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096
欽定大清一統志 卷九十六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九十六
太原府〈山西省治東西距五百七十里南北距五百八十里東至平定州夀陽縣界一百七十里西至汾州府永寜州界四百里南至沁州沁源縣界四百七十里北至忻州界一百十里東南至遼州榆社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汾州府平遙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忻州定襄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保德州界五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二百里〉
分野天文昴畢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初為唐國後更曰晉國戰國屬趙秦荘襄王四年置太原郡〈東境為上黨郡地北境為雁門郡地〉漢高帝六年為韓國十一年為代國文帝二年為太原國元鼎三年國除為太原郡屬并州後漢因之為并州治〈東境置樂平郡兼為常山郡地北境為雁門郡增置新興郡〉晉為太原國永嘉末䧟〈永嘉六年為劉淵所據建興四年屬石漢後屬苻秦太元十一年屬西燕十九年屬後燕皆為太原郡〉後魏仍曰并州太原郡〈東境仍為樂平郡北境仍為雁門郡増置肆州改新興為永安郡〉北齊置省建別宮周置并州六府後廢六府置總管隋開皇初廢郡置河北道行臺九年復改為總管府大業初府廢復曰太原郡〈東境為樂平郡北境為雁門郡改永安置樓煩郡〉唐武德元年復曰并州置總管府七年改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神龍元年罷都開元十一年復置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李吉甫元和郡縣志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置採訪使太原為河東道 按顧炎武日知録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闗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天寶元年加號北京上元二年罷京寶應元年復曰北都為河東節度使治五代梁曰并州河東軍後周同光元年建西京三年又改北京周時為北漢都宋太平興國四年降為并州嘉祐四年復曰太原府太原郡河東節度大觀元年升大都督府為河東路治金曰太原府武勇軍分為河東北路治元太祖十一年置太原路總管大德九年改曰冀寜路屬河東山西道明復曰太原府為山西布政使司治
本朝為山西省治領州一縣十
陽曲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平定州夀陽縣界六十里西至交城縣界九十里南至太原縣界十里北至忻州界一百十里東南至榆次縣界二十里西南至交城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平定州盂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忻州靜樂縣界一百二十里漢晉陽汾陽狼盂三縣地後漢水始移置陽曲縣屬太原郡晉因之後魏改屬永安郡隋開皇六年改曰陽直十六年又改曰汾陽屬并州大業三年屬太原郡唐武德七年復名陽曲屬并州開元十一年屬太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中移并州來治後遂為太原府治金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太原縣〈在府西南四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榆次縣界二十五里西至陽曲縣界四十里南至徐溝縣界三十里北至陽曲縣界三十六里東南至徐溝縣界三十里西南至交城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陽曲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忻州靜樂縣界一百四十里古唐國地春秋為晉陽邑秦置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漢因之後漢兼為并州治晉及後魏因之北齊武平六年分置龍山縣隋開皇十年改龍山曰晉陽改舊晉陽口太原皆為并州治唐仍二縣為太原府治五代為北漢都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北漢廢二縣改置平晉縣熈寜三年省入陽曲政和五年復置金貞祐四年又省興定元年復置元屬冀寜路明洪武八年復曰太原縣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榆次縣〈在府東南六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平定州夀陽縣界三十里西至太原縣界二十五里南至太谷縣界三十里北至陽曲縣界八十里東南至遼州榆社縣界九十六里西南至徐溝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夀陽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陽曲縣界四十里春秋晉魏榆邑戰國屬趙曰榆次漢置榆次縣屬太原郡後漢魏晉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九年省入晉陽景明初復置此齊改置中都縣隋開皇中復曰榆次屬并州唐屬太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四年為太原府治七年仍為屬縣元屬冀寜路明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太谷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遼州和順縣界一百十五里西至祁縣界十五里南至祁縣界三十里北至徐溝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遼州榆社縣界七十里西南至祁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榆次縣界三十里西北至徐溝縣治三十里春秋時晉大夫陽處父邑漢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後漢魏晉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九年省景明三年復置隋開皇十八年改曰太谷屬并州唐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罷屬并州開元十一年屬太原府五代宋金因之元屬冀寜路明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祁縣〈在府南少西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至太谷縣界三十里西至文水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汾州府平遙縣界十五里北至徐溝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沁州武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平遙縣界十五里春秋晉祁邑漢置祁縣屬太原〉
