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042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四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四十二卷目錄
宮殿部彙考四
遼〈太祖一則 太宗天顯二則 會同一則 聖宗統和一則 開泰一則 興宗重熙一
則 總一則〉
宋一〈太祖建隆二則 乾德二則 開寶二則 太宗太平興國三則 雍熙一則 淳
化二則 至道一則 真宗咸平一則 景德二則 大中祥符八則 天禧二則 仁宗天
聖四則 明道二則 景祐三則 寶元一則 慶曆四則 皇祐三則 至和一則 嘉祐
四則 英宗治平三則 神宗熙寧七則 元豐二則 哲宗元祐一則 紹聖二則 元符
二則 徽宗建中靖國一則 崇寧一則 大觀一則 政和七則 重和一則 欽宗靖康
一則 總一則〉
考工典第四十二卷
宮殿部彙考四
[編輯]遼
[編輯]太祖八年建開皇殿
[編輯]按《遼史太祖本紀》:「八年冬十月甲子朔,建開皇殿於 明王樓基。」
太宗天顯三年夏五月建天膳堂
[編輯]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天顯五年夏五月,詔「修《褭潭離宮》。」
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會同三年冬十二月丁巳詔燕京皇城西南堞建涼殿
[編輯]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聖宗統和二十四年改南京宮諸門
[編輯]按《遼史聖宗本紀》:二十四年「秋七月辛丑朔,南幸。八 月丙戌,改南京宮宣教門為元和,外三門為南端,左 掖門為萬春,右掖門為千秋。」
開泰七年建延慶永安二殿
[編輯]按《遼史聖宗本紀》:「七年冬十月,名中京新建二殿,曰 延慶,曰永安。」
興宗重熙五年夏五月詔修南京宮闕府署
[編輯]按《遼史興宗本紀》云云。
遼以幽州為南京,建宮殿。
按《遼史地理志》:南京大內在西南隅,皇城內有景宗、 聖宗御容殿。殿東曰「宣和」,南曰大內。內門曰「宣教」,改 元和。外三門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萬春」,右掖改 千秋門。有樓閣毬場在其南。東為永平館,皇城西門 曰「顯西」,設而不開。北曰子北。西城巔有涼殿,東北隅 有燕角樓。坊市廨舍寺觀,蓋不勝書。
按《禁扁》,遼以幽州為南京,宮之扁曰「永興」,曰「積慶」,曰 「延昌」,曰「章敏」,曰「長寧」,曰「崇德」,曰「興聖」,曰「敦睦」,曰「永昌」, 曰「延慶」,曰「長春」,曰「太和」,曰延和;殿之扁,曰「清涼」,曰「元 和」,曰「嘉寧」;堂之扁,曰「天膳」,樓之扁,曰「五花」,曰「五鳳」,曰 「迎月」,閣之扁,曰「乾文」,門之扁,曰「元和」,曰「南端」,曰「萬春」, 曰「千秋」,曰「鳳凰園」,曰「柳園。」
宋一
[編輯]太祖建隆三年修東京宮殿
[編輯]按《宋史太祖本紀》,「三年春正月甲戌,廣皇城。 按《地 理志》,東京,汴之開封也,梁為東都,後唐罷,晉復為東 京,宋因周之舊為都。建隆三年,廣皇城東北隅,命有 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矣。」
按《玉海》,「建隆三年正月甲戌,發開封浚儀民數千,廣 皇城之東北隅,命義成節度韓重贇董役。 建隆三 年五月,大修宮闕。」
建隆四年,詔重修大內。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建隆四年五月十四日,詔重修大內,以李懷 義、趙仁遂護役。二十四日,明德門成,學士陶穀撰碑。」
乾德元年復增修宮闕
[編輯]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乾德元年五月十四日,復增修宮闕,凡規為 制度,並上指授。」
乾德二年,建「慶基殿。」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乾德二年五月,建奉先資福院於安陵舊域, 奉宣祖昭憲後像設。景祐二年二月戊寅,御書宣祖 神御殿榜「慶基。」
開寶元年賜大內諸門名
[編輯]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長編》:「開寶元年正月乙巳,大內營繕畢,賜諸門名。」 開寶八年冬十月,修西京宮闕。
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西京唐顯慶間
為東都,開元改河南府,宋為西京,山陵在焉。」宮城周迴九里三百步,城南三門,中曰五鳳樓,東曰興教,西曰光政,東一門曰蒼龍,西一門曰金虎,北一門曰拱 宸。五鳳樓內東西門曰左右永泰門。外道北有鸞和 門,右永泰門,西有永福門,興教、光政門內各三門,曰 左、右安禮、左右興善、左右銀臺、蒼龍、金虎。門內第二 隔門曰膺福、千秋。膺福門內道北門曰建禮,正殿曰 太極殿,前有日月樓、日華、月華門又有三門:曰太極 殿。門後有殿,曰「天興」,次北殿曰武德。西有門三重,曰 應天、乾元、「敷教。」內有文明殿,旁有東上閣門。西上閣 門前有左、右延福門,後又有殿,曰垂拱殿北有通天 門,柱廊北有明福門,門內有天福殿。殿北有寢殿曰 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東又有廣壽殿, 視朝之所也。北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四 殿曰崇徽。天福殿西有金鑾殿,對殿南廊有彰善門。 殿北第二殿曰壽昌,第三殿曰玉華,第四殿曰長壽, 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乾陽」,第七殿曰「善興。」西有 射宮殿,千秋門內有含光殿,拱宸門內西偏有保寧 門,門內有講武殿,北又有殿相對。內園有長春殿、淑 景亭、十字亭、九江池、砌臺、娑羅亭。宮城東西有夾城, 各三里餘。東二門:西曰賓暉,北曰啟明,西二門:南曰 金曜,北曰乾通。宮室合九千九百九十餘區。
