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卷011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一千一百八十七 永樂大典
卷之一千一百八十八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一 

永樂大典卷之一千一百八十八   二支

繫辭四十二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朱子本義易卦之形理之也朱子語類林安卿間

象也象也者。像也。四句莫只是解箇象字否。曰象是解易字。像。又是字材又是解彖字末句亦然。義剛易也者。象也象也者象也。只是

說不可求得太深。程先生只是見得道理多。後卻湏將來寄搭在上淵方子録同陸德明音義象也者像也。衆本並雲像擬也。孟京

還作象孔穎達正義是故易者。至德之盛也。此第三章明陰陽二外及日月相推而成𡻕聖人用之安身崇德。德之盛也李鼎祚集解是

者象也干寳曰。言是故。又因總上義也。虞翻曰。易謂日月在天卦象懸象著明莫大日月是也。象也者。像也。崔憬曰。上明取象

器之義故以此重釋於象。言易者。象於萬物。象者。形像之象也司馬溫公說易者。象也。以李衡義海撮要大

者何也。總言一卦之。體或外物以設名者也。聖人有以見天下之擬諸其形容。大則包天地以貞觀。小則備萬物以取類是故言不足多

有遺也象不足異象有外也。忘跡者。行之適也舍物者神之全也外其以求志而理可見矣遺其言以觀象。而事可察矣夫貴言者則以文害

而存象者則以物妨情情之所適。若循環之無窮理之所生若轉圖之方千變可為之圖萬物可為之容。觸類而長之。備物而象之斯可以觀

爲足不可以審象為善也。故或相傾以辯或相危以辭。此貴口者之累不爲月辰錯順之候。止求星曆妖異之占此存象者之責也獨不聞聖

之言邪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噐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是取動而不

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聖人之言既自如斯分別明白。自謂外矣而好事者方始爲之辭焉卦有震坎之象爻又有離雷震百里。諸

上公之位也積爻累象。有似高墉坎爲弓輪又為隱伏離爲龍鳥。又為兵兵為隱伏藏器之象兵及飛鳥獲之之義難者猶嫌其闊畧。射必待

而艮象於類不通。專自疑惑則彼說滋章。聖人攻乎異端而誣罔始學。混。其馮荷輯易者。。

象也者像也。像。似也。似物象徐相直説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易無形體所以著為成書。而告人者。曰象如像。乾坤之健順。其象為

之類也無非像其物宜此象所以爲像也張應珎解是故易者。象也。易元言寓言於象也象也者像也。因卦有象。而取像於事物之狀陳深讀

易編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因上言聖人制器。本於易象。故繼之易者。象也易卦之形。理之似也象者像也又以解象字像人之影像言

似之而已。如十三卦之象。亦僅似之爾吳澄纂言此章之首第一節以起下文。自包曦至書契十四節。言製作之事而以是故總結之謂易

皆器物之象。象者像似之義。聖人制器皆與卦象合也趙珪解易道蓋者卦象也觀象然後可見易象也者倣像其事理而畫之者也董眞卿會

通蔡氏攸上東鄉助周易物象釋疑而論之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八卦而象在其中。象與卦並生。以寓天下之頥故曰易者象也蓋俯

觀逺近以取。神明之德可通。鬼神之情狀可得。而況於人乎。況於萬及因而重之。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則擬諸其形容者其變不一而象亦

之滋矣。故邑屋宮庭舟車器械服帶簪履。下至鳥獸蟲魚金石草木之皆在所疑。侄者也。其

言尚此以制器。其在中古此。兩俴世之言易者。乃曰象。得象在忘言。一切指爲魚免筌蹄。殆非聖人作易前民用以教天下

意也。朱祖義句解是故以此之故。易者象也易書以形象而爲之。也者。解釋易象之義。像也謂有所擬像趙孟晊講義易者象也象也

像也易之有象所以擬諸形容而象其物宜者也昔者聖人作易。為立象以示人蓋以陰陽之理無形可見而使人因象以明理故曰易

也像形似之也謂象之示人指其形似者言之故曰象也者像也。先卦象之辭為小象非也大象即伏羲所畫六十四卦小象即周公所

百八十四爻是也自六十四卦之畫既分而三百八十四爻之象粲覩矣然象之為象者不一有因卦爻立象者如陽九稱龍陰六稱霜之

是也有因卦位立象者如初稱趾稱尾上稱角稱首之類是也有因立象者如乾義取龍漸義取鴻之類是也有因卦體立象者如乾焉坤

離目坎耳之類是也有因卦形立象者如鼎初虛象足中三爻實象虛象耳上橫象鉉是也有因卦畫立象者如豫五陰畫皆斷。一陽爻

有橫簪貫髮之象也有因互體立象者。如謙初前三爻互坎體。坎為初曰涉川也而士

盡為一兊是也。有因變卦變三剛來。而為二二竄。即遯之象是也。有因變爻立象者。如損六三三人行乾三陽也損九

一爻而為上九故曰損一人是也不特此也咸初拇二腓三股四思五上輔頰是合六爻為一象也艮初趾。二腓三限四身五輔是合五爻為

象也。賁自三至上有頥象湏附頥而生。故貢之六二曰賁其湏是合四為一象也大畜下三爻屬乾。乾為良馬故九三曰良馬逐是合三爻為

象也大過二之枯楊生稊。五之枯楊生華是合二爻為一象也坤四抬五黃裳觀初童觀二女觀是本爻。止取一象也噬嗑六二之噬滅

上六之徽纏業棘是一爻兼取兩象也。比上六本爻以為無首三以人五以為前禽。是一爻兼取三象也。小畜上九取雨。取月取婦。是一

包三象也解六五本爻以為小人。二以為孤。四以為拇。上以為隼。一取四象也。姤彖以為女。初以為贏。彖四以為魚為民。五以爲瓜。是一爻

取五象也。睽上九言見豕載鬼張弧匪寇遇兩。是一爻自包五象也。九主一陽而言。則為君子。為碩果。為廬主。五陰而言則為小人為輿。為

是一爻兼取六象也。同人初人之始。出即遇二門也。故曰同人

去三也拇則與二相孚兩朋。至是隔一爻職象也。中孚二與五為應在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其五子也。和之謂五應乎二也是隔二爻以正

取象也大有六五曰厥孚交如初在卦下去五最逺元相得之義。故曰交害是隔三爻取象也頥上九爲頥主初剛本不待上之養故亦求養

上是隔四爻取象也又不特此也。渙二輿初雖非正應以陰陽相比相則相賴者也故初謂二為馬二謂初為機。是之謂比爻相對取象。豊初

之遇配主九四之遇夷主。困九二之朱𥿈方來。九五之固於赤紱是之應爻相對取象大壯三四爻取屋棟象小遇初上爻取飛鳥象是之謂

體相對象損益二五之言朋龜既未濟三四之言伐鬼方是之謂反對換取象旅六二居位得中。上承乎剛故曰懷其資下乘乎柔故曰得童

是之謂合承乘二爻取象。解六三處二剛之間。上負四下乘二頑然不乃爲上六爻之應所攻故有至寇至之象是之謂合承乘應三爻取象。

六三則兼言𦕈跛歸妹初二則分言𦕈跛。既濟初九則兼言濡尾曳輪。濟初二則分言濡尾曳輪。是之謂卦爻分合取象。履歸妹九二之稱幽

泰初九否初六之稱茅茹。小畜中孚九五之稱有孚如是之謂異卦兩。之。。言。

曰後笑言啞啞。是謂將之九二。止言解之初六止言無咎。是又本爻有占而無象也。大抵卦之有象。或分取。

合取或橫取或竪取或逺取。或近取或反取。或正取。其為象也不一。其變也屢遷聖人立象以盡意其大槩不越乎此愚也。平日得於易象。固

止是故每象各摭其一二嘉與同堂共講明彖者。材也朱子本義彖言一卦之材韓康註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之

者材也。材。才德也彖言成卦之材。以統卦義也孔穎達正義是故易也者但前章皆取象以制器。以是之故。易卦者。寫萬物之形象。故易

也象也者。像也。謂卦為萬物象者。法像萬物。猶若乾卦之象。法像也彖者材也者。謂卦下彖辭者。論此卦之材德也李鼎祚集解彖者

虞翻曰彖說三才。則三分天象以為三才。謂天地人道也司馬溫各言其本質李𢖍義海撮要夫彖者。何也。統其二象之材。以言乎卦

也卦有晦明。則爻有陰陽之義。位有剛柔。故材有靜躁之冝。二五多之宗也三四多懼爻失中也。苟獲其中。雖弱必治。苟非其正。雖強必

以大有六五柔非其體。在卦之宗。柔。同人九三。則得其位。中。雖剛猶危。而

之。可識矣知其斷者。明乎者也。是故上天下澤謂之履。此稱物而言者也。見險而止謂之蹇此度環

而言者也。是以義有通塞則事形於出處。才有躁靜。則功見於語默若用之有言不信。乖於時者也。節之不出門庭。違於世者也違世之怨怨不

細。乖時之宜咎不在大。匭言之難。處言難也匪行之易知行易也是故物之雜。而中爻俻其義焉。雖象之衆而斷辭具其材焉必才之具名不

寡必義之備。爻不待衆。卦之德乾。名雖約也。而六龍為之御天品物為𣴑形位之在五爻雖一也。而天下為之感應。群體為之致用靜言其

在手彖。明者以之大觀其思豈雲過半哉。夫彖者全論一卦之體。而者各舉一爻之義。一卦所無。世之遺也爻或有焉才之所生也故才生

世所不足。觀其逆順以定得失之占。察其乖合以明休咎之徵若小畜稱宻雲不雨。而上九雲既雨既處。在於不雨之時獨以能雨為德者存

物之所欲也若履卦稱履虎尾不咥人亨而六三爻雲履虎尾咥人凶。於履亨之時而獨以見咥為凶者存乎衆之所忌也夫負世之才雖小

易。適時之望雖大無難。是以君子洗心知終將有為也問焉而動每居可以馮椅輯注。田疇學易

彖象。大傳曰。知者觀其彖辭思文學者以為曰以下辭非吾夫子所作。愚甞思之。文王每卦之繇辭。如乾元亨利貞。坤元亨

牝馬之貞之類。即夫子所謂言乎象之彖也。孔子彖曰之辭乃是解一之彖如此大象之辭乃解一卦之象如此是故彖曰者解其彖而言也

曰者解其象而言也。文王釋六畫之卦。繫卦下之辭。是以上大傳有彖言乎象者也。有聖人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故謂之象之言大傳有象

