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123
欽定大清一統志 卷一百二十三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二十三
隰州〈在山西省治西南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東至平陽府汾西縣界九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吉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汾州府寧鄉縣界一百六十五里東南至平陽府臨汾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宜州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汾州府孝義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汾州府石樓縣界五十里本州境東北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汾西縣界九十里西至永和縣界五十里南至大寧縣界六十里北至寧鄉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蒲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永和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孝義縣界八十里西北至石樓縣界五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里〉
分野天文觜參分野實沉之次
建置沿革春秋晉蒲邑漢置蒲子縣屬河東郡後漢因之三國魏改屬平陽郡〈李吉甫元和郡縣志魏少帝分河東置平陽郡蒲子縣屬焉〉晉因之永嘉元年劉淵都此三年淵徙平陽於此置大昌郡後廢後魏延和三年置鎮太和十二年置汾州及五城郡孝昌中䧟後周復置汾州大象元年兼置龍泉郡及長夀縣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隰川四年置西汾州總管府五年改隰州大業初府廢尋復為龍泉郡唐武徳元年復曰隰州二年復置總管府貞觀三年府罷天寳元年改大寧郡乾元元年復曰隰州屬河東道五代因之宋仍曰隰州大寧郡金初曰隰州天㑹六年曰南隰州〈金史地理志以北京有隰州〉天徳三年仍去南字屬河東南路元屬晉寧路明洪武二年省州治隰川縣入州屬平陽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屬山西省領縣三蒲縣〈在州東南一百十里東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平陽府洪洞縣界七十里西至大寧縣界四十五里南至平陽府吉州界六十五里北至平陽府汾西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汾州府臨汾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平陽府吉州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霍州趙城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本州治二百十里漢蒲子縣地後魏世祖分置定陽縣太和二十一年改曰石城屬五城郡後兼置石城郡後周郡廢宣帝改置蒲子縣因漢蒲子縣為名屬定陽郡隋開皇五年改屬隰州大業五年改曰蒲縣屬龍泉郡唐武徳二年置昌州貞觀元年州廢屬隰州五代及宋因之金興定五年升為蒲州元仍曰蒲縣至元三年省入隰川後復置屬隰州明洪武二年改屬平陽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屬吉州九年改屬隰州〉大寧縣〈在州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