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歷代興衰演義/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歷代興衰演義
全書始 第一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 下一回▶

  詩曰:

    混沌初開氣候淳,標枝野鹿看君臣。

    三皇五帝賓天去,辛苦閻浮世上人。

  卻說王者父天母地,而子萬民。可見天為父,地為母。帝王為之子,而天下萬世臣民,則又帝王之子也。此書單言歷代帝王之事,自不得不由子而溯源其父母。

  從來言天地者,曰形如雞卵,誠哉斯言。第以為悉如雞卵,則又與雞卵不同。蓋雞卵只一重,而天凡九重。其第一重宗動天,無星轉動,有氣無形。為黑罡風,瞬息千里,其力甚猛,帶三垣二十八宿天,以至土、木、火、日、金、水、月輪諸重天,自東而西,一日繞地一周,而過一度。其外則渾淪一氣,衝穆無際矣。又曰宗動天之外,為元際天,為常靜天,元遠無極,宗動天之內。其第二重為經星三垣二十八宿天,與宗動天甚近,帶轉甚速,其自西而東轉也,一歲只差得一分,六十年只行得一度,七千年作一周。此以下八重天,俱自西而東行。然為宗動天所帶轉,故在下望之,俱升東而沒西也。第三重填星,即土星天,去宗動天稍遠,帶轉稍遲,其自西而東行也,二十八日差一度,二十八年一周天。第四重歲星,即木星天,去宗動天漸遠,帶轉漸遲,其自西而東行也,一日差一度,十二年一周天。第五重熒惑,即火星天,去宗動天較遠,帶轉較遲,其東行也。二日差一度,二年一周天。第六重日輪天,去宗動天遠,帶轉遲,其東行也,一日差一度,一年一周天。第七重太白,即金星天。第八重辰星,即水星天,去宗動天遠,帶轉俱遲,其東行也,一日差一度,一年一周天。第九重月輪天,去宗動天愈遠,且以近地,帶轉極遲,其東行也,一日差十三度有奇,一月一周天。

  其經星分六等:第一等最大者,穿心三百五十六里零,其餘以次而減。至六等星最小者,每天穿心二百六十里零。日大穿心一千七百五十里零,月大穿心六百里零。其五星惟土星、木星為大,穿心俱三百四十里零。太白穿心一百一十四里,辰星穿心六十里零。其諸重天,各相去九萬里零。

  一重天,間一重氣,而日輪經星二重天倍之。其所謂差者,謂宗動天自東而西行,諸重天自西而東行,與宗動天差,所謂天道左旋,日月五星右旋也;一度者,下望天一尺也。此九重相包,如忽頭皮皆堅硬。而日月星辰,定在其體內,如木節在板,因天而動。

  第天體明無色,則能通透光,如水晶玻璃然,而內外若一體。星則如石然,而潤澤有光,故在下視之,能透九重,愈遠愈明也。其月輪天之下,為火際,火際之下為冷際,冷際之下為溫際,人物俱在溫際氣中。

  其月有晦、朔、弦、望,日月有薄蝕者,以日猶火,月猶水也。月與星俱無光,借日照之光以為光。月在第九重天,於人最近。日居第六重天,遠而在外,故晦朔,則日照月之上面,而下面無光。弦則月東行,漸與日遠,日從旁照,漸有一線之明。望則日月相對,日光照月之下面,而全明矣。然所謂相對者,以日行黃道。月春行二青,夏行二赤,秋行二白,冬行二黑之八道。此八道,皆斜出於黃道之內外,雖相對不甚正,從傍借照也。若日月各當九道之交,相對甚正,則地居中,日光為地所掩,而月蝕。若當晦朔之時,日月之行,適當九道交處,則日光為月魄所掩,而日蝕矣。其交處近日者曰天首,是為羅猴,故日猶火也,故曰火之餘。其對衝為地尾,是為計都,以其常當地影,故曰土之餘。勃星生於月,月行有遲速之不同,其最遲處為孛。月屬水,故孛為水之餘。而氣則生於閏,二十八年十閏,而氣一周天。閏為歲之餘,故氣為木之餘。此四餘,無形而有度,並七政為十一曜也。

  其有瑞星、妖星者,乃治亂災祥之氣。積而先見,本乎地而應乎天。又或一方冤淫之氣上蒸,積為彗孛,必有刀兵殺掠之慘,皆生於月輪天之下者也。其流星乃五行之散精,其隕星乃日月五行之厲氣,積而成象於月輪天之下,非真星也。

  其風雨,則以海水廣受日照,濕熱之氣上騰,至冷際扼不得上,漸結成雲。其內地濕熱之氣引之,隨風帶入內地而為雨。

  若日照諸海山,與地面乾燥之氣上騰,至冷際,扼不得上,則橫飛而為風。風所以帶雨,故雨隨風至也。若本地乾燥之氣,上升而為風,與本地濕潤之氣,發越而為雲,皆無雨,雖雨亦小也。若霞者,係日照雲而成。若虹霓,係雨氣映日而生。若雷者,乃陰陽搏擊之氣。其猛烈者,為霹靂,物遭之無不破。