像也。彖者材也及觀其彖辭之說。若六爻之象。曰則亦釋周公易象之耳春秋之時韓宣子所見象而知周公之德周公爻辭既以象稱則

之象曰正是釋其象而言也。尤可信矣。故卦有上下。則文王彖一卦而為一卦之繇爻有正變則周公象六爻之辭而為六爻之繇夫象

也而彖者亦獸也。彖之形如豕。九竅雖存。唯鼻不具其尾長過夜欲返其尾以遮鼻口開則肝膽皆見。郭景純所謂雨即自垂於木。以尾

者是也故文王取之。以總論一卦之義。因命名為彖易之有彖。欲其之獸洞見肺肝無隱於人也。象之為獸。若論其形則鼻垂而下義於

觀象者皆見象之鼻。而不見象之口。若論其體。則具百獸之肉文手欲其示人以。而不以言。

象義之材其彖曰健曰順之類。無非隨其所長。此彖所以為材

斷也斷一卦之義。以彖辭為之材也。趙珪解彖曰之辭。總言一。卦之材德也。朱祖義句解易書有彖。所以明諸卦所能為之材。

{{雙行註文|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朱子本義效。放也。朱子語類易者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

也。易者象也是總說起言易不過則是陰陽之象。下雲像也材也。天動也。則皆是說那上面象字。學彖李鼎祚集解虞翻曰。動發也。謂而

為六畫。則發揮剛柔而生爻也司馬溫公說舉措隨時彖者。材也放也。效天下之動者也。何謂材。材者。天賦之分也。何謂動動者感物

也。蘇軾傳是故易者。象也。止效天下之動者也。孔子之述彖象也。蓋一篇而題其首曰彖。曰象也歟。其初無彖曰象曰之文。而後之學者

卦爻之下。故以彖曰象曰別之。然孔子所謂彖者蓋謂卦辭如乾元貞之類是也。其所謂象者有大小。其大象指八卦。震為雷巽為風之類

其小象指一爻。潛龍勿用之類也。不謂所學者

其實有不容言者。故以其似者告也適者國似以識眞。不達則又見其似者而日以逺矣。彖者豕也。爻者。折俎也。古者謂折俎為爻其文蓋象折

俎之形後世以易有六爻也。故加肉為殽以別之。彖則何為取於豕也。曰彖者材也八卦相值材全而體俻。是以為豕也。爻則何為而取於折俎

爻者效天下之動分卦之材裂彖之體。而適險易之變也李𢖍義海撮夫體義者存乎象變通者存乎爻。大人者形與萬物接神與造化偕。入

乘潛龍出則乘飛龍。逺以觀道邇以瞻器。其數無軌。而不可既也君子健以行志。非以神明變通者也。故自強不息。以行其志。君子之道也惟

與於健之體義。而未與於健之變通也。故於象稱君子。舉其體義者也爻稱大人。敘其變通者也。或有在象而稱大人者。義則盡於象故也。若

之為明其何不照。變而通之。無所不造。故其象雲。大人繼明照於四方或有在爻而稱大人者義有待於變故也。若否卦全說君子避難。不榮

祿。與時通塞。可以適否而安其身。未足以兼善天下。在否而休也。惟大為能休天地之否達濟凝滯。開閘幽隔斯謂變否。而亨者也故六二雲

人否亨。而九五雲。大人休否也。大象瞻而爻不足者。離卦之類是也。義終象。而不待終。。也所盡。而

以義。則窮通之㫖。而之塗見矣。王弼項安世玩辭象彖爻。象。即卦也。卦著全卦之象彖曰

下兩卦之材。爻貢六爻之動。三者具。而吉凶悔吝明矣此章首言包物制易。中言數聖人觀易制物。皆尚象之事也。至此乃言尚辭尚變。

之事。而易之四道備矣。馮椅輯註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材之動。纂言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既結一章之意矣因象而

辭。謂文王彖辭。以六畫之象。而論一卦之材質。周公爻辭以一畫之效人之所作為之事。趙珪解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有剛柔動

下事有通塞。聖人因其動而變通之。於剛柔爻之交錯以示其吉凶。天下之動也。郭昺解是故易者。象也。止效天下之動者也。第一章。言

傚象之像。是效上文乾坤之易簡也。此言像財傚。恐是傚上文十三用。以利天下之事也。不然言詞重復。不足觀矣。朱祖義句解爻也者。

卦爻之義。效天下之動者也。辨其爻之尊卑當否。所以倣傚天下事物之變動處是故吉凶生而悔 {{雙行註文|著。朱子著。此第三章李鼎祚集解虞翻曰故著司馬溫

則自於聖人曰。象也者。像也。言象之所從。本諸天成諸人也。且夫書不

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繋辭以盡其言。是言必擬於象象必於意。後之學者迺欲捨象以求言意之㫖。胡可得哉彖論一卦之體。而

之變動則效於爻。吉凶以生。悔吝以著。聖人同民之患。捨是固無以行世也繋辭於十三卦制器之後。發爻象之藴。示吉凶之生。蓋以明夫

有作因時奉天以與大利。初非任𥝠智為之。茲其所以自天祐之。吉利也歟郭雍解易之為書。卦象莫知後先。雖聖人觀象以設卦。卦立

復見於後。故易之為書象而已。象也者。所以像天下之有象者也。彖出於卦象已立之後。彖所以內明一卦之材。爻所以外效天下之動。

然後吉凶生。而悔吝著。此成易之序也來漢上傳天地之大德曰生凶生而悔吝著也。胡旦分天地之大德曰生為一章。陽卦多陰為一

之文義當從旦。龔原本亦然。乾。大生也。坤。廣生也。乾坤合而成德已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情見乎辭者。亦天地之德也。聖人

乎兩間。有其德無其位。。之重之在卦也。故曰。

知神武而不生也。故曰。何以守位曰仁。仁被萬物。取財於天地。則財不可勝用其

生喪死無憾。可以保四海。守宗廟社稷。故曰何以聚人曰財理財者。節之以制度也。節之類是也。正辭者。正邪說也。六辭是也禁民為非者禁其

歸之於是也。如是乃得其冝。故曰義。義所以為仁。非二本也。故曰。立人道仁與義。莫非義也。義至於禁民為非盡矣自此以下明俻物致用。

器以為天下利者。無非有取於易。皆仁也。曰王天下者。明守位也所謂高莫大乎富貴也。鳥獸之文即天文。太玄曰。察龍虎之文觀鳥龜之

鳥獸則龜見矣。仰觀龍虎鳥龜之文。其形成於地。俯觀山川原隰之象見於天。凡在地者。皆法天者也。近取諸身則八卦具於百骸而身

物。逺取諸物則八卦具於萬物。而物無非我。故神明之德雖異而可通物之情雖衆而可類。其道至於一以貫之。此包犧氏所以作易一者何

也上古茹毛飲血教之以佃魚蓋取諸重離巽繩離目罔自謂之是目相連結繩爲之罔罟也離。雉佃也兊巽爲魚漁也觀此則伏羲畫八

因而重之明矣。神農氏時。民厭鮮食。而食草木之實聖人因是以達其。故以。新

四之三。成坎。坎為祿之初成木也太坤土而異於前斫木為耜也於後揉木為耒也。耒耜之利。其益無方矣是時民甘其食美其服。至死不

相往來故教之以交易。蓋取諸噬嗑噬嗑否五之初也離日在上為日坤衆在下爲市衆爲民離有伏兊爲蠃具坤徃之乾致天下之民聚天下

之貨也以坤交乾交易也乾五退初而得位各得其所也佃漁不言利耒耜言利佃漁非聖人本心也。佃有猛虎之害漁有蛟龍之害。不若

之利為市不言利者聚天下之貨。利在其中矣唐虞氏時洪水之患。鮮食然後教民稼穡。懋遷有無化居。其道萬世一揆神農氏沒民情

黃帝堯舜作因其可變。變而通之。使民日用其道而不倦而又微妙化而無跡天下各得其冝。蓋易道陽極變陰。陰極變陽。變則不窮。不變則

可乆而不息善乎變通以趣時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聖人先故也神農氏時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至是尊卑定位。君逸臣營

