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20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二百四卷目錄
鼎部紀事
鼎部雜錄
鼎部外編
考工典第二百四卷
鼎部紀事
[編輯]《列子問道篇》:「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獲寶鼎,迎日推策。」〈注〉策,數也,月 朔未來而推之,故曰「迎日。」
《路史》有熊氏采首山之銅,鑄三鼎於荊山之陽,以象 太乙,能輕能重,能瀆能行,存亡是譣,吉凶可知。虎豹 百物,為之眡火參爐。〈注〉《瑞應圖》云:以象三才,陽極於 九,故聖人攝其數而雲「九鼎。」
夏后氏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九鼎於紫金條荊之 山,使人知神姦入川澤而不逢,不若魑魅罔兩,莫能 逢之。鼎成而太白見者九日。
《拾遺記》:「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使 工師以雌金為陰鼎,以雄金為陽鼎,鼎中常滿,以占 氣象之休否。」
《史記殷本紀》:「伊尹欲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之媵 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說苑》:湯時大旱七年,煎砂爛石。於是使人以三足鼎 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節耶?使民疾耶?苞苴行耶?讒 夫昌耶?宮室崇耶?女謁盛耶?何不雨之極也?」言未已, 天大雨。
《史記封禪書》:武丁得傅說為相,殷復興焉,稱高宗。有 雉登鼎耳雊,武丁懼,祖己曰:「修德。」武丁從之,位以永 寧。
《周本紀》:「武王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寶玉。」
《左傳》:桓公二年,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 父嘉為司馬,督為太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 「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於鄭而立之 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太廟,非禮也。臧哀 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 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 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 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 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 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 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照臨「百官,百官於是 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其賂器於 太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 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 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 違亂之賂器於太廟?其若之何?」公不聽。周內史聞之, 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 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 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 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 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 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 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 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 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 重,未可問也。
襄公十九年,公享晉六卿於蒲圃,賜之「三命之服,軍 尉、司馬、司空、輿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賄。」荀偃束錦 加璧,乘馬先吳《壽夢》之鼎。
