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會典/卷八十六
欽定大清㑹典卷八十六
欽天監
兼管監事大臣 特簡無定員監正滿一人西洋一
人監副滿漢各一人左右監副各西洋一人掌
測𠉀推步之法占天象以授人時所屬時憲科
春夏中秋冬五官正滿二人䝉古二人漢軍一
人漢五人博士滿三人漢軍二人漢十有六人
天文生滿十有二人漢軍八人漢二十四人五
官司書漢一人掌推天行之度騐嵗差以均節
氣○天文科五官靈臺郎滿三人漢軍一人漢
四人五官監候漢一人博士滿三人漢二人天
文生滿二人漢三十二人掌觀天象之垂書雲
物以協嵗占○漏刻科五官挈壺正滿二人漢
二人五官司晨漢軍一人博士漢六人天文生
滿二人漢六人隂陽生漢十人掌調壺漏測中
星相隂陽以卜營建○主簿滿漢各一人掌章
奏文移簿籍○筆帖式十有七人掌繙譯
凡推步之法遵
御製厯象考成以推日月交食七政經緯躔度合朔
望節氣交宮月五星相距遵
欽定儀象考成以測星度遵
欽定萬年書以注
御覽及民用時憲書遵
欽定協紀辨方書以選擇年月日時
凡測量儀器
御製天體儀赤道儀黃道儀地平經儀均徑六尺地平
緯儀一名象限儀紀限儀一名距度儀均半徑
六尺地平經緯儀地平徑五尺象限徑六尺
御製璣衡撫辰儀徑六尺設於觀象臺上○測日圭
表立表高一丈平案長一丈六尺二寸末植立
表長三尺五寸設於臺下晷影堂○候時壺漏
播水壺三分水壺一受水壺一中浮時籌水盈
籌盡洩水於池設於堂下壺室
凡測候之法設觀象臺於
京城東南隅日以滿漢官各一人率天文生十有
五人登靈臺考儀器以窺乾象毎時以四人分
觀四方晝夜輪直按時記風雷雲氣流星諸象
次日報監應奏者按占宻題不應奏者註冊○
元日寅時騐風起之方八節如之雷始發聲騐
雷起之方皆即時報監按占宻題晴雨按日記
注彚録一冊至次年二月一日恭進
京師直省及各䝉古部落朝鮮國日出入晝夜時
刻以實測北極出地之度為定節氣早晩以實
測東西偏度為定遇
冊封外國遣官隨徃測騐
凡時憲書嵗以二月一日進來嵗時憲書式四
月一日頒式直省刋刻十月一日恭進
皇太后
皇帝
皇后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
頒賜王公百官詳見禮部
凡日月交食豫推
京師直省見食分秒時刻方位前期五月繪圖具
疏以
聞
㫖下禮部頒行中外臨期集官吏於公所救䕶監正
以下赴觀象臺同禮部官測騐按占宻題別委
官赴救䕶衙門候時如隂雲不見不占食不及
一分不救䕶
凡相度風水遇
大工營建委官相隂陽定方嚮諏吉興工
凡春牛圖順天府嵗以六月移監校嵗建干支
按五行以辨牛色迺繪圖繕本進
呈
凡直更候時嵗委博士二人率隂陽生十人輪
直譙樓日委博士一人輪直
神武門指示更㸃恭遇
車駕巡幸委官隨從直更亦如之
內廷時辰房日委天文生一人看香候時朝祭慶
典由各衙門行文諏日委官候時
凡升除於應升官內論俸擬正簡選擬陪咨送
吏部保舉應升及考取應用者指名咨吏部均
引
見補授天文生滿洲䝉古漢軍由算學㑹同本監考
定算學生名次送吏部註冊按旗依次補用時
憲天文兩科漢天文生由算學㑹同本監考定
算學生暨肄業生名次送監漏刻科漢天文生
隂陽生由監考取肄業生均與世業子弟分班
補用
天體儀
謹按漢初洛下閎造渾天儀後漢張衡製渾象
隋志雲渾天象者其制有璣而無衡
本朝康熙十二年製天體儀即古之渾象也鑄銅
為球徑六尺兩端中心為南北極以鋼軸貫之
面刻黃赤二道平分十二宮布列星漢以肖穹
象其外為子午圏徑六尺一寸兩面刻去極度
東面兩極開半圓孔以受天體之軸別以半圓
合而固之其下為地平圏徑與子午圏等面濶
七寸周為水渠外刻四象限度及地平時刻方
位下施四足承以圓座設螺柱以取平南北正
中嚮西開闕口以受子午圏半入地平下半出
地平上自天頂設高弧帶地平遊表以察諸曜
地平經緯度北極安時盤定於子午圏設遊表
於極樞令能自轉以指日度又能隨天體旋轉
以指時座下又設機輪使北極能升降則各地
天象隠見之界皆可暸然尤古制所未及焉
赤道儀
謹按渾天儀制為儀三重外曰六合儀次內曰
三辰儀最內曰四遊儀凡七圏
本朝康熙十二年製赤道經緯儀二重凡三圏蓋
合三辰於六合而又省一地平圏也其外正立
