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水經注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九 水經注 卷第十
後魏 酈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卷第十一

水經注卷十

     後 魏 酈 道  元  撰

  濁漳水 清漳水

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案此下原本及近刻有之漳水焉四字因

注文漳水二字訛作經後人又加之焉二字耳

 漳水出鹿谷山案原本及近刻脫漳水二字及山字太平御覽引此注云漳水出鹿谷山

 據以訂正與發鳩連麓而在南淮南子謂之發苞山故異

 名互見也左則陽泉水注之右則繖蓋水入焉案繖近刻

 訛作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為別耳

東過其縣南

 又東堯水自西山東北流逕堯廟北又東逕長子縣

 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晉人

 執衛行人石買於長子即是縣也秦置上黨郡治此

 其水東北流入漳水漳水東㑹於梁水梁水出南梁

 山北流逕長子縣故城南案逕近刻作至竹書紀年曰梁惠

 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涅案近刻訛作沮尚子即長子

 之異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從縣東北流案此下近刻衍注字

 陶水南出陶鄉案近刻訛作南出南陶北流逕長子城東西轉

 逕其城北東注於漳水

又東過壺關縣北又東北過屯留縣南案此八字近刻移在後潞縣北

之上又脫南字

 漳水東逕屯留縣南又屈逕其城東東北流有絳水

 注之案此下近刻有絳字水西出穀遠縣東發鳩之谷謂之為

 濫水也案謂之下近刻有絳水西出榖遠縣七字係複上衍文東逕屯留縣故

 城南故留吁國也案吁近刻訛作子潞氏之屬春秋襄公十

 八年晉人執孫蒯於純留是也其水東北流入於漳

 故桑欽雲絳水岀屯留西南案出近刻訛作逕東入漳漳水

 又東涷水注之案涷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陳下同今據説文改正水西出發

 鳩山案西出近刻訛作出西東逕余吾縣故城南漢光武建武

 六年封景丹子尚為侯國案子尚近刻訛作尚子涷水又東逕

 屯留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元年韓共侯趙

 成侯遷晉桓公於屯留史記趙肅侯奪晉君端氏而

 徙居之此矣其水又東流注於漳故許愼曰水出發

 鳩山入漳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關從水東聲也案東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章

