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日下舊聞考 (四庫全書本)/卷1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三十九 欽定日下舊聞考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
  京畿密雲縣一
  原密雲縣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統志
  等謹按密雲縣明屬昌平州
  本朝改𨽻順天府
  増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至牆子嶺關界九十里西至懐柔縣界二十里南至三河縣界三十五里北至白馬關一百里東南至平谷縣治九十里西南至順義縣治七十里東北至古北口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懐柔縣界三十里 大清一統志
  増春秋及戰國並為燕地秦漢並屬漁陽郡通典
  原漢白檀縣地屬漁陽郡方輿紀要
  原檀州密雲縣即漢□奚縣舊治續通典
  原後漢以居斤奚遼史
  原白檀縣即古北平續漢書
  増晉時郡縣俱廢後魏復置漁陽縣屬漁陽郡 大清一統志原後魏皇始二年置密雲郡治提攜城領白檀要陽密雲三縣昌平山水記
  原魏兼置安州後齊廢郡及二縣入密雲又廢安樂郡之土垠入安市隋書
  原後周以安樂郡安市縣併入密雲改安州為元州隋開皇初徙元州於漁陽十六年又割幽州燕樂密雲二縣於舊元州置檀州大業三年州罷為安樂郡唐武德元年仍改檀州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等謹按開皇十六年太平寰宇記作十八年
  原以斯地燕之邊陲管障塞軍五千開元十道要略
  原萬嵗通天元年置漁陽軍開元十九年更威武軍又有鎮逺軍故黑城川也有三乂城橫山城米城有大王北來保要鹿固赤城邀魯石子䴚七鎮有臨河黃崖二戍唐書
  原天寶元年改為密雲郡乾元元年復為檀州太平寰宇記原石晉以賂遼宋史
  原遼為檀州武威軍領密雲行唐二縣昌平山水記
  原宋宣和四年金人以州來歸賜郡名曰橫山升鎮逺軍節度七年金人復破之宋史
  原金廢州以縣屬順州後復為檀州以密雲併入方輿紀要原元屬大都路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明改州為密雲縣屬順天府正德中改昌平州屬方輿紀要
  原舊城創於洪武年設三門周圍九里十三步新城築於萬厯四年在舊城之東設三門周圍一千一百七十九丈密雲縣志
  原新舊城兩端相連總督府居其中昌平山水記
  等謹按前明薊遼總督府今廢
  原縣為薊遼總督所駐名勝志
  原縣治在鼓樓西明萬厯二年重建密雲縣志
  等謹按密雲縣署康熙五十九年修葺雍正元年縣令薛天培重修
  原縣學在鼓樓東唐貞觀十二年漁陽刺史韋宏機創建金季兵燬元至元二十八年知州楊璉重修至正六年知州聶守節擴地増修明洪武十一年知縣唐忠重修密雲縣志
  原唐顯慶中韋宏機為檀州刺史以邉人陋僻不知文儒貴乃修學宮畫孔子七十二子漢晉名儒像自為贊敦勸生徒由是大化唐書
