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05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五十七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五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五十七卷目錄

 對策部彙考二

  唐憲宗元和一則 文宗太和一則

  宋神宗熙寧一則 高宗紹興一則

 對策部總論

  桓寬鹽鐵論利議

  劉勰文心雕龍議對

  冊府元龜對策

 對策部藝文

  取士疏          晉孫楚

 對策部紀事一

選舉典第五十七卷

對策部彙考二

[編輯]

[編輯]

憲宗元和元年諸儒對策於庭

[編輯]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白居易傳》:居易補校書 郎,元和元年,對制策乙等,調盩厔尉,為集賢校理。 按《冊府元龜》,白居易,貞元中擢進士第,書判拔萃,為 祕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 制曰:「朕觀古之王者,受命君人,兢兢業業,承天順地, 靡不思賢能以濟其理,求讜直以聞其過。故禹拜昌 言而嘉猷罔伏,漢徵極諫,而文學稍進,經時濟俗,率 繇於茲。厥後相循,有名無實,而又設以科條,增求茂 異,捨斥己之至言,角無用之虛文,指切著明,罕稱於 代。朕所以歎息鬱悼,思索其真。是用發懇惻之誠,咨 體用之要,庶乎言之可行,行之不倦,上獲其益,下輸 其情,君臣之間,懽然相與。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而 茂明之。」我國家光宅四海,年將二百,十聖弘化,萬邦 懷仁。三王之禮靡不講,六代之樂罔不舉。浸澤於下, 升中於天,周漢以還,莫斯為盛。自禍階漏壤,兵宿中 原,生人困竭,耗其大半。農戰非古,衣食罕儲,念茲疲 甿,遂乖富庶。督耕植之業而人無戀本之心,峻榷酤 之科而下有重斂之困。舉「何方而可以復其盛?用何 道而可以濟其艱?既往之失,何者宜懲?將來之虞,何 者當戒?」昔主父懲患於晁錯,而用推恩,夷吾致霸於 齊桓,而行寓令。精求古人之意,啟迪來哲之懷,眷茲 洽聞,固所詳究。又執契之道,垂衣不言,委之於下,則 人用其私,專之於上則下無其效。漢元優游於儒學, 盛業竟衰;「光武責課於公卿,峻政非美,兩途取捨,未 獲所從,余心浩然,益所疑惑。子大夫熟究其旨,屬之 於篇,興自朕躬,無悼後害。」居易對曰:「臣聞漢文帝時, 賈誼上疏云:『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 歎息者三』。是時漢興四十載,萬人大理,四海太和,而 賈誼非不見之。所以過言者,以為詞不切,志不激,則 不能回君聽,感君心而發憤於至理也。」是以雖盛時 也,賈誼過言而無愧;雖過言也,文帝容之而不非。故 臣不失忠,君不失聖,書之史冊,以為美譚。然臣觀自 茲以來,天下之理,未曾有髣髴於文帝時者,激切之 言,又未有髣髴於賈誼疏者,豈非君之聖明不侔於 文帝乎?臣之忠讜不逮於賈誼乎?不然,何為衰亂之 時愈多,而切直之言愈少也?今陛下思禹之昌言而 拜之,而念漢之極諫而徵之,病虛文之無用者,獎至 言之斥己者,詢臣以可行之策,諭臣以不倦之意,懇 惻鬱悼,發於重誠。此真聖王思至理、求過言之明旨 也。斯則陛下之道已弘於前代,臣之才誠劣於古人, 輒欲過言以裨「陛下明德,萬分之一也。裨之者,非謂 言之必可行也,體用之必可明也。且欲使後代知陛 下踐祚之後,有樸直敢言之臣出焉,無俾文帝、賈誼 專美於漢代,然後退而俯伏以待罪戾焉,臣誠所甘 心也。」謹以過言昧死上對。伏蒙陛下賜臣之策,有思 興禮樂之道,念救疲甿之方,辨懲往戒來之宜,審推 恩寓令之要,至矣哉!陛下之念此,實萬葉之福也,豈 唯一代之人受其賜而已哉!臣聞疲病之作,有因緣 焉;救療之方,有次第焉。臣請為陛下究因緣,陳次第 而言之。臣聞太宗以神武之姿,撥天下之亂;元宗以 聖文之德,致天下之肥。當二宗之時,利無不興,弊無 不革,遠無不服,近無不和。貞觀之功「既成,而《大樂》作 焉,雖六代之盡美,無不舉也;開元之理既定,而《盛禮》 興焉;雖三代之明備,無不講也。」禮行故上下輯睦,樂 達故內外和平,所以兵偃而萬邦懷仁,刑清而兆人 自化,動植之類,咸煦嫗而自遂焉。雖成康文景之理, 無以出於此矣。洎天寶已降,政教寖微,寇既薦興,兵 亦繼起。兵以遏寇,寇生於兵,兵寇相仍,迨五十載,征 徭繇是而重,人力繇是而罷。下無安心,雖日督農桑之課而生業不固;上無定費,雖日峻管催之法而歲 計不充,日削月朘,以至於耗竭其半矣。此臣所謂疲 病之因緣者也。豈不然乎?繇是觀之,蓋人疲繇乎稅 重,稅重繇乎軍興,軍興繇乎寇生,寇生繇乎政缺。然 則未修政教而望寇戎之銷,未銷寇戎而望兵革之 息,雖太宗不能也。未息兵革而望征徭之省,未省征 徭而望黎庶之安,雖元宗不能也。雖然,事有所必然, 雖常人足可致;勢有所不可,雖聖哲不能為。伏惟陛 下將欲安黎庶,先念省征徭;將欲省征徭,先念息兵 革;將欲息兵革,先念銷寇戎;將欲銷寇戎,先念修政 教。何者?若政教修則下無詐偽暴悖之心,而寇戎所 繇銷矣;寇戎銷則境無興發攻守之役,而兵革所繇 息矣;兵革息則國無餽運飛輓之費,而征徭所由省 矣;征徭省則人無流亡轉徙之憂,而黎庶所繇安矣。 臣竊觀今天下之寇,雖已盡銷,伏願陛下不以易銷 而自怠。今天下之兵,雖未「盡散,伏願陛下不以難散 而自疑。無自怠之心則政教日肅;無自疑之意則誠 信日明,政教肅則暴亂革心,誠信明則獷驁歸命,革 心則天下將萌之寇不遏而自銷,歸命則天下已聚 之兵不散而自息。」然後重斂可日減,疲甿可日安,富 庶可日滋,困竭可日補。日安則和悅之氣積,日富則 廉讓之風形。因其廉讓而示之以禮,則禮易行矣;乘 其和悅而鼓之以樂,則樂易達矣。舉斯方而可以復 其盛,用斯道而可以濟其難。懲既往之失,莫先於誠 不明而政不修;戒將來之虞,莫大於寇不銷而兵不 息。此臣所謂救療之次第者也,豈不然乎?至若齊行 《寓令》之法以霸諸侯,漢用推恩之謀以懲七國。「施之 今日,臣恐非宜。何者?且今萬人一統,四海一家,無鄰 國可傾,非夷吾用權之秋也,雖欲寓令,令將何所寓 邪?今除國建郡,置守罷侯,無爵土可疏,非主父矯弊 之日也,雖欲推恩,恩將何所推邪?」但陛下嗣貞觀之 初,弘開元之理,必將光二宗而福萬葉矣,何區區齊、 漢之法,而足為陛下所慕哉?精究之端,實在於此矣。 又蒙陛下賜臣之問,有「執契垂衣」之治,委下專上之 宜,敦儒學而業衰,責課實而政失者,此皆政化之所 急,古今之所疑,陛下幸念之,臣有以見天下之理興 矣。夫《執契》之道,「垂衣不言」者,蓋言已成之化,非謀始 之謂也。「委之於下」者,言王者之理,庀其司,分其務而 已,非謂政無大小,悉委之於下也。「專之於上」者,言王 者之道,秉其樞,執其要而已,非謂事無巨細,悉專之 於上也。漢元優游於儒學,而盛業竟衰者,非儒學之 過,學之不得其道也。光武責課於公卿,而峻政非美 者,非攷課之累也,責之不得其要也。臣請重為陛下 別啟而明之。夫《垂衣》不言者,豈不謂無為之道哉?臣 聞「無為而理者,其舜也歟。舜之理道,臣粗知之矣。始 則懋於修己,勞於求賢,明察其刑,明慎其賞,外序百 揆,內勤萬樞,昃食宵衣,念其不息之道。夫如是,非大 有為者乎?終則安於恭己,逸於得賢,明刑至於無刑, 明賞至於無賞,百職不戒而舉,萬事不勞而成,端拱 凝旒,立於無過之地。夫如是,豈非真」無為者乎?故臣 以為無為者,非無所為也,必先有為而後至於無為 也。《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蓋是之謂矣。夫委下而用 私,專上而無效者,此繇非所宜委而委之也,非所宜 專而專之也,臣請以君臣之道明之。臣聞上下異宜, 君臣殊道,蓋大者簡者,君道也;小者繁者,臣道也。臣 道者,百職小而眾,萬「事細而繁」,誠非人君一聰所能 遍察,一明所能周覽也。故人君之道,但擇其人而任 之,舉其要而執之而已矣。昔九臣各掌其事,而唐堯 乘其功以帝天下;十亂各效其能,而周武總其理以 王天下;三傑各宜其功,而漢高兼其用而取天下。三 君者不能為一焉,但執要任人而已,亦猶心之於四 支九「竅百骸也,不能為一焉,然而寢食起居、言語視 聽,皆以心為主也。故臣以為君得君之道,雖專之於 上,而下自有以展其效焉;臣得臣之道,雖委之於下, 而人亦無所用其私矣。」繇此而言,光武考績而政未 盡美者,非他,昧君臣之道於大小繁簡之際也;元帝 優游而業以寖衰者,非他,昧無為之道於始終勞逸 之間也。二途俱失,較然可知。陛下但舉中而行,則無 所惑矣。伏以《聖策》首曰「思賢能以濟其理,求讜直以 聞其過」,又曰「上獲其益,下輸其情。」其末章則曰「興自 朕躬,無悼後害。」此誠陛下思酌下言,樂聞上失,勤勤 懇懇,慮臣輩有所隱情者也,敢不再竭狂直,以副天 心之萬一焉?臣聞古先聖主之理也,「制欲於未萌,除 害於未兆,故靜無敗事,動有成功。自非聖王,則異於 是。莫不以欲逞於始,追悔於終。政失於前,功補於後。 利害之要,可略而言。且如軍暴而後戢之,兵亂而後 遏之。善則善矣,不若防其微,杜其漸,使不至於暴亂 也。官邪而後責之,吏姦而後誅之。懲則懲矣,不若審 其才,得其人,使不至於姦邪也。人餒而後食之,人凍 而後衣之,惠則惠矣,不若輕其徭,薄其稅,使不至於 凍餒也。舉一知十,不其然乎?」今陛下初嗣祖宗,新臨烝庶,承多虞之運,當鼎盛之年,此誠制欲於未兆之 時也。伏惟陛下欲惜其時,重慎於事,既往者且追救 於弊後,將來者宜蚤防於事先。夫然則保邦常「在於 未危,恭己常居於無過」,《三》《五》之道,夫豈遠哉!臣生也 幸,得為唐人,當陛下臨御之時,睹陛下昇平之始,斯 則臣朝聞而夕死足矣,而況充才識之貢,承體用之 問乎?今所以極千慮,昧萬死,當盛時獻過言者,此誠 微臣喜朝聞、甘夕死之志也。不然,何輕肆狂瞽,不避 斧鑕,若此容易焉?伏惟少垂意「而覽之,則臣生死幸 甚。」策入第四等,授盩厔縣尉、集賢校理。

