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民政策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民政策三
作者:蘇轍 北宋
本作品收錄於《潁濱文鈔/16

聖人將有以奪之,必有以予之,將有以正之,必有以柔之。納之於正,而無傷其心,去其邪僻,而無絕其不忍之意。有所矯拂天下,大變其俗,而天下不知其為,其變也。釋然而順,油然而化,無所齟齬,而天下遂至於大正矣。

蓋天下之民邪淫不法、紛亂而至於不可告語者,非今世而然也。夫古者三代之民,耕田而後食其粟,蠶繅而後衣其帛。欲享其利,而勤其力;欲獲其報,而厚其施;欲求其父子之親,則盡心於慈孝之道;欲求兄弟之和,則致力於長悌之節;欲求夫婦之相安、朋友之相信,亦莫不務其所以致之之術。故民各治其生,無望於僥幸之福,而力行於可信之事。凡其所以養生求福之道,如此其精也。至其不幸而死,其親戚子弟又為之死喪祭祀、歲時伏臘之制,所以報其先祖之恩而安恤孝子之意者,甚具而有法。籩豆簠簋、飲食酒醴之薦,大者於廟,而小者於寢,薦新時祭,春秋不闕。故民終三年之憂,而又有終身不絕之恩愛,慘然若其父祖之居於其前而享其報也。

至於後世則不然。民怠於自修,而其所以養生求福之道,皆歸於鬼神冥寞之間,不知先王喪紀祭祀之禮。而其所以追養其先祖之意,皆入於佛老虛誕之說。是以四夷之教,交於中國,縱橫放肆。其尊貴富盛擬於王者,而其徒黨遍於天下,其宮室棟宇、衣服飲食,常侈於天下之民。而中國之人、明哲禮義之士,亦未嘗以為怪。幸而其間有疑怪不信之心,則又安視而不能去。此其故何也?彼能執天下養生報死之權,而吾無以當之,是以若此不可制也。

蓋天下之君子嘗欲去之,而亦既去矣,去之不久而還復其故。其根之入於民者甚深,而其道悅於民者甚佞。世之君子,未有以解其所以入,而易其所以悅,是以終不能服天下之意。天下之民以為養生報死皆出於此,吾未有以易之,而遂絕其教。欲納之於正而傷其心,欲去其邪僻而絕其不忍之意,故民之從之也難。聞之曰:「川竭而穀虛,丘夷而淵實。作乎此者,必有以動乎彼也。」夫天下之民,非有所悅乎佛老之道,而悅乎養生報死之術。今能使之得其所以悅之之實,而去其所悅之之名,則天下何病而不從?

蓋先王之教民養生有方,而報死有禮。凡國之賞罰黜陟,各當其實,貧富貴賤,皆出於其人之所當然。力田而多收,畏法而無罪,行立而名聲發,德成而爵祿至。天下之人皆知其所以獲福之因,故無惑於鬼神。而其祭祀之禮,所以仁其祖宗而慰其子孫之意者,非有鹵莽不詳之意也。故孝子慈孫有所歸心,而無事於佛老。臣愚以為,嚴賞罰,敕官吏,明好惡,慎取予,不赦有罪,使佛老之福不得苟且而惑其生;因天下之爵秩,建宗廟,嚴祭祀,立屍祝,有以大塞人子之意,使佛老之報不得乘隙而制其死。蓋漢、唐之際,嘗有行此者矣,而佛老之說未去;嘗有去者矣,而賞罰不詳、祭祀不謹,是以其道牢固而不可去,既去而復反其舊。

今者國家幸而欲減損其徒,日朘月削將至於亡。然臣愚恐天下尚猶有不忍之心。天下有不忍之心,則其勢不可以久去。故臣欲奪之而有以予之,正之而有以柔之,使天下無憾於見奪,而日安其新。此聖人所以變天下之術歟!

  ↑返回頂部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