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第00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食貨典 第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九卷
經濟彙編 食貨典 第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九卷目錄

 戶口部彙考一

  夏后氏禹一則

  周總一則 成王一則 莊王一則 烈王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高祖二則 文帝一則 景帝一則 成帝鴻嘉一則 平帝元始一則

  後漢總一則 光武帝中元一則 明帝永平一則 章帝章和一則 和帝元興一則

  安帝延光一則 順帝永和一則 建康一則 沖帝永嘉一則 質帝本初一則 桓帝

  永壽一則 昭烈帝章武一則

  魏明帝景初一則 齊王正始一則 陳留王景元一則

  吳大帝赤烏一則

  晉總一則 武帝太康一則 元帝一則 元帝太興一則 成帝咸康一則 哀帝興寧

  一則 安帝義熙一則

食貨典第九卷

戶口部彙考一

[編輯]

夏后氏

[編輯]

禹平水土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三十五人

[編輯]

按:《後漢書郡國志注》:《帝王世紀》云云。

[編輯]

《周制》,「小司寇登民數,自生齒以上登於天府。」司民「掌 登萬民之數,書於版。」

按:《周禮秋官》小司寇之職,「及大比,登民數,自生齒以 上登於天府,內史、司會、冢宰貳之,以制國用。」

訂義王昭禹曰:「三年之久,民之生死登下亦已多矣,故及大比登民數焉。」 鄭康成曰:「人生齒而體備,謂男八月而生齒,女七月而生齒。」 《易氏》曰:「王之為王,以得乎丘民而已。」故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欲周知其數。 《王氏詳說》曰:「天府以天為名,尊之至也。賢能之書登於此,盟約之書登於此,獄訟之書登於此,民數之書登於」此,王所以重其事。但《天府》曰「祭天之司民、司祿」而獻民數,穀數則受而藏之,司祿之官缺矣,必知榖數亦登於此,為司祿之所掌是已。然書之所藏,有不書其貳者,民數也;不止一官,書其貳者,盟約也。登其書於天府,其為重則一,初不可以書之貳與否,及所書貳多少之數為輕重,但觀其事之所施行耳。 《易》氏曰:「攷司民登萬民之數及大比,以詔司寇。」是司寇受其數干司民,於孟冬祀司民星之時,乃獻其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刑官致重於民數如此。冢宰於司會登民數之後,又為之貳其數而制國用焉。蓋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冢宰以三十年通制國用,而《大比》之制國用,實所以為三十年盈虛斂散之儲。內史於此貳之,則以其所掌者會計之書;司會於此貳之,則以其所掌者會計之事。二官卑而列於始,冢宰尊而繼於後,非以統百官之任而統其成者歟?由是觀之,民之盛衰係乎刑,故司寇登民數於地官。大比之時,財之豐耗由於民,故冢宰制國「用於刑官登民數之後,數官聯事而合治,皆所以重乎民也。」 陳及之曰:「必知民數則可以制國用,何故?蓋先王之司士農工商,四者不可闕一,而農為重。以三分率之,農居三分之二,則穀粟始可齊。不然工商與農相半,則野有曠土,穀粟寡乏則四民俱病矣。是以王者之制農民,必三分之二也。以九」職任民。凡毓草木者,作山澤之材者,養鳥獸者,化八材者,通貨賄者,斂疏材者,化治絲枲者,轉移執事者,常不過農民三分之一,而《廩人》每歲以歲上下數,邦用月以三請幫助識別此字。為準,「司民獻民數,廩人獻穀數,《太史》書之,司會會之。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是而制國用,雖有水旱,民無菜色,以民數穀數素定也。管仲制齊國之政,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是三分而率一也,其練習民政哉?」 愚案:古者只計民數,則知國賦,後世色目既多,不可只以民數計。

孟冬,祀司民,獻民數於王,王拜受之,以圖國用而進 退之。

鄭鍔曰:「軒轅之角有大民、小民之星,其神實主民。說者謂春官祭之,然春官天府但受其數耳。司民之官言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則司民之祀正司寇之所主明矣。先王以為民之登耗必有神主之,故每歲孟冬物成之時使司寇祀之。亦以刑者所以馭民,而民之多寡皆本乎刑之繁省故也。司民已祀則獻民數於王」 ,見其奉天以用刑,而刑不至於殘民,故其生成之數如此。王拜受之,以圖國用,則以民之登耗,知斂之豐匱,由是而進。

退所用之物。民多賦足,則進之而備禮;民少賦乏,則退之而殺禮。上言「以制國用」 ,此言「以圖國用」 者。制其有無者,有司之職。圖則所謀者,天下之大計,是乃王者之權,故言於王拜受之之後也 。鄭康成曰:「進退猶損益也 。」 楊氏曰:「冢宰雖制國用,而進退之則在王而已。」

《司民》,中士六人、府三人、史六人、胥三人、徒三十人。

林椅曰:「外朝有司民,猶司士之在治朝 。」 鄭鍔曰:「天子為天牧民,則民者天子之所。司官曰司民,蓋天子司其牧養之事,司民司其多寡之數而登之耳 。」 王氏《詳說》曰:「《天府》云:若祭天之司民、司祿而獻民數穀數則受而藏之。祭之同其時,掌之異其屬,司祿為地官之屬固然矣。司民不屬地官而屬秋官者,秋官主刑,聖」 人用刑,本為好生耳 。薛平仲曰:「五刑皆戕民者也。知所以愛其民,則知所以謹其刑。此《司民》所以列於《司刑》之上 。」 陳君舉曰:「司徒處徭役不時,教化不至,征賦不均,則民犯法者眾,故於刑官中設司民之官,知其多寡與司徒相關。」 今戶部、刑部不相關。

《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辨其國中與 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

