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類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正體類要
作者:薛己 
公元1529年

[編輯]

世恆言∶醫有十三科。科自專門,各守師說,少能相通者,其大較然也。然諸科方論,作者相繼,纂輯不遺,而正體科獨無其書。豈非接復之功,妙在手法;而按揣之勞,率鄙為粗工,而莫之講歟?昔我毅皇帝因馬逸傷,諸尚藥以非世業莫能治,獨吾蘇徐通政鎮侍藥奏效,聖體如初,而徐亦由此遭際,擢官至九列,子孫世以其術仕醫垣。此其所系,豈小小者而可以弗講也!且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榮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豈可純任手法,而不求之脈理,審其虛實,以施補瀉哉?太史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吾以為患在不能貫而通之耳。秦越人過琅琊即為帶下醫,過洛陽即為耳目痹醫,入咸陽即為小兒醫。此雖隨俗為變,豈非其道固無所不貫哉!立齋薛先生,以癰疽承家,而諸科極變析微,可謂詳且盡矣。而處方立論,決生定死,固不出諸科之外也。然則學人,又豈病道之少乎?先生嘗着《外科樞要》,余既為之序以刻矣。將復刻是書,備一家言。余仰其用心之勤,乃復為綴數語卷首,使後世知先生之術,固無所不通,而未嘗不出於一也,學人其勿以專門自諉哉。先生名己,字新甫,官位出處,詳《外科樞要序》中,茲不更列。

前進士禮部主事陸師道着

上卷[編輯]

正體主治大法[編輯]

●脅肋脹痛,若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湯加青皮、山梔清之。

若胸腹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血停滯也,用當歸導滯散通之。《內經》雲∶肝藏血,脾統血。蓋肝屬木,生火侮土,肝火既熾,肝血必傷,脾氣必虛。宜先清肝養血,則瘀血不致凝滯,肌肉不致遍潰;次壯脾健胃,則瘀血易潰,新肉易生;若行克伐,則虛者益虛,滯者益滯,禍不旋踵矣。

●肚腹作痛,或大便不通,按之痛甚,此瘀血在內也,用加味承氣湯下之。既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瘀血未盡也,用加味四物湯補而行之。若腹痛按之不痛,血氣傷也,用四物湯加參、 、白朮,補而和之。若下而胸脅反痛,肝血傷也,用四君、芎、歸補之。既下而發熱,陰血傷也,用四物、參、術補之。既下而惡寒,陽氣傷也,用十全大補湯補之。既下而惡寒發熱,氣血俱傷也,用八珍湯補之。既下而欲嘔,胃氣傷也,用六君、當歸補之。既下而泄瀉,脾腎傷也,用六君、肉果、破故紙補之。若下後,手足俱冷,昏憒出汗,陽氣虛寒也,急用參附湯。吐瀉手足俱冷,指甲青者,脾腎虛寒之甚也,急用大劑參附湯。口噤手撒,遺尿痰盛,唇青體冷者,虛極之壞症也,急投大劑參附湯,多有得生者。

●肌肉間作痛,營衛之氣滯也,用復元通氣散。筋骨作痛,肝腎之氣傷也,用六味地黃丸。內傷下血作痛,脾胃之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外傷出血作痛,脾肺之氣虛也,用八珍湯。大凡下血不止,脾胃之氣脫也,吐瀉不食,脾胃之氣敗也,苟預為調補脾胃,則無此患矣。

●作痛,若痛至四五日不減,或至一二日方痛,欲作膿也,用托里散。若以指按下復起,膿已成也,刺去其膿,痛自止。若頭痛時作時止,氣血虛也,痛而兼眩屬痰也,當生肝血補脾氣。

●青腫不潰,用補中益氣湯以補氣。腫黯不消,用加味逍遙散以散血。若 腫脹痛,瘀血作膿也,以八珍湯加白芷托之。若膿潰而反痛,氣血虛也,以十全大補湯補之。若骨HT 接而復脫,肝腎虛也,用地黃丸。腫不消,青不退,氣血虛也,內用八珍湯,外用蔥熨法,則瘀血自散,腫痛自消。若行血破血,則脾胃愈虛,運氣愈滯。若敷貼涼藥,則瘀血益凝,內腐益深,致難收拾。

●發熱,若出血過多;或膿潰之後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陰虛發熱也,用當歸補血湯。脈沉微,按之軟弱,此陰盛發躁也,用四君、姜、附。若發熱煩躁,肉 筋惕,亡血也,用聖愈湯。如汗不止,血脫也,用獨參湯。其血脫脈實,汗後脈躁者難治,細小者易治。《外台秘要》雲∶陰盛發躁,欲坐井中,用附子四逆湯加蔥白。王太僕先生雲∶凡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者,名曰無火,此無根之虛火也。

●作嘔,若因痛甚,或因克伐而傷胃者,用四君、當歸、半夏、生薑。或因忿怒而肝傷者,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茯苓。若因痰火盛,用二陳、姜炒黃連、山梔。若因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生薑、半夏。若出血過多,或因潰後,用六君子湯加當歸。

●喘咳,若出血過多,面黑胸脹;或胸膈痛而發喘者,乃氣虛血乘於肺也,急用二味參蘇飲。若咳血衄血者,乃氣逆血蘊於肺也,急用十味參蘇飲加山梔、芩、連、蘇木。

●作渴,若因出血過多,用四物參術湯;不應,用人參、黃 以補氣,當歸、熟地以養血。若因潰後,用八珍湯。若因胃熱傷津液,用竹葉黃 湯。胃虛津液不足,用補中益氣湯。胃火熾盛,用竹葉石膏湯。若煩熱作渴,小便淋澀,乃腎經虛熱,非地黃丸不能救。

●出血,若患處或諸竅出者,肝火熾盛,血熱錯經而妄行也,用加味逍遙散,清熱養血。若中氣虛弱,血無所附而妄行,用加味四君子湯,補益中氣。或元氣內脫,不能攝血,用獨參湯加炮姜以回陽;如不應,急加附子。或血蘊於內而嘔血,用四物加柴胡、黃芩。凡傷損勞碌怒氣,肚腹脹悶,誤服大黃等藥傷經絡,則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傷陰絡,則為血積、血塊、肌肉青黯。此臟腑虧損,經隧失職,急補脾肺,亦有生者,但患者不悟此理,不用此法,惜哉!

●手足損傷,若元氣虛弱,或不戒房勞,或妄行攻伐,致死肉上延;或腐而不痛,黑而不脫者,當大補元氣,庶可保生。若手足節HT 斷去者,無妨,骨斷筋連,不急剪去。若侵及好肉則不治。若預為調補脾氣,則無此患。大凡膿瘀肉 者,即針之而投托里散。或口噤遺尿而似破傷風者,急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多有生者。

●腐肉不潰,或惡寒而不潰,用補中益氣湯。發熱而不潰,用八珍湯。若因克伐而不潰者,用六君子湯加當歸。其外皮黑堅硬不潰者,內火蒸炙也,內服八珍湯,外塗當歸膏。其死肉不能潰,或新肉不能生而致死者,皆失於不預補脾胃也。

●新肉不生,若患處夭白,脾氣虛也,用六君、芎、歸。患處緋紅,陰血虛也,用四物、參、術。若惡寒發熱,氣血虛也,用十全大補湯。膿稀白而不生者,脾肺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膿稀赤而不生者,心脾血虛也,用東垣聖愈湯。寒熱而不生者,肝火動也,用加味逍遙散。晡熱而不生,肝血虛也,用八珍、牡丹皮。食少體倦而不生,脾胃氣虛也,用六君子湯。膿穢而不生者,元氣內傷也,用補中益氣湯。如夏月,用調中益氣湯。作瀉用清暑益氣湯。秋令作瀉,用清燥湯。

●重傷昏憒者,急灌以獨參湯。雖內瘀血切不可下,急用花蕊石散,內化之,恐因瀉而亡陰也。若元氣虛甚者,尤不可下,亦用以前散化之。凡瘀血在內,大小便不通,用大黃、朴硝。血凝而不下者,急用木香、肉桂末二三錢,以熟酒調灌服,血下乃生。如怯弱之人,用硝、黃,須加肉桂、木香同煎,假其熱,以行其寒也。

●大便秘結,若大腸血虛火熾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或以豬膽汁導之。若腎虛火燥者,用六味地黃丸。腸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傷損症用黑羊皮者,蓋羊性熱,能補氣也。若杖瘡傷甚,內肉已壞,欲其潰者貼之,成膿固速;苟內非補劑壯其根本,毒瓦斯不無內侵。外非砭刺,泄其瘀穢,良肉不無傷壞者;受刑輕,外皮破傷者,但宜當歸膏敷貼,更服四物、芩、連、柴胡、山梔、白朮、茯苓。又疔痂不結,傷肉不潰,死血自散,腫痛自消,若概行罨貼,則醞釀瘀毒矣。

