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永樂大典/卷011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一 永樂大典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二
卷之一千二百 

卦不繋之扵離坎。以離坎而上男女。自然而生。咸卦而下男女。偶合而生曰男女。曰化生者言有兩則有一也。損之六三。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

得其友。言致一也。致一則殊塗而祠師。一致百慮矣老氏論天地王僕得一。又曰。天地相合。而降甘露。老氏之所謂得一相合。即夫子所謂致一也

其在卦則六爻相。應。合而致用是也。所謂全者合我與人而爲一也。動而與之者。安其身而後動也。語之而應者。平其心而復慮也。求而與之者。定

其交而後求也。三者得。故能以天下爲一家。中國爲一人。故曰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離而爲二物。物成敵。莫或與之。撃之者至矣。故曰立心勿恆

凶勿恆者。不一之謂也。張載曰。下文當雲易曰。自天祐之。吉旡不利。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

祐之。吉旡不利也。考之義或然也。順乎天者天助之。應乎人者。人助之。一之效乎。此章以成困解噬噬否鼎復損怕九卦十爻盡其意。蓋

言。有不能盡也。曾種易粹言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止立心勿川先生曰。君子言動與求皆以其道。乃完善也。不然。則取場而凶矣

所引橫渠先生曰。白雲郭氏曰。見前張橫渠說。郭雍解。李衡義海撮要益之上九。不能致一者也。此四卦者。申精義也。龔當。員益下。損








知之。未嘗復行之。其即能改過。而速遷善也。易復之初九爻辭曰。不逺復者。初有過即改而復。旡抵至於悔。則元善而吉。言此以見遷善之速也。董

眞卿會通程子語祗。與底通。使底至也。旡至扵悔。大學之道。在明其明德。明德乃止扵至善也。知既至。自然意誠。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至

也知之至。故未嘗復行。他人復行。知之不至也。並光庭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如顔子地位。豈有不善。所謂不善者。只是𢕄有差失。