鄭康成曰:「登,上也。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齒。版,今戶籍也 。」 鄭鍔曰:「生齒則能食,能食則成人戶口之所由始也 。」 賈氏曰:「國中據六鄉,在城中者。都鄙據三等采地及其郊野者,郊謂六鄉之民在四郊者,野謂六遂及四等公邑,是遍畿內矣 。」 鄭鍔曰:「不辨其國中都鄙、郊野,無以知其地之人數,辨之使不相雜,則其地之戶」 口眾寡皆可見。不異其男女,無以知其生之種類。異之而各從其類,則他日嫁娶之年高下皆可知也。每歲有死者則下之,有生者則登之,以知其存沒也 。呂氏曰:「案《周官?媒氏》,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成名,子生三月,父名之也。《內則》:子生三月之末,男角女羈,以見於父,父名之宰。書曰:某年某月某日生而藏之。」 宰告閭史。閭史書其二,其一藏之閭府,其一獻之州史,州史獻諸州伯,州伯命藏諸州府,其制詳密如此。重民之生也。秦始皇令男子書年,此特恐民避征役耳,豈有三代重民之意?

及三年,大比,以萬民之數詔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 民之日,獻其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

鄭鍔曰:「司寇,刑官也,宜無預於民數。大比之年則以戶口之數詔之,何也?以刑之繁簡、民之息耗繫焉,所以告之者,使省刑而已。司寇既得其數,俟至孟冬祀天、司民之日則獻於王,以為民之所以生者屬乎天,亦隱有神者相之,而其權在王,王能恤天之所生,則已得以省刑矣。司民,天之星也,王者以名官,所以法」 之也。《小司寇》孟冬祀司民,獻民數於王。蓋小司寇每歲祀司民,則獻每歲之數,此則大比之歲,於祀司民之時,乃獻三年之大數也。王氏《詳說》曰:「司祿為文昌三能之第六星。司民為軒轅角。」 蓋軒轅十七星,兩角有大民、小民,《天文志》所載明矣。先鄭以司祿、司民為文星,何所經見?鄭康成曰:「天府主祖廟之藏者 。」 賈氏曰:「王拜受之,登於天府者,重此民數,民為邦本故也 。」 孫氏曰:「天府受民數、穀數之藏,司寇獻民數而不及穀數,以圖國用。觀之,則穀數必與民數俱上,司祿與司民亦同祭也。蓋民數自生齒以上俱登之,不得穀數之實,則國用亦無所稽矣。」

內史、司會、冢宰貳之,以贊王治。

鄭康成曰:「贊,佐也 。」 賈氏曰:「內史掌八柄,司會掌天下大計,冢宰貳王治事,皆掌大事,故皆寫一通,副貳民數藏之,所以贊助王之治民也 。」 鄭鍔曰:「『內史、司會、冢宰貳之,以見民非特王之事,而為大臣者不可不任其責。小司寇貳之以制國用,此言貳之以贊王治』者,司寇,刑官也。民至於犯刑,以其貧窮而抵冒爾,故言」 制國用意,欲使三官知為民富之術,不至使之犯刑也。司民,掌民數之官耳,民之貧而犯刑,非己所得而知也。以為民者,王所當治,民有登耗,則為公卿大臣者,當據是數佐王以治之,使之繁庶而已。故曰「以贊王治 。」 《易氏》曰:「此言貳之以贊王治」 ,《小司寇》言「貳之以制國用」 者,蓋財之豐耗出於民,民之繁簡係乎刑。《小司寇》既敬刑以為生民之本,故冢宰資之以制國用,若司民專掌萬民之數,故泛言「贊王治」 而已。

成王致治刑錯民口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三人

[編輯]

按:《後漢書郡國志注》:《帝王世紀》云云。

莊王十三年甸服內口千一百八十四萬有奇

[編輯]

按:《後漢書郡國志注》,《帝王世紀》:「莊王十三年,五千里 內非天王九嬪之御,自世子公侯以下至於庶民,凡 千一百八十四萬七千人,除有土老疾定受田者九百萬四千人。」

按杜佑《通典》,「平王東遷三十餘年,莊王十三年,齊桓 公二年。五千里外,非天子之御,自太子公侯以下至 於庶人,凡千一百八十四萬一千九百二十三人。至 於戰國,考蘇、張之說,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踰五 百餘萬,推人口數,尚當千餘萬。秦兼諸侯所殺,三分 居一,猶以餘力北築長城四十餘萬,南戍五嶺五十 餘萬,阿房驪山七十萬,三十年間,百姓死沒,相踵於 路,陳項又肆其酷烈,新安之坑二十餘萬,彭城之戰, 睢水不流。」

烈王元年即秦獻公十年秦獻公為戶籍相伍

[編輯]

按:《冊府元龜》,「秦獻公十年為戶籍相伍。」

[編輯]

始皇十六年初令男子書年

[編輯]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云。

[編輯]

高祖元年至咸陽蕭何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以知天下戶口

[編輯]

按《漢書高祖本紀》,「元年冬十月,蕭何盡收秦丞相府 圖籍文書。」 按《蕭何傳》,「沛公至咸陽,何先入收秦丞 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 少,彊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

五年詔民前相聚山澤不書名數者各歸其縣 按《漢書高祖本紀》,五年夏五月詔曰「諸侯子在關中 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 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

師古曰:「保,守也,安也。名數,謂戶籍也。」

文帝十二年三月詔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

[編輯]

按:《漢書文帝本紀》云云。

師古曰:「計戶口之數以率之,增置其員,廣教化也。」

景帝二年冬十二月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編輯]

按:《漢書景帝本紀》云云。按冊府元龜註傅音附著也著名籍

成帝鴻嘉四年春正月詔流民欲入關輒籍內

[編輯]

按:《漢書成帝本紀》云云。

師古曰:「錄其民籍而內之。」

平帝元始二年上提封戶口之數

[編輯]

