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毛澤東思想哺育當代「愚公」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毛澤東思想哺育當代「愚公」

——記在兩條路線激烈搏鬥中誕生的「引沁濟蟒」渠
濟源縣革委會、人武部通訊組 新華社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
1969年5月1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愚公」家鄉的英雄人民,敢於革命,敢於勝利,在太行、王屋兩座大山之間修建了一條「引沁濟蟒」渠。

「引沁濟蟒」渠是在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激烈搏鬥中誕生的。回顧鬥爭的歷史,我們將更加懂得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正確,更加懂得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更加懂得毛主席的偉大。

世代的願望[編輯]

河南省濟源縣是個山區。太行山、王屋山三面環繞,山地占了全縣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五;沒有山的地方,也是丘嶺起伏,黃土漠漠。在這裡,雖然西有蟒河,東有沁水,但是河水卻從山腳下滾滾南去,一瀉入黃河,從來不澆半畝土地。由於缺水,畝產往往只有百把斤、幾十斤。乾旱嚴重地威脅着這裡的人民,一首世代流傳的歌謠訴說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愁:「山嶺和尚頭,溝里沒水流,季季種莊稼,年年沒有收,四處去逃荒,苦楚沒盡頭。」勞動人民是多麼渴望水啊!但是在剝削階級統治的舊社會,人們只能把願望化成神話,幻想着有朝一日「沁龍上山」。

一唱雄雞天下白。偉大的祖國解放了,山區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救星紅太陽。毛主席和共產黨領導貧下中農翻了身,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為實現祖祖輩輩的心願——大辦水利創造了條件。

這裡辦水利是先從治理蟒河開始的。人們植樹造林,保持水土;興修小水庫蓄水,控制洪水泛濫。一九五七年,又從「蓄水」發展到「引水」,在半山腰修築了一條八里長的渠道,引出蟒河水,使一部分乾裂的砂礫地變成了水澆園田。

這八里渠道,今天看來已是微不足道了。但這卻是當年濟源人民向大自然開戰所邁出的一大步。這一步,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自然,增強了改造自然的信心,人們開始想:西邊的蟒河能引上山,東邊的沁水為什麼不能引上山?蟒河水小,把長流不斷的沁水引來補濟蟒河,那該多好!

貧下中農要求引沁上山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了。每當縣裡的幹部到山區去,貧下中農總是拉着他們的手說:「咱過去一塊兒放羊、抬水、打鬼子,你們進了城,可不能把老區的人民忘了啊!俺沒別的要求,就要求把沁河水給引過來。」太行山腳下濟源煤礦里的一個退休礦工崔老漢,抗日戰爭時期一直在這一帶打游擊,他深知山區人民缺水的痛苦,也深知山里每一條溝,每一條嶺的來龍去脈。這時,他一趟一趟往縣裡跑,找書記,找委員,一見面就緊緊握住人家兩隻手,千叮萬囑:「要改變濟源山區面貌,就得引沁!」人們問崔老漢:「你哪來那麼大的勁?」老漢說:「引沁,是俺貧下中農世世代代的願望。我代表群眾,氣就壯,誰都敢找。俺們『愚公』的後代,就是要北開太行,南開王屋,引沁濟蟒!」

北開太行,南開王屋,引沁濟蟒!群眾的呼聲反映到舊縣委里,出現了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

一種是:不相信群眾中蘊藏着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不注意群眾生產,群眾利益,群眾經驗,群眾情緒;當群眾迫切要求征服大自然的時候,他們還沒挪步就被大自然征服了,說什麼:「劈山鑿洞,談何容易!這麼大的工程,農民咋幹得了!」

一種是:相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相信「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當着群眾要求前進的時候,敢於前進,敢於革命。他們說:「一年不行,就干三年五年;三年五年不行,就干十年八年。只要上靠毛澤東思想,下靠人民群眾,就一定能把沁水引上太行山。」