《昭公七年》,鄭子產聘於晉,晉侯有疾,韓宣子逆客,私 焉。子產曰:「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韓子祀夏 郊。晉侯有間,賜子產莒之二方鼎。〈注〉方鼎,莒所貢。 十二年,楚子狩於州來,次於乾谿。右尹子革夕,王與 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與呂級、王孫牟、燮父、禽父並 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今吾使人於周,求鼎 以為分,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 辟在荊山,跋涉山林,以共禦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 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 事君王,將惟命是從,豈其愛鼎?
十六年,齊侯伐徐,徐人行成。徐子及郯人、莒人會齊 侯,盟於蒲隧。賂以「《甲父》之鼎。」〈注〉《甲父》,古國名。徐人得 甲父鼎,以賂齊也。
二十九年冬,晉趙鞅、荀寅帥師城汝濱,遂賦晉國一 鼓鐵,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焉。仲尼曰:「晉國 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文公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 在鼎矣,何以尊貴?」
《說苑》:佛肸用中牟之縣畔,設祿邑,炊鼎曰:「與我者受 邑,不與我者其烹。」中牟之士皆與之。城北餘子田基 獨後至,袪衣將入鼎,曰:「基聞之,義者軒冕在前,非義 弗乘;斧鉞於後,義死不避。」遂袪衣將入鼎,佛肸播而 之趙,簡子屠中牟,得而取之。論有功者,用田基為始, 田基曰:「吾聞廉士不恥人,如此而受中牟之功,則中」 牟之士終身慚矣。襁負其母,南徙於楚。
《新序》:齊攻魯,求岑鼎,魯君載岑鼎往,齊侯不信而反 之,以為非也,使人告魯君,柳下惠以為是,因請受之。 魯君請於柳下惠,柳下惠對曰:「君之欲以為岑鼎也, 以免國也。臣亦有國於此。破臣之國,以免君之國,此 臣所難也。」魯君乃以真岑鼎往,柳下惠可謂守信矣, 非獨存己之國也。又存魯君之國,信之於人重矣。 《史記周本紀》。「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
《戰國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 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於齊。」顏率至齊,謂齊 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 君臣內自盡,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危國,美名 也;得九鼎,厚寶也。願大王圖之。」齊王大發師五萬人, 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齊將求九鼎,周君又 「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顏率至齊,謂齊 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 不識大國何塗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 於梁。」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臺 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 人將寄徑於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 於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 終何塗之?」從而致之齊。顏率曰:「敝邑固竊為王患之。 夫鼎者,非效壺醯醬瓿耳,可懷挾提挈以至齊者,非 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灕然止於齊者。昔周之代殷, 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輓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 卒師徒、械器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 何塗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 來,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敝邑, 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白帖》:文摰發怒齊湣王,以愈王疾。王命生烹文摰,三 日三夜不死,顏色不變。文摰曰:「何不覆鼎以絕陰陽 之氣。」王使覆之,文摰乃死。
《史記趙世家》:「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 《始皇本紀》:「周末有九鼎,徙於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 水彭城下。二十八年,始皇還過彭城下,齋戒禱祠,欲 出周鼎於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封禪書》:文帝後元元年,新垣平言:「周鼎亡在泗水中, 今河溢通泗,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意周鼎其 出乎,兆見不迎則不至。」於是上使使治廟汾陰南,臨 河,欲祠出周鼎。