〈郡後漢魏晉及後魏因之北齊省隋開皇中復置屬并州唐初屬太州尋仍屬〉
〈并州開元十一年屬太原府五代及宋因之金屬晉州元屬冀寜路明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徐溝縣〈在府南八十里東西距七十一里南北距三十一里東至榆次縣界十三里西至交城縣界五十八里南至太谷縣界十八里北至太原縣界十三里東南至太谷縣界二十里西南至文水縣界六十七里東北至榆次縣界二十里西北至太原縣界二十里漢榆次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清源縣屬并州大業初省入晉陽唐武德元年復置仍屬并州開元十一年屬太原府五代及宋因之金大定二十九年始析置徐溝縣屬太原府元屬冀寜路明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乾隆二十八年以清源縣省入〉交城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五里東至徐溝縣界二十里西至汾州府永寜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文水縣界十五里北至忻州靜樂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文水縣界十五里西南至文水縣界二十里東北至陽曲縣界一百里西北至汾州府臨縣界二百二十里漢晉陽縣西境隋開皇十六年置交城縣屬并州唐屬太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四年於縣設大通監仍屬太原府金廢監元屬冀寜路明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文水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祁縣界四十五里西至汾州府永寜州界八十里南至汾州府平遙縣界五十里北至交城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平遙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汾州府汾陽縣泉三十里東北至徐溝縣界五十里西北至交城縣界二十里戰國趙大陵地漢置大陵縣屬太原郡後漢魏晉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九年改置受陽縣仍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曰文水屬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屬汾州六年還屬并州七年又屬汾州貞觀初復故天授元年改曰武興神龍初復曰文水五代因之宋金屬太原府元屬冀寜路明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岢嵐州〈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寜武府五寨縣界三十里西至保德州界九十里南至嵐縣界五十里北至五寨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嵐縣界四十里西南至興縣界五十里東北至五寨縣界四十里西北至保德州河曲縣界七十里春秋晉地後為樓煩所據漢為汾陽縣地後漢建安末為新興郡地後魏為秀容郡地後為嵐州地隋大業中置岢嵐鎮唐長安三年置嵐谷縣屬嵐州神龍二年省開元十二年復置嵐谷縣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五年於縣置岢嵐軍屬河東路熙寜二年省縣入軍元豊六年復置縣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岢嵐州元初仍降為縣太祖十六年省縣入管州明洪武七年復置岢嵐縣九年復為州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嵐縣〈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忻州靜樂縣界三十里西至興縣界八十里南至汾州府永寧州界八十里北至岢嵐州界六十里東北至靜樂縣界六十里西南至興縣界八十里東北至靜樂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岢嵐州界六十里漢汾陽縣地後漢末為新興郡地後魏置嵐州及岢嵐縣隋開皇中州縣俱廢大業八年復置嵐城縣屬樓煩郡唐武德四年改曰宜芳於縣置東會州六年改曰嵐州天寳初曰樓煩郡乾元初復曰嵐州屬河東道五代因之宋亦曰嵐州樓煩郡屬河東路金天㑹六年升為鎮西軍節度屬河東北路元至元二年州縣俱省入管州五年復置嵐州屬冀寜路明洪武中降為縣屬太原府岢嵐州 本朝直𨽻太原府〉興縣〈在府西北四百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嵐縣界六十里西至陜西榆林府神木縣界五十里南至汾州府臨縣界九十里北至保徳州界七十里東南至汾州府永寧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臨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岢嵐州界七十里西北至保徳州界一百里漢汾陽縣地北齊置蔚汾縣屬神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石州大業二年改縣曰臨泉四年屬樓煩郡唐武德七年改曰臨津屬嵐州貞觀元年又改曰合河五代宋及金初因之後升為興州屬太原路元屬冀寜路明洪武二年降為縣九年屬太原府岢嵐州 本朝雍正三年改屬保德州八年還屬太原府〉
形勢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三國志魏牽招傳〉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唐李白餞王贊序〉臨谷為塹因山為障〈舊志〉帶二水之雙流據百嶺之重阻雲代為之前襟澤潞為之後翼〈府㕔壁記〉
風俗土瘠民貧勤儉樸質憂深思逺有堯之遺風〈詩集註〉人物阜殷不甚機巧然頗勁悍習於戎馬前代以來亦多文雅之士〈隋書地理志〉智愚不相欺貧富不相耀民不譸張士不挾黨卿大夫不凌賤市公〈舊志〉