無為六子自用。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乾在上爲衣。坤在下爲裳上古山無蹊澤無梁。至是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渙。渙否四之

乾金刳巽木。浮於坎上。刳二說。為楫也。否客者

震足焉而巽乘馬也。坤與震輹上六引之。引重也。內卦近外卦逺。上六在外卦之外而

逺也。牛馬隨人而動。否。不通也。上之初。濟不通也上古外戶不閉禦風雨而已。至是重門撃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豫。謙之反也謙艮為門九三

四。又爲門重門也。艮爲手。坎爲堅木震爲聲手撃堅木而有聲。撃柝也爲闔戶而坎盜逼之暴客也知耒耜而不知杵臼之利則利天下者

盡。故教之以杵臼之利蓋取諸小遇小過明夷初之四也。兊金斷巽木為杵也巽木入坤土掘地爲臼也坎陷也臼之象杵動於上臼止於

四應初三應上上下相應杵臼之利也坎變巽股萬民濟也知門柝而知弧矢之利則威天下者有未盡故教之以弧矢之利蓋取諸暌暌。

反也家人巽為木巽離為絲。坎為弓弦。木為弓也。兊金剡木而鋭之。剡為矢也兊決乾剛威天下也。聖人以百姓心爲心民之所欲不以強去

之所惡不以強留然變而通之者。亦因其典禮以損益之而已且上古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自黃帝而來夏后氏之世室。商人之

屋。周人之明堂。宮室之有不同。而上陳下杵以待風雨取諸大壯者

居也。再變大在上入蠻民而止野處也。二變大壯震木在上。楝也。乾天在下。宇也。巽風𨼆。兊澤流待風雨也。大壯。則不撓矣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自堯舜以來有虞氏之瓦棺。夏后氏之堲周商人之梓棺槨之制而

不同而取諸大過者。同也。大過自遯四變一變訟。乾見坤𨼆。不封也。再巽木。而兊金毀之。不樹也。三變鼎。離爲目。兊澤流喪也上九變而應三

兊爲節不變喪其無數也。木在澤下。中有乾人。棺槨也。葬則棺周於周於棺土周於槨。大過也。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象

意轉註處事假借。諧聲。書契之制有不同。而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取者同也。夫自姤五變。一變同人。二變履。二變小畜。四變大有姤巽。為

繩也。巽變成離坤離爲文書也。兊金刻木契也乾爲君坤為臣民坤四上百官以治也。離明上達。萬民以察也。以是決天下。疑者夫也。以

之後世畋獵捕魚之器雖不同。而取於離則同也。井收溝洫之事雖不同而取於益則同也。朝中夕市雖不同。而取於噬嗑則同也餘卦可以類

矣蓋動於人情。見於風。。二是象。易者。象也易之有象。擬諸形容

各木也有是有是象。必有是才。以濟之有時會。斯足以成務矣。然天下之動。其微難知。有同是一時。同處一事。所

之位。有不同焉則趨舍進退殊途矣故曰爻者效天下之動也是以卦爻異趣時之變不得而同然所歸則若合符節故自伏犧神農黃帝堯舜

凢六萬一千四百有餘𡻕而行十三卦而已夫爻動則有吉凶悔吝書者所以生大業也。吉凶生而悔吝著其動可不慎乎。李𢖍義海撮要是

易者象也止吉凶生而悔吝著也。易者象也言其剛柔相易一奇一耦有見與天之象同也。然未成形也。象也者像也。言人象之也。擬諸其形

象其物宜與人之象同也。作卦以通神明之德制器以成天地之文。皆可謂像也。有是像則有是材。像者體也以上下言也材者用也以內外言

以人言之股肱耳目。方圓上下像也。能視能聴能動能靜材也故象者也。言易之成卦如此彖者材也言卦之成德如此爻也者效天下之動靜

也言材之趨時如此龔楊萬里傳韓氏曰。彖者成卦之才德以統卦張南軒說易者道也夫道也者。匡不能告之於君。父不能告之於子。以

不可告之於人。故象以緣之所以盡其意也。是以易者。象也。言其

象而仲之觸而推之。無適而非象也。至於彖。則統論義。如木之有材。或主一爻所在

或言二體相與其終始本末。兼該具俻。知者思過半矣至於爻則盡其時之變所以效天下之動或以陽居陰。或以陰居陽。或以貞吉而征凶。

以征吉而貞凶其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君子動則觀其變者。雖然易象也象也者。像此者也。謂之彖。則言其象之材而巳。謂之爻則言其

變而已至於吉凶。則悔吝著也。故悔者。有改過之意。至於吉。則悔之吝者又文過之意。至於凶。則吝之著也。故悔吝者小疵。而吉凶則言

得。至於吉凶。乃悔吝之昭著。而不可掩者焉林栗集解古者包犧氏。天下也止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前章既言象之所以像。爻之所以效

遂言聖人觀象以俻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也。包犧一曰伏羲其姓氏之義或言其年世之數。自漢以來。難之矣要之古聖人始作

者也觀象於天觀其確然者觀法於地。觀其隤然者也。觀鳥獸之文鳥龜是也。觀地之冝山川原隰是也。在天有其象者。在地有其法

其冝者。在天有其文。近取諸身。志氣形骸是也。逺取諸物。貪獸

有靈昧之殊。類其則為一神之德。萬物之情。既以包括乎爻象之

則備物致用。唯所取而已。此聖人得天下之至頥取諸形容而不可桑也請遂言之。上目為罔。下目為罟。畋漁之象也離爲目爲飛鳥爲魚

爲繩兊爲澤結其繩。張其目。高則飛鳥麗之下則魚龞麗之蓋取諸曰然後畋漁之象備矣上木為耒。下木爲耨耒耨之象也震爲動坤爲

爲堅木巽爲入而又有兊象焉。兊爲金木用其堅金致其銳動而入土。乃發生。然後耒耨之象備矣。日麗乎上足動乎下日中爲市之象也。震

動艮為止坎為通離爲麗。動與止易。通與麗交。然後交易之象備矣。上爲衣。下卑為裳。衣裳之象也。乾為大赤。非坤則不爲玄坤爲大黑非乾坤

不爲纁乾坤成列而後衣裳之象備矣。木行於上水流於下舟楫之象坎爲水震爲足艮爲手巽為木兊為金金以制木木以行水人之手足

乎其中然後舟楫之象備矣足共其事口仰於人。牛馬之象也震為動。爲止巽爲木兊爲金金以爲衘木以爲梏隨人而作隨人而止然後服

乘馬之象備矣內闔其門。外鳴其柝俻豫之象也坤爲夜爲闔戶。爲徑門。為。隆。夫動。於。

於大土止於下。木動於上。臼杵之彖也。艮爲土。又爲手。巽爲木。兊爲金。震爲

斷木爲杵。掘地爲臼。木金以爲器。乎足以爲用。然後杵臼之象備矣。爲弧戈兵爲矢。弧矢之象也。兊爲金。離爲火。爲電。爲矢。坎爲弓。巽爲

金治材。以爲弧矢。以威天下。如火如電。然後弧矢之象備矣。下天爲木爲楝。宮室之象也。乾爲天。兊爲澤。震爲木。異爲風。艮爲門闕。風行

澤上於天。而巍然門闕不動乎上。然後宮室大壯之象備矣。木周其錮其外。棺槨之象也。巽爲木。爲入。乾爲人。兊爲金。爲剛鹵之地。木以

金以爲固。內外周身。以入於土。然後棺槨之象備矣。君用其剛。民從書契之象也。乾爲金。兊爲口。異爲繩。又爲木。以金削木而爲契。以口

而爲書記久明逺。以代結繩之政。然後書契之象備矣。是故觀乎裏見上罔下罟之象。觀乎蓋。則見上來下耜之象。觀乎噬嗑。則見三陽

三陰為貨。交易之象。觀乎乾坤。則見六幅爲衣。十二幅爲裳。尊卑之。乎渙。則見人動乎上。楫動乎下。而舟行之象。觀乎隨。則見服牛乘馬

之象。觀乎豫。則見內外。。小。見臼杵雅

黃帝堯舜。言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

時。未能通變也哉。曰不然。所謂變化者。乾坤之道也。馭諸兼言乎變化也。又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乆。不於他卦而

曰乾坤易之緼也。取諸乾坤。不得不兼言乎易也。其在他卦。之哉故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其形容也。彖者。材也。材也者

爻者效也效也者。效天下之動也。既效其動。是故吉凶生而氏曰彖彖也爻折俎也。義得之矣。或曰。伏羲始畫八卦。王

其未重也備物致用。於何而取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在其中矣至於文王。實始作易。布其爻而繫乏辭。前乎此者。

四也周官三易蓋具之矣。然包犠作結繩爲罔罟。神農作帝堯舜垂衣裳而作舟楫。服牛乘馬。重門繫柝。臼杵弧夫。

三易之前益得其意雲爾。非必即其書而取其義。因其象而雲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以當契。百以治。氏

然則未有書契

也。易之卦本取乎象而形以之材而爻者各隨其爻之動。而倣效之者也。此三者備而吉凶以之生。

吝以之著悔吝本微故以著而稱之此章言爻象彖之異蔡節齋訓解謂一卦之材吉凶在事已有形矣。以象彖爻而定。故觀此則可知其所。

生悔吝在心未有形。以象彖爻而見故觀此則可知其所以著馮椅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此一節。結十三卦制器之事。耿曰像十三卦

