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018
欽定大清一統志 卷十八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十八
正定府〈在 京師西南六百一十里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五里東至保定府束鹿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山西盂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趙州界八十里北至定州曲陽縣界一百十五里東南至冀州新河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山西平樂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定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山西五臺縣界三百里〉
分野天文𭥦畢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為鉅鹿郡地漢髙祖置恆山郡〈治元氏縣〉後改曰常山郡〈張晏曰恆山在西避文帝諱故改曰常山〉元鼎四年分置正定國〈治正定縣〉俱屬冀州後漢建武十三年省正定入常山國晉仍為常山郡〈移治正定〉屬冀州後魏因之後周宣政元年於郡置恆州隋開皇初廢郡存州大業初復改州為恆山郡唐武徳初復為恆州天寳元年復曰常山郡乾元元年仍曰恆州屬河北道寳應元年置成徳軍節度使興元元年升都督府元和十五年改曰鎮州〈避穆宗名改天祐二年避朱全忠父諱改成徳軍為武順軍王鎔附於晉復為成徳軍〉五代後唐初建北都尋罷改州為正定府晉天福七年復曰恆州〈又改軍曰順徳開運三年遼號為中京〉漢仍曰鎮州尋復為正定府周又為鎮州宋復曰正定府常山郡成徳軍節度為河北西路治金因之元曰正定路置總管府屬中書省明曰正定府直𨽻京師
本朝因之領州一縣十三
正定縣〈附郭東西距四十二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晉州藁城縣界十二里西至平山縣界三十里南至獲鹿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定州新樂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藁城縣界十二里西南至獲鹿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藁城縣界四十里西北至靈壽縣界三十里本戰國時中山國東垣邑漢初置東垣縣髙帝十一年更名正定屬常山郡武帝元鼎四年置正定國治此後漢屬常山國晉為常山郡治後魏屬常山郡北齊復為郡治後周兼為恆州治隋為恆山郡治唐初復為恆山治載初元年改曰中山神龍元年復曰正定長慶後為鎮州治五代因之宋金皆為正定府治元為正定路治明為正定府治 本朝因之〉井陘縣〈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獲鹿縣界六十里西至山西平定州界三十五里南至贊皇縣界六十里北至平山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元氏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平定州樂平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平山縣治八十里西北至平定州盂縣治二百五十里漢置井陘縣屬常山郡後漢至晉魏因之北齊改置井陘縣於石邑廢故縣入之隋開皇六年復置十六年於縣置井州大業初州廢仍屬恆山郡義寜元年又於縣置井陘郡唐武徳元年復曰井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仍屬恆州宋屬正定府熙寧六年省入獲鹿平山八年復置金天㑹七年於縣置威州尋曰陘山郡元憲宗二年徙州治洺水以縣屬焉明初還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獲鹿縣〈在府西南六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正定縣界三十五里西至井陘縣界十里南至元氏縣界五十里北至平山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欒城縣治七十里西南至井陘縣治七十里東北至正定縣治六十里西北至平山縣治六十里本戰國中山國石邑後屬趙漢置石邑縣屬常山郡後漢省晉復置仍屬常山郡後魏因之北齊廢井陘改石邑曰井陘隋開皇六年復曰石邑十六年析置鹿泉縣並屬井州大業初復省鹿泉入石邑屬恆山郡義寧初改置恆山郡於石邑縣復置鹿泉縣屬焉唐武徳四年徙恆州治正定以正邑為屬縣而鹿泉縣屬井州貞觀十七年廢井州以鹿泉縣屬恆州至徳初改鹿泉曰獲鹿宋開寳六年省石邑縣入焉屬正定府金興定三年升為鎮寜州元初曰西寜州太宗七年復為獲鹿縣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元氏縣〈在府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七十八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趙州界十八里西至井陘縣界六十里南至趙州髙邑縣界二十里北至獲鹿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髙邑縣治三十五里西南至贊皇縣治三十五里東北至欒城縣治三十五里西北至獲鹿縣治九十里戰國趙元氏邑漢置元氏縣為常山郡治後漢因之晉改屬趙國後魏屬趙郡北齊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屬趙郡唐屬趙州五代唐改屬正定府宋金因之元初屬趙州太祖十五年還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靈壽縣〈在府西北五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行唐縣界十五里西至平山縣界十五里南至平山縣界三十里北至阜平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正定縣界十五里西南至平山縣里十五里東北至行唐縣界十二里西北至山西代州五臺縣界一百九十里本戰國時中山國地漢置靈壽縣屬常山郡後漢至晉魏因之後周於此置蒲吾郡縣屬焉隋開皇初郡廢屬恆州大業初屬恆山郡義寜初置燕州唐武徳四年州廢以縣屬井州貞觀十七年還屬恆州宋熙寜六年省為鎮入行唐八年復置屬正定府金因之元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欒城縣〈在府南六十里東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二里東至藁城縣界十五里西至元氏縣界二十里南至趙州界二十里北至獲鹿縣界二十二里東南至趙州寜晉縣治六十里西南至元氏縣治四十里東北至藁城縣治四十里西北至獲鹿縣界二十里本春秋時晉欒邑戰國屬趙漢置闗縣屬常山郡後漢改屬欒城縣屬常山國晉省後魏太和十一年復置欒城縣屬趙郡北齊又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欒州大業初屬趙郡唐屬趙州太厯三年屬恆州天祐二年更名欒氏五代後唐復墳宋屬正定府金因之元初屬趙州太祖十五年還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平山縣〈在府西少北七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正定縣界四十里西至山西平定州盂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獲鹿縣界二十五里北至靈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獲鹿縣界二十里西南至井陘縣界三里東北至靈壽縣界八里西北至山西代州五臺縣界一百八十里戰國趙番吾邑漢置蒲吾縣屬常山郡後漢晉魏因之隋開皇十六年析置房山縣大業初省蒲吾入井陘以房山縣屬井陘郡義寜初改置房山郡武徳元年改曰嶽州四年州廢屬井州後屬恆州至徳元載改曰平山宋屬正定府金因之元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本朝因之〉阜平縣〈在府西北二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三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定州曲陽縣界六十里西至山西代州五臺縣界九十三里南至靈壽縣界六十里北至山西大同府靈邱縣界七十里東南至行唐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平定府治一百七十五里東北至保定府完縣治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五臺縣治二百四十里本漢靈壽及南行唐二縣地宋咸平三年析置北砦金初改曰北鎮明昌四年置阜平縣屬正定府元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順治十六年省入曲陽行唐二縣康熙二十二年復置仍屬正定府〉行唐縣〈在南北七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四十里東至新樂縣界二十里西至靈壽縣界三十里南至正定縣界二