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295
欽定大清一統志 巻二百九十五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一統志巻二百九十五
重慶府〈在四川省治東南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五百六十里南北距五百九十五里東至直𨽻忠州墊江縣界二百二十里西至敘州府隆昌縣界三百四十里南至貴州遵義府桐梓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順慶府岳池縣界三百四十五里東南至遵義正安州界三百里西南至遵義府仁懷縣界二百里東北至酉陽州彭水縣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潼川府遂寧縣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師六千六百七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國〈山海經西南有巴國太皞生咸鳥咸鳥生乗釐乗釐生後昭是為巴人郭璞注為巴之始祖常璩華陽國志武王克殷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戰國時嘗與楚婚及七國稱王巴亦稱王〉慎靚王五年秦滅蜀置巴郡〈華陽國志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因執巴王以歸置巴郡〉漢仍為巴郡〈治江州縣〉屬益州後漢因之初平元年劉璋改為永寧郡建安六年復為巴郡〈華陽國志獻帝初平元年征東中郎將安漢趙頴建議分巴為二郡穎欲得巴舊名故白益州牧劉璋以墊江以上為巴郡江南龎羲為太守治安漢以江州至臨江為永寧郡朐䏰至魚腹為固陵郡建安六年魚腹蹇□白璋爭巴名乃改永寧為巴郡以固陵為巴東徙羲為巴西太守是為三巴按晉書地理志初平元年劉璋分巴郡立永寧郡建安六年改永寧為巴東以巴郡為巴西二十一年先主分巴郡立固陵郡章武元年又改固陵為巴東郡巴西郡為巴郡與華陽國志不同今從華陽國志〉三國屬蜀漢〈華陽國志建興中李嚴督江州求以五郡為巴州諸葛亮不許〉晉宋齊俱為巴郡梁太清四年武陵王蕭紀於郡置楚州西魏大統十七年改曰巴州後周閔帝元年復曰楚州隋開皇初郡廢改州曰渝州大業初復罷州為巴郡唐武徳元年復曰渝州天寳初改曰南平郡乾元初復為渝州屬劍南東道〈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唐新志皆屬劍南舊唐志及寰宇記則屬山南西道〉五代屬蜀宋亦曰渝州南平郡屬䕫州路崇寧元年改曰恭州淳熙十六年陞為重慶府〈見宋史本紀以光宗潛藩故地理志作髙宗或作淳熙初改皆誤〉元至元十六年立重慶路總管府〈為四川南道宣慰司治〉屬四川行省至正末明玉珍據此建號曰夏明洪武初平之仍曰重慶府屬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四川省領州二縣十一
巴縣〈附郭東西距二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長夀縣界二百里西至壁山縣界八十五里南至綦江縣界九十五里北至合州界一百四十五里東南至南川縣界八十里西南至江津縣界八十里東北至順慶府隣水縣界一百二十七里西北至銅梁縣界一百十里春秋巴國都漢置江州縣為巴郡治後漢及晉宋齊因之後改曰墊江梁為楚州治後周武成三年改曰巴縣隋初為渝州治後復為巴郡治唐復為渝州治宋為重慶府治元為重慶路治明為重慶府治 本朝因之〉江津縣〈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巴縣界五十里西至永川縣界九十里南至綦江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壁山縣界四十里東南至綦江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瀘州合江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巴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永川縣界九十里本漢江州縣地西魏分置江陽縣兼置七門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江津仍屬巴郡唐屬渝州宋因之元屬重慶路明屬重慶府 本朝因之〉長夀縣〈在府東北二百三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涪州界二十里西至巴縣界三十里南至南川縣界九十里北至順慶府隣水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涪州界六十里西南至巴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忠州墊江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合州界一百三十里本漢枳縣地周隋為巴縣地唐武徳二年析置樂溫縣屬南潾州九年改屬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涪州至正中明玉珍改置長夀縣仍屬涪州明洪武六年改屬重慶府 