城池太原府城〈周二十四里門八池廣三丈宋初築明洪武中石築甃甎南北各有關城本朝順治六年於西南隅築城為八旗兵駐防之所後相繼増修〉太原縣城〈周七里門四有濠明景泰初築正德中甃甎 本朝屢修乾隆十二年二十九年再修〉榆次縣城〈周五里門三池廣三丈隋開皇初建明成化中甃石 本朝屢築〉太谷縣城〈周十二里門四池廣一丈明正德中因舊城甎築 本朝順治中重修乾隆二十一年又修〉祁縣城〈周四里有竒門四濠廣三丈明嘉靖末因舊址築萬厯中甃甎 本朝屢修〉徐溝縣城〈周五里金大定間築明萬厯中甃甎 本朝康熈中修乾隆三十三年重修〉交城縣城〈周五里有竒門四池廣三丈唐天授初築明崇禎中甃石 本朝康熈中修〉文水縣城〈周九里有竒門四濠闊四丈宋元符中築明萬厯中甃石 本朝順治康熈中屢修乾隆二十七年又修〉岢嵐州城〈周六里有竒門四池廣五丈宋元豊中因故址展築明洪武中甃石 本朝順治中修〉嵐縣城〈周四里門三有濠宋元豊中築明萬厯中甃石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修〉興縣城〈周二里有竒門四有濠明景泰初築隆慶初甃石〉
學校太原府學〈在府治西北金天會中建 本朝屢加修葺入學額數十七名〉陽曲縣學〈在縣治西北金大定中建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太原縣學〈在縣治東舊在平晉故城內明洪武六年移建今所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榆次縣學〈在縣治西宋咸平中建 本朝屢加増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太谷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崇寜中建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祁縣學〈在縣治西南金大定中建在城東南隅明嘉靖初遷建於此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徐溝縣學〈在縣治西金大定中建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清源鄉學〈在徐溝縣西南三十里舊為清源縣學金泰和初建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併縣入徐溝另改為鄉學以徐溝學訓導移駐於此入學額數十二名〉交城縣學〈在縣治東元大德中建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文水縣學〈在縣治東宋元符中建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岢嵐州學〈在州治西南明洪武中建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八名〉嵐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元豐中建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八名〉興縣學〈在縣治東北元至元間徙城北山上明𢎞治中徙建舊址 本朝屢修葺入學額數十二名〉晉陽書院〈在府治東南舊在府治西南名三賢祠祀隋王通宋司馬光明薛瑄明萬厯初張居正奏毀所在書院祠遂廢後巡撫魏允貞復建 按省志以風后至叔齊十七人位南向叔向至呂坤十八人皆名宦西向董狐至薛瑄十六人皆鄉賢東向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皆寓賢居鄉賢上題曰三立祠取三不朽語也 本朝順治初移建今所更名三立書院雍正二年復改今名又源池書院在榆次縣東源渦村元趙彬建二賢書院在榆次縣治東 本朝乾隆十三年建明經書院在榆次縣北趙村乾隆十九年建鳯山書院在太谷縣治東街乾隆十七年建金河書院在徐溝縣東南康熈十八年建盧川書院在交城縣南街康熈十一年建卦山書院在交城縣西北臥龍岡康熈四十七年建養正書院在交城縣東門外乾隆十三年建菁莪書院在交城縣北門外乾隆二十一年建武林書院在文水縣治西街乾隆二十八年建各州縣並設有義學社學 按太原縣舊有晉溪書院在縣西南十里明少保王瓊建交城縣舊有通濟書院在城東門外一隅書院在縣治西南隅今俱廢〉
戶口〈原額人丁三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九更名屯丁一千四百九十四左右前三衛歸併各縣屯丁一千八百六十八廢藩儀衛人丁六百二十五又滋生人丁一萬三千九百零九〉
田賦〈民田五萬六千二百八十二頃四畝六分零額徵銀三十九萬六千四百一兩八錢八分五釐零糧一萬八千六百八石六斗五升八合零 屯田一千二百八十五頃二十六畝二分六釐零額徴銀一千五百二十五兩九錢六分九釐零糧四千九十六石八斗二升九合零 更名田二千四十六頃七畆四分零額徴銀五千七百七十九兩七分一釐零糧一千九百三十九石七斗三升六合零 廢基荒地六十八頃五十三畝九釐零額徴銀一百三十七兩一錢五分九釐零榖九十七石七升四合零 河灘地八十頃六十二畝五分一釐零額徵穀四百八十四石一斗七升八合零〉
山川罕山〈在陽曲縣東五十里自太行蜿蜒而下東跨平定州壽陽縣南連榆次縣周五十里或譌為看山〉方山〈在陽曲縣東六十里舊志在縣東北山形如削〉漢柵山〈在陽曲縣東北六十里周三十里接平定州盂縣界舊志相傳漢時嘗置柵屯兵於此故名〉阪泉山〈在陽曲縣東北八十里縣志相𫝊舊名漢山晉文公卜伐楚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故以此名〉織笄山〈在陽曲縣東北九十里其形如烏舒翼亦名鳯凰山〉冽石山〈在陽曲縣西北四十里一名冽石谷山罅出泉味甘美居人引流灌田〉崛𡼱山〈在曲陽縣西北四十里山形峻峭多林木紅葉最佳〉亭子山〈在陽曲縣西北五十里下有桃花三洞〉風谷山〈在太原縣西十里即風谷石壁有穴又有洞中有北齊天保時刻佛經石柱一百二十六是山西接交城為唐北都西門之驛道 按五代史及通鑑後唐申王存渥自晉陽走風谷葢即此山胡三省注通鑑以風谷為嵐谷之誤恐非〉石室山〈在太原縣西南七里樂史太平寰宇記後魏興國土地記雲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識〉臥虎山〈在太原縣西南七里以形似名〉懸甕山〈在太原縣西南十里山腹巨石如甕水出其中亦曰汲甕山又名結絀山山海經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郭璞注在今晉陽縣西北北齊書楊愔傳愔隨父之并州入晉陽西懸甕山讀書元和志一名龍山髙齊武平六年置龍山縣以此名〉尖山〈在太原縣西南十五里産𥖎炭〉駝山〈在太原縣東北三十五里狀若駝峯産石炭一名黒駝山〉牢山〈在太原縣東北四十五里後魏書曰劉聰遣子粲襲晉陽猗盧救之遂獵牢山陳閲皮肉山為之赤一名看山出金□〉嬰山〈在太原縣西北三里寰宇記隋圖經雲嬰山并州之主山〉䝉山〈在太原縣西北五里一名西山隋書地理志晉陽縣有䝉山元和志䝉山在晉陽縣西北十里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前趙劉聰征劉