十里北至定州曲陽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正定縣治七十里西南至靈壽縣治四十五里東北至定州治九十里西北至阜平縣治八十里本戰國趙南行唐邑漢置南行唐縣屬常山郡為都尉治後漢晉因之後魏曰行唐縣太和十四年置唐郡二十一年郡廢仍屬常山郡隋屬恆山郡唐屬恆州長壽二年改曰章武神龍元年復故大厯三年於縣置泜州九年廢仍屬恆州五代梁開平二年又改曰章武後唐同光初復故晉改曰永昌漢復故宋屬正定府金因之元初改屬保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贊皇縣〈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趙州髙邑縣界二十五里西至山西平定州樂平縣界八十里南至趙州臨城縣界三十里北至元氏縣界二十里東南至臨城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樂平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元氏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井陘縣界五十里本漢房子縣地北齊為髙邑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析置贊皇縣屬欒州大業中屬趙郡唐屬趙州宋熙寜五年省為鎮入髙邑元祐元年復置屬慶源府金屬沃州元至元二年併入髙邑七年復置仍屬趙州明因之 本朝屬正定府〉晉州〈在府東少南九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保定府束鹿縣界三十五里西至藁城縣界十五里南至趙州寜晉縣界四十里北至無極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冀州新河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藁城縣治四十里東北至定州深澤縣治四十里西北至無極縣治三十五里春秋時鼓國後屬晉戰國屬趙漢置下曲陽縣屬鉅鹿郡為都尉治後漢因之晉屬趙國後魏曰曲陽為鉅鹿郡治北齊省隋開皇中改置曲陽縣屬欒州十八年改曰鼓城大業初屬趙郡唐武徳四年屬亷州貞觀元年屬定州大厯三年改屬恆州五代因之宋端拱初改屬祁州金因之元太祖十年始於縣置晉州屬正定路明洪武初以州治鼓城縣省入屬正定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領無極藁城二縣十二年復屬正定府〉無極縣〈在府東少北七十里東西距四十六里南北距三十四里東至定州深澤縣界十六里西至藁城縣界三十里南至藁城縣界十里北至定州界二十四里東南至晉州治三十五里西南至藁城縣治三十五里東北至保定府祁州治九十里西北至新樂縣治六十里漢置毋極縣屬中山國後漢因之晉省後魏太和十二年復置屬山中郡隋屬博陵郡唐武徳四年屬亷州貞觀元年屬定州萬嵗通天二年改毋字為無景福二年於縣置祁州五代因之宋景徳元年移祁州治蒲隂以縣屬定州金屬中山府元太宗六年屬永安州七年還屬中山府明洪武初屬正定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屬晉州十二年還屬正定府〉藁城縣〈在府東南六十里東西距七十三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晉州界二十五里西至正定縣界四十八里南至趙州界三十五里北至新樂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冀州新河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欒城縣界三十里東北至無極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新樂縣界七十里春秋為肥子國後並於晉漢置藁城縣屬正定國後漢省後魏太和十二年復置屬鉅鹿郡北齊改曰髙城兼移鉅鹿郡治焉隋開皇初郡廢十年置亷州十八年復改曰藁城大業初州廢縣屬趙郡義寜元年復置鉅鹿郡唐武徳元年復曰亷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恆州天祐二年改曰藁平五代後唐復曰藁城宋屬正定府金因之元太宗六年升為永安州七年州廢復為藁城縣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屬晉州十二年還屬正定府〉新樂縣〈在府東北九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定州深澤縣界三十里西至行唐縣界二十五里南至藁城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定州界十五里東南至無極縣治六十里西南至正定縣治九十里東北至定州治五十里西北至定州曲陽縣界二十五里本春秋鮮虞國漢置新市縣屬中山國後漢晉魏因之隋開皇十六年析置新樂縣大業初省新市入九門縣以新樂入博陵郡唐屬定州宋屬中山府金元因之明屬定州 本朝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定州十二年還屬正定府〉
形勢河朔天下根本而正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通商賈四集常倚為北面之重〈唐書〉滹沱經其南恆山峙其北東臨瀛海西擁太行控扼三闗咽喉九省〈舊郡志〉枕中山而挹秀跨冀野以鍾靈〈府志〉當燕趙之郊雄於河朔〈明朱中敏記〉
風俗地薄人衆相聚遊戲悲歌慷慨〈漢書地理志〉性緩尚儒仗義任俠〈杜佑通典〉質厚少文多專經術〈宋史地理志〉風物蕃衍地廣氣豪人習為文則彬彬其質習為武則﨣﨣其雄〈正定㕔壁記〉
城池正定府城〈周二十四里門四濠廣十餘丈本唐宋故址明正統十四年増築 本朝雍正六年修乾隆十年重修〉井陘縣城〈周三里有竒門五明隆慶三年因舊甃築 本朝康熙十一年雍正五年兩修〉獲鹿縣城〈周三里有竒門三明成化十六年因舊土城甃築外有濠廣一丈五尺乾隆三十年重修〉元氏縣城〈周五里門三明景泰間因舊修築萬厯三十年甃石崇禎中引槐水入渠廣三丈又周築土牆以為外郭 本朝順治六年康熙十一年俱重修〉靈壽縣城〈周二里有竒門三明成化十八年因舊土城甃磚外有濠廣二丈本朝康熙十一年重修〉欒城縣城〈周三里餘門四明洪武十年土築嘉靖二十四年甃磚引冶河水為濠廣三丈崇禎中又改築 本朝康熙八年重修四十二年雍正二年乾隆二十二年復修〉平山縣城〈周四里有竒門四金大定二年土築明嘉靖中濬濠並築䕶城堤本朝康熙九年重修〉阜平縣城〈周二里有竒明成化五年因舊址修築周三里有竒 本朝乾隆十一年重建十八年又修〉行唐縣城〈周五里有竒西南北三門濠廣二丈外有堤明景泰間因舊重修本朝康熙十一年復修〉贊皇縣城〈周四里門三引槐水為濠明景㤗元年因舊土址重修嘉靖二十一年展築 本朝乾隆十一年重修〉晉州城〈舊土城元築周四里許門二濠廣丈餘明正徳六年増築䕶城堤周四里有竒 本朝順治康熙間重修〉無極縣城〈周五里有竒門三濠廣二丈明洪武二年築 本朝康熙七年重修乾隆十一年復修〉藁城縣城〈舊有城周三里門二明正徳十五年築新城廣袤四里改設四門並鑿渠於新舊城外廣可三丈 本朝順治中重修乾隆十三年復修〉新樂縣城〈周三里有竒門二明景泰初築 本朝康熙十年重修〉
學校正定府學〈在府治東宋熙寜中建 本朝乾隆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正定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七年建入學額數十八名〉井陘縣學〈在縣治西南金明昌二年建 本朝康熙中屢修雍正中復修入學額數十五名〉獲鹿縣學〈在縣治東南元至元中建 本朝雍正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八名〉元氏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元祐巾建 本朝順治康熙雍正年間屢修入學額數十五名〉靈壽縣學〈在縣治南元至元中建 本朝順治十五年重修康熙八年及二十四年復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欒城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二十八年因舊重建本朝康熙中屢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平山縣學〈在縣治西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順治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阜平縣學〈在縣治東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建入學額數十二名〉行唐縣學〈在縣治東北明洪武七年建 本朝康熙中及雍正五年屢修入學額數十八名〉贊皇縣學〈在縣治東舊在縣治東南宋嘉祐中遷此 本朝屢有修葺入學額數十五名〉晉州學〈在州治西元中統間建 本朝康熙初重修入學額數十八名〉無極縣學〈在魏治東明洪武中建 本朝屢有修葺入學額數十五名〉藁城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元祐中建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新樂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大觀中建本朝屢有修葺入學額數十五名〉風動書院〈在正定縣城內乾隆二十九年正定府知府鄭大進建又有尊聞書院四十二年建又井陘縣有陘山書院康熙十一年建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欒城縣有龍岡書院康熙二十二年建乾隆三十年重修贊皇縣有復初書院乾隆十二年建無極縣有資川書院雍正十年建乾隆十四年重修其餘各縣皆有義學又正定舊有恆陽書院在府治西北明嘉靖中建萬厯十四年重修趙南星有記後改為試院獲鹿縣有太行書院元學士髙健建元氏縣舊有文清書院明萬厯中建薛瑄父為學官瑄生於學舍故祀之藁城縣舊有滹陽書院明嘉靖中建新樂縣舊有壁里書院元邑人趙士亷建蘇天爵為之記附記於此〉