 漳水又東北案近刻脫此三字逕壺關縣故城西又屈逕其

 城北故黎國也有黎亭縣有壺口關故曰壺關矣呂

 後元年立孝惠後宮子武為侯國漢有壺關三老公

 乘興上書訟衛太子即邑人也縣在屯留東不得先

 壺關而後屯留也漳水歴鹿臺山與銅鞮水合案近刻脫

 水出銅鞮縣西北石隥山東流與專池水合水出

 八特山東北流入銅鞮水銅鞮水又東南合女諫水

 案合近刻訛作逕水西北出好松山案近刻脫出字東南流北則葦

 池水與公主水合而右注之南則榆交水與皇后水

 合而左入焉亂流東南注於銅鞮水銅鞮水又東逕

 李憙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

 之其水又東逕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臨岫壑東

 西北三面阻袤二里世謂之斷梁城即故縣之上虒

 亭也銅鞮水又東逕銅鞮縣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

 晉大夫羊舌赤銅鞮伯華之邑也漢高祖破韓王信

 於此縣銅鞮水又東南流逕頃城西即縣之下虒聚

 也地理志曰縣有上虒亭下虒聚者也銅鞮水又南

 逕胡邑西又東屈逕其城南又東逕襄垣縣入於漳

 漳水又東北流逕襄垣縣故城南王莽之上黨亭

潞縣北

 縣故赤翟潞子國也其相豐舒有儁才而不以茂德

 晉伯宗數其五罪使荀林父滅之闞駰曰有潞水為

 冀州浸即漳水也余按燕書王猛與慕容評相遇於

 潞川也評障錮山泉案近刻脫評字鬻水與軍入絹匹水二

 石無佗大川可以為浸案近刻脫無字所有巨浪長湍惟漳

 水耳故世人亦謂濁漳為潞水矣縣北對故臺壁

 刻訛作壁臺下同漳水逕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為臺

 壁慕容垂伐慕容永於長子軍次潞川永率精兵拒

 戰阻河自固垂陣臺壁一戰破之即是處也漳水於

 是左合黃須水口案合近刻訛作右水出臺壁西張諱巖下

 世傳巖赤則土罹兵害故惡其變化無常恆以石粉

 汙之令白是以俗目之為張諱巖其水南流逕臺壁

 西又南入於漳漳水又東北歴望夫山山之南有石

 人竚於山上狀有懷於雲表因以名焉有涅水案涅近刻

 訛作西出覆甑山而東流與西湯溪水合水出涅縣

 西山湯谷五泉俱㑹謂之五㑹之泉交東南流謂之

 西湯水又東南流注涅水涅水又東逕涅縣故城南

 案近刻涅下有氏字考地理志上黨郡涅氏後漢為涅縣縣氏涅水也東與白雞

 水合水出縣之西山東逕其縣北東南流入涅水涅

 水又東南案此下近刻衍與字武鄉水㑹焉水源出武山西南

 逕武鄉縣故城西而南得淸谷口案而南下近刻衍出字水源

 出東北長山淸谷西南與鞸鞛白璧二水合案近刻鞛訛作

 鞈璧訛作壁南入武鄉水又南得黃水口黃水三源同注

 一壑東南流與隠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隠室山東南

 注黃水案源近刻訛作流黃訛作潢又東入武鄉水武鄉水又東

 南注於涅水涅水又東南流注於漳水漳水又東逕

 磻陽城北倉谷水入焉案谷近刻訛作石下同水出林慮縣之

 倉谷溪東北逕魯班門西雙闕昂藏案近刻脫雙字石壁霞

 舉左右結石脩防崇基仍存北逕偏橋東即林慮之

 嶠嶺抱犢固也石隥西陛陟踵脩上五里餘崿路中

 斷四五丈中以木為偏橋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橋

 之名矣自上猶須攀蘿捫葛方乃自津山頂即庾袞

 眩墜處也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即庚眩墜處也考晉書庾袞傳袞適林慮山石勒來攻乃相

 與登大頭山而田於其下將收穫命子怞與之下山中塗目眩墜崖而死可證此舉庾袞眩墜事庾誤作

 庚又脫袞字倉谷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壺關縣東

 白木川東逕百畮城北蓋同仇池百頃之稱矣又東

 逕林慮縣之石門谷又注於倉溪水倉溪水又北逕

 磻陽城東而北流注於漳水漳水又東逕葛公亭北

 而東注矣

又東過武安縣

 漳水於縣東案漳水下近刻衍逕字淸漳水自涉縣東南來注

 之案近刻脫漳字又注下衍流字世謂決入之所為交漳口也案為近刻

 訛作

又東出山過鄴縣西

 漳水又東逕三戶峽為三戶津張晏曰三戶地名也

 在梁期西南孟康曰津峽名也在鄴西四十里又東

 汙水注之案汙近刻訛作汗水出武安縣山東南流逕汙城

 北案汙城近刻訛作於城昔項羽與蒲將軍英布濟自三戶破

 章邯於是水汙水東注於漳水漳水又東逕武城南

 世謂之梁期城梁期在鄴北俗亦謂之兩期城皆為

 非也司馬彪郡國志曰鄴縣有武城武城即期城矣

 漳水又東北逕西門豹祠前祠東側有碑隠起為字

 祠堂東頭石柱勒銘曰趙建武中所脩也案建近刻訛作達

 魏文帝述征賦曰羨西門之嘉跡忽遙睇其靈宇漳

 水右與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於邯㑹西而東別與

 邯水合水發源邯山東北逕邯㑹縣故城西北注枝

 水案枝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漳今改正故曰邯㑹也張晏曰漳水之別

 自城西南與邯山之水㑹今城旁猶有溝渠存焉漢

 武帝元朔二年封趙敬肅王子劉仁為侯國其水又

 東北入於漳昔魏文侯以西門豹為鄴令也引漳以

 溉鄴民賴其用其後至魏襄王以史起為鄴令又堰

 漳水以灌鄴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

 水迴流東注號天井堰二十里中案近刻脫二十二字作十二

 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為十二流皆

 懸水門陸氏鄴中記雲水所溉之處名曰堰陵澤

 刻作晏陂澤故左思之賦魏都謂墱流十二同源異口者

 也魏武之攻鄴也引漳水以圍之獻帝春秋曰司空

 鄴城圍周四十里初淺而狹如或可越審配不出爭

 利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増脩廣深二丈引漳水以注

 之遂拔鄴本齊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築五鹿中牟

 鄴以衛諸夏也後屬晉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案此近刻

 訛作故曰魏也漢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鄴縣王莽

