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14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四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一百四十三卷目錄
祀典總部彙考七
皇清〈總一則 順治十三則 康熙十七則〉
禮儀典第一百四十三卷
祀典總部彙考七
[編輯]皇清
[編輯]《大清會典》。
國家典制、祀事為重。爰自
太宗建:
壇立。
廟大祀。《肇興》
世祖乘時定製,群祀具舉。
皇上考定樂章,禮文悉備。自
京師至天下郡縣俱有祀典,其間儀文、度數詳略、
不同。兼綜並列,以昭一代之典則雲。
凡祭祀日期、禮部於每歲九月中、劄欽天監選擇。該監擇定、於十月中、開送祀冊至部、隨劄知太常寺、於每祭祀前、預行具題
天壇:
地壇:
祈穀壇於二十五日前題。
太廟、
社稷壇、
朝日壇
夕月壇
歷代帝王廟
文廟
太歲壇、於二十日前題。其餘群祀、於十五日前題。
凡
天壇:
地壇:
祈穀壇:
太廟、
社稷壇為「大祀。」
皇上親祭、或遣官恭代、及
太廟後殿、遣官致祭。從壇兩廡、遣官分獻。俱禮部先期
題請今由太常寺
凡
朝日壇
夕月壇
歷代帝王廟
文廟
先農壇為中祀。遇甲、丙、戊、庚、壬年、
皇上親祭。
朝日壇,遇丑辰未戌年。
皇上親祭。
夕月壇、或遣官恭代。其餘各年遣官致祭
皇上親祭。
歷代帝王廟
文廟
先農壇、係特行曠典。其每年遣官致祭、俱禮部先
期題請今由太常寺
凡
太歲
神祇等壇
先醫
東嶽
城隍等廟、為小祀。每年遣官致祭、俱禮部先期題
請今由太常寺
「凡致齋、大祀三日、中祀二日、齋戒前一日、禮部太常寺題請進齋戒牌銅人。」 預設黃案一、於
後左門。至齋戒日早、禮部太常寺官各具補服、遇
朝日用朝服。「遇忌辰用素服。遇雨雪用常服。」 捧齋戒牌在前、銅人在後、排御仗一對前導、至
午門御仗撤退。禮部太常寺官由中路進
中左門至
後左門入設黃案於
乾清門。中間。東簷下,齋戒牌向南,銅人向西、置黃
案上銅人手執「齋戒銅牌。」 其齋戒硃牌、貼黃紙、書。致齋日期置畢。堂官一跪三叩頭退。今由太常寺
凡各衙門齋戒。遇齋戒日、各衙門俱設齋戒木牌。若
天地祈穀大祀,應陪祀王以下、公以上、各於本府致齋。
「鎮國將軍、民公以下、阿達哈哈番」 佐領以上。滿
《漢文官員外郎》等官以上、漢武官遊擊以上、及滿科道、《漢六科》掌印給事中、在各部院本衙門齋宿。不在部院衙門者、於
天安門外橋南齋宿。都察院遣官至齋所點齋。其
祀
太廟、
社稷、
朝日
夕月
「歷代帝王廟參領、阿達哈哈番」 以上、滿、漢文官郎
中等官以上,漢武官遊擊以上,及滿科道、漢六科掌印、給事中,在本家齋宿,預期沐浴。祭日,各具朝服赴壇廟陪祀,不許喧譁失儀,越次先散,及隨從人役喧擁。違者,御史、禮部等官指名題參。如遣官恭代,王以下公以上不齋戒,文武等官齋戒同。
凡陪祀、致齋各官,不理刑名,不辦事,不宴會,不聽音樂,不入內寢,不問疾,不弔喪,不飲酒,不食蔥韭薤蒜,不祈禱,不報祭,不祭墓,其有灸艾、體氣、殘疾、瘡毒未愈者,俱不許入壇。各官遇有期年以下之服,該衙門預咨都察院註冊。臨祭祀時,復咨都察院對冊詳查。有捏報者,指名題參。凡小祀不進《齋戒牌》,各衙門亦不致齋。
凡祝文、由內閣撰發。禮部預期恭寫。今由太常寺
天壇祝版,天青紙,硃書。
祈穀壇同。
《地壇祝版》,黃紙墨書。
「太廟祝版」、白紙墨書,黃紙鑲邊
社稷壇同。
朝日壇祝版,紅紙硃書。
夕月壇祝版、白紙墨書、黃紙鑲邊。各送內閣恭填
御名:
歷代帝王廟
先農壇如遇
皇上親祭之年、太常寺官送祝版至內閣、與
夕月壇同
凡視祝版。前期二日、禮部題請視祝文玉帛香、併派讀祝官。今由太常寺是日預設黃案一、於
太和殿西旁。前期一日、太常寺官具補服。如遇朝
日仍用朝服進至
太和殿。將所設西旁黃案安設正中。捧祝官至內
閣請祝版跪接捧舉排班前導。至
午門捧玉帛香官亦至
午門。鑾儀衛領校尉舁香爐亭在前。祝文亭在中
《玉帛香亭》在後。由中路進至
太和殿內、安設香爐亭在東。祝文玉帛香亭在西
禮部堂官奏、「請視祝文玉帛香。」 今由太常寺
上便服陞殿、東立西向。太常寺官捧舉祝版玉帛香
次第由中路進至
太和殿內置所、設黃案上、一跪三叩頭、退至西旁