為子午圏外徑六尺一寸兩面皆刻去極度數
京師天頂距北極五十度五分北極出地南極入
地各三十九度五十五分兩極側面各安鋼軸
以半圓合而固之距兩極各九十度橫直赤道
緯圏外徑五尺九寸內規面及上側面刻周天
時刻外規面及下側面刻周天度分又自南極
兩旁承以兩象限弧使不傾墊次內為赤道經
圏外徑五寸六寸四面刻赤道緯度貫於南北
極之兩軸其內又為通軸徑一寸中半安橫表
長三寸赤道上設遊表對直軸以測赤道經度
經圏上設遊表對橫表以測赤道緯度其下
為半圓雲座以龍架承之
黃道儀
謹按渾天儀制有黃道緯圏而無黃道經圏
本朝康熙十二年製黃道經緯儀三重凡四圏其
外正立為子午圏制與赤道儀子午圏同次內
為過極至圏外徑五尺五寸規面濶二寸三分
側面厚一寸一分兩面皆刻去極度數貫於南
北極之兩軸以象天之左旋距赤道極二十三
度三十一分三十秒為黃道極距黃極九十度
橫置黃道緯圏其徑及濶厚皆與過極至圏等
四面皆刻黃道經度以象七政之右旋又次內
為黃道經圏外徑五尺一寸四分規面濶九分
側面厚二寸三分四面皆刻黃道緯度以鋼軸
貫於黃極以象黃道之四遊兩極安直軸徑一
寸中半安橫表長三寸緯圏上設遊表對直軸
以測黃道經度經圏上設遊表對橫表以測黃
道緯度其下為半圓雲座以龍架承之
地平經儀
謹按渾天儀制有地平圏能測三辰當地平之
經度而不能測地平上之經度
本朝康熙十二年製地平經儀平置地平圏外徑
六尺二寸濶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上面側面
皆刻四象限度上面自南北起初度側面自東
西起初度東西設通徑下設圓盤四面以立龍
承之地平圏之下中心安立柱高與地平圏等
適當地平圏之圓心上出圓軸地平圏之上東
西植二龍柱結為橫梁中心開孔下與圓心相
直中間安立表長四尺四寸上應天頂下應地
心立表之末結十字橫表與地平圏相切長與
地平圏全徑等立表中空上下設倒正小圓柱
頂開一孔旁開二孔中結直線斜貫於橫表之
兩端成兩三角形凡測日月星無論距地平上
若干度但將橫表推轉令三線與所測叅直視
橫表所指度分即得各曜之地平經度焉
象限儀
謹按渾天儀制有地平圏而無地平經圏元郭
守敬簡儀設立運圏以測三辰出地之度即地
平經圏也
本朝康熙十二年製象限儀為全圓四分之一亦
名地平緯儀其制上正方角為圓心縱橫兩邊
皆為半徑各長六尺濶二寸一分厚一寸一分
象限弧濶二寸六分厚一寸一分正面刻九十
度分外規面刻度數字其數自上而下者以紀
地平高度自下而上者以紀距天頂度中間聨
以雲龍背面正中為立軸以運之立軸與儀之
直邊平行長九尺七寸濶二寸一分厚一寸七
分圓其兩端東西立柱高九尺四寸上下為橫
梁濶七尺八寸飾以雲龍正中設圓孔以受立
軸東西運轉圓心安橫軸長三寸一分軸本安
遊表濶二寸一分厚三分長與半徑等遊表之
末設立耳以測地平緯度較之全圓尤便焉
紀限儀
謹按諸曜在天之度赤道經緯以南北二極為
宗黃道經緯以黃極為宗地平經緯以天頂為
宗至於兩曜斜距之度古無測器
本朝康熙十二年製紀限儀亦名距度儀其制一
弧一幹弧為圓周六分之一通六尺面濶二
寸五分中至兩旁各列三十度幹為圓之半徑
長亦六尺幹末安柄以便推移半徑上端為圓
心設立柱以安遊表長與半徑等遊表之末設
立耳為測一曜之用弧背左右各設窺表為別
測一曜之用又於幹之兩旁設兩立柱相距應
弧背之十度以為借測之用儀面聨以流雲背
安樞紐可使低昻承以半圜周施輪齒可使平
側其下立柱入於儀座可使轉旋而凡兩曜相
距之度皆可測焉
地平經緯儀
謹按康熙五十四年
聖祖仁皇帝命監臣紀利安製地平經緯儀合地平象
限二儀而為一其制平置地平圏外徑五尺濶
七寸七分周圍刻四象限度下設四柱以圓座
承之地平圏之中心倒安螺柱上出立軸東西
安立柱高一丈一尺上結曲梁正中開孔以容
立軸之上端中間安象限儀圓心在下半徑六
尺弧濶二寸七分正面刻九十度中聨方圓及
弧矢形背面結於立軸以運之圓心安遊表長
八尺本設橫耳末設橫柱以備仰窺凡測諸曜
將象限儀推轉又將遊表低昻令與諸曜參直
則橫半徑所指即地平經度遊表所指即地平
緯度是一測而經緯悉得矣
璣衡撫辰儀
謹按虞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孔疏曰