《漢書武帝本紀》:「元鼎元年夏五月五日,得鼎汾水上。 四年夏六月,得寶鼎后土祠旁。秋,馬生渥窪水中,作 《寶鼎天馬》之歌。」
《郊祀志》:「夏六月,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 地如鉤狀,掊視得鼎,鼎大異於眾鼎,文鏤無款識,怪 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天子使驗問,巫得 鼎無姦詐,迺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上行薦之,至中 山,晏溫,有黃雲蓋焉。有鹿過,上自射之,因之以祭雲。 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尊寶鼎,天子曰:『間者河溢,歲 數不登,故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育穀。今年豐楙未報, 鼎曷為出哉』?」有司皆言:「聞昔泰帝興,神鼎一,一者一 統,天地萬物所繫象也。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禹 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皆嘗鬺亨上帝鬼神。其 空足曰鬲,以象三德,饗承天祜。夏德衰,鼎遷於殷;殷 德衰,鼎遷於周;周德衰,鼎遷於秦;秦」德衰,宋之社亡, 鼎迺淪伏而不見。《周頌》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 及鼒,不㕦不敖,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以光潤龍變, 承休無疆,合茲中山,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為符,路弓 乘矢,集獲壇下,報祠大亨。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 而合德焉。鼎宜視宗禰廟,臧於帝庭,以合明應。」制曰: 「可。」
《吾丘壽王傳》:汾陰得寶鼎,武帝嘉之,薦見宗廟,藏於 甘泉宮。群臣皆上壽賀曰:「陛下得周鼎」,壽王獨曰非 周鼎。上聞之,召而問之曰:「今朕得周鼎,群臣皆以為 然,壽王獨以為非,何也?有說則可,無說則死。」壽王對 曰:臣安敢無說。臣聞周德始於后稷,長於公劉,大於 太王,成於文武,顯於周公。德澤上昭,天下漏泉,無所 「不通。上天報應,鼎為周出,故名曰周鼎。今漢自高祖 繼周,亦昭德顯行,布恩施惠,六合和同。至於陛下,恢 廓祖業,功德愈盛,天瑞並至,珍祥畢見。昔秦始皇親 出鼎於彭城,而不能得天祚有德而寶鼎自出,此天 之所以與漢,迺漢寶,非周寶也。」上曰:「善。」群臣皆稱萬 歲。是日賜壽王黃金十斤《郊祀志》:宣帝時,美陽得鼎,獻之,下有司議,多以為宜 薦見宗廟,如元鼎時故事。張敞好古文字,按鼎銘勒 而上議曰:「臣聞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於斄,公劉發 跡於豳,太王建國於𨙸梁,文武興於豐鎬。由此言之, 則𨙸梁豐鎬之間,周舊居也,固宜有宗廟壇場祭祠 之臧。今鼎出於𨙸東,中有刻書曰:『王命尸臣,官此栒 邑,賜爾旂鸞、黼黻琱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 子,丕顯休命。臣愚,不足以跡古文,竊以《傳記》言之,此 鼎殆周之所以褒賜大臣,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藏 之於宮廟也。」昔寶鼎之出於汾脽也,河東太守以聞, 詔曰:「朕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蒙豐年。今穀嗛未報,鼎 焉為出哉?博問耆老,意舊臧與?」誠欲考得事實也。有 司驗脽上非舊臧處,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殊 異於眾鼎。今此鼎細小,又有款識,不宜薦見於宗廟。 制曰:「京兆尹議是。」
《後漢書明帝本紀》: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寶鼎,廬 江太守獻之。夏四月甲子,詔曰:『昔禹收九牧之金,鑄 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姦,不逢惡氣。遭德則興,遷於商 周。周德既衰,鼎乃淪亡,祥瑞之降,以應有德。方今政 化多僻,何以致茲?《易》曰:『鼎象三公』。豈公卿奉職得其 理耶?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陳鼎於廟,以備器用。賜三 公帛五十匹,九卿、二千石半之』。」
《竇憲傳》: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伐單于,大敗 之稽落山。憲登燕然山,勒石紀功。南單于於漠北遺 憲古鼎,容五斗,其傍銘曰:「仲山甫鼎,其萬年子子孫 孫永保用。」憲乃上之,詔使中郎將持節即五原拜憲 大將軍,封武陽侯,食邑二萬戶。
《東觀漢記》:廬江獻鼎,詔召鄭眾,問:「齊桓公之鼎在柏 寢臺,見何書?」曰:「《春秋左氏》有鼎事幾?」眾對狀,除為郎 中。
《南越書》:「熙安縣山下有神鼎,天清水澄則見鼎。刺史 劉道錫常使繫其耳而牽之,耳脫而鼎潛,既而執紖 者莫不疾耳。」蓋尉佗之鼎。
《黃憲外史》:魯王愛玉,有楚人持玉鼎以進曰:「此荊山 之美玉也,君能愛乎?」魯王笑曰:「寡人聞荊山之玉,卞 和得之。夫地不再產,胡能復得耶?」楚人曰:「夫荊山之 所生者,非特和氏之一璧也,荊玉之鼎,楚產也,而君 疑之乎?」