本朝因之〉永川縣〈在府西少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江津縣界四十里西至榮昌縣界五十里南至瀘州合江縣界一百里北至銅梁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江津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榮昌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壁山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大足縣界五十里本唐壁山縣地大厯十一年分置永川縣屬昌州宋因之元至元中省入大足縣明洪武初復置屬重慶府 本朝因之〉榮昌縣〈在府西少南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七十九里南北距六十八里東至永川縣界二十九里西至內江縣界五十里南至瀘州界三十里北至大足縣界三十八里東南至瀘州合江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敘州府隆昌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永川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大足縣界八十里漢犍為郡資中江陽巴郡墊江三縣地唐初為瀘普渝合資榮等六州之界乾元元年分置昌州兼置昌元縣為州治大厯六年廢十年復置屬劍南道光啟元年徙州治大足以昌元為屬縣宋因之元省明初改置榮昌縣屬重慶府 本朝因之〉綦江縣〈在府南少柬二百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二百五里東至南川縣界八十里西至江津縣界二十里南至貴州遵義府桐梓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巴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南川縣界八十里西南至遵義府仁懐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巴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江津縣界二十里漢江州縣地唐武徳二年分置隆陽縣兼置南州三年改曰僰州四年復曰南州先天元年改縣曰南川天寳初改州曰南州郡乾元初復曰南州屬江南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屬蜀宋初為覊縻州慶厯八年改屬渝州皇祐五年廢州為南川縣熙寧七年復置南平軍屬䕫州路嘉熙三年軍徙治隆化縣廢元置南平綦江長官司屬播州安撫司明洪武初改置綦江縣屬重慶府 本朝因之〉南川縣〈在府治東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涪州界七十里西至綦江縣界七十里南至貴州遵義府正安州界一百里北至涪州界一百里東南至正安州界九十里西南至遵義府桐梓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涪州界八十里西北至巴縣綦江二縣界一百里漢巴郡枳縣地周隋為巴縣地唐貞觀十一年分置隆化縣屬涪州先天元年改曰賔化宋初復曰隆化熙寧七年改屬南平軍嘉熙三年徙軍來治元至元二十二年軍廢改置南川縣屬重慶路明屬重慶府本朝因之〉合州〈在府北少西二百五里東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順慶府岳池縣界一百十里西至潼川府安岳縣界二百四十里南至壁山縣界六十里北至定逺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巴縣界六十里西南至銅梁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定逺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潼川府遂寧縣界一百五十里古巴國別郡秦為巴郡地漢置墊江縣屬巴郡後漢因之建安六年改屬巴西郡三國漢建興十五年還屬巴郡晉因之宋元嘉中置東宕渠郡西魏恭帝三年改郡曰墊江縣曰石鏡又於郡置合州隋初郡廢開皇末改合州曰涪州大業初又改州曰涪陵郡唐武徳元年復曰合州天寳初又改曰巴川郡乾元初復曰合州屬劍南道五代屬蜀宋乾徳三年改縣曰石照仍曰合州巴川郡屬潼川府路元至元二十年為散郡二十二年復為州改屬重慶路明洪武初以州治石照省入仍屬重慶府 本朝因之〉涪州〈在府東少北三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三里東至忠州酆都縣界六十里西至長夀縣界六十里南至南川縣界一百三里北至長夀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酉陽州彭水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南川縣界一百里東北至酆都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長夀縣界六十里本戰國時楚枳巴漢置枳縣屬巴郡後漢及晉初因之永和中移涪陵郡於此宋齊因之後周廢枳縣徙郡治漢平隋開皇初郡廢十三年移漢平於此改曰涪陵縣屬巴郡唐武徳元年於縣置涪州天寳初曰涪陵郡乾元初復曰涪州屬江南西道五代屬蜀宋亦曰涪州涪陵郡屬䕫州路元至元二十年以州治涪陵縣省入二十一年改屬重慶路明屬重慶府 本朝因之〉銅梁縣〈在府西少北二百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壁山縣界五十里西至大足縣界三十里南至永川縣界十里北至合州界一百十里東南至巴縣界七十五里西南至大足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合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大足縣界六十里本漢墊江縣地西魏為石鏡縣地唐長安四年始置銅梁縣屬合州宋元明俱因之 