按《漢書平帝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孝平提封民戶 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 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

京兆尹,縣十二。元始二年,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口 六十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

左《馮翊縣》二十四,戶二十三萬五千一百一,口九十 一萬七千八百二十二。

右扶風縣二十一,戶二十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七,口 八十三萬六千七十。

《弘農郡》縣十一,戶十一萬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萬 五千九百五十四。

《河東郡》縣二十四,戶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六,口 九十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二。

《太原郡》縣二十一,戶十六萬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 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上黨郡》縣十四,戶七萬三千七百九十八,口三十三 萬七千七百六十六。

《河內郡》縣十八,戶二十四萬一千二百四十六,口百 六萬七千九十七。

河南郡縣二十二,戶二十七萬六千四百四十四,口 一百七十四萬二百七十九。

《東郡縣》二十二,戶四十萬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 十五萬九千二十八。

《陳留郡》縣十七,戶二十九萬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一 百五十萬九千五十。

《潁川郡》縣二十,戶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 百二十一萬九百七十三。

《汝南郡》縣三十七,戶四十六萬一千五百八十七,口 二百五十九萬六千一百四十八。

《南陽郡》縣三十六,戶三十五萬九千三百一十六,口 一百九十四萬二千五十一。

南郡縣十八,戶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 萬八千五百四十。

《江夏郡》縣十四,戶五萬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 萬九千二百一十八。

廬江郡縣十二,戶十二萬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 五萬七千三百三十三。

《九江郡》縣十五,戶十五萬五十二,口七十八萬五百 二十五。

《山陽郡》縣二十三,戶十七萬二千八百四十七,口八 十萬一千二百八十八。

《濟陰郡》縣九,戶二十九萬二十五,口百三十八萬六 千二百七十八。

《沛郡》縣三十七,戶四十萬九千七十九,口二百三萬四百八十。

《魏郡》縣十八,戶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 萬九千六百五十五。

《鉅鹿郡》縣二十,戶十五萬五千九百五十一,口八十 二萬七千一百七十七。

《常山郡》縣十八,戶十四萬一千七百四十一,口六十 七萬七千九百五十六。

《清河郡》縣十四,戶二十萬一千七百七十四,口八十 七萬五千四百二十二。

《涿郡》縣二十九,戶十九萬五千六百七,口七十八萬 二千七百六十四。

《渤海郡》縣二十六,戶二十五萬六千三百七十七,口 九十萬五千一百一十九。

《平原郡》縣十九,戶十五萬四千三百八十七,口六十 六萬四千五百四十三。

《千乘郡》縣十五,戶十一萬六千七百二十七,口四十 九萬七百二十。

《濟南郡》縣十四,戶十四萬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萬 二千八百八十四。

《泰山郡》縣二十四,戶十七萬二千八十六,口七十二 萬六千六百四。

齊郡縣十二,戶十五萬四千八百二十六,口五十五 萬四千四百四十四。

《北海郡》縣二十六,戶十二萬七千,口五十九萬三千 一百五十九。

《東萊郡》縣十七,戶十萬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萬 二千六百九十三。

《琅邪郡》縣五十一,戶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六十,口一 百七萬九千一百。

《東海郡》縣三十八,戶三十五萬八千四百一十四,口 百五十五萬九千三百五十七。

臨淮郡縣二十九,戶二十六萬八千二百八十三,口 百二十三萬七千七百六十四。

《會稽郡》縣二十六,戶二十二萬三千三十八,口百三 萬二千六百四。

《丹陽郡》縣十七,戶十萬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萬 五千一百七十。

《豫章郡》縣十八,戶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二,口三十五 萬一千九百六十五。

《桂陽郡》縣十一,戶二萬八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五萬 六千四百八十八。

《武陵郡》縣十三,戶三萬四千一百七十七,口十八萬 五千七百五十八。

《零陵郡》縣十,戶二萬一千九十二,口十三萬九千三 百七十八。

《漢中郡》縣十二,戶十萬一千五百七十,口三十萬六 百一十四。

《廣漢郡》縣十三,戶十六萬七千四百九十九,口六十 六萬二千二百四十九。

《蜀郡》縣十五,戶二十六萬八千二百七十九,口百二 十四萬五千九百二十九。

《犍為郡》縣十二,戶十萬九千四百一十九,口四十八 萬九千四百八十六。

《越嶲郡》縣十五,戶六萬一千二百八,口四十萬八千 四百五。

《益州郡》縣二十四,戶八萬一千九百四十六,口五十 八萬四百六十三。

《牂柯郡》縣十七,戶二萬四千二百一十九,口十五萬 三千三百六十。

《巴郡》縣十一,戶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三,口七十萬 八千一百四十八。

《武都郡》縣九。戶五萬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萬 五千五百六十。

《隴西郡》縣十一,戶五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 萬六千八百二十四。

《金城郡》縣十三,戶三萬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萬九 千六百四十八。

《天水郡》縣十六,戶六萬三百七十,口二十六萬一千 三百四十八。

《武威郡》縣十。戶萬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萬六千四 百一十九。

《張掖郡》縣十,戶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二,口八萬八千 七百三十一

《酒泉郡》縣九,戶萬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萬六千七 百二十六。

《敦煌郡》縣六,戶萬一千二百,口三萬八千三百三十 五。

《安定郡》縣二十一,戶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 萬三千二百九十四。

《北地郡》縣十九,戶六萬四千四百六十一,口二十一 萬六百八十八;上郡縣二十三,戶十萬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萬 六千六百五十八。

《西河郡》縣三十六,戶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 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