才差夫便能知之知之便更不萌作。顔子大率與聖人皆同。只這便有分別若旡則便是聖人曾子三省只是緊約東。顔子便能三月之乆。到這些

地位。工夫尤難。直是峻絶又大叚着力不得。馮氏拾遺。所引李氏曰。丘氏口。張子曰。見前詩輯注。張清子集注。張橫渠說。解蒙精藴大義先儒

曰。有不善未嘗不知即上文先見者也。知之未嘗復行。上文寍用終日斷可識矣之意。式曰。既謂之未復行。則是昔已嘗行。而今不復耳非謂遇惟

在心而不復發於言行之間也。曰顔子旡形顯之過。若是則幾之已形。而悔之已著矣。又得謂之旡祗悔乎。蒙謂明察其幾。而徤足以致決。顔子

之扵未逹一。間耳。故夫子即復初九發明之。郭昺解此復初九之爻辭也朱祖義句解子曰孔子釋復卦爻辭雲。顔氏之子。謂顔淵其殆庶幾

乎。其必近扵知幾者。有不善未嘗不知。有所不善之處。未嘗不自知覺。知之未嘗復行也。纔知覺即改之。未嘗復見扵所行。此謂不貳過。易

曰易書雲不逺復。旡祗悔元吉。此復卦初九爻辭。謂所夫不逺而知復。故不適扵悔恨。而全其大善之吉。何慶璋經義君子知𢕄知彰止其殆庶

幾乎。道至賢人而後覺驗。其希賢者不止扵一人。論至聖人而後定名。其希聖者僅止扵一人。夫覺斯道。以感希賢之衆。弗造斯道以擅希聖之

名者不能也。是故泛而觀之。世有悟道之君子。而動夫希賢者。固同出扵一心。定而論之。世有得道之君子。而謂之希聖者特未逹扵一。間。由其所

造者。以究其所覺者。聖人焉得而不深予之哉。且道固有𢕄有彰也。若未易以覺也。而有人焉。知其𢕄矣文知其彰矣雖不謂之君子可乎道固有

柔有剛也。亦未易以覺也。而有人焉。知其柔矣。又知其剛矣。雖不謂之君子可乎。果覺也。果君子也。故合彼萬夫。同心望道。而曾不見一人之自外

者。然則其希賢之切何如也。雖然。此豈淺扵所得者可以揣摩臆度爲哉聖人則曰斯人也。我知之矣。其唯顔氏之子乎。抑顔氏子。何以能當乎此

也蓋其所詣。雖曰。未極。而去道也已不逺其所造者雖曰未全而去道纔一間是顔氏之子。其殆庶幾扵斯道者也然則其希聖之至又何如也。自

其覺斯道者觀之。則合萬夫而同慕。是衆人之希賢也。自其。造斯道者言之則惟顔子而獨能是賢人之希聖也吾知我不違乎道。則人不違乎我

而未造扵希聖之地者。亦何以動斯人希賢之志哉。云云吁。吾夫子豈輕予之耶。且吾道有自得道有原未明夫希聖之事業者。眞不足與語斯人

希賢之功用也。夫道廣矣大矣言其𢕄者𢕄者此道也。又有所謂彰者焉彰者非此道乎。自𢕄而彰。𢕄彰。二道也言其柔者柔者。此道也。又有所謂

剛者焉。剛者非此道乎。自柔而剛。柔剛一道也。一覺其所以然之故。則道在我矣。舉凡萬夫之在天下。接扵其目。觸扵其心感動扵聲氣音容之間。

何莫非此道者而知之者幾何人歟。扵是禦扵聞見之知者。則不足以知此。梏扵料想之知者。則不足以知此囿扵揣摩臆庶之知者。則愈不足以

知此必有君子者精探力索覃扣靜觀恬之以終日之愚則聖人之階可級也養之以童子之蒙則聖人之域可入也合之以清夜之氣則聖人之

堂可升也雖未可與言生知之妙抑亦有得扵學知之眞。雖未可與言旡知之境抑亦有得扵樂知之懿雖未可與言化。而不可知之盛抑亦有得

扵旡所不知之精。以此而知其知也明以此而覺其覺也通。安有昧昧扵斯道之郷而𢕄彰剛柔之懵如也。如使昧昧扵斯道之郷。雖彰者且不知

之也而奚有扵𢕄者。雖剛者且不知也。而奚有扵柔者是其與道且判乎。其不相入矣又奚足與論造道之淺深也。嗚呼。𢕄者愈賾矣。而彰者愈不

可見矣柔者愈隱矣。而剛者愈不可聞矣何以感人何以動物。何以起萬夫希賢之志而希聖之名抑何敢以輕許而妄予之哉吁此聖人所以獨

拳拳扵庶幾之顔子也且夫道不可以一端求也執一端以求道者。道始晦道不可以一偏求也執一偏以求道者道始𧇊道不可以一二淺淺者

求也執一二淺淺者以求道則道始乖離而不全所貴乎君子者。不惟知𢕄也而抑知彰也不惟知柔也而抑知剛也。夫何以謂之𢕄也其兆朕之

未萌而端倪之莫窺者非𢕄乎惟君子扵𢕄則知之。所謂一陽來復扵七日之漸者莫不同然扵吾心矣又何以謂之彰也。其形著之可見。而流行

之莫禦者非彰乎惟君子扵彰則知之。所謂長大扵臨壯之際者莫不昭然扵吾心矣蓋所知以此則所覺者亦以此。𢕄彰之外。我何學焉。所覺以

此。則所望者。亦以此。𢕄彰之外人何望焉抑何以謂之柔也。其可柔可掬而不可忽者。非柔乎惟君子扵柔則知之。所謂一陰始生扵遇之時莫不

燦然扵吾心矣又何以謂之剛也。其可畏可服。而不可折名非剛乎惟君子扵剛則知之。所謂長盛扵遯剝之餘者莫不瞭然扵吾心矣蓋所知以

是。則所覺者亦以是。柔剛之外。我何覺焉。所覺以是。則所望者亦以是。柔剛之外。人何望焉。吾益信所知在我。我固不離道。以爲知也。所望在人。人

豈捨道。而有望哉。所知者道。則我爲有道之賢。所望者亦道。則彼爲慕道之徒。雖千萬人。而一心也。何彼此之。間。雖千萬人。而一意也。何遐邇之殊。雖

則其希賢之衆。舍吾道之君子。其將誰歸耶。雖然。覺斯道者。固可以爲賢也。而能覺斯道者誰歟。覺斯道而爲賢。固可以感希賢之衆也。而能造斯

賢以感斯人者誰歟。不有希聖之顔子乎。可以覺斯道造斯賢。而且足以感此希賢之衆乎。聖人扵是有定論矣。惟彼顔子。其殆庶幾。庶幾之辭。一

發扵聖人。則顔氏子之所造者可以潛觀而黙會也。高吾仰矣。堅吾鑽矣。其與旡入而不自得之。聖人相去一蹴間耳。非庶幾而何。禮吾復矣。仁吾

歸矣其與動容周旋有中之聖人相去一轉移耳。非庶幾知何。中吾擇矣。善吾以矣。其與不思不勉。從容中道之。聖人相去一投足之地耳。非庶幾

如何心吾齊矣。坐吾忘矣。其與不識不知。性天莫違之。聖人相去一跬步之隔耳非庶幾而何此時此際謂其扵聖道果不得其門而入乎。則顔氏

子已優入之矣。謂其扵聖道果竭厥緼。而旡間然乎。則顔氏子。猶未逹一間耳。故謂之庶。可也。謂之全。不可也。謂之幾可也。謂之齊。不可也。謂之庶

幾。可也。謂之直謂。不可也。吾益知顔氏子之庶幾雲者。其守之者歟。而非其比也。其其體之𢕄者歟。而非其大成也。其執焉復焉者歟。而非其性焉

安焉者也由此之庶幾爲徒之知覺則曰𢕄。曰彰。曰柔。曰剛。森然具在。源源自見矣。然則其希聖之賢。非得道之顔子其孰能與扵此哉嗟夫。道一而

已持以其未形而難見者。則謂之𢕄。以其已形而易見者則謂之彰。以其體之屬陰者。則謂之柔。以其體之屬陽者則謂之剛故知者所以覺此道

之實者而庶幾者又所以造斯道之近似者也。融而會之庶幾一知覺也。知覺一𢕄彰柔剛也𢕄彰柔剛一道也吁精矣。非逹天德者不足與語此。

昔者觀之夫子繫易矣。其知𢕄。知彰。知柔。知剛。雲者所以釋豫六二之爻也其顔氏之子。其殆庶幾雲者。所以釋復初九之爻也。抑豫之六二者。果

何如也。其上交不謟者歟。其下交不瀆者與。吾夫子嘗子之以幾矣。又嘗子之以神矣宜乎所知者漙而萬夫之所由以共望者也。復之初九者。果

何如也。其不逺復者歟。其旡祗悔者歟。吾夫子嘗自顔子之不善。未嘗不知者求之矣。又嘗自其知之未嘗。復行者求之矣。冝乎其殆庶幾之論。所

由以定也。雖然六二。則逹而在上之君子也。顔子則窮而在下之君子也窮逹之分雖殊。而所以爲道則一。上下之位雖異。而所以爲道則同。使顔

子一旦得時行道。是亦六二而已矣。吁。此聖人進人之美意。其亦深有勉扵後學之君子歟。嗚呼。顔子其庶幾矣。由此庶幾而充。則知之之神可造

也。奚止扵庶幾。而已哉。顔子其知覺矣由此知覺而化。則旡知之天可造也。奚止扵知𢕄。知彰。知柔。知剛而已哉。顔子爲萬夫望矣。𠑽此幾而神。化

此知而天。則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將旡感而不應也。又奚止扵萬夫之望而已哉。吁。顔氏子其聖矣。而未化也。慕雖篤而年不假。志雖勤而道未全。

始條理之事雖僅可觀。而終條理之事則以莫之克就也此顔子所以止扵賢而已。然則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賢人。斯可矣。賢人吾不得而

見之矣得見晞顔之徒斯可矣鄭天巖經義萬夫之望。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論其學之高所仰非一人。贊其人之能。所逹惟一間。夫所仰

者衆雖一。間未逹者亦能之。芶有人焉其可取歟且以知幾之學莫尚扵斯。仰而望之。實出乎萬夫之表者是人之難能也。然難能之學。豈旡可能之人。夫子

扵是舉庶幾之學而歸諸顔子顔子好學者也。雖一間未逹。亦知幾其神之境歟。云云夫擬人不倫聖人之所甚病也。絶旡僅有。聖人之所甚幸也。

夫人之生也。均此性也。有一人焉獨出乎其類固可喜也。然是人。豈多見扵世哉。扵斯世之不常見。而幸其時之僅可見。聖人美之有不容已者焉。

蓋聖人擬人以倫。嘆其時之絶旡而僅有耶。且萬者。天下之盈數也。號萬夫之望必其明足以有察也。智足以有臨也有絶類之才有離倫之德。天

下尊之如嚴又。敬之如鬼神。自十百之積。以至於千萬之衆望之而不可金及者耶是人也。吾將求之何而可求之天下。未見其人也求之國人。未

見其人也。求之卿大夫。亦未見其人也。吾將求之門人。爲三月不違。視日月至焉者。其庶幾乎。終日如愚視聞斯行之者。其庶幾乎庶幾之學惟一

顔子而已。庶幾。之辭。涵不盡之意。深許之而又勉之者也。嗟夫。望而至扵萬夫。聖人之事也。顔氏之子。其聖人之其體而𢕄者歟。有聖人者作。則瞻

之在前忽焉在後。顔子固仰而望之也。況扵萬夫乎。雖然。顔氏之子去聖人上一間耳。聖人與人之善。未嘗有所靳也。今也扵一。間未逹。而有所靳。

則庶幾之說。夫子固非深取之歟。蓋不然。顔子之學已至扵聖人也。一間米逹。則顔子之未化也。庶幾。則不日而化矣化則不止扵庶幾。矣。此庶幾

之說。所以取顔子好學之意而示人以學旡所止也豫必有隨所以爲萬夫之望。而復之不逺不至扵悔。則元吉矣。復之初九。動之端也。豫順以動

同此一吏也。在下爲庶幾。在上爲萬夫之望。此聖人發經之妙㫖。學者不容扵不攷。鍾大得經義顔氏之子其始庶幾乎君子既有以盡其悟道之

實。聖人斯有以。子其近道之名。夫聖道之妙。非常人所可得而跂及也。惟君子者。眞見內融。自省其過。則悟夫道者爲甚近。欲表其先見之實。安得

不致其深美之辭哉。且顔氏之在孔門。有不善也。未嘗不先知之。既知之也。亦未嘗俟其逺而後復之。人皆見其理扵顯然。而此則見其理扵未然。

是有以悟夫道之實矣。則聖人美君子之言。豈容扵少吝乎。由是因其有識𢕄之見。所以予之以其殆庶幾之辭。故不予諸他。而特予諸顔者。信知

非顔子。不足以語近道之名也。然不觀君子所見之明。旡以見聖人所予之確。此聖人論知幾之君子。所以歸之扵獨復之顔子歟。下繫曰云雲以

此。蓋嘗扵一念之明𢕄。而得是知之通塞矣。何也。人存此良心。即有此良知。是知不爲聖賢而加多。不爲愚不肖而不足。故知其善者此知也知其

不善者。亦此知也。是皆稟扵有生之初。賦扵降衷之始。人能清其天君。湛其神舍。存其夜氣。而旦晝不足以奪之。保其清明而嗜欲不得以汩之。作

炳扵眇綿之先。致察扵兆朕之始。則事來能應物來能名。將見智識之超卓可以爲萬夫之表矣。苟眞以僞奪而不。能改過扵未形性以情遷。而不

能遷善扵不及。則一旦出與物接其不汩扵物者幾希。今也顔子。扵衆人所未能之中而獨能見其道之所未見。則聖人喜之深。而愛之切。烏得不

與之以近道之名耶。雖然一字之褒。榮如華袞。一語之飾。炳若丹青。聖人榆楊之美意。初非苟然也。有一事之可稱者。必盡其深嘉樂與之言。有一

行之可取者必寓其諄複綢繆之意。是則聖人之所予豈輕扵予諸人乎。惟君子有深造之功故聖人有稱賛之語。聖人予之以庶幾之名其顔子

得之而可以旡愧心矣。今夫孔門之群弟。乃獨取顔子之一人者何哉。蓋稱其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且顔氏蕇瓢自樂而不知家蔬

之淡泊陋巷自如而不知蓬蕇之卑陋。知其善之可進而進必速見其不善之可退。而退不反。故庶幾之稱誠謂勉而後中未至扵不勉而中也。思

而後得未至扵不思而得也。聞一知十。與聖而不可知者。祖爲跬步也。鑚聖仰高。與旡入而不自得者。相爲蹊徑也。心齊之妙。幾逹乎位天文章之

境坐忘之趣幾及乎忠恕一貫之塗。此其所以爲其殆庶幾之君子歟。是以求之七十子之科。而七十子之徒。未可與之而同科。求之三千之刋。而

三千之衆。未可與之而同列。聖人以一言之寵。一辭之褒。有所不容自嘿者。則知顔子相去聖道扵一間矣。然則謂顔子得聖道之全則未可。謂顔

子未近聖人之道亦未可也。庶幾之語聖人豈得不以是而表顔子有先見之明耶謂之曰有君子有以盡其悟道之實聖人斯予之以近道之名。

良有在也。抑嘗論君子之悟易。所以悟此理也。聖人之明易。所以也此理者何。曰幾而已矣。幾者動之徼。吉之先見者也。苟逹其幾。則善必

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人僞絶而天理明。而吾心旡一而非善。苟失其幾。則違利而就害。捨本而逐末。天理蔽。而人僞熾。而吾心旡一而不流扵過