本朝康熙元年併入合州六十年復置屬重慶府〉大足縣〈在府西三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銅梁縣界六十里西至潼川府安岳縣界六十里南至永川縣界九十里北至潼川府遂寧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永川銅梁二縣界八十里西南至榮昌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銅梁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安岳縣界一百里本合州巴川縣地唐乾元元年置大足縣屬昌州光啟元年徙昌州來治宋曰昌州昌元郡屬潼川府路元州縣俱廢入合州明洪武四年復置屬重慶府 本朝康熙元年省入榮昌縣雍正六年復置〉壁山縣〈在府西少北一百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巴縣界七十五里西至銅梁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江津縣界九十五里北至合州界五十里東南至巴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永川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合州界三十里西北至銅梁縣界三十里本漢江州縣地隋為江津巴二縣唐至徳二年分置壁山縣屬渝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巴縣明成化十九年復置屬重慶府本朝康熙元年省入永川縣雍正六年復置〉定逺縣〈在府北少西二百九十五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順慶府岳池縣界七十里西至潼川府蓬溪縣界九十里南至合州界七十五里西南至合州及蓬溪縣界俱九十五里東北至岳池縣界八十里西北至蓬溪南充二縣界一百里本宋合州地元至元四年置武勝軍後改為定逺州二十四年降為縣屬合州明因之本朝康熙八年併入合州雍正六年復置屬重慶府〉
形勢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華陽國志〉江州地勢剛險承三江之會江州以東濵江山險墊江以西土地平厰〈同上〉
風俗江州以東其人半楚姿態敦重墊江以西精敏輕疾上下殊俗〈華陽國志〉二江商販舟楫旁午〈祝穆方輿勝覽〉地瘠民貧務本力穡其士亦喜靜退不為剽鋭〈元統志〉
城池重慶府城〈明洪武初因舊址修築周十二里有竒髙十丈門十七九開八閉俗以為九宮八卦之形環江為池本朝康熙二年重修〉江津縣城〈周五里半門四明成化中石築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重修〉長夀縣城〈周三里有竒明天順中土築〉永川縣城〈周二里有竒門六明成化中石築〉榮昌縣城〈周五里半門四明成化中石築本朝乾隆三十四年重修〉綦江縣城〈周三里有竒門四明成化中石築 本朝康熙〉
〈八年重修〉南川縣城〈周三里有竒門四明成化中土築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重修〉合州城〈周十六里有竒門八明成化中石築〉涪州城〈周四里門五明成化初因舊址修築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重修〉銅梁縣城〈周六里有竒門四明天順中石築 本朝乾隆〉
〈三十一年重修〉大足縣城〈周四里有竒門四明天順中石築〉壁山縣城〈周三里有竒門四明成化中石築 本朝雍正八年重修乾隆三十五年復修〉定逺縣城〈周三里有竒門四明嘉靖三十年石築〉
學校重慶府學〈在府治北宋紹興中建明洪武四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名〉巴縣學〈在縣治東北宋紹興中建明末燬 本朝康熙三年重建入學額數十二名〉江津縣學〈在縣治西宋治平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長夀縣學〈在縣治西北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建入學額數八名〉永川縣學〈在縣治西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建入學額數十六名〉榮昌縣學〈在縣治南明天順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六名〉綦江縣學〈在縣治西明萬厯中建後燬 本朝順治十八年重建入學額數八名〉南川縣學〈在縣治東明嘉靖四十年建後燬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重建入學額數八名〉合州學〈在州治西明天順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重建入學額數十二名〉涪州學〈在州治南明宣徳中建後燬 本朝康熈四十六年重建入學額數十二名〉銅梁縣學〈在縣治西北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建入學額數十六名〉大足縣學〈在縣治東北明嘉靖中建 本朝康熙五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壁山縣學〈在縣治西明成化中建 本朝康熙初裁雍正九年重建入學額數八名〉定逺縣學〈在縣治南明嘉靖中建入學額數十二名〉東川書院〈在巴縣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修又江津縣有幾江書院乾隆六年修長夀縣有鳯山書院乾隆四年修永川縣有錦雲書院乾隆二十七年修榮昌縣有忠賢書院康熙五十年修南川縣有隆化書院乾隆十七年修合州有合宗書院乾隆二十年修鄒公書院乾隆二十二年修涪州有鈎深書院乾隆十年修大足縣有寳鼎書院乾隆二十四年修壁山縣有重壁書院乾隆二十年修定逺縣有邱山書院乾隆十二年修州縣並設有義學〉