 更名魏城後分魏郡置東西部都尉故曰三魏魏武

 又以郡國之舊引漳流自城西東入逕銅雀臺下伏

 流入城東注謂之長明溝也渠水又南逕止車門下

 魏武封於鄴為北宮宮有文昌殿溝水南北夾道枝

 流引灌所在通溉東出石竇堰下案近刻脫堰字注之隍水

 案隍近刻訛作湟故魏武登臺賦曰引長明灌街里謂此渠

 也石氏於文昌故殿處造東西太武二殿於濟北穀

 城之山案榖近刻訛作殿採文石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

 衛屈柱趺瓦悉鑄銅為之金漆圖飾焉又徙長安洛

 陽銅人置諸宮前以華國也城之西北有三臺皆因

 城為之基案近刻訛作之為基巍然崇舉其高若山建安十五

 年魏武所起平坦略盡春秋古地雲葵丘地名今鄴

 西三臺是也案近刻脫三字謂臺已平或更有見意所未詳

 中曰銅雀臺案中上近刻有其字高十丈有屋百一間案一近刻作餘

 臺成命諸子登之竝使為賦陳思王下筆成章美捷

 當時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處也昔嚴才與其屬

 攻掖門脩聞變車馬未至便將官屬步至宮門太祖

 在銅雀臺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相國鍾繇

 曰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卿何來也脩曰食其

 祿焉避其難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時人以為美談

 矣石虎更増二丈立一屋連棟接榱彌覆其上盤迴

 隔之名曰命子窟又於屋上起五層樓高十五丈去

 地二十七丈又作銅雀於樓巔舒翼若飛南則金虎

 臺案虎近刻訛作雀高八丈有屋百九間北曰冰井臺亦高

 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案近刻脫五字上有冰室室有數井

 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書又燃之難盡

 亦謂之石炭又有粟窖及鹽窖案近刻訛作及監脫窖字以備不

 虞今窖上猶有石銘存焉左思魏都賦曰三臺列峙

 而崢嶸者也城有七門南曰鳯陽門中曰中陽門次

 曰廣陽門東曰建春門北曰廣德門次曰廏門西曰

 金明門一曰白門鳯陽門三臺洞開高三十五丈石

 氏作層觀架其上置銅鳯頭高一丈六尺東城上石

 氏立東明觀觀上加金博山謂之鏘天北城上有齊

 斗樓案斗近刻訛作午超出羣榭孤高特立其城東西七里

 南北五里飾表以塼百步一樓凡諸宮殿門臺隅雉

 皆加觀榭層甍反宇案近刻訛作及宇飛檐拂雲圖以丹靑

 色以輕素當其全盛之時去鄴六七十里遠望苕亭

 巍若仙居魏因漢祚復都洛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

 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之遺跡鄴為王業之本

 基故號五都也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漳水自西門

 豹祠北逕趙閲馬臺西基高五丈列觀其上石虎每

 講武於其下升觀以望之虎自臺上放鳴鏑之矢以

 為軍騎出入之節矣漳水又北逕祭陌西戰國之世

 俗巫為河伯取婦祭於此陌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

 令約諸三老曰為河伯娶婦幸來告知案幸近刻訛作卒

 欲送女皆曰諾至時三老廷掾賦斂百姓取錢百萬

 巫覡行里中有好女者祝當為河伯婦案祝近刻作呪以錢

 三萬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狀豹往㑹之三老巫掾與

 民咸集赴觀巫嫗年七十從十女弟子豹呼婦視之

 以為非妙令巫嫗入報河伯投巫於河中有頃曰何

 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竝投於河豹磬折曰

 案磬近刻訛作聲三老不來奈何復欲使廷掾豪長趣之皆

 叩頭流血乞不為河伯取婦淫祀雖斷地留祭陌之

 稱焉又慕容儁投石虎屍處也田融以為紫陌也趙

 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橋於水上為佛圖澄先造生

 墓於紫陌建武十五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處也漳

 水又對趙氏臨漳宮宮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

 名三月三日及始蠶之月虎帥皇后及夫人採桑於

 此今地有遺桑墉無尺雉矣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滏

 近刻訛作溢又太平御覽引水經注曰滏水發源出石鼓山南巖下泉奮湧滾滾如湯其水冬溫夏冷崖

 上有魏世所立銘水上有祠能興雲雨滏水東流注於漳謂之合河文當在此句之下原本及近刻竝脫

 漳水又東逕梁期城南地理風俗記曰鄴北五十

 里有梁期城故縣也漢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為

 侯國晉惠帝永興元年驃騎王浚遣烏丸渴末逕至

 梁期候騎到鄴成都王穎遣將軍石超討末為末所

 敗於此也案近刻脫也字又逕平陽城北竹書紀年曰梁惠

 成王元年鄴師敗邯鄲師於平陽者也案近刻脫敗字司馬

 彪郡國志曰鄴有平陽城即此地也

又東過列人縣南

 漳水又東右逕斥丘縣北即裴縣故城南王莽更名

 之曰即是也地理風俗記曰列人縣西南六十里有

 即裴城故縣也漳水又東北逕列人縣故城南王莽

 更名之為列治也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八年惠成

 王伐邯鄲取列人者也於縣右合白渠故瀆白渠水

 出魏郡武安縣欽口山東南流逕邯鄲縣南又東與

 拘澗水合案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潤下同今據漢書改正水導源武始東

 山白渠北俗猶謂是水為拘河也拘澗水又東案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白渠水又東今改正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鄲縣西