魯王以鹿羹餽徵君,徵君謂使者曰:「憲有疾,不能陳 謝,亦不敢嘗。」使者曰:「君有羹惠於子,豈辭一謝乎?」徵 君曰:「子知羹之為重,而惡知有重於羹者哉?夫鹿羹 雖美,固獸也,魯王烹而薦之以鼎,非士不餽,餽士而 使士不及嘗,奔走詣庭而謝,何王之待士不如待一 獸乎?」使者出,明日,使孔紹祖謝魯王。魯王曰:「子之師 奚不悅寡人也?寡人餽以鹿羹之鼎,受而不報,又辱 其使,是以寡人之餽為非禮也。」孔紹祖對曰:「臣之師 也有疾,適遇鼎餽之榮,憂欣交洽,敢不拜嘉?特以疾 故,令臣代詣於賢王之庭而陳謝焉,王毋以為簡也。」 魯王解容而道曰:「叔度無深恙乎?」對曰:「齅王之羹疾, 瘳其十之五;嘗王之羹疾,瘳其十之九,其一未瘳,是 以不克履也。」魯王喜曰:「鼎馨香足以瘳疾與?」對曰:「『豈 惟瘳疾哉!臣聞之天子諸侯,以士為鼎,以仁義為羹, 其馨香足薦之上帝,達之祖考,蒸之社稷,布之民人。 夫鼎之有羹也,猶士之有仁義也。鼎之馨香則王知 之,何仁義之為美不如羹乎?是羹也,惟王與臣之師 嘗之矣。魯國之民不聞其美也,若仁義之美,烹一心 而暢百順,調太和而育庶物,若睹淵泉之洋沛,而渴 者不及飲;觀五穀之豐茂,而饑者不及爨也。賢王何 不徹其鼎而舉其士,舍其獸味而陶仁義之羹乎』?魯 王歎曰:『吾聞聖人之後,必有賢者繼焉』。其子之謂矣。」 《宋書符瑞志》:「吳孫權赤烏十二年六月戊戌,寶鼎出 臨平」湖,又出《東部酃縣》。
《冊府元龜》:「吳景帝永安三年三月,西陵赤烏見。是歲 得大鼎於建德縣。」
《宋書符瑞志》:「吳孫皓寶鼎元年八月,在所言得大鼎。 晉成帝咸和元年十月辛卯,宣城春穀縣山岸崩,獲 石鼎,重二斤,受斛餘。」
《冊府元龜》:「咸康八年,廬江春穀縣留珪夜見門內有 光,取得玉鼎一枚,外圍四寸。豫州刺史路永以獻。」 《異苑》:「前秦苻堅建元五年,長安樵人於城南見金鼎, 走白堅,堅遣載取到城,化為銅鼎。」
《宋書符瑞志》:「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四月辛丑,武昌縣 章山水側自開出神鼎,江州刺史南譙王義宣以獻。 元嘉二十一年十二月,新陽獲古鼎於水側,有篆書 四十二字,雍州刺史蕭思話以獻。」
《魏書靈徵志》:「高宗太和二年九月,鼎出於洛州滍水, 送於京師。王者不極滋味,則神鼎出也。」
《宋書符瑞志》:「明帝泰始五年五月壬戌,豫章南昌獲 古銅鼎,容斛七斗,江州刺史王景文以獻。」
泰始七年六月甲寅,義陽郡獲銅鼎,受一斛,並蓋,並 隱起鏤豫州刺史段。榮以獻《南齊書祥瑞志》。「武帝永明二年,順陽丹水縣山下得 古鼎一枚。」
三年,越州南《高涼》俚人海中網魚,獲銅獸一頭,銘曰 「作寶鼎,齊臣萬年,子孫承寶。」
《冊府元龜》:「貞觀二十二年九月,遂州涪水中獲古鼎, 受五石三斗,旁有銘刻。初取時風雨晦冥,響若洪鍾。」 《唐書。武后傳》:「太后祀天南郊,改明堂為通天宮,鑄九 州鼎,各位其方,列庭中。」
《姚璹傳》:則天時,九鼎成,後欲用黃金塗之。璹奏:「鼎者 神器,貴質朴,不待外飾。臣觀其上先有五采雜昈,豈 待塗金為符曜耶?」後乃止。
《續博物志》:「唐則天於東都造明堂,高三百尺。九州鼎 置明堂之下,當中豫州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 石。餘各依方面,高一丈四尺,受一千二百石,用銅五 十六萬七百一十二斤。」
《全唐詩話》:「武后萬歲通天元年,鑄九鼎成,置於東都 明堂之庭。後自製《曳鼎歌》,令曳鼎者唱和。」
《冊府元龜》:開元二年八月,太子賓客薛謙光獻《東都 九鼎銘》,其《豫州鼎銘》,武后所製,文曰:「羲、農首出,軒、昊 膺期;唐、虞繼踵,湯、禹乘時。天下光宅,域內雍熙。上元 降祉,方建隆基。」宰相姚崇、盧懷慎等奏曰:「聖人啟運, 休兆必彰。故化馬為龍,預流謠頌;秀為天子,早著冥 符。臣等今見薛謙光所獻《東都鼎銘》,大聖天后所製」, 其文云:「上元降祉,方建隆基。」豫州處天地之中,所以 遠包四海。銘文獨聖后所製,固必先感二儀,靈慶昭 彰,曠絕今古。臣等忝陪近侍,喜萬常情,請宣付史官, 並頒示內外。許之。
十一年二月祠后土於汾陽之脽土太史奏「榮光出 河休氣四塞徘徊遶壇日揚其光」有司奏修壇掘地 獲古銅鼎二其大者容一斗色皆青。
二十一年六月庚子,眉州獻寶鼎,重七百斤,無耳足, 有篆文數字。時渝州刺史段懷本奏:「此鼎到陳州界 之封溪驛,雲霧暗合,有白虹逼鼎。臣恐淪失,不勝驚 懼,請至合州取陸路至京。」許之。
《玉海》:開元十三年十月壬申,萬年人王慶築垣掘地, 獲寶鼎五,獻之四鼎皆有銘。銘曰:「垂作尊鼎,萬福無 疆,子孫永保用。」
天寶元年五月,平涼獲古鐵鼎,獻之。
《唐書五行志》:「天寶五載四月,宰臣李適之常列鼎具 膳羞。中夜,鼎躍出相鬥,不解,鼎耳及足皆折。」
《冊府元龜》:元和二年正月,「詔以湖南所獻古鼎付有 司。初,永州百姓唐履昌於路側掘得古鼎,重一百一 十二斤,異之,故上獻。」
《宣室志》:「師道既以青齊叛,帝將討之,凡數年而王師 不勝,師道益驕。嘗一日坐於堂,其榻前有銀鼎,鼎忽 相鼓,一鼎耳足盡墜。後月餘,劉悟手刃師道,青州遂 平。」蓋銀鼎相鼓之兆也。
《五代史張策傳》:「策少聰悟,好學,通章句。父同,居洛陽 敦化里,浚井得古鼎,銘曰:『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 千。同以為奇。策時年十三,居同側,啟曰:『漢建安二十 五年,曹公薨,改元延康。是歲十月,文帝受禪,又改黃 初。是黃初元年無二月也,銘何謬耶』?同大驚異之』。」 《遼史道宗本紀》:「大安七年六月甲午,駐蹕赤勒嶺。己 亥」,倒塌嶺人進古鼎,有文曰「萬歲永為寶用。」
《玉海》:「真宗咸平三年九月丙戌,乾州獻古銅鼎,狀方 而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直昭文館句,中正與杜 鎬詳其文曰:『維六月初吉,史信父作鬵。甗斯萬年,子 子孫孫永寶用』。」中正等言:「『按《墨子》云:『夏後鑄鼎,四足 而方』。《春秋傳》云:『晉侯賜子產二方鼎』。此其類也』。又《說 文》云:『甗,甑也』。《爾雅》曰:『甑謂之鬵』。《詩》曰:『溉之釜鬵』。此所 獲有無疆之兆。請紀史冊,傳示千載。」從之。