文宗太和二年引諸儒對策於廷

[編輯]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劉蕡傳》:「蕡擢進士第,太 和二年,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帝引諸儒百餘人 於廷,策曰:『朕聞古先哲王之治也,元默無為,端拱司 契陶,甿心以居簡,凝日用於不宰,厚下以立本,推誠 而建中,由是天人通,陰陽和,俗躋仁壽,物無疵癘。噫, 盛德之所臻,敻乎其不可及已。三代令王,質文迭救, 百氏滋熾,風流寖微,自漢以降,足言蓋寡。朕顧惟昧 道,祗荷丕構,奉若謨訓,不敢怠荒,任賢惕勵,宵衣旰 食,詎追三五之遐軌,庶紹祖宗之鴻緒。而心有未達, 行有未孚,由中及外,闕政斯廣。是以人不率化,氣或 堙阨,災旱竟歲,播植愆時。國廩罕蓄,乏九年之儲;吏 道多端,微三載之績。京師,諸夏之本也』」,將以觀治而 豪猾踰檢;太學,明教之源也,期於變風而生徒惰業。 列郡在乎頒條,而干禁或未絕;百工在乎按度,而淫 巧或未息。俗恬風靡,積訛成蠹。其擇官濟治也,聽人 以言則枝葉難辨,御下以法則恥格不形;其阜財發 號也,生之寡而食之眾,煩於令而鮮於治,思所以究 此繆盭,致之治平。茲心「浩然,若涉淵水。」故前詔有司, 博延群彥,佇啟宿懵,冀臻時雍。子大夫皆識達古今, 志在康濟,造廷待問,副朕虛懷。必當箴治之闕,辨政 之疵,明綱條之致紊,稽富庶之所急。何施革於前弊? 何澤惠於下土?何修而治古可近?何道而和氣克充? 推之本源,著於條對。至若夷吾輕重之權,孰輔於治? 嚴尤底「定之策,孰葉於時?元凱之考課何先,叔子之 克平何務,惟此龜鑑,擇乎《中庸》,斯在洽聞,朕將親覽。」 蕡對曰:「臣誠不佞,有正國致君之術,無位而不得行; 有犯顏敢諫之心,無路而不得達。懷憤鬱抑,思有時 而發。常欲與庶人議於道,商賈謗於市,得通上聽,一 悟主心,雖被妖言之罪,無所悔。況逢陛下詢」求過闕, 咨訪嘉謀,制詔中外,舉直言極諫。臣辱斯舉,專承大 問,敢不悉意以言?至於上所忌,時所禁,權幸所諱惡, 有司所與奪,臣愚不識。伏惟陛下少加優容,不使聖 時有讜言受戮者,天下之幸也。謹昧死以對。伏以《聖 策》有「思古先之治,念元默之化」,將欲通天地以濟俗, 和陰陽以煦物,見陛下慮道之深也。臣以為哲王之 治,其則不遠,惟致之之道何如耳。伏以《聖策》有祗荷 丕構而不敢荒寧,奉若謨訓而罔有怠忽,見陛下憂 勞之至也。若夫任賢惕勵,宵衣旰食,宜絀左右之纖 佞,進股肱之大臣。若夫追蹤三五,紹復祖宗,宜鍳前 古之興亡,明當代之成敗。心有未達,以下情蔽而不 得上通;行有未孚以上澤壅而不得下浹。欲人之化, 在修己以先之;欲氣之和,在遂性以導之。捄災旱在 致精神,廣播殖在視食力。國廩罕蓄,本乎冗食尚繁; 吏道多端,本乎選用失當。豪猾踰檢,由中外之法殊; 生徒惰業,由學校之官廢。列郡干禁,由授任非人;百 工淫巧,由制度不立。伏以《聖策》有「擇官濟治」之心,「阜 財發號之歎,見陛下教化之本也。且進人以行,則枝 葉安有難辨乎?防下以禮,則恥格安有不形乎?念生 寡而食眾,可罷斥惰游;念令煩而治鮮,要察其行否, 博延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造廷待問,則小臣安敢 愛死?」伏以聖策有求賢箴闕之言,審政辨疵之令,見 陛下咨訪之勤也。遂小臣斥姦豪之志,則弊革於前; 守陛下念康濟之心,則惠敷於下。邪正之道分,而治 古可近;禮樂之方著,而和氣克充。至若夷吾之法,非 皇王之權;嚴尤所陳,無最上之策;元凱之所先,不若 唐堯考績;叔子之所務,不若虞舜舞干。且非大德之 《中庸》,上聖之龜鑑,又何足為陛下道之哉!或有以繫 安危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請披肝膽為陛下別白 而重言之。臣前所謂「哲王之治,其則不遠」者,在陛下 慎思之,力行之,始終不懈而已。謹按《春秋》,「元者,氣之 始也;春者,歲之元也。」《春秋》以元加於歲,以春加於王, 明王者當奉若天道,以謹其始也。又舉時以終歲,舉 月以終時,《春秋》雖無事,必書首月以存時,明王者當 承天之道以謹其終也。王者動作終始必法於天者, 以其運行不息也。陛下能謹其始,又能謹其終,懋而 修之,勤而行之,則執契而居簡,無為而不宰,廣立本 之大業,崇建中之盛德,安有三代循環之弊,百偽滋 熾之漸乎?臣故曰:「唯致之之道何如耳。」臣前所謂「若 夫任賢惕勵,宵衣旰食,宜絀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 大臣,實以陛下憂勞之至也。臣聞不宜憂而憂者,國必衰;宜憂而不憂者,國必危。陛下不以國家存亡、社 稷安危之策而降於清問,臣未知陛下以布衣之臣, 不足與定大計耶?或萬機之勤,有所未至也?不然,何 宜憂而不憂乎?臣以為陛下所先憂者,宮闈將變,社 稷將危,天下將傾,四海「將亂,此四者國家已然之兆, 故臣謂聖慮宜先及之。」夫帝業艱難而成之,固不可 容易而守之。太祖肇其基,高祖勤其績,太宗定其業, 元宗繼其明,至於陛下二百餘載,其間聖明相因,擾 亂繼作,未有不用賢士近正人而能興者。或一日不 念,則傾覆大器,宗廟之恥,萬古為恨。臣謹按《春秋》,「人 君之道」,在體元以居正。昔董仲舒為漢武帝言之,略 矣,有未盡者,臣得為陛下備論之。夫繼故必書即位, 所以正其始也;終必書所終之地,所以正其終也。故 為君者,所發必正言,所履必正道,所居必正位,所近 必正人。《春秋》閽弒,吳子餘祭,書其名,譏疏遠賢士,昵 刑人,有不君之道。伏惟陛下思祖宗開國之「勤,念《春 秋》繼故之誡,明法度之端,則發正言,履正道,杜篡弒 之漸,則居正位,近正人,遠刀鋸之殘,親骨鯁之直,輔 相得以顓其任,庶寮得以守其官。奈何以褻近五六 人,總天下大政,外專陛下之命,內竊陛下之權,威攝 朝廷,勢傾海內,群臣莫敢指其狀,天子不得制其心。 禍稔蕭牆,姦生帷幄。臣恐曹」節、侯覽復生於今日,此 宮闈將變也。臣謹按《春秋》定公元年春,王不言正月 者,《春秋》以為先君不得正其終,則後君不得正其始, 故曰「定無正」也。今忠賢無腹心之寄,閽寺專廢立之 權,陷先帝不得正其終,致陛下不得正其始。況太子 未立,郊祀未修,將相之職不歸,名器之宜不定,此社 稷將危也。臣謹按《春秋》,「王札子殺召伯、毛伯。」《春秋》之 義,兩下相殺。不書。此書者,重其顓王命也。夫天之所 授者在命,君之所存者在命。操其命而失之者,是不 君也;侵其命而專之者,是不臣也。君不君,臣不臣,此 天下所以將傾也。臣謹按《春秋》,晉趙鞅以晉陽之兵 叛入於晉。書其歸者,能逐君側之惡,以安其君,故《春 秋》善之。今威柄陵夷,藩臣跋扈,有不達人臣大節而 首亂者,將以安君為名。不究《春秋》之微,稱兵者以逐 惡為義,則典刑不由天子,征伐必自諸侯,此海內之 將亂也。故樊噲排闥而雪涕,袁盎當車而抗辭,京房 發憤以殞身,竇武不顧而畢命,此皆陛下明知之矣。 臣謹按《春秋》,晉狐射姑殺陽處父,書「襄公殺之」者,以 其君漏言也。襄公不能固陰重之機,處父所以及殘 賊之禍,故《春秋》非之。夫上漏其情,則下不敢盡意;上 泄其事,則下不敢盡言。故《傳》有「造膝詭辭」之文,《易》有 「失身害成」之戒。今公卿大臣,非不欲為陛下言之,慮 陛下不能用也。忽而不用,必泄其言。