●跳躍捶胸閃挫,舉重勞役恚怒,而胸腹痛悶,喜手摸者,肝火傷脾也,用四君、柴胡、山梔。畏手摸者,肝經血滯也,用四物、柴胡、山梔、桃仁、紅花。若胸脅作痛,飲食少思,肝脾氣傷也,用四君、芎、歸。若胸腹不利,食少無寐,脾氣鬱結也,用加味歸脾湯。

若痰氣不利,脾肺氣滯也,用二陳、白朮、芎、歸、梔子、青皮。若切牙發搐,肝旺脾虛也,用小柴胡湯、川芎、山梔、天麻、鈎藤鈎。或用風藥,則肝血益傷,肝火益甚。或飲糖酒,則腎水益虛,肝火愈熾。若用大黃等藥,內傷陰絡,反致下血。少壯者必為痼疾,老弱者多致不起。(以上若胸脅作痛,發熱晡熱,肝經血傷也,用加味逍遙散。)

●破傷風,河間雲∶風症善行數變,入髒甚速,死生在反掌之間,宜急分表里虛實而治之。邪在表者,則筋脈拘急,時或寒熱,筋惕搐搦,脈浮弦,用羌活防風湯散之。在半表半里者,則頭微汗,身無汗,用羌活湯和之。傳入里者,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筋惕搐搦,痰涎壅盛,胸腹滿悶,便溺閉赤,時或汗出,脈洪數而弦,以大芎黃湯導之。既下而汗仍出,表虛也,以白朮防風湯補之,不時灌以粥飲為善。前雲乃氣虛未損之法也,若膿血太泄,陽隨陰散,氣血俱虛,而類前症者,悉宜大補脾胃,切忌祛風之藥。

●發痙,仲景雲∶諸痙項強,皆屬於溫。又雲∶太陽病,發汗太多,致痙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則拘急。瘡家發汗則痙,是汗下重亡津液所致。有汗而不惡寒曰柔痙,以風能散氣也,宜白朮湯加桂心、黃 。無汗而惡寒曰剛痙,以寒能澀血也,宜葛根湯。皆氣血內傷,筋無所營,而變非風也。杖瘡及勞傷氣血而變者,當補氣血;未應,用獨參湯;手足冷加桂、附,緩則不救。

撲傷之症治驗[編輯]

血脫煩躁[編輯]

有一患者,兩脅脹悶,欲咳不咳,口覺血腥,遍身臀腿脹痛,倦怠不食,煩渴脈大,此血脫煩躁也,與童便酒及砭患處,出死血糜肉甚多。忽發熱煩躁汗出,投以獨參湯三劑少止,又用補氣血、清肝火之藥數劑,飲食稍進。後用獨參湯間服,諸症悉退,飲食頓加,但不能多寐,以歸脾湯加山梔、竹茹,四劑而熟睡。因勞心遂煩渴自汗,脈大無力,以當歸補血湯二劑而安;又以十全大補去川芎加麥門、五味、牡丹、地骨、麻黃根、炒浮麥,數劑而汗止,死肉且潰;又二十餘劑而新肉生。

血虛發躁[編輯]

有一患者,煩躁面赤,口乾作渴,脈洪大,按之如無。余曰∶此血虛發躁也,遂以當歸補血湯二劑即止。後日晡發熱,更以四物加柴胡、牡丹、地骨、黃柏、知母治之,熱退而瘡斂。東垣雲∶發熱惡寒,大渴不止,其脈大而無力者,非白虎湯症,此血虛發躁也,宜用當歸補血湯治之。裴先生雲∶肌熱躁熱,目赤面紅,其脈洪大而虛,此血虛也,若誤用白虎湯,輕則危,重則斃。

氣虛血熱[編輯]

有一患者,頭額出汗,熱渴氣短,煩躁骨痛,瘀肉不潰,遂割去之,出鮮血,服芩、連之藥益甚,其脈洪大而微,此氣血俱虛,邪火熾盛所致,以四物加參、 、術、炙草,少用柴胡、炒芩,二劑頭汗頓止;又加麥門、五味、肉桂,二劑諸症悉退。後用參、 、歸、術、炒芍、熟地、麥門、五味,十餘劑瘀血潰而膿水稠矣。但新肉不生,以前藥倍用白朮而斂。

瘀血泛注[編輯]

有一患者,瘀血流注,腰膂兩足俱黑。隨飲童便酒,砭出瘀血糜肉,投以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山梔、芩、連、骨碎補,以清肝火;用八珍、茯苓,以壯脾胃,死肉潰而新肉生。後瘡復潰,得靜調治,年余而痊。

有一患者,瘀血攻注,陰囊潰而成漏,膿水清稀。所服皆寒涼之劑,診其肝脈短澀,余脈浮而無力,此肝木受肺金克制,又元氣虛,不能收斂,遂用壯脾胃生氣血之方,元氣少復。後終歿於金旺之日。

瘀血作痛[編輯]

有一患者,腫痛發熱,作渴汗出。余曰∶此陰血受傷也。先砭去惡穢,以通壅塞。後用四物、柴胡、黃芩、山梔、丹皮、骨碎補,以清肝火而愈。

有一患者,傷處揉散,惟腫痛不消。余曰∶此瘀血在內,宜急砭之。不從。余以蘿蔔自然汁調山梔末敷之,破處以當歸膏貼之,更服活血之劑而瘥。數年之後,但遇天陰,仍作癢痛,始知不砭之失。

有一患者,臀腿黑腫,而反不破,但脹痛重墜,皆以為內無瘀血,惟敷涼藥,可以止痛。余診其尺脈澀而結,此因體肥肉濃,瘀血蓄深,刺去即愈,否則內潰,有爛筋傷骨之患。

余入針四寸,漂黑血數升,腫痛遂止;是日發熱惡寒,煩渴頭痛,此氣血俱虛而然也,以十全大補之劑遂瘥。

肝火作痛[編輯]

有一患者,瘀血內脹, 痛發熱,口乾作渴,飲食不甘,四肢倦怠。余曰∶此肝火熾盛,脾土受制,故患前症。喜其稟實年壯,第用降火清肝活血之劑而愈。

肝火忿怒[編輯]

有一患者,患處脹痛,悲哀忿怒,此厥陽之火,為七情激之而然耳,遂砭去瘀血,以小柴胡湯加山梔、黃連、桔梗而安。後用生肝血、養脾氣之藥,瘡潰而斂。

肝火脅脹[編輯]

有一患者,患處脹痛,發熱欲嘔,兩脅熱脹,肝脈洪大。余曰∶肝火之症也。但令飲童便,並小柴胡湯加黃連、山梔、歸梢、紅花,諸症果退。此症若左關脈浮而無力,以手按其腹,反不脹者,此血虛而肝脹也,當以四物、參、苓、青皮、甘草之類治之。若左關脈洪而有力,胸脅脹痛者,按之亦痛,此怒氣傷肝之症也,以小柴胡、芎、歸、青皮、芍藥、桔梗、枳殼主之。蓋此症不必論其受責之輕重,問其患處去血之曾否,但被人扭按甚重努力恚怒,以傷其氣血,瘀血歸肝,多致前症。甚則胸脅脹滿,氣逆不通,或血溢口鼻,卒至不救。

肝膽虛症[編輯]

有一患者,愈後口苦,腰脅脹痛。服補腎行氣等藥不愈。余按其肝脈浮而無力,此屬肝膽氣血虛而然耳,用參、 、歸身、地黃、白朮、麥門、五味,治之而愈。

血虛腹痛[編輯]

有一患者,杖後服四物、紅花、桃仁、大黃等劑,以逐瘀血,腹反痛,更服一劑痛益甚,按其腹不痛。余曰∶此血虛也,故喜按而不痛,宜溫補之劑。遂以歸身、白朮、參、 、炙草二劑,痛即止。

氣虛不潰[編輯]

有一患者,瘀血已去,飲食少思,死肉不潰,用托里之藥,膿稍潰而清,此血氣虛也,非大補不可。彼不從。余強用大補之劑,飲食進而死肉潰,但少寐,以歸脾湯加山梔二劑而寐,因勞心煩躁作渴,脈浮洪大,以當歸補血湯二劑而安。

寒凝不潰[編輯]

有一患者,受刑太重,外皮傷破,瘀血如注,內肉糜爛黯腫,上胤胸背,下至足指,昏憒不食。隨以黑羊皮熱貼患處,灌以童便酒薄粥,更以清肝活血、調氣健脾之劑,神思稍蘇,始言遍身強痛。又用大劑養血補氣之藥,腫消食進。時仲冬瘀血凝結,不能潰膿,又用大補之劑,壯其陽氣,其膿方熟,遂砭去,洞見其骨,塗以當歸膏,及服前藥百餘劑,肌肉漸生。

脾虛不斂[編輯]

有一患者,潰而不斂,以內有熱毒,欲用寒涼之藥。余曰∶此血氣俱虛,而不能斂耳,非歸、茯、參、 之類,培養脾土,則肌肉何由而生?豈可復用寒涼克伐之藥,重損氣血哉!

