」 《西京雜記》:「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府庫,金玉珍寶,不 可稱言。其尤驚異者,筵下有二銅管,上口高數尺,出 筵後,其一管空,一管內有繩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 一人紐繩,則眾樂皆作,與真樂不異焉。有琴長六尺, 安十三絃、二十六徽,皆用七寶飾之,銘曰:「璠璵之樂。」 玉管,長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則車馬山林隱轔 相次,吹息亦不復見,銘曰「昭華之琯。」
《後漢書梁冀傳》:「冀封三萬戶,妻孫壽為襄城君,乃大 起第舍,冀壽共乘輦車,張羽蓋,飾以金銀,游觀第內, 多從倡伎,鳴鐘吹管,酣謳竟路。」
《文獻通考》:「昔華歆、管寧友善,曾共鋤園,得金管一,寧 以鋤揮之,與瓦礫無異。」
《南史阮孝緒傳》:「孝緒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嘗出戶,家 人莫見其面,親友因呼為居士。外兄王晏貴顯,屢至 其門,孝緒度之,必至顛覆,聞其笳管穿籬,逃匿不與 相見。」
《隋書律曆志》:後齊神武霸府田曹參軍信都芳,深有 巧思,能以管候氣,仰觀雲色。嘗與人對語,即指天曰: 「孟春之氣至矣。」人往驗管,而飛灰已應。每月所候,言 皆無爽。
《碧雞漫志》:天寶中,每歲樓下酺宴,萬眾喧溢。嚴安之、 韋黃裳輩闢易不能禁,中樂為之罷奏。明皇遣高力 士大呼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 能聽否?」眾皆悄然奉詔。
《文獻通考》:唐宣宗善吹蘆管,自製《楊柳枝》《新傾杯》二 曲,有數拍不均,嘗命俳優辛骨𩨳拍不中,因瞋視,骨 𩨳憂懼,一夕而斃。 《南唐近事》:進士李冠子善吹中管,妙絕當代。上饒郡 公嘗聞於元宗,上甚欲召對,屬淮甸多故,盤桓期月, 戎務日繁,竟不獲見。出關日,李建勳贈一絕云:「韻如 古澗長流水,怨似秋枝欲斷蟬。可」惜人閒容易聽,新 聲不到御樓前。
《五代史王朴傳》:「顯德六年,詔朴考正雅樂。朴以十二 律管互吹,難得其真,乃依京房為律準,以九尺之絃 十三,依管長短寸分設柱,用七聲為均,樂成而和。」 《宋史律曆志》:「周顯德中,王朴始依周法,以秬黍校正 尺度,長九寸,虛徑三分,為黃鍾之管,作律準以宣其 聲。宋乾德中,太祖以雅樂聲高,詔令依古法重造十 二律管」,自此雅音和暢。
《和峴傳》:峴判太常,樂器中有叉手笛者,上意欲增入 雅樂,峴即令樂工調品,以諧律呂,其執持之狀,如拱 揖然,請目曰「拱辰管。」詔備於樂府。
《樂志》:「至道二年,太常音律官田琮以九弦琴五弦阮 均配十二律,旋相為宮,隔八相生,並協律呂,冠於雅 樂。仍具圖以獻。上覽而嘉之,遷其職以賞焉。自是遂 廢拱辰管。」
景德二年八月,修樂器。舊制,巢笙、和笙每變宮之際, 必換義管,然難於遽易。樂工單仲辛遂改為一定之 制,不復旋易,與諸宮調皆協。又詔以新製雙鳳管付 太樂局,其制合二管以足律聲,管端刻飾雙鳳,施兩 簧焉。
景祐二年二月,燕肅等上考定樂器,帝御延福宮臨 閱,因問李照樂音高,命詳陳之。照乃為律管之法,以 九十黍之量為四百二十星,占九秒,一黍之量得四 星,六秒九十黍得四百二十星,以為十二管定法。 皇祐中,益州進士房庶奉詔造律管二。
《楓窗小牘》:太常音律官田琮家嘗有光怪,掘地得一 玉管,長於古玉管,蓋漢晉閒物也,其年遂遷職。 《後山談叢》:祕書監劉幾好音,與國工花日新游。是時 監貴幸,其弟衛卿諫不用,乃戒門下勿通,監約鳴管 以自通,卿又使他工橫吹於門以誤之,凡數奏而不 出。卿又告之,監曰:「非也。」語次而工至,橫管一鳴,監笑 曰:「此是也。」乃走出。
《宋史樂志》:崇寧三年正月,魏漢津言曰:「臣聞禹以聲 為律,以身為度,用左手中指三節三寸,謂之君指,裁 為宮聲之管。又用第四指三節三寸,謂之臣指,裁為 商聲之管。又用第五指三節三寸,謂之物指,裁為羽 聲之管。第二指為民為角,大指為事為徵。民與事,君 臣治之,以物養之,故不用。為裁管之法。得三指,合之 為九寸,即黃鐘之律定矣。黃鐘定,餘律從而生焉。臣 今欲請帝中指、第四指、第五指各三節,先鑄九鼎,次 鑄帝坐大鐘,次鑄四韻清聲鐘,次鑄二十四氣鐘,然 後均絃裁管,為一代之樂。」
