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第18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食貨典 第一百八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八十一卷
經濟彙編 食貨典 第一百八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一百八十一卷目錄

 漕運部紀事二

食貨典第一百八十一卷

漕運部紀事二

[編輯]

《魏書道武帝紀》:「皇始二年春,慕容寶遣其左衛將軍 慕容騰寇博陵,殺中山太守及高陽諸縣令長,抄掠 租運。」

《公孫表傳》:「表第二子軌,為虎牢鎮將。初,世祖將北征, 發民驢以運糧,使軌部詣雍州。軌令驢主皆加絹一 疋,乃與受之。」

《孝文帝紀》:「太和十九年春,車駕巡淮而東,民皆安堵, 租運屬路。」

《宣武帝紀》:「正始二年春,梁州氐反,絕漢中運路,刺史 邢巒頻大破之。」

《源賀傳》:賀子懷,懷子子雍遷夏州刺史。時沃野鎮人 破落汗拔陵首為反亂,所在蜂起,統萬逆相應接。子 雍嬰城自守,城中糧盡,煮馬皮而食之。子雍善綏撫, 得士心,人人戮力,無有離貳。以饑饉轉切,欲自出求 糧,留子延伯據守。寮屬僉云:「今天下分析,寇賊萬重, 四方音信,莫不斷絕,俄頃之間,變在不意,何宜父子 如此分張,未若棄城俱去,更展規略。」子雍泣而謂眾 曰:「吾世荷國恩,早受藩寄,此是吾死地,更欲何求?然 守禦以來,歲月不淺,所患乏糧,不得制勝。吾今向東 州,得數月之食,還與諸人保全必矣。」遂自率羸弱,向 東夏運糧。延伯與將士送出城外,哭而拜辭,三軍莫 不嗚咽。

《北齊書封隆之傳》:「隆之子子繪,除平陽太守,大軍討 復東雍,平紫壁及喬山、紫谷、絳蜀等。子繪恆以太守 前驅慰勞徵兵運糧,軍士無乏。」

《唐書蘇世長傳》:「世長入隋,為長安令,數條上便宜。大 業末,為都水少監,督漕上江。」

《冊府元龜》:「劉贍初仕隋,太原縣長,遇義兵起,高祖引 為將軍諮議,尋以本管領河西道守。高祖之圖宋老 生也,贍親督餽運,義兵賴之。」

黨仁弘,高祖起義兵,為左武侯將軍,簡較陝川總管, 鎮守陝城。及大軍東討王世充,仁弘轉餉不絕。 《唐書任瓌傳》:瓌授穀州刺史,以功封管國公。秦王東 討,瓌從至邙山,主水運餉軍。 《房元齡傳》:元齡為太子太傅,會伐遼,留守京師,詔曰: 「公當蕭何之任,朕無西顧憂矣。凡糧械飛輸,悉裁總 之。」

《岑文本傳》:「貞觀中,授文本侍郎,專典機要。從伐遼東, 事一委倚,至糧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籌不廢 手。」

《崔仁師傳》:「仁師,進民部侍郎。及征遼東,副韋挺知海 運,又別知河南漕事。仁師以漕路回遠,恐所輸不時 至,以便宜發近海租賦餉軍,坐運卒亡命,不以聞,除 名。」

《盧承慶傳》:「承慶拜刑部尚書,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 初,承慶典選,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慶以『失所 載,考中下,以示其人,無慍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 亦不喜。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 類此。

《劉仁軌傳》:「仁軌累遷給事中,為李義府所惡,出為青 州刺史。顯慶五年伐遼,義府欲斥以罪,使督漕,而船 果覆沒,坐免官,白衣隨軍。」

《裴行儉傳》:調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溫傅反,單于管二 十四州叛應之,眾數十萬。都護蕭嗣業討賊不克,死 敗接踵,詔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討之。先是,嗣 業饋糧,數為虜鈔,軍餒死。行儉曰:「以謀制敵可也。」因 詐為糧車三百乘,車伏壯士五輩,齎陌刀勁弩,以羸 兵挽進,又伏精兵踵其後,虜果掠車,羸兵走險,賊驅 就水草,解鞍牧馬。方取糧車中,而壯士突出,伏兵至, 殺獲幾盡。自是糧車無敢近者。

《姜師度傳》:「師度為陝州刺史。太原倉水陸運所湊,轉 屬諸河。師度使依高為廥,而注米於舟,以故人不勞。 徙同州刺史,加金紫光祿大夫,卒。師度喜渠漕所至, 繇役紛紜,不能皆便,然所就必為後世利。」

《循吏傳》:「韋景駿,神龍中歷肥鄉令。縣北瀕漳,舊防迫 漕渠,雖峭岸,隨即壞決。景駿相地勢,益南千步,因高 築障,又維艚以梁其上。」

《崔仁師傳》:仁師子挹,挹子湜,除太子詹事。初,湜建言, 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鑱山出石門,抵北 藍田,可通輓道。中宗以湜充使,開大昌關,役徒數萬死者十五,禁舊道不得行,而新道為夏潦奔豗,數摧 壓不通。

《宋慶禮傳》:慶禮為河北度支營田使,卒。禮部員外郎 張九齡曰:「慶禮在邊垂三十年,罷海運,收歲儲,邊亭 晏然。」其功可推。

《宦者傳》:高力士,先天中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 事。始,李林甫、牛仙客知帝憚,幸東都而京師漕不給, 乃以賦粟助漕,及用和糴法,數年國用稍充。帝齋大 同殿,力士侍帝曰:「『我不出長安且十年,海內無事,朕 將吐納導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力士對曰:『天子 順動,古制也,稅入有常,則人不告勞。今賦粟充漕,臣 恐國無旬月蓄,和糴不止,則私藏竭,逐末者眾。又天 下柄不可假人,威權既振,孰敢議者』!」帝不悅。

《江南通志》第五:琦,京兆長安人。謁肅宗於彭原,言:「江 淮賦藪,若假臣一職,請悉東南粟,飛餉函洛。」授御史, 勾當江淮租庸使。始變鹽法,國用以饒。

《唐書穆寧傳》:「寧,上元初為殿中侍御史,佐鹽鐵轉運, 住埇橋。李光弼屯徐州,餉不至,檄取資糧,寧不與。光 弼怒,召寧欲殺之。或勸寧去,寧曰:『避之失守,亂自我 始,何所逃罪乎』?即往見光弼,光弼曰:『吾帥眾數萬為 天子討賊,食乏則人散。君閉廩不救,欲潰吾兵耶』?答 曰:『命寧主糧者,敕也。公可以檄取乎?今公求糧而寧 專饋,寧有求兵而公亦專與乎』?」光弼執其手謝曰:「吾 固知不可,聊與君議耳。」時重其能。守官累遷鄂岳沔 都團練及租庸、鹽鐵轉運使。當是時,河漕不通,自漢、 沔徑商山以入京師。淮西節度使李忠臣不奉法,設 戍邏以征商賈,又縱兵剽行人,道路幾絕。與寧夾淮 為治,憚寧威,掠劫為衰,漕賈得通。坐杖死沔州別駕, 貶平集尉。