遂用前藥治之而愈。

血虛筋攣[編輯]

有一患者,腹脹嘔吐眩暈,用柴胡、黃芩、山梔、紫蘇、杏仁、枳殼、桔梗、川芎、當歸、赤芍、紅花、桃仁,四劑而定。後又出血過多,昏憒目黑,用十全大補等藥而蘇。時肌肉潰爛,膿水淋漓,筋攣骨痛,餘切其脈浮而澀,沉而弱。此因氣血耗損,不能養筋,筋虛不能束骨,遂用養氣血之藥,治之而愈。

腎虛氣逆[編輯]

有一患者,杖瘡愈後,失於調理,頭目不清,服祛風化痰等藥,反眩暈;服牛黃清心丸,又肚腹疼痛,杖痕腫癢,發熱作渴,飲食不思,痰氣上升,以為杖瘡餘毒復作,診左尺脈洪大,按之如無。余曰∶此腎經不足,不能攝氣歸源。遂用人參、黃 、茯苓、陳皮、當歸、川芎、熟地、山藥、山茱萸、五味、麥門、炙草,服之而尋愈。後因勞,熱渴頭痛,倦怠少食,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痊。

濕熱乘肝[編輯]

有一患者,愈後腿作痛。余意膿血過多,瘡雖愈,肝經血氣尚未充實,而濕熱乘虛也。

遂以八珍加牛膝、木瓜、蒼朮、黃柏、防己、炙草以祛濕熱,養陰血,痛漸止;乃去防己、黃柏,服之遂瘳。

肝經鬱火[編輯]

有一患者,瘀血失砭,脹痛煩渴。縱飲涼童便,渴脹頓止,以蘿蔔細搗塗之,瘀血漸散。已而患處作癢,仍塗之癢止。後口乾作渴,小腹引陰莖作痛,小便如淋,時出白津,此肝經鬱火也,遂以小柴胡湯加大黃、黃連、山梔飲之,諸症悉退;再用養血等藥而安。夫小腹引陰莖作痛等症,往往誤認為寒症,投以熱劑,則諸竅出血,或二便不通,以及危殆,輕亦損其目矣。

痛傷胃嘔[編輯]

有一患者,痛甚發熱,嘔吐少食,胸膈痞滿。用行氣破血之劑益甚,口乾作渴,大便不調,患處色黯。余曰∶此痛傷胃氣所致。遂以四君、當歸、炒芩、軟柴、藿香,二劑諸症漸愈;又用大補之劑,潰之而瘳。

藥傷胃嘔[編輯]

有一患者,發熱 痛。服寒涼藥,更加口乾作渴,肚腹亦痛,自以為瘀血欲下之。余按其肚腹不痛,脈細微而遲,飲食惡寒。此涼藥傷胃而然也,急用六君加芍藥、當歸、炮附子各一錢,服之前症益甚,反加譫語面赤。余意其藥力未至耳。前藥再加附子五分,服之即睡,覺來諸病頓退而安。

氣血不損[編輯]

有一患者,瘀血雖去,飲食形氣如故,但熱渴 痛,膈痞有痰,以小柴胡湯加天花粉、貝母、桔梗、山梔,二劑少愈;又加生地、歸尾、黃芩、柴胡、山梔、花粉而愈。余治百餘人,其杖後血氣不虛者,惟此一人耳,治者審之。

行氣之非[編輯]

有一患者,服行氣之劑,胸痞氣促,食少體倦,色黯膿清,此形氣俱虛之症也。先用六君、桔梗二劑,胸膈氣和;後用補中益氣去升麻,加茯苓、半夏、五味、麥門治之,元氣漸復而愈。若用前劑,戕賊元氣,多致不救。

下血之非[編輯]

有一患者,去其患處瘀血,用四物、柴胡、紅花治之, 痛頓止。但寒熱口乾,飲食少思,用四物、白朮、茯苓、柴胡、黃芩、花粉,四劑寒熱即退;用六君、芎、歸、藿香,而飲食進。腐肉雖潰,膿水清稀,以前藥倍用參、 、歸、術、茯苓,二十餘劑腐肉俱潰,膿水漸稠。誤服下藥一鍾,連瀉四次,患處色黯。喜其脈不洪數,乃以十全大補倍加肉桂、麥門、五味數劑,肉色紅活,新肉漸生。喜在壯年,易於調理,又月余而愈,否則不救。凡杖瘡跌扑之症,患處如有瘀血,止宜砭去,服壯元氣之劑。蓋其氣已損,切不可再用行氣下血之藥,復損脾胃,則運氣愈難行達於下,而反為敗症,怯弱者多致夭枉。

寒藥之非[編輯]

有一患者腫痛,敷寒涼之藥,欲內消瘀血,反致臀腿俱冷瘀血,並胸腹痞悶。余急去所敷之藥,以熱童便酒洗患處,服六君、木香、當歸,敷回陽膏,臀腿漸溫;又以前藥去木香,加川芎、藿香、肉桂,四劑瘀血解;乃刺之,更以壯脾胃、養氣血得痊。蓋氣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極生熱,變化為膿。腐潰深大,血氣既敗,肌肉無由而生,欲望其生難矣。

不砭之非[編輯]

有一患者,發熱煩躁,用四物、黃芩、紅花、軟柴、山梔、花粉,煩熱已清,瘀血深蓄,欲針出之,不從。忽牙關緊急,患處刺痛,始針去膿血即安;用托里養血,新肉漸長,忽患處瘙癢,此風熱也,用祛風消毒之劑而痊。

不補之非[編輯]

有一患者,臀腿脹痛,發熱煩躁,刺去死血,脹痛少寬,熱躁愈甚,此血脫邪火旺而然也。急用獨參湯補之,少愈;又以健脾胃養氣血藥治之,腐肉漸潰遂愈。大抵此症宜預調補,以顧收斂,切不可伐其氣血,不行補益,以至不能收斂矣。

破傷風表症[編輯]

有一患者,仲夏誤傷手,腰背反張,牙關緊急,脈浮而散,此表症也,遂用羌活防風湯一劑即解。此症若在秋冬腠理緻密之時,須用麻黃之類以發汗。此乃暴傷,氣血不損之治法也。

破傷風裡症[編輯]

有一患者,杖處略破而患此,脈洪大而實,此里症也。用大芎黃湯一劑,大便微行一次,悉退。若投表藥必死,宜急分表里虛實而治之,庶無誤矣。

膿內類破傷風[編輯]

有一患者,寒熱口乾,用四物、參、 、白朮、軟柴、炒芩、麥門、五味,四劑少退,余欲砭去瘀血。不從。後怔忡不寐,飲食少思,牙關牽緊,頭目疼痛,惡寒發熱,此膿內也,遂砭去之即安;以八珍,棗仁、麥門、五味,二十劑前症漸愈;又用前藥及獨參湯,瘀肉漸潰。後因勞又少寐盜汗,以歸脾湯、麥門、五味、遠志而痊,後牙關脹悶,面目 赤,又似破傷風,仍以為虛,用八珍等藥亦安。

膿潰類破傷風[編輯]

有一患者,腹脹喘促,作渴寒熱,臀腿糜爛,與死肉相和,如皮囊盛糊。用童便煎四物、桃仁、紅花、柴胡、黃芩、麥門、花粉,服之頓退。彼用黑羊皮貼之益甚。後砭去膿血甚多,氣息奄奄,唇口微動,牙關緊急,患處色黯。或欲用破傷風藥。余曰∶此氣血虛而變症也。用參、 、芎、歸、白朮,並獨參湯入乳汁,元氣復而諸症愈,及用十全大補湯調理而安。此症若膿瘀內 者,宜針之。若潰後口噤遺尿,而類破傷風等症者,乃氣血虛極也,急用大補之劑。若素多痰患風症者,宜清痰降火。若因怒而見風症者,宜清肝降火。若人不慎房勞,而忽患前症,此由腎水不足,心火熾甚,宜滋陰補氣血為主,若誤作風症,治之即死

內虛變[編輯]

( 當作痙)

有一患者,內潰針出膿三五碗。遂用大補之劑,翌日熱甚汗出,足冷口噤,腰背反張,眾欲投發散之劑。余曰∶此氣血虛極而變痙也,若認作風治則誤矣。用十全大補等藥而愈。

此症多因傷寒汗下過度,與產婦潰瘍氣血虧損所致,但當調補氣血為善。若服克伐之劑,多致不救。

有一患者,兩月余矣,瘡口未完,因怒發痙,瘡口出血。此怒動肝火而為患耳,用柴胡、芩、連、山梔、防風、桔梗、天麻、鈎藤鈎、甘草,治之頓愈。劉宗濃先生雲∶ 有屬風火之熱內作者,有因七情怒氣而作者,亦有濕熱內盛、痰涎壅遏經絡而作者。惟宜補虛降火、敦土平木、清痰去濕。