夾城內及內城北,皆左右禁軍所處。
皇城周迴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南面三門:中曰端 門,東西曰左、右掖門。內東一門,曰「宣仁。」西三門:南曰 「麗景」,與《金曜》相直;中曰「開化」,與《乾通》相直;北曰「應福。」 內皆諸司處之。
按《會要》:「西京大內,據京城之西北,宮城周回九里三 百步。南面三門:南曰五鳳樓,東曰興教,西曰光政,東 一門曰蒼龍,西門曰金虎,北門曰拱宸,正殿曰太極 殿,殿前有左右龍尾道,日樓、月樓,次天興殿,後有殿 閣。」太極殿門之西面,南曰應天門,北乾元門,次北敷 政門,次北文明殿,次垂拱殿。建禮門之西曰廣壽殿, 其北明德殿,其次天和殿,其次崇徽殿。明福門內曰 天福殿,其次太清樓,其次思政殿。延春殿北曰武德 殿。明福門之西曰金鑾殿,其次壽昌殿、玉華、甘露、長 壽、乾陽、嘉興殿。金鑾之西曰含光殿,殿東廊後有紫 雲樓,樓前射殿南有講武殿,殿後有後殿。後苑內有 長春殿。東宮在蒼龍門之西,宮後有「飛龍院」,西有「散 甲殿。」
按《玉海》:「開寶八年十月十九日,將議巡幸,遣王仁珪、 李仁祚、焦繼勳同修洛陽宮室。」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改簡賢講武殿為崇政殿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宮後有崇政殿, 閱事之所也。」
舊名「簡賢講武」 ,太平興國二年改今名。
按,《玉海》,內東門之北崇政殿,舊曰「簡賢講武」,興國八 年四月乙卯改。
〈注〉《長編》:「乾德二年九月,改廣德殿為崇政。」當考。
殿東西邇英、延義二閣,閣後隆儒殿。崇政殿有柱腳, 次北景福殿,試貢舉人、考官設次於兩廡。大中祥符 七年始建額,即閱事之所也。
〈注〉《實錄》云:「祥符七年十月戊午,詔名後殿曰崇政殿」,名已久而未嘗題牓,至是建額。
太平興國三年,以三館新修「書院」為「崇文院」,又改西 京諸殿名。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按《玉海》:「西京大內正殿,隋曰乾陽,唐曰乾元,明堂後 改含元,梁曰朝元,後唐曰明堂,晉曰宣德,後復為明 堂。太平興國三年二月甲申,改太極殿,又改太極後 殿為天興殿,通天乾元門為太極門,車輅院門為鑾 和門,絳霄樓為太清樓。 垂拱殿唐曰延英,太平興 國三年改,又改廣壽,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 第」四殿曰《崇徽》。改寢殿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 殿曰《延春》。改端明殿為《武德殿》,改《金鑾》第二殿曰《壽 昌》,第三殿曰《玉華》,第四殿曰《長壽》,第五殿曰《甘露》,第 六殿曰《乾陽》,第七殿曰《嘉興》。
太平興國八年,太一宮成。
按《宋史太宗本紀》:「八年五月丁卯,詔作太一宮於都 城。十一月己未,太一宮成。」
雍熙元年改諸殿院名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元年七月壬子,改乾元殿為朝元 殿,文明殿為文德殿,丹鳳門為乾元門,改匭院為登 聞鼓院,東延恩匭為崇仁檢院,南招諫匭為思諫檢 院,西申冤匭為申明檢院,北通元匭為招賢檢院。 按《地理志》:「宮城周迴五里,南三門,中曰乾元。」
宋初依梁、晉之舊,名曰「明德。」 太平興國三年,改丹鳳。大中祥符八年,改正陽。明道二年,改宣德。雍熙元年,改今名。
正衙殿曰《文德》。
宋初曰「文明。」 雍熙元年,改今名。熙寧間,改南門曰「端禮。」
按《玉海》,「文德殿,後唐曰端明,國初改文明。」太平興國九年五月丁丑,殿災,七月壬子改今名,即正衙殿。
一本云:「乾德三年八月,文明殿成,雍熙元年七月,改為文德殿。」
太祖時,元朔亦御此殿,其後常陳入閤儀如大慶殿。 饗明堂,恭謝天地,即齋於殿之後閤。熙寧以後,月朔 視朝御此殿。殿庭東南隅有鼓樓,其下漏室,西南隅 鐘鼓。殿兩挾有東上、西上閤門。東西兩廊,門曰左、右 嘉福,南門曰長慶,北門曰嘉肅。淳化中,張洎奏:「今之 文德殿,即唐之宣政,在周為中朝,在漢為前殿,在唐」 為正衙。凡朔望起居、大冊拜對、四夷君長、試制舉人, 皆在此。
淳化元年春正月詔作清心殿二月改大明殿為含光殿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淳化三年,祕閣成。
按《宋史太宗本紀》:三年「夏五月甲寅,詔作祕閣。秋八 月戊辰,以祕閣成,賜近臣宴。」
至道元年春正月詔作上清宮成
[編輯]按:《宋史本紀》云云。
真宗咸平二年九月永隆殿成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二年九月「甲午,奉安太宗聖容於 啟聖院新殿,帝拜而慟,左右皆掩泣。賜修殿內侍緡 錢。」
按《玉海》,永隆殿啟聖院,乃太宗毓聖之地。至道二年 八月,以法堂為殿,奉聖容。咸平二年九月甲午,殿成, 奉安。
景德二年修西京大內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德二年八月。修西京大內。以將朝陵故也。 景德四年二月。詔建太祖神御殿。及改太極殿門 按《宋史真宗本紀》。四年二月幸西京。癸酉。詔西京建 太祖神御殿。
按《玉海》。「二月己巳。次西京。壬申。宴從臣於講武殿。戊 子。詔大內明堂殿前三門改為太極殿門。」
大中祥符元年作會真宮葺左承天門並賜仙儀靈輝二殿名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元年冬十月辛亥,享昊天上帝於 圜臺,陳天書於左,以太祖太宗配。帝袞冕奠獻,慶雲 繞壇,月有黃光。命群臣享五方帝諸神於山下封祀, 壇上下傳呼萬歲,振動山谷,降谷口日,有冠戴,黃氣 紛郁。壬子,禪社首,如封祀儀,紫氣下覆,黃光如星,繞 天書匣。縱四方所獻珍禽奇獸,還奉高宮,日重輪,五」 色雲見,作會真宮。癸丑,御朝覲壇之壽昌殿,受群臣 朝賀,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按《地理 志》,左右銀臺,東華門內一門曰「左承天祥符。」