《劉晏傳》:晏為轉運鹽鐵諸道使。初,州縣取富人督漕 輓,謂之「船頭。」主郵遞,謂之「捉驛。」稅外橫取,謂之「白著。」 人不堪命,皆去為盜賊。上元、寶應間,如袁晁、陳莊、方 清、許欽等亂江淮,十餘年乃定。晏始以官船漕,而吏 主驛事,罷無名之斂,正鹽官法,以裨用度。

《叛臣傳》:「周智光反時,崔圓自淮南納方物百萬,盜頡 其半天下,貢奉輸漕,劫留之。」

《韓休傳》:休子滉為鎮海軍節度使。帝在奉天,淮汴震 騷,滉請以鎮兵三萬助討賊,詔嘉勞,進檢校尚書右 僕射,握彊兵,遷延不赴難,而調發糧帛以濟朝廷者, 繈屬當時實賴之。李晟方屯渭北,滉運米饋之,船置 十弩以相警捍,賊不能剽。始,漕船臨江,滉顧僚吏曰: 「天子蒙塵,臣下之恥也。」乃自舉一囊,將佐爭負之。 《逆臣傳》:「李希烈以功檢校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李納叛,以檢校司空兼淄青節度使討之。希 烈遣李苣約納為唇齒,陰計取汴州。即檄李勉假道, 勉嚴備以守。納遣游兵導希烈絕汴餉路。勉治蔡渠, 引東南饋

《崔元暐傳》:元暐子璩,璩子渙,渙子縱,為汴西水陸運、 兩稅、鹽鐵等使。王師圍田悅,乏食,詔縱餉四節度糧, 軍無乏。

《杜亞傳》:「亞興元初遷刑部侍郎,又拜淮西節度使。至 則治漕渠,引湖陂,築防庸,入之渠中,以通大舟,人皆 悅賴。」

《張建封傳》:「建封往見轉運使劉晏,晏奏試大理評事, 使筦漕務,歲餘罷。貞元四年,拜御史大夫、徐泗濠節 度使。始,李洧以徐降,洧卒,高承宗、獨孤華代之,地迫 於寇,常困。」請幫助識別此字。不支。於是李泌建言:「東南漕自淮達諸 汴,徐之埇橋為江、淮計口。今徐州刺史高明應甚少, 脫為李納所並,以梗餉路,是失江、淮也。請以建封代 之,益與濠、泗二州。夫徐地重而兵勁,若帥又賢,即淄、 青震矣。」帝曰:「善。」

《班宏傳》:竇參薦張滂為戶部侍郎、鹽鐵轉運使,而以 宏判度支,分滂關內、河東、劍南、山南西道鹽鐵轉運 隸宏。宏見宰相,辭曰:「宏主漕,歲得江淮米五十萬斛, 前年至七十萬,今職移於人,敢請罪。」滂在側儳曰:「公 所言非也。朝廷不奪公職,乃公喪官緡,縱姦吏,自取 咎爾。」宏不答,於是移病歸第。

《藩鎮傳》:李正己子納,納子師道,憲宗命建王審領節 度大使,而以師道知留後。帝討蔡,詔興諸道兵,而不 及鄆。師道選卒二千抵壽春,陽言為王師助,實欲援 蔡也。亡命少年為師道計曰:「河陰者,江淮委輸河南 帝都,請燒河陰敖庫,募洛壯士劫宮闕,即朝廷救腹 心疾,此解蔡一奇也。」師道乃遣客燒河陰漕院錢三 十萬緡,米數萬斛,倉百餘區。

《崔弘禮傳》:「弘禮為天平節度使,李同捷叛,與李聽合 師討之。時徐泗節度使王智興,檄兗海鄆曹淄青當 徐道者,出車五千乘,轉粟饋軍。弘禮度道遠,乃自兗 開盲山故渠,自黃隊抵青丘,師人大濟。」

《李德裕傳》:「德裕為鄭滑節度使。舊制,歲抄運內粟贍 黎。巂州起嘉眉,道陽山江而達大度,乃分餉諸戍。常

以盛夏至,地苦瘴毒,輦夫多死。德裕命轉卭雅粟,以
考證
十月為漕始,先夏而至,以佐陽山之運。饋者不涉炎

月,遠民乃安。」

《唐儉傳》:「儉裔孫扶為山南宣撫使,內鄉倉督鄧琬負 度支漕米七千斛,吏責償之,繫其父子至孫,凡二十 八年。九人死於獄,扶奏申釋。」

《王重榮傳》:「重榮遷行軍司馬。黃巢陷長安,使健將朱 溫以舟師下馮翊,黃鄴率眾自華陰合攻重榮。重榮 感勵士眾,大戰敗之,賊棄糧仗四十餘艘,即拜檢校 工部尚書,為節度使。會忠武監軍楊復光率陳、蔡兵 萬人屯武功,重榮與連和,擊賊將李詳於華州,執以 徇。賊使尚讓來攻,而朱溫將勁兵居前,敗重榮兵於」 西關門,於是出兵夏陽,掠河中漕米數十艘。重榮選 兵三萬攻溫,溫懼,悉鑿舟沉於河,遂舉同州降。 《令狐楚傳》楚子綯為河中節度使,徙淮南副大使。安 南平,以饋運勞,封涼國公。

《叛臣傳》:「高駢檢校刑部尚書,仍鎮安南,始築安南城, 由安南至廣州,江漕梗險,多巨石。駢募工劖治,由是 舟濟安行,儲餉畢給。」

《江南通志》:「李禹卿通判蘇州,築隄太湖八十里為渠, 益漕運,其口蓄水溉田千餘頃。歲饑,出羨粟全活萬 餘人。」

玉泉子故相晉國公王鐸為丞郎。李蠙時判度支,每 年以江、河、淮運至京,水陸腳錢斗計七百,京國米價 斗四十。議欲令江淮不運米,但每百斗納錢七百。鐸 曰:「非計也。若於京國糴米,且耗京國之食;若運米自 淮至京國,兼濟無限貧民也。糴米之制,業已行矣。」竟 無敢沮其議者。都下米果大貴,未經旬而度支請罷, 以民無至者故也。於是識者乃服鐸之察事矣。鐸卒 以此大用。

《十國春秋?吳太祖世家》:吳王發兵討汴,以副使李承 嗣權知淮南軍府事。已而進攻宿州不克,竟以糧運 不繼引還。先是,軍吏欲以巨艦運糧,都知兵馬使徐 溫曰:「運路久梗,葭葦堙塞,請用小艇,廣幾易通。」及軍 至宿州,會久雨,重載不能進,士有饑色,而小艇獨先 至。王由是奇溫,始與議軍府事。