本州界三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縣界七十里南至平陽府吉州界四十五里北至永和縣界三十二里東南至蒲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吉州界三十五里東北至本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永和縣界三十五里漢北屈縣地後魏五城縣地後周武帝分置大寧縣屬汾州隋大業初省入五城唐武徳二年復置兼置中州貞觀元年州廢屬隰州五代及宋因之金興定五年改屬蒲州元大宗三年省入隰川至元二十三年復置明屬平陽府隰州 本朝雍正二年屬隰州〉永和縣〈在州西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本州界四十里西至陝西延安府延川縣界七十里南至大寧縣界六十里北至汾州府石樓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大寧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延安府宜川縣界十五里東北至石樓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延州縣界九十里漢置狐讘縣屬河東郡後漢省三國魏復置晉屬平陽郡後魏太延二年省北齊後主置永和鎮後周宣帝廢鎮置臨河縣及臨河郡屬汾州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永和屬龍泉郡唐武徳二年於縣置東和州貞觀元年州廢屬隰州五代宋金元因之明屬平陽府隰州 本朝雍正二年屬隰州〉
形勢堆金奠其脈紫水衍其流左帶蒲山右控黃河城因地利險自天成〈州志〉
風俗民性質直勁勇能守而鮮亂鄉多龎眉之老〈州志〉不事商賈勤於耕牧〈通志〉
城池隰州城〈周七里有竒高二丈五尺門三濠深一丈唐武徳初土築明嘉靖間甃甎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蒲縣城〈周一里有竒高一丈五尺門三北依山三面有濠深一丈廣八尺唐武徳初土築明崇禎間甃甎 本朝康熙中重修〉大寧縣城〈周三里有竒高二丈五尺門三濠深七尺元時〉
〈依舊址修築明隆慶間築北寨城並東西闗城又築南門外石堤以障河水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乾隆三十二年重修〉永和縣城〈周三里有竒門四芝水三面環繞無池唐貞觀中土築元至元中重築 本朝康熙中重修〉
學校隰州學〈在州城西南隅元至元中建明嘉靖中改安國寺為學後復徙舊址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蒲縣學〈在城中元大徳初建在縣治西明天啟間遷建今址 本朝康熙中修乾隆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大寧縣學〈在縣治西金正隆間建在治西北崗下元大徳初移建東北隅後徙今址 本朝順治康熙中重修入學額數八名〉永和縣學〈在縣治東南唐貞觀初建在東門外元至正間改建今址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入學額數八名〉紫川書院〈在州城內康熙四十七年建乾隆十四年修又蒲縣崇文書院乾隆九年建永和縣樓山書院康熙四十六年建州縣並設有義學社學 按大寧縣北寨舊有書院明知縣邵蕙建又圖南書院在翠屏山麓康熙中知縣王維藩建俱廢附記於此〉
戶口〈原額人丁一萬一千八百八十五又衛所歸併屯丁一百一十七又滋生丁三百二十一〉田賦〈田地五千三百二十五頃五十一畆一分八厘零額徴地丁銀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九兩九錢三分零 屯田五百九十二頃六十一畆二分六厘零額徴銀九百四兩九錢八分七厘零 更名田五頃四十三畆額徴銀七兩六錢八分八厘零〉