《朔方郡》縣十,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萬六 千六百二十八。

《五原郡》縣十六,戶三萬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 萬一千三百二十八。

《雲中郡》縣十一,戶三萬八千三百三,口十七萬三千 二百七十。

《定襄郡》縣十二,戶三萬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萬 三千一百四十四。

《鴈門郡》縣十四,戶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 萬三千四百五十四。

代郡縣十八,戶五萬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七萬 八千七百五十四。

《上谷郡》縣十五,戶三萬六千八,口十一萬七千七百 六十二。

《漁陽郡》縣十二,戶六萬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萬四 千一百一十六。

右《北平郡》縣十六,戶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 二萬七百八十。

《遼西郡》縣十四,戶七萬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十五 萬二千三百二十五。

《遼東郡》縣十八,戶五萬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 萬二千五百三十九。

《元菟郡》縣三,戶四萬五千六,口二十二萬一千八百 四十五。

《樂浪郡》縣二十五,戶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 萬六千七百四十八。

《南海郡》縣六。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 百五十三。

《鬱林郡》縣十二,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 一百六十二。

《蒼梧郡》縣十,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 千一百六十。

《交趾郡》縣十,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 千二百三十七。

《合浦郡》縣五。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 百八十。

《九真郡》縣七。戶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萬六 千一十三。

《日南郡》縣五,戶萬五千四百六十,口六萬九千四百 八十五。

趙國縣四。戶八萬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萬九千九 百五十二。

《廣平國》,縣十六,戶二萬七千九百八十四,口十九萬 八千五百五十八。

《真定國》縣四,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六,口十七萬八 千六百一十六。

《中山國》,縣十四,戶十六萬八百七十三,口六十六萬 八千八十。

《信都國》縣十七,戶六萬五千五百五十六,口三十萬 四千三百八十四。

《河間國》縣四,戶四萬五千四十三,口十八萬七千六 百六十二。

《廣陽國》縣四,戶二萬七百四十,口七萬六百五十八; 《甾川國》縣三,戶五萬二百八十九,口二十二萬七千 三十一。

《膠東國》縣八,戶七萬二千二,口三十二萬三千三百 三十一。

《高密國》,縣五,戶四萬五百三十一,口十九萬二千五 百三十六。

《城陽國》縣四,戶五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二十萬五 千七百八十四。

《淮陽國》縣九,戶十三萬五千五百四十四,口九十八 萬一千四百二十三。

梁國縣八。戶三萬八千七百九,口十萬六千七百五 十二。

《東平國》縣七,戶十三萬一千七百五十三,口六十萬 七千九百七十六。

魯國縣六。戶十一萬八千四十五,口六十萬七千三 百八十一。

楚國,縣七。戶十一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口四十九萬 七千八百四。

《泗水國》,縣三,戶二萬五千二十五,口十一萬九千一 百一十四。

《廣陵國》縣四,戶三萬六千七百七十三,口十四萬七 百二十二。

《六安國》縣五,戶三萬八千三百四十五,口十七萬八 千六百一十六;《長沙國》縣十三,戶四萬三千四百七十,口二十三萬 五千八百二十五。

按:杜佑《通典》:「元始二年戶口,漢之極盛也。及王莽篡 位,續以更始、赤眉之亂,率土遺黎,十纔二三。」

按:《文獻通考》:「漢之戶口,至元始二年最為殷盛,故志 舉之以為數。」

後漢

[編輯]

後漢增置諸郡國上戶口之數。

按《後漢書郡國志》:「漢承秦三十六郡,縣邑數百,後稍 分析,至於孝平,凡郡國百三,縣邑道侯國千五百八 十七。世祖中興,惟官多役煩,乃命併合省郡國十,縣 邑、道侯國四百餘所。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國二, 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別領比郡者六,又所省縣 漸復分置。至於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 百八十;民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 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

應劭《漢官儀》曰:世祖中興,海內人民,可得而數,裁十二三。邊陲蕭條,靡有孑遺,鄣塞破壞,亭隊絕滅。建武二十一年,始遣中郎將馬援、謁者分築烽堠堡壁,稍興立郡縣十餘萬戶,或空置太守令長,招還人民。上笑曰:「今邊無人而設長吏治之,難如《春秋》素王矣。」乃建立三營,屯田殖穀,弛刑謫徒,以充實之。永和中,戶「至千七十八萬,口五千三百八十六萬九千五百八十八。」又《帝王世紀》,「永嘉二年,戶則多九十七萬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萬六千六百三十六。」應載極盛之時,而所殊甚眾。舍永嘉多,取永和少,良不可解。皇甫謐校覈精審,復非謬記,未詳孰是。豈此是順朝時書,後史即為本乎?伏無忌所記,每帝崩,輒最戶口及墾田大數,今列於後,以見滋減之差焉。 《東觀書》曰:永興元年,鄉三千六百八十一,亭萬二千四百四十三。

光武帝中元二年民戶四百二十七萬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

[編輯]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 按《郡國志注》。《帝王世 紀》云云。按應劭漢官儀戶四百二十七萬九千六百三十四未詳孰是

明帝永平十八年戶五百八十六萬五百七十二口三千四百一十二萬五千二十一

[編輯]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郡國志注》。「應劭《漢官 儀》」云云。

章帝章和二年戶七百四十五萬六千七百八十四口四千三百三十五萬六千三百六十七

[編輯]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不載。 按《郡國志注》。「應劭《漢官 儀》」云云。

和帝元興元年戶九百二十三萬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萬六千二百二十九

[編輯]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不載。 按《郡國志注》。「應劭《漢官 儀》」云云。

安帝延光四年戶九百六十四萬七千八百三十八口四千八百六十九萬七百八十九

[編輯]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郡國志注》。「應劭《漢官 儀》」云云。

順帝永和五年戶九百六十九萬有奇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有奇

[編輯]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不載。 按《郡國志》,「河南尹二十 一城。永和五年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 萬八百二十七。」