《五代史雜傳》:「羅紹威在唐封鄴王。梁太祖即位,紹威 時馳簡入白,自以魏久不用兵,願伐木安陽淇門為 船,自河入洛,歲漕穀百萬石以供京師。太祖以紹威 為盡忠,遣將程厚、盧凝督其役,舟未成而紹威病。」 《十國春秋楚武穆王世家》:「天成二年,唐賜王鞍馬、玉 帶,命饋糧於行營,王不即奉詔。」

《南唐烈祖紀》:昇元四年十一月,「帝欲居東都,以水凍 漕運不給,乃還。」

《後蜀安思謙傳》:「思謙擢山南西道節度使,廣政中將 兵救鳳翔,師久無功,請先運糧以為後圖。後主雖發 興州米饋之,心始疑思謙矣。」

《遼史聖宗紀》:「統和四年夏,遼師與曹彬、米信戰於岐 溝關,大敗之,死者數萬,棄戈甲若丘陵,輓漕數萬人, 匿岐溝空城中,圍之。」

《宋史鄭向傳》:「向為兩浙轉運副使,疏潤州蒜山漕河 抵於江,人以為便。」

《吳越世家》:「錢儼,俶之異母弟也。代兄偡知湖州,充宣 德軍安撫使。俶奉詔攻毗陵,命儼督漕運。」

《王明傳》:「開寶三年,大舉南征,明為隨軍轉運使,山路 險絕,舟車不通,但以丁壯數萬人轉遞供億不闕。」 《許仲宣傳》:仲宣開寶四年知荊南轉運事。及征江南, 又兼南面隨軍轉運事,兵數十萬,供饋無闕。南唐平, 以漕輓功,拜刑部郎中。

《劉保勳傳》:「太宗征晉陽,保勳與侯陟同勾當軍前諸 事。會陝西北路轉運使雷德驤調發沁州軍糧後期, 詔劾德驤,以保勳代之。」

《劉蟠傳》:「蟠知淮南諸州轉運事。太平興國初,就遷倉 部員外郎,改轉運使,歲漕江東米四百萬斛以給京 師,頗為稱職。秩滿,部內僧道乞留,詔許再任,賜金紫, 改駕部員外郎。八年,丁內艱。時以諸州綱運留滯,起 復知京城陸路發運司事。會河決韓村,大發丁夫塞 之,命蟠調給其餉。未幾,河塞,朝廷方議封禪,以蟠為」 東封水陸計度轉運使。會有詔罷其禮。俄遷工部郎 中,充河北水路轉運使。改刑部郎中,就充水陸轉運 使。

《張秉傳》:「秉父諤,太平興國中,除西川轉運副使。先是, 土人罕習舟楫,取峽江中競渡者給漕運役,覆溺常 十四五。諤建議置威櫂軍,分隸管勾。自是無覆舟之 患。」

《薛奎傳》:「奎為儀州推官,嘗部丁夫運糧至鹽州,會久 雨,粟麥漬腐,奎白轉運盧之翰,請縱民還州而償所 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轉餉。今幸 兵食有餘,安用此陳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 失,悉奏除之。後遷江淮制置發運使,疏漕河,廢三堰, 以便餉運。進吏部員外郎。」

《李覺傳》:「覺為司門員外郎,累上書言時務,述漕運事太宗嘉其詳備,令送史館。」

《樊知古傳》:「知古知梓州未至,改西川轉運使。知古自 以嘗任三司使,一旦掌漕運,劍外鬱鬱不得志,嘗稱 足疾,未嘗按行郡縣。淳化中,青城縣民王小波聚眾 為亂,陷漢州、彭州,旋陷成都。時已詔知梓州,右諫議 大夫張雍代知古為轉運使,雍未至,知古與知府郭 載及屬官走東川,詔復令掌兩川漕運。知古具伏擅」 離所部,制置無狀,上特宥之。

《宦者傳》:「竇神寶遷內殿崇班,至道初,李繼遷再寇靈 武,神寶遣人間道告急闕下,賊圍之歲餘,地震二百 餘日,城中糧糗皆竭。潛遣人市糴河外,宵運以入。間 出兵擊賊,賊引去。以功拜西京作坊副使。又命於浦 洛河、清遠軍援芻糧,與楊允恭議造小車三千,運糧 至環州。」

《王繼恩傳》:「繼恩領順州路防禦使,握重兵,久留成都, 轉餉不給,專以宴飲為務。太宗知之,乃命入內押班 衛紹欽同領其事,又遣樞密直學士張鑑、西京作坊 使馮守規乘傳督其捕賊,議分減師徒出蜀境,以便 糧運。」

《宋琪傳》:「宋雄初與琪齊名,歷知均、唐二州。未幾,護河 陰屯兵,以知河渠利害。因命領護汴口,均節水勢,以 達轉漕,京師賴之。」

《循吏傳》:張綸除江淮制置發運副使,築漕河隄二百 里於高郵北,旁錮鉅石為十䃮,以泄橫流。見漕卒凍 餒道死者眾,歎曰:「此有司之過,非所以體上仁也。」推 俸錢市絮襦千數,衣不能自存者。

崔立知江陰軍開橫河六十里通運漕累遷太常少 卿。

《趙賀傳》:「賀為江淮制置發運使,發運司占隸三司軍 將分部漕船,舊皆由主吏自遣,受賕不平,或數得詣 富饒郡,因以商販,貧者至不能堪其役。賀乃籍諸州 物產厚薄,分劇易為三等,視為功過,自裁定。由是吏 巧不能得施,歲漕米溢常數一百七十萬。」

《徐起傳》:「起知徐州,就為轉運使,徙京西,又徙江東。起 請開長淮舊浦,以便漕運。」

《東昌府志》:「李仲芳,淳化進士。初任真定主簿,遷威虜 軍判官。吏部考當召。時契丹侵邊,冀州乞留督軍餉, 課最,遷大理寺丞。轉運使又薦通判冀州,督旁七縣 軍餉,課尤最而民不勞。」

《宋史高瓊傳》:「瓊子繼宣,以恩補西頭供奉官,惠民河 巡督漕船。會歲饑多盜,兼沿河巡檢捉賊。」

《馬亮傳》:「亮知潭州,徙昇州。行次江州,屬歲旱民饑,湖 湘漕米數十舟適至,亮移文守將,發以振貧民。因奏 瀕江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願罷官糴,令民轉粟 以相賙。」

《李仕衡傳》:「仕衡判三司鹽鐵勾院,度支使梁鼎言:商 人入粟於邊,率高其直而售以解亶,商利益博,國用 日耗。請調丁夫轉粟而輦鹽諸州,官自鬻之,歲可得 緡錢三十萬。仕衡曰:『安邊無大於息民,今不得已而 調斂之,又增以轉粟輓鹽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不聽,遂行鼎議。」