琨不尅畧晉陽之人踰𫎇山而歸即謂此也今山上有楊忠碑忠為周將討齊戰勝隋開皇二年追紀功烈乃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冀家山〈在榆次縣北四十里綿延環拱為陽曲罕山之翼〉麓臺山〈在榆次縣東南三十五里一名鹿臺山魏書地形志榆次縣有鹿臺山祠元和志麓臺山俗名鑿臺山舊志髙數十仞頂平衍上有智伯祠〉寶峯山〈在榆次縣東南四十里蜿蜒竒特其南有溪谷之勝〉鷹山〈在榆次縣東南八十里小塗水出焉〉小五臺山〈在榆次縣東北三十里有林巒泉石之勝〉鳯凰山〈在太谷縣南十里以形似名上有三浮圖〉鳯景山〈在太谷縣東南十八里頂有浮圖〉灰泉山〈在太谷縣東南二十里上有谷德將軍廟〉鳯翼山〈在太谷縣東南二十三里下有酎泉味甘可釀酒北流合咸陽谷水〉雙泉山〈在祁縣東南三十里山出雙泉故名〉竭方山〈在祁縣東南六十里一名頂山周三十里南跨平遙迤邐接武鄉沁源靈石三縣界〉幘山〈在祁縣東南七十里有上幘下幘二山皆周五里金史地理志祁縣有幘山〉髙峯壑山〈在祁縣東南七十里一名雲伏腦山盛暑積雪不消山分二支折東北者為綿嶺自麓十八盤方至巔正北者為龍山〉牛心山〈在祁縣東南七十里水泉四匝山頂尖圓〉四縣腦山〈在祁縣東南九十里山巔髙廣登之見本邑及太谷榆社平遙故名〉紫荊山〈在祁縣東南一百里山石多五色上出泉匯為太池西崖有赤土洞東崖有銀洞今閉西北有風洞北有溫風嶺〉白石山〈在徐溝縣西三十五里一名白石谷白石水出焉〉鳯山〈在徐溝縣西三十七里中峯高起兩翼若翔〉馬名山〈在徐溝縣西四十五里相傳漢文帝牧馬於此〉安鞍山〈在徐溝縣西南三十五里多産菜蔬〉中隱隱山〈在徐溝縣西北三十八里一名中隱谷四圍髙峯其山中〉〈隱故名中隱水出焉又西北四十里有仁山〉交城山〈在交城縣北一百二十五里古交城治此寰宇記交城山出磨石〉臥牛山〈在交城縣東北七里又東北六里有玉山本名虎頭山金皇統四年改名〉羊腸山〈在交城縣東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羊腸坂酈道元水經注汾陽縣北山漢屯農積粟在斯謂之羊腸倉山有羊腸坂在晉陽西北石磴縈委若羊腸故倉坂取名杜佑通典交城縣有羊腸山隋煬帝改為深谷嶺元和志在縣東南五十三里嶺上有古石墟俗雲魏太武帝避暑之所寰宇記郡國志雲萬根谷山即羊腸坂也皇甫謐雲羊腸塞在龍山即晉陽西北九十里古南河上郡置闗於此〉神師山〈在交城縣東北一百九十〉
〈里下有東西二洞相去四十里〉卦山〈在交城縣西北五里六峯特立如卦其西為錦屏山緑崖紅樹燦若錦屛〉石壁山〈在交城縣西北二十里一名龍山又名甘山疊巘周環拱列如壁〉狐突山〈在交城縣西北五十里上有晉大夫狐突墓因名山有兩峯相接形如馬鞍一名馬鞍山俗謂之放馬坪舊出鐵鉚〉少陽山〈在交城縣西北七十里山海經少陽之山酸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元和志在縣西南九十五里 按唐天授中移縣治山南卻波村治移而南則山為北矣羊腸少陽之方位元和志葢就未移治時而言非誤也〉文山〈在交城縣西北九十里文水側〉龍鬚山〈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龍拊山上有青崖寨南有黒龍洞〉榖積山〈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山形側立接汾州府永寕州界〉黒石樓山〈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五十里黑石攢起如閣樓一名獨泉山洞穴中有石如盆盎泉出其中或曰北漢石盆砦葢置於此〉大阿蘇山〈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又南數里為小阿蘇山〉孝文山〈在交城縣西北一百六十里相傳元魏孝文帝嘗避暑於此〉煉銀山〈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七十里舊産銀鉛〉劉王𡺠山〈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九十里上有泉禱雨輒應相𫝊劉淵都離石時嘗遊此山亦作劉伶𡺠山〉龍王山〈在文水縣西五里有泉甚甘美旱禱輒應〉陶山〈在文水縣西二十里相近有雙峯山亦名大嶺山〉石峽山〈在文水縣西二十五里其麓名靛頭山有石峽洞踰嶺西南十餘里為黃龍洞旱禱輒應〉柏茆山〈在文水縣北十三里山勢巃嵸古柏森鬰〉謁泉山〈在文水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隱泉山水經注隱泉水出謁泉山俗雲暘雨愆時是謁是禱故山得其名其山石岸壁立崖有石室去地可五十餘丈唯西側一處得厯級陞陟頂上建二剎泉發於兩寺之間東津隱沒而不恆流故有隱泉之名舊志一名商山又名子夏山相𫝊卜子夏退居西河之上即此山有石窟曰隱堂洞〉光緒頭山〈在文水縣西南三十里峯巒髙峻日出時其光先照故名〉熊耳山〈在文水縣西北三十里一名崇山〉岢嵐山〈在岢嵐州東北元和志在宜芳縣北九十八里西北與雪山相接舊志在州東北百里長百餘里即管涔山也蓋岢嵐 荷葉坪蘆芽管涔俱屬一山而支峯別出〉東山〈在苛嵐州東二里連接北山環抱城郭又州南一里有南山東連嵐縣西接赤堅嶺州西南一里有西山竒峯聳翠石徑盤紆〉長城山〈在岢嵐州東三里下有白龍泉流合嵐漪河〉霸王山〈在岢嵐州西七十里産石炭〉雪山〈在岢嵐州東北寰宇記在嵐谷縣東北四十里長六十里嵐朔二州分界〉荷葉坪山〈在岢嵐州東北六十里頂平而圓狀類荷葉與寜武府五寨縣接界〉蘆芽山〈在岢嵐州東北七十里跨忻州之靜樂寜武府之神池五寨諸縣界發脈於管涔山疊峯聳秀前有小山尖如竹萌多生蘆草故名上有金龍池五龍洞秀峯嶺諸勝〉銅鼓山〈在嵐縣南五十里上有砦〉二郎山〈在嵐縣北二十里又有雞缺勢要等山俱稱險阻〉桃尖山〈在嵐縣東南六十里〉黃嶮山〈在嵐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黃芊山又名黃尖山〉白龍山〈在嵐縣西南五十里下有白龍池又西南十里為大萬山〉峨嵋山〈在興縣治北有三峯中峯最髙〉合查山〈在興縣東南八十里峯巒聳異下有龍池立祠其上禱雨輒應〉採林山〈在興縣西南四十里山勢峻板甲於羣山〉紫金山〈在興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南麓有聖母泉北麓石壁間有穴出風〉石樓山〈在興縣東北五十里峭壁孤峯髙百餘丈四面不可梯唯向北一小徑紆迴可達峯頂俯視羣山若培塿然〉黃蛇嶺〈在榆次縣北唐武德二年劉武周入冦至黃蛇嶺即此〉神林嶺〈在榆次縣東南三十五里地隂寒盛夏積雪與寳峯山對峙〉盤腸嶺〈在榆次縣東南五十里山徑盤曲如腸多産巨木〉白壁嶺〈在太谷縣魏書地形志陽邑縣有白壁嶺元和志在縣北七十五里〉松嶺〈在太谷縣東南三十里由奄谷入多松檜下有巖穴深丈餘〉馬嶺〈在太谷縣東南七十里接遼州榆社縣界〉乏馬嶺〈在岢嵐州東南五十里接嵐縣界其路﨑嶇曲折因名〉巨麓嶺〈在岢嵐州西南五十里接興縣界山多松一名萬松嶺或謂之松子嶺下有水流入嵐漪河〉鹿徑嶺〈在嵐縣北六十里〉赤堅嶺〈在嵐縣西南九十里〉龍岡〈在太谷縣東北五里形如臥龍〉龍銷谷〈在陽曲縣東南五十里明初兵下澤潞洪霍特穆爾遣兵駐此以為聲援 