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銓衡典/第07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銓衡典 第六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七十卷
經濟彙編 銓衡典 第七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銓衡典

 第七十卷目錄

 官制部雜錄

銓衡典第七十卷

官制部雜錄

[編輯]

《禮記·曲禮》:「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 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此六者,《天官》之屬也。以其 所掌重於他職,故曰「先。」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 此五官與《天官》列而為六。「五眾」者,五官屬吏之群 眾也。

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 六職。府者,藏物之府。此府主藏六物之稅。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 六材。此「六材」者,六工之所用也,故不曰「典司」而曰 「典制。」已上四條,舊說皆為殷制,其實無所考證,皆臆 說耳。

《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周之六卿,其屬各六十,則周三百六十官也。此雲 三百者,記時冬官亡矣。《昏義》曰:「天子立六官,三公九, 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蓋謂夏時也。 以夏周推前後之差,有虞氏官宜六十,夏后氏以百 二十,殷宜二百四十,不得如此數也。

《五色線聞奇錄》:「唐初,祕書省望雖清雅,而實非要處。 俗以監為宰相病坊,少監為給舍病坊丞及著作為 尚書郎病坊祕書及佐郎為監察病坊,言侍從職不 任繁劇者」,當改入此省。

《談苑》:官銜之名,當時選曹補授,須存資歷,開奏之時, 先具舊名品於前,次書擬官於後,使新舊相續不斷, 故曰「官銜」,亦曰「頭銜」,如人口銜物,取其連續之意。如 馬有銜,以制其首,前馬已進,後馬續來,相次不絕。古 人謂「銜尾相屬」,即其義也。

《退朝錄》:「太宗時始置磨勘差遣院,後改為審官。真宗 時,京朝官四年乃得遷。天聖中,方有三年之制,而在 外任者不得遷,須至京引對,乃得改秩。明道中,始許 外任,歲滿亦遷。」時恭謝天地覃恩,不隔磨勘,有併遷 者,於是朝士始多。皇祐、明堂覃恩隔磨勘,人情苦其 不均。英宗與上即位,故復用恭謝之例。建隆至天禧, 每朝廷大禮,二府必進官。天聖二年南郊,呂許公懇 言之,乃止。自是加恩而已。

《嬾真子》:古以右為上,且以左相言之,謂非正相,如輔 佐之佐耳。《左氏傳》薛宰之言,仲虺居薛,為湯左相。又 齊崔杼立景公而相之,慶封為左相。蓋伊尹者,湯之 相也,而仲虺特輔佐伊尹耳,故曰左相。崔杼、慶封,亦 復如此。故漢孝惠時,王陵為左丞相,王陵既免,徙陳 平為右丞相。文帝初立,周勃功高,陳平謝病,上視平 病,問之,平曰:「高帝時,勃功不如臣,及誅諸呂,臣功不 如勃,願以相遜。」勃於是以太尉功為右丞相,位第一; 平為左丞相,位第二。非獨如此,周昌自御史大夫左 遷為趙相,黃霸以財入官,而府不與右職,與此同類。 今人亦以降為左遷。

《澠水燕談錄》:「唐以中官為樞密使,與中尉謂之內貴。 梁為崇政院使。後唐舊有帶相印者,分東西二院。晉 廢,國初復置,與中書為二府,亦名二院,但行東院印 耳。後除授不常,以檢校官充使,不帶正官,自趙普始; 帶節鉞,自曹彬始;簽書院事,自石熙載始;文資正官 充使,亦自熙載始;知院,自張士遜始;以文臣知院兼」 使相,自王欽若始;簽書兼藩正,自曹瑋始。今官制復 古,除樞密之職如舊,與三省長官通謂之「執政」矣。 唐末始分度支、鹽鐵、戶部,專領財賦。唐明宗始號三 司,總以一使。本朝或曰判三司,或曰權判,或曰點檢 三司。開寶中,以參知政事二人點檢三司,既而更用 宰相為提舉。興國中,分二使同判三司,逾年後,析為 三使。淳化中,又合為三司,而又以天下為十道,二京 為左右計,置二計使分判十道,別命三司總計使判 左右計事,三司如故。咸平末,三司各置副使,其使輕 則曰「發遣」,迄元豐初不廢。今悉歸尚書省。