 堵山東流分為二水洪湍雙逝澄映兩川漢景帝時

 七國悖逆案七近刻訛作六命曲周侯酈寄攻趙圍邯鄲相


 捍七月案近刻訛作日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壞王自殺其水

 東入邯鄲城逕溫明殿南漢世祖擒王郎幸邯鄲晝

 臥處也其水又東逕叢臺南六國時趙王之臺也郡

 國志曰邯鄲有叢臺故劉劭趙都賦曰結雲閣於南

 宇立叢臺於少陽者也今遺基舊墉尚在其水又東

 歴邯鄲阜張晏所謂邯山在東城下者也曰單盡也

 城郭從邑故加邑邯鄲之名蓋指此以立稱矣故趙

 郡治也長沙耆舊傳稱桓楷為趙郡太守嘗有遺囊

 粟於路者行人掛囊粟於樹莫敢取之即於是處也

 其水又東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又東澄而爲渚渚

 水東南流案近刻訛作沁水東南涓注拘澗水又東入白渠又東

 故瀆出焉一水東為澤渚曲梁縣之雞澤也國語所

 謂雞丘矣東北通澄湖白渠故瀆南出所在枝分右

 出即邯溝也歴邯溝縣故城東蓋因溝以氏縣也地

 理風俗記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溝城故縣也

 又東逕肥鄉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八年

 伐邯鄲取肥者也晉書地道記曰太康中立以隸廣

 平也渠道交徑互相纏縻與白渠同歸逕列人右㑹

 漳津今無水地理志曰白渠東至列人入漳是也

又東北過斥漳縣南

 應劭曰其國斥鹵故曰斥漳漢獻帝建安十八年

 太祖鑿渠引漳水東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

 漳津故瀆水斷舊溪東北出案舊字近刻訛在斷字上涓流濗注

 而已尚書所謂覃懷厎績至于衡漳者也孔安國曰

 衡橫也言漳水橫流也案言下近刻衍覃字又東北逕平恩縣

 故城西應劭曰縣故館陶之別鄉漢宣帝地節三年

 置案近刻訛作元元康三年以封后父許伯為侯國王莽更曰

 延平也案平近刻訛作年

又東北過曲周縣東又東北過鉅鹿縣東

 衡漳故瀆東北逕南曲縣故城西地理志廣平有南

 曲縣案近刻訛作曲周縣應劭曰平恩縣北四十里有南曲亭

 故縣也又逕曲周縣故城東地理志曰漢武帝建元

 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余按史記大將軍酈商以高

 祖六年封曲周縣為侯國又考漢書同案近刻訛作史記同

 知曲周舊縣非始孝武嘯父案近刻訛作蓋商冀州人在縣

 市補履數十年案近刻脫十字人奇其不老求其術而不能

 得也衡漳又北逕巨橋邸閣西舊有大梁橫水故有

 巨橋之稱昔武王伐紂發巨橋之粟以賑殷之饑民

 服䖍曰巨橋倉名許愼曰案近刻脫此三字鉅鹿水之大橋

 也今臨側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狀若丘墟蓋遺囤

 故窖處也衡水又北逕鉅鹿縣故城東應劭曰鹿者

 林之大者也尚書曰堯將禪舜納之大麓之野烈風

 雷雨不迷致之以昭華之玉而縣取目焉路溫舒縣

 之東里人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澤中取蒲牒用

 寫書即此澤也鉅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滅趙以

 為鉅鹿郡漢景帝中元年案近刻重一元字為廣平郡武帝

 征和二年案近刻訛作三年以封趙敬肅王子為平於國

 刻訛作為廣平侯國世祖中興更為鉅鹿也鄭𤣥注尚書引地

 説雲大河東北流過絳水千里至大陸為地腹如志

 之言大陸在鉅鹿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鉅鹿與

 信都相去不容此數也水土之名變易世失其處見

 降水則以為絳水故依而廢讀或作絳字非也今河

 內共北山案近刻訛作北共山淇水出焉案淇水下近刻有共水二字係衍文

 至魏郡黎陽入河近所謂降水也降讀當如郕降於

 齊師之降案郕近刻訛作城蓋周時國於此地者案近刻脫此字

 言降故改雲共耳案雲近刻訛作之又今河所從去大陸逺

 矣館陶北屯氏河其故道與余按鄭𤣥據尚書有東

 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推次言之故

 以淇水為降水共城為降城所未詳也稽之羣書共

 縣本共和之故國案本上近刻衍故字是有共名不因惡降而

 更稱案近刻脫因字禹著山經淇出沮洳淇澳衛詩列目又

 逺當非改絳革為今號但是水導源共北山案近刻訛作共

 𤣥欲成降義案欲下近刻有因字義訛作議故以淇水為降水耳

 即如𤣥引地説黎陽鉅鹿非千里之逕直信都於大