戶口〈原額人丁四十四萬六千六百五十七又滋生丁九千零三〉
田賦〈田地三萬八千一百九十五頃六十八畆額徴地丁銀二十七萬九百八兩九錢二分零〉山川井陘山〈在井陘縣東北與獲鹿縣接界漢書地里志石邑縣井陘山在西又井陘縣應邵曰井陘山在南李吉甫郡縣元和志陘山在井陘縣東南八十里四面髙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陘舊志山在今縣北五十里其險為河北河東闗要縣境諸山錯列大約與陘山相接連皆太行之支隴也〉劍山〈在井陘縣東十里其形似劍〉觀音坨山〈在井陘縣北四十里孤峯插天盤亘千仞中有清泉飛瀑遶流而下相近有鹿耳嶺山脅兩開形如鹿耳又縣北六十里有尖山峯圓而鋭〉射垜山〈在井陘縣東南六十里相傳王翦伐趙下井陘嘗射垜於此〉鑾臺山〈在井陘縣東南七十里相傳隋文帝嘗駐蹕於此〉蒼巖山〈在井陘縣西南七十里層巒聳翠髙出雲表中有石泉雖旱不竭〉百華山〈在井陘縣西南十里林壑深邃石磴﨑嶇〉雲鳯山〈在井陘縣東北四十里山勢逥翔有險可恃元末土人保此曰鳯山砦又東北十里為仙翁山上有紫雲洞相傳張果屍解處〉大臺山〈在井陘縣西北二十里趾削頂平雄秀甲封內亦名五峯山〉海山〈在獲鹿縣東五里上有龍堂堂下有穴水常不竭〉抱犢山〈在獲鹿縣西八里寰宇記獲鹿縣有萆山今名抱犢山韓信伐趙使輕騎二千人持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後遂呼為萆山後魏葛榮之亂百姓抱犢而上故以為名舊志山四面險絶頂有二泉山之陽又有交龍洞〉海螺山〈在獲鹿縣西十里綿延聳秀其北為蓮花山下有白鹿泉隋因以名縣山之陽巖洞深邃相接如門屋曰聨珠洞〉封龍山〈在獲鹿縣南接元氏縣界一名飛龍山史記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中山取石邑封龍晉書懷帝紀永嘉三年石勒冦常山安北將軍王浚使鮮卑騎救之大破石勒於飛龍山隋書地理志石邑有封龍山元和郡縣志飛龍山在獲鹿縣西南四十五里元氏縣西北三十里樂史太平寰宇記飛龍山一名封龍山注水經雲洨水東逕飛龍山北即井陘口舊志山勢如伏龍欲飛狀峯巒泉石逥環錯列稱為竒勝其最著者為龍首熊耳華葢諸峯山上舊有封龍書院相傳漢李躬授業之所唐郭震宋李昉張蟠叟元李冶安熙皆嘗講學於此又龍首峯西有西谿書院唐隠士姚敬棲遁之所宋有九經張著為山長龍首峯下有中谿書院宋李昉授業之所山長張蟠叟諸人相繼聚徒常百人〉橫山〈在獲鹿縣東南十二里〉西屏山〈在獲鹿縣西南三十里髙數百仞峯巒連亘宛若列屏為一郡之勝西去井陘縣四十五里山跨兩縣間層崖干霄形如臥虎一名虎山東有黑風洞可容千人〉竒石山〈在獲鹿縣西北二里怪石峻起縣之鎮山也又縣西北一里有牛山〉盤龍山〈在元氏縣西二十三里〉無極縣〈在元氏縣西三十五里以峯巒髙聳而名唐書地理志無極縣有無極山縣志在縣西二十五里山不甚髙土人名為無極 按無極山本在元氏縣西距無極縣一百六十餘里縣以山名實無山形也〉神巖山〈在元氏縣西南十里〉石溜山〈在元氏縣西北二十五里巖石環列旁有長谿逥繞下注深壑可引以溉田又西北五里有粟山形如堆粟又有湖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上有石洞甚深邃〉靈山〈在元氏縣西北三十里與封龍無極並峙〉長山〈在元氏縣西北四十里頂有石牆圍砌可容萬人南麓有長山泉其相接者曰黃山與封龍山隔溪相對又西北十里曰白石山縣志無極以下諸山與封龍山皆岡胍相接所謂縣境六名山也後漢光和中俱錫以封號〉白羊山〈在元氏縣西北四十五里連接封龍〉九女山〈在元氏縣西北五十里以九峯並列而名又西北二十里有磨盤山頂平圓如磨〉楸山〈在靈壽縣西七十里山多楸樹故名〉文山〈在靈壽縣北六十里上有周文王廟前有龍池水極清冽〉鳯皇石山〈在靈壽縣西北六十里兩山夾峙道出其中謂之龍門口一名魯柏山太平寰宇記靈壽有石疃山小而峻三面削絶惟南面稍可躋涉一名五嶽山又名五臺山有五峯在縣西北有袈裟水出焉今無考〉朱山〈在靈壽縣西北九十里上有寨塲〉大喫水山〈在靈壽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其北又有小喫水山山北即箔口兩山對峙舊出礦太平寰宇記靈壽縣有牛飲山葢即此〉銀洞山〈在靈壽縣西北一百三十里亦舊時産礦處〉四嶺山〈在靈壽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四面皆險北接阜平縣界其東南十里又有六嶺山六嶺相連〉滴水塘山〈在靈壽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山形峭拔麓有石洞泉出其中〉覺山〈在平山縣西六十里連接太行諸峯周逥百餘丈髙入雲漢〉光祿山〈在平山縣南十里上有後唐所封金紫光祿大夫祠即山神封爵山勢巃嵸南拱邑治〉林山〈在平山縣北二十里東西兩峯對峙亦名林峯又雷奎山在縣東二十里亦有兩峯對峙〉房山〈在平山縣西北後漢書章帝紀元和三年幸趙祠房山於靈壽元和郡縣志山在縣西北五十里一名王母山漢武帝於山上立祠今王母觀是也舊志漢書地理志蒲吾縣有鐵山即房山也亦曰西山五代梁貞明中王鎔盛飾館宇於西山每往遊輒經旬月即此又廬山在縣西五十里〉鹿駝山〈在阜平縣東五十里山形如鹿其北為王快寨山南即王快鎮也〉三箭山〈在阜平縣西七十里龍泉闗側崇崖竦峙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聖祖西巡經此勒馬連發三矢直逾巖頂居民遂呼為三箭山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皇上西巡屢經駐蹕皆有〉
〈御製三箭山詩〉陳攤莊山〈在阜平縣南三十里山徑盤折路通靈壽〉大茂山〈在阜平縣東北七十里接曲陽縣界即恆山之嶺一名神尖石晉與遼分界處今阜平曲陽唐縣望都皆緣其麓〉北山〈在阜平縣東北山嶺盤互縣境諸川多源於此〉大派山〈在阜平縣西北五里以派水所經而名又東為小派山兩山相對林巒鬱然〉柏山〈在行唐縣西四十里以山有古柏而名其南為毘山〉玉女山〈元和郡縣志在行唐縣北三十六里〉箕山〈在行唐縣西北五十里以峯形若箕而名其西為牛飲山漢志南行唐縣有牛飲山即此相傳以為許由隠此上有許由冡 本朝乾隆十一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皇上西巡鑾輿過此有〉
〈御製詩〉雙嶺山〈在行唐縣西北八十里有雙嶺並峙其西曰龜山〉贊皇山〈在贊皇縣西南穆天子傳癸丑至房子登贊皇山漢書地理志房子縣贊皇山石濟水所出元和郡縣志山在縣東南二十六里隋因以名縣舊志今在縣西南二十餘里髙百餘丈又隋書地理志贊皇縣有孔子嶺太平寰宇記嶺有石室寛博其下有石相距狀若楹柱時人謂之三梁九柱之室室內石人象〉
〈類執卷故號曰孔子嶺舊志即贊皇山之嶺也〉五馬山〈在贊皇山東宋建炎初和州防禦使馬擴奔正定五馬山聚兵得徽宗子信王榛總制諸寨即此舊志山在縣東十里上有五馬石因名巖隙出泉甚甘美名曰白馬泉〉太行山〈在贊皇縣西八十里層巒疊嶂延袤一帯縣境諸山皆其支壠也〉壇山〈在贊皇縣東北十五里髙百餘丈相傳周穆王嘗駐蹕於此崖壁上有吉日癸巳四字雲是周穆王書今移學中〉四望山〈在贊皇縣西北二十里山髙聳登臨可以望逺〉鼓城山〈在晉州西五里下有鼓城坡以鼓子所居而名〉土山〈在藁城縣西南二十五里即古宜安城故址〉童山〈在新樂縣西北二十餘里接曲陽縣界一名見龍山綿亘數里下有小溪縈帯流入沙河〉兩下嶺〈在井陘縣西三十里山脊隆起東西陡削如牆壁然〉石牆嶺〈在井陘縣東南八十里懸崖險竣有路僅通一綫〉青泉嶺〈在井陘縣東北三十五里本名叱日嶺舊屬平山縣界唐景福三年李克用敗成徳軍於平山王鎔出兵赴救敗於叱日嶺即此〉割鬚嶺〈在元氏縣西北七十里接井陘縣界中有徑通井陘相傳漢光武駐蹕元氏尤來大槍之徒皆割鬚變帽由此遁去因名〉長岡嶺〈在靈壽縣北十五里突起一山盤亘甚逺又橫山嶺在縣西北八十里髙聳干霄雖晴明時雲霧常蒙其上〉聖佛嶺〈在靈壽縣北五十里〉車道嶺〈在平山縣西三十里山崖積石不生草木下有深川鳥道盤曲又十八盤嶺在縣西百二十里〉分水嶺〈在平山縣西一百五十里五臺太行之水於此分流東西故名〉陡嶺〈在平山縣西北二百六十里山勢𨺗峻不可登陟又神堂嶺在縣西北二百里一名神堂闗〉長城嶺〈在阜平縣西九十里東至龍泉闗二十里嶺路陡絶直上二十里出龍泉闗即山西地汎守為要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皇上西巡鑾輿經此俱有〉