墜跌金傷治驗[編輯]

瘀血腹痛[編輯]

有一患者仲秋夜歸墜馬,腹內作痛,飲酒數杯,翌早大便,自下瘀血即安,此元氣充實,挾酒勢而行散也。

●男子跌傷腹痛作渴,食梨子二枚益甚,大便不通,血欲逆上。用當歸承氣湯加桃仁,瘀血下而瘥。此因元氣不足,瘀血得寒而聚凝也。故產婦金瘡者,不宜食此。

●男子孟秋墜梯,腹停瘀血。用大黃等藥,其血不下,反加胸膈脹痛,喘促短氣。余用肉桂、木香末各三錢,熱酒調服,即下黑血,及前所服之藥而蘇。此因寒藥凝滯而不行,故用辛溫之劑散之。

脾傷腹痛[編輯]

陳侍御墜馬,腿痛作嘔,服下藥一劑,胸腹脹痛,按之即止,惟倦怠少氣,診其脈,微細而澀。余曰∶非瘀血也,乃痛傷氣血,復因藥損脾氣而然耳。投養脾胃、生氣血之藥而愈。

血虛脅脹[編輯]

李進士季夏傷手,出血不止,發熱作渴,兩脅作脹,按之即止,此血虛也。用八珍加軟柴胡、天花粉,治之頓愈;更用養氣血之藥,調理而痊。

血虛煩躁[編輯]

吳給事墜馬傷首,出血過多,發熱煩躁,肉 筋惕。或欲投破傷風藥。余曰∶此血虛火動所致,當峻補其血為善。遂用聖愈湯二劑即安,又養氣血而瘡痊。

亡血出汗[編輯]

張進士季秋墜馬,亡血過多,出汗煩躁,翌日其汗自止,熱躁益甚,口噤手顫。此陰血虛,陽火乘之,而汗出為寒氣收斂腠理,故汗不得出,火不得泄,怫鬱內甚,而益增他症也。余用四物加柴胡、黃芩、山梔,四劑少止,又用四物、參、 、軟柴胡、五味、麥門,治之而痊。

亡血昏憒[編輯]

(二條)

●婦人孟冬傷足,亡血頭汗,內熱作渴,短氣煩躁,不時昏憒,其脈洪大,按之微弱。

此陰血虛於下,孤陽炎於上,故發厥而頭出汗也。以四物合小柴胡湯一劑汗即止;以四物去川芎,加參、 、麥門、五味、炙草,少用肉桂,四劑諸症悉去;又三十餘劑,血氣復而愈。

●男子孟夏折腿,出血過多,其初眩暈眼花,後則昏憒,此陰血傷損,陽火熾甚,制金不能平木,木旺生風所致。急灌童便,更用人參、當歸各五錢,荊芥、川芎、柴胡、芍藥、白朮各二錢,山梔、黃芩、桔梗各一錢,甘草五分,服之隨爽。又用四物、參、 各三錢,生地、柴胡各一錢,四劑煩躁悉去。

濕痰作痛[編輯]

(三條)

大宗伯沈立齋孟冬閃腰作痛,胸間痰氣不利。以枳殼、青皮、柴胡、升麻、木香、茴香、當歸、川芎、赤芍、神曲、紅花,四劑而瘥。但飲食不甘,微有潮熱。以參、 、白朮、陳皮、白芍各一錢,歸身二錢,川芎八分,軟柴胡、地骨、炙草各五分,十餘劑而康。

劉尚寶體肥臀閃作痛,服透骨丹,反致肢節俱痛,下體益甚。以二陳、南星、羌活、防風、牛膝、木瓜、蒼朮、黃芩、黃柏治之,身痛遂安。以前藥加歸尾、赤芍、桔梗,治之而痊。

鄭吏部素有濕痰,孟冬墜馬,服辛熱破血之藥,遍身作痛,發熱口乾,脈大而滑,此熱劑激動痰火為患耳。治以清燥湯去人參、當歸、黃 ,加黃芩、山梔、半夏、黃柏,熱痛頓去,患處少愈;用二陳、羌活、桔梗、蒼朮、黃柏、姜制生地、當歸遂痊。

肝火作痛[編輯]

楊司天,骨已入HT (一作臼),患處仍痛,服藥不應,肝脈洪大而急。余曰∶此肝火盛而作痛也。用小柴胡湯加山梔、黃連,二劑痛止,用四物、山梔、黃柏、知母,調理而康。

血虛作痛[編輯]

●婦人磕臂出血,骨痛熱渴,煩悶頭暈,日晡益甚。此陰虛內熱之症,用八珍加丹皮、麥門、五味、骨碎補、肉桂,及地黃丸,治之悉愈,卻去桂,加牛膝、續斷,二十餘劑而瘡愈。

骨傷作痛[編輯]

(二條)

●小兒足傷作痛,肉色不變,傷在骨也。頻用炒蔥熨之,五更用和血定痛丸;日間用健脾胃、生氣血之劑;數日後服地黃丸,三月余而痊。

●小兒臂骨出HT 接入,腫痛發熱,服流氣等藥益甚,飲食少思。余以蔥熨之,其痛即止;以六君、黃 、柴胡、桔梗、續斷、骨碎補治之,飲食進而腫痛消。又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治之,氣血和而熱退,愈矣。

氣虛血滯[編輯]

戴給事墜馬,腿腫痛而色黯,食少倦怠。此元氣虛弱,不能運散瘀血而然耳,遂用補中益氣去升麻、柴胡,加木瓜、茯苓、芍藥、白朮,治之而痊。

氣虛不潰[編輯]

少宗伯劉五清, 傷一塊,微痛少食。用六君子湯,倍加當歸、黃 ,其痛漸止,月余瘀血內涸而不潰,公以為痊。余曰∶此陽氣虛極,須調補。不從。至來春,頭暈,痰涎壅塞,服清氣化痰,病勢愈盛,脈洪大而微細。欲以參、 、歸、術、附子之類補之。不信。至秋初,因怒昏憒而厥。

氣虛壅腫[編輯]

(三條)

●婦人閃臂腕,腫大已三月,手臂日細,肌瘦惡寒,食少短氣,脈息微細。屬形病俱虛也,遂投補中益氣加肉桂,引諸藥以行至臂;再加貝母、香附,以解久病之郁;間服和血定痛丸,以蔥熨之,腫消二三。因怒,患處仍脹,胸膈兩脅微痛,以前湯更加木香、山梔、半夏、桔梗服之少可。復因驚,不寐少食,盜汗,以歸脾湯加五味、麥門,二十餘劑而安,腫消三四,手臂漸肥。但經水過期而少,此心脾之血尚未充足而然也。乃用八珍加五味、麥門、丹皮、遠志、香附、貝母、桔梗,四十餘劑,諸症悉愈。後因怒發熱譫語,經水如涌,此怒動肝火,以小柴胡湯,加生地黃三錢,一劑遂止;以四物加柴胡,調理而康。

州守陳克明子,閃右臂腕,腫痛肉色不變,久服流氣等藥,加寒熱少食,舌干作渴。余曰∶傷損等症,腫不消,色不變,此運氣虛而不能愈,當助脾胃、壯氣血為主。遂從余法治之,不二月形氣漸充,腫熱漸消,半載諸症悉退,體如常。

●小兒閃腿腕壅腫,形氣怯弱。余欲治以補氣血為主,佐以行散之劑。不信。乃內服流氣飲,外敷寒涼藥,加寒熱體倦。余曰∶惡寒發熱,脈息洪大,氣血虛極也,治之無功。

後內潰,瀝盡氣血而亡。

瘀血腫痛[編輯]

●男子閃傷右腿,壅腫作痛。余謂∶急砭去滯血,以補元氣,庶無後患。不信。乃外敷大黃等藥,內服流氣飲。後湧出穢膿數碗許,其膿不止。乃復請治,視其腿細而脈大,作渴發熱,辭不治,後果歿。

窗友黃汝道,環跳穴處閃傷,瘀血腫痛,發熱作渴。遂砭去瘀血,知其下焦素有虛火,用八珍加黃柏、知母、牛膝、骨碎補,四劑頓止。用十全大補湯少加黃柏、知母、麥門、五味,三十餘劑而斂。

筋傷壅腫[編輯]

李考功子十四歲,腳腕閃傷,腫而色夭,日出清膿少許,肝脈微澀,此肝經受傷,氣血虛而不能潰,難治之症也,急止克伐之劑。不信。乃雜用流氣等藥,後果出爛筋而死。

肺火衄血[編輯]