矣。聖人喜顔子有獨復之見。豈不勉之扵明善誠身之域哉。雖然顔子之學。蓋有可考也觀其視聽而察其非禮。則視聽旡非善。言動而謹其

非禮。則言動旡非善願旡伐善。而善旡不知。庶乎屢空。而善旡不逹。此其不遷怒不貳過者。所以有庶幾之稱歟。不特此也。賢哉之名。不愚之譽。服

膺勿失。具體而𢕄。信乎幾及聖人之道。而旡媿矣。使天假之年。紀亦不已。悠人旡疆等而上之。安知不集扵大成之域。惜其僅冠四科之首。而天喪

予之嘆。有以動聖人之襟抱也若夫糞土之墻不可污。登天之難不可及固不足以知復之幾。捨爾靈龜。觀我朵頣。放其良心。甚猶雞犬。亦不足以

知復之幾。有能體初九之爻辭。復小而辨扵物。則尊其所聞而高明。行其所知而光大。將見優入聖域。而造夫神矣。豈特庶幾而已哉晞顔之徒。盍

亦勉之。黃友龍經義其殆庶幾乎。惟君子能悟道之𢕄。故聖人有近道之稱。幾者。動之𢕄。昧者。所不能察也。顔氏之子。乃能扵善之未形。知其將

形之漸。扵惡之未著。知其必著之由。賛易聖人不以見幾許。而以庶扵幾者美之何吝耶。庶之一辭。其僅可之謂歟。云云其甚矣造幾學之妙者。不

多見也。隱而不露者。謂之幾。蔵扵旡象者謂之幾。自醉生夢死之徒。心鏡翳扵物而旡超物之明。天君雜扵事。而旡先事之智扵挑蟲之𢕄。而知拚

飛維鳥者幾何人。扵履霜之初。而知堅氷之必至者又幾何人。有人扵此。作炳扵眇綿。燭理扵惚恍。謂之知幾。可也。謂其僅足以識幾。則小人之矣

謂之見幾君子。可也。謂其僅可以語幾學。則責人太深矣。況夫洙泗之間可與幾者尤難其人。一唯之參。孰與乎如愚之回。知二之賜。孰與乎知十

之囬。自晝之徒。與庶乎屢空者。天壞也。發徃天道不可聞之嘆。與心齋生志者。庭也得幾學之妙者。信顔子一人耳。聖人遽予之。將何疑。顔子遽

受之。亦何燕。今也不曰知幾。其神乎。而曰庶扵幾。謂之庶雲者。蓋以此。乃入聖之門。充之則化之扵聖。以此爲入神之階。等而上之。則不可知之

一字之褒。誠曲而中者歟。今觀子之在孔門也。眞可以與語知幾之學。非禮而言。若未甚害。招憂之幾。乆得扵意會。凡不合扵禮者勿言也。非禮而

動若未甚害招憂之幾。乆得扵心領。凡不合扵禮者勿動也。懼視而非禮可以昏吾明而惡色弗視也。懼聽而非禮可以蔽吾聦。而惡聲弗聽也。

可貳而不貳。謂其有䘮善之耳怒可遷而不遷。謂其賊性之幾耳。也其孔門亞聖者歟。惜乎好學之志不竟。遂終身爲未逹一間之賢。終身

齒扵具體而𢕄之儔也。今聖人扵繫辭。而以庶稱之。雖未深許之。亦深惜之觀殆庶幾之辭者毋謂聖人吝爲顔子許。特爲顔子不滿也。今有人

。屏物慾之雜。以全吾清明之天。杜好樂之𥝠。以湛吾淵泉之性。則定而先發。室虛而白生。殆見智超物表。燭見幾先。一理徹。萬理融。大而天地推

移之幾。小而事物徃來之幾。近而一身吉凶之幾。逺而萬代更禪之幾。舉不逃扵方寸中。庶扵幾之辭。豈顔子所獨耳。噫。彼何人。予何人。希之則是。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

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程子傳見損六三爻。朱子本義絪緼。交宻之狀。醇謂厚而凝也。言氣化者也。化生。形化者也。此釋損六三爻義。朱子語類天地絪緼。萬物化醇。致一

專一也。惟專一。所以能絪緼。若不專一。則各自相離矣。化醇。是已化後。化生。精氣化而言。草木是也。致一。是專一之義程先生言之詳矣。天地

男女。都是兩個。方得專一。若三箇。便亂了。程先生說初與二三。與上四與五。皆兩箇相與。自說得好初二二陽。四五二陰。同德相比。三與上慮。皆兩

相與學蒙董楷集說朱氏附録橫渠雲。艮三索而得男。乾道之所成。兊三索而得女。坤道之所成。所以損有男女搆精之義。亦有此理。何基發揮朱

氏附録。天地絪緼。言氣化也。男女搆精。言形化也。三人行。損一人。三陽損一。一人行。得其友。一陽上去。換得一陰來。韓康伯註致一而後化成也

絪本又作氤同。音因。緼本又作氳。紆雲反。醇。音淳。重言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出損卦。陸德明音義見前韓康伯註孔頴逹正義天地

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搆精。萬物化生。天地絪緼。至勿恆凶此第九節也。以前章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安身之道。在扵得一。若已能得一。則可以安身。

故此節明得一之事也。天地絪緼。萬物化醇者絪緼相附著之義。言天地旡心。自然得一。唯二氣絪緼。共相和會。萬物感之。變化而精醇也。天地若

有心爲二則不能使萬物化醇也。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者。構。合也。言男一陰陽相感。在其自然得一之性。故合其精則萬物化生也。若男女旡自然

之性。而各懷差二。則萬物不化生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灰。言致一也。此損卦六三辭也言六三。若更與二人同徃。承上。

所不𥿍。是三人俱行。棄六三不相納。是則損一人也。若六三獨行。則上所容受。故云一人行。則得其友。此言衆不如寡。三不及一也。言致一也者。此

夫子釋此爻之意。謂此爻所論致其醇一也。故一人獨行。乃得其友也鼎祚集解天地絪緼。萬物化醇。虞翻曰。謂泰上也。先說否。否反成泰。

不說泰。天地交。萬物通。故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虞翻曰。謂泰之上成損。艮爲男。兊爲女。故男女構精。乾爲精損反成益。萬物出震。故萬

物化生也。干寳曰。男女。猶陰陽也。故萬物化生不言陰陽而言男女者以指釋損卦六三之辭。主扵人事也。易曰。三人行止言致一也。侯果

曰。損六三爻辭也象雲。一人行。三則疑。是衆不如寡三不及一。此明物情相感。當上法絪緼化醇。致一之道。則旡患累者也。張渠說天地絪緼止萬

物化生。始陳上下交。以盡接人之道。卒具男女致一之戒。而人道畢矣。一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緼。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

野馬者歟。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聚結爲風雨爲霜雪。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

旡非教也。心所以萬殊者。感外物而不一也天下旡外。其爲感者。絪緼二端而已焉。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郷。一萬物之妙者歟。司馬

溫公說天地絪緼。止萬物化生皆一陰一陽相匹敵也三人行。止言致一也。三人並進。或哲或愚。莫知適從。旡以致治。雖志在扵益。而不免扵損。

故聖賢相遇。一人足矣。張紫巖傳天地絪緼止言致一也。一之用大矣。天地萬物。所以成化育之功起諸此也。一之本在心。心苟通一。格化之功。其

孰能禦。夫三人行而損一人。豈非道義之感。所造不同。容有二三其心者邪。此周公所以輔相成王。茂建大治。畢召之徒。皆不足以擬其專也。周公

損下。上受其益。郭雍解天地男女之化生。皆由致一以交感。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以交感也。損自泰來。由乾坤而爲艮兊。故

有天地男女之象。曾橦易粹言伊川先生曰。絪緼。交宻之狀。天地之氣相交而宻。則生萬物之化醇。醇。謂醲厚。厚猶精一也。男女精氣交構。則化生萬

物。惟精醇專一。所以能生也。一陰一陽豈可二也。故三則當損。言致乎一也。天地之間。當損益之明且大者。莫過此也。易傳天地之大德曰生。慟

之生意。天地絪緼。萬物化醇。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謂仁也。道元旡對。有陰必有陽。有善必有惡。有是必有非。旡一亦旡一

故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只是二也。並河南語録絪緼陰陽之感。入關語録橫渠先生曰。大和。所謂道中函浮沉升降。動靜

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𢕄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扵易者乾乎。效法扵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爲氣。清通而不可

象爲神。不如野馬絪緼。不足謂之大和。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不如是。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已。正蒙蒹山郭氏曰。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夫然後知天地之所以位。萬物之所以育。凡以此也。

中庸解所引橫渠先生曰。始陳上下交以下。及白雲郭氏曰。見前張橫渠說。郭雍解李衡義海撮要精義則足以致一。若損之六三是也。龔損

之時。損下以益扵君。若三四二。以三陰上進。其志不一。必損上九之陽。若六三獨徃。則得正。應之道。得其友也。龔所引孔頴逹正義見前呂祖謙

精義程氏遺書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自然理如此。又易傳曰。損者。損所餘也。益者。益不足也。三人。謂下三陽。上三陰。三陽同行。則損九三以益

上。三陰同行。則損上六以爲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也。上以柔易剛而謂之損。但言其減一爾。上與三。雖本相應。由二爻升降。而一卦皆成。兩相與也

初二二陽。四五二陰同德相比。三與上應皆兩相與。則其志專。皆爲得其友也。三雖與四相比。然異體而應上。非同行者也。三人則損一人。一人則

得其友。蓋天下旡不二者。一與二相對待。生生之本也。三則餘而當損矣。此損益之大義也。張氏曰。虛則受。盈則虛。三陽之義也。故陰得陽則爲益。

以其虛也。陽得陰則爲損。以其盈也。艮三索而得男。乾道之所以成也。故三之與上。有天地絪緼。男女構精之義比也。又曰。陰虛而陽實。故陽施

而陰受。受則益。施則損。蓋天地之義也。艮三索而得男。兊三索而得女。乾坤交索。而男女成焉。故三之與上。所以有絪緼構精之義。夫天地之絪緼

男女之構精。其致一至矣。是理也。可以意攷而言之。所以不能喻也。以乾之三而索扵坤。則是三人行。而損一人也。索之而男女成焉。是得其女也。

乾坤合。而損益之義著。非致一其孰能與扵此。尹氏曰。先生一日舉橫渠書中論旡旡即氣。今正蒙第十七章中。謂旡氣者是也。在釋氏一章前。先

生曰。謂之旡旡便不是。只是氣感。而有如天地絪緼。遇二氣交感。萬彙生焉。皆是陰陽氣爾只說旡氣即得。謂旡旡即非。所引始陳上下交以下見

前張橫渠說楊萬里傳此損六三之爻辭也。天下之事。一則精。二則粗。天地人物皆然。而況扵萬事乎。故舜曰。惟精惟一。而仲尼亦曰言致一也。致

者。力至之之謂也。羿致力而一扵射。故精扵射。王良致力而一扵御。故精扵御。使羿而欲爲良。良而欲爲羿。則兩其國強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

之治仁義。黃老之治清靜。孫吳之治兵。其道不同。其致一則同也。王莘叟音訓絪緼晁氏曰。說文作壹㚃不得泄凶也。說之按壹㚃篆文。絪緼古文。

氤氳隷文。頃安世玩辭化醇。化生。天地之交合。萬物而同生。故曰化醇。萬物之交。各生其類。故曰化生。李謙齋詳解天地絪緼。止言致一也。此損

六三之義也。絪緼。宻結之狀。天地致一。故化醇。男女致一。故化生。是以以三而行。則有所損。以一而行。則有所得。一之爲用。雖天地造化。猶將賴之。

而況扵人乎。蔡節齋訓解絪緼。交宻之狀。醇。厚而凝也。絪緼。謂氣生也。構精。謂形生也。曰。天地絪緼者。二氣也。曰男女構精者。二體也。曰致一者。道

也。一陰一陽之謂道。二者交。則道在其中矣。故萬物之化。皆由二而致一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友者。蓋言致一之道。唯二而已。釋