  而電則又以陽之精氣,格於雨水之陰氣,映鬥成光,其甚者為霆也。若露者,乃土氣津液,從地上升,天氣下降,凝而為露。

  而霜則又以露凝結而成,霧則從濕土之氣而生者也。若雪霰,本雨也,冷氣薄之,寒甚,而在雲中結者為雪。其既下於雲,而在空中結者為霰,故霰如雨點之形,而且下在雪前也。其獨厚於高山者,以高山招風。雪體輕,故隨風飄至也。其雨各種異物者,大抵不祥之兆,皆此方災厲之氣,積而成形;或妖龍野鬼,亦能為之也。其江河之水,日出不窮,且多出於高原者,以地上面為高山,地下面為深穴。其穴之西向者,以天行運轉鼓水入穴,有入無出,遂從泥沙上湧,而為江河諸水。其溫泉,以地下入水處,適當黃道,日之熱氣所致也。其有地震者,亦以地下多巖穴,日行海底,熱氣熏蒸,穴中日日蒸之,愈積愈重,漸升而上,至地面,勢不得散,必潰圍四出,以致震動。或陷裂,或有聲有火。故地土厚,而無江湖池井之處,以泄氣者,震恆多。

  地土薄,而多江湖池井之處,以泄氣者,震恆少也。

  其氣候有寒暑者,以中國之地近北,故日行北陸則暖,日行南陸則寒也。其海水有潮汐者,以日行海底,所過處熱氣極盛,月升而冷氣與之一激,乃號叫怒起而生潮。潮既過,而日之精神熱氣,與月之精神冷氣,恆映積淤衝。蓋與日月相對之處,積有一股冷熱之氣,亦與日月同,故再值再潮而為汐,其有大小者,以日月之行,有遠近之異勢,近則潮大,遠則潮小。

  至晦朔時,月雖無光,而月之體魄,與冷氣仍在,故猶然發潮發汐,朔望同也。其海水之咸,亦由太陽亢炎,乾濕二氣熏蒸所致。所以夏月之水,常鹹於冬月。海面之水,獨咸於海底。

  其浸入地中者,以得土滲而淡也。

  至於地面之大,穿心九萬里零,厚二萬八千六百三十六里零,去月輪天周圍隔海四萬五千餘里零。蓋地面是土,土之下是砂石,砂石之下是浮岩,浮岩之下是海,海之下仍是天。其不與天俱動者,以地之四旁底下,皆是海如載舟然。地之東為潮海,水隨天升,舟上則覆。地之西為溜海,水隨天入,舟至則陷。地之北為冰海,海水常冰,舟行則礙。地之南為熱海,海水如熱油,舟入則焚,此天之所以終古不可近也。又天升東而沒西,故海水亦自西北而東南流也。

  其地輿,則居中近北之地,曰亞細亞洲。國土不啻百餘,大者首推中國。又小島各自為國者數百。其亞細亞洲之西而略北,曰歐羅巴洲,即今之所謂西洋。國之大者七十餘,小島亦不下數百。其亞細亞洲之西南,歐羅巴洲之南,曰利未亞洲。

  大小共百餘國,小島數百。亞細亞洲之東而帶北,曰亞墨利加洲,地分南北,中有一峽相連。峽南曰南亞墨利加,峽北曰北亞墨利加。地極廣,平分天下之半,小島千餘,總之四洲之內,奇奇怪怪之事,所在多有,載不勝載。其亞細亞洲之南,曰墨瓦蠟泥加洲,此洲人至者少,未審其山川國土、人物風景何如。

  此天地形體之大略也。

  若夫天地之數,止於一元,一元共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元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會,每會一萬八百年。會統三十運,每運三百六十年。運統十二世,每世三十年。前此一元之天地,亦是萬國九州,花花世界。無奈行到申會,便晝夜失序,寒暑舛錯,五穀不生,人類日稀。行至酉會,漸漸無君無長,不復知有文字。再至戌會之初,千里才得見人,五穀全無,民乃食土,亦少衣服,男女相遇即交,交訖而退,即間有生育,亦但知有母而不知有父。道路不通,其後漸至無人無物。至於亥會,黑黑暗暗,山川日月,盡歸烏有,不覺天地混蒙起來。直至子會,逐漸開明,乃生起日月來,漸有天光而天開。再至丑會,復生起水土砂石來,漸漸凝結而有地。再至寅會,於大荒山腰,受天地之靈秀,蘊日月之光華,遂孕有靈通之性,內育人胎,於十月十六日寅時,豁刺刺一聲響亮,山腰迸裂,產出一個人來。學爬學走,餐風吸露,食草飲水,漸漸長成,龍首人身,身長百尺,頭角猙獰,神眉怒目,獠牙露齒。

  遍體皆毛。將身爬上山頂,用手把天細摸,覺天之體,躍躍欲動。將身走到地上,用足把地細踹,覺地之體,凝凝欲靜。且天漸漸高起來,地漸漸低下去,漸次將開,相附而動,仔細一看,見崑崙山頂,與月輪天相連,堅不可破。天性慾動而不得動,地性慾靜而不得靜。天地相連,兩不得所,人物難生。

  盤古心中自忖,必得一件物事,斷其連處。自然天清地寧,萬物得所。東尋西尋,並無物件。尋至多時,不期事有湊巧,一日行至西方,尋得先天金石之精,一斧一鑿。盤古約重千斤,乃右手持爺,左手執鑿,或用斧劈,或用鑿開,用功多時。忽然一日鑿開,有如天崩地裂,大響一聲,天地兩分。輕清者為天,漸高而運轉;重濁者為地,漸低而凝靜。天地遂分而為二。

  又在上者名之為天,在下者名之為地,而混茫開矣。自後陰陽二氣交媾,生人生物,繼之者為天皇氏。且聽下回分解。

全書始 下一回▶
歷代興衰演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