〈御製詩〉孫子嶺〈在阜平縣東南二十里縣境諸山皆從恆嶺分支此嶺仰視大茂拱列如兒孫因名俗訛為孫臏所居〉楊川嶺〈在行唐縣西北一百二十里郜河源出此〉十八盤嶺〈在贊皇縣西六十里山勢嵯峨林木鬱茂中有小徑縈紆上下凡十八盤〉鐵腳嶺〈在贊皇縣東南十二里髙險﨑嶇艱於登陟元至正中縣尹武紀稍鑿平之以便行者〉黃沙嶺〈在贊皇縣西北七十里槐水源出此葢即太平寰宇記所謂黃石山〉障石巖〈在贊皇縣西南一百一十里峯峻秀挺拔上有石乳泉〉孟嘗岡〈在元氏縣西十八里兩岡橫亙中通一綫曰雞鳴道口相傳孟嘗君度闗處〉白馬岡〈在靈壽縣東八里又孤獨岡在縣西北五十里〉臥龍岡〈在欒城縣東南八里盤曲如臥龍今名浪頭邱〉百陵岡〈在贊皇縣東北史魏李靈傳李顯甫集諸李數千家於殷州西山開李魚川方五六十里居之元和郡縣志百陵岡在縣東十里趙郡李氏別業在此〉黃龍岡〈在無極縣東廣二百步髙丈餘土色甚黃盤繞如龍〉長銀洞〈在井陘縣東南四十里相傳舊嘗産銀〉白雲洞〈在元氏縣封龍山龍首熊耳兩峯間方廣丈許相傳徐真君修道處下有修真道觀宋政和間賜額〉九仙洞〈在元氏縣西三十里西賈村南勢極險峻〉禪師洞〈在平山縣西一百三十里山勢峻絶上有石洞出泉洶湧冬夏不竭又白龍洞在縣西北二十里內有龍潭水深莫測〉水簾洞〈在阜平縣東南四十里峯巒秀拔上有石洞泉從洞口飛下如簾〉金龍洞〈在阜平縣東北九十里大茂山之口也北接倒馬闗舊為戌守要地〉示衣坡〈在藁城縣西北三十里路側唐天寳末安祿山反至藁城常山太守顔杲卿以力不敵與長史袁履謙往迎之祿山衣之金紫使仍守常山杲卿歸至坂側指其衣示履謙曰何為著此因相與起兵討祿山人因以此名坂〉繫馬石〈在獲鹿縣西六里韓信砦東相傳韓信嘗繫馬於此〉試劍石〈在元氏縣封龍山上明統志唐郭元振遊學於此見一石中裂出五色雲氣因得石中寳劍左丞史彬書試劍石三字於上金南陽彛倫勒頌〉滹沱河〈源出山西代州繁峙縣秦戲山由平定州盂縣流入逕平山縣北又東逕靈壽正定二縣南又東逕藁城縣北晉州南又東入保定府東鹿縣界戰國策趙攻中山以擅滹沱崔豹古今注後漢永平十年作常山滹沱河蒲吾渠通漕船郎蔚之隋圖經魏改滹沱曰清寜河元和郡縣志滹沱水在靈壽縣西南二十里又正定縣滹沱河南去縣一里又在九門縣西九十里去藁城縣二十九里鼓城縣北十三里元史河渠志滹沱河在正定縣南一里經藁城縣北一里平山縣北十里延祐七年正定路言正定縣城南滹沱河北決隄寖近城每嵗修築聞其源本微與冶河不相通後二水合其勢遂猛屢壞大隄本路達魯噶齊哈散於至元三十年引闢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河水十退三四至大元年冶河口塞復入滹沱自後嵗有潰決之患舊志滹沱河明成化八年由正定出晉州紫城口南入寜晉泊十三年大水隄潰逼府城西南隅壞民廬舍知府田濟修築郡西北曹馬口又於舊河數里外鑿新河十餘里分殺其流復築隄以禦舊河之水於是水有所歸正徳十三年晉州紫城口淤分為二一仍由寜晉泊一東溢由束鹿鴉兒河入深州界乃就湼盤集迤東築隄障東溢之水歸寜晉故道工甫畢秋水泛漲仍併南流而東入束鹿界嘉靖十一年太僕寺何棟相視奏言晉州地形西髙東下水性趨下遂失故道議於藁城張村起至晉州故壩築隄障歸故道不果本朝順治十二年又南徙由藁城南彭村逕晉州西南州頭村入束鹿縣百尺口至冀州歸清水河今在平山縣北八里靈壽縣南五里正定縣南八里繞藁城縣北過晉州西南達束鹿縣通志雍正三年滹沱河又東徙決州頭村直衝束鹿環城而流瀰漫四野時官民咸請障歸故道仍入寜晉泊怡賢親王以泊乃三郡衆水滙歸之地不可復令濁流淤塞乃親行相度得舊河一道由木邱南至焦岡入滏陽河遂遣官疏濬導水由此南流又於州頭村築壩障其東下自是束深無衝潰之虞泊水亦免填淤之患乾隆七年八年經督臣奏請建葑壩數處十一年〉
〈聖駕西巡駐蹕望河亭指示建壩挑水之宜不三四年河益南徙淤沙可耕十
五年二十六年鑾輅再經並有〉
〈御製詩紀事其後各壩工益加培築導禦有資士民於河干建坊紀
恩額曰 聖謨底績 達魯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譯改〉冶河〈源出山西平定州東流為綿蔓水入府境逕井陘縣南又東與甘淘河㑹逕井陘縣東之東冶邨又北入平山縣西之西冶村遂稱冶河北流至合河口村入滹沱漢書地理志上艾縣綿蔓水東至蒲吾入滹沱水又綿蔓縣斯洨水首受太白渠東至鄡入河酈道元水經注綿蔓水上承桃水水出樂平郡之上艾縣東流逕靖陽亭南又北流至井陘闗下注澤發水亂流東北逕蒲吾縣故城西又東南流逕桑中縣故城北又東南流逕綿蔓縣故城北自下通謂之綿蔓水又東流逕樂陽縣故城西右合井陘山水又屈從城南東逕烏子堰支津出焉又東謂之太白渠地理志所謂首受綿蔓水者也白渠水又東南逕闗縣故城北又東為城郎河又東逕耿郷南又東逕宋子縣故城北又謂之宋子河又東逕敬武縣又東謂之斯洨水元和郡縣志綿蔓水在井陘縣西南八十里韓信擊趙背水為陣謂此水也又斯洨水在欒城縣南北二十里平山縣志冶河在縣西一里自井陘縣流至縣界湍激之聲可聞數里冬月不冷由城西北入滹沱河為兩河口一清一濁如涇渭然顧祖禹方輿紀要冶河在欒城縣西北舊自平山縣東南流經此其後自平山縣東北流合於滹沱滹沱不能容決溢為害元至元末引冶河分流滹沱水勢遂殺數年下流湮塞仍決入滹沱皇慶初又議自平山縣西北改闢河道下至寜晉使冶水仍入舊河則滹沱勢分正定之害必少但欒城地形頗低擬於路北聖母堂東冶河東岸開減水河一道以殺其勢於是冶河復導流於此未幾復廢俗亦謂之運糧渠通志冶河故道本與洨河通自併入滹沱決溢為患本朝雍正四年興修水利於冶河入滹沱處堅築大隄以過絶之引水由正定欒城入於洨河以分滹沱之漲其後滹沱南徙府治以西河患益少冶河入洨之道日就堙塞仍由平山入於滹沱其經厯之地本屬無多而自井陘至平山沿河開闢水田數百頃引水注田水勢亦殺今成熟之效月異而嵗不同灌溉有資暢流無阻葢水道遷徙今昔異宜惟在因所利以治之矣 又按正定府志今治河自井陘縣東東冶村經平山縣西西冶村至合口河入滹沱河其上㳺為綿蔓河雍正四年引由欒城入洨故道今堙塞莫考洨河逺隔城西不相入矣考欒城縣有所謂舊冶河者証之方輿路程考即太白渠也由獲鹿入欒城之冶河舖東南入䕶城河南流入趙州長四十二里乾隆二十八年奉〉
〈旨桃濬寛深〉甘淘河〈源出山西樂平縣自平定州流入遶井陘縣東南十五里之柏山砦又東北過縣東合於綿蔓水又有㣲水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南流入甘淘河 按綿蔓水合甘淘河後始名冶河舊志多以甘淘河為冶河訛〉滋河〈源出山西五臺縣界東南流逕靈壽縣北行唐縣南又東厯正定藁城二縣北無極縣南又東北入定州深澤縣界亦名資水漢書地理志南行唐縣牛飲山白陸谷滋水所出東至新市入滹沱水元和郡縣志滋水在行臺縣南二十六里北去正定縣三十里太平寰宇記資河從九門縣東北界入無極縣界東南入滹沱河舊志滋河源出山西靈邱縣枚囘嶺東南流逕靈壽縣五十里又至行唐縣西南二十七里張茂村伏流不見至府東北三十里南孟社復出又東南逕藁城縣北三十里又東入無極縣環縣西南東三面而東北入深澤縣界每秋水澇輙有漲溢之患行唐縣志滋河河源最多其大者有五一出阜平縣白蛇嶺流曰汊河南流入靈壽縣界義村南流一出山西五臺縣南山之南東流與汊河㑹一出靈壽縣界北山五嶽寨一出王母山北峪一出王母山東峪俱至靈壽縣西北五河村合流又東至滋谷東南又有西山之小河入焉故名滋水過行唐逾新樂縣經藁城東北抵祁州與沙水滙流 按輿圖今滋河發源五臺縣東與射虎川東西分流十餘里即入邊牆至府界漢志出行唐是也元和郡縣志舊志謂源出靈邱又謂至行唐縣伏流皆與今水道不合行唐縣志謂㑹五河始名滋河亦總舉相入之水言其正源則在山西界也又古與滹沱合流今折而東北與𣸦沙二水合不入滹沱矣〉西韓河〈在正定縣西二十里源出縣西北大鳴泉東南流至縣南注於滹沱圖説謂之清水河乾隆十年興修水利挑濬寛深又縣西有柏棠河其源亦本大鳴泉以柏棠村得名乾隆十年挑濬長八里引水至䕶城河脈絡滋長田畝受涵濡之利又縣東有東大道河縣東南有林濟河並經疏浚以分洩䕶城河之水其下游為只照河在藁城縣西北合旺泉柏棠之水以次宣洩由此入滹沱為府治諸水之尾間只照亦村名也〉洨河〈源出獲鹿縣南東流逕欒城縣西又南入趙州界漢書地理志石邑縣井陘山洨水所出東南至廮陶入泜舊志洨水上源有四泉一出獲鹿縣南𨔷花營一出縣南浲北村二泉相去五六里東流十餘里而合又十餘里至寳嫗村入欒城界其二泉出寶嫗村西北三里名石牛港相去六百歩皆乳泉漫流平地東行二百餘步又三里許與前二水合四水交流故名洨水又東經欒城縣西十五里元氏縣之北沙河東北流合焉又東南入趙氏界計長四十五里下流至寜晉縣入大陸澤宋咸平五年河北漕臣景望開鎮州常山南河入洨水至趙州以利漕即此 本朝乾隆十二年二十八年兩經桃濬東岸土堤一道長二十五里〉金水河〈源出獲鹿縣封龍山東北流逕縣城西南隅又東合磨刀泉轉東南流經元氏縣北十五里又東至欒城縣合洨河嵗乆淤廢明萬厯四十二年欒城令蘇繼歐嘗重濬又磨刀泉源出獲鹿縣北小山流逕城東又南入金水又孝河在獲鹿縣之西北二十里或曰即金水上流之別名〉槐河〈源出贊皇縣西東北流經元氏縣南又東流入髙邑縣界亦名泜水即古沮水也漢書地理志元和縣沮水首受中邱西山窮泉谷東至堂陽入河元和郡縣志泜水在贊皇縣西南三十五里即韓信斬陳餘處太平寰宇記桑欽水經注魏水出黃石山達元氏縣界一曰渡水舊志槐水出黃沙嶺流經贊皇縣西北十里入元氏縣界經縣西南六里合泜水自下亦通謂為泜水又東南厯髙邑柏鄉達寜晉縣入胡盧河 按今之槐水即古泜水至今之泜水乃別一小水舊志謂槐水為泜水之別源非是又按此為別泜水非臨城敦輿山之水也後人混為一水亦誤今槐河計長六十里兩旁有水渠二十二道引水灌田民資其利甚鉅〉泜水河〈在元氏縣出封龍山山東南流經縣西南六里紙屯村入槐河〉沙河〈在元氏縣西北八里西山諸水所滙也亦名豬龍河東流至趙河界合洨水計長十里又有北沙河在西北三十里亦出西山下流經割鬚嶺封龍山東至欒城縣西入洨水〉衛河〈在靈壽縣東漢書地理志靈壽縣禹貢衛水出東北東入滹沱縣志衛河在縣東十里俗名雷溝河源出縣東北十四里良同村南流至縣東南合滹沱河〉嵩陽河〈在靈壽縣西南五里一作松陽河源出楸山東南流經縣西南兩闗外又東流至縣界南入滹沱河又縣東闗外有淤泥河亦曰溫泉南流入嵩陽河居人資以灌溉〉濊河〈在平山縣北舊入行唐縣界即木刀溝上源古石臼河也袁宏後漢紀永平中理滹沱石臼河從都慮至羊腸倉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連年無成轉運所經三百八十九隘前後溺死者不可勝算建初三年從鄧訓言罷其役太平寰宇記濊水出房山亦謂石臼水乂謂之鹿水出行唐東入博陵謂之木刀溝又謂之袈裟水從此過石疃山南流入滹沱舊志濊河在平山縣西北六十里東流至縣東北入滹沱今上流為滋水所亂故道已湮下流淤塞不復東行也 