  原元王思誠重修檀州文廟碑記 檀州漢為邉郡今畿內近地州舊有孔子廟燬於金季兵至元二十八年知州楊璉等割俸緡即州治東市民宅重構殿宇為堂三楹兩廡四楹以棲聖賢迄今五十載寖至傾圮至元六年太原聶侯字用之由行唐尹管巡院使來守是州拜謁祠下顧瞻荒陋慨然以修復自任退而謀諸監州邁珠及同知巴延判官崔克敬共割俸鈔為衆倡州中有好義者翕然出資以助於是斬木於山陶甓於河鳩工不日悉撤其故堂崇其基宏其度為殿三楹葺兩廡增其楹為六創神庖若大成門重門齋舍仍以故堂廢材又為築講堂及敎官宅碑樓共十三楹繪塑一新金碧晃耀視昔為有加矣侯之致力不惟是州為然其在行唐亦新三皇孔子廟及醫學儒學憲使富珠哩翀刻詩於石以頌其德檀學之興經營於三年之仲春再越期而落成集賢學士掲傒斯監察卸史崔特穆爾布哈扁額於殿堂之上聶侯又欲勒石以紀歳月命學正宋文佐以文為請遂為書其始末系以詩曰白檀之區昔為邉隅厥俗於荒罔習於儒今為內甸密邇神都郡黌攸設文敎斯敷明明聶侯説禮敦書睠茲孔廟湫隘庳疎乃即同官載詢載謀悉撤其故恢宏其模完敞益新輪如奐如法庭殖殖邃宇渠渠有宅其師有庇其徒巍巍聖道洋洋嘉謨允廸惟哲罔念則愚嗟嗟士子惜此居諸學古入官復厥生初作與時偕身與道俱此惟聶侯德化之濡在漢文翁異世同符太史作頌以永厥譽爰告後政勉循令圖 密雲縣志按邁珠舊作買住今對音譯改
  等謹按密雲縣儒學明嘉靖四十五年修翰林侍讀王希烈有記萬厯四十一年修翰林顧玉繩有記
  本朝順治十七年修戶部侍郎袁懋功有記康熙五十一年修編修李掌圖有記雍正二年重修見
  大清一統志
  原白檀書院在縣治東南密雲兵備濟南王見賔建館之東曰秋實西曰春華其前為堂稍進為亭庖湢悉具羅列花石於庭又建社學齋房以訓童子密雲縣志
  増八旗駐防營距密雲縣城東北三里官署及兵房共四千八百七十二間設副都統一員協領四員佐領十六員防禦十六員驍騎校十六員兵二千名密雲縣冊臣等謹按密雲縣城外八旗駐防營乾隆四十二
  年奉
  命創設廨宇四十五年移駐
  原密雲驛在舊城南門外洪武十二年密雲縣志
  等謹按密雲驛
  本朝尚仍其舊
  增
  聖祖仁皇帝御製過密雲縣作  秋氣驅殘暑青林墮葉稀馬嘶涼籟動蟬噪夕陽微河繞遙通塞山迴盡拱畿黍苗膏雨足嵗事念民依
  
  聖祖御製密雲縣作 連年駐蹕此城隈雲谷無塵金碧堆斗室何妨宇宙誌晨昏常掖
  輦輿囘
  等謹按密雲縣志縣署二門內於康熙四十一
  年建
  聖藻亭恭勒
  聖祖御製是詩於石
  增乾隆六年
  御製密雲道中望長城詩 秦時闉堞漢時山總為天驕守禦艱此日長城為苑囿三秋巡狩數經還
  増乾隆二十四年
  御製密雲行 京北重鎮稱密雲巖城埤堄新舊鄰控制三邊列棨㦸勝國曽此屯萬軍兩山寺㙮節璫建南者已頽北猶存靡餉士不得實用剝民奉已祈佛恩爾輩富貴亦何在空令過客興慨論白河流西潮河左徒觀形勝誠復可由來在德語不刋詎誇扼險牢關鎖即今大宛為荒服木蘭近囿來往熟築堤障水惟利民康熙年間事我每經行緬
  聖躅得勢不事守有餘失勢竭力守不足勢匪地利實人和敬已勤民籲
  天福
  等謹按密雲道中
  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事實者恭載卷內餘不備録増密雲縣東門外一里劉家莊恭建
  行宮密雲縣冊
  等謹按劉家莊
  行宮康熙二十二年
  正殿東室恭懸
  皇上御書聨曰人家煙見翠微裏天宇晴開碧嶂頭佛室聯曰香雲徧滿華嚴界甘露長滋福慧田
  後殿額曰逺翠雲標東室聯曰最宜觀處皆成畫於暫閒時輒詠詩西室聨曰逕幽仍隱緑𥦗啓乍來青又聯曰康功北郭桑麻裏爽氣西山襟袖間皆
  御書
  増乾隆八年
  御製密雲行宮晩坐詩 金風玉露靜秋天別館初開翰墨筵亦有蛩聲啼砌下那無月色到𥦗前山圍大野寥蕭夕宇轉新晴淡沲煙何必御園雲水榭忘懷是處俗塵蠲
  增乾隆十二年