戸口〈原額人丁一萬四千五百九十二滋生人丁八十九萬八千四百四十七戸一十九萬九千七百七十二〉
田賦〈田地一十一萬二千三十八頃零一畝三分八釐零額征丁條糧銀五萬八千六十八兩一錢七分六釐零〉
山川塗山〈在巴縣東一里華陽國志禹娶塗山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水經注江水北岸有塗山常璩庾仲雍並言禹娶於此按禹娶在夀春當塗不於此也寰宇記山在巴縣東南八里岷江南岸髙七里周迴二十里東接石洞峽明統志山趾有石中分名曰龍門其下水與江通〉方山〈在巴縣東王象之輿地紀勝山去縣四十八里一名凝脂山堯時洪水不沒故又名浮山元統志山髙五里周迴六十里又名雲鴻山明統志在縣東三十里〉臥龍山〈在巴縣東一百二十里髙四里無路可通〉仙女山〈在巴縣西四十里髙八里相近有雲鳯山〉砦山〈在巴縣西五十里上有古砦昔人曾保聚於此〉楊井山〈在巴縣西九十里上有古泉號楊家井〉縉雲山〈在巴縣西接壁山縣界寰宇記山在巴縣西一百三十七里其山髙聳林木鬱茂下有泉水東西分流傳雲黃帝於此山合神丹故得此名以紀之元統志山有九峯其中二峯最秀一名獅子一名香爐左接魚鹿峽入浮江右入江津縣界華葢峯逹於岷江橫亙二百餘里舊志山在巴縣西八十里壁山縣東北二十里輿地紀勝謂之巴山今一名鳯凰山明統志有來鳯山在府西一百三十里亦此山之異名也〉沱江山〈在巴縣南五十里其下有七里店又南十里有冠山又十里有太華山〉霖峰山〈在巴縣南一百里髙七里遇旱禱之即應〉瀛山〈在巴縣南元和志在南平縣西南三百七十里以其髙峻象海中蓬瀛故名輿地紀勝在南平軍西北七十里周迴九十里崖壁峭峻林木蔥蔚山類三峽中有四十八面而皆不同明統志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南平山〈在巴縣南一百五十里一名青山髙四里〉白崖山〈在巴縣北三十里明統志在府城西北五十里又名朝陽山又有白崖山在涪州東二十里〉四面山〈在巴縣北三十里四面皆山上有金田寺〉石獅埡山〈在巴縣北九十里二山峭峙四壁絶險中盤小徑分渝合之界〉崑崙山〈在巴縣北一百五十里元統志據府及渠合之境髙十里俯瞰三郡如指掌然林壑深翠峰頂絶無塵埃 按明統志作崑嶁山在府城東北七十里又名塔平山〉真武山〈在巴縣東南十里又涅婆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丹溪出此〉屈賔山〈在巴縣東南一百里〉銷劍山〈在巴縣東北一百九十二里元統志自涪州界來昔人於此山銷鐵為劍因名〉踰越山〈在巴縣西七十里髙八里其峯峻拔髙出衆山故名〉雲篆山〈在江津縣東六十里元統志山勢險絶跨江南岸狀如篆紋因名〉珞黃山〈在江津縣東六十里一名東山〉龜停山〈在江津縣西一里江中輿地紀勝山若龜形元統志在縣東北五十里江中周二百步髙十二大〉君井山〈在江津縣西隔江四十三里輿地紀勝有井泉淺深不常常以水之盈縮卜牧宰之賢否〉聖威山〈在江津縣西五十里〉石筍山〈有二一在江津縣西隔江一百二十里南去永川縣五十里孤峯如筍上有石泉一在縣東二百里平地一石突起髙二十餘丈旁有石磴可升絶頂方平可容數十人〉鼎山〈在江津縣南一里三峯鼎峙〉棊盤山〈在江津縣南三百里〉石佛山〈在江津縣北一里與馬驍山相連上有石佛寺一名鎮秀山有巨蟹泉自石孔流出〉馬驍山〈在江津縣對江北岸元統志其山縈曲周三里形勢峭拔昔有驍騎將軍馬邈𦵏此因名舊志一名馬騣山宋馬騣鎮此因名〉白君山〈在江津縣寰宇記在縣北四十里輿地紀勝在縣北六里昔有江津令白君住此學道成仙因名元統志在縣東六十里周𢌞五里髙二里〉龍登山〈在江津縣東南一百里西去綦江縣七十里上有虎跳嶺雙峯並峙頂有井泉又有龍塘石蟹泉四圍石壁㟻巖有二路可升明正徳八年盜起義兵屯此為一方保障〉固城山〈在江津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其山四垂而上平〉綾錦山〈在江津縣西南接永川縣界元和志在萬夀縣西八十五里寰宇記在永川縣南八十里山之花木如錦〉女仙山〈在江津縣西南元統志距縣一百五十里漢東市對岷江南岸有二峯峙立可愛昔有二女於此登仙故名〉寳鼎山〈在江津縣東南一百三十里上有三石如鼎明正徳中鄉民築砦於此盜不敢窺〉華葢山〈在江津縣西北二十五里〉龍歸山〈在長夀縣東輿地紀勝在樂溫縣東八十里〉鳯山〈在長夀縣西一里大道旁以形似名一名白虎山〉三峰山〈在長夀縣西十里三峯髙聳〉牛心山〈在長夀縣西十里形類牛心〉菩提山〈在長夀縣北十里上有菩提寺〉漏明砦山〈在長夀縣北四十里山皆石壁中有洞日光穿漏如屋室然〉雲臺山〈在長夀縣北一百里舊有雲臺觀〉樂溫山〈在長夀縣西南元和志在樂溫縣南三十里縣因山為名舊志在今縣西南五十里地氣常溫禾稼早熟下有樂溫灘大江所經也〉長夀山〈在長夀縣東北七十里〉銅鼓山〈在長夀縣西北輿地紀勝在樂溫縣北一里〉市子山〈在長夀縣西北輿地紀勝在樂溫縣北一百里〉同心山〈在永川縣東二十里以與石筍工郎兩山相連故名〉盧龍山〈在永川縣南十里〉桂子山〈在永川縣北三十里一名桂山又箕山在縣北四十里〉英井山〈在永川縣東南三十里〉鐵山〈在永川縣元和志在縣東南八十里寰宇記其山出鐵 