祥符五年十二月辛未,南康軍獻古鼎,有篆字,人莫 能識。
《玉海》:「皇祐五年閏月,制三鼎鸞刀。郊壇正、配二位:太 廟七室,牛、羊、豕鼎各一。郊十二鼎,扃無文飾。廟二十 一鼎,三聖加三鼎。奉慈後廟分命大臣行禮,常祀公 卿攝事,十鼎皆塗金,扃以玉飾。」
皇祐五年九月,鑄鼎十有二,圓丘用五,宗廟七。又作 鸞刀,郊、廟各一。初,賈昌朝侍經筵,帝問《鼎卦》:「聖人亨 以享上帝。今郊何以無鼎?」昌朝不能對,曰:「容退而講 求。」於是詔禮官議,以為郊有亨牲進熟。遂命阮逸、胡 爰鑄銅鼎,制鸞刀,帝親書刻之。牛鼎容一斛,羊鼎五 斗,豕鼎三斗。乙酉,御崇政殿,觀新樂,及新作晉鼓、三 牲鼎、鸞刀,以補禮器之闕。
《宋史劉敞傳》:「敞字原父,嘗得先秦彝鼎數十,銘識奇 奧,皆案而讀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每曰: 『我死,子孫以此蒸嘗我』。」
《禮志》:「徽宗崇尚道教,用方士魏漢津之說,備百物之 象,鑄鼎九,於中太乙宮南為殿奉安之,各周以垣,上 施埤堄,墁如方色,外築垣環之,曰九成。宮中央曰帝 鼐,其色黃,祭以土,王日為大祠,幣用黃,樂用宮架。北方曰寶鼎,其色黑,祭以冬至,幣用皁。東北方曰牡鼎, 其色青,祭以立春,幣用皁。東方曰蒼鼎,其色碧,祭以」 春分,幣用青;東南曰「岡鼎」,其色綠,祭以立夏,幣用緋; 南方曰「彤鼎」,其色紫,祭以夏至,幣用緋;西南曰「阜鼎」, 其色黑,祭以立秋,幣用白;西方曰「晶鼎」,其色赤,祭以 秋分,幣用白;西北曰「魁鼎」,其色白,祭以立冬,幣用皁。 八鼎皆為中祠,樂用登歌,享用素饌,復於帝鼐之宮, 立大角鼎星祠。
《五行志》:崇寧四年鑄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內 鼎中,既奉安於九成宮,車駕臨幸,遍禮焉。至北方之 寶鼎,忽漏,水溢於外,劉炳謬曰:「正北在燕山,今寶鼎 但取水土於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後竟以北方致亂。 《禮志》:崇寧四年,奉安九鼎,以蔡京為定鼎禮儀使,帝 幸九成宮酌獻。九月朔,百官稱賀於大慶殿,如大朝 會儀。鄭居中言:「亳州太清宮道士王與之進《黃帝崇 天祀鼎儀訣》,皆本於《天元玉冊》《九宮太一》,合於漢津 所授。《上帝錫夏禹隱文》,同修為《祭鼎儀範》,修成《鼎書》 十七卷,《祭鼎儀範》六卷。先是,詔曰:『九鼎以奠九州,以 禦神姦,其用有法』。後失其傳。閱王與之所上《祀儀》,推 鼎之意,施於有用,蓋非今人所能作,去古綿邈,文字 雜揉,可擇其當,理合經,修為定製,班付有司。」至是書 成,並以每歲祀鼎常典付有司行之。又詔以鑄鼎之 地作寶成宮,總屋七十一區,中置殿曰神靈,以祀黃 帝;東廡殿曰成功,祀夏后氏;西廡殿曰持盈,祀周成 王及周公、召公;後置堂曰昭應,祀唐李良及隱士嘉 成侯魏漢津。太常禮部言:「每歲欲於大樂告成,崇政 殿元進樂日,秋八月二十七日舉祀事,祀黃帝,依感 生帝、神州地祗為大祀,幣用黃,樂用宮架,祝文依祀 聖祖,稱嗣皇帝臣名。其成功、持盈二殿,禮用中祀,幣 各用白;昭應堂禮用小祀,並以素饌。」從之。
政和六年,用方士王仔昔議,定鼎閣於天章閣,自九 成宮徙九鼎奉安之。又詔改帝鼐為隆鼐,正南彤鼎 為明鼎,西南阜鼎為順鼎,正西晶鼎為蘊鼎,西北魁 鼎為健鼎,正北寶鼎如舊,東北牡鼎為龢鼎,正東蒼 鼎為育鼎,東南岡鼎為潔鼎,鼎角為圜,象徽調之閣。 閣上神像,「左周鼎星君,中帝席星君,右大角星君。閣」 下鼎鼐神像,各守逐鼎布列,亦用仔昔議也。駕詣鼎 閣奉安神像,明日詣閣行香,百寮陪位。後詔「九鼎新 名,皆無依據,宜復舊名,惟圜象徽調閣仍舊。」
《玉海》:政和七年四月十八日,禮制局言:「宗廟用九鼎, 其三為牲,六為庶羞。《周頌》云:『我將我享,維羊維牛』。明 堂所用牲而已,庶羞之鼎不當設。元豐《奉祀禮》,文明 堂正配各用牛一、羊一、豕一,請宗祀止用三鼎,而不 設庶羞之鼎,其俎亦用六。」
《宋史禮志》:八年,用方士言,鑄神霄九鼎成。曰:「太極飛 雲洞劫鼎、蒼壺祀天貯醇酒鼎、山嶽五神鼎、精明洞 淵鼎、天地陰陽鼎、混沌鼎、浮光洞天鼎、靈光晃耀煉 神鼎、蒼蠅火蛇蟲魚金輪鼎」,奉安於上清寶籙宮神 霄殿。
《五行志》:「重和元年,孝感縣令尹子文廟獲周鼎六。」 《玉海》:「宣和元年三月庚戌,安州得商六鼎,上之。」 《西溪叢語》:「富陽北十里有妙庭觀,薦經焚毀,無碑誌 可攷,獨見於東坡詩《董雙成故宅》絕句云:『人去山空 鶴不歸,丹亡鼎在世徒悲。可憐九轉成功後,卻把飛 仙乞肉芝』。」其鼎宣和間取去,三足中空,病者取以煮 藥,甚有效。
《避暑錄話》:宣和間,內府尚古器,范之才為湖北察訪, 有紿言「澤中有鼎,不知其大小,而耳見於外,其間可 過六七歲小兒。」亟以上聞,詔本部使者發民掘之,凡 境內陂澤悉乾之。掘數十丈訖無有,之才尋見謫。 《墨莊漫錄》:宣和中,予客唐州外氏吳家時,兗陽府光 化縣村人耕穴一冢,得一器,類鼎而有蓋,蓋及鼎腹 皆雷紋,中有虯形,兩耳為饕餮,足為蚩尤。製作甚精, 一足微食損,尚可立也。表舅唐悊端仲得之,以與舅 氏。順圖好古博雅,乃以歸之,而強名曰《虯鼎》,且作歌 以記之。
《宋史句中正傳》:「中正字坦然,益州華陽人。精於字學。 時乾州獻古銅鼎,狀方而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 人莫能曉,命中正與杜鎬詳驗以聞,援據甚悉。」 《趙汝愚傳》:「汝愚嘗夢孝宗授以湯鼎,背負白龍升天, 後翼寧宗以素服登大寶。蓋其驗也。」
《西溪叢話》:宇文伯修有一古鼎,款識「雲輦酌宮。」 《清波雜志》:毗陵士大夫有仕成都者,九日藥市見一 銅鼎已破闕,旁一人贊取之。既得,叩何所用,曰:「歸以 數爐炷香環此鼎,香皆聚於中。」試之果然,乃名聚香 鼎。初不知何代物而致此異。
《續夷堅志》:「皇統中,修內司,燒琉璃瓦,燬一大鼎,三日 不鎔。鼎欲敗,有聲如雷,聞三十里外。人謂成敗有數, 數與厄會,雖神物不能保」,不特此鼎矣。