 陸者也案此語有舛誤惟屯氏北出館陶事近之矣按地理

 志雲絳水發源屯留下亂漳津是乃與漳俱得通稱

 故水流間關所在著目信都復見絳名而東入於海

 尋其川脈無他殊瀆而衡漳舊道與屯氏相亂案近刻脫

 乃書有過降之文案近刻脫文字與地説千里之誌案近刻地

 説二字在與字上即之途致與書相鄰河之過降當應此矣

 下至大陸不異經説自甯迄於鉅鹿出於東北皆為

 大陸語之纒絡厥勢眇矣九河既播八枝代絶案枝近刻

 訛作遺跡故稱往往時存故鬲般列於東北徒駭瀆

 聨漳絳同逆之狀粗分陂障之㑹猶在按經考瀆自

 安故目矣漳水又歴經縣故城西水有故津謂之薄

 落津昔袁本初還自易京上已屆此率其賔從禊飲

 於斯津矣衡漳又逕沙丘臺東紂所成也在鉅鹿故

 城東北七十里趙武靈王與秦始皇竝死於此矣又

 逕銅馬祠東漢光武廟也更始三年秋光武追銅馬

 於館陶大破之遂降之賊不自安世祖令其歸營乃

 輕騎行其壘賊乃相謂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

 得不投死乎遂將降人分配諸將衆數十萬人故關

 西號世祖曰銅馬帝也祠取名焉廟側有碑述河內

 脩武縣張導字景明以建和三年為鉅鹿太守漳津

 汎濫土不稼穡導披按地圖與丞彭參掾馬道嵩等

 原其逆順揆其表裏脩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績有成

 民用嘉賴題雲漳河神壇碑而俗老耆儒猶揭斯廟

 為銅馬劉神寺案掲近刻訛作謁是碑頃因震裂餘半不可

 復識矣又逕南宮縣故城西漢惠帝元年以封張越

 人子買為侯國王莽之序中也其水與隅醴通為衡

 津案隅説文作湡又有長蘆淫水之名絳水之稱矣今漳水

 既斷絳水非復纒絡矣又北絳瀆出焉今無水故瀆

 東南逕九門城南又東南逕南宮城北又東南逕繚

 城縣故城北十三州志曰經縣東五十里有繚城故

 縣也左逕安城南故信都之安城鄉也更始二年

 戎卒正邳彤案近刻訛作和城太守邳彤與上㑹信都南安城鄉

 上大悅即此處也故瀆又東北逕辟陽亭漢高帝六

 年封審食其為侯國王莽之樂信也地理風俗記曰

 廣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陽亭故縣也絳瀆又北逕信

 都城東散入澤渚西至於信都城東連於廣川縣之

 張甲故瀆同歸於海故地理志曰禹貢絳水在信都

 東入於海也

又北過堂陽縣西

 衡水自縣分為二水案縣近刻訛作堰其一水北出逕縣故

 城西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陽降水者也水

 上有梁謂之旅津渡商旅所濟故也其右水東北注

 出石門門石崩褫餘基殆在謂之長蘆水蓋變引葭

 之名也長蘆水東逕堂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堂

 水之陽穀梁傳曰水北為陽也今於縣故城南案縣字近

 刻訛在故字下更無別水惟是水東出可以當之斯水蓋包

 堂水之兼稱矣長蘆水又東逕九門城北案城近刻訛作波又

 脫北故縣也又東逕扶栁縣故城南案扶栁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扶

 都今據漢書改正世祖建武三十年封寇恂子損為侯國

 近刻訛作楫又東屈北逕信都縣故城西信都郡治也漢

 高帝六年置景帝中二年案近刻脫中字為廣川惠王越國

 王莽更為新博縣曰新博亭光武自薊至信都是也

 明帝永平十五年更名樂成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

 城內有漢冀州從事安平趙徴碑又有魏冀州刺史

 陳留丁紹碑青龍三年立城南有獻文帝南巡碑

 刻脫文字其水側城北注又北逕安陽城東又北逕武陽

 城東十三州志曰扶柳縣東北有武陽城故縣也又

 北為博廣池池多名蟹佳蝦嵗貢王朝以充膳府又

 北逕下博縣故城東而北流注于衡水也

又東北過扶柳縣北又東北過信都縣西

 扶柳縣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逕其西案絳瀆之左出者北逕信

 都城東長蘆水自扶柳城南屈北逕信都城西而漳水則逕扶柳城西不得逕信都城西水經之文誤故

 道元正之縣有扶澤澤中多柳故曰扶柳也衡水又北逕

 昌城縣故城西地理志信都有昌城縣案今漢書作昌成無土旁

 漢武帝以封城陽頃王子劉差為侯國闞駰曰昌城

 本名阜城矣應劭曰堂陽縣北三十里有昌城故縣

 也世祖之下堂陽昌城人劉植率宗親子弟據邑以

 奉世祖是也又逕西梁縣故城東地理風俗記曰扶

 柳縣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案近刻脫西字故縣也世以為