山川堆金山〈在州東一里形如金字故名〉白衣山〈在州東三十五里盤亘二十里〉暖水窊山〈在州東六十里山半有泉泉旁有寺〉紫荊山〈在州東七十里山極髙峻其巔可望五百餘里東有寨〉飲馬山〈在州東九十里生草如韭可食〉海架山〈在州北十五里〉神峪山〈在州北五十里山西有千佛石洞〉暖占山〈在州北五十五里〉逺望山〈在州北元和志一名可寒堆在溫泉縣西七十里髙五里周迴九十五里〉五鹿山〈在州東南七十里接蒲縣界有五鹿大夫廟〉石馬山〈在州東北六十里樂史太平寰宇記在隰川縣東北五十里山下有石馬因名〉下□山〈在州東北六十里出木炭相近有石秀才山〉屈谷山〈在州東北寰宇記在溫泉縣南髙嶺為煎煉緑礬之處 按縣志有百花山在故溫泉縣南在州東北一百三十里當即屈谷之訛〉妙樓山〈在州西北七十里盤亘二十里石巖髙廣內有石室寺前有龍池後有泉旱禱輒應〉東神山〈在蒲縣東五里迤邐數十里下有飲馬池〉峩嵋山〈在蒲縣南一里一名南屏山下有聖水泉〉梅洞山〈在蒲縣南四十里一名石頭山〉孤山〈在蒲縣北三十里寰宇記在蒲縣北三十里黒兒嶺下其山不廣因號孤山〉翠屏山〈在蒲縣西南一里縣志山勢聳秀松栢鬰然山半巖下有晉文公祠祠前有泉從石竇湧出有疾者禱而飲之汗出即愈因名曰汗泉〉五禿山〈在蒲縣東北五十里山少草木故名〉石門山〈在蒲縣東北五十里一名神門山又公峪山在縣東北七十里〉鎮闗山〈在大寧縣西七十里以西臨馬鬬闗而名〉翠㣲山〈在大寧縣南數百步髙千仞昕川繞其北麓寰宇記二龍窠在縣南三里唐大厯十一年黃龍飬子於此山今半崖上有枯龍形其小龍窠在大龍窠南三百步縣志二龍窠在翠㣲山南髙可百尺石壁有龕深廣各丈餘〉捕狐山〈在大寧縣北三十里接永和縣界即孔山東支也〉中嶺山〈在大寧縣東南三十里迤邐與汾西縣姑射山相接亦名姑射山〉屈山〈在大寧縣西南一里形勢屈曲昕水至此屈而西北流故名〉筆架山〈在大寧縣西南三里五峰聳起若筆架然〉石子山〈在大寧縣西南四十里又名小石山山勢嵯峨草木䝉密〉孟門山〈在大寧縣西南八十里馬鬬闗南二十里詳見吉州〉龍泉山〈在大寧縣東北舊名東山 本朝順治間改名〉孔山〈在大寧縣西北四十里酈道元水經注谿口水出孔山山上有穴如車輪三所東西相當相去各二丈許南北直通故謂之孔山在蒲城西南三十餘里元和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上有穴其深不測故名縣志舊亦名風山其山麓有禪峰洞洞東有聖水泉清流懸注匯為碧池常盈不涸禱雨輒應〉烈鳯山〈在永和縣西十五里〉馬脊山〈在永和縣西四十里亦名馬頭山〉臥牛山〈在永和縣南四十里〉樓山〈在永和縣南隋書地理志樓山縣有北石樓山元和志在永和縣西南二十二里縣志北樓山在縣南三十五里南樓山在縣南六十里兩山相對其形如樓〉雙山〈在永和縣東南二十五里寰宇記在永和縣東二十里二山各髙千餘丈峰巒秀異因名雙山縣志兩峰對峙路最險隘有寨〉烏龍山〈在永和縣西南四十五里盤亘七里相傳北齊河清間有烏龍〉
〈見此〉佶北山〈在永和縣東北三十五里盤踞十二里近改名為翔鳯山〉髙回嶺〈在州城東南五十里〉龍頭嶺〈在蒲縣東三里上有龍頭印痕〉黑兒嶺〈在蒲縣東北寰宇記在蒲縣東北五十五里從五鹿山至此長五十里昔有劉黒兒居此〉大寨嶺〈在永和縣西三十里〉香巖〈在永和縣西北七十里頂有清泉〉石峽〈在蒲縣東五十里巉石峭立東有石洞〉長命谷〈在蒲縣東北寰宇記在蒲縣東 北一里恩多原其谷長十里無水〉退過谷〈在大寧縣東北寰宇記在大寕縣東北二十五里耆老雲其谷中草牛馬食之常瘐故名有水流入日斤川〉仙芝谷〈在永和縣東北五里舊唐書地理志永和縣武徳二年移治仙芝谷西縣志舊産仙芝草故名仙芝水出此〉常安原〈在蒲縣西南元和志在蒲縣西南四十里東西廣四十里南北長二十里〉昇仙洞〈在州西北六十里〉水簾洞〈在州西北七十里懸崖瀑布望若垂簾洞內石穴穿開有石燕時飛出〉龍母洞〈在蒲縣北四十里居羣山中有泉甚甘洌旁産五花花乳石又白衣洞在縣東五十里産乳石俱為禱雨之所焉〉冰玉洞〈在大寧縣屈山縣志澗水冬結為氷光瑩似玉夏月猶有存者〉黃河〈自汾州府石樓縣南流入永和縣西七十里河西岸屬陜西延安府延川縣又南流至大寧縣西七十五里河西岸屬延安府宜川縣又南流入吉州界水經注河水又南左合信攴水又南㑹石羊水又南合域谷水又南合谿口水又南合蒲川元和志黃河東去大寧縣六十里東去永和縣六十里州志黃河自石樓縣界六十里流至永和闗又六十里至大寧縣界又三十里至馬鬬闗又南三十里逹孟門壺口接吉州界〉蒲水〈源出永和縣佶北山一名蒲川東南流至州西南合紫川河及蒲峪河又西南流過仵城入大寧縣界名昕川又名日斤川西流至馬鬭闗入黃河水經注蒲川水出石樓山南逕蒲城東又南厯蒲子縣故城西南出黃盧水口又南合紫川水又西南入於河元和志蒲水源出隰川縣東北石樓山一名日斤水去大寧