《桂海器志》:「盧沙猺人樂狀類簫,縱八管,橫一管貫之《元史·齊履謙傳》:「履謙謂樂本於律,律本於氣,而氣候 之法,具載前史。可擇僻地為密室,取金門之竹及河 內葭莩候之,上可以正雅樂,薦郊廟,和神人;下可以 同度量,平物貨,厚風俗。列其事上之。又得黑石古律 管一,長尺有八寸,外方內為圓空,中有隔,隔中有小」 竅,蓋以通隔上九寸,其空均直,約徑三分,以應黃鐘 之數。隔下九寸,其空自小竅迤邐殺至管底,約徑二 寸餘,蓋以聚其氣而上之。其製與律家所說不同,蓋 古所謂「玉律」者也。適遷他官,事寢,有志者深惜之。
管部雜錄
[編輯]《詩經周頌執競》:「磬筦將將。」按註:「集也。」
《商頌》:「那嘒嘒管聲。」按註:「清亮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疏「以六律六同」者,此舉十二管以 表其鐘,樂器之中不用管也。
《太公六韜五音篇》:「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 徵、羽,此真正聲也。其法以天清淨,無陰雲風雨,夜半 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當敵 人之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聲應管,當 以白虎;徵聲應管,當以元武;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 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盡不應者,宮也。當以青龍。」 此五行之符,佐勝之徵,成敗之機。
《大戴禮記·少閒》篇:「昔虞舜以天德嗣堯,布功散德,幽 都來服,南撫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來獻 其白玉琯。」
《白虎通禮樂》篇:「管,艮音也。」
《述異記》:「東海畔有孤竹焉,斬而復生,中有管。」
《小學紺珠》八:「風條為笙,明庶為管。」
《宋史樂志》:「古者太子生,則太師吹管以度其聲,觀所 協之律。」
《夢溪筆談》:鼓吹部有拱辰管,即古之叉手管也。 《朱子大全集》:「古者太子生,則太師吹管以度其聲,看 合甚律。及長,其聲音高下皆要中律。」
熊朋來《經》說,「孫竹之管,當是用於宗廟;陰竹之管,當 是用於地示。」此亦錯簡。
《丹鉛總錄》:宋政和中,祀歷代帝王,皆以功臣配享,而 女媧氏獨無之,蓋傳記闕也。予觀《緯書》云:「女媧氏命 娀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聖氏為班管,以 合日月星辰,名曰充樂,又令隨作笙簧。」是三人皆女 媧之臣也,豈雲傳記闕乎?若以為緯書不足信,則伏 羲之金提,軒轅之風后、力牧,亦緯書也。當時蔡京輩 寡學。往往如此。
《逌旃璅》言:「今之賤師,截竹為管,自能成聲。其習之者, 以六凡尺二一五六字為度,移宮換羽,亦能協於音 調。或陽律陰呂,隔八相生,三分損益之」要法,如《切韻》 三十六字,算法十八字乎?恨未能見深於音者一問 也。
《紹興府志》:「紫竹可為籥管,九節者佳。」
管部外編
[編輯]《山海經·海內南經》:「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 長脣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簫部彙考一
[編輯]《詩經》。
《周頌有瞽》
[編輯]既備乃奏,簫管備舉。
〈箋〉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所吹也。管如篴,併而吹之。〈正義〉《釋樂》云:「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李巡曰:「大簫聲大者,言言也。小者聲揚而小,故言筊。筊,小也。」郭璞曰:「簫大者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長尺二寸,一名籟。」《易通卦驗》云:「簫長尺四寸。」《風俗通》云:「簫,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其言管數長短不同,蓋有大小故也,要是編小竹管為之耳,如今賣餳者所吹。其時賣餳之人吹簫以自表也。《史記》稱「伍子胥鼓腹吹簫,乞食吳市」,亦為自表異也。