洪霍特穆爾舊作擴廓鐡木兒今改〉藍谷〈在太谷縣西七里通鑑晉永嘉六年劉曜敗入晉陽猗盧追之戰於藍谷胡三省藍谷在蒙山西南縣志又有槐子谷在縣西南十五里葦谷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黃盧谷在縣西十八里井谷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臺壁谷〈在榆次縣南六十里出美棗〉咸陽谷〈在太谷縣南十三里城濠記秦伐趙築城谷口以咸陽兵戍之谷因城以名〉奄谷〈在太谷縣東南十五里長四十里東崖石壁有佛像俗名千佛崖〉四卦谷〈在太谷縣東南二十五里谷中有泉分流四𣲖〉象谷〈在太谷縣東南五十二里即古蔣谷魏土地記晉陽城東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蔣谷大道度軒車嶺通於武鄉〉囘馬谷〈在太谷縣東北三十里〉榆城坂〈在榆次縣東南三十里壁立數十仞旁徑險仄上有砦下有懸窰昔人避兵處〉銅洞〈在嵐縣北十里銅見溝舊嘗採石煉銅今名銅街堝〉汾水〈在陽曲縣西自忻州靜樂縣南流入界南流徑太原縣又西南流逕徐溝縣又西南流逕交城縣又西南流逕文水縣又南流入汾州府平遙縣界周禮職方氏冀州其浸汾潞水經注汾水南逕汾陽縣故城東南與酸水合又南出山東南流洛陽水注之又南逕陽曲城西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東南流注之西逕晉陽城南又南洞渦水從東來注之又南逕梗陽縣故城東又南逕大陵縣東於縣左迤為鄔澤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流注之府志汾水在府城西門外去城裡許宋天禧中陳堯佐引流築堤為上巳水嬉之所南流至太原縣東十里有米陽渡又西南流至交城縣東〉
〈南十五里鄭村合渾谷水又西南流逕文水縣東五十里舊自縣東西南流入汾州〉
〈府汾陽縣界明萬歴三十九年汾水東徙南流入平遙縣界〉埽谷水〈在陽〉
〈曲縣西北三十里源出縣西一百二十里埽谷南流出天門谷入汾水〉冽石水〈在陽曲縣西北四十里發源冽石山流入汾水〉洛隂水〈在陽曲縣北三十里自忻州流入下流入汾水水經注洛隂水出新興郡西流逕洛隂城北又西逕盂縣故城南又西逕狼盂縣故城南又西南逕陽曲縣城北又西南注於汾〉真谷水〈在陽曲縣北七十里南流過狼盂城西入洛隂水〉洞渦水〈在太原縣東南自平定州壽陽縣西南流入榆次縣界又西流逕徐溝縣又西流至太原縣界入汾水一名同過水俗名小河水經注洞渦水又西蒲水北流注之又西與原過水合又西過榆次縣南又西南流逕武觀城西北又西南為淳湖謂之洞渦津塗水注之又西到晉陽縣南西入於汾元和志洞渦東自壽陽縣界西流入榆次縣經縣南四里又西南入於太原縣界西去縣十三里入晉陽縣界經縣東南二十五里入汾水府志洞渦水流逕榆次縣東十五里㑹大塗水又西七里會原過水舊自榆次縣流經太原縣入汾明萬厯二十九年水南徙東流至徐溝縣北五里西南引為嘉平渠至太原縣南疏為郜村辛村張花三渠又西流至徐溝縣界入汾水〉晉水〈在太原縣西南源出滴瀝泉東流入汾漢書地理志晉陽龍山在西北晉水所出東入汾水經注出晉陽西懸甕山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水分為二流北瀆即智氏故渠也東南出城流注於汾水其南瀆於石塘之下伏流逕舊谿東南出逕晉陽城南又東南流入於汾元和志晉水泉初出處砌石為塘自塘東分為三派其二派即酈道元所言者也其南派隋開皇四年開東南流入汾水唐書地理志太原苦井不可飲貞觀中長史李勣架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縣志晉渠俗謂之北𣲖其餘復分二𣲖中派曰中河又分流為陸堡河南派曰南河㑹流為清水河今入城之流已涸餘引為渠以溉民田〉木𤓰水〈在榆次縣南源出遼州木𤓰嶺西流二十里經八縛嶺合八縛水又西北流入縣注洞渦水八縛水源出遼州和順八縛嶺下西入木𤓰水〉塗水〈在榆次縣南有二一曰大塗水源出和順縣八縳嶺西北流至縣東南十五里入洞渦水一曰小塗水源出鷹山西流入大塗水 按水經注塗水入洞渦在原過水之下今此水反在原過水上流蓋水經注所謂塗水即今金水河而此實蒲水也〉牛坑水〈在榆次縣東南三十里懸泉谷西流入洞渦水〉囘馬谷水〈在太谷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遼州榆社縣黃花嶺西流經太谷縣東南囘馬谷因名一名囘馬河又名五馬河經祁縣界至文水縣東四十里入汾又奄谷水出奄谷咸陽谷水出咸陽谷俱流合囘馬河〉胡谷水〈在太谷縣西南西北流入祁縣界合𠉀谷水〉象谷水〈在太谷縣東北西北流至徐溝縣界入洞渦水一名蔣谷水水經注蔣谷水出陽邑縣東南蔣谿西北流逕箕城北又西合塗水亂流西合洞渦澤府志象谷河源出遼州榆社縣恤張嶺下流逕太谷縣東北每秋深露寒河水澄澈可鍳毛髪逕徐溝縣南入金水河〉侯谷水〈在祁縣南源出沁州武鄉縣北流逕縣界又西流入汾州府平遙縣界一名胡甲水今名昌源河水經注侯甲水發源於平遙縣胡甲山又西北厯宜歲郊逕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經祁縣故城南又西逕京陵縣故城北元和志胡甲水東南自潞州武鄉縣流入祁縣又西入汾州平遙縣界縣志源出武鄉縣胡甲山北流入祈縣龍舟谷名龍舟水又名盤陀水北出為昌源渠繞縣東北又西南入平遙縣界〉通光水〈在祁縣東源出縣東南幘山北合太谷縣胡城谷水北流經縣東至縣西北入昌源河〉伏羆水〈在祁縣南源出縣東南三十里伏羆嶺流經王斜村亦名王斜河又北入昌源河〉屠溝水〈在徐溝縣西南四十五里舊名屠谷口兩山陡峻如峽夏多汛漲冬則涸〉清源水〈在徐溝縣西北三十五里元和志隋開皇十六年置清源縣因縣西清泉水為名縣志水自平地湧出亦曰平泉一名不老池引流溉田水溢則東南入汾又白石水源出白石谷流合平泉又中隱水出中隱谷流入汾〉文水〈在交城縣西北源出縣西北孝文山南流逕縣西又南流至文水縣東南入汾水一名文谷水水經注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到其縣屈而南有泌水注之又南逕平陶縣之故城東西逕其城內南流出郭又南逕縣右㑹隱泉谷水又南逕茲氏縣故城東為文湖元和志文谷水出交城縣西南文谷東南流入文水縣行八十里經縣西又南入隰城縣界府志文水有兩源一出交城縣孝文山後名渾谷水至文水縣谷口開柵二村入汾一出交城縣劉王𡺠山名西谷水流至榆城合渾谷水〉步渾水〈在交城縣西北源出狐突山南步渾谷流逕縣西又東南入汾〉塔莎水〈在交城縣東北源出縣東北五十里塔莎谷南流逕縣東南入汾又有福泉水出縣東北一百七十里福泉山亦東南流入汾〉泌水〈在文水縣北八里水經注大陵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一朝水溢平流東南注文水寰宇記謂之神福泉〉猷水〈在文水縣東北古大陵城東南周十餘里或以為即水經注所謂鄔澤也〉龍王堂水〈在岢嵐州東二里東山下亦名䝉泉味甘冽明嘉靖末兵備副使王遴引流入城以資汲飲後湮萬厯中副使李時芳力加開濬因名李泉〉蔚汾水〈在嵐縣西源出黃嶮山西流入興縣界合諸澗水西南入黃河〉澗河〈在太原縣南源出夀陽縣李家山亦名赤坑河西南流逕榆次縣會芹谷蒜谷白龍諸水至太原縣界入汾芹谷水出榆次縣東北五十里芹谷蒜谷水出榆次縣北四十里蒜谷白龍河源出縣北二十五裏白龍村又有蘇河源出縣北四十里清水河源出縣北罕山西孟家井俱西南流入澗河〉沙河〈在太原縣西七里源出風谷山經晉陽故城南隍中東流入汾又文水縣東南亦有沙河源出祁縣界流經文水縣雲周村入汾〉金水河〈在榆次縣西南源出太谷縣東北大塔山合衆泉逕榆次縣至徐溝縣入洞渦水即古塗水水經注塗水出於陽邑東北大嵰山塗谷西南逕蘿磬亭南與蔣谷水合〉城南河〈在太谷縣南源出馬鳴王