《河內郡》十八城,戶十五萬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萬 一千五百五十八。

《河東郡》二十城,戶九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 萬八百三。

《弘農郡》九城,戶四萬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萬九 千一百一十三。

《京兆尹》,十城,戶五萬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萬 五千五百七十四。

「左馮翊」十三城,戶三萬七千九十,口十四萬五千一 百九十五。

右《扶風》十五城,戶萬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萬三千 九十一。

《潁川郡》十七城,戶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 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

《汝南郡》三十七城,戶四十萬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 百一十萬七百八十八。

梁國九城,戶八萬三千三百,口四十三萬一千二百 八十三。

沛國二十一城,戶二十萬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萬 一千三百九十三。

陳國《九城》,戶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 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魯國六城,戶七萬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萬一 千五百九十。

魏郡十五城,戶十二萬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萬五千六百六。

《鉅鹿郡》十五城,戶十萬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萬 二千九十六。

《常山國》十三城,戶九萬七千五百,口六十三萬一千 一百八十四。

《中山國》十三城,戶九萬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 萬八千一百九十五。

《安平國》十三城,戶九萬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萬 五千一百一十八。

河間國十一城,戶九萬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 萬四千四百二十一。

清河國七城,戶十二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 萬四百一十八。

趙國五城,戶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九,口一十八萬八 千三百八十一。

《渤海郡》八城,戶十三萬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 萬六千五百。

《陳留郡》十七城,戶十七萬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 六萬九千四百三十三。

東郡十五城,戶十三萬六千八十八,口六十萬三千 三百九十三。

東平國七城,戶七萬九千一十二,口四十四萬八千 二百七十。

《任城國》三城,戶三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十九萬四 千一百五十六。

泰山郡十二城,戶八萬九百二十九,口四十三萬七 千三百一十七。

《濟北國》五城,戶四萬五千六百八十九,口二十三萬 五千八百九十七。

《山陽郡》十城,戶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八,口六十萬六 千九十一。

《濟陰郡》十一城,戶十三萬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六十 五萬七千五百五十四。

《東海郡》十三城,戶十四萬八千七百八十四,口七十 萬六千四百一十六。

《琅邪》國十三城,戶二萬八百四,口五十七萬九百六 十七。

《彭城國》八城,戶八萬六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九萬三 千二十七。

《廣陵郡》十一城,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口四十一萬百 九十。

《下邳國》十七城,戶十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九,口六十 一萬一千八十三。

《濟南國》十城,戶七萬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萬 三千三百八。

《平原郡》九城,戶十五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口百萬二 千六百五十八。

《樂安國》九城,戶七萬四千四百,口四十二萬四千七 十五。

《北海》國十八城,戶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一,口八十 五萬三千六百四。

《東萊郡》十三城,戶十萬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 萬四千三百九十三。

齊國六城,戶六萬四千四百一十五,口四十九萬一 千七百六十五。

《南陽郡》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 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

《南郡》十七城,戶十六萬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萬 七千六百四。

江夏郡十四城,戶五萬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 萬五千四百六十四。

《零陵郡》十三城,戶二十一萬二千三百八十四,口百 萬一千五百七十八。

《桂陽郡》十一城,戶十三萬五千二十九,口五十萬一 千四百三。

《武陵郡》十二城,戶四萬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 萬九百一十三。

長沙郡十三城,戶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 五萬九千三百七十二。

九江郡十四城,戶八萬九千四百三十六,口四十三 萬二千四百二十六。

丹陽郡十六城,戶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 三萬五百四十五。

廬江郡十四城,戶十萬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 萬四千六百八十三。

《會稽郡》十四城,戶十二萬三千九十,口四十八萬一 千一百九十六。

吳郡十三城,戶十六萬四千一百六十四,口七十萬 七百八十二。

《豫章郡》二十一城,戶四十萬六千四百九十六,口百 六十六萬八千九百六;《漢中郡》九城,戶五萬七千三百四十四,口二十六萬 七千四百二。

巴郡十四城,戶三十一萬六百九十一,口百八萬六 千四十九。

《廣漢郡》十一城,戶十三萬九千八百六十五,口五十 萬九千四百三十八。

《蜀郡》十一城,戶三十萬四百五十二,口百三十五萬 四百七十六。

《犍為郡》九城,戶十三萬七千七百一十三,口四十一 萬一千三百七十八。

《牂牁郡》十六城,戶三萬一千五百二十三,口二十六 萬七千二百五十三。

《越嶲郡》十四城,戶十三萬一百二十,口六十二萬三 千四百一十八。

《益州郡》十七城,戶二萬九千三十六,口十一萬八百 二。

《永昌郡》八城,戶二十三萬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 十九萬七千三百四十四。

《廣漢》屬國都尉戶三萬七千一百一十,口二十萬五 千六百五十二。

《蜀郡屬國》戶十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八,口四十七萬 五千六百二十九。

《犍為屬國》戶七千九百三十八,口三萬七千一百八 十七。

《隴西郡》十一城,戶五千六百二十八,口二萬九千六 百三十七。

漢陽郡十三城,戶二萬七千四百二十三,口十三萬 一百三十八。

武都郡七城,戶二萬一百二,口八萬一千七百二十 八。

金城郡十城,戶三千八百五十八,口一萬八千九百 四十七。

安定郡八城,戶六千九十四,口二萬九千六十。 《北地郡》六城,戶三千一百二十二,口萬八千六百三 十七。

《武威郡》十四城,戶萬四十二,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 六。

《張掖郡》八城,戶六千五百五十二,口二萬六千四十。 《酒泉郡》九城,戶萬二千七百六。

《敦煌郡》六城,戶七百四十八,口二萬九千一百七十; 《張掖屬國》,戶四千六百五十六,口萬六千九百五十 二。

《張掖》居延《屬國》戶一千五百六十,口四千七百三十 三

《上黨郡》十三城,戶二萬六千二百二十二,口十二萬 七千四百三。

太原郡十六城,戶三萬九百二,口二十萬一百二十 四。

上郡十城,戶五千一百六十九,口二萬八千五百九 十九。

西河郡十三城,戶五千六百九十八,口二萬八百三 十八。

五原郡十城,戶四千六百六十七,口二萬二千九百 五十七。

《雲中郡》十一城,戶五千三百五十一,口二萬六千四 百三十。

《定襄郡》五城,戶三千一百五十三,口萬三千五百七 十一。

《鴈門郡》十四城,戶三萬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二十四 萬九千。

朔方郡六城,戶千九百八十七,口七千八百四十三; 涿郡七城,戶十萬二千二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三 千七百五十四。