兩種觀點,實際上是兩條路線。前一種觀點以資產階級老爺態度壓制群眾的革命要求,它代表了修正主義路線;後一種觀點符合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自從群眾提出「引沁濟蟒」的宏偉設想,這兩條路線就開始了尖銳的鬥爭。

躍馬上陣[編輯]

一九五八年,在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的光輝照耀下,濟源縣廣大貧下中農決心把理想變為現實,大張旗鼓地提出「引沁濟蟒」的規劃。

一些老貧農社員來到山裡,站在盤古寺頂上,北望太行,太行高;南看王屋,王屋低;北高南低,中!可以北水南調。大夥就憑這些土辦法,測量渠線。還是那個崔老漢,在黨代會上大聲疾呼;引沁的提案沒有被列入議程,他就把土法測量的渠線畫成地圖,貼出大字報。代表們紛紛在大字報上簽名,強烈地表達了廣大群眾的要求。

要求傳到上面以後,專署來了幾個人,說是來勘測沁河。他們坐着汽車到盤古寺逛了一趟,連沁河是個啥樣都沒有看見就回去了,從此沒有下文。

群眾再也等不及了,大家磨拳擦掌嚷嚷開來:「老愚公一家老小能移山,咱人民公社還怕不能移山?毛主席教導咱『愚公移山』,咱就聽他老人家的話,自己動手,干!」一九五九年冬天,克井公社和城關公社兩千多名社員,自帶糧食,自帶工具,浩浩蕩蕩上了太行山。許多社員全家搬了去,連五六十歲的老大娘都上了工地。山里群眾一聽引沁民工進山,立即傳過話來:「要房有房,要人有人,要樹有樹!」十冬臘月,民工們破冰下水,修路、搭便橋、測量渠線。並且齊斬斬地打好了一百個炮眼,專等開工典禮那一天,放它一百響劈山禮炮。

群眾中蘊藏着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無窮無盡地發揮出來了,他們躍馬揚鞭,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群眾是這麼搞的,領導又是怎麼搞的呢?

面對着水利戰線上熱火朝天的群眾運動,濟源舊縣委里兩條路線的鬥爭正激烈地進行着。一小撮走資派學着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腔調說:「水利辦多了,簡直是勞民傷財。」一批革命幹部堅決站在人民一邊,站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一邊,奮起回擊:「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大辦水利正是為農民謀長遠利益;不修水利,讓國家撥糧救災,才是勞民傷財。水利不是辦多了,而是辦少了。」 爭論相持不下,堅持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幹部到新鄉地委去爭取支持。哪知談了整整一天一夜,劉少奇在舊地委內的代理人就是不批准。他們推行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喋喋不休地說:「困難時期,國家不能投資」;「農民沒有技術,幹不成事」;「工程大,沒有幾年功夫勘測設計是不行的」……。一句話,就是勒令下馬。 當着群眾起來的時候,劉少奇及其代理人就是這樣大潑冷水。勒令下馬的黑指示一到濟源,舊縣委內一小撮走資派趕緊捏着雞毛當令箭,親自去公社發號施令。於是,一場爭論又在舊縣委內一小撮走資派同廣大公社幹部之間展開了:

「下馬!修渠引水只是少數人的要求。」

「不,修渠引水是廣大群眾的迫切需要。群眾已經躍馬上陣了,這馬絕對不能下!」

「你們要看到大局。現在全縣、全國的大局是天災人禍,困難重重。」

「不,全縣、全國的大局是形勢大好,人民公社力量大,總路線放光芒。我們大辦水利,正是從大局出發!」

一小撮走資派理屈辭窮,最後竟倚仗權勢,使出了殺手鐧:

「不下馬也得下馬。公社幹部必須以黨籍作保證,把民工統統動員下來,誰不動員,就開除誰的黨籍!」

看!劉少奇及其代理人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是多麼瘋狂,鎮壓人民群眾是多麼殘酷。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那個時候,一部分黨政大權被他們把持着,這道勒令下馬的黑指示終於在開工典禮前夕,下達到了工地。民工們義憤填膺,上自白髮蒼蒼的老漢,下至十幾歲的娃娃,同聲譴責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罪惡。兩千多名民工咬住仇,咬住恨,揮淚下了太行山。

一百聲劈山禮炮沒有響,但是千仇萬恨卻匯集成大海的怒濤。在那大海的怒濤中,劉少奇及其代理人反對革命群眾的嘴臉暴露得清清楚楚,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兩個階級、兩條路線,也區別得清清楚楚。

反覆的階級較量[編輯]

人下山,心沒有下山;工程下馬,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沒有下馬。「愚公」家鄉的英雄兒女牢牢記住,只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座大山都能挖掉,何愁劈不開太行、王屋?斬不斷蟒河、沁水?

「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一九六○年,濟源大旱,越旱,群眾對興修水利的要求越迫切,「引沁濟蟒」的計劃又重新提出來了。這時,劉少奇及其代理人又重彈起右傾機會主義的老調:「連年災荒,群眾沒有家底,不能幹;國家沒有投資,不能幹;技術沒有辦法,不能幹。」 廣大群眾嚴厲批駁了這種修正主義論調。一小撮走資派又施出了一條緩兵之計。他們宣揚說:「群眾左要求,右要求,無非是要水澆地,那何必開山修渠?搞個排灌站就行了。」

舊縣委內再次展開爭論。一個身經百戰,在炮火紛飛中就和山區群眾結下階級深情的革命幹部,拍案而起,痛斥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機器抽水上高山,水量太小,根本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機器抽水上高山,是拿油換水,貧下中農咋澆得起地?」

走資派的主張一傳開,廣大貧下中農吃了一驚。他們算了一筆賬,在這麼高的山上用機器排灌,澆一畝地要花三塊錢的柴油,哪裡比得上修渠?山上的石頭,身上的勁,修成水渠,一分錢不花就能長年使上清凌凌的沁河水。

兩樣人走的是兩條路。廣大群眾和革命幹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導,要土法上馬,大搞群眾運動;一小撮走資派秉承大叛徒劉少奇的旨意,要洋法上馬,專家治水。

排灌站還是在修正主義路線控制下搞起來了。克井公社花了十三萬元,買了柴油機、膠皮管,蓋了機房,安裝上機器,三輛馬車成天來回從縣裡往山上拉油。整整搞了近一年,這個公社把全副家當都賠在排灌站上,結果是:滔滔沁河水,點滴未上山。原來揚程太高,兩級提水都無濟於事。洋法上馬宣告失敗了,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自己打了自己一記響亮的耳光。

緩兵之計沒有把兵緩住,倒是從反面激勵了軍心。群眾以痛苦的代價換來了經驗教訓:甩掉洋玩意,還要咱那個「土法上馬」。

一九六三年、一九六四年,廣大群眾又經常在一起商量修渠引沁的事了。克井公社的革命幹部去找崔老漢,老漢說:「你若打定主意,我就去發動煤礦工人。」他們一同來到煤礦,煤礦工人爽朗地說:「挖了半輩子坑道,難道還鑿不開山洞?放心吧,技術我們包了。我們下班不休息,一定自帶工具來修渠。」公社幹部帶着工人階級的支持回到公社,貧下中農意氣風發,躍躍欲試。大夥齊聲說:「沒有炮,沒有錘,我們用鑽筒一天打兩寸,也要劈開大山,引上沁水來!」

「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這就是帝國主義和世界上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的邏輯,他們決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再鬥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他們也是決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英明論述,深刻地揭示了「引沁濟蟒」水利工程上反覆的階級較量。

鬥爭,再鬥爭,直至勝利[編輯]

一九六五年隆冬,揭開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愚公」家鄉的貧下中農把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群眾運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從而也把征服自然的群眾運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他們在黨代會和貧下中農代表會上豪邁地宣布:「大搞『引沁濟蟒』,重新安排河山!毛主席早就號召我們要這樣干,我們就是要革命,要建設社會主義。」

劉少奇及其代理人再也壓不住人民群眾的革命烈火了,黨代會一致決議:上山!開工!干!