損六三義。馮椅輯註天地絪緼。上扵眞反。下扵溫反。篆壹㚃。隷氤氳。萬物化醇。程正叔曰。絪緼。交宻之狀。天地之氣。相交而宻。朱子曰。醇。謂厚而

凝也。言氣化也。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言萬物則雌雄牝牡。皆有男女之道。程正叔曰。精氣交構。則化生萬物。朱子曰。形生也。易曰。三人行。則損

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損六三言致一也。楊廷秀曰。致者。力至之之謂。柴曰。天地男女。皆二而一者也。龔曰。申言精義。則足以致一也。郭子和曰。損

自泰來。由乾坤而爲艮兊。故有天地男女之象。張子厚曰。陰虛陽實。虛則受。實則施。受則益。施則損。

田疇學易蹊徑損六三損之大畜 兊下乾天坤地。震東兊西震動兊說。天地絪緼

艮上之象。震爲長男。兊爲少女男女構精之乾下象。萬物出乎震。說言乎兊故有萬物化

艮上醇。萬物化生之象。天地絪緼。止言致一也。上文言知幾。則聖人之事。言庶幾。則賢人之事。知

之庶人。同扵幾而已。非二致也。故以損之六三明之。夫天地絪緼而合和。陰陽之致一也。萬物化之而成氣。故謂之醇。男女以精相遇融結。六子之

致一也。萬物化之而成形。故謂之生。三人而損一人。一人行。而得友。正應交感既已專一。非致一而何。易祓総義此釋損六三爻義其詳已見本卦。

至此復詳言之。天地之交合。萬物而同生。故曰化醇。萬物之交。各以其類生焉。故曰化生。致一者何。一陰一陽。坱然升降。即三人損一。而得其友之

義也。徐相直說天地以一氣絪緼交感。故萬物變化而精醇。男女以一氣和合構精。故萬物資之而化生。損六三若與二陰同性承上。則上反受其

弊。若六三獨行。則得其正。應。故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三不如一也。張應珎解此損卦六三爻辭。損自泰變。有天下既治象。故云

萬物化醇。少男少女止而說。有男女構精象。故云萬物化生。夫二人行則同心。一人行則可友。三人行則異志。此理也。是以損一人。而使歸於一。則

得其友。天地致一而氤氳。則萬物化醇。男女致一而構精。則萬物化生矣損卦之義。乾損九三而爲兊。坤益上六而爲艮。上九。乃一人行也。有六三

之應。衆柔之歸。是得其友。然六三之行。亦如是也。蘇起翁讀易記三人行則損一人。存者二也。一人行。則得其友。得者一也。以一而致一也。故夫子

曰。一人行。三則疑也。亦以六三之一陰致上九之一陽乎。又因而推廣之曰。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天地之氣絪緼相交。則萬物

之化自然醇粹。男女之精構合相交。則萬物之化自然生成。男女不必曰人之男女。凡牝牡雌雄皆是。人爲萬物之靈。不得不以人之男女爲首也。

萬物醇。言氣化。萬物生。言形化。皆出扵二。二則以一致一也。此西銘言乾坤吾父母。而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之意。絪緼。天地合氣。此老子所謂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太極也。二。一陰一陽也。絪緼。氣之和也。連陰陽爲三。三生萬物。一物而受一絪緼之合氣。則萬物悉受絪緼而爲萬三。不然

何故越四五以下之數。越百千而遽言萬哉。陳深讀易編絪緼。交宻之狀。醇。謂醲厚。醲厚。猶精一也。此釋損六三爻義。乾三陽。損一陽而上。則上六

一陰。下三剛柔偶合。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也。天地男女。二而一者也。夫子即此論之。以明致一之道。陳普解論損六三之義。絪緼。交

宻之狀。絪緼構精。兩相得而各致其誠一也。化醇。天地沖和之氣。物各得之以成其形性而旡雜也。本義醇。謂厚而凝也。言氣化者也。化生。形化者

也。吳澄纂言此一節釋損六三爻辭。凡物之相合。可二而不可三。蓋以一合一。則其情專。以一合二。則其情分。故三人行。則有餘而當損其一。一人

行。則旡對而當益其一。然後二人。相與其情專致於一。而不貳乎他也。夫子因以天地之陰陽。男女之牝牡言之。絪緼者。氣之交也。構精者形之交

也。天地之二氣交。故物之以氣化者。其氣醲厚而能醇男女之二形交。故物之以形化者。其精凝聚而能生。此氣形之相交以二。與三人損一。一人

得友之相合以二者其理同。皆言其以一合一。故能致一而不二也。俞琰集說天地絪緼。謂乾坤陰陽之感也。男女構精。謂六子陰陽之合也。萬物

化醇。謂氣化者也。萬物化生。謂形化者也。醇以氣言。生以形言。天地也。男女也皆二而一者也。如損六三。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蓋

言致一也。男女。即是六子。非眞謂人之男女。若以爲人之男女。則人之男女止能生人。豈能生萬物也哉。括蒼龔氏曰。精義則足以致一。若損之

六三是也。李恕易訓絪緼。交宻之狀。天地之氣交宻。而萬物氣化者。皆凝而厚。男女之精氣結構。而萬物形化者。皆萌而生。天地男女。皆以精醇專

一而能生。一陰一陽。豈可二也。故損之六三曰三人行。則必損去一人而爲二。二乃專一。一人行。而得一友則亦成二。此言天下之理。二乃專一也。

張清子集註柴氏曰。天男地女。皆二而一者也。丘行可曰。損自泰來。以未成卦言之。下乾爲天。上坤爲地。以乾上三爻。交坤下三爻而爲損。有天地

絪緼之象。以既成卦言之。上坤變艮。艮爲少男。下乾變兊。兊爲少女。有男女構精之象。胡一桂附録致一。是專一之義。程先生言之詳矣。天地男女

都是兩箇方得專一。若三箇便亂了。程先生說初與二三。與上四與五。皆兩箇相與。自說得好。初二二陽。四五二陰。同德相比。三與上應。皆兩兩相

與。學蒙趙珪解天地陰陽之氣。絪緼交宻。萬物化育而醇濃。男女交構精氣。萬物化生而蕃庶。易損之六三爻辭。曰三人行。則損一人。謂乾三陽。則

損九三之陽。爲六三之陰。一人行。則得其友。六三之陰。一人行。則得上九之陽爲友。一與一。則專致而旡疑。三則疑矣。言致其一也。損者。惟損得其

道。不期益而自益矣。解蒙精藴大義先儒曰。損下體本乾上體。上體本坤。縁三與上交而後爲損。故有天地絪緼之象蓋意不專。則交不宻。則象不

疑。此言萬物之氣化者也。蓋天地之合以氣。故以絪緼言。精合於氣者也。序卦所謂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是也。損上卦艮。下卦兊。少男與少女交。故

有男女構精之象。構精。亦是相與專固之意。惟相與專固。然後能成孕育之功。萬物化生。形化者也。蓋男女之始以形。固以構精言。形生扵精者也。

序卦有男女。然後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是也。蓋陰陽兩相與則專。三則雜致一之道也。此釋六三爻義。言人之相與。不可不專也。蒙謂陰陽妙合

而氣化。男女交感而形生。蓋對待。乃物之常理。損有餘而益不足。則兩相與而專矣。郭昺解此損六三之爻辭也。此一截引夫子之言。而旡子曰二

字。其關之歟。朱祖義句解天地絪緼。此下釋損卦爻辭。謂天地陰陽之氣絪緼會合。絪。因。緼。殷。萬物化醇。萬類之物皆變化以生。而所稟醇醲。

男女構精。男女構合精氣。萬物化生。人與動物。皆稟氣扵父。受形扵母變化而生。易曰。易書雲。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此損卦

六三爻辭。謂皆以兩而相配合。過多而至扵三。則損一而。成偶。過少而止扵一。則得友而成偶。此言致一也。謂其極致。則二氣但一氣。鄭元序經

萬物化醇。在物固有至妙之理在易必有至妙之辭。夫善觀造化者。其惟化生之。際乎不於其際而觀之。殆非深識造化者也。何者。物盈天地間

其入則爲化。其出則爲生。既化之後。生何有焉。惟天地之氣。交相爲感扵物化之後。而又有乎生意。舉萬物中和之氣。皆將扵是而胚胎。扵是而緼籍

斯時也。其氣醇厚。其理精一。謂之化固不可。謂之生則未然。作易聖人。安得不以化醇而爲言。此大傳曰云雲之意。世之論造者。莫不曰萬物資始

造化之始也。成言乎艮。造化之終也。噫。亦安知聖人作易。有不敢以終始論造化精𢕄之理者耶。蓋資始而不必以終始而爲言。成終而後亦以成

始而相繼。然則僅底乎終。又更其始。此正造化出入之神機。萬物化生之妙理。有不可以小智窺私意測者。具爲旨顧未易逹。其立論庸可輕耶。且

自物觀之。化之爲言。謂其新者故。出者入也。然既化之後。其義如何。生之爲言。謂其故者新。入者出也。然未生之先。其義如何。以庸常識見而言。則

由化而生。特一轉移之間耳。而易之聖人。則扵是而重其形容焉。何者。物化之後。其生理固不泯也。物生之先。具見象則未形也。絪緼停蓄。易故從

新。蓋有天地二氣。爲之造始爲。物遇斯時。其醖醲則醲厚。其包涵則沉深舉品類之物。雖萬有之不齊。若賦形。若稟氣。固將胥此焉出。苟以化而爲

言。則生意爲已存。苟以生而爲言。則去化爲未乆。不名以化生。而名以化醇者。意其抱中天地之始。此實爲中之原。受正陰陽之會。此實爲正之始。

推此義也。則爲大和。爲嘉會。爲萬物之相見。爲品物之成章。元功美利。源源不已。向非有此。果孰從而胚腪之耶。聖人道叅元化。識見精𢕄。洞究萬

物。終始之際。而特謂之化醇。其論精矣。以易卦有豫而爲和。和者。醇也。有豐而爲厚者。亦醇也。自化醇之美。一發露扵乾道之變化。則化醇之用。充

斥宇宙。彌滿六合。隨所寓而皆可見。隨所指而皆可言。然則化醇之義。其大矣哉。自聖人不作。此義不明。固有幸生扵天地間。不知造化終始循環

之機。萬物生死出入之意者。秪見其與草木俱腐耳。馬足有所謂化醇之妙耶。又烏識有謂作易憂患之聖人耶。趙與經義言致一也。知論至

聖人而後定。則知理因論定而後明。蓋理之所在。多則損。𧇊則益。惟不至扵獨立而已矣。不獨立之理。自跡而觀。似若二而非一。究極而論。則有一

必有二。而二者。乃所以爲一也。損六三之陰。捨群類而爲上九剛陽之。應或者疑焉。此聖人所以不得不定爲致一之論以發明之歟。釋損六三之

爻曰云雲以此。夫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一陰一陽斯之謂道。而陰陽合一之妙蓋可以要終而論。不可以徇跡而求者他。或者乃曰凡天下之所謂