廣陽郡五城,戶四萬四千五百五十,口二十八萬六 百。

代郡十一城,戶二萬一百二十三,口十二萬六千一 百八十八。

上谷郡八城,戶萬三百五十二,口五萬一千二百四; 《漁陽郡》九城,戶六萬八千四百五十六,口四十三萬 五千七百四十。

右《北平郡》四城,戶九千一百七十,口五萬三千四百 七十五。

《遼西郡》五城,戶萬四千一百五十,口八萬一千七百 一十四。

《遼東郡》十一城,戶六萬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萬一 千七百一十四。

《元菟郡》六城,戶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萬三千一百 六十三。

《樂浪郡》十八城,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 萬七千五十。

遼東屬國。戶口闕《南海郡》七城,戶七萬一千四百七十七,口二十五萬 二百八十二。

《蒼梧郡》十一城,戶十一萬一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十 六萬六千九百七十五。

《鬱林郡》十一城。戶口闕

《合浦郡》五城,戶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口八萬六千 六百一十七。

《交趾郡》十二「城。」戶口闕

《九真郡》五城,戶四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二十萬九 千八百九十四。

《日南郡》五城,戶萬八千二百六十三,口十萬六百七 十六。

建康元年戶九百九十四萬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萬五百五十

[編輯]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不載。 按《郡國志注》。「應劭《漢官 儀》」云云。

沖帝永嘉元年戶九百九十三萬七千六百八十口四千九百五十二萬四千一百八十三

[編輯]

按《後漢書。沖帝本紀》。不載。 按《郡國志注》。「應劭《漢官 儀》」云云。

質帝本初元年戶九百三十四萬八千二百二十七口四千七百五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二

[編輯]

按《後漢書。質帝本紀》。不載。 按《郡國志注》。「應劭《漢官 儀》」云云。

桓帝永壽二年戶千六百七萬有奇口五千六萬有奇

[編輯]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不載 按《郡國志注》,《帝王世紀》 曰:「永平、建初之際,天下無事,務在養民。迄於孝和,民 戶滋殖。及孝安、永初、元初之間,兵饑之苦,民人復損。 至於孝桓,頗增於前。永壽二年,戶千六百七萬九百 六,口五千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按此係東都戶口極盛之數但通典

所載「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 ,則戶少五百三十八

「萬有奇,口多六百四十二萬有奇。」 未詳孰是?

按杜佑《通典》:「永壽二年,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 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靈帝遭 黃巾為寇,獻帝遇董卓稱亂,大焚宮廟,劫御西遷,是 以興平、建安之際,海內荒殘,人戶所存,十無一二。

昭烈帝章武元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編輯]

按《三國蜀志先主傳》不載 按《晉書地理志》云云。 按《文獻通考》。「漢昭烈章武元年。有戶二十萬,男女九 十萬。蜀亡時戶一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 萬二千,吏四萬。」

[編輯]

明帝景初二年司馬懿收公孫文懿戶口

[編輯]

按《三國魏志明帝本紀》,不載。 按《晉書宣帝本紀》,「景 初二年,文懿攻南圍突出,帝縱兵擊敗之,斬於梁水 之上,星墜之。所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

齊王正始五年朱照日上吳兵戶數

[編輯]

按《三國魏志齊王本紀》,不載。 按《後漢書郡國志注》, 《帝王世紀》曰:「正始五年,揚威將軍朱照日所上吳之 所領兵,戶九十三萬二千,推其民數,不能多蜀矣。昔 漢永和五年,南陽戶五十餘萬,汝南戶四十餘萬。方 之於今,三帝鼎足,不踰二郡。如有食祿,復除之民,凶 年饑疾之難,見可供役,裁若一郡。」

陳留王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戶口之數

[編輯]

按《三國魏志陳留王本紀》。不載 按《後漢書郡國志 注》。《帝王世紀》曰:「魏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 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 十一人。」

按杜佑《通典》:「魏平蜀得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 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通計戶九十四萬三千四 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 蜀所得,當時魏氏唯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 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編輯]

大帝赤烏三年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

[編輯]

按《三國吳志孫權傳》不載。 按《晉書地理志》云云。 按《文獻通考》,「吳赤烏三年,戶五十二萬,男女口二百 三十萬。吳亡時戶五十三萬,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 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後宮五千餘人。」

[編輯]