乾德六年,賜名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書降其上,詔加「祥符」 二字而增葺之。
按《玉海》:祥符元年東封,十月辛丑,次鄆州。壬寅,朱巽 言:「玉冊、玉牒十四日至翔鑾驛,有光照室。」十一月戊 子朔,以鄆州奉安天書殿為仙儀殿,王曾撰記;翔鑾 驛奉安冊牒行殿為靈輝殿。十二月庚子,命知制誥 李維撰,志瑞應也。
大中祥符二年,以萬安宮為「滋福殿」,以崇政殿為「嘉 瑞殿。」
按《宋史真宗本紀》,二年秋七月以萬安宮為滋福殿。 按《玉海》,咸平二年閏三月丁亥,宰臣張齊賢等言,「漢 制,帝母稱長樂宮。唐穆宗郭太后居興慶宮,敬宗王 太后居義安宮,文宗蕭太后居積慶宮。今請命有司 為皇太后建宮立名。」詔以萬安宮為名,遂以滋福殿 為宮。祥符二年,以萬安宮為滋福殿。 祥符二年正 月七日癸亥,對宗室、輔臣於後苑便殿,賜衣帶、器幣, 遂宴於崇聖殿,以封禪慶成故也。崇政殿後改為「嘉 瑞殿」,以後苑產雙蓮故也。
大中祥符三年春二月,以射堂為「繼照堂。」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按《玉海》,繼照堂在開封府廨東。真宗尹京府日,太宗 命創射堂習射。祥符三年閏二月二十四日丁卯,上 幸開封府射堂宴射,謂從臣曰:「朕昔尹京兆,先帝為 創此堂,俾之習射。周覽久之,多所感慕。」又至堂閱太 宗御書圖畫數十軸,遂宴射於射堂。上作七言詩,從 臣畢賦。戊辰,制曰:「昔東漢之隆,過宛陵之故事;貞觀 之盛臨,慶善之舊宮,所以申愷樂之私,宣優裕之澤。 朕頃在儲邸,獲尹神京,用修相圃之儀,遐擬宣猷之 地。」知樞密院事王欽若上《駕幸舊邸》七言三十韻詩, 上作歌以答,仍詔褒之。甲戌,詔曰:「朕頃在儲闈,允釐 京邑,仰承訓導,幸底密寧。爰就公庭,載營完址,俾因 聽訟之暇,用為習射之儀。入纂邦基,載移星律。乘青 陽之布令,擁法從以來臨。感慶兼深,惠賚胥洽。式徇 宰司之議,易茲題榜之名,庶增煥於黃圖,永流芳於
元圃。其開封府舊射堂宜名曰繼照堂。」是日,設帟張樂,許士庶遊觀。三日初營是堂,西有井,將塞之,上曰:「必有神龍潛蟄,命覆巨石。」未幾,果有龍躍出。至是八 作使張文遨敘其事。
大中祥符四年春二月,作「大寧宮。」
按《宋史真宗本紀》:「四年春二月辛酉,祀后土地祇。是 夜,月重輪,還奉祇宮,紫氣四塞,幸開元寺,作大寧宮。」 大中祥符五年「秋七月,作保康門。冬十二月,作景靈 宮。」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七年,建南京歸德殿及鴻慶宮,又詔改東 京諸殿門名。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大中祥符七年。 建應天府為南京宮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六步。門曰 重熙頒慶殿曰歸德。」
按《燕翼貽謀錄》:真宗皇帝東封西祀,思顯先烈。大中 祥符七年正月乙卯,詔陞應天府為南京,建行宮正 殿,以「歸德」為名,以聖祖殿為鴻慶宮,奉太祖、太宗像, 侍立於聖祖之旁。其後遂開高宗皇帝中興之祥,此 殆非偶然者矣。
按《宋史地理志》:「東京宮殿,凡殿有門者。皆隨殿名。宮 中又有延慶殿。」
舊名「萬歲」 ,大中祥符七年改。
大中祥符八年,改正殿東西門名。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正南門內正殿 曰「大慶。」東西門曰左右太和。
宋初曰「日華」 、「月華」 ,大中祥符八年改今名。
大中祥符九年。詔以皇子就學之所。名資善堂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按《玉海》,資善堂在元符觀南。大中祥符八年,置仁宗 肄學之所。祥符九年二月甲午,詔以元符觀南皇子 就學新堂,宜以「資善」為名,因製記。詔曰:「利建元子,肇 開懿藩。將崇樂善之規,式務從師之教。眷惟丹禁,夙 敞清都,就茲曲密之庭,以為誦絃之地。」命晏殊、崔遵 度為記室咨議,入內押班周懷正為都監,入內供奉 官楊懷玉為壽春郡王伴讀,仍面戒堂中無得戲笑 及陳玩弄之具,庶事由禮,使王親近僚友。四年,徙御 廚北。十月乙卯,資善堂上梁,太子會宮僚觀之。十一 月庚午,御札:中書、密院常務,令宰臣與太子就資善 堂會議。壬申,輔臣見皇太子於堂。十二月九日乙酉, 詔「隻日承明殿不視事,中書、樞密院」詣資善堂議事。 辛丑,太子會師傅、宮寮,於是宴賜教坊樂。
天禧四年名滑州碑殿為乾文殿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四年二月癸未朔,名滑州福寧院,奉安御製 碑,殿曰『乾文』。」
天禧五年春三月建天章閣。秋七月作萬壽殿 按《宋史真宗本紀》,五年秋七月新作景靈宮萬壽殿 按《玉海》,天章閣天禧五年三月建,以奉真宗御集。下 有「群玉、蕊珠二殿。」
仁宗天聖元年修奉真殿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奉真殿景靈宮,實舊晉邸,真宗誕生之地。天 聖元年三月,修奉真殿,奉真宗聖像。
天聖二年,建「長寧宮。」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天聖二年。延福 宮北建長寧宮。內有太清、玉清、沖和、集福、會祥五殿。 及降真閣。
天聖四年,建「崇真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崇真殿慈孝寺,天聖四年閏五月建殿,飛白 書額。五年十月癸酉,奉安真宗御容。」