《循吏傳》:「陳靖為尚書刑部員外郎,真宗即位,論勸農 事,言:國家禦戎,西北仰食東南,東南食不足則誤國 大計。請自東西及河北諸州大行勸農之法,以殿最 州縣官吏,歲可省江淮漕百餘萬。詔下三司議,不果 行。」

《王嗣宗傳》:「嗣宗為江浙荊湖發運使。初,漕運經泗州 浮橋,舟多覆壞,嗣宗徙置城隅,遂獲安濟。咸平三年, 以漕運稱職,就拜太常少卿。」

《王子輿傳》:「子輿,咸平三年命兼淮南轉運使。精於吏 事,久掌茶鹽漕運,周知利害,裁量經制,公私便之。」 《淮安府志》:「吳中甫為江淮發運使,嘗自洪澤鑿渠六 十里,以避長淮漕運之險。」

《宋史劉綜傳》:「綜為河北轉運使時兩河用兵,邊事煩 急,轉漕之任,尤所倚辦。綜繼領其職,號為詳練。至是 眷矚甚厚,警急之際,輒資其奏處。」

《劉師道傳》:「師道歷淮南、江浙、荊湖發運使,以漕事入 奏,特遷司封,俄為正使。」

《劉湜傳》:「湜為鹽鐵副使,兼領河渠事。汴水絕,鑿河陰 新渠,通漕運如故。會江南饑,擢天章閣待制,知江寧 府,奏運蘇州米五十萬斛,以貸饑民。」

《馬全義傳》:「全義子知節,知益州兼本路轉運使。自乾 德後,歲漕蜀物,動踰萬計。時籍富民以部舟運,坐沈 覆破產者眾。知節請代,督以省校,而程其漕事,自是 蜀人賴以免患。徙知延州。會鎮州程德元政事曠弛, 徙知節代之。詔發澶、魏等六州糧輸定武,時兵交境 上,知節曰:『糧之米,是資盜也。止令於舟車所至收之, 寇無所得而遁』。」

《丁謂傳》:「謂領峽路轉運使,改夔州路。先時,屯兵施州, 而饋以夔萬州粟,至是,民無轉餉之勞。」

《陳知微傳》:「知微為京東轉運副使,決古廣濟河,通運
考證
路,拜比部員外郎、知制誥。淮南饑,遣知微巡撫,所至

按視儲糧。使還,判吏部銓。」

《謝絳傳》:「絳父濤知曹州屬縣賦稅多輸睢陽助兵食。 是歲霖潦,百姓苦於轉送,濤悉留不遣,奏曰:『江淮漕 運日過睢陽,可取以餉軍。願留曹賦,繇廣濟河以饋 京師。轉運使論以為不可,詔從濤奏』。」

《寇瑊傳》:「瑊為開封推官,會施州蠻叛,轉運使移瑊權 領施州。先是,戍兵仰他州餽糧,瑊至,請募人入米,償 以鹽,軍食遂足而民力紓。」

《閩書》:「曾會為兩淛轉運使。丁謂建錢塘捍江之役,發 卒萬餘,斬木伐石,傾蕩山谷。會時已解漕職,奏列其 狀,有旨中罷。」

《宋史侍其曙傳》:「曙知登州,會歲饑,請漕江淮米以振 貧乏,活者甚眾。」

《王臻傳》:「臻擢淮南轉運副使,時發運司建議濬淮南 漕渠,廢諸堰。臻言:揚州召伯堰,實謝安為之,人思其 功,以比召伯,不可廢也,濬渠亦無所益。召為三司度 支判官,而發運司卒濬渠以通漕。臻坐前異議,降監 察御史。」

《王旦傳》:旦為相,薛奎為江淮發運使,辭旦,旦無他語, 但云:「東南民力竭矣。」奎退而曰:「真宰相之言也。」 《呂夷簡傳》:夷簡子公弼,賜進士出身,積遷河北轉運 使。自寶元、慶曆以來,宿師備邊,既西北撤警,而將屯 如故,民疲餽餉,公弼始通御河,漕粟實塞下。

《孫長卿傳》:「長卿歷江東、淮南、河北轉運使,江浙荊淮 發運使,歲漕米至八百萬。或疑其多,長卿曰:『吾非欲 事羨贏,以備饑歲爾。議者謂楚水多風波,請開盱眙 河,自淮趣高郵。長卿言地阻山回繞,役大難就。事下 都水,調工數百萬,卒以不可成罷之』。」

《任福傳》。耿傳知永寧縣,河南守宋綬薦其材,遷通 判儀州,徙慶州。時議進兵西討,以傳督一道糧饋 《揚州府志》:「許元慶曆間為江淮等路發運副使,已為 使,賜進士出身,待制天章閣。前歲漕京師者常六百 萬石,其後十餘歲益不足。至元為之,歲必六百萬,常 餘百萬,以備非常。及去職,人有勸其進羨餘者,元曰: 『吾豈聚斂者,用此以希寵耶』!」仁宗嘗謂執政曰:「發運 使總六路之廣,其財貨、調用、幣帛、穀粟,歲千百萬,宜 得其人而久任之。」元在職十有三年,

《宋史馬仲甫傳》:「仲甫知台州,為度支判官,內侍楊永 德言,漕舟淮、汴間惟水遞鋪為便。詔仲甫偕往,訂可 否,還言其害十餘條,議遂格。後為發運使,自淮陰經 泗上,浮長淮,風波覆舟,歲罹其患。仲甫建議鑿洪澤 渠六十里,漕者便之。」

《王沿傳》:「沿子鼎,累遷司封員外郎,淮南兩浙荊湖制 置發運副使。內侍楊永德奏請沿汴置鋪挽漕舟,歲 可省卒六萬,鼎議以為不可。永德橫猾,執政重違其 奏,乃命三司判官一員,將永德就鼎議。發八難,永德 不能復。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過聽小人,妄 有所改,以誤國計』。於是永德言不用。居二年,遂以為」 使。悉意精吏事,事無大小,必出於己。凡調發,綱吏度 漕路遠近,定先後為成法,於是勞逸均,吏不能為重 輕。官舟禁私載,舟兵無以自給,則盡盜官米為奸。有 能居販自贍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償所逋,鼎為移州 縣督償之,舟人有以自給,不為奸,而所運米未嘗不 足也。入為三司鹽鐵副使。

《徐的傳》:「的為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副使,奏通泰 州海安、如皋縣漕河。詔未下,的以便宜調兵夫濬治 之。」

《羅拯傳》:「拯為江淮發運副使,江淮故無積倉,漕船繫 岸下,俟糴入乃得行。蓋官吏以淮南不受陳粟為迯。」 請幫助識別此字。計。拯始請凡米至而不可上供者以廩軍,又貯浙 西米於潤倉以時運,自是漕增而費省。轉為使 《陶弼傳》:「弼攝興安令,移書說桂守蕭固浚靈渠以通 漕,不聽。至李師中,卒浚之。師征安南,餽餉於是乎出, 大為民利。」