晉受魏禪,上天下戶口之數。

按:《晉書地理志》,「司州,統郡一十二,縣一百,戶四十七 萬五千七百。」

河南郡統縣十二,戶一十一萬四千四百。

滎陽郡統縣八,戶三萬四千。

弘農郡統縣六,戶一萬四千。

上洛郡統縣三,戶萬七千。

平陽郡統縣十二,戶四萬二千。

河東郡統縣九,戶四萬二千五百
考證
《汲郡》統縣六,戶三萬七千。

河內郡統縣九,戶五萬二千。

廣平郡統縣十五,戶三萬五千二百。

陽平郡統縣七,戶五萬一千。

魏郡統縣八,戶四萬七百。

頓丘郡統縣四,戶六千三百。

《兗州》統郡、國八,縣五十六,戶八萬三千三百。

陳留國統縣十,戶三萬。

濮陽國統縣四,戶二萬一千。

濟陽郡統縣九,戶七千六百。

高平國統縣七,戶三千八百。

東平國統縣七,戶六千四百。

《濟北國》統縣五,戶三千五百。

泰山郡統縣十,戶九千三百。

《豫州》統郡、國十,縣八十五,戶十一萬六千七百九十 六。

潁川郡統縣九,戶一萬八千三百。

汝南郡統縣十五,戶一萬一千五百。

《襄城郡》統縣七,戶一萬八千。

汝陰郡統縣八,戶八千五百。

梁國統縣十二,戶一萬三千。

沛國統縣九,戶五千九十六。

譙郡統縣七,戶一千。

魯郡統縣七,戶二千五百。

弋陽郡統縣七,戶一萬六千七百。

安豐郡統縣五,戶一千一百。

冀州統郡、國十三,縣八十二,戶三十二萬六千。 《趙國》統縣九,戶四萬二千。

鉅鹿國統縣二,戶一萬四千。

安平國統縣八,戶二萬一千。

平原國統縣九,戶三萬一千。

樂陵國統縣五,戶三萬三千。

渤海郡統縣十,戶四萬。

《章武國》統縣四,戶一萬三千。

河間國統縣六,戶二萬七千。

高陽國統縣四,戶七千。

博陵國統縣四,戶一萬。

清河國統縣六,戶二萬二千。

《中山國》統縣八,戶三萬二千。

常山郡統縣八,戶二萬四千。

《幽州》,統郡國七,縣三十四,戶五萬九千二十。

范陽國統縣八,戶一萬一千。

燕國統縣十,戶二萬九千。

北平郡統縣四,戶五千。

上谷郡統縣二,戶四千七十。

廣甯郡統縣三,戶三千九百三十。

代郡統縣四,戶三千四百。

遼西郡統縣三,戶二千八百。

《平州》統郡國五,縣二十六,戶一萬八千一百。

昌黎郡統縣二,戶八百。

《遼東國》統縣八,戶五千四百。

樂浪郡統縣六,戶三千七百。

元菟郡統縣三,戶三千三百。

帶方郡統縣七,戶四千九百。

《并州》,統郡國六,縣四十五,戶五萬九千三百。

太原國統縣十三,戶一萬四千。

上黨郡統縣十,戶一萬三千。

西河國統縣四,戶六千三百。

樂平郡統縣五,戶四千三百。

鴈門郡統縣八,戶一萬二千七百。

新興郡統縣五,戶九千。

《雍州》,統郡國七,縣三十九,戶九萬九千五百。

京兆郡統縣九,戶四萬。

馮翊郡統縣八,戶七千七百。

扶風郡統縣六,戶二萬三千。

安定郡統縣七,戶五千五百。

《北地郡》統縣二,戶二千六百。

始平郡統縣五,戶一萬八千。

新平郡統縣二,戶二千七百。

《涼州》,統郡八,縣四十六,戶三萬七百。

金城郡統縣五,戶二千。

西平郡統縣四,戶四千。

武威郡統縣七,戶五千九百。

張掖郡統縣三,戶三千七百。

西郡統縣五,戶一千九百。

酒泉郡統縣九,戶四千四百。

敦煌郡統縣十二,戶六千三百。

西海郡統縣一,戶二千五百。

《秦州》,統郡六,縣二十四,戶三萬二千一百。

隴西郡統縣四,戶三千。

南安郡統縣三,戶四千三百《天水郡》統縣六,戶八千五百。

略陽郡統縣四,戶九千三百二十。

武都郡統縣五,戶三千。

陰平郡統縣二,戶三千。

《梁州》,統郡八,縣三十八,戶七萬六千三百。

漢中郡統縣八,戶一萬五百。

梓潼郡統縣八,戶一萬二百。

廣漢郡統縣三,戶五千一百。

新都郡統縣四,戶二萬四千五百。

涪陵郡統縣五,戶四千二百。

巴郡統縣四,戶三千三百。

巴西郡統縣九,戶一萬二千。

巴東郡統縣三,戶六千五百。

《益州》,統郡八,縣四十四,戶十四萬九千三百。

《蜀郡》統縣六,戶五萬。

犍為郡統縣五,戶一萬。

汶山郡統縣八,戶一萬六千。

《漢嘉郡》統縣四,戶一萬三千。

江陽郡統縣三,戶三千一百。

朱提郡統縣五,戶五萬三千四百。

《越雋郡》統縣五,戶五萬三千四百。

牂牁郡統縣八,戶一千二百。

《寧州》,統郡四,縣四十五,戶八萬三千。

雲南郡統縣九,戶九千二百。

興古郡統縣十一,戶六千二百。

建寧郡統縣十七,戶二萬九千。

永昌郡統縣八,戶三萬八千。

《青州》統郡國六,縣三十七,戶五萬三千。

齊國統縣五,戶一萬四千。

濟南郡統縣五,戶五千。

《樂安國》。統縣八,戶一萬一千。

城陽郡統縣十,戶一萬二千。

東萊國統縣六,戶六千五百。

長廣郡統縣三,戶四千五百。

徐州統郡國七,縣六十一,戶八萬一千二十一。 《彭城國》統縣七,戶四千一百二十一。

下邳國統縣七,戶七千五百。

東海郡統縣十二,戶一萬一千一百。

《琅邪國》統縣九,戶二萬九千五百。

東莞郡統縣八,戶一萬。

廣陵郡統縣八,戶八千八百。

臨淮郡統縣十,戶一萬。

《荊州》,統郡二十二,縣一百六十七,戶三十五萬七千 五百四十八。

江夏郡統縣七,戶二萬四千。

南郡統縣十二,戶五萬五千。

襄陽郡統縣八,戶二萬二千七百。

南陽國統縣十四,戶二萬四千四百。

順陽郡統縣八,戶二萬一百。

義陽郡統縣十二,戶一萬九千。

新城郡統縣四,戶一萬五千二百。

魏興郡統縣六,戶一萬二千。

《上庸郡》統縣六,戶一萬一千四百四十八。

建平郡統縣八,戶一萬三千二百。

宜都郡統縣三,戶八千七百。

南平郡統縣四,戶七千。

武陵郡統縣十,戶一萬四千。

天門郡統縣五,戶三千一百。

長沙郡統縣十,戶三萬三千。

衡陽郡統縣九,戶二萬一千。

湘東郡統縣七,戶一萬九千五百。

零陵郡統縣十一,戶二萬五千一百。

邵陵郡統縣六,戶一萬二千。