按此河亦名蒲吾渠後漢書注引古今注曰永平十年作常山滹沱河蒲吾渠通漕船即此〉旺婁河〈在平山縣六十五里泉甚煖隆冬不凍居民造楮於此亦名之為樓樓河〉賈莊河〈在行唐縣北三十里源出縣西北武莊社北山曰曲河東流逕縣東北賈莊村曰賈莊河又東入派河〉平陽河〈在阜平縣東六十里發源大茂山東流入派河又班峪河在縣東四十里發源縣界炭火舖鷂子河在縣東十五里發源山西靈邱縣又有小河在縣東闗外發源大派山皆南流逕縣東入派河〉派河〈即沙河也自山西繁峙縣流入逕阜平縣南又東南厯曲陽逕行唐縣東又東南逕新樂縣西南又東入定州界至祁州合於滋河通鑑晉隆安元年魏主珪進軍新市慕容麟退阻派水又唐至徳元載郭子儀擊史思明至行唐敗之於沙河胡三省注沙河在新樂行唐二縣間太平寰宇記靈壽縣有派水流逕白羊山下從行唐東過溫泉入房山界范成大北使録自正定府七十里過沙河至新樂又四十五里至定州舊志源出龍泉闗外長城嶺東麓流逕大派山西南又東逕王快鎮南又東南過曲陽縣逕新樂縣南門外至縣東南㑹郜河乃南下東轉入定州界一名沙水亦曰長溪〉赤流河〈在阜平縣西南五十里發源縣界清竿嶺東流入派河水有紅色故名又當城河在縣西南四十里發源山西五臺縣流至縣南與胭脂河合〉北流河〈在阜平縣龍泉闗外發源闗西八里之印鈔石山下流至縣西北入派河〉郜河〈在行唐縣南一里許一作告河源出縣西北兩嶺口山谷間曰穎河南行三十里逕箕山之東許由村之南曰洗耳溪又東南曰郜河自行唐之髙壘村東入新樂之西曹村㑹大沙河出境入定州計長二十里又行唐西北三十五里有甘泉河源出甘泉廟南流入郜河〉浴河〈在新樂縣五里一名金水河源出縣西南十五里中同村浴兒池東流分為二皆與木刀溝㑹曰三汊河與藁城縣接界〉井陘水〈在獲鹿縣東北水經注井陘水出井陘山世謂之鹿泉水東北流屈逕陳餘壘南又南逕樂陽縣城西東注綿蔓水元和郡縣志鹿泉水一名陘水南去石邑縣十里按此水今湮〉聖水〈在靈壽縣西源出縣西北二十五裏白石村之聖水峪亦曰聖水窪上有清風砦又大鳴川在縣西北九十里亦曰大明川又名錦川源出橫山嶺西北口東下流俱注於滹沱〉淴淴水〈在平山縣西一百里自山半湧出達於平地灌田數十頃明正徳二年於淴淴水口建城置戌〉泲水〈在贊皇縣南東流入髙邑縣界一名白溝水漢書地理志房子縣贊皇山石濟水所出東至廮陶入泜隋書地理志贊皇縣有白溝元和郡縣志濟水出贊皇山東北流去縣南十里此別一水應劭以為四瀆誤也舊志今名沙水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本縣大石門按太平寰宇記謂即槐水誤〉木刀溝〈在新樂縣西南舊自平山行唐二縣流入又東逕無極縣北又東入保定府祁州界元和郡縣志木刀溝在新樂縣東南二十四里溝旁人姓木名刀因名又在陘邑縣南三里太平寰宇記亦名長淋溝舊志新樂縣西三十五里接行唐縣界地卑下行唐諸山溪之水滙於此南流為林河至縣西二十里長林橋㑹閔泉水又南折東經縣南三汊河口合浴河水凡六十里又東南入無極縣界去縣西北二十里此即木刀故道也明萬厯中知縣趙璿嘗濬之因名趙澤河 本朝順治中知縣林華皖重濬又名曰林河今俗訛為牧道溝其下流已堙餘水與沙河相通 按今溝水出新樂縣境閔鎮村東流經藁城定州界入無極長四十五里乾隆二十八年桃濬寛深 又按林河出新樂境之北青同村與木刀溝水異源人以其水歸入木刀故誤號木刀為林河究之兩水各別未可混一〉大唐渠〈唐書地理志獲鹿縣東北十里有大唐渠自平山至石邑引太白渠溉田又有紀教渠總章二年自石邑西北引太白渠東流入正定府以溉田天寳二年又自石邑引大唐渠東南流四十三里入太白渠〉七里澗〈在井陘縣東北諸山溪之水在縣北境者皆滙流於此南入綿蔓河〉黑龍潭〈在贊皇縣西南七十里上有龍神廟〉龍潭灣〈在欒城縣南五里昔時冶河支流〉飲馬池〈明統志在行唐縣東唐尉遲敬徳開以飲馬上有鄂國公廟〉蓮花池〈在行唐縣東畿輔通志蓮花池泉從地湧寛以畆計迤𨓦東南流龍泉自西北來㑹倚橋為閘隨塍為溝雍正五年挑修改水田為旱河其利滋溥〉恆陽第一泉〈在正定縣西門外迤南䕶城河中舊名甘泉甘冽異他水〉白雀泉〈在正定縣西南三里灌田數十頃相傳泉舊在白雀寺中故名〉旺泉〈在正定縣東北隅大可數畆一支南流入城河今廢一支西南流經西洋朱福屯等村明萬厯中知縣周應中開濬大為民利後乆湮廢本朝乾隆十年命總督髙斌相視疏濬宛城通渠上建亭曰導醴乾隆十五年九月聖駕西巡駐蹕於此有〉
〈御製九日幸旺泉導醴泉登髙詩〉大鳴泉〈在正定縣西北三十里即西韓河上源也有泉數十穴大者如車輪溉田百餘頃少東有小鳴泉又有雕橋泉在縣西二十里源出大鳴泉凡四十五穴明宣徳初知縣李守義引水溉田後淤塞萬厯四年知縣周應中復濬又開三陽河俱由丁家橋斜角頭李家莊入河溉田數十頃 本朝乾隆十年興修水利重加開濬〉蒙泉〈在元氏縣封龍山半又有龍泉亦在封龍山〉河西泉〈在平山縣西二十五里平地湧泉數處灌田數百頃〉溫泉〈在平山縣西四十里泉從土中沸出溫煖可浴又有溫泉在阜平縣西南四十里〉野狐泉〈在贊皇縣西南五十里泉水湧出遂成大河下通槐水〉龍井〈在正定縣北龍王廟前旱禱輒應〉聖井〈在無極縣北十五里旱禱輒應邑民稱為聖泉〉
古蹟東垣故城〈在正定縣南史記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中山取東垣又蘇秦説燕曰趙之攻燕也不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張守節史記正義東垣趙之東邑在正定縣南八里漢書髙帝紀十一年陳豨將趙利守東垣髙祖攻之不下卒罵上怒城降卒罵者斬之地理志正定縣故東垣髙帝十一年更名舊志東垣城秦漢以來縣皆治此唐初移於今治又鎮州牙城曰潭城歐陽修曰常山宮後有池亦曰北潭州之勝遊惟此故名 按五代王鎔館李匡威於潭園沈存中夢溪筆談海子園亦謂之談園即北潭也〉常山故城〈在正定縣西南本漢九門縣地晉永和中慕容㒞攻冉閔築壘於此曰安樂壘後魏道武登常山郡城北望安樂嘉其美名遂移郡治焉北齊復移郡治正定隋開皇十六年分正定置常山縣即故安樂壘也大業初復省入正定舊志常山故城在縣西南八十里〉井陘故城〈在今井陘縣北漢置後漢至唐皆治此元和郡縣志縣東南至恆州九十里宋熙寜六年省尋改置於天威軍而故城廢〉天威故城〈在井陘縣東北五十里宋史地理志熙寜八年復置井陘縣徙治天威軍即縣置軍使隸正定府中有天威軍砦金史地理志威州天㑹七年以井陘縣升陘山郡軍後為刺史舊志元憲宗二年徙威州治洺水又徙井陘縣治天長而此城廢今謂之威州城又名威州堡亦曰井陘店今縣治即古天長鎮唐景福初李克用及義武帥王處存合兵攻成徳帥王鎔拔天長鎮是也元移縣治此〉石邑故城〈在獲鹿縣東南史記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中山取石邑又陳餘傳趙王武臣使李艮畧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魏書地形志石邑縣有石邑城蕭徳言括地誌石邑故城在鹿泉縣南三十五里元和郡縣志縣東北至恆州三十里宋史地理志獲鹿有石邑鎮 按漢志井陘山在石邑西蓋當井陘之口括地誌在鹿泉縣南是也元和郡縣志所記道里則在今獲鹿之東北與括地誌不同舊志謂晉隋時嘗徙治今攷太平寰宇記隋開皇三年移縣於萬夏村遷治乃在是時然據魏收志則後魏時已非故治矣〉綿蔓故城〈在獲鹿縣北漢置縣屬正定國後漢建武初正定王劉揚與綿蔓賊交通光武遣耿純誅之縣尋廢後漢書注故城在石邑縣西北俗音訛謂之人文城按人文當作民文葢避唐諱也〉樂陽故城〈在獲鹿縣東北漢地節二年封趙頃王子説為侯國屬常山郡後漢省水經注綿蔓水東流逕樂陽故城西又屈從城南俗名曰臨清城非也光武使鄧禹姚期別攻正定宋子餘賊拔樂陽槀肥壘者也〉元氏故城〈在今元氏縣西北本趙公子元封邑史記趙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後漢書更始封宗室劉歙為元氏王建武四年隂後從征彭寵生顯宗於元氏章帝元和三年北巡幸元氏祠光武顯宗於縣舍正堂又祠顯宗於始生堂復元氏七年徭役元和郡縣志縣東南至趙州四十九里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兩漢常山太守皆理於此隋末為劉黒闥所破其後移於今所〉靈壽故城〈在今靈壽縣西北漢書地理志靈壽縣中山桓公居此史記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文侯封以靈壽漢置縣後漢建武元年封邳彤為靈壽侯太平寰宇記舊縣城在今縣西北晉移於此今廢城尚存縣志靈壽故城在縣西北十里今名靈壽村〉闗縣故城〈在欒城縣北漢置屬常山郡後漢省後魏改置欒城縣於此水經注太白渠東南逕闗縣故城北魏書地形志欒城縣太和十一年分平棘置治闗城元和郡縣志縣東南至趙州三十九里本漢闗縣太平寰宇記縣在鎮州南五十里縣志故城在今縣北十里董保邱元末兵燬明初移今治〉欒城故城〈在欒城縣南左傳哀公四年齊伐晉取欒杜預注欒城在平棘縣西北後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在平棘縣西北四十里按又見趙州〉蒲吾故城〈在平山縣東南戰國時曰番吾漢置縣晉及後漢皆治此隋省入井陘戰國策蘇秦曰秦甲涉河逾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史記趙王遷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戰卻之後漢書郡國志注蒲吾史記番吾也元和郡縣志蒲吾故城在房山縣東二十里〉房山故城〈今平山縣治即古嘉陽城也魏書地形志蒲吾縣有嘉陽城元和郡縣志房山縣東南至恆山八十里隋開皇十六年置其地內實外險一名嘉陽城按縣志縣西門外有嘉陽縣城相傳昔嘗置州於此未詳〉桑中故城〈故平山縣東南漢縣屬常山郡宣帝地節二年封趙項王子廣漢為侯國後漢省水經注桃水南逕蒲吾縣故城北又東南逕桑中故城西世謂之石勒城葢趙氏増城之故擅其目又謂之髙功城〉南行唐故城〈在今行唐縣北漢縣本戰國趙邑也史記趙惠文王八年城南行唐魏書地形志行唐縣熙平中移治犢乾城舊志今縣北三十里有行唐故城俗謂之故郡城置故郡社以後魏嘗置唐郡於此也〉下曲陽故城〈在晉州西戰國策全趙之時下曲陽為燕後漢書更始二年光武馳赴信都北降下曲陽闞駰十三州志常山有上曲陽故此加下隋書地理志藁城後齊廢下曲陽入焉括地誌下曲陽故城在彭城縣西五里〉安鄉故城〈在晉州東漢置縣屬鉅鹿郡竟寜元年封趙哀王子喜為侯國後漢省〉臨平故城〈在晉州東南漢置屬鉅鹿郡後漢紀建武四年進幸臨平即此尋廢魏書地形志曲陽縣有臨平城章懐太子後漢書注臨平故城在鼓城縣東南〉毋極故城〈在今無極縣西魏書地形志中山郡毋極縣二漢屬晉罷太和十二年復治毋極城元和郡縣志無極縣北至定州八十里本漢毋極縣屬中山國後魏太武省髙齊重置屬中山郡隋開皇三年改屬定州萬歳通天元年改毋為無太平寰宇記唐景福二年於無極縣置祁州從定州節度使王處存之請也毋極故城在今縣西縣志在縣西二十五里新城村遺址尚存〉陘邑故城〈在無極縣東北本七國時中山國之苦陘邑後屬趙漢置苦陘縣屬中山國後漢初封杜茂為侯邑章帝北巡改曰漢昌魏文帝改曰魏昌晉及後魏因之髙齊省隋開皇十六年改置隋昌縣屬定州武徳四年改曰唐昌天寶元年改曰陘邑宋初省入無極元和郡縣志陘邑縣北至定州五十里太平寰宇記魏昌故城在無極縣東北二十八里通典又有中山故城在唐昌縣東北舊志慕容垂都中山即此〉藁城故城〈在今藁城縣西南元和郡縣志縣西北至恆州八十里漢元鼎四年置太平寰宇記隋大業二年廢亷州移藁城縣入廢州城今縣是也廢舊縣城在今縣西縣志縣西南邱頭社有故城即漢故縣也 