 五梁城蓋字狀致謬耳衡漳又東北逕桃縣故城北

 漢高祖十二年封劉襄為侯國王莽改之曰桓分也

 合斯洨故瀆斯洨水首受大白渠大白渠首受綿蔓

 水綿蔓水上承桃水水出樂平郡之上艾縣東流世

 謂之曰桃水東逕靖陽亭南故關城也又北流逕井

 陘關下注澤發水亂流東北逕常山蒲吾縣西而桃

 水出焉南逕蒲吾縣故城西又東南流逕桑中縣故

 城北世謂之石勒城蓋趙氏増城之案城近刻訛作成故擅

 其目俗又謂之高功城案近刻脫俗字城下有也字地理志曰侯

 國也桃水又東南流逕綿蔓縣故城北王莽之綿延

 也世祖建武二年封郭況為侯國自下通謂之綿蔓

 水綿蔓水又東流逕樂陽縣故城西右合井陘山水

 水出井陘山世謂之鹿泉水案此下近刻有也字東北流屈逕

 陳餘壘西案近刻訛作而俗謂之故壁城昔在楚漢韓信東

 入餘拒之於此不納左車之計悉衆西戰信遣奇兵

 自間道出立幟於其壘師奔失據遂死泜上其水又

 屈逕其壘南又南逕城西東注綿蔓水綿蔓水又屈

 從城南俗名曰臨淸城非也地理志曰侯國矣王莽

 更之曰暢苗者也案暢近刻訛作申東觀漢記曰案記近刻訛作書

 光武使鄧禹發房子兵二千人以銚期為偏將軍別

 攻眞定宋子餘賊拔樂陽稟肥壘者也案拔近刻訛作援綿

 蔓水又東逕烏子堰枝津出焉又東謂之大白渠地

 理志所謂首受綿蔓水者也白渠水又東南逕關縣

 故城北案關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開今改正地理志常山之屬縣也又

 東為成郎河水上有大梁謂之成郎橋又東逕耿鄉

 南世祖封前將軍耿純為侯國世謂之宜安城又東

 逕宋子縣故城北又謂之宋子河漢高帝八年封許

 瘛為侯國案瘛近刻訛作瘈王莽更名宜子昔高漸離擊築

 傭工案近刻脫高字傭訛作傳自此入秦又東逕敬武縣故城北

 按地理志鉅鹿之屬縣也漢元帝封女敬武公主為

 湯沐邑闞駰十三州記曰楊氏縣北四十里有敬武

 亭案近刻脫敬字故縣也今其城實中小邑耳故俗名之曰

 敬武壘即古邑也白渠水又東謂之斯洨水地理志

 曰大白渠東南至下曲陽入斯洨者也案近刻訛作東至曲陽入

 洨河者也東分為二水枝津右出焉東南流謂之百尺溝

 又東南逕和城北世謂之初丘城非也漢高帝十一

 年封郎中公孫昔為侯國案昔近刻訛作耳又東南逕貰城

 西案貰近刻訛作育下同漢高帝六年封呂博為侯國百尺溝

 東南散流逕歴鄉東而南入泜湖東注衡水也斯洨

 水自枝津東逕貰城北又東積而為陂謂之陽縻淵

 淵水左納白渠枝水俗謂之泜水水承白渠於藁城

 縣之烏子堰案近刻脫城字又東逕肥纍縣之故城南又東

 逕陳臺南臺甚寛廣今上陽臺屯居之又東逕新豐

 城北按地理志雲鉅鹿有新市縣侯國也王莽更之

 曰樂市而無新豐之目所未詳矣其水又東逕昔陽

 城南世謂之曰直陽城非也本鼓聚矣春秋左傳昭

 公十五年晉荀呉帥師伐鮮虞圍鼓三月鼓人請降

 穆子曰猶有食色不許軍吏曰獲城而弗取勤民而

 頓兵何以事君穆子曰獲一邑而教民怠將焉用邑

 也案近刻無也字有邑以賈怠不如完舊八字係後人以左傳之文増改賈怠無卒棄

 舊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義不爽好

 惡不愆城可獲也案近刻無也字有而民知義所五字亦後人以左傳増改有死

 義而無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盡而後取之

 克鼓而返不戮一人以鼓子鳶鞮歸既獻而返之鼓

 子又叛荀呉略東陽使師偽糴負甲息於門外案近刻脫

 襲而滅之以鼓子鳶鞮歸使涉佗守之者也十三

 州志曰今其城昔陽亭是矣京相璠曰白狄之別也

 下曲陽有鼓聚故鼓子國也白渠枝水又東逕下曲

 陽城北案枝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泜復脫下字又逕安鄉縣故城南地

 理志曰侯國也又東逕貰縣案近刻訛作育縣入斯洨水斯

 洨水又東逕西梁城南又東北逕樂信縣故城南地

 理志鉅鹿屬縣侯國也又東入衡水衡水又北為袁

 譚渡蓋譚自鄴往還所由故濟得厥名

又東北過下博縣之西

 衡水又北逕鄔縣故城東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

 年秦封衛鞅於鄔改名曰商即此是也故王莽改曰

 秦聚也地理風俗記曰縣北有鄔阜蓋縣氏之又右

 逕下博縣故城西王莽改曰閏博應劭曰太山有博

 故此加下漢光武自滹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以

 遇白衣老父曰信都為長安守去此八十里世祖赴

 之任光開門納焉漢氏中興始基之矣尋求老父不

 得案老父近刻訛作父老議者以為神衡漳又東北歴下博城

 西逶迆東北注謂之九䋫案近刻訛作爭西逕樂鄉縣故城

 南王莽更之曰樂丘也又東引葭水注之案近刻作列葭水注

 