臣下既言而不 行,必嬰其禍,適足「鉗直臣之口,而重姦臣之威。是以 欲盡其言,則有失身之懼;欲盡其意,則有害成之憂。 裴回鬱塞,以須陛下感悟,然後盡其啟沃。陛下何不 聽朝之餘,時御便殿,召當世賢相老臣,訪持變扶危 之謀,求定傾捄亂之術,塞陰邪之路,屏褻狎之臣,制 侵陵迫脅之心,復門戶掃除之役。戒其所宜戒,憂其 所宜憂。」既不得治其前,當治其後;不得正其始,當正 其終:則可以虔奉典謨,克承丕構,終任賢之效,無宵 旰之憂矣。臣前所謂「追蹤三五,紹復祖宗,宜鑒前古 之興亡,明當時之成敗」者。臣聞堯、禹之為君,而天下 大治者,以能任九官、四岳十二牧,不失其舉,不貳其 業,不侵其職,居官惟其能,左右惟其賢。元凱在下,雖 微而必舉;四凶在朝,雖彊而必誅。考其安危,明其取 捨。至秦二世,漢元成,咸願措國如唐、虞,致身如堯、舜, 而終敗亡者,以其不見安危之機,不知取捨之道,不 任大臣,不辨姦人,不親忠良,不遠讒佞也。伏惟陛下 察唐、虞之所以興,而景行於前;鑒秦、漢之所以亡而 戒懼於後。陛下無謂廟堂無賢相,庶官無賢士。今綱 紀未絕,典刑猶在,人誰不欲致身為王臣,致時為升 平,陛下何忽而不用邪?又有居官非其能,左右非其 賢,惡如四凶,詐如趙高,姦如恭、顯,陛下何憚而不去 邪?神器固有歸,天命固有分,祖宗固有靈,忠臣固有 心,陛下其念之哉!昔秦之亡也,失於彊暴;漢之亡也, 失於微弱。彊暴則姦臣畏死而害上,微弱則彊臣竊 權而震主。臣伏見敬宗不虞亡秦之禍,不翦其萌,伏 惟陛下深軫亡漢之憂以杜其漸,則祖宗之洪業可 紹,三五之遐軌可追矣。臣前所謂陛下心有所未達, 以下情塞而不能上通;行有所未孚,以上澤壅而不 得下浹。且百姓有塗炭之苦,陛下無由而知陛下有 子惠之心,百姓無由而信。臣謹按《春秋》書梁亡不書 取者,梁自亡也。以其思慮昏而耳目塞,上出惡政,人 為寇盜,皆不知其所以終自取其滅亡也。臣聞國君 之所以尊者,重其社稷也;社稷之所以重者,存其百 姓也。苟百姓不存,則雖社稷不得固其重;社稷不重, 則人君不得保其尊。故治天下者不可不知百姓之 情。夫百姓者,陛下之赤子,陛下宜令慈仁者視育之 如保傅焉,如乳哺焉,如師之教導焉。故人之於上也恭之如神明,愛之如父母。今或不然,陛下親近貴倖, 分曹建署,補除卒吏,召致賓客,因其貨賄,假以聲勢, 大者統藩方,小者為守牧。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 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姦欺之罪。故人之於 上也,畏之如豺狼,惡之如讎敵。」今海內困窮,處處流 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鰥寡孤獨不得存,老幼 疾病不得養。加以國權兵柄,顓於左右,貪臣聚斂以 固寵,姦吏因緣而弄法。冤痛之聲,上達於九天,下入 於九泉。鬼神為之怨怒,陰陽為之愆錯。君門萬重,不 得告訴。士人無所歸化,百姓無所歸命,官亂人貧,盜 賊並起,土崩之勢,憂在旦夕。即不幸因之以病癘,繼 之以凶荒。陳勝、吳廣不獨起於秦,赤眉、黃巾不獨生 於漢,臣所以為陛下發憤扼腕,痛心泣血也。如此則 百姓有塗炭之苦,陛下何繇而知之乎?陛下有子惠 之心,百姓安得而信之乎?使陛下行有所未孚,心有 所未達,固其然也。臣聞漢元帝即位之初,更制七十 餘事,其心甚誠,其稱甚美。然紀綱日紊,國祚日衰,姦 宄日彊,黎元日困,繇不能擇賢明而任之,失其操柄 也。自陛下即位,憂勤兆庶,屢降德音,四海之內,莫不 抗首而長息,自喜復生於死亡之中也。伏惟陛下慎 終如始,以塞四方「之望。」誠能揭國柄以歸於相,持兵 柄以歸於將,去貪臣聚斂之政,除姦吏因緣之害,惟 忠賢是近,惟正直是用,內寵便僻,無所聽焉。選清慎 之官,擇仁惠之長,敏之以利,煦之以和,教之以孝慈, 導之以德義,去耳目之塞,通上下之情,俾萬國懽康, 兆庶蘇息,即心無不達,而行無不孚矣。臣前所謂「欲 人之化也,在脩己以先之。」臣聞德以脩己,教以導人。 脩之也則人不勸而自立,導之也則人不教而率從。 君子欲政之必行也,故以身先之;欲人之從化也,故 以道御之。今陛下先之以身而政未必行;御之以道 而人未從化。豈立教之旨未盡其方邪?夫立教之方, 在乎君以明制之,臣以忠行之。君以知「人為明,臣以 正時為忠。知人在任賢而去邪,正時則固本而守法。 賢不任則重賞不足以勸善,邪不去則嚴刑不足以 禁非。」本不固則人流,法不守則政散,而欲教之必至, 化之必行,不可得也。陛下能斥姦邪而不私其左右, 舉賢正而不遺其疏遠,則化浹朝廷矣。愛人而敦本, 分職而奉法,脩其身以及其人,始於中而成於外,則 化行天下矣。臣前所謂欲氣之和也,在遂其性以導 之者,當納人於仁壽也。夫欲人之仁壽也,在立制度, 脩教化。夫制度立則財用省,財用省則賦斂輕,賦斂 輕則人富矣。教化脩則爭競息,爭競息則刑罰清,刑 罰清則人心安矣。既富矣則仁義興焉,既安矣則壽 考至焉。仁義之心感於下,和平之氣應於上,故災害 不作,休祥薦臻,四方底寧,萬物咸遂矣。臣前所謂捄 災旱在乎致精誠者。臣謹按《春秋》,魯僖公一年之中, 三書不雨者,以其人君有恤人之志也;文公三年之 中,一書不雨者,以其人君無憫人之心也。故僖致誠 而旱不傷害,文無卹憫而變則成災。陛下有憫人之 志,則無成災之變矣。臣前所謂「廣播殖在乎視食力」 者。臣謹按《春秋》:「君人者必時視人之所勤,人勤於力 則功築罕,人勤於財則貢賦少,人勤於食則百事廢。」 今財食與力皆勤矣,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 之務,則播殖不愆矣。臣前所謂「國廩罕蓄,本乎冗食 尚繁」者。臣謹按《春秋》:「臧孫辰告糴於齊」,《春秋》譏其無 九年之蓄,一年不登而百姓饑。臣願斥游惰之人,以 篤耕殖,省不急之費以贍黎元,則廩蓄不乏矣。臣前 所謂吏道多端,本乎選用失當者,繇國家取人不盡 其材,任人不明其要故也。今陛下之用人也,求其聲 而不求其實。故人之趨進也,務其末而不務其本。臣 願覈考課之實,定遷序之制,則多端之吏息矣。臣前 所謂「豪猾踰檢,由中外之法殊」者,以其官禁不一也。 臣謹按《春秋》,齊桓公盟,諸侯不日,而葵丘之盟,特以 日者,美其能宣明天子之禁,率奉王官之法,故《春秋》 備而書之。然則官者,五帝、三王之所建也;法者,高祖、 太宗之所制也。法宜畫一,官宜正名。今有分外官、中 官之員,立南司、北司之局,或犯禁於南則亡命於北, 或正刑於外則破律於中。法出多門,人無所措,繇兵 農勢異,而中外法殊也。臣聞古者因井田以制軍賦, 間農事以脩武備,提封約卒乘之數,命將在公卿之 列,故兵農一致,而文武同方,以保乂邦家,式遏亂略。 太宗置府兵、臺,省軍衛,文武參掌,「閒歲則櫜弓力穡, 有事則釋耒荷戈,所以脩復古制,不廢舊物。今則不 然,夏官不知兵籍,止於奉朝請;六軍不主武事,止於 養階勳。軍容合中官之政,戎律附內臣之職。首一戴 武弁,疾文吏如仇讎;足一蹈軍門,視農夫如草芥。謀 不足以翦除姦兇,而詐足以抑揚威福;勇不足以鎮 衛社稷,而暴足以」侵害閭里,羈紲藩臣,干陵宰輔,隳 裂王度,汩亂朝經。張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 之命,下以御英豪。有藏姦觀釁之心,無伏節死難之