張地官墜馬傷腿,服草烏等藥,致衄血咳嗽,臂痛目黃,口渴齒痛,小便短少。此因燥劑傷肺與大腸而致。余用生地、芩、連、黃柏、知母、山梔、山藥、甘草,以潤肺之燥而生腎水,小便頓長,諸症並止。以山藥、五味、麥門、參、 、芎、歸、黃柏、黃芩、知母、炙草,以滋陰血、養元氣,而瘡斂。

肝火出血[編輯]

(三條)

俞進士折腿,骨已接,三月尚發熱,出汗不止。正體醫治不應,左關脈洪數,此肝火熾甚,血得熱而妄行也。遂投小柴胡湯加山梔、芍藥、生地、防風,血止熱退。又用八珍、五味、麥門治之,瘡口即愈。

田宗伯侄仲秋因怒跌仆,遍身作痛,發熱衄血,肝脈洪弦。余曰∶久衄脈弦洪,乃肝火盛而制金也。至春則肝木茂盛而自焚,或戕賊脾土,非易治之症,當滋腎水,以生肝木益脾土,以生肺金。乃雜用瀉肝火等藥,歿於仲春之月。

●婦人因怒仆地,傷面出血,痰盛昏憒,牙關緊急。余曰∶此怒動肝火,氣逆怫鬱,神明昏冒,而卒倒也。兩手脈洪大而無倫次,以小柴胡湯加黃連、山梔、芎、歸、橘紅、茯苓、薑汁,治之而蘇。

胃火作嘔[編輯]

●膏粱之人跌腿,青腫作痛,服辛熱之藥,反發熱作喘,患處益痛,口乾唇揭。余曰∶膏粱之人,內多積熱,夏服辛熱之劑,益其胃火而使然也。頻飲童便,以清胃散加山梔、黃芩治之頓止,患處以蔥熨之,腫即消散。

陰虛作喘[編輯]

舉人杜克弘墜馬,服下血藥,反作喘,日晡益甚。此血虛所致耳,非瘀血為患,遂以四物加參、 、五味、麥門治之,其喘頓止。又用補中益氣加五味、麥門而愈。此症果系瘀血蒸熏於肺而喘,只宜活血行血,亦不可下。若面黑胸脹,或膈痛作喘,當用人參一兩、蘇木二兩,作一劑水煎急服,緩則不治。產婦多有此疾。

陰虛發熱[編輯]

楊進士傷手指, 痛發熱,服寒涼之藥,致飲食頓減,患處不潰。余用托里養血之藥,食進瘡潰,後因勞每日晡發熱,此陰虛而內熱也。以四物、軟柴胡、地骨皮乃退、更用養血氣之藥而瘡斂。

氣血虛熱[編輯]

●男子墜馬,腹有瘀血。服藥下之,致發熱盜汗、自汗,脈浮澀。余以為重劑過傷氣血所致,投以十全大補湯益甚,時或譫語,此藥力未及而然也。以前藥加炮附子五分,服之即睡,覺來頓安,再劑而痊。

血不歸經[編輯]

(二條)

大尹劉國信金瘡出血,發熱煩躁,屬陰虛為患。用聖愈湯治之,虛火息而血歸經矣。

梁閣老侄金瘡腫痛,出血不止,寒熱口乾。此氣虛血無所附,而血不歸經也。用補中益氣、五味、麥門主之,陽氣復而愈。

氣無所附[編輯]

舉人余時正金瘡 痛,出血不止,惡寒發熱。用敗毒等藥愈甚,亡血過多,氣無所附而然耳。遂以黃柏、知母、軟柴胡、玄參、五味、麥門,治之即愈。

氣血俱虛[編輯]

余北仕時,有留都賈學士子,年十六,患流注已二載,公升北宗伯邀余治。診其脈洪大而數,膿清作渴,食少盜汗,朝寒暮熱。余曰∶此氣血俱虛也,先以固氣血為主。午前以四君、芎、歸、炙草;午後以四物、參、 、麥門、五味,兩月諸症遂可一二。有一醫,用滲和之藥保其必生,治之三月氣血極虛,而形體骨立。復懇治,余被命南下,後果歿。

陽氣脫陷[編輯]

梁閣老侄跌傷腿,外敷大黃等藥,內服破血之劑,遂致內潰,余針出穢膿三碗許,虛證悉具,用大補之劑兩月余,少能步履。因勞心,手撒眼閉,汗出如水。或欲用祛風之劑。余曰∶此氣血尚未充足而然也。急以艾炒熱頻熨肚臍並氣海穴處,以人參四兩、炮附子五錢煎灌,良久臂少動,又灌一劑,眼開能言,但氣不能接續。乃以參、 、歸、術四味共一斤,附子五錢水煎,徐徐服之而瘡愈。

膽經血少[編輯]

●女子年十七,閃右臂,微腫作痛,寅申時發熱。余決其膽經血虛火盛,經水果先期而至。先以四物合小柴胡湯四劑熱退;更以加味四物湯,加香附、地骨皮、山梔各五分,芩、連、炙草各三分,二十餘劑其腫亦消;乃去黃連、山梔,又五十餘劑,經水調而元氣充矣。

腎經虛怯[編輯]

(二條)

儒者王清之跌腰作痛,用定痛等藥不愈,氣血日衰,面目黧色。余曰∶腰為腎之府,雖曰閃傷,實腎經虛弱所致。遂用杜仲、補骨脂、五味、山茱、蓯蓉、山藥,空心服;又以六君、當歸、白朮、神曲各二錢,食遠服。不月而瘥。

●二三歲兒閃腰作痛,服流氣等藥半載不愈。余曰∶此稟腎氣不足,不治之症也。後果歿。

痛傷胃嘔[編輯]

●婦人傷指,手臂俱腫,微嘔少食。彼以為毒瓦斯內攻,診其脈沉細,此痛傷胃氣所致也,遂刺出膿碗許。先以六君、藿香、當歸而食進,繼以八珍、黃 、白芷、桔梗,月余而瘡愈。

氣遏肉死[編輯]

(二條)

●男子修傷足指,色黑不痛而欲脫。余曰∶此因陽氣虛,不能運達於患處也,急去之,速服補劑以壯元氣,否則死肉延足,必不救矣。不信。果黑爛上脛而死。大抵手足氣血罕到之地,或生瘡、或傷損,若戕其元氣,邪氣愈盛,潰爛延上必死,不潰而色黯者亦死。若骨斷筋皮尚連者,急剪去之。

●女年數歲,嚴寒上京,兩足受凍不仁,用湯泡漬,至春十指俱爛,牽連末落。余用托里之劑,助其陽氣,自潰脫,得保其生。此因寒邪遏絕,運氣不至,又加熱湯泡漬,故死而不痛也。余嘗見人之嚴寒而出,凍傷其耳目不知痛,若以手觸之,其耳即落,當以暖暖處良久,或熱手熨之無恙,若以火烘湯泡,其耳即死,至春必潰脫落矣。北方寒氣損人若此,可不察之!

涼藥遏經[編輯]

雲間曹於容,為室人中風灌藥,誤咬去指半節, 痛寒熱。外敷大黃等藥,內服清熱敗毒,患處不痛不潰,膿清寒熱愈甚。余曰∶此因涼藥遏絕隧道而然也。遂敷玉龍膏以散寒氣,更服六君子湯以壯脾胃。數日後患處微痛,腫處漸消,此陽氣運達患處也,果出稠膿,不數日半指潰脫,更服托里藥而斂。

上舍王天爵,傷足 腫,內熱作渴,內服外敷,皆寒涼敗毒,患處益腫而不潰,且惡寒少食,欲作嘔吐。余曰∶此氣血俱虛,又因寒藥凝結隧道,損傷胃氣,以致前症耳。遂用香砂六君子、芎、歸、炮姜,外症悉退。惟體倦晡熱,飲食不甘,以補中益氣湯,加地骨皮、五味、麥門,治之而愈。

州守王廷用傷指,即用帛裹之,瘀血內潰, 腫至手。余謂∶宜解患處,以出瘀血,更用推陳致新之劑。不信。乃敷涼藥,痛雖少止,次日復作,又敷之,數日後手心背俱潰出瘀穢膿水,尚服敗毒之劑,氣血益虛,色黯膿清,飲食少思。仍請余治,投以壯脾胃、生氣血之劑,由是膿水漸稠而愈。

湯火所傷治驗[編輯]

火毒刑肺金[編輯]