縣六十步寰宇記日斤川在大寧縣從隰川縣及蒲縣兩界來並呼日斤川其水屈曲入黃河縣志昕川至大寧縣翠㣲山麓合義亭川石峽巉巖水勢湍激西入黃河按水經注及元和志皆以州北者為蒲水而縣志則以自隰州來者為紫川河自蒲縣來者為蒲河蓋以州南有紫川入蒲水遂並上流亦稱紫川而蒲縣之蒲峪河獨擅蒲水之名矣〉紫川水〈在州東南源出州東山谷中合義泉河至州西南入蒲水水經注紫川水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寰宇記源出隰川縣東與黃櫨相近州志紫川岸不生草木水不産鱗介以川側巖石色紫故名〉黃盧水〈在州北一名黃櫨谷水水經注黃盧水㦄蒲子城南入蒲水元和志黃櫨谷水出隰川縣東北黃櫨谷〉仙芝水〈在永和縣西即古域谷水也水經注域谷水東啟荒源西厯長谿西南入於河金史地理志永和縣有仙芝水縣志仙芝河源出仙芝谷西南流經縣西又西南入黃河〉第一河〈在蒲縣南源出平陽府趙城縣七佛山西南流入縣界亦名東大河至縣西合吉州鄉寧縣之縣底河又西北流入大寧縣界合義亭河入昕川又東小河源出縣北南流至南山下入 東大河又南川河在縣南三里北流入東大河〉甘露河〈在永和縣西二十里源出烈鳯山南流入仙芝水〉蒲谷川〈在蒲縣東北西流入東大河寰宇記在縣東北五十里從黒兒嶺下流入洛陽川 案縣志又有喬家灣川發源縣東北店兒嶺西流至喬家灣而洑至洛陽村再見復西流入東大河蓋即蒲谷州水隨所在而名之也〉義亭川〈在大寧縣東南源出縣南東北流入昕川又名羊求川〉索陀川〈在永和縣東北三十五里寰宇記索陀谷水在永和縣西北去縣三十里西注仙芝谷馬端臨文獻通考永和縣有索陀各縣志又有坌口川在縣東北二十里榆林川在縣西北三十里皆昔人開以灌田俱南入仙芝水〉麻束溝〈在大寧縣東源出捕狐山南流入昕川又有小道溝出縣東亦入昕川〉東峪溝〈在永和縣東五里又西峪溝在縣西二里又上曲村渠在縣北五里皆開以溉田〉龍子湫〈在州南十里一名瀑布泉出山谷間西南入大寧縣界昕川按元和志隰川縣南有龍泉疑即此〉明月泉〈在州北十里石壁蒼黒壁間有圓光色白照水如月故名〉溫泉〈在州北二百里唐置溫泉縣於此〉古寳泉〈在蒲縣北五里〉南澗泉〈在蒲縣東南一里〉隠龍泉〈在蒲縣東南八里侯家莊〉靈液泉〈在永和縣東城下陳循寰宇通志泉上常産並蒂蓮建瑞蓮亭縣志舊有碑雲河清二年有龍躍自泉中因立龍王祠於池上遂名靈液今碑無存其水甘羙清冽一城飲此〉五花泉〈在永和縣西門外流入仙芝水〉龍洞泉〈在永和縣西北五里流入榆林川〉蓮池〈在永和縣城東隅縣志本朝康熙四十六年重濬〉
古蹟蒲子故城〈在州東北漢書地理志河東郡蒲子縣應劭曰武帝置崔鴻十六國春秋劉淵僭號稱漢初治於蒲子後徙平陽又於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屬焉魏書地形志汾州太和十二年治蒲子城寰宇記漢蒲子故城在隰川縣東北一里州志在州東北八十里今為蒲子村蓋後周改長夀縣時已移治也〉長夀故城〈在州北隋書地理志後周置縣曰長夀開皇初改曰隰川元和志隰川縣南有龍泉下隰因以為名寰宇記長夀故城在隰川縣北四十里蓋隋改隰川縣時又移治也〉龍泉故城〈在州北二里元和志後周宣帝大象元年於今州東百步置龍泉郡隋開皇五年改為隰州大業三年又改為龍泉郡唐武徳元年又為隰州〉新城故城〈在州東北與汾州府孝義縣接界後魏世祖置嶺東縣太和二十一年改曰新城屬吐京郡隋省唐初復置屬北溫州後省入溫泉唐書地理志溫泉縣武徳三年置新城縣貞觀元年省寰宇記新城故城在溫泉縣西南七十里〉蒲縣故城〈在今蒲縣西十五里寰宇記周大象元年置蒲子縣隋開皇元年移於今縣東北三十里故箕城大業二年又移於今縣西南二里改為蒲縣唐武徳元年移於今里縣志在今畧東村古名無意村〉大寧故城〈在今大寧縣南寰宇記大寧縣在隰州西南六十八里漢北屈縣之地也屬河東郡後魏太武帝於今縣東南六十里置仵城縣尋廢周武帝保定元年於廢仵城縣西三里置大寧縣屬汾州隋開皇二十年移理廢浮圖鎮即今縣理〉狐讘故城〈在永和縣西南元和志永和縣本漢狐讘縣故縣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寰宇記曹魏初別置讘狐縣後魏太延二年省髙齊武平元年於曹魏讘狐城置臨河郡並臨河縣隋開皇三年廢郡十八年改臨河為永和縣以縣西永和闗為名舊唐書地理志永和縣武徳二年移治於仙芝谷西 案北齊後主於故狐讘城置永和鎮後周宣帝改置臨河縣及臨河郡偹載元和志與隋書地理志合今寰宇記謂郡縣亦置自髙齊存以偹考今縣治即唐武徳初移治仙〉