按明統志在縣東二十里石如鐵色葢別一山也〉英山〈在永川縣輿地紀勝在縣西北十里下有龍洞明統志龍洞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即古英山上有龍湫旱禱輙應〉溪山〈在永川縣西北輿地紀勝去縣一百里接沙溪源因名〉葛仙山〈在榮昌縣東元和志在昌元縣南一百五十里輿地紀勝圖經雲山去昌元百餘里下臨中江上干霄漢以葛仙翁名有煉丹巖洗藥池甘露茶打子石明統志在榮昌縣東十五里舊志在縣東二十里大道又有桃香嶺在縣東十五里嶺有桃樹根出石上無寸土相傳仙翁遺核於此而生〉磁窯山〈在榮昌縣西三十里〉寳葢山〈在榮昌縣南一里宋寳葢鎮以此名〉井九山〈在榮昌縣南寰宇記在昌元縣南一百五十里側有鹽井土人呼井九山〉銅鼓山〈在榮昌縣北一百里元和志在靜南縣北八十里〉慶雲山〈在榮昌縣東南六十里〉綾波羅山〈在榮昌縣西北寰宇記在靜南縣西三十里〉頼婆山〈在榮昌縣西北寰宇記在昌元縣南七十里四面懸絶唐大厯四年在山上置行州〉老鴉山〈在榮昌縣西北輿地紀勝在昌元縣南三十里山下有李戡李戣兄弟善棊常應詔退虜文彥博贈詩云昌元建邑㡬經春百里封疆秀氣新鴨子池邊登第客老鴉山下著棊人〉琵琶山〈在綦江縣西輿地紀勝在東溪側近〉祝融山〈在綦江縣南五十里上有祝融寺〉石笏山〈在綦江縣南五十里山頂有石似笏故名〉羅縁山〈在綦江縣南元和志在南川縣南十二里山多楠木堪為大船王存九域志在隆化縣〉扶觀山〈在綦江縣南輿地紀勝唐以之名縣今謂之砦山舊志縣有砦子山明萬厯中楊應龍破縣留苗兵結砦於此蕩平後改興文山〉石印山〈在綦江縣南十里山形如印〉朽石埡山〈在綦江縣南一百二十里山多碎石有虛崖峭壁之勝〉牛岡山〈在綦江縣北十里髙十里以形似名〉黒崖山〈在綦江縣北輿地紀勝在南平軍北七十里石崖峭拔〉老瀛山〈在綦江縣東南二十里〉得勝山〈在綦江縣東南輿地紀勝在南平軍東南二十里形勝艱險林木鬱茂亦名黃沙坎〉最髙山〈在綦江縣東南輿地紀勝在南平軍東南九十里髙十五里林箐深密視衆山猶培塿〉盈山〈在綦江縣東南寰宇記在丹溪廢縣東七十六里〉南山〈在綦江縣西北輿地紀勝與瀛山相對岡勢甚逺其止平廣有石筍數峯㟻然秀拔其下名石筍峽〉九盤山〈在南川縣東十二里峯巒髙逺九折而上〉馬嘴山〈在南川縣東五十里髙三十里冇小路通正安州〉九遞山〈在南川縣東輿地紀勝在隆化縣東六十里絶壁如銀色人視其質之昏明以𠉀晴雨上有水瀦為洞髙廣百尺左右石臺有兩泉溫冷非常池上各蟠石龍初非鐫刻洞以龍名〉永隆山〈在南川縣西元和志隆化縣因縣西永隆山為名寰宇記在隆化縣西二十里〉水從山〈在南川縣西五十里南江別源出此〉來遊山〈在南川縣西七十里道旁路通巴縣行者多憇息於此〉鼇頭山〈在南川縣南一里以形似名又南一里有置燈山〉熊井山〈在南川縣南三里上有井水清而味鹹〉方竹箐山〈在南川縣南五十里有小路通桐梓縣〉鳯凰山〈在南川縣北輿地紀勝在隆化縣北七十二里山有峯屹然二小山翼之如鳯因名又有獅子峯與鳯凰山相距不數里兩山為一邑之勝〉瑞應山〈在合州城內北隅輿地紀勝本名坐龍山唐改名明統志宋乾徳中山有異木生文成天下太平字因名魏了翁有瑞應山房記〉學士山〈在合州東輿地紀勝在石照縣東五里直郡治之江樓其髙不踰旁山而南峯斜崖諸山班班若出其下〉釣魚山〈在合州東輿地紀勝在合州石照縣東十里涪內水在其南西漢上流經其北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跡相傳異人坐其上投釣江中山以是名明統志上有天池大旱不涸宋淳祐中移合州治此山〉東山〈在合州東輿地紀勝在合州石照縣東十里髙四五丈縈紆可二里下瞰涪江又有書臺山在縣東北七里東漢末薛融讀書於此俗名東臺山〉牟山〈在合州西輿地紀勝在州西二十里唐康元朗讀書於此俗名西臺山〉砦山〈在合州南元和志在赤水縣南十八里〉銅梁山〈在合州南左思蜀都賦外負銅〉
〈梁於宕渠元和志山在石鏡縣南九里出鐵及桃枝竹寰宇記銅梁山東西連亘二〉
〈十餘里山嶺平整逺望諸山而此獨秀舊志山有石樑橫亙色如銅因名〉純陽
山〈在合州北三里相傳唐女冠范志立得道處〉九煉山〈在合州北〉
〈七里九域志合州有九煉山唐道士任處華居此〉馬騣山〈在合州東北一百五十里宋咸淳九年叛將劉整獻計於䝉古欲自青石進築馬騣虎頭二山扼三江口以圖合州合州將張珏聞之潛師越砦七十里焚其船場由是馬騣城築不就即此〉龍多山〈在合州西北與潼川府蓬溪縣接界輿地紀勝在赤水縣北五里晉時廣漢人馮葢羅煉丹於龍多山之仙臺永嘉三年舉家十七人仙去唐孫樵有龍多山録山東有大池即武后時放生池有東巖廣五十丈多唐人刻字泉自巖出瀦為方池大旱不竭其山髙明窈深變態萬狀有駕鶴軒下視涪水如帶煙雲出沒山之偉觀也明統志在合州西北一百里〉青石山〈在合州西北接蓬溪縣界寰宇記在石鏡縣西二百四十里涪水之南按此山為巴蜀分界處詳見蓬溪〉龜山〈在涪州東輿地紀勝在黔江東岸州治據其上其形如龜故州亦名龜陵舊志在州東北一名三台山宋咸淳中移州治三台山即此〉種松山〈在涪州東輿地紀勝州産松屏石出山間相傳爾朱先生種松於此映山之石皆有松紋舊志種松山在州東二里〉五花山〈在涪州西二十里五山排列宛然如花〉鐵櫃山〈在涪州北輿地紀勝一名吳君山橫亙江北與廢涪陵縣相對雄壓諸山馬提幹詩石魚占嵗稔鐡櫃鎻晴天即此舊志山在州北五里屹立如櫃相傳武侯嘗屯兵於此其南二里為北巖山即宋程頥注易之所〉天共山〈在涪州北六十里〉游蘭山〈在涪州東南輿地紀勝在涪陵縣髙松鄉地名羅雲蘭真人修煉處人至洞門望見丹灶有真人題字巖石自搖欲墜駭不可至明統志在州東南七十里〉黃牛山〈在涪州東南泝江四十里〉羅浮山〈在涪州東南寰宇記在州東一百二十裏白水入江處〉七龕山〈在涪州東南輿地紀勝在武龍縣北十五里舊志山有七穴故名又石尖山在縣北十里青雲山在縣東北五里〉武龍山〈在涪州東南寰宇記唐武龍縣以邑界武龍山為名明統志龍橋山在武龍縣東五十里逶迤如龍下有空洞即武龍山也〉神鳯山〈在涪州東南輿地紀勝在武龍縣東十里〉望州山〈在涪州西南五里又許雄山在州西南七里〉星宿山〈在涪州西北五十里〉合掌山〈在涪州西北五十里二山對合如掌下有毛家泉一日三潮〉新開山〈在銅梁縣東六十里有道直走巴縣〉龍透山〈在銅梁縣西三十里輿地紀勝山壁絶峭中有穴前後透穿望之空明又寳葢山在縣西二十里〉六贏山〈在巴川縣西二十里輿地紀勝相傳昔人禦冦於此六戰皆㨗故名明統志在銅梁縣西十五里〉聖燈山〈在銅梁縣西六十里巖間夜有光熒然如燈〉計都山〈在銅梁縣南三里又有羅㬋山在縣東北里許亦名東巖〉桂山〈在銅梁縣南五十里又珠玉山在縣南一百里上有石如玉〉葛山〈在銅梁縣北二里〉龍歸山〈在銅梁縣北舊安居縣東山形盤旋如龍東北對峙者曰鳯凰山山頂巨石平正曰鳯凰臺〉隆龕山〈在銅梁縣北舊安居縣西二里唐崇龕縣置於山下又有冠子山飛鴦山皆在舊縣城內〉崆峒山〈在銅梁縣東南五十里〉巴嶽山〈在銅梁縣東南輿地紀勝在巴川縣南十五里一名瀘崑山上有巨石如狻猊名香爐峰又有崑谷洞多蒼玉有瀨玉溪又産木蓮花髙五六丈葉如楩楠花如菡萏出山則不殖〉雙山〈在銅梁縣東南輿地紀勝在巴川縣南五十里相傳有漁者網得二石其一飛去其一留者因即山築室而寳祠之明統志在銅梁縣南五十里鄉人遇旱以水灌之即應〉鍾山〈在銅梁縣西南十里輿地紀勝有池大旱不涸〉龍門山〈在銅梁縣東北七十里輿地紀勝髙一里隠者蘇汝礪之居有書院蔵書三萬巻〉小銅梁山〈在銅梁縣西北七十里元和志銅梁縣取山為名〉井山〈在大足縣東十里今縣東十里有寳頂山〉寳頂山〈在大足縣東十里〉迴萬山〈在大足縣東三十里〉三華山〈在大足縣東三十里其山清秀三峰屹立 