《余良肱傳》:「良肱為三司使判官,朝議伐汴隄木以資 狹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餘里,江淮漕卒接踵者,行 多病暍,藉蔭以休。又其根盤錯,與隄為固,伐之不便, 屢爭不能得,迺請不與其事。執政雖怒,竟不為屈』。」 《元絳傳》:絳為度支判官,儂智高叛嶺南,宿軍邕州,而 歲漕不足。絳以直集賢院為廣東轉運使,建瀕江水 砦「數十,以待逋寇」,繕治十五處,樓堞械器皆備,軍食 有餘。以功遷工部郎中。

《茶陵州志》:「彭友方熙寧間為主簿。時茶民獨輸潭州 造船木以折歲租,江行千里,共費數倍,民甚苦之。友 方白護漕,請即縣造舟,漕而出之,公私兩便焉。」 《宋史劉琦傳》:「琦為侍御史,建言自城綏州,數致羌寇, 宜棄之浙西開漕渠,役甚小,使者張大其事,以功遷 官,言者論其非。」

《吳居厚傳》:「居厚為江淮發運使,疏支家河通漕,楚海 之間賴其利。召拜戶部侍郎尚書《孫子美傳》:「子美累遷直龍圖閣、河北都轉運使。傾漕 計以奉上,至捐緡錢三百萬市北珠以進。崇寧間,諸 路漕臣進羨餘,自子美始。」

《任諒傳》:「諒為陝西轉運副使,加徽猷閣待制、江淮發 運使。蔡京破東南轉般漕運法為直達綱,應募者率 游手亡賴,盜用乾沒,漫不可核,人莫敢言。諒入對,首 論之。」

《宗室傳》:「子淔累遷少府監主簿,政,河南少尹。時治西 內,子淔有幹才,漕使宋昪器之。或事有未便,子淔輒 力爭,昪每改容謝之。除蔡河撥發綱運官,會夏旱,河 水涸,轉餉後期,貶秩一級。提舉三門、白波輦運事,除 直祕閣。丁內艱,起復,累進龍圖閣、祕閣修撰,除陝西 轉運副使。」

《張根傳》:「根為淮南轉運使,加直龍圖閣。以花石綱拘 占漕舟,官買一竹至費五十緡,而多入諸臣之家。因 力陳其弊。忤權倖,責監信州酒。」

《忠義傳》:「陳遘為淮南發運使,朝廷方督綱餉運,渠壅 澀,遘使決呂城、陳公兩塘達於渠。漕路甫通,而朱勔 花石綱塞道,官舟不得行。遘捕繫其人,而上章自劾。 帝為黥勔人,進遘徽猷閣待制。」 《許景衡傳》:「初,李綱議建都,以關中為上,南陽次之,建 康為下。綱既相,遂主南陽之議。景衡為中丞,奏南陽 無險阻,且密邇盜賊,漕運不繼,不若建康天險可據。 請定計」

《高宗紀》:建炎元年夏,濟州父老詣軍門言,「州四旁望 見城中火光屬天,請帝即位於濟。會宗澤來言,南京 乃藝祖興王之地,取四方中漕運尢易,遂決意趨應 天。」

《張守傳》,守知福州,詔問守四事,守請言措置之大略: 其一軍食,謂「諸將既分屯諸路,則所患者財穀轉輸 也。祖宗以來,每歲上供六百餘萬,出於東南轉輸,未 嘗以為病也。今宜舉兩浙之粟以餉淮東,江西之粟 以餉淮西,荊湖之粟以餉鄂、岳、荊南,量所用之數,責 漕臣將輸,而歸其餘於行在,錢帛亦然,恐未至於不 足也,錢糧無乏絕之患,然後戒飭諸將,不得侵擾州 縣,以復業之民戶口多寡,為諸州殿最,歲覈實而黜 陟之。」如是措置既定,俟至防秋,復遣大臣為之統督, 使諸路之兵首尾相應,綏懷之略亦在是矣。

《向子諲傳》:「子諲為江東轉運使,當餉劉光世軍,適劉 豫入寇,光世軍合淝以乏餉告。子諲馳至合淝,具見 糧以聞,光世由是得罪。」

《馮康國傳》:「康國為都官員外郎,言蜀苦陸運,當諭吳 玠,非防秋月,分兵就糧,兼選守牧,治梁洋,招集流散, 耕鑿就緒,則漕運可省。此保蜀之良策也。」

《張運傳》:「運為度支郎中,戶部所儲三佛齊國所貢乳 香九萬一千五百斤,直可百二十餘萬緡,請分送江、 浙、荊湖漕司賣之,以糴軍餉。」及陳諸路綱運七弊,懲 革十術,遠近遞輸,以均勞逸,事皆施行。

《太平府志》:「紹興五年春,江西安撫司將官林應祉,部 豫章米綱往金陵,抵蕪湖。內一舟最大,載千斛,夜忽 水湧如漏,舟人無計。林具衣冠謁龍祠禱應祉以貧 為此役,今若此,何力可償,勢須盡徙出,又非倉卒可 辦。舟有七倉,輒用甲乙次第下七鬮以上,所向願神 昭報。遂得第二鬮,未及搬運,漏自止。後三日晚,至采」 石復漏,乃集眾如神卜。起第二倉空見底板脫一節, 有一小魚當漏處帖如遮護,然已腐矣。蓋前漏止,正 以魚故,神之賜大矣哉。

《長沙府志》:「呂頤浩,紹興五年以安撫兼知潭州。夏旱, 公究心荒政,奏截撥上供米三萬,令廣西帥、漕兩司 備五萬石水運至本路充賑。」

《宋史李迨傳》:迨除兩浙路轉運使,言:「祖宗都大梁,歲 漕東南六百餘萬斛,而六路之民無飛挽之擾,蓋所 運者官舟,所役者兵卒故也。今駐蹕浙右,漕運地里 不若中都之遠,而公私苦之,何也?以所用之舟,太半 取於民間,往往鑿井沉船,以避其役,如溫、明、虔、吉州 等處所置造船場,乞委逐州守臣措置,募兵卒牽挽, 使臣管押,庶幾害不及民,可以漸復漕運舊制。」詔工 部措置。