象而制器材者成器者也動則用器者也。毛曰。畫而爲卦。故謂之像。爲言故謂之彖。彖者因其材而明其用也。聖人既制爲是噐。以便天下

生矣。器與人相用。而有利有鈍有成。有毀所用之者有工拙。所遇之險易。故彖論其材而爻別其所遇此吉凶悔吝之所由生也。竊甞觀之

罟。捕獸也而或獸傷來耜殖稼也。而或有水旱市以交易或以啓爭。以辨分。或以啓僭。舟楫能載。亦能覆弧矢能威亦能敗。牛馬駕車。有

說輹。書契防欺有時而僞作。凢此之類。皆吉凶悔吝之所由生也。三章。專論易本乎象。凢有所動。無非取象於易。韓宣子適見易

曰易。而曰易象。則知易之有象。猶詩之有賦比。興也。象之有彖之有則足易。無賦此

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夫十三卦之

巳重而象已著。乃知易在天下。無適而非象也。觸類而長也。卦哉。易無適而非象。是以聖人像其象之近似者。以示諸人。

未重之前其道已備矣。卦已重矣文王所以爲是彖者。制器像象之彖已繫矣周公所以爲是爻者。倣傚天下之動用。皆如是其不窮

易者。其材而效其動。則吉凶悔吝。豈不明白乎哉。悔吝本微。因著。故曰吉凶生而悔吝著也。易祓總義此申言爻象之義。姑以屯蒙

屯爲物之始生。蒙爲物之童穉。故曰。易者象也。屯之雲在雷上。鬱結雨。蒙之泉在山下。盈科而後進。故曰。象也者像也。聖人於是作彖以

屯言利建侯蒙言匪我求童蒙。故曰。彖者。材也。又以爻而效天下之以初之。居貞爲主。蒙以二之。包蒙爲主。其他爻則有得有失。故曰吉

而悔吝著也六十四卦之義可推矣徐相直說爻也者。止吉凶生而著也。天下之動無常。易之六爻。或以陰居陽。或以陽居陰。其無常者。

效天下之動也。動有。也。動有小吝著也。其生尚

悔吝。而使之有所就深易也。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彖言一卦之材也。爻則言乎變者也。變生於動故言效天下之動吉凶悔

吝生乎動故爻動則吉凶生。而晦吝着也陳普解是故易者象也止吉凶生而悔吝者也易六十四卦。萬象畢備。十三卦舉其略也像肖似也。材

卦之貿彖卦辭也。爻三百八十四筮之其象無窮天下之動萬殊各一體象效者。出之以示人也丁易東象義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吉凶生而悔

著也因上章功業見乎變。而明聖人之功業也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天地然後萬物生馬。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也。聖人之大寳曰位成位乎其中。

五位者也。乾元坤元。天地之所以生也。元在人爲仁故聖人之守位。曰也萬物者天地之所以生。以養萬民者也財乃天地所生之物。故聖人

之聚人馬。然萬物生於天地之間。苟取之不以道用之不以節豈其義故必理財正辭。禁民爲非。乃可謂之義也。正辭正理。財之辭也。財者人

所爭。苟不禁其非。則財非所以生民。反所以禍民矣。將以明聚人理事故以十三卦。制器尚象者言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

天。日月風雲之類。俯則觀法於地。山澤水火之類也。觀鳥獸之文。與地冝。鳥獸之。為武之也。地之

身。如乾為百詩時如乾為馬之神是如八卦。以通神明之德。謂知吉凶來

不通也。以類萬物之情。謂以逺近愛惡類其情也。作結繩以爲罔罟以漁。蓋取諸離者。佃以羅鳥獸。漁以網魚龞。明兩作離。兩目相承之

實中虛。結繩爲目之象。其體中虛。爲物所麗之象。上古結繩而治。是已前已有結繩矣。作爲罔罟者包羲也。包羲既取重離。則因而重之

在包羲非文王矣。神農氏斷木爲耜。揉木爲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諸益。耜者耒首耒者耜柄。斷木。木之削鋭者。楺木。木之曲者。因而為

其性也。震巽皆木上動下。入耒耜之象。天下之益。莫大於稼穡。故取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

曰中爲市。上明而下動也。離明萬物。相見有聚貨之象。震動有交易之噬與市同音。嗑與合同音。故取市合之象。周禮有三市。此獨言日中者。

古今不同歟。此益與噬嗑二卦。則神農氏之所取也。蓋爲罔罟鮮食也來耜。艱食也。艱鮮既奏。於是有懋遷有無之事焉黃帝堯舜通其變。

不倦者。通其使之不倦。神而化之。因時立政。者。

然道也。易通行而後永乆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者同此道也。乾坤變化而無爲黃帝堯舜亦通變神化

而天下自治取諸乾坤者。取其變也。垂衣裳取乾坤取無為象上衣乾而下裳坤也刳木爲舟剡木爲楫。以下皆通變冝民之事然非專指黃帝堯

舜而言其曰後世聖人者統而言之也上言取乾坤者以時運變遷而器用之不可不備也體易之大全此言取諸他卦者則一器之各具一理

易中之一義其曰。蓋取諸此者非必觀此象而後爲此器也亦以況聖製作出自然之理而已刳木爲舟剡木爲楫。取諸渙者刳木木之虛其

者因而爲舟剡木木之上鋭者。因而爲楫。渙卦木在水上舟楫之象。以不通濟渙之意服牛乘馬取諸隨者。服牛乘馬因其性也下動上說隨

人意也。重門撃柝取諸豫者豫備之意。又坤爲闔戶有重門象一陽動中有撃柝象也斷木爲杵掘地爲臼。取諸小過者。斷木木之斷者掘地

之成窟者小過之卦下止上動。臼杵之象也。弦木爲弧。剡木爲矢。取諸者弦木弦彎之木也睽之上爻。有張弧說弧之義。弧矢之用以睽離為

故也。又睽乖。然後以黃帝堯舜之所取也。上古。居而

以承上柔覆下有上棟下宇象。棟屋脊棟也。直承而上。故曰上棟。宇謂椽兩垂而

故曰下宇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對不樹喪期無數即子所謂其顙有此之時衣之以薪則未有棺槨也封謂積土為墳樹謂

木以標其處喪期無數者哀盡則止也後世聖人爲之制禮然後棺槨度則喪期可知矣食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故臼杵之

取於小過不收過於厚也棺槨之利取諸大過寧過於厚也或曰。棺槨包剛之義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取諸夬者三皇以前。

有文字大事結其大繩小事結其小繩。姑以爲誌爾民淳事簡故如此足迨其後也非易之以書契不可言有所不能理則造書以記之。事有

不能信則造契以信之皆明決之義也後世聖人不指言其名意失傳未知所始乎孔安國謂伏羲造書契亦以意言之耳樸卿呂氏之說如此

以上十三卦皆通得類情之事也既陳十三卦復結之曰易者象也象者像也言聖人取象於卦。以制器因其象似而取之者也彖者卦之材

効其動也。吉凶生而悔吝著者。先儒謂罔罟捕獸也而或爲獸傷耒耜也而有水旱以交易。戰以啓。衣農辨。以啓僭州楫能載能

亦能半為石而說輹。書契防欺。有時而僞作凢此之類。皆言凶生而悔吝著也。或曰。以象變言之。離爲目固罔罟之象

佃者取禽漁者取魚。離爲雉。佃也。兊爲澤。而巽爲魚漁也。故取諸離也。神農木斷爲耜。揉木為耒。蓋取諸益者。益下震上巽。而互艮互坤震爲稼。巽

爲木艮爲手坤爲土。以手用木。入土種稼。耒耜之象。故取諸益也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者震下

上離日在上。日中也。震有伏巽。震爲大塗。巽爲近爲利市三倍爲市也本否來上乾下坤坤爲衆。致天下之民也。乾爲金玉。聚天下之貨也。乾之也

五易坤之初九成噬嗑。而初得位。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也。故取諸噬嗑黃帝堯舜通其變。使民不倦。善用易者也。神而化之乾也。使民冝之坤。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乆。言黃帝堯舜之通其變。默合乎易中用九用之理也。垂衣裳而取乾坤者。乾在上爲衣。坤在下爲裳。巳見上文。刳木

舟剡木爲楫以濟不通。致逺以利天下。取諸渙者。下坎上巽木在水上。舟楫之象。而互艮手取運楫之象也。伏有兊金。所以刳之也。服牛乘馬。

重致逺。以利天下。蓋取諸隨者。隨自否來。乾爲馬爲逺。坤爲牛爲重。坤之上別重。乾上之為皆。為也

隨也。重門撃柝以待柔坤爲闔戶。艮爲門重門也坎爲堅未。

也盜。客也。故取諸豫也。斷木爲杵掘地爲臼臼杵之利清諸小遇。下艮上震。互有兊巽兊金斷巽木而動於上杵也兊

艮蓋。而止於下。臼也。故取諸小過也。弦木爲弧剡木爲矢弧矢之利天下。蓋取諸睽者。下兊上離。而互有坎。坎堅木也又爲弓離爲矢用

金。而弦剡之也。故取諸睽也。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取諸大壯者。下乾上震。互有兊。震木在上棟爲。乾天