按輿地紀勝有寳峯山在縣東三十里即此〉陔山〈在大足縣東四十里輿地紀勝近三華秀氣屹然鼎立〉五桂山〈在大足縣東宋乾道中五士同登科第故名〉龍岡山〈在大足縣西三里明統志其山環拱山脊折紋若龍鱗然舊志即元和志所謂營山也〉髙山〈在大足縣南五里輿地紀勝上冇龍洞醮壇旱禱輒應淳化二年供奉官盧斌平蜀賊任誘嘗駐兵此山〉雞棲山〈在大足縣南輿地紀勝在縣南下有蔵馬崖〉北山〈在大足縣北二里唐刺史韋靖於此置城又白塔山在縣北三里〉牛鬭山〈在大足縣東南六十五里今訛為牛口山元和志在大足縣東南八十里寰宇記山長三百里崖石巉巖有雙峯對立如牛之狀〉玉口山〈在大足縣東南九十里有老君洞宏敞可容百餘人〉望鄉山〈在大足縣西北四十里於衆山中最髙可以望鄉〉龍璫山〈在壁山縣南十里倚障縣南又有龍梭山在縣北三里擁蔽山後〉王來山〈在壁山縣東南五十八里〉重壁山〈在壁山縣西南十五里元和志壁山縣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縣因山為名府志一名茅萊山明統志一名巴山 按方輿勝覽巴山即縉雲山非重壁山也〉武勝山〈在定逺縣治東明統志舊名飛龍峯元遣兵攻合州釣魚山駐兵於此更今名〉焦石山〈在定逺縣北四十里山形髙聳石色焦赤又麻油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土黒而潤〉蹲猊峰〈在巴縣西二十五里元統志面勢蹲踞如獅子狀亦名獅子峯〉南峰〈在銅梁縣東輿地紀勝在巴川縣東四十里髙五里是為峽山之首兩山複出對峙中廣十里塗左有穴謂之仙洞其深五里竇水流為澗有嘉魚明統志在銅梁縣東七十里〉中峯〈在銅梁縣東南九十里山環二十里如盤民錯居如畫絶頂有泉注下曰天池〉古佛巖〈在巴縣西一里兩壁峭起髙一丈五尺廣一丈深直五丈中鐫諸佛像〉蟄龍巖〈在巴縣西二十五里有泉出石縫間瀉入巖下〉紫雲巖〈在長夀縣北一里〉丹巖〈在長夀縣西北一里髙二十丈相傳為徐神翁煉丹處有瀑布下注於江又冇集仙山為神翁飛升處〉蔵馬崖〈在大足縣南輿地紀勝相傳蜀王時産龍馬於此〉櫃崖〈在綦江縣東南輿地紀勝在南平軍東南一百里峭崖壁立有洞不可扳援其門有一櫃〉石筍崖〈在綦江縣輿地紀勝在南平軍北一百里路通隆化縣有石如筍髙者三四丈低亦丈餘凡數十焉〉斜崖〈在合州東北八十里輿地紀勝髙十餘里有石橫亙崖腹如拖脩帛迤長四五里崖以此為名下有穴謂之龍洞水由此出〉黃葛峽〈在巴縣東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右經黃葛峽山髙險全無人居舊志塗山足有古黃葛樹下有黃葛渡即黃葛峽也〉石洞峽〈在巴縣東北寰宇記渝州東北二十里有石洞峽即劉先主置闗之所東西約長二里〉明月峽〈在巴縣東北華陽國志巴郡東枳有明月峽廣徳嶼故巴亦有三峽寰宇記在巴縣東八十里李膺益州記雲廣陽州東七里水南有遮要三塠石石東二里至明月峽峽首西岸壁髙四十丈其壁有員孔形若滿月因以為名府志在縣東五十里〉大茅峽〈在巴縣西元統志樓真洞在縣西八十里大茅峽內相傳昔茅君昇仙於此故名其峽曰大茅洞曰棲真〉魚鹿峽〈在巴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涪江中流有石一狀若魚一狀若鹿故名〉銅鑼峽〈在巴縣東二十里懸崖臨江下有圓石如銅鑼之狀〉溫湯峽〈在壁山縣西南輿地紀勝在巴縣西南一百六十里上有溫泉自懸崖下湧出騰沸如湯舊志今名湯口峽山在壁山縣西南二十五里接銅梁界〉鷄鳴峽〈元和志在涪州西十五里〉洪崖洞〈在巴縣西二里一名滴水巖蒼崖翠壁中縣巨石其下嵌空上有瀑布瀉出巖前〉長安洞〈在巴縣西八十里深二里入者必秉燭盡處有二石墩若龍狀過此則積水深不可往〉悟真洞〈在綦江縣南輿地紀勝在歸正砦一名白鹿洞洞中有聖泉晴雨無增減〉清溪洞〈在涪州東輿地紀勝在髙松鄉巖穴中有石洞二處一自洞門入約一里許有湫水一潭〉白龍洞〈在涪州南五十里又飛龍洞在州西六里〉松石坪〈在永川縣西南六十里輿地紀勝在永川縣來蘇鎮有鬆化石石質而松理或二三尺許大可合抱然不過相望數山有之俗呼雷燒松杜詩所謂萬年鬆化石即此〉登雲坪〈在壁山縣南七十里山形似盤長十里橫八里結為大坪秀峯羅列四面朝拱相傳明建文帝常潛於此〉白土坪〈在銅梁縣輿地紀勝在縣東北六十里地多梔子望如積雪香聞十餘里〉石鏡〈在合州南輿地紀勝內江有石屹立水心正圓如月其下嶄巖如雲氣俗謂石境冬出水可三丈〉大埡〈在江津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髙峯連峙僅通一路明正徳中副使李龯破賊方四於此〉石門〈有二一在江津縣南三十里筍溪河兩岸一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亦曰龍門峽〉凌雲石〈在江津縣北十里聖泉寺左一石突起上逼霄漢其端俯瞰可覆數十人〉大江〈自瀘州合江縣流入江津縣界又東北逕府城東南又東北逕長夀縣南又東逕涪州北又東北入忠州酆都縣界水經注江水過符縣又東北至江州縣東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庾仲雍所謂江州縣對二水口右則涪內水左則蜀外水是也又東逕陽闗巴子梁又東右逕黃葛峽又左逕明月峽東至梨鄉厯雞鳴峽枳縣北又東逕涪陵故郡北又東逕文陽灘灘險難上又東逕漢平二百餘里左自涪陵東出百餘里而屆於積石東為銅柱又東逕望峽厯平都舊志岷江自合江縣界東北流一百八十里至江津縣北還繞縣治狀如幾字亦名幾水又五十里至銅鑵驛入巴縣界又東北一百二十里至府城東內江水自北來注之又東北九十里入長夀縣界又六十里逕縣城南又折東南流二十三里入涪州界又九十里至州城北