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水經注 (四部叢刊本)/卷第三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三十一 水經注 卷第三十二
後魏 酈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卷第三十三

水經注卷三十二

     後 魏  酈 道 元 撰

  漻水  蘄水  決水  沘水

  泄水  肥水  施水  沮水

  漳水  夏水  羌水  涪水

  梓潼水 涔水

漻水出江夏平春縣西

 漻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西賜水入焉水源東出

 大紫山分為二水一水西逕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

 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

 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

 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衆水動井今堙

 塞遺跡髣髴存焉亦云賴鄉案近刻脫賴字故賴國也有神

 農社賜水西南流入於漻即厲水也賜厲聲相近宜

 為厲水矣一水出義鄉西南入隨又注漻漻水又南

 逕隨縣注安陸也

南過安陸入於溳

蘄水出江夏蘄春縣北山

 山即蘄栁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歴蘄山出蠻

 中故以此蠻為五水蠻五水謂巴水希水赤亭水

 刻脫五字及希水二字訛作水即謂巴水也又赤亭水西歸水蘄水其一焉

 刻脫此五字蠻左憑居阻藉山川世為抄暴宋世沈慶之

 於西陽上下誅伐蠻夷即五水蠻也

南過其縣西

 晉改為蘄陽縣縣徙江洲案近刻訛作縣從江州置大陽戍後

 齊齊昌郡移治於此也案近刻脫一齊字昌訛作安

又南至蘄口南入於江

 蘄水南對蘄陽洲案近刻訛作州入於大江謂之蘄口案近刻脫

 洲上有蘄陽縣徙

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

 俗謂之為檀公峴案謂近刻訛作名公訛作山蓋大別之異名也

 其水歴山委注而絡其縣矣案近刻作也

北過其縣東

 縣故吳也春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

 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是也晉書地道記雲在安豐

 縣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志曰決水出雩婁案近刻脫

 