〈芝谷者是也〉五城廢郡〈在蒲縣東南五或作伍亦作仵魏書地形志晉州五城郡天平中置隋書地理志蒲縣有伍城郡周末廢元和志 仵城故城在縣南六十三里後魏伍城郡是也〉隰川廢縣〈今州治舊唐書地理志隰川隰州所理漢蒲子縣地隋為隰川縣明史地理志隰州洪武初以州治隰川縣省入州志隰川縣治今為守偹公署〉白龍廢縣〈在州西南今為白龍里唐書地理志大寧縣武徳二年置白龍縣貞觀元年省〉蒲川廢縣〈在蒲縣西北四十里古縣村隋書地理志蒲縣有後魏平昌縣開皇中改曰蒲川大業初省入蒲縣〉常安廢縣〈在蒲縣西南四十里唐書地理志武徳二年置常安縣貞觀元年省入蒲縣〉仵城廢縣〈在州南金史地理志隰州仵城縣興定五年升隰州之仵城鎮置州志仵城鎮在州南六十里有堡蓋金末又廢為鎮也 按此即後魏晉州之北五城〉石城廢縣〈在蒲縣東南後魏置魏書地形志五城郡石城縣世祖為定陽太和二十一年改寰宇記後魏孝文帝於蒲縣東南五十里置石城縣尋廢後周大象元年於石城故縣置蒲子縣〉大義廢縣〈在大寧縣南唐書地理志大寧縣武聴二年置大義縣貞觀元年省縣志大義故縣以縣南義亭川為名〉樓山廢縣〈在永和縣南隋書地理志龍泉郡樓山縣後周置日歸化開皇十八年改名焉大業末廢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六年置樓山縣貞觀元年省入永和寰宇記樓山故縣在縣南十五里因縣東樓山為名〉蒲城〈在州西北春秋晉蒲邑左傳僖公四年重耳奔蒲五年公使寺人披伐之踰垣而走披斬其袪遂出奔翟史記魏世家襄王七年秦降我蒲陽蕭徳言括地誌蒲邑城在隰川縣北四十五里蒲水之北亦曰蒲陽州志在州西北五十里俗名斬袪垣〉石阿城〈在州北史記趙世家成侯十一年秦攻魏趙救之石阿正義蓋在石隰等州界〉姚岳城〈在州北舊志後周保定初州刺史韋孝寛以離石以南數為敵人抄掠欲築城於險要以拒之而患齊兵來擾使開府姚岳監築曰計此城十日可畢此距晉州四百里敵軍至則城辦矣果城之而還後人因謂之姚岳城焉〉橫城〈在州南三十里元和志故橫城在隰川縣南三十五里隋仁夀四年楊諒作逆遣偽將吳子通屯兵築城於此橫絶蒲川道因以為名〉長守城〈在州北寰宇記古長守城在隰州北三十五里唐貞元二年襲逐北冀谷山上部落於此置寨下有仙洞直至代州〉榖城〈在州東北四十里王存九域志隰州有榖成神農氏嘗五榖於此州志州東北四十五里合桑村別有嘗榖臺故址臺有元碑〉石羊城〈在永和縣西南五十里寰宇記後魏太武築置石羊軍孝文移軍於漢狐讘城其城遂廢〉吳王城〈在永和縣西北十里縣志有冢髙三十丈其頂有穴極深風吼其中其城遺址尚存〉夷吾宮〈在大寧縣西十里阜城寨相傳晉公子夷吾所建〉緑礬務〈在州東北九域志溫泉縣有緑礬務文獻通考隰州緑礬塲太祖時以地接河東偽境罷之太平興國八年本州牙吏卜羙請募工造鑊煑礬輸宮課詔從其請〉大觀樓〈在州城中明萬厯四十五年知州儲至俊建〉聚景樓〈在州東四十里義泉鎮〉青帝樓〈在大寧縣南翠㣲山巔〉髙覽樓〈在大寧縣北寨之東南隅明隆慶中知縣邵蕙建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因舊址重建種雜樹四百株〉
闗隘黑龍闗〈在蒲縣東六十里接汾州府臨汾縣界南北依山中建土城闢東西二門地勢險隘明設把總防守今因之〉馬鬭闗〈在大寧縣西七十五里唐書地理志大寧縣西有馬鬭闗縣志闗南臨黃河明洪武初設為官渡通陜西榆林延綏等路舊有巡司今裁〉永和闗〈在永和縣西七十里隋書地理志永和縣有闗官元和志永和縣以縣西永和闗為名寰宇記在縣西南九十五里縣志下臨黃河渡河即陝西延川縣延綏闗舊有廵司今裁把總防守〉興徳闗〈在永和縣西七十里臨黃河有渡通陝西延安府〉鐵羅闗〈在永和縣西南七十里臨黃河有渡路出陜西延安府宜川縣〉永寧闗〈在永和縣西北黃河岸通陜西綏徳州〉廣武莊〈在州北一百里〉義泉鎮〈在州東四十里又州東九十里有張家川鎮西五十里置廵司守此有羅真鎮俱有堡北七十里有蒿城鎮一百一十里有康成鎮一百八十里有大麥鎮東北一百里有辛莊鎮二百里有西曲鎮相近又有回龍鎮俱有堡〉化樂鎮〈在蒲縣東四十里又縣東六十里有張村鎮七十里有喬家灣鎮西二十里有薛闗鎮三十五里有古驛鎮北七十里有松峪鎮〉安阜鎮〈在大寧縣西十里〉桑壁鎮〈在永和縣東五十里又縣北四十里有坌口鎮相近又有劉臺鎮〉南孤山堡〈在州東但頭里又諳真堡在州東諳真里〉水頭鎮堡〈在州北九十里即舊寨也宋史地理志溫泉縣有水頭白壁先鋒三寨〉紫荊寨〈在州東七十里紫荊山〉小馮寨〈在大寧縣東五里又縣南一里有南寨三十里有南堡寨相近又有東堡寨四十里有鳯落寨西十里有阜城寨二十里有道教寨五十里有罩籬寨相近又有仭梯寨西北孔山巔有髙山寨〉北寨〈在大寧縣城北即舊浮圖鎮元和志浮圖鎮齊清河四年築隋移大寧縣理縣志作浮圖結在北寨之巔寨為元時右丞時權所築院使李子厚繼而據守〉石口〈在州北七十里元史文宗紀今隰州烏門闗壘石為固州志謂之石口則〉