《趙開傳》:「開除成都路轉運判官,嘗言財利之源當出 於一。祖宗朝天下財計盡歸三司,諸道利源各歸漕 計,故官省事理併廢以還漕司,則利害可以參究,而 無牽掣窒礙之患矣。」因指陳榷茶買馬五害,朝廷是 其言。最後,吳玠為四川宣撫副使,專治戰守,於財計 盈虛未嘗問,惟一切以軍期趣辦,與開異趣。玠數以 餉饋不繼訴於朝,開亦自劾老憊丐去,朝廷未許,迺 特置四川安撫、制置大使之名,命席益為之。益前執 政,詔位宣撫司上,朝論恐未安,仍詔張浚視師荊襄、 川、陝,罷宣撫司,玠仍以宣撫治兵事,軍馬聽玠移撥, 錢物則委開拘收。尋除開徽猷閣待制,加玠兩鎮節 鉞。復降旨:「都轉運使不當與四路漕臣同繫銜。」成都、 潼川兩路漕臣與都轉運使坐應副軍支錢物愆期各貶二秩,朝廷故抑揚之,使之交解間隙,趣辦餉饋 也。而開復與席益不和,抗疏乞將舊米宣撫司年計 應副軍期,不許他司分擘支用。又指陳宣撫司截都 漕運司錢就果、閬糴米,非是。又言:「應副吳玠軍須,紹 興四年總為錢一千九百五十五萬七千餘緡,五年 視四年,又增四百二十萬五千餘緡。蜀今公私俱困, 四向無所取給,事屬危急,實甚可憂。乞許以茶馬司 奏計詣闕下,盡所欲言。」朝廷既知開與玠及席益有 隙,乃詔開赴行在,以李迨代之。

《王德傳》:「德為環慶副總管。劉豫遣麟、猊驅鄉兵三十 萬,分東西道入寇。殿帥楊沂中、統制張宗顏、田師中 及德等,分兵禦之,大敗猊兵於藕塘,麟亦拔砦遁,德 追至壽春弗及,獲其糧舟四百艘。第功,除武康軍承 宣使。」

《常同傳》:「同除御史中丞,言吳玠屯師興利,而西川人 力已困。玠頃年嘗講屯田,願聞其積穀幾何,減饋運 幾何。趙開、李迨相繼為都漕,先後饋運各幾何,令制 漕、帥司條具以聞,然後按實講究,以紓民力。」

《鄭剛中傳》:「剛中為四川宣撫副使,言逐路各有漕司, 都漕,宜罷。從之。」

《吉安府志》:「羅棐恭授虔州司理參軍,遷荔浦令。荔浦 民輓粟五千石餉宜州,棐恭言於轉運司曰:『縣抵宜 州,絕遠不通舟楫,輓餉不便。轉運司改符,輸者詣縣。 改知石城』。」

《饒州府志》:「萬諤紹興間知沙縣。廣寇犯閩境,諤被漕 檄督餉事,慨然率巡檢吳鑄、陳永忠以鄉兵千餘人 逆拒之。」

《宋史李植傳》:「植知鎮江府,遷江淮荊湘都大提點坑 冶鑄錢公事。踰年,金人敗盟,朝廷將大舉,以植漕運 有才略,授直敷文閣、京西河北路計度轉運使。植措 畫有方,廷議倚重。」

《李浩傳》:「浩知靜江府兼廣西安撫。至郡,舊有靈渠通 漕運,歲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賴其利。」

《張孝祥傳》:「孝祥知荊南湖北路安撫使。築守金隄,置 萬盈倉,以儲諸漕之運。」

《奉新縣志》:「陳特立初為南城尉,遷枝江令。襄、漢方宿 重師,沿江郡縣疲於供億,運糧之檄,一月三至。特立 曰:『民勞甚矣,可復使乎』?率諸邑言之,坐貶興陽尉。民 聞之,遮留者數千人,且詣府言狀,帥漕檄聽復任。」 《宋史汪應辰傳》:「應辰知成都府,陛辭,特降詔撫諭。既 至,免利路民餉運,徙沿邊戍兵就糧內郡,奏行之。」 《陳居仁傳》:「居仁守鎮江,因饑民治古海鮮界港,為石 䃮丹徒境上,蓄泄以時,以通漕運。」 《閩書》:「上官渙酉知真州兼淮南運判,時淮陰、盱眙道 梗,渙酉造舟通海運,軍餉賴不乏。」

曾懷淳熙初,以觀文殿大學士奉祠,續大瓜洲,潤之 京口,常之奔牛,易堰為閘,以便漕運。

《江西通志》:孫逢辰,淳熙中,茶寇轉剽江西,逢辰以贛 縣丞董餉,乃齎金帛,隨所至易米,省饋運十七八。 《宋史陳咸傳》:「咸知果州南充縣,轉運司辟主管文字。 歲旱,稅司免下戶兩稅,轉運使安節以為虧漕計,咸 白安節曰:『苟利於民,違之不可』。」因言:「今楮幣行於四 川者,幾虧三百萬,苟增印百萬,足以補放免之數。安 節」從之。

《安福縣志》:「戴翊世為雩都丞,守藉其能,留置幕職。會 孝宗詔漕臣權宜州縣財賦,守檄翊世質漕臺,漕臺 數詰讓,翊世力爭請歲減三萬六千緡,郡計大寬。」 《宋史蔡洸傳》:「洸知鎮江府,會西溪卒移屯建康,舳艫 相銜。時久旱,郡民築陂瀦水灌溉,漕司檄郡決之,父 老泣訴,洸曰:『吾不忍獲罪百姓也』。卻之。已而大雨,漕 運」通,歲亦大熟。民歌之曰:「我瀦我水,以灌以溉。俾我 不奪,蔡公是賴。」

《汪綱傳》:綱提舉淮東常平,請下金陵糴三十萬,以通 淮西之運,京口糴五十萬,以通淮東之運。又言:「兩淮 之積不可多,昇潤之積不可少。平江積米數百萬,陳 陳相因,久而紅腐,宜視其收貯近久,取餉輦下百司 諸軍,江上歲餫當至京者,貯之京口,金陵轉漕兩淮 中都諸倉,亦當廣糴以補其數。」

《歙縣志》:「張震知蕪湖縣,秋稅米六萬石,加耗十之六, 以為官吏俸、綱運費。震減其耗之半,擢太常丞。」 《宋史高定子傳》:「定子以直寶謨閣江南東路轉運判 官,陛辭,帝曰:『淮師巡邊,卿知之乎?輔車之勢,漕運為 急,卿是行宜斟酌緩急,以相通融』。」

《趙葵傳》:「葵知應天府、南京留守兼淮東制置使,時盛 暑行師,汴隄破決,水潦泛溢,糧運不繼,所復州郡皆 空,城無兵食可因。」

《金史高彪傳》:「彪授靜江軍節度使、壽州刺史,從攻和 尚原及仙人闕,與阿里監護漕糧,並戰艦至亳州。宋 人以舟五十艘阻河路,擊敗之。」

《李偲傳》:「偲累官戶部侍郎,改沂州防禦使。轉運司牒 郡輸粟朐山,調急夫數萬人。是時久雨泥濘,輓運不能前進。偲遣吏往朐山,刺取其官。廩見儲糧數可支 半歲,即具其事牒運司,請緩期毋自困。」