天聖八年,作「會聖宮」,建開先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八年春正月辛巳,作會聖宮於西 京永安縣。」
按《玉海》:「開先殿,天聖八年三月建太祖神御殿於太 平興國寺之後,十月壬辰奉安,九年二月癸未命晏 殊為碑。」
明道元年修大內及改諸殿堂名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元年秋八月壬戌,大內火,延八殿。 癸亥,移御延福宮。甲子,以呂夷簡為修內使。九月丙 申,皇太后出金銀器易左藏緡錢二十萬以助修內。 冬十一月甲戌,以修內成,恭謝天地於大安殿」 按 《地理志》,西華門內一門曰右承天,左承天門內道北 門曰宣祐。
舊名「光天」 ,大中祥符八年改「大寧。」 明道元年改今名。
兩掖門曰「東西上閤」,東西門曰「左右嘉福。」
宋初曰《左右勤政》,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
大慶殿北有「紫宸殿」,視朝之前殿也。
舊名「崇德」 ,明道元年改。
西有「垂拱殿」,常日視朝之所也
舊名「長春」 ,明道元年改。
次西有「皇儀殿。」
開寶四年,賜名「滋福。」 明道元年十月改。
又次西有「集英殿」、宴殿也。
舊名「廣政」 ,開寶三年曰「大明」 ,淳化間曰「含光。」 大中祥符八年名「會慶」 ,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
東有「昇平樓」,宮中觀宴之所也。
舊名「紫雲」 ,明道元年改。
宮中又有「清景」、「慶雲」、「玉京」等殿、壽寧堂。
清凈明道元年改
福寧殿。
「即《延慶》」 ,明道元年改。
寶文閣東西有嘉德、延康二殿,前有景輝門。後苑東 門曰「寧陽。」
即「宣和門」 ,明道元年改。
苑內有崇聖殿、太清樓,其西又有宣聖、化成殿。
即「紫宸殿」 ,明道元年改。
廣聖宮內有太清、玉清、沖和、集福、會祥五殿,建流盃 殿於後苑。
明道元年八月,修文德殿成。是夜,禁中火,延燔崇德、長春、滋福、會慶、延慶、崇徽、天和、承明八殿,命宰相呂夷簡為修葺大內使,樞密副使楊崇勳副之。發京東西、河北、淮南、江東西路工匠給役,內出乘輿物,左藏庫易緡錢二十萬助其費,以故改諸殿名。
按《玉海》,明道元年十月,改玉宸殿曰化成殿,四方貢 珍果,常貯此殿。 皇儀殿舊曰明德滋德,在垂拱殿 西,開寶四年三月丙申改滋福,咸平三年,明德太后 居之,號萬安宮。萬安殿,祥符七年復為殿,明道元年 十月甲辰改皇儀。 紫宸殿舊名崇德殿,在宣祐門 西,明道元年十月甲辰改紫宸,即視朝之前殿。每誕 節稱觴及朔望,御此殿。 紫宸西,垂拱殿門,其東北 角門通紫宸殿。每日樞密使以下立班殿庭,候傳宣 不坐,即赴垂拱殿起居。垂拱舊曰長春,明道元年十 月改勤政,十一月改垂拱。《實錄》云:「明道元年十月甲 辰,改長春殿曰垂拱殿」,即常日視朝之所。節度使、契 丹使辭見,亦宴此殿。 集英殿舊曰元德,亦曰「廣政。」 開寶三年改「大明」,淳化元年二月己酉改「含元」,祥符 八年六月十五日甲子改「會慶」,明道元年十月甲辰 改元和,尋改今名。春秋誕聖節,錫宴此殿。熙寧以後, 親策進士於此殿。殿後有需雲殿,東有紫雲樓,宮中 觀宴之所也。 福聖殿,明道中奉真宗御容。 宮中 有清淨堂,明道元年十月改曰「壽寧」,明道中,奉太祖 御容。
明道二年,改景福殿為「端明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崇政殿後有景 福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
大中祥符七年,建後苑東門,洎北向。便殿成,賜名「宣和門。」 承明殿,明道元年改端明二年改今名。
景祐元年改天安殿為太慶端明殿為延和併名楊太后居為慈德殿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太慶殿
舊名「崇元。」乾德四年重修,改曰「乾元。」太平興國九年改「朝元。」大中祥符八年改「天安。」明道三年改今名。〈按:《宋史仁宗本紀》,明道無三年,即景祐元年。〉
按《玉海》,太慶殿,梁曰「崇元」,乾德四年四月重修,改「乾 元。」太平興國九年五月殿災,改朝元。大中祥符八年 四月殿災,六月己酉,改天安,景祐元年改太慶。
《地理志》作「明道三年。」
殿九間,挾各五間,東西廊各六十間,有龍墀、沙墀。正 至朝會冊尊號,御此殿,饗明堂,恭謝天地,即此殿行 禮。郊祀齋宿,殿之後閣,蓋正殿也。 延和殿在景福 殿南,祥符七年建。十月戊午,賜名「承明」,章獻垂簾,參 決朝政於此。明道元年十月甲辰,改「明良」,尋改「端明。」 景祐元年,改延和殿。
按:《宋史地理志》:「慈德殿。」
楊太后所居,景祐元年賜名。
景祐二年,置邇英、延義閣及觀稼等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春正月癸丑,置邇英延義二閣,寫 《尚書無逸》篇於屏。」 按地理志。延義閣。
在崇政殿內
邇英閣。
在崇政殿西南,蓋侍臣講讀之所也。與「延義」 同,景祐三年賜名。
觀稼殿。
在後苑觀種稻。景祐二年創建。
苑西有金華、西涼、清心等殿,翔鸞、儀鳳二閣,華景、翠 芳、瑤津三亭。延福宮有穆清殿。延慶殿北有柔儀殿。
初有殿無名,章獻太后名曰「崇徽」 ,明道元年改「寶慈」 ,景祐二年改今名。
按《玉海》,福寧殿在垂拱殿後,國初曰萬歲,祥符七年十月戊午改延慶,明道元年十月甲辰,改福寧殿,即 正寢後柔儀殿,國初但名萬歲後殿,章獻後居之,名 崇徽,明道元年十月甲辰改寶慈,景祐二年改柔儀。
《西涼》,在天章閣東,景祐二年三月辛丑重修。
按:《宋史地理志》,「延福宮北有廣聖宮。」
天聖二年建,名「長寧。」 景祐二年改。
按《玉海》:「景祐二年,改長寧宮曰廣聖,降真閣曰崇真 宮,在禁中。前殿有道家天神之像,後起觀閣,奉真宗 神御。」
景祐四年,改保慶殿為「慈德」,名「莊惠」後真容殿為「廣 愛。」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保慶殿,章惠太后居之。景祐四年改「慈德。」 三月乙亥,莊惠後真容殿為廣愛,己卯奉安,庚辰酌 獻。