●男子孟冬火傷臂作痛,喘嗽發熱,此火毒刑肺金之症。用人參平肺散治之,喘嗽乃止。因勞又惡寒發熱,此氣血虛也,以八珍湯加桔梗、白芷,治之而退。再加薄桂三分以助藥熱、溫氣血,壞肉潰之而愈。若初起 赤作痛,用神效當歸膏敷之,輕者自愈,重者自腐,生肌神效。或用側柏葉末,蠟油調敷亦效。若發熱作渴,小便赤色,其脈洪數而實者,用四物、茯苓、木通、生甘草、炒黃連。脈雖洪數而虛者,用八珍。若患處不潰而色黯者,四君、芎、歸、黃 之類。若肉死已潰而不生肌者,用四君、黃 、當歸、炮姜。若愈後而惡寒,陽氣未復也,急用十全大補,切不可用寒涼,反傷脾胃。

火毒作[編輯]

●男子因醉被湯傷腿,潰爛發熱,作渴飲水,脈洪數而有力,此火毒為患。用生地、當歸、芩、連、木通、葛根、甘草,十餘劑諸症漸退。卻用參、 、白朮、芎、歸、炙草、芍藥、白芷、木瓜,新肉將完。因勞忽寒熱,此氣血虛而然也,仍用參、 之藥加五味子、酸棗仁而安;又月余而瘡痊。

火毒行於下焦[編輯]

●男子火傷兩臂 痛,大小便不利。此火毒傳於下焦,用生地黃、當歸、芍藥、黃連、木通、山梔、赤茯苓、甘草,一劑二便清利,其痛亦止。乃以四物、參、 、白芷、甘草,而壞肉去,又數劑而新肉生。

火毒乘血分[編輯]

●婦人湯傷胸大潰,兩月不斂,脈洪大而無力,口乾發熱,日晡益甚,此陰血虛火,毒乘之而為患耳。用四物湯加柴胡、丹皮,熱退身涼。更用逍遙散加陳皮以養陰血、壯脾胃,腐肉去而新肉生。

下卷[編輯]

方藥[編輯]

四君子湯[編輯]

治脾胃虛弱,或因克伐,腫痛不散,或潰而不斂,或飲食少思,或欲作嘔,大便不實等症。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劑,姜棗水煎服。

小柴胡湯[編輯]

治一切撲傷等症,因肝膽經火盛作痛,出血自汗,寒熱往來,日晡發熱,或潮熱身熱,咳嗽發熱,脅下作痛,兩 痞滿。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三分)

上姜水煎服。

神效蔥熨法[編輯]

治跌扑傷損,用蔥白細切杵爛,炒熱敷患處,如冷易之,腫痛即止,其效如神。

八珍湯[編輯]

治傷損等症,失血過多,或因克伐,血氣耗損,惡寒發熱,煩躁作渴等症。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姜棗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編輯]

治火盛,血熱妄行,或吐衄不止,大便下血。如因怒而致,加山梔、柴胡。

犀角(鎊末) 生地黃 白芍藥 黃芩 牡丹皮 黃連(各一錢五分)

用水煎熟,傾於盅內,入犀末服之。

十味參蘇散[編輯]

治氣逆,血蘊上焦,發熱氣促,或咳血衄血,或痰嗽不止,加黃芩、山梔,即加味參蘇飲。

人參 紫蘇 半夏 茯苓 陳皮 桔梗 前胡 葛根 枳殼(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用姜水煎服。

二味蘇參飲[編輯]

治出血過多,瘀血入肺,面黑喘促。

人參(一兩) 蘇木(二兩)

用水煎服。

四物湯[編輯]

治一切血虛,日晡發熱,煩躁不安者,皆宜服之。

當歸 熟地黃(各三錢) 芍藥(二錢) 川芎(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加白朮、茯苓、柴胡、丹皮,即加味四物湯。

桃仁承氣湯[編輯]

(加當歸即歸承湯) 治傷損血滯於內作痛,或發熱發狂等症。

桃仁 芒硝 甘草(各一錢) 大黃(二錢)

用水煎服。大黃更量虛實。

加味承氣湯[編輯]

治瘀血內停,胸腹脹痛,或大便不通等症。

大黃 朴硝(各二錢) 枳實(一錢) 濃朴(一錢) 甘草(五分) 當歸 紅花(各一錢)

用酒水各一鍾,煎一鍾服,仍量虛實加減,病急不用甘草。

獨參湯[編輯]

治一切失血,與瘡瘍潰後,氣血俱虛,惡寒發熱,作渴煩躁者,宜用此藥補氣。蓋血生於氣,陽生陰長之理也,用人參二兩,棗十枚,水煎服。

歸脾湯[編輯]

治跌扑等症,氣血損傷,或思慮傷脾,血虛火動,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惰嗜臥,怔忡驚悸,自汗盜汗,大便不調,或血上下妄行,其功甚捷。

白朮 當歸 白茯苓 黃 (炒)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五分)甘草(炙,三分) 人參(一錢)

上姜棗水煎服。加柴胡、山梔,即加味歸脾湯。

潤腸丸[編輯]

治跌扑等症,或脾胃伏火,大腸乾燥,或風熱血結等症。

麻子仁(一兩) 桃仁(一兩,去皮尖) 羌活 當歸尾 大黃(煨) 皂角刺 秦艽(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豬膽汁丸尤妙,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白滾湯送下。凡怯弱人,先用豬膽導之,不通,宜補氣血。

當歸補血湯[編輯]

治杖瘡金瘡等症,血氣損傷,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病多得於饑渴勞役者,若誤用白虎湯,必死。

黃 (炙,一兩) 當歸(二錢,酒制)

用水煎服。

聖愈湯[編輯]

治杖瘡、金瘡、癰疽,膿血出多,熱躁不安,或晡熱作渴等症。

熟地黃(酒洗) 生地黃(酒洗) 人參(各一錢) 川芎(一錢) 當歸(酒洗) 黃芩(各五分)

用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編輯]

治杖瘡,氣血俱虛,腫痛不消,腐而不潰,潰而不斂,或惡寒發熱,自汗盜汗,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若怯弱之人,患處青腫而肉不壞者,服之自愈。若有瘀血,砭刺早者,服之自消。或潰而膿水清稀,肌肉不生,或口乾作渴而飲湯者,尤宜服之。

白茯苓 人參 當歸 白朮 黃 川芎 白芍藥(炒) 熟地黃(生者自製) 肉桂(五分) 甘草(炙,各一錢)

用姜棗水煎服。

參附湯[編輯]

治金瘡、杖瘡,失血過多,或膿瘀大泄,陽隨陰走,上氣喘急,自汗盜汗,人參(四錢) 附子(炮去皮臍,三錢)

用水煎服,陽氣脫陷者,倍用之。

清胃散[編輯]

治血傷火盛,或胃經濕熱,唇口腫痛,牙齦潰爛,或發熱惡寒等症。

生地黃(五分) 升麻(一錢) 牡丹皮(五分) 當歸(酒洗,五分) 黃連(五分)

用水煎服。如痛未止,黃芩、石膏、大黃之類,皆可量加。

清燥湯[編輯]

治跌扑瘡瘍,血氣損傷,或潰後氣血虛怯,濕熱乘之,遍身酸軟;或秋夏濕熱太甚,肺金受傷,絕寒水生化之源,腎無所養,小便赤澀,大便不調;或腰腿痿軟,口乾作渴,體重麻木;或頭目暈眩,飲食少思;或自汗體倦,胸滿氣促;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

黃 (一錢五分) 蒼朮(一錢) 白朮 陳皮 澤瀉(各五分) 五味子(九粒) 白茯苓人參 升麻(各五分) 麥門冬 當歸身 生地黃 神曲(炒) 豬苓 酒柏(各五分) 柴胡黃連 甘草(炙,各三分)

上姜水煎服。濕痰壅盛,參、 、歸、地之類,可暫減之。

生脈散[編輯]

治金瘡、杖瘡等症,發熱體倦,氣短。或汗多作渴,或潰後睡臥不寧,陽氣下陷,發熱煩躁。若六七月間,濕熱大行,火土合病,令人脾胃虛弱,身重氣短。或金為火制,絕寒水化源,肢體痿軟,腳欹眼黑。並宜服。

人參(五錢) 五味子(一錢) 麥門冬(一錢)

用水煎服。

二妙丸[編輯]

治下焦濕熱腫痛,或流注遊走,遍身疼痛。

蒼朮 黃柏(各等分)

用為末,每服二三錢,酒調服,作丸亦可。

四斤丸[編輯]

治肝腎精血不足,筋無所養,攣縮不能步履,或邪淫於內,筋骨痿軟。

肉蓯蓉(酒浸) 牛膝(酒洗) 天麻 干木瓜 鹿茸(炙) 熟地黃(生者自製) 菟絲子(酒浸煮杵) 五味子(各等分)

上為末,用地黃膏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補中益氣湯[編輯]

治跌扑等症,損傷元氣,或過服克伐,惡寒發熱,肢體倦怠,血氣虛弱,不能生肌收斂;或兼飲食勞倦,頭痛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微細軟弱,自汗倦怠,飲食少思。