津梁通濟橋〈在州西南三十里蒲水上〉橫水橋〈在州城東北六十里諸山之水㑹聚於此〉南川河橋〈在蒲縣東南一里〉架虹橋〈在蒲縣南峨嵋山〉第一河橋〈在蒲縣西南翠屏山下〉峪川橋〈在蒲縣北十七里〉上石橋〈在大寧縣西闗又下石橋在縣西通泰門外〉龍泉橋〈在大寧縣東北龍泉山下〉
堤堰 石堤〈凡三一在州東南紫水之眉明範守已築長八十餘丈一在蒲縣北通㑹渠明天啟三年知縣羅永新以渠水逼近縣治築堤堰以資捍俻後漸圯 本朝乾隆十五年知縣巫慧〉
〈重建石堤百餘丈一在大寧縣南門 外明隆慶元年知縣邵蕙築以障河水〉通惠渠〈在蒲縣北明隆慶三年知縣韓超然自縣北引東小河入城由縣治出西城門溉民田〉
陵墓五代後唐劉訓墓〈在永和縣東南五十里周四百四十步有勅建碑〉元韓
昇墓〈在州城北五里東原上歐陽元撰碑〉
祠廟三皇廟〈在州城東三十里合桑村後移於州北街口〉伏羲廟〈在大寧縣東門外金大定三年建〉河伯祠〈在大寧縣西馬鬬闗〉龍湫神祠〈在州南十里龍子湫俗傳龍見建祠宋崇寧三年賜額豐濟大觀四年勅封順民侯 本朝康熙中重修〉晉文公
廟〈在蒲縣西南一里翠屏山上寰宇記在蒲縣西南坡上唐武徳三年置縣志城內亦有廟〉
寺觀安國寺〈在州治西初名龍紀寺唐武徳初建宋至道初改今額〉天寧寺〈在州北一里舊名天王寺唐建明末廢 本朝順治初釋道興重建〉雲峰寺〈在蒲縣西南一里翠〉
〈屏山上乆廢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重建〉龍興寺〈在蒲縣北五里金泰和二年建明洪武中併興國清涼二寺入焉〉彌陀寺〈在大寧縣西闗東南隅元至治間建明洪武初併福勝寺入焉〉興化寺〈在永和縣治西南金明昌五年建明洪武中併昭陽丈八佛二寺入焉〉龍
巖寺〈在永和縣南七十里龍巖山宋初勅建〉龍泉院〈在州東七十里紫荊山舊名普照寺唐建乆圯明有僧掘地得甎上刻宋元祐中重修龍泉院記因募建〉祈真觀〈在州治西金建邱長春嘗修煉於此〉
名宦南北朝魏宇文測〈代郡武川人孝武時行汾州事政在簡惠頗得人和地接東魏數相抄竊或有獲其為冦者多縛送之測皆令解縛置賔館相見仍設宴放還其國自是東魏人大慚乃不為冦兩界並通慶弔時論方之羊叔子〉周韓褒〈潁川潁陽人汾州刺史先是齊冦數入又廢耕桑褒始至㑹冦來不下屬縣多被抄掠齊人喜其無偹不能追躡竟不為營壘褒已先勒精鋭伏北山分據險阻邀其歸路乘其怠縱伏擊之盡獲其衆復請一切放還以徳報怨詔許之自此抄兵頗息〉唐李琛〈宗室子武徳中以襄武郡王鎮隰州政寛簡人愛便之〉狄
惟謙〈仁傑之後㑹昌中為隰州刺史有治聲〉五代漢侯仁矩〈隰州刺史至郡決滯訟一日釋繫囚百餘獄為之空民皆悅服〉周李謙溥〈并州盂人顯徳四年權隰州刺史事至郡亟命濬城隍嚴兵備八日敵果來溥謙溥登城徐步按視戰具敵不敢動旬餘大發衝車攻城謙溥夜縋死士百餘下城襲之敵大擾悉衆遁去〉宋薛奎〈絳州正平人為隰州軍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舎一日盜殺寺奴取財去博者適至血偶涴衣邏卒捕送州考訊誣服奎獨疑之白州緩其獄後果得殺人者〉金劉汲〈大定間由進士為蒲縣今政簡而清民俗康阜〉張翰〈大定末以進士調補闗州軍事判官有誣兄弟三人為刦者翰亷得狀白於州釋之〉元楊思聰〈大定人大徳間為大寧尹政刑清簡蝗不入境邑人立碑頌之〉明霍毅〈蒲城人永樂間〉
〈大寧知縣公平忠厚剖決詳明以縣地磽瘠諭民植桑棗以治生興利除害民安其業〉胡貞〈扶風人正統初永和知縣修學校築城郭嘗買牛數百頭以給耕者貧民賴之〉吳智〈餘姚人正徳中謫知隰州時值嵗歉乃建一倉名曰祿恵倉凡俸有羨餘及訟獄之願輸粟者悉貯以振貧乏由是流移漸歸又隰士不習戴記智始講授咸奉為經師〉韓超然〈臨淄人隆慶中知蒲縣剛方清介民不忍欺開通會渠以溉民田至今尚頼其利〉邵蕙〈寧州人隆慶中大寧知縣増設闗城廣置倉舎又於南北門外築石堤一帶以捍河水民頼以安〉葛蘭〈信陽人嘉靖初知蒲縣斷獄明允隣邑有不決者咸質成之遇嵗歉倉有餘儲多所賑救〉范守已〈洧川人萬厯二十九年謫知隰州城負東山麓每山泉暴漲輒為水嚙守已於隍外築堤一百餘大以遇水勢又改築州城伐石為基睥睨皆用瓴甓〉余建隆〈開化人萬厯中永和知縣操履清貞及致仕束裝無具州守臨餞忽報地䧟得古錢一窖守曰此天為亷吏賜也令充資斧建隆弗取徒步而歸〉羅永新〈三河人天啟中知蒲縣重修石堰以衛民田人咸感之〉史掌文〈良鄉人崇禎中大寧典史時盜賊蜂起掌文至適築濬城池因督其事咸勸趨之時走山谷捕盜民以少安壬申流冦攻城亟掌文分地而守力屈死之〉左中道〈崇禎中大寧教諭瑞嚴有師範流冦破城或以無守土責勸之去中道斥之卒殉難〉