一批革命領導幹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帶領六千民工,挺進太行山。引沁大軍走到哪裡,哪裡鑼鼓喧天,紅旗如畫,如同歡送貧下中農子弟光榮參軍一樣。引沁大軍駐到哪裡,哪裡歡天喜地,騰房子、送茶水,如同當年歡迎「老八路」進村一樣。

許多社員一家幾口人爭着報名,不叫誰去都不行。一些地勢高於渠線,不能受益的社、隊,也都踴躍派人參加。他們說:「渠水澆不到我們社、隊的土地,但澆的總是人民公社的土地。建設社會主義人人有份,為修渠出一把力,是我們的光榮責任。」

引沁大軍來到工地,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學「老三篇」。幾千名民工手捧寶書,腳踏高山,以無限忠於毛主席的一片紅心,發出鏗鏘的誓言:「胸懷朝陽戰太行,石頭是鐵人是鋼,引不來沁水不還鄉」。

開工了,盼望了多少年的劈山「禮炮」沖天而起,直上九霄。人們以氣吞山河之勢,開山鑿洞,跨溝築橋,擺開了與天奮鬥,與地奮鬥的戰場。

太行山上的隆隆炮聲,驚破了劉少奇及其代理人的黃粱美夢。舊新鄉地委內一小撮走資派拚命往濟源發電報,打電話,甚至親自來到工地,叫嚷:「盲目瞎干,迅速下馬!」

「又要下馬?」正在山上頂風冒雪,指揮大軍奮戰的革命領導幹部,學習了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這裡看來只有一字之差,一個要下馬,一個要上馬,卻是表現了兩條路線的分歧」的諄諄教導,心明眼亮。他們眼望堅持上馬的革命群眾,面對勒令下馬的「上級」,迅速地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在偉大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群眾運動面前,必須站在群眾的前頭領導他們,絕不能站在群眾的後頭指手畫腳地批評他們,更不能站在群眾的對面反對他們。

「又要下馬?」正在第一線上戰鬥的克井公社的一個幹部,千言萬語,訴不完對修正主義路線的滿腔仇恨,他憤怒地說:「我在克井公社工作多年,克井還是那麼乾旱。群眾天天盼水,年年盼水,修渠工程好容易上了馬,為什麼又要下馬?為什麼有些人總是不讓我們為人民辦件好事?——我不走,就是受處分我也不走,我跟群眾在一起干定了!」

「又要下馬?」在連夜召開的排長會上,幾個排長霍地站起來,臉都氣白了。他們斬釘截鐵地說:「我們自己干,要處分就處分我們,我們大隊幹部不怕處分!」

「又要下馬?」消息象一陣風似地傳遍工地,已經睡下的千百名民工都披衣而起。老貧農石德安把個拳頭捏得出水,說:「誰要是怕處分誰就走。我是除非他們用繩子把我捆下山,除非他們把我餓死在山上,除了這兩條,我說什麼也要堅持修渠。」

其實,有誰怕受處分呢?有誰離開工地呢?沒有,沒有,一個沒有。從縣、公社到大隊的各級革命幹部,同廣大群眾心連心,一條心,紅心永向毛主席,掏盡紅心為革命!

民工們回到工棚,小小煤油燈下,你擠我,我擠你,一齊趴在山石上給毛主席他老人家寫信。毛主席啊,毛主席!解放了,我們人民翻了身,土地還沒有翻身。年年風沙年年旱,年年想引沁河水,幾次上馬都下馬,千仇萬恨說不完。為什麼有人總不讓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毛主席啊,毛主席!您最體貼俺山區貧下中農的心,您老人家替我們作主,我們一定給您老人家爭氣!