又東北過阜城縣北又東北至昌亭與滹沱河㑹

 經敘阜城於下博之下昌亭之上考地非比於事為

 同勃海阜城又在東昌之東故知非也案後漢安平國之阜城即

 前漢信都國之昌城故道元明其非勃海之阜城也漳水又東北逕武邑郡南

 魏所置也又東逕武強縣北又東北逕武隧縣故城

 南按史記秦破趙將扈輒於武隧斬首十萬即於此

 處也王莽更名桓隧矣白馬河注之水上承滹沱東

 逕樂鄉縣北饒陽縣南又東南逕武邑郡北而東入

 衡水謂之交津口衡漳又東逕武邑縣故城北王莽

 之順桓也晉武帝封子於縣以為王國後分武邑武

 隧觀津為武邑郡治此衡漳又東北右合張平口故

 溝上承武強淵淵之西南案此下近刻衍之字側水有武強縣

 故治故淵得其名焉東觀漢記曰光武拜王梁為大

 司空以為侯國耆㝛雲邑人有行於途者見一小蛇

 疑其有靈持而養之名曰擔生長而吞噬人里中患

 之遂捕繫獄擔生負而奔邑淪為湖縣長及吏咸為

 魚矣今縣治東北半里許落水淵水又東南結而為

 湖又謂之郎君淵耆㝛又言縣淪之日其子東奔又

 陷於此故淵得郎君之目矣淵水北通謂之石虎口

 又東北為張平澤澤水所泛北決堤口謂之張刀溝

 北注衡漳案近刻訛作衡河謂之張平口亦曰張平溝水溢

 則南注水耗則輟流衡漳又逕東昌縣故城北經所

 謂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東相案近刻脫曰字

 相昌聲韻合故致茲誤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為東

 昌矣衡漳又東北左㑹滹沱故瀆謂之合口衡漳又

 東北分為二川當其水泆處名之曰李聰渙

又東北至樂成陵縣北別出案近刻訛作別出北

 衡漳於縣無別出之瀆出縣北者案近刻脫出字乃滹沱別

 水分滹沱故瀆之所纒絡也衡漳又東分為二水左

 出為向氏口瀆水自此決入也案近刻訛作溝水自始決水也衡漳

 又東逕弓高縣故城北漢文帝封韓王信之子韓隤

 當案近刻訛作高帝封韓信兄子韓隤當為侯國王莽之樂成亭也衡

 漳又東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聰渙東北為柏梁

 溠東逕蒲領縣故城南案蒲近刻訛作扶漢武帝元朔三年

 封廣川惠王子劉嘉案近刻脫惠字為侯國地理風俗記雲

 脩縣西北八十里有蒲領鄉故縣也又東北㑹桑社

 枝津案社近刻訛作杜下同又東北逕弓高城北又東注衡漳

 謂之柏梁口衡漳又東北右㑹桑社溝溝上承從陂

 世稱盧達從薄亦謂之摩訶河案近刻訛作訶摩河東南通淸

 河西北達衡水春秋雨泛案此下近刻有漳澤津渚今五字係衍文觀津

 城北方二十里盡為澤藪蓋水所鍾也其瀆逕觀津

 縣故城北樂毅自燕降趙封之於此邑號望諸君王

 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東逕竇氏青山南側堤東出

 青山即漢文帝竇後父少翁冢也少翁是縣人案近刻脫

 少翁二字作即是縣人遭秦之亂漁釣隠身墜淵而死景帝立

 後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墳於觀津城東南故民號

 曰青山也又東逕董仲舒廟南仲舒廣川人也世猶

 謂之董府君祠春秋禱祭不輟舊溝又東逕脩市縣

 故城北案脩近刻訛作循下同漢宣帝本始四年封淸河綱王

 子劉寅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居寧也俗謂之溫城非

 也地理風俗記曰脩縣西北二十里有脩市城故縣

 也又東㑹從陂陂水南北十里東西六十步子午潭

 漲淵而不流亦謂之桑社淵從陂南出夾堤東派逕

 脩縣故城北東合清漳漳泛則北注澤盛則南播津

 流上下互相逕通案近刻訛作道從陂北出東北分為二川

 一川北逕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一川東逕弓高

 城南又東北楊津溝水出焉案楊近刻作陽下同又此下原本及近刻有左

 瀆北入衡漳謂之楊決口凡十一字係後條注文訛舛在此今刪衡水東逕阜城縣

 故城北樂成縣故城南河間郡治地理志曰故趙也

 漢文帝二年案近刻脫此二字別為國應劭曰在兩河之間