一者。立獨自者也。令苟有繫應。其志分矣。何一爲哉。不思夫。一不生扵一。而生扵二。徒知純而不雜。疑而不分者謂

一。而不知彼此之相比。奇耦之相得者。乃一之所由會。則至理不而世之以跡求理者。將惑扵紛紜異同之見。而旡所底止。是烏可以旡

人要終反本之論哉。聖人謂損之爲卦。陰陽雖各以敵而相應。而六三之與上九。則陰陽以義而相從者也。人惟不明乎此。但見六三一爻。捨

陰之同類。而上。應夫上九之陽剛。則謂以陰而從陽。是未免乎奇耦之配匹類之求者。而。豐其所以爲一者。蛛不知天下之理。一則獨立。兩則並。

過乎兩則爲贅。不及乎兩則爲偏。今也以一陰。而配一陽。正所謂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議。而徇其跡。則分乎二。要其極。則會乎一者也。聖人因爻

辭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之說。遂扵大傳而發爲致一之論。誠以三人行則損一人。是損其多以爲一者也。一人行則得其友。是補

其不足以反乎一者也。或損或益。要皆爲致一之歸而已。苟能因聖人一之言。而深求夫致一之義。則知獨陽不生。獨陰不成。而六三上九。果

以獨立而不相資乎。其相資者。果非所以爲一乎。愚故曰論至聖人而定。理因論定而後明者。此也。世之不深扵易者。猶曰損之六爻。皆以陰陽

相配者也。而奚獨以六三上九二爻言之。蓋聖人之扵卦。不論其全體。而要其所成。損之爲卦。由扵六三上九二爻之相易而後成。此聖人所以

扵二爻。而尤深。致意也。不然。則均之爲爻也。聖人獨何心扵詳略之間雖然。以六三上九二爻而論。固足以見二爻之一。以合體而論。則自初

而至扵四五。亦皆所以爲一。而一之爲義。何徃不然。周應虎經義言致一也徇其始。則跡雖異。究其極。則理實同。天下之理。不自其終而究之。則

其初未易以定論決也。故夫其始焉者。有似益而實損。似得而實失者。方惑焉。苟非聖人究極而言之。則理之至一者。將雜然扵人情之間。而所

謂損益得失之判。誰其詔後世耶。云云所以論損之六三。人之言曰。一。不能以獨立。兩者。可以有成。是殆未由其始。以覲其終也。始焉泥扵兩。必有

苟合之患。終焉凝扵一。反有相合之理。徃徃昧者扵此。皆知同之爲同。工不知異之。乃所以爲同。皆知得之爲得。而不知失之乃所以爲得。誠知

致一之理。不狥徇人情而求之。則知夫天下之動。所以必正夫一者。即一也。夫亦要其極扵終而已矣。今夫損之六三。與上九之爻。是陰陽之

從者也。方其偕三以並進。其朋盛矣若可以爲得也。而聖人乃以爲損一人。其八矣。若可以爲失已。而聖人乃以爲得其

日徃則月來。月徃則日來。用捨相推也。徃者。不用也。來者。用也。以不用而保其用。守其貞一也。故明焉。寒來則暑徃。寒暑相代。故能成其𡻕。本扵止

而後動也。故時之徃。則不用也。止也。故爲之屈。時之來。則用也。動也。故爲之伸。屈而伸之。乃利生也。故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皆

本其止也。以是聖人窮理而盡性。止扵旡方。行扵旡形者。所以致神之用也。致其利用。能安其身者。脩廣其德。用之而不始也。道極乎是矣。故能窮

神之所自知。變之所化。此德之盛也。易之大歸也。聖人之至矣。是以君子保其貞一。得其所安。然後名可逹也。易曰。困於石。㨿於蒺藜。入扵其宮。

不見其妻。凶非所㨿而㨿也。不量其力。危辱及矣。死期至。雖至親而叛也。妻其可見乎。此不能安其身。而慎其求也。夫保其身者。動而旡失也。脩德

者。利其用也。是以公用射凖於高墉之上獲之旡不利。德之備。時之動。故能獲其位也。得位而蒞扵民者。不可以不察扵小人。爲人之上者。本乎人

也。愛而過之。失其仁也。故小懲而大誡。乃小人之福也。御之以道。仁在其中矣。是以屨校滅趾旡咎。至乎惡積而累之。罪大而誅之。旡及之矣。則小

人滅其身。而君子失其刑也。是以荷校滅耳凶。居其位。而不失御其下之道則可矣。安而盈之。自䘮之矣。歛身慮危。乃可全也。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故曰其亡其亡。繫於包桑。然後能保其位也。愼在扵進大任。重乎不可以不審也。過斯敗之矣。

故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是以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不勝其任者也。夫能知其事之𢕄者。可以從其大也。履其大。任

其重。雖萬變而得其神也。夫知幾。則禍福之源明矣。幾者。事之來也。介然如石。不可以利變也。觀吉而動。何不利焉。故上交不謟。不苟容也。下交不

黯。不輕殆也。知則吉矣。豈待扵終日乎。故知𢕄知彰者。知其終始也。知柔知剛者。識變化之爲也。君子能知此者。萬夫之所望。可則而象也。此聖人

之道至也。旡以加矣。靜而旡思。而得其神焉。見機而後動顔子者也。動而後知。知非而復近。尚扵幾也。近而復之。不適扵悔。好學者也。故曰顔氏之

子。其始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是以不遠復。旡祗悔。元吉。知天之幾。有能通天下之志也。雖逺也。學而可以至之也。學以求之其

至者。非一以求之不可得也。故天地絪緼相繼。男女感。應。相與相背。一而通之。乃能化醇也。學而二三。則其志惑矣。何以。應哉。積一以求之。乃得其

友。易曰。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來求我。志求而應。然後能自逹也。是以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其一也。君子學以致其道者。身得

其安也。則動。而不失其節矣。心得其易也。則語而得其當也。辨而得其交則應而供其求也。君子修此三者。故能全也。故危以動。則民莫與。懼以語。

則民不應。先交而求。則民不與。莫與之。則傷者之至矣。是以莫益之。或撃之。立心勿恆。凶。心旡主矣。扵物不辨矣。何以爲恆哉。脩是而可以周矣。韓

康伯註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止立心勿恆凶。夫虛已存誠。則衆之所不迕也。躁以有求。則物之所不與也。易。以豉反。迕。五路反。字亦作忤。重言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常。㓙。出益卦。陸德明音義先前韓康伯註孔頴逹正義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止則傷之者至矣。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

動者此明致一之道。致一者。在身之謂。若己之爲得。則萬事得。若己之爲失。則萬事失也。欲行扵天下。先在其身之一。故先須安靜其身而後動。和

易其心而後語。先以心選定其交而後求若其不然。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此益之上九爻辭。在旡位高亢。獨唱旡和。

是莫益之也。衆怒難犯。是或擊之也。勿。旡也。由己建立。其心旡能故凶危也。易之此言。若虛己存誠。則衆之所與。躁以有求。則物之所不與也。

子曰。乾坤其易至失得之報。此第五章也。前章明安身崇德之道。在扵知幾得一也。此明易之體用。辭理逺大。可以濟民之行。以明失得之報也。

鼎祚集解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虞翻曰。謂反損成益。君子益初坤爲安身。震爲後動。崔憬曰。君子將動有所爲。必自揣安危之理在扵

己身。然後動也。易其心而後語。虞翻曰。乾爲易。益初體復心。震爲語。崔憬曰。君子恕己及物。若扵事心難不可出語。必和易其心而後言。

定其交而後求。虞翻曰。震專爲定。爲後交。謂剛柔始交。艮爲求也。崔憬曰。先定其交。知其才行。若好施與吝。然後可以事求之。君子脩此三

者。故全也。虞翻曰。謂否上之初。損上益下。其道大光。自上下下。民說旡疆。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虞翻曰。謂否上九。高而旡位。故危。坤

民否閉。故弗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虞翻曰。否上窮災故懼。來下之初成益。故民不應。坤爲民。震爲應也。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虞翻曰

上來之初。故交。坤民否閉。故不與震爲交。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虞翻曰。上不之初。否消滅乾。則體剝傷。臣弒君。子弒父。故傷之至矣。易曰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侯果曰。益上九爻辭也。此明先安身易心。則群善自應。若危動懼。語。則物所不與。故凶也。張橫渠說子曰。君子安其身

而後動。止立心勿恆。凶。此又終以昧扵致用之戒。司馬溫公說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衆附身安。乃能旡人。易其心而後語彼不我疑言則見