誼,豈先王經文緯武之旨邪?臣願陛下貫文武之道
考證
均兵農之功,正貴賤之名,一中外之法,還軍衛之職,

脩省署之官。近崇貞觀之風,遠復成周之制。自邦畿 以刑下國,始天子而達諸侯,可以制猾姦之彊,無踰 檢之患矣。臣前所謂「生徒惰業,由學校之官廢」者,蓋 國家貴其祿,賤其能,先其事,後其行,故庶官乏通經 之學,諸生無脩業之心矣。臣前所謂「列郡干禁,繇授 任非人」者,臣以為刺史之任,治亂之根本繫焉,朝廷 之法制在焉。權可以御豪彊,恩可以惠孤寡,彊可以 禦姦寇,政可以移風俗。其將校曾更戰陣,及功臣子 弟,請隨宜酬賞。苟無治人之術者,不當任此官,即絕 干禁之患矣。臣前所謂「百工淫巧,繇制度不立」者,臣 請以官位祿秩,制其器用車服,禁以金銀珠玉錦繡 雕鏤,不蓄於私室,則無蕩心之巧矣。臣前所謂「辨枝 葉」者,繇考言以詢行也。臣前所謂「形於恥格」者,繇道 德而齊禮也;臣所謂「念生寡而食眾,可罷斥惰游」者, 已備於前矣。臣所謂「令煩而治鮮,要察其行否」者。臣 聞號令者,治國之具也。君審而出之,臣奉而行之。或 虧益止留,罪在不赦。今陛下令煩而治鮮,得非持之 者有所蔽欺乎?臣所謂博延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 造廷待「問,則小臣其敢愛死者。昔晁錯為漢削諸侯, 非不知禍之將至,忠臣之心,壯夫之節,苟利社稷,死 無悔焉。臣非不知言發而禍應,計行而身僇,蓋痛社 稷之危,哀生人之悔,豈忍姑息時忌,竊陛下一命之 寵哉?昔龍逢死而啟商,比乾死而啟周,韓非死而啟 漢,陳蕃死而啟魏。今臣之來也,有司或不敢薦臣之 言,陛下又無以察臣之心,退必戮於權臣之手。臣幸 得從四子游於地下,固臣之願也。所不知殺臣者,臣 死之後,將孰為啟之哉?至如人主之闕,政教之疵,前 日之弊,臣既言之矣。若乃流下土之惠,修近古之治, 而致和平者,在陛下行之而已。」然上之所陳者,實以 臣親承聖問,敢不條對。雖臣之愚,以為未極,教化之 大端,皇王之要道。伏惟陛下事天地以教人恭,奉宗 廟以教人孝,養高年以教人悌長,字百姓以教人慈 幼,調元氣以煦育,扇太和以仁壽,可以消搖無為,垂 拱成化。至若「念陶鈞之道,在擇宰相以任之,使權造 化之柄;念保定之功,在擇將帥以任之,使修閫外之 寄;念百度之求正,在擇庶官而任之,使顓職業之守; 念百姓之怨痛,在擇良吏以任之,使明惠養之術。自 然言足以為天下教,動足以為天下法,仁足以勸善, 義足以禁非,又何必宵衣旰食,勞神惕慮,然後致治 哉!」是時第策官左散騎常侍馮宿、太常少卿賈餗、庫 部郎中龐嚴見蕡對,嗟伏,以為過古晁、董而畏中官, 眥睚不敢取。士人讀其辭至感慨流涕者,諫官御史 交論其直。於時被選者二十有三人,所言皆冗齪,常 務類得優。調河南府參軍事。李邰曰:「蕡逐我,留吾顏 其厚耶?」

[編輯]

神宗熙寧三年詔舉賢良方正對策

[編輯]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澠水燕談錄》:「熙寧中,孔 文仲舉賢良方正,制策入等,以忤時政,不推恩。孫靖 公固言:『科舉徒取一日之長,言之虛華,不足校矧。制 舉本以求直言,豈以忤而黜之耶?今朝廷以文仲之 言足以惑天下,臣恐天下不惑文仲之言,而以文仲 之黜為惑』。」

按《玉海》:「熙寧三年九月乙巳,崇政殿試呂陶、錢緦、孔 文仲、張繪、文仲,策入三等,對切直,王安石惡之,發赴 本任。」

按《闕里志》:「孔文仲,字經父。少好學,性狷介,舉進士,又 舉賢良方正。范蜀公鎮舉公,召試對策,極言新法之 害,忤王安石,見黜。哲宗朝,累遷起居舍人,拜左諫議 大夫。」

高宗紹興七年舉直言極諫者召對

[編輯]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七年,以久暘有 異,令中外侍從各舉能直言極諫一人。」是冬,呂祉舉 選人胡銓,汪藻舉布衣劉度,即除銓樞密院編修官, 而度不果召。自是詔書數下,未有應者。 按《陳淵傳》: 紹興七年,詔侍從舉直言極諫之士,胡安國以淵應 召對策,改官,賜進士出身。

對策部總論

[編輯]

桓寬《鹽鐵論》。

《利議》

[編輯]

大夫曰:「作世明主,憂勞萬人,思念北邊之未安,故使使者舉賢良、文學、高第,詳延有道之士,將欲觀殊議異冊,虛心傾耳以聽,庶幾雲得。諸生無能出奇計,遠圖匈奴,安邊境之冊。明枯竹守空言,不知趨舍之宜。時世之變,議論無所依,如膝癢而搔背;辯訟公門之下,訩訩不可勝聽。如品即口以成事。」

此豈明主所欲聞哉

文學曰:「諸生對冊,殊路同歸,指在於崇禮義,退財利, 復往古之道,匡當世之失,莫不云:太平雖未盡可亶 用,宜略有可行者焉。執事闇於明禮,而喻於利末,沮 事隳議,計利籌冊,以故至今未決。非儒無成事,公卿 欲成利也。」

大夫曰:「色厲而內荏,亂真者也;文表而柔裏,亂實者也。文學裒衣博帶,竊周公之服;鞠躬踧踖,竊仲尼之容;議論稱誦,竊商賜之辭;刺譏言治,過管、晏之才;心卑卿相,志小萬乘,及授之政,昏亂不治。故以言舉人,若以毛相馬,此其所以多不稱舉。」 詔冊曰:「朕嘉宇內之士超遷官祿,言者不必有德。何者?言之易而行之」 難,有舍其車而識其牛,貴其不言而多成事也。吳鐸以其舌自破,主父偃以其舌自殺。鶡鴠夜鳴,無益於明;主父鳴鴟,無益於死。非有司欲成利文學,桎梏於舊術,牽於間言者也。

《文學》,曰:「能言之能行之者,湯武也;能言不能行者,有 司也。文學竊周公之服,有司竊周公之位。文學桎梏 於舊術,有司桎梏於財利。主父偃以舌自殺,有司以 利自困。夫驥之才千里,非造父不能使;禹之知萬人, 非舜為相不能用。故季桓子聽政,柳下惠忽然不見; 孔子為司寇,然後悖熾。驥舉之在伯樂,其功在造父。」 造父攝轡,馬無駑良,皆可取道。周公之時,士無賢不 肖,皆可與言至治。故御之良者善調馬,相之賢者善 使士。今舉異才而使減騶御之,是猶扼驥鹽車,而使 責之疾,此賢良文學多不稱舉也。

劉勰文心雕龍

[編輯]

《議對》

[編輯]

古之造士,選事考言,漢文中年,始舉賢良,晁錯對策, 蔚為舉首。及孝武蓋明,旁求俊乂,對策者以第一登 庸,射策者以甲第入仕,斯固選賢要術也。觀晁氏之 對,證驗古今,辭裁以辨,事通而贍,超升高第,信有徵 矣。仲舒之對,祖述《春秋》,本陰陽之化,究列代之變,煩 而不慁者,事理明也。《公孫》之對,簡而未博,然總要以 「約文,事切而情舉,所以太常居下,而天子擢上也。杜 欽之《對》,略而指事,辭以治宣,不以文作。」及後漢魯丕, 辭氣質素,以儒雅中策,以入高第,凡此五家,並前代 之明範也。魏晉以來,稍務文麗,以文紀實,所失已多, 及其來選,又稱疾不會,雖欲求文,弗可得也。是以漢 飲博士而雉集乎堂,晉策秀才而麏興於前,無他怪 也,選失之異耳。夫駁議偏辨,各執異見,對策揄揚,大 明治道,使事深於政術,理密於時務,酌三五以鎔世 而非迂緩之高談,馭權變以拯俗而非刻薄之偽論, 風恢恢而能遠,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對也。難矣 哉!士之為才也,或練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對策 所選,實屬通才,志足文遠,不其鮮歟。