《夢溪筆談》:都堂及寺觀百官會集,坐次多出臨時,唐 以前故事,皆不可考。唯顏真卿《與左僕射定襄郡王 郭英乂書》云:「宰相、御史大夫、兩省五品供奉官,自為 一行,十二衛大將軍次之,三師、三公、令僕、少師、保傅、 尚書左右丞侍郎,自為一行,九卿、三監對之,從古以 來,未嘗參錯。」此亦略見當時故事。

《曲洧舊聞》:今之中散大夫,即昔之大卿監也,舊說謂 之「十樣錦。」受命之初,不俟赦恩,便許封贈父母妻一次,一也;妻封郡君,二也;不隔郊奏薦,三也;奏子為職 官,四也;乘馬許行馳道,五也;馬鞍上施紫絲座,六也; 馬前執破木杖,七也;宴殿內金器,且坐朵殿上,八也; 身後許上遺表,九也。國史立傳,十也。

《野客叢談》,《石林》云:唐以金紫銀青光祿大夫為階官, 此沿漢制金印紫綬、銀印青綬之稱也。《夏侯勝傳》:「取 青紫如拾芥」,青紫謂綬耳。顏師古以青紫為卿大夫 之服,漢卿大夫蓋未服青紫,師古但據當時所見,而 揚雄《解嘲》「紆青拖紫」,分注謂綬之色,此語豈無見邪? 然所謂服者,佩服雲爾。漢人亦有以綬言服,如蔡邕 《章疏》曰「命服,銀青曰命服,金紫曰金龜。」紫紱之飾,非 臣容體所當佩服。以是而觀師古之《注》,未為謬也。僕 又考之,秦時光祿勳有中大夫,漢武帝更名光祿大 夫,皆銀章青綬。魏、晉以來,有左、右光祿大夫,三大夫 皆銀章青綬。其重者,詔加金章紫綬,則謂之金紫光 祿大夫。既有金紫之號,故以本光祿「為銀青光祿大 夫。」晉時如王翹之嘗為此官,而任遐為光祿大夫,就 王宴乞一片金,宴乃啟轉為金紫是也。是則金紫銀 青光祿大夫之階,萌於漢,成於晉,非始於唐也。 《卻掃編》:唐東都有尚書省留守,兼判其餘百司,略如 京師。居其官者謂之分司,大抵皆閒秩。故當時有詩 云:「猶被妻孥教漸退,莫求」致仕,且分司是也。

本朝三京雖置御史臺、國子監,執政侍從庶官迭居 之,職事甚簡。御史臺則行香拜表日押班,國子監則 出納錢糧而已,故未置宮觀時,士大夫多自請以為 休息之地。官制行後,士大夫猶有自請分司者,近歲 唯責降而已,然不必居本京,蓋無供職之所故也。 《老學庵筆記》:「今官制,光祿大夫轉銀青,銀青轉金紫, 金」紫轉特進,五代以前,乃自銀青轉金紫,金紫轉光 祿,光祿轉特進。據馮道長《樂老序》所載甚詳。

唐自輔相以下皆謂之「京官」,言官於京師也。其常參 者曰「常參官」,未常參者曰「未常參官。」國初,以常參官 預朝謁,故謂之「升朝官」,而未預者曰「京官。」元豐《官制》 行,以通直郎以上朝預宴坐,仍謂之「升朝官。」而按《唐 制》,去京官之名,凡條制及吏牘,止謂之承務郎以上, 然俗猶謂之「京官。」