儘。定其交而後求。先施恩德。旡求不獲。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旡失危以動。則民不與也。身不能自安。他人其誰附之。懼以語。則民不應

也。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審其所以適人。知人之所以求我。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交者恩相徃來之謂也。己旡施扵人。而欲望人之施。人誰與之

哉。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忿其貪妄。立心勿恆。凶。戒其立心。勿以貪得爲常。張紫巖傳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止立心勿恆。凶。君子之動。將

以有爲也。身之不安。則必有悖道之事。動能有功乎。君子之言。將以出令也。心之不易。則必有拂理之言。語能有格乎。君子之求人。將以濟治也。旡

交而求。則心之不同矣。求能有得乎。是三者發扵心。作扵身。而其事之從違。則繫諸天下。百姓知影之從。如響之隨。斷然有不可易者。夫天下一心。

心法所存。不約而感。民雖至愚。神則不昧。此旡他。一心之所通也。益上九。立心勿恆。旋致或擊之凶。夫子以是繫之辭。蓋曰天下之禍。常起扵動作

語言用捨之間。有國有邦者。不可不慎也。郭雍解君子謹扵持滿之戒。脩此三者。以保其常全。蓋道未極。則人必與之。人與之。則益日至。益道既極。

則人必莫之與。莫之與。則莫之益也。故傷之者必至。此固損益常理。況立心旡常之人。寍旡凶乎。朱漢上傳陽卦多陰。陰卦多陽。止立心勿恆。凶。凡

得乎乾者爲陽卦。震坎艮是也。凡得乎坤者爲陰卦。巽離兊是也。陽卦以奇爲本故多陰。陰卦以耦爲本。故多陽。本不可二也。陰陽二卦。其德行不

同。何也。陽一君。而徧體二民。二民共事一君。一也。故爲君子之道。陰卦一民共事二君。二君共爭一民。二也。故爲小人之道。陽貴陰賤。晝人多福。夜人多

禍。故君子貴夫一也。成九四曰。憧憧徃來。朋從爾思者。勞神明以爲一也。夫。思之所及。朋則從之。思之所不及。其誰從乎。雖憧憧扵徃來之間。其從

亦狹矣。不知天下何思何慮。萬物即一。一即萬物。同歸而有殊塗。一致而具百慮。其一既通。萬物自應。豈思慮營營之所至哉。且日月寒暑。一徃一

來。自異者觀之。兩也。相推而生明。相推而成𡻕。自同者觀之。一也。自徃自來。其誰使之。徃者。屈也來者。信也。一屈一信。黙然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不

屈。則不能信。龍虵不蟄。則不能存。消息循環。相待而爲用。夫致用在扵精義。義則旡決擇。旡取捨。唯其冝而已。精一扵義則進而入扵不可知之神

故感而後動。其動也天。其用利矣。逰乎人間。物莫之傷。其身安矣。利用安者。日進旡疆。德不期扵崇。而自崇矣。此吾之所知也。過此以徃則化矣。如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寒暑相代。萬物自生。日月寒暑所不能知也。故曰聖人有所不知焉。聖人有所不能焉然則所謂化者。終不可知歟。曰窮神之

所爲則知化矣。德盛者自至焉。道至扵此。萬物與我一也。故曰一則神。兩則化。窮神則知變化之道人孰不欲安其身。或困於石。而不知休。㨿於蒺

藜。而不知避。名既污辱。身既危殆。日近扵死亡。雖欲安得乎哉。妻且不得見也。況朋從乎。蔵可用之噐。待可爲之時。動先結閡。出則有獲。唯來屈信

之理。而其用利者能之。小人不恥不仁。故不畏不義。陷扵死亡。辱及其先。恥孰大焉。雖也而就利避害與人同。故見利而後勸。威之而後懲。小懲大

誡。猶爲小人之福。況眞知義乎。精扵義者。豈一日積哉。彼積不善。以滅其身者。不知小善者。大善之積也。夫身者。國家之本。存亡治亂之所繫。身雖

安矣。猶不可恃也。故安其位者危。保其存者亡。有其治者亂。君子兢兢業業。不恃其有故身安。而國家可保。國家保而德崇矣。位欲當德。謀欲量知。

任欲稱力。三者各當其實。則用利而身安。小人志在扵得而已。以人之國僥倖萬一。鮮不及禍。自古一敗。塗地殺身。不足以塞其責者。本扵不知義

而已。神。難言也。精義入神以致用。其唯知幾乎。知幾其神矣。幾者。動之𢕄吉之先見。譬如陽生而井溫。雨降而雲出。衆人不識。而君子見之。其扵行

義也。不亦有餘裕乎。夫安危存亡之幾。在扵始交之際。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瀆。義之與比。旡悔吝蔵扵其中。知幾故也。是以君子見徵已去。小人

遇禍不知。見與不見。相去逺矣。進此道者。存乎介而已。確然守正。不轉如石者。乃能見之。其心定。其智明。黙識而善斷。故不俟終日也。守身如此。旡

一朝之患矣。知彰易。知𢕄難。知剛易。知柔難。君子見幾。故知𢕄。知彰。知柔。知剛。一龍。一蛇。或弛。或張。唯義是適。則萬夫望之。而取法焉。所從者

豈特其朋從之。彼勞思慮者。亦末矣。夫智周萬物者。或暗扵自知。雄入九軍者。或憚扵改過。克己爲難也。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故

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孰謂小善爲旡益。而可以弗爲。小惡爲旡傷。而可以弗去乎。復者。剛反動之卦也。善者。天地之性。而人得之性之本也。不

善。非性也。習也。不逺而復者。脩爲之功也。故曰不善。未嘗弗知。知之未嘗後行。知之者。覺也。自性也。或曰。鮒椒之惡。豈習乎。曰知脩爲之功。則獲其

本矣。由其習之不已迷而不復矣。人之生有氣之質。有性之本。剛柔不齊者。氣也。性之本。則一而已矣。故曰。天地貞觀也。日月貞明也。氣豈能變哉

天地萬物。其本一也。天地升降。其氣絪緼。萬物化矣。醇而未雜。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劉牧曰。乾道自然而成男。坤道自然而成女。序卦言萬

物。則男女在其中矣。曰萬物化醇者。言其一未始離也。天地既生萬物。萬物各有陰陽。精氣相交。化生旡窮。序卦曰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劉牧曰。咸

惟一致者。能得其要。用志不分。乃凝扵神。苟挾二三之心。狐疑之志。凡安能盡誠而進扵德乎。損之六三。所謂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能致一者益之。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不能致一者也。竊觀天地絪緼。萬物化醇。此二氣所以致一也。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此六子所以

致一也。身不安。則存諸已未定。孰能爲人乎。故安其身而後動可也。心不易。則是非毀譽。懷扵胷中。而與之交戰。能旡懼乎。故易其心而後語可也。

交不定。則好惡異尚。而情不通。孰肯。應乎。故定其交而復求可也。益之上九。立心勿恆。不能盡此。所以致凶。邵氏曰。絪。氣之相因。緼。氣之相溫。相因

以爲合。相溫以爲和。此萬物之化也。醇而已。醇者。其氣也。所謂精神生扵道者也。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則生者精也。道散而有一以至萬。則萬物皆

出扵一。人之所以致一者。順性命之理。而不以妄易眞以復其本而已。此損之六三。言致一也。林栗集解陽卦多陰。陰卦多陽。止立心勿恆。凶。前章

既言十三卦之象。此章遂言十卦之爻。所謂天下之至動。觀其會通。而不可亂者也。陽以一爲君。而二爲民。陰以二爲君。而一爲民。此陽卦之所以

多陰。陰卦之所以多陽。民多而君少。其故然也。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二君。一民。小人之道。此陽卦之所以奇。陰卦之所以耦。奇尊而耦卑。奇貴而耦

賤。其德。行然也。陽出扵乾。君之象也。陰出乎坤。民之象也。震。坎。艮。一陽而二陰。是乾爲君。而坤爲民也。巽。離。兊。一陰而二陽。是坤爲君。而乾爲民也

此其所以爲君子小人之道歟。易曰。憧憧徃來。朋從爾思。咸九四之辭也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所以爲成也。其在六爻。三陰三陽

各有其配。五應在二。比扵上而志乎末。三應在上。比扵二而執乎下。故三與五。兩失其民。而二與四。皆畔其君。何也。三五皆以剛。居剛而體乎乾。二

四皆以柔。居柔而體乎巽。漠然旡相與之意。欲其感。應難矣。惟初六以陰居剛。九四以陽居柔。而又艮下兊上。得乎相與之義。其。應既專。其情且速

故其徃來相求。中心憧憧然。如恐弗獲也。感。應之道。固如是矣。故曰貞吉悔亡。或曰九五六二。陰陽並毗。剛上柔下。固旡相與之義也。九三上六。雖

曰並毗。而柔上剛下。二氣感應。謂之相與。不亦可乎。初六九四。雖陰陽主居。而剛上柔下。扵咸之道。亦有未至。然其得失臧否若是不同。何也。曰三

乾震也。而上爲巽。是二君而一民也。四上下。兊也。而初爲艮。是二民而一君也震巽爲長。艮兊爲少。此其所以辨之與思者。心也。朋者。衆也。四扵六

爻。心之位也。下兊上兊。朋之象也。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朋從爾思。不亦冝乎。然以位則未光。以

時則未大。故猶有徃來憧憧之辭也。夫子言之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以心觀心。千萬人之心。一人之心

是也。夫又別有何思。別有何慮哉。又曰。徃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徃者爲屈。男下女也。來者爲信。婦從夫也。我徃則彼來。我不肯徃。

彼曷爲來哉。有屈則有信。身不肯屈。道何自信哉。詩云。莫徃莫來。悠悠我思。則異乎憧憧朋從之義矣。故以日月寒暑。明徃來之義。又以尺蠖龍蛇

辨屈信之理。不徃則不來。不屈則不信也。夫徃來之義。日月寒暑。所不能免。而況扵人乎。屈信之理。尺蠖龍蛇。且猶知之。而況扵人乎。天地之運。人

物之情。莫不皆然。可謂殊塗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矣。故又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精乎屈信徃來之義而入扵神。非特退蔵扵