 也景帝九年封子德為河間王是為獻王王莽更名

 郡曰朔定縣曰陸信褚先生曰漢宣帝地節三年

 大將軍霍光兄子山為侯國也章帝案近刻訛作漢宣帝三字

 子開於此桓帝案桓帝上近刻亦衍漢字追尊祖父孝王開為孝

 穆王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樂成陵也案近刻脫成字

 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舊引衡水北入城注池池北

 對層臺基隍荒蕪示存古意也

又東北過成平縣南案近刻此下有合淸河三字

 衡漳又東逕建成縣故城南案漳近刻訛作津按地理志故

 屬勃海郡褚先生曰漢昭帝元鳳三年封丞相黃霸

 為侯國也成平縣故城在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河

 間獻王子劉禮為侯國王莽之澤亭也城南北相直

 衡漳又東右㑹楊津溝水水自陂案此三字近刻訛作自澤水

 逕阜城南地理志勃海有阜城縣王莽更名吾城者

 非經所謂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馬王

 梁為侯國楊津溝水又東北逕建成縣左入衡水謂

 之楊津口衡漳又東左㑹滹沱別河故瀆又東北入

 淸河謂之合口又逕南皮縣之北皮亭而東北逕浮

 陽縣西東北注也案近刻訛作之

又東北過章武縣西又東北過平舒縣南東入海

 淸漳逕章武縣故城西案逕近刻作自故濊邑也枝瀆出焉

 謂之濊水東北逕參戶亭案戶近刻訛作後下同分爲二瀆應

 劭曰平舒縣西南五十里有參戶亭故縣也世謂之

 平虜城枝水又東注謂之蔡伏溝又東積而爲淀一

 水逕亭北又逕東平舒縣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

 加東地理志勃海之屬縣也魏土地記曰章武郡治

 故世以爲章武故城非也又東北分爲二水一右出

 爲淀案一下近刻有水字一水北注滹沱謂之濊口淸漳亂流

 而東注於海

淸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要谷案要近刻訛作黽南過

縣西又從縣南屈

 淮南子曰淸漳出謁戾山案謁近刻作揭高誘雲山在沾縣

 今清漳出沾縣故城東北俗謂之沾山案近刻訛作漳山

 漢分沾縣為樂平郡案近刻脫後字治沾縣水出樂平郡沾

 縣界故晉太康地記曰樂平縣舊名沾縣案近刻訛作舊名淸

 漢之故縣矣案近刻脫縣字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

 谷南流逕沾縣故城東不歴其西也又南逕昔陽城

 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荀呉偽㑹齊師者假道於鮮虞

 遂入昔陽杜預曰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者是也其

 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

 源北水東南流逕其城東南注於南水案近刻脫於字南水

 亦出西山東逕文當城北又東北逕梁榆城南即閼

 與故城也秦伐趙閼與案趙近刻訛作韓惠文王使趙奢救

 之奢納許歴之説破秦於閼與謂此也司馬彪袁山

 松郡國志竝言涅縣有閼與聚盧諶征艱賦曰訪梁

 榆之虛郭弔閼與之舊都案近刻訛作平闞駰亦云閼與今

 梁榆城是也案闞駰二字近刻訛作桓字漢高帝八年封馮解散

 為侯國案近刻作為閼氏侯國當是後人據史記所增其水左合北水案左近刻

 訛作北水又東南入於淸漳淸漳又東南與轑水相

 得轑水出轑陽縣西北轑山案轑陽近刻訛作轑河下同南流逕

 轑陽縣故城西南東流至粟城注於淸漳也

東過涉縣西屈從縣南案涉近刻作沙漢志亦作沙沙涉字形相似而三國志有涉長

之稱今從原本

 按地理志魏郡之屬縣也漳水於此有涉河之稱蓋

 名因地變也案近刻脫河字蓋字

東至武安縣南黍窖邑入於濁漳










水經注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