黃 (炙) 人參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

用姜棗水煎服。

四生散[編輯]

治腎臟風毒,遍身瘙癢,或膿水淋漓,耳鳴目癢,或鼻赤齒浮,口舌生瘡,婦人血風瘡更效。

白附子 獨活 黃 蒺藜(各等分)

上為末,各等分,每服二錢,用腰子一枚,劈開入藥,濕紙包裹,煨熟細嚼,鹽湯下,酒服亦可。

竹葉黃湯[編輯]

治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者。

淡竹葉(二錢) 黃 生地黃 當歸 麥門冬 川芎 甘草 黃芩(炒) 芍藥 人參石膏( ,各一錢)

用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編輯]

治胃火盛,而作渴者。

淡竹葉 石膏( )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各一錢)

用姜水煎服。

人參平肺飲[編輯]

治心火克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咽喉不利等症。

人參 陳皮 甘草(各一錢) 地骨皮 茯苓 知母(各八分) 五味子 青皮 天門冬桑白皮(各五分)

上水煎服。

滋腎丸[編輯]

治腎經陰虛,發熱作渴,足熱腿膝無力等症。凡不渴而小便閉者,最宜用之。

肉桂(三錢) 知母(酒炒) 黃柏(酒炒,各二兩)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滾湯下。

六味地黃丸[編輯]

(加肉桂、五味各一兩,名加減八味丸) 治傷損之症,因腎肺二經虛弱,發熱作渴,頭暈眼花,咽燥唇裂,齒不堅固,腰腿痿軟,小便頻赤,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喑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熱之神劑。若損重傷骨,不能言如喑者,用此水煎服之,亦效。

熟地黃(八兩,杵膏自製) 山茱萸肉 干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

上為末,和地黃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湯下。

清心蓮子飲[編輯]

治發熱口渴白濁,夜安靜而晝發熱等症。

黃芩(一錢)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炒) 甘草(各一錢五分) 石蓮肉 茯苓 黃(炒) 柴胡 人參(各一錢)

上水煎服。

七味白朮散[編輯]

治脾胃虛弱,津液短少,口渴作渴,或中風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冷。最宜服之。

人參 白朮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各五分) 干葛(一錢)

用水煎服。

黑丸子[編輯]

(一名和血定痛丸) 治跌扑墜墮,筋骨疼痛,或瘀血壅腫,或風寒肢體作痛。若流注膝風,初結服之自消。若潰而膿清發熱,與補氣血藥,兼服自斂。

百草霜 白芍藥(各一兩) 赤小豆(一兩六錢) 川烏(炮,三錢) 白蘞(一兩六錢) 白芨當歸(各八錢) 南星(泡,三錢) 牛膝(焙,六錢) 骨碎補(焙,六錢)

上各另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溫酒送下。孕婦勿服。

白丸子[編輯]

治一切風痰壅盛,手足頑麻。或牙關緊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

半夏(七兩,生用) 南星(二兩,生用) 川烏(去皮臍生用,五錢)

上為末,用生薑汁調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薑湯送下。

六君子湯[編輯]

治金瘡、杖瘡等症。因元氣虛弱,腫痛不消,或不潰斂,或服克伐傷脾,或不思飲食,宜服之以壯營氣。此方即四君子湯,加陳皮、白朮。更加香附、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回陽玉龍膏[編輯]

治跌扑所傷,為敷涼藥,或人元氣虛寒,腫不消散,或不潰斂,及癰腫堅硬,肉色不變,久而不潰,潰而不斂,或筋攣骨痛,一切冷症並效。

草烏(二錢) 南星(一兩, ) 軍姜(炒,一兩) 白芷(一兩) 赤芍藥(一兩,炒) 肉桂(五錢)

用為末,蔥湯調塗,熱酒亦可。

撤消活血湯[編輯]

治跌扑等症,瘀血停凝,脅腹作痛,甚者大便不通。

柴胡 當歸 紅花(各二錢) 穿山甲(炮,五分) 大黃(酒炒,一錢) 桃仁(二十枚)

甘草(五分) 栝蔞根(一錢)

用酒水各半煎服。

撤消通氣散[編輯]

治打撲傷損作痛,及乳癰便毒初起,或氣滯作痛。

木香 茴香(炒) 青皮(去白) 穿山甲(酥炙) 陳皮 白芷 甘草 漏蘆 貝母(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下。

愚按∶前方治打撲閃錯或惱怒,氣滯血凝作痛之良劑。經雲∶形傷作痛,氣傷作腫。又雲∶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若人元氣素弱,或因叫號,血氣損傷,或過服克伐之劑,或外敷寒涼之藥,血氣凝結者。當審前大法,用溫補氣血為善。

神效太乙膏[編輯]

治癰疽發背杖瘡,及一切瘡疽潰爛。

玄參 白芷 當歸 肉桂 赤芍藥 大黃 生地黃(各一兩)

用麻油二斤,入銅鍋內煎至藥黑,濾去渣,徐入淨黃丹十二兩,再煎,滴水中捻,軟硬得中,即成膏矣。

乳香定痛散[編輯]

治杖瘡、金瘡,及一切瘡瘍,潰爛疼痛。

乳香 沒藥(各五錢) 滑石(一兩) 寒水石(一兩, ) 冰片(一錢)

上為末,搽患處,痛即止,甚效。

豬蹄湯[編輯]

治一切癰疽杖瘡潰爛,消腫毒,去惡肉。

白芷 當歸 羌活 赤芍藥 露蜂房(蜂兒多者佳) 生甘草(各五錢)

用豬蹄一隻,水五碗,煮熟取清湯,入前藥,煎數沸去渣,溫洗,隨用膏藥貼之。

神效當歸膏[編輯]

治杖撲湯火瘡毒,不問已潰未潰,肉雖傷而未壞者,用之自愈。肉已死而用之自潰,新肉易生,搽至肉色漸白,其毒始盡,生肌最速。如棍杖者,外皮不破,肉內糜爛,其外皮因內 干縮,堅硬不潰,爬連好肉作痛。故俗雲丁痂皮,致膿瘀無從而泄,內愈脹痛,腐潰益深,往往不待其潰,就行割去,而瘡口開張,難以潰斂,怯弱之人,多成破傷風症,每致不救。若杖瘡內有瘀血者,即用有鋒芒瓷片,於患處砭去,塗以此藥,則丁痂自結,死肉自潰,膿穢自出,所潰亦淺,生肌之際,亦不結痂,又免皴揭之痛,殊有神效。蓋當歸、地黃、麻油、二蠟,主生肌止痛、補血續筋,與新肉相宜。此方余以刊行,治者亦多用之。

當歸(一兩) 麻油(六兩) 黃蠟(一兩) 生地黃(一兩)

上先將當歸、地黃入油煎黑去粗,入蠟溶化,候冷攪勻,即成膏矣。白蠟尤效。

托里散[編輯]

治金瘡、杖瘡,及一切瘡毒。因氣血虛不能成膿,或膿成不能潰斂,膿水清稀,久而不瘥。

人參(一錢,氣虛多用之) 黃 (鹽水拌炒,一兩) 白朮(炒) 陳皮(各七分) 當歸身(酒拌,一錢) 芍藥(酒炒) 熟地黃(生者自製) 白茯苓(各一錢)

用水煎服。

加味芎歸湯[編輯]

治跌扑墜墮,皮膚不破,瘀血入胃作嘔。

芎 當歸 百合(水浸半日) 白芍藥 荊芥穗(各二錢)

用酒水煎服。

當歸導滯散[編輯]

治跌扑,瘀血在內,胸腹脹滿,或大便不通,或喘咳吐血。

大黃 當歸(各等分)

用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氣虛須加桂。

花蕊石散[編輯]

治打撲傷損,腹中瘀血,脹痛欲死,服之血化為水,其功不能盡述。

硫黃(明色者,四兩) 花蕊石(一兩)

上為末和勻。先用紙筋和鹽泥固濟瓦罐一個,候干入藥,再用泥封口,安在磚上,虛書八卦五行,用炭三十斤 之,罐冷取出。每服一錢,童便調下。

愚按∶前方若被傷熾盛,元氣虧損,內有瘀血,不勝疏導者,用前藥一服,其血內化,又不動臟腑,甚妙、甚妙!