冊府元龜

[編輯]

《對策》

[編輯]

自西漢之世,始詔有司詳求俊茂,親臨策問,受其條 對,故當時之論,以晁、董為稱首焉。其後羈孤並進,賢 能間出,彬彬儒雅,見稱前史,得人之盛,偕乎三代。觀 其奮發智慮,講求理道,仰稽於前訓,俯流乎嘉話,信 魁偉博達之士哉!唐室全盛,豪傑迭奮,亦嘗當戶牖 之法,坐躬旰昃而前席,故其讜言輿論,有可尚焉。若 乃援經義以斥時病貢忠規而箴王闕吐發憤懣宣 導壅閼誠哲王之所樂聞焉。

對策部藝文

[編輯]

《取士疏》
晉·孫楚

[編輯]

當今士子繁多,略以萬計。當患官少才多,無地以處。 秀才自別是一種仕官,非若漢代取人之例也。假若 秀才對五問可稱,孝廉答一策能通,此乃雕蟲小道, 何關理功得人?以此求才,徒虛語爾。

對策部紀事一

[編輯]

《漢書董仲舒傳》:「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 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 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 皆師尊之。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 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無 窮,而施之罔極,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寧。永 惟萬事之統,猶懼有闕,故廣延四方之豪儁,郡國諸 侯公選賢良脩絜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今子大夫裦然為舉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 致思,朕垂聽而問焉』。」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製作樂 而天下洽,百王同之。當虞氏之樂,莫盛於《韶》,於周莫 盛於《勺》。聖王已沒,鐘鼓管弦之聲未衰,而大道微缺。 陵夷至虖,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夫五百年之間,守 文之君,當途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 眾,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後王而後止。豈其所持 操或誖繆而失其統與?固天降命,不可復反,必推之 於大衰而後息與?烏虖!凡所為屑屑夙興夜寐,務法 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 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 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姦改,百姓和樂, 政事宣昭,何脩何飾,而膏露降,百穀登,德潤四海,澤 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 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 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 科別其條,勿猥勿並,取之於術,慎其所出,迺其不正 不直,不忠不極,枉於執事,書之不泄,興於朕躬,毋悼 後害。子大夫其盡心,靡有所隱,朕將親覽焉。」仲舒對 曰:「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之 所能及也。臣謹按《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 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 迺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 之,尚不知變,而傷敗迺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 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 全安之,事在彊勉而已矣。「彊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 益明,彊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 而立有效者也。《詩》曰:「夙夜匪解。」《書》云:「茂哉茂哉」,皆彊 勉之謂也。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 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 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迺用先王之樂宜 於世者,而以深入教化於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 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民 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聲發於和 而本於情,接於肌膚,臧於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筦 弦之聲未衰也。」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然而《樂》《頌》遺 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夫人君莫不 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 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夫周道 衰於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昔先 王之德,興滯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詩》 人美之而作,上天祐之,為生賢佐,後世稱誦,至今不 絕。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 道弘人也。」故治亂廢興在於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及 其所操持誖謬,失其統也。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 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 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書》曰: 「白魚入於王舟,有火復於王屋,流為烏。」此蓋受命之 符也。周公曰:「復哉復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積 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後世,淫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 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 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 和則陰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臣 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或 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之 所生,故不齊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 也,草上之風必偃。」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暴, 則民鄙夭。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 之所為;猶金之在鎔,唯冶者之所鑄。綏之斯徠,動之 斯和,此之謂也。臣謹按《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 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 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 道之端雲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天 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 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 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使陽出,布施於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於下,而時 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 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 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 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 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 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 之被四海,故難成也。臣謹按《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 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 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 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 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 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 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穀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 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倈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孔子曰:「鳳鳥不 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 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 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 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 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 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是 故教化立而姦邪皆止者,其隄防完也;教化廢而姦 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隄防壞也。」古之王者明於 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 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 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 美也。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脩教 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 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秦 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 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聖之道,而顓為自 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古 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 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囂頑,抵冒殊 扞,孰爛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 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詐起,如 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調, 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 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 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 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 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 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 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 「《詩》云:『宜民宜人,受祿於天』。為政而宜於民者,固當受 祿於天。夫仁、誼、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脩飾也。 五者脩飾,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 延及群生也。」天子覽其對而異焉,乃復冊之曰:「制曰」: 「蓋聞虞舜之時,游於巖廊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太 平;周文王至於日昃不暇食,而宇內」亦治。夫帝王之 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蓋儉者不造元 黃旌旗之飾,及至周設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 陳於庭,而頌聲興。夫帝王之道,豈異指哉?或曰「良玉 不琢」,又雲「非文亡以輔德」,二端異焉。殷人執五刑以 督姦,傷肌膚以懲惡,成康不式,四十餘年天下不犯, 囹圄空虛,秦國用之,「死者甚眾,刑者相望,耗矣。哀哉 烏虖!朕宿寤晨興,惟前帝王之憲,永思所以奉至尊, 章洪業,皆在力本任賢。今朕親耕籍田以為農先,勸 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 神,功烈休德,未始雲獲也。今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 生寡遂,黎民未濟,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 故詳延特起之士,意庶幾乎?今子大夫待詔百有餘 人,或道世務而未濟,稽諸上古而不同,考之於今而 難行,毋乃牽於文繫而不得騁歟?將所繇異術,所聞 殊方,與各悉對著於篇,毋諱有司明其指略,切磋究 之,以稱朕意。」仲舒對曰:「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 未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得舜、禹、 稷、禼、咎繇,眾聖輔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故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此之謂也。堯在位七 十載,迺遜於位,以禪虞舜。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 而歸舜。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 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孔子曰: 「《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此之謂也。至於殷紂,逆天暴物, 殺戮賢智,殘賊百姓,伯夷、太公,皆當世賢者,隱處而 不為臣,守職之人,皆奔走逃亡,入於河海,天下耗亂, 萬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從周。文王順天理物,師用 賢聖,是以閎夭、大顛、散宜生等亦聚於朝廷,愛施兆 民,天下歸之,故太公起海濱而即三公也。當此之時, 紂尚在上,尊卑昏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 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繫 萬事,見素王之文焉。由此觀之,帝王之條貫同,然而 勞逸異者,所遇之時異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 也。」此之謂也。臣聞制度文采元黃之飾,所以明尊卑, 異貴賤,而勸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 易服色,所以應天也。