又北過安豐縣東

 決水自雩婁縣北逕雞備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吳

 敗諸侯之師於雞父者也安豐縣故城今邊城郡治

 也王莽之美豐也案美豐近刻作美風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將

 軍涼州牧竇融為侯國晉立安豐郡決水自縣西北

 流逕蓼縣故城東又逕其北漢高帝六年封孔藂為

 侯國世謂之史水案史近刻訛作決宋永嘉中置史水縣取水以名縣決水又

 西北案決近刻訛作也灌水注之其水導源廬江金蘭縣西

 北東陵鄉大蘇山即淮水也案淮近刻訛作注許慎曰出雩

 婁縣俗謂之澮水案近刻此下有也字褚先生所謂神龜出於

 江灌之間嘉林之中蓋謂此水也灌水東北逕蓼縣

 故城西而北注決水案近刻此下有也字故地理志曰決水北

 至蓼入淮案近刻至訛作注淮訛作灌灌水亦至蓼入決案近刻作灌水

 於蓼亦入決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滅舒蓼臧文仲聞

 之曰臯陶庭堅不祀忽諸徳之不逮民之無援哀哉

 決水又北右㑹陽泉水水受決水東北流逕陽泉縣

 故城東故陽泉鄉也漢獻帝中案近刻訛作靈帝中封太尉黃

 琬爲侯國又西北流左入決水謂之陽泉口也案口近刻

 訛作

又北入於淮

 俗謂之澮口案澮近刻訛作決非也斯決灌之口矣余往因

 公至於淮津舟車所屆次於決水訪其民宰與古名

 全違脈水尋經方知決口案近刻訛作水蓋灌澮聲相倫習

 俗害真耳

沘水出廬江𤅬縣西南霍山東北案沘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泚下同今改正

 𤅬者山水名也開山圖𤅬山圍繞大山爲霍山郭景

 純曰𤅬水出焉縣即其稱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吳

 因楚喪圍𤅬是也地理志曰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

 沘字或作淠淠水又東北逕博安縣案近刻脫一淠字泄水

 出焉

東北過六縣東

 淠水東北右會蹹鼓川水水出東南蹹鼓川西北流

 左注淠水淠水又西北逕馬亨城西又西北逕六安

 縣故城西縣故臯陶國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

 縣都陂中有大冢民傳曰公琴者即臯陶冢也楚人

 謂冢為琴矣漢髙帝元年別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

 文帝十六年復為衡山國武帝元狩二年別為六安

 國王莽之安風也漢書所謂以舒屠六晉太康三年

 廬江郡治淠水又西北分為二水芍陂出焉案原本及近刻

 竝脫芍陂二字今據歸有光本補入又北逕五門亭西西北流逕安豐

 縣故城西晉書地道記安豐郡之屬縣也俗名之曰

 安城矣又北會濡水亂流西北注也案近刻訛作之

北入於淮

 水之決會謂之沘口也

泄水出博安縣

 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鄉縣也王莽以為揚陸矣泄水

 自縣上承沘水於麻步川案沘近刻訛作北西北出案近刻脫出字

 歴濡溪案歴下近刻衍山字謂之濡水也

北過芍陂西與沘水合

 泄水自濡溪逕安豐縣案逕近刻訛作水北流注於淠亦謂

 之濡須口案近刻作一謂之其濡口

西北入於淮

 亂流同歸也案歸近刻訛作國

肥水出九江成徳縣廣陽鄉西

 呂忱字林曰肥水出良餘山俗謂之連枷山亦或以

 為獨山也北流分為二水施水出焉肥水又北逕荻

 城東案荻近刻訛作獲又北逕荻丘東案丘近刻訛作江右㑹施水

 枝津案右近刻訛作又水首受施水於合肥縣城東西流逕

 成徳縣注於肥水也

北過其縣西案此句之上原本及近刻有肥水別三字係施水之文訛舛在此北入芍

 肥水自荻丘北逕成徳縣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

 也又北逕芍陂東又北逕死虎塘東案虎近刻訛作馬芍陂

 瀆上承井門與芍陂更相通注故經言入芍陂矣肥

 水又北右合閻澗水案近刻訛作肥水東北又合閻潤水上承施水於

 合肥縣北流逕浚遒縣西案浚遒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復遒今改正浚遒故城

 在今合肥縣東北水積為陽湖陽湖水自塘西北逕死虎亭

 南案虎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雩考死虎壘在今壽州東四十餘里宋書劉順等東據宛唐築四壘通典