本朝郭琯〈沙河人順治二年知蒲縣性通敏里閈利病無不周知凡有興舉吏不敢問或㣲詞餂之輒大聲呵曰汝軰苐奉行文書何得與民事聞者皆咋舌退〉王添貴〈奉天人順治六年知隰州姜瓖之變土賊蜂起隰州尤甚添貴率大兵搗其穴賊潰走令還歸農將領疑居民従賊議屠城添貴力請始獲免事平安輯流亡善政日舉隰人徳之〉徐士鶚〈浙江人順冶六年大寧縣典史姜瓖之亂守城甚力城破與妻子偕死〉鍾夢豹〈宛平人永和縣典史姜瓖之變誓以身殉城陥不屈死祀忠烈祠〉吳興祚〈奉天清河人順治十二年知大寧縣當流冦蹂𨈆後四境凋𡚁興祚捐逋賦闢荒穢約束吏胥俾無得擾民再期民多復業治行稱最〉梅鋗〈宣城人康熙十四年以進士知大寧縣嚴取舎善聴訟誡吏胥不得受百姓一錢吏胥多化之〉朱元祫〈嘉定人康熙十八年以進士知蒲縣邑有墾荒虛課七百餘兩民以輸納為艱元祫力請得免其政治一時稱最〉錢以塏〈嘉善人康熙四十四年以進士知隰州政尚寛簡遺惠在民嘗創建紫川書院以便士子誦讀其餘興廢舉墜甚多〉
人物唐劉和〈永和人仕至兵部尚書髙誼偉績推重當時子訓官至丹陽等州觀察制置使封開國侯〉宋趙友〈隰州人七世同居咸平中旌表蠲其課調二百十五〉元韓昇〈隰州人太祖時為本州刺史以策干穆瑚黎署千夫長經畧有功授戶部尚書佩金虎符子奭相繼為本州刺史 穆瑚黎舊作木華黎今改〉王克敬〈字叔能大寧人初任浙江左石司都事厯監察御史紹興路總管兩浙鹽運使所在務崇寛厚累遷南臺治書侍御史以正綱紀自任不阿宗戚聲譽益著元統中以江浙叅政請老時稱名卿卒封梁郡公諡文肅〉明曹需〈永和人洪武間由嵗貢除授山東道御史秉正持憲人以真御史稱之家居尤清謹〉曹鼎〈蒲縣人成化間父為綏徳州倉大使卒於官貧不能歸鼎置櫬車中妻引於前而自後推之行至河畔糧絶相向哭忽大風飄樹葉滿車前探視之得棗數斗遂得餬口扶柩歸里人以為誠孝所感〉李善〈永和人宏治中嵗貢流冦至邑治失守善拒賊力戰死子世隆世竒亦被難垂死復甦追賊至臨汾獲之寸磔以報父事聞特旌義士〉史光代〈字射墟隰州人萬厯中㧞貢授上蔡主簿累遷鄖陽府通判所至皆以勤慎稱崇禎間流賊陥州城光代適家居罵賊死兄光前萬厯中捐粟千石賑飢與光代同日盡節〉安民〈字熙寰大寧人有至性事親能飬志親病便溺悉手自浣濯居鄉醇謹崇禎初以貢授褒城知縣號亷平吏六年冦至與城守事城破被執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張斗辰〈字㣲垣大寧人嵗貢生崇禎間流賊破縣城斗辰率衆與賊巷戰自辰至午力屈被執罹難〉
本朝李呈祥〈字麟埜隰州人明崇禎舉人官至兵部郎順治初任分守大梁道築河堤數百里開陳橋舊河直南路至今便之再遷武昌及天津道官至工部侍郎皆有亷聲〉宋斗星〈隰州人順治六年土賊王登憲糾其黨攻州之曇索堡斗星率僮僕及鄉人捍禦已而賊益衆不能支間道走汾州請兵三百人兼程至賊退踞老兒山斗星伏兵山側從數人誘賊賊遽出戰伏起乘之賊大亂擒斬無𥮅堡獲全〉李允〈字寳山隰州人康熙五年官湖廣叅將賊聚湖南七連坪統兵援剿連戰三晝夜力竭自盡事聞〉馮聖真〈大寧人家貧傭作以飬父每饋食至不敢先嘗必疾趨執爨供父食乃還傭所或饋少腆即攜歸以食父主者知之復以食饋其父聖真不肯曰焉有一人傭而二人食者比父卒負土為墳哀毀三年邑令特旌之〉
流寓明陳敏〈交址人宣徳中由監生除大寧訓導有學行堪為人師九年遷教諭以老乞休時用兵不得歸遂占籍於此仍給原俸終其身〉
列女元杜氏〈大寧人少寡守士割體肉療姑病〉蕭某妻趙氏〈名哇兒大寧人年二十夫病劇謂哇兒曰我死汝年少若何哇兒曰君幸自寛脫有不可諱妾不獨生遂命匠制巨棺夫歿即自經死家人同棺歛𦵏焉〉明張二羙妻馬氏〈大寧人崇禎二年冦起被掠縶馬於野將汚之泣罵不從賊縛馬上載之行不數武力躍墮髙崖賊怒趨崖下碎其屍又劉鳯翔妻馮氏安三益妻張氏俱以罵賊被殺〉張斗星妻李氏〈大寧人崇禎間冦陥城攜室女祿孩同赴井死事聞旌表又馬上乘妻曹氏張拱辰妻賀氏及兄拱北妻劉氏俱以冦變義不受辱死〉王家材妻宋氏〈隰州人明末避流冦磚樓上樓陥宋墜下股折賊執之揮指刺賊目賊怒殺之〉李清秀妻員氏〈隰州人流賊至被掠罵賊死之又馮鍾靈妻郭氏劉兆麟妻馮氏俱被掠不屈死〉李呈蘭妻馮氏〈隰州人年十八聞賊至抱㓜女投井死又牛友月妻宋氏史記妻楊氏牛大吉妻蘇氏俱遇賊赴井死〉薛可教妻髙氏〈永和人崇禎間流冦破城投城不死〉馮氏〈永和籍寓蒲縣崇禎中嵗大飢人相食夫強其改節馮乃摘耳環市餅和毒食之死〉