《爾雅》
[編輯]《釋樂》
[編輯]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
〈注〉《言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筊》十六管,長尺二寸
一名《簫籟》。〈疏:〉此別簫大小之名也。《風俗通》云:「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十管長二尺。」《博雅》曰:「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其大者名言。李巡曰:「大簫聲大者。言,言也。其小者名筊。」李巡曰:「小者聲揚而小,故言筊。筊,小也。」又《易通卦驗》云:「簫長尺四寸。」其管數長短雖異,要是編小竹管為之。
《易通卦驗》
[編輯]《夏至以簫》
[編輯]「夏至之樂補以簫」,簫長尺四寸。
《鄭元注》曰:「簫亦管,形似鳥翼。鳥,火禽也。火數七。夏時火用事,二七十四,簫之長由此也。」
《應劭風俗通》
[編輯]《簫》
[編輯]謹按《尚書》:「舜作《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其形參差,像鳳 之翼,十管,長一尺。
《宋書》
[編輯]《樂志》
[編輯]簫,《世本》云:「舜所造。」《爾雅》曰:「編二十三管尺四寸者曰。」 言十六管長尺二寸者。筊,筊音爻。凡簫一名籟。前世 有洞簫,其器今亡。蔡邕曰:「簫,編竹有底。」然則邕時無 洞簫矣。
《隋書》
[編輯]《音樂志》
[編輯]竹之屬三:一曰「簫,十六管,長二尺,舜所造者也。」
《唐書》
[編輯]《禮樂志》
[編輯]凡樂八音八:「曰竹,為簫、為管、為箎、為笛,為舂牘。」 高祖即位,仍隋制,設九部樂。清商伎有笛、簫、箎, 西涼伎有簫《觱栗》、小觱栗、笛、橫笛。
高麗伎有「《義觜》笛簫小觱栗、桃皮觱栗、大觱栗。」 龜茲伎有「橫笛簫觱栗。」
《安國伎》《疏勒伎》,皆有橫笛、簫、觱栗。
《舊唐書》
[編輯]《音樂志》
[編輯]漢世有「洞簫」,又有管,長尺圍寸,而併漆之。
《宋史》
[編輯]《樂志》
[編輯]竹部有三:曰長篴,曰箎,曰簫。其說以謂「樂始於律而 成於簫。律準鳳鳴,以一管為一聲。簫集眾律,編而為 器。參差其管,以象鳳翼;蕭然清亮,以象鳳鳴。」
《聶崇義三禮圖》
[編輯]簫圖
簫圖說
[編輯]舊《圖》云:「雅簫長尺四寸,二十四管。」郭璞《爾雅註》:「二十 三管,頌簫尺二十六管。」賈《疏》引《通卦驗》云:「簫長尺四 寸。」註云:「簫管形象鳥翼,鳥為火,火成數七,生數二,二 七一十四,簫之長由此也。」又《風俗通》云:「舜作竹簫,以 象鳳翼。」
漢時賣《飴餳》者亦吹之。
《陳暘樂書》
[編輯]《簫總論》
[編輯]竹之為物,其節直而有制,其心虛而能通,而利制之 音所由出也。其卦則震,其方則東,其時則春,其聲尚 義,其律姑洗,其風明庶,其音濫春分之氣也。先王作 樂,竅之以為簫管之屬焉。
《白虎通》曰:簫者,中呂之氣也。《易說》曰:「夏至之樂,補以 簫。」《春秋說》曰:「夏至作樂,閒以簫笙。」然則簫為中呂之 樂,夏至之音,豈不信哉?《月令》:仲夏之月,令樂師均管 簫。亦此意也。
《䇾簫 筊簫》
[編輯]荀卿曰:「鳳皇於飛,其翼若干,其聲若簫。」蓋簫之為器, 竹編而成者也。長則聲濁,短則聲清,其狀鳳翼,其音 鳳聲,中呂之氣,夏至之音也。然鳳皇聲中律呂,以五 行推之,乃南方朱鳥,則火禽也。火生數二,成數七,而 夏至又火用事之時,二七十四,則簫之長尺有四寸, 蓋取諸此。《爾雅》:「大簫謂之。」䇾小者謂之筊:郭璞謂「大 者長尺四寸,小者尺二寸」是也。然尺四寸者二十四 管,無底而善應,故謂之。䇾尺二寸者十二管,有底而
交鳴,故謂之「筊」,蓋應十二律正倍之聲也。郭璞謂「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失之矣。〈注〉簫者,陰氣之管也。《坤》以二四為六,而地數至十而止,故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二管,取陰氣自然之數。
《韶簫》
[編輯]舜作十管韶簫,長尺有二寸,其形參差象鳳翼,所以 應十日之數,聲之所由生也。《風俗通》之論,疑有所本 矣。或以三尺言之,毋乃太長乎?