按魏書地形志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俱雲後漢藁城縣屬鉅鹿郡今郡國志不載〉九門故城〈在藁城縣西北本戰國時趙邑史記趙武靈王出九門為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惠文王二十八年罷城北九門大城皆即此漢置九門縣屬常山郡後漢至晉因之後魏徙常山郡治此北齊縣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屬恆山郡義寜初置九門郡唐武徳四年改為觀州五年廢州縣仍屬恆州宋開寶六年省入藁城元和郡縣志縣西至恆州三十里縣志在今縣西北二十五里〉肥壘故城〈在藁城縣西南古肥子國白狄別種也漢置縣屬正定國後漢省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茍吳滅肥杜預注下曲陽縣西南有肥壘城史記趙王遷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注正義曰戰於肥壘之下也括地誌肥壘故城在藁城縣西七里〉宜安故城〈在藁城縣西南史記秦始皇十四年攻趙軍於平安取宜安水經注白渠水又東南逕耿鄉南世祖封耿純為侯國世謂之宜安城唐書地理志義寜元年析藁城置宜安縣武徳元年𨽻亷州四年省入藁城括地誌宜安故城在藁城縣西南三十五里又縣志故耿郷在縣西一里後漢初耿氏宗族所居〉新市故城〈在新樂縣西南本古鮮虞國後為中山國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荀吳假道於鮮虞滅肥槓預注鮮虞白狄種在中山新市縣又定公四年荀寅言於范獻子曰中山不服哀公三年齊衛圍戚求援於中山杜預注中山鮮虞也漢景帝中二年封王棄之為侯邑屬中山國晉隆安初魏主珪圍後燕中山城慕容麟以城中飢困帥衆出據新市隋大業初省入九門唐武徳初復置五年廢為新市鎮元和四年王承宗拒命詔諸道討之白居易言河東易定兵討鎮冀竟不能過新市鎮是也宋亦為新市鎮縣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新城舖〉新樂故城〈在今新樂縣元和郡縣志縣東北至定州五十里本春秋鮮虞國漢為新市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新樂縣取新樂故城為名新樂者成帝時中山孝王母馮昭儀隨王就國王建宮於樂里在西鄉因呼為西樂城時人語訛呼西為新故為新樂舊志新樂舊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遺址尚存〉葦澤廢縣〈在井陘縣西南三十里隋開皇十六年分井陘置葦澤縣屬井州大業初廢義寜初復置屬井陘郡唐初置井州貞觀元年復廢入井陘〉靈山廢縣〈在元氏縣西北靈山下隋開皇十六年置大業初廢入元氏〉阜平故縣〈在今阜平縣治西本漢靈夀縣地王存九域志咸平三年分置北塞在府西北二百里熙寜八年又析行唐二鄉屬之金史地理志阜平縣明昌四年以北鎮置舊志 本朝順治十六年縣廢分縣治以西五社屬行唐東五社屬曲陽至康熙二十二年復置寄治於縣東五十里王快鎮後復移今治〉滋陽廢縣〈在行唐縣西隋開皇六年析行唐置滋陽縣以在滋水之北而名十六年又析置玉亭縣大業初以玉亭縣省入焉滋陽屬恆山郡唐武徳四年於故玉亭置玉城縣五年省滋陽縣入行唐後玉城縣亦省舊志縣北二十里中羊社有東玉亭村縣北三十里髙平社有西玉亭村縣西北四十里城塞社有滋陽村葢皆以故縣得名〉鼓城廢縣〈今晉州治本春秋鼓國昔陽邑也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荀吳偽㑹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十五年荀吳伐鮮虞圍鼔取之二十二年荀吳畧東陽使師偽糴者負甲以息於昔陽之門外遂襲鼓滅之杜預注鼓白狄之別鉅鹿下曲陽縣有鼓聚水經注斯洨水東逕昔陽城南世謂之直陽城非也本鼓聚矣舊唐書地理志隋分藁城於下曲陽故城東五里置昔陽縣尋改為鼓城元和郡縣志西北至恆州九十五里 按水經注云鼓聚在曲陽之西括地誌鼓城在曲陽之東葢非故治也〉廉平廢縣〈在晉州西南隋開皇十六年分昔陽置亷平縣大業初併入鼓城〉柏肆廢縣〈在藁城縣北三十里本漢藁城縣也晉為下曲陽縣地晉末築塢於此曰柏肆塢晉隆安元年魏主珪攻燕信都欲北還慕容寶悉發其衆屯於曲陽之柏肆營於滹沱北以邀之即此隋開皇十六年置柏肆縣屬亷州大業初廢義寧初復置屬鉅鹿郡唐武徳初屬廉州五年省入藁城縣志在今縣北三十里〉新豐廢縣〈在藁城縣東隋義寜元年析藁城置新豐縣屬鉅鹿郡唐初屬廉州武徳四年省入藁城縣志縣東南有新豐村 按水經注太白渠東逕新豐城北地理志鉅鹿郡有新市縣侯國也無新豐之目所未詳隋新豐縣名葢取此〉信義廢縣〈在藁城縣西北唐初置信義縣與新市縣並屬觀州武徳五年省入九門縣〉故權城〈元和郡縣志在正定縣北二十里即古之犍鄉也後漢建武元年賈復破青犢於射犬追戰於正定之犍鄉大破之即此地又通典鎮州城東有恆陽城開元中嘗置恆陽軍於此〉秀林城〈在井陘城東南十五里城邑考後魏賊杜洛周葛榮遣其黨王秀林築此城因名〉靈真城〈在井陘縣西南二十五里舊志韓信伐趙時築魏書地形志井陘縣有囬星城即此又縣西三里新教塲亦云古囬星城以在囬星河側而言〉上原城〈在元氏縣西史記趙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縣上原正義上原在元氏縣西以地勢髙平而名〉趙王城〈在靈壽縣西北十五里相傳趙武靈王所築中有趙王臺建廟其上〉封城〈在平山縣西二十里俗呼宋王城遺址猶存今名封城社〉夫人城〈晉太康地記行唐縣北二十里有夫人城即玉女神所築太平寰宇記後魏太和初移置行唐縣於夫人城孝昌四年復移於舊城即今理也〉囘車城〈在贊皇縣南魏書地形志房子縣有囘車城舊志在縣南十里囘車村相傳漢李左車所築亦名左車城旁有韓信將臺〉新城〈在無極縣西魏書地形志毋極有新城太平寰宇記故新城在無極縣西二十八里水經注後魏太武南巡築亦曰資城舊志唐光啓初李克用敗成徳軍於無極成徳軍退保新城即此〉安鄉城〈太平寰宇記故安城在無極縣東南六里水經雲安城即魏昌之安郷也魏志雲明帝太和元年封外祖甄逸為安郷侯嫡孫襲爵即此城也又有東門故城在縣西南三十里後魏太平中將軍呂徴公築〉康城〈在府治東南五里一名康王臺相傳慕容燕所築〉正定舊衞〈在府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裁今為總兵公署又神武右衞在正定衞西宣徳五年建今俱裁〉古嘉祐鎮〈在阜平縣東九域志北塞有嘉祐鎮舊志縣東勝西社有嘉牛鎮葢即嘉祐之譌也〉囘湟鎮〈在新樂縣西南唐為鎮定分界處元和四年河東將王榮討王承宗拔其囘樂鎮即此〉獵臺〈在井陘縣陘山上相傳周穆王獵鉶山時築〉義臺〈在新樂縣西南即古野臺也史記趙武靈王十七年出九門為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魏書皇始二年道武與慕容麟戰於義臺塢大破之地形志新樂縣有義臺城括地誌野臺一名義臺在新樂縣西南十三里舊志有伏羲城在西南之十五里中有羲臺東南十五丈南北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廟其北有浴兒池相傳炎帝生此葢即義臺後人訛義為羲遂傅㑹其説耳〉㢘臺〈在無極縣西十三里晉地道志魏昌縣有㢘臺魏書地形志毋極縣有㢘臺元和郡縣志㢘頗臺在陘邑縣西南十五里慕容恪與冉閔戰於魏昌㢘頗臺閔大敗即此〉扈臺〈在無極縣西北十五里滋河旁髙出林阜為邑之勝〉李牧臺〈在藁城縣西南宜安城中〉韓臺〈在元氏縣南三里泜水之陽有土阜連亘不絶相傳韓信攻趙時屯兵於此〉紀信臺〈在靈壽縣東上有紀信廟又縣西北西北一百二十里有韓信臺〉白鹿臺〈在平山縣西四十里明統志世傳漢武帝登此有白鹿至故名〉舒嘯臺〈在平定縣古城東元蘇天爵𨼆居處至正中天爵建臺朱澤民為寄〉始生堂〈在元氏縣北三十五里相傳漢隂後生明帝處俗呼為萬年村〉問山堂〈在無極縣治宋熙寜中縣令晁説之建金馮翼有記〉滋溪書堂〈在正定縣滋河北新市元蘇天爵㓜時讀書處宋本為記〉退思堂〈在靈壽縣治署內 本朝康熙中陸隴其為令時葺自為之記〉步樂亭〈在正定縣北元丞相史天澤建〉洗心亭〈在行唐縣治西北元建〉環山亭〈明統志在贊皇縣治西北隅宋宣和四年建地勢特起環亭皆山故名張思柔為記〉春風亭〈在正定城北之安豐里元禮部侍郎蘇伯修別墅陳旅為之記〉平泉莊〈在贊皇縣西北張楞村唐李徳裕遊息之所今為玉泉寺〉李徽伯舊宅〈元和郡縣志開業寺在元氏縣西北十五里即後魏李徽伯舊宅也〉陳餘壘〈在獲鹿縣東北水經注井陘水東北流屈逕陳餘壘俗謂之故壁城昔在楚漢韓信東入餘拒之於此〉許春壘〈在無極縣西北隋書地理志九門縣有許春壘舊志在九門城南〉平將軍壘〈在藁城縣北十二里明建文中平安屯兵以禦燕師處〉留箭𨬟營〈在晉州南五十里相傳漢光武嘗營此〉殺狄林〈在欒城縣北十五里宋白續通典唐武后時突厥入河北官軍襲擊之羣狄多死於此故名〉京觀〈元和郡縣志在鼓城縣西北七里後漢皇甫嵩破黃巾於下曲陽斬虜千餘人築京觀〉醴泉古驛〈在正定縣南通鑑唐天寶十四載常山太守顔杲卿襲執安祿山將何千年於醴泉驛胡三省注驛在常山界南直趙郡〉虛糧冡〈在無極縣西二十五里有阜數十俱髙丈餘〉唐碑〈李寳臣紀功頌永㤗二年王士則書今在正定縣察院內元氏令龎履溫碑開元二十四年邵混之撰蔡有隣八分書在元氏縣西寺內〉