然則宮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 者也。故孔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儉」,非聖人之中制 也。臣聞良玉不琢,資質潤美,不待刻琢,此亡異於達 巷黨人不學而自知也。然則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 子不學,不成其德。臣聞聖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 學,長則材諸位,爵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 曉於禮誼而恥犯其上。」武王行大義平殘賊,周公作 禮樂以文之。至於成康之隆,囹圄空虛,四十餘年,此 亦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 狠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天下也。誅名而不察實, 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 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內有背上之心,造偽 飾詐,趣利無恥。又好用憯酷之吏,賦斂亡度,竭民財 力,百姓散亡,不得從耕織之業,群盜並起。是以刑者 甚眾,死者相望,而姦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導 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此之謂也。今陛下並 有天下,海內莫不率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 下之美,至德昭然,施於方外。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說 德歸誼,此太平之致也。然而功不加於百姓者,殆王 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 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於它,在乎加之意而已。」願陛 下因用所聞,設誠於內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陛 下親耕籍田,以為農先,夙寤晨興,憂勞萬民,思惟往 古,而務以求賢,此亦堯、舜之用心也。然而未雲獲者, 士素不厲也。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 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 之所關也,教化之本源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 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 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 矣。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 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於 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姦為市,貧窮孤 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氛氣 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於此也。 夫長吏多出於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 以富訾,未必賢也。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 非所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於小官;賢 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 業而以赴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 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臣愚以為使諸 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 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 肖者有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天 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 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 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 肖異處矣。陛下加惠寬臣之罪,令勿牽制於文,使得 切磋究之,臣敢不盡愚。」於是天子復冊之制曰:「蓋聞 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故朕 垂問乎天」人之應,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寖微寖滅,寖 明寖昌之道,虛心以改。今子大夫明於陰陽所以造 化,習於先聖之道業,然而文采未極,豈惑乎當世之 務哉?條貫靡竟,統紀未終,意朕之不明與?聽若眩與? 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 道也,意豈異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 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詩》不云乎:『嗟爾君子, 毋常安息。神之聽之,介爾景福』。朕將親覽焉。子大夫 其茂明之!」仲舒復對曰:「臣聞《論語》曰:『有始有卒者,其 惟聖人乎』!今陛下幸加惠,留聽於承學之臣,復下明 冊,以切其意,而究盡聖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 上對,條貫靡竟,統紀不終,辭不別白,指不分明,此臣 淺陋之罪也。」《冊》曰:「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 必有驗於今」,臣聞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涵而 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 聖人法天而立道,亦溥愛而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 設誼立禮以導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 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 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繇此言之,天 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 諸人情,參之於古,考之於今,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 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書邦家之過,兼 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 流通而往來相應,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脩教訓 之官,務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後,天下常亡一人 之獄矣。今世廢而不脩,亡以化民,民以故棄行誼而 死財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歲之獄以萬千數,以此 見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變古則譏之。「天令之謂 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慾 之謂情,情非制度不節。」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意,以 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 下之序,以防欲也。脩此三者而大本舉矣。人受命於 天,固超然異於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 上下之誼。會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 以相接,驩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生五穀 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之,服牛乘馬,圈豹檻 虎,是其得天之靈,貴於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 為貴。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知自貴於物然後知仁 誼,知仁誼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 然後樂循理,樂循理然後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此之謂也。《冊》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紂, 寖微寖滅,寖明寖昌之道,虛心以改」,臣聞眾少成多, 積小致鉅,故聖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 發於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 之矣,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 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 者著。《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故堯兢兢日行其道, 而舜業業日致其孝。善積而名顯,德章而身尊。此其 寖明寖昌之道也。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 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情性, 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 紂之可為悼懼者也。夫善惡之相從,如景鄉之應形 聲也。故桀紂暴謾,讒賊並進,賢知隱伏,惡日顯,國日 亂,晏然自以如日在天,終陵夷而大壞。夫暴逆不仁 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故桀紂雖亡道,然猶享 國十餘年,此其寖微寖滅之道也。《冊》曰:「三王之教,所 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 臣聞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無 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 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三王之 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將以捄溢扶衰,所遭之變然 也。故孔子曰:「亡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 順天命而已,其餘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 制之名,亡變道之實。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 繼之捄,當用此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 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 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於虞,而獨 不言所損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 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 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由 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 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陛下有 明德嘉道,愍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舉賢良 方正之士,論誼考問,將欲興仁誼之休德,明帝王之 法制,建太平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聞,誦所學,道師 之言,廑能勿失?爾若迺論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 耗,此大臣輔佐之職,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 及也。然而臣竊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 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 習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姦邪,民亡盜賊, 囹圄空虛,德潤草木,澤被四海,鳳凰來集,麒麟來游, 以古準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安所繆盭而陵夷若 是?意者有所失於古之道與?有所詭於天之理與?試 跡之古,返之於天黨可得見乎?師古曰黨音他朗反夫天亦有 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 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者,不食於力,不動於 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 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虖?此民之所以囂囂苦不 足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 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眾其奴婢, 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業,畜其積委,務此而亡 己,以迫蹴民。民日削月脧,寖以大窮。富者奢侈羨溢, 貧者窮急愁苦。窮急愁苦而上不救,則民不樂生。民 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姦 邪不可勝者也。故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 然後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 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大夫之所當循以為行 也。故公儀子相魯之其家,見織帛,怒而出其妻,食於 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祿,又奪園夫紅女 利虖!」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 行而從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 卿大夫緩於誼而急於利,亡推讓之風,而有爭田之 訟。故《詩》人疾而刺之曰:「節彼南山,惟石巖巖。赫赫師 尹,民具爾瞻。」爾好誼,則民鄉仁而俗善;爾好利,則民 好邪而俗敗。由是觀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 遠方之所四面而內望也。近者視而放之,遠者望而 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 財利,常恐乏匱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 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負且乘,致寇至。」乘車者, 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 而為庶人之行者,其患禍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當 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亡可為者矣。《春秋》大 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 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 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 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對既畢,天子以仲舒 為江都相。