秀巖安常,字順之,常從黨承旨學大篆,多識古文奇
字。泰和末,常見內府所藏一方鼎,耳二足,四饕餮象在《雷文》中,銘云:「魯公作文王尊彝」,銅既古,瑩如璧玉,無復銅性矣。
《大平清話》:「金大定中,汾東岸崩,得古墓,有鼎十餘,鐘 磬各數十。鼎有蓋,大者幾三尺,其中寶物猶存。鐘磬 小者僅五寸許,大至三尺,凡十有二,蓋音律之次。後 世之制以厚薄,而此以大小。其制度皆周器,非秦漢 以後所作。今器不存,而墓址猶在。」
《輟耕錄》:義興王子明家饒於財,所藏三代彝鼎,六朝 以來法書名畫,實冠浙右。每年必祈一籤於烈帝廟, 以卜休咎。一歲籤詞有曰:「『開溝鑿井,當得古鼎』。殊不 以為意。家人以商賈至汴,夾谷郎中者藏一商彝,絕 精妙,示之曰:『恐爾主翁未必有此物也』。」歸以白,即遣 齎金購得之。比舊藏皆不能及。至正壬辰,寇起蘄、黃, 將由義興取道犯浙西,子明罄其所藏,鑿深窖以埋 之,彝亦在列。既入窖,作牛鳴者七夜,頗可怪,取出寄 田家。其窖後遭發掘,獨此彝獲存。
鼎部雜錄
[編輯]《易經鼎卦》:「鼎,元,吉,亨。」〈本義〉鼎,烹飪之器,為封,下陰為足, 二、三四陽為腹,五陰為耳,上陽為鉉,有鼎之象。又以 巽木入離火而致烹飪,鼎之用也。故其卦為鼎。〈程傳〉為 卦,上離下㢲,所以為鼎,則取其象焉。取其義焉。取其 象者有二,以全體言之,則下植為足,中實為腹,受物 在中之象,對峙於上者耳也。橫亙乎上者鉉也,鼎之 象也。以上下二體言之,則中虛在上,下有足以承之, 亦鼎之象也。取其義則木從火也,「巽」入也,順從之義, 以木從火,為然之象。火之用惟燔與烹,燔不假器,故 取「烹」象而為鼎,以木巽火、烹飪之象也。〈大全〉雙湖胡氏 曰:「《鼎》以形言,則足腹耳鉉已具;以質言,則《乾》《兌》皆金, 《巽》亦兌金反體,又有巽木離火兌水以致烹飪之用, 而巽雞乾亥豕犬坤牛兌羊,離雉黿鼉之屬,亦皆足 充鼎之實,而成其致養之功矣。」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 大烹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 應乎剛,是以「元亨。」《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 命。〈本義〉《鼎》,重器也,故有「正位凝命」之意。〈大全〉平庵項氏曰: 「《鼎》之木上有火,猶井之木上有水,非井鼎本形,特象 之耳。草木皆具水火之氣。其生也,水氣升於上,水至 木杪則為滋液,象井泉之上出也;其成也,火氣見於 上,火至木杪則為華實,象鼎氣之上蒸也。君子觀《井》 象,則當務民於下以豐其液;觀《鼎》象則當恭己於上 以凝其氣。存神以息氣,人所以凝壽命,『中心無為』」,以 守至正。君所以凝天命。「火」之光雖在木上,而命必藏 於木。木盡則火亡矣。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象》曰:「鼎顛趾」, 未悖也。〈本義〉居《鼎》之下,《鼎趾》之象也。上應九四則「顛」矣。 然當其初,鼎未有實,而舊有「否」惡之積焉,因其「顛」而 出之,則為「利」矣。得妾而因得其子,亦由是也。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象》曰:「鼎有實」,慎 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尤也。〈本義〉以剛居中,鼎有實之 象也。「我仇」謂初,陰陽相求而非正,則相陷於惡而為 仇矣。二能以剛中自守,則初雖近不能以就之矣。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象》曰: 「鼎耳革」,失其義也。〈本義〉以陽居鼎腹之中。本有美實者 也。然以過剛失中,越五應上。又居下之極。為變革之 時。故為鼎耳。方革而不可舉移。雖承上卦文明之腴、 有雉膏之美。而不得以為人之食。然以陽居陽。為得 其正。苟能自守則陰陽將和而失其「悔」矣。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象》曰:「覆公餗」,信如何 也?〈本義〉「形渥作刑」《剭》、謂重刑也。九四居上、任重者也。而 下應初六之陰、則不勝其任矣。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本義〉五於象為耳而有中德,故云「黃耳。」金,堅剛之物。「鉉」, 貫耳以舉鼎者也。五虛中以應九二之堅剛,故其象 如此。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本義〉上於象為鉉、而以陽居陰、剛而能溫、故有「玉鉉」之 象。而其占為「大吉,無不利。」
《詩經周頌絲衣》篇:「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 羊徂牛,鼐鼎及鼒。」〈朱注〉鼐,大鼎。鼒,小鼎〈大全〉王氏曰:「自羊 徂牛,先小後大也。鼐鼎及鼒,先大後小也。先後,反復 展視,所以致勤敬也。」
《禮記郊特牲》:「鼎俎奇而籩豆偶,陰陽之義也。」〈陳注〉自一 鼎至九鼎皆奇數。其十鼎者,陪鼎三,則正鼎亦七也。 十二鼎者,陪鼎三,則正鼎亦九也。正鼎,鼎別一俎,故 雲「鼎俎奇」也。
《儒行》引重鼎,不程其力。〈陳注〉以況儒者材足以任事,而 有所勝也。
《周禮·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王日一舉,鼎十有 二,物皆有俎。」〈訂義〉鄭康成曰:「殺牲盛饌曰舉,王日一舉以朝食也,鼎十有二,牢鼎九,陪鼎三也。」鄭鍔曰:「其舉 也,則用鼎十有二;其食也,取鼎之物而載於俎,每鼎 之物皆有俎,則俎亦十二。」說者謂鼎俎奇,籩豆耦,鼎 俎以盛牲體,牲動物,屬陽,其數宜奇。今用十有二,何 也?攷於禮家之數,牛一,羊二,豕三,魚四,臘五,腸胃六, 膚七,鮮魚八,鮮「臘九」,所謂「正鼎九」也。又有膷一、臐二、 「膮三」,所謂「陪鼎三」也。或九或三,其數皆奇,合之以為 十二者,示人君之尊,宜法天之大數也。