避立。太常寺堂官一員進至案前、展祝版袱、退
上詣案前、視祝文玉帛香畢。行一跪三叩頭禮。轉至
東旁立。太常寺官仍至案前、裹祝版退。捧祝官捧玉帛香官進至案前、一跪三叩頭、各捧置亭內、一跪三叩頭退。司香官一員在香爐亭東旁捧香盒跪。太常寺堂官二員導
上至亭前立,先上柱香,次三上塊香,轉至拜位,行《一》
跪三叩頭禮。復至東旁立。捧香官置香盒於亭內。鑾儀衛官領校尉舁香爐亭祝文亭玉帛香亭、照前次第由
太和殿中階下。太常寺堂官跪奏「禮畢。」
上回宮。校尉舉亭前行。禮部太常寺官隨後送至 壇內。各就亭前一跪三叩頭。捧祝文玉帛香送
神庫內案上安設上香、一跪三叩頭出。今由太常
寺內惟
天壇:
「祈穀壇,視玉帛香。」餘各
壇廟、止視祝文。其《行禮儀注》並同
凡視牲。遇大祀。前期五日
皇上親詣犧牲所視牲。或遣官視牲。前期二日遣禮。
部堂官省牲。禮部先期題請。今俱由太常寺。凡宰牲、前期一日、禮部、都察院、太常寺、光祿寺官、上香監宰、併瘞毛血
順治元年
[編輯]《大清會典》:「順治元年,以定鼎燕京,祭告。」
天壇:
太廟。遣官供獻行禮。是日、祭告
福陵。遣官供獻行禮。
又懸
大清門牌額、遣工部堂官行祭告禮
又上
太宗文皇帝尊諡。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遣官供獻行禮
十一月冬至大祀
《天》《於》
圜丘、
上親詣
太廟行告辭禮。禮部太常寺官先行陳設祭品。至日早
貝勒以下文武各官、俱朝服集
午門外照翼排立。大學士奏請
皇上出宮陞輦。王等內大臣侍衛隨後。
駕至午門。排班各官跪送
上至。
太廟旁門降輦。太常寺官導
上進。
太廟。陞丹陛、入殿左門。贊引官奏「就位。」
上就正中拜位、北向立。贊引官奏「上香。」捧香官於左
旁跪進
上詣
《太祖》、
武皇后位前三上香、畢。又詣
太宗位前。三上香、畢。仍就拜位立。贊引官奏跪、叩、興。 上行跪叩禮、興。王等在殿外隨行禮內大臣等在兩
旁立。不跪叩。典儀唱「行初獻禮。」 執事官捧爵、詣
《太祖》、
武皇后。
太宗位前供獻畢。退。贊引官奏「跪。」
上跪。王等俱跪。贊引官贊「讀祝文。」讀祝官進殿內。捧
祝文跪讀畢。仍置案上、一跪三叩頭、退。贊引官奏「叩、興。」
上率王等行叩頭禮。興。典儀唱行亞獻禮。與初獻同。
〈不讀祝〉典儀唱行終獻禮。與亞獻同。贊引官奏「跪、叩、興。」
上率王等行跪叩禮。興。典儀唱「捧祝文送燎爐。」贊引
官導
上轉立東旁向西立,候祝文過。
上仍復位立。祝文焚訖。贊引官奏「禮畢。」
上出廟門、陞輦。
午門外各官仍跪迎
上還宮。各官俱退
順治二年
《大清會典》:「順治二年,以江南平定,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遣官行禮。〈後凡遇地方奏捷俱行祭告禮〉
順治五年
《大清會典》。順治五年、以
太廟工竣、奉安
神位。前期一日、祭告
太廟。遣官行禮。
十一月冬至奉
太祖配享
圜丘。併上。
四祖尊號。前期三日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分遣大臣四員行禮
順治六年
《大清會典》。順治六年正月,恭遇
萬壽聖節、祭告
太廟。遣官行禮。〈是後歲以為常〉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正月上。
文皇后尊諡禮成。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遣官行禮。
二月恭上
昭聖慈壽皇太后尊號。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分遣大臣四員行禮
又議准
天壇:
地壇:
朝日壇
夕月壇定例凡遇
皇上躬祭之年、俱前期祭告
太廟。祭畢、又告太廟。以後俱行停止
八月,行「大婚禮。」 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廟。分遣大臣三員行禮
又恭上
昭聖慈壽恭簡皇太后徽號。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分遣大臣四員行禮
順治九年
《大清會典》:「順治九年六月,以忠義公兔爾格、昭勳公」