《武都傳》:「都為戶部郎中,權右司郎中,奏事稱旨,被詔 由海道漕遼東粟賑山東,都高其價直,募人入粟,招 海賈船致之。三遷中都、西京按察副使。」

《任天寵傳》:「天寵,貞祐初,轉祕書監,兼吏部侍郎,改中 都路都轉運使。時京師戒嚴,糧運艱阻,天寵悉力營 辦,曲盡勞瘁,出家貲以濟饑者,全活甚眾。」

《張煒傳》:「煒累遷河北西路按察轉運使。貞祐二年春, 中都乏糧,詔同知轉運使事邊源,以兵萬人護送通 州積粟,軍敗死焉。」

《李英傳》:「英為御史中丞,中都久圍,英收河間清滄義 軍,自清州督糧運救中都。英至大名,得兵數萬,馭眾 素無紀律。貞祐三年三月十六日,英被酒,與大元兵 遇於霸州北,大敗,盡失所運糧。英死,士卒殲焉。」 《蒙古綱傳》:綱拜參知政事。貞祐三年,益都桃林寨總 領張林號張大刀,據險為亂,左司郎中李蹊請令綱 約燕寧同力殄滅單州經略使完顏仲元分兵三千 人同往。宰相以「糧運不給,益都以東嘯聚不止一張 林,宜令綱設備禦,俟來春議之。」

《張開傳》:「開累遷觀州刺史,權本州經略使,賜姓完顏 氏。開奏乞許便宜,及論淇門、安陽、黎陽皆作堰塞水, 河運不通,乞開發水道。不報。」

《奧屯忠孝傳》:「忠孝拜參知政事,中都圍急,糧運道絕, 詔忠孝搜括民間積粟,存兩月食用,悉令輸官,酬以 銀鈔。知大興府事胥鼎計畫軍食,奏許人納粟買官。 鼎已籍者,忠孝再括之,令百姓兩輸,欲為己功。左諫 議大夫張行信上疏曰:『民食止存兩月,而又奪之,使 當絕食,不得不歸咎有司,而亦怨朝廷之不察也』。宣」 宗善行信言,命近臣與忠孝同審處焉。

《侯摯傳》:「興定二年,詔遣摯行省於河北,兼行三司安 撫事。是時,樞密院以海州軍食不足,艱於轉輸,奏乞 遷於內地。詔問摯,摯奏曰:海州連山阻海,與沂、莒、邳、 密皆邊隅衝要之地。比年以來,為賊淵藪者,宋人資 給之故。若棄而他徙,則直抵東平,無非敵境,地大氣 增,後難圖矣。且朝廷所以欲遷者,止慮糧儲不給耳。」 臣請盡力規畫,勸喻農民,趨時耕種,且令煮鹽易糧, 或置場宿遷,以通商旅,可不勞民力而辦。上乃止。 《元史憲宗紀》:四年冬,張柔以連歲勤兵,兩淮艱於糧 運,奏據亳之利。

《禹州志》:「徐允恭字克讓,亳之城父人。由行人陞判州 事,送秋稅謁上府,陳民輸運勞苦,竟聽折鈔。」

《元史世祖紀》:「至元七年夏,東京路運糧造船勞役,免 今年絲銀。」

《賈文備傳》:「文備,至元八年,授宿州萬戶,尋改河南等 路統軍,圍襄樊。九年,移蔡州,兼水陸漕運。宋兵時掠 糧餉,文備敗之,併奪其船。」

《世祖紀》:「至元十三年夏,姜才夜率步騎數千,趨丁村 堡,大破之,獲米五千餘石。阿朮又以宋人高郵水路 不通,必由陸路餽運,千戶也先忽都以千騎邀之。數 日,米運果來,殺負米卒數千,獲米三千石。」

十六年春,以江南漕運舊米,賑軍民之饑者。

《張榮實傳》:「榮實子玉,襲父職,為懷遠大將軍,諸路水 軍萬戶。至元二十年,廣東盜起,遏絕占城糧運。二十 一年,玉率兵討平之。」

《石埭縣志》:「忻都大德四年任時承舊制,歲輸秋苗二 萬八千石解府上下山阪,所費不貲。侯請於當事,改 為輕齎,民便之。」

《蘇州府志》:「元初得江南。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顏欲漕 東南之粟以實京師,而罷河漕之艱險,乃用大艘沿 淮以至山東邊海攢運,經時方達,而朱清、張瑄出焉。 二人者皆瀕海之民,歲漕各三十萬斛。末年殆至三 百萬斛,而值風濤沈沒者,歲不下三五萬計。至元二 十九年,瑄次子文虎以戶部尚書領漕事,始由海中」 大洋,旬日能達直沽。柁工篙師之徒,從而紆朱紫者, 各以百數,或交通海外諸番博易以致巨富。大德七 年,為吳也先搆言,遂遭竄殛,籍沒二家之產。嘉禾士 人金方所作《朱張行》,悲之。初,朱清、張瑄以盜官蘆,販 私鹽,行劫於海,瑄事敗被獲。時洪起畏為浙西提刑, 夜夢錄囚十八人,內一人化為虎,寤而異之。明日,所 解賊徒,數與夢合,而瑄在其中。洪奇其狀,特貸其死。 未幾,宋亡,而瑄貴顯,乃給洪終身,以報全獲之恩。瑄 目不識丁,書押文卷,未能握筆,但攢三指,染硯墨印 紙上,狀如品字,雖巧於作,偽者傚之不能。瑄之第四 妻楊氏者,美而悍,人罕見其笑,有鐵面之稱,瑄嬖而 畏之。為建第於乘魚橋,號「四夫人府。」時兩家第宅遍 吳中,今朱張巷故基也。抄籍後,新提舉司專掌其錢 糧,其富從可知矣。或曰:「瑄之豪橫甚於清,有拂其意 者,則縛而投諸海。積惡滅身,固無所逃其死。」

《元史張昇傳》:「昇除紹興路總管,前守有為江淛行省 參知政事者,爭代者祿米,有隙,欲內之罪,移平江歲輸海運糧布囊三萬,俾紹興製如數,民患苦之,不能 堪。更數守,謂歲例如此,置弗問。昇言:麻非越土所生, 海漕實吳郡事,於越無與。」章上,卒罷之。

《曹伯啟傳》:「伯啟遷刑部侍郎,大同宣慰使。法忽魯丁, 撲運嶺北糧,歲數萬石,肆為欺罔,累贓鉅萬。朝廷遣 使督徵,前後受賂,皆反為之游言。最後伯啟往,其人 已死,喻其子弟曰:『負官錢,雖死必徵。與其納賂於人, 曷若償之於官。第條汝父所賂之數,官為徵之。諸受 賂者皆懼而潛歸賂於其子,為鈔五百餘萬緡,民之 逋負而無可理者,即列上,與免之』。」