本朝宋徳盛妻王氏〈隰州人適徳盛末期遇流冦被掠不屈遂遇害〉霍顯才繼妻郭氏〈永和人有姿色早寡富家爭欲娶之矢死不從常佩利刅自防以節終年七十餘〉郭世旺妻李氏〈永和人遭嵗荒疫夫將鬻以度日知不能免遂投河死又馮氏夫將賣與秦人不從投繯死〉成仁儒妻王氏〈隰州人夫亡以節自誓事親盡孝撫子有成又同邑蘇橿妻曹氏夫亡以節稱俱乾隆年間先後 旌表〉曹孔修妻王氏〈蒲縣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間 旌表〉
仙釋宋曹仙媼〈不知何許人嘗攜㓜女引一犬至大寧馬鬭關息大栁下一日至河求渡舟師拒之媼㣲笑遂攜女引犬步水靣徑逹東岸登石龕中俄與女及犬俱化一境大駭為塑像祀有禱輒應〉金馬守明〈永和民家女母夜夢玉童駕鶴自空降於庭曰暫寄汝腹覺而有娠性敏慧不好繁華父母喪為女道士適絳州舎李氏上元日無疾枕肱而逝三日復甦語人曰予暫逰紫府㑹羣真耳自是不復榖食能前知吉凶疾者不假砭藥呵禁頓愈嵗旱蝗禱雨祝滅蝗皆立應元至元中沐浴端坐而逝〉明無名僧〈嘉靖間住大寧縣西道教村土人房芝供食之後火出鼻中焚其軀芝築龕瘞之〉
土産蜜〈元和志隰州貢白密〉蠟〈元和志隰州貢黃蠟〉麝香〈元和志隰州貢〉箕栁〈蒲縣出有數種金絲最佳秋可任為𥳽箕〉龍鬚席〈寰宇記出溫泉縣 案唐書地理志隰州土貢胡女布元和志及寰宇記亦載之今州只産青麻一種木棉亦間有之意非此二者所成附記於此〉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大清一統志,歸化城六廳圖>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大清一統志,歸化城六廳圖>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大清一統志,歸化城六廳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307年 (提及)
- 488年 (提及)
- 579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497年 (提及)
- 585年 (提及)
- 609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1221年 (提及)
- 1286年 (提及)
- 436年 (提及)
- 1767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708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707年 (提及)
- 563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581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561年 (提及)
- 600年 (提及)
- 570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623年 (提及)
- 983年 (提及)
- 1689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104年 (提及)
- 1110年 (提及)
- 1712年 (提及)
- 1202年 (提及)
- 1194年 (提及)
- 957年 (提及)
- 1645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675年 (提及)
- 1679年 (提及)
- 1705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629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