谷直扺城下明嘉靖二十三年因築城改南五里合咸陽谷水〉石佛河〈在祁縣東南四十里南坡下流至下申等村漫流入田〉孔河〈在交城縣東北源出縣西北龍鬚山東南流逕馬蘭城北又東逕故交村南注汾〉岢嵐河〈在岢嵐州南源出州東南乏馬嶺北流逕城南西流合巨麓嶺水又西流經興縣界至縣西北五十里入黃河一名嵐漪河寰宇記岢嵐河在嵐谷縣東從嵐州宜芳縣走馬嶺下流出去縣四十里西入合河縣界〉砂河〈在岢嵐州東北五十里繞城西南入嵐漪河又州北五十里有名源水州城北有長溝流水俱西南流入黃河〉清水河〈在嵐縣東一名緑水河源出縣北四十里雙松山流經忻州靜樂縣之樓煩鎮入汾水〉大賢河〈在嵐縣南源出縣南四十里栁峪村東北流至忻州靜樂縣界入汾水〉黃河〈在興縣西五十里自保德州南流入又南入汾州府臨縣界西岸為陜西界元和志黃河在合河縣西二里〉南川河〈在興縣南五十里源出合查山西南北流合蔚汾水又有秋水亦出合查山西流至臨縣界入黃河〉臺駘澤〈在太原縣南一名晉澤元和志在晉陽縣西南六里隋開皇六年引晉水溉稻田周𢌞四十二里縣志在縣南十里舊為晉水匯處蒲魚所鍾今乆涸〉東湖〈在徐溝縣西舊清源縣城內白石水所匯東西北三面臨城廣居城邑之半有水門通灌稼渠以達汾〉卻月湖〈在交城縣城內東南隅廣三四頃〉黃龍港〈在榆次縣東北半里本漢唐故道嵗久為霖潦所瀦因䟽為港〉武勞泊〈在文水縣南二十里唐天授二年賜名朱雀泊又縣東南二十里有伯魚泊今皆涸〉上戈渠〈在榆次縣東十八里又南要雙村牛耕王都諸渠皆引洞渦水永春中郝小東闗王村楊村萬春偃武懐仁王郝張慶永康陳胡諸渠皆引大塗水胡喬渠西河堡渠皆引小塗水要村渠德音渠沙渠皆引金水河水長壽渠引牛坑水西榮使張使趙楊盤鳴李洪水諸渠皆引澗河水磚井沙河小谷口諸渠皆引山水秋村渠引寺峪河水沙溝村渠引沙河水皆滋灌溉之利〉沙渠〈在祁縣東又有小沙大東胡帳范公諸渠俱在縣東子洪魯村龍濟諸渠俱在縣東南官渠斜渠賈令渠俱在縣東北皆引昌源河水以溉田又南梁渠在縣東南引通光水以溉田〉灌稼田〈在徐溝縣西舊清源縣東門外洩城內東湖水以違於汾又廣濟渠在縣西二十七里永濟渠在縣西十八里皆引汾水溉田〉分水渠〈在徐溝縣西北又救荒渠在縣西南俱 本朝順治十七年開濬〉甘泉渠〈在交城縣西南自文水縣流入又石堠渠官渠俱引文水溉田〉新渠〈在交城縣北引磁瓦二河水以溉田〉青髙村渠〈在文水縣東 本朝雍正二年自青髙村至尹家社開引渠二道東城村河自闢數十丈袤二十五里〉柵城渠〈在文水縣西北唐書地理志文水縣西北二十里有柵城渠貞觀三年民相率引文谷水溉田數百頃西十里有長渠武德三年汾州刺史蕭顗引文水南流入汾州東北五十里有甘泉渠二十五里有蕩沙渠二十里有靈長渠千畝渠俱引文谷水溉田數千頃皆開元二年令戴謀所鑿縣志今引汾水溉田之渠五曰廣濟曰永濟曰永㑹曰原開曰烏麻俱在縣東南引文水溉田之渠七曰常稔曰廣濟曰甘泉曰洪橋曰清水曰崇通曰青龍皆在縣東北又有永賴渠自文谷口南崖下鑿石穿澗並西山引文水入城〉煖水潭〈在岢嵐州東二里隆冬不凍〉龍泉〈在陽曲縣西北自忻州靜樂縣流入埽谷水〉難老泉〈在太原縣西相近有善利泉俱大旱不涸隆冬不凍溉田百餘頃〉寒泉〈在榆次縣東十里水旱不溢不涸西注洞渦水上有龍祠〉甘泉〈在文水縣西南四十里下流入文水〉通㑹泉〈在興縣東闗北岡下自崖間三穴湧出西南流入蔚汾水〉昭餘池〈在祁縣東南七里水經注太谷水自祁縣連延西接鄔澤是為祁藪即爾雅所謂昭餘祁也顧祖禹方輿紀要昭餘祁藪水久涸鹵元至元十一年濬得細水為昭餘池旁建成湯廟至明又涸 本朝順治九年復溢 按周禮職方昭餘祁在今介休縣界〉御井〈在太原縣西世傳宋太祖下河東飲馬於此〉
古蹟狼盂故城〈在陽曲縣東北三十六里元和志史記曰始皇十五年大興兵至太原取狼盂是也漢以為縣屬太原郡晉末省城左右夾澗幽深南面大壑俗謂之狼馬澗舊斷澗為城今餘壁猶存通典漢狼孟故城今 名黃頭寨縣志在縣東北六十里〉汾陽故城〈在陽曲縣西北九十里漢初為𠉀國水經注汾水又南逕汾陽縣故城東川土寛平峘山夷水漢髙帝十一年封靳疆為𠉀國是也後為縣屬太原郡後漢省隋移陽直縣於此因改為汾陽尋省唐初復置後併入陽曲元和志隋開皇十年移陽直縣於今陽曲東北四十里汾陽故縣十六年改為汾陽縣因漢舊名也煬帝又改為陽直移今縣理武德三年於今縣西四十五里分置汾陽縣屬并州七年改為陽曲縣〉盂縣故城〈在陽曲縣東北八十里元和志故盂城漢盂縣也本春秋時晉大夫祁氏邑在陽曲縣東北十里左傳曰晉分祁氏為七縣以孟丙為盂大夫漢以為縣屬太原郡後魏省舊志隋開皇十六年復分汾陽置盂縣大業初廢今謂之大盂城亦稱大祁城〉陽曲故城〈在今陽曲縣東北元和志陽曲本漢舊縣今忻州定襄縣是也後漢末移於太原縣北四十五里陽曲故城後魏又移於今縣南四里陽直故城隋開皇六年改為陽直縣十年又移於今縣東北四十里改名汾陽縣煬帝復改為陽直縣移理木井城即今縣理也唐武德七年省故木井城東魏孝靜帝築城中有井以木為甃因名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七年改汾陽為陽曲縣仍移治陽曲廢縣舊志宋太平興國四年平漢移并州治於陽曲縣三交寨遂為郭下縣七年又移治唐明鎮即今縣治後漢陽曲故城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木井城在縣東北七十里〉羅隂故城〈在陽曲縣東北七十里古洛隂城後為羅隂唐初置縣尋省今為羅隂城水經注洛隂水逕洛隂城北魏書地形志陽曲有羅隂城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七年分陽曲置羅隂縣於貞觀元年省〉燕然故城〈在陽曲縣西北七十里唐書地理志貞觀六年以蘇農部落置燕然縣隸順州八年僑治陽曲十七年省〉晉陽故城〈即今太原縣治古唐國相𫝊帝堯始都此周初滅唐成王封其弟叔虞於此虞子爕以有晉水改國曰晉左𫝊定公十三年趙鞅入於晉陽以叛其後簡子使尹鐸為晉陽及智伯攻趙襄子走晉陽卒滅智伯史記秦莊襄王二年㧞趙晉陽置太原郡漢髙十一年封子恆為代王都晉陽晉永嘉時為劉曜所䧟後魏永熈元年髙歡破爾朱兆以晉陽四塞建大丞相府居之隋大業十二年以李淵為太原留守十三年遂自晉陽起義定天下元和志晉陽漢舊縣屬太原郡至後魏不改理并州城中高齊武成帝河清四年移於汾水東武平六年於今理置龍山縣隋開皇十年廢龍山縣移晉陽縣理焉唐因之又府城故老相傳晉并州刺史劉琨築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晉陽城左傳言董安於所築 髙齊後主於此置大明宮因名又一城東魏孝靜帝於此置晉陽宮隋文帝更名新城又一城隋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城馬端臨文獻通考并州後唐為西京又為北京周太祖即位劉旻據河東都其地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劉繼元毀其城移州治於榆次縣舊志五代晉天福中以劉知逺為太原留守十二年晉主北遷知逺遂即位於太原既而赴洛以弟崇為北京留守周廣順元年崇復據晉陽即位是為北漢宋平劉繼元城邑宮闕皆毀廢至明洪武四年復移縣治於古唐城之南尋復曰太原即今治 