《儀禮·少牢》:「雍人陳鼎五,三鼎在羊、鑊之西,二鼎在豕、 鑊之西。」
《管子大匡篇》:召忽曰:「吾三人者之於齊國也,譬之猶 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則必不立矣。」
《子華子》陽城胥渠問「神鼎,熟物之器也。」
周之九鼎,禹所以圖神姦也。黃帝之鑄一,禹之鑄九, 其造為者同,而所以之適焉者頓異。是可以決疑矣。 《莊子徐無鬼》篇:「莊子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 冬爨鼎而夏造冰矣』。魯遽曰:『是直以陽召陽,以陰召 陰,非吾所謂道也』。」
《呂子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 其身,以言報更也。
審應覽《周鼎》著倕而齕其指,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為 也。
白圭謂魏王曰:「市丘之鼎以烹雞,多洎之,則淡而不 可食,少洎之,則焦而不熟。然而視之,蝺焉美,無所可 用。惠子之言有似於此。」惠子聞之曰:「不然。使三軍饑 而居鼎旁,適為之甑,則莫宜之此鼎矣。」
「《恃君覽》周鼎著鼠,令馬履之」,為其不陽也。
《漢書五行志》:《史記》「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金震 木,動之象也。是時周室衰微,刑重而虐,號令不從,以 亂金氣。鼎者,宗廟之寶器也。宗廟將廢,寶鼎將遷,故 震動也。是歲,晉三卿、韓、魏、趙篡晉君而分其地,威烈 王命以為諸侯,天子不恤同姓,而爵其賊臣,天下不 附矣。後三世,周致德祚於秦,其後秦遂滅周而取九」 鼎。九鼎之《震》,「《木沴》金」,失眾甚。
《主父偃傳》:偃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 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阨日久矣。丈夫生 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瑞應圖。神鼎者,質文之精也,知吉凶存亡,能輕能重, 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自盈,中生五味。昔黃帝作 鼎象太乙,禹治水,收天下美銅,以為九鼎,象九州。王 者興則出,衰則去。」
《水經注·泗水注》:「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秦 始皇時而鼎見於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憙,使 數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 未出,龍齒齧斷其系。」故語曰:「稱樂太早絕鼎系。」當是 孟浪之傳耳。
《補筆談》: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 煎和之法,常欲湆在下體在上則易熟而不偏爛,及 升鼎,則濁滓皆歸足中。鼎卦初六,「鼎顛趾,利出否」,謂 濁惡下,須先瀉而虛之,九二陽爻,方為鼎實。今京師 大屠善熟彘者,鉤懸而煮,不使著釜底,亦古人遺意 也。
《蘇東坡集書》古銅鼎:「舊說明皇羯鼓棬以油注中不 漏,或疑其誕。吾嘗蓄古銅鼎,蓋之,煮湯而氣不出,乃 知舊說不妄。」
《鐵圍山叢談》:虞夏而降,制器尚象。後世由漢武帝汾 陰得寶鼎,始更其元年。而宣帝於扶風亦得鼎,款識 曰:「王命元臣官此物色。」及後和帝時,竇憲勒燕然還, 南單于遺憲仲山甫古鼎有銘,而憲遂上之。凡此數 者,咸見諸史記,所彰灼者,殆魏、晉、六朝、隋、唐亦數數 言獲古鼎器。梁裴之遴好古愛奇,在荊楚聚古器數 十百種,又獻《古器》四種於東宮,皆「金錯」字。然在上者 初不大以為事,獨國朝來浸乃珍重。始則有劉原父 侍讀為之倡,而成於歐陽文忠公,又從而和之,則若 伯父君謨、東坡數公雲爾。
《東觀餘論》:「鼎屬七,甲鼎、乙鼎,非鼎,乃甗也,蓋甑之類, 丙鼎中有人形,蓋古子孫字,丁鼎,戊鼎中文。」兩目 之間非鼻,乃「父」字。耳上兩目,乃古瞿字,蓋其人曰瞿 父也。已,敦也,古盛黍稷器,《儀禮》所謂「全敦」,非鼎也。庚 此漢人香罏耳,非鼎也。
《容齋隨筆》: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顏率請 借救於齊,乃詣齊王許以鼎。齊為發兵救周,而秦兵 罷,齊將求鼎,周君又患之,顏率復詣齊曰:「願獻九鼎」, 不識何塗之從而致之齊,齊王將寄徑於梁於楚,率 皆以為不可,齊乃止。《戰國策》首載此事,蓋以為奇謀。 予謂此特兒童之見爾,爭戰雖急,要當有信,今一紿 齊可也,獨不計後日諸侯來伐,誰復肯救我乎?疑必 無是事,好事者飾之爾。故《史記》《通鑑》皆不取。
《容齋三筆》:夏禹鑄九鼎,唯見於《左傳》王孫滿對楚子 及靈王欲求鼎之言。其後《史記》乃有「鼎震,及淪入於 泗水」之說。且以秦之強暴,視衰周如几上肉,何所畏而不取周,亦何辭以卻赧王之亡,盡以寶器入秦而 獨遺此,以神器如是之重,決無淪沒之理。泗水不在 周境內,使何人般舁而往,寧無一人知之以告秦邪? 始皇使人沒水求之,不獲,蓋亦為傳聞所誤。三、《禮經》 所載鐘彝名數詳矣,獨未嘗一及之。《詩》《易》所書,固亦 可考,以予揣之,未必有是物也。唐武后始復置於通 天宮,不知何時而毀。國朝崇寧三年,用方士魏漢津 言鑄鼎,四年三月成,於中太乙宮之南為殿,名曰九 成宮。中央曰帝鼐,北方曰寶鼎,東北曰牡鼎,東方曰 蒼鼎,東南曰岡鼎,南方曰彤鼎,西南曰阜鼎,西方曰 晶鼎,西北曰魁鼎。奉安之日,以蔡京為定鼎禮儀使。 大觀三年,又以鑄鼎之地作寶成宮。政和六年,復用 方十。王仔昔議,建閣於天章閣西,徙鼎奉安,改帝鼐 為隆鼐,餘八鼎皆改焉,名閣曰「圓象徽調閣。」七年,又 鑄神霄九鼎,一曰太「極飛雲洞刦之鼎,二曰蒼壺祀 天貯醇之鼎,三曰山嶽五神之鼎,四曰精明洞淵之 鼎,五曰天地陰陽之鼎,六曰混沌之鼎,七曰浮光洞 天之鼎,八曰靈光晃曜鍊神之鼎,九曰蒼龜大蛇蟲 魚金輪之鼎。」明年鼎成,寘於上清寶籙宮神霄殿,遂 為十八鼎。繼又詔罷九鼎新名,悉復其舊。今人但知 有九鼎,而十八之數,唯朱忠靖公《秀水閒居錄》略紀 之,故詳載於此。