圖賴入
廟配享。前期一日、祭告
太廟。遣大臣一員行禮。
十月尊上
麟趾宮。「大貴妃」為
皇考懿靖大貴妃。
衍慶宮淑妃、為
皇考康惠淑妃。前期一日祭告
太廟。遣大臣一員行禮。
順治十二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二年正月建造。」
乾清宮
景仁宮
承乾宮
永壽宮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及后土司工之神。遣官行禮
六月奉
諭改《禁城後山為景山》。西苑為「瀛臺。」懸掛牌額遣官。
行祭告禮
順治十三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三年七月
上移宮。前期一日、行祭告禮、遣官恭代。
十二月
冊封。
皇貴妃、前期一日、祭告
太廟。遣官行禮。
又加上
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皇太后徽號。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遣官四員行禮
順治十四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四年三月恭奉
太宗配享
圜丘、
祈穀壇行《奉安》。
神位禮。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遣官行禮。
三月恭奉
《太祖》、
太宗配享
方澤壇行《奉安》
神位禮。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遣官行禮。
順治十五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五年題准
天壇、冬至日子時。
地壇、夏至日卯時
祈穀壇,正月上辛日子時。
太廟時享、俱用寅時
社稷壇,二月八月上戊日子時
朝日壇春分日卯時
夕月壇秋分日酉時
歷代帝王廟:八月擇吉,用「子時」
文廟二月八月上丁日子時。
三皇廟二月十一月上甲日子時
先農壇二月「擇吉用子時。」
《城隍廟》,「八月擇吉,用子時。」
太歲壇,「正月初旬,十二月歲暮用子時。」
萬壽節、祭
真武廟
東嶽廟
城隍廟,俱用「子時。」
順治十六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六年五月,祈晴祭告。」天壇:
地壇:
社稷壇、併
天神壇
「地祇壇。」 各遣官一員行禮
十二月、歲暮、舉祫祭禮於
太廟前殿。前期一日、遣官一員、祭告
四祖又遣官一員祭告:
《太祖》、
太宗各行禮。
順治十七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七年三月舉行。
奉先殿祫祭禮。凡遇元旦、
《萬壽節》:
皇太后聖誕、俱奉
太廟後殿、
四祖神位、與
《太祖》、
太宗合享於
奉先殿。前期一日、太常寺題請遣官一員祭告 太廟後殿。禮儀院題請遣官一員祭告
奉先殿、〈嗣後歲以為常〉
四月、舉「合祀禮。」 於
大享殿。前期一日、祭告
天壇:
地壇:
太廟、
朝日壇
夕月壇
歷代帝王廟
太歲壇。各遣官一員行禮
五月,祈雨,各遣官一員祭告
天壇:
地壇:
社稷壇、
天神壇
地祇壇供獻行禮
順治十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八年正月
皇上登極、各遣官一員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供獻行禮如常儀
三月進
大行皇帝尊諡冊寶、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各遣官一員行禮
十月封
皇祖母壽康太妃。前期一日、祭告
太廟。遣官行禮。
十一月恭奉
世祖章皇帝神主、入
廟前期二日、
《上陞》。
中和殿。視祭告祝版。次日祭告
太廟。遣官行禮。
康熙元年
[編輯]《大清會典》。康熙元年恭上。
太皇太后、
皇太后尊號。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各遣官行禮。