寶元元年改萬春閣為延春閣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延春閣。
舊名「萬春」 ,寶元元年改。
慶曆元年改壽昌閣為寶文閣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寶文閣。
即壽昌閣,慶曆元年改。
慶曆二年,修北京宮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二年八月戊子。出內藏庫緡錢十 萬修北京行宮。」 按《地理志》。慶曆二年建大名府為 北京宮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真宗駐蹕行宮。 城南三門。中曰順豫。東曰省風。西曰展義。東一門曰 東安。西一門曰西安。順豫門內東西各一門。曰左右 保成。次北班瑞殿。殿前東西門二。東曰凝祥。西曰麗 澤殿,東南時巡殿門,次北時巡殿,次靖方殿,次慶寧 殿。《時巡》殿前東西門二:東曰景清,西曰「景和。」
按《玉海》。慶曆二年五月十六日戊午。詔升大名府為 北京。先朝駐蹕行宮正殿為班瑞殿。七月以行宮中 門為順豫。尋以行宮便殿為靖方殿。又有「時巡慶寧 殿。」
慶曆六年,重修開先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開先殿,慶曆六年八月重修。乙亥飛白書牓。 慶曆八年,詔以舊延恩殿為觀文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宮中有「安福觀 文殿。」
舊名「集聖」 ,明道二年改「肅儀」 ,慶曆八年改今名。
按《玉海》,觀文殿舊曰延恩。祥符五年十二月二十四 日,聖祖降此殿。閏十月壬申,晁迥等請改殿名,改真 游,十二月作《真游殿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壬子,參 政丁謂請御書「真游殿」額。十一月乙酉,奉安殿額。十 月戊午,名真游殿西門曰延真,其東真君殿曰積慶, 萬歲殿曰延慶,東西門曰左右昭慶,後殿曰崇政,北 向殿曰承明,後苑東曰宣和,又改為集聖殿。明道二 年十一月丁丑,改為內外命婦客舍,名「肅儀。」慶曆八 年五月乙巳,以紫宸不可為官稱,詔以舊延恩殿為 觀文殿,改紫宸殿學士為觀文殿學士。
皇祐二年名揚州章武殿為神武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建隆元年十一月丁未,親征李重進,至揚州。 二年正月,詔以行宮為建隆觀。祥符五年建殿。景祐 四年別建殿名章武。皇祐二年五月庚寅改名神武。 皇祐三年作隆儒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隆儒殿。」
邇英閣後小殿。皇祐三年始賜名。
按《玉海》,皇祐三年十月作隆儒殿。初詔丁度等撰邇 英閣後小殿名。乙酉,度等請名「隆儒,詢猷清燕」,詔以 「隆儒」為名。
皇祐五年,建滁州端命殿、并州統平殿、澶州武信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五年春三月癸亥,遣使奉安太祖 御容於滁州,太宗御容於并州,真宗御容於澶州。 按《玉海》,皇祐五年三月,仁宗宣諭曰,恭惟太祖擒皇 甫暉於滁州。是受命之端也。太宗平劉繼元於并州, 是太平之統也。甲子,乃詔滁州因舊寺建殿,命曰端 命。命宰相龐籍奉安太祖御容。并州因崇聖寺命殿 曰「統平」,命樞密使王貽永奉安太宗御容。
《太宗御容》以四月二十七日奉安。帝聞之曰:「太宗以是月日至城下,有此符合寺」 ,本行宮,賜名《平晉》,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
又曰:「恭惟真宗禦契丹於澶州,是偃武之信也。宜即 澶州舊寺建殿,名曰武信。」命樞密高若訥奉安真宗 御容。
皇祐間,滁州通判殿中丞王靖言:「太祖皇帝擒皇甫暉於滁州,太宗下劉繼元於并州,真宗禦契丹於澶州,皆宜立廟,以昭遺烈。」 於是就芳林園,命工部寫三聖御容臨赴逐州。皇祐五年三月十四日甲子,太祖御容赴滁州,奉安於大慶觀端命殿。太
宗御容赴并州,奉安於資聖禪院統平殿。真宗御容赴澶州,奉安於開福禪院武信殿。
至和二年建延聖殿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至和二年正月丁卯。奉安真宗金像於延聖 殿。」
嘉祐四年修潛龍宮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四年修潛龍宮,真宗為開封府尹時廨舍也。 嘉祐六年建永宗殿,名「汴口碑殿」為「崇訓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嘉祐六年十一月崇先觀成,建是殿,以奉真 宗御容。戊辰,以汴口新修靈津廟碑殿為崇訓殿」, 嘉祐七年作「凝機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嘉祐七年三月乙亥,作凝機殿於禁中。」
欲儲思清間,特起此殿。
嘉祐八年,英宗即位,改舊位為「慶寧宮。」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七年十一月戊辰,皇子遷新位。嘉祐八年,英 宗即位,九月庚戌,以舊位名興慶宮。呂誨言唐有此 宮名。九年十二月,改名慶寧。
《會要》又云:「在謻門內南廊,治平二年賜名,有閣」 ,藏御書籍。二月十一日,呂公著請俟既郊、歲豐乃修,從之。
英宗治平元年建孝嚴殿名皇太后宮殿為慈壽改明福殿為迎釐
[編輯]按《宋史英宗本紀》。「元年五月丙辰。上皇太后宮殿名 曰慈壽」 按地理志。慈壽殿。
皇太后所居。治平元年賜名。
按《玉海》,「治平元年七月二十一日,中書門下表言,在 漢之隆,實居長樂。有唐之盛,亦闡義安。請以皇太后 所居為慈壽宮,殿為慈壽殿。」
《實錄》云:「五月丙辰,上皇太后宮殿名曰慈壽。」