  御製密雲縣行宮對月詩 朔塞返行旌離宮駐清蹕天籟發庭柯蟾輝入我室過朢輪尚圓戀秋情更逸盈匡經兩度來往渾一律鳥語話疇曩蛩音助蕭瑟漸覺翠峯遙對此銀雲櫛隨時愛景光夜𥦗聊㸃筆
  等謹按密雲縣
  行宮
  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者恭載卷內餘不備録
  増密雲縣東北三十五里羅家橋恭建
  行宮密雲縣冊
  等謹按羅家橋
  行宮康熙五十一年
  正殿西室恭懸
  皇上御書聨曰千畦香撲黃雲徧列嶂屏拖碧靄橫佛室聨曰照海慧珠通眼藏霏空法雨滌心源皆
  御書
  増密雲縣
  尖營坐落有四一在栗園莊東一在穆家峪莊南一在華家店莊東一在老王店莊東密雲縣志
  増乾隆三十八年
  御製過穆家峪即事四首 穆家峪北細流河草囤支橋謂費多卻憶前秋泛異漲徘徊河畔未能過 前朝雨勢較南稀禾黍雖苖芃亦微再霈優霖方助長眼㸔稚緑嬾鞭揮 籌農逐處為心縈在此仍因望雨怦卻有願情雲利旅最難齊者是人情 氣𠉀南暄漸北寒行㸔麥穗尚青攢晴資熟麥雨資黍措念一時竟兩難
  等謹按穆家峪
  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録
  原大峪錐山在縣北方輿紀要
  原至元十三年霧靈山伐木官劉氏言檀州大峪錐山出鐡鑛有司覆視之尋立四治元史五行志
  原至元二十五年九月罷檀州淘金戶元史世祖紀
  増清都山在縣東五十里舊有清都觀故名 大清一統志原龍門山在縣東六十里有黃崖洞懸泉如瀑布方輿紀要原密雲山不出泉惟縣南十里山麓有二泉相踰僅數尺滙為一流稱聖水泉山亦因以名泉上有初月亭長安客話
  等謹按密雲縣志亭為明萬厯間都䕶戚繼光建又有龍女祠今俱廢
  原密雲山在縣南一十五里明一統志
  原密雲山一名橫山郡所以名也昌平山水記
  原慕容皝以段遼屢為邊患遣將軍宋囘稱藩於石季龍請師討遼季龍統衆而至及徐無遼奔密雲山季龍進入令支怒皝之不㑹師也進軍擊之皝遣子恪率騎二千晨出季龍諸軍驚擾棄甲而遁段遼遣使詐降於季龍請兵應接季龍遣將麻秋率衆迎遼恪伏精騎七千於密雲山大敗之獲其司馬陽裕將軍鮮于亮擁段遼及其部衆以歸晉書
  原段遼為石虎所敗奔平岡山晉紀
  原山近漢平岡縣界唐置橫山城為守禦處蓋置於山下方輿紀要
  原縣南二十里為白檀山漢所以名縣也昌平山水記原密雲有隗山唐書
  原山在縣南三十里方輿紀要
  原山下即密雲故縣密雲縣志
  原黍谷山在懷柔縣東四十里跨密雲縣界亦名燕谷山明一統志
  等謹按據
  大清一統志黍谷山在密雲縣西南十五里又密雲縣志谷中有廟基址猶存舊城東門外有鄒衍吹律處碑因建新城隳今新舊二城夾道中有鄒大夫祠據此則黍谷應編入密雲原本與下五條俱列懷柔縣門今移改
  原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劉向別録
  原燕有谷氣寒不生五穀鄒衍吹律致氣既寒更為溫熱以種黍黍生豐熟到今名之曰黍谷論衡
  原鄒衍吹律能變寒谷生禾黍獨異志
  原黍谷亦謂之寒谷吳越春秋北過寒谷左思賦寒谷豐黍吹律以暖之是也山有風洞洞口風氣凜烈盛夏人不敢入昌平山水記
  原鄒衍廟黍谷山上密雲縣志
  増遼建避暑殿於此 畿輔山川志
  原方問孝謁鄒先生祠作 夫子昔逰燕宮成碣石年墳荒肅然雨祠接女郎煙名自三騶著書從五德傳夜深明月下仿彿笑談天 人去不可見川明終古流雲疑擁篲日廟似築宮秋碑色含苔冷蜩聲帶雨愁應知精魄在千載此幽州 蒼耳齋詩集補蘇拯鄒律詠 鄒律暖燕谷青史徒編録人心不變遷空吹間草木世患有三惑爾律莫能抑邊苦有長征爾律莫能息斯術未濟時斯律亦何益爭如至公一開口吹起賢良覇邦國 唐音統籖