唐所謂丞郎,謂左右丞、六曹侍郎也。《尚書》雖序左右 丞上,然亦通謂之丞郎,猶今言侍從官也。俗又謂之 「兩制」,指內制言,然非翰苑、西掖亦曰兩制,正如丞郎 之稱。契丹僣號有高坐官,亦侍從之比,「坐」字本犯御 嫌名,或謂丞郎為左右丞、中書門下侍郎,亦非也。 祖宗時,有知樞密院及同知簽署之類,治平後避諱, 改曰「簽書。」政和以後,宦者用事,輒改內侍省都都知 曰「知內侍省事」,都知曰「同知內侍省事」,押班曰「簽書 內侍省事」,蓋僣視密院也。建炎中始復舊。近有道士 之行《天心法》者,自結銜曰「知天樞院事」,亦有稱「同知 簽書」者,又可一笑也。

《西溪叢語》:《漢百官表》:「中尉,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 執金吾。」應劭曰:「吾者,禦也。掌執金革,以禦非常。」師古 曰:「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 非常,手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崔豹《古今注》云:「執金 吾,棒也。以銅為之,金塗兩末,謂之金吾。」三說不同。 儤音豹,越也。唐制,官新到官府併上直,謂之儤。今俗 謂程外課作者謂之儤工。《玉篇》云:「儤,連直也。」凡當直 之法:自給舍丞郎入者,三直無儤;自起居郎官入者, 五直一儤;御史補闕入者,七直兩儤;其餘雜入者,十 直三儤。或有作豹伏之義,非也。

《雲麓漫抄》:唐人多稱使,郡守,一職也。以其領兵則曰 節度,治財賦則兼觀察,以至河堤處置功德之名。故 楊國忠領四十餘使,下逮州郡,莫不然,其名猥雜。本 朝多稱官,如提領官、參謀官、檢討官、參議官、考校官、 覆考官、詳定官、參詳官、判官、推官,下至吏胥則有通 引官、專知官、孔目官、直省官,走卒則有散從官,流外 有「刻梓官」、「陰陽官」、「軍校」有「輦官」、「天武官」之號。推其原 亦本於唐。

唐三司使有三,凡鞫獄以尚書侍郎與御史中丞、大 理卿為三司使。中葉以後,有三司使總戶部、鹽鐵、度 支。皇太子監國,則詹事、左右庶子亦號三司使。 漢以司徒、司馬、司空為宰相,蓋六國時有此三卿。漢 採用之,但改司馬曰「太尉。」殊不知周制天子六卿,大 國三卿,三卿蓋諸侯之制。漢人祇採六國之舊,而不 知周家「天子故事」,失之矣。

本朝有糧料院。按《韻略》,料字平聲,解雲「量也。」乃是量 度每月合支糧食之處,作側聲呼,非是。蓋俚俗以馬 食為馬料,誤矣。

東晉時,有檢校御史,專掌行馬外事,以吳混為之。沿 襲至唐,有檢校官,自三公、三師、左右僕射,至水部郎 十三階。國朝因之,官制行,並省。中興用武,節度一轉 即入開府儀同三司,再轉為少保,以太速,故又取未 改官制檢校官,置三公、三少檢校官。檢校即檢點之 義,未與正官,且令檢點其事,故杜子美有「圈官檢校之語,唐以前常言耳。自為官稱,人不復雲。

《燕翼貽謀錄》大夫之稱亞於卿,而郎官上應列宿,文 臣以為階官,宜也。況其來自古,初非創意立名,故神 宗正官名,遠考古制,以大夫、郎易職事,舊稱為寄祿 官。若武臣橫行、正副使之稱,與承制、崇班、供奉、侍禁、 奉職、借職、「差使、借差」,非名之不正也。政和乃悉易以 大夫、郎之稱,此豈被堅執銳、馳驅弓馬者之所宜稱 「乎?橫行以十二階易十二階,猶之可也,正、副使各十 九階,並以八階易之,無乃輕褻名器之甚乎?昔之超 轉,猶作九資」,則是副使四十五年可轉不過四資,是 減四十五年為十年矣。祖宗多為武臣等級責其邊 功,非有奇功殊勳,無因超越,故文臣正郎、員外各止 於三轉,而武臣正使、副使必各九轉。聖君宏模,一旦 壞於建議之臣,使良法美意,掃地無遺,最甚者稱謂 不顧義理所在。若文武官名一依元豐之制,則人無 得而議矣。