下爲字。伏巽風而仰兊澤。待風雨也。故取諸大壯。棺槨取諸大過者。下上兊。而互有乾。巽木在下。而口向上。乾人居中。棺之象也。又兊爲穴。木

穴下。而乾人居中槨之象也。或曰大過無反對。自爲反對上下反對皆相有棺槨之象。故取諸大過也。書契取諸夬者。下乾上兊。乾金而兊亦金。

契也乾居亥而兊居酉。奎主文章而居戌。璧主圖書而居亥蓋乾兊間。爲書契之象也。一曰夬以乾金爲言於內兊金爲決於外書以刀記言契

刀決之。故爲書契之象。一曰乾爲天。兊爲口舌。書契者。其代天之口舌。爲民以。金兊布治道之

取諸夬也。此則以象變言之也有以上古者謂大壯自遯。來上古之時也遯下艮伏兊。上乾伏坤。艮土兊穴。穴。居也。天際之地。野處

大過亦自遯來遯上古之時也。上乾爲衣。互巽爲木薪也。衣之以薪之天際之土。葬中野也。坤震俱伏。不封不樹。坤雖喪無。坎離日月。喪期無數

也。夬自姤來姤上古之時也。巽爲繩。乾爲上治故結繩而治其言象非可通。但章指言後世聖人制器尚象。非主上古而言。恐失之鑿故不敢

也。況十三卦如前取象。已近於鑿。但以象推求。不容不然耳。何可又以變言上古乎。又按張文饒曰。十三卦始於離。自離至益十二位。自益

噬嗑四十三位。自噬嗑至乾四十四位。自乾至渙五十八位。自渙至隨十二位。自隨至豫六十三位。自豫至小過四十六位。自小過至聧四十

自聧至大壯六十位。自大壯至大過五十八位。自大過至夬十五位。自至離五十一位。總五百十二位。此十三卦。蓋明律呂數也。陽爻四十二

六律數也。陰爻三十六者。六呂數也。故太玄律呂本數。共七十有八也。五百一十二。則八卦各變六十四之數。故先天律呂。聲音變數。極於五

一十二位也。卦有十三。實象十二。對於乾也。蓋律呂之數。十二當

變。而論聖人人之事。故以十三卦之制器尚象者明之。吳澄纂言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又以是故結上文二句。謂彖爻如此故生出吉凶而

使人趨避著明悔吝而使人警悟也。守位曰人舊本人作仁陸氏曰王肅卞伯玉桓玄明僧紹作人耒耜舊本耜作耨晁氏曰王昭素雲諸本或

作耜乃合上文澄謂傳冩者訛右傍字爲辱也今正之通則乆下舊本有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十字。係文言傳釋大有上九爻辭錯簡重出

以濟不通下。舊本有致逺以利天下六字陸氏曰。一本無今按此六字。見下文羨文重出也。俞琰集說是故易者象也。止吉凶生而悔吝著也是故

兩字。承前章而言正義雲。前章皆取象以制器以是之故。易卦者冩萬物之形象也。愚謂易有畫。乃有象。如乾象天。坤象地巽下坎上而爲井巽下

離上而爲鼎之類。皆是也。豈特十三卦之象而已哉。象即像之謂。既謂像。則不過其理近似而巳。學者深求其義則過過則必至於鑿也彖乃一

卦之全材。爻則分而爲六。所以效天下萬事萬物之動也其間有得有失是以吉凶由動而生。悔吝由動而著也。生謂從此而生出。著謂自微而

。悔有故過之意至於言。則悔之著也。吝有文過之意至於凶則吝之也之小疪。要其終而言。則悔吝著而爲

因其而爲之也。夫易易。聖人卦。因其變而於象。然不過象其變之形似耳。由是辭之彖。以斷其材。又辭之爻。以效

動。材者所以制變。天下之動。則因變而出者也。以是之故。吉凶以生。悔吝以著。而因慶爲占。吁大傳此章四語。何莫非釋易之爲變易歟。

卦多陰陰卦多陽。朱子本義震坎艮爲陽卦。皆一陽二陰。巽兊爲陰卦。皆一陰二陽趙與迿易遺說朱

語録。問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偶。曰陽卦三畫所。多陰陰卦四畫所以多陽。因爲之說。曰。陽卦冝多陽而反多陰。陰卦冝

陰而反多陽。其故何也。蓋陽卦之數必三奇數也。奇則陰畫自多。陰卦數必四耦數也。耦則陽畫自多。其多陰多陽。皆自然而然。非人力之所

參也先生曰是項安世玩辭陽卦多陰章第三。陽爲君。陰爲民。陽卦陰二民也陰卦多陽二君也。陽畫奇亦一君也。陰畫以二奇爲耦。亦二

也。上兩何也並爲問目。下文總以君民一說答之蔡節齋訓解陽卦多陰卦多陽。陽卦震坎艮也。皆一陽二陰。故曰多陰。陰卦巽離兊也。皆二陽

一陰。故曰多陽陳埴木鐘集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如何。二耦一奇即爲生。是為陽卦。維是

則一陽二陰。三女之卦。則一陰二陽。一多之所宗。故以少爲主徐相直說此

即六子。以論陰陽之理。當以致一爲貴也。震坎艮陽卦也。然其卦。皆一陽而二陰。巽離兊陰卦也。然其卦。皆一陰而二陽。趙珪解乾坤二卦純陽純

陰。未祖義句解陽卦多陰。凡陽卦。一爻陽兩爻陰。震坎艮是也。陰卦多陽。凡陰卦。一爻陰兩爻陽。巽離兊是也其故何也

{{雙行註文|陽卦奇陰卦耦。朱子本義凡陽卦皆五畫。凡陰卦皆四畫韓康伯註爻也者陰卦耦。夫少者多之所宗一者衆之

所歸。陽卦二陰。故奇爲之君。陰卦二陽。故耦爲之主奇紀冝反。註同。潁達正義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謂每卦六爻。皆倣效天下之物而發

也。吉凶生而悔吝著者。動有得失。故吉凶生也。動有細小疵病故悔吝也。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者。此夫子將釋陰陽二卦不同之意。故

先發其問雲。其故何也。陽卦多陰。謂震坎艮。一陽而二陰也陰卦多陽。謂巽離兊。一陰而二陽也。陽卦奇陰卦耦者。陽卦則以奇爲君故一陽而二

。爲。陰爲。爲君。故二陽而一陰。陰爲君陽爲臣也。之生。司馬溫公說陽卦

陰二凢四蔡節齋訓解其故何也。陽奇陰卦耦。陽畫一。陰畫二。陽卦常五。故曰奇。陰卦常四故曰耦馮輯註

其故何也。孔子設爲此問。以曉人。故者所以然也。陽卦奇陰卦耦。奇朞單隻也。一畫是也。耦。並配也。一畫是也。陰中有一奇畫者爲陽卦。陽史

有一耦畫者爲陰卦。以少爲主也徐相直說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論多陰多陽。其所因者何也。三陽之卦。皆資乾一體。而成其數奇。故以奇爲

主。三陰之卦。皆資坤一體。而成其數耦。故以耦爲主陳深讀易編陽卦多陰。止陰卦耦。震坎艮為陽卦。皆一陽二陰。巽離兊爲陰卦。皆一陰二陽。

疑而問其故。蓋凡陽卦皆五畫所以多陰。陰卦皆四畫所以多陽。五也。奇則陰畫自多。四耦數也。耦則陽畫自多。皆自然而然也胡一桂

録愚因語録。而推八卦奇耦之畫。每卦雖各得其三。而合之則爲六。乾各爲六。震巽合亦六。坎離合亦六。艮兊合亦六。適符老陰掛扐之用

之則四六二十四畫。而成老陰過揲之數。若元與於老陽之數矣。然五畫。陰卦四盡觀之。奇耦之合。又皆老陽掛扐之用數。故乾坤合爲

。吹合亦九。兊之。實成三十六。而爲老陽。可睢者如。出偶然

其一二陰。離其兊皆陽易。於義極短淺。朱祖義

解其故何也。其事故是何如。。陽卦取於數之奇故以爻之單者爲之奇音。陰卦耦。陰卦取於數之耦。故以爻之柝者爲之。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

{{雙行註文|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未子正義君謂陽。民謂陰。此第四章朱語類二君一民。試教一箇民有兩箇君。

甚模樣。淵韓康伯註其德行何也。辨陰陽二卦之德行也。行下孟反。同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陽君道

陰臣道也。君以無爲統衆。無爲則一也。臣以有事代終有事則二也。故爻畫奇以明君道必一。陰爻畫兩以明臣體必二斯則陰陽之數君臣

辨也以一爲君君之德也。二居君位。非其道也。故陽卦曰君子之道。陰曰小人之道也。畫。音獲。下同。陸德明音義見前韓康伯註孔潁達正義

德行何也。前陰陽之體。未知陰陽德。行之故。故夫子將釋德行先自。也陽一君而二民

之下。不司其事稱一也。臣則有事代終。各司其職。有職則有對。故稱二也。今陽爻以一爲

君。以二爲民。得其尊卑相正之道。故爲君子之道者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者。陰卦則以二爲君。是失其正。以一爲臣。乖反於理。上下失序。故