  原天門山在縣南三十里下有天門寺密雲縣志
  等謹按據
  大清一統志一作天盆山
  原鳳山在縣西北十五里下有石佛寺元建密雲縣志増神山在縣北十五里下有水潭 大清一統志
  補馬祖常登都北神山醉中題壁詩 過溪踏瑤瓊入山來蒼翠仙宮名神山下負六鼇背我來訪丹藥羽人已千嵗清嘯響山谷幽姿媚松檜白水從北來南與衆川會開𥦗目沃野千峯儼相對自是山林樂何但官爵貴買田釀清泉里社日相慰詩成悵如失天風逼衣袂東望鄒衍廟杯酒可逺酹談天劇當時古屋尚紛繪騎驢獨歸去人世空一喟 石田集
  原縣東北八里為冶山上有㙮有石洞深邃水四時不竭東有丱洞昔人淘金址尚存昌平山水記
  補密雲縣有鴉鶻安盧家安按説文安止也土人謂安字為高平處碣石叢談
  原香陘山悉生藁本香世故名焉水經注
  原縣東有地名驚羅山厓間有石門二扇然不可開聼之內有潺湲水聲長安客話
  原梯子嶺在縣東南十五里密雲縣志
  原九莊嶺在縣北三十里方輿紀要
  原縣北有仙洞其深莫測內有天然石佛五軀又有五色石竦拔如筍洞口有橋人顧其下深險不可渡燕山叢録増九松山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山有松九株密雲縣冊
  臣
等謹按九松山康熙四十五年
  勅賜今名
  増乾隆六年
  御製九松山詩 陽崖隂巘相吐吞上有千年祇樹園九松盤盤踞其頂下臨衆木如兒孫我聞五株已成石盤山樓松餘畫蹟此木疑被女夷鑄不然駐鶴神仙宅凌空蒼翠勢未已停鑾幾度徘徊視庾梅渭竹空傳名閲厯滄桑惟有此
  增乾隆三十三年
  御製九松山放歌 九松之松數百十祇今惟識九松名拏巖老榦不可見其可見者率乃百年以後之所生籠蔥過雨如滴翠颯㳫臨風自在鳴寺僧箇箇粥飯罐既難述古亦復不知菀枯存亡均一夢幻乾闥城因思攝山九老今猶在攝山有九株松相傳為六朝時物山僧珍為古蹟信哉名實俱収是惟南國之風情
  等謹按九松山
  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事實者恭載卷內餘不備録増要亭莊在密雲縣東北七十里恭建
  行宮密雲縣冊
  等謹按要亭
  行宮建自康熙三十二年
  正殿東垣恭懸
  皇上御書聯曰正喜軒𥦗無俗韻更當風物報新秋西室佛座聯曰彼岸同登通筏喻即心有契悟燈傳
  後殿外檐額曰周賞逺豁東室聯曰智水仁山觀物妙禮園書圃養天機西室聨曰寥廓澄虛宇威紆露逺巒皆
  御書
  又按要亭一作遙亭又作瑤亭密雲縣志則稱姚汀今
  御製各集詩題皆作要亭按水經注要水出塞外東南流逕要陽縣城東考要陽即今密雲境則要亭之稱自為近古也
  増乾隆六年
  御製要亭行宮晩坐詩 一川景物鬬斜陽極目拈題興𣺌茫平野風寒吹稻黍逺山日暮下牛羊笳聲幾處梅花落月色誰家秋思長更剪銀檠披奏牘憂勤那得暫時忘
  增乾隆八年
  御製要亭行宮疊舊韻 㳺絲爽籟鬬秋陽戶列嶤峯翠杳茫厯厯出籬垂果臝喓喓遶砌足常羊月臨素節連天淨詩寄高岑引興長今昔儘伊如是住筌蹄笑我未曽忘
  等謹按要亭
  行宮
  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者恭載卷內餘不備録
  原密雲河本白河上流自牛欄山而下與潮河交㑹初薊遼總督駐密雲從通州至牛欄山以車轉餉勞費特甚嘉靖中總督劉燾發卒濬潮河川水達通州用小舟轉粟直抵密鎮矣吳文恪集
  等謹按白河流經密雲城西乾隆三十七年
  勅建白河神祠
  御製瞻禮詩恭載卷內