康熙六年
《大清會典》。康熙六年恭奉
世祖配享
圜丘、
祈穀壇。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遣大臣四員行禮
又恭奉
世祖配享
方澤。前期一日、遣官祭告如前儀
康熙八年
《大清會典》:康熙八年六月,迎安
太和殿
乾清宮吻祭告琉璃廠正陽門。
大清門
午門
太和門。是日、滿洲蒙古漢軍參領郎中阿達哈哈
「番等官以上、漢文官四品以上、科道掌印官、武官三品以上、俱朝服齊集正陽門外、排立行禮。祭畢、隨吻入」 至安吻處、請安畢方散。其
乾清門另遣大臣祭告
七月
坤寧宮安吻
交泰殿寶頂成。遣官祭告如前儀。
十一月
上移宮。前期一日、遣官祭告如常儀。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康熙九年正月,祭
祈穀壇:
上躬詣行禮。前期三日、遣大臣一員祭告
太廟、
五月恭奉
章皇后神牌升祔。
太廟。前期三日、
《上陞》。
太和殿。視祭告祝文。各遣大臣一員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前期一日、遣官一員、祭告
奉先殿、
八月恭謁
孝陵。前期一日、
上躬詣
太廟。行祭告禮。
康熙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年二月,經筵開講前期一日遣官。」
一員祭告
文廟是日祭告
奉先殿、〈嗣後歲以為常〉
四月,始開《日講》,遣官一員祭告。
文廟
九月
上恭謁
福陵。
昭陵。前期一日、
上躬詣
太廟。行祭告禮。
十一月自
福陵。
昭陵回京。
上躬詣
太廟。行祭告禮。
康熙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一年
上行耕耤禮。前期一日。遣官祭告
奉先殿、
康熙十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二年,議准凡祭壇廟,俱於黎明時。」
行禮惟「夕月。」 壇定於酉時。
凡祭日
皇上親詣祭所。或遣官詣祭所時。太常寺官一員、至
乾清門所設齋戒銅人案前。一跪三叩頭、捧齋戒。
牌銅人至
午門外置紅櫃。內排御仗一對、送太常寺庫收貯
凡祭日、如遇雨雪、奏請具常服行禮
凡玉五等:曰「蒼璧,曰黃琮,曰赤璋,曰白琥,曰方珪,惟祀。」
天地社稷,日月用之。
凡帛七等:曰《郊祀制帛》,曰《奉先制帛》,曰《禮神制帛》,曰《展親制帛》,曰《報功制帛》,曰《告祀制帛》,俱織成滿、漢字,又有白色素帛。
凡牲四等:曰犢,曰「特牛」 ,曰「太牢」 ,牛一,羊一,豕一;曰少牢,羊一、豕一。其牛色尚騂或黝。大祀入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設犧牲所官,屬太常寺。
凡祭肉
國初用熟獻。順治間用生獻。惟
太廟陵祭用熟獻。後定各處祭肉、俱用生獻
凡祭品,登一、實以太羹。〈煮肉汁不用鹽醬。〉鉶二,「實以和羹。」〈鹽醬肉汁〉籩十二,「實以形,鹽,槁,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白麪造〉黑餅。〈蕎粉造〉糗餌。〈米粉造〉粉餈。〈糯米糕〉豆十二,實以韭,俎。〈以韭切去本末用中四寸〉菁俎芹俎,筍俎醯醢。〈豬肉鮓用鹽酒料物調和〉鹿醢兔醢,魚醢《脾析》。〈用牛百葉細切湯熟用鹽酒造〉豚胉。〈豬肩上肉〉𩛆食。〈用糯米飯羊脂蜜熬〉糝食。〈粳米飯用牛羊豕肉細切同熬〉「簠二簋二,實以黍稷、稻粱。」其用,籩十者,無糗餌、粉餈;豆十者,無𩛆食、糝食
凡樂四等:有九奏,有八奏,有七奏,有六奏。所奏樂器:金鐘十六,玉磬十六,琴十,瑟四,簫十,笛十,箎六,排簫二,塤二,笙十,大鼓一,搏拊鼓二,柷一,敔一,木笏十,干戚六十四,羽籥六十四,麾旛一,旌節四舞皆八佾用文舞生六十四人,武舞生六十四人,惟
文廟。舞六佾。止用文舞生三十六人。其
先農壇
三皇廟
真武廟
東嶽廟
城隍廟
火神廟
關帝廟、俱教坊司鼓樂承應
凡樂舞生服色
圜丘、用天青銷金花服。祈穀壇同
方澤。用黑色銷金花服。
朝日壇、用紅色銷金花服
夕月壇、用月白色銷金花服
文廟用紅色補服。餘俱用紅色銷金花服、綠紬帶