璣衡者王者正天文之器漢世以來謂之渾天
儀者是也乾隆九年
御製璣衡撫辰儀徑六尺其外即古之六合儀而不
用地平圏正立子午雙環為天經兩面刻去極
度數以雲座承之北極出地三十九度五十五
分天頂距北極五十度五分距兩極九十度結
赤道單環為天緯兩面刻周日十二時九十六
刻以龍柱扶之次內即古之三辰儀而不用黃
道圏兩極綰赤經雙環兩面刻去極度數中要
結遊旋赤道兩面刻周天度分以象七政之運
行最內即古之四遊儀通徑設直距中心施窺
衡以測七政之經緯架座施螺柱以取平天頂
施垂線以取正體制仿乎渾天之舊而時度倍
為整齊運量同於赤道新儀而重環更能合應
至用遊表窺測則上下左右無不宜焉
圭表
謹按周禮考工玉人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宋
史云何承天始立表候日影前明觀象臺下設
晷影堂南北平置銅圭於石臺上長一丈六尺
二寸濶二尺七寸周設水渠以為平準南端植
銅表高八尺上設橫梁用影符以取中影
本朝加二尺表高一丈上端安銅片中開圓孔徑
二分午正太陽之影自圓孔射至圭面成橢圓
形南界為日體上邊之影北界為日體下邊之
影中心為中影
京師夏至之影長二尺九寸四分八釐是為最短
過此則漸長冬至之影長一丈九尺九寸四分
是為最長過此又漸短因圭長不及長影之數
又於北端設立圭高三尺五寸冬至之影上立
圭二尺七寸四釐用以比例太陽高度亦同於
平圭之比例焉
漏壺
謹按隋志雲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
夜其後因以命官周禮挈壺氏則其職也宋志
有求壺複壺廢壺建壺及平水壺之制
本朝因前明舊制播水壺三形方承以木架上名
日天壺即宋之求壺水欲常滿上濶一尺九寸
下濶一尺三寸高一尺七寸次名夜天壺即宋
之複壺次名平水壺高濶皆遞減一寸分水壺
一如平水壺之度置於平水壺後稍下即宋之
廢壺受水壺一形圓徑一尺四寸高三尺一寸
置於架前地平上名萬水壺即宋之建壺播水
三壺前面近下皆有龍口以次漏於萬水壺平
水壺後面近上開孔洩於分水壺以平其水而
均其漏萬水壺蓋安銅人抱時刻漏箭下安箭
舟浮於水面水長則箭上出周日水盈箭盡則
啟其下口洩之於地而時刻復起午正壺安室
內各設水蓋龍口小管以玉為之
太醫院
院使一人左右院判各一人掌醫之政令率其
屬以供醫事其屬御醫十有五人吏目三十人
醫士四十人醫員三十人掌九科之法大方脈小方脈
傷寒科婦人科瘡瘍科鍼灸科眼科口齒科正骨科以治疾醫生二十六
人掌炙製之法以治藥咸給事
內庭供使令焉○敎習二人課醫人習醫簡御醫吏
目之能者任之
凡升補院使院判由院申禮部擬正陪咨吏部
奏補御醫吏目由院奏補申禮部轉咨吏部注
冊均循資敘俸各以次升醫士以下由院考選
申禮部拔補醫士有內直者有外直者升則先
內後外其考選皆如定製
凡進院業醫人察其身無過惡且通醫者由本
院官士任之迺令進院發教習㕔肄業院使院
判以時試其能否而進退之
凡侍直自院使至醫士以所業專科分班侍直
給事宮中者曰宮直給事外廷者曰六直宮直
於各宮外班房侍直六直於東藥房侍直各以
其次更代
凡扈從
行在或奉
特㫖隨行或按班次其應給車馬器物餼廩之類申
所司發給
凡
御藥本院官定方具奏以藥二劑合煎同近臣監視
候熟分貯二器一器本院官暨近臣次第先嘗
一器進
御如合和誤不依本方或封題錯者以不敬論
凡奉
㫖視諸王公主暨文武大臣疾者既事仍具狀覆奏
外藩公主額駙台吉大臣遇疾請醫奉
㫖徃視者亦如之○文武㑹試以醫士一人入闈供
職由院簡送禮部聽委○軍前需醫由院遴選
二人具奏得
㫖即馳驛徃兵部遣官䕶行其隨征醫人私以庸醫
充代者罪之○刑部設醫士二人令獄囚之病
者受其藥由院簡送六嵗一更更之日稽其醫
事之優劣優者升吏目劣者斥之
凡祭
先醫禮嵗兩舉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致祭於本
院之
景福殿以院使院判二人分獻兩廡餘均陪祭詳見
禮部
欽定大清㑹典巻八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