涪陵江自南來注之又東北八十里入酆都縣界〉嘉陵江〈自順慶府南充縣流入定逺縣界又南逕合州界合渠江涪江東南流入巴縣界至府城東合大江即西漢水也自合涪江以下俗統名涪江亦曰內江漢書地理志西漢水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水經注漢水逕宕渠縣東又東南合宕渠水又東南逕江州縣東南入於江涪水注之故仲雍謂涪內水者也方輿勝覽西漢水在石照縣東一百步又杜甫詩百丈內江船注水自渝上合州者謂之內江自渝由戎瀘上蜀者謂之外江舊志嘉陵江自南充縣李渡場流入定逺縣界五十里至縣城東門外又十里至南溪口入合州界又一百九十里合渠江曰嘉渠口又十里至州城東南合涪江曰三江口又南流四十里入巴縣界又東南流九十里至府城東合岷江自合州以下本涪漢強白宕渠五水合流其別名尤紛出不一五水之中漢名最古故班固漢志以為經流而涪以一水獨當四流且逼近㑹城漢晉以來用兵者多由之故庾仲雍稱內水而獨係以涪自後遂總稱為涪江而漢名亦隠然據漢志水經注終當以西漢為正流也〉涪江〈自潼川府遂寧縣流入合州界至川城東南與漢渠諸水合流即內江也漢書地理志剛氏道涪水南至墊江入漢水經注涪水西南至小廣魏縣南入於墊江亦謂之內水元和志涪江水在銅梁縣東北四十里又逕石鏡縣南二百步舊志涪江自遂寜縣入安居廢縣界東南流五十里合兠溪河又三里逕縣北門外又十里入合州界又一百四十里至州東南合嘉陵江〉渠江〈自順慶府廣安州流至合州東北入嘉陵江即宕渠水水經注宕渠水逕宕渠縣又東南入漢寰宇記渠江源自萬頃池經巴達渠等州廣安軍界至合州東北十里與嘉陵江合〉南江〈在綦江縣東自貴州遵義府桐梓縣流入又西北流入江津縣東入大江古石僰溪今名綦江元和志三溪縣內有僰溪東溪葛溪其僰溪在三溪縣西又經南川縣南四十步寰宇記僰溪自三溪縣西北流經丹溪廢縣又北流逕南川縣東南四十步又北至江津縣南十四里西北流入大江輿地紀勝僰溪亦名夜郎溪從夜郎境流過南平軍城下又東溪在軍之西北元統志南江在南川縣衆溪㑹合至三溪口可通舟楫行三十里至綦市又至南江口入江名勝志南江入綦江縣界其色蒼白名曰綦江又僰溪在江津縣東南三十里來自夜郎境闊三十步深七尺可通二十石舟府志綦江有三源一自桐梓縣坡頭河流四十里至綦江縣界捍水鎮一自桐梓縣松坎流五十里一自仁懷縣李漢壩流六十里亦皆至捍水鎮三派合流名三岔河又順流一百十里入縣界為綦江又順流四十里至縣城東又西北三十里至白渡口入江津縣界又一百二十里至南江口入大江〉涪陵江〈在涪州東自彭水縣流入又北入大江水經江水至枳縣西延江從牂牁郡北流西屈注之注水乃延江之枝津分水北注逕涪陵入江故亦云涪陵水也其水南逕武陵郡昔司馬錯泝舟此水取黔中郡元和志涪江水在武龍縣南屈北流注於蜀江寰宇記涪陵江自萬寧縣西北二百八十里至闗頭灘灘長百步懸崖倒水舟楫莫通舊志自彭水江口鎮西流入武隆廢縣界一百二十里至闗頭灘五里至城西南又五里至石牀灘又十里至白馬鎮入涪州界又折北流一百二十里至州東入大江〉海棠溪〈在巴縣南一里府志即大江分流水漲則盈水涸則乾舊志源出真武山北流十里入江〉丹溪〈在巴縣東南源出湼婆山水色如丹東北流五十里入江曰丹溪口〉砦溪〈在江津縣南源出鼎山北流半里入城環帶縣學又半里至大通橋出城北入江〉樂城溪〈在江津縣西南五里源出馬鞍山東流二十里入江〉筍溪〈在江津縣南三百里源出棊盤山東北流一百六十里至半渡又一百五十里入南江小舟通至半渡止〉龍溪〈在長夀縣東自忠州墊江縣流入又西南入江古名容溪寰宇記樂溫縣有容溪源出縣西北南流逕縣東又南至永安縣東北二里注大江 按此水即墊江髙灘溪之下流舊志謂即桃花溪誤〉桃花溪〈在長夀縣東二里源出老龍洞南流三十里至桃花洞又五里過新橋入江又有海棠溪源出雲臺山東南流七十里合桃花溪〉梅溪〈在長夀縣西北七十里即隣水自順慶府隣水縣流入縣境名玉溪又西南流七十里至巴縣界名交龍溪以溪側舊有古木盤曲如交龍因名又南流七十里入大江〉侯溪〈在永川縣南元和志縣東西北三面並枕侯溪寰宇記溪在縣西南一百八十步舊志今有文曲水繞縣城盤旋四面流達松子溉蓋即侯水也其松子溉在縣南一百里源出龍洞山別流東入大江 按輿圖此水上流曰車對河下流曰洙溶溪自縣東南流入江〉骨溪〈在綦江縣東源出縣東老瀛山西流五十里至縣東下渡入綦江又金沙溪在縣北對岸二里西南入綦江〉奉恩溪〈在綦江縣西輿地紀勝在南平軍西十餘里 按輿圖今縣西有清溪河有二源東曰三岔溝西曰魚子溪自遵義府仁懷縣界東北流百餘里合為清溪河又東北百餘里入綦江葢即奉恩溪也〉水從溪〈在南川縣西南六十里源出水從山西流十里入綦江縣界入南江〉安居溪〈在銅梁縣西北舊安居縣南城外一名闗箭溪又名瓊江自遂寧縣東流至陽馬橋入縣界六十里至縣南闗又東北入涪小舟通至陽馬橋〉兠溪〈在銅梁縣舊安居縣西北涪江北源出龍多山西流一百里入涪以水流迴曲而名〉羅雲溪〈在涪州東五十里源發羅壩水洞北流六里入江〉赤水溪〈在大足縣東元和志大足縣東臨赤水又赤水溪在靜南縣南去縣九十步舊志在大足縣東十里一名馬灘河源出銅梁縣六嬴山南流四十里至縣界普安場又十五里合沙河溪其沙河溪在縣東七十五里源出玉口山石谷流十五里合赤水溪又五里至舊州壩仍東北流入銅梁縣界為淮逺洞河又六十里入縣城與巴川河合流出城東流二十里至合灘與小安溪合其巴川河源出龍透山東北二十里至銅梁城北環繞縣治如巴字穿城至平灘與淮逺洞河合〉小安溪〈源出大足縣界流逕永川銅梁二縣界至合州西南入涪江元和志巴川縣有小安溪源出縣南巴山中舊志源出大足縣東南玉口山名單石溪東北流三十里逕永川縣西北又五十里入銅梁縣界為跳石溪又五十里至合灘與馬灘河合又十里至樓灘又五十里至合州西南侯灘入涪江〉油溪〈在壁山縣西源出湯峽口南流三十里出馬坊橋又六十里至鬬牛石入江津縣界與來鳯橋溪合流為油溪又三十里至縣西四十里油溪口入大江王存九域志壁山縣有油溪又來鳯橋溪在壁山縣東源亦出湯峽口東南流八十里出來鳯橋又四十里亦至鬬牛石與馬坊橋溪合〉花石溪〈在定逺縣東二里源出岳池縣名岳池水南流入縣界為花石溪又西南流四十里入嘉陵江又冇鹽灘溪在縣南十里源出蓬溪縣自浴馬坪入縣界東南流八十里出南溪口入江又有苦竹溪在縣南二十里源出麻油山曰寳泉東南流四十里入江兩岸多苦竹因名〉長橋河〈在榮昌縣西舊志上流即岳陽溪自潼川州安岳縣石羊腸東流十五里至大足縣西四里長橋又五十里為路孔河又二十八里至觀音灘又西南流二里至城西出思濟橋亦名思濟河又三十五里至清江灘入瀘州界 