裹金銅頂武「生頂有三乂。」
康熙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三年冊諡
大行皇后為
仁孝皇后。前期一日、遣官一員祭告
太廟行禮。
康熙十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四年恭奉
仁孝皇后升祔。
奉先殿。前期一日、
上親詣
奉先殿祭告。至升祔日、遣官行禮
是年冊立
皇太子。前期一日、遣官各一員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行禮。是日、
上躬詣
奉先殿致祭。又遣官一員往
仁孝皇后神位前致祭。
康熙十五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五年正月加上。
太皇太后、
皇太后徽號、併進冊寶。前期一日、遣大臣一員祭告 太廟。又以冊封
四妃祭告
太廟、〈嗣後凡有冊封永為定例〉
二月建造
仁孝皇后陵。前期三日、遣官一員祭告
后土
司工之神
康熙十六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六年冊立。
皇后冊封。
貴妃遣官各一員祭告
《天地》、
太廟、
奉先殿、
康熙十七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七年閏三月冊諡。
大行皇后為
孝昭皇后。前期一日、遣官一員祭告
太廟行禮。
康熙十八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八年恭奉
孝昭皇后升祔。
奉先殿。前期一日、
上親詣
奉先殿祭告。至升祔日、遣官行禮
五月改建
奉先殿、及建造
皇太子宮、遣官各一員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又遣工部堂官祭告
后土
司工之神
八月安
奉先殿柱頂石、遣工部堂官祭告
司工之神又安
皇太子宮柱頂石、遣工部堂官祭告
司工之神
又以
奉先殿、及
皇太子宮、豎柱上梁。俱遣工部堂官祭告
司工之神
康熙十九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九年五月,迎
奉先殿、及
皇太子宮吻。遣禮工二部堂官各一員祭
琉璃窯
正陽門
大清門
午門之神
奉先殿、及
皇太子宮安吻。遣工部堂官致祭
司工之神
六月,祈雨,遣官各一員祭告
天神壇
地祇壇
太歲壇
十二月
奉先殿、及
皇太子宮工竣。遣工部堂官一員祭
司工之神
康熙二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年三月奉。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梓宮、送至
陵寢。前期三日、遣官各一員、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
十二月,以滇南蕩平,遣官各一員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
又冊封
皇貴妃
貴妃
惠妃
宜妃
德妃
榮妃遣官一員祭告
太廟、
又加上
太皇太后、
皇太后徽號、遣官各一員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一年
皇上躬謁
永陵。
福陵。
昭陵。前期一日、祭告
奉先殿、
又
「太和門安吻合龍門。」 遣工部堂官祭
司工之神
啟祥宮
長春宮
咸福宮安。「吻合龍門。」 遣禮部工部堂官各一員祭司工之神。
康熙二十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二年。
文華殿興工。遣工部堂官一員祭告
后土
司工之神、安柱頂石豎柱上梁、俱遣工部堂官一
員祭
司工之神供獻行禮
十二月,以「平定臺灣」 ,遣官各一員祭告。
《天地》、
太廟、
社稷。又遣官各一員、祭告
福陵。
昭陵、
孝陵供獻行禮、俱與
陵上大祭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