桂陽郡統縣六,戶一萬一千三百。

武昌郡統縣七,戶一萬四千八百。

安成郡統縣七,戶三千。

揚州,統郡十八,縣一百七十三,戶三十一萬一千四 百。

丹陽郡統縣十一,戶五萬一千五百。

《宣城郡》統縣十一,戶二萬三千五百。

淮南郡統縣十六,戶三萬三千四百。

廬江郡統縣十,戶四千二百。

毗陵郡統縣七,戶一萬二千。

吳郡統縣十一,戶二萬五千。

吳興郡統縣十一,戶二萬四千。

會稽郡統縣十,戶三萬。

東陽郡統縣九,戶一萬二千。

新安郡統縣六,戶五千。

臨海郡統縣八,戶一萬八千。

建安郡統縣七,戶四千三百。

《晉安郡》統縣八,戶四千三百《豫章郡》統縣十六,戶三萬五千。

臨川郡統縣十,戶八千五百。

鄱陽郡統縣八,戶六千一百。

廬陵郡統縣十,戶一萬二千二百。

南康郡統縣五,戶一千四百。

《交州》,統郡七,縣五十三,戶二萬五千六百。

合浦郡統縣六,戶二千。

《交阯郡》統縣十四,戶一萬二千。

新昌郡統縣六,戶三千。

武平郡統縣七,戶五千。

九真郡統縣七,戶三千。

九德郡統縣八,無戶。

日南郡統縣五,戶六百。

廣州統郡十,縣六十八,戶四萬三千一百二十。 《南海郡》統縣六,戶九千五百。

臨賀郡統縣六,戶二千五百。

始安郡統縣七,戶六千。

始興郡統縣七,戶五千。

《蒼梧郡》統縣十二,戶七千七百。

鬱林郡統縣九,戶六千。

桂林郡統縣八,戶二千。

高涼郡統縣三,戶二千。

高興郡統縣五,戶一千二百二十。

寧浦郡統縣五,戶一千二百二十。

武帝太康元年平吳收其圖籍得戶口數萬

[編輯]

按《晉書武帝本紀》,「太康元年三月壬申,王濬以舟師 至於建鄴之石頭,孫皓大懼,降于軍門。濬送於京都, 收其圖籍,克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 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 十萬。」 按《地理志》,「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 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 百」六十三。

按《冊府元龜》,「晉武帝時,戶一百九十二萬六千八百 四,口千三百八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太康元年 平吳,收其圖籍,得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三 十萬。天下戶二千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口千 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有司又奏,男子年 五十已上至六十為正丁,五十已下至十三、六十已」 上,至六十五,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為「老小 不事。」按武帝時戶口云云戶多而口反少疑有訛字

元帝   年僑人散居無有土著

[編輯]

按《晉書元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食貨志》:「晉元帝寓 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並謂之僑人,皆取舊壤 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

太興元年秋七月戊申詔二千石令長當隱實戶口按晉書元帝本紀云云

[編輯]

成帝咸康七年夏四月丁卯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

[編輯]

按:《晉書成帝本紀》云云。

哀帝興寧二年大閱戶人

[編輯]

按《晉書哀帝本紀》,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閱戶人, 嚴法禁,稱為庚戌制。

安帝義熙九年劉裕請復土斷之制

[編輯]

按《晉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宋書武帝本紀》,義熙九 年二月乙丑,公至自江陵。時民居未一,公表曰:「臣聞 先王制治,九土攸序,分境畫疆,各安其居。在昔盛世, 人無遷業,故井田之制,三代以隆。秦革斯政,漢遂不 改,富彊兼併,於是為弊。然九服弗擾,所託成舊,在漢 西京,大遷田、景之族,以實關中,即以三輔為鄉閭,不 復」係之於齊楚。自永嘉播越,爰託淮海,朝有匡復之 算,民復思本之心,經略之圖,日不暇給。是以寧民綏 治,猶有未遑。及至大司馬桓溫,以「民無定本,傷治為 深」,庚戌土斷,以一其業。於時財阜國豐,實由於此。自 玆迄今,彌歷年載,畫一之制,漸用穨㢮,雜居流寓,閭 伍弗修,王化所以未純,民瘼所以猶在。臣荷重任,恥 責實深,自非改調解張,無以濟治。夫人情滯常,難與 慮始,所謂父母之邦,以為桑梓者,誠以生焉終焉,敬 愛所託耳。今所居累世,墳壟成行,敬恭之誠,豈不與 事而至。請準《庚戌土斷》之科,庶子本所弘,稍與事著, 然後率之以仁義,鼓之以威武,超大江而跨黃河,撫 九州而復舊土,則戀本「之志,乃速由於當年。在始暫 勤,要終所以能易。伏惟陛下垂矜,萬民,憐其失所,永 懷鴻鴈之詩,思隆中興之業。既委臣以國重,期臣以 寧濟。若所啟合允,請付外施行。」於是依界土斷,唯徐、 兗、青三州居晉陵者,不在斷例。諸流寓郡縣,多被併 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