闗隘白馬闗〈在正定縣西北舊志唐時鎮州有白馬闗臨滹沱河旁有白馬岡故名金大定十七年滹沱河決白馬岡闗始廢明永樂四年詔修滹沱白馬口堤岸即此〉井陘闗〈在井陘縣東北井陘山上與獲鹿縣接界亦曰土門闗即呂氏春秋九塞之一也史記秦始皇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漢三年韓信張耳欲東下井陘擊趙趙聚兵井陘口廣武君李左車説成安君陳餘曰信耳乗勝逺鬬其鋒不可當今井陘之道車不可方軌騎不得成列其勢糧食必在後願假臣竒兵三萬從間路絶其輜重足下深溝髙壘勿與戰彼前不得鬬退不得還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戲下成安君不聴信乃出井陘口大破趙軍唐梁載言十道志河北道名山曰井陘元和郡縣志井陘口今名土門口在獲鹿縣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也舊志今山勢自西南而東北層巒疊嶂參差環列方數百里至井陘縣東北五十里曰陘山穆天子傳謂之鉶山其山四面髙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陘燕趙之間亦謂山脊為陘也自韓信破趙後晉太原十八年後燕慕容纘等分道出井陘攻晉陽二十一年魏主珪伐後燕潛自晉陽開韓信故道出井陘趨中山隋仁夀末漢王諒舉兵并州分遣其將劉建出井陘畧燕趙唐天寳末安祿山使其將李欽湊守井陘口既而河東帥李光弼出井陘遂復常山梁開平四年晉王存勗命周徳威引兵出井陘屯趙州以拒梁兵宋太平興國中車駕自太原由土門路幸常山靖康元年種師閔及金斡里布戰於井陘元至正十八年劉福通之黨闗先生等大掠晉冀察罕勒重兵塞井陘度太行擊卻之明初兵自正定而西出井陘下平定州葢太行為控扼之要井陘又當出入之衝也井陘縣志雲縣西有故闗即古井陘口今考故闗乃井陘西出之口而井陘闗固在縣東北不在縣西也 斡里布舊作幹離不今譯改〉固闗〈在井陘縣西南四十里接山西平定州界舊曰故闗自山西道出井陘此為控扼之要自昔置闗於此明正統二年修築闗城分兵防戌正徳九年設管闗通判嘉靖二十二年更營新城増設兵偹副使二十三年設參將益兵防禦所轄關口凡三十有六 本朝順治初設守偹戌守康熙三十七年改設參將〉娘子闗〈在井陘縣西三十里固闗北相傳唐平陽公主駐兵於此因名明嘉靖二十一年築城置戍與固闗相唇齒稍西南即承天寨也詳見平定州〉龍泉闗〈在阜平縣西七十里有上下二闗相距二十里下闗明正統二年建景泰二年又於西北築上闗城嘉靖二十五年改築闗城増設官兵戍守東北至倒馬闗一百五十里西至山西五臺縣一百八十里長城嶺在其西二十里闗之南北沿山曲折各數百里隘口凡六十餘處 本朝初設叅將駐防康熙三十二年改設遊擊乾隆十八年改設都司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皇上西巡鑾輿經此均有〉
〈御製詩〉茨溝營〈在阜平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吳王口外地産礦砂明嘉靖中因礦徒聚嘯於此議設巡司防守 本朝初設參將順治十年改設守備其西南有西子嶺口騾馬口又西南即長城口也〉狼牙口〈在阜平縣東北一百里東接曲陽縣界去倒馬闗六十里三闗外牆至此與內牆合為一元太祖十三年金將張柔趨中山與戰於狼牙口即此〉落路口〈在阜平縣東北七十里東北至倒馬闗九十里明正統四年築城置戍又西有鐵嶺口牛邦口又西即茨溝營也闗隘考自落路口以下凡九口皆在倒馬闗南路〉上竿嶺口〈在阜平縣北七十里又北二十里即鐵嶺口也〉吳王口〈在阜平縣西北八十里明宏治十三年築城置戍又西北有旛竿嶺口又西北即茨溝營也闗隘考自吳王口而下凡十九口為倒馬闗南路〉青竿嶺口〈在阜平縣西南一百十里龍泉闗西南七十里又南十里曰三闗子口又十里曰陽和門口俱明宏治中築城置戍又南即靈壽縣之白草口也〉白草溝口〈在靈壽縣西北一百四十里北至龍泉闗一百二十里明正統九年設官兵戍守又西即平山之孤榆樹口也舊志又有車孤駝口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明正統二年築城置戍〉惡石口〈在平山縣西北一百四十里滹沱河自山西經此入縣界川原平敞最為要害明景㤗二年築城置戌又西北有桑園溝口孤榆樹口皆接山西五臺縣界〉三盆口〈在平山縣西北一百六十里惡石口西南舊曰白羊平口明宏治二年置戍其南為陡嶺口又南為方西溝口又南即南黑山口也〉合河口〈在平山縣九十里西北接陡嶺口西南接十八盤〉十八盤嶺口〈在平山縣西一百二十里十八盤嶺下東北至龍泉闗三百里闗隘考十八盤以下凡二十一口俱在縣境謂之龍泉南路而十八盤口尤為要害明正統二年築城置戌〉南黑山口〈在平山縣西一百三十里東與十八盤相接明正統四年築城置戍〉黃安嶺口〈在平山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南黑山南又十里曰清風嶺口明正統十年築城置戍又南接井陘縣之達滴崖口〉達滴崖口〈在井陘口西北五十里娘子闗西北與山西盂縣接界東南至固闗六十里闗隘考自達滴崖以下凡十二口為固闗北路明正統四年達滴崖置戍嘉靖二十四年復増兵防禦〉楊莊口〈在井陘縣西南六十里固闗南舊志又有泉水頭口在縣西南九十里北去固闗六十里自泉水頭以下凡三十三口俱為固闗南路〉大石板溝口〈在元氏縣西六十五里又孤撮嶺口在縣西七十里俱有土城又短嶺口亦在縣西七十里有石牆一道明嘉靖中俱設官兵戍守〉葦箔嶺口〈在元氏縣西八十里北至固闗八十里乂青峪嶺口在縣西七十五里俱有城蒼巖道嶺口在縣西八十五里有南北石牆舊皆設官兵戍守〉黃沙嶺口〈在贊皇縣西黃沙嶺下北去固闗一百里明正統四年置巡司今裁其北三十里即元氏縣之青草峪口又十八盤口在縣西十八盤嶺下又南有㫁立口泥橙子口虎寨溝口俱屬固闗南路〉義頭口〈在靈壽縣北五十里慈峪鎮舊置巡司於縣西北七十里義頭口後移慈峪鎮仍曰義頭口巡司有土城〉兩嶺口〈在行唐縣西北七十里明洪武七年置巡司今因之〉囘舍鎮〈在平山縣西二十里有土城明嘉靖二年築周二里外有濠〉郭蘇鎮〈在平山縣西北四十里有土城明嘉靖二十一年築周一里〉王快鎮〈在阜平縣東五十里其地居民繁衍貿易湊集為縣重地 本朝康熙中阜平縣常寄治於此〉白眉寨〈在井陘縣西南三十五里據山為險形勢雄峻有天橋樵者俱足而度又西南為牛欄寨亦曰牛山寨四面陡絶上有清泉流遶又五峯寨在固闗東北三十里闗北又有陳山寨髙峻﨑嶇險不可攀〉方嶺寨〈在獲鹿縣西南西屏山麓元末居民置以自保又髙公寨在縣西南三十七里〉三公寨〈在元氏縣西七十里相近有十餘寨皆接連山西界〉瑜珈寨〈在平山縣西八十里孤峯插雲宛在天表下視三門寨如培塿又縣西仙人溝上有仙人寨西五十里有七千寨北二十里有林山寨俱險峻〉三門寨〈在平山縣西一百里山勢險峻峯頂平廣〉城上堡〈在欒城縣北二十里今名野河堡又縣南十里有東鞏堡東十二里有成郎堡西十五里有城村堡為縣四境之捍衛〉東里堡〈在晉州南二十五里又侯城堡在州東北二十里〉陳村堡〈在新樂縣東南二十里又東有流村堡西北有北蘇堡北有郭莊堡〉南蘇堡〈在新樂縣東南三十里又壘頭堡在縣東十五里張家莊堡在縣西南四十里馬頭舖堡在縣南二十五里四堡俱有城池為戍守處〉下口村〈在平山縣西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中置巡司今裁〉𣍏𣍇村〈在行唐縣東十五里府志村東有龍池泉又東與蓮花池水㑹泉水湧出凡百餘穴至斜村折而南合郜河溉田至多芰荷掩映有江南風景乾隆二十六年〉
〈皇上巡幸五臺鑾輿經此有御製詩〉宋曹村集〈在元氏縣東南二十里其西有堡周一里許明成化中築又南集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西北有土堡明崇禎中築〉張堡新集〈在平山縣東二十五里又南店集在縣北三十里俱 本朝康熙十年修築牆濠又紅子店集在縣西六十里有石垣雍正十二年設有巡檢司〉湼槃村堡〈在晉州東十二里又洲頭集在州西南三十里〉恆山驛〈在正定縣治南明置〉伏城驛〈在正定縣北四十里舊有驛丞今裁〉西樂驛〈在新樂縣治西南〉鎮寧驛〈在獲鹿縣治西明置〉陘山驛〈在井陘縣治東明置 本朝順治十六年裁後復置〉闗城驛〈在欒城縣治東南明置〉
津梁廣濟橋〈在正定縣南一里滹沱河上毎嵗水泛時拆之渡以舟楫至冬則復閣架〉中渡橋〈舊在正定縣東南五里跨滹沱河上五代晉開運三年遼趨恆州晉杜威禦之至中渡橋遼兵已據橋張彥澤以騎爭之遼兵焚橋而退胡三省曰此為中渡明上下流各有渡也宋熙寜九年程昉於此創繫浮橋元豐五年以轉運使周革言易以板橋至四五月防河即拆去權用船渡今廣濟橋猶沿其制〉雕橋〈在正定縣西十五里韓河上〉七里澗石橋〈在井陘縣東北五十里為往來通道〉太平橋〈在井陘縣徴水鎮乾隆十五年建縱四十五丈橫二丈二尺券十有三綿蔓甘陶二河之水滙於橋下築此所以利涉也總督方觀承有記〉蓮花橋〈在獲鹿縣東南三十里〉登封橋〈在元氏縣西北楊村坡西路通井陘由此可登封龍因名〉吳橋〈在元氏縣西南左村西北路通山西平定州〉衞水橋〈在靈壽縣東南十五里衞水上又縣東北有文興橋〉凌空橋〈在欒城縣東門外一名東橋長十丈金太和中建又橋南一里有四濟橋 本朝順治十四年建〉惠政橋〈在欒城縣西南二十里沙河上順治十三年建〉冶河橋〈在欒城縣北二十里為往來大道又有冶河橋在平山縣西十里冬架夏撤〉五龍橋〈在平山縣東五里光祿山澗水上康熙十年建〉昇仙橋〈在行唐縣西門外又俯郜橋在縣城跨郜河〉王俄橋〈在贊皇縣東南十三里〉通濟橋〈在晉州西南洲頭村滹沱河上冬架夏撤〉昇平橋〈在無極縣東門外又環水橋在縣西門外〉廣濟橋〈在新樂縣西南頭舖當木刀溝下流其東一里有趙公閘明萬厯中知縣趙濬建以防趙澤河之淺涸又有通濟橋在縣南門外沙河上草橋也〉浴河橋〈在新樂縣西南七里〉北巖渡口〈在元氏縣南北巖村北一里當泜槐下流路通髙邑為往來要津舊設草橋明萬厯中改建板橋〉郝莊渡口〈在無極縣西南滹沱河渡也路通藁城〉塌子渡口〈在藁城縣西三十五里縣境又有馬村西里村四公髙莊大張莊等諸渡口皆滹沱河渡也〉
陵墓周郤縠墓〈在行唐縣西北四十里有祠〉欒書墓〈在欒城縣西北五里今名欒武子臺上有祠〉牧莊三塚〈明統志在府城北每塚相去百步許相傳戰國郡人藺相如廉頗李牧墓也〉漢李左車墓〈在行唐縣西二十里〉趙佗先塚〈在獲鹿縣元和郡縣志在石邑縣北十三里佗正定人漢文帝為其先人置守塚舊志趙王塚在今縣東三十里趙陵舖東大塚六小塚二十三〉趙王彭祖墓〈在藁城縣東大墩村北漢景帝次子徙封趙王昔人耕地得石碑刻曰趙王彭祖墓〉侯坊陵〈太平寰宇記在無極縣西十三里中山靖王七代孫封資亭侯彌子𦵏此號為侯坊陵舊志俗訛為故王塚今縣西有南北侯坊村尚以此得名〉郭主墓〈在藁城西南正定恭王女下嫁縣郡功曹藁城人郭昌生子況為綿蔓侯女為光武皇后及薨光武親臨送葬今墓傍髙阜甚多疑皆其子孫所祔葬也〉南北朝魏甄琛墓〈在無極縣東北南劉村又太平寰宇記甄豐甄邯甄韻甄舉甄阜甄逸甄思伯甄備甄像甄惕等墳並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魏收墓〈元和郡縣志在鼓城縣北七里〉隋李徳林墓〈在贊皇縣東寨里村〉唐魏徵墓〈在晉州西南五里明宏治中為滹沱河所淤沒嘉靖中知州黃明良為修墓立碑崇禎中復淤沒〉李嶠墓〈在贊皇縣北二十里〉李華墓〈在贊皇縣西二十里〉李棲筠墓〈在贊皇縣東延康村東〉李絳墓〈在贊皇縣西南〉李徳裕墓〈在贊皇縣東二十五里〉宋曹彬墓〈在靈壽縣西十五里〉董樞墓〈在元氏縣南五里社莊〉韓億墓〈在靈壽縣西北十七里〉魏華墓〈在贊皇縣西山上〉金鎬厲王墓〈在井陘縣東北十五里有㤗和七年墓碑題雲開府儀同三司鎬厲王之墓 按金史鎬王永中金世宗子明昌五年以語涉不道賜死㤗和七年詔復王爵賜諡曰厲於威州擇地改葬威州今井陘縣也舊志誤以金章宗之㤗和為魏孝文帝之太和遂編鎬厲王於魏代今改正〉元董文炳墓〈在藁城縣西北二十五里子孫多聚葬於此〉史天澤墓〈在獲鹿縣東三十里〉蘇天爵墓〈在新樂縣西南十五里沙河北近南五里有春露亭天爵先隴在焉〉明石珤墓〈在藁城縣西二十五里〉馬謹墓〈在新樂縣西十里筆頭村〉梁夢龍墓〈在正定縣東中盛板村〉