《洞簫》
[編輯]《周官》之於簫,鼓之,小師播之瞽矇吹之笙師,則簫之 為樂,其器細,其音肅,必待眾職而後致用,堂下之樂 備舉之奏也。蔡邕曰:「簫大者二十四管,無底,小者十 六管,有底。」古有洞簫,無底,豈有大者歟?然則邕時無 洞簫者矣。蓋簫之為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蠟蜜實其 底而增損之,然後其聲和矣。舜帝簫韶九成,鳳皇為 之來儀,法度彰,禮樂著之效也。昔穆公之時,樂史善 吹簫,感三鳳至,則鳳皇來儀,固有是理也。元帝自善 洞簫,為漢室兆衰之主,其法度不修,禮樂不興之效 歟?古者造簫之法,或以玉,或以竹。以玉,若《梁州記》得 玉簫是也;以竹,若《丹陽記》有「慈姥山生簫管竹」是也。 論為簫者,或以伏羲,或以舜,豈二帝相襲而為之邪? 《詩》《禮》凡言管而簫在管前,《書》言「簫管」而簫在管後,則 簫者,樂之成終始也。本朝太常簫皆蜜底十六管,從 右手為頭,次第吹之,至左成曲。今按習所以律管通 底造成洞簫,十二律,皆清聲,與頌、塤同律協和,亦依 底簫,從右手起黃鐘至林鐘,自夷則以上即開竅,次 第至應鐘清而止,其音尤清亮,與底《簫清》正相參,用 之非不善也。然四清既去,雅樂不全矣。
其制,盡依律管分寸,協律取聲。第一管黃鐘;二管大呂,三太蔟四夾鐘五姑洗六仲呂七蕤賓八林鐘九夷則十南呂,十一無射,十二應鐘,十三黃鐘清;十四大呂清,十五太蔟清,十六夾鐘清。許慎曰:「筒通簫也。筒一作洞。」
《十八管簫》
[編輯]《唐樂圖》所傳之簫,凡十八管,取五聲四清倍音,通林 鐘、黃鐘二均聲,西涼部用之。
《二十一管簫》
[編輯]此簫「取七音而三倍之」,《龜茲》部所用,豈宜存之以亂 華音哉?
《歌簫》
[編輯]「隋煬帝七年,征遼東,歌簫及笳各四面」,則後世亦用 簫歌者矣,非古制也。唐鐃吹部有鼓、簫、笳並歌四種, 凡七曲,本諸此歟。
《雅簫》〈二十四管〉頌簫〈十六管〉
[編輯]《禮圖》:雅簫,「尺有二寸,二十四彄;頌簫,尺有四寸,十六 彄。」郭璞大簫二十三管,小簫十六管。蓋二十四管備 律呂清濁之聲,先王之制也。十六管兼十二律、四清 而為之,豈古制哉?今教坊所用,長五六寸,十六管,有 底而四管不用,非古人製作之意也。
《短簫》
[編輯]短簫鐃歌,單吹鼓吹之樂也。《廣樂記》有二十一管簫, 羽葆鐃吹橫吹部用之,豈短簫歟?其曲有《悲思翁》《艾 如張》《上之回》《戰城南》《元雲》《朱鷺》之類是也。何承天謂 「黃帝使岐伯作之以揚德」,蓋有所受歟?崔豹《古今注》 曰:「漢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燕樂群臣。短簫鐃歌 鼓吹之,常亦一賜有功諸侯也。」
《讌樂簫》〈二十一管〉
[編輯]讌樂之簫,凡二十一管,具正均七聲,左清倍,右濁倍, 通五均焉,世俗之樂也。與龜茲部所用者大同小異 爾。唐貞觀中,景雲見,河水清,張率更制為《景雲》《河清 歌》,名曰《讌樂》,當時元會第一奏是也。
《清樂簫〈十七管〉 教坊簫》〈十七管〉唱簫 和簫
[編輯]《景祐樂記》:教坊所用之簫,凡十七管,以「觱篥」十字記 其聲。然清樂所用十七管,其聲法不同,故並存之。宋 樂有唱簫各二人,和簫十人,亦一時制也。
《鼓吹簫》〈十三管〉
[編輯]《景祐樂記》:「十三管之簫凡三種,鼓吹部用之。」
《李沖簫》〈二十三管〉
[編輯]唐李沖所傳之簫,凡二十三管,雖製作不同,亦一時 之制也,豈惑於郭璞《大簫》之說邪?
《玉簫》
[編輯]「唐咸寧中,張毅蒙中得紫玉簫。」古有《紫玉簫曲》是也。 明皇天寶中,安祿山自范陽入覲,獻白玉簫管數百, 陳於梨園。則玉簫之器,蓋不始於古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