宻也。亦將以致其用也。利用屈信徃來之用而安其身。非特與民同患也。亦將以崇其德也。或曰。精義入神。何謂也。曰。窮理而至扵命也。利用安身。

何謂也。曰。利物者。所以自安也。龍蛇之蟄。但言存身者身存則卒。起而變化矣。故雖聖人猶以安身爲本。身安而後德可崇也。出而致用。入而崇德。

亦徃來屈信之理。過此以徃。則外化內神之事也。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又曰。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傳曰。一則神。兩則化。由

是言之。亦徃來屈信之理也。夫子以其難言。而當世之人。不足與有明也故曰。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惟盛德者。爲能窮而知之矣。或曰

咸之九四。足以𠑽窮神知化之事乎。曰不然。詩之駉曰。思旡邪。本言牧馬之事。非言詩也。而夫子取其一言。言詩之大㫖。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母邪。今咸之九四。曰憧憧徃來。朋從爾思。本言上下感應之事。非言易也。而夫子取其一言。言易之大㫖。自日月寒暑之章章至扵窮神知化之

𢕄妙。皆以一貫之所謂。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者也。古人斷章取義。多如是矣。故自困以下。錯舉諸卦之爻。以明著其例。或在初上。或在

二三四。而各主一卦之義。獨不舉五爻者。志可知矣。凡此十爻。其五爲君子。其五爲小人。獨噬嗑舉其二者。初上爲小人。終始故也。苟不求其故。攷

其德行。何從而見之哉。逐交之義。各釋扵本卦。項安世玩辭民不與也。危以動。則民不與。黨與之與也。旡交而求。則民不與。取與之與也。易以

語。懼以語。以。易對懼。則義可見矣。直者其語易。曲者其語懼。乾之所以易者。以其直也。李謙齋詳解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止立心勿恆。凶。此

益上九之義也。損益之來。皆吾所自取也。在我有以受之。在物有以與之故安其身而後動。則動旡不從。易其心而語。則語旡不應。定其交而

求。則求旡不得。皆吾有以致之也。苟惟不然。在我旡以受天下之益而徒有求益之心。則物莫之與。而或有傷之者矣。上九立心旡恆。而求益太過

是以莫益之。或擊之聖人以爲自取之咎也。此章釋卦爻之義。與上繫同。蔡節齋訓解釋益上九義馮椅輯註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

後語。易平易之易語。去聲。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益極則損至君子脩此三者。故全其益而旡損。危以動。則民不與也其身危

而欲動則人驚而去之矣。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應。去聲。毛曰以言恐人。人孰諾之。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所交未定而泛然有求則誰其予之

民人也莫之與則莫益之也。則傷之者至矣。或擊之也。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益上九脩此三者。則常益也。反此三者則是立心

勿常。其凶必矣蓋旡自全也。李氏曰。居其所安。而人不我危。故動則民傳處其所易而人不我懼故語則民信。固其所交。而人不我離。故求則民親

此立心之恆之人也。上九反是身心不能自寍。交不能自必。泥扵民乎。是以有傷而旡益。張子厚曰。終以昧扵致用之戒。龔曰。此四卦者。中精義也

李仲永曰。始終舉此諸交。所以申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索德也。田疇學易蹊徑益上九益之屯

震下坤爲身。良爲反身。震。動也。巽。順也。君子安巽上其身而後動之象。坎爲心。艮爲言。巽。順也。

震下易其心而後語之象。止應爲交艮手爲求坎上坤爲靜定其交而後求之象。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止立心勿恆凶。上文言損之九三以明致一之有益此言益之上九。以明不一之有損。君子小人之道旡他。致一與不致

一而已故君子之動也。安寍其身而後動。小人則危亡以動焉。君子之語也。平易其心而後語。小人則恐懼以語焉。君子之交也。先定其交而後求

小人則旡交而求焉。君子脩此三者。故全其在已與其在人者。而小人旡一焉。冝其莫之與也。吁莫之與。固旡害也。而傷之者至。則豈持莫之與也。

故益之上九。有莫益之。或擊之之辭。以立心勿恆之故也。由是觀之。則此章所謂君子小人之道判然矣。易祓總義此釋益上九爻義。上非行益扵

人也。曰動。曰語。曰求君子脩之。貴乎能全。今陽過乎剛。求益不已。危以動。而民不與。懼以語。而民不應。旡交而求。民亦不與其求。故蒙以爲偏辭。偏

而不全。已與人爲二。不特人莫吾益。又有自外而繫之者。立心勿恆之所以凶也。徐相直說安其身而後動。則動惟厥寺。易其心而後語。則語必有

法定其交而後求。則求必有道。君子作此三者。則處已應物之道全矣。所以赴感。危以動。則民不與。語所以逹志。懼以語。則民不。應。交所以資人

旡交而泛求則民不與。非唯不與而或擊之則傷之者至矣益之上九以剛乘剛。危而動者也。立心勿恆。懼以語者也。莫益之。或擊之。旡交而求者

也。皆不能致一故如此。張應珎解安而後動。動則有隨。思而後語。語則有應。交而後求。求則有得。言動非禮。民罔從而害至。故益卦上九。若曰旡有

益之者。或有擊之也。汝之立心。勿以求益爲常。此致凶之道也。蘇起翁讀易記上九處高而必危之地。不知其危。乃妄動求益。民豈與耶。居益之極

而猶以爲未益。一偏之辭未嘗不自知懼而以此語人。民豈。應耶。動則求益。泛然初非定交。則求雖勤。而與者邈。益不可得。怒而攻之者衆矣。立心

不常。遂致有所傷。豈所謂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哉。陳深讀易編此釋益上九爻義。上九益之極。求益而至扵極。則人

皆思之。而莫之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自外至矣。此立心勿恆者也。夫子舉此。謂君子言動與求。必以其道也。陳普解論益上九之義。安其身。內省

不疚。易其心。順理旡險阻也。定其交。定其可交而交之也。全名。全節。全身也。危懼。皆行險也。旡交。旡相得之道也。丁易東象義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止立心勿恆。凶。此下蓋因首章貞夫一之㫖。以明一致之理。陽卦。謂震艮也。陰卦。謂巽離兊也。然陽卦則一陽爻。而二陰爻。陰卦則一陰爻。而二

陽爻。所謂陽卦多陰。陰卦多陽也。其故何也。蓋陽卦。以奇爲主。陰卦。以耦爲主。故也。然而陽爲君。陰爲民。陽卦以一君而統二民。則君子之道也。陰

卦以一民而奉二君。則小人之道也。陽爲君。蓋陽卦自乾來。乾爲君故也陰爲民。蓋陰卦自坤來。坤爲民故也。因是以明致一之義。故首舉咸卦之

而言之憧憧徃來。朋從爾思。咸九四之爻辭也。夫子謂天下何思何慮。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何以思慮爲哉。必思而後從。則其所從者亦狹矣。道

本同歸而一致。天下自殊塗而百慮。殊塗因憧憧徃來而言。百慮因朋從爾思而言也。又因憧憧徃來。而明徃來之理。日月徃來。而明以之生日月

旡思也。寒暑徃來。而𡻕以之成寒暑。旡思也。徃者爲屈。來者爲信。屈信。相感。而利以之生。何以思慮爲哉。此謂徃來之理同歸也。尺蠖之屈。將以求

信。龍蛇之蟄。將以存身。當其信。則尺蠖之𢕄亦屈以求信。當其屈。則龍蛇之大亦蟄以存身。此謂屈信之理一致也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

崇德。此又言人之扵徃來屈信之理。同歸一致也。精義入神以致用者。凡所以精扵義理。而入扵神妙者。非忘勿也。將以致用也凡所以利扵致用

而安其身者。非徇物也。所以崇我之而致用。入而崇德。皆屈信徃來之理也。內外交相養互相發也。過此以徃。未之或知。先儒謂盡力扵精

義。利用而交養。互發之機。自不能己。自是以上。亦旡所用其力矣。至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自致也。然未之或知者徃而屈也。自致者。來而信也。

是亦感應自然之理。所謂陰陽推行有漸。爲化合一。不測爲神。是也若以咸卦象論之。九四動則成坎離。坎爲月。而離爲日。日月相推之象也。坎爲

寒。離爲暑。寒暑相繼之象也。互乾爲龍。互巽爲蛇蠖。龍蛇屈信之象也。此一節所以同歸一致之理也。然其要在精義入神。利用安身。兩語下引數

爻皆申此一叚之餘意也。困之六三。解之上六。噬嗑之初九上九。否之九五皆自安身言也。鼎之九四。因安身而轉歸精義也。豫六二復初九自精

義言也。能精義則知其致之一。故舉損之六三以繼之。知其致之一。而後能安其身。故又舉益之上九以繼之也。今以諸爻分釋之困之六三。不

能安其身者也。困於石。則非所困而困焉者也。名必辱矣。㨿於蒺藜。則非所㨿而㨿焉者也。身必危矣。既辱且危。死期將至。故入其宮。不見其妻。凶

解之上六。則以己身之安。而治其不安者也。隼在高墉之上。則不安者君子蔵器扵身。待時而動。則能安其身乆矣。故其動旡不利也。括。謂括

而旡滯礙也。動而不括。則所向旡滯。是以出而有獲也。噬嗑之初九九皆不能安其身者也。小人不以不仁爲恥。不以不義爲畏。其安爲不仁

義之歸。不見利則不勸。不威之則不懲。君子小懲而大戒。正欲使之安其身。故屨校滅趾。在君子觀之。亦不安矣。而使小人之知戒。則乃所以安小

人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君子之名。惡不積。不足以滅小人之身。小人以善爲旡益而弗爲。故旡一毫之善。以小惡爲旡傷而不去。故至扵惡積而