祠廟三皇廟〈在府治東〉大禹廟〈在藁城縣有二一在恆鎮門西一在恆鎮門北〉滹沱河神廟〈在正定縣南門外俗名囘龍廟明宏治中建 本朝雍正九年 勅修春秋二祀乾隆十五年 賜祠內御書匾額曰畿甸安瀾〉閔子祠〈在新樂縣西五十里閔泉〉淮隂侯祠〈在井陘縣西門外又有廟在獲鹿縣西六十里古井陘口〉邳彤廟〈有二一在靈壽縣東闗一在藁城縣西北二十五里〉白石神祠〈在元氏縣白石山麓漢光武四年守令以其神善行雨有禱輒應請於朝立祠祀之初為水衝毀移於蘇莊復移開化寺有漢人白石神君祠記〉趙將軍祠〈在正定縣南闗祀漢順平侯趙雲〉魏文貞祠〈在晉州城內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重修又有祠在贊皇縣城東〉三忠祠〈在正定縣治東北祀唐常山太守顔杲卿平原太守顔真卿宋南康録事歐陽修〉王滹南祠〈在藁城縣東元㤗定間建祀金學士王若虛吳澄有記〉史丞相祠〈在正定縣城外東北祀元史天澤有元王博文記今廢〉趙文正祠〈在贊皇縣學祀元趙良弼良弼常出私帑建廟學因〉安先生祠〈在藁城縣西四管鎮元蘇天爵李士興為鄉先生安熙建歐陽原功記〉
寺觀隆興寺〈在正定縣東門內一名龍興寺又名大佛寺隋開皇六年建本名龍藏寺寺內有隋張公禮龍藏寺碑中有大悲閣後毀宋開寶中於寺北重建閣中有太祖像及元趙孟頫聖主本命長生碑後有天寜閣九間五層髙一百三十尺中有銅佛像髙七十三尺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重修御製碑文以紀寺內〉
〈御書榜額凡十有九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時巡所經屢邀恩幸皆有御製詩四十五年奉〉
〈旨重修四十六年皇上西巡臨幸有〉
〈御製二月二十二日啓蹕幸正定府慶落隆興寺並至五臺瞻禮詩及正定隆興寺三疊舊作韻詩寺內御書榜額及柱聨凡十有一寺西有 行宮〉崇因寺〈在府治北明萬厯間僧無礙建貯新舊佛經各一藏後燬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奉旨發帑重建恭設〉
〈行陛於內五十一年 皇上西巡臨幸御製碑記〉廣惠寺〈在正定縣東南一名華塔寺舊志雲唐貞元中建恭按乾隆十五年聖駕自河南囘鑾有登正定廣惠寺多寳塔〉
〈御製詩並攷據寺碑知寺曾修於唐而實建於隋以正舊志之誤御書匾額曰妙光演教自乾隆十一年至四十六年皇上鑾輅西巡屢經駐此均有御製詩〉舍利寺〈在正定西北隅至唐開元中𦵏金牛禪師舍利於塔下〉福慶寺〈在井陘縣東七十里蒼巖山下隋妙陽公主所建〉幽居寺〈在靈壽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北齊天保八年趙郡王髙叡所立碑〉極果寺〈在藁城縣西明宏治中建寺有古槐髙數丈 本朝順治中重修〉善衆寺〈在欒城縣東北二里有柴武臺相傳漢蒲棘侯柴武之墓寺建於上土人謂之臺頭寺〉天寧萬壽寺〈在平山縣覺山宋元豐元年建寺有八角井中有靈蛇二曰大青小青相傳為龍種禱雨輒應〉開化寺〈在元氏縣西南隅始於隋唐盛於元宋至明洪武永樂天順景㤗間頻有修葺正徳間復修有浮屠二髙插雲漢〉招提寺〈在阜平縣西一百二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建賜額乾隆十一年〉
〈皇上御賜匾曰香巖淨域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聖駕西巡幸此有御製抬提寺詩〉普佑寺〈在阜平縣西二十里明萬厯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重修〉
〈御題額曰松石禪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聖駕西巡有御製普祐寺詩及恭依〉
〈聖祖元韻詩又 賜榜額二曰鏡照圓寂覺慧津梁〉益壽菴〈在阜平縣西八十里亦名印鈔石垣明萬厯中勅建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皇上巡幸五臺幸此有〉
〈御製詩〉封崇寺〈在行唐縣東北齊天保七年年建宋祥符初勅改今名〉西石堂院〈在元氏縣封龍山西麓宋嘉祐中建有石堂三麓有北石堂泉自石佛袖中流出味極甘美〉元
真觀〈在府治東北唐天寶中建〉元都觀〈在阜平縣大茂山上唐開元中建〉五嶽觀〈在晉州城東闗北齊天保中建〉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十八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前113年 (提及)
- 578年 (提及)
- 784年 (提及)
- 946年 (提及)
- 757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643年 (提及)
- 1073年 (提及)
- 1252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1219年 (提及)
- 1220年 (提及)
- 487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756年 (提及)
- 1000年 (提及)
- 1193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683年 (提及)
- 490年 (提及)
- 908年 (提及)
- 1086年 (提及)
- 1215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488年 (提及)
- 1004年 (提及)
- 1449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480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482年 (提及)
- 1377年 (提及)
- 1545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469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1542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668年 (提及)
- 1520年 (提及)
- 1748年 (提及)
- 1671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1191年 (提及)
- 1735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395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719年 (提及)
- 1697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756年 (提及)
- 1747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
- 前305年 (提及)
- 309年 (提及)
- 67年 (提及)
- 1320年 (提及)
- 1293年 (提及)
- 1308年 (提及)
- 1472年 (提及)
- 1518年 (提及)
- 1532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002年 (提及)
- 397年 (提及)
- 669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前68年 (提及)
- 前255年 (提及)
- 前291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973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528年 (提及)
- 1688年 (提及)
- 1430年 (提及)
- 前309年 (提及)
- 755年 (提及)
- 736年 (提及)
- 1406年 (提及)
- 910年 (提及)
- 1126年 (提及)
- 1358年 (提及)
- 1437年 (提及)
- 1514年 (提及)
- 1543年 (提及)
- 1698年 (提及)
- 1451年 (提及)
- 1546年 (提及)
- 1693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218年 (提及)
- 1439年 (提及)
- 1444年 (提及)
- 1445年 (提及)
- 1523年 (提及)
- 1761年 (提及)
- 1734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656年 (提及)
- 1194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900年 (提及)
- 1689年 (提及)
- 1709年 (提及)
- 1783年 (提及)
- 1682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