 雲宛唐死虎之訛也夾橫塘西注宋泰始初豫州司馬劉順帥

 衆八千據其城地以拒劉勔趙叔寶以精兵五千

 近刻訛作杜送糧死虎劉勔破之此塘水分為二案為下近刻衍

 洛澗出焉閻漿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澗水

 於五門亭南別為斷神水又東北逕五門亭東亭為

 二水之會也斷神水又東北逕神跡亭東又北謂之

 豪水雖廣異名事寔一水又東北逕白芍亭東積而

 為湖謂之芍陂陂周百二十許里在壽春縣南八十

 里言楚相孫叔敖所造魏太尉王淩案近刻訛作陵與吳將

 張休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張休文今據三國志改正戰於芍陂即此處也

 陂有五門吐納川流西北為香門陂陂水北逕孫叔

 敖祠下案近刻脫一陂字謂之芍陂瀆又北分為二水一水

 東注黎漿水黎漿水東逕黎漿亭南文欽之叛吳軍

 北入諸葛緒拒之於黎漿即此水也東注肥水謂之

 黎漿水口

又北過壽春縣東

 肥水自黎漿北逕壽春縣故城東為長瀨津津側有

 謝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陸舟車是焉萃止又西北右

 合東溪案右近刻訛作左溪水引瀆北出案近刻訛作山西南流逕

 導公寺西寺側因溪建剎五層屋宇閒敞崇虛擕覺

 也案此句有舛誤又西南流注於肥肥水又西逕東臺下臺

 即壽春外郭東北隅阿之榭也東側有一湖三春九

 夏紅荷覆水引瀆城隍水積成潭謂之東臺湖亦肥

 南播也肥水西逕壽春縣故城北案近刻脫故字右合北溪

 水導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頽隍水上長林插天髙柯

 負日出於山林精舍右山淵寺左道俗嬉遊多萃其

 下內外引汲泉同七淨溪水沿注西南逕陸道士解

 南精廬臨側川溪大不為廣小足閒居亦勝境也溪

 水西南注於肥水案近刻脫西南二字作流注於肥水

北入於淮

 肥水又西分爲二水右即肥之故瀆遏爲船官湖以

 置舟艦也肥水左瀆又西逕石橋門北案近刻脫逕字亦曰

 草市門外有石樑渡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三面阻

 水佛堂設三像眞容妙相相服精煒是蕭武帝所立

 也寺西即船官坊蒼兕案近刻訛作倉光都水是營是作湖

 北對八公山山無樹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劉

 安廟劉安是漢髙帝之孫厲王長子也折節下士篤

 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十人皆爲俊異焉多神仙秘

 法鴻寶之道忽有八公皆鬚睂皓素詣門希見門者

 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住衰之術未敢相聞八公

 咸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竝能鍊金化丹出入無間

 乃與安登山薶金於地白日昇天餘藥在器雞犬䑛

 之者俱得上昇其所昇之處踐石皆陷人馬跡存焉

 故山即以八公為目余登其上人馬之跡無聞矣惟

 廟像存焉廟中圖安及八士像皆坐牀帳如平生被

 服纖麗咸羽扇裙帔巾壺枕物一如常居廟前有碑

 齊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隱室石井即崔琰所謂余

 下壽春登北嶺淮南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云左

 吳與王春傅生等尋安同詣𤣥洲還為著記號曰八

 公記都不列其雞犬昇空之事矣按漢書安反伏誅

 葛洪明其得道事備抱朴子及神仙傳肥水又左納

 芍陂瀆案芍近刻訛作葛瀆水自黎漿分水引瀆壽春城北

 案近刻脫城字逕芍陂門右北入城昔鉅鹿時苗為縣長是

 其留犢處也瀆東有東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司空

 劉勔廟宋元徽二年建於東鄉孝義里廟前有碑時

 年碑功方創齊永明元年方立沈約宋書言泰始元

 年豫州刺史殷琰反明帝假勔輔國將軍討之琰降

 不犯秋毫百姓來蘇生為立碑文過其實建元四年

 故吏顔㓜明為其廟銘故佐龐珽為廟讚案珽近刻訛作埏

 夏侯敬友為廟頌竝附刊於碑側瀆水又北逕相國

 城東劉武帝伐長安所築也堂宇廳館仍故以相國

 為名又北出城注肥水又西逕金城北又西左合羊

 頭溪水水受芍陂西北歴羊頭溪謂之羊頭澗水北

 逕熨湖左會烽水瀆瀆受淮於烽村南下注羊頭溪

 側逕壽春城西又北歴象門自沙門北出金城西門

 逍遙樓下北注肥瀆肥水北注舊瀆之橫塘為𤣥康

 南路馳道左通船官坊也肥水逕𤣥康城西北流北

 出水際案水字近刻訛在北出上有曲水堂亦嬉遊所集也又西

 北流昔在晉世謝𤣥北禦苻堅祈八公山及置陣於

 肥水之濵堅望山上草木咸為人狀此即堅戰敗處

 案堅近刻訛作故非八公之靈有助蓋苻氏將亡之惑也肥

 水又西北注於淮是曰肥口也

施水亦從廣陽鄉肥水別案此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在肥水經文北過其縣西之

上今改正東南入於湖

 施水受肥於廣陽鄉東南流逕合肥縣應劭曰夏水

 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合故曰合肥闞駰亦言出沛

 國城父東至此合為肥余按川殊派別案殊近刻訛作流

 沿注之理方知應闞二說非實證也蓋夏水暴長施

 合於肥故曰合肥也非謂夏水施水自成徳案原本及近刻

 竝脫施水二字成徳訛作城父今據歸有光本改正東逕合肥縣城南城居四

 水中案近刻脫城字又東有逍遙津案又東近刻訛作東又水上舊有

 梁孫權之攻合肥也張遼敗之於津北橋不撤者兩

 版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自後著鞭助勢遂得渡

 梁凌統被鎧落水後到追亡流涕津渚施水又東分

 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陽淵施水又東逕湖口戍

 東注巢湖謂之施口也

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淮水案二字舛誤據漢書當作東山東南過臨沮

縣界

 沮水出東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首也髙

 峰霞舉峻𡷽層雲山海經雲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

 導故淮南子曰沮出荊山髙誘雲荊山在左馮翊懐

 徳縣蓋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謬證耳杜預雲

 水出新城郡之西南發阿山蓋山異名也沮水東南

 流逕沮陽縣東南縣有潼水東逕其縣南下入沮水

 沮水又東南逕汶陽郡北即髙安縣界郡治錫城縣

 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義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