按宋史地理志及文獻通考俱謂太平興國四年并州改治榆次惟寰宇記謂四年即治陽曲縣寰宇記當時所纂自必有據〉太原故城〈在今太原縣東北元和志太原縣本漢晉陽縣地髙齊河清四年自今州城中移晉陽縣於汾水東隋開皇十年移晉陽於州城中仍於其處置太原縣屬并州大業三年罷州置太原郡縣仍屬焉隋末移入州城貞觀十二年還遷於舊理在州東二里〉平晉故城〈在太原縣東北二十里舊志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毀其城置新城於城北改曰平晉縣九年於縣置監務咸平四年升為永利監熈寜三年縣省政和元年復置金大定中廢監官止立縣事貞祐四年省平晉縣興定元年復置元因之明洪武四年改為太原縣移縣治於故唐城南即今治也〉榆次故城〈在今榆次縣西北元和志春秋時晉魏榆地左傳石言於晉魏榆服䖍曰魏晉邑榆州里名也史記曰莊襄王二年使䝉驁攻趙魏榆漢以為縣屬太原郡後魏太武帝併入晉陽宣武帝復置髙齊文宣帝省自今縣東十里移中都縣理之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中都為榆次縣唐因之舊志漢縣城後魏時徙〉中都故城〈在榆次縣東十五里漢中都城在今汾州府平遙縣界後魏移置於此元和志中都故城在榆次縣東十里髙齊移於廢榆次縣城即今縣理是也〉陽邑故城〈在太谷縣東南十五里元和志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三年復置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髙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又并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祁縣故城〈在今祁縣東南元和志祁縣本漢舊縣即春秋時晉大夫祁奚邑左𫝊晉滅祁氏分為七縣以賈辛為祁大夫注曰太原祁縣 按漢舊縣在縣東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後漢訖後魏不改髙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年重置明統志漢祁縣治祁城村後魏徙今治〉雲州故城〈在祁縣東魏書地形志雲州孝昌中寄治并州界元和志雲州故城在縣西二十里〉梗陽故城〈在徐溝縣西元和志梗陽故城春秋晉大夫祁氏邑左傳曰晉滅祁氏分為七縣魏戊為梗陽大夫是也隋開皇十六年於其城內置清源縣重加拓築 本朝順治十七年增修今為縣南闗〉交城故城〈在今交城縣北七十里元和志交城縣本漢晉陽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分晉陽縣置取古交城為名屬并州唐因之天授二年長史王及善自山北古交城縣移就卻波村置縣志卻波村即今縣治隋交城縣今名古交村在縣北汾水孔河交流處〉大陵故城〈在文水縣東北二十九里周十餘里晉平陵邑左𫝊昭公二十八年司馬烏為平陵大夫即此趙為大陵史記趙肅侯六年遊大陵至於鹿門武靈王十六年遊大陵夢處女鼓琹而歌漢置大陵縣後魏廢魏書地形志受陽縣有大陵城元和志大陵城漢大陵縣也在文水縣東北十里〉平陶故城〈在文水縣西南元和志平陶城漢平陶縣城也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屬太原郡後魏改為平遙縣徙治京陵在今汾州界〉文水故城〈在今文水縣東十里元和志文水縣本漢大陵縣地後魏於今理置受陽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受陽為文水縣因縣西文谷水名之唐因之天授元年改為武興縣神龍元年復為文水縣城甚寛大約三十里舊志宋元符間因水患徙南漳沱村髙阜即今治故城今為舊縣都〉岢嵐故城〈在嵐縣北本漢汾陽縣地後魏於此置岢嵐縣屬嵐州隋開皇中省入靜樂大業八年復置嵐城縣屬樓煩郡唐武德四年改嵐城為宜芳縣六年置嵐州治宜芳舊志元嵐州治宜芳縣至元二年省州縣入管州五年復置州不設縣明洪武二年降嵐州為縣〉合河故城〈在興縣西北五十里元和志合河縣東至嵐州一百八十里本漢汾陽縣地後魏於蔚汾谷置蔚汾縣屬神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石州大業二年改為臨泉縣四年屬樓煩郡唐武德七年改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改為合河縣以城下有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曰合河舊志合河縣宋元豐中徙治蔚汾水北金升為興州明初降為興縣縣東南六十里又有故臨津城疑唐臨津治即此〉靈州廢縣〈在交城縣東北七十里舊唐書地理志先天二年於交城故縣分置靈川縣開元二年省〉合㑹廢縣〈在嵐縣西南三十里今名合會鎮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宜芳縣分置合會縣九年省〉太和廢縣〈在興縣北舊唐書地理志嵐州武德四年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九年省貞觀三年又置八年又省〉清源廢縣〈在徐溝縣西春秋晉梗陽邑漢為榆次縣地後魏為晉陽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縣屬并州大業初省入晉陽唐武德元年復置開元十一年屬太原府宋金皆因之至於元屬冀寜路明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乾隆二十八年省入徐溝三十二年添設巡檢一員駐此〉三交城〈在陽曲縣北十五里李燾長編河東有地名三交宋史太宗紀太平興國四年命潘美屯河東三交口寰宇記皇朝平晉移并州於三交寨陽曲縣界縣志舊有三交驛今裁〉唐城〈在太原縣北蕭德言括地誌雲故唐城在并州晉陽縣北都城記雲堯所築叔虞始封此子爕父徙居晉水傍並理故唐城〉東城〈在太原縣東唐書地理志北都城左汾右晉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兩城之間有中城武后時築以合東城〉三角城〈在太原縣西北元和志在晉陽縣西北十九里一名徙人城〉捍胡城〈在太原縣北元和志一名看胡城在晉陽縣北二十三里〉王陵城〈在太原縣東北舊縣東汾水側今為黃陵村寰宇記王陵城有晉太原王司馬輔冢〉塗水城〈在榆次縣西南二十里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知徐吾為塗水大夫杜預注曰塗水太原榆次縣漢書地理志榆次塗水鄉晉大夫知徐吾邑〉武觀城〈在榆次縣西南二十里陳侃村一名武館城水經注洞渦水西南流逕武觀城西北盧諶征艱賦曰逕武館之故郛〉信都城〈在榆次縣東十八里北魏時所僑置宋圖經縣東鄉嘗名信都即今來暮鄉〉箕城〈在太谷縣東三十五里左氏春秋僖公三十有三年晉人敗狄於箕杜預曰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水經注蔣谷水西逕箕城北〉咸陽城〈在太谷縣西南十里今為咸陽村元和志秦伐趙時築以咸陽兵戍之因名〉副井城〈在太谷縣西南七里戰國時趙人戌守處今曰副井村〉洛漢城〈在太谷縣西北一名蘿罄亭亦謂之蘿摩亭相𫝊秦將王翦伐趙所築唐明皇幸太原置永豐頓兼立青城宮於此今名登豐邨水經注塗水逕蘿磬亭南元和志蘿摩亭俗名洛漠城在太谷縣西北十九里〉郜城〈在祁縣西南七里一名鵠城今為髙城村相𫝊晉大夫解孤所居〉趙襄子城〈在祁縣西北七里今曰城趙村元和志在縣西六里〉沙城〈在祁縣西五里相𫝊慕容垂所築〉禿髪城〈在祁縣東北二十里相傳禿髪氏所築又有楊六郎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隆舟城〈在祁縣東南三十里相傳北漢