經驗方[編輯]

治跌扑瘀血作痛,或筋骨疼痛。

黃柏(一兩) 半夏(五錢)

上為末,用薑汁調塗患處,以紙貼之,如乾薑汁潤之,周日易之。

消毒定痛散[編輯]

治跌扑腫痛。

無名異(炒) 木耳(炒) 大黃(炒,各五分)

上為末,蜜水調塗。如內有瘀血,砭去敷之。若腐處,更用當歸膏敷之尤妙。

藥蛆方[編輯]

治杖瘡潰爛生蛆,用皂礬 過為末干摻,其內蛆即死。如未應,佐以柴胡梔子散,以清肝火。

洗藥[編輯]

凡傷重者,用此淋洗,然後敷藥。

荊芥 土當歸 生蔥(切斷,一方用生薑)

上煎湯溫洗,或止用蔥一味,煎洗亦可。

黑龍散[編輯]

治跌扑傷損,筋骨碎斷。先用前湯淋洗,以紙攤貼。若骨折,更以薄木片夾貼,以小繩束三日,再如前法勿去夾板,恐搖動患處,至骨堅牢,方宜去。若被刀剪蟲傷成瘡,並用薑汁和水調貼,口以風流散填塗。

土當歸(二兩) 丁香皮(六兩) 百草霜(散血入六兩) 穿山甲(六兩,炒黃或煉存性)

枇杷葉(去毛入半兩,一雲山枇杷根)

上焙為細末,薑汁水調,或研地黃汁調,亦好。

洪寶丹[編輯]

(一名濟陰丹) 治傷損 痛,並接斷。

天花粉(三兩) 薑黃 白芷 赤芍藥(各一兩)

上為末,茶湯調搽患處。

治金傷出血不止。用牛膽、鍛石,摻之即止。以臘月牛膽入風化鍛石,懸當風,候干用。

又方∶金瘡出血不止,以五倍子生為末,干貼。如不止,屬血熱,宜用犀角地黃湯之類。大凡金瘡出血不止,若素怯弱者,當補氣。若素有熱,當補血。若因怒氣,當平肝。若煩熱作渴昏憒,當補脾氣。若筋攣搐搦,當養肝血。不應,用地黃丸,以滋腎水。

又方∶皮破筋斷者,以百膠香塗之,或以金沸草汁頻塗,自然相續。

沒藥降聖丹[編輯]

治傷損筋骨疼痛,或不能屈伸,肩背拘急,身體倦怠,四肢無力。

沒藥(別研) 當歸(酒洗炒) 白芍藥 骨碎補( 去毛) 川烏(去毛臍泡) 川芎(各一兩半) 自然銅(火 醋淬十二次,研為末水飛過,焙,一兩)

上為細末,每一兩作四丸,以生薑自然汁與煉蜜為丸,每服一丸,捶碎,用水酒各半鍾,入蘇木少許,煎至八分,去蘇木,空心服。

愚按∶脾主肉,肝主筋。若因肝脾二經氣血虛弱,或血虛有熱而不愈者,當求其本而治之。

萬金膏[編輯]

治癰疽及墜撲傷損,或筋骨疼痛。

龍骨 鱉甲 苦參 烏賊魚骨 黃柏 黃芩 黃連 白芨 白蘞 豬牙皂角 濃朴 草烏川芎 當歸 木鱉子仁 白芷(各一兩) 沒藥(另研) 乳香(另研,各半兩) 槐枝 柳枝(各四寸長,二十一條) 黃丹(一斤半,炒過淨) 清油(四斤)

上除乳、沒、黃丹外,諸藥入油內,煎至黑色去之,稱淨油,每斤入丹半斤,不住手攪令黑色,滴水中不粘手,下乳、沒再攪,如硬,入油些少,以不粘手為度。

接骨散[編輯]

治骨折碎,或骨出HT ,先整端正,卻服此藥,如飛禽六畜所傷,亦能治。

硼砂(一錢五分) 水粉 當歸(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蘇木湯調服,後但飲蘇木湯,立效。

本事接骨方[編輯]

治打折傷損。

接骨木(半兩,即蒴 也) 乳香(半兩) 赤芍藥 當歸 川芎 自然銅(各一兩)

上為末,用黃蠟四兩溶入前末攪勻,眾手丸龍眼大。如打傷筋骨及閃痛不堪忍者,用一丸,熱酒浸開熱呷,痛便止。若大段傷損,先整骨,用川烏、草烏等分為末,生薑汁調貼之。挾定服藥,無不效者。

愚按∶前三方俱效者備錄之,以便修用。

沒藥丸[編輯]

治打撲筋骨疼痛,或血逆血暈,或瘀血內停,肚腹作痛,或胸膈脹悶。

沒藥 乳香 川芎 川椒 芍藥 當歸 桃仁 血竭(各一兩) 自然銅(四錢,火 七次)

上為末,用黃蠟四兩,溶化入前末,速攪勻,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酒化服。

愚按∶接骨散、沒藥丸,元氣無虧者,宜用。若腎氣素怯,或高年腎氣虛弱者,必用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固其本為善。

羌活防風湯[編輯]

治破傷風邪初在表者,急服此藥以解之,稍遲則邪入於里,與藥不相合矣。

羌活 防風 甘草 川芎 本 當歸 芍藥(各四兩) 地榆 細辛(各二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

防風湯[編輯]

治破傷風,表症未傳入里,急宜服之。

防風 羌活 獨活 川芎(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調蜈蚣散服,大效。

蜈蚣散[編輯]

蜈蚣(一對) 鰾(三錢)

上為細末,用防風湯調下。

羌活湯[編輯]

治破傷風,在半表半里。急用此湯稍緩,邪入於里不宜用。

羌活 菊花 麻黃 川芎 石膏 防風 前胡 黃芩 細辛 甘草 白茯苓 枳殼 蔓荊子(各一兩) 薄荷 白芷(各五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

地榆防風散[編輯]

治風在半表半里,頭微汗,身無汗,不可發汗,兼治表里。

地榆 防風 地丁草 馬齒莧(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湯調服。

大芎黃湯[編輯]

治風在里,宜疏導,急服此湯。

川芎 羌活 黃芩 大黃(各一兩)

上五七錢,水煎溫服,臟腑通利為度。

白朮防風湯[編輯]

治服表藥過多自汗者。

白朮 黃 (各一兩) 防風(二兩)

上每服五七錢,水煎服。臟腑和而自汗者可服。若臟腑秘,小便赤者,宜用大芎黃湯下之。

白朮湯[編輯]

治破傷風汗不止,筋攣搐搦。

白朮 葛根 升麻 黃芩 芍藥(各二兩) 甘草(二錢五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無時服。

謙甫硃砂丸[編輯]

治破傷風,目瞪口噤不語,手足搐搦,項筋強直,不能轉側,目不識人。

硃砂(研) 半夏(洗) 川烏(各一兩) 雄黃(五錢) 鳳凰台(三錢) 麝香(一字)

上為末,棗肉丸,桐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冷水下,以吐為度;如不吐,加一丸。或吐不住,煎蔥白湯止之,汗出為效。

左龍丸[編輯]

治直視在里者。

左盤龍(野鴿糞) 白僵蠶 鰾(炒,各五錢) 雄黃(一錢)

上為末,燒飯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如里症不已,當用前藥末一半,加巴豆霜半錢,燒飯丸,桐子大。每服加入一丸,如此漸加,以利為度。利後服和解藥。

江鰾丸[編輯]

治破傷風,傳入里症,驚而發搐,臟腑秘澀。

江鰾(銼炒,半兩) 野鴿糞(炒,半兩) 雄黃(一錢) 白僵蠶(半兩) 蜈蚣(一對)

天麻(一兩)

上為末,作三分二分,燒飯丸,桐子大,硃砂為衣,一分,入巴豆霜一錢,亦用燒飯丸。每服硃砂者二十丸,入巴豆者一丸,漸加至利為度,後止服前丸。

養血當歸地黃湯[編輯]

當歸 地黃 芍藥 川芎 本 防風 白芷(各一兩) 細辛(五錢)

上根據前煎服。

廣利方[編輯]

治破傷風發熱。

栝蔞子(九錢) 滑石(三錢半) 南星 蒼朮 赤芍藥 陳皮 炒柏 黃連 黃芩 白芷甘草(各五分)

用姜水煎服。

上二方,用竹瀝、栝蔞實輩。治破傷風熱痰脈洪者。前方用南星、半夏、草烏、川烏輩,則治破傷風寒痰脈無力者。

白丸子[編輯]

治一切風痰壅盛,手足頑麻,或牙關緊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

半夏(七兩,生用) 南星(二兩,生用) 川烏(去皮臍生用,五錢)

上為末,用生薑汁調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薑湯下。

本事玉真散[編輯]

治破傷風,及打撲損傷,項強口噤欲死。(南星有防風制其毒,不麻人)

天南星(湯泡七次) 防風(等分)

上為末,先以熱童子小便洗淨瘡口,拭乾摻之,良久渾身作癢,瘡口出赤水是效。又以溫酒調下一錢,如牙關緊急,腰背反張,用藥二錢,童子小便調服。至死心頭微溫者,急灌之,亦可救,累效累驗。

治打撲傷損,腫痛傷風者。

天南星 半夏 地龍(各等分)

上為末,用生薑、薄荷汁,調搽患處。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