 重山也沮水南逕臨沮縣西青溪水注之水出縣西

 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徑數丈其深

 不測其泉甚靈潔至於炎陽有亢隂雨無時以穢物

 投之輒能暴雨其水導源東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

 溪為名尋源浮溪竒為深峭盛𢎞之雲稠水傍生凌

 空交合危樓傾崖案近刻訛作岳恆有落勢風泉傳響於青

 林之下巖猨流聲於白雲之上遊者常若目不周翫

 情不給賞是以林徒棲托雲客宅心泉側多結道士

 精廬焉青溪又東流入於沮水沮水又屈逕其縣南

 晉咸和中為沮陽郡治也沮水又東南逕當陽縣故

 城北案近刻脫故字又此句之下衍縣字城因岡為阻北枕沮川案枕近刻

 訛作其故城在東百四十里謂之東城在緑林長坂

 南長坂即張翼徳橫矛處也沮水又東南逕驢城西

 磨城東又南逕麥城西昔關雲長詐降處自此遂叛

 傳雲子胥造驢磨二城以攻麥邑即諺所云東驢西

 磨麥城自破者也案近刻脫此十四字沮水又南逕楚昭王墓

 東對麥城故王仲宣之賦登樓雲西接昭丘是也沮

 水又南與漳水合焉

又東南過枝江縣東南入於江

 沮水又東南逕長城東又東南流注於江謂之沮口

 也

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東南過蓼亭又東過章鄉南

 荊山在景山東百餘里新城沶鄉縣界案沶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沛今據晉書改正雖羣峰競舉而荊山獨秀漳水東南流又