按輿圖此水至榮昌西南而止不入於他水或雲即元和志昌元縣南之賴婆溪也〉白水〈源出南川縣南東北流入涪州界即今大溪河也輿地紀勝白水在涪州南二百二十里源出天衆山其色如練又白水去隆化縣十里自夷界龍泉郷出流入縣界合黔江舊志大溪河源出南川縣南方竹箐山谷北流四十里經鎮江橋名鎮江橋溪又十五里至僰水橋又二十里至水東橋又十五里至涪州界名大溪河又東北流一百里至州南八十里入涪陵江〉四十八渡水〈在南川縣東輿地紀勝在隆化縣東三十里兩山壁立一水灣環其中渉足溪者凡四十八渡其門有穴如戶牖行平逕數百步湧一石臺水出其中又有流金水在隆化縣南五里水色如黃金泥之沉下者與硫黃無異俗傳水之發源乃硫黃所出處府志四十八渡水源出馬嘴山西流二十里至四十八渡又四十里至流金水又二十里至水東橋與鎮江橋溪合流〉溫泉水〈在合州東南五十里源出巴縣縉雲山流一里入州界又東北入江〉信水〈在涪州東南舊武隆縣南二十里峽口其泉如沸日有三潮每至則髙尺餘〉巴子魚池〈在巴縣東元和志在南平縣西北十里輿地紀勝在巴縣東南二百五十里流合岷江〉蓮花池〈在江津縣東二里廣袤三十餘畝宋元間鑿引水入泮池由大通橋入江又長池在江津縣南十里廣袤五丈四時湛然〉仙池〈在江津縣北岷江南岸〉天水池〈在江津縣北二里鍾秀山之上其水無源四時不竭又有魚池亦在縣北相傳為巴子養魚池〉悅池〈在銅梁縣西十里明統志水深丈餘清澈如鑑內多芙蓉〉開池〈在涪州東三十里元和 志出剛鐵土人以為文刀〉黑墨池〈在巴縣西五十里其水如墨嵗旱祈禱輙應〉龍寳潭〈在巴州東南舊志在舊武隆縣東北七十里古箐淒其人鳥兩絶援藤而入幽逕可十里許忽平沙廣野曲壑清泉別一世境〉七門灘〈在江津縣西七十里輿地紀勝有大石橫江凡七處望之如門因名舊志又有龍門灘在縣西十五里石樑如門水漲甚險〉觀音灘〈在榮昌縣北二里又清平橋水源出縣東青松山永利橋水源出縣東南慶雲山靖樂橋水源出縣南馬鞍山皆至觀音灘合流〉龍牀灘〈在南川縣北輿地紀勝在隆化縣北五十五里縣有朱婆渡灘面廣百步與龍牀相近古諺雲龍牀如拭濟舟必吉龍牀彷彿濟舟必沒是語頗信〉白鶴灘〈在涪州西一里輿地紀勝在州上流妃子園下又有歇神灘在州治北又羣豬灘在州東十里水落石現形如羣豬馬提幹詩灘急羣豬沸崖髙落馬懸又百牽灘在州東五十里以舟行至此牽挽為難也〉橫石灘〈在涪州東後漢建武十一年岑彭破公孫述將侯丹於黃石章懷太子曰即橫石灘在涪陵〉銅柱灘〈在涪州東寰宇記昔人於此維舟見水底有銅柱故名相傳馬援始欲鑄柱於此灘最峻急〉錦繡洲〈在涪州東寰宇記銅柱灘東有錦繡洲巴土盛以此洲人能織錦罽故名〉清水穴〈在巴縣華陽國志江州縣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為粉則膏暉鮮芳貢粉京師因名粉水輿地紀勝穴在巴縣西三十步〉溫泉〈在巴縣北方輿勝覽在縣北一百餘里有寺〉孝婦泉〈在綦江縣南輿地紀勝在南平軍南一里俗稱有孝婦感此泉極甘而冷又秋泉在軍東溫泉在湯窠市〉三潮泉〈在南川縣北輿地紀勝在隆化縣北五里早晚兩潮晷刻不差毎潮則泉下有聲如雷泉湧髙四五尺春秋分必一大潮髙可數丈聲聞十餘里故老相傳謂其泉通海〉鹹泉〈在涪州東南輿地紀勝在武隆縣白馬津東三十餘里江岸有鹹泉初康定間有程運使舟次鶻岸聞江中有硫黃氣襲人謂此必有鹹泉召工開之果得鹹脈遷忠州竈戸教以煮鹽之法至四百餘竈〉新井〈在巴縣南輿地紀勝在縣南五十步東西十五里縣城在髙岡之上唐天授中刺史許子儒鑿之無水先天中刺史皇甫珣鑿石六丈方至泉因名〉楊井〈在巴縣西九十里山上今名楊井山〉鹽井〈榮昌縣有鹽井五眼大足縣鹽井九眼〉
欽定大清一統志巻二百九十五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大清一統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90年 (提及)
- 201年 (提及)
- 221年 (提及)
- 551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1102年 (提及)
- 1189年 (提及)
- 1279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1283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885年 (提及)
- 712年 (提及)
- 1053年 (提及)
- 1074年 (提及)
- 1239年 (提及)
- 1285年 (提及)
- 704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1483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766年 (提及)
- 1769年 (提及)
- 1685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770年 (提及)
- 1551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683年 (提及)
- 1684年 (提及)
- 1661年 (提及)
- 1561年 (提及)
- 1722年 (提及)
- 1711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758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752年 (提及)
- 1755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759年 (提及)
- 1747年 (提及)
- 1273年 (提及)
- 309年 (提及)
- 991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