《嚴助傳》:「助,會稽吳人。郡舉賢良,對策百餘人。武帝善 助對,擢為中大夫。」

《河間獻王德傳》:「武帝時,獻王來朝,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

《杜欽傳》:「欽為人深博有謀,會有日蝕地震之變,詔舉 賢良方正能直言士。合陽侯梁放舉欽,欽上對曰:『陛 下畏天命,悼變異,延見公卿,舉直言之士,將以求天 心,跡得失也。臣欽愚戅,經術淺薄,不足以奉大對。臣 聞日蝕、地震,陽微陰盛也。臣者君之陰也,子者父之 陰也,妻者夫之陰也,夷狄者中國之陰也。《春秋》日蝕 三十六,地震五,或夷狄侵中國,或政權在臣下,或婦 乘夫,或臣子背君父,事雖不同,其類一也』。」臣竊觀人 事以考變異,則本朝大臣,無不自安之人,外戚親屬, 無乖刺之心,關東諸侯,無強大之國,三垂蠻夷,無逆 理之節,殆為後宮。何以言之?日以戊申蝕,時加未。戊 未,土也,土者,中宮之部也。其夜地震未央宮殿中,此 必適妾將有爭寵相害而為患者,唯陛下深戒之。變 感以類相應,人事失於下,變象見於上,能應之以德, 則異咎消亡;不能應之以善,則禍敗。至高宗遭《雊雉》 之戒,飭已正事,享百年之壽,殷道復興,要在所以應 之應之,非誠不立,非信不行。宋景公小國之諸侯耳, 有不忍移禍之誠,出人君之言,三熒惑為之退度。以 陛下聖明,內推至誠,深思天變何應而不感?何搖而 不動?孔子曰:「仁遠乎哉?唯陛下正後妾,抑女寵,防奢 泰,去佚游,躬節儉,親萬事,數御安車,由輦道,親二宮 之饔膳,致昏晨之定省。」如此,即堯舜不足與比隆,咎 異何足消滅?如不留聽於庶事,不論材而授位,殫天 下之「財以奉淫侈,匱萬姓之力以從耳目,近諂諛之 人而遠公方,信讒賊之臣以誅忠良,賢俊失在巖穴, 大臣怨於不以,雖無變異,社稷之憂也。天下至大,萬 事至眾,祖業至重,誠不可以佚豫為,不可以奢泰持 也。唯陛下忍無益之欲,以全眾庶之命。臣欽愚戅,言 不足採。」其夏,上盡召直言之士詣白虎殿對策,策曰: 「天地之道何貴?王者之法何如?《六經》之義何上?人之 行何先,取人之術何以當世之治何務?」各以經對,欽 對曰:「臣聞天道貴信,地道貴貞,不信不貞,萬物不生, 生,天地之所貴也。王者承天地之所生理而成之,昆 蟲草木,靡不得其所。王者法天地,非仁無以廣施,非 義無以正身,克己就義,恕」以及人,《六經》之所上也。不 孝則事君不忠,涖官不敬,戰陳無勇,明友不信。孔子 曰:「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人行之所先 也。觀本行於鄉黨,考功能於官職,達觀其所舉,富觀 其所予,窮觀其所不為,乏觀其所不取,近觀其所為 主,遠觀其所主。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 安。人焉廋」哉,取人之術也!殷因於夏尚質,周因於殷 尚文。今漢家承周、秦之敝,宜抑文尚質,廢奢長儉,表 實去偽。孔子曰:「惡紫之奪朱」,當世治之所務也。臣竊 有所憂,言之則拂心逆指,不言則漸日長,為禍不細。 然小臣不敢廢道而求從,違忠而耦意。臣聞玩色無 厭,必生好憎之心;好憎之心生,則愛寵偏於一人。愛 寵偏於一人,則「繼嗣之路不廣,而嫉妬之心興矣。如 此,則匹婦之說,不可勝也。唯陛下純德普施,無欲是 從」,此則眾庶咸說,繼嗣日廣,而海內長安,萬事之是 非,何足備言!