三代鍾鼎彝器存於今者,其間款識,唯「眉壽萬年,子 子孫孫永寶用」之語,差可辨認,餘皆茫昧不可讀。談 者以為古文質朴固如此,予竊有疑焉。商周文章,見 於《詩》《書》三《盤》《五誥》,雖詰曲聱牙,尚可精求其義,他皆 坦然明白,如與人言。自武王《丹書》諸銘外,其見於經 傳者,如《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正考父鼎 銘》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 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余口。」孔悝《鼎銘》曰:「八月 丁亥,公假於太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 公乃命莊叔,隨難於漢陽,即宮於宗周,奔走無射,啟 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興舊嗜 欲,作率慶士,躬恤衛國。其勤公家,夙』」夜不懈。民咸曰: 「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對 揚以辟之,勤大命,施於烝鼎彝。」扶風《美陽鼎銘》曰:「王 命尸臣,官此栒邑。賜爾旂鸞,黼黻琱戈,尸臣拜手稽 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此諸銘未嘗不粲然,何 為傳於今者,艱澀無緒乃爾。漢去周未遠,武、宣以來, 郡國每獲一鼎,至於薦告宗廟,群臣上壽。竇憲出征 南單于,遺以古鼎,容五斗,其銘曰「仲山甫鼎,其萬年 子子孫孫永保用。」憲乃上之,蓋以其難得故也。今世 去漢千年,而器寶之出,不可勝計,又為不可曉已。武 帝獲汾陰脽上鼎,無款識而備禮迎享;宣帝獲美陽 鼎,下群臣議。張敞乃以有款識之故絀之,又何也? 《西溪叢語》:「伊尹負鼎干湯。」《莊子》成元英疏云:「負玉鼎 以干湯。」劉孝標《棲山志》云:「故有忽白璧而樂垂綸,負 五鼎而要卿相。」《楚詞·天問》云:「緣鵠飾玉,後帝是饗。」王 逸云:「後帝,謂殷湯也。言伊尹始仕,因緣烹鵠鳥之羹, 修玉鼎以事於湯。湯賢之,遂以為相。」獨《孟子》以為不 然也。
《玉海》:陳太子中庶子虞荔撰《鼎錄》一卷,錄自古鼎形 象款識,始於夏九鼎,終於王羲之書鼎。
《雲麓漫抄》:「周人得夏后氏之鼎,藏之太廟,八百有餘 歲矣。周衰,宋之社亡,鼎淪入於泗水。秦始皇滅周,齋 七日,使萬人沒水,求之不獲。宋,今南京;洙泗,今兗州 遠矣。蓋周人設詞以拒人之說,正如楚子問鼎,而荅 以九九八十,一萬人可挽,何塗而致之?齊之事同,秦 不悟而力欲得之,妄矣。」
《貴耳集》:叔向曰:「有《讒鼎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 日不悛,其能久乎』?」服虔曰:疾讒之鼎,《明堂位》曰崇鼎。 一云:「讒者地名,鑄於甘讒之地。」
《錢氏私誌》:張天覺丞相再召到闕,謝表云:「十年去國, 門前之雀可羅;一日還朝,屋上之烏亦好。」後有一達 官效顰云:「十年去國,不聞長樂之鐘;一日還朝,復見 大君之鼎。」見魏漢津所鑄九鼎初成也。
《山堂肆考》:岳州君山有軒轅臺,一名鑄鼎臺。黃帝鑄 鼎荊山之下,鼎成騎龍上昇。唐胡曾詩:「五月扁舟過 洞庭,魚龍吹浪水雲腥。軒轅黃帝今何在?回首巴山 蘆葉青。」
《續夷堅志》:燕都廟學有夾銅鼎焉,高二尺,受數斛,篆 有「離明神鼎養火雲」字。後歸裕陵,竟不曉古人作何 用也。郭太傅舜舉說:博平路氏一鼎,無款識,無文章, 而黃金丹碧,絢爛溢目,受五升許,三足而一,稍大。路 氏用之煮茶,以少火燎之,足則水隨沸。大定中,銅禁 行,不敢私藏,摧大足折送之官。足中虛折處,銅查作 火焰上騰之狀。天壤間神物奇寶,成壞俱有數,特見 毀於庸人之手,為可惜耳。蔡內翰正夫《古器類倫紀》 二鼎云:「其一明昌三年二月藍田玉山鄉農民李興 穿地得之,高二尺,兩耳有字一十行,文曰:『王四月初 吉丁亥』。」以《長曆》攷之,魯莊公十二年四月丁亥,即周安釐王初立之歲,未改元,故不稱年,而故以月數焉。 又有「一百」二字,必周侯伯所作之器也。其一,太原三 交西南,大定九年汾水壞東岸古墓有鼎及鐘磬之 屬。鼎小者五寸許,大幾三尺,中作黃金色,所實牛羹 尚可辨。鐘磬小者,大及二尺,凡十六等,蓋音律之次 也。雖無款識,皆周物也。
《雲煙過眼錄》:「張受益所藏小鼎一,內有款,文藻甚佳, 其色青綠。」
趙孟頫所收圓銅鼎一,文藻極佳,內有款云:「瞿父癸 鼎,蛟腳大圜壺,可受五斗米,滿身蛟螭文。」
《金絲商嵌小鼎》,元賈氏物,文極細,後併高麗商嵌,歸 之吳存齋。
教化參政所藏「癸」字鼎,初出蕭山張稱孫。其制三足 兩耳,其花饕餮圖、雷文麄,細花相間,儼然一局爐耳。 特青綠,自內出外,則裹之以褐色,瑩光可愛。內有款, 然其樣則不古也。
《太平清話》:楊元誠家所藏。余見薛元卿云:「示以銅香 鼎,兩耳有三龍,交蟠宛轉,目各有珠能轉,及取不出。 蓋邰古物,亦世之寶也。」
鼎部外編
[編輯]《子華子陽城胥渠問》:「黃帝之治天下也,鑄神鼎於山 上,鼎成,群龍下迎,乘彼白雲,至於帝鄉。群臣不得上 升,攀龍之胡,力顫而絕,帝之弓裘墜焉。」
《杜陽雜編》:「貞元八年,吳明國貢常燃鼎,量容三斗,光 潔類玉,其色純紫。每修飲饌,不熾火而俄頃自熟,香 潔異於常等。久食之,令人反老還少,百疾不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