通判舉人改官與太守同,自提舉常平使者列於監 司,諸路頓增員數。熙寧元年十二月,始詔通判不得 舉人改京官。元豐初,詔改官人五日引一甲、一甲三 人,歲以百四十人為額。至元祐元年四月,罷諸路提 舉常平,再命通判,歲終舉改官一人或縣令一人,間 舉十二月。以改官員多,吏部侍郎孫覺請歲以百人 為額。從之。紹聖三年,吏部乞以每甲五人引見,不拘 數,則是歲有三百餘員也。中興以來,改官人數絕少, 歲不過數十人,雖令選人舉官,逐員放散,數亦不增。 至紹熙初,號為「頓增」,一僅三十餘員。慶元以後,歲有 溢額。蓋孤寒路絕,得舉官五員俱足,而不得者多不 破白,勢使然也。

《揮麈後錄》:舊制,京官造朝,不許步行。每自外任代還, 朝參日,步軍司即差兵士三人,馬一匹隨從,得差遣。 朝辭畢,所屬徑關排岸司應副,回綱船,乘座以歸。如 在蘇、杭間居止,即差浙西綱船。選人改官授告有日, 閤門關步軍司差人馬,如五人改官,即五騎、十五人 伺候內前,授告了,各乘馬。以故一時戲語云:「宜徐行, 照管踏了選人。」

愧郯錄。今世中臺給黃牒之制,前必曰「尚書省牒某 官」,而右語則曰:「差充某職,替其官成資闕。」珂嘗得皇 祐五年十二月《敕牒》一,其詞曰:「中書門下牒光祿寺 丞錢中立,牒奉敕宜差知虔州贛縣事替阮士龍,過 滿闕候交割縣務諸般公事,一一點檢,依例施行。牒 至,准敕,故牒。」珂謹按祖宗朝造命之地,本曰中書門 下,制敕院在焉。自元豐分三省,中書取旨,門下省審, 尚書奉行,而其職始分。故熙寧以前,士大夫所被受 堂帖,多是中書省劄子,而官制後始歸之尚書,非沿 襲之誤也。如「候到交割點檢」數語,祖宗之重,民事謹, 職守不厭於詳,且複蓋於此有稽焉。

「本朝雜壓之制,雜流伎等官皆入品,而寺監之吏,凡 未出官而先給告者,亦通謂之入品,但以所居官為 品之高下,不復有分別。」珂按《高峻小史劉昶傳》:「元魏 高祖臨光極堂大選,高宗曰:『當今之世,仰祖質朴,清 濁同流,混齊一等,君子小人,名品無別,此殊為不可。 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品,九品之外,小人之』」 官復有七等。若有人可起家,三公恐賢才難得,不可 止為一人,渾我典制。昶對曰:「陛下刊正《九流》,為不朽 之法,豈惟髣髴唐、虞,固已有光二代。此雖為門地而 言,然九品之官,不混他品,亦一時之制,與今士夫、皂 隸、閹豎、伎術,混為一區,為不同也。」

《文獻通考》:元豐未改官制之前,大率以職為階官。以 宰執言之,如「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職尚書 禮部侍郎參知政事」之類是也。然所謂吏部尚書、禮 部侍郎未嘗專有所係屬,治其事則以為職,不治其 事則為階官,猶雲可也。猶選人七階,則皆以幕職、令 錄之屬為階官,而幕職令錄則各有所係屬之監司 「州縣,遂至有以京西路某縣令為階官,而為河北路 轉運司勾當公事者;有以陝西路某軍節度判官為 階官,而為河東路某州州學教授者;有以無為軍判 官為階官,而試祕書省校書郎者」,其叢雜可笑尤甚。 元豐時,未暇革正,至崇寧二年,刑部尚書鄧洵武極 言其事,遂以承直郎以十七階換之。