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向使因懲而能戒扵初九則不至扵何校滅耳之凶矣。否之九五因其不安。以圖其安者也。能知危者。所以安其位。能知亡

者所以保其存。能知亂者。所以有其治。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其亡其亡。繫於包桑。所以危而能安也。鼎之九四。折足而覆公餗。不安

亦甚矣。蓋以其德簿位尊。力小任重。故也。然必曰。知小而謀大者。則以旡研精扵義之功也故此。又因其身之不安。而責其義之不精。所以引入

精義䖏也。若夫豫之六二。則君子之精義入神者也。故曰知幾其神乎。六二君子上交扵三而不謟。下交扵初而不瀆。其知幾者乎。幾者。動之𢕄。吉

之先見者也。非精義入神。其孰能知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知𢕄。知彰。知柔。知剛者。萬夫之望者也。故曰。卜。不終日吉。此成德事也。若夫

以用功言之。復之初九。不逺復。旡祗悔。如顔子者蓋近之矣。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其亦見幾而作者乎。此不逺之復。所以爲元吉也。然

利用安身。固本扵精義入神。而精義入神者。蓋由能知天下一致之理也。如損之六三。所謂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者。正所以言致之

一也。致一者。以我之一。致彼之一者也。兩者相交。致而合爲一者。誠之至也。天地之合其致。則以氣之一也。男女之合其致。則以情之一也。萬物化

醇。而本扵天地之致一。萬物化生。而本扵男女之致一。研義之精而至扵此。則有入神之妙矣。然恐學易者。一向好高而不知實踐諸身也。又以安

身之事結之。益者。損之對也。損之六三。精義事也。益之上九。安身事也。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脩此三者。故能全也。易。

謂和易也。不能安其身。而危以動焉。則民不之與矣。不能易其心。而懼以語焉。則民不之應矣。不能定其交。而欲求焉。則民亦莫之與矣。莫之與。則

傷之者至。故莫或益之。而或擊之。凡所以然者。以其立心勿恆而致凶也大抵天下之。理貞夫一者也此章。首則以陽一君而二民。以明所主之不

可不一。繼以咸之朋從者言之。以明此心之不可不一。繼又以損之致一者言之。以明天地男女之未嘗不一。而中間則以安身精義兩端迭明之。

蓋安身者。者行之事也。精義者致知之事也。致知力行。皆不可不主乎一。此聖人所謂貞夫一者也。學者其可不用心焉。張文饒曰。上繫自中孚九

二。同人九五。通十七卦一百爻自同人九五。至大過初六。通十六卦八十七爻。自火過初六。至謙九三。通五十二卦。三百九爻。自謙九三。至乾

上九。通五十一卦。三百四爻。自乾上九。至節初九。通六十卦。三百五十爻自節初九。至解六三。通四十五卦。二百六十七爻。自解六三。至中孚九二。

通二十二卦。一百二十六爻。總二百六十三卦。除疊者七卦則二百五十六卦。總一千五百四十三爻。除疊者七爻。則一千五伯三十六爻者。即經

世卦氣圖。二百五十六卦之爻也。下繫自咸九四。至困六三。通十七卦。九十六爻。自困六三。至解上六。通五十八卦。三百四十六爻。自解上六。至噬

嗑初九。通四十六卦。二百六十六爻。自噬嗑初九至上九共六爻。自噬嗑上九至否九五。通五十六卦。三百三十爻。自否九五。至鼎九四。通三十九

卦。二百二十八爻。自鼎九四。至豫六二。通三十一卦。一百七十九爻。自豫六二。至復初九。通九卦。四十八爻。自復初九。至損六三。通十八卦。一百五

爻。自損六三。至益上九。通二卦。十爻。自益上九。至咸九四。通五十四卦。三百一十七爻。總三百三十卦。除疊者十卦。實三百二十卦也。總一千九百

三十一爻。除疊者十一爻。實千九百二十爻。得三百二十卦之爻也。先卦數。一三五七。陽數也。若一十六則四四也。總八卦而二百五十六。與上

四卦乾兌巽。坎。之數同。二四六八者。陰數也。若二十則五四也。總八卦而三百二十。與下四卦。離。震。艮。坤。之數同。故知擊解。暗具先天數也。又曰。上

擊敘七爻者明天用七也。七者。天變之贏。其實爲二百五十六卦。得六十四卦之四。則天用四象也。下擊敘十一爻者。明地用十一也。十一者。五六

天地之合也。其變爲三百二十卦。得六十四卦之五。則地用五行也。故先天圖左四卦。乾兊。離震。變三十二卦。得數二百二十四。約之每卦而七左

者。陽也。陽之用升。爲天之體。則上四卦。得數二百五十六也。右四卦。巽。坎。艮坤。變三十二卦。得數三百五十二。約之每卦而十一。右者陰也。陰之用降。爲

地之體。則下四卦。得數三百二十也其說甚長。不能盡載。今姑擇其明白者載之扵此。若以此說推之。則大有上九。正當補上擊中乾上九一爻。蓋

謙九三至乾上九通五十一卦。三百四爻。乾上九。至節初九。通六十卦。三百五十爻共通得一百一十一卦。六百五十四爻。今以大有補之。則謙九

三。至大有上九。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二爻。大有上九。至節初九通四十七卦二百七十二爻。亦共通得一百一十一卦。六百五十四爻。以大有上

九。補乾之上九。亦與文饒之數合。則文饒之說。似不可廢。此章因上文貞夫一。而反覆推明夫一致之理。上擊引諸文以明言動。下擊引諸爻以

明知行學者莫急扵此也黃氏日抄是故易者。象也。止立必勿恆。凶。此章言爻象之動而舉爻以明之。吳澄纂言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止立心勿恆

凶。此一節。釋益上九爻辭。安其身謂循理則身康安。動謂由己及物。以變動其民也。易其心謂持志則心和易語謂由中逹外。以告語其民也。定者

前定交者。下交扵民。謂先施扵民。以固結之。求猶責也。謂貴其愛戴歸嚮也。脩謂安身易心。定交。三者皆旡缺。全謂民與。應而與之也。欲勝理。則身

多危而不足以率人。故動之而民不興善。氣勝志。則心多懼而不足以感人故語之而民不。應合。旡交而求則民弗與者。旡以固結其民扵先。而求

其報上。則民不助之也。益者。以上益下。上九之君。當益六三之民。今不能利益其民。乃或有時而擊害其民。是上之先施者旡以交結其民。而求民

之報上。則民之所報亦如君之所施者矣。君莫益其民。而民亦莫與其君。君或擊其民。而民亦或傷其君。民莫之與。而傷之者至。此曾子所謂出乎

爾者反乎爾。孟子所謂民今而復得反之者也。上九旡益民之心。而或有害民之心。當速改變。此心不可恆也。故爻辭戒之曰。立心勿恆莫益之或

擊之之義。旡足示訓戒者。故夫子發明君民施報之理如此。蓋因文字。而生出此意也。釋爻辭。但取定其交一句。因汎及安其身易其心二句

爾。俞琰集說君子位正身安而後動。則動旡不與。心平氣和而後語。則語旡不應。定其交之可求而後求。則求旡不與。君子脩此三者。故處世得

全身而逺害也。乃若危以動則旡黨與。懼以語。則旡應援。旡交而求則其與之。人皆莫之與。則傷之者自外而至矣。如益上九。曰莫益之或

立心勿恆凶。蓋上九之位不正。又居六爻之窮。其身心之危懼可知矣。不能益人。而反求人之益。其交其求乆可知矣。則其擊之者。自外而來烏得

不凶。右第五章所舉十卦。皆言君子學易之事。所引橫渠張子曰項氏曰先前張橫渠說項安世玩辭李蕳學易記知道之人所居而安。動

則人與之故曰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此大學身脩而後家齊國治之意。引漢上曰見前朱漢上傳李恕易訓身不安。則存諸已者未定何以爲

乎故安其身而後動可也。心不平易。則是非毀譽交戰扵胷中能旡懼乎故易其心而後語可也交不定則好惡異尚而情不通。孰肯。應乎故定甘

交而後求可也。若行險徼幸。失守辭屈浚恆而求深。益之上九。求益扵人至扵甚極。是以旡益之者。而反有攷擊之者。蓋其立心不恆。不能盡上二

者之道也。胡震衍義是故易者象也。止立心勿恆凶。上章言尚象之事故又言易象以起此章也。故象者。見天下之頥而象之也。象者取一卦之才

而斷之也。爻者。見天下之動而效之也。觀象彖而明六爻之動。則知吉凶之生。而悔吝之𢕄者著矣。陽卦冝多陽。而震坎。良。反多陰。陰卦冝多陰。而

巽。離兊反多陽。聖人扵是自問其故。而荅之曰。陽卦一奇。爲二陰之主其數五故奇。陰卦一耦。而爲二陽之主。而其數四。故耦。人自問其德行

荅之。曰陽爲君。陰爲民。陽卦一君而統二民。則上下分。正陰陽理順君子之道也。陰卦二君而共一民。則上下分亂。陰陽理逆。小人之道也。此下

一爻之說。皆所以雜君子小人之吉凶也。其輝咸之九四。蓋謂理一分按莫非自然。何以思慮爲哉。徃來屈神。皆感應之常理。不容雜之以憧憧之

思想也。推而言學。則內外感發。亦有自然之理。精研其義入扵神妙。靜之機也。乃所以感發其動。而致用之端。利扵施用。旡適不安。動之機也。乃所

以感發其靜。而崇德之功。此交養至發之機。不可雜之以憧憧之機也。下學而上逹。則知識亦旡所容矣。扵靜而窮天地神明之德。扵動而知天

地變化之功。威德聦明。聖智之極。非思勉所能容者。所謂正者。不越乎是又可雜之以憧憧之思乎。此明君子之德之事也。其釋困之六三也。謂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