勤勞勇敢的貧下中農,一顆紅心兩隻手,戰天鬥地逞英雄,他們以實際行動狠狠回擊了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

「引沁濟蟒」渠大部分是在山腰裡劈山鑿洞修建起來的。上面是層巒疊嶂,下面是激流深潭,工程十分艱險。民工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萬難,勇敢奮戰,修築了渠首閘,鑿通了群英洞,征服了嚇魂潭,出現了千百名英雄好漢。他們腰系大繩,凌空作戰,在懸崖峭壁上打釺、放炮、除險;他們豪邁地說:「一天三次上下工,大路就是一條繩,無限忠於毛主席,膽不寒來心不驚。」在這裡,一錘一鏨,都顯示出「愚公」後代的英雄本色;一橋一洞,都閃爍着毛澤東思想的燦爛光輝。

修建「引沁濟蟒」渠的過程,是用毛澤東思想指揮戰鬥的過程。民工們不靠「專家」,不靠「權威」,土法上馬,自己動手,在干中學,在學中干,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湧現出一批又一批貧下中農自己的能工、巧匠、土專家。一些青年技術員和貧下中農子弟,組成一支測量隊,擔負了工程的勘察、測繪和設計任務。他們請老貧農作參謀,同民工們一起施工。在工農群眾的智慧面前,許多洋專家無能為力的技術問題都迎刃而解。

劉少奇及其代理人從政治上卡不住群眾的脖子,又妄圖從經濟上卡群眾的脖子。他們扣住糧食、物資、款項,一點不給。但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當代愚公是壓不垮,卡不住,嚇不倒的。不給炸藥自己造,沒有鋼錘打鐵錘,他們自己動手辦起了炸藥廠、水泥廠、石灰廠、工具修配廠……;濟源各廠礦的工人把安全帽、手套、膠靴等用品送到工地;公社社員把自己準備造新房的木料送到工地;各地的解放軍把寶書、匯款寄到工地;縣委一個革命幹部把自己工作二十幾年來的全部積蓄,加上下一個月的工資,送到工地;整個「引沁濟蟒」工程,國家補助只占全部費用的百分之十八。廣大群眾滿懷激情地說:「遵照毛主席的教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們就能戰勝一切困難,我們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之中,濟源縣大辦水利的群眾運動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人們衝決一切羅網,向社會主義的道路迅跑。「革命就是解放生產力,革命就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引沁濟蟒」工程勢如破竹地節節前進。原來計劃三年完成的第一期工程,七個月就完成了。七個月,滾滾沁河水,就被牽上了太行山,沿着新建的盤山渠道,暢流歡唱,奔到了蟒河口。

在偉大的毛澤東時代,千百年的神話變成了現實,「沁龍」真的上山了。

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用毛澤東思想哺育出來的當代「愚公」苦戰三冬三夏,築起了一條一百四十餘里的「人工天河」——「引沁濟蟒」渠。這條「天河」繞過三百多個山頭,跨越二百多條河谷,闖過八十多處險崖,穿鑿三十多個隧洞,橫渡二百多座橋閘,盤旋在太行、王屋兩座大山之間,蜿蜒起伏,一直從濟源伸向孟縣。它把蟒河流域的二十多條渠道,六十多座水庫,近萬個塘窖,串連起來,使「滿天星」連成了「葡萄串」,補濟了蟒河水量的不足,灌溉了三十多萬畝土地,徹底改變了太行、王屋山區世代苦旱的面貌。

「引沁濟蟒」渠在一九六八年年底勝利通水了!這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太行巍巍,沁水滔滔,山在歡呼水在笑,紅旗如海歌如潮。在凱歌聲中,「愚公」故鄉的四十萬英雄人民,千遍萬遍地縱情高呼:「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