《玉堂漫筆》:「漢制,以本官任他職者曰兼,常惠以右將 軍兼典屬國是也。以高官攝卑職者曰領,劉向以光 祿大夫領校書是也。唐制有曰『攝』」者,如侍中之攝吏 部是也。又有行、守、試之別,職事高者為守,職事卑者 為行,未正名命者為試。宋制則高一品為行,下一品 為守,下二等為試。元祐以後又置權官,如以侍郎權 尚書之類。漢制,趙充國為假司馬,則又有假職矣。 《癸辛雜識》:廣西諸洞產生金,洞丁皆能淘取,其碎粒 如蚯蚓泥,大者如甜瓜子,故世名「瓜子金。其碎者如 麥片,則名麩皮金。」金色深紫,比尋常金色復加二等, 此金之絕品也。銀之品有紋如羅甲者,有松紋者,有 中窪而郭高者,皆為精銀。其絕品則色青,故官品有金紫銀青之目。蓋金至於紫,銀至於青,為絕品也。 鼠璞本朝職事官,並以寄祿官品高下為權、行、守、試, 侍郎、尚書,始必除權,即真後始除試、守、行,考之漢,試 守即權也。《年紀令》吏二百石以上,滿秩如真。如淳曰: 諸官吏初除,皆試守一歲為真,食全俸。趙廣漢守京 兆,韓延壽守馮翊,尹翁歸守扶風,皆滿歲為真。是守 試即權,未得為真也。「權」字,唐始用之。韓愈權知國子 博士,三歲為真。今以權與守試分真、假全無之義, 搜采異聞,錄士大夫僣妄相尊,日以益甚。予向昔所 記文官學士、武官大夫之諺,今又不然。天聖職制,內 外文武官,不得容人過稱官品。諸節度觀察,雖檢校 官未加太傅者,許稱「太傅」,防禦使至橫行使,許稱「太 保」,諸司使許稱「司徒」,幕職官等稱「本官」,錄事參軍稱 「都曹」,縣令稱「長官」,判司簿尉許稱「評事。」其太傅、太保、 司徒,皆一時本等檢校所帶之官也。自後法令不復 有此一項,以是其風愈熾,不容整革矣。

《輟耕錄》:「御史臺,至元五年置,秩從二品,二十一年陞 正二品。大德十一年陞從一品。臺有大夫一人,後增 一人。中丞二人,後又增二人,隨復故。侍御史二人,治 書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治朝著之事。典事 二人,掌幕府文書之事,後改為都事三人,後又以都 事之長。蒙古若、色目一人為經歷,檢法二人,後廢。管」 勾二人,其一人兼照磨。監察御史十二人,後增至十 六人,皆漢人。又增蒙古、色目人,如漢人之數,今三十 二人。至元十四年,既取宋置南行臺。二十七年,專蒞 江南之地,號「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秩如內臺,而監察 御史今二十四人。西行臺初由雲南廉訪司陞行臺, 大德元年,移治陝西,號「陝西諸道行御史臺」,蒞陝西、 甘肅、四川、雲南之地。延祐間暫廢,隨復其官秩如南 臺,而監察御史今二十人。各道提刑按察司,至元六 年置,正三品,有使、副使、僉事、察判、經歷、知事。二十八 年,改肅政廉訪司,使、副使、僉事各二人。大司農奏罷 各道勸農司,以農事歸憲司,增僉事二人,經歷、知事、 照磨各一人。今天下凡二十二道。始建臺時,大夫則 塔察兒也。

內監察御史署銜,無「御史臺」三字,以為天子耳目之 官,非御史大夫以下所可制也。行臺則不然。

國朝凡省臺、院吏曰「掾史」,獨江南行臺作令史者,蓋 緣至元十四年初立行臺,曰「御史大夫」,授三品秩故 也。後雖陞一品,而樂因循者,不為申明改正。西臺立 視南臺,已陞品秩,則曰「掾史」焉。