稱小人之道也。註陽君至道也。陽君道者陽是虛無爲體。純一不二君德亦然。故云陽君道也。陰臣道者。陰是形器。各有質分。不能純一。臣

亦然。故云陰臣道也。案經雲民。而註雲臣者。臣則民也。經中對君。故稱註意解陰。故稱臣也要義陽奇君道必一。陰兩臣體代終陽卦多陰。

卦多陽。分君子小人。所引韓康伯註。孔類達正義。並見前李鼎祚集解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崔憬曰。此明卦象陰陽與德行也。陽卦

陰。謂震坎艮一陽而二陰。陰卦多陽。謂巽離兊。一陰而二陽者也。陽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虞翻曰陽卦一陽故奇。陰卦二陰故耦。謂德

何可者也。所引韓康伯曰。見前韓康伯註張橫渠說陽一君而二民。止人之道也。一其歸者君子之道多以御者。小人之理。御一作禦陽遍體

陰。衆陰共事一陽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一民事二君。上與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體二民。二民也司馬溫公說

心。蘇軾傳陽卦多陰。以小人之遂。爲君。其曰陰二君而一民何也曰

陽冝爲君者也。陰冝爲民者也。以民道而任君事。此所以爲小人也。張紫巖傳陽者乾道也。天道也君道也。父道也。夫道也。陰者坤道也地道也。臣

道也。子道也。婦道也。大而得專者爲陽。小而不得專者爲陰得專故所治者衆。陰則反此。所謂小人之道。凡以明夫陽大陰小耳。觀夫陰陽之

而得失以明吉凶著見焉。是以陽貴。剛貴健貴。唱。陰貴柔貴順貴。和幹傳燈奇耦君民。陽卦多陰其陰之多。不以爲陰卦而以爲陽陰卦多

其陽之多。不以爲陽卦而以爲陰。蓋陽卦畫奇震坎艮之體雖多陰而爲奇。故曰陽卦也。陰卦畫耦。巽離兌之體雖多陽而畫為耦故曰陰卦

聖人論卦之陰陽。以明多陰多陽之故而斷之曰陽卦奇陰卦耦。聖人即奇耦。而明其德行。遂有陽一君二民。陰二君一民之辨。而明君子小人

之道。蓋陰陽卦畫皆不離於三。陽畫之三。一爲君道。二爲民道聖人以一君二民。君尊治衆爲君子之道。陰畫之三。二爲君道。一爲民道聖人以

君一民。君雜治少爲小人之道。孟君子事君之一。治民之二。故陽畫一一民。一民小人之

。而明德行之道存焉由而知卦之震艮其畫之一君二民。主一而治衆者。非君子之道而何。陰卦之巽離兊其

畫之二君一民。主雜而治少者。非小人之道而何。夫卦畫有君民之分。人即奇耦以論德行分君民。其明卦辨物正言。深得易之緼也郭雍解

卦多陰止小人之道也。陽冝其多。陽也。陰冝其多。陰也。今則反是。其故也。陽以奇爲主。陰以耦爲主。陰陽德。行又何也。此聖人設問之意也。凡

陽二卦。皆以陽爲君。一君而二民者。其道順也。順故爲君子。二君而者。其道逆也。逆則爲小人。其故其德。行以是而知也。所引橫渠梵生

前張橫渠說李衡義海撮要震坎艮陽卦也。以一奇爲主。故多陰。巽陰卦也。以一耦爲主。故多陽。所因之故也。成卦之所主不同則德。行

同者。所得之性也。一則精君道也。二則雜民道也。陽卦以奇爲主則一爲君者也。以一爲君。則所貴在一。而所賤在二。所主在一。而所役

可以爲天下正者也。君子之道也。陰卦以耦爲主。則是以二爲君者也二爲君。則雜而不一。乃小人之道也。故孔子以九卦明之龔所見韓

也。其德行何也。張氏曰陽卦不剛柔得位。一卦

之卦多道也。陽卦冝其多陰而反多陽故仲尼自問

其故何也。於是自答曰。陽卦陰卦耦故也。蓋衆者以寡者爲之君寡以衆者爲之民。一卦二陰而一陽。則二陰相率而君一陽故陽卦奇謂

耦以一奇爲君也。一卦二陽而一陰。則二陽相率而君一陰。故陰卦耦。二奇以一耦爲君也。王弼曰。陰爻雖賤而爲一卦之主者處至少之地

也。仲尼又自問如此。則陰陽二卦。其德行何也。於是又自答曰陽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蓋一者奇之異名。二者