《何武傳》:「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人。太僕王音舉武賢良 方正,徵對策,拜為諫議大夫。」

《申屠剛傳》:剛質性方直,常慕史鰌、汲黯之為人,仕郡 功曹。平帝時,王莽專政,朝多猜忌,遂隔絕帝外家馮 衛二族不得交官,剛常疾之。及舉賢良方正,因對策 曰:「臣聞王事失則神祇怨怒,姦邪亂正故陰陽謬錯。」 此天所以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曠然覺悟,懷邪 之臣懼然自刻者也。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虛納毀 「譽,數下詔書,張設重法,抑斷誹謗,禁割論議,罪之重 者,迺至腰斬。傷忠臣之情,挫直士之銳,殆乖建進善 之旌,縣敢諫之鼓,闢四門之路,明四目之義也。臣聞 成王幼少,周公攝政,聽言下賢,均權布寵,無舊無新, 唯仁是親,動順天地,舉措不失。然近則召公不悅,遠 則四國流言。夫子母之性,天道至親。今聖主幼少,始 免繈緥,即位以來,至親分離,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 漢家之制,雖任英賢,猶援姻戚,親疏相錯,杜塞間隙, 誠所以安宗廟,重社稷也。今馮、衛無罪,久廢不錄,或 處窮僻,不若民庶,誠非慈愛忠孝承上之意。夫為人 後者,自有正義,至尊至卑,其埶不嫌。是以人無賢愚, 莫不為怨,姦臣賊子」,以之為便,不諱之變,誠難其慮。 今之保傅,非古之周公。周公至聖,猶尚有累,何況事 失其衷,不合天心者哉!昔周公先遣伯禽守封於魯, 以義割恩,寵不加後,故配天郊祀,三十餘世。霍光秉 政,輔翼少主,脩善進士,名為忠直,而尊崇其宗黨,摧 抑外戚,結貴據權,至堅至固,終沒之後,受禍滅門。方 今師傅皆以伊、周之位,據賢保之任,以此思化,則功 何不至?不思其危,則禍何不到?損益之際,孔父攸歎; 持滿之戒,老氏所慎。蓋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 者不全。今承衰亂之後,繼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賦斂 重數,苛吏奪其時,貪夫侵其財,百姓困乏,疾疫夭命盜賊群輩,且以萬數,軍行眾止,竊號自立,「攻犯京師, 燔燒縣邑,至迺訛言積弩入宮,宿衛驚懼,自漢興以 來,誠未有也。」國家微弱,姦謀不禁,《六極》之效,危於累 卵。王者承天順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 敢以天罰輕其親。陛下宜遂聖明之德,昭然覺悟,遠 述帝王之跡,近遵孝文之業,差五品之屬,納至親之 序。亟遣使者徵中山太后,「置之別宮,令時朝見。又召 馮、衛二族,裁與冗職,使得執戟親奉宿衛,以防未然 之符,以抑患禍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內和親戚, 外絕邪謀。」書奏,莽令元後下詔曰:「剛所言僻經妄說, 違背大義,其罷歸田裡。」

《蘇章傳》:「章少博學,能屬文,安帝時,舉賢良方正,對策 高第,為議郎,敷陳得失,其言甚直,出為武原令。」 《皇甫規傳》:「梁太后臨朝,規舉賢良方正,對策曰:伏惟 孝順皇帝,初勤王政,紀綱四方,幾以獲安。後遭姦偽, 威分近習,畜貨聚馬,戲謔是聞。又因緣嬖倖,受賂賣 爵,輕使賓客,交錯其間,天下擾擾,從亂如歸。故每有 征戰」,鮮不挫傷,官民並竭,上下窮虛。臣在關西,竊聽 風聲,未聞國家有所先後,而威福之來,咸歸權倖。陛 下體兼乾坤,聰哲純茂,攝政之初,拔用忠貞,其餘維 綱,多所改正,遠近翕然,望見太平。而地震之後,霧氣 白濁,日月不光,旱魃為虐,大賊從橫,流血川野,庶品 不安,譴誡累至,殆以姦臣權重之所致也。「其常侍尤 無狀者,亟便黜遣,披埽凶黨,收入財賄,以塞痛怨,以 答天誡。」今大將軍梁冀、河南尹不疑,處周召之任,為 社稷之鎮,加與王室世為姻族,今日立號,雖尊可也。 實宜增修謙節,輔以儒術,省去遊娛不急之務,割減 廬第無益之飾。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群臣乘舟者 也,將軍兄弟,操楫者也。若「能平志畢力,以度元元,所 謂福也;如其怠弛,將淪波濤,可不慎乎!」夫德不稱祿, 猶鑿墉之趾,以益其高,豈量力審功,安固之道哉!凡 諸宿猾酒徒戲客,皆耳納邪聲,口出諂言,甘心逸遊, 唱造不義。亦宜貶斥,以懲不軌。令冀等深思得賢之 福,失人之累。又在位素餐,尚書怠職,有司依違,莫肯 糾察,故使「陛下專受諂諛之言,不聞戶牖之外。臣誠 知阿諛有福,深言近禍,豈敢隱心以避誅責乎!臣生 長邊遠,希涉紫庭,怖慴失守,言不盡心。」梁冀忿其刺 己,以規為下第,拜郎中,託疾免歸。

《荀淑傳》:「淑少有高行,博學而不好章句。安帝時,徵拜 郎中,遷當塗長。及梁太后臨朝,有日食地震之變,詔 公卿舉賢良方正。光祿勳杜喬、少府房植舉淑,對策 譏刺貴倖,為大將軍梁冀所忌,出補朗陵侯相。」 《崔寔傳》:「寔少沉靜,好典籍。桓帝初,詔公卿郡國舉至 孝獨行之士。寔以郡舉徵詣公車,病不對策,除為郎。」 《張奐傳》:「奐字然明,敦煌酒泉人。舉賢良對策第一,擢 拜議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