孝嚴殿,治平元年建於景靈宮之西南,奉仁宗神御 圖,大臣於壁。別殿曰「寧真。」十二月,召輔臣觀御篆牓 於迎陽門。 明福殿、景靈宮齋殿,治平元年九月改 為「迎釐。」
治平三年。改清居殿曰欽明。名神御殿曰景寧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崇徽殿北有欽 明殿。
舊名「天和」 ,明道元年改「觀文」 ,又改「清居」 ,治平三年改今名。
按《玉海》,舊曰天和,明道元年十月甲辰改觀文,後改 曰清居。治平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壬子,改清居殿曰 欽明,命直龍圖閣王廣淵書《洪範》一篇於屏。時帝謂 廣淵曰:「先帝臨御天下四十年,天下承平,得以無為, 朕方屬多事,豈敢自逸,故改此殿名。」因訪廣淵先儒, 論《洪範》得失,廣淵對以張景所得最深,以《景論》七篇 進。翼日,召對延和殿,帝曰:「景所說過先儒遠矣。以三 德為御臣之柄,尤為善論。朕接臣下,常謙柔,聽納之 間則自以剛斷。此屏置之坐右,豈特《無逸》之戒也。」賜 廣淵御紙、筆、墨、黃金。 內中神御殿,治平三年正月 名景寧。
治平四年,建英德殿。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英德殿奉仁、英二宗神御,治平末,建於景靈 宮。」
神宗熙寧元年作慶壽寶慈二宮
[編輯]按《宋史神宗本紀》,元年三月「戊子,作太皇太后慶壽 宮皇太后寶慈宮。」
按《玉海》:元年三月十五日戊子,中書門下言:「太皇太 後宮殿請以『慶壽』為名,皇太后宮殿請以『寶慈』為名。」 從之。後慶壽宮建慶壽、萃德二殿,寶慈宮建寶慈、姒 徽二殿。
熙寧三年,起神藻殿。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熙寧三年閏十一月「二十三日。起神藻殿。詔 奉真宗御容。」
熙寧四年,作中太一宮,又作玉華殿。
按《宋史神宗本紀》。四年冬十一月丁亥。作中太一宮。 按《玉海》。熙寧四年。後苑作「玉華殿。」
熙寧七年,作「基春殿。」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基春殿。」
熙寧七年建,在玉華殿後。
按:《玉海》:「熙寧七年,玉華殿後作山亭。」祥鸞閣、基春殿, 熙寧八年建睿思殿。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睿思殿」
熙寧八年建
按《玉海》,「熙寧八年,建睿思殿。」
熙寧十年。改宮城諸門名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宮城周迴五里。 南三門。東曰左掖。西曰右掖。東西面門曰東華西華。
舊名「寬仁神獸。」 開寶三年改今名。熙寧十年,又改東華門北曰「謻門。」
北一門曰「拱宸。」
舊名「元武。」 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熙寧十年,改門內西橫門曰「臨華。」
熙寧 年。改瓊華殿。為需雲殿。又改長慶門曰嘉肅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宴殿後有需雲 殿。
舊名「玉華」 ,後改「瓊華。」 熙寧初改今名。
乾元門內正南門曰「大慶」,東、西橫門曰左、右升龍,左 右北門內各二門曰左、右長慶。
熙寧間,改左右長慶隔門曰《左右嘉肅》。
元豐三年建承極殿
[編輯]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承極殿。」
元豐三年建
元豐五年,景靈宮成,又建「燕寧殿。」
按《宋史神宗本紀》:「五年冬十一月壬午,景靈宮成,告 遷祖宗神御。」
按《玉海》:「燕寧殿,元豐五年建,以奉仁皇慈聖御容。」
哲宗元祐元年建崇慶隆祐二宮殿
[編輯]按《宋史哲宗本紀》。「元年春二月丁未。群臣上太皇太 後宮曰崇慶。殿曰崇慶壽康。皇太后宮曰隆祐。殿曰 隆祐慈徽。」 按《地理志》。崇慶、隆祐二宮。
元祐元年建
按《玉海》:「元祐元年閏二月十九日丁未,詔曰:『漢家致 孝,有朝夕供御之廷;唐室承顏,嚴歲時慶賀之禮。逮 於列聖,咸有舊章。建太皇太后宮曰崇慶,殿曰崇慶 萬康,皇太后宮曰隆祐,殿曰隆祐慈徽』。」
紹聖元年詔改隆祐宮為慈德宮
[編輯]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聖元年閏四月十八日,詔改隆祐宮曰「慈 德宮,前殿曰慈德,中曰仁明,後曰壽昌。」
紹聖二年,上「聖瑞」等宮名。又宣和殿成,並賜「睿成宮」 名。
按《宋史哲宗本紀》:二年五月「乙卯,上皇太妃宮名曰 聖瑞國。」
按《玉海》:「紹聖二年五月,以皇太妃宮為聖瑞宮,昭懷 劉後宮曰崇恩,顯肅鄭後宮曰寧德。」 哲宗以睿思 殿先帝所建,不敢燕處,乃即睿思之後為宣和殿。紹 聖二年四月二日丁卯,宣和殿成。
按:《宋史地理志》:「睿成宮」:
神宗所居東宮。紹聖二年賜名。
元符三年以懿親宅為龍德宮
[編輯]按:《宋史哲宗本紀》:「三年正月,徽宗即位。二月辛酉,名 懿親宅潛邸曰龍德宮。」
按《玉海》。「二月辛酉。徽宗詔懿親潛邸。名龍德宮。有申 福、臻祥二殿。」
元符 年,建玉虛殿。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玉虛殿。」
元符初建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改顯謨閣曰熙明
[編輯]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顯謨閣。
元符元年建,藏《神宗御集》。建中靖國元年改曰「熙明」 ,尋復舊。
崇寧 年復作宣和殿
[編輯]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宣和殿
在睿思殿後。紹聖二年四月殿成。其東側別有小殿曰「凝芳」 ,其西曰「瓊芳」 ,前曰「重熙」 ,後曰「環碧。」 元符三年廢,崇寧初復作。大觀三年徽宗製記刻石,實蔡京為之。