《王艮傳》:艮,紹興諸暨人,為海道漕運都萬戶府經歷。 紹興之官,糧入海運者十萬石,城距海十八里,歲令 有司拘民船以備短送,吏胥得並緣以虐民。及至海 次,主運者又不即受,有折缺之患。艮執言曰:「運戶有 官賦之直,何復為是紛紛也。」乃責運戶自載糧入運 船。又運船為風所敗者,當覈實除其數,移文往返,連 數歲不絕。《艮》取吏牘披閱,即除其糧五萬二千八百 石、鈔一百五十萬緡,運戶乃免於破家。

《虞集傳》:「集泰定中拜翰林直學士,俄兼國子祭酒。嘗 因講罷,論京師恃東南運糧為實,竭民力以航不測, 非所以寬遠人而因地利也。」

《秦起宗傳》:起宗遷都漕運使,帝召諭之曰:「漕輸事多 廢闕,賴御史治之爾。」

《觀城縣志》:「房仲和天曆間任觀。省部以歲用不足,從 瀕河州郡派穀米。濮所轄觀等四縣距漕河遠,計所 費且倍所輸,民苦之。公言於州不為請,隨親往見憲 司陳利害,四縣皆獲免。」

《元史別兒怯不花傳》:「別兒怯不花為江浙行省參知 政事。江浙歲漕米,由海道達京師,別兒怯不花董其 事,尋除禮部尚書。」

《忠義傳》:「楊乘累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坐海寇 掠漕糧舟,免官。」

《順帝紀》:「至正八年夏,平江、松江水災,給海運糧十萬 石賑之。」

《楊大淵傳》:「大淵兄子文安,至元八年,擢昭勇大將軍, 東川路征南招討使。九年,蓬州兵攻拔龍爪城,東川 統軍司命文安兼領之。時蓬州兵已去,宋都統趙章 復來據之,且出兵迎敵。文安與戰破之,擒總管王元 而還。秋,宋都統閻國寶、監軍張應庚運糧於達州,文 安邀之於瀉油坡,奪其糧,並擒二將。」

《鐵木兒塔識傳》:「鐵木兒塔識為左承相,分海漕米四 十萬石,置沿河諸倉,以備凶荒。」

《武進縣志》:「袁德麟至正間為常州路判官,創城東倉, 徙呂城舊倉於無錫,以便委輸。常州漕渠舊貫城東 民廬,水淺舟膠,則晝夜喧闐,為邑病。德麟浚城南外 渠九里,以分行舟,公私利之。」

《清河縣志》:「湯福新,至正間,嘗自捐貲濬邗溝以通漕 運,代桃源貧民輸海運米五千石,開漣、沐二河,令通 舟楫,便民。」

《通州志》:「至正二十五年,常遇春築海安鎮城,以絕張 士誠通州糧道。」

《江西通志》:「余德讓歷官知池州,時浙西初平,高皇帝 命簡郎官有才猷者往參閫務。德讓拜行省郎中,區 處安輯,悉有條理。以信州隸浙,漕運不便,詣闕陳其 所宜,遂改隸江西,民深德之。」

《巢縣志》:「薛祥洪武元年督漕河南孟津,上遣人謂曰: 『近聞亡命徒多潛衝要,恐來劫掠,彼眾我寡,慎無輕 敵』。時夜半抵蔡河,賊果至,公為好語諭之曰:『汝吾良 赤子,此非得已,今聖天子出,宜安家業,毋累妻孥。且 汝所部幾何,而犯我紀律之眾,自貽後悔』。賊從其言 散去。上聞大喜,一日語公曰:『汝多立軍功,當授武職, 念汝立朝起家,皆文人也。朕方有事山東,轉餉急人, 西京蕭相,東都寇恂。欽哉。唯汝!姑授中順大夫、京畿 都漕運使』。」

《吳江縣志》:「沈萬三秀有宅在吳江廿九都周莊,富甲 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二 子茂旺密從海道運米至燕京。」

《濟寧州志》:「方克勤授濟寧知州,郡倉糧絕,省檄民自 青州轉粟,道遠不便。適淮安漕輸濟南,道經郡境,克 勤欲邀輸郡倉,而俾濟南輸青州粟告於省,不從,即 以聞戶部,戶部奏可,省臣大愧。」

《太倉州志》:「洪武十五年五月,命群臣曰:『遼左糧餉歲 輸海上,一夫航海,舉家訣別。然事非獲已,憂在朕心。 必至期士卒無虞,心方釋然。近聞有溺死者,朕終夕 不寐,其議屯田,圖長久利』。」

《明外史劉辰傳》:「辰知鎮江府,勤於職事。京口閘廢,轉 漕者道新河出江,舟數敗。辰修故閘,公私便之,漕河 易涸,仰練湖益水。三斗門久廢,辰修築之,運舟既通, 湖下田益稔。」

《江西通志》:「趙新巡撫江西,綜核吏治,使百司無廢務。 至以漕淮之舟,運西江之粟,兵農兩利,民甚賴之《蘇州府志》:「魚侃任刑部郎中,總督漕運,清河多淺漲, 常梗漕舟。侃奏置淺鋪夫,時加疏濬,運遂通,撩淺卒 自侃議始。」

王永和巡撫淮右,奉命治河,徐、呂二洪,築堤鑿石,漕 運以濟。

《婺源縣志》:「程復初,正統間授嘉興府檢校。強質不阿, 民懷其惠。藩臬嘉其能,屬邑租數十萬計,委之督運 輸,如期而民不擾。」

《淳安縣志》:「何陞拜戶科給事中,鑾輿北狩,朝廷方有 事於朔漠,命陞與御史楊春趲運邊餉,晝夜兼行,不 避危險。沿邊自土木師潰,死於兵者滿野。陞自疏乞 少寬運卒限期,責令輸輓,還日將沿路遺骸掩葬,用 安死士之魂。從之。天順六年,陞河南布政司,管河右 參議。時黃河為患,陞相其便宜,疏通沁水下流,使復」 舊道,漕運無虞,軍民賴之。

《安慶府志》:「葉華授山東沂縣知縣。沂民夙苦逋賦,疲 於轉輸,華區畫得宜,民賴其惠。」

《閩大記》:「劉璋歷副都御史,總督漕運。時河南數州饑 饉,戶部主事張倫奏依宋運,由黃河入汴,以漕糧往 賑數州。有旨命倫督運十萬石,璋督運十七萬石。倫 蓋不知黃河險阻,非江淮舟所能濟也。璋乃選巨艦, 募善水者操之,通運二十七萬石以往。尋改巡撫鳳 陽。」

《揚州府志》:「陳濂以副都御史巡撫漕運,咨訪民隱,均 平徭役,請免運船帶磚納鈔之例,至今便之。」

《閩書》:「潘榮成化六年由南太常寺少卿遷南戶部右 侍郎,總督糧儲,尋改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仍總督 糧儲,兼理屯田事。制奸剔弊,省落漕運盤剝諸費,得 羨餘米數萬斛,賑濟有備。入為戶部侍郎,會漕運蹇 澀,命往視漕,不踰月,漕悉通。賜宴慰勞,陞南戶部尚 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