  原密雲運道即白河上流運密雲官軍餉者也嘉靖三十四年自密雲城西楊家莊地方築塞新口疏通舊道令白河與潮河合流至牛闌山水勢甚大故通州漕糧得抵密雲城下水部備考
  等謹按此為明隆慶間舊隄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復自城北沙河莊南至西門外止
  續築石子䕶城隄八百零三丈
  補白河經密雲諸山全受渾榆諸河之水夏秋暴漲隄防不能禦源逺流迅水勢漫散河皆溜沙深淺通塞不常運行甚艱唯用兠杓數千其治河官夫遇淺即濬庶盤剝可省矣近有議於白河建閘者河廣水盛漲必他決底皆淤沙閘必易損且河徙無定閘難改移蓋未達水土之宜也問水集
  増乾隆八年
  御製臨白河詩 密雲古雄郡山川何壯哉白河襟其右圓流多洑洄野花夾岸紅中泓鏡影開是時秋漲過波聲猶喧豗豈能駕虹橋臨渡且徘徊因知投鞭言侈志禍之媒駢舟作輿梁橫陳榆柳材力作爾毋亟匪為逰觀來
  増乾隆三十七年
  御製白河神祠瞻禮詩有序 白河源出宣化府獨石口外之瑪尼圖達巴罕東流入密雲縣北之石塘嶺經縣城西折而南與潮河合東南流入於潞其水發源既逺且自經白馬關外崖谷夾束又挾諸山之水而來故其至密雲流益壯性益駛遇夏秋盛漲徃徃湍急不可禦郡城西之渡為京師至古北口所必經每嵗秋巡纚舟為浮橋以濟辛夘七月霖雨積日河驟漲齧坡岸舟當波衝不得繫橋柱亦欹因稽蹕程廼遣官禱於河越日漲陡落丈餘遂復成梁利涉僉以為
  神之效靈至奇且速也矧茲河潤所經引溉通檝民實利頼稽之禮宜祀嚮顧闕而未舉䝉其佑弗歆其報可乎爰勅疆吏度地河壖搆祠像設以壬辰丑月蕆工茲幸避暑山莊經祠下躬致瓣香以落之因成八韻並疏序梗概付所司鋟石以代碑記自今其毋替祀事庶幾延庥於有永乎 遙源出宣化靈澤䕶厗奚資運功無盡安瀾事有稽去秋經異漲歸壑頼明禔是用崇祠建於焉慶落徯橋梁利普濟階級肅初躋棟宇依神煥香花達悃攜永恬佑保赤錫福被羣黎牲麗碑應峙五言當記題
  等謹按白河
  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事實者恭載卷內餘不備録増明劉應節請改河通漕疏畧 密雲環控潮白二河若天開以便漕者向以二水分流至牛欄山而上始合故剝船自通州而上者至牛欄山而止若至隆慶倉則僱覔車騾從陸輸輓軍民艱辛之苦水次露積之虞難以悉狀前總督楊博題改河資運直接密雲備陳四利預防一害已有成議因循至今兩河之流已為一派水益深則漕益便所謂四利者已舉而一害已除矣然又有十利焉密雲招商買米每石常至一兩今漕糧足嵗支之額免厚價以召商一利也往昔主客之糧嵗買不下十萬客兵則盡頼召賈今加復原額即客兵悉有頼焉二利也發漕米一石於密雲則扣折色價一石於部若止照七錢扣留存庫而以五錢折色放軍在密雲毎石商價已省三錢在部扣則折色支放毎石又餘二錢發一石之米存五錢之價三利也主客之兵欲折則折欲米則米隨時應之不為所窘四利也荒歉不能為之災烽警不能為之絀五利也軍儲所在民用資之耕農雖少米價不騰六利也舟運抵城直輸入倉則陸運腳價可省毎歳計之亦得萬餘而民間車驢更免拘集七利也通倉粟米腐積各軍領毎為蹙額今移通倉應貯之粟以漕於密雲而以密雲扣存之折色給通倉應領之軍則通給無浥腐之粟京軍有實受之惠八利也漕米既足嵗計已充民間召商買米之苦可以蘇息九利也漕艘鱗集則商舶踵至市㕓日充民生日阜十利也臣等親自放舟自鎮城由牛欄山至順義一帶通行無礙則四利兼得一害不生而十利亦漸次可舉矣時隆慶六年 密雲縣志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日下舊聞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