大觀 年建玉華閣
[編輯]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玉華閣。
大觀初建,在宣和殿後。
政和元年建親蠶宮
[編輯]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親蠶宮。
政和元年建
政和三年,作保和殿及延福等宮。
按《宋史徽宗本紀》。三年夏四月戊子。作保和殿。乙巳。 以福寧殿東建玉清和陽宮 按地理志。燕寧殿。
在延福北。奉安「仁宗慈聖光獻皇后御容。」
延福宮:
政和三年春,新作於大內北拱辰門外,舊宮在後苑之西南,今其地乃百司供應之所,凡內酒坊、裁造院、油醋、柴炭、鞍轡等庫悉移他處。又遷兩僧寺、兩軍營而作新宮焉。始南向殿,因宮名曰「延福」 ,次曰「蕊珠」 ,有亭曰「碧琅玕。」 其東門曰「晨暉」 ,其西門曰「麗澤。」 宮左復列三位,其殿則有「穆清」 、成平、會寧、「睿謨、凝和」 、「崑玉」 、群玉。其東閣則有:「蕙馥、《報瓊》」 、「《蟠桃》《春錦》」 、《疊瓊》《芬芳》、「《麗玉》《寒香》」 、「《拂雲》《偃蓋》《翠葆》《鉛英》」 、《雲錦》。
蘭熏摘金。其西閣有繁英雪香,披芳鉛華,瓊華,文綺絳萼,穠華綠綺,瑤碧,清陰,秋香叢玉,扶玉絳雲。會寧之北,疊石為山,山上有殿曰「翠微。」 旁為二亭,曰雲巋,曰「層巘。」 凝和之次閣曰「明春」 ,其高踰一百一十尺。閣之側為殿二,曰玉英,曰「玉潤。」 其背附城築土植杏,名曰「杏岡。」 覆茅為亭,修竹萬竿,引流其下。宮之右為佐二閣,曰「宴春」 ,廣十有二丈,舞臺四列,山亭三峙。鑿圓池為海,跨海為二亭,架石樑以升,山亭曰「飛華」 ,橫度之四百尺有奇,縱數之二百六十有七尺。又疏泉為湖,湖中作隄以接亭,隄中作梁以通湖。梁之上又為茅亭、寉莊、鹿砦、孔翠諸柵,蹄尾動數千。嘉花名木,類聚區別,幽勝宛若生成。西抵麗澤,不類塵境。初,蔡京命童貫、楊戩、賈詳、藍從熙、何訢等分任宮役。五人者因各為制度,不務沿襲,故號延福五位,東西配大內,南北稍劣。其東直景龍門,西抵天波門。宮東西二橫門,皆視禁門,《法》所謂「晨暉麗澤」 者也,而晨暉門出入最多。其後又跨舊城修築,號延福第六位。跨城之外浚濠,深者水三尺。東景龍門橋,西天波門橋。二橋之下,疊石為固,引舟相通,而橋上人物外自通,行不覺也,名曰「景龍江。」 其後又闢之,東過景龍門至封丘門 。景龍江北有龍德宮,初,元符三年以懿親宅潛邸為之,及作景龍江,江夾岸皆奇花珍木,殿宇比比對峙,中塗曰壺春堂,絕岸至龍德宮,其地歲時次第展拓,後盡都城一隅焉,名曰「擷芳園。」 山水美秀,林麓暢茂,樓觀參差,猶艮嶽延福也。宮在舊城,因附見此。
保和殿。
政和三年四月作,九月殿成,總為屋七十五間。
政和四年,神御殿成。
按《宋史徽宗本紀》:「四年冬十二月己酉,以禁中神御 殿成,減天下囚罪一等。」
政和五年夏四月。作葆真宮。改集賢殿為右文殿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按《玉海》。五年四月十日詔祕書省殿以「右文」為名。改 集賢殿修撰為右文殿修撰。
按:《宋史地理志》:「上清寶籙宮。」
政和五年作,在景龍門東,對景暉門。既又作仁濟、輔正二亭於宮前,命道士施民符藥,徽宗時登皇城下視之。又開景龍門,城上作複道通寶籙宮,以便齋醮之路,徽宗數從複道上往來。是年十二月,始張燈於景龍門上下,名曰「預賞。」 其明年,乃有期門之事。
政和六年秋九月,西內成。
按:《宋史徽宗本紀》:「六年九月辛卯,以西內成,曲赦京 西。」
政和七年春二月,改天寧萬壽觀為「神霄玉清萬壽 宮。」夏五月,改玉清和陽宮為「玉清神霄宮。」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玉清神霄宮。
政和三年建,舊名「玉清和陽」 ,在福寧殿東。七年改今名。
政和八年,龍德太一宮成。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陸韶之記曰:「政和八年戊戌之歲,龍德太一 宮告成,直都城之西北隅,實龍潛之舊邸也。」仰摹宸 極,一新祠庭。前殿曰黃祕之殿,次曰統元之殿,次曰 神貺之殿,門曰黃祕之門。高真象設,次第分布。棟宇 轇輵,甍桷飛鶱,棲金浮翠,蔚跂嵽嵲。遠而望之,祥煙 佳氣,若與慶霄連接上下。既成,鑾輿幸焉。躬執薦告 之禮,祈為蒼生致福。已而敷大宥於天,又詔儒臣為 之記。
重和元年建宣和後殿
[編輯]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徽宗晝日不居寢殿,以睿思殿為講禮進膳 之所,就宣和殿宴息。」重和元年,改元宣和,乃更為保 和殿。宣和之後殿,重和元年所刱也。
欽宗靖康元年三月改擷景園為寧德宮
[編輯]按《宋史欽宗本紀》,元年三月丙子,改擷景園為寧德 宮。乙酉,迎道君皇帝於宜春苑,太后入居寧德宮。 宋有天下,建都汴京,其宮闕制度視《漢略》存簡素。 按《玉海》,「東京大內,據闕城之西北,宮城周回五里,南 三門曰宣德、左掖、右掖。東一門曰東華,西曰西華,北 曰拱宸。宣德門內南門曰大慶,正殿曰大慶,次北文 德殿」門,次文德殿,殿東南隅有鼓樓、漏屋,西南鐘樓 殿。次北門曰左、右銀臺,西紫宸殿,次西垂拱殿,其後 福寧殿,次後柔儀殿、欽明殿,其西睿思殿、福寧殿,東 慶壽宮,慶壽、萃德二殿。福寧殿西寶慈宮,寶慈、姒徽 二殿。福寧殿後坤寧殿。凡禁中殿閣,有嘉慶殿、觀文 殿、延真門、積慶殿、感真閣、福聖殿、壽寧堂、慶雲殿、玉 京殿、清景殿、西涼殿、慈德殿、景寧殿,垂拱殿門,次西 皇儀殿,次西集英殿,殿後需雲殿東有昇平樓,廊北龍圖閣,東序資政、崇和二殿,西序宣德、《述古》二殿,其 北天章閣,閣東西序群玉、蕊珠二殿。次北寶文閣,閣 東西序嘉德、延康二殿,東華門外西北廊元符觀有 謻門,門內南廊慶寧宮,西華門內延福宮,穆清、靈顧、 性智三殿。次北廣聖宮,宣祐門內東廊。次北資善堂、 講延所,西廊。次北崇政殿,殿東西延義、邇英二閣。閣 後隆儒殿,次北景福殿,殿南延和殿,殿西北迎陽門, 門內後苑有太清樓,延春閣,儀鳳、翔鸞二閣,宜聖殿, 嘉瑞、宣明、安福、寶岐、化成、金華、清心、流杯、清輝,親稼 殿,華景翠芳亭,淫津亭,《象瀛山池》。