之異名。陽一君而二民。謂以奇爲君以耦爲民也。如此則陰陽之理順君民之分正。故曰君子之道。二君而一民。謂以耦爲君以奇爲民也。

此則陰陽之理悖。而君民之分亂。故曰小人之道。張南軒說震坎艮皆卦也。然其畫皆一陽而二陰。巽離兊皆陰卦也。然其畫皆一陰而二陽

其所因者何也。三陽之卦。皆資乾之一體而成。故其數奇以大而奇者之主也。三陰之卦。皆資坤之一體而成。故其數耦。以小而耦者爲之主

本其所得之德。所行之行。陽一君而二民。以大者冝在上也

小人是以於而陽退焉。小人乘射利。而君子伏焉。是以爲小人之道也李謙齋詳解震也。坎也。艮也。皆一

陽而二陰。是陽卦也巽也。離也。兊也。皆一陰而二陽是陰卦也。陽卦二陰相耦。而一陽獨奇。陰卦二陽相耦。而一陰亦自爲耦。奇耦之異德行之所

以爲不同也夫陽爲君。陰爲民君以一而治民民以衆而奉君此天下之所以治也。苟君多而民少則相陵而瓦以相統豈不爲天下之亂乎。故一

君二民爲君子之道。以其順也。二君一民爲小人之道。以其逆也此所以貴陽而賤陰也。此章論陰陽奇耦之異蔡節齋訓解其德行何也止小人

之道也。君謂陽畫。民謂陰畫馮椅輯註其德行何也又設問以求陰陽奇耦之德行。所謂卦之德與顯道神德行之德行也。陽一君而二民。止小

人之道也。朱子曰震坎艮爲陽卦。皆一陽二陰。巽離兊爲陰卦皆一陰二陽陽爲君陰為民。林黃中曰。陽物乾。君之象也。陰物坤。民之象也。右第

四章。鄭少梅曰陰陽之分以氣言也奇耦之分。以數言也君子小人之分。以勢位言也。君子小人之道。以德言也易之道雖大。本爲天下治亂計。所

以喻之於君民。而終歸於君子小人之分也。所引張子厚曰見前張橫梁說田皆陽卦也。陽卦當多

問。一奇二耦共爲五畫數之銼耦。二奇畫一耦畫。三畫之一耦共爲四畫。此耦數也。其所得之德。所行之。行亦何也。陽爲君。陰

陽一奇爲主。則以一君統二民。其道絶一。是君子之道也。陰一耦爲以二君統一民。其道駁雜。是小人之道也。易祓總義陽卦以一奇

二陰從之。多陰也。陰卦以一耦爲主。而二陽從之。多陽也。見於德行者君也陰者民也。陽卦非皆君子也。一君而二民。則陽專以上。陰分

君子之道也。陰卦非皆小人也。二君而一民。則陽分於上陰專於下。之道也。徐相直說其德。行何也。止小人之道也。論陽卦陰卦。其德行

也。易以奇耦之畫分陰陽。陽之畫奇。奇則純一之象君子之秉心精似之。陰之畫耦。耦則二而不一矣。小人之懷二心者實似之。故陽卦

畫爲君。陰卦以二畫爲君。此君子小人之德行。區別如此。張應珎解多陰。止君子之道也。此坎艮震。以奇爲君奇。陽也。君子也陰二君

民。小人之道也。此巽離兊。以耦為君。耦。陰也。小人也。陳深讀易編其

皆君子之道也二上與下。皆小人之道也。又一者奇。二者耦也。陽一君而二民。以奇爲君。而耦爲民也。則陰陽之理順。

而君民之分正。故曰。君子之道。陰二君而一民以耦爲君以奇爲民也。則陰陽之理悖而君臣之分亂。故曰小人之道陳普解陽卦多陰止小人之

道也。陽卦震坎艮陰卦巽離兊奇陽卦皆五畫耦陰卦皆四畫君陽民陰。一君二民。羊多牧少。牧少羊多天下定於一與正出多問。權移於下之類

也吳澄纂言陽卦震坎艮也。皆一陽二陰。陰多於陽。陰卦巽離兊也皆一陰二陽陽多於陰。故者其跡之粗。德行者其理之精先粗後精兩設問。而

兩答之也陽卦數奇多陰。則一奇二耦。合成五數陰卦數耦多陽則一耦二奇合成四數數分奇耦以答其故之問陽畫爲君陰畫爲民陽卦一君

統二民寡能治衆。主必致一。得理之正。爲君子之道陰卦一民事二君。土元二王物不兩大非理之正。爲小人之道。道分君子小人以答其德行之

問俞琰集說震坎艮三男陽卦也。曷爲而多陰。三男皆坤體乾交坤而得之也巽離兊三女陰卦也。曷爲而多陽。三女皆乾體。坤交乾而得之也。陽

卦皆一陽而二陰。是爲陽卦多陰。陰卦皆一陰而二陽是爲陰卦多陽。所以然者何載。陽卦奇。陰卦耦也。陽卦奇者。震坎艮。皆五畫也陰卦

巽一陽而二陰。是而二民。陰多陽少。以二氏共事一君。一也故爲君子之道。陰卦一陰而

陽是謂二君而一民。陽多陰少。以二君共守一民不一也。故爲小人之也右第四章。僅兩節疑錯簡。前一節當屬前章後一節當在貞夫一

下李恕易訓震坎艮爲陽卦。而皆一陽二陰。巽離兊爲陰卦而皆一陽。其所因者何也。三陽之卦。其數皆奇。三陰之卦。其數皆耦。自其德

之何也陽卦一奇二偶。是二民共事一君。君子之道也。陰卦二奇一二君共守一民。小人之道也。張清子集註其德行何也。止小人之道

容臺曰。夫少者多之所宗。一者衆之所歸。陽卦二陰。故奇爲之君。陽故耦爲之主。趙珪解陽一奇。陰二耦也。陽一在君位而二爲民。

道也。陰二在君位而一爲民。乃小人道也。胡炳文通震坎艮陽卦也陰巽離兊陰卦也而多陽。論其故。則陽卦五畫。陰卦四畫。陽與陰一

分固如此論其德行則陽君爲。陰爲民。陽爲君子陰爲小人。易之扶陰又如此董真卿會通徐氏曰。君謂陽。民謂陰。君子之道以陽純陰。小

之道以陰統陽錢氏曰。陽卦君子之道。陰卦小人之道。亦舉大槩。兊。非一於小人君子

之道柴氏曰。公之道也。二君一民。道小而𥝠。人之道也。卦體乎君子小人之道。而象象爻所以發明此道者也。然在諸

卦陽卦者。未必皆君子之道。爲陰卦者。未必皆小人之道蓋此特借陰陽二卦之體。以明君子小人之道不同耳。非可一例成卦也爻彖象乃是

發明此道。非發明此卦也解蒙精藴大義陽卦多陰。止陰卦耦。聖人之贊易。始若疑於陽陰之不以類行。終果信夫陰陽之各有定體其德行何

也。止小人之道也一爲衆所宗。於以見陽德之盛。寡以多爲主於以見世道之表。此聖人以易而驗諸人事者。如此也。先儒曰。陽冝多陰。陽冝多

陽。今則反是。何耶。蓋凢陽卦皆五畫。其數奇。陰卦皆四畫。其數耦。然陰陽之卦雖不同。而皆以陽爲君。一君而二民其道順。故爲君子。二君而一民

其道逆。故爲小人。又一說。陽卦二陰。故奇者爲之主。陰卦二陽故耦者爲之主。何則。少者多所宗。一者衆所歸。此以卦之成卦言之也若論德行。則

不然。何則。以奇爲君。以耦爲民則陰陽之理順故陰陽之卦皆以耦爲民。奇爲君而以寡統衆者。爲君子之道。此亦以大槩而言之也震坎艮。不皆

君子。巽離兊。君離兊。不皆小人。蒙謂聖人以陰陽不從其類也既有見剛柔之。此贊易之㫖也。右第四章。先儒曰。此章專

何也此小人之義一奇盡爲君。是一君也二人爲民。此二民之義也。一君

四民。以寡御衆。上下之分定。故曰君子之道。倘一耦畫爲君便是二君二奇畫爲民是民也。只是二箇人。一人管一人。便是二君一民底模

出多門。故爲小人之道也。朱祖義句解其德。行何也。陰陽二卦之德如何行去聲陽一君而二民。陽卦以單爻爲君。以柝爻爲民。則是

統衆。君子之道也。順理。故爲君子之道。陰二君而一民陰卦以爲君以單爻爲民。則是以衆統一。小人之道也。悖理故爲小人之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

朱子本義引咸九四爻辭而釋之言理本無二而殊塗百慮莫非自以思慮爲哉必思而從則所從者亦狹矣。朱子語類天下何思何慮

便是先打破那箇思字。即說箇同歸殊塗。一致百慮。又再說天下何慮。

之屈伸。皆是徃則不不屈則亦。不能伸也。今之爲學亦只是如此。精義入神。用力於內。乃所以致用乎外利用安身求利於外

乃所以崇德乎內。只是如此倣將去。雖至於窮神知化地位。亦只是德盛仁熟之所致。何思何慮之有謨天下何思何慮一叚此是言自然而然

如精義入神自然致用。利用安身。自然崇德。節董楷集說朱氏附録。所謂天下何思何慮。正謂雖萬變之紛紜。而所以應之。各有定理不假思慮而

知也問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何不先雲殊塗百慮而後及一致同歸。曰也只一般。但他是從上說下。自合如此說趙與迿易遺說朱子

語録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聖人未甞教人思。只是不可憧憧。這便是𥝠了感應自有箇自然底道理。何必思他。若是義理。不可不思淵録問天

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何故不雲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曰也只一般。但他是從上說下。自合如此。又問曰此章意言萬變雖不同然皆一

理之中所自有底。不用安拌。曰此只說得一頭。尺蠖若不屈則信不得龍蛇若不蟄。便不伏得氣。如何存得身。精義入神。疑其與行處不相關。然而

見得道理通。乃所以致用。利用安身。與崇德不相關然而動作得其理不盛通徃來之理。陳同父祭東萊文雲

在天下無一生曰。若如此則鷄鳴狗盜皆不可無。因舉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天下何思何慮。同歸而殊

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又雲同父在利慾膠溙盆中李祖録何基發揮朱氏附録。問憧憧徃來。只是心中憧憧然徃來猶人言徃來於

否。曰否下文分明言曰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安得爲心中之往來。伊說微倒了所以致人疑。這箇只是對那日往月來底說。那箇是自然之

來。此憧憧是𥝠意不好底往來。憧憧是忙迫底心。猶助長正心與計獲似。方往時又便要來。方來時又便要徃。只是一個忙迫。徃來自不妨。

地問自是往來不絶。只不合着箇憧憧了便是𥝠意又問明道雲莫若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如何。曰廓然大公。便不是憧憧物來順應便不

朋從爾思此只是比而不周。周而不。比之意。韓康伯註易曰憧憧往來。從爾思天下之動必歸乎一。思以求朋。來能一也一以感物不思而至。

憧本又作慟昌容反。重言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出咸卦子曰天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夫少則得多

。塗雖殊。其歸則同。百。其致不二。苟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

。憧徃役用思來或往。然後朋從爾之所思。若能虛寂以純一感物則不湏憧憧往來。

自歸也。此一之爲道得。爲可尚。結成前文陽卦。以一爲君。是君子之道子曰。天下何思何慮。止天下何思何慮。子曰。天下何思何慮者。言得

之道。心既靜寂。何假思慮也。天下同歸而殊塗者。言天下萬事終則同於一。但初時殊異其塗路也。一致而百慮者。所致雖一。慮必有百。言慮

百種。必歸於一致也。塗雖殊異。亦同歸於至眞也。言多則不如少。動則如寂。則天下之事。何湏思也。何湏慮也李鼎祚集解易曰。憧憧往來。

爾思。翟玄曰。此成之九四辭也。成之爲卦。三君三民四獨逺陰思爻也。天下何思何慮虞翻曰。易無思也。既濟定六位得正。故何思

慮所引韓康伯曰見前韓康伯註司馬溫公說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憧心動貌。朋類也。夫得長往來。物理之常也。苟能居正以待物。則往來不

爲之累。儻以往來動其心。則夫物之感人無窮。將惟爾所思。各以其類而至。所謂物至而人化物也。天下何思何慮。皆正夫一𧀿軾傳易曰。

往來。止何思何慮。致極也。極則一矣。其不一者。蓋未極也四海之水。同一平也。胡之得也。夫何思何慮張紫巖

傳聖人於類從之。嗚呼咸感之道。九天地育萬物。一本諸此。究

要自𥝠念不起中來。是以大中至正之道。大明於天下。施及蠻貊。無化。九四致思於二陽。固不失其爲正。而𥝠狹之心。殆未足以盡咸感

天下雖大。理本同歸。道則一致。誠能以至公爲心。顧何所往而不通安世玩。辭十卦十一爻章第四十卦以咸九四爲主意。大抵論感

一心。屈伸之一形。往來之一氣。出入之一機也。精義入也。乃所以利利用出也。乃所以安其入。自此以下。困。解。噬嗑。暃。否。皆言利用之事。

損。益。皆言精義之事。困而不利。而解利。噬嗑初九福。而上六禍。鼎凶。吉自一人一事而至於天下國家之用。皆盡於此矣。豫言知幾之早。

省過之速損言心之當一。益言道之當豫。精義入神之功。亦盡於此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自日往月來。至屈

感而利生焉言物理之同歸而殊塗也。自尺蠖之屈至於崇德也。言之一致而百慮也。自過此以往。至德之盛也言天下何思何慮也。曰

於生明。而往來之道則殊。寒暑同於成歲。而往來之時則殊。其殊者。一。。。。。{{{caption}}}

三句以解上六。句也此所而也。自物言之。尺蠖之屈乃用此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乃用此以存其身也。自人言之心之精者即其用之