劉繼元築以拒敵〉印駒城〈在徐溝縣西南五十里里漢文帝置牧於交城縣築此城以印駒〉鵞城〈在徐溝縣西南二十里晉陽秋曰永嘉元年洛陽步廣里地䧟有二鵞蒼者飛沖天白者不能飛劉曜以為己瑞築此城以應之〉馬蘭城〈在交城縣北九十里孔河之南漢魏北齊皆牧馬於此今名馬蘭村〉榆城〈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其地多榆因名〉大干城〈在文水縣南十里元和志在文水縣西南十一里本劉元海築令兄延年鎮之其俗謂長兄為大干因以為名〉柵城〈在文水縣北二十五里後魏宣武時所築今名開柵村〉蘇孤戍城〈在岢嵐州東三十里相傳北齊所築其東北隅沒於水僅存三面今名三角村〉長城〈在岢嵐州北抵興縣北界北魏書孝靜帝紀武定元年齊獻武王召夫五萬於肆州北山築城西至馬陵戍東至土隥元和志隋長城起合河縣北四十里東經幽州延袤千餘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跡修築〉安元城〈在岢嵐州西五里梁家㑹故址猶存〉新州城〈在岢嵐州北五十里天窊口今有遺址〉秀容城〈在嵐縣南此南秀容也今為秀容都北秀容在今朔平府界去南秀容三百餘里水經注魏土地記秀容胡人徙居汾陽立秀容䕶軍治東去汾水六十里元和志秀容故城在宜芳縣西三十里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為名〉徐溝故鎮〈即徐溝縣治王存九域志清源縣有徐溝鎮金史地理志徐溝本清源縣之徐溝鎮大定二十九年升〉集義村〈在徐溝縣東十里唐安祿山反李光弼復太原本村民集衆舉兵應之故名〉屠賈村〈在徐溝縣西南四十里相𫝊為屠岸賈故里〉晉陽宮〈在太原縣北魏書地形志武定初齊獻武王置晉陽宮元和志晉陽宮在并州城內唐書地理志在北都之西北宮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歩按據魏書唐書所言則唐并州城在後魏并州城東葢太原縣本在州城東唐築東城中城以聯之遂與晉陽俱為郭下縣也〉避暑宮〈在太原縣西南三十里相傳北齊神武帝避暑處〉白馬府〈在陽曲縣西北五十里隋置戍之所謂之故府〉竹馬府〈在太原縣又榆次縣東八里有洞渦府東南十里有昌寜府太谷縣治東有寜靜府皆唐貞觀中置以居府兵者唐書地理志太原府有府十八曰興政復化寜靜洞渦五泉昌寜志節汾陽靜智信童晉原聞陽清定豐川竹馬攘胡西胡文谷城中有天兵軍開元十一年廢〉又瑞壇〈在太原縣西北元和志在并州理倉城中唐書地理志唐初髙祖使子元吉留守獲瑞石文曰李淵萬吉築壇祀以少牢〉狄梁公故里〈在陽曲縣西南二十里狄村其村內慈觀寺有碑記〉萬年頓〈在太谷縣西北十里本名龍泉頓晉陽記唐開元十年帝幸太原時北都留守杜暹奏曰龍泉地主姓唐名萬年姓符國號名表天長乞改為萬年頓從之〉講武臺〈在太原縣西北元和志在晉陽縣西北十五里顯慶五年置〉鑿臺〈在榆次縣西戰國䇿韓魏殺智伯瑤於鑿臺之下後漢書郡國志榆次縣有鑿臺元和志在縣西四里今為洞渦水所侵無復餘跡舊志又縣東五十里有廢臺相傳冉閔為并州刺史時所築又有晾馬臺在縣北十里〉籌邊樓〈在府治內宋馮京守太原時所建〉彤霞樓〈在陽曲縣西汾水隄上宋州守陳堯佐建〉棣華堂〈在陽曲縣西宋韓絳韓縝兄弟相繼守太原時所建李清臣作碑記〉安武堂〈在陽曲縣治西明統志下臨汾水宋時每春秋仲月講武於此〉起義堂〈在太原縣東唐書地理志北都宮城東有起義堂元和志起義堂碑在乾陽門街開元十一年明皇幸太原所立〉號令堂〈在太原縣城內唐書地理志晉陽有號令堂髙祖誓義師於此〉柏堂〈在太原縣內唐時北平王馬燧建〉愛月亭〈在府城內宋馮京守太原時建又有四照亭水心亭俱在陽曲縣西〉山亭〈在太原縣西唐建有張𢎞靖諸人石刻〉思鳯亭〈在榆次縣治晉荀藐為令鳯集其境後人思之宋天聖中建亭〉清暉亭〈在興縣東六十里明嘉靖三十七年建〉西山冶〈在交城縣西北寰宇記大通監管東西二冶西山冶在監西文谷內義泉社去監六十里此冶取狐突山鐵鑛烹煉縣志今縣西北八十里西冶村有大通鐵冶宋設都提舉司及鐡冶所巡司〉潛邱〈在太原縣東八里爾雅曰晉有潛邱隋開皇二年於其上置大興國觀宋修惠明寺浮屠陶土作瓦是邱遂湮〉雁邱〈在陽曲縣西汾水旁金元好問赴府試道中羅者捕二雁一雁死一脫網盤旋哀鳴亦投地死好問贖瘞汾水旁壘土為邱作雁邱詞〉戰塜〈在徐溝縣東一里相𫝊唐太宗與劉黒闥戰於此〉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九十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前201年 (提及)
- 前114年 (提及)
- 312年 (提及)
- 386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723年 (提及)
- 733年 (提及)
- 762年 (提及)
- 923年 (提及)
- 979年 (提及)
- 1059年 (提及)
- 1107年 (提及)
- 1216年 (提及)
- 1305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575年 (提及)
- 590年 (提及)
- 1115年 (提及)
- 1217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448年 (提及)
- 502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1189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703年 (提及)
- 706年 (提及)
- 724年 (提及)
- 980年 (提及)
- 1221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612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747年 (提及)
- 1756年 (提及)
- 1768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748年 (提及)
- 1754年 (提及)
- 1752年 (提及)
- 582年 (提及)
- 1144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584年 (提及)
- 1544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1274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前248年 (提及)
- 616年 (提及)
- 565年 (提及)
- 951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001年 (提及)
- 1111年 (提及)
- 前344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307年 (提及)
- 543年 (提及)
- 722年 (提及)
- 660年 (提及)
- 1558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