《委巷叢談》:自元豐制,尚書省復二十四曹,繁簡絕異。 在汴京時,有語曰:「吏勳封考,筆頭不倒。戶度金倉,日 夜窮忙。禮祠主膳,不識判硯。兵職駕庫,典了襏褲。刑 都比門,總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見鬼。」及駕幸臨安, 喪亂之後,士大夫亡失告身批書者多,又軍賞百倍 平時,賄賂公行,冒濫相乘,軍饟日滋,賦斂愈繁,而刑 獄亦眾,故吏、戶、刑三曹,吏胥人人富饒,它曹寂寞彌 甚。吏輩又為之語曰:「吏勳封考,三婆兩嫂。戶度金倉, 細酒肥羊。禮祠主膳,啖虀吃麵。兵職駕庫,齩薑呷醋。 刑都比門,人肉餛飩。工屯虞水,生成餓鬼。」

《續文獻通考》:胡粹中曰:「元之官名,最為不正。中書政 本,既有中書令矣,復立左右丞相,則丞相特中書令 之佐職耳。既以令為虛設,左右丞為正宰相,而復設 平章政事,則又以平章為宰相貳矣。然平章政事,非 宰相而何?名之不正,莫此為甚。至其末流,丞相而遙 授焉,則冗濫極矣,又況員數之多乎?」

左右春坊大學士,與正學士同品。建文中,以任董倫。 永樂立東宮,李至剛為左,解縉、胡廣、楊士奇因之;解 縉為右,黃淮因之。洪熙中,曾棨為左,王英為右。景泰 中,商輅為左,彭時、呂原、倪謙因之;劉儼為右,劉定之 因之。逾五十年而弘治癸亥,《會典》成,以左春坊學士 兼侍讀學士,遷中允楊廷和。上疑,問之內閣,具實對 乃已。廷和竟遷不設。贊善大夫,正五品。宋濂嘗為之。 後止為贊善,從六品。司直以下亦不常設。

圖書編品秩,自太昊以龍紀官。唐、虞建官惟百,未分 品秩。《周官》以九儀正邦國,自一命至九命。漢自中二 千石至二千石。魏陳群立九品之法。北齊九品,本分 正從。

入流《通典》曰:「隋制九品,自太師始焉,謂之流內。」國朝 正從一品至九品,謂之入流,即流內也。

未入流。《通典》曰:「唐有流外勳品,自諸錄事及五省內 史始焉。」國朝九品之外,雜職官員未入流,即流外也。 文散官,漢諸侯有功德優盛,朝廷所敬異者,賜位特 進三公下。隋文帝以為散官。今正一品,初授特進光 祿大夫,正從九品,登仕佐郎,止見官制。蓋初授散官, 俱於三年之後,照例陞授。其加贈,考驗本人生前功 績,合得加授者照例給與。

武散官。《周禮》:「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蓋在國稱大夫, 在軍稱將軍。自晉獻公作三軍,而公將上軍,故有將 軍之名。今為散官,正從一品,同文官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至從六品校尉止。

文勳《周禮》「王功曰勳。」齊梁始有勳品,本酬將士,其後 漸及朝流。隋寵官有上柱國,唐以為勳官。今自正一 品左右柱國至從五品庶尹止。

武勳後魏有柱國大將軍,今正從一品,同「文勳。」秦有 護軍都尉。唐上大將軍為上護軍大將軍,為護軍,至 從六品騎都尉止。

聖祖「見秦人弄權之禍而罷丞相,懲元人逞亂之轍 而革中書。吏部列於六部,所以防其自專之漸;五府 參乎兵部,所以昭其相制之權。都察院與六卿為伍, 振風紀也;大理寺與刑部持衡,重民命也。御史不屬 於太宰,六科不列於他官,使得自達而作其敢言之 風也。至於尉、院、寺、監並列於內,都、布、按司錯置於府、 州、縣、衛,分隸其間,文武相參,上下交制,蓋遵《周官》之 法而酌其宜,取漢、唐、宋之善而去其弊,可為萬世法 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