利用之利者即其德之崇。上叚猶以彼此相成此叚即屈爲信即信爲屈愈入於約矣此所謂一致而百慮也然日月寒暑天道之自然者固可以

言何思何慮矣。其在人事。則精義所以利其用利用所以崇其德其致利也如尺。蠖之求信。未可以言無思也。其入神也。如龍蛇之存身未可以言

無慮也。蓋猶有致有崇。有求有存也。必至於過此以往而入於窮神知化之鄉。未之或知而安於德盛仁熟之境。乃可以何思何慮。此夫子縱心之

時孟子聖神之化也蔡節齋訓解易曰。憧憧徃來。止何思何慮。憧憧之思。以思慮爲感者也。且天下散殊。何思何慮而能感之。以其跡而言則歸雖

同而塗則殊。以其心而言則致雖一。而慮則百。殊塗百慮紛然並作果何從而思。何從而慮也馮椅輯註此總言天下之人。不能思慮而徒惑於往

來之憧。憧也。致。極致也。往來雖異而其歸則同往來雖雜而其致則一。天下之人。見其憧憧而殊塗以求之。不知其歸之同。見其朋從所思而百慮

以索之。不知其致之一。故再言何思何慮。而深有感於天下之人也。其不來也。則思其來。其既往也則又慮其往。或之甚也。程可乆曰。天下之動貞

夫一。何事殊塗而建田疇學易蹊徑咸九四。成。

艮下互卦艮爲止。互卦乾爲天艮在乾天兊上下。天下何思何慮之象。互卦離爲

艮下坎爲月。故有日月往來明生之象。坎上爲夏爲暑。坎爲冬為寒。故有寒暑相

𡻕成之象。巽位於尺蠖與蛇之象乾爲坎爲穴。故有尺蠖之屈。龍蛇之蟄之象。

易曰。憧憧徃來。止天下何思何慮。聖人論陰陽之卦而推究君子小人。道。故繼之以十有一爻之辭以證之。夫天下亦大矣焉得人人而恱之。

咸之六爻初咸其拇。二咸其腓。三咸其股。五咸其脢。上咸其輔頰舌。各其所感。故於中心憧憧不定。或往或來。切於求吾之朋類順從吾之所

而至則其所以謂之朋者。其君子之朋歟。抑小人之朋歟。若欲感君子朋。則置爾邪思。屏爾智慮。在彼雖有小人。亦當隨逐君子革面而從不興

以小人自處矣。今咸之九四。所以不言咸。是眞無心於感物但坐觀初三上之人之小人之大人至公之心殊不

天。下之大。亦不必尚。思慮而未其。諸大道。其歸入也本同。而塗徑之殊耳。其理致也則一。而致慮之百耳。則天下亦何必勞思役慮也哉徐相

直說聖人引咸之九四。以明人之不能致一也。初雖已之應爲三所隔。不能上通四憧憧往來乎二三之間以求之。則所感者狹矣故曰朋從爾

思。聖人舉致一之理以明之。曰天下何思何慮。塗雖殊而歸則同慮雖百而致則一復斷之曰。天下何思何慮。深明天下之理。未甞不致一也陳普

解以咸九四而言。理本一原。而殊塗百慮莫非自然。在天地間明如日星。不待思慮。再言天下何思何慮。見義理甚明。無難見也張應珎解易曰。憧

憧往來朋從爾思。此咸卦九四爻辭下文演義子曰。天下何思何慮。止天下何思何慮。此則無思無慮。知天下之理。莫不同歸而一致焉。夫憧憧

往來朋從爾思又何足雲哉俞琰集說易曰。憧憧往來止天下何思何慮此以下釋咸九四爻義。思者索其所欲。慮者防其所惡。何思何慮謂天下

萬事萬物之往來甚衆若以思慮爲感。則是自取其憧憧也。如日月寒暑未甞不往來。而其往來。也。任氣之自運。何思何慮。又如尺蠖龍蛇。未甞不

屈伸而其屈伸也。委形之自然。何思何慮。天下之理本同歸。而殊其塗者自不同。天下之理本一其不一。蓋徃來者人事之常。安能

使之紛然。豈咸感言成之道

受人無所事乎也。龜山氏易所謂無思者。以謂無所事雲爾故其於天下之故。感而通之而已。今而曰不可以有思。又曰不

思。此何理哉。李恕易訓聖人於咸九四。極言感通之道。曰貞正則言亡若係應於初往來憧憧。然用其𥝠心以感物。則所感者狹。惟朋

所思矣。夫子甲之曰。天下何思何慮。理本無二。途雖殊而其歸則百而其致則一。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所以應之。各有定理。何假

知也。張清子集註橫渠曰。憧憧往來。心之往來也。不能虛以接物。係着。非行其所無事也。咸之九四。有應在初。思其朋是感其心也

心。而言心之事。不能虛以受人。乃憧憧而致其思。咸道失矣。南軒地之道日月寒暑。任氣之自運。初無思慮。萬事之理。尺蠖龍蛇。委形之。

然。初無思慮也。朋從爾思者。爾所感也。不從爾思者非爾所感。其自相感也。咸九四一爻。由一身觀之。則心是也。獨不言心。蓋有心

物。則其應必狹矣。惟無心以待物之能無所不感。進齋曰。。。加之

矣。人於此。但當以守之。不必自爲飭紛也解成九四爻辭也。憧憧往來不絶以思則

朋從者乃爾所思思不及者。不從也。夫子釋之曰。天下之事。有自然之碑順道行之而已。何用多思而𥝠慮乎。天下同歸者大道。如人歸於京都。

從大道以往則無用思慮而自至。雖思由旁蹊曲徑而行其至也亦同安用憧憧多思乎。萬事一理而致。何必百用其𥝠慮乎。反復言天下何思

何慮者深明夫感道之不然也董真卿會通朱子語録憧憧往來自不如暑往寒來日往月來。皆是常理。只着箇憧憧便闈了。德明感應之

本不消思慮。空費思量空費計較。空費安排。只順其自然而已。真氏曰。按上蔡對程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子曰。是則是有此理賢卻發得太

在卻雲恰好着工夫。上蔡以爲善煆煉。豈非何思何慮。非學者所可遽要必由思而入歟柴氏曰。言天地萬物。皆本於天理之自然人當棄

欲而循天理也。所謂理。夫子之一貫。子思之誠。曾子之守約是也。同歸而殊塗天下無二理也。一致而百慮。天下無二心也。致謂極致。明其所同歸

極其所一致。則天下塗百。無不應者。何思慮爲哉。所引蔡氏曰見前蔡節齋訓將思。蒙謂五之感

儒曰。事讀則𥝠矣。慮雖百而致則一。思事人心從則

然貞節守之。不必自爲紛也。蒙謂人心不慮乎物。則天下之事。之而無疑矣。郭昺解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此咸九四之爻

義句解易曰。舉易辭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此成卦九四爻辭。謂絶。而或往或來於心中。以朋類而從其心之所思慮。子曰。孔子

下何思何慮。天下只有一理。何所思量。何所顧慮。天下同歸而下之理。其歸會處則同。而所行之塗徑則殊而不一。一致而再

極處只是一理。而人有百端之思慮。天下何思何慮。再言其何陳儻經義天下何思何慮天下之心猶有感於多事故聖人

決其無事。蓋天下之事。不勝其多端。而人之一心。惡狗乎多者未至於寂然不動之城。里人安

而言之

成之九而而人之生事有事也。斯人何足以生事。所以生事有心也。有心於是乎有思。有思於

是乎有慮。非惟生事。而適所以多事。非惟多事。而反所以敗事此有心之過者。是其甚乎。嗟夫人之一心。不可有所忽宰制群動此心也。酬酢萬變

亦此心也。思曰睿。睿以作聖本何。惡於思。安而慮慮而後得亦何惡於慮自夫見理不明往往隨事而遷徙好惡之無節其爲心術之害此聖人所

以拳拳於咸之九四而言之者以其未免於有心也今觀其憧憧徃來。心之徃來也朋從爾思思而得朋也不知其塗雖殊而歸則同慮雖百而致

則一。猶之日月焉往來相推而明自生。猶之寒暑焉往來相推而𡻕自威又何思慮爲哉所謂何思。非不之思也。抑無足思也。所謂何慮。非不之慮

也。抑無足慮也。付之以無心。安之以無事物不吾累而心與理一故聖人之所以過人者逺矣。然則何思何慮聖人於繫易之際一言之不足而又

再言之者吾以知聖人決天下於無事豈不於是而可見乎蓋甞即詩而觀之詩人之言思初曰無彊。又曰無期。既曰無期又曰無斁。而終之以無

邪則無邪者。乃其思之正也。聖人恐學者。惑於多思而不知一出於正。故於論詩之際。獨取無邪。之一言。以爲三百篇之詩。是亦何思何慮之遺意

則易之與亦天下何思何慮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人能以無心感天下。則

以天下累其心。夫人心寂然而能感者政以天下之理。一本而萬殊也人兩以何思何慮言之。亦明夫感應自然之理而已。天下之事無窮。而

心之理有定。何以思慮爲哉。然人知此心之感。出於無心。而不知天下理。本於無二。果同歸矣。何患乎塗之殊。果一致矣何患乎慮之百。定心

事。必貞夫一。是亦何思何慮之有。天下之事豈足累其心哉。聖人釋四爻義首若設問而卒乃應之。發明感應自然之理可謂至矣。吳說之

問向來聽講咸九四憧憧往來不指九四。而指五爻不能無疑今詳觀子繫辭論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

方得釋然逍遙公曰如何釋然。曰有往有來有屈有信是有思有慮憧憧也九四獨無所感而坐觀五爻之憧憧何思何慮之有。公曰。一徃

來一屈一信。猶墮乎數過此以往。則不墮於數。斯爲德之盛也

永樂大典卷之一千一百八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