 屈西南逕編縣南縣舊城之東北百四十里也案近刻脫

 之字也字西南髙陽城案近刻訛作髙陽城西南移治許茂故城案漢編縣

 即今荊門州西髙陽城晉隆安中東北移百四十里即今南漳縣之許茂城城南臨漳水

 又南歴臨沮縣之章鄉南昔關侯保麥城詐降而遁

 潘璋斬之於此漳水又南逕當陽縣又南逕麥城東

 王仲宣登其東南隅臨漳水而賦之曰夾清漳之通

 浦倚曲沮之長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經

 曰洈水出東北宜諸之山南流注於漳水案南近刻訛作而

又南至枝江縣北烏扶邑案鳥近刻訛作烏入於沮

 地理志曰禹貢南條荊山案南近刻訛作東在臨沮縣之東

 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注於沔案陽近刻訛作楊

 也今漳水於當陽縣之東南百餘里而右㑹沮水也

夏水出江津於江陵縣東南案津近刻訛作流

 江津豫章口東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

 原所謂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也龍門即郢

 城之東門也

又東過華容縣南

 縣故容城矣春秋魯定公四年許遷於容城是也北

 臨中夏水自縣東北逕成都郡故城南晉永嘉中西

 蜀阻亂割華容諸城為成都王潁國案此六字近刻訛作為潁王都

 夏水又逕交趾太守胡寵墓北漢太傅廣身陪陵而

 此墓側有廣碑故世謂廣冡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

 之辭歴范西戎墓南王隱晉書地道記曰陶朱冢在

 華容縣樹碑雲是越之范蠡晉太康地記案康近刻訛作原

 盛𢎞之荊州記劉澄之記竝言在縣之西南郭仲産

 言在縣東十里撿其碑題雲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

 文缺落不詳其人稱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

 觀其所述最為究悉以親逕其地案以近刻訛作似故違衆

 說從而正之夏水又東案近刻脫夏字逕監利縣南晉武帝

 太康五年立縣土卑下澤多陂池西南自州陵東界

 逕於雲杜沌陽為雲夢之藪矣韋昭曰雲夢在華容

 縣按春秋魯昭公三年鄭伯如楚子産備田具以田

 江南之夢郭景純言華容縣東南巴丘湖是也杜預

 雲枝江縣安陸縣有雲夢蓋跨川亘隰兼苞勢廣矣

 夏水又東夏楊水注之水上承楊水於竟陵縣之柘

 口東南流與中夏水合謂之夏楊水又東北逕江夏

 惠懐縣北而東北注

又東至江夏雲杜縣入於沔

 應劭十三州記曰江別入沔為夏水源夫夏之為名

 始於分江冬竭夏流故納厥稱既有中夏之目亦苞

 大夏之名矣當其決入之所案近刻入訛作水又此句之下衍出字

 之堵口焉案夏水入沔之口是為堵口鄭𤣥注尚書滄浪之水言

 今謂之夏水來同故世變名焉劉澄之著永初山川

 記雲夏水古文以為滄浪漁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

 應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

 其勢西南非尚書又東之文余亦以為非也自堵口

 下沔水通兼夏目而會於江謂之夏汭也故春秋左

 傳稱吳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預曰漢水曲入

 江即夏口矣

羌水出羌中參狼谷案參狼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參糧脫谷字今據歸有光本改正

 彼俗謂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隴西羌道東南

 流逕宕昌城東西北去天池五百餘里羌水又東南

 逕宕婆川城東而東南注案近刻訛作逕宕昌婆川城東南北注姜水

 姜維之宼隴右也案姜近刻訛作羌聞鍾㑹入漢中引還知

 雍州刺史諸葛緒屯橋頭從孔函谷案近刻訛作從此谷將出

 北道緒邀之此路維更從北道案近刻訛作此道渡橋頭入

 劒閣緒追之不及羌水又東南陽部水注之水發東

 北陽部溪西南逕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東南逕

 武街城西南案街近刻作階又東南逕葭蘆城西案近刻脫逕字

 湯水入焉水出西北隂平北界湯溪東南逕北部城

 北又東南逕五部城南案五近刻訛作三東南右合妾水

 刻訛作右妾水合傍西南出即水源所發也羌水又逕葭蘆

 城南逕餘城南又東南左會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

 北五部溪西南流合為一水屈而東南注羌水羌水

 又東南流至橋頭合白水東南去白水縣故城九十

 里

又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與漢水合案此乃西漢水又東南過巴

郡閬中縣又南至墊江縣東南入於江

涪水出廣魏涪縣西北

 涪水出廣漢屬國剛氐道徼外東南流逕涪縣西王

 莽之統睦矣臧宮進破涪城斬公孫恢於涪自此水

 上縣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銀礦洗取火合之以

 成金銀潺水歴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東南逕綿

 竹縣北臧宮溯涪至平陽公孫述將王元降遂拔綿

 竹涪水又東南與建始水合水發平洛郡西溪西南

 流屈而東南流案南近刻訛作西入於涪涪水又東南逕江

 油戍北鄧艾自隂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入蜀逕江

 油廣漢者也涪水又東南逕南安郡南又南與金堂

 水會水出廣漢新都縣東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

 出焉案近刻脫津字西逕廣漢五城縣為五城水又西至成

 都入於江

南至小廣魏與梓潼水合案近刻脫水字

 小廣魏即廣漢縣地王莽更名曰廣信也

梓潼水出其縣北界西南入於涪

 故廣漢郡案此下近刻有也字公孫述改為梓潼郡劉備嘉霍

 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廣漢以北別為梓潼郡以峻為

 守縣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見大蛇入山穴

 五丁引之山崩壓五丁及五女因氏山為五婦山又

 曰五婦候案近刻訛作侯馳水所出一曰五婦水亦曰潼水

 也其水導源山中案近刻脫此二字南逕梓潼縣王莽改曰

 子同矣自縣南逕涪城東案南近刻訛作西又南入於涪水

 謂之五婦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廣魏南案近刻南上衍縣字入於墊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漢水案此近刻訛作北漢水即西漢水也亦謂之為

 內水也北逕墊江昔岑彭與臧宮自江州從涪水上

 公孫述令延岑盛兵於瀋水宮左步右騎夾船而進

 勢動山谷大破岑軍斬首溺水者萬餘人水為濁流

 瀋水出廣漢縣下入涪水也

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旱山案近刻脫鄭字北至安陽縣南

入於沔案安陽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沔陽今改正沔水經文雲東過魏興安陽縣南涔水出自旱山北

注之非沔陽甚明

 涔水即黃水也東北流逕成固南城北案成固近刻訛作城固下

 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良創築未知定

 所制矣義熙九年索遐為果州刺史自成固治此故

 謂之南城城周七里衿澗帶谷絶壁百尋北谷口造

 城東門傍山尋澗五里有餘盤道登陟方得城治城

 北水舊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趙軍城城北又有桁

 渡沔取北城城即大成固縣治也黃水右岸有恱歸

 館涔水歴其北北至安陽左入沔案安陽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沔陽今

 改正又近刻脫入字為涔水口也案涔近刻訛作三







水經注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