按《石林燕語》:太慶殿初名乾元,太平興國、祥符中皆 因火改為朝元,天安、景祐中方改今名。有龍墀、沙墀, 凡正旦至大朝會策尊號則御焉。郊祀大禮,則駕宿 於殿之後閣,百官為次宿於前之兩廊。皇祐初,始行 明堂之禮,又以為明堂。仁宗御篆「明堂」二字,每行禮 則旋揭之,事已復去。 紫宸殿在大慶殿之後少西, 其次又為垂拱殿。自大慶殿後,紫宸、垂拱之兩間,有 柱廊相通,每月視朝則御文德,所謂「過殿」也。東西閣 門皆在殿後之兩旁,月朔不過殿則御紫宸,所謂「入 閣」也。月朔以誕節郊廟禮成受賀,契丹辭見,亦皆御 紫宸。文德遇受冊、發冊、明堂宣赦亦御,而不常用。宣 麻不御殿,而百官即庭下聽之。紫宸不受賀,而拜表 稱賀,則於東上閣門。國忌未赴景靈宮,先進名奉慰, 則於西上閣門。亦既庭下拜而授閣門使,蓋以閣不 以殿也。惟垂拱為日御朝之所。 集英殿,舊大明殿 也,明道中改今名,每春秋大燕皆在此。太祖嘗御策 制科舉人,故後為進士殿試之所。其東廊後有樓曰 「昇平」,舊紫雲樓也。每大燕,則宮中登而觀焉。皇儀殿 舊名「滋福」,咸平,太宗明德皇后居之,以為萬安宮,後 崩,復舊。明道中改今名,故常廢而不用,以為治後喪 之所。
按《東京夢華錄》:「大內正門宣德樓,列五門,門皆金釘 朱漆,壁皆磚石,間甃鐫鏤龍鳳飛雲之狀,莫非雕甍 畫棟,峻桷層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下 列兩闕亭相對,悉用朱紅杈子。入宣德樓正門,乃大 慶殿,庭設兩樓,如寺院鐘樓上有太史局,保章正測 驗刻漏,逐時刻執牙牌奏。每遇大禮,車駕齋宿及正」 朔朝會於此殿。殿外左右橫門曰左右長慶門,內城 南壁有門三座,係大朝會趨朝路。宣德樓左曰左掖 門,右曰右掖門。左掖門裡乃明堂,右掖門裡西去乃 天章、寶文等閣。宮城至北廊約百餘丈。入門東去街 北廊乃樞密院,次中書省,次都堂。宰相朝退治事於 此,次門下省,次大慶殿。外廊橫門北「去百餘步,又一 橫門,每日宰執趨朝,此處下馬,餘侍從臺諫於第一 橫門下馬」,行至文德殿,入第二橫門。東廊大慶殿東 偏門,西廊中書門下後省,次修國史院。次南向小角 門,正對文德殿。殿前東西大街,東出東華門,西出西 華門,近裡又兩門相對,左右嘉肅門也。南去左右銀 臺門,自東華門裡皇太子宮入嘉肅門,街南大慶殿 後門東西上閤門,街北宣祐門南北大街,西廊面東 曰凝暉殿,乃通會通門入禁中矣。殿相對東廊門樓 乃殿中省、六尚局、御廚。殿上常列禁衛兩重,時刻提 警,出入甚嚴。近裡皆近侍中貴,殿之外皆知省御藥 幕次、快行親從官、輦官、車子院、黃院子、內諸司兵士 祗候宣喚,及宮禁買賣進貢,皆由此入。唯此浩穰諸 司,人自賣飲食珍奇之物,市井之間未有也。每遇早 晚進膳,自殿中省對凝暉殿,禁衛成列,約欄不得過 往。省門上有一人呼喝,謂之「撥食家。」次有紫衣裹腳 子,向後曲折幞頭者,謂之「院子家。」托一合,用黃繡龍 合衣籠罩,左手攜一紅羅繡手巾,進入於此,約十餘 合,繼托金瓜合二十餘面進入,非時取喚,謂之「泛索。」 宣祐門外西去紫宸殿,次曰文德殿,次曰垂拱殿,次 曰皇儀殿,次曰集英殿,後殿曰崇政殿、保和殿,內書 閣曰眷思殿,後門曰拱辰門。東華門外市井最盛,蓋 禁中買賣在此。
按《輟耕錄》:「廉訪使楊文憲公煥,字煥然,乾州奉天人。 嘗作《汴故宮記》云:『己亥春三月,按部至於汴,汴長史 宴於廢宮之長生殿。懼後世無以考,為纂其大概云: 皇城南外門曰南薰,南城之北新城門曰豐宜橋,曰 龍津橋,北曰丹鳳』。」而其門三丹鳳,北曰州橋,橋少北 曰文武樓,遵御路而北,橫街也。東曰太廟,西曰郊社, 正北曰承天門,而其門五:雙闕前引。東曰登聞檢院, 西曰登聞鼓院。檢院之東曰左掖門,門之南曰待漏 院,鼓院之西曰右掖門,門之南曰都堂,承天之北曰 大慶門,而日精門、左昇平門居其東,月華門、右昇平 門居其西。正殿曰大慶殿,東廡曰嘉福樓,西廡曰嘉 瑞樓。大慶之後曰德儀殿,德儀之東曰「左昇龍門」,西 曰右昇龍門。正門曰龍德,曰蕭牆,曰丹墀,曰隆德殿。 隆德之左曰東上閣門,右曰西上閣門,皆南嚮。東西 二樓,鐘鼓之所在,鼓在東,鐘在西。隆德之次曰仁安 門。仁安殿東則內侍局,內侍之東曰近侍局,近侍之東曰嚴祗門,宮中則曰撒合門,少南曰東樓,即授除 樓也。西曰西樓。仁安之次曰純和殿,正寢也。純和西 曰雪香亭,雪香之北,后妃位也,有樓。樓西曰瓊香亭, 亭西曰涼位,有樓。樓北少西曰玉清殿,純和之次曰 寧福殿,寧福之後曰苑門,由苑門而北曰仁智殿,有 二大石,左曰「敷錫神運萬歲峰」,右曰「玉京獨秀太平 巖。」殿曰山莊,莊之西南曰翠微閣,苑門東曰仙韶院, 院北曰湧翠峰,峰之洞曰「大滌湧翠」東連長生殿,殿 東曰湧金殿,湧金之東曰蓬萊殿,長生西浮玉殿,浮 玉之西曰瀛洲殿,長生之南曰閱武殿,閱武南曰內 藏庫。由嚴祗門東曰尚食局,尚食東曰宣徽院,宣徽 北曰御藥院,御藥北曰右藏庫,右藏之東曰左藏,宣 徽東曰點檢司,點檢北曰祕書監,祕書北曰學士院, 學士之北曰諫院,諫院之北曰武器署,點檢之南曰 儀鸞局,儀鸞之南曰尚輦局,宣徽之南曰拱衛司,拱 衛之南曰尚衣局,尚衣之南曰繁禧門,繁禧南曰安 泰門,安泰西與左升龍門直。東則壽聖宮,兩宮太后 位,本明俊殿試進士之所。宮北曰徽音殿,徽音之北 曰燕壽殿,燕壽殿垣後少西曰震肅衛司,東曰中衛 尉司,儀鸞之東曰小東華門,更漏在焉。中衛尉司東 曰祇肅門,祇肅門東少南曰將軍司徽音。壽聖之東 曰太后苑,苑之殿曰慶春。慶春與燕壽並,小東華與 正東華對。東華門內正北尚廐局,尚廐西北曰臨武 殿、左掖門正北尚食局,局南曰宮苑司,宮苑司西北 曰尚醞局、湯藥局、侍儀司,少西曰符寶局、器物局。西 則撒合門、嘉瑞樓。西曰三廟,正殿曰德昌,東曰文昭 殿,西曰光興殿,並南嚮。德昌之後,宣宗廟也。宮西門 曰「西華」,與東華直。其北門曰「安貞」,二大石。外,凡花石、 臺榭、池亭之細,並不錄。觀其制度簡素,比土階茅茨 則過矣。視漢之所謂千門萬戶、珠璧華麗